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开发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开发区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摘要:当前形势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开发区文化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深入调查与研究,针对开发区文化建设现状,思考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文化建设;调查思考;唐山海港开发区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动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先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心骨、精气神、发动机。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发展和繁荣文化事业,既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拓展消费领域,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起到振奋人心、凝聚力量的作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精神动力。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把开发区的文化建设推向新高度,特对我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开发区文化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视和扶持文化建设的政策文件,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制定文化建设的相关规划与方案,大力加速推进,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良好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政策措施较为有力
我区紧紧围绕实现公民文化权利,从享受文化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开展文化创造、保护文化成果入手,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文化领域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执法监督机制逐步建立,执法工作日趋规范。2006年人民政府下发了《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适时提出了实施精品战略、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争创一流工作业绩的目标。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自今年6月1日起,文化中心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10多个活动室全部向广大居民开放,目前图书室藏书6000余册,电子阅览室可用电脑54台,其他活动室硬件设施基本完善,每天都有多人次使用,并开展了多项比赛活动,初步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本要求。
(三)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文化服务效果明显 除发挥文化中心管理职能外,我们正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公共文化服务的管理体制。一是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我区工青妇、街道办、居委会的公共文化服务力量,积极沟通协调,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二是推进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我们大力发现和挖掘社会上的文化志愿者,以他们为骨干,为他们提供平台,调动和组织社会上的个人、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四)文化产业积极推进
目前,我区文化产业处于培育、发展的起步阶段,已初步形成文化旅游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广告业、文物和艺术培训业等行业门类。探索发展文化产业集群,通过政府管理、行业自律、舆论监督三重机制,逐步实现开发区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全区文艺培训、艺术品交易、文化经纪、文艺演出等多种行业逐步壮大、稳定繁荣。
(五)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近几年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和谐发展,既重视经济发展,又重视教育工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坚持强化基础,采取多种措施从根本上改善了全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教育事业的均衡与长足发展。随着开发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行政区域的扩大,我区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建立起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完整教育体系,教育条件大大改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成绩连年跃上新台阶。目前,我区现有幼儿园3所,共招收幼儿六百余人,其中开发区幼儿园已被评为省级示范园。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在校学生达到了1600余人。其中,海港小学属省A类达标学校,仅去年一年,青年教师30多篇课改论文获奖,120名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毕业会考成绩历年来居路南区前列。初中毕业生100%升入高级中学,考入市重点高中的升学率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前列。在今年高考中,我区海港中学表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高考成绩在连续三年取得骄人成绩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本上线率达到32%,二本上线率达到53%,连续四年在全市同类高级中学中名列第一。其中,理科第一名刘珣同学,高考总分648分,在全省近四十万考生中取得第574名的佳绩。
(六)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以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从5月1日—10月1日,举办了首届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广场消夏舞会、少儿卡拉OK大赛、庆七一红歌会、乒乓球赛、“缘聚港城”青年联谊会、家庭才艺大赛、电影展演、大鼓展演等。通过开展广场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近期还将举办全区歌手大赛、广场健身舞(操)比赛、激情广场大家唱等,把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推向高潮。
(七)着力抓好电视台综合改版
1.增加电视栏目。在原有一档《海港新闻》栏目的基础上,增加了专题类栏目《港城纪事》、资讯类栏目《每周资讯》、综艺类栏目《开心效果》《缤纷舞台《百姓剧场》和《温馨港湾》。
2.进行频道包装。通过制作片头、片花、公益广告、征集台标等对频道进行了整体包装,增强了视觉冲击。3.推进数字电视转换。目前共完成我区7000户的数字电视转换,占驻区用户的75%,频道数量增至51个。数字信号稳定,节目清晰度大大提高,充分满足了广大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群众反映良好。
二、开发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开发区文化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1、图书室藏书不足
目前,文化中心的藏书数量占应有存储量的40%,还需购进约35万元的图书和报刊杂志。
2、需配备数字电视无线传输设备
数字电视转换惠及全区,但目前我区东部企业、沿街商业用户因无地下光缆,无法进行数字电视装换,需购置无线数字传输设备,来尽快满足企业及商户的使用。
3、广场大众健身器材尚不具备
海韵广场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区广大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重要场所,但目前广场缺少大众健身器材,特别是儿童娱乐健身设施缺乏,需尽快购置并投入使用,来进一步满足群众的娱乐健身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一是基础设施作用的发挥不明显,主流文化功能在淡化。公共基础设施没有真正起到宣传先进文化的作用。二是送文化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满足群众需要。没有从群众真正需要什么上多作探索,老百姓究竟需要什么文化则没有得到满足,出现“送”与“要”的脱节,流于形式。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政府强有力的引导,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导向的主流形式上政府参与指导性较差,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如何开展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
(三)文化队伍人才匮乏
各种文化人才缺乏,整体素质在下降。在开发区现有的文化人才队伍中,正规大学毕业的少,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很少,省市拔尖人才、有较大的影响的人才基本上是空白。特别缺少的是高素质的文学创作人才,文化艺术编导人才,文化市场策划营销人才、网络技术人才、体育培训人才、文化产品设计创作人才,而在农村基层文化队伍较业余,没有真正的文化专业人员,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群众性活动,参与性强但活动的文化内涵不深,不能发挥较好的先进文化传播功能,更不能在多出文化精品上发挥较大作用。正是人才的缺乏影响了文化活动的开展。
(四)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开发区文化产业起步慢,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产业优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公益性服务性质;民营文化企业多分布在文化娱乐、音像零售出租、网络文化服务及印刷等领域,主要是游戏室、歌舞厅、网吧、音像店和印刷厂等,经营业主主要是个体户,呈现规模小、收入少、影响力小的特点。除此之外,开发区信息服务及网络服务业滞后,不能利用现代文化信息手段获取市场信息,不能借现代化信息为企业经营服务;市场经纪人组织、旅行社、演出公司等中介服务组织少,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文化娱乐项目少、数量少、档次低,缺乏高档次文化娱乐场所,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不能正常发挥;广告宣传业落后,在报刊、电视媒体上,很少见到开发区企业广告,公路沿线很少看到开发区企业的产品广告。
三、促进开发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经济建设成果和持续健康发展归根到底要靠文化建设支撑。加强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既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的具体体现,更是促进开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议我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着眼于开发区的长远发展,把文化建设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认真组织实施开发区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认真编制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真正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共同推进。
(二)科学统筹,进一步推进文化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着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维护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全面落实中央和唐山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区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建设与开发区相适应的文化基础设施,凡城乡规划中确定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非经法定程序批准,不得调整用地性质。每年开展好电影、音乐、舞会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民族精神。二是继续抓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综合文化站建设、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在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等方面更高的需求。三是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资金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确保财政每年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认真落实中央和唐山市对文化事业发展的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开发区投资8000万元,将在海港高级中学建设一栋综合科技楼,建设一座容纳2000人的体育馆和游泳馆,并且在“十二五”期间,有计划地建设一所公立幼儿园和一所职业高中。继续下大力气引进高水平师资,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学历和能力水平,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完善的教育体系。四是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兴办文化事业。五是加强对文艺协会和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会、学会等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成立社科联,落实文联编制、人员、经费、场所。扶持文艺协会开展工作,根据各文艺协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贡献度以及影响力,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六是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三)因地制宜,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把文化产业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发展与改革总体规划,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逐步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GDP中所占比重。设立独立文化管理机构,全面开展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文化经营机制改革,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开展图书、音像版权摸底排查活动,清查网吧、KTV等场所,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实行以文化中心管理处为主导、各相关单位配合、企业文化团体参与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市场,推动区内重点企业办文化团体、自主经营文化产业,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职工群众参与的文化产业体系,为文化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中,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四)强基固本,进一步提升开发区文化品位
城市的发展,经济为形,文化为神,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有形无神的城市。要打造全新开发区、创造人民满意的优美人居环境,必须提高开发区的文化品位。要以开发区升级改造为契机,完善开发区文化基础设施,增强文化中心、图书馆、海韵广场等文化场所的吸引力。打好红歌会、广场健身舞(操)等“文化牌”,提高开发区文化品位。
(五)坚定信心,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人民的系统工程。一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切实把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确保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坚持文化的公益性质。二是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巩固和发展文艺创作队伍,扶持和壮大文艺协会,积极支持他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学校为依托,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文化艺术教育。三是要加强文化队伍培训和考核力度,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素质。制定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发现、培养、引进文化人才,充分发挥专业艺术人员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努力推动开发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结语: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前的开发区正处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和构建唐山湾“四点一带”率先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领导下,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区的文化建设一定会有新的飞跃,开发区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农村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纵向看是县城较乡镇、乡镇较农村丰富。在县城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的文化设施,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较丰富,但乡镇文化设施较为落后,且分布不平衡。从横向看,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丰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丰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2、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提高,但反应农村生活的文化产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社团稀少,而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是很紧密,所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给滞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3、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认为把经济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然后再腾时间来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要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4、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就是打牌、打麻将等,象棋球类活动开展甚少,少数的几个网吧也主要是以玩游戏为主,这些无不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的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导致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
5、农村文化阵地日趋萎缩。
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文明创建作为经常性工作来抓,成立了全镇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第一组长,镇长为组长,镇党委政府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创建工作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综合执法组、督促检查组等,负责文明创建具体工作。
缑氏镇文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制订下发了《缑氏镇文明创建工作实施意见》、《目标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方案,明确了各单位创建活动的任务、目的、各自职责和达标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号召和带领下,全镇的文明创建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老百姓物质生活条件好了,自然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我们村子有自己的文化广场,有自己的农家书屋、文艺室、娱乐室,村民素质也在逐渐的提高。我们农村不比城里差!”岳滩镇岳滩村党支部书记李宏廷在说起自己村子的文化广场时自豪地介绍道。
走进岳滩村,入目的是一排排整洁的楼房,广场上不时有锻炼身体的村民走过。村子里为丰富村民生活,建立了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设置了廉政文化长廊,并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村民在茶余饭后,或来到娱乐室里下棋、或在文艺室里扭秧歌、或在书屋里看书读报。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土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村委会设立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村民了解村两委干部的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好人好事等,充分满足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走进顾县镇段西村村委,首先看到的是在门口的“独生子女五好家庭评选栏”,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段志明介绍说,希望通过这样的评比让群众更能践行优生优育政策。此外,段西村还通过“好婆媳评选活动”、建立“家长学校”、建设文化大院、建设农家书屋等措施,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这是我们全镇首家也是唯一一家综合性文化大院”,在偃师市庞村镇西庞村文化大院落成庆典上,该村党总支书记张聚芳自豪地说。
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08年以来,在庞村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庞村两委采取市、镇财政帮一些、村两委筹一些、企业捐一些的办法,集中精力、多方协调,建成了全镇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专业性文化大院。西庞村文化大院累计投资35万元,建筑面积480平方米,绿化面积660平方米,包括老年活动室、图书阅览室、集体卫生室、棋牌室、健身器材、露天舞场等,配备有活动坐椅、乐器音响、灯光等设施,其中图书阅览室配备了崭新的期刊架、书架、阅览桌,拥有钢制家具产业、种植、养殖、法律法规、人物传记等7大类2万余册图书,借阅制度规范,图书门类齐全。
党总支书记张聚芳信心满怀地告诉我们:“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远程教育电视、乒乓球台、台球桌等,逐步建立健全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我们的文化大院将来不仅是农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还应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阵地,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
未见瀑布,先闻水声。还未走进偃师市西李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便听到了悠扬质朴的戏曲演奏声。跟随曲声而入,这个简单却又热闹非凡、充满着曲声歌声笑声掌声的地方,就是西李村业余剧团排练节目的场所。因为有了这个剧团,西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偃师农村业余剧团发展很快,这些由农民组成的剧团,把田间地头、农民大院当成舞台,他们那带有浓郁地区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
艰辛起步,群策群力建剧团
2003年,在宋纪斌、宋更周(均84岁)等人的支持下,西李村业余曲剧团在消失多年后再度成立。
近年来,偃师市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的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形成了市、乡、村三级文化网络,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目前,偃师市共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16个、文化大院190个,建成阅报栏560个、书架1200个,藏书120余万册,偃师图书馆去年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基层文化示范图书馆”。同时,为了搞好文化下乡服务,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偃师市豫剧团和曲剧团每年下乡为农民送戏300场,偃师市演出公司每年组织20多个外地艺术团到农村演出400场,河洛风文化公司每年为农民演出100多场。自2007年12月起,偃师市利用国家投资的17套数字电影设备在全市建立了17个农村电影放映队,每月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在建好文化站和文化大院的基础上,偃师全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偃师市的共享工程建设始于2004年,当时偃师市政府投入20万元在市图书馆建立了自动化服务系统和电子阅览室。2006年被国家列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后,偃师以市图书馆为共享中心,在各乡镇设立基层服务分中心,依托村文化大院设立数十个基层服务点,在321个行政村建立了村级服务点。市、乡、村三级文化共享网络的建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为便捷优质的科技信息服务。
加大对贫困乡镇的文化资金扶持力度,努力使各乡镇文化发展的差距减小。加大对农民文化生活的引导力度,把农民的文化生活带上一个新的台阶。
顾县东王村自2005年起先后投资24万元,建成了占地700平方米,包含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综合娱乐室在内的高标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的综合活动室设备齐全,乒乓球、象棋、跳棋、扑克、麻将、军棋等应有尽有,为群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村委会还设立了村务公开栏、科学教育宣传栏、精神文明宣传栏,使群众能够了解到村两委干部工作状况、科普信息、社会新闻、群众中发生的好人好事等,满足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
偃师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作为新农村文化传播的载体,依托文化站和文化大院,各个行政村开展了书画、秧歌、腰鼓、排鼓、乒乓球、篮球等各种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许多乡镇狮舞队、排鼓队走出偃师,参加洛阳乃至全国的民间艺术大赛,获得了多项大奖。顾县镇苗湾村建起了偃师农村第一个老年门球场,翟镇镇成立了偃师第一个乡镇书法协会。今年,偃师市以全市高度普及书法艺术的雄厚实力,成为实至名归的“全国书法之乡”。
在这片孕育了华夏七朝古都文明的大地上,新农村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体现在党和政府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体现在农村文化资源总量的大幅增加,体现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飞速提升。
三、发展繁荣我县农村文化的对策思考。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各乡镇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科学认识“增长”和“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文化建设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精心组织各方面力量的热心关注和广泛参与,才能取得成功。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县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县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快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发展专项规划,重点突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区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以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为农村文化市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群众基础,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同时要指导和帮助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变“文化下乡”
为“文化驻乡”。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创造条件,用好政策,协调各方面关系,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经营、自我管理,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
2、设立专线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乡镇一级建立综合文化站、篮球场、农民学校等公益场所,村一级建立简易图书室、活动室等。确保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确保文化站工作经费,根据形势的发展购置群众生产生活急需的图书与报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以更好地适应农民需求。采取政府扶持和鼓励社会捐助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设立农村文化发展或创作奖励基金,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文化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选送培训一批、本地挖掘一批、引进吸收一批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由县文化主管部门定期组织业务培训和加强业务指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标准、奖励表彰制度,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物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
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鉴于来自于农民中间的村干部最了解村情民意,处于落实政策的最基层,应该充分发挥好村干部的带头作用,担负起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选用一批村干部和本村残疾人参加农家书屋的日常运作和管理,给予适当补助。对于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在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资奖励。
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搞好调查摸底,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和业余文化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村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镇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并自觉参与到围屋保护维修、传统手工艺传承等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中来,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
2、挖掘整理,赋予客家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以客家山歌、香火龙、夹湖花鼓等客家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在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乡镇的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农民艺术节或者文艺活动,使产业与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钩、农家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第三篇:基层文化建设调查与思考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市委编办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为摸清我市基层建设的现状,我们组建专班在11月7日—11月12日对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查,提出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思路。
一、我市基层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主要特点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基层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化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文化生活空前活跃,文化活动的品牌基本形成,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惠民工程收到显著成效。
1、文化投入逐年增加
“十一五”期间,全市政府投入累计达3.26亿元,有效地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5年来,我市的文化事业费和人均文化事业费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图书馆购书经费逐年增加,2009年已达20万元。市歌舞剧团下乡演出每一场补贴500元。放一场农村公益电影补助镇(处)电影放映队150元。省电影集团下属的湖北银兴〃绿洲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兴建了当阳新时代文化广场,该项目占地面积
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它的建成大大提升了我市文化阵地的品位和档次。社会资源投入增加,市直部门、社会团体、厂矿企业、城镇居民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捐款捐物5年达500多万元。
2、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全市已初步形成以市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剧团为龙头,以镇处综合文化站为桥梁,以流动大舞台车、汽车图书馆和电影放映车为纽带,以村级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中心户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达到了文化阵地全覆盖、文化网络全覆盖、文化活动全覆盖和文化内容全覆盖。
(1)市“两馆一团一中心”(即文化馆、图书馆、歌舞剧团和体育中心)的龙头作用得到巩固。市图书馆现有藏书近30万册,年接待读者10万人次以上,流通图书12万册次以上,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先后对其服务基层群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2005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2009年通过了复查验收。2009年12月底投入使用的新时代文化广场,内设有1个600个座位的影剧院、两个200个座位的电影院,还设有绿色网吧等文化设施,市文化馆、歌舞剧团等单位还建面积为4666平方米。2006年7月,市财政投资1.1亿元修建的市体育中心2008年3月投入使用。体育场占地面积3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216平方米,可容纳1万名观众。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全市共有公共文化娱乐场所67个,其中网吧46个、影剧院6个、歌舞厅9个,年平均到歌舞厅、网吧休闲的人数分别达到30万人次和200万人次以上;全市共有图书
经营单位56家、印刷企业16家。文化市场从业人数达2000多人。
(2)镇(处)“一站一队一社团”(即综合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和民间演艺团体)的桥梁作用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10个镇处综合文化站先后被纳入国家和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300万元,对文化站进行了阵地维修改造,另给5万元添置设备。每个镇处都建有一个电影放映队,共有服务人员33人,并加盟了宜昌新星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各镇处和各个社区都建有民间演艺团体,全市的民间演艺团体已发展到76个。
(3)村“一室一户一屋”(即文化活动室、文化中心户和农家书屋)的基础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十一五”期间,市财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实施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全市共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96个、农家书屋85个,固定戏台85个,分别占158个行政村的60%、60%和54%。全市文化中心户已发展到314个,其中宜昌市级24个、当阳市级90个。
3、文化活动品味得到了提升
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五大文化活动品牌。一是“关陵庙会”。关陵庙会创办于1991年,已连续举办了18届。已进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国家级名录。二是“三月三”歌手大赛。创办于1983年,已成功举办了26届,参赛歌手累计达到6000多人,参与活动的群众达到30多万人次,为当阳培养了一批文艺骨干和乡土文艺人才。三是“沮漳风情”农村文艺汇演、市直“关公杯”文艺汇演、社区文艺
展演和城区广场文艺“月月演”活动。市直“关公杯”文艺汇演创办于2001年,两年一届,主要是为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的文艺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如,2007年在市工人文化宫广场举办的当阳市第三届“关公杯”文艺展演周活动,全市共有100多个单位6000多名干部职工登台演出6场,演出节目116个,6万名观众现场观看了演出,10万名观众收看了电视转播,在全市产生了深远影响。城区广场文艺“月月演”活动,每月举办一次,主要是为民间演艺团体提供交流机会,活跃城区居民文化生活。2009年举办了当阳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爱国歌曲大家唱演唱会,20个方阵的5000多名演员和近万名现场观众共同歌唱伟大的祖国。市歌舞团开展“送欢乐下基层”送戏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50场。四是当阳民间花灯。当阳历来就有跳狮子、耍龙灯、划彩莲船等传统习俗,每到春节期间,各社区和民间演艺团体都要组织狮子、龙灯、彩莲船队,到城镇和农村开展文化拜年活动,丰富广大市民的节日生活。五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如育溪镇“映山红文化科技节”、王店镇“田园之声”、坝陵办事处“锦屏之春”文艺汇演等。
4、文化惠民工程收到了成效
一是实施了文化“三送”下乡工程。市文化馆、歌舞剧团、图书馆、镇处综合文化站和民间演艺团体在农村放映电影6478场,流通图书6.5万册(次),送戏8600多场(次)。市新华书店为城镇社区、农村图书室、文化中心户赠书1万余册。市图书馆支中心和各镇处基层中心利用共享工程设备开展服务活动达
600多场次,直接服务群众达10万多人次。二是实施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6年11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市)以后,共争取国家补贴资金100多万元,对市图书馆支中心、10个镇处综合文化站基层中心和158个村级服务点进行了建设,现已基本建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覆盖城乡、服务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实施了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保工作收到明显成效。2007年 我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制定了《当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8、2009年市政府相继公布了我市第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下发了《当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五年保护规划》、《当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五年保护规划》。2009年6月18日,“关陵庙会”(“当阳杀故事”)、“打鼓说书”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作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全省予以公布。目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已基本完成,普查涉及10个大类30多个项目,共采集音像资料2910分钟,拍摄照片741幅,各类作品资源230件,统计相关实物151件,对142名传承人建立了档案。二是市委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成立了当阳市文物保护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了“三线四级”文物保护网络;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了全市社会和经济发展规划,纳入了城乡建设规划,纳入了财政预算,纳入了管理体制改革,纳入了各级领导责任制;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了“四有”,即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每年市政府与各镇处及文化、公安等部门,各镇处与村委
会,市文化体育旅游局与文物保护员,都层层鉴定了文物保护责任书,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累计完成了120个行政村的田野调查任务,现场踏勘不可移动文物180处,新发现文物点25处。四是实施了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建成农家书屋85个,投入建设资金170万元.五是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有35个行政村被纳入国家“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共争取体育器材及设施建设经费79万元。六是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我市投入110万元,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了98%。
(二)存在的问题
我市文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与建设文化强市有相当大的距离,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和困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靠政府、靠财政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缺乏从事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经营分散,不成规模,没有叫得响的文化品牌。三是文化事业经费不足,文化经济政策落实难度大。四是文化人才老化,青黄不接,引进和留住人才的手段欠缺。
二、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总体思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按照面向群众、服务群众、抓好基层、打好基础的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强基惠民工程,完善政策措施,整合各类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基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我市走在全省同等县市前列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接受、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和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是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大问题,必须做到旗帜鲜明、坚持不懈、务求实效,下大的功夫推动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要把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着力扩大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积极营造有利于弘扬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环境,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等行为准则,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使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基层社会管理和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之中。
2、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
引导和鼓励文化人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为基层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制定实施基层文化人才队伍规划,完善机构编制、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加大引进优秀文化人才到基层工作力度,鼓励更多专业文化工作者、学校教师、个体文化经营者等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文化人才和基层文化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创造良好工作条件。
3、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四项工程”建设:文化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新建当阳市图书馆工程、当阳市博物馆工程、当阳市磨盘山古遗址保护工程。积极争取国有资金和自筹部分资金,不断完善社会公益性服务职能设施,改善公益文化设施条件,增加图书馆藏藏书总量,完成书库改造,完善共享工程,改造电子阅览室,建设当阳市青少年绿色上网场所;合理布局并建设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加强镇(处)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做到“四有”,即有队伍、有阵地、有经费、有职能。增强文化公益性服务能力,满足全市人民对文化的需求。
4、推进基层文化惠民工程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基层和农村倾斜,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在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让群众在文化繁荣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上下功夫,注重村镇的文化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能够就近、经常、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下功夫,把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基层、送给群众。在加强文化资源整合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要创作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民间文化艺术创作,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正确处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关系,弘扬主旋律要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提倡多样化要处理好高雅与通俗的关系,高雅的艺术形态也要积极适应群众的口味,不
断扩大受众面,做到雅俗共赏、相得益彰。
5、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针对基层文化生活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基层文化工作内容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入基层文化工作中。坚持在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努力为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通过评选“文化活动示范户”、“文化庭院”、“藏书、读书、用书”等典型评选,用典型引路,引导农民乐意投入文化活动的自觉性。
6、建立推动基层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基层文化发展活力。把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形成共同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和工作合力。一是领导机制。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管副职具体抓、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抓、工青妇等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投入机制。一
方面,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财政要在基础建设、日常管理、设备器械更新维护、重大活动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可以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村民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三是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基层文化建设切实和单位的其他各项任务一起进行细化、量化,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各县(市、区)、乡镇(街道)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纳入行政村的“双争”目标管理考核。四是完善文化帮扶机制。鼓励各方面力量对基层文化建设进行帮扶,组织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文化扶贫。
第四篇: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一、课题的产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文明、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总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当中,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还是作为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摸索,并将调查资料向学校有关领导进行反馈,作为学校发展的参考资料。
二、课题研究的实施
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即小组讨论分工、资料收集整理、方案设计阶段、调查研究阶段。
㈠小组讨论、分工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潜在动力,但也存在依赖、逃避的心理。教师应设法让学生明确整个过程是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所以必须完全独立地完成全过程,让其感觉到这是一次充分发挥个性特长、自我完善、争取成功的机会。我们是通过集体动员和个别动员来达到目的的。
㈡资料收集整理
课题确定后,组员们讨论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研究的第一步便是文献查阅。文献查阅主要分为二个阶段。
首先,五位组员利用课余时间来到学校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分头寻找,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摘录下来。由于学校图书馆过于简陋,存书不多,一天下来大家累得半死,查找的资料不全。为了能获得更广泛丰富的资料,我们还进行了分工,两位同学负责上网浏览查询,另外三位则在校图书馆中进一步查找。负责网上查询的同学到各大网站进行了搜索,例如我们在百度网(baicu.com)、Google网站上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关键词检索到许多“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论文,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的论述;我们还在新浪网(sina.com.cn)上查询到与校园文化定义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到这一课题背后的重要意义。另外三位同学也摘录了许多与校园文化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汇集。文献查阅为进一步的研究作好了充分准备。
文献查阅的第二个阶段在校园内考察与小组研讨后进行的。经过了小组研讨和调查,组员们对于课题的研究已经形成初步认识,对于论文的框架也达成了一致意见。但为了使我们的调查更科学、更完善,组员们再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资料收集和查询,为深入研究作了必要的资料补充工作。
㈢方案设计阶段
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归类、整合、分析。学校校园文化现状调查小组成员首先对其摘录的资料进行归类;接着再网络上的论文资料对材料进行进一步的归类汇总;最后是整理,归纳出整个校园文化涵盖的三大部份的情况,设计《南靖二中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利用课余时间,对全校高中部、初中部的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并进行数据的统计。本次调查由全体成员协手合作,在调查进行中,各成员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顺利的完成了本次调研,体现了协作、团结精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8份,回收率99%;调查范围包括我校高中部120份、初中部80份;整个调查问卷分为三部份16小题的问卷,问卷回收后,经过统计、总结,做成了科学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见附件一)
㈣调查研究阶段
通过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学生对待生活中的各项问题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我校通过制定校训、学唱校歌,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营造正确、健康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赢得了同学的肯定;学生对学校开展文娱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的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也存在部份令人忧虑的问题:——学校缺乏对体育活动应有支持力度,且在学生心目中以为学校领导不支持体育活动;——心理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多数人认为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而我校的心理咨询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作为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阶段,问卷调查为我们了解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提供了重要依据,也对我们下一步撰写调查报告作了必要的资料补充工作。
三、报告撰写阶段
我们小组论文的思路在第四阶段的小组研讨中已基本形成,最后由组长田志远 李冰执笔完成研究论文。(学生研究论文见附件二)
定稿后的论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分别是: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调查
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关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环节
四、关于进一步搞好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我们总述了这项研究的意义和明确校园文化的内涵,接着从我校校园文化现状上谈起,介绍了我校校园文化的特点,结合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论,探讨了如何继承和完善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最后小组讨论作了一番总结,提出关于搞好我校校园文化的几点建议。
我们的论文不仅通过调查提出问题,更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在“研究校园文化的意义和校园文化的含义”这一节,我们以校园文化为例,自己提出校园文化应包括“校歌、校训等精神形态文化”的观点。
四、我的几点体会
近几年来一般的学校都有开展研究性学习,我校也有多年的历史了。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所需的主体精神与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和书本,走向社会,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分工协作精神;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追踪观察、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任何事情都得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初期其劣势可能会更突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优点才会有慢慢的显示。由于我和学生都是第一次,在学习过程中浪费了时间,走了许多弯路,也没有得到什么结果。
让我高兴的是虽是第一次进行课题研究指导,但我们五位组员相互协作,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等活动对于我们今后进行课题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尝试。我们所获得的许多资料和建议,并未完全得到学校的认可,但却为我们了解研究性学习、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课题提供了帮助。当然,初次尝试课题研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所提出的观点还不够成熟,课题的纵向挖掘不够深入,论文也比较稚嫩,但我们都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题研究。
五、评价及反馈
10月份,老师对学生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对本次活动中的收获进行反馈。
㈠关于学校物质文化形态建设
在有关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份同学对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基本上比较满意。有89%的同学认为学校校园环境整体状况良好。这充分说明了,学校近两年来所提出的“平安校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但是,从同学们所提的建议来看,有一大部份同学对食堂、小卖部和厕所报有很有很大的意见。主要表现在:食堂饭菜不可口,卫生状况差,偶有发现菜里面有虫子;小卖部老板对待同学的态度差强人意,且东西价格比校外要贵许多;由于学生数的增加,俗话说人有三急嘛!人多了而厕所很明显就不够用了,建议图书馆后的厕所应迁移,上课时厕所的传来的味道实在太难闻了。
㈡关于学校制度文化形态建设
从这份调查报告反映的结果看,我校学生面对学校制度与执行之间的问题时处于比较复杂的心理状态。整体看来,学生对学校管理的整体评价认为好的占64%,而认为不好的占36%;在问题15中你是否有过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时有67%的人回答没有,33%的人曾有过。
具体来讲,学生比较能够遵守学校所制定的规章制度,但在生活细节上不够注重。比如有近40人曾经穿过拖鞋去上课、没有佩戴胸卡;13人偷偷去上网;3 人有过早恋的经历。
综上所述,我们学校的同学们在遵守纪律方面大多能自学遵守,总体上体现了同学们良好的精神风貌,但个别在对待校规方面存在一些需要重视、改进的地方,希望能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比如早恋现象。
㈢关于学校精神文化形态建设
问卷的第三部份主要是从学校精神文化形态建设的调查,问卷中第7、8题中,认为文艺活动做得较好的同学占50%,认为体育活动做得较好的同学占29%;而认为不好的,研究性学习占了49%,体育活动占34%。第10题中,调查同学的课外体育活动时,67%的同学偶尔会参加体育活动,29%的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仅占4%。当问及是否支持学校举办运动会时有83%的人表示非常支持,15%认为无所谓,仅有1%的人持反对态度。
当问及是否知道学校心理咨询室时,63%的同学知道,27%的同学听说过,10%的同学不清楚学校是否有心理咨询室的存在;同时问及上否有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时,61%的人认为有必要,16%的人认为没必要,21%的人认为无所谓。
从以上的调查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我校对第二课堂学习和文艺活动比较重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不够积极,学校对体育活动不够重视。但是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令人担忧。这次调查,希望能为学校领导进一步安排相关工作时要重视心理咨询的必要,同进也希望有关方面能进行一次心理上的调查,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了自己,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为心理上有偏差的同学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好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学校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做得比较好,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肯定,但在精神文化形态方面,毁誉参半。在方艺活动和第二课堂深得同学的喜爱,但在体育活动和心理辅导差强人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提出的伟大战略部署。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建设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学生成长发展的“生态系统”,具备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促进人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逐步成为现代社会的最高追求。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文明、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总之,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当中,无论是作为教师的我还是作为学生都需要不断的摸索,并将调查资料向学校有关领导进行反馈,作为学校发展的参考资料。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面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南靖二中以诚信、协作、博学、创新为校训,放眼新世纪,以人为本,发展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力求推进素质文化教育。
一、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调查
校园意为“我们共同的家园”。要想成为一流的学校,物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从目前学校的规模就可以看出,景山学校的历届领导都非常注重学校的物质基础建设。当前学生公寓正在加紧施工,教学楼也列为学校明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不难看出现任校长对学校基础建设的重视。不难想象,建成的公寓将是舒适、温馨的“家园”,未来的教学楼也是一座现代化设备齐全且华丽。学校将朝着花园式的校园迈步向前。
为进一步了解同学对我们学校校园文化的了理我们进行这次的调查。整个调查问卷把校园分为三部份16小题,包括基础建设、管理制度、精神文化。从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待生活中的各项问题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同学们对我校制定的校训、学唱校歌,以及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营造正确、健康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给予的肯定;同时对学校开展文娱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的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二、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I、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总体上稳步推进,办学的硬件、软件建设都取得了积极成果。在办学规模上,图书馆、科学楼、教师公寓的落成与学生公寓、新教学楼的正在施工建设。有89%的同学对学校环境和管理的整体评价认为好,得到了大部份同学的肯定,这都充分体现了我校教学改革蒸蒸日上的景象,让同学感到二中不断发展的活力,增强了同学的信心。
Ⅱ、学校从以往单纯注重抓教学常规和教学质量,发展到以人为本,自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阶段,进入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人本管理阶段。特别是近年来,学校树立了“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原则,积极通过多维育人的手段培养同学的道德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学校落实对每个班级每位学生做好纪律、安全教育。每学期开学初,学校总要开展日常驻机构行为规范教育和检查,督促同学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其次,每个班极制定完整的班级公约,每位同学都必须签订《安全责任状》,以提高同学的自我约束力。第三,加强对新生的教育,学校为了让新生能够较快适应新的校园环境,特别是高一年都要进行一周的军训、法制教育和学习《景山学校管理规定汇编》的教育活动。最后,政治处、团委会和学生会加强对同学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成立了生劳部,纪检部和体育部,分别对环境卫生、日常行为规范和课间操进行评比。评比结果还被当作衡量优秀班级的重要标准。
Ⅲ、注重正确、健康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校训、校歌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特色、校风、学风的反映和最精炼的概括,对师生有提醒和激励作用。让“诚信、协作、博学、创新”的二中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努力奋斗,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今天你以二中为荣,明天二中以你为傲!
Ⅳ、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每年都有举办校园文化节——合唱比赛、校园十佳歌手赛、书画展、各式各样的知识竞赛和高一年音乐艺术课。在学习之余得到很多的乐趣,而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很大的培养。在文学方面,我校有拥有四万册的图书馆、青橄榄文学社和校电台。方便了老师和同学的阅读和教学,文学社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我机会的舞台。你若有什么得意之作,便可以去投稿,若被选中还有小礼品的奖励呢!
三、关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环节
从这次调查的情况分析,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和薄弱环节,校园文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I、校园文化建设意识不强,管理关系没有理顺。在调查问卷中从同学们所提的建议来看,最多的前三个问题分别是:小卖部、食堂和厕所。这说明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薄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食堂饭菜不可口,卫生状况差;小卖部老板对待同学的态度较生硬,且东西价格比校外要贵许多;由于学生数的增加,带来许多生活上的问题,厕所问题尤其突出,俗话说人有三急!人多了而厕所明显就不够用。
Ⅱ、同学比较能够遵守学校所规定的规章制度,但在生活细节上够重视。在调查问卷问及是否有过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时有67%的人回答没有,33%的人有过。具体表现在,比如有40人次曾经穿过拖草鞋去上课和没有佩戴胸卡,有13人曾经偷偷去上网,有3人有过早恋的经历。综上所述,我校总体上同学们能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但个别在对待校规方面存在一些需要重视,改进的地方。
Ⅲ、当问及否支持学校举办运动会时有83%的同学表示非常支持,有67%的同学课余体育活动时间达到8H/周。显而易见,体育运动又是很大部份同学喜欢的课余活动。但由于三近四年年多没有举办运动会,这就造成在许多学生心目中认为学校领导不支持体育活动。
Ⅳ、心理健康状况有待进一步提高,有61%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进行心理咨询,而我校的心理咨询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
四、关于进一步搞好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逐渐加深了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激发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如何去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出一份力量。
我们针对学校的主要成就与不足,一边继续上网查找、整理有关改进和提高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料,一边与指导老师交流、讨论一些切合我们学校实际的建议。最终拟出以下几条改进的建议:
1.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的艰难,图书馆的藏书量少,开放的时间短,给同学的课外阅读带不很大的不便。所以我们建议学校能增加一批适合我们阅读的图书和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
2.建议学校领导进一步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多关注和改善同学的学习、生活环境。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小卖部价格较贵、厕所空间不够、食堂卫生不足的问题,以解同学的生活问题。必竟生活中小问题,就是生命的大问题。
3.在学校管理制度上,要进一步加强制度管理的同时注意隐形的问题,比如上网、早恋及心理问题。建议学校能够开展一场大型的心理咨询活动,以便了解、目前我校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自身不足,让心理有偏差的同学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更好地解决问题。
第五篇: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现状调查与思考
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现状调查与思考
重庆经开育才中学卢维友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开发区城市化进程中中学生文明习惯现状,寻求开发区中学生良好文明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近期,我对我校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加强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调查思考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薪火相传,是时代发展的印记。为进一步了解开发区城市化进程中中学生文明习惯现状,探索开发区中学生良好文明习惯养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增强文明意识,告别不文明行为,成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高度文明素养的现代公民,近期,我们对我校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思考。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日常礼仪、文明用语、卫生习惯等三个方面共25个文明指标对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85份,回收1085份,回收率100%。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观察学生在校内外文明习惯实际表现、召开师生座谈会等形式作了进一步调查,力求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养成的现状。
二、调查分析及结果
经过对1085份调查问卷的汇总、统计,以及随机抽取的150份调查问卷的纵向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经过几年以《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发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学生的文明习惯正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从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一是开发区中学生总体文明素养还不高,一半以上的学生的礼仪习惯存在缺陷;60%左右的学生的卫生习惯存在问题;能够随时随地使用文明用语的学生只占40%左右。二是学生个体文明习惯现状还令人担忧,53.9%的学生文明指标优秀率不足50%;近40%的学生存在多种不文明的习惯;8%左右的学生的文明习惯相当差;大多数学生有文明规范的意识,但未能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因此其表现出的文明习惯时好时坏。
三、问题原因
开发区中学生文明素养整体不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面
一是家庭结构发生变异。我们在对学生家庭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我校父母离异的学生占18%,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占43%,由隔代老人监管的学生占28%,并呈现上升的趋势。开发区家庭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得许多学生缺少完整的家庭爱抚,家庭教育出现缺口,学生因此思想负担过重,精神不振,心情忧郁,自私自利,性格粗暴。
德诸方面,应是对孩子全方位、立体性的培养和开发。但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养;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使得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心理失衡,道德失范。
三是重言教轻身教。有的家长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但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教育孩子要讲礼貌,自己却举止粗鲁,秽语满口。要求孩子不进网吧、游戏厅,自己却搓麻酱、跳舞、打扑克玩到深夜。在学生违反校纪校规时,有的家长不仅不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还庇护子女甚至到校闹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社会影响方面
一是社会上不文明现象大量存在。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推进,我区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许多农民成为了市民,但其文明素养与社会的发展仍有很大差距,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语言粗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上车抢座,邻里不和,赌博成性,不守公共秩序。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大量存在,时时处处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使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遵纪守法、讲文明的自觉性和良好习惯难以形成,反而沾染了许多不守法纪不文明的坏习气。
二是未成年人活动阵地相对缺乏。在经济快速增长的经开区至今还没有图书馆、影剧院、少年宫等供青少年开展有益活动的专用场所,而电子游戏室、网吧却遍布大街小巷,部分学生沉迷在游戏、网络中,接受了诸多不健康的东西,染上了一些不良品行。
三是社会青年的不良影响。经开区在开发建设的同时也涌现了大批无业人员,许多无业青年因为急于求成,游手好闲,吃喝玩乐,赌骗偷抢,并常常到校外引诱、拉拢学生,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学校教育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导向偏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制时期,素质教育还未真正落实。大家喊的是素质教育,做的是应试教育,议的是教学质量,看的是学生成绩,受这种评价机制、办学指挥棒的影响,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习惯培养。同时,有些教师不能为人师表,言行随便,消极、不文明的言论、行为影响着学生。
二是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学生在学校整天在学习成绩竞争中生活,形成了唯学习的价值观,从而破坏了基于相互同情、相互信赖的伙伴关系,代之以同学之间支配、压抑和被支配、被压抑的关系,或者是孤独、淡薄的伙伴关系,使学生形成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继而引发不良行为。
六、对策及建议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因家庭、社会及学校等多种因素,使得开发区中学生缺乏应有的文明习惯,同时,开发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对中学生的文明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加强开发区中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寻求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是开发区教育工作者当前探索、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认为要做好六个结合。
一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相结合。结合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开展系列教育训练活动,如开展“知荣明耻,从我做起”、“我为和谐校园做奉献”、“文明礼仪伴我行”、“传统美德在校园”等系列活动。同时,结合开发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辟校内外“生活教育”的新领域,建立学生教育基地,不断丰富养成教育的形式,创新养成教育的方法,拓展养成教育的途径,把教育内容逐步内化为学生自主自觉的行为。
二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实施《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把贯彻与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教育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如我校根据《守则》和《规范》建立完善了《经开育才中学学生在校一日常规》,从礼仪、诚信、勤俭、学习、健体、卫生等日常行为加强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并纳入班级常规管理考核,使学生行为日益规范,班风明显好转。
三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价相结合。开展日查、周(月)结、期评活动,即:每天由值周教师和学生文明监督岗对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情况进行检查、督促;每周(月)进行量化总结,评选“文明学生”,树立文明榜样,批评不良现象;每期开展自评、互评、师评活动。将文明习惯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重要依据,督促学生找出养成教育存在的不足,以检查、评价促习惯,以习惯促素养。
四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行为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为此要坚持环境育人,注重为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创设更好的物化和人文环境。物化环境如绿化、净化、美化校园,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具有启迪作用的名言警句的设臵和楼宇、场馆、道路的命名,具有约束作用的规章制度的宣传栏;人文环境如建设优良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开展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优良品行的养成。
五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校园处处都是德育环境,分秒都是德育机会”的现代德育理念,强化育人意识,履行育人责任,对学生文明习惯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管理和教育。同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观,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人师表,言行一致,成为学生最直观、最重要、最鲜活的典范。如看见地下有纸团,教师应主动捡起放到垃圾桶内,让学生看到拾起的不仅是一团纸,而是一种精神和品质。
六是文明习惯教育要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学校是文明习惯教育的主阵地,家庭是文明习惯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是文明习惯教育的熔炉。在养成教育中,要“三教合一”,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通过建立家长学校、设立家长开放日、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立学生行为习惯记录卡或家校联系卡等途径,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促进养成教育的延续性。加强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等青少年活动阵地的建设,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观、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加大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坚决清楚各种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提高辖区居民自身素质,消除各种不文明现象,对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施以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