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而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加剧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从根本上说,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既暴露出水利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暴露出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这两个不适应是我们对当前水资源问题的基本判断。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们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各项工作中去。
●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还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不断推进,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突出,改革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以改革促发展。
我国水资源问题集中 表现为“两个不适应”
记者:汪部长,您好!淡水资源、能源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最重要资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怎样的水资源形势? 汪恕诚:正如你所说的那样,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努力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水利事业取得了跨越性进展,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效地减轻了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损失。“十五”期间,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北方地区连续干旱。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防汛抗旱的全面胜利。洪涝灾害损失比上世纪九十年代平均水平有所降低,干旱问题得到有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基本上得到保障。
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国计民生和发展大局的水利基础设施,以大江大河堤防为重点的防洪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增供水能力270亿立方米,全国净增有效灌溉面积2300多万亩,新发展节水灌溉工程面积7400多万亩,解决了农村67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黄河、黑河等流域实行了取水总量控制,17个省实施了用水定额管理,10多个省实施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宁夏、内蒙古进行了行业间水权转换。全国用水效率显著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5,万元工业增加值年均用水量下降了40%。
四是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得到加强。综合防治水土流失54万平方公里,比“九五”多31万平方公里。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的水域进行了水功能区划。依法加强取水许可、水功能区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开展了黑河、塔里木河生态综合治理、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引江济太、南四湖应急补水、扎龙湿地补水、引岳济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总之,“十五”期间的水利工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十一五”以至更长时期的水利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看到水利工作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还要看到水利发展任务相当繁重,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四大水资源问题仍相当突出。一是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突出。我国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部分流域和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接近或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呈增长趋势,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江河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水资源短缺问题将不断加剧。
二是江河综合防洪体系薄弱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矛盾突出。多数大江大河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尚未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建设滞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的监测与防御能力较低。洪涝灾害每年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三是水污染严重、水土流失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全国污水排放总量逐年上升,河湖污染有加重之势,水环境总体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地下水严重超采,一些地区出现河道断流、湖泊干涸、湿地萎缩、绿洲消失,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四是农村水利发展滞后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矛盾突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全国灌溉面积中有1/3是中低产田,大型灌区的不少骨干建筑物损坏,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损坏率较高。农业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收”的被动局面。农村的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等还严重威胁农民的健康,还有数亿农民没有喝上干净的水。
应当指出,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是我国的基本水情。而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则加剧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加大了这些问题的解决难度。从根本上说,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既暴露出水利不适应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暴露出长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应水资源和水环境条件。这两个不适应是我们对当前水资源问题的基本判断。
科学发展观是必须贯穿于 水利工作的一条主线
记者:水利工作应当如何应对我国复杂的水资源问题?
汪恕诚: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们能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能不能完成水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关键在于能否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水利各项工作中去。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中央的水利工作方针,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治水思路,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统筹流域、区域水利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问题,统筹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探索还是初步的,进展还是阶段性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十一五”时期,我们将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与水利工作的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水利工作的自身规律有机结合起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新要求,加快水利发展步伐。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水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首要目标,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优先领域,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提高水的安全保障程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二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要防御水旱灾害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控制洪水又要给洪水以出路,既要开发利用水资源又要维护水生态平衡,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切实从对大自然的无序开发、无限索取向注重合理开发、节约保护的方向转变,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是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要统筹经济社会和水利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统一起来。要统筹流域和区域间水利发展,合理配置水资源。要统筹考虑城乡水利发展,构筑城乡协调、各具特色的水利发展体系,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要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在确保生活用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他方面的需要。
四是坚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路子。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把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要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项节水措施,建立健全促进节水的体制和机制,形成节水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节水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节水型社会。要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大力发展水的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逐步改善水质。
切实担负起两大使命
记者:“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水利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请您概括一下水利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汪恕诚:概括起来说,就是两大使命:
一是通过水利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水利既要满足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扶贫开发、能源战略、粮食安全战略等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对水资源的需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水利工程移民对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既要提高供水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保障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把保障人的发展需求与维护河流健康内在统一起来,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利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水利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满足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的要求,又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二是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约束,不断强化社会管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不同区域、不同河流、不同河段的功能定位,合理有序规范经济社会行为。在水资源紧缺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要与两个承载能力相适应,严格限制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在洪水威胁严重的地区,城镇发展和产业布局必须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滩及行洪通道,科学建设、合理运用分蓄洪区,规避洪水风险。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认真抓好六项重点工作 记者:那么,“十一五”水利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汪恕诚:我们打算突出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做好防洪抗旱工作。防洪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正确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给洪水以出路,这一思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还要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我国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建立完善的防洪管理制度,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做好抗旱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
二是保障饮水安全。把保证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十一五”期间,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加强水资源保护,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水源,提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三是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通过对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调整生产关系和产业结构,进行制度建设,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要实施综合措施,重点是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利用经济手段促进节水。
四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提高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控能力。按计划建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加强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前期工作,争取在“十一五”末开工建设。继续实施并开工建设一些区域性调水和蓄水工程。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五是做好水利工作中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并实施保护生态与环境的措施,在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水库移民工作。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六是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好务。服务“三农”始终是水利工作必须着力加强的重点。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农民饮水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改善农村生态与环境为目标,完善灌区的灌溉和排涝体系,推进节水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灌区生产能力;发展以灌溉草饲料地为重点的牧区水利。加快发展农村水电;做好水利血防工作,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发生;大力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村容村貌。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水利发展后劲
记者:加快水利发展,完成两大使命,需要采取哪些保障措施?
汪恕诚:我国水利事业发展还受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随着可持续发展水利的不断推进,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日益突出,改革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必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以改革促发展。一是加快职能转变,强化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高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能力,增强应对各种水事危机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二是积极探索流域综合管理改革,理顺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关系,逐步建立由相关方面参与的民主、协调、权威、高效的流域管理委员会制度。三是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水利建设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建立与国家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水利财政投入机制,积极开拓市场融资渠道,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机制。四是完善水价配套制度,推进科学的计价方式,建立健全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五是全面推进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六是加强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第二篇: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目录
目 录
摘要....................................................................................................................................I 1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2 1.1 1.2 2 2.1 2.2 2.3 3 3.1 3.2 3.3 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2 水体污染..............................................................................................................2 对水资源认识不足..............................................................................................3 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3 粗放式开发利用..................................................................................................3 提高对环境资源的认识,进行知识教育..........................................................4 资源消耗由“借贷式”转为“预付式”,合理开发...............................................4 做到消费无害化..................................................................................................4 我国水资源恶化的原因..............................................................................................3
保护水资源的对策......................................................................................................4
参考文献...............................................................................................................................6
摘要
摘要
水乃生命之源,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不合理的开发等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护水资源的对策是急需的。
关键词:水资源;存在问题;原因;对策
I
中国水资源问题和保护对策
水乃生命的源泉,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由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多水少,水土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水体污染等问题十分突出,致使保护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然而水资源的破坏不是偶然发生的,它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堆积激化的结果,而且水资源的破坏从根本上影响了人的生存延续。据有关专家预测,水资源问题将是本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1.1 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发
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 200 m3,不到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我国用水总量将进一步增加,估计到2030年左右将出现用水高峰,到那时将进入严重缺水时代。水在哺育生灵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灾害,水旱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极大的挑战。全国约有10%的土地受洪水威胁,特别是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及滨海地区,水灾害频繁发生。因为洪灾,全国年均经济损失1 100多亿元,每年受灾耕地面积达1 333.33万hm2。同时,我国旱灾也比较严重。据分析统计,现在全国每年缺水总量为300~400亿m3,许多地区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越来越突出。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人饮水困难,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 300多亿元。
1.2 水体污染
水资源的污染更是惊人。
总体看,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江、河、湖泊水污染负荷早已超过其水环境容量。污水排放量仍在增长,七大江河水质继续在恶化,Ⅴ类和劣于Ⅴ类水所占比例仍很高。水污染严重河流,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其中海河劣于Ⅴ类水质河段高达56.7%,辽河达37%,黄河达36.1%。长江干流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除西藏、青海外,75%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现在工业水污染仍旧突出,仍是江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水污染事故频繁,平均每年达1000起左右。不少老企业无钱治理,高污染的乡镇企业仍大量存在,企业违法排污现象普遍。有61.5%的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相当多的城市没有建立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污水收采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收费普遍过低。因此除特大城市外,许多城镇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地处理。城乡居民饮用水安
全问题严重。地表饮用水源地不合格的约占25%,其中淮河、辽河、海河、黄河、西北诸河近一半水质不合格。华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有35%不合格。全国尚有3亿多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农村有6300万人饮用高氟水,200多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另外南方血吸虫疫区农村饮水也不够安全。
这不仅仅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工业生产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巨大;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今年一至四月对全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流经上述限批城市的水质多数为重度污染。如长江安徽段的巢湖全湖平均为V类(Ⅴ类水已不能和人体接触,劣Ⅴ类水更是丧失基本生态功能);黄河支流渭河的渭南市、淮河支流沙颍河的周口市的国控断面今年前四个月的监测结果全部为劣Ⅴ类。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对海河和淮河流域干流和支流六十七个断面水质抽样监测结果显示,全部为劣Ⅴ类。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我国水资源恶化的原因 2.1 对水资源认识不足
我国的人民群众对水资源的日数严重不足。围湖造田曾被看作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壮举。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单纯强调蓄水功能,缺乏生态观念,有些工程违背了生态规律。修建大西海子水库,切断塔里木河,使昔日一片绿洲的罗布泊干涸成了“死亡之海”;黑河截流使往日山清水秀的阿拉善地区变成了今天沙尘暴的源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频繁的自然灾害向人类敲响警钟。黄河源头有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因缺水要搬迁了;世界第四大淡水湖的咸海已消失了一半;淮河因污染导致岸边所有河蟹养殖户破产;在长江,人们花费巨资,只为寻找白鳍豚;“太湖美”、“汾河清”已是曾经的景色。
2.2 法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
自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水法》颁布以来,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法规和政策。目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滥用职权、人治大于法制的现象仍严重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对水体可能造成伤害就进行资源开发,结果是越开发对水资源的破坏越严重。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适应环保跨部门、跨行业管理的需要。责、权、利不明确造成资源大家争、问题互相推诿,对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十分不利。
2.3粗放式开发利用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增长而忽视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的粗放式开发利用是水问题产生并恶化的主要原因。曾经很少为盲目扩张的人类活动划出一个不可侵犯的“禁区”,有些地方急功近利,把“夕阳工程”引入我国,在求得经济暂时快速发展的同时,却严重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按国际通行标准,河流的开发利用率不应超过40%,但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并未达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本身虽没有不好,但这应当是建立在以
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之上的。保护水资源的对策
3.1 提高对环境资源的认识,进行知识教育
环境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就是说既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又不危害环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福利,又保护子孙后代的利益。人不应该采取从同自然对立的立场上来理解自己文化活动的意义,不应该采取对自然消极顺从或肆意征服的态度,而应该在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把优化自己的生命存在看做自己文化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与自然的和谐集中体现为环境公正。环境公正是指在环境资源的使用和保护上所有主体一律平等,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有同等的义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活动时,负有防止对环境的损害并尽力改善环境的责任;对任何主体违反环境义务的行为予以及时有效的纠正和处罚。为了人类的发展和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的目的,在人和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必须同时兼顾2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和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作为主题和目标。
保护水资源,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3.2 资源消耗由“借贷式”转为“预付式”,合理开发
我国资源开发长期处于粗放式的开发状态,湖泊资源经历了从未充分开发到某些资源开发过度,从单一资源开发向综合开发过度的过程。随着湖泊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对湖泊“无度、无序、无偿”的长期利用,使得湖泊资源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中湖泊生物资源随着开发利用活动的不断加剧,其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显出资源的宝贵。为了达到“一个旨在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生存而非支配自然的社会”不能把提前借贷消费的方式用于环境,先破坏再“修复”,利息是还不完的。应该预见到竭泽而渔的后果,从而保护环境,只要对环境付出积极的预付,它也将善待人类。对未来的态度就是对现实的态度,一个共同体如何对待未来,它也会如何对待现在。对后代人利益的认可和保护,是人类理性力量的表现。历史证明,“一个社会如果不再认同后代人的利益,丧失了对未来社会的积极关注,那么它也就丧失了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很快就会走向崩溃。”从功利的角度看,即便是从当代人的自身利益出发,这种对未来的关注也是明智的。
所以,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
3.3 做到消费无害化
生态伦理学的合理消费应该做到消费无害化。即要求对人的整个消费活动——从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处收到被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消费掉都要进行监控,不要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力求将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这里所说的监控既包括技术、工艺上的,也包
括责任和良心上的。要根据“无毒”、“再生”的原则,合理选择原料及进行产品设计,防止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例如选择不采用CFC的电冰箱,不含磷的洗涤剂,不采用汞作触媒等。这就要求在一特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构建生态化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统一组织园区内的动能生产、供应和新型能源开发,优化供水排水及废水处理系统等。人们最终将认识到,在防治污染方面,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比如人们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以为和水污染没什么关系,事实上废旧电池形成的电解液是最难处理的,对地下水的污染也十分严重。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一种最大的节约。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的沉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83.[2] 佘正荣.生态智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32.[3] 周玉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D].武汉:武汉大学,2003.[4] 张坤民.21世纪中国环境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环境保护,1999(1):33-35.[5] 成自勇,张芮,魏巍,丁林,李晓玲.中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利经济,2007(1).
第三篇:我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我国在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根据我国水资源现状的研究以及水资源利用的持续实践总结,综合此方面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四大问题: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利用率底、过度开发以及水污染严重等。
(1)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中国农业,特别是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缺水状况加重。近年来农田干旱,水库干旱见底现象频发。农田受旱面积增加,干旱缺水成为影响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农村边远地区发生饮水困难,饮用水不符合卫生标准。其次是城市缺水。中国城市缺水现象始于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缺水愈来愈严重目前我国约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质量标准的饮用水;在全国六百多个建制市中,有四百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有一百多个还为严重缺水,由于缺少导致的产值下降约两千亿元。
(2)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利用效率低
我国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m3,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而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2]。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在城镇用水中,广泛存在着没有安装水表的水龙头、非法安装供水管、水管漏水、水表失灵等现象。据统计,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用水水平,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1] [3]
(3)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恶化
水资源过渡开发,生态恶化问题日益严重。我国大约有60%以上的水资源已经被开发利用,过度开发利用现象很严重,而且我国绝大数地区都存在着地下水开采过量的问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无疑会加剧水土的流失而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地面沉降、塌陷、海水入侵等严重问题,这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恶化,影响水资源质量。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个超过万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漏斗区。山东省因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导致海水入侵面积达400平方公里[3]。
同时,在西北内陆缺水地域过度开发现象日趋严重,导致下游地表水减少,只好抽取地下咸水灌溉,使土地盐碱化,而超采地下水,水位下降过大,使得植被大量死亡。
(4)水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工业企业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废水的排放量在日益增加,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4]。我国水资源的污染源主要是城镇生活及工业废污水排泄,其次是农用化肥及农药的残留物等。黄河干流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和重金属等其它有害物质。中国665个城市中,有7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每年平均有360万吨的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被倒入江河湖海,其中95%为未经任何处理的粪便水[5]。
此外,据统计,工业企业生产产生的废水,2/3以上都是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水域,导致水资源大面积受污。我国工业污水排放量大、处理量少、达标率低等特点,使地表水污染严重。我国的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等地区[3],这些地区河湖多,人口密度大,由于工业废水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造成城市下游江段河流水质严重污染,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总而言之,目前我国地下水与地表水污染严重,形势严峻。
二、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我国水资源利用数量逐渐增大,同时资源的紧缺和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我国正面临着21世纪的水资源危机。目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以及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的用水安全以及改革经济的发展。因此,面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如何切实合理地通过现用手段进行管理和利用,是目前我国在水资源领域最为重要的问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保证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理念贯穿于水资源管理的始终,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向节约型经济模式转变。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与环境水资源的发展并不是对立的,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使得我们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问题。
综合上述,笔者通过文献调研总结等方式,综合前人的经验及成果,提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应当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以及行动层面上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观念上,应通过社会动员,树立对水资源紧缺意识,宣传节约及合理开发利用的行动原则;在制度上应当建立和健全水资源的管理体系,对水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通过政策实现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在行动上,应当积极开发可引进先进水资源利用及配置的科学方法和技术,同时积极开展水资源污染治理。具体而言,可将对策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树立科学用水观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对其过度、无序的开发利用,因而造成了大量严重缺水、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污染等问题[6]。事实而言,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极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多方面的保护。因此,要加强人们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意识,避免用水浪费,形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形成全民节水的风尚。只有树立合理利用,有序开发的科学水资源理念,才能正确的利用水资源。
(2)动员全社会,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
全社会都应当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要树立惜水意识。总之,要做到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发展,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必须全体动员。
动员社会全体成员的手段是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宣传,只有加大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宣传力度,在全民中树立保护水资源的强烈意识,才有助于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水资源保护宣传应当从观念上以及制度上开展来。在宣传过程中借助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宣传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在群体人民群众中普及《水法》知识,使人人都能懂法,人人都能自觉守法,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通过大力宣传,在人们的心中达成共识,全民行动,保护水资源,提高资源的持续利用[6]。
(3)建立和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如今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并不完善,故而国家应当尽快设定并发布科学有效的水资源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定管理制度,同时应该严格规定管理人员遵照既定规章制度管理水资源,保证现有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开发并利用。保证现有水资源能够合理地开发并利用。从而达到科学地开发并利用水资源,缓解并进一步解决水资源不足和污染浪费现象严重问题的目的,进一步对水资源合理分配。
加强水资源的法制建设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城市节约用水管理的规定》、《水法》、《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和《关于防治水污染技术政策的规定》等法律、法规虽已体系化,但却未达到协调化和完善化,而且规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够,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7]。
此外,健全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要求在建设法制的基础上,加强对执法管理的建设和监督。长期以来,在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对水资源管理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立法、规划等制度建设工作。同时,必须要实行科学的和严格的管理,建立一套完备的办事规则和操作规程,并实施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管理一是要做到执法要严、违法必究,对违法的责任人除警告、经济制裁外,还应追究其刑事责任;二是要对有影响的违法案件公开处理、严厉打击;三是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5]。只有以水资源权属与开发利用权属相分开的原则,依法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进行统一管理,努力开源节流,合理配置水资源,才能从根本上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5)加强水资源管理的科技投入
水资源科技投入的增加,实际上是要求运用更加科学的技术和手段优化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通过合理的循环利用,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加强水资源的科技投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开展以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革命。如工业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提高循环用水的次数;农业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利产业中科技含量;日常生活用水采用先进节水措施等[7]。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水资源监测、预报、治理的科技投入。水资源的水量和水质的监测要实现技术性革命,提高对水资源的科学监测与预报。同时,对于污水的治理也要提高技术含量,从而大大降低水污染的代价,进而促进污水再利用,不断提高水资源质量[5]。
(6)加强水污染的防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剧,经济不断上涨,水资源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现如今,控制污染、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彻底消除污染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要确定一个最优污染水平。在确定了这个最优污染水平之后,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4]:①实行污染控制规划制度。②运用排污产品费和差别税等经济杠杆控制污水排放。③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制度。④完善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业企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企业的污染管理。⑤从整个区域或流域出发,把水量、水质和水污染防治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统一规划。
第四篇:新疆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
新疆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环科09-01 崔楠 20091210011)摘 要
新疆是一个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气候干旱的地区。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环境的恶化,给原本就问题重重的新疆水资源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影响。新疆水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地理位置偏远,降雨较少,干旱区水资源的紧缺,地表水资源分配极不均匀,水质污染严重等因素。为了缓解新疆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并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致,我们个人应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政府应加强应对水资源缺乏问题软件硬件,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和监督管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 新疆;水资源问题;对策建议
引 言
本文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讨论新疆的水资源问题,并且进行原因分析,为了缓解新疆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并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致,我们应该从个人以及政府两方面着手。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综合治理放在突出的位置,做到全员节水﹑科技降耗、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1.1 新疆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地理位置偏远,降雨较少
新疆处于欧亚大陆腹地四周离海洋遥远大气环流从海洋携带的水分因受到重重山岭阻隔, 在到达新疆时就很少了不能形成较多的降水, 使新疆成为欧亚大陆的干旱中心新疆的气候, 按热量状况来看, 以天山为界, 南疆为暖温带, 北疆为中温带所以气候的大陆度和干燥度极强, 属于干旱荒漠地区[1]。
1.1.2河流域湖泊严重萎缩、矿化度升高,水资源调蓄能力降低,利用困难
据统计,新疆湖泊总面积5505 km2,共计139个,其中面积大于100 km2的湖泊有11个,共计面积4814 km2,占湖泊总面积的87%。新疆地区的多数湖泊都是或曾经是河流的尾闾或盆地最低洼的部位,进入这类湖泊的径流,除蒸发以外,再无其他出路。因此,绝大多数内陆河湖泊,都演化成矿化度较高的咸水或矿化度很高的盐湖。例如新疆的139个湖泊中只有3个淡水湖。其中博斯腾湖是西北内陆河地区最大的吞吐型淡水湖。还有一些湖泊,由于农业灌溉加速了湖泊的干涸与萎缩,例如罗布泊、台特马湖、艾比湖、乌伦古湖、玛纳斯湖、博斯腾湖。其中新疆的博斯腾湖通过加强管理,又逐渐恢复了水位,降低了湖水矿化度。新疆地区湖泊萎缩和咸化,减少了水资源储量,降低水资源调节能力,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困难[2]。
1.1.3气候变化引发了极端水文事件,加剧新疆干旱区水资源的紧缺
此前,中国民主促进会新疆区委会在调研中发现,气候变暖对新疆冰川水资源的影响首先是使冰川融水径流增大,而这种增大是以消耗冰川固体冰体为代价的。随着冰川储量的迅速减少,冰川融水径流正在急剧减少,冰川水资源及其对河流的调节作用被严重削弱。以“1号冰川”为例,由于该冰川区气温在1960年-2006年间升高了1.2℃,冰川面积由原来的1.95平方公里减少到1.68平方公里,并呈加速减少趋势。调查还发现,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度和强度同步增加,更加剧了气候变暖对干旱区的危害。如2006年新疆北部洪灾不断,南部严重干旱;2007年全区有500余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重旱220万亩,因旱造成2.5万人、28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其中南疆三地州受旱面积310余万亩;2008年西北内陆河流域大部气温异常偏高,出现近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1/3小麦绝收,2.8亿亩天然草场受灾。新疆伊犁河和额尔齐斯河两条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干旱,自治区政府为此投入上千万巨资紧急抗旱。1.1.4地表水资源分配极不均匀
由于新疆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从地域上来看,伊犁、阿勒泰等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仅地表水该两地拥有了13.8亿立方米/年,大约占全疆的1/3),远远大于本地区开发之需要,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而吐鲁番、哈密等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资源较贫乏,由于地方工业的发展目前已经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局面,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比较高。时间上,地表水资源季节变化悬殊,每年汛期来水量占全年水量的80%以上,为水资源科学、高效利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1.5 森林、草场消失退化,土地沙化严重,水资源涵养能力降低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失控和利用方式不当等负面效应的加剧,土地沙化,天然草场退化等恶化趋势明显。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等),造成植被破坏、土地退化,造成荒漠化的扩展与延续,使大片良田被毁,土壤肥力下降,沙尘暴不断,土地自然生产力逐渐丧失,生态严重恶化,除以上种种人为消极因素外,天然草场较为普遍的鼠、虫危害,也是高原近期生态失调、环境退化中较活跃的因素。森林和草原的存在,对拦蓄大气降水、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而森林和草原的退化以至消失,可大大降低下垫面对水资源的这种有益作用。严重的水土流失降低了土壤肥力,加剧了干旱发展,增加水资源的需求。同时,大量泥沙进入河道,淤塞河道湖库;其携带的大量氮、磷、钾肥进入水体,加剧了湖库的富营养化;大量泥沙进入水体,还对水质造成不良影响,增加了工业、生活取用时的困难,提高了水处理成本。1.1.6水质污染严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废污水排入水体,造成水质严重恶化。水污染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废渣。工业废水中含有各种有害的物质,特别是未经处理的废水,若直接流入地表水或渗入地下水,将造成水质的严重污染。农业污染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剩余农药、化肥和废污水灌溉等。一些常效农药如DDT、六六六等,由于它们在自然界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时间内,会残留在土壤、水域及生物体内,并随着食物链逐步在人体内。生活污染人类生活活动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和污水,污染环境。特别是城市,由于人口密集,面积狭小,相对来说,生活污染比较严重。城市的生活垃圾、废塑料、废纸、金属、煤灰、渣土等,含有较多硫酸盐、氯化物、氨、细菌混杂物和腐败的有机质,这些废物在生物降解和雨水淋滤的作用下,产生CL-、SO4-2、N H4+、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悬浮固体含量高的淋滤液,并产生CO2 和CH4,这些垃圾的随意堆放,最终以污水形式补给并污染地下水,特别我国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广大地区[3]。
1.1.7 农灌用水大量浪费,农区土壤发生严重的次生盐碱化
不少地方的农民仍然固守着陈旧的观念,认为浇地就是浇灌“地”,要浇足浇够水,于是沿袭几千年来的传统办法,采取大水漫灌,浇地时,把整个田块都放满水。如果田间土地不平整,高高低低,要使地块都漫上水,所用水量就要更大。其实浇地的目的是让庄稼根部获得和保持必需的水量,其余地方完全没有必要,浇很深的水更是巨大的浪费。新疆广大河流灌区, 由于长期水量灌溉大, 地下水位偏高, 特别是南疆地区土地普遍盐渍化[4]。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新疆地区之所以存在严重的水资源问题,一个是自然原因,一个是人为因素。无论从短系列还是长系列的资料证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原苏联天山到我国新疆、青海,升温的趋势比较一致。在最近的30~40年中,原苏联天山区干热气候比较明显,是1974~1978年的持续高温干旱期,对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有较大影响。降水量受地形影响比气温更大,区域规律不如气温明显,80年代后期新疆、青海大部分地区均出现较大降水量,但60年代后半期、70年代后半期和80年代前半期的少降水期对环境影响较大,使整个西北地区径流总量在1974~1987年间出现长时间的负距平期。
20世纪以来器测记录分析表明,北半球近地表面气温呈现上升趋势,北半球中低纬带降水则呈减少的趋势。在全球干暖气候影响下,北半球的内陆湖较普遍的呈现收缩的趋势,与其相应的是我国内蒙古高原(岱海)、青藏高原(青海湖)、新疆盆地(乌伦古湖)的湖泊水位亦以下降为主要变化趋势。同时,气候变化导致季节性积雪减少,冰川后退萎缩、径流量减少。这种水资源的变化是新疆地区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的提高,人类活动的加剧是新疆水资源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这主要表现在: ①过量砍伐林木、超载放牧、垦荒撩荒等造成土地沙化、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涵养能力降低,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②上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导致下游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湖泊干涸、河道退缩、绿洲消亡,在西北内流区使下游沙化、荒漠化;
③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水质变差,生产能力降低,从而造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更大规模索取和破坏;
④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提高,使大量废污水进入水体,污染水源,降低水资源的使用价值;
⑤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大片灌区出现次生盐碱化,降低土地的价值;
⑥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水质变差。对策与建议
为了缓解新疆水资源的缺乏问题,并与可持续发展道路一致,我们应该从个人以及政府两方面着手。
2.1 个人方面
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为了我们现有的资源做出一些贡献。节水型社会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一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我国水情的认识,深刻认识到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增强节水意识。二要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规划、政策制定,主动配合实施,创建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特别是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等集团消费,应优先采购和推广节水型产品,并努力倡导节水行动。三要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强化自我约束和社会约束。每个人都应当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同时要对浪费水、污染水的不良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形成“浪费水可耻、节约水光荣”的社会风尚,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
2.2 政府方面
(1)加强应对水资源缺乏问题软件硬件 根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未来50年-100年,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山区控制性水量工程是调节水资源时空不均匀的主要手段,目前,虽然自治区已经开始加大新疆山区水库规划和建设力度,但对于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来说仍显不足。
此外,新疆对于水资源的研究不论从理论还是硬件上都远远不足。长期以来,山区水文站稀少、观测资料有限、观测仪器精度不高。我国干旱区水文站平均控制面积为7400平方公里,而世界平均是2650平方公里,与之相比,新疆水文站的分布更是远远不足。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例如,开发中水资源缓解淡水不足、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水资源。
同时,气候变化对冰雪资源影响研究程度也不足,尤其是主要河流上游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新疆还缺乏了解。尽管大冰川在新疆的数量并不多,但冰川融水径流对地表水资源的贡献能占到90%以上。
(2)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规划和监督管理
新疆地区以往有过不少水资源保护方面的规划,但实施效果较差。这除了与本地区社会经济落后的客观现实和行政管理中急功近利等因素有关外,与当地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也有密切关系。而从目前情况看,水资源的支持能力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中央西部大开发实施的效果,因而必须制定出科学实用的水资源保护规划,以使水资源在尽可能的程度上支持西部开发。从目前情况看,西北地区水资源保护规划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内陆区的规划更需加强。
关于水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我国已有一些管理制度,但明显不足。尤其在流域管理、入河排污口管理、省界水域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欠缺。同时,管理制度的落实尤成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表现在行政首长的重视程度上,另一方面也严重地存在于管理能力的建设中。因此,加强管理一方面要力争领导真正重视,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管理能力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人员执法能力、技术能力等能力培养,加强执法必要设备的配置[5]。
(3)优先保护和改善饮用水源地
新疆地区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地区存在吃水困难,特别是在南疆缺水地区,解决吃水问题成为脱贫致富、改善生活的首要任务。因此,这些地区不仅需要维护现有水体质量,更要采取必要措施改善当地水资源,以保证这些地区人畜生活的良好基础,为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基本条件。
(4)加强水利基本建设新疆地区从总体上讲缺水,但仍然存在水资源富裕地区。应当建设必要的调水工程,将部分水资源从富裕地区调往贫水区,或将优质水调往劣质水区,以改善缺水地区或不良水质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也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新疆地区过去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远不完全适应新疆地区现状和今后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政府投入,并力争改变政府单一的投资渠道,通过市场调节,吸引社会和国外资金进入该领域,加速水利工程的建设[6]。
新疆地区土壤盐碱化问题的出现,与水利工程的不合理建设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农田盐碱化,大部分由灌区渠系建造不完善有重大关系。应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完善灌区排水渠系,降低灌区地下水位,减少盐碱化面积。
水利基本建设的另一重要方面,是为管理工作服务的管理制度制定、水质水量监测与科学研究等。这些方面的工作基础在新疆地区明显薄弱,需要国家和各级党政部分给以高度重视,尽快予以加强。
结论与讨论
回顾改革开放的30 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非常快,速度和规模我们有目共睹。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力增强,国富民强,但污染问题,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最严重,已经到了顶峰,污染问题无所不有无处不在,只是污染程度的问题。资源水的污染多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工业,农业及攸关民生的产业,工业安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均衡。它们之间有冲突时,可能造成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对立。人类在发展经济、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同时,必须妥善的防范、管理、整治水污染问题,以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水环境的保护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大事情,所以,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管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全社会都应珍惜、爱惜地下水,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
对于干旱区的新疆来说,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的短缺,必须高度重视水资源的承载问题,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综合治理放在突出的位置,做到全员节水﹑科技降耗、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铭江,王世江,董新光,章曙明.新疆水资源及可持续利用[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第29页.[2] 薛燕.新疆水问题与对策研究[J].新疆农业科技.2004年第4期.第10页.[3] 吕书君.我国地下水污染分析[J].地下水.第31卷第1期 2009年1月.[4] 梁藉,谢新民,蒋云钟,沈媛媛.阿克苏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人民黄河.第31卷.第41页.第2期2009年2月.[5] 王浩,陈敏建,秦大庸.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承载能力研究[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第316页.[6] 尤努斯· 买买提.新疆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0卷第4期.[7] 崔祥琨,郭盛彬,宋旭.浅谈地下水污染来源及防治对策[J].科技资讯.2009第16期.第53页.
第五篇:运城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
运城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1 运城市水资源存在问题 1.1 水资源短缺
运城市总面积14233km,多年平均天然水资源量为13.34 亿m3o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62。68m,平均占有水资源2514。15m/hm,仅为全国人均水平和每公顷平均占有量的12。08%和10。87%。在天然水资源量中,运城市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8。1O 亿m。其中,地表水可开发利用量为2.44 亿m,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其开发利用程度较底,全市年均地表水资源利用量仅为1。56 亿m,占地表水可开发利用量的63。93%;其中,全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6。62 亿m,地下水年均开采量8。34 亿m,年均超采1。72 亿m,开发利用程度高达125。98%。全市地下水超采区面积已达7551km,占平原区总面积的84%,占全市总面积的53。05%。由于超量开采地下水,平原区大部分浅,中井已经报废。运城市城区漏斗中心水位从1986 年至2003 年的17 年问,累积降幅高达80m。
1。2 天然水质差,水体污染严重运城市地下水天然水质差,氟化物,砷,六价铬等超标离子在平原区浅,中井中广泛分布,在部分地区深层地下水中,氟化物仍然超标。饮水安全,特别是广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然是水务部门的今后重点工作,也是中央以人为本政策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运城市工业和城市废污水年排放量达8500 万m3o 大中型企业仅有解州铝厂,丰喜肥业临猗分公司,永济电机厂,芮城黄化公司等部分企业建有污水处理设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仅有永济市一家。
涑水河是运城市受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年排入涑水河的污水高达3000 万m,闻喜吕庄水库以下河水水质常年为超V 类水。同时,污染严重的河水渗漏影响沿河地下水,距河500m 范围内的地下水多为Iv—v 类水质。汾河是运城市的主要河流之一,全市年排入汾河废污水达450 万m,据监测资料,河津汾河大桥断面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明显高于新绛站里断面(汾河入境处),这说明汾河在运城境内污染加重。受此影响,在河津,万荣汾河口一带的地下水有多项指标明显超标。普查资料显示,目前运城市尚有1。7 万hm 农田用废污水灌溉,占水浇地面积的6%,污灌农田主要分布于汾河与涑水河两岸。1。3 水资源浪费严重在农业用水方面,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偏低。目前,大中型灌区,井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43%,50%,主要原因为灌溉渠系工程配套差,渗漏严重。据统计,全市30 处中型灌区固定渠道总长10681km,其中防渗渠道长度6278km,衬砌率仅58。8%;小型农水工程渠道防渗较差,水量损失更大。在工业用水方面,自备水源井开采量占工业地下水开采量的86。3%,部分企业特别是管理不规范的民营企业无一级计量设施,内部成本核算管理粗放;一些离公路,河渠较远的企业,为降低处理成本,污水全部在沟道,渗坑直排,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依然存在。城市管网漏失严重,水费平均回收率不到70%。
1。4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制约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从1990 年至2003 年需水量统计结果分析,运城市需水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地表水供水工程供水能力短时间得不到提高和各行业节水措施有效落实前,未来运城市水资源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以地下水2006 年8 月荆林英:运城市水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超采来替代可供水量不足情况将难以避免,供需矛盾将日趋尖锐。为满足用水需求,每年提引黄河,汾河水1。5 亿m左右,超采地下水约1。72 亿m,尽管如此,仍远远不能满足用水需求。在农业灌溉方面,目前,运城市仍有20。95 万hm 旱地,由于没有可靠水源,得不到适时灌溉。在吃水方面,农村仍有10。4 万人存在饮水困难问题,有157。28 万人饮用着不同程度的氟水,砷水及其他被污染的水。在工业用水方面,海鑫集团为克服发展瓶颈,不得不拿出巨资高价调水;振兴集团因缺水,一台发电机组不能正常运行,每天损失10 万元,特别是分布河津汾北山前的企业因缺水而限产,损失不可估量。
一些对促进本市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的潜力项目也由于缺水迟迟不能上马。因此,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制约运城市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2 对运城市今后水资源工作的建议
2。1 依法加强水资源的行政许可管理近年来,运城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 年的172。4 亿元,增长到2004 年的359。3 亿元,年均增长11%;全市财政总收入由2000 年的15。1 亿元,增长到2004 年的43。5 亿元,10 个县(市,区)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这主要是靠投资,靠项目上马实现的。2004 年,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五部委下文要求各地开展资源节约专项检查工作,2005 年2 月,国务院要求各地清理违规电厂建设项目,两个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对未办理取水许可手续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发电厂,焦炭等企业一律要求限期办理,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水资源管理部门不得违规办理取水许可手续。今后在全市范围内,对新,改,扩建项目要以供定需,以水定厂。
2。2 依法加强水资源规划工作,抓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2002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后的《水法》规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当地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并进行科学论证,在水资源不足的地区,应当对城市规模和建设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加以限制。”作为水资源主管部门,水务系统要摸清家底,搞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及规划工作,规划工作完成后及时上报市政府批准实施,为运城市”十一五”包括水利工程在内的项目储备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科学基础。“十一五”期间,对一些高耗水项目,水务部门一定要做好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不论证或论证不到位,项目上去了没有水就是水资源主管部门的责任。
2。3 依法征收水资源费,为水资源规划,管理,节约,保护等工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水资源费是国家对取用水资源征收的一种补偿费,也是一种促进节约用水有效的经济杠杆,《水法》与《山西省水资源管理条例》都做出了明确规定。2004 年 7 月1 日,根据山西省政府常务会议的安排,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及时对山西省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征费难度明显加大。要求水务局长高度重视征费工作,对征费人员配备车辆,电脑等必要征费工具,严格按程序计量征费,既不能乱收费,也不能少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