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在血液检验标本中误差产生的原因
浅析在血液检验标本中误差产生的原因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学技术突飞猛进,血液检测形式也变得多样化,临床诊断是否准确的焦点就集中在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上,为此血液检验结果中是否存在误差越来越受到重视。跟据2010年国家卫生局调研统计,全国各大医院的血液检验结果误差率一般都在35%之上,怎么样才能最大限度消除血液检验标本误差成为血液检验工作者不得不去面对的问题。本文作者将从血液样本采集前、血液样本采集中以及血液样本采集后这三个环节入手,分析血液样本可能出现误差的原因,以便为以后的血液检验工作供参考和借鉴,从而确保血液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 血液标本 误差 原因分析 对策
确保血液检验结果可靠精确的最根本条件是采集到合格的血液标本,采集合格的血液标本同时也是医院检验室质量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血液检验作为临床疾病诊断的常用检验方法,不仅可以为血液疾病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对于其他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提供必要的信息。血液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医师对患者疾病做出的诊断和制定的治疗方案。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仍有部分血液检验的结果与其真实情况之间存在误差。据国家卫生局2010 年的一份调研统计发现,我国各大医院的血液检查科室的血液检查结果误差率一般都高于35%。本文中,作者将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血液检验的实践经验,分别从样本采集前、样本采集中以及样本采集后这三个环节入手,分析血液样本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以确保血液检验的质量。
1.样本采集前可能存在的误差
在血液检验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生理准备会对血液检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例如:患者进行血液检验前运动情况;血液检验前患者情绪是否平静;患者是否在血液检测前服用过降血糖药物;在血液检测前患者是否空腹或者进食后进行的检测等等。为了提高血液检测的准确率,医护人员应该告知患者,让其提前从心理和身体上做好准备。1.1 血液检验前患者的运动情况及精神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跟据研究和相关资料,血液成分可以由于机体的运动带来新陈代谢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强烈的运动会对肌肉丙氨酸,乳酸,CK、醛缩酶、乳酸脱氢酶会产生影响,人体内钾离子、尿素氮的含量会增加25%以上;另外,例如: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都会出现较大程度波动;血液中血小板、白细胞的数量也会增加;剧烈运动还会导致胰岛素和血糖等降低,并有可能发生血管内溶血。所以,针对门诊患者,医护人员应该让其至少休息15 分钟再进行血液检验;对于临床采取血标本尽量安排在清晨,住院患者在床边采血。
1.2 临床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各种临床治疗药物的应用与开发,药物对血液检验结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药物的服用会对机体物质代谢平衡产生影响,干扰血液中的某些指标,使得检验的准确性产生误差。服用临床药物主要影响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临床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参与某些试验的化学反应,如咖啡因、酒精、抗生素等等都会对生化检验项目产生影响;二是药理作用可能会使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例如:败血症的确诊一般需要检验血培养是否是阳性,患者前往医院检查之前大多已经服用了抗生素,加之败血症早期患者血液中细菌数量很少,结果血培养常会显示阴性,这样就造成了漏诊并耽误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段。1.3 血液标本采集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在人体进食后,血液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存在很大的波动,特别是对于一些生化指标例如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三酰甘油、血糖、尿素氮、钠等的检测,均会受到食物的影响。因此,临床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原则上要要求患者空腹(清晨早餐前或者进食12 小时后)采取静脉采血的方式。虽然人体本身具备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摄入水和食物后数小时,机体正处在新陈代谢的活跃阶段。患者将要进行血液检验前,体内血液成分波动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视。例如大量饮水可使患者血液短暂性稀释;餐后两小时后,血糖会提升80%(如图1-3);饮酒会使乙醇代谢产物、尿酸、乳酸等物质急剧升高;富含蛋白质类饮食会使氨、尿素、尿酸升高;高脂肪类饮食会使甘油三酯等大幅升高。另一方面,患者抽血前空腹时间不要超出16小时,因为当人处在过度饥饿状态时,血液中葡萄糖、血清蛋白等物质含量会有所下降,胆红素却会上升。
图1-3 2.样本采集中可能存在的误差
2.1 在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进行抽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当在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进行抽血时,无论穿刺部位在远端还是近端,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标本的生化指标,然而好多医院的检验科医生并没有注意这个问题。作者统计了自己所在医院的120例误差样本(图2-1),其中因为在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进行抽血进行检验而造成误差的占到 30%。
图2-1 2.2 抽血量的多少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生化标本按不同检测目的抽血量是不尽相同的,如抗凝标本应严格按照采血管上面标注的采血量进行采血,避免采血比例失衡引起的检验误差;全血大生化要求抽血量在3ml以上。同样,作者统计了自己所在医院的120例误差样本,因为抽血样本采集量小于1.5ml造成检验误差的占9%,若是抽血量不足就可能造成患者所需实验项目做不完全,通过反复离心(如图2-2),又可能会使标本产生溶血或者细胞内成分溢出细胞外,进而使血钾浓度产生假性增高。因为第一次抽血量的不足,因此只能通过重新抽血进行血液复检。这样即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也延迟了检验结果的回报时间。
图2-2
2.3 标本采集的姿势和部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坐、立体采血和卧位采血都会影响某些检测指标,所以检验科医生要了解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由于采血姿势的不同而造成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研究发现被测试者体位的变化会给总蛋白、白蛋白、碱性磷酸酶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受检验者从立位变成卧位时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清钾(K)、IgG、血清总甲状腺素均出现下降。因此通常取静卧位采血,采血时应该注意避开局部炎症、水肿部位,同时结合检验项目分别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科学选择采血部位。
2.4 血液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标本溶血在工作中很常见,而且溶血对很多检测项目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扰作用。一般引起溶血的常见原因有:压迫静脉过久、采血不顺利、抗凝剂使用不当、用强力摇摆试管、直接快速将血液注入试管、抽血后针头未拔、注射器潮湿等。标本溶血的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红细胞内外化学浓度不同和血红蛋白本身颜色对检测的化学干扰。当标本溶血后,红细胞中含量的成分会进入血浆或者血清中,必然使其像钾离子、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成分的浓度增加。因此在抽血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压脉带束扎血管,若是确实需要压脉带时,穿刺及松带要在一分钟内完成,且扎带不能过紧。2.5不认真进行查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护理人员在进行采集标本时,若是没有认真查对患者的姓名、床号、试管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作者所在医院就发生过一起事故,一次检验室一起回报了A、B两位患者血液检验结果,当临床医生提出检验结果与患者实际情况不符的疑问时,随后实验室进行了复查,结果无误,最后终于发现原来护士在抽血时没有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将同一病房内两位患者的血液标本试管拿错了,导致结果颠倒。3.血液标本采集后可能存在的误差
3.1 血液标本检验不及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送检时间过长,可以使血标本久置造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糖、ALT、ACP等结果降低。胆红素对光敏感,可被氧化成胆绿素。多数酶类在温室中容易失活。AST、乳酸脱氢酶活性下降,钾离子增高。当血糖长时间停留时会发生糖酵解效应,血糖的浓度随之会发生较大变化,因此血糖、带肝功能等检测的标本应立即送检。
3.2未执行送检要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血液标本在运送途中应密闭、防震、防漏、防污染。同时应注意标本的隔离封装,特别是对怀疑有高生物危险性的标本应严密包装,防止传染他人。按照规定,血氨标本在抽血后应该立即放在盛有冰水的容器内送检,有的医护人员直接将标本与冰块放入一次性手套内,并没有封严试管封盖处,温度一高就会导致冰块融化,冰块融化后冰水就很容易进入标本管内造成严重溶血;有的医护人员直接将标本插入冰块盒中,这样也很容易造成溶血,最终导致样本不能检验。4.结束语:
综上所述,造成血液检测标本误差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临床护士采集标本的不正确是造成化验结果不合格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各医院应该建立适合本医院的血液标本采集制度,设计血标本转移联单,注重培训、准备、核对、交接等流程的改进,加强检验与临床交流,特别是检验人员应该积极与一线临床医护人员相互交流,帮助临床护士做好样本采集工作,指定严格的拒收标本制度和不合格标本登记制度,以提高标本的质量,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医院整体形成了血标本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血标本质量的准确把握与提高。总而言之,在血液检验过程中,各级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程序做好各项检验工作,尽最大可能消除血液检验标本误差。
参考文献:
[1]潘庆珍.50份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2]韩文峰.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和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3.[3]刘五香.78份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J].健康必读,2012,11.[4]杨育芳.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5]李春燕,杨磊. 临床检验标本分析前阶段护理质量控制[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
第二篇: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血站血液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3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所有的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该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结果: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①样本采集原因,主要是由于采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的;②献血者的本身的原因,由于献血者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或者是献血者在献血前的饮食、运动等方面导致的;③标本在送检过程中的原因,由于血液标本送检过程中储存环境不符合标准,在运送中出现振动等情况,导致标本发生误差;④标本检验原因,由于送检不及时或者处理过程不当等原因,导致标本发生误差。结论:在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发生标本误差的原因除了献血者本身的问题,还有工作人员采样不当、送检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等原因。因此,加强规范化检验操作与送检工作就显得有为重要,通过采用相关的措施,可显著提高血站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的准确率。【关键字】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对策
在血站检验质量管理工作中,做好血液样本的检验合格工作就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检验献血者血液合格的重要凭证,同时还是为了确保采集的血液样本的质量。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其分别是血液的采集和血液存储以及血液运输。在这三个环节中,有效的管理措施可以降低误差的产生,从而减少误差标本的发生率。所以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好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血液标本的质量。同时,在血液标本存储和运输环节一定要加强重视和管理,这有这样才能提升采集回来的血液标本的质量。本文主要对血站血液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3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所有的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2月血站血液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3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血液检验的样本主要来自血站不同的采血点,通过工作人员对存在差异的情况进行有效的反馈,质量管理科应对导致血液检验标本存在的误差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案。1.2方法 1.2.1步骤
采血工作人员在筛选献血者的时候,应该对体检合格的献血者进行血液的采集。在完成了整个采血过程之后,按照血液检验项目选择合适的真空负压采血管进行血液样本的存留。待完成样本留取后通过相关的运送人员进行血液样本的送检工作,之后通过血站的检测人员对血液样本进行严格的检验工作并做出质量评估。质量评估主要包括血液样本的血液外观和是否出现溶血和凝血等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也要对样本的采集时间和采集部位以及患者的体检数据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科学的判断样本是否符合标准。对于检查不符合标准的血液样本,工作人员要做好相关记录,并且将不同原因导致不符合标准的样本进行分类整理,之后由质量管理人员对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报告,之后交由管理负责人。1.2.2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分析
针对本文研究的30例血液样本而产生的误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此过程中,因为血液样本之间的差异与献血者本身之间的因素,而献血者在献血前的运气情况和饮食因素都会造成检查结果出现误差。但是由于献血者大部分是不清楚其中的影响关系,若是采血工作人员不详细的介绍就难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另外,还有就是由于部分的献血者填写的资料不全,也会造成血液检查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其次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对与血液样本在存储和运输的过程中不够重视,造成部分工作人员忽略了血液样本检查结果的重要性。在对血战工作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部分血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不高,操作熟练度掌握不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未按照规范进行血液样本的采集。其中主要包含对留样过程相关注意事项不重视、使用抗凝管方法不正常以及对血液标本用量标准不清晰等。此外,采血工作人员没有事先和献血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部分献血者在服用了高脂肪和其他保健品所捐献的血液,就会造成血液标本出现误差。血液标本在进行存储运输和送检方面,存在着存储温度不达标和检验疏漏的问题也会造成血液样本出现误差的情况。1.2.3较低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对策 要想处理好血液标本的误差问题,首先需要血站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掌握扎实的操作技术,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血站的工作人员不能直接和献血者进行直接沟通,所以就需要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同时与采血的护士详细讲解血液的采集标准,并且对血液样本在存储和运输以及送检环境出现的问题做出反馈和实施有效措施[1]。此外,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核查工作,按照三查七对制度做好各项检查工作,防止血液标本交接单和检验标不符的现象出现,从而避免血液标本发生误差。同时采血工作者需要严格根据采血标准进行操作,控制好不合标准的血液样本的出现。本文认为在血液标本采集和留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两点。①仔细核对标本项目,清楚掌握采血量;②血液样本不能和空气接触。在进行采血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所使用的注射器和试管要保存干燥清洁,注射器和针头不能进行乙醇消毒,要选取献血者合适的部位进行采血,并且要做好干燥处理。同时一定要控制采血的速度,避免造成血液中的血细胞受到破坏,另外,在使用抗凝剂时,要注意剂量和血液样本的比列,以免出现血液样本凝血或者稀释的情况。因为血液样本的存储对温度是有特殊的要求,血液样本的存储环境必须是要符合相关的存储标准,并且要及时送检,在标本送检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样本不能受到大幅度的震动,以免导致血细胞的破裂,从而影响检验结果。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借助SPSS21.0数据统计学软件针对研究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和处理,以例数和%表示研究中的计数资料,计数数据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表示相关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2]。
2结果
使得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①样本采集原因,主要是由于采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的;②献血者的本身的原因,由于献血者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或者是献血者在献血前的饮食、运动等方面导致的;③标本在送检过程中的原因,由于血液标本送检过程中储存环境不符合标准,在运送中出现振动等情况,导致标本发生误差;④标本检验原因,由于送检不及时或者处理过程不当等原因,导致标本发生误差。
表1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误差的原因 样本采集原因
标本出现凝块 血量比较少
例数 比例(%)1 3 6 7
3.54% 10.6% 20.4% 24.64% 献血者的本身的原因 献血者在献血前食用了大量的高脂
食物或者保健品
献血者征询、体检、初筛以外的疾
病
标本在送检过程中的原因 标本运输温度不符 标本与交接单不符 发生剧烈震动 2 1 3 1
20.4% 7.46% 3.54% 10.6% 3.54% 标本检验原因 标本处理不当 没有及时进行检测
3讨论
近年来,伴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更新,医学检验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血液检验项目在临床中逐渐增加,这对临床诊断于临床治疗具有着不替代的作用。只有通过精确的检验结果,才能使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就为血液样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因此,加强对血液标本采集控制与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3.1血液采集控制
在对血液采集控制中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内容进行:①控制采集前标本的质量。护士在采集 血液标本之前,需要仔细的核对化验单与医嘱,从而选择正确的真空管,掌握各种原因对血液的影响,从而了解献血者的生理状态与用药以及疾病等情况,针对性的指导献血者,在采血前,护士应对献血者进行采血知识介绍,要求采血前保持空腹,以免产生各种误差。②控制血液采集过程的质量。加强护士的采集训练,提高护士工作的态度与技能,使其做到一次到位。同时在采血的过程中应注意采血工具是否完整,主要选择肘部位进行静脉采血,且标本量必须符合要求。其中采集一管以上的血液标本,就要注意采集顺序,以防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等的凝集。标本采集结束后须将抗凝剂与标本充分混匀。③采集后的质量控制工作。采集标本后必须要及时送检,存放时间不宜过长。3.2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与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血液标本采集方法与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有一下几点内容:①要想促进最终实验结果准确程度的提高,必须要选择科学的方法针对血液标本进行采集。血液采集过程中,采血人员必须要针对血管开展科学选择,同时了解并熟练掌握相关穿刺方法以及技术,尽可能达到“一针见血”的目的。②要科学控制血液采集时间。通常情况下,患者早晨阶段空腹6小时至12小时后属于血液采集的最合理阶段。假如空腹时间超过该范围,机体内某些成本可能会严重降低,部分代谢产物出现明显升高。而假如空腹时间超过16小时,机体血清内部的蛋白含量以及转铁蛋白含量等均会出现降低,且其胆红素会发生上升[4]。③止血带使用情况也会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一般情况下,患者肘正中镜面以及贵要静脉属于常见的血液采集部分,不宜选择过细的静脉,以免造成血量不足。针对止血带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压迫时间控制在1分钟范围内。压迫耗费的时间越长,其血液成分与局部组织缺氧环境下越容易变大,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④血液采集量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血液以及抗凝剂之间的比例对具体的血液采集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假如血量超出一定比例,会造成血液难以凝固,血浆量以及凝血因子可能会出现增加。反过来,血液量过少,会导致血浆量以及凝血因子出现减少,进而影响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5]。3.3血液标本保存
结束对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后,必须要马上进行标本检测。假如无法在第一时间将标本送检,必须要将其储存于4摄氏度的环境下。血液标本存放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浆K+出现增高,造成血糖出现下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次研究中有3例患者因为血液标本处理不合理造成检验结果准确程度受到影响。实验室工作者必须要针对血液标本进行科学保存,将其置于4摄氏度环境中,保存时间为1个星期[6]。3.4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主要对血站血液检验标本存在误差的30例血液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所有的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7]。研究表明,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点:①样本采集原因,主要是由于采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导致的;②献血者的本身的原因,由于献血者的个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或者是献血者在献血前的饮食、运动等方面导致的;③标本在送检过程中的原因,由于血液标本送检过程中储存环境不符合标准,在运送中出现振动等情况,导致标本发生误差;④标本检验原因,由于送检不及时或者处理过程不当等原因,导致标本发生误差[8]。
综上所述,在血液检验的过程中发生标本误差的原因除了献血者本身的问题,还有工作人员采样不当、送检过程中的不合理操作等原因。因此,加强规范化检验操作与送检工作就显得有为重要,通过采用相关的措施,可显著提高血站血液检验标本检验的准确率。参考文献: [1]Yuka Kobayashi,Hirotsugu
Watabe,Atsuo
Yamada,Hirobumi Suzuki,Yoshihiro Hirata,Yutaka Yamaji,Haruhiko Yoshida,Kazuhiko Koike.Impact of fecal occult blood on obscure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Observational
study[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5,01:326-332.[2]蒋作富.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当代医学,2015,09:114-115.[3]惠丽红,程默,孙然.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15,10:191-192.[4]Yung-Yu Hsieh,Shui-Yi Tung,Kamfai Lee,Cheng-Shyong Wu,Chien-Heng Shen,Yi-Hsiung Lin.Routine blood tests to predict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C[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08:746-753.[5]娜日苏,王巍.血站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8:5925+5927.[6]刘天成,彭杨琳.血液检验标本出现误差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5,25:67-68.[7]Motoaki Kuriyama,Jun Kato,Koji Takemoto,Sakiko Hiraoka,Hiroyuki Okada,Kazuhide Yamamoto.Prediction of flare-ups of ulcerative colitis using quantitative immunochemical fecal occult blood test[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0,09:1110-1114.[8]董丽华.临床血液检验标本的误差原因分析和相应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6,04:74-75.
第三篇: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
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血液检验样本误差产生的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血液检验科存在误差的100份血液检验标本,探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样本采集过程导致的误差; ②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误差; ③标本送检过程出现的误差;④标本检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结论 导致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很多种,只有正确的分析并着手开始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这些误差的产生。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误差;原因分析;预防策略血液检测是临床中一种快速确定疾病的检测方法,根据检测血液中的相关指标可以对疾病做出最初的确认,因此,减少血液检测时的误差能有效的提高医生在临床中的救治率[1]。但是,相关研究表明,医院中血液检验标本的误差率高于30%,且存在不断上升的趋势[2]。这会对医生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产生影响,甚至会耽误患者的病情,从而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院对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血液检验科存在误差的100份血液检验标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且提出来相关预防策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血液检验科存在误差的100份血液检验标本。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8例,年龄15~56岁,平均年龄(38±2.4岁)。100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归类分析100例出现误差的血液检测标本,总结产生误差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进行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100份存在误差的血液样本误差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其误差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样本采集过程导致的误差:①抽血时间过长或者抽血量过少。②患者自身原因导致的误差:存在未禁食、部分女性患者处于月经期等情况。③标本送检过程出现的误差:送检时间过长,送检过程中出现剧烈震荡。④标本检验过程中出现的误差:没有及时检测,标本处理不当等。见表1。
3结论
血液检验工作主要包括采集血液、储存血液,检测血液等环节,随着医学检验工作的发展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检验项目也不断的增加,因此,所采集血液标本的处理以及保存也会有所不同[3]。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误差,均会影响到检验结果。
本项研究通过对100例血液检验标本的误差原因进行总结性分析后发现,医务人员是造成产生误差的主导因素,这主要包括血液样本的采集、送检以及检验中出现的各种失误,这些原因都是可以避免的。此外,患者自身的原因也不能忽略。这就需要每个科室的医务人员有效协作,提高对血液检查的意识,才能很好地保障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进而得出有效地检验结果[4]。
血液检验标本采集:在给患者采集血液标本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如女性患者是否处于生理期,是否患有某种疾病等。叮嘱患者避免进行大量的剧烈运动,因为大量剧烈运动会造成体内钠、钾水平失衡。采血之前,检查注射器、试管等是否完好无损,避免血液标本接触空气。标本采集的血
液量需符合标准,不能过多或过少,采集之后的血液存放在加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注意要与抗凝剂充分混匀,但是不能剧烈摇晃。
血液检验标本送检:采集完血液标本之后,医务人员应该在最短时间内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到检验科,避免长时间存储。在运输的过程中注意避免剧烈的晃动,此外,更要避免标本受到长时间阳光直射[5]。
血液检验标本检验:有些医务人员由于工作态度不认真,未仔细核对标本信息就将标本送至检验科,导致出现不合格标本。标本送至检验科后,检验人员需要仔细核对标本信息以确保其正确性。对需要长期储存的标本,要在离心后将血清分离进行冷藏。如果怀疑标本存在误差,一定要进行人工的复查,对每个参数的关系进行分析[6],及时与临床医师进行交流,对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需要认识到上述各种环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否则血液标本受到潜在影响后给疾病的诊断带来错误的判断。因此有关医护人员要共同参与其中,协同工作,互相监督,这样才能提供更加可靠准确的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1]杨玉林,王喜英,陈会枝,等.血站血液检验的室间质量控制和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26(10): 62-63.[2]李春艳.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120 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9): 88-89.[3]韩文峰.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和对策阴[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8(3):279一280
[4]彭还维,方宗军,杨荣等.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9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30):3427-3428.[5]石?蓉,任海云等.影响血标本检验结果的常见原因及对策[J].山东医药,2010,50(15):100.[6]段洪云,段玲.检验标本采集与分析前的治疗控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4):366-467.编辑/王海静
第四篇: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
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原因和相应优化措施
【摘要】目的 探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和优化策略。方法 此次针对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的64份不合格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针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处理策略。结果 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中,12份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20份溶血、6份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4份使用抗凝管错误、3份标签错误、5份脂血、7份送检不及时、7份采集血液位置错误。结论 明确产生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对采血的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并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能力,以提升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
血液标本属于临床中广泛应用的生物体液,而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能够为相应的疾病提供诊断参考依据,所以,血液标本的检验准确率可对患者的诊治产生直接影响[1]。其中血液标本的管理和采集和标本质量密切相关,如果标本质量未达标,检测结果则无效且不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操作依据。而确保检验质量的基础则是血液标本正确采集的规范性和送检时间,但是产生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次针对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和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针对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的64份不合格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15份免疫检验标本、17份生化标本、14份凝血功能标本、13份血常规检验标本,5份其它检验标本。
1.2 方法
由相关人员运送血液标本到检验科,之后对核查,并仔细阅读各个科室具体检验项目,检查血液标本的剂量、完整性、有无凝血现象、采取时间以及抗凝剂的正确使用等,按照血液标本具体资料分类归档,对诱发不合格标本的因素记录,并将不合格血液标本退回,并再次进行采血操作,并针对不合格血液标本提出相应的处理策略。
1.3 观察指标 将诱发血液标本不合理因素记录。1.4统计学处理
此次实验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用卡方χ2检验,组间对比差异较大,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中,18.75%(12/64)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31.25%(20/64)溶血、9.38%(6/64)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6.25%(4/64)使用抗凝管错误、4.69%(3/64)标签错误、7.81%(5/64)脂血、10.94%(7/64)送检不及时、10.94%(7/64)采集血液位置错误。讨论
3.1 产生血液不合格的因素 3.1.1脂血与溶血
产生脂血与溶血的主要原因和标本分离、储存以及采集阶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相关,进而导致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产生破裂现象,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皮肤上的消毒液未完全挥发时行采血操作,进而生成大量气泡[2]。采血时间过长、过力拍打采血位置、摇晃试管幅度较大均会诱发脂血与溶血。
3.1.2 血液样本送检不及时
血液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极易出现污染、容器渗漏等现象,同时血液样本采集数量较多,未及时送至检验科,进而错过最佳时间,以上几种情况均会直接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3.1.3 凝血
血液采集用时较长,会导致血液在注射器中出现凝固现象,此外抗凝剂和血液标本置入试管先后顺序混乱、血液采取后为充分摇匀、摇晃时间较短全部会导致血液产生严重的凝血现象。另外,采血剂量超出标准也极易产生凝血。
3.1.4 其它原因
相关采集血液标本的工作人员操作技能缺乏熟练性、责任心较差、标本放错溶器或抗凝管、书写标签措施,血液标本采集为按标准流程操作,为保证全程无菌操作,以上集中现象均会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
3.2 处理措施 3.2.1 创建完整的规范制度,规范采血流程
要改进和完善查对制度,相关采血人员和检验人员需仔细核对血液样本的具体信息,如姓名、所检项目等,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相应的操作,要将查对制度贯穿于整个采血和检验流程中。创建标准的采血操作流程制度,以规范采血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步骤,要确保准确使用血液容器、控制采集量、选择最佳采血位置,当血液采集完毕后要加入标准剂量的抗凝剂,充分摇匀后密封好,避免与空气接触。要注意采血管必须竖放,预防血液细胞损伤[3]。
3.2.2 血液标本储存和送检
血液样本采集完毕后,必须要保证在四小时内完成检验,若能在规定时间进行检验则需分离血液样本中的血清,要放置于干冰箱内存储。所以,采血后要及时送至检验科,避免错过最佳检验时间,致使标本失效,产生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现象。
3.2.3 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为相关工作人员发放相关血液标本的知识手册,主要内容有详细操作流程、各个流程所用最佳时间、作用以及易发生的错误操作等。院内相应的管理人员定期为采血科与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不仅需要培训相应的操作技术,也要注重相关操作规范的重要性,既有利于提升专业技能,也可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而有效的提升采集血液标本的质量和效率。
3.2.4 为相应的受检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采集血液标本前为患者讲解采血和验血的重要性,并告知其采血过程中一些禁忌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等。进行采血时要多和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并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全身紧张的肌肉并缓解紧张的情绪。
在此次实验中,对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产生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因素有,18.75%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31.25%溶血、9.38%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6.25%使用抗凝管错误、4.69%标签错误、7.81%脂血、10.94%送检不及时、10.94%采集血液位置错误。因此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血液样本及时送检和有效的储存、予以工作人员培训,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现象。
总而言之,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并针对其开展有效的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血液标本临床检验质量,减少不合格现象。
【参考文献】
[1] 黄平, 马明炎, 余登琼.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重庆医学, 2017, 46(22):3123-3124.[2] 杜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河北医学, 2016, 22(4):693-695.[3] 林一民, 陆芸瑶, 蒋焦,等.某院不合格标本原因分析及对策方案[J].验医学与临床, 2016, 13(22):3158-3160.检
第五篇: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血液检验标本350例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血液检验标本350例为研究组,对比加强质控管理前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状况;结果 加强质控管理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情况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检验标本治疗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对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管理,从而保证血液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护理对策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验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想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需要严格控制检验前以及检验后等环节的标本质量。合格血液标本才可以确保
[1]检验结果的可靠真实。统计显示检验前血液标本不合格问题占实验误差的70%。我院分析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质控措施,有效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问题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血液检验标本350例为对照组,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血液检验标本350例为研究组,血液标本来自我院外科、内科以及儿科等科室。血液检验标本由我院护理人员采集送检。1.2方法
在分析血液标本不合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质控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1建立血液标本质控制度。血液标本的采集以及检验是由护理科以及检验科的人员
[2]分别负责,检验科已经有比较规范的质量控制管理机制。护理科的质控制度建设应参考检验科要求制订。检验科要及时反馈不合格标本的信息到护理部,护理部负责改进质量控制措施,通过与检验科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质量控制,改进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1.2.2强化护理人员的检验知识培训。培训作用在于确保护理人员能够自觉根据质量要求完成操作,从而最大限度避免可能发生的质量偏差问题。培训的形式以及内容能够根据具[3]体情况制定。护理部组织护理人员,请检验科的人员上课,负责讲解采集标本方面的知识。检验科需要制订标本采集指导手册,主要内容包括检测项目的名称、试管类型、采血量以及常见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需要随身携带手册,便于自学以及遇到问题的时候查阅。医院还应当定期进行理论以及操作考试。
1.2.3完善血液标本采集流程。第一,护理人员要遵照医嘱并且严格查对。血液标本采集需要遵医嘱执行,认真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以及住院号等,物品准备完毕之后由第2人核
[4]对。操作环节严格落石查对制度,确保标本准确无误。第二,健康宣教措施。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检验前做好准备,解释抽血作用与目的,禁食10h,防止精神紧张以及剧烈运动,从而争取患者配合。第三,充分做好准备。护理人员要根据检验的目的做好物品准备,容器要贴上标签,具体注明患者的科室、姓名、床号以及住院号。此外护理人员要洗手、戴帽子
[5]以及口罩,必要情况下戴手套。患者则要做好体位准备。第四,正确采集标本。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采血技术,选择血管之后使用止血带,争取一针见血。此外要遵照注意事项准确及时采集标本,确保标本质量。应当防止在患者的输液同侧采血,禁止在输液静脉上端采血。消毒刺干燥之后再行穿刺,并且抽吸过程中要防止用力过猛,避免推压拍打穿刺为止。抗凝标本需要颠倒混匀3次,避免标本凝固,同时防止震荡血清标本,防止红细胞破裂发生溶血
[6]问题。标本要及时送检从而避免污染或者变质而影响检验的结果。1.2.4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医院要重视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心,确保他们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以及查对制度。1.3判断标准
使用一次性的真空采血管或者注射器采血,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采血管。采血后由护理人员负责运送,检验师根据检验质量标准评价标本合格与否,合格标本要详细登记,分类整理记录不合格血液标本。同时通知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分析本科室的不合格血液标本析,结果要上报护理部。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8.0进行分析,以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2结果
加强质控管理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情况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质控管理后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情况比较 不合格原因 对照组 研究组 P 采血量不准确 11 2 <0.05 抗凝血凝固 9 1 <0.05 容器选择不当 6 2 <0.05 标本溶血 8 0 <0.05 延时送检 4 1 <0.05 采血部位不当 5 2 <0.05 脂浊 3 0 <0.05 交代不清 6 1 <0.05 不合格率 52(14.9%)9(2.6%)<0.05
3结论
常见的血标本不合格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血量不准确。这是由于护理人员对于标本需要的量不够清楚,或者是采血困难。除此之外,护理人员的操作不当,导致真空采血管的负压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导致这方面问题的发生。第二,抗凝血凝固或则好存在细小凝块。这是因为血液标本同抗凝剂的比例不够合理,或者是抗凝血标本的采集不够规范,比如采些时间过长、扎止血带太紧以及未能充分摇匀试管等。在多个试管采血过程当中,注射器抽血注入抗凝管或者是采血管之前,缺乏足够时间充分混匀血液以及抗凝剂。第三,血液标本的容器选择不够合理。这是由于护理人员的试管选择同检验项目不符,或者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责任心,未能执行查对制度。第四,标本溶血。常见影响因素是采血不当,患者的穿刺位置消毒剂未干,或者护理人员挤压拍打患者穿刺为止,注射器以及针头的连接不紧,空气进入生成气泡。患者血管无法准确定位,导致针尖在患者血管内穿刺多次,也会导致血肿或者是血样溶血问题。护理人员未取下针头直接注入到试管内,混匀血液标本环节或者是送检环节过度震荡也会导致标本溶血问题的出现。第五,标本延时送检。这往往是因为护理人员没有及时送检,或者是夜班的护理人员采血过早。第六,采血为止不当。护理人员在患者输液静脉或者是输液针采血,容易出现标本稀释以及成分改变问题。第七,脂浊。患者输注过程中或者是刚输完采血,同时标本采集之前进食高脂肪食物也会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第八,向患者交代不清。护理人员指示不清,患者抽血之前剧烈运动、饮食、饮酒、吸烟、服用药物等都可能影响血液检验的结果。
综上所述,血液检验标本治疗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对护理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管理,从而保证血液检验标本质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孙楠.血液标本采集不当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5.7(17):4026-4027.[2]焦连亭.耿洁.真空采血技术特点及其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25(6):376.[3]赵立民,容桂荣,欧镔进.等.数字技术在护理人员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人员进修杂志.2014.24(19):1745-1746.[4]白忠荣.检验标本647份不合格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4,9(10):24-26.[5]孙彦平,白宇.王薇.等.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的采集[J].中国伤残医学,2015,17(2):45.[6]王棒荣,赵惠民.文素芳.等.数字化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培训模块在门诊抽血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l5.26(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