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与制度设计之检讨

时间:2019-05-14 23:57: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与制度设计之检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与制度设计之检讨》。

第一篇: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与制度设计之检讨

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与制度设计之检讨

胡思聪

国政基金会永续发展组副研究员

摘 要

我国从民国六十年代初期引进环境影响评估的观念起,到民国八十三年完成《环境影响评估法》的立法程序,历时将近廿年。此项制度研究者与建制者的构想,环境影响评估的精神在于政策及开发方案规划的当时,开发者便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就环境各层面可能遭到影响的幅度与深度进行调查、分析、预测评估、提出环境管理计划、搜集有关机关团体与民众意见,进而编写成具有法定约束力之书件送审。除可预防及减轻开发行为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达成环境保护之目的之外,亦可作为政府研订施政政策时之权衡依据。虽然此项制度的设计理想极为宏远,但实际施行以后,却也无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缺失,特别是在法令条文疑义及评估方法的执行层面,受到的质疑最多;连带的也使此项制度追求的公正和公义精神受到折损。本文爰就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体系及制度设计面加以检讨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估、法令条文、制度设计

一、前言:

我国环境法令体系的建制始于民国六十年代,历经卅余年的积极立法,环境法令的体系大致完备。尤其民国八十三年制订了《环境影响评估法》后,将廿年来一直处于行政命令层级的试行性质提升至刚性的法律位阶,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与法令架构具有积极作为的前瞻意义。

虽然我国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立意甚佳,可以借着公开的程序促使开发者或政策订定者,能深一层思考环境问题,同时增进技术与管理对策,以激发出最适方案或决策;另一方面,在「预为防范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同时,也可在保存重要史迹文化袭产、保护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利用与管理策略等层面,提供重要的信息。

但是,此项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实施经验显示,无论在国内或国外皆不免衍生一些质疑,诸如:环境影响的层面应该包括到哪些项目?评估到甚么程度才足够?(How much is enough ?)环境相关信息的引用是否完整?调查与评估者有无立场的偏颇?评估的理论或技术是否正确周延?环境评估书件是否仅是一本将各种资料拼拼凑凑(stabled data)的百科全书?.诸如此类的质疑在国内实施环境影响评估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提出讨论甚至被批判。但是截至目前为止,所有的质疑与批判仍然未见解决改进迹象。即使是环保署以最高环境保护主管机关的位阶,在检讨出十项问题之后,所能提出的改善方向与策略,也仅是「法治化推动与调整加快」、「检讨改善评估审查流程」、建立「政府政策评估制度」….等,即使最近有所谓的「预审制度」设置,冀能加快审查的速度,但并未针对众所质疑的环境影响评估执行上的疑难寻求改进之道。另一方面,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体系,虽然迭经多次修订,但并未就条文上的显著疑义加以检讨,对于法令的严谨性与法适性也有所斲损。

二、环评法令条文的瑕疵

《环境影响评估法》及其《施行细则》是此项预防性环境法令体系的启始法源,因此条文文字上的「合法化」(legitimation)和「法适性」(legal rationality)应格外注重,否则条文语意不明,产生创造性模糊空间或各自过份解读,往往造成开发单位与主管机关的猜忌与争议。以下谨就环评法及其施行细则此二主要的母法与子法条文中,较明显而重大的疑义之处提出讨论。

(一)《环境影响评估法》条文检讨

1.第一条条文中「不良影响」的意涵,在子法的第六条已被定义窄化、受到特殊限定,并未顾及第十九条尚有更严重的「重大影响」更须要预防。因此此处开宗明义,应以其它诸如「不利影响」或「不可恢复之影响」等语词更替。

2.第三条第二项须增加审查委员会「表决」方式采取「共识决」或「多数决」的说明。当然若能在审查委员会组织规程中专条加强说明更佳。事实上,环评审查委员会的议决或表决方式,并未加载任一环评法令条文中。

3.第四条条文对于「专用名词」的定义不足,至少须增加诸如「权责机关」「程序审查」「实体审查」「替代方案」及「共识

决」的定义。另外,对于「开发行为」的定义过于广泛,会引致后续条文在法理上的争议,建议将「规划」删除。

4.第六条第二项须增加「结论」及「参考文献」「附录」三款。另外,第三款中「撰写者」宜修正为「评估者」或「调查及评估者」

5.第十一条第一项的文字过度简化,易造成误导;必须改写。

第二项第三款的「撰写者」修正如前述。

第八款中「..避免不利环境影响..」的「不利」二字应删除或者移置「环境」之后,调整为「..避免环境不利影响..」。第十五款中的「..不良影响..」应扩充为「..不良及重大影响..」。

6.第十二条及第十三条将「目的事业主管机关」视为开发者身分对待,并加以限令规范,应属失格无礼之要求。

7.第十四条第二项最后一句「..重新送主管机关审查。」系属错误的程序陈述,违背前申之「程序审查」;虽然子法第卅二条另有申明,但正显示本条文的疏失。

8.第十五条条文「同一场所,..同时实施者,..」中「同一」及「同时」须作适当的界说,如多少距离、多少时日内才可视为「同一」、「同时」;而非仅子法第卅三条补充说明的「指一定区域内,各开发场所环境背景因子类似,且其环境影响可合并评估者。」并无法有效认定。

9.第十六条条文应该修正说法,所有的「申请内容」皆属开发方案,而非环评书件,否则会形成法理上的错乱。

10.第十七条条文过于笼统,在「切实执行」之后应列出主要的环境保护事项名称,如「各项环境对策及监测计划」。

11.第十八条的全条三项条文都有语意上的不完整,从法适性而言必须予以补充修正。

12.第十九条条文中追踪或监督的标的应为「开发方案」而非「环境影响评估案」。

13.第三十条条文中「行为」宜修正为「意见」或「意思表示」较符合实际。

(二)《环境影响评估法施行细则》条文检讨

1.第六条条文对于「不良影响」的界定,缺乏客观衡量的准则及量化的基准,易流于人的本位观点。

2.第七条及第八条应该移至母法第四条中的「专用名词」先行定义,并说明个别审查程序所包含的内容。

3.第八条条文定义「规划」属于开发行为,将使母法第十六之一条及本细则后续第四十二条文失去效用,形同具文。

4.第九条第二项的「撰写者」应修正同前述之「评估者」或「调查评估者」。

5.第十条之一的「径为实体审查」及「从严程序审查」缺乏合法性(legitimacy)的依据,有违公正原则。

6.第十四条条文中「..应详列补正所需资料,..」应修正为「..应详列所需补正之数据项,..」。

7.第十九条条文对于「重大影响」所列各款之「有显著不利之影响」缺乏客观衡量基准,易流于预设立场之争;第四款的「逾越」二字用得不妥,在语意上用「低于」较贴切。

8.第卅六条及第卅七条将「申请变更内容」的主体误认为「环境影响评估书件」,是一项思考逻辑上的谬误;应系「开发行为」的内容申请变更。此亦可由第卅八条的条文比较获得印证。

9.第四十三条条文对于审查结论的内容应加以规范,使能呼应最原始的疑问:「不良影响」或「重大影响」及有关的因应对策。且不应以「分类」的「类」作为审查结论的五种按语的单位。

10.第四十条及第四十九条条文规范的「环境影响调查报告书」及「环境影响调查分析及因应对策」应记载事项缺整合式思考,流于空泛;且后者与《九二一震灾重建环境影响评估作业要点》第五点所规定的「环境影响因应对策」记载内容是否属同一书件?若是,其记载事

项并不完全一致;若非,则二项文件名称似有混淆疑虑。

三、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之检讨

根据历来有关环境保护立法研究者的意见: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重点在于立法时能否确立制度面的完善;因此,秉持的立法原则以「避免不必要的稽延」、「提升决策质量」、「兼顾行政效率」、「充分保障民众参与权利」、「评估书件审议之必要」等为其中要项。但如此的制度面设计仍隐藏下述几项缺失:

进行方式与作法尚不适用于我国

由于环境影响评估的所有书件系由开发者所提出,因此缺乏中立客观立场。另一方面,进行环境调查、分析、预测及评估等事务的顾问公司及相关业者,系接受开发者委托而非「公正第三者」委托,因而在立场上必须要对付钱的业主(开发者)负责;而业主的惟一要求可能仅在于尽快完成通过环境影响评估程序而已。所以不避讳的说,开发者不可能提出会令自己为难的评估报告;代为执行环境影响评估作业的顾问公司也不会扮演「检察官」的角色去挖掘真象,甚至可能扮演「辩方律师」或「媒人」的角色,极力帮助业主掩饰问题甚至美化问题。

因此,由开发者提出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的方式,也许适用于某些国度,但应该还不适用于现阶段的我国。

2.法令条文疏阔不严谨

环境影响评估「法制化」的推动是行政院环境保护署解决问题的第一对策,其目标在于「建立简单且易操作之环境影响评估法令规章与制度」。或许目前以环境影响评估法、施行细则、作业准则、认定标准等等法规为主的体系令人有繁复庞杂之感,但若想整合为简单容易操作的法令体系也会有很多问题。事实上,目前环境影响评估法令最大的问题在于粗陋,包括了法令条文的疏漏不严谨如前节所述,以及相关规制的迭床架屋与僵化。前者可能与迻译自外文的语法有关,但是既是形诸于本国制定的法律条文,便须力求法律用语的明确简洁,更不宜有文意不清的夹残缠语句及欧化语法。而后者则是与便宜行事的考虑有关,以简化行政程序、方便民众接洽为名,实质上却是以一套僵硬的<<开发行为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准则>>外框,冀图框制所有不同类型及规模的开发行为。「准则」之不足,复外加以各式「摘要表」、「调查表」、「明细表」等附件附表规定,除了凸显法令本身的不严谨,亦导引整个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朝向样板化、虚拟化的错误方向。

3.评估内涵之阶段划分不明确

以环境影响说明书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的制备而言,个别阶段所应进行的事务划分不确,评估者被迫采取多算胜少算不胜的作法,往往造成资材过度耗费。虽然在进入第二阶段评估作业之前,有「范畴界定」会议确认相关事项,但事实上,由于<<开发行为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准则>>及其附件、附表的繁琐规定极多,且各表所列示之应用时机并未明确划分,其中尤以附表六「环境质量现况调查表」的规定最模糊。开发者为免于在所谓的「程序审查」(施行细则第十条之一)过程被退件、被要求限期补正而浪费时程,因此往往抱持概括承受的认知,选择多作「比较保险」的方式以求尽快缴费进入所谓的「实体审查」(同前)。事实上,这其中有很多是作了无谓的耗费而已。再者,「程序审查」及「实体审查」这二专用语词仅出现在此增列的第十条之一(87.11.11环署综字第072286号令)及开发准则第四条(..其未符者,不进行实体审查,…),但母法中未曾出现也未被定义;「程序审查」为何?「实体审查」又包含那些过程?可能不同承办人员会有不同认定和要求,因而难免造成开发单位与审查单位之间不必要的误会。

四、环评制度执行技术面之检讨

就目前环境影响评估法规所建构的评估程序及技术(methodology)而言,是属于少数专业菁英(professional elites’)才能有效运作理解的专家知识系统。同时,法规对于各类环境及其环境参数指标的调查时地次数和预测分析评估方法都有专一式(being unified)的限定。如此强制的(action-forcing mechanism)定于一统,除缺乏环境人文观照上对于「多样性」(如Ecodiversity或Biodiversity)应该保有的尊重外,也

暴露出在科学精神层面所讲究的客观性荡然不存。对于这方面的阙疑经整理归纳后说明于下:

1.评估方法精粗差别极大

环境影响评估所依据的理论与方法在传统环境项目的技术层面较为成熟,如水质水文模式、地下水扩散模式、空气污染物扩散模式、噪音衰减模式、…等;但是在生态人文社经等层面则相对薄弱,尚无可资应用的系统化量度评估方法或模式。严格而论,在前述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所应用的模式也皆属简化了的(reductionistic algorithms)思考模式,缺乏科学上的严密性。即使是应用经验模式所推导的结果也尽能算是「假说演绎法」(hypothetico-deductive approach)的推测而已,是以假说的模式配合选择的数据所作的验证和演算。至于其它尚无模式可供计算预测的环境层面,或者流于「作文比赛」、或者竞录物种「学英名称」,使环境影响评估书件成为体例既不连贯内涵又不整合的假性科学报告。

2.审查流程疏阔延宕

环境影响评估审查程序繁复,当评估书件送抵承办者手中,承办人员先依据作业准则第四条「确定」程序及书件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以目前各环保主管机关环评科的配置人力而言,要逐案检视个案内容,应是一种沉重的负荷。直此之故,承办人员也仅能依照认定标准及开发准则的的繁琐规定,逐类逐项比较,将其认定未符合的项目所缺少的点数频次一一列出通知补正,此项补正时间并不包含在审查规范的时限内。在进入「实体程序」后,接着有现勘简报会及书面审查意见须答复、说明及补正。部分审查委员基于职责所在,往往不得不以泛专家身份高谈阔问;遗憾的是环境中影响比较深远的重点问题可能被忽略,反而叨絮于琐碎细节及虚设情境的反复查证上。平心而论,在开发方案的细部计划、用材用料、施作程序及工程技术都还没有定论的状态下,讨论过多的的细节问题实在显得疏阔,而且所造成的资材耗费与时间延宕也是环境资源的一种浪费。

3.替代方案流于形式

替代方案(alternatives)的设置本意应是基于「程序正义」,使开发者就其规划的方案寻找及

思考不同场址、不同开发量体内容、不同工程技术、不同保护措施…等等的各种可行性和利弊,提供充分而不具预设立场的客观评比信息,使开发者能作出最适切的决策。惟目前的替代方案设计已经沦为聊备一格的位阶,以凸显主方案的杰出与无可替代为惟一目的。换言之,仅在敷陈法令层面上表象形式的完整,不具有实质的鉴别功能。

4.审查委员功能不彰

审查委员中尽多学验俱丰的饱学之士,也有各相关部会机关之专业代表,应该可以就评估书件及事物提供评论与建议。但是检视众多书件之审查意见,发现能客观全盘了解评估标的且提出中肯专业意见者并不多,机关委员的审查意见也常流于本位优越意识,显露出知识侮慢或千篇一律的成见。使得审查者与被审查者之间产生不信任和价值判断上的差异,降低了审查的质量和效益。此层面的问题,从审查结论的内容也可以获得一些梗概。其实检视审查意见是否针对开发方案的「不良影响之虞」及「重大影响之虞」命题作了澄清或认定,是否提出了中肯的解决方法,就可以知道该开发方案所经历的冗长环境影响评估审查程序是否发挥了各界期待功能。换言之,审查意见反应出审查委员的专业与用心程度,也是社会大众评判该项环境影响评估是否具有公信力的一种指标。因此,当审查委员在品评环境影响评估书件的时候,其实也要有接受社会公评、检验的心理准备,能够融入这样的制衡机制,才能使环评的审查回归到环境保护思维的重点上。

5.利益团体的共构纠葛

环境影响评估制实施以来,除学术机构团体与大型顾问公司能有资历完备的团队组合,就评估标的进行专精的评估之外,许多较小规模的从业机构系以「分包」的方式完成评估作业,甚至于是以不负责任的「价购」方式取得评估数据或姓名数据使用权。更不避讳的说,也有一些人仕及团体是在觊觎环境影响评估的利益,而非着眼于环境与社会的公益与公义。事实上,国内的环境影响评估事务有一部分或一定的比例,已经成为特定集团或人仕的专属利益,如果再不改善而任其滋长,最终的结果可能会背离环境影响评估这个制度的良法美意甚为遥远。

五、环评制度设计的改进建议

1.环境法令及环境基础信息强化

环境法令条文应讲究典雅精确,用字用语尤其要审慎,更不应有错别字或语意模糊的条文;同时环境保育与资源利用的理念要能有效融入。至于环境影响评估的广度深度也须依开发案的属性规模明确划分,各种规范及要求要合理,避开繁琐复杂及僵硬的制式框架。评估过程使用到环境基础数据及其周边计划信息应由中央环境保护主管机关搜集建档提供,以「有价方式」让开发单位价购方式使用,不应由开发单位漫无头绪的张罗或选择性的偏重,才能使环境影响的评估工作立在公平真实的基础上。

2.量化方法及评估模式规准化

环境影响评估现行通用的各式分析量化及评估方法与模式,其间的精致与粗陋程度差距至大,有些环境类项几乎连稍具理论基础或经验法则的量化模式都谈不上。因此,使得环境影

响评估的预测、分析与表达的书件内涵显得非常不统合。建议中央环境保护主管机关应在环境影响评估书件体例格式上的严整性和等效性加以检讨,将各种环境项目的调查分析预测评定归纳成可以简要提出信实数据及客观分析结果、可以有系统而全面整合的评述开发方案的评估方式,而非空有许多框式,实际内涵却是无的放矢言不及义。

3.公正团体执行评估管考

环境影响评估程序,若要避免预设立场的干扰,那么影响预测及分析的工作便应委由客观公正的第三团体进行。开发单位只须将其开发方案之量体、工程规模或内容以及各项环境数据利用划记方式记录于数据卡后,交付环境保护主管机关。环境保护主管机关委由「第三公正团体」进行检核及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定。开发单位再依据该评定结果显现的「重大影响」、「不良影响」及「累积效应」(cumulative effects)可能产生的各项疑义,提出环境保护对策或综合管理计划。以此方式进行影响评估,所有使用到的方法、数据的正确性、时效性以及区域「累积效应」均可因此而确保,所提出之评估书件内涵也因而可以具体简要而具有公信力,审查期间的会议次数及文书往返辩驳争议可以减少,审查流程可以更专注于重大问题的讨论上,因此审查时程便能有效缩短。

4.审查委员回避条款

环境影响评估审查委员的角色至为崇高,必须加以维护才能昭信于社会大众。当审查者与经手审查的案件间有某种从属或关联时,在法律上应该要设有使该等审查委员有效回避的机制。中央环境保护主管机关更积极的作法是,必须排除经常接受开发单位委托执行环境影响评估业务的人仕担任审查委员,避免外界产生质疑。另一方面,审查委员的遴聘须以学术与实务专长作平衡考虑,每年有适切比例的轮替,才不会使审查会议的意见长时宥于褊狭的刻板观点,也才能使新的环境理念能不断注入,免去定于一尊的偏执危机。

5.评估程序依规模性质分类

环境影响评估的程序及进行调查与评估的工作内涵,以能适度反应开发方案的性质、规模及所在地的环境状态,彰显该开发方案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为要。因此,不应以一种既定框式箝制所有不同性质规模的方案。换言之,让各式各样开发方案的环境影响评估一体遵行于同一作业准则是错误的,错误的程序便不可能得到公义的目标。另外,当环境信息不充分或不完整时,合理而可接受的环境影响程度如何,也应该要有分类分级的考虑。由此观点申言之,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在规范诸如政府制定政策、兴建核能发电厂、私人兴建文教建设…等不同影响层次与规模时,所应进行的评估方式、程度和关注的焦点应该不同,因此评估程序和内容便不应该是同一制式的规范准则。

6.评估报告方式及内容简化

现行由开发单位提送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件,往往篇帙庞然。再加上审查意见答复以及各种说明会、协调会、公听会…所准备的书面数据,单是纸张与资源的使用量便相当违背保护环境的初衷。这些品相繁多的书件,除了满足环境评估刻板规范要求外,并没有实质的环境效益。如果环境影响评估报告书件的内容可以简化为诸如「开发量体产能数据」、「环境信息」、「量化方法与结果评析」、「环境综合管理计划」等主要项目,将无意义的填充材篇章删除,配合适度的表格化方式,当有利于环评信息的网络查阅。斯时,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极有可能成为全民乐于参与监督的环境保护政策。在各项评估信息必须接受公评公议的情势下,开发单位、顾问公司、主管机关及审查委员都会更专注专业的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工作;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也因而可以免除来自于立场、人情和利益等的干扰。

六、结论

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实施廿余年以来,国内许多开发案的评估与审查仍停留在开发场址及其周遭环境「负面影响」的发掘与防卫为重点,不但评估过程未能掌握要点,也往往消耗许多的人力物力于无谓的细节。此外,评估的理论和方式也仍不够周全,不同环境类别、单元或参数之间,评估技术的精粗差距很大,造成倚轻倚重的争议,也让许多人文社经与环境生态层面的研究者深感不以为然。

另一方面,制度设计上与执行技巧上的瑕疵,使得环境影响评估制度趋向虚拟化、形式化、工具化。如果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在我国的实施目标中,社会目标或环境目标能达成其中之一,那么豪雨之下不应有水漫的南部科学园区,更不应有高铁振动问题的被遗漏;也不应该有妨碍飞航安全的「远东第一」金融大楼获得准许开发;当然更不应发生新竹科学园区联华电子扩厂的环评争议**的事件。

本文于检视环境影响评估现行法令条文与制度设计上的疑虑后,从比较实务的层面提出观念上甚至是制度设计上的变革,期待此项制度能真正发挥维护环境的功能,而不是开发单位所利用的策略与撒谎工具。更不能让物力与众多专业人士的心力浪费在一场场名为保护环境永续发展,却了无具体成效的环境保护戏目里。当然,所谓变革也不是拘限在「评估细目及范围认定」等枝枝节节的讨论、修删、增列或指定上;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落实,也不是藉由强制开发单位「负责人」必须在环境影响评估书件上签名认帐,就可以一蹴而及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必须要研拟出一整套合理可行的架构和执行方式,才能发挥这个制度的效益,达成其保护环境的理想目标。

综合言之,我国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的实施经验显示,其中确实存有制度设计上的偏失。若不及时修正,迁衍时日之后,环境影响评估这样一项原本理想崇高的制度,有可能沦为一项仅对「国内生产毛额」有供献、只讲形式完备,却无助于环境之实质卫护的僵化制度。那么此项制度终将成为另一项失去目标与理念的空泛政令,甚至仅是引起民怨的另一项扰民措施而已。

参考文献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影响评估法规”,台北(2001.12)。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保护署公报”,第11卷,第1期,第43---124页(1998)。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影响评估制度之建立”,台北(1988)。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影响评估之方法”,台北(1993)。

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环境白皮书”,86年版,台北(1997)。

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环境保护立法之研究”,法规研究报告5002号,台北(1987)。

台湾大学地理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估论文集”,台北(1986)。

叶俊荣,”环境政策与法律”,月旦出版公司,台北(1993)。

黄锦堂,”台湾地区环境法之研究”,月旦出版社,台北(1994)。

黄光辉译,”环境影响评估”,沧海书局,第2版,台中(1998)。

叶文虎等,”环境质量评估学”,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96)。

丘昌泰,”台湾环境管理政策”,淑馨出版社,台北(1995)。

丘昌泰,”建构三E导向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环境工程会刊,第10卷,第1期,第31---44页(1999)。

郑先佑,”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学”,国立编译馆主编,徐氏出版社,台北(1992)。

郑先佑,”生态保育的整合影响评估方法探讨”,整体区域评估法应用研讨会论文集,第24---94页,台北(1996)。

胡思聪,”环境工程技师对EIA制度的期待”,中华民国环境工程技师公会会讯第29期,第2-3页,(1998)。

胡思聪,”我国环境影响评估制度执行成效探讨”,第12届环境规划与管理研讨会论文集,第244-248页,中坜(1999)。

第二篇:环境与心理之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环境与心理之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敢问世间的生物能有几个能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盛赞之声不绝于耳。真的是胡杨的本性吗?而我说,它也不想这样。

如果从环境对人的影响来说,人只是环境的产物,人只能顺应环境。环境的影响被看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就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和主张。环境决定论是把环境的影响放在了重要的地位。人的心理行为都是环境塑造的,都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的。早期的或古典的行为主义学派就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在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看来,人的行为并不是本能决定的,或者说就不存在什么本能。所有的行为都是由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没有什么中间的过程,没有意识的存在,没有内在的心理。那么,通过揭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控制刺激,来控制人的行为。

尽管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心理学家非常重视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视环境的因素,但是对环境的理解却大多是把环境看作是外在的影响和外在的干预。这种对环境的理解支配了心理学的研究,并决定了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理解和研究。但是,把环境看作仅仅是外在的干预,显然无法完整地理解环境的内涵和作用,或者说只能是片面地理解环境的作用。这也更进一步决定了和限定了对人的心理行为的理解。问题在于,人们已经习惯了把环境看作是外在的干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力量。那么,环境就成了异己的力量,就成了强加于人的奴役,是无法摆脱的神喻。人的心理行为就是环境任意所为的对象。环境就是天意,环境就是强权。但是,把环境看作仅仅是外在的干预,显然无法完整地理解环境的内涵和作用,或者说只能是片面地理解环境的作用。

人的心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心理的变化并不是零乱的和纷杂的,也不是片段的和无关的,而是有序的和丰富的,是系统的和关联的。所以,更能够说明这种有序的、丰富的、系统的、关联的和变化的术语,就是心理的成长、心理的扩展和心理的丰满。这都是关系到人的心理成长的非常重要的术语。人的心理的扩展或心理的丰满就是说人的心理成长是没有止境的。所谓不断地成长就是不断地扩展或不断地丰满。所以说,人的心理成长是伴随终身的。

心理的成长在某种意义上都是环境影响的结果。所以,心理行为不是真空中的存在,不是随心所欲的结果。那么,环境对于人来说,或者环境对于人的心理行为来说,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10应用心理田畅

第三篇:环境影响与评价

浅谈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与评价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的普遍经验作为一种预见性的环境管理工具, 对它所实现其目的的程度已经产生了颇为激烈的争论, 这一直是衡量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 条款, 特别是讨论已经从程序上的执行问题转向到环境影响评价的更实质性目标和其置于更广泛的决策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的概述,接着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最后介绍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预测生态环境影响的概述

生态环境影响是指生态系统受到外来作用时所发生的响应与变化。科学的分析与评估这种响应和变化的趋势,称之为影响预测。对这种预测的结果进行显著的分析、人为的判别可否接受的过程,称作影响评估。

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一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其影响发生在开发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并且在不同的建设阶段有不同的影响发生。例如公路建设项目,它的生态环境影响发端于勘探选线,重点发生在施工建设期,可能造成诸如对珍稀动物植物的清除、栖息地破坏、景观破坏等不可逆转的影响,甚至连补救措施都不可能实行;而建成营运期又可能因为交通噪声及汽车尾气对沿线动物栖息环境带来影响,并有可能造成生物阻隔,使动物迁栖受影响;由于交通便利使道路两岸逐步城镇化,影响自然景观;而且使外来物种入侵的几率大增;人类对植物的盗伐、对动物的偷猎、对矿产的开采活动也会大大增加,从而影响生态环境。(2)其影响多具有积累性,开发建设活动的积累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后,就能导致生态系统突然的质的恶化或破坏。例如,三门峡水利工程造成的泥沙淤积对渭河河床的抬升,一场并不大的雨便足以造成渭水泛滥成灾,威胁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其影响有直接作用,亦有间接作用,有显见影响亦有潜在影响,有时间接影响比直接影响造成的影响还大,或潜在影响比显见影响更为重要。例如,对矿山的开采不仅存在对生态的直接破坏,而且可能因为开采不当造成山体塌陷,或因尾矿堆积不当而造成山体滑坡,雨季形成泥石流等,威胁周边居民及生态环境安全。(4)区域性特点。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无论项目建设还是区域开发,都具有区域影响性质。(5)地域性特点。由于生态系统是有显著的地域性特点,故相同的开发建设项目在不同的地区绝对不会有完全相同的影响。生态环境影响预测

环境影响的预测就是预测工程兴建后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影响。预测的结果一般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两种。对于一些能用量度单位表示的环境因素,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或物理模型作为定量的预测估算。

2.1环境状况的具体分析

在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特征,列出与工程有关的环境因素并且加以分析、预测,根据每项因素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有主次地进行分析,根据各自的权重综合平衡评价。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1)清单法: 将可能影响的环境因素根据作用的大小以表格形式列成清单,这一方法又分简单清单法、分级加权清单法和提问式清单法3 种,分级加权清单法是目前常用的方法。

(2)矩阵法: 将影响环境的因素排在纵列上,将环境效应排在横行上,构成阵列。其中,各项效应对环境因素的正负影响均按不同等级示出其影响的程度。通常,还多采取加权的办法,以识别各项因素对整体环境影响的总和。

(3)网络法: 属于一种流程图的结构,由箭头与方框做有序的组合,用以说明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逐渐影响。这一方法的特点是可以形象地反映人类活动———效应———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

(4)叠置法: 其做法是先区分影响类型并分别制成环境质量等级分布图,然后再将各分布图叠置起来,进行识别和筛选。

2.2 影响预测方法和技术要点

生态影响预测一般采取类比分析、生态激励分析、景观生态学的方法进行分析与描述。生态影响预测还可以再现状定量调查基础上根据项目建设生态破坏程度进行推算。在进行生态环境影响预测或分析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1)持生态整体性观念,切忌割裂整体性作“点”或“片段”分析。(2)持生态系统为开放性系统观,切忌把自然保护区当作封闭系统分析影响。(3)持生态系统为地狱差异性系统观,切忌以一般的普通规律推断特殊地域的特殊性。

(4)持生态系统为动态变化的系统观,切忌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和过去的资料为依据做主观判断。(5)做好深入细致的工程分析,要做到把全部工作活动都纳入分析;把活动全部过程纳入分析;把各种不同的影响形式、内容都纳入分析,筛选重点影响问题作深入分析与研究。(6)做好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分析,要做到对敏感保护目标逐一进行影响分析,并结合上述的工程分析;内容作全部活动、全过程和所有影响形式的影响分析;针对敏感保护目标的性质、保护要求作好影响分析。(7)正确处理依法评价影响和科学评价影响的问题。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解决两类问题:一是贯彻执行环保政策与法律,将建设的项目的影响

限定在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二是科学的预测实际发生的影响。有时,建设项目能满足法规要求,但不一定实际影响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可以通过调整自然保护 区的功能区而解决建设项目不符合法律的问题,但“调整”并不等于消除了实际影响问题。科学的预测实际发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真谛。(8)正确处理一般评价和生态环境影响特殊性问题。一般评价比较重视直接影响而忽视甚至否认间接影响,重视显现性而忽视潜在影响,重视局地影响而忽略区域性影响,重视单因子影响而忽视综合性影响。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中应充分重视间接的、潜在的、区域的和综合性的影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种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否显著、严重以及可否为社会和生态接受进行的判断。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对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估,对其影响进行预测与评价,对其保护措施进行经济技术论证的过程,也可指评价过程。

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查清项目拟在地区的环境质量现状,针对项目的工程特性和污染特征,预测项目建成后对当地环境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及其范围和程度,从而制定避免污染、减少污染和防止生态破坏的对策,为项目选址、空间布局、方案制定和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其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为项目选址提供依据。在项目布局及厂(场)址方案选择中,对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后果以及环境对建设项目的制约因素给予全面考虑。(2)优化建设方案。通过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反馈到建设方案研究中去,作为对拟选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3)多方案比选的基础。在一个建设项目存在多个建设地点和多种替代方案的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也是进行多方案比选的基础之一。

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

对科学预测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可采用下述指标和基准:(1)生态学评估指标与基准。在生态学评估中,避免物种濒危和灭绝是一条基本原则,相应地可形成灭绝风险、种群活力、最少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最少生境区等评估指标和技术,也可评估出最重要生境区、最重要生态系统等以及需要优先保护地生态系统、生境和生物种群。生态学评估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评估,反映影响的真实性,也是最重要的评估指标。(2)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与基准。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谋求经济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谋求社会公平,谋求长期稳定和代际间的利益平衡等,都是基本原则。与此相应,评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生态的可持续性等,都是重要的评估基准。(3)政策与战略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共中央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可作为基本评估指标和基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许多环境政策、资源政策、产业政策,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和标准。(4)以环境保护法规和资源保护法规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法规有世界级、国家级和区域级之分。依据法律和规划进行评估,主要需注意法定的保护目标和保护级别,注意法规禁止的行为和活动、法律规定的重要界限等。(5)以经济价值损益和得失作为评估指标和基准。以经济评估不仅评估价值大小与得失,还有经济重要度评价问题,如稀缺性、唯一性以及基本生存资源等,都具有较高的重要值。(6)社会文化评估基准。以社会文化价值和公众可接受程度为基本依据。社会公众可接受为基本依据。社会公众关注程度、敏感人群特殊需求、社会损益的公平性等,都是社会影响评估中应特别注意的。文化影响评估则以历史性、文化价值、稀缺性和可否替代等以及法定保护级别为依据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HJ/T-19-1997)

[2] 周国强主编.环境影响评价导论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 张书农.环境水力学.天津:河海大学出版社,1985.[4] 宋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几个问题的探讨.环境保护科学,2006,6:30-34.[5] 刘晓冰.环境影响评价[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第四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评估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评估

COSO报告是目前最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

自美国安然公司特大财务舞弊事件发生以来,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提到内部控制,我们不得不提到美国COSO报告。

2004年9月29日,COSO委员会发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简称ERM)。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内部会计控制方面逐渐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规范体系,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活动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COSO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纲领

内部控制规范由财政部等五部委以财会[2008]7号的发布,内部控制制度配套指引由财政部等五部委以财会[2008]7号的发布。该文件指出:

为了促进企业建立、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审计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现予印发,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

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在此基础上,择机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施行。鼓励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提前执行。请各上市公司及相关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切实做好执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同时应当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

中国COSO对企业的要求

对高级管理层的要求

1、高管是内部控制的剧中人。

现代内部控制不再只是组织(企业)高层对下的控制,而是对全员的控制。也就是说,一个组织的内部控制要“控”的,既有基层,更有高层。

它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布在组织的“面”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将内控建设看作是演一场戏,那么要演好这场戏,要求剧中的演员首先学习好、理解透“剧本”。

这就更应注重内部控制规范的学习。惟有如此,演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这场“戏”才有基础和前提。

2、高管是内部控制的责任人。

贯彻内控规范是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法定职责,也可以说是法定

其要承担主要责任。

●董事长为代表的董事会全体成员,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以总经理为代表的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企业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董事会秘书,负责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相关的信息披露等重要事宜;

●内控负责人,具体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这是基本规范、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的明确要求,也是内控规范体系的基本要领之一。既然如此,要担当起责任、履行好职责,就更须带头学,充分发挥领导和示范作用。

3、高管是内部控制的受益人。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内部控制的目标多元、范围广泛,其涉及的战略决策、组织重塑、规划运行、管理创新和流程再造等内容,是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日常管理实践中最为关心、最为重视的问题。

了解和掌握这些内部控制规定,不仅可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对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合法权益起到保护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发展了,竞争力增强了,从一定意义上看,大家还是最大的受益者。

对单位贯彻的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自上而下推动。

内控规范明确要求企业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构建良好的内部环境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高管一定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法制意识和风险意识,亲身参与、大力支持内控规范的学习培训和贯彻执行,自愿担当起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领路人。

要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做起;要从规范战略决策程序、立足企业长远发展做起;要从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核心品牌做起,真正将贯彻实施内控规范营造成为企业“高层基调”。

要及时将内控规范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在全公司范围内予以下达,引起广大中层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重视,让内控规范的相关标准和要求真正发展成为企业“基层守则”。

2、开展宣传培训,及时转变观念。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极大的拓展,内控规范的精神实质和核心内容与企业传统认识相比有了长足的发展,需要在座各位领导和企业全体员工及时转变观念、拓展视野、更新知识。在美上市公司执行《萨班斯法案》的实证研究表明,凡是未能通过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大多与内部控制宣传培训不到位、组织成员对自身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定位认识不足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结合企业实际,制定操作规范。

内控规范以原则为导向。如何将内部控制规范中的理念和原则与

企业的治理结构、组织机构、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很好地衔接、融合,是真正落实好内部控制规范的关键。

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各行各业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内外部因素十分复杂,这就要求各企业必须根据基本规范和相关配套指引的要求,结合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实际,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实际的操作规范。

4、重视人才培养,谋求长远发展。

内控工作能不能做好、做久、做实,人才是关键。当前我国企业内控人才紧缺,严重制约着内控规范的顺利实施。

财政部已经将内部控制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和高级会计师考试的范畴。

内部控制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有关企业经营的失败、会计信息失真、违法经营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或失效。

诸如:

ü 巨人集团的倒塌

ü 郑州亚细亚的衰败

ü 震惊中外的琼民源

ü 银广厦事件的发生

ü 乃至美国安然公司的破产等

第五篇:环境与职业评估

环境与职业评估

1.人才供需状况与就业形势分析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今天,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然而一个奇怪的现象却是:有些中专或大专毕业技术生供不应求,而当代大学生却难以就业。针对此类现象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发现: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对专业人才的新的类别需求、层次需求和数量需求,像数控技术应用、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护理等不少行业都出现了人才紧缺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用工单位需要的大量技术工人短缺,出现了“技工荒”。中职毕业生之所以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其中主要的因素还在于中职毕业生可塑性大,敬业精神较强,能把所学专业随时应用于实践,工资待遇要求也低于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就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现代化制造业急需技术工人。当前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新阶段,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技术工人。二是家长观念更加务实。一些学生选择中职是抱着“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想法。调查显示,50%以上的农村学生和家长愿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49%的学生为了早日就业、24%的学生为了技术致富而选择了中职学校。

而针对就业形势分析发现:目前是有些岗位招不到职员,而有些则是数千人应聘一个岗位。就总体而言,目前的就业前景是不容乐观的。这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就业困难急剧增加

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2007 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状况,到2009 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2010 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09年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则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

2.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

对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拥有怎样的素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呢?下面我将列出现在职业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1)具有市场经济概念和全球战略眼光。

(2)具有改革创新观念和开拓进取意志。

(3)具有竞争合作观念和时间效率意识。

(4)具有法制道德观念和自律自励品质。

(5)具有全面发展观念和国家民族精神。

2、从“四个统一”看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的希望和要求 分析和综合近些年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基本趋向,其共同点是着重考察毕业生的七个方而

(1)思想品德 通过看档案或走访有关人士来了解

(2)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通过看成绩单或当场测试来了解

(3)心理和身体素质

(4)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5)特长 这是在各方面素质基本前提下,表现出的诸如外语、计算机、科研、语言文字、组织管理等某一方面超出其它人的能力

(6)待人接物的礼仪 待人接物礼貌热情,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将给用人单位留下好的印象;相反。不懂礼貌,言谈举止狂妄或过分拘束或矫揉造作、故作姿态等。那会引起用人单位的反感。

3.职业对人格特质要求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照。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管理者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和管理活动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理环境也不同。所以拥有良好的人格特质在就业竞争中就显得格外重要。总结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发现以下特质是必要的:

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像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具有上述这些良好性格特征的人,往往是在群体中受欢迎和受倾慕的人,或可称为“人缘型”的人。当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具备这些良好品质,人们之间在具备这些性格特征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差异,就决定了个人对他人的吸引力的不同。据国外有关专家调查结果显示,有魅力的员工更加讨消费者喜欢,也更加容易的使谈判成功。所以培养上述人格特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4.职业对能力的要求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倒闭、转业、兼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受其影响,职业的供给数量、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化。另外,因择业者的才能、素质水平存在着差异,以及求职预期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择业者要想得到一份满意、适合自己的职业变得越来

越困难。因此,我建议当代大学生能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预期与职业定位,提高自己在职业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职业能力包括9种.(1)一般智力:主要指学习能力,即获取、领会和理解外界信息的能力,以 及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2)表达能力:以语言或文字方式有效地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3)计算能力:准确而有目的地运用数字进行运算的能力。(4)空间感:凭思维想象几何形体和将简单三维物体表现为二维图像的能力。(5)形体知觉:觉察物体、图画或图形资料中有关细部的能力。(6)色觉:辨别颜色的能力。(7)手指灵活性:迅速、准确、灵活地运用手指完成既定操作的能力。(8)手臂灵活性:熟练、准确、稳定地运用手臂完成既定操作的能力。(9)动作协调性:根据视觉信息协调眼、手、足及身体其他部位,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反应,完成既定操作的能力。那么怎么样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一选择与决策,人生存的基本技能做出明智的选择是一项与每个人的成长、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生存技能,我们的每一个决定,影响、左右了我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生活质量。在我们的一生中,需要花费无数的时间与精力来选择或做出决定,小到选乘公交车,大到求学、择业,还有恋爱与婚姻„„的确,成功与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十字路口”上的某个决定。二.影响职业选择的三大因素(1)发现与探索自我。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需要,即自己想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气质与个性特点,分析自己适合从事什么职业;了解自己的职业能力及其倾向,看看自己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最充分地发挥潜能、实现自我价值。(2)认识职业世界。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世界,认清职业社会发展的趋势,了解相关职业的特性及其对就业者的要求。(3)寻求最佳的人职

5.职业对技能训练要求

针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得不提高自己的相关技能,包括和自己专业相关的一些知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紧跟专业技能方面的要求,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是自己处于领先状态。

(2)努力学习相关知识,使自己成为复合型人才,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使自己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使自身的工作及相关素养得以提

高。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职业训练对职业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奋起学习以使自身处于不败之地。

下载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与制度设计之检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环境影响评估法令与制度设计之检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之检讨(精选5篇)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之检讨 刘孙丽 (广西大学法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 [摘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对其所作的解释确立了我国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笔者认......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功能之检讨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刑事案例指导制度功能之检讨 作者:李祖兴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10期 【摘要】法学理论界对案例指导制度已研讨多时,司法实践部门也初步建立了我国......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之检讨与完善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之检讨与完善 李 华 摘 要 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无法发挥作用时,为交通事故中的......

    某石灰岩露天开采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某石灰岩露天开采矿山环境影响评估报告 1 项目概况 矿山位于××××,行政区划隶属于××县××镇××村。地理坐标:东经×°×′×″~×°×′×″,北纬×°×′×″~×°×′×......

    法官考评制度的检讨与完善

    法官考评制度的检讨与完善 法官考评制度是人民法院内部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要制度,藉此能够充分了解法官履行职责的情况,实行业绩考核,作为奖惩的依据,有效激发法官工作积极性,推......

    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的检讨与建构★

    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的检讨与建构 「内容摘要」我国现行证券法中规定的民事责任制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突出地表现在民事责任的缺位,这不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应把证券......

    吸烟与环境影响(共五则)

    二年级(上)健康教育 吸烟与健康影响 大湾明德小学二年级:丁德凌 教学目标: 1、体会吸烟和吸二手烟都有害健康。 2、知道吸烟会造成环境污染 3、树立不吸烟、远离香烟、宣传吸烟......

    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准则

    【法规名称】 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准则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 1997-12-31 【正文】 高尔夫球场运动场地开发环境影响评估作业准则 第 1 条本准则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