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养厚葬问题思考5篇

时间:2019-05-15 00:33: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薄养厚葬问题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薄养厚葬问题思考》。

第一篇:薄养厚葬问题思考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2012)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记者调查发现,将近60%以上的网民认为自己对父母“孝敬不够”,其中超过80%以上的答案是“没时间陪父母”,30%左右的网民认为是“没有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专家表示,从消费层面上看,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实际上并不高,真正让他们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他们之间的沟通、相伴

关于薄养厚葬的调查与思考

朱茂华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承、人文传承、生育传承链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链节。因而才有了周公旦敬父行孝、王祥冰求鲤、子路负米孝双亲、子骞劝父请后母等等动人的孝养故事的代代流传。在世界老龄问题研讨会上,中国家庭式和谐养老形式,一直是被推荐学习的模式,许多西方国家老年人也非常羡慕我国的家庭养老形式,有的甚至到我国城市小区购买住房,参与社区生活,体验敬养老人的各种活动。目前,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1.6亿老年人享受着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生活方式,老年人过着居有房,吃不愁,穿且暖的自在生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的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不和谐的一些情况,特别体现在对待老年人薄养厚葬的问题上,不能不引起老龄工作部门和老龄工作者的关注。为此,笔者在多年的老龄工作和老干部工作中,对全市城乡部分社区居民和农村家庭作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现拟文与老龄工作同仁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薄养厚葬的现状。

古人云:孝子事亲,在于仰体亲心、敬亲、顺亲、慰亲,然后奉养,乃能承欢。父母在时,必须孝养爱敬,尽心报恩,以免愧憾,但哀亲时,死事哀戚。就“生民之本尽矣,死生议备矣。”(孝经)。自古时,就提倡孝养薄葬。然而,现在存在的薄养厚葬的问题是,当老人活着时,在对待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养护不力,关心关注关怀不够,但在老人辞世后,却异常关顾,丧事大操大办,竭尽全力,让乡邻深感排场荣耀。薄养厚葬具体体现在

1、老而难伺,视为多余。不少老人年轻力壮时,劳动生产、养育儿女并帮助成家,到了年老体衰时,儿女不念其艰辛一生,费尽心血,反而认为是累赘,关心不够,关怀不多,“老东西、老不死、啰嗦、怎么不早点死掉、吃的不少,就是什么事都不做……”等等恶言恶语,令老人心情终日郁闷,不少老人哀叹:现在这样子,生不如死,活着也是一种受罪。

2、三餐好吃,头实难抬。在一些家庭中,年轻一代在涉及养老这个话题时,无不述说是怎样让老人吃好穿好的。但与老人交谈时,老人却反映:“他们有他们的事,三餐摆上桌,不是硬的,就是辣的,我们吃不动,吃不来呀!”也有的老人讲:“三顿是有保障,但是哪个去问你个冷暖呀!”还有老人讲:“吃是吃了,但不能做事了,吃的时候哪顿不受他们的脸色呀!”“老了,不能动,不能给他们做事了,冷言冷语,恨不得把吃的呕出来……”等等。

3、身体有恙,无人问病。不少老人身体有病了,无人问津。直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才引起注意,不送就医,不拿药方,让老人“挨挨”。某村中一个老人患了癌症,三个儿子在外界压力下,送其就医,医生让其手术,他们推托不肯,说什么,“老人身体吃不消……”结果“照光”照的老人食道严重溃疡,又不送医院,让老人天天吐涎挨日子,当合作医疗报销了药费的一部分时,三个儿子拿钱到手不但不送老人去医院复诊,反而把钱一分了之。

4、忤逆不孝,恶言伤老。在相当一部分城乡家庭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忤逆不孝的情况,骂“老东西”“老*”的不在少数。不少儿子砌了楼房,老人住进了“偏房(搭的个棚子)”。有户人家本来给老人楼下一间房,不久儿子和媳妇说要装修,就把老人赶进了屋后不用的猪圈里,时隔不久,老人就被活活气死了。还有一家老夫妻,儿子喊父亲去吃饭,当看到母亲也去时,就说:“那个叫你来的,你自己家里去

煮”,当场把老太太气的哭晕过去。晚辈骂老人“老不死”的大有人在。其目的,都是盼老人早死早好。

5、不尽孝道,不行瞻养。有的家庭,把老人丢在一边,从不问候,从不关心,从不尽瞻养义务。有一个老太太80多岁,驼着背走路,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子夫妇俩从不过问。谈起养老人,大媳妇说,“我还要人养呐。”二儿子多年外出,生死不知,孙子是个教师,但就是不尽瞻养之道,村民们议论纷纷也解决不了问题,村干部看着孤苦伶仃的老人佝偻着腰在地里做活,就找其子女协商养老,但两个儿子的家人无人应声,结果只好由外村的五个女儿轮养。

6、死后排场,无限风光。尽管对老人生前的瞻养不尽孝道,但老人死后,其子女却竭尽排场,这情况也比较普遍。某居民小区一个老太太由于骨折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其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从没来照料一次,都是借口忙逃避照料义务,让一个80岁的父亲服侍老母亲,有时老头子出去买菜,老太太在床上要小便,喊叫之声,百米开外可闻。当老太太死后,三个儿子却摆场子,把个丧事办得十分气派,令邻居咋舌。不少人讲,现在也不要这个样子,只要在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多尽点孝心就行了。某镇区一户人家,四个儿子日子都过得很好,在81岁的老母亲中风后,互相推托,舍不得花钱送医院就医,母亲死后却雇了一班吹打,请专职司仪哭唱,唱得观看的人掉了泪,当场就有人说,这些孝子听了不知羞不羞,接着四个儿子又请了三十多桌客答谢吊唁 的人,大家都说,薄养尽显人心,厚葬太不应该”。

7、火葬土葬,还是厚葬。实行火化,是殡葬制度的改革,尽管我市已全部实行了火葬,但是仍有不少人偷偷摸摸打通各种关节,把骨灰弄回家,放入棺椁,再次土葬,加大了殡葬成本,影响了殡葬制度改革。一对老夫妇,儿子在外做生意,三年多没回家看望过一次老人,在母亲去世后,回来做足了派头,请和尚连续起度七天,然后买下三万多元的墓穴,他说:“这样才能得起去世的母亲。”而他的父亲却说:“人死了埋在哪儿不一样,只要儿子在跟前,生病了,头痛脑热有口热汤热水就行了”。台城某一户居民,父亲长期患病,日夜呻吟,无人安慰体恤,儿媳妇巴不得老人早点死去,恶言恶语,老人离世,光吹打乐队就雇了两个,还把骨灰送葬到老家入土安葬,据称酒水就花去了上万。

二、薄养厚葬的成因。

1、表象折射出传统养老的缺失。薄养厚葬是个城乡常见的现象,由于经常的存在,它在人们的眼中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敬老精神和孝养意识的麻木,那些子女不孝养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哪家老人离世了,没有风光地为老人办好丧事,肯定会引发人们的不满。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传统养老的家庭道德、社会道德教育在新生一代中已经弱化、淡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时候,并不是传统美德传承的催化剂,反而是竭止剂。在艰苦的岁月里,老养小,小敬老,反哺老人的养育之恩,扶养之情比较直接和直观,而物质生活提高后,生活观、生存观、金钱观的改变,在某种层面上,孝养的意识被削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人们都在陀螺般的快生活节奏中,当大量家庭成员的外出流动时,更增大了传统养老的难度。因此,不能很好地瞻养、孝养老人也成了一些人名正言顺的借口。再者,老人离世后,从外地赶回来的子女为老人举办葬礼,豪华、铺张的形式,也成为平时不能孝养的一种心理补偿。由此而见,在推进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一是老年法的宣传仍然很不到位,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敬老养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和影响也比较小;三是对“薄养厚葬”的批评教育力度不够,孝养的气氛还没有在面上形成等等种种因素,使厚养薄葬难以达到预期。

2、社会的功利化助长了薄养厚葬的形成。社会的功利化,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的诸多方面,但社会的功利化与孝养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什么都时尚个形式,商品促销请歌舞演唱和助力,商店开业都要放上许多鞭炮,老人去世总不能闷声息气,养的时候没有人看见,死的时候总要让人知道。人们常说,“人要面子树要皮”。在调查中,一些村民反映说:“瞻养老人,怎么样养,养得好不好,反正在家里没人知道,但葬得如何,有没有排场,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有的村民说:“养,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天,天天都要做的事,做了也看不出来,养得

再好,也没人说好,葬得风光,就有气派。”但更多的人都轻视薄养厚葬的现象。认为“与其在老人死后花这么多的钱,不如让老人生前吃得好一点,睡得舒坦一点,让老人少受气,不作气。”从另一个侧面上讲,目前社会竞争性无处不在,特别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因此,外出打工、经商是提高经济收益的有效形式,子女长期在外,孝养本身就成了问题,更谈不上精神瞻养。因此,“平时养不到,便在厚葬上补”的思维方式和操作形式也是薄养厚葬的一个重要方面。

3、厚养薄葬的法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尽管自上而下的各级老龄工作部门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在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工作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与目前我国老年化发展的趋势以及老年人养老需求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各级政府关于瞻养老人的宣传仍很不得力,特别是厚养薄葬的先进典型树立得不多,宣传不充分,没有形成厚养薄葬的氛围。二是瞻养老人,包括生活瞻养与精神慰藉方面的瞻养的政策还不够具体,厚养薄葬的地方法规还没有体现出来。三是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的人手不够,一不能适应老年人逐年增多趋势的需要。二不能用足够的力量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县乡一级政府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约束力的文件表述,特别是对薄养厚葬没有有关处罚的规定。因此,形成了天天讲发扬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具体到一些家庭,却在薄待老人。这种反差,是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是与构建和谐家庭,形成尊老、敬老、护老、养老、善老的社会大氛围不相适应的。

三、必须实现向厚养薄葬的实质转变。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提高到7%所用的时间还不到20年。2000年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未来的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而与发达国家日趋接近。因此,厚养薄葬的宣传教育应该提高到老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根据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形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新路子。

一靠政府的导向。厚养薄葬与政府的导向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光靠讲“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这句话在新形势下显然显示得苍白无力。怎么办?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继续坚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随着“四、二、一”家庭模式的确立。这种养老模式,必须在坚持中改善,且不断扩大社会养老的份量和比例,并完善相关辅助措施及办法。二要加大老龄工作的政策宣传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传统节日,特别是敬老节日增加宣讲份量,形成全社会敬老养老厚养薄葬的浓郁气氛,形成厚养薄葬光荣,薄养厚葬可耻的荣辱观,增强全社会和家庭对厚养薄葬的认同。三要加快老年法律的改革与修订,增加鼓励厚养薄葬的有关内容,特别在地方法规、条例或规定中更要充分体

现,在维护老年人权益的乡规民约中更要有利于推行厚养薄葬的实行。人大、政协的相关部门要加大依法检查与指导的力度,促进老年法律的执行与公民的学法、依法守法。四要加快老龄工作机构权威力度的构建。目前,老龄工作部门的独立性难以言说,尽管前几年改革,说是理顺了关系,但是从全国实际情况来看,仍在政府工作中呈现无足轻重的态势,工作的主动性无法体现,职能无法施行,机构适应不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根本的转变,以实质性的工作部门取代附设性的工作部门,真正发挥其作用,以适应人口老龄化不断扩大的态势。

二靠机制的形成。厚养薄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加大其弘扬和推广的份量,要形成政府老龄工作部门的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良性机制,在创建敬老文明单位的工作中,应把厚养薄葬工作作为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条件,在创建验收工作中体现出来。一要形成老龄工作相关部门真抓、实抓、敢抓的生动局面,要抓住基层村(居)党政组织和老年组织不放松,并以此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厚养薄葬的新路。二要树立典型,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给厚养薄葬的家庭挂牌授奖,对薄养厚葬的家庭批评教育,给不孝养的家庭予以警示。三要充分发挥广播、报纸及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每年利用重阳节和春节,进行厚养薄葬的家庭及人的重点宣传,使厚养薄葬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自

在、自为的行为,使依法瞻养老人,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四要在老年人中开展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推广。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和家庭减少的实际,今后社会养老一定会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老年人自身养老,自身处理善后工作也将提高到实际的日程。要增强自身养老的保险意识,用未来的主动薄葬实践现在的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三靠素质的提高。实现厚养薄葬,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就必须强化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一是进行文化教育,没有素质的公民是愚蠢的公民。尽管文化素质不能替代道德建设,但这是基础。因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城乡扫盲工作一定要抓出成效。用丰厚的文化知识的底蕴来夯实传统教育的基础。二是进行道德教育,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知道怎么敬老养老为荣,不尊重老人不瞻养老人为耻。三是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法》、《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学习和应用,做到知法懂法,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更好地依法瞻养和扶助老人。四是提高村(居)社区老年工作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老年人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在村(居)开展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各种有益活动。设立老年纠纷评议组,老年人扶助活动小组,老年人帮扶时间银行等为老助老的民间组织,在农村、在社区广泛

进行厚养薄葬方面的形式多样的教育,使厚养薄葬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市委老干部局)11

第二篇:薄养厚葬问题思考剖析

今天是第21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2012)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伴老龄,安乐幸福享晚年”。国际研究表明,精神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65岁以上人口中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总计占高龄存活人口中的26.3%。记者调查发现,将近60%以上的网民认为自己对父母“孝敬不够”,其中超过80%以上的答案是“没时间陪父母”,30%左右的网民认为是“没有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专家表示,从消费层面上看,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需求实际上并不高,真正让他们有强烈归宿感和满足感的,是子女与他们之间的沟通、相伴

关于薄养厚葬的调查与思考

朱茂华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承、人文传承、生育传承链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链节。因而才有了周公旦敬父行孝、王祥冰求鲤、子路负米孝双亲、子骞劝父请后母等等动人的孝养故事的代代流传。在世界老龄问题研讨会上,中国家庭式和谐养老形式,一直是被推荐学习的模式,许多西方国家老年人也非常羡慕我国的家庭养老形式,有的甚至到我国城市小区购买住房,参与社区生活,体验敬养老人的各种活动。目前,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1.6亿老年人享受着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生活方式,老年人过着居有房,吃不愁,穿且暖的自在生活。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我国以家庭养老为主要形式的老年人晚年生活中,同样存在着不和谐的一些情况,特别体现在对待老年人薄养厚葬的问题上,不能不引起老龄工作部门和老龄工作者的关注。为此,笔者在多年的老龄工作和老干部工作中,对全市城乡部分社区居民和农村家庭作了较长时间的调查研究,现拟文与老龄工作同仁进行肤浅的探讨。

一、薄养厚葬的现状。

古人云:孝子事亲,在于仰体亲心、敬亲、顺亲、慰亲,然后奉养,乃能承欢。父母在时,必须孝养爱敬,尽心报恩,以免愧憾,但哀亲时,死事哀戚。就“生民之本尽矣,死生议备矣。(”孝经)。自古时,就提倡孝养薄葬。然而,现在存在的薄养厚葬的问题是,当老人活着时,在对待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养护不力,关心关注关怀不够,但在老人辞世后,却异常关顾,丧事大操大办,竭尽全力,让乡邻深感排场荣耀。薄养厚葬具体体现在

1、老而难伺,视为多余。不少老人年轻力壮时,劳动生产、养育儿女并帮助成家,到了年老体衰时,儿女不念其艰辛一生,费尽心血,反而认为是累赘,关心不够,关怀不多,“老东西、老不死、啰嗦、怎么不早点死掉、吃的不少,就是什么事都不做……”等等恶言恶语,令老人心情终日郁闷,不少老人哀叹:现在这样子,生不如死,活着也是一种受罪。

2、三餐好吃,头实难抬。在一些家庭中,年轻一代在涉及养老这个话题时,无不述说是怎样让老人吃好穿好的。但与老人交谈时,老人却反映:“他们有他们的事,三餐摆上桌,不是硬的,就是辣的,我们吃不动,吃不来呀!”也有的老人讲:“三顿是有保障,但是哪个去问你个冷暖呀!”还有老人讲:“吃是吃了,但不能做事了,吃的时候哪顿不受他们的脸色呀!”“老了,不能动,不能给他们做事了,冷言冷语,恨不得把吃的呕出来……”等等。

3、身体有恙,无人问病。不少老人身体有病了,无人问津。直到躺在床上不能动弹了,才引起注意,不送就医,不拿药方,让老人“挨挨”。某村中一个老人患了癌症,三个儿子在外界压力下,送其就医,医生让其手术,他们推托不肯,说什么,“老人身体吃不消……”结果“照光”照的老人食道严重溃疡,又不送医院,让老人天天吐涎挨日子,当合作医疗报销了药费的一部分时,三个儿子拿钱到手不但不送老人去医院复诊,反而把钱一分了之。

4、忤逆不孝,恶言伤老。在相当一部分城乡家庭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忤逆不孝的情况,骂“老东西”“老*”的不在少数。不少儿子砌了楼房,老人住进了“偏房(搭的个棚子)”。有户人家本来给老人楼下一间房,不久儿子和媳妇说要装修,就把老人赶进了屋后不用的猪圈里,时隔不久,老人就被活活气死了。还有一家老夫妻,儿子喊父亲去吃饭,当看到母亲也去时,就说:“那个叫你来的,你自己家里去煮”,当

场把老太太气的哭晕过去。晚辈骂老人“老不死”的大有人在。其目的,都是盼老人早死早好。

5、不尽孝道,不行瞻养。有的家庭,把老人丢在一边,从不问候,从不关心,从不尽瞻养义务。有一个老太太80多岁,驼着背走路,有两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子夫妇俩从不过问。谈起养老人,大媳妇说,“我还要人养呐。”二儿子多年外出,生死不知,孙子是个教师,但就是不尽瞻养之道,村民们议论纷纷也解决不了问题,村干部看着孤苦伶仃的老人佝偻着腰在地里做活,就找其子女协商养老,但两个儿子的家人无人应声,结果只好由外村的五个女儿轮养。

6、死后排场,无限风光。尽管对老人生前的瞻养不尽孝道,但老人死后,其子女却竭尽排场,这情况也比较普遍。某居民小区一个老太太由于骨折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其三个儿子和三个媳妇从没来照料一次,都是借口忙逃避照料义务,让一个80岁的父亲服侍老母亲,有时老头子出去买菜,老太太在床上要小便,喊叫之声,百米开外可闻。当老太太死后,三个儿子却摆场子,把个丧事办得十分气派,令邻居咋舌。不少人讲,现在也不要这个样子,只要在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多尽点孝心就行了。某镇区一户人家,四个儿子日子都过得很好,在81岁的老母亲中风后,互相推托,舍不得花钱送医院就医,母亲死后却雇了一班吹打,请专职司仪哭唱,唱得观看的人掉了泪,当场就有人说,这些孝子听了不知羞不羞,接着四个儿子又请了三十多桌客答谢吊唁 的人,大家都说,薄养尽显人心,厚葬太不应该”。

7、火葬土葬,还是厚葬。实行火化,是殡葬制度的改革,尽管我市已全部实行了火葬,但是仍有不少人偷偷摸摸打通各种关节,把骨灰弄回家,放入棺椁,再次土葬,加大了殡葬成本,影响了殡葬制度改革。一对老夫妇,儿子在外做生意,三年多没回家看望过一次老人,在母亲去世后,回来做足了派头,请和尚连续起度七天,然后买下三万多元的墓穴,他说:“这样才能得起去世的母亲。”而他的父亲却说:“人死了埋在哪儿不一样,只要儿子在跟前,生病了,头痛脑热有口热汤热水就行了”。台城某一户居民,父亲长期患病,日夜呻吟,无人安慰体恤,儿媳妇巴不得老人早点死去,恶言恶语,老人离世,光吹打乐队就雇了两个,还把骨灰送葬到老家入土安葬,据称酒水就花去了上万。

二、薄养厚葬的成因。

1、表象折射出传统养老的缺失。薄养厚葬是个城乡常见的现象,由于经常的存在,它在人们的眼中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敬老精神和孝养意识的麻木,那些子女不孝养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哪家老人离世了,没有风光地为老人办好丧事,肯定会引发人们的不满。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传统养老的家庭道德、社会道德教育在新生一代中已经弱化、淡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某种时候,并不是传统美德传承的催化剂,反而是竭止剂。在艰苦的岁月里,老养小,小敬老,反哺老人的养育之恩,扶养之情比较直接和直观,而物质生活提高后,生活观、生存观、金钱观的改变,在某种层面上,孝养的意识被削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人们都在陀螺般的快生活节奏中,当大量家庭成员的外出流动时,更增大了传统养老的难度。因此,不能很好地瞻养、孝养老人也成了一些人名正言顺的借口。再者,老人离世后,从外地赶回来的子女为老人举办葬礼,豪华、铺张的形式,也成为平时不能孝养的一种心理补偿。由此而见,在推进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一是老年法的宣传仍然很不到位,力度还不够大;二是敬老养老的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和影响也比较小;三是对“薄养厚葬”的批评教育力度不够,孝养的气氛还没有在面上形成等等种种因素,使厚养薄葬难以达到预期。

2、社会的功利化助长了薄养厚葬的形成。社会的功利化,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的诸多方面,但社会的功利化与孝养老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社会,什么都时尚个形式,商品促销请歌舞演唱和助力,商店开业都要放上许多鞭炮,老人去世总不能闷声息气,养的时候没有人看见,死的时候总要让人知道。人们常说,“人要面子树要皮”。在调查中,一些村民反映说:“瞻养老人,怎么样养,养得好不好,反正在家里没人知道,但葬得如何,有没有排场,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有的村民说:“养,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天,天天都要做的事,做了也看不出来,养得再好,也没人说好,葬得风光,就有气派。”但更多的人都轻视薄养厚葬的现象。认为“与其在老人死后花这么多的钱,不如让老人生前吃得好一点,睡得舒坦一点,让老人少受气,不作气。”从另一个侧面上讲,目前社会竞争性无处不在,特别在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的效率比较低,因此,外出打工、经商是提高经济收益的有效形式,子女长期在外,孝养本身就成了问题,更谈不上精神瞻养。因此,“平时养不到,便在厚葬上补”的思维方式和操作形式也是薄养厚葬的一个重要方面。

3、厚养薄葬的法规不健全也是重要因素。尽管自上而下的各级老龄工作部门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在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工作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与目前我国老年化发展的趋势以及老年人养老需求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各级政府关于瞻养老人的宣传仍很不得力,特别是厚养薄葬的先进典型树立得不多,宣传不充分,没有形成厚养薄葬的氛围。二是瞻养老人,包括生活瞻养与精神慰藉方面的瞻养的政策还不够具体,厚养薄葬的地方法规还没有体现出来。三是各级老龄工作机构的人手不够,一不能适应老年人逐年增多趋势的需要。二不能用足够的力量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四是县乡一级政府没有具体的规定和约束力的文件表述,特别是对薄养厚葬没有有关处罚的规定。因此,形成了天天讲发扬敬老养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具体到一些家庭,却在薄待老人。这种反差,是与构建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的,是与构建和谐家庭,形成尊

老、敬老、护老、养老、善老的社会大氛围不相适应的。

三、必须实现向厚养薄葬的实质转变。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在世界上属于最快的国家和地区之一。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5%提高到7%所用的时间还不到20年。2000年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在未来的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而与发达国家日趋接近。因此,厚养薄葬的宣传教育应该提高到老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根据飞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形势,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的新路子。

一靠政府的导向。厚养薄葬与政府的导向有着相当大的关系,光靠讲“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这句话在新形势下显然显示得苍白无力。怎么办?一要加快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继续坚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养老模式,随着“四、二、一”家庭模式的确立。这种养老模式,必须在坚持中改善,且不断扩大社会养老的份量和比例,并完善相关辅助措施及办法。二要加大老龄工作的政策宣传力度,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传统节日,特别是敬老节日增加宣讲份量,形成全社会敬老养老厚养薄葬的浓郁气氛,形成厚养薄葬光荣,薄养厚葬可耻的荣辱观,增强全社会和家庭对厚养薄葬的认同。三要加快老年法律的改革与修订,增加鼓励厚养薄葬的有关内容,特别在地方法规、条例或规定中更要充分体现,在维护老年人权益的乡规民约中更要有利于推行厚养薄葬的实行。

人大、政协的相关部门要加大依法检查与指导的力度,促进老年法律的执行与公民的学法、依法守法。四要加快老龄工作机构权威力度的构建。目前,老龄工作部门的独立性难以言说,尽管前几年改革,说是理顺了关系,但是从全国实际情况来看,仍在政府工作中呈现无足轻重的态势,工作的主动性无法体现,职能无法施行,机构适应不了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情况必须加以根本的转变,以实质性的工作部门取代附设性的工作部门,真正发挥其作用,以适应人口老龄化不断扩大的态势。

二靠机制的形成。厚养薄葬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加大其弘扬和推广的份量,要形成政府老龄工作部门的牵头,相关部门参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的良性机制,在创建敬老文明单位的工作中,应把厚养薄葬工作作为创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条件,在创建验收工作中体现出来。一要形成老龄工作相关部门真抓、实抓、敢抓的生动局面,要抓住基层村(居)党政组织和老年组织不放松,并以此作为创建工作的突破口,走出一条符合本地特色厚养薄葬的新路。二要树立典型,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给厚养薄葬的家庭挂牌授奖,对薄养厚葬的家庭批评教育,给不孝养的家庭予以警示。三要充分发挥广播、报纸及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每年利用重阳节和春节,进行厚养薄葬的家庭及人的重点宣传,使厚养薄葬成为每个家庭的自觉、自在、自为的行为,使依法瞻养老人,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

四要在老年人中开展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推广。随着老年人的增加和家庭减少的实际,今后社会养老一定会显得更为突出,因此,老年人自身养老,自身处理善后工作也将提高到实际的日程。要增强自身养老的保险意识,用未来的主动薄葬实践现在的自身生活质量的提升,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三靠素质的提高。实现厚养薄葬,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优良传统,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就必须强化全体公民的素质教育。一是进行文化教育,没有素质的公民是愚蠢的公民。尽管文化素质不能替代道德建设,但这是基础。因此,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城乡扫盲工作一定要抓出成效。用丰厚的文化知识的底蕴来夯实传统教育的基础。二是进行道德教育,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知道怎么敬老养老为荣,不尊重老人不瞻养老人为耻。三是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特别是对《民法》、《妇女和儿童权益保障法》、《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的学习和应用,做到知法懂法,依法维护老年人权益,更好地依法瞻养和扶助老人。四是提高村(居)社区老年工作人员素质。充分发挥老年人社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在村(居)开展维护老年人权益的各种有益活动。设立老年纠纷评议组,老年人扶助活动小组,老年人帮扶时间银行等为老助老的民间组织,在农村、在社区广泛进行厚养薄葬方面的形式多样的教育,使厚养薄葬成为全体公

民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市委老干部局)

第三篇: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

郑启五随笔

薄养厚葬的再思考

厦门网海峡博客的艾兰博友写了《阿婆死得很值得》的草根故事,说是“邻家阿婆辛苦养了三个儿子,都已成家。仨儿子达成口头协议,一人负责阿婆十天的伙食。每逢有31日的那天,阿婆就没地方吃饭。阿婆又死要面子,少有向人提起。

“有一天阿婆病倒了,一听到医药费不少,对外说是要‘保守治疗’,连院都没住,就拉回来等死。终于有一天,大儿子发现阿婆没气了,就赶紧着手办丧事。没想到待寿衣穿好后,阿婆气又缓过来,嘴里还不住地说:‘谁把我手指上的戒指取走了?’结果没人承认。

“又过了一周,阿婆的确死了。仨儿子一合计,给阿婆办了隆重的丧礼:请了中、西两支乐队,请了两位戏班子的苦旦哭唱《二十四拜》,请了舞狮队和民间舞蹈队,还宴请了全村,大家都说阿婆死得很值。”

艾兰写这个故事的时候,语调平实,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到谁也不认为它是编造的,尽管“31日”、“戒指”和“哭唱《二十四拜》”三个关键表述极具戏剧性,可它分明就是左街右村里诸多生活镜头的提炼与浓缩。许多人心里都很明白,很可能自己就是仨儿子的一类,只是没有表现得那么极端而已;许多人心里更明白,自己在人生的最后大致也很可能只有那阿婆的结局,如此民风与淳朴无关!

“薄养厚葬”不仅在农村,而且也在城市里,只不过表现的方式有些许差异而已。“薄养厚葬”的陋习之所以年复一年,固然有目前我们社会保障体系薄弱的客观因素,但其中难道没有传统的劣根性在作祟?难道没有大众的评价体系在推波助澜?难道没有陈腐的习惯势力在张牙舞爪?如果能把大操大办丧事的开销放在老人生前的养老上,弘扬起21世纪中国人“厚养薄葬”的新风大旗,那该多好!

孝一定要孝在生前,这样的孝才是真孝道,才有普世的人道意义,我们在歌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正视我们城乡这丑陋的习惯,《阿婆死得很值》的小故事把“薄养厚葬”的强烈对照放到阳光下暴晒,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我们能不能从我做起,从今往后对“薄养”多一些谴责,给“厚葬”送几分白眼,或许会有助于目前这极不合理的厚薄状态的微调。

第四篇:薄养厚葬辩论的开篇理论

“厚养薄葬”与“薄养厚葬”开篇立论

开篇立论: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及各位同事,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观看这次辩论赛,继而希望我们能为大家带来不同于以往的理念。今天的辩题是:“厚养薄葬”,你认同吗? 我方的观点是“薄养厚葬” 首先,薄养,薄在物质!

先来看组数据:高血压 45.4%冠心病37.7%糖尿病(﹥40岁)11.9%

这几项是老年人健康调查中最常见的,而这些与饮食有着很大程度的关系。这三十年以来,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一时之间山珍海味,生猛海鲜,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统统成了人类餐桌上的美食。而被戏称为“穷人食物”的粗粮也“下岗”了,但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接踵而来„„最后人们发现,健康之所以远离,是因为我们远离了“穷人食物”!而被称为“穷人食物”的全麦食品,如窝窝头等,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动脉硬化、脂肪肝、脑梗塞、心肌梗塞等病症。我们一味的认为给父母吃好的,用好的,但是殊不知这是害了他们。这些行为,外表看似“厚”养父母,其实是害了父母。(另外,很多人也开始实行:“冬温夏凉:夏天把父母送东北,冬天送海南’,但皇帝内经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其次,关于厚葬,厚在隆重与虔诚。厚葬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就是今天也一直在延续。古代的厚葬是放置很多的陪葬品,希望死去的人能够在阴间生活的好,是对死者的一种关爱。

但今天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上的意义,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精神的景仰。

现代的厚葬就是举行隆重的葬礼,比如政治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举行国葬、降半旗,这是对死者的一种肯定,是思想进步的产物。例如,周恩来同志逝世,联合国降半旗致哀。平常老百姓,举行比较隆重、虔诚的赞礼,都属于“厚”葬。现代厚葬,是指摒弃陪葬、建设大规模陵墓等不合时宜的做法,不讲究排场和场面。关键是对先人葬礼的态度和心意。

我们花费一些精力和时间以及金钱,把丧礼办的更加隆重,可以表达我们对逝者的哀思之情。阴阳之隔或许会是永远,可是割不断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如果把自己至亲人的失去作为一件简单随意的事情来对待,势必难以从感情上说服自己,也难逃别的非议。

所以,我方观点为薄养在物质,厚葬在态度,不认同:“厚养薄葬!”

总结陈词: 很高兴与对方辩友进行这场友谊辩论赛,请允许我代表正方进行总结陈词。

通过刚才的辩论,对方从~~~~~~~~~~~~~~~~~~~~~~~~~~~~~~~~~~~的方面说明了厚养薄葬,而我方坚持认为薄养厚葬!首先,养儿防老,即是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终。现在我们的社会已经基本不会再有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了,相反正是因为经济转好,对于老人,更要预防富贵病。作为子女,不单单要让老人老有所养,更要注重老人健康,从物质上适当的薄养,可以相对减少富贵病的发生。

其次,“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生荣死哀,乃人之常情,古今一理。所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其中合乎科学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内容必然会相沿成习,例如清明节,国家取消五一长假,恢复清明节,就是中国传统厚葬文化的回归,让我们慎终追远。而反观现代的人们,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但人们的精神在堕落,伦理道德在沦丧。父母生前不悉心给予精神上的关怀,死后入葬也都草草了事。甚至昨天父母过世,今天晚上就“卡拉OK”的人大有人在。这绝对是对中国孝道文化的践踏,是退步,不是进步。所以,百善孝为先。对去世的老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厚葬老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隆丧厚葬是一个传统,不可否认它有弊端,可是我们不能因为一弊而废十利。这样做不服常理,也违人情

隆丧厚葬,表达我们对逝者的尊敬与思念,有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利于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我方观点坚持不认同厚养薄葬!。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用来祭奠逝去的亲人。那清明祭奠之意义就在于: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慎终:谨慎的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远:看看老祖宗们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的去思考,人民的道德就自然敦厚了。

第五篇:关于县乡公路建养问题的几点思考

县乡公路是国省道的重要补充,是直接服务于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线”和“致富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条件。党中央在“十六”大会议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县乡公路建设又进入了一个重要机遇期。我县县乡公路建设也乘上了广安“跨三步、翻三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布署的东风,全县兴建公路381.21公里,路在不断的延伸,但管养的人、材、物依旧,建、养矛盾日益突出,怎样立足现有装备和条件,搞好县乡公路建设与养护是我们每个养护工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回顾近年来县乡公路建设的历程,既有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公路建养脱节。目前,公路建设有计划也有一定资金保障,而建成后的养护,特别是大中修却没计划也没资金来源,管养的里程和补贴标准照旧,地方无法再行承担配套资金,不但新增段无法正常接养,就是已硬化并到了保养期的原管养路段也由于缺少资金无法进行大修,从而严重影响公路使用寿命和行车质量。二是绝大部分建改项目均为当年计划,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并要求当年完工,因为没计划,地方上不敢打提前量,有效工期短,从而导致正常的施工工序难以全部到位,使工程质量留下较大隐患。三是所有项目均为“拼盘工程”,上级扶助资金有限,地方需配套资金较多,由于落实难到位慢,为完成任务而不得不降低设计标准,压缩建设造价,从而出现“高等级路面,低等级线型”的极大反差,无形中增大了日后公路扩建的难度等等。为此,特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一、高水平地编制县乡公路建设规划

2000年公路普查和线路调整后,各地均相应调整出了县乡公路规划,储备了一大批建设项目,但普遍存在起点低和实施过程中随意性强的问题,特别是没考虑或少考虑到公路使用期限内的正常维护和到期后的升级改造,所以导致公路建设缺管缺乏发展的有序性。为此,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的规定,围绕上级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分级负责尽快调整制定,并将规划纳入法制轨道,切实做到依法编制、批准、修改,认真管理和监督实施。

要协调好多方关系,公路两边建房必须控制在建筑红线以外,公路沿线埋植杆必须服从公路规划,不得随意埋设,尽力减少拆迁量。涉及全局性的大项目,要进行专题规划和联合攻关,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工作,力争纳入国家级、省级规划。建设项目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方略,确定公路设计标准及具体施工过程中均要充分考虑公路今后的发展,不断提高现有公路的利用率。已改建的油(水泥)路也应制订好大中修计划,并作为原有项目的补充予以考虑,逐步积累,提高预留资金实施滚动发展,不断提高养路费补助标准,以确保养护也迈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全方位地拓展建设资金来源渠道

公路建设的关键是资金。目前,各地筹资渠道相对少,社会资金参与度低,市场机制不活。为此,须大胆进行投融资体制和手段的创新,进一步完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利用外资”的体制,结合县乡公路特点实行全方位筹资,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扶助的同时,不断加大地方的筹资力度。对车流量大有发展潜力,通往矿区的公路要制定相应规定,建立竞争机制,大力吸引民资和外资进入公路建设主战场;对于临近城区和开发区的公路要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将两边的土地开发和有形及无形资产的利用一并考虑,在推进市场化进程中逐步提高公路项目的资金筹措能力;要进一步激发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修路架桥的积极性,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予以扶持。农村的路往往与山、田、水开发息息相连,这既是与国省道的区别,也是其优势所在,为此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盘考虑,相关部门应通力合作,相关项目应综合开发,同步进行,要通过分块立项,共同建设,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捆绑投入在关键地方的关键项目上,以求尽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

三、超强度地深化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力度

几年的公路建设,各地既锻炼了一批人才,也健全了一些制度,公路建设管理正渐入规范。但不容置疑,在某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为此我们必须严把市场准入关、现场监督关和竣工验收关,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促使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一要真正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公路建设有形市场,清理非法经营,保护合法经营;二要不断优化设计,提升科技含量,充分地考虑公路设施的完善性,为其今后的发展预留充足的空间;在实际勘测中,要尊重当地政府和群众的意愿,不能闭门造车和想当然,要服从当地的总体规划和合理布局,要结合农村车辆类型及发展速度和公路使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路面结构和公路等级;三是建立“社会监理,政府监督和企业自检”质量保障体系,充分动员沿线群众监督,切实搞好工序、物流和环境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四要确定合理工期,既请求上级尽早下达计划。也要求建设施工单位科学调度,争取有效工期,严格按照规范组织施工和验收;五是重视建设项目的后评价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探讨对策,努力促使公路规划和建设进入一个良性滚动,顺利发展的轨道。在公路养护管理上,要按照原有管养渠道明晰责任单位和人员,对新增路段要按照“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原则予以落实养护责任;要配备适当设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行公司化管理;要培训一批油(水泥)路养护工人,不断提高养护质量和效益。

四、理顺关系,强化管理,内部挖掘,促进养护工作上台阶

“要致富、先修路、修好路、勤养护”,这就是我们养护工人服务人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只有在全系统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热潮,才能明确养路为谁的问题,也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全体养护工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立足现有装备和条件,发扬“爱岗敬业、攻坚克难、敢于拼博、勇于奉献”的精神,在我们身边涌现出更多的陈德华似的先进典型来,蜀道也将变通途,广安的新跨越将有我们养护工人浓重的一笔。

下载薄养厚葬问题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薄养厚葬问题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实践启智 思考养慧

    实践启智 思考养慧 ——上海市金山中学智慧型教师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徐晓燕 上海市金山中学是一所具有85年办学历史的学校,在金山区域内一直拥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2004......

    大学生在学校养宠物问题

    大学生在学校养宠物问题 选题背景:近年来,高校里学生饲养宠物成风。据调查显示:35%的大学生养过宠物。影响他人生活,危害他人人身安全,扰乱正常的学校秩序等等问题日益显现。针对......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思考

    土地利用规划问题思考 2012.04.19 1、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评价中,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数学模型评价),教材中主要阐述定量评价部分,对于定性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是什么? 老师解......

    直通车养词之道+头痛的问题

    何谓养词? 也就是通过点击率人气 收藏热卖程度 来提高关键词的质量得分 使其原本排不上名次的关键词 排上名次 上两个帖子已经跟大家讲过了直通车关键词相关性 要把三个属性......

    关于公路养管体制的思考(合集)

    关于公路养管体制的思考五省市管养体制的几个特点。通过我们对五省市管养工作的考察,我们发现,他们的管养体制与河北省的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管理机构......

    高邮农村公路的管养实践与思考

    高邮农村公路的管养实践与思考 摘 要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高邮市实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所形成的组织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改革后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成效显著,为“扬州第一,省......

    “养正”教师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摘 要】 文章借助课题研究,探讨了以理念更新内涵发展为支撑点;以实践探索提升素养为关键点;以文化滋养教学研讨为着力点;以立体传播辐射影响为生长点建设“养正”教师文化。......

    基于生物核心素养对生物教学薄弱点的思考

    基于生物核心素养对生物教学薄弱点的思考 摘要: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四方面,在以往的教学中前三点教材都有明确地设置模块进行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