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5篇

时间:2019-05-14 22:5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篇: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

关于礼仪的认识

摘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讲文明、树新风是群众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普遍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和参与。而在这两项内容中,学习礼仪、应用礼仪,便是顺应人心、合乎民意的一大重点。关键字:礼仪;社交;商务;政务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

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往往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它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是和谐人际关系,改善交际生活的重要手段。

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的内容很广泛,很深刻,它直指着我们文明修养,蕴涵着我们的文化素养,解读着我们的人格和心态,标显着我们的人生品味。人类礼仪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社交礼仪产生的直接动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是交际主体的社会需要。交际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包括了交流知识和信息的需要;寻求理解和友谊的需要;塑造自身形象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使人们通过讲究社交礼仪,使人与同事、同伴保持良好的和谐关系,得到友谊、忠诚、合作等,并使个人被群体所接纳,能关心和帮助别人,同时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社会交往使个人的人格、能力、才华、业绩、成就、形象得到社会的承认、欣赏,进而逐步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声誉,并由此产生自信心和威望感,让人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社交礼仪——朋友之间的礼仪。朋友之间应该诚实。真正的朋友是一个可以信任,能向他倾吐心意,并在一切环境之中都能对你表达他真实看法的人。最能破坏友情的莫过于使用欺骗的手段。在交朋友上,诚实的习惯报酬最丰富。你的诚实能吸引人来作你的朋友,因为他们会羡慕你的诚实。有些人,为了快些赢得朋友,就采用谄媚的方法。他们奉承阿谀,说好听的话,不管其是否真实。谄媚乃是一种不诚实,起先可能给人一种好印象,但是时间久了,它会催毁友情。

在友谊面前我们还需要有一点小智慧,与朋友交谈时一般有两种方法说同一件事:一种是粗鲁不仁慈;别一种是表明你乐于帮助。简单的说,机智就是不伤害人的感情。一个人在这方面谨慎时,他的朋友就会重视他、喜爱他。朋友之间要学会倾听。要作一个会谈话的人,不但要会说,也要会听。认真倾听是表达自己对朋友尊重的最好方式。说到自己也同意的观点时,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会使交谈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和谐,使彼此间的距离更加拉近一点。当然,那些真正乐意做朋友的人必能在谈话中,当对方无话可说之时,找到新的话题。不管是开心还是难过的话题,只要认真倾听,让朋友感到你对他的尊重,他的心情也会变得更加舒畅。

朋友间也有一些礼仪禁忌:朋友犯错时,只知道嘲笑和指责;答应替朋友保守秘密,但转头就告诉了别人;对朋友不能以诚相待;经常捉弄朋友;没有听懂朋友的意思时,就会发脾气;如果朋友和自己的意见不同,就会吵起来;明明是自己错了,还要争辩;交朋友的时候,注重外表;不愿听朋友说心事;当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躲到一边,就是装做不知道。

商务礼仪

礼仪,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在工作和社交中起到重要的润滑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礼仪可以直接影响商务拜访的成败,它在商务拜访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商务礼仪包括商务礼节和仪式两方面的内容,商务礼节就是人们在商务交往中为了表示尊重对方而采用的人们共同约定并形成的规范形式,而商务仪式就是按程序进行的商务礼节形式。商务礼仪具有规范性、对象性、信用性、差异性和技巧性等特征,是人在商务交往中的艺术。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人把商业竞争看成是无硝烟的战场,在这无硝烟的战争中,商务礼仪非常重要。古人云,“无奸不商”。但在市场竞争如此之激烈的今天,商界的尔虞我诈越来越不为人们所认同,人们更加青睐文明经商。商务礼仪显得越来越霞要,它甚至是商业竞争成功的关键。

商务礼仪是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以至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企业,作为员工生活和工作的载体,进行人性化管理,才能满足员工工作、生活、学习各方面不同层次的需要。员工归属感加强,就会有责任感和积极的工作心态,乐于工作,勤于工作,创造出良好工作绩效。

商务礼仪是商务交往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比尔·盖茨说过“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修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待人接物时尽量欣赏、赞美别人的优点;在工作场合中应依据地点,身份的需要讲合适的话,作合适的举止应对进退;在公众场合应“少说多听”,多思考别人说话的内容,以掌握合适的表现时机。

商业礼仪是企业愉快合作的保证。商务礼仪是企业在平等互利、公平公正、相互尊重下愉快合作的有力保证。良好的商务礼节能营造良好的商务交流气氛,为企业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带来巨大的损失。商务礼仪是显示企业实力,宣扬企业文化,展示企业风采、获得对方信任的重要手段,对企业的合作和发展起着小可忽视的作用。掌握商务礼仪塑造好个人与企业的良好形象,能展示企业的文明程度、管理风格和道德水准。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无疑可以为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卡耐基说,一个成功的企业,1 8%需要专业技术,82%需要有效的人际关系的沟通。商务礼仪作为沟通的艺术,是时代商业竞争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政务礼仪

所谓政务礼仪,是指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包括群众组织)工作人员在工作场合所应该恪守的有关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党和国家各级机关、各级群众组织的工作人员都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因此,政务礼仪从适用对象角度来讲,又叫公务员礼仪。

它以机关工作人员为适用对象,以机关公务活动为适用范围。政务礼仪具有鲜明的强制性特点,它要求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必须严格遵守。其核心是要求干部真正自觉地恪守职责,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在公务活动中的行为。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维护国家行政机关的形象和个人形象。每一个党政干部在履行职责、执行公务时,遵守行为规范,恪守政务礼仪是义不容辞的。在现代政务活动中,礼仪对个人来讲,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组织、一个单位而言,是组织形象和干部队伍素质的体现;对于国家来讲来讲,是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风尚的的反映。

总结

正确把握与外界的交往尺度,协调人际关系,对促进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努力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性化的现代文明社交方式,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和谐的利益关系,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人的创造力的全面发挥,提升社会各阶层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中国的发展道路因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软实力而广受世界的尊敬。参考文献

[1]于红.浅析社交礼仪的培养及意义.活力,2010(14)

[2]陈安萍.论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功用.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0(2)[3]邓小琼.商务礼仪在商业竞争中的重要性分析.现代商业,2009(23)[4]杨晓刚.政务礼仪:党政干部必备的素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6,7(4)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程论文设计

(选修)

题目 关于礼仪的认识

专业 10城市管理

姓名 陆欢

学号 1017431018

第二篇: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工具的话语权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工具的话语权

话语权是指一种信息传播主体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中国古代并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君无戏言”之类的古语。传统中,话语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修辞学和诗学,主要研究演讲和文学艺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典范性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随着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超越人际交流,话语概念及含义有了很大变化,其表现在,一是超越了对话语的工具性认知;二是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取向。在对话语的认识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以意识形态批评为中心),索绪尔、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以语言、文本为中心)以及后现代各种文化理论形成汇流,使话语成为当代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理论为当代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后现代的视角。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1]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曰话语权。突破了基础——上层建筑二元结构的意识形态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2]

意识形态是由一个人、一个集团或一种文化支持的一系列相互连接在一起的设想和期望——一系列关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想法,一种价值体系。它与某种哲学思想不同,一种意识形态很自然成为一个行动的方案。就大众传播的意义上说,它对一种文化的灌输十分彻底,以至于其成员根本意识不到还可以分享其它一些人的设想。一种意识形态能被想当然地认为,那就是世界运行或是世界应当如此运行的自然法则。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从系列即定的物质利益中派生出来的一系列的思想,对意识形态的批判表现为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3]并且,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有是对现在物质生产关系的反映,属于意识范畴之内,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就是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于世界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上,将其制度化,固定化。并让被统治阶级成员接受下来,作为一种基本的世界观。而在社会生活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此类意识形态就会有意无意的传播出去,意识形态的内容也会有形无形的隐含在信息内容之中,在整个传播过程中,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传播中最基本的潜在力量无时无刻的存在着,而且在不断的改变受众的观点。现代批评家伯顿(1990)认为:意识形态附加着对世界和人、集团之间权力关系的独特看法的一系列信仰。每个人都有某类意识形态或世界观,对他们来说,意识形态是一种关于什么是对与错、世界是怎样一回事以及他如何才能被改造成更好的地方的观念,这些世界观受到生活中的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实际上,在社会生活中大多被认为是平常的东西,其中也蕴含了意识形态的内容.例如: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中,人们普遍认为,自杀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行,自杀者死后会进地狱。在这种普遍观点的认识中,如果有人提出说自杀是一种善行,大多数人就会对这种观点持以抵触的态度,所以在基督社会中,这种观点只能是处于弱势地位。除非当这种观点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强势话语权。媒介话语权与媒介价值

媒介的话语权是指媒介在对受众人产生传播效果的潜在的现实影响力。一般来说,在信息传播活动中,话语权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信息传播主体的话语权,比如,随着信息传播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媒介帝国主义开始产生,媒介帝国主义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信息传播的不平等而向另一个或几个国家传播本国的意识形态。媒介帝国主义的产生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到了冷战期间,东西方之间也分别用无线电波传播自己的思想意识,以此互相抗衡。到了20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之音(VOA)用66个超大功率的发射台对全球广播。而且,由于卫星技术的发展,西方的意识形态还在第三世界得到强化,导致本地文化的丧失,而发达国家的电视媒介有迎合消费主义的大都市里的中产阶级要求,媒介所倡导的品位、志趣、时尚、生活方式都有全部西方化。据统计,世界上大多数报刊发表的国际新闻,有90%来自西方“四大通讯社”:合众国际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合众国际社的新闻报道71%关于美国,9.6%关于欧洲,关于非洲的报道不到1.8%[4].坦桑尼亚前总统尼雷尔曾经讽刺的谈到:发展中国家的居民应该被允许参加美国的总统选举。因为他们与北美公民一样受到同样多的有关候选人信息的媒体轰炸;另一种是媒介之间的话语权控制,传统四大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中电视曾独占鳌头。1924年,英国科学家贝尔德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不到80年的时间,从黑白电视机到彩色电视机,从有线电视到卫星传输,电视如今日渐成为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中国,至2003年止,全国共有49套卫星电视节目(中央台13套,教育2套,省级34套)有广播电台1272家,电视台3540家,电视的人口综合覆盖率93.65%,覆盖人口10亿[5]。在传统的四大媒体中,电视媒体从其面向社会,面向家庭,传播速度快以及不受年龄文化限制而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随着媒体发展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到来,网络传播变得越来越具有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电视媒体的影响将变得有限。

媒介价值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媒介传播所引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另一层是指媒介传播信息过重中隐含的一些价值观或社会意识形态。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分为“所指”与“能指”。能指(signifier)是物理形式,所指(signified)是与能指相互联结在一起的心理上的概念。所指与能指只是由于要分析的目标才被截然分开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它们结合得如此严密,以至于它们的关系显得极其正常与自然。由于符号的所指与能指,一些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并会隐含一些价值观,尽管看起来是客观公正的,而实际上或多或少的隐含有深层次的内容。罗兰,巴特在他的《神话学》中描述到:“„在封面上,一个穿着法国军服年轻黑人正在敬礼,眼睛上扬„„但是我看得非常真切,我清楚地看见它对于我的意指:法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我因此面对一个更大的符号学系统:有一个能指,它自身已经凭着前一个系统(一个黑人士兵正在进么法国式的敬礼);还有所指(在这里是法国和军事的一种有目的的混合);最后,通过能指而呈现出所指——法兰西帝国,”[6]对于巴特而言,这张照片歪曲了法国殖民剥削的历史事实,从而构成了一个神话“法兰西帝国它仅仅是一个事实,看这位优秀的黑人,他正像我们的孩子一样行礼。” 不仅如此,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所传输外界的信息是由把关人控制的。一些个人主观倾向不可避免的渗入信息当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曾指出:“美联社每天通过世界通讯服务从纽约向亚洲发送9万个单词,反过来亚洲每天只向全世界传送1.9万个单词。一个对于1977年某一天委内瑞拉本土的新闻只有7条,并且这些新闻是经过美联社或合众国际社转发的,而这两者也都是美国机构。”所以媒介价值中无可辟免的隐含有一些倾向性的价值观。而当这种倾向性的价值观传播给受众时,并起到了话语权的现实作用。

第三篇:论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理解教育的独特方式(模版)

Education Technology: a Special Understand Mode of Education 论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理解教育的独特方式

杨开城1,张晓英2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北

100875)

摘要:本文从技术的定义出发,提出来技术的内涵定义,并在确定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有教育研究的各种理解方式以及它们的不足,提出教育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理解教育的方式。技术是人类规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方式。教育技术是一种独特的技术,体现为一种独特的信息变换方式。教育技术是指课程系统和教学系统的构造技术。这种教育技术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理解教育的认知功能。教育技术将引导人们放弃直观的立场和简单的范式,而采用复杂系统的立场和开发取向来研究教育,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教育现象(问题)的设计根源,采用系统建模、信息流分析以及技术人造物缺陷分析法来理解教育。这种理解方式放弃了使用命题系统或者公式方式来表征教育规律,而是站在进化论的立场上,利用教育模拟(仿真系统)来表征教育规律。关键词:教育技术;开发取向;系统建模

一、什么才是教育技术

早期人们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应用的媒体技术。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备受诟病的唯媒体论。人们为了摆脱唯媒体论,便将教育技术的外延进行扩展,认为教育技术是指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工具和经验技巧的总和。然而“总和说”并不能解决教育技术自身的定位问题,因为“总和说”消除了上位概念“技术”和下位概念“教育技术”在外延上的边界。我们很难说哪一种技术注定不会应用在教育中,所以教育技术的外延在扩展的同时,内涵被压缩殆尽,教育技术几乎成为技术的同义语。这样“总和说”也就消解了教育技术这个概念,同时也消解了教育技术学这个学科。

本文所要讨论的教育技术不是指这种认识,当然也不是指AECT′94定义所规定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因为“理论与实践”言说的并不是技术而是一个领域。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技术呢?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什么是技术”开始。

自从人们开始关注技术这个事物的时候,人们就一直试图给技术下一个定义。比如,⑴将技术定义为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或者手段;⑵将技术定义为“怎样做”的方法性知识[1][2];⑶将技术定义为特定的人类行为[3][4];⑷将技术定义为工具、方法、经验和手段的总和[5][6][7][8][9]。

然而,这些已知的定义都没有描述技术的内涵。并且,仅仅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来看,我们就会看到这些技术定义的局限了。比如,技术被当作工具,但是并非所有的工具都是技术;同样并非所有的“怎样做”的知识都是技术、并非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可以被称为技术(活动)。如果工具、方法、行为都未能切中技术的内涵,那么它们的总和也同样无法准确描述技术。

笔者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者满足某种需要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技术规定了如何将一种物质(形态)变换为另一种物质(形态),将一种能量变换为另一种能量,将一种结构、形态的信息变换为另一种结构和形 态。这种变换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人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自己希望的新方式。这就是技术的核心内涵。

从这个内涵出发,我们认为教育技术是指一种独特的信息变换方式,这种技术所要处理的信息是教育领域中的特定信息,这些信息变换的结果是教学系统和课程系统的设计方案。教育技术体系中,相对成熟的是教学设计技术,正在起步的是课程开发技术,尚待研究的是教育工程管理技术。也就是说,教育技术就是教学系统、课程系统等教育教学系统的构造技术。从教学设计的技术来看,教学设计是一个从教学目标、知识内容、学习者特征等出发构造教学系统的过程;从课程开发的技术来看,课程开发是一个从社会需求、人的发展需求以及学科知识出发构造课程系统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技术过程,即每一步操作的输出结果都是后续操作的输入。这个过程又是一个将信息进行某种结构化以便于设计最终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降低开发和维护的成本,设计者和开发者试图寻找构建课程教学系统的组件集合,这些组件由于内在联系而形成课程系统和教学系统。

出于这种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我们认为教育技术不但具有教育实践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一种尚没有被人关注的教育理解功能。经过几百年的积累,活跃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理解方式已经非常丰富了。每一种理解方式都对教育研究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

二、理解教育的各种方式

理论思辨是人类理性思考教育的最早方式,因为人类理性思考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目的问题,而不是教育手段,更不是教育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理论思辨适合于教育研究中的价值领域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教育思想领域。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待事实性研究(比如,教育手段的确定和效果验证)基本是不适合的,因为思辨话语的多义性和含混性,无法转化为可以实证研究的理论命题。对于教育事实领域的研究,人们依赖科学实证的思考方式。在现代社会,甚至教育目的的确定也已经从单纯的教育理想的价值分析发展到兼顾现实社会的具体需求,人们不再相信单纯的理论思辨能够完全确定恰当的教育目的。

科学实证的思考方式将教育研究看作是一种事实领域,极力排除任何立场的价值判断。然而由于文化历史的惯性,目前大多数教育实证研究通常出于实用的目的而不是解释和预测的目的,并且以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为前提来思考问题。实证研究所关注的变量大多具有直观特性,以方便给出操作性定义和进行控制。然而,直观的教育现象可重复性很差,所以实证研究的科学性也就大打折扣。实证研究的结论很难具有普遍意义。可以肯定,基于直观要素和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在其他领域的成功不可能在教育领域中重现。

科学主义只能看到教育实践中的事实性信息,却无法理解事实背后的意义。这给人文主义的研究预留了空间。人文主义的研究,通常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诸如个案分析、参与式观察、人种志的方法等,可以使人们看到教育实践中的细节信息,揭示出统计数据所掩盖的“真相”,并赋予个别教育事实以丰富的、深刻的教育意义。通过此类研究,研究者个人对教育的体验会越来越细腻,然而它对人类教育知识的贡献却是很有限的。类似的限于局部事实的研究还包括社会批判范式。教育的社会批判范式将研究焦点直指教育活动中的冲突,承认教育活动中冲突、矛盾和对立的事实,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10]但是批判只是一种解构的力量,单纯的批判无法构建新的理解。“纯粹的批判或为批判而批判的研究生命力有限, 批判的最大意义在于校正极端。”[11]

为了摆脱既定理论的束缚,特别是政治话语的束缚,还有人提出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范式,试图利用现象学方法来解读教育。“现象学首先提示我们在进入现象场,认识和研究事物时,要抛弃自己原有的种种理论框架,不要以预先设定的观点(来自于自己或他人理论学说)来对事情做出判断,而是以一种对现象高度的敏感性来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场中,使现象不断地 显现出自身之所是。”[12]然而这是很难做到的。现象学要求研究者从意义系统中退出来,即搁置各种理论预设,中止判断,回到没有意义的符号系统和表象系统中进行反思,以便重建意义系统。这种现象学的还原方法是一种建立哲学理论的方法,并不适合教育的研究。因为现象学的中止判断要求是一种普遍的中止判断,放弃对于一切存在的态度[13],这对于针对.......“世界”的哲学研究是可能的,但是对于针对局部现象的教育研究则是不可能的。对于教育研究来说,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退出以及重建意义系统。

对于教育而言,理论思辨、科学实证、社会批判、人文主义以及现象学的方法都代表不同的理解方式,每一种理解方式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信息。但是这些理解教育的努力都没有达到完整理解教育的目的。这是因为以上各种教育研究的范式之间相互分离、互不融合,并没有反映出教育的复杂性和自为性这两个最根本特征。它们的失误基本上表现为两个方面。

⑴简化范式的立场

我们知道,理解本身受世界观制约。上述大多研究都是基于简化范式而展开的,隐含的世界观是所研究的对象是有序的、线性确定的、可精确控制的系统或现象。这种简化范式的根本问题就是“一是化简,二是割裂”[14]。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教育系统具有非线性、不可还原性、自组织性、偶然性、开放性等复杂性特征。教育研究必须和复杂性研究相结合, 重建教育系统的分析原理, 树立非线性的思维, 整合多种研究模式。”[15]如果我们的教育实验设计仍以单向因果关系、简单线性关系等思想为基本框架,仍然将眼光局限在短时间段内的数据变化,那么我们便不可能揭示教育的本真面目。复杂性理论、系统演化理论要求我们考虑教育的双向因果、非线性关系、系统的演化特征等。

⑵直观的立场

所谓直观的立场,是指着眼于直观现象,从这些直观现象中选取直观要素(比如策略、方法、内容、媒体、交互、主客体等)进行教育研究。这种研究的潜在前提是将教育教学系统看作是人的活动系统或者行为系统。这种立场几乎让人丧失了理论的想象力,无法对教育教学系统按照系统论要求的那样进行系统建模。也就是说,基于直观的立场,人们陷于当下..的教育现象之中不能自拔,无法对教育教学系统从功能出发分析系统实际运行的结构,更无法对教育教学系统的社会性建构的历史演化做出研究。而且直观的立场很容易导致研究对象的无界线感,比如课程与教学的界线至今仍未有定论。

当然,直观的立场与简化范式是相适应的。然而,对于教育研究而言,仅仅从直观的立场出发,采用简化范式,是无法全面理解教育的。教育的复杂性和自为性,决定了教育研究离不开另一种理解方式——教育技术的理解方式,即通过构造教育教学系统来理解教育的方式,一种面向未来可能性空间的理解方式。

三、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理解教育的独特方式

就其自然本质来说,技术是特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方式;就其社会本质而言,它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16]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采用特定的技术工具(比如电子显微镜、天文望远镜、气雾室等)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技术原本就不是单纯的逻辑上可以替代的工具,而是研究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技术具有认知功能,它正在显式地成为人类认知的有机组成部分。技术的这种认知功能,对于认识技术人造物来说,表现得更是明显。因为,技术原理是技术人造物的第一解释原理。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知识技术,它的核心是教育教学系统的构造技术,它对应的 典型的技术人造物是教学系统和课程系统。教学系统和课程系统虽然不是教育实践的全部,但却位于教育实践的核心。教学系统和课程系统也就是我们理解教育的核心内容。而这两个系统都是典型的人为设计的信息系统,它们规定了文化信息如何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和信息媒体之间流动和处理。教育者试图通过它们与学生自身成长的系统以及其它社会系统的耦合,来实现教育目的。正是因为教学系统和课程系统是一种技术人造物,对于这两个系统的理解,离开了教学设计技术和课程开发技术将是不完整的。当且仅当我们把教学系统、课程系统看成是技术系统时,我们才能看清楚它们与其它系统的耦合细节。文化传递与人的自我成长之间的矛盾才会清晰地以信息流动的方式表现出来。这里教学论和课程论的知识更多地充当着理解这些系统的背景知识,而不直接充当认知工具。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技术才是理解教学系统和课程系统的认知工具。这种理解方式不再把教学系统简单看成“教”+“学”,也不再把课程系统简化成是教学内容,而是将它们理解为人工设计的信息系统。理性的系统设计不但越来越被看作是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前提条件,而且越来越成为教育研究的基本方式。

那么具体来说,教育技术将引导人们产生何种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呢? ⑴视角独特

教育技术将引导人们采用开发取向[17]来研究教育。基于这种研究取向,人们不再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而以教育教学系统为研究对象,并且把这些系统看作是一种有着“生成-活动-消亡”过程的技术个体,把教育实践抽象成技术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转化和演化的系统。教育技术将引导人们逐渐放弃“方法”“策略”这些直观却含糊的术语,而将注意力集中在系统内部信息流动及其整体的特征,关注信息流与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要关注教育教学系统,并且对其进行信息流分析,是因为教育技术的视角将使人们看到教育现象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随着我们的设计变化而变化。教育现象是我们有意识选择的一部分。教育现象是通过特定选择而人为导致的。某些本着正当的目的、善良的愿望、带着科学的形式的设计是不良教育现象的本源。教育技术引导人们不再满足发现现象之间的联系,还要探寻现象背后的设计根源。人们将思考的问题不是教育设计者的意图是如何达到的,而是类似下面的一些问题:

 教育是如何由于教育系统的内在设计因素而偏离原有初衷的?  教育教学系统为何有时局部合理而整体失当?  一种干扰是如何被设计地放大的? ... 为何有时不同的设计效果却趋同,而看似相同的设计效果却迥异?

可以说,只有从教育技术的角度出发,人们才能探究教育现象背后的设计根源。这种探究不是心理学、社会学或者哲学理论规律在教育领域的再现,而是在特定设计背景下生成新的认识。对“设计根源”的兴趣必然引导人们对教育教学系统的信息流动进行分析。我们所提出的IIS分析法[18][19]就是这方面的尝试。这种分析要求我们不在将教育教学系统看作是直观的系统,而是一种信息流动的抽象系统。如此一来,我们便自觉地放弃了直观的立场。

⑵方法独特

教育实践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因为它是多种复杂系统的耦合。对于教育实践细节“教育学”刻画,离开了教育系统、心理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划界和耦合关系的分析,是不可能的。因此,对教育教学系统进行系统建模是研究这个系统的基本操作。没有系统建模,就无法客观定位教育教学系统的真实功能,就容易陷入对教育教学系统功能的幻想当中。系统建模的方法也是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系统内部信息流动细节和理解其复杂性的基本前提。由于教育系统的复杂性,人们可以针对不同的功能对教育系统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建模。但是由于教育教学系统的自为性特征决定了,这种系统建模离开了教育技术及其运用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教学系统的建模不完全是针对教育的现实空间的建模,而是甚至可以说 根本上就是针对教育的可能性空间的建模。离开了教育技术,人们很难理解教育的可能性空间和现实性空间的内在联系。依据一两次偶然的局部失当或者失败而否定一个系统或者依据偶然的成功而肯定一个系统,人们很可能陷入教育有效性的逻辑实证主义陷阱。

此外,人们研究教育教学系统的目的并不再是为了证明这个技术系统的有效性,而是寻找这个系统存在的缺陷。技术人造物缺陷分析法[20]就是这样一种研究方法。缺陷分析是改进教学系统和课程系统的必要手段。由于教学实践和课程实践的不可逆性,教学问题和课程问题的解决最终都归结为教学系统和课程系统的缺陷消解和性能改进。这就不仅仅需要感知缺陷的症状,而且还需要对症状做技术系统层次的解释,而不仅仅是心理学、社会学层次上的解释。有了技术系统层次上的解释,才能针对技术系统的细节和技术系统的整体进行调整,而不是顾此失彼地盲目更换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课程方式等孤立的要素或特征。

⑶结果独特

真正的教育技术不是一种教育处方,教育技术学也不是一种研究教育处方的学问。教育技术学只是通过教育技术提供给人们开教育处方的方法。教育技术将引导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同于其他教育学科。

人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存在。人永远处于未定型状态,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本质和规律判定都不适用于人。同样,教育教学系统由于以人为终极目的,所以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演化系统,同样不具有本质主义的形而上的本质和规律。从教育技术角度看,教育规律的描述方式必定不会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那样以公式和命题体系来表达。复杂性理论和技术开发取向要求我们用另一种方式,一种更加接近实践的方式描述教育规律——教育模拟(仿真系统)的方式。这种系统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学习的人工智能系统,它通过模拟真实的教育教学系统来表征教育教学规律。也就是说,技术开发取向不但引导人们构建真实的教育教学系统,而且也引导人们构建它的模拟仿真系统。成功的模拟仿真系统,是人们对教育进行系统建模的完成形态。一旦我们成功地建立了这个系统(通常需要大规模数据的训练),我们便掌握了教育教学规律。这个系统实际上表达了“目的-手段-结果”之间的偏离关系,表达的正是文化传递与人的自我成长之间的矛盾细节。在这种系统中,期望的教育结果和不良的教育结果都会表现为一定的概率。这个概率空间,也就是教育教学系统的生存空间。

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将引导人们探究教育设计的可能性空间,也就是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拥有的教育干预手段的选择空间。其实,教育教学规律更多的是教育实践的可能性空间的规律而不是现实空间的规律。这个可能性空间不是一种静态的可能性空间,而是一种动态演化的可能性空间。在相当普遍的条件下,教育实践的可能性空间中并没有最优解,教育的技术性特征决定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技术寻找相对不错的解。这个解可以通过教育模拟(仿真系统)在可能性空间中表征出来。也就是说,在未来,教育干预手段的设计,可以通过教育模拟(仿真系统)事先确定出现期望的教育效果的概率,再参照这个概率修改干预手段,直到概率不再增加为止,才投入真正的教育实践。正因为如此,这个系统的复杂性也就代表着我们对教育教学规律认识的深刻性。当然,对这个系统的描述通常使用的是利用算法推算出来的抽象量,而不是直接测量出来的直观量。

四、小结

技术化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只要人存在,他就要追求自由,而人类追求自由离不开技术化。教育的技术化必然使得教育技术学成为显学,而教育技术的出现不仅仅改变了教育实践的面貌,而且也带来了理解教育的新方式——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和开发取向的理解方式。参考文献:

[1]张弘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5):63—65.[2][3]陈文化,沈健,胡桂香.关于技术哲学研究的再思考——从美国哲学界围绕技术问题的一场争论谈起[J].哲学研究,2001,(8):60—66.[4]倪钢.技术本质的隐喻理解及其微观解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6):75—78.[5]丁俊丽,赵国杰,李光泉.对技术本质认识的历史考察与新界定[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88—92.[6]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上海:复旦大学,2003.31.[7]管晓刚.关于技术本质的哲学释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2):18—22.[8]乔瑞金.马克思技术哲学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4.[9]陈昌曙.陈昌曙技术哲学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10.[10]冯建军.西方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1998,(1):26-31.[11]徐丹.从“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到“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研究范式与思维方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12]曹晶,刘丹.现象学研究范式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7):9-11.[13]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30.[14]曾颖.“复杂范式”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构[J].文教资料,2006,(10上):83-84.[15]周应中.教育系统复杂性特征的探析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06,(8):8-10.[16]杨开城,王斌.从技术的本质看教育技术的本质[J].中国电化教育,2007,(9):1-4.[17]杨开城.教育技术学——“开发取向”的教育理论探究[J].教育研究,2004,(5):30-34.[18]杨开城.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8):1-5 [19]林凡.教学系统分析IIS图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 [20]杨开城.一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技术人造物缺陷分析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5,(8):14-19 6

第四篇: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经济关系的总和(本质)功能:道德的认识.功能.调节教育.作用: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对是生产利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中国的传统道德是中国文化中心.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以整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自强不息和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倡导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中国革命传统的基本内容:追求真理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当代中国社会共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实践核心价值方法: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坚定理想.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奋发有为..荣辱观的内容: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服务人民背离人民,崇尚科学愚昧无知,辛勤劳动好逸恶劳,团结互助损人利己,诚实守信见利忘义,遵纪守法违法乱纪艰苦奋斗骄奢淫逸.意义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当代区别于其它社会显著的标志公民道德建设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公民基本道德的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公德的基本规范维护公共秩序.文明礼貌诚实可靠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树立好网络道德风尚要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家庭美德主要内容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计划生育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职业道德是调整一定职业活动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职业道德产生了双重效应.职业道德基本特征:职业性从属.性强制性继承性实践性多样性业职业道德的功能促进职业活动的健康进行.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促使人们自我完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构成要素:职业理想职业态度义务良心技能纪律作风信誉作用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作用对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作用文化社会主义职业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学习的意义学习职业道德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措施.一般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原则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和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职业劳动.职业道德基本要求:正确认识职业价值.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对职业的真挚情感磨砺职业意志.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本职优质服务.热情友好群众至上.真诚公道不谋私利.不卑不亢一视同仁.钻研技艺提高技能.开源节流提高效应.遵守纪律服从调度,团结协作开拓进取.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职业道德的品质和境界职业道德品质是由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五种要素构成职业道德境界有雇佣型.尽职型.献身型.加强修养的意义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认真学习省察克治.知行统一.律己律人.积善成德防微杜渐.长期修养坚持不懈.职业道德教育是指无论促使人们职业职能对其实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道德教育活动.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目的性多元性具体性实践性自觉性重复性.内容:正确的职业观教育.主人翁劳动态度.履行职责遵守职业纪律.职业事业心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警示教育.荣辱观教育.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意义有助于个人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直接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体现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对特定职业的道德要求.体现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阶层的愿望.道德要求以及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价值体系.反映人类是历史总体趋势的职业道德标准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职业道德评价的意义是职业行为的道德价值的仲裁者.可以促进职业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可以有效地调节职业内外的人际关系.法律泛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者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狭义指国家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法律基本特征: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定了人们的和义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法的本质法律的阶级性。意志性。法的类型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按照制定的机关的权限极效力不同分为:宪法.法律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特别行政区法律国际条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成:宪法及相关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社会发.刑法.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物质制约性宪法基本原则: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国国体.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特定公民的权利监督权利.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具有权.特定公民的权利.监督权公民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劳动纪律,遵守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我国国家机构活动的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根本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社会主义法制原则.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效率和精简的原则.联系群众和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禁止权利滥用.民事关系的主体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其它民事主体.民事权利主要有: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人身权民事责任赔偿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婚姻法的基本原则是:婚姻自由.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继承法的原则:依法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继承权男女平等.养老育幼.权利与义务相一致.互谅互让..第一顺序继承:配偶子女父母,尽了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女婿.第二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最低3万元董事会成员3到13人可设1到2名监事股东按出资比例对公司财产获利和承担风险.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发行股票2到200人发起人认购和募集股本最低为500万元以全部资本承担责任.募集设立的公司,发起人必须认购百分之三十五.董事会成员5到19人.监事会不少于3人.应当包括股东代表与公司职工代表不低三分之一的比例.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行政应急性.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行政许可原则::合法性原则.信息公开公平合理一视同仁原则.便民原则.救济原则信赖保护原则.规范和约束权力原则.行政许可法实施行政许可申请后材料不全5日内告知,20日内作出决定,不能可延长10日,不能超过45天行政处罚的原则处罚法定原则.处罚公开公正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一事不在罚原则.行政处罚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经济法原则:国家调控原则.提高效率兼顾公平.坚持可持续发展.鼓励自由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相结合.经济法调整对象市场主体调控.市场运营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社会分配调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欺骗性交易行为.强制交易.商业贿赂行为.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降低排挤竞争对手行为.搭售行为.不正当奖售行为.诋毁商誉行为.通谋投标行为.行政垄断行为和地方封锁行为.违反的责任有:行政.民事.刑事责任三种.违反垄断法: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一年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尚未达成垄断协议处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消费者的权利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结社权.知识获得权.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税收具有以下职能:成为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筹集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主要股东来源.是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均衡分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以一个重要杠杆.是强化国家经济监督,健全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有力武器.税法构成要素:征税主体.纳税主体.征税对象,税种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减税免税.违章处理.我国税法可分为实体税法和程序税法实体税法主要内容 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险种的内容: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刑法的基本原则:罪行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刑法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刑法效力:凡在中国领域内犯罪都适用.领域外犯刑法,三年以下,可以不追究..犯罪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满14不满16犯故意杀人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最的应负刑事责任.满14到18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不满16不处罚.已满75的故意犯罪可以从轻减轻处罚刑法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刑法裁量制度:累犯自首和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刑法执行制度:减刑和假释刑法犯罪种类:危害

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最.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常见的刑事犯罪: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抢劫盗窃最五种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共有原则.特有原则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当事人平等原则辩论原则调解原则处分原则.人民检察院监督民事诉讼原则.支持起诉原则。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陪审制度民事诉讼管辖的有:级别管辖.地域管辖裁定管辖民事诉讼的参加人:当事人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民事诉讼程序第一普通程序,第一简易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涉外民事诉讼程序刑事诉讼程序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仲裁法的基本原则自愿原则.依法公平合理地解决纠纷原则.仲裁组织依法独立行使仲裁权原则.一裁终局原则仲裁程序申请和受理,仲裁庭的组成,开庭和仲裁

第五篇:一种独特结构的作文

一种独特结构的作文

如今写作文都讲究创新,特别是考试作文,创新往往带来好的分数。所以在考试作文中经常看到同学们使用这些方法,比如:小标题、题记、后记;把议论文写成辩论会、证明题;把自我介绍写成产品说明书,等等。我今天带来的这种记叙文的新结构,像前边的“小标题、题记、后记”一样简单好用,但是效果上要比它们强很多,这是一种让作文的整体效果实实在在地提升到更高层次的结构方法。

说这种方法是简单的,有两层意思:

一、它对文笔的要求不高,一般的语言水平就可以在这种结构中出效果,当然了,文笔好的话更能让最终效果锦上添花;

二、它操作起来很简单,待会儿你一听这篇优秀作文就会用了。

在展示这篇优秀作文之前,我们需要先展示两部分普通的文字,所以需要三位同学帮忙朗读一下。听前两篇文字的时候,请判断作者的文笔究竟如何,我们自己能不能写出同样水平的文字。

《成长》

小时候的我,文静,听话,学习很好。上课,我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下课,我按时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复习;放学,我立刻回家,帮妈妈做家务。我从来不骂人,也不与别人打架,我是一个好孩子,所有人都这样说,包括爸妈在内。

渐渐地,我长大了,从六岁到十六岁,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秘密,我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依旧按时上课、听讲,只不过心会偶尔跑出去溜溜;放学,我不是立刻跑回家,有时会与同学玩一会儿,有时会一个人漫步。我也会和父母说学校里的事,只不过都是他们问我,我才回答,我觉得他们有些唠叨。

我第一次和父母顶嘴,他们沉默了一会儿,又各自去忙各自的事。事后,我有些后悔,可我碍于自己的自尊,没去给他们道歉。第二天,我收到了他们的一封信,好长好长:

亲爱的女儿:

你长大了,是该有自己的空间了,有自己的秘密了,是该放你飞了……如果你累了,想家了,就回到爸妈的怀抱。在我们的眼中,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爱你的:爸妈

我泪流满面,跑到爸妈面前,一头扎进他们的怀抱。是啊,十六岁的我依然需要爸妈的守望……

《小米粥》

小米粥在炉上,温火慢慢地烧着,旁边总是要有人守望的。烧粥的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小,否则,粥就会溢出来或煮不熟。

米刚放进锅中,安安静静,不吵也不闹,美美地躺在锅的怀抱。

水热了,水在粥中翻滚着,吵闹着,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急于逃离锅的怀抱。

火太旺了,粥溢出来了。看粥的人,赶紧拿勺子搅拌一下,并把火关小一点儿。

粥熬好了,小米粥的香,飘得好远好远„„

这样两部分普通的文字,最后却融合成了一篇优秀的作文。尤其值得我们初三学生借鉴,对我们很有启发。两部分简单的文字在这样的结构中,碰撞出了一种深沉的内涵。请注意这篇作文的结构,听完后尽量用最简练的话语来描述。

《烂漫的守望》

小米粥在炉上,温火慢慢地烧着,旁边总是要有人守望的。烧粥的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小,否则,粥就会溢出来或煮不熟。

米刚放进锅中,安安静静,不吵也不闹,美美地躺在锅的怀抱。小时候的我,文静,听话,学习很好。上课,我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下课,我按时完成作业,做好预习复习;放学,我立刻回家,帮妈妈做家务。我从来不骂人,也不与别人打架,我是一个好孩子,所有人都这样说,包括爸妈在内。

水热了,水在粥中翻滚着,吵闹着,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急于逃离锅的怀抱。

渐渐地,我长大了,从六岁到十六岁,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秘密,我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我依旧按时上课、听讲,只不过心会偶尔跑出去溜溜;放学,我不是立刻跑回家,有时会与同学玩一会儿,有时会一个人漫步。我也会和父母说学校里的事,只不过都是他们问我,我才回答,我觉得他们有些唠叨。

火太旺了,粥溢出来了。看粥的人,赶紧拿勺子搅拌一下,并把火关小一点儿。

我第一次和父母顶嘴,他们沉默了一会儿,又各自去忙各自的事。事后,我有些后悔,可我碍于自己的自尊,没去给他们道歉。第二天,我收到了他们的一封信,好长好长:

亲爱的女儿:

你长大了,是该有自己的空间了,有自己的秘密了,是该放你飞了„„如果你累了,想家了,就回到爸妈的怀抱。在我们的眼中,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爱你的:爸妈

我泪流满面,跑到爸妈面前,一头扎进他们的怀抱。是啊,十六岁的我依然需要爸妈的守望„„

粥熬好了,小米粥的香,飘得好远好远„„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呢?

几乎是简单的穿插,连过渡句都没有。在这里,没有过渡句反而是个优点,让读者忍不住地去注意,去想两种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关系,这样一思考,就会觉得文章有深度了。

可以说这篇作文的效果主要是由结构撑起来的。但是要注意,并不是随意两部分文字都可以用这种结构融在一起。前边两位同学读的时候,可能已经有人发现了,两部分文字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词,就是“守望”,说明两部分内容虽然没有联系,却都在讲同样的主题。主题统一的两种文字才适合使用这样的结构。

今天下午的作文:请围绕“温暖”、“味道”“精彩”“结果”等生活中此类事情,写一篇这样的文章。

下载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礼仪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意识形态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

    职业道德规范心得体会 肖文楚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类思想文化的传播、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作为......

    1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1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艺术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决定艺术,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3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政治对于艺术是在......

    将爱岗敬业作为一种修身(定稿)

    将爱岗敬业作为一种修身 为积极响应公司工会开展的“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心得”活动,我选择阅读了《让爱岗敬业成为一种习惯》。心得如下: 一、爱岗敬业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必修......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

    魅力白坪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历经艰苦探索,直到今天,才真正迎来了新的春天。由中国的优秀文化哺育出的雄居世界强企之林的......

    赞美是一种礼仪

    赞美是一种礼仪 赞美是一件好事,但绝不是一件易事。赞美别人时如不审时度势,不掌握一定的赞美技巧,即使你是真诚的,也会变好事为坏事。人处在一个大环境里不可避免的要与人接触,......

    加油站作为一种商服用地

    加油站作为一种商服用地,在我国现阶段实际土地利用中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即有明显的超额垄断利润,根据《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对于具有垄断性质的用地,评估中应考虑垄断地租的修正。......

    《学术作为一种志业》读书报告

    学术事业在除魅时代之意义 ——《以学术为业》读书报告 2014710031陈立 在韦伯的时代,以学术作为一种物质和精神意义上的事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以学术为业的意义在于何处?时......

    邪教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

    邪教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其本质是反社会、反政府、反科学、反人类,是一种具有危害性、对抗性的破坏力量,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政治稳定。它与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