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2:2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农村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农村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第一篇:论农村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中州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论文

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作者:司秋莉 学院:管理学院

班级:2012人力资源管理1班 完成时间:2014.6.17

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摘要】: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群众健康,稳定社会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历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一直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之一,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建设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又应当放眼全球,吸取他国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现状、对策

医疗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障群众健康,稳定社会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历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关键,而作为追求我国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农民,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状况,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农民的健康十分需要有一个保障机制——农村医疗保险。作为一种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制度,农村医疗保险任重道远。

一、国外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更加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处于逐渐恢复和完善的阶段,许多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与我国国情相似的国家,在农村医疗保障领域取得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对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从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建立了覆盖全体国民的强制性的医疗保险制度,凡年满20岁的日本国民,都要加入医疗保险体系,日本的医疗保险体系由“雇员健康保险”和“国民健康保险”两大支柱构成,农民可享受的医疗保险主要是“国民健康保险”。日本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特点:①健全的法制。日本的农村医疗保险在其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相应的法律制约,保证了其机构运行畅通无阻。②明晰的管理系统。日本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机构职责划分明确,层次清晰,由专门的机构负责督导和执行,相互配合,保证医疗保险体系运行有序。③健全的监督机构。为能够及时纠正保险基金在运行过程中的偏差,避免失控,各方代表组成监督审查机构,监督审查机构拥有绝对独立的职权,避免出现监督过程的利益偏向。④农村医疗保险的独立性。农村医疗保险和针对雇员的健康保险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具有排他性。二者不仅保险收入构成不同,保险费在他们的财源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同,其中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险的投入比重较大。

(2)韩国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韩国开始医疗保险改革,开始实行强制性保险。韩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险经费来自3个方面,即政府补贴、个人交纳保险和就医时个人自付一部分。具体办法是:居民按户每月向保险组织交纳保险金,保险金额由他们所属的不同等级而定,家庭和政府各负担一半,作为医疗保险基金。韩国农村医疗保险的管理方式采用社会团体管理形式,农村医疗保险社团在行政管理和资金上都是独立的,自主管理,自主经营。韩国农村医疗制度也存在如下问题:韩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是按区具体实施的,由于区域划分较小,医疗费用的统筹范围有限,风险性较大。在医疗服务提供和利用方面,政府试图使更多的居民充分利用初级医疗机构,但是由于现有的初级医疗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医院之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技术等方面的差距较大,居民宁可多花钱去医院也不愿去诊所诊治,造成初级医疗机构的使用率不足。

(3)巴西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巴西全国城乡居民实行无差别的全民医疗保险,不论贫富都享有医疗保障的权力,医疗保险覆盖面广,发展速度快,待遇水平较高。巴西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有一定的历史,经过几十年的运作,其体系不断更新并日趋完善。巴西农村医疗保健计划的特点:①政府推出“家庭健康计划”,设立专项经费用于资助农村医疗保健计划。巴西联邦政府非常重视农村医疗保障问题,除实行全民统一的医疗健康制度外,还针对农村专门设立“家庭健康计划”,并由联邦和州政府统一实施与监管。②对专项经费进行扶持。巴西联邦为确保上述计划的顺利实施,设立专项经费对其进行支持。在为从事农村卫生保健服务者提供启动资金及生活补助的同时,还按服务量进行奖励。联邦政府确保农村医务工作者可获得不低于城市同类人员2倍的工资,这在相当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在农村开展医疗服务的积极性。此外,其它国家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也可资借鉴,如德国的法定医疗保险和自愿医疗保险;墨西哥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马来西亚的国家卫生服务计划;新加坡的保健储蓄计划;朝鲜与古巴的全民免费医疗等,尽管难有十全十美的医疗保险制度,但各国的有益经验不可忽视。

二、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现状

调查数据表明:2004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总体覆盖率较2003年有所提升,但依然很低,高达65.7%的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总体覆盖率低的背景下,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公平性在城乡居民之间更有突出表现。当前,社会统筹类的医疗保险和商业性的医疗保险是居民医疗保险的主要来源,另有少量居民享有民政救济性质的医疗救助。在此次调查中,有高达65.7%的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虽然较2003年同期同题调查中的75.4%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仍然处在很低水平,特别是在人口众多而相对贫困的广大农村地区,这部分群体一旦生病,所有的医疗费用均需自己承担,这导致我国农村医疗保险效益低下的一个普遍事实。

三、我国农村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原有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在短期内难以恢复重建

1976年以来,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基层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流于形式或自行解体。首先,资金来源有限,但支出具有明显的失控现象。其次,干部和村民享受医疗保健服务不平等,是合作医疗难以恢复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收入机制的转变,彻底打击了合作医疗赖以存在的基金筹资基础。

(2)农村医疗缺少保险立法

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使得合作医疗的性质不能准确地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难以定位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因此,农村医疗保险立法必须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要,如果不能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必然会引起农民反感,农村社会保障就会缺少必要的法律保障。

(3)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对合作医疗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合作医疗从国家政策变成了地方政策,这就使得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失去了国家政策的“强制性”威力,主动性大大下降,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合作医疗政策的实施。再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强制性“合作医疗”项目,这一政策与国家扶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相冲突,因而加大了发展农村合作医疗的难度。

(4)城乡之间医疗保健资源分配不均,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多聚集在大医院,农村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或个体乡村医生,然而村里的卫生人员多半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培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村卫生室没有必要的消毒设备。农村人口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和脑血管疾病。患此类病多数会导致家庭收入下降,甚至陷入贫困,而这些疾病的发生原本可以通过保健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而降低,但由于政府在农村的设施和预防工作投资不足,难以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县级的卫生医疗机构,除县级医院外,还有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计划生育指导站,以及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机构等,这些机构大多都自成体系,自己进行小而全的建设,不仅造成医疗卫生设施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卫生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人员,提高了机构的运行成本,因此必须打破部门体制限制,促进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

四、农村医疗保险问题的解决途径(1)政府的政策要向农村倾斜

在2002年10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就提出了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到2010年在全国确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国家必须从财政上划拨资金,加强对农村医护人员的培训,重点支持乡镇两级卫生机构,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效率。

(2)建立健全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截至2004年6月底,全国已有30个省(市、区)在301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从各试点情况来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疾病就诊的比例,缓解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医疗问题。2009年政府报告中,关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数据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人口8.14亿,参合率91.5%。这些数据表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得到了高度的重视。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另一方面当前进行的政府财政改革已由“吃饭财政”向“公共财政”过渡,通过政府机构、事业机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减少“吃饭财政”的开支。真正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好病,使医疗服务真正做到便民、利民、取信于民,促进农村医疗工作的健康发展。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制度共同筹集、合理分配和使用合作医疗基金,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减少因病致贫,达到保障和增进农民健康的目的。

(3)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医疗基金筹集机制

从我国的国情考虑,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有责任对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给予资金支持。农村医疗保险资的筹集应采取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集体补助部分要根据当地集体经济状况而定,一般人应占筹集资金总额的20%左右;各级政府也应有适当的财政投入,吸引农民为自身医疗保障投资。农民个人缴纳医疗保险金的数额以多少为宜,根据已作的调查和我国农村实际,应适当扣除集体与政府可能的补助与支持部分,再按照“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合理地确定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农民个人应缴纳的医疗保险资金以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左右为宜。

(4)防范医方和患方的道德风险

应当在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计算的基础上确定一个比较合理,并且相对稳定的报销比例来避免道德风险。各地方政府所制定的地方性规章应当加以确定,以保证其相对稳定性。

(5)贯彻医疗救助制度,尽快出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 贯彻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卫生扶贫工作,尽快出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法律法规。

(6)合理布局卫生资源

第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第二,中等发达地区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第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

(7)建立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缺乏的长效机制

人才问题是制约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农民看病最讲究实惠,最大的愿望是就医方便,少花钱,治好病。然而,这种要求与现实条件下我们所能提供的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关键是缺乏能够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人员。2003年底,全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0.6万人,其中大学本科学历的占1.6%,大专学历的占17.1%,中专学历的占59.5%,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21.8%.大专以上学历的卫生技术人员又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医疗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而面向最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般乡镇卫生院高学历人才微乎其微。

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城乡差别的影响,靠分配、派遣的方式已不可能解决农村人才缺乏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试图吸引高素质卫生人才向农村流动,如“三定”政策,城市支援农村的政策,城市医生职称晋升前必须到农村服务半年或一年的政策,高等医学院毕业生到农村服务提前转正定级提高工资的政策等等。解决农村卫生人才问题必须靠政府组织、支持,并建立长效机制。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今后我们要更加重视的是,如何更有效地整合不同机构的资源,使它们能更有效分工合作,向农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如何向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机构提供一些增量收入,使它们能正常运转;同时约束它们,使它们有能力向广大农户提供免费和低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王列军,葛延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需全面调整思路[J].中国经济时报,2008(6).温家宝.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2009.朱玲.乡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J].金融研究,2000(05).邱家学,赵丽华.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J].医药论坛, 2007(7): 314-316.赵晓强,张雪梅.国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概况[ J].甘肃农业,2006(5): 236-237.代志明,何洋.国外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解读与借鉴[ J].经济纵横, 2005(2): 62-65.施晓琳.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立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J].行政与法, 2004(10): 21-24.120

第二篇:论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产生、建立、发展和完善起来。在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政府无疑起到了最为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生产、保障社会安定、促进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建立、完善或改革社会保障的研究就成为重要的课题。面对新的历史时期与社会现状,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商榷的重大问题。

一、对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的探讨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即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通常国家依据法律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以保证其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构成。它的根本宗旨是使个人和家庭相信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会尽可能不因任何社会和经济上的不测事件受很大影响。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个人和家庭遇到难于独自承担的风险时提供的社会互济,这种社会互济是建立在个人责任的基础上,即国家在个人遇到较大风险时只能负起有限的责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既要吸取国际经验,又不能照搬外国的模式,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中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设计了基本框架。《决定》指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大力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同时,开始了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50年代初建立和发展的,其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内容还涉及到城镇居民。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条例对保险费的征集及管理和支配、保险项目及标准、保险实施范围、执行和监督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条例规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由财政支付、财政部和人事部管理。195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4个文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与企业职工根据上述条例享受的大体相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是在50年代建立的。此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也有相应的完善。到6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一套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加了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有机体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协调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和良性运行,突出表现为社会环境的和谐及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

2、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减少贫困对公民的威胁;

3、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社会保险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恢复和重建。197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颁布,对从事危险工作的工人退休条件有所放宽,鼓励提前退休。到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系统。由企业负责资金的筹集、发放和管理,属典型的受益基准制,保障水平较高,其覆盖面主要是国有企业。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体制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实施范围不够广泛,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2、层次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经济实体和人群的多层次需求;

3、资金来源单一,致使资金严重匮乏,国家财政负担过重;

4、管理体制不顺畅,法制不健全;

5、社会化程度低,影响社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上议事日程,开始进行改革。各地进行了大量的试点,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策略探讨也为新体制的设计提供了可贵的意见。1986年《国务院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范围扩大到劳动合同制工人,其费用来源是企业和个人缴费,1991年全国96%的市县实行了养老保险统筹,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公平和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建立起适用于各类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资金的社会保险制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入90年代以后把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放在优先位置。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决定》,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4年国家体改委发布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

199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和1996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提出了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任务,规定了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20世纪末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我国政府在新时期(经济转型)应起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近20年,出台的相关法规条例无数,到目前基本上构筑了一个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社会福利服务等为骨架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然而,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制度实施的效果难尽人意。其中的原因和问题很多,而政府作用的界定和认识不清,无疑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瓶颈之一。面对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的合理界定是什么?或者政府的合理参与形式是什么?这是我在此节中将要着重阐述的问题。

大致来讲,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分为三种“理想类型”:包办、主导和不干预。政府实施全面干预,从通过税收融资到建立庞大的行政机构以充当直接管理者的角色。不干预形式是指政府没有直接出面建立起系统化、正规化的制度体系,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政府不愿或无力承担起社会保障中的责任。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完全的不参与形式已经找不到,在不同的保障项目中政府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介入。

所谓政府主导型简单说就介于包办和不干预之间的一种方式,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发展趋势上看,各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调整的结果都是倾向于建立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即政府不是直接承担所有的供款和管理等责任,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通过调动企业、个人、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来提供保障;不是完全放弃对社会保障的管理,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发挥政府的作用。

虽然我们还无法对主导型政府参与形式做出准确的描述,但通过考察社会保障改革中政府作用的调整过程及趋势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特征或是取向。一是坚持在社会救助中承担主体责任,主张政府救助最困难的人和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虽然,目前社会保障改革中有从普遍性到选择性转变的倾向,但政府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这部分责任。即使在自由化程度很高的美国也有很多的人是通过救济维持基本生活的。三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中注重效率的发挥。吸取政府在全权管理社会保障中出现的机构膨胀、效率低下等问题,更多地引入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代表组成的自治机构进行社会化的管理。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尽管各个国家都在向政府主导型发展,但在具体的做法上肯定不会相同,这跟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阶段、政治体制以及所选择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各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社会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政府参与形式,并且根据形式发展不同而调整。因此,不宜简单地评价政府在社会U现械淖饔梅⒒游侍猓Ω媒岷暇咛迩榭龇治觥?br>总之,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处于过渡和不断完善之中,在此只是作一个初步的分析和探讨,至于具体的框架结构和制度设计与实施,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和学术界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略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

3李铁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求是》,1995年;第2期王红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年;第4期

5郭小聪.《论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6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卫兴华.《中国社会保障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上海市劳动局.《上海市养老保险改革的实践》.全国社会保险工作会议交流材料,1997年

第三篇:论执行力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执行是任何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在合资企业,企业的执行力是企业的战略得以实现,战术得到有效的实施的关键。企业的各个组织(团队)的执行力直接影响到企业各项目标的完成。

关键词:执行力 标准化 夯实 调整 优化 升级

执行力问题是每一个企业都十分关注的事,如何提高执行力,这是每一个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提高执行力是需各方面、各级管理人员努力去做的一件事。

一、什么是执行力

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而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企业而言就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其表象在于完成任务的及时性和质量,但其核心在于企业战略的定位与布局,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

执行力既反映了企业的整体素质,也反映出管理者的角色定位。管理者的角色不仅仅是制定策略和下达命令,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执行力。执行力的关键在于透过企业文化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管理者很重要的角色定位就是营造企业执行力文化。管理者如何培养部属的执行力,是企业总体执行力提升的关键。如果员工每天能多花十分钟替企业想想如何改善工作流程,如何将工作做得更好,管理者的策略自然能够彻底地执行。

二、导致执行力差的原因

1、员工不知道干什么。

有的公司没有明确的能够落实的战略规划,使员工们很茫然,只好靠惯性和自己的理解去做事。这就使员工的工作重点和公司脱节,公司的重要工作不能执行或完成。

2、不知道怎么干。

外企的员工入职后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而有些国内企业则不然,要么没有培训直接上岗,要么培训没有针对性和实操性,如有的公司对员工做励志培训和拓展训练,使员工热血沸腾但工作怎么干还是不知道;有的公司给低层员

工做一些行业趋势、宏观战略的培训,也还是没有交给他们方法。好的培训不仅仅是讲怎么骑马,还要进行示范,再扶上马,让学习者体验,最后送一程,有了好的结果方可结束。

3、干起来不顺畅。

管理者出台管理制度时不够严谨,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就仓促出台,使制度缺乏持续性,无法达到预期目的。而经常性的朝令夕改,也让员工无所适从。失去大家的认可,使制度失去了知性的基础。长此以往,干工作的人热情被消耗,慢慢的就变得不主动做事了。

4、不知道干好了有什么好处。

很多企业有都对员工的激励措施,但是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却往往犯一个错误,就是把政策制定的太过复杂,使员工很难算出来下个月自己花多少精力达到什么结果就能拿多少奖金。这样就使激励政策的作用大打折扣。所处的地位和学识等很多因素决定了大部分员工都市注重眼前利益的,因此,当眼前的好处看不到时,自然就没有太大的兴致去做。

5、知道干不好没什么坏处。

考核指标不合理是很多企业最常犯的严重错误,突出表现在定性指标太多,诸如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忠诚度等等五花八门,这些指标的考核分带有太多的人为因素,而实际生活中又偏偏有一个共性的现象,就是“业务能力强的人往往不太听话,不干活的人往往人缘比较好”,这样造成的后

果是,不干活的人照样能够获得很高的综合评分,个人利益不受影响。处罚不重或没有处罚也比较常见,有的是亲缘、血缘、地缘关系,能放一马就放一马;有的是自己的人,当然不能处罚,你好我好大家好。当罚而不罚严重破坏了游戏规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坏榜样的危害也是无穷的”。

三、如何提高执行力 1.构建企业的执行力文化。

企业文化是基于共同价值观之上,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有机整体的总称,是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外在表现,是企业的灵魂。构建企业执行力文化的目的是提升凝聚力,激发创造力,建设一支具有完美执行力的杰出团队;就是要构建“不讲任何借口”的行为准则,营造“不讲任何借口”的文化环境和思想氛围,使其融合在企业文化里,印刻在员工心目中,使之成为一种信念和一种精神力量,从而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并做好每一项工作。

确定特色的执行力文化内容是执行力的生命之源。要使执行力文化更好地发挥其凝聚力、感染力和号召力的作用,而不流于形式,就应当从本行业、本企业的特点与实际出发,确定出更具特色,更有效用,更便于接受和更利于推行的具体内容。正如企业文化的概念都是一样的,但就其内容而言,不同的企业各有各的不同,这才是真正的能够流淌起来的企

业文化。

2、坚强有力的领导是提高执行力的前提。

组织的成功,领导者是关键。方向错了,再好的水手也不能到达彼岸。身教重于言传,行胜于言,要求下级做到的,领导者必须先做到,打造执行高效的团队,从挑选执行高效的领导开始。对领导者而言,执行力不是某项单一素质的凸显,而是多种素质的结合与表现,它体现为一种总揽全局、深谋远虑的业务洞察力;一种不拘一格的突破性思维方式;一种“设定目标,坚定不移”的态度;一种雷厉风行,快速行动的管理风格;一种勇挑重担、敢于承担风险的工作作风。领导者的执行力决定组织的执行力,一个成功的组织与成功的领导密不可分。

3、建立先进的企业文化。

首先,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公司首先要对员工忠诚,要履行对员工的每一个承诺,关心员工,爱惜员工,不能对员工开空头支票。其次,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坚决服从”的意识。坚决服从不是被动的、抵制的服从,而是能动的、善意的服从,公司应在大会小会上都要灌输“服从”思想,允许大家在决策前提建议,但一旦做出了决策,就应坚决执行。

树立美好的愿景,使员工了解本行业的魅力、本企业的美好前景和本人几年内会有什么样的位置与待遇,让大家为

共同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过滤员工不正当的思想和行为,有利于员工的团结。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这有利于员工在工作中找准方向各司其职,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增进团结。对于优秀的团体则给予崇高的荣誉和必要的物质奖励,而对于破坏团结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惩罚。

4、抓培训是夯实完美执行力的思想基础。

高度的自觉性不是自发产生的,要靠教育、引导、灌输来形成。开展职业纪律和职业道德教育,灌输“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观念,做到自警自律,恪尽职守;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灌输知识从兴趣中获得的思想;开展企业发展目标教育,灌输居安思危、反骄破满、树立远大理想,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实现企业目标融为一体。

5、明晰的业务流程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

首先要优化企业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优化的前提是对现有流程的梳理整顿,做到标准化,因为标准化是高效组织的重要行为特征。有效的运作流程应该包括了岗位责任、权限配置、信息传递通道、业务流程、决策机制等,实际上是规范化的内部运作机制。同时流程标准化为企业ERP系统的实施奠定基础,IT管理系统的导入实际上都是对流程的一次优化和重组。要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督、偏差有良策。

6、发挥检查的作用,保障执行力的落实。

通过定期督查、随机督查、专项督查,对本企业各项工作开展情况及纪律情况进行督查,从而进一步加大事前、事中、事后督查力度,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无误。

7、合理的绩效考核是提升执行力的动力。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形成一个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把执行率和执行结果作为对个人、集体的考核评价及奖惩的主要依据。有了科学奖惩的奖惩,组织的执行力就象是永不停息的发动机。激励就是动力,员工就会由镙丝钉变为发动机。有了好的激励制度,马不扬鞭自奋蹄,员工会自发的提高执行力。

8、提高执行力还要着眼于对工作的严细实恒。

要着眼于“严”,积极进取,增强责任意识。责任心和进取心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条件。责任心强弱,决定执行力度的大小;进取心强弱,决定执行效果的好坏。

要着眼于“细”,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每一项职责。决不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养成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良好习惯。

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

要着眼于“恒”,有恒心是做工作成败的重要一环,任何工作都是在持之以恒的心态中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有恒心善坚持,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所在。

结语:公司提出了“夯实、调整、优化、升级”的工作方针。以“严细实恒”的态度落实公司的工作方针,需要上到公司层面,下到分厂、车间、班组,乃至个人强有力的执行力。执行力绝非儿戏,它是涉及到企业战略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

第四篇:论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论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提升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经营、生产环境,实施有效的管理, 沟通成为现代管理的一件有效工具,它是联系企业共同目的和企业中有协作愿望的个人之间的桥梁,是管理者能把企业的构想、使命、期望与绩效等信息准确地传递到职工,并指引和带领他们完成目标最重要的功能。

关键词:沟通 企业管理

沟通是一门人与人之间交流和联系必不可少的工具,沟通无处不在,在企业管理中,“沟通”作为一项被广泛应用 的工作技能,贯穿于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在现代信息 经济时代背景下,可以说管理即是沟通。可见,沟通管理在企 业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沟通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沟通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在履行管理职 责、实现管理职能过程中有计划的、规范性的职务沟通活动和 过程。它包括组织成员内部相互之间,或者

组织成员与外部公众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旨在完成组织目 标而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沟通形式。从内容来说,尽管沟通管理 与其他沟通一样,也是信息、思想、观点、感情、意见等内容 的交流,但这些交流与组织目标、任务和要求等密切相关。沟 通管理的实施和展开,都是受组织目标引导并且是一种有计划 的、自觉的、规范性的活动和过程。这意味着沟通

管理不仅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有效沟通和符合组织特定管理 沟通要求的制度或体制。

一切矛盾的根源均在于沟通,缺少了良好的沟通渠道,工 作很可能会失效。有关研究表明,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于 不沂于沟通造成的。可见,管理离不开沟通,沟通渗透于管理 的各个方面。

二、沟通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社会的需求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推进,据研究分析,现代企业的管理者有7o%的时间用在管理沟通 上。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著名的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以为: “沟通是一个把组织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 段。”在企业经营

中需要沟通的内容多、涉及沟通的范围广,管理沟通在企 业经营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说来,沟通管理的重要性表现为 以下几个方面)

(一)、决策层成员之间、决策层与管理层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有效沟通最核心的是决策层成员之间的沟通、管理层与决策层之间的沟通这两个层面,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企业决策的正确、顺利施实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要做到这些,必须通过沟通才能把企业正确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员工,并把员工的不满和建议反馈给管理层甚至是决策层,以适时调整,使企业既定的计划和目标真正得以实现。无效的沟通贻害无穷,决策层会失去了应有的团队责任感,对企业的发展是相当危险的,因此有效沟通在企业决策层这个层面的重要性就相当重要。

(二)、决策层与员工之间有效沟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有效沟通运作中,决策层中的领导不能总是高高在上,而是要多和下属员工交流,考虑到下属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以及对他们现有工作状态的影响等,同时决策的表达应该准确、清晰、简洁,充满活力,引起职员的注意力和共鸣。上层要主动到基层去沟通。通过有效沟通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心力和智力,为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无比巨大的能量,使公司的决策得到准确,有效地实施。

(三、)企业中部门与部门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有效沟通是协调各企业个体、各部门的协作关系,是形成企业干事创业的凝聚力和形成良好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公司的部门间能否密切合作,不仅关系到同事间的团结,而且关系到公司中心工作的顺利完成,严重的会影响到公司的效益和声誉。各个部门认清目标,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和权利,互相能够听明白或看明白各自的想法和意图,进行有效沟通,保证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准确性,而不是互不相让,各自为营。这样才能保证部门间合作沟通所依据的信息的客观和准确性,保持沟通的有效性,工作的高效性,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的发生。

(四)、有效沟通激励员工的重要性

一个企业要提高整体形象,要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要使全体员工全身心的投入,管理者通过有效的沟通方式让全体员工及时、清晰、准确地认可、遵守和执行,并且不断地深化,灌输“员工以企业为本,企业以人才为本”的双赢理念,创造良好企业氛围和企业文化,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极有价值的约束和激励。

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每个员工都有要求得到他人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对于员工来说,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理解与信任的程度。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只有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关心、鼓励他们、及时肯定他们的成绩,才能构建理解与信任的心桥。

(五、)本企业与外企(行)业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对于现代企业,跟其它企业、行业交流可以说是今后的一个必然趋势,甚至于将来有一天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在实际的有效沟通运作中,公司的观点、意愿及立场首先应该是准确、清晰、富有说服力的,要引起对方的注意与共鸣。有道是“无论多伟大的思想,如果不传递给其他人并不被其他人理解,都是毫无意义的。”同时企业应根据事情的具体内容和其重要性以及双方合作熟悉程度选择合适的传播沟通方式、方法,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共同之处以及对对方企业的影响,及时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消除误解,在实际操作中互相补充、互相信任,避免暗箱操作,最终使企业双方合作成功,达到双赢的目标。

三、沟通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沟通能使决策更加正确、科学、合理。在管理过程中,经常有或大或小的各种决策需要定夺或确定方向。沟通有助于改进决策。领导者可以从企业内部的沟通中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来提升判断力,然后进行决策。下属人员也可以主动与上级管理人员沟通,提出自己的建议,供领导者做出决策时参考。

(二)沟通促使企业员工协调有效地工作

工作目标、工作进程、工作方式方法、工作要求等因素只有通过沟通达成共识,才能使工作不折不扣的完成。没有适当的沟通,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了解就不会充分,甚至可能出现错误的理解,使工作任务不能正确圆满地完成。

(三)沟通有利于领导者激励员工

每个员工都有要求得到他人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都会要求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评价。领导的表扬、认可或者满意能够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传递给员工,就会对员工造成激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潜力,从而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与智慧,更加勤奋地工作。

(四)通过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塑造良好外部形象 对现代企业来讲,与外界交流可以说是一个必然趋势,光闷头做好企业自身内部工作远远不够,还需要不断加大外部沟通力度,使企业在社会上不断取得声誉。企业应密切联系社会,加大与政府部门、其他企业及媒体单位的沟通交流,从而塑造良好的外部形象,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总之,有效的沟通管理可以在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也可以在企业与外部公众单位或社会组织各行业部门之间架起一座交流、商讨、表达、倾听、反馈信息的“桥梁”,长期保持良好的关系,为构建和谐团队、打造和谐企业、提高企业的管理效能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获得广泛的知识,大量的信息,先进的技术,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服务,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才能不断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没有沟通,企业无法生存;没有沟通,企业难有发展,因此,不沟通意味着没有发展。

第五篇: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

唐河一高 李静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课堂多媒体教学逐渐走向普及化,本文通过对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实践考察和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多媒体教学经验,对化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做了深入分析,肯定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同时对于课堂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不足做了客观阐述和说明,并提出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借此来探讨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多媒体已成为当前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新潮流,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实践中验证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优势

课堂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黑板”的方式,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方式,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实现了图文并茂、声画并举,甚至模拟虚拟现实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文字或简单挂图呈现教学信息的形式转变为多媒体形式,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文字呈现信息过于抽象的问题,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实现轻松愉快的学习。对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同学科,其多媒体教学优势发挥的程度也不一样。对于我们化学学科,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直观形象,克服抽象。

2、图文声像并茂,多感官刺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3、动态模拟过程,有效呈现重点、难点。

4、及时交互,及时反馈,易于学生参与,师生互动。

5、虚拟现实,突破视觉局限,再现事物本原。

6、海量信息,节约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

本人是一位化学教师,近年来积极研究和钻研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以下是本人的粗浅的看法,供同仁参考。我认为在化学多媒体教学上存在下列误区:

误区一: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霸权”现象。

在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更多主导了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几乎都“退居二线”成了被动的教和学。致使学生成了“看戏”者,教师成了“放戏”者,“演戏”的却成了多媒体设备及软件,教师和学生都丢失了自己,而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指挥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失去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误区二: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包办”现象。

现代教学中,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标本、模型、挂图等;电子媒体有幻灯、投影、等。但在实践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但替代了粉笔黑板,还替代了其它媒体的地位,“包办”几乎了所有的教学工作。多媒体替代了一切,成了现代课堂教学的全权代表。这种全盘“包办”必然带来问题,如:现实中不少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已经脱开了粉笔和黑板,投影屏幕完全替代了教师板书,学生学完一节课以后无法回忆起学了些什么,重难点是什么。

误区三: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实验”现象。

在化学课堂中,往往有许多实验,对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都会在课堂中演示或者由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而在多媒体课堂中往往被实验视频所代替。这样学生对于实验的直观印象差,动手能力也减弱了,同时无法发现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误区四:多媒体教学应用中的“花样”现象。

实施多媒体教学存在着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现象。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注入了许多活力,使长期困扰教师的某些过于抽象、死板单调的知识点和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教师在感到惊喜之余,往往对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效果,比如动画、声音、特效等爱不释手,将它们统统都用到教学中去,使自己的电子教案或多媒体课件每次点击鼠标都会发出声音,产生动画,有的动画和声音跟自己的教学内容没有丝毫的关系,学生看的眼花缭乱,听的心里厌烦,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应用于课堂教学,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化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我认为应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三)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使用多媒体教学时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更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多媒体是现代教学工具,在教学实践中确实可以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能把多媒体看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过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体的使用功能,过分的依靠多媒体教学形式。作为教师首先应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不能只当“解说员”和“播放”操作者,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操作,使多媒体教学实现价值最大化、效率最高化,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使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驶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二、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板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首先是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另外,好的手工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体现教师风格的作用,有无形感化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因此对于一些需要板书,需要对板书进行分析的知识点,不能仅由多媒体代替,比如烷烃的命名及烷烃同分异构体的书写方法,这两节课是纯理论性内容,而且需要学生和教师动手书写,最好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三、实验教学不能用多媒体教学完全代替,多媒体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素质必不可少的过程。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实验以其真实性、直观性,给学生第一手感性材料,任何模拟、说明、比喻、描述,都必须基于实验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实验教学最大的特点在其实践性。在教学中,用多媒体摸拟实验来进行演示,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因为它可以模拟真实地再现变化过程,所以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操作过程与操作技巧,例如摸拟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的确有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毕竟是“模拟”实验,和真实的实验还是有差别的,它只能让学生在“看”中来学习,而真实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在“看”、“听”、“做”等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学习。因此绝对不能将所有的实验都企图用多媒体来代替,若有条件完成的实验也采用多媒体模拟,而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这样对老师来说确实轻松了许多,但对学生的实验学习就会打折扣。所以,实验教学不能用多媒体教学完全代替,多媒体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四、辅助教学之媒体、应该越简单越好

现代教学中,比较一致的观点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教学中,对于媒体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而定,运用得好,会有很大的优势。如讲解甲苯的硝化反应时,在反应方程式出来的同时伴随着一声爆炸声,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住该反应可以制炸药三硝基甲苯这一知识点。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每节 45 分钟的课,选择的媒体太多太复杂,花时太长,那么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媒体的选择,只要能够说明问题,应越简单就好。模型的展示,挂图及活动挂图的合理运用,均是一些简单,却不失为有效的教学媒体。如有机化学中,运用甲烷、乙烯、苯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来说明其分子结构及单、双键的特点,分析其化学性质,既直观,又可以提高学生对有机物空间结构的想象能力。如果只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上它们的模型图片,学生还是无法想象出它们的结构,特别是无法想象出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所以这还必须依赖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

五、应该合理运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化学反应原理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甲烷的取代反应时,为了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取代反应,运用动画模拟,可以看到甲烷中的碳氢键断裂,氯气中的共价键断裂,氯原子代替了碳原子,形成了碳氯键。又如 :在做“ Cu-Zn 原电池”的演示实验的同时,通过动画模拟或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及两极电子得失的特点。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六、应该合理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因此,除前几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同学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而如果用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就可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布朗运动”时,在大烧杯中盛 1-2cm 高的水,放入一点松树的花粉,利用投影观察,可以减少近距离观察时呼吸的干扰;而讲到“ H 2 的制取原理”时用培养皿盛稀硫酸和锌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总之,运用多媒体是为了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去使用多媒体,因为有的教学内容根本就不适合多媒体表现,多媒体不是万能媒体,应针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的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方式,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包括传统媒体,优缺互补,交互使用,这样才能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综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下载论农村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农村医疗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论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摘 要】电教媒体创建逼真的英语语言交际环境,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提供和创设直观的语言交际环境。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环境,以课......

    论企业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

    目录引言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论团委在企业中的作用

    论团委在企业中的作用 摘要:团委的工作是企业工作中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团委的组织和工作如何,直接影响了团员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基层团支部的建设,关系到企业经济文化建设......

    论民政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论民政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柯坪县民政局)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及贯彻落实两个“《决定》”实施意见后,进一步明确了当前和今......

    论网络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

    论网络在舆论监督中的作用【内容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发达,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逐渐增多,位置日益突显,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和发表言论的一个重要渠道,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

    论新闻宣传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摘 要:本文简要概述了企业新闻宣传的特点,重点分析了新闻宣传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并对如何发挥这种作用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新闻宣传;企业管理;特点;作用 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

    论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74101227.doc 论创新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 本文从创新的定义出发,着重论述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如何利用创新教育的思想培养人才,提出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融入创新教育的新......

    论思想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论思想道德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摘要:如今的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反而出现了思想道德退步的趋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等中华优良传统美德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