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范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概念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 预防医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预防医学的定义与内涵
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一级学科。
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针对人群中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基础、临床医学和环境卫生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研究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影响健康和造成疾病的主要因素,应用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和原理,探索病因和分析致病因素的作用规律,通过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实施预防,达到保护和促进健康的目标。
预防服务是最经济有效、受益面最广,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生必须将预防保健与医疗工作相结合。
2.与疾病自然过程有关的三级预防 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目的 措 施
增进健康 健康教育 环境保护
提高抗病能力 合理营养 良好行为生活方式 生活劳动 卫生设备
体育锻炼 心理卫生
特殊防护 预防接种 清除病因
婚前检查 禁止近亲结婚 保护高危人群
是投入少、效率高、最积极的预防措施,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第二级预防(临床前期预防)目的 措 施
早期发现 病例发现、周期性健康检查 ; 早期诊断 社区筛检、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
早期治疗 早期、合理用药
防止带菌(虫)防止恶化 防止慢性化 心理治疗
第三级预防(临床预防)
目的 措 施
防止病残 防复发、转移
力求病而不残
力争残而不废
力求早日出院
康 复 功能性恢复
心理康复指导
家庭护理
社会服务
社会教育爱护病残 3.预防医学发展的两次变革
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上半叶
传染病、病原体——细菌、免疫方法——疫苗、抗菌药物——抗菌素、预防措施——消毒、隔离等、成就——传染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使疾病谱发生明显的改变。二十世纪下半叶开始
疾病——慢性退行性疾病(心血管病、肿瘤等)、意外死亡等; 病因——生物、环境、心理、社会等 取得成果。
从历史角度 人类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等烈性传染病的过程离不开预防医学的作用,离不开全社会的参与。
今天人类征服号称“世纪瘟疫”的艾滋病,更需要从预防入手。
即使在抗生素广泛应用的今天,单纯依靠药物也无法避免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人类的伤害。征服病魔,单纯靠临床用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预防医学的作用。
4、健康的概念
最早粗浅的认识是无病就是健康。
结实的体格和完善的功能,并充分地发挥其作用。
WHO 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要有健全的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①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⑤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⑥体重适当,体型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⑨头发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影响健康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 ②行为生活方式; ③卫生服务; ④生物遗传因素。
5、医学模式与疾病谱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生物医学模式
现在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依然严重地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2)非传染性疾病的危害正在增加。
3)我国是世界上受地方病危害最严重的国家。4)职业病的危害十分严峻。
5)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益严重。
“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缺乏运动、过量饮食、营养结构不合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与这些疾病密切相关。只要采取预防措施、坚持文明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1992年,世界健康大会维多利亚宣言)即一半以上的死亡可以预防。
第二节 食 物 中 毒
一、概 述
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的定义: 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的分类:
1.细菌性中毒:致病菌及其毒素 2.真菌性中毒:真菌及其毒素
3.动物性中毒:有毒动物或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毒素的可食动物性食物
4.植物性中毒:含有毒成分的植物、在加工过程中未能破坏或去除有毒成分、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大量有毒成分的可食的植物性食物
5.化学性中毒:有毒的化学物、营养发生化学变化的食品、不合格的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
食物中毒的分类:
我国部分省市食物中毒病因统计
病因 件数(%)
总数 1131(100.0)细菌性 441(36.3)动植物性 131(11.6)化学性 293(25.9)
原因不明 266(23.5)
1999年我国食物中毒按病因分类
中毒原因
中毒人数(%)死亡人数 死亡率‰
细菌性食物中毒 1851(37.03)7 3.8 自然毒食物中毒 905(18.10)18 19.9 化学性食物中毒 1442(28.85)77 53.4 病因不明的食物中毒 801(16.02)1 1.2 合 计 4999(100)103 20.6
1999年我国食物中毒按就餐形式分类
我国部分省市食物中毒病因统计
就餐形式 中毒人数 死亡人数 学生集体食堂 2043 0 家庭(包括家庭婚宴)386 75 饮食服务单位 2491 14 其它场所 79 14 合计 4999 103
食物中毒的特点:
1.发病与某种食物有关。不食者不发病,停止食用发病即停止。
2.潜伏期短,多呈爆发性。
3.临床表现相似。多以胃肠道症状为主,病程较短。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 1.发病率高,以夏秋季为主; 2.病程短,病死率低,预后好; 3.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动物性食品(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机制
感染型: 活菌 内毒素
致病菌→ 繁殖 → 毒素型: 肠毒素(外毒素)
混合型: 活菌 肠毒素
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食物中毒
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 葡萄球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肉毒毒素中毒
(三)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类 型 中毒机制 潜伏期(h)临床特点 污染食物 沙门菌属
感染型
6~36
高热、黄绿色水样便
动物性食品
混合型
致病性大肠杆菌属 感染型 4~48 发热、米泔水样或脓血便 各类食品
毒素型
副溶血性弧菌 感染型 12~20 发热、脐部阵发性绞痛 海产品,咸菜
混合型 血水样或粘血便 葡萄球菌 毒素型 1~6 剧烈呕吐伴腹痛、水样便 奶制品 肉类
自制发酵食品
肉毒杆菌 毒素型 12~48 肌肉麻痹,神经功能不全 罐头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依据 流行特点: 临床表现:
中毒食品及污染来源 细菌学及血清学检验结果 动物实验
2)细菌性食物中毒治疗原则
迅速排除毒物(催吐,洗胃等)特殊治疗
对症治疗:治疗腹痛、腹泻、电解质紊乱等。
特殊治疗:合适的抗菌素(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一般不用);肉毒杆菌性食物中毒早期使用多价抗毒血清
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原则
(1)加强食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防止食品在加工、运输、销售、贮存过程中被污染;(2)低温保存食品,控制细菌繁殖和毒素形成;(3)食品加热充分,彻底杀灭病原菌和破坏毒素;(4)执行卫生法规及管理条例,加强对食品加工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卫生培训,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四)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河豚鱼中毒、毒蕈中毒、含氰甙植物中毒、砷中毒、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一、有毒动植物中毒
(一)河豚鱼中毒 中毒机制与临床表现:
河豚毒素:阻断神经肌肉间的传导作用 肌肉麻痹 扩张外周血管 血压下降 防治措施:
治疗措施:尚无特效解毒药,尽快催吐、洗胃、导泻以尽快排出毒物并对症治疗。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防止误服。
(二)毒蕈中毒 毒素类型及中毒特点:
1.胃肠炎型:急性胃肠炎症状。
2.神经、精神型:神经兴奋或抑制等。
3.溶血型:胃肠道症状、溶血性黄疸、肝、脾肿大等。
4.肝肾损害型:早期急性胃肠炎症状,重症者假愈期后出现肝肾损害。5.光过敏性皮炎型:皮肤暴露日光部分肿胀、疼痛或皮疹。常见的毒菇类:毒伞类、环柄菌类、生长在畜粪上的菇类 治疗措施:
1.迅速排出毒素:催吐、洗胃、活性炭吸附导泻、灌肠等措施 2.特殊治疗:神经精神型 阿托品
溶血型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肝肾损害型 巯基解毒剂(二巯基丙磺钠或二巯基丁二酸钠)预防措施:加强宣传与管理,防止误采与误服。
二、化学性食物中毒
引起中毒的常见毒物:农药、亚硝酸盐、砷化物
引起中毒的原因:污染、误服
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管理 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一)食物中毒的调查
1.一般调查:判断中毒与食物的关系,找出可疑食品并立即封存。2.采样检查:明确中毒的性质。
3.明确中毒的原因,追查污染的来源与途径,以便采取处理和预防措施。食物中毒的调查与处理
1)明确诊断和抢救病人 2)现场调查
3)现场处理 4)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1.积极处理病人; 2.重点可疑食品的处理; 3.病人呕吐物和排泄物的处理; 4.引起中毒的可疑人员的处理; 5.对引起中毒的加工场所的卫生整改措施; 6.总结上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
第三节 职业病的防制
1、职业性有害因素 在生产环境及生产劳动过程中存在的可直接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有害因素。
职业性有害因素可分为四类:
1、化学因素
1)生产性毒物 2)生产性粉尘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 2)异常气压 3)噪声、振动 4)非电离辐射 5)电离辐射
3、生物因素
屠宰、皮毛加工、森林作业
4、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
劳动过程中的强迫体位、劳动制度不合理,劳动强度过大、厂房布局不合理 生产过程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
2、职业性损害
1)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的损害超出了机体的代偿能力,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
职业病的范围 医学上: 立法意义上:1957年14种,1987年9类102种,2002年10类115种。
国家法定职业病由原来的99种增加到115种,新增加的病种有钡及其化合物中毒、铀中毒、一甲胺中毒、放射性肿瘤、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性甲状腺疾病以及尘肺病等。
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健康损害的新趋势
1)低毒物质中毒增加; 2)致病因素变的复杂; 3)“清洁生产”行业发生中毒增加; 4)脑力劳动、工作紧张、工效学等问题造成的工作有关疾病增加; 5)新材料、新工艺等存在潜在危险等。
职业病的特点
病因明确。病因多数可定量检测,有明显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接触同一种职业有害因素的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职业病病例发生,很少出现个别病例。早期发现,及时合理处理,预后良好。
职业病的诊断
职业史 ;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等 ;综合分析,参考国家有关标准,由法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2)工作有关疾病
工作有关疾病的发生与职业性有害因素有关,这些有害因素使机体的抵抗力下降,造成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已患的疾病加重,从而表现为接触人群中某些常见病的发病率增高或病情加重。
职业特征:作用轻微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虽然有时不至于引起病理损害,但可引起一些体表改变,这些改变仍在生理范围之内,可视为机体的一种代偿性或适应性变化。
腕管综合征,颈、肩、腕等慢性肌肉骨骼损伤;工作中精神过度紧张导致健康损害;长期接触高温和噪声的工人高血压的发生率增高;生产性毒物和职业性中毒
金属毒物中毒、有机溶剂中毒、苯化合物中毒、刺激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中毒、职业性中毒的防制
广东省有1000万人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有患职业病的条件;自1992年以来,全省新发现严重职业中毒11种,其中9种为国内最早发现。
1989至2001年,全省共报告职业病4848例,其中新发尘肺病2486例,死亡1160例;急、慢性职业中毒1656例,死亡107例。
据调查,全省的职业病漏报率为120%,因此,1989至2001年职业病实际发病总数应为10666例,平均每年800多例;死亡数应为2787例,平均每年死亡214人。2001年报告发病总数是1997年的2.78倍,平均每年递升6.95%。
3、职业病的防制 1)基本措施
(1)开展职业卫生服务、作业环境监测、健康监护、危害控制咨询等(2)开展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3)贯彻职业病防治法,积极开展卫生监督工作;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4)人员培训和健康促进教育。2)工程技术措施
(1)预防职业有害因素的发生 如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等;
(2)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的扩散 如有毒气产生时,可采用局部排气罩等;
(3)防止直接接触 如自动化操作等。3)控制个人因素
(1)加强健康监护:岗前、岗中、离岗、应急等健康检查;职业病普查(2)加强个人防护
(3)保健措施
(4)加强职业健康促进
第二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浅谈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浅谈
【摘要】公共卫生建设作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传染病发病率高、精神疾病急剧增加、食品安全威胁大等诸多挑战,如何克服困难迎接挑战,成为民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传染病;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94-02
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SARS、H7N9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民众也认识到预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据各级卫生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共发生各类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1077起,尤其是芦山地震、青岛的输油管线事件、人感染禽流感等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提高公众防范意识,强化监测预警等卫生应急准备,有效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是迫在眉睫。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和传播的目的。预防医学具有价值导向的超前性、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研究方法的独特性等多重特点,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理论联系实际,以环境、人群、健康为基准点,促进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都是以保障人民健康为主体,两者的服务对象相同,工作内容上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本质和角度上却差异较大。预防医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提供的是一种策略,而公共卫生是以社区为基础,已经逐渐从医学范畴中划分出来,形成了社会医学的属性。总的来说,预防医学通过公共卫生来实现,公共卫生则是预防医学服务于科学与民众的桥梁,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2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
维护和增强人民的健康是我国政府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局限于行业本身,而是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传染病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信息显示,2013年,全国共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6416418例,其中甲乙类3057463例,丙类3358955例,死亡16592人。虽然较2012年死亡率减少了4.65%,但因传染病而致死人的数量还是非常大的,且艾滋病、丙型肝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病率仍然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究其来源,主要包括新的传染病种的出现和已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这两个方面,因此,各级相关部门要认真分析当前的形势,加大工作力度,集中精力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和爱国卫生工作,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2食品安全问题成为焦点
食品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食品安全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不仅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还会使消费者消费信心下降,不利于扩大内需,甚至摧毁整个食品行业链条。但是,近年来的德芙巧克力吃出活蛆、人造鱼翅、新西兰涉毒奶粉、老鼠肉冒充羊肉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可见,强化食品安全已是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加大对食品生产者的宣传力度,让他们认识到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加大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罚力度,使食品安全成为行业生产的高压线;完善食品安全执法监督和食品经营的管理制度,消除消费者的恐惧心理,促进食品生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3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不断增大,且我国长期以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忽,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我国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以北京市为例,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约有70%~80%所患疾病与心理问题有关,且患有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疾病的人数超过100万。尤其随着信息技术及网络的飞速发展,包括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事件通过微博、微信等公共平台被迅速放大,造成一些弱势人群心理失衡,甚至做出过激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在工作中要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通过专家指导、专业讲座等方式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解决民众常见、多发的心理疾病、心理问题等,特别对青少年等重点人群进行心理援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
3.1以健康为中心,重视社区服务
“以健康为中心”是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中心,也是人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在具体工作中,要充分体现卫生工作的全体性和社会性,将卫生工作作为全民事业的重点来抓。这其中尤其要提高对社区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社区作为普通民众疾病预防的最前沿,必须通过不断打造基层专业队伍;整合优势专家资源,开展健康服务;瞄准社区重点人群,实现身心全面健康管理,才能满足社区群众的健康需求,才能真正做到“贴近于群众,服务于群众”,赢得民众的认可。由此可见,通过卫生工作能有效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能逐步推进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3.2打造综合性卫生服务体系
在卫生服务中,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对于健康所提供的服务都必须是综合性的。因此,要不断加大公共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加大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让公共卫生工作成为预防疾病发生,减轻群众治病负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希望通过几年的发展,让全国基本形成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卫生服务体系。
4结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群众对健康的期望,对卫生服务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因此,自上而下,从领导到基层群众都要形成一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安全意识,不断完善整体服务水平,按照“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宗旨,极大的方便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工作的效果,有效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温群文,孙健.公共卫生的发展与疾控中心人力资源配置[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2):132~133.[2]陈伟江.浅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关系[J].中国化工贸易,2014,6(1):413.[3]李文先,叶冬青.中、美公共卫生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5):579~582.
第三篇:预防医学及其研究内容
预防医学及其研究内容
什么是健康、健康促进的本质
构成人类环境的主要因素
环境污染对健康造成的损害包括
三级预防、第一、二、三级预防的概念和目的总体和样本、均数与标准差之间的关系及应用、抽样误差、率、构成比 统计工作中,分析资料
何谓心身疾病
膳食金字塔、合理营养及合理营养的基本原则、膳食纤维的作用、食物中毒的特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防止粮食霉变最有意义的措施 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膳食预防原则
循证医学及循证医学的实施步骤。
职业病及特点?生产性毒物主要通过何种途径进入体内
传染病及传染病控制、经空气、水传播的传染病的特点、传染病潜伏期的含义 爆发、流行、大流行、发病率、患病率
疾病的三间分布、现况调查及特点 病例对照调查及病例和对照的选择、队列研究、灵敏度、特异度、统计工作中,分析资料
公共卫生的使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
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
慢性病、为何需要慢性病人承担疾病自我管理任务
第四篇:浅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浅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本文浅谈新形势下公共卫生领域预防医学方面人才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预防医学;创新能力;实践教育;人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12-01
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和人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疾病的治疗方式也日益变化,死亡率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在不断的上升,公共卫生的领域有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这巨大的挑战并不能难倒我们的科学发展,见招拆招,最大化的推进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要将传统的预防医学有利的方面与现在的医学相结合,转变以前已有的思想,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新型创造性的预防医学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创新型的预防医学人才不仅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知识,还要将实践融合起来,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要有着创新的思维和能力,这样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对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预防医学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得到广泛的重视,一些高校开始设立相关的课程,有些科目也较早的开设,并且还开展了教学改革和实践。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革新,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并且对预防医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重要性给与足够的重视,也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理念落到实处。知识的制约性要得开放,要在教育思维上下工夫,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应试教育的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思维。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根深蒂固的惯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所以。预防医学的教师施教能力和学生的创造行为学习方式有着紧密的关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很关键的一步。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优化实践教育平台
我们要坚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教学模式的革新,这些一系列的转变才能为培养人才创造机会和方式,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医学的专业性强,知识性强。需要专业的医学人才。要给与一定的重视。实验室教学是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为培养预防医学的专业学生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验中,能够了解预防医学实际工作过程,方法和技术,实验中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知识,要做到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将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很好的结合。在实验室的教学中,引入开放式的实验内容,让学生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着创新的思维。并且让学生们总结实验的经验并且得出结论。这一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的能动性,也怕恶扬了学生们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预防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实习是实践教学中特别关键和重要。为此,要创建大样本的社区人群健康基线研究基地来满足学生们来开展现场实践以及开设综合实验课的需求。为学生们实习教学开辟了一条道路,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这一培养机制将促进预防医学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应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清工作的症结所在,要创新教学理念,开展一系列的措施,从教学模式,实践应用,科学研究等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改革与创新,建立新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争取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通过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将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积极的改革和创新,将高素质的人才模式构建,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预防医学人才。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对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以五大卫生科目为主,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以疾病防治,环境卫生安全,人类健康管理,公共卫生事务管理,职业技能,医务人员的素质等课程模块,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不但要加强学生理论知识,也要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的培养,选择优质的教学实践基地,完善基地建设。同时,丰富教学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将更多的书本知识以讲座的形式传授给感兴趣的学生,与此同时也要鼓励老师多为学生开设实践和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这样才能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更有利于预防医学的发展。预防医学的人才培养固然重要,同时也要将传统的一些方式改变,这就会带来很多的问题,我们要解决好,为以后的公共卫生事业做贡献。人类的健康也更加有保障。
第五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考研
近来看到很多师弟师妹在讨论考哪个学校比较简单 比较容易。作为一个考过来的人 对考研难易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简单来说就一句话:除了报自己学校,外面的学校难度都差不多。具体分析如下:
一、考试并不是差距的主要来源,因为大家都看一本书,都是第一次学 都是用一年的时间全力以赴的看 同时谁也不比谁笨多少 所以结论是觉得自己考不过别人多是心理暗示的影响 而不是实际上学习实力上的差距。
注:如果一个人总是暗示自己不行,那么由于其被坏心情消耗了过多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其用来复习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以至于影响其学习实力和成绩。
二、大家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哪个学校的更好考多半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所考学校本校本科生的竞争
2、全国和自己一个级别院校同时报考一样学校的同学的竞争
3、导师的特殊爱好(比如喜欢某个学校或性别的学生)
对于第三条“导师的特殊爱好(比如喜欢某个学校或性别的学生)”,如果一个导师只看出身和性别 一般这个家伙的人品,至少是认识问题的方式上存在偏差,因为连招生都要分个三六九等,缺少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跟他学就对了,这样的人教不出好孩子了 对于有点志向你来说跟他学不到什么。
所以。。。好好看书就行了 此处不留爷 自由留爷处
对于第二条“全国和自己一个级别院校同时报考一样学校的同学的竞争”,因为大家的都是来自同一个层次 差别仅仅在谁更加努力
所以。。。静下心来看书就行了 用不着四处打听太多
对于第一条“所考学校本校本科生的竞争”,这是你最大的威胁,因为他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不过幸好的是向北大这样的名校不允许全部招自己的学生,再就是有本科生的高校招生名额一般比较多,像是北大 复旦 华科等 对于没有本科生的科研院所没有本科生和你竞争 但是名额也很少 像CDC 分到每个人身上的机会差不多 也就是说CDC 北大 复旦 华科 考进去的难度差别不大
所以。。。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学校 然后好好看书
有人会问北大 复旦每年报的人都很多 部分原因是有很多名校情结的人 来考场打酱油 不是为了考上 只是体会一下那种考试的感觉,另外一部分原因是有比你差的或是工作后的 虽然他们的实践经验在你之上 但是他们的考试能力远在你之下 不读你构成大的威胁
如果你想要更加安全一下 那就好好学习好好看书把初试分数考的高一点!!方法就是看书
所以。。。考研难度:北大=复旦=cdc=华科=川大=中山 至少是约等于
考研并无难易,静水方可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