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事故管理规定01
文件编码:WT-YG-106-01
物探一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隐患)的管理,加大隐患整改力度,预防事故的发生,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隐患是指生产区域、工作场所中,存在可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设备、装置、设施、生产系统等方面的缺陷和问题。
第三条
公司属各单位是识别、评估、整改隐患的责任主体,对发现的各类隐患必须报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备案,并组织实施整改。
第四条
公司设置隐患治理专项资金,资金的使用实行分级管理,做到专款专用。第五条
隐患整改应遵循“管理、设计、施工、验收、使用”各负其责的原则。第六条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属各部门及单位。
第二章
机构及职责
第七条
公司成立由主管安全领导牵头,各有关部室参加的隐患评估、治理领导小组,对各类隐患的整改工作做到统一领导,全面监控。公司隐患评估、治理领导小组的职责是:
(一)审定年度隐患立项治理投资计划,并督促落实;
(二)监督隐患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协调并督促落实隐患治理工作的职责;
(三)组织隐患整改的初步评估工作;
(四)组织、协调隐患治理督察工作;
(五)讨论决定隐患治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第八条
公司属各单位应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相关人员组成的隐患治理领导小组,督促和监控本单位隐患的整改工作。
各单位隐患治理领导小组职责:
(一)定期对本单位的设备、装置、设施、生产系统等进行排查,及时发现本单位存在的隐患;
(二)对本单位存在的隐患进行初步评估,初步确定隐患的类型、级别等,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隐患监控措施和隐患整改责任;
(三)将本单位存在的隐患上报本单位主管领导、主管部门和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备案;
(四)按照公司的隐患管理规定对本单位存在的隐患进行治理;
(五)与公司相关部门沟通,及时解决隐患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九条
各部门工作职责:
(一)生产主管部门要及时发现并掌握生产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和新产生的隐患,负责组织制定隐患监控措施,并提出整改措施或方案;
(二)安全主管部门负责组织隐患的调查和评估,编制隐患整改计划,建立各类隐患动态台账,督察隐患整改;
(三)经营计划主管部门负责隐患整改投资项目的立项并及时纳入投资计划;
(四)财务主管部门负责隐患治理预算资金的安排,对隐患治理资金落实情况进行督察管理;
(五)装备主管部门负责建立装备隐患整改前的监控措施,确定监控管理方式,制定装备隐患整改方案;
(六)基建主管部门负责制订基建方面隐患的监控措施和整改方案;
(七)其他部门应按照安全生产职责要求,负责分管工作范围内隐患整改的相关工作。
第十条
公司安全主管部门是隐患治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组织、协调隐患的排查、评估、立项、整改与监控工作。
第十一条
隐患在整改前及整改过程中,要制订并落实切实可行的防范、监控措施,实行分级监控。一般隐患由公司督察管理,重大隐患由公司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督察管理。
第三章
隐患发现与评估
第十二条
公司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和公司属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全体员工的监督保障作用,对各类隐患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理,隐患的排查、发现应采取以下有效方式:
(一)自检、巡检:员工有发现隐患的义务,岗位员工应严格执行巡检制度,及时发现隐患;
(二)安全评估:各单位应定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状况评估、评价,查找隐患;
(三)集中检查:各单位在常规检查或专项检查活动中,应加强对隐患的调查与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隐患。
第十三条
基层单位对发现的隐患应立即组织调查,分析隐患形成的原因,确定相关责任,实施有效整改;不能及时整改的隐患,基层单位应履行第八条第三款职责,同时制定隐患监控措施及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告之岗位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第十四条
公司隐患评估、治理领导小组,对需要立项投资整改的隐患应组织初步评估,确定隐患的类别和等级,必要时,可聘请第三方机构参与组织评估。
第十五条
各单位应建立隐患管理台账、档案,对各类隐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各类隐患信息。第十六条
需立项整改的隐患,在初步评估基础上,应及时上报大庆钻探工程公司主管处室备案。第十七条
对威胁人员生命安全和生产安全、随时可能发生事故的重大隐患,应立即停产、停业整改。
第四章
隐患监控
第十八条
各单位应确保任何暴露于隐患下的人员、系统、装置、设施、设备、物料的安全平稳运行,通过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监控措施(方案),严防事故发生。监控措施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保证存在隐患的设备设施安全运转的条件;
(二)对生产装置、设施监测检查的要求;
(三)潜在的危害及影响,以及防范控制措施;
(四)必要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措施;
(五)监控实施程序;
(六)监控责任部门、人员及任务分工。
第十九条
监控措施必须经隐患所在单位生产、安全、技术、设备等有关专业人员论证,并经同级各相关专业主管领导联合审批后,方可实施。
第五章
隐患立项、整改与验收
第二十条
已经完成的事故隐患评估报告,应及时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将调查核实,立项下达隐患治理专项计划。未经确认的隐患治理改造项目,不能以隐患名义,进行治理改造。
第二十一条
根据隐患评估结果,公司研究制定隐患整改投资方案。重大隐患整改方案,上报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事故隐患整改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
(一)隐患名称;
(二)隐患类型;
(三)隐患简介(隐患部位、现状、形成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四)主要整改项目及完成时间;
(五)实施计划(列入计划,落实资金,编排进度);
(六)整改责任与分工(责任单位、责任部门、责任人);
(七)监督检查及验收要求;
(八)隐患评估报告(可作为《整改方案》附件)。
第二十二条
各单位应根据隐患的类别,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设备设施,坚决淘汰;属于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范畴的,列入当年规划计划之中;属于生产工艺上存在的问题,与技术改造一并进行。凡属于生产区域、装置设备中存在的隐患,包括安全防护、监测报警、消防设施、电力系统、各类压力容器管线、危房等设施系统方面的,要列支专项隐患整改资金进行治理。
第二十三条
对确因危害程度高、整改资金较大,或涉及公司以外其他单位的重大事故隐患,公司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报告,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十四条
隐患整改实行防范措施、责任、人员、资金和时间“五落实”。
第二十五条
各单位隐患整改工作由隐患治理领导小组牵头,实施全过程管理。隐患整改完成后,公司应按工程项目验收的有关规定,及时组织验收。
第六章
隐患销项管理
第二十六条
已完成竣工验收的隐患治理项目,由公司主管部门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交隐患治理项目销项申请,并经公司主管领导签字确认。申请资料包括:
(一)隐患治理项目的竣工验收报告;
(二)竣工验收提出的问题及处理意见;
(三)问题整改复查意见。
第二十七条
隐患治理项目工程技术资料应归档保存,隐患信息应及时更新。
第七章
隐患督察管理
第二十八条
公司各单位、相关部门对隐患治理项目实行分级督察。督察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生产主管部门负责隐患整改方案审核及治理实施进度的督察检查;
(二)安全主管部门负责隐患的监控措施的落实以及隐患治理过程生产安全性的督察检查;
(三)经营计划主管部门负责对立项投资计划落实情况的督察检查;
(四)财务主管部门负责对隐患治理资金落实情况的督察检查;
(五)其他部门按隐患类别和自身的管理权限,对事故隐患治理过程进行督察检查。
第八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九条
公司按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要求,实行隐患整改项目责任管理。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投产使用后,出现危及人员生命安全或生产运行的隐患,公司追究隐患整改单位及相关部门人员的责任。
第三十条
公司对及时发现隐患或在隐患监控、整改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人员,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一条
对存在的隐患,公司有关部门应下发《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责成隐患单位限时组织整改。
第三十二条
对于能够整改而未按时整改隐患的单位,公司将在HSE季度考核中给予扣分处理。对于同一个能够整改的隐患,连续两次下发《事故隐患整改通知书》仍未按时整改的单位,在公司HSE季度考核中将直接按考核不合格处理。
第三十三条
因管理不善造成隐患或对存在的隐患隐瞒不报、未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导致事故发生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以及有治理改造条件而不及时组织有效治理的,公司将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由公司安全质量环保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规定相关条款如与上级部门有关规定相抵触之处,执行上级规定。
第三十六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事故隐患分级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依据《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第三条的规定,按照危害程度、整改难度将事故隐患分为二级:
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二篇:事故管理规定
淮南市强力商品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
事故管理规定
为严格事故管理,及时掌握事故发生情况、认真执行“四不放过”的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处理不放过、事故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员工未受教育不放过),总结经验教训,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和杜绝各类事故发生,保证公司财产和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生产发展、特制定成本制度。
1、事故管理由公司分管领导负责。各科室的事故管理由该科室负责人负责,凡属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所管的事故,公司领导可指定某一部门为主,组织调查、上报和处理。
2、事故分类与事故的分工管理
(1)在生产操作中违反工艺指标、岗位操作法或操作不当、指挥有误等造成损失,如原料半成品、产品跑漏或不合格,以及报废,使生产波动而减产或停产等,均称生产操作事故。由生产部管理。
(2)凡公司在用设备发生损坏的均为设备事故。由设备所在部门管理。
(3)凡产品不符合公司的质量标准,机电设备检修质量不符合标准,采购的物料不符合规格要求而影响生产或计划完成等,均称为质量事故,分别由试验室、生产部管理。
(4)凡违反交通管理规定或由于责任心不强操作不当发生车辆冲突,翻车等均称为交通运输事故,由车队管理。(5)公司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称为工伤事故由所在科室管理。
(6)凡属有意制造的破坏,称为破坏事故,由相关部门管理。(7)凡因操作不当,维护检查不仔细等原因已构成事故发生条件,足以酿成损害,幸发现及时,得到挽救或侥幸未造成严重后果者,称未遂事故由相关部门管理。
3、事故等级
(1)特大设备事故:设备发生损坏,造成全公司停产48小时以上,修复费用20万元以上,均为特大设备事故。
(2)重大设备事故:设备发生故障或损坏严重,影响生产,产量较大或修复费用1万元以上的,均为重大设备事故。
(3)一般设备事故:设备发生损坏,影响产量10%或修复费用2仟元以上的,均为一般设备事故。
(4)微小设备事故:设备发生损坏,影响公司日产量损失费用小于一般设备事故者。
(5)特大操作事故:造成公司停产48小时以上,或事故损失达20万元以上的操作事故,为特大操作事故。
(6)重大操作事故:造成公司产量较大或事故损失达1万元以上的操作事故,为重大操作事故。
(7)一般操作事故:造成产量减产10%或事故损失达2仟元以上的操作事故为一般操作事故。
(8)微小操作事故:造成公司产量或事故损失小于一般操作事故者为微小操作事故。
(9)轻伤:损失工作日低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10)重伤:损失工作日等于和超过105日的失能伤害。(11)伤亡:1.特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2.重大伤亡事故:指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12)火灾事故:(略)
4、事故损失:
事故损失计算:事故损失产量=停产设备台数×停产小时数×设备小时计划产量;损失金额=损失产量×产品单位成本(元);损失总金额=产量损失金额×修复费。
5、事故报告:
(1)事故最先发现者,要立即向领导或调度报告,以便组织抢救和处理,而后逐级上报。对造成人员轻、重伤、死亡、贵重机电设备损坏、停产事故,要立即将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原因职工伤亡等)用快速办法向主要领导报告。
(2)发生事故的部门要根据事故“四不放过”原则认真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填写报告一式三份报公司主管领导。
(3)对待事故报告必须严肃认真,填写时要内容详细、字迹清晰,时间、地点、原因、部位、情节、损失都要准确,防范措施落实、责任明确。
6、事故调查和处理(1)事故调查:
a.普通事故或恶劣微小事故应在事故发生一天内,以部门领导为主相关人员,参加开展事故分析会,找出原因,吸取教训,提出措施,并填写事故报告等。
b.凡发生重大人员伤亡等恶性事故,公司领导应本着“四不放过”原则亲自组织有关人员,参加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制订防范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c.为吸取事故教训,各部门应建立健全事故档案,对事故调查分析的原始资料(包括现场检查、旁证材料、技术鉴定、会议记录、照片等应妥善保管。
(2)事故处理
a.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不遵守劳动纪律、工作不负责任以致造成重大事故者,根据情况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b.对事故责任者的处分可根据事故大小、损失多少情节严重及其影响等情况,令其赔偿经济损失或按公司的相关规定处理。
c.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意见,由事故所发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
d.对防止事故有功的部门与个人公司给予奖励。
7、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二00九年十二月一日
第三篇:设备事故管理规定
设备事故管理规定
为加强车间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确保生产中发生的设备事故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因设备事故造成的各种损失,保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定义
1、设备事故是指设备及仪器仪表非正常损坏,致使减产、停产,动力供应中断,效能降低,人身伤亡等。
2、故障:设备虽出现非正常损坏,但损失、停歇时间及对生产的影响低于设备事故规定的范围,称作故障。
二、事故分类
1、设备事故分为特大、重大、一般、轻微等四类,具体标准如下:
(1)特大事故:设备严重损坏,造成损失在20000元以上;三人或三人以上重伤;造成人员死亡;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其他事故均列为特大事故;
(2)重大事故:设备严重损坏,造成损失在5000~20000元之间的;造成停产达8小时及以上的;或虽未达上述条件,但性质恶劣,影响严重的其他事故均列为重大事故。
(3)一般事故:设备零部件损坏,造成损失在1000~49999元之间的;或造成停产达4小时及以上的设备事故。
(4)轻微事故:造成损失在1000元以下的或造成停产达2小时及以上的。
2、设备事故根据事故性质分为以下三种,:
(1)责任事故:指不遵守岗位操作规程、擅离职守、维修不良、设备超负荷运转等人为原因造成的设备损坏、停产或效能降低的;
(2)质量事故:指设备因设计、制造、质量低劣、安装或检修不当造成的设备损坏、停产或效能降低的;
(3)自然事故:指因自然灾害造成设备损坏的。
三、事故处理
1、设备事故发生时,应立即停止操作,保护现场,不接触和移动现场物品,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同时操作人员应立即向部门主管或设备管理人员报告;
2、特大、重大设备事故,由总经理主持调查,并上报主管部门;普通设备事故或性质严重的微小事故,由生产经理主持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对微小事故及恶性未遂事故,车间必须找出原因事故,进行整改和处理;
3、造成产品质量事故的按《产品质量管理考核规定》处理;
4、设备事故发生后必须本着四不放过原则,由经理组织相关人员查看现场,进行现场分析,并对原始数据和凭证进行收集,详细记录。
四、责任追偿
1、设备事故发生后,根据事故分类和性质,结合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情形,对事故相关责任者进行处理,具体处罚标准为:
(1)造成特大责任事故的,对责任人追偿10%的经济损失,公司直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并视情况确定是否追究其法律责任;
(2)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直接给予责任人降职或降薪处分,按经济损失的8%进行赔偿,并在全厂内进行书面通报批评;
(3)造成一般责任事故的,扣除责任人当月考核工资、给予200-500元的处罚,并在公司内进行书面通报批评;
(4)造成轻微责任事故的,对责任人给予批评教育,给予50-200元的处罚,并在公司内部会议上进行口头批评;
(5)除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外,还将对经理进行连带责任处罚,处罚金额按事故造成经济损失1%-20%的标准进行;
2、防范措施不得力或不落实的,导致重复发生类似的设备事故,给予50-500元的处罚;
3、事故发生后有隐瞒事故、曲解事故、弄虚作假、不按时报告等情形的,一律按隐瞒事故从严处理;
4、因故意违章操作而发生设备事故且拒不听劝告、给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除需全额赔偿公司所有损失外,还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5、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的,给予50-300元的奖励;
6、对发生的事故能如实反映真相,并及时举报不良隐瞒事故行为的,给予举报者50-500元的奖励。
五、附则
1、本规定未尽事宜的,由经理办公会讨论决定;
2、自下发之日起开始实施。
第四篇:20、事故管理规定
事故管理规定
第一章 事故分类和分级
第一条
事故分类
1、火灾事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并造成了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2、爆炸事故: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爆炸,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事故。
3、设备事故:由于设计、制造、安装、施工、使用、检维修、管理等原因造成机械、动力、电气、电信、仪器(表)、容器、运输设备、管道等设备及建(构)筑物等损坏造成损失或影响生产的事故。
4、生产事故:由于“三违”或其他原因造成停产、减产以及井喷、跑油、混油、跑料、串料的事故。
5、交通事故:车辆、船舶在行驶、航运过程中,由于违反交通、航运规则或因机械故障等造成车辆、船舶损坏、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的事故。
6、人身事故:员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与工作有关的人身伤亡和急性中毒事故。
7、环境污染事故: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油气挥发、油品泄露、固体废弃物、有毒化学品等污染事故。第二条
事故分级
按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划分:
1、特大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特大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死亡10人以上。
⑵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
2、重大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重大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死亡3~9人。⑵一次事故造成重伤10人以上。
⑶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及以上,500万元以下。
3、一级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重伤1~9人。⑵一次事故造成死亡1~2人。
⑶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及以上,100万元以下。
⑷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在10吨及以上。⑸一次混油混入量100吨及以上。
4、二级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及以上,10万元以下。
⑵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在5吨及以上。⑶一次混油混入量20吨及以上。
5、三级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000元及以上,1万元以下。⑵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在1吨及以上。⑶一次混油混入量2吨及以上。
四级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四级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元及以上,6000元以下。
⑵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在0.5吨及以上。⑶一次混油混入量1吨及以上。
6、非等级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非等级事故
⑴一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元以下。⑵一次跑、冒、漏油及油品变质在0.5吨以下。⑶一次混油混入量1吨以下。按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程度划分:
1、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⑴由于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万元及以上。⑵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或辐射伤害。⑶人员中毒死亡3人以上。
⑷因环境污染是当地经济、社会的正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⑸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2、一级环境污染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环境污染事故 ⑴由于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
⑵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辐射伤害或可能导致伤残后果。
⑶人群(3人以上)中毒或1人死亡。⑷因环境污染使社会安定受到影响。⑸对环境造成危害。
3、二级级环境污染事故:凡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环境污染事故
⑴由于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
⑵人群发生明显中毒症状。
⑶人群(3人以上)中毒或1人死亡。⑷因环境污染引起人群冲突。⑸对环境造成危害。
4、三级环境污染事故:由于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
5、非等级环境污染事故:由于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下。
第二章 事故报告
第三条
事故(包括重大未遂事故)发生后,事故当事人或发现人应立即直接或逐级向上汇报,火灾、爆炸事故应先报火警“119”,有人员伤亡须及时联系医院急诊“120”,并迅速报告区域公司、物流中心、润滑油分公司安全部门和省分公司安全储运处。
第四条
凡发生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应在24小时之内,写出《事故快报》(见附录)交区域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和省分公司安全储运处,区域公司、物流中心、润滑油分公司负责人和安全储运处调查确定后,一周之内,写出正式《事故报告》(见附录)[交通事故如有特殊情况,可延长至结案后一周]。
第五条
凡发生上报集团公司事故,省分公司安储处应在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将事故发生时间、地点、经过情况、造成的后果、原因初步分析、已采取的措施等情况,以电话、安全监控网或传真等方式用《事故快报》形式上报集团公司。发生重大事故应按事故性质还应报告地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事故30天内,由安全储运处写出正式的《事故报告》和《“四不放过”登记表》(见附录)上报集团公司。第六条
各区域公司在每月2日前,在《安全月报》中详细分析本单位本月事故情况,报省分公司安全储运处。安全储运处每月5日前将上月事故情况汇总填写在《安全月报中》,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报集团公司。
第七条
发生伤亡事故或中毒事故,应立即拨打医院急救电话,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或当班班长在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抢救受伤人员和报告上级的同时,积极组织事故应急处理和抢险救灾工作,防止事故扩大,并保护好事故现场。具体按《应急准备与相应管理程序》执行,启动事故应急预案。
第三章 事故调查
第八条
直属企业发生事故后,在政府部门调查处理的同时,内部也要组织调查。一般事故由直属企业组织调查;重特大事故由集团公司组织调查。
第九条
安全储运处为省分公司的事故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各类事故的汇总、统计、分析和上报。有责任对各类事故的调查处理进行监督,对不符合“四不放过”原则的事故报告有责任要求重新填写报。各类事故的调查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1、人身、爆炸、放射事故的调查由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2、火灾事故的调查由消防管理部门负责;
3、设备事故的调查由设备管理部门负责;
4、生产事故的调查由生产管理部门负责;
5、交通事故的调查由交通(运输或保卫)管理部门负责。
第十条
雇用的劳务工、季节工等各类临时用工,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一般事故、重特大事故由集团公司组织调查;非集团公司直属企业的承包商在直属企业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由承包商负责组织调查。第十一条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事故调查所需要的某一方面的专长;
2、与所发生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
3、实事求是、认真负责、坚持原则。第十二条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原因、过程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
2、确定事故责任者;
3、提出事故处理意见、防范措施和建议;
4、写出事故调查报告。
第十三条 事故调查组有权向发生事故的单位、有关部门和人员了解有关情况和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第四章 事故处理
第十四条
事故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第十五条
因忽视安全生产、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玩忽职守或者发现事故隐患、危险情况不采取有效措施、不积极处理以至造成事故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事故单位负责人和责任者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六条
在事故发生后隐瞒不报、谎报、故意拖延不报、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或者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从重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对下列人员应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对工作不负责,不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劳动纪律,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对已列入事故隐患治理或安全技术措施的项目,既不按期实施,又不采取应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因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或不听劝阻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因忽视劳动条件,削减劳动保护技术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因设备长期失修、带病运转,又不采取紧急措施而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者;
发生事故后,不按“四不放过”的原则处理,不认真吸取教训,不采取整改措施,造成事故重复发生的主要责任者。第十八条
处分审批权限
1、一般生产事故由区域公司或安全储运处组织调查;
2、报集团公司一般事故,由省分公司组织调查;
3、报集团公司正大事故,由集团公司主管部门参与调查;
4、报集团公司特大事故,由集团公司会同地方有关部门调查。
第五章 事故汇报
第十九条
发生涉及人员死亡的上报集团公司的一般事故,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分公司主管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处领导和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到集团公司汇报;
第二十条
发生上报集团公司的重大、特大事故或当年死亡人数累计达到3人时,由分公司主要领导、主管部门负责人、安全处负责人和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到集团公司汇报。第二十一条
汇报材料包括事故报告、事故现场录像带和事故现场照片。
第六章 事故建档
第二十二条
事故主管部门、安全储运处和事故发生单位均必须及时建立事故档案,妥善保管。
第五篇:生产事故调查管理规定
句容绿色动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
生产事故调查管理规定
第一章 目的
为了规范生产事故调查的管理,确保发生生产事故后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工作,特参照行业标准及结合公司部门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范围
本制度规定了生产事故调查的的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
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范围内生产事故调查的管理工作。
第三章 引用标准
(一)《电力安全生产事故调查规程》;
(二)国家电网公司《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发电厂和变电站电气部分);GB 26860-2011
(三)国家电网公司《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热力和机械);GB 26164.1-2010
(四)绿色动力集团《安全生产工作规定》
第四章 管理内容与要求
一、调查准备工作
1、赶赴事故现场。
接到事故报告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按照分级、分线管理的原则,其负责人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与前期事故调查,并初步确定事故等级、类别和事故原因。
2、依法组建事故调查组。
调查组牵头单位向同级政府呈报《关于成立××事故调查组的请示》文件。请示文件应当载明事故基本情况、拟定的调查组牵头单位、调查组组长、调查组组成单位和邀请单位。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事故调查组由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派员组成,并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成立调查组的请示文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或领导签字同意)后,调查组牵头单位向事故调查组各成员单位和邀请单位发出《关于成立××事故调查组的函》,函告有关调查事项。
3、立案。
牵头单位明确主办人员,由主办人员填写《立案审批表》,并由相关领导签署审批意见。
4、制定事故调查工作方案。
调查组牵头单位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制定事故调查工作方案,明确调查组织分工、调查组工作职责、各调查小组工作任务和调查工作要求。
5、召开事故调查组第一次会议
调查组组长主持召开事故调查组第一次会议。会议通报事故发生基本情况,抢险救援情况,宣布调查工作方案,明确各调查组成员分工和任务,调查组组长对调查工作提出要求。会议要形成《会议纪要》。
二、事故调查取证
6、组织事故现场勘察,提取相关物证。
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要立即派员赶赴事故现场,进行勘察。向当事人或目击者了解事故发生经过情况。提取事故现场存留的有关痕迹和物证(致害物、残留物、破损部件、危险物品、有害气体等),封存与事故有关的物件,并用摄影、照相等方法予以固定。对无法搬运或事故发生单位确需立即使用的物件,由勘察人员现场认定,并由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当场签字认可后,交付事故发生单位或相关单位保管或使用。
根据现场勘察和现场取证情况,绘制事故现场有关图纸(包括事故现场示意图、剖面图、工序(工艺)、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现场勘察完毕,向调查组提交《事故现场勘察报告》。
勘察报告应当载明事故现场勘察人员、勘察时间、勘察路线,说明事故地点基本情况和与事故相关的情况,认定事故类别,附有相应的事故图纸、照片等。参与现场勘察的人员在勘察报告上签字认可。
7、收集事故事实材料。
收集证明事故等级、类别和事故发生的相关事实与材料。包括:事故汇报记录、伤亡人员统计表、赔偿协议、尸检报告、遗体火化记录、死亡证明、医院伤害程度证明等。以及事故发生前生产设施、设备状况,有关技术文件和规章制度及执行情况,工作环境状况,受害人和肇事者的技术状况、健康状况等。同时收集事故发生单位、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文件、规章制度、报表、台帐、记录、图件和向调查组提供的书面证明(说明)。
收集有关书证证据时,调查组向相关单位(部门)提供证据清单,限期要求提供。提供复印件的,由提供单位签署“复印属实”并加盖公章,同时注明原件存放的单位(部门)。
8、获取证人证言。
证人证言包括调查询问笔录和有关人员提供的情况说明、举报信件等。调查人员制订事故调查询问计划和询问提纲,明确调查询问对象和询问内容,对事故现场目击者、受害者、当事人和相关管理人员、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人员进行调查询问。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人员必须调查询问。认定的责任者的违法违规事实应当有2个以上的证人证言或其他有效证据。
9、计算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按照国家标准统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表》由事故单位或其主管部门盖章认可。
10、组织技术鉴定。
对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事故原因复杂的一般事故,事故调查组委托具备国家规定资质的单位进行技术鉴定。承担技术鉴定的单位或专家按照相关要求,在调查组的领导下,依法认定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和相关事故参数,并向调查组提交完整的《技术鉴定报告》。
三、事故分析
11、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原因分析包括直接原因分析和间接原因分析。从机械、物质(能量源和危险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个方面分析事故的直接原因。从技术、教育、管理、人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等方面分析事故的间接原因。
12、事故性质分析。
根据事故原因进行事故性质分析,对事故严重程度以及是属于责任事故或非责任事故作出认定。
13、事故责任分析。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事故性质,结合有关单位、有关人员(岗位)的职责和行为,对事故责任加以分析判断,确定事故责任人(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根据事故的后果、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是否履行职责及认识态度等情况,对事故责任者依法提出明确的处理建议。
14、制定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
根据事故发生原因,向事故发生单位和相关单位提出针对性的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建议,确保有效防止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15、召开事故分析会。
事故现场调查完毕,事故调查组组长主持召集召开事故分析会,由调查组成员,事故发生单位、相关单位人员参加。会议通报事故调查情况,分析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等。
四、协调处理意见,审查调查报告
16、协调事故处理意见。
根据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人的违法违规事实,调查组牵头单位提出事故处理初步意见,并与调查组成员协商、讨论后提交调查组审查。
17、形成调查报告初稿。
主办工作人员撰写调查报告。事故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调查报告附件资料包括:调查组成员签名表,伤亡人员统计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表,事故现场示意图,现场勘察(或技术鉴定)报告,主要证据清单。
18、调查组审查调查报告。
调查组组长主持召开事故调查组全体成员会议,审查调查报告。审查的主要内容是:事故经过是否查清楚;原因分析,性质认定,责任分析是否准确;报告撰写是否符合要求等。发现存在问题的,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调查或修改事故调查报告。
19、安委会审查调查报告。
调查组牵头单位召开安委会审查事故调查报告。审查的主要内容是:调查处理是否符合法定要求;事故原因分析,性质认定是否准确;责任分析和处理意见发现存在问题的,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调查或修改事故调查报告。
五、批复事故调查报告。20、申请批复调查报告。
事故牵头组织单位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政府呈报《关于审查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请示》文件。
21、政府审查批复调查报告。
由同级政府审查调查报告,下发批复文件。
六、落实事故处理意见。
22、移送相关案件。
事故调查组牵头单位收到批复后,由主办人员填报《案件移送审批表》,制作《案件移送书》,将牵头单位无权处置的相关案件资料依法移送给相关部门和单位。
23、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涉嫌犯罪人员的刑事责任。
司法机关接到《案件移送书》书后,依法立案查处。处理完毕后,15日内向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政府和调查组牵头单位书面通报处理情况。
24、监察机关依法落实行政处分意见。
根据批复文件、监察机关按程序依法对相关责任人的行政处分意见作出处分决定。处理完毕后,15日内向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政府和调查组牵头单位书面通报处理情况。
25、事故发生单位对本单位事故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事故发生单位收到批复后,在规定的时间到位。处理完毕后,15日内向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政府和调查组牵头单位书面报告处理情况。
26、有关机关依法对事故发生单位和有关人员进行处罚。
有关机关收到批复或《案件移送书》后,在规定的时间到位。处理完毕后,15日内向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政府和调查组书面通报处理情况。
27、事故发生单位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
事故发生单位收到批复后,在规定的时间落实到位。落实完毕后,15日内向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政府和调查组牵头单位书面报告处理情况。
28、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督检查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
收到事故发生单位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的报告,或规定的整改期限到期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督检查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进行进一步处理,并向批复事故调查报告的政府和调查组通报落实情况。
29、向社会公布事故处理情况。
事故调查组牵头单位在当地主流媒体或门户网站上公布处理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30、整理事故案卷。
主办工作人员填报《结案审批表》,报本局负责人审批。批准同意结案后,制作《案卷首页》和《卷内目录》,按一卷一档的原则,将调查报告,各类请示、批复文件,相关证据材料,处理落实材料,相关执法文书等整理归档。
第五章 检查与考核
1、各级主管生产领导均有责任确保生产事故调查管理规定切实得到落实,按分管均有检查总结生产事故调查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改进管理的义务和责任。
2、若违反生产事故调查管理规定,造成事故后果者,按事故障碍考核。
第六章附则
1.除上述规定外,安环部有权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及修改。2.本制度解释权归安环部。3.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