上市银行上缴准备金约7000亿

时间:2019-05-14 22:13: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上市银行上缴准备金约7000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上市银行上缴准备金约7000亿》。

第一篇:上市银行上缴准备金约7000亿

上市银行上缴准备金约7000亿

10月和11月缴存压力较大 银行将被迫调整资产结构

对于银行存款保证金缴存范围扩大的影响,根据部分上市银行已披露的半年报测算,14家上市银行未来6个月将缴存6958亿元准备金,占所有银行缴存额近8成。

分析人士测算,10月和11月,商业银行缴存压力较大,月均为2201亿元。“缴存势必加剧银行间市场资金的紧张局面,银行不得不进行资产结构再调整。”该政策对国有大型银行中的交通银行影响偏大;在中小银行中,深发展、南京银行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因补缴准备金产生的压力较大。

根据相关报道,纳入上缴基数的保证金存款将包含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三部分。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7月末,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单位项目下保证金存款余额为44222.36亿元。大型金融机构保证金规模约16000亿元,中小型金融机构约28000亿元。以7月的数据进行测算,所有商业银行缴款完毕,预计冻结银行体系流动性规模为9000亿元左右。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和邮储银行从9月5日起分三个月按照应缴额的20:40:40比例缴存,其他银行则自9月15日起分六个月按照应缴额的15:15:15:15:20:20比例缴存。

部分上市银行已披露半年报显示,在五大国有银行中,中行需缴存准备金1014亿元,建行需缴存850亿元,交行需缴存768亿元,农行需缴存532亿元,工行需缴存1028亿元。其中,交行保证金存款占比超过10%,工行、农行和建行三家银行保证金占比均低于5%。

招商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全国大型银行保证金存款占比并不高,而且留有较多超额准备金,即使保证金存款的21.5%要上缴央行,也不会对其流动性产生压力。

在股份制银行中,光大银行、深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由于保证金存款占比较高而超额准备金较少,预计准备金缴存范围扩大将对其资产配置策略产生一定影响,但鉴于有6个月宽限期,其所受影响属可控范围。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保证金存款占总存款比例比较高的银行分别有深发展(28%)、南京银行(19%)、民生银行(18%)、华夏银行(17%)、中信银行(15%)。

存准新规致银行多缴9千亿 央行重手遏制表外融资

银行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基数的缴存新规,能否遏制票据业务空转的陋习?

票据融资主要作为银行腾挪贷款规模的手段,其对货币信贷的空转放大效应,终使央行使出杀手锏。

8月25日,央行下发209号文件,这份名为《关于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的通知》的文件要求,鉴于保函、承兑汇票、信用证业务的迅速发展,拟扩大存款准备金的基数,将保证金存款亦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央行有关人士向财新《新世纪》透露,这是对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的一部分。此举亦被业界视为央行应对通胀压力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新举措。

多位来自商业银行的人士透露,所在银行已收到这一文件,补缴准备金采取分类、分期和按比例的方式进行。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及邮储银行分三期缴存,从9月5日起,按月缴存,比例为20%、40%和40%。其他银行则从9月15日起,分六期(六个月)缴存,前四期均为15%,后两期为20%。

综合多家投行研报,分批上缴结束后,银行体系约9000亿元资金被冻结。

对于上述政策的影响,工行一位高层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对政策的合理性不予评价,但保函、承兑汇票、信用证等业务的保证金是客户资产,在承兑的时候要从资金中扣除,纳入一般性存款,并非不可,完全取决于央行的政策如何制定。

对于此类保证金的负面效用,一位央行人士介绍,票据业务空转是指存入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银票贴现,再将贴现资金作为保证金、开出银行承兑汇票、再将票据贴现,这种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的循环空转,使得货币信贷成几何级数被虚增放大。

一位银行业研究员表示,央行此举主要是为限制利用票据进行表外融资的进一步扩大。以前央行都是控制信贷,现在的态度是要采取措施,收缩表外业务。为了应对新政,银行肯定会主动调整其业务结构,缩小表外业务规模。

他指出,此举对热衷此类业务的中小银行打击最大。“此类保证金存款占到一些城商行存款的三成,届时流动性将可能会成为问题。”

因何缴存

所谓保证金存款,是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具有结算功能的信用工具、资金融通以及承担第三方担保责任等业务时,按照约定要求客户存入特定账户的用作资金保证的存款。一般而言,银行披露的保证金存款明细中包括“承兑汇票、保函、信用证和担保等”,提取比例大概为50%。

按照缴存进度,商业银行在9月至明年2月将分别冻结资金1520亿元、2212亿元、2212亿元、829亿元、1105亿元和1105亿元,相当于分别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2个、0.3个、0.3个、0.1个、0.15个和0.15个百分点。其中,五大行9月-11月将分别冻结692亿元、1383亿元和1383亿元;股份制银行9月-12月每月缴存446亿元,明年1月-2月每月缴存595亿元。

目前大行按21.5%的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小型银行为19.5%。这相当于未来六个月内上调两至三次存款准备金率。根据中金报告,此举相当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2个百分点。国务院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微博)认为,这相当于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3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款主体为一般性存款,要纳入存贷比考核。负利率和日均存贷比考核的压力,促使银行加大保证金存款来源,不遗余力地将一般存款转化为保证金存款。因为保证金存款既纳入贷存比考核,增加了贷存比分母,又不计入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数。

前述研究员称,今年以来,一些中小银行流动性压力较大,为了获取存款,它们常常采取这样的方式:贷款给企业,然后企业将部分信贷资金作为保证金存款存入银行,银行再开具承兑汇票,企业拿着汇票到另一家银行贴现。这样一来,企业能获得更多资金,银行也获得了一笔存款。

前述央行人士举例进行了说明,企业和银行如何进行票据融资空转:首先,假设一家本身并无资金的企业先在某家银行贷款1000万元,然后马上转为存款,并以此作为保证金,如果保证金是50%,则可以开出一张2000万元的承兑汇票。然后企业将此承兑汇票拿到他行贴现,扣除贴现率即可得到1800多万元的资金。而后又以该笔资金作为保证金开立4000万元的承兑汇票,再次贴现后又作为保证金并开出8000万元的承兑汇票,然后是1.6亿元、3.2亿元??

他认为,中小银行热衷此道,一方面抢不到大项目,另一方面又不愿给中小企业放贷,因此只能在银行内部或企业间更多地从事票据融资业务。

遏制表外

在 2011年上半年银行新增承兑汇票为1.33万亿元,这一类型的表外理财占同期社会融资总量的17%,是2009年末的5倍有余。

据交行研究员鄂永健统计,今年以来的票据融资运行变化颇引人关注。从新增票据融资来看,前三个月持续负增长,4月到7月则连续4个月正增长。与此同时,票据贴现利率呈现较大波动。

以长三角6个月票据直贴利率为例,1月-2月呈上升态势,在2月10日月息达到了0.85%,随后开始下行,在5月上旬达到0.48%的低点后又开始迅速攀升,7月末则上升到0.9%的历史最高值。

他认为,这可能反映了企业对短期资金需求明显加大,而对中长期融资需求下降,表明企业投资意愿降低,而借入资金主要为应对短期流动性的需求。

截至到6月末,未到期商业汇票余额为6.7万亿元,而票据融资余额仅为1.36万亿元,远低于存量票数据。前述研究员认为,这表明目前票据融资实际进入表内的资产规模非常小,更可能是票据并未进入银行资产,而直接被理财产品资金池买入。尤其是7月份银监会禁止理财产品通过购买票据将信贷产品转入表外后,不经直贴现直接出表,可能更加受到银行理财配置的青睐。

东北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唐亚韫认为,央行想要限制中小银行的表外业务,但是没有能力也没有动力去查每一笔票据的合规程度,所以央行通过把保证金存款纳入缴存范围,来提高中小银行走表外业务的成本,留给中小银行自己去衡量,是否继续做这块业务。

一位基金宏观经济研究员表示,央行此次拓宽存款准备金缴存范围,背后意图并没有作出说明,只能靠市场来揣摩,此次存准新政和直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相比,更温和一些。

前述银行研究员表示,此番存准新政为货币政策调控扩大了余地、拓展了空间,同时实施成本相对低,短期内会对实体经济、特别是较为依赖保证金存款的中小银行形成冲击,需要央行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对冲性措施。

影响几何

一位券商银行业研究员表示,此举对银行总体盈利影响有限,但将进一步限制中小银行放贷能力。

宏源证券研报认为,短期对大型银行更为不利,但中期保证金占比高的中小银行压力会更大。以2011年中期测算数据为例,深发展、南京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影响较大,这些银行保证金存款占比基本都在10%以上(交行虽然小于10%,但缴存比例高)。压力最大的应该是交通银行,上缴比例高、宽限期短。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压力相对较小。工农中建四大行由于存款基础好,估计压力不会太大。

唐亚韫解释说,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具体表现在:静态资本收益率会下降;会促使其调整资产,甚至可能收缩信贷;也可能加大从货币市场拆入资金的力度,银行负债成本增加。

“因此,中小银行业绩肯定受到影响,收入、盈利下降,据测算,影响最大的为深发展,大概有不超过5%的盈利影响,华夏银行大概为3%-4%。”唐亚韫同时指出,对银行股的市场表现影响不大,因为银行股现在的市场表现低迷已久,反映了各种悲观因素。

中小银行可能“参考今年一季度的情况,被迫通过高成本的负债来筹集流动性,这对于短期内的净息差构成压力。”唐亚韫认为,还可能造成银行通过出售债券资金来筹集流动性的现象。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财务会计部负责人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该行已经召开了全行大会,专门商讨如何应对这项政策,“票据融资这块业务当然还是要做,会考虑通过其他变通渠道消除一部分影响。” 社会融资总量变化不大,银行存款与贷款下降。9月以来,存款加速流出银行体系。前15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较8月末减少4200亿元左右,出现罕见天量负增长。存款缺口严重影响贷款,同期四大银行贷款增量仅870亿元左右。储户对于银行非市场化的利率表示无奈,他们转而追求更高收益率的其他品种和民间信贷。

第二篇:银行准备金

作用

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并最终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金融制度演进到今天,原来的“副产品”已经成为“拳头产品”,上升到了主要地位。准备金保支付的作用倒不那么显山露水了,因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融通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宽,应付客户提款,已经不像早期那样过分依赖准备金了。

最简单的说,就是各家银行需要交给人民银行保管的一部分押金,用以保证将来居民的提款,而如果押金交的比以前多了,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自己往外贷款的资金就减少了。

影响

1、银行:由于资金减少,贷款利润会减少,这对于目前仍然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银行的业绩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会催促银行更快向其他利润来源跟进,比如零售业务、国际业务、中间业务等,这样也会进一步加强银行的稳定性和盈利性。

2、企业:资金紧张,银行会更加慎重选择贷款对象,倾向于规模大、盈利能力强、风险小的大企业,这会给一部分非常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大企业和很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造成一定影响。强者更强。

3、股市:影响非常有限,幅度比预期低,而且就目前大部分银行的资金来说,都还比较充裕,这个比例对其贷款业务能力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市场很早就已经预期到人民银行的紧缩性政策,所以股市在前期已经有所消化,只是在消息出台时的瞬间反映一下而已

存款准备金,就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法律的规定,要求各商业银行按一定的比例将吸收的存款存入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准备金账户,对商业银行利用存款发放贷款的行为进行控制。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的比例,就是准备金率。准备金,又分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前者是按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提取的准备金。后者是超过法定准备以外提取的准备金。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比率来控制自身的资产规模,从而直接决定基础货币的多少,进而影响货币供给。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增加或减少商业一的超额准备,来扩张或收缩信用,实现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

主要作用: 1: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当部分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中央银行就有能力对这些银行加以救助,以提供短期信贷的方式帮助其恢复流动性。

2:集中使用一部分信贷资金。这是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这一“最终贷款人”责任,也可以向金融机构提供再贴现。

3:调节货币供给总量。

举个例子,银行吸收了1000元存款,存款准备金率是10%,那么银行同期可用于投资等的最高额度是900元,100块准备金必须存在央行指定的账户上;存款准备金的作用之一是防范挤兑风险,现在被政府好好利用了一把,成了抑制投资的工具之一。

再复杂点说就是我们向银行存款都是存入现金,想银行贷款却一般不会立即提取现金,而是转到我们的活期存款帐户,所以银行就可以用转帐的方式创造派生存款,只保留一小部分现金作付现准备。存款准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存款准备率越高,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可用于放款的资金越少,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越少。存款准备金率越低,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额越大。存款准备金率就和信贷规模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一个国家的最低存款准备金率一般都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中央银行就把调高或者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作为紧缩或者扩张信用的手段。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作用如何?为何不调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距离2008年6月7日的历史最高水平(17.5%)仅有一步之遥。这是央行年内第三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据笔者的统计,2007年以来,央行调整了利率11次,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却达到22次之多,频率是前者的两倍。相较于调整利率,央行似乎更偏爱调整准备金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很少听到欧美央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报道。为什么?因为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存款准备金水平已基本降为0%,大部分国家放弃使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例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瑞典等国家就已经完全取消存款准备金要求。保留多少的存款准备金完全是银行私人的事情,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进行,商业银行调度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可避开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影响,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将越来越小。这是目前发达国家相继放弃这一政策工具的主要原因。

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国家来说,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发达,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总量的工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有效地减少银行的可贷款资金量,从而减少货币的总供给。据说此次上调准备金0.5个百分点,可以回收流动性2500亿。

在发达国家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下调至接近零的大趋势下,中国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总体上却是不断攀升的。从上世纪末的6%升至目前的17%,准备金率增长了近乎200%。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控制货币供给的作用,然而,伴随准备金一路提高的是中国货币供给总量也在飞快增长。近十年我们货币供给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9%,遥遥领先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局面说明央行印刷钞票的速度要大大超过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回收货币的速度。或者说,过量印刷钞票迫使央行不得不做出不断提高准备金率这种逆潮流而动的举动。如果不实行过高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国的货币供给增长速度估计会涨上天。可以说,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为收拾过量发行货币残局准备的。

那么,新兴经济体为什么抑制不住过量发行货币的冲动呢?原因有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新兴经济体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希望尽快把经济搞上去,政府往往奉行赶超战略,追求高经济增长率。高的经济增长率往往意味着高的投资增长率,这需要压缩消费,增加储蓄。但是,一个人安排多少收入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完全受个人意愿支配。怎么办?政府为了达到多储蓄的目的,通过过量发行钞票的方式,制造通货膨胀,实行强制储蓄。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货币发行增长过快还有一个特殊原因,那就是为达到低估人民币的目的,央行被迫收购大量的外汇,大量的人民币因此被投放出去。截至到2010年3月,中国政府手中持有的外汇储备余额高达24470.84亿美元,如果按照6.8的比率收购,那么166401亿新增人民币就被投入到经济体了。2010年3月,国内货币M1的供应量是22.94万亿人民币,政府因收购外汇而新印刷出的货币占到M1的72%。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所以,与其通过提高准备金率来回收过量的外汇占款,还不如让人民币回归其市场价值,从源头清理流动性过剩问题。但是政府不让人民币升值的表态,意味着准备金率有继续提高的空间,只要人民币维持低估现状,准备金率超越17.5%的历史最高水平指日可待。

作为典型的数量型工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起到收紧流动性,缩减信贷规模的作用,但不能有效影响金融市场资金价格并引导资金流向。简单来说,由于利率没有改变,银行可贷的资金虽然少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低效的投资不会上马。在中国的国有银行制度下,银行往往遵照政府的指示,资金会优先投放给国有企业及政府扶持的项目。因此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最有效率的分配方式是按照价格来分配。利率是资金的价格,通过提高利率也可以起到紧缩信贷的作用,但是这种紧缩不妨碍价格规律发挥作用,相反是通过价格规律来发挥紧缩的效果。提高利率,资金的使用成本提高,经济上缺乏效率或者盈利水平低下的投资会被淘汰,资金会优先用于最有效率的投资,经济整体上会在紧缩中走向健康。但是,提高存款准备金式的紧缩,是难以引导经济走向健康的,甚至会走向反面:这种紧缩反而会影响到有效率的投资。

为什么与经济发达国家相反,我们的政府喜欢在准备金上调来调去,而不愿意多用利率工具?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保护国有企业及政府投资项目的需要。如果提高利率,那些因经济刺激计划上马的项目的低效率将会在资金使用成本上升时显现出来,这些不是以赢利为考量的政策项目需要廉价资金的支持。提高利率会要了他们的老命,短期是万万使不得的。提高准备金率而非利率,显示了政府在实施退出政策上的投鼠忌器。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并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第三篇:上市银行呆账准备金计提政策的比较与分析

商业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抵御信贷风险,体现审慎的会计原则,必须足额计提贷款呆账准备金,用于补偿银行到期不能收回的贷款。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准备金计提不足的现象。随着银行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和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这一现象已明显改善,特别是上市银行,其呆账准备金计提政策已逐步规范,但在具体细节上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文仅就目前已上市银行的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政策作一实证分析,揭示存在的差异和不足,以期进一步完善呆账准备金计提政策。

一、上市银行呆账准备金计提政策比较分析

在我国,自1988年开始实行呆账准备金制度以来,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政策经历了多次改革。到目前,上市银行计提贷款呆账准备金的主要政策依据有二:

一是财政部2001年底印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1]49号)(以下简称《制度》)。《制度》的主要相关规定为:

(一)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专项准备按照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及时、足额计提;具体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特种准备是指金融企业对特定国家发放贷款计提的准备,具体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确定。

(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是指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无担保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如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担保垫款、信用证垫款等)、进出口押汇等。

(三)《制度》除规定在损益中计提上述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外,还规定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金融企业按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一般风险准备。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印发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以下简称《指引》)。《指引》的主要内容为:

(一)明确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一般准备是根据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专项准备是指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后,按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的用于弥补专项损失的准备;特种准备指针对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某一类贷款风险计提的准备。

(二)确定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范围为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具体包括: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等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垫款、信用证垫款、担保垫款、进出口押汇、拆出资金等。

(三)规定了呆账准备计提的比例。一般准备的年末余额应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专项准备的参照计提比例分别为:关注类贷款为2%,次级类贷款为25%(可上下浮动20%),可疑类贷款为50%(可上下浮动20%),损失类贷款为100%;特种准备的计提由银行根据不同类别贷款的特殊风险情况、风险损失概率及历史经验自行确定。

上述贷款呆账准备计提政策的规定较过去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们均体现了谨慎性会计原则的要求。但比较看,《制度》与《指引》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empirenews.page--]

(一)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不同。《制度》主要是确定贷款呆账准备计提方法的基本(原则)框架,至于具体的计提比例由商业银行(企业)自主决定;而《指引》则从有利于统一操作的角度出发,不但规定了计提方法,还规定了具体的计提比例。

(二)确定的呆账准备计提框架不尽相同。《制度》规定计提的准备金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以及在净利润中计提一般风险准备(相当于税后利润分配)。《指引》规定计提的准备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

(三)规定的贷款呆账准备计提范围不完全相同。《制度》未列明拆出资金,而《指引》明确包括拆出资金。

二、上市银行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比较分析

(一)上市银行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比较

为比较分析,列举上市银行已公布的2003年报告所披露的呆账准备计提方法:

1.深圳发展银行披露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法如下:

以期末各项贷款五级分类的贷款余额扣除有效的抵押、质押和保证价值后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计提,并确定各项贷款五级分类的贷款余额(扣除有效的抵押、质押和保证价值后)计算贷款损失准备的比例。

2.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披露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法如下:

(1)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范围为本公司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贷款(含抵押、质押、保证、信用贷款)、银行卡透支、贴现、信用垫款(如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担保垫款、信用证垫款等)、进出口押汇、应收账款保理等表内外信贷资产。(2)以上述信贷资产按风险分类(五级分类)的结果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评估可能存在的损失,分析确定各类信贷资产应计提损失准备总额。其中,按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表内信贷资产余额1%部分作普通准备反映,超出部分以专项准备反映。(3)在税后利润计提一般风险准备。(4)在其报告中列示了各类贷款的准备金计提比例。

3.中国民生银行披露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法如下:

(1)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包括短期贷款、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应收进出口押汇、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以及逾期拆放同业及金融性公司款项等。(2)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是按照资产风险分类的结果,并考虑借款人的还贷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质押物的合理价值、担保人的支持力度和本行内部信贷管理等因素,按比例计提。(3)在其报告中列示了各类贷款的准备金计提比例。

4.招商银行披露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法如下:

(1)贷款呆账准备计提范围为:短期贷款、进出口押汇、贴现(不含再贴现及转贴现)、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2)呆账准备金分为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一般准备根据全部贷款余额计提;专项准备根据贷款五级分类结果,按照每笔贷款损失的程度计提;特种准备未计提。(3)在其报告中列示了各类贷款的准备金计提比例。

5.华夏银行披露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方法如下:

(1)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范围包括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贴现(商业承兑汇票)、进出口押汇等。(2)贷款呆账准备的提取,是按照资产风险分类的结果,考虑借款人的还贷能力、抵(质)押物的合理价值、担保人的代偿能力及公司内部信贷管理等因素,按照实际可能发生的损失比例进行计提。(3)在其报告中按照《指引》列示了各类贷款的准备金计提比例。[!--empirenews.page--]

(二)上市银行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差异分析

从我国上市银行已公布的2003年年报和审计报告看,五家银行所采用的方法虽然在总体上基本类似,但在具体细节上还存在一定差异:

1.五家银行均根据贷款五级分类结果,并考虑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等因素,按一定的比例计提。但在确定准备金计提种类上,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未明确区分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浦东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明确将计提的准备金分为普通(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五家银行都没有计提特种准备。除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税后计提了一般风险准备以外,其他四家银行均未计提。

2.计提的范围基本一致,但根据审计报告及年报披露的数据分析,五家银行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贴现和拆出资金是否计提。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只对商业承兑汇票贴现计提准备金;招商银行按拆出资金余额差额计提准备金,民生银行只对逾期拆放同业及金融性公司款项计提准备金,“深发展”对预计不能收回或不[1][2]下一页 能全额收回的拆出资金计提准备。

3.计提比例不完全相同(如前表列示)。

4.在计提基数的确定上,五家上市银行都考虑贷款回收的可能性。但各家银行考虑的贷款回收可能性的因素有所不同。从有关披露的资料看,招商银行仅对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考虑抵押物价值;浦发银行对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考虑抵押物价值和有效担保金额:“深发展”对全部贷款均考虑抵押、质押和保证价值;民生、华夏除考虑抵押、质押物价值外,还考虑担保人的支持力度或代偿能力、内部信贷管理等因素。

(三)上市银行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差异原因分析

从各家上市银行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看,它们在计提的具体标准、范围、比例等的确定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很显然,这种差异必然影响到呆账计提上的可比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损益的可比性。那么,为什么会产生上述不一致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

1.前面提到的五家上市银行,除华夏银行外,其余上市审计报告日期为2002年以前。当时,由于我国贷款呆账准备计提政策相对不完善,故在上市审计时,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国外通行的做法进行处理。但从国外的情况看,由于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呆账准备金提取的会计政策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在进行上市审计时,所选择的标准也可能不同。

2.目前《制度》和《指引》虽对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政策有所规定,但《制度》和《指引》本身也存在差异,作为已上市银行难以确定究竟采用《制度》的规定,还是采用《指引》的要求。因为,财政部作为会计政策的制定部门,其《制度》当然要执行,但人民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监管部门,其《指引》也应参照;同时为保持会计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商业银行采用了过渡性的处理办法。[!--empirenews.page--]

三、若干政策建议

从国外商业银行会计实践看,呆账准备金计提的自主权是由银行决定的。目前,我国的《制度》也体现了这一惯例。但这一惯例的有效实施一般需要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信贷资产分类评估体系的健全;二是具有一定职业判断水平的会计师;三是有效的外部审计和检查机制。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还不完全具备这三个条件,因此《制度》缺乏可操作性;《指引》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作为“指引”并不具有《制度》的同等执行力。因此,为了既能及时足额地计提呆账准备金,又可防止银行利用准备金计提进行利润操纵,提高上市银行信息的可比性,有必要对现有的政策规定进行修订,统一、明确规定上市银行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

从完善呆账准备金计提政策的角度看,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计提呆账准备金的种类。从国外通行的做法看,商业银行计提的呆账准备金一般有两种: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除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外,还有的国家允许银行根据贷款的国家和行业风险计提特殊准备)。一般准备金是为了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而计提的准备,它和资本的某些性质类似,可计入银行的资本基础(附属资本);专项准备是对当前各类或各项贷款中已发生的损失,按照一定的风险权重所计提的准备,专项准备一般不计入银行的资本基础。一般准备金的计提方式是按照贷款余额(有的按照正常贷款余额、有的按照正常与关注类贷款余额、还有的按照全部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专项准备金一般是根据每笔贷款的风险程度和收回的可能性(一般是根据次级、可疑、损失类等不良贷款)分别计提(一般设定一个经验百分比,分别确定不同类别贷款的计提比例)。但一般准备是在成本中计提,还是在税后计提,是存在差异的,对同一国家的银行而言,其处理方法应该一致。目前《制度》与《指引》的不一致现象应该改变,以增强信息的可比性。

(二)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范围:确定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范围的关键是对“贷款”的界定。如果把不属于贷款的项目纳入贷款呆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则反映出来的贷款呆账准备金将是一个混合项目,报表使用者将难以根据贷款呆账准备金分析信贷资产质量及准备金覆盖率。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拆出资金不应作为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范围(可另规定计提准备的政策或计提坏账准备);贴现应作为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范围,尽管转贴现和再贴现的风险较小,但在实际业务运作中,大部分转贴现和再贴现的风险还依然存在,同时为避免人为操纵,可将全部贴现均作为贷款呆账准备金的计提范围。

(三)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基数: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基数与贷款分类方法有关,有的国家和地区在贷款分类时不考虑抵押和担保,即分类仅反映贷款的质量,而不考虑从抵押、担保回收资金的前景,因此,计提准备金的基数应为贷款分类结果扣除抵押、质押、担保等的价值后,按照一定比例计提;也有的国家在对贷款进行分类时就考虑抵押、担保等因素的价值,因此,计提准备金的基数可直接依据贷款分类结果。由于贷款的分类方法是银行管理层或银行监管当局的事,因此,从会计政策制定的角度看,需要与银行监管当局协调,以便与贷款分类方法衔接。[!--empirenews.page--] 从另一方面看,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基数涉及到五级分类结果和可回收价值的评估,从而直接影响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为保证准备金及时、足额计提,减少或避免利用准备金计提操纵利润,增强可比性,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制定有效的贷款分类方法和抵押、担保品的评估方法。

(四)贷款呆账准备金计提比例:在呆账准备金计提方法、计提范围等一定的情况下,计提比例的大小直接决定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而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最基本的标准是准备金余额能否覆盖实际贷款损失。从理论上说,计提比例应由企业自主确定,但从实际操作看,若不规定(参考)比例,在目前的情况下,对风险相同的资产,不同银行确定的计提比例有可能不同。因此,为统一口径,增强信息的可比性,可由银行监管部门根据商业银行总体贷款损失状况确定(参考性)计提比例。

参考文献

1.财政部,《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11.2.中国人民银行,《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2002.4.3.上市银行披露的2003年报告及审计报告。

第四篇:银行改组上市案例doc

中信银行未来发展愿景

中信银行(601998.SH、0998.HK)成立于1987年,原名中信实业银行,是中国改革开放中最早成立的新兴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最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并以屡创中国现代金融史上多个第一而蜚声海内外。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信实业银行在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大潮中逐渐成长壮大,于2005年8月,正式更名“中信银行”。2006年11月,中信银行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与欧洲领先的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建立了优势互补的战略合作关系。2006年12月,中信银行引入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作为股东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4月27日,中信银行在上海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成功同步上市。今天的中信银行,经过二十的发展,已成为国内资本实力最雄厚的商业银行之一,是一家快速增长并具有强大综合竞争力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中信银行拥有一支业绩卓越、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他们在金融领域平均拥有超过二十年的从业及管理经验,均为业内知名专家,具有创新的管理理念及全面的操作经验。行长陈小宪博士于2005年和2006年连续两年被评选为“中国十大金融人物”,在业界享负盛名,广受敬重。近年来,在这支优秀管理团队的带领下,中信银行秉承“坚持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追求滤掉风险的利润”、“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和“努力走在中外银行竞争前列”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发展公司银行业务、国际业务、资金资本市场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住房按揭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信用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等,并拥有一流的对公客户服务能力,领先同业的国际贸易结算业务、物流融资业务和资金资本市场业务,极具创新能力的投资银行业务以及特色鲜明的零售银行发展战略享誉业界。中信银行的业务辐射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450多家分支机构战略性地分布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内陆的经济中心城市。16000多名员工为客户提供最佳、高效、综合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及优质、便捷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信用卡客户服务中心等电子银行服务。近千名贵宾理财客户经理为三四万名贵宾客户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服务。享誉海内外的中信品牌及独具优势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推动着中信银行的发展。与欧洲领先的西班牙对外银行的战略合作将使中信银行在零售银行、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如虎添翼。中信银行致力于建立独立、全面、垂直、专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追求滤掉风险的效益,不断提升量化风险的技术能力,进一步加强审慎的风险管理,以全面实施《巴塞尔协议2》风险管理要求为目标,不断提升资产质量。中信银行是国内商业银行为数不多的连续三年呈现不良贷款及不良率双下降趋势的银行之一,不良率大大低于上市银行的平均水平。凭借业务的快速发展,优秀的管理能力、出色的财务表现和审慎的风险控制,中信银行近年来的成就广获业界认同,并深受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肯定。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07“中国银行业百强”排行榜中,中信银行以一级资本和总资产分别位列中国第七大商业银行,位居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位。在2006“中国银行业百强”排行榜中,中信银行净利润增长率位居所有商业银行第二位,在中国《银行家》杂志对2005中国商业银行业整体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四位。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2006世界1000家银行的排名中,中信银行总资产和一级资本分别位居第134和188位。不仅如此,中信银行在专业领域还获有“十佳成长金融机构”、“中国地区最佳外汇交易服务银行”、“中国最佳物流银行”、“中国最佳呼叫中心”等称号。上市期间,中信银行再展创新风采,以创造2007年以来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发行、总冻结资金及网上冻结资金创A股市场纪录、超过以往国内商业银行A股和H股发行市净率水平、国际路演时间创中资银行股市场推介最短时间等多项纪录,书写了中国企业上市发行的崭新篇章。上海、香港成功同步上市为中信银行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由此中信银行进入了资本市场,以崭新的姿态站在了一个更新、更高的起点。放眼世界,展望未来,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潮中,中信银行将奋力拼搏、坚持不懈,保持稳定快速发展,不断为股东创造价值,努力开创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中信实业银行行长:陈小宪

个人简介: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中信实业银行行长,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陈小宪,1954年出生,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2年毕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工作,历任计划处副处长、处长、分行行长助理、副行长。1993年12月任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2000年4月任招商银行副行长,2001年5月任常务副行长。

个人经历:1982年至1990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计划处,历任副处长、处长;1991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行长助理;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副局长;1994年,任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2000年,任招商银行副行长;2001年,任常务副行长、招商银行董事;2004年以后,任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中信实业银行行长,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陈小宪先生同时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教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中信集团变迁,改革开放中的“荣毅仁痕迹”

五世荣家

荣氏家族根深蒂固,其家族史卷帙浩繁,如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已经是荣氏第五代。

荣毅仁祖父荣熙泰一生波折,留下了“固守稳健、谨慎行事、决不投机”的训诫,被此后的荣氏家族成员一一继承。

荣毅仁父亲荣德生是荣熙泰次子,15岁只身闯荡上海,与其兄荣宗敬以钱庄为始打下荣氏家族基业。20世纪初,荣德生兄弟敏锐地嗅到了面粉行业的商机,其后将产业延伸至纺织业,荣氏家族事业迈出决定性一步。

解放后,荣氏企业曾一度陷入困难,国家以发放贷款、供应原料和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扶持。

1954年,荣毅仁率先向上海市政府提出将其产业实行公私合营,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工作起了积极带头作用,红色资本家”的称呼由此得来。上世纪70年代末,荣毅仁主持中信公司,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窗口,再次扮演了面向世界的“红色资本家”。

荣毅仁二哥荣尔仁的次子荣智宽,在巴西商界享有崇高威望;荣毅仁的侄女婿沙曾鲁长期在美国从事核能研究,在著名的阿岗研究所工作长达20多年,是享誉世界的核能专家。

荣毅仁的同辈中,现任台湾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董事长的荣鸿庆是商业界的又一翘楚。荣鸿庆24岁赴香港经营南洋纱厂,55年后将事业转向台湾,纱厂则交由其子荣智权打理。近年来,荣鸿庆已把目光投向内地金融市场。

更迭至第五代,荣氏家族已大多旅居海外,遍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德国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

荣毅仁“以官入商”的同时,其长子荣智健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了荣氏家族的资本血统”。1978年南下闯荡香港的荣智健,眼下已是中信集团董事、中信集团香港旗舰公司中信泰富主席。“智字辈”另一代表人物荣智鑫幼年丧父,早年到香港发展,目前在香港电子业占据一席之地。荣智健闯荡香港初期,也得到荣智鑫与其兄荣智谦的帮助。其二姐荣智美曾任德国尤尼可公司经理,有德国商界女强人之称,致力于推动中德两国贸易的发展。(钟宁瑶)

10月4日,当中国中信集团的数万名员工迎来公司26周岁生日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仅仅3周之后,公司的创始人荣毅仁会驾鹤西去。

10月26日20时左右,89岁高龄的荣毅仁弥留之际会想到什么,人们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26年前他亲手创立的中信公司,已经成为一家治理相对完善的现代企业,并不会因“大人物”的去留而有所动摇。

荣毅仁所承载的民族资产者的兴衰荣辱,都将被历史风干为传奇。但他在改革开放中所担当的角色和种种努力,将附着在“中信公司们”的躯体上,继续焕发活力。一个“公司特区”的诞生

那些在中信实业银行存款的人、通过中信证券买股票的人、购买中信基金的人或者是到上海中信泰富广场购物的人,可能根本无法想像1979年10月4日成立时的“中信公司”是什么样子,就如同人们无法将现在的深圳与当年的小渔村联系起来一样。而深圳和中信正是1979年两个不同领域的“特区”。

事情缘起于1979年1月的一次会见。当时,邓小平在约见工商界和民主党派人士时,希望荣毅仁等能围绕改革开放做一些实际工作,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其他人士向邓小平提出要“摘除资产阶段帽子”时,荣毅仁却提出了吸资兴办实业的建议,并获得邓小平的首肯。

一个月后,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建议设立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一些初步意见》。当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简称CITIC或中信公司)。10月,中信公司正式成立,荣毅仁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在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时名噪一时的“红色资本家”“荣老板”,再度发挥专长,直接踏入改革开放第一线。

1979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章程》中称,公司的任务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国家其他有关法令、条例,引导、吸收和运用外国的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先进设备,对我国进行建设投资,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荣毅仁做这些事情可谓得心应手。荣氏家族有400多位亲属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大多都是工商界及科技界知名人士。得到了海外亲友的帮助,荣毅仁本人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妥善运筹,使得中信公司在为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领域中成效卓著。

而少年起即涉足实业的丰富经验,让荣毅仁在改革开放初期作出了大量的惊人创新。其中之一便是海外发债。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22项重点工程中的大项目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当时中国急需化纤产品,项目下马损失难料,中信公司遂向当时的纺织部提出向海外发行债券的方案,并于1981年2月在日本成功发行100亿日元债券。在标榜“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时代,此举引来争议无数。但终因融资成效卓著而轰动一时,被奉为“仪征模式”。

在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看来,改革开放初期的“中信模式”是无法复制的。“这是特殊的政策环境和制度背景下的产物。”张军认为,中信公司成立时具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同时又以独立的公司面目出现在外国人面前。“在当时情景下,荣毅仁来主持中信公司是最合适的人选:国际上的人脉、家族产业和与政府的密切关系。”凡此种种的特殊情形,都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而逐步消解。

事实上,在中信公司筹备的同时,时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荣毅仁,还做了一件影响至今的事情。

改革开放初期,鼓励海外人士来华投资创办中外合资企业,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而在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时,荣毅仁对原草案中规定“外方投资比例不得高于百分之五十”这一条提出:在外方投资比例上可以只定下限,不定上限。他建议可规定“外国合营者的投资比例一般不低于百分之二十五”,这样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吸引海外资本。

此举被人大常委会采纳,并被写进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第一批7部法律中唯一一部涉外经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第四条。

直到今天,在很多行业中,25%仍是合资和中资的分水岭。尽管越来越多的外资机构开始呼吁更多的股权比例,但这在当时的确大大鼓励了境外投资者的热情。

而今天由中信公司重组而来的中信集团,又开始在某些领域先走了一步。虽然在1993年当选国家副主席后,荣毅仁离开了中信公司,但中信仍然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而不断进展。

2001年10月,中信成立金融控股的构想历经4年终于获得国务院批准,资产总额占集团逾80%的金融资产,由新成立的“中信控股”负责管理,成为国内首个金融控股公司。

“其实中信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重组后的中信集团,对中国组成金融控股公司方式提供了经验,也为中国金融业今后混业经营提供了新的经验。

“新的所谓„中信模式‟,就是母公司下总体不分家,内部根据不同金融领域分各个企业,各企业之间有„隔离墙‟。”曹凤岐认为,中国目前并无金融控股相关法律,中信模式为金融业改革尤其是银行改革提供了参照。

对于中信集团的屡次突破,曹凤岐认为,这一方面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公司特区”政策上没有特别限制;另一方面是由于荣氏家族成员的个人领导魅力。“中信虽然是荣氏一手创办但并无荣氏资本,所以不能说是荣氏„家族企业‟,但的确依靠荣氏个人管理经验,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曹凤岐说。

银行上市时间?

深圳发展银行:1991年04月03日A股000001上市浦发银行:1999年11月10日A股600000上市民生银行:2000年12月19日A股600016上市招商银行:2002年04月09日A股600036上市,2006年9月22日H股3968上市华夏银行:2003年09月12日A股600015上市交通银行:2005年06月23日H股3328上市,2007年5月15日A股601328上市中国银行:2006年06月01日H股3988上市,2006年7月5日A股601988上市工商银行:2006年10月27日A股601398和H股1398同步上市 兴业银行:2007年02月05日A股601166上市中信银行:2007年04月27日A股601998和H股0998同步上市宁波银行:2007年07月19日A股002142上市南京银行:2007年07月19日A股601009上市北京银行:2007年09月19日A股601169上市建设银行:2007年09月25日A股601939上市,2005年10月27日H股0939上市市值:大小顺序:工商、建设、中银、交通、招商、中信、浦发、兴业、民生、北京、深发、华夏、宁波、南京。(2009年06月18日)人气:网站点击排名:工商、招商、中银、建设、交通、民生、中信、浦发、兴业、深发、华夏、北京、宁波、南京。(alexa.chinaz.com)工商和招商领跑国有控股和股份制银行。

据《财经时报》报道,四家国有银行上市时间大致定为:2004年建设银行上市,中国银行完成改制;2005年中国银行上市,工商银行完成改制;2006年工商银行上市,中国农业银行完成改制;2007年农行上市。

建行将可能作为第一家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最迟在2004年底于香港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约60亿美元。而中国银行的上市地点可能选择纽约。

据悉,初步设计中的“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率先上市基本可以认可,但也许会出人意料的是,建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所对应的很可能不是其全部商业银行资产,而是上海、浙江、宁波、江苏、苏州5家优质分行的资产和业务;也即,建行改制上市的途径,可能与中国移动一样先以优质资产分拆上市,再由上市公司逐步将建行其他商业银行资产分块购入。

建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如无意外,建行对海外上市承销商的确认结果及上市的方案将在月内公布。参与这笔生意竞标的,包括花旗集团、汇丰银行、JP摩根、摩根士丹利,以及几乎没有悬念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但最终可能只有两家外资投资银行加上中金公司,组成建行股票发行的主承销团。

预计中国银行将在7月前后公布海外上市承销商的确认结果和改制方案。一位参与此次“竞争”的投资银行人士称,中银国际、高盛和瑞士银行被认为最有可能进入主承销团名单。

为配合上市,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了股改小组,由行长张恩照牵头,成员包括总稽核赵林、行长助理范一飞以及7大委员会副主席兼部门总经理。小组下设股改日常运行机构——重组改制办公室,各分行也相应成立了机构。

据了解,中国建设银行向国务院递交的改制上市方案一共有3个:其一是整体改制上市;其二是集团化改制上市;其三是计划将建行优质的东南沿海5省市——上海、浙江、宁波、江苏、苏州五家分行的资产和业务单独分拆上市,再将余下部分分块重组改制,逐步注入上市公司。

有消息透露,中国建设银行聘请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目前正在对上海、江苏、浙江3省分行的抵债房地产进行审核,计划年初向海外出售。

央行一位知情者告诉《财经时报》,依照国务院确定的大略方针,将有相当于120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用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造,前不久宣布的注资只是实施该计划的第一步。据悉,在1200亿美元的资金计划中,包括了向工、农两家银行的资本金注入和发债规模等多种计划。

另据了解,虽然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股改方案、上市计划仍然没有得到批准,但有消息称,高层已经基本达成初步共识——2005年工行完成改制,2006年上市;2006年农业银行完成改制,2007年上市。但也有消息说,中国农业银行的改革可能与邮政储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的改革通盘考虑。

中、建两家银行能否按照计划成功上市,主要取决于随后进行的大规模重组能否成功。但无论通过分拆方式逐步实现整体上市,还是一开始就改制为集团,实际上最终将形成金融混

业集团或称金融控股公司。这也是国有商业银行重组、改制、上市后所应形成的理想模式。

中信银行的发展

陈小宪:首先,我们坚持“双优双主”对公客户策略,其目的是在全面提高资产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对公业务优势,换句话说就是,挖掘“优质行业中的优质企业”和“主流市场中的主流客户”,并向其推广中信银行自身的特色产品与服务;同时在信贷政策中,也对某些高风险行业和高风险市场提出了减少授信的要求,从而降低了产生呆账坏账的风险。“双优双主”的客户定位包容性强,适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能够为我行客户经理能力的提升提供最大的空间。例如,江浙、福建一带,主流企业就是民营企业,我们鼓励南方的分行多做针对中小型企业的相关产品和服务。近年来,中信银行加大了对“双优双主”中小企业客户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重点支持行业前景良好、发展空间较大、现金回流稳定、盈利持续增长,且风险可控、信誉状况良好的优质小企业发展。另外,围绕“双优双主”的客户定位,推动组织架构向集中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这种模式的重点是加强分行的营销和管理职能,将分行建设成为区域的营销管理中心和产品支持中心,充分发挥分行对区域营销资源(包括客户资源、产品资源、人力资源和费用资源等)的整合作用,提升营销层次和对主流客户的服务能力,增强分行在区域市场和主流客户中的竞争能力。我们要求重点区域的分行以建立区域公司银行业务组织与管理中心为目标,以重点客户管理、营销和创新产品推广为重点工作,发挥在联动营销中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对于重要客户,特别是战略客户按照“一户一团队,一户一策”的原则开展业务,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优化了设计流程,提升了营销层次。

其次,“借船出海”,走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道路。早在2006年,中信银行为了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准,就与西班牙对外银行(BBVA)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四年来,BBVA为中信银行提供了风险管理、零售银行、资产托管、投资银行、私人银行、汽车金融等多方面业务发展的技术,并为我们培训了一大批中高层管理干部、客户经理和产品经理。2009年9月,在中国中信集团的大力支持下,中信银行收购了香港中信嘉华银行,并于近期将中信嘉华银行更名为“中信银行国际”,以建立境内外统一的品牌优势,并通过这样一个海外战略平台,进一步实现向东南亚及欧美地区拓展。中信银行国际在澳门及美国的机构网络,将帮助中信银行提高跨境业务的服务能力。同时,中信银行将利用这个跨境服务平台直接吸纳国际化的经营管理经验,吸收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人才。目前,中信银行通过和BBVA、中信银行国际组成“三位一体”的战略体系,以联合成立专项业务公司或业务模块等方式,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力图在国内外市场中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经过与BBVA两年多的细致谈判、协商,我们决定共同发起成立一家汽车金融公司,并向监管机构提出了申请。通过成立合资公司,中信银行将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专业知识,为中国汽车的流通和消费提供高品质的金融服务,使我行汽车金融服务范围涵盖供应商、核心厂商、经销商和终端用户,形成对汽车产业完整的“一条龙”服务体系,进一步巩固我行在汽车金融领域的优势地位。同时,中信银行与BBVA在私人银行业务上的合作也在深化,我们希望借鉴BBVA在私人银行领域成熟的商业模式,吸收其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利用BBVA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技术和IT系统,打造具有中信银行特色的私人银行业务体系。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形成以动态财富管理为核心,增值服务特色鲜明的服务。同时,客户规模、盈利能力、创新力度、客户满意度和品牌影响力均位于中外银行竞争前列,逐步成长成为国内顶级、条线化管理、国际化的私人银行。

再次,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起步虽晚于竞争对手,但在2005年实施零售银行战略之后,实现了“三年三步走”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缩小了与主要竞争对手在零售银行发展上的差距。2008年以来,我们又将零售银行发展的第二阶段战略目标转向以“高科技替代率、高客户集中经营度、高中端客户”(“三高”)为主要特征的全功能零售银行体系建设。通过几年的实践,这一战略目标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相信随着全功能零售银行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必将极大地激发零售银行产能的释放。

在零售银行发展路径上,我们避开了传统意义上的“渐进式”零售银行发展道路,选择了“客户积累、客户经营、客户增值”三个环节齐头并进的发展路径。在客户积累方面,以代发工资和理财产品为突破口;在客户经营上,以个贷类、理财类、交易类、电子类四类产品为突破口;在客户增值上,以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为突破口。这样,三个环节并做一步走的发展路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另外,中信银行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依托中国中信集团这个强大的平台,中信集团涉足证券、信托、保险、期货、资产管理等多个金融服务领域,这些资源可以互享。这种优势在理财产品研发方面十分明显,都是由集团各个领域的精英一起合作进行,而不是单打独斗。这种特点也使得中信理财产品反应更快,针对性更强,是其他一些商业银行所不具备的。这些年来中信银行通过抓这些中间环节,理财业务发展很快,也沉淀积累下了许多好的客户,同时还有许多高端客户脱颖而出。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从几年前在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排名后几位的地位,发展到现在稳居竞争前列,并正在向全功能零售银行目标大踏步前进。过去几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实践表明,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才能比竞争对手发展得更快一些,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第五篇:上市公司公告(平安银行)(推荐)

先生(女士):

你好!

江苏法制报是《新华日报》报业集团属下的报社。是全国发行的省级报纸。是江苏省工商及各政府行政部门指定刊登企业公告的报纸之一。是全省“人民法院公告”的专业报纸。是“公告、声明”等法律凭据登报的权威媒体。江苏法制报且是政府行政部门指定公告报纸中价格最优惠的一份报纸。

根据规定:在《江苏法制报》上刊登“上市公司公告(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接受辅导公告)”,3600元/次(9×10公分)。

公告内容须盖上单位公章传真给我。同时通过网络将公告电子版传给我。然后再将汇款凭证传真给我。或是将全部资料的扫描件通过QQ号:99742512或邮箱:dingyu1956@163.com传给我。

款到刊登(双休日和国家法定假日除外)。南京的客户也可以自己送款到报社。另外请将单位地址、名称、邮编、电话和联系人写给我,刊登后将发票和报纸5份快递给你。

江苏省证监局咨询电话:025-84575515,025-84579667陆先生

江苏法制报广告部丁雨

2012年5月23日星期三

汇款方式:一定要以“电汇”形式办理,到账速度最快。

如果以“缴现金”方式,“转账支票”方式汇出,报社财务得不到银行回单,所以到账速度反而比较慢!

如果一定要用现金汇款,请选择除平安银行以外的银行办理汇款手续。开户名称:江苏法制报社

银行帐号:11003746421001

开户行:平安银行南京市河西支行

汇款后凭证请传真到 025-68661399

写:丁雨 收

注意:用支付宝汇款,选择“向银行卡转账”,寻找“深圳平安银行”

下载上市银行上缴准备金约7000亿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市银行上缴准备金约7000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存款准备金率降0.5% 释放流动性约4000亿(推荐阅读)

    存款准备金率降0.5% 释放流动性约4000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央行此时下调准备金率,意在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以增强经济运行活力。张泽红 制图 - 释放流动性约4000亿......

    公开市场业务和银行准备金的一些问题(最终五篇)

    公开市场业务和银行准备金的一些问题 经济扩张时,实行卖出政府债券的政策,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降低它的信贷能力,促使贷款利率上涨,遏制过度的投资需求。经济萧条时,则买进......

    银行上市后如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当前,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明显加快,继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后,中国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也在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公开上......

    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

    文章标题:上市银行如何控制风险管理强化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势在必行建立科学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规模不断扩张、经营范围不断拓展、金融产品日趋复......

    银行上市后如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文章标题:银行上市后如何转变经营管理理念当前,在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步伐明显加快,继中国建设银行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后,中国银行和中国工......

    贵州银行职业《法律法规》:存款准备金率试题

    贵州银行职业《法律法规》:存款准备金率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根据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人......

    银行支行的行规行约自查报告

    银行支行的行规行约自查报告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银协)决定于近期在全行业组织开展2011行规行约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工作精神,我行紧紧围绕“提高银行履行行业公约与......

    2012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数据

    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破万亿 2013年04月26日 00:59 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上市银行年报大戏昨日收官。虽然面临利率市场化改革、部分企业融资需求不强等诸多“绊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