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区域性中心福利院建设模式思考
关于区域性中心福利院建设模式思考
**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偏远山区县、三峡库区县、革命老区县,国土面积 2327平方公里,辖2乡6镇,总人口18.5万人。全县有五保供养对象1020人,其中集中供养482人,分散供养538人。
XX年,**县从改善五保老人的居住环境,提高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入手,加大对农村福利院整改力度。确定了“整合资源、建区域性中心福利院”的办院思路,将全县8所乡镇农村福利院撤并为5所,建立起跨乡镇的区域性中心福利院,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使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走出了一片艳阳天。
一、“一乡一院”办院模式弊端
XX年以前**县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村级负担,乡镇统筹,XX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省财政转移支付。但是,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有限,加上地方财力不足, 难以满足五保老人供养需求,致使农村福利院建设与管理存在一些的问题。
一是五保供养经费难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经费由县财政直接转移支付到各乡镇,各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挤占、挪用,五保供养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二是管理、服务人员不落实。由于乡镇财力匮乏,农村 福利院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工资和必要工作经费不能落实,无力按要求配备福利院院长,院长一般是由民政助理兼任,他们精力有限;服务人员也是临时聘请的,他们文化素质低、责任心不强、加上工资待遇偏低,服务热情不高。
三是乡镇对福利院疏于管理。部分乡镇认为福利院建设与管理是民政部门的事,民政部门给钱就办事,多给多办,少给少办,有的甚者给钱了也不办事,把钱挪作他用,造成福利院硬件设施不完善,老人生活质量低。
四是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低。由于办院水平不高,加上管理又跟不上,致使五保老人不愿到福利院居住,有的老人在福利院住一段时间,就又要求回去居住。
五是农村福利院安全隐患多。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福利院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有两所福利院地处滑坡险段,改革现有农村福利院办院模式,势在必行。
二、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区域性中心福利院
面对五保老人的生活现状和乡镇福利院的困境,**县决心对现有农村福利院进行改革,科学规划,着力建设高标准区域性中心福利院,使农村福利院建设既符合县情民意,又做到资源有效利用。主要做法是:
1、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民政局成立了一把手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重点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福利院建设工作专班。局长亲自带队走乡入村,深入调查研究,与基层干部 座谈,到福利院和五保老人家中,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详细询问他们的困难和想法,认真分析福利院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局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抓好福利院建设,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环境,是认真落实十七大关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老有所养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是否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要办好福利院,搞好五保供养工作,就必须突破原有乡乡镇镇办福利院的模式,创办相对集中、档次较高的区域性福利院,实现规模效应。方案一经确定,我们立即向市民政局领导和县委、县政府汇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时我们以福利院“双创”为契机,在高阳镇中心福利院召开乡镇民政办主任和福利院长参加的**县农村福利院双创工作现场会议,使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坚定了建区域性福利院的决心。
2、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在考虑到原乡镇福利院基础条件和老人居住习惯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来规模不大、发展空间小、位置相对偏僻的榛子乡农村福利院撤销,合并到黄粮镇,利用黄粮镇福利院闲置两栋楼房,建立了黄粮镇中心农村福利院;将地处滑坡险段的XX乡福利院、古夫镇福利院撤销,合并到高阳镇,建立了高阳镇中心农村福利院。将撤销的福利院院内设备、设施一并合入现中心福利院,同时 双方签订协议,由撤销福利院的乡镇政府,每年给中心福利院划拨1万元的经费,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其五保对象供养金由县财政通过信用社直达个人帐户,中心福利院统一掌握使用,五保对象的安葬由原乡镇政府负责,乡镇政府每年还在重阳节和春节进行两次慰问,其他未尽事项双方协商解决。
3、加强督导,狠抓落实。思路明确后,县民政局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从每一所福利院改造方案制定,图纸设计、室内布局、园内绿化、水池修建,到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工程建设质量到管理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立都全程跟踪指导督办,有力的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每一项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标,采用先施工后结算、分期付款或赊欠的办法,力求用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建设效果。县民政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到福利院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确保福利院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多方筹资,建管并举。改革农村福利院的办院模式,我们本着建立生活设施齐全,管理运行规范,院内环境整洁,无安全隐患,保证老人安度晚年的集中供养场所的指导思想,采取多种措施。一是争取领导重视,加大投入。我们在确定新的办院思路基础上,积极向市民政局和县政府领导汇报,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支持。XX年县民政局在资金 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筹资200多万元,对撤并后的5所农村福利院进行改造、扩建。黄粮镇中心农村福利院改建一栋综合楼,新建了厨房餐厅,购置了餐厅、会议室、接待室、活动室等室内设施;南阳镇福利院新建一栋院民住宿楼,购置了室内配套设施;水月寺福利院改建一栋办公楼,配备院长工作人员办公桌、档案柜,活动室,接待室等室内设施。二是改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拨付方式,确保五保供养资金足额及时到位。XX年我县五保供养资金由原来县财政直接拨付乡镇财政,转为由县财政拨付到县民政局,县民政局直接拨付到乡镇民政办,由一年一拨付转为半年一拨付,从XX年7月起,所有五保供养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由信用社直达个人帐户,集中供养对象的供养资金由福利院统一掌握使用,确保五保供养资金及时到位。三是为弥补集中供养对象供养资金的不足,我们将福利院院民全部转为集体非农业户口,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人月均120元标准保障,XX年对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按每人每年500元标准发放门诊救助金,加上院办经济等其他收入,院民年人均生活水平达到4000多元,同时集中供养五保对象患病住院的,除合作医疗报销外,所有费用予以全额救助。四是明确责任和义务,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首先配好院长,针对各乡镇农村福利院管理人员队伍不稳、待遇偏低、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县民政局从选配一个好院长入手,加大对全县农村福利院管 理力度。水月寺镇、峡口镇、南阳镇由乡镇人民政府安排了一名政府干部专职担任福利院院长;黄粮镇中心农村福利院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的办法选配了一名院长。院长待遇按年人均13000元标准纳入财政预算。推行农村福利院购买服务,工作人员实行院长聘任制,由院长负责选聘,实行百分制考核,与工资和奖励挂钩,从而激发了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是完善制度。为规范福利院管理,全县统一制定了福利院《院长工作责任制》、《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院民守则》、《安全制度》、《生产生活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整套管理制度,所有制度公开上墙,用制度来规范管理、规范院民行为。再次是强化了日常服务。以家庭式关怀作为服务标准,在管理制度、服务方式等各方面都以院民的意愿为导向,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融入与院民的亲情交流中。对院民进行生活安全、保健常识教育,提高自我服务能力,开展了互助互济、五好院民、十佳老人评比活动,培植了亲情,增进了友情,畅快了心情。对工作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工作中热情服务,周到护理。院民每月发零用钱,集体过生日,患病及时就医,从过去低层次的“五保”转变为现在的物质精神生活等多方面保障,院民衣食无忧,生活稳定,感受到了家的温馨。
区域性福利院建设使我县五保供养工作出现了“三减少三提高”的变化:一是福利院数量减少了,福利院档次提高 了。我县原有8所福利院,调整后现有农村福利院5所,5所福利院均达到省合格福利院标准,基础设施完善,院民满意;二是福利院管理人员减少了,管理水平提高了。区域性福利院业务由县民政局直接管理,每所福利院按要求配备了院长、服务人员,制定了各项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和要求,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三是福利院安全隐患减少了,集中供养率提高了。建区域性福利院后,由于硬件设施得到加强,软件管理也相应提高,使院民实际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于院民增多,院内也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许多福利院代养及分散供养老人纷纷要求入院生活。
三、几点思考
建设农村区域性福利院是一项利国利民,符合山区县实情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如何保证福利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我们认为:一是争取县委、县政府和上级民政部门的支持。继续加大对乡镇福利院的投入,在县财力可能的情况下,适当提高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确保五保老人实际生活水平。二是积极发展院办经济,增加办院收入。各乡镇福利院应结合实际,发展1-2个院办经济实体,并与我县蔬菜、茶叶、畜牧业等立县产业项目接轨,争取更多的扶持政策,县民政局也将加大资金投入,力争院办实体落到实处,增加经济效益,增强造血功能。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关注弱势群众。大力开展对口帮扶和社会捐助活动,各 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提高和改善院民的生活水平,又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及全社会对五保老人的关怀,促进了社会和谐。
我县区域性农村福利院建设一年多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把我县五保工作与全县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与推动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努力把我县区域性中心福利院建设成为老人安度晚年的幸福乐园。
第二篇:关于区域性中心福利院建设模式思考
**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偏远山区县、三峡库区县、革命老区县,国土面积 2327平方公里,辖2乡6镇,总人口18.5万人。全县有五保供养对象1020人,其中集中供养482人,分散供养538人。
2007年,**县从改善五保老人的居住环境,提高五保对象的生活质量入手,加大对农村福利院整改力度。确定了“整合资源、建区
域性中心福利院”的办院思路,将全县8所乡镇农村福利院撤并为5所,建立起跨乡镇的区域性中心福利院,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使我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走出了一片艳阳天。
一、“一乡一院”办院模式弊端
2003年以前**县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村级负担,乡镇统筹,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省财政转移支付。但是,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有限,加上地方财力不足, 难以满足五保老人供养需求,致使农村福利院建设与管理存在一些的问题。
一是五保供养经费难以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经费由县财政直接转移支付到各乡镇,各乡镇不同程度的存在挤占、挪用,五保供养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二是管理、服务人员不落实。由于乡镇财力匮乏,农村福利院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工资和必要工作经费不能落实,无力按要求配备福利院院长,院长一般是由民政助理兼任,他们精力有限;服务人员也是临时聘请的,他们文化素质低、责任心不强、加上工资待遇偏低,服务热情不高。
三是乡镇对福利院疏于管理。部分乡镇认为福利院建设与管理是民政部门的事,民政部门给钱就办事,多给多办,少给少办,有的甚者给钱了也不办事,把钱挪作他用,造成福利院硬件设施不完善,老人生活质量低。
四是五保户集中供养率低。由于办院水平不高,加上管理又跟不上,致使五保老人不愿到福利院居住,有的老人在福利院住一段时间,就又要求回去居住。
五是农村福利院安全隐患多。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福利院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有两所福利院地处滑坡险段,改革现有农村福利院办院模式,势在必行。
二、科学规划,建设高标准区域性中心福利院
面对五保老人的生活现状和乡镇福利院的困境,**县决心对现有农村福利院进行改革,科学规划,着力建设高标准区域性中心福利院,使农村福利院建设既符合县情民意,又做到资源有效利用。主要做法是:
1、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民政局成立了一把手局长亲自抓,分管局长重点抓,工作人员具体抓的福利院建设工作专班。局长亲自带队走乡入村,深入调查研究,与基层干部座谈,到福利院和五保老人家中,了解感受他们的生活,详细询问他们的困难和想法,认真分析福利院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局党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抓好福利院建设,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环境,是认真落实十七大关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保老有所养的具体体现,直接关系到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是否落实,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要办好福利院,搞好五保供养工作,就必须突破原有乡乡镇镇办福利院的模式,创办相对集中、档次较高的区域性福利院,实现规模效应。方案一经确定,我们立即向市民政局领导和县委、县政府汇报,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同时我们以福利院“双创”为契机,在高阳镇中心福利院召开乡镇民政办主任和福利院长参加的**县农村福利院双创工作现场会议,使全县上下统一思想,明确思路,坚定了建区域性福利院的决心。
2、整合资源,科学布局。在考虑到原乡镇福利院基础条件和老人居住习惯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来规模不大、发展空间小、位置相对偏僻的榛子乡农村福利院撤销,合并到黄粮镇,利用黄粮镇福利院闲置两栋楼房,建立了黄粮镇中心农村福利院;将地处滑坡险段的高桥乡福利院、古夫镇福利院撤销,合并到高阳镇,建立了高阳镇中心农村福利院。将撤销的福利院院内设备、设施一并合入现中心福利院,同时双方签订协议,由撤销福利院的乡镇政府,每年给中心福利院划拨1万元的经费,用于工作人员的工资,其五保对象供养金由县财政通过信用社直达个人帐户,中心福利院统一掌握使用,五保对象的安葬由原乡镇政府负责,乡镇政府每年还在重阳节和春节进行两次慰问,其他未尽事项双方协商解决。
3、加强督导,狠抓落实。思路明确后,县民政局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从每一所福利院改造方案制定,图纸设计、室内布局、园内绿化、水池修建,到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工程建设质量到管理机构设置、规章制度建立都全程跟踪指导督办,有力的促进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保证工作进度和质量,每一项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标,采用先施工后结算、分期付款或赊欠的办法,力求用最少的钱,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建设效果。县民政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经常到福利院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确保福利院建设各项工作落到
第三篇: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构想
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构想
市委:
卫生事业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瑞金都市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局牢牢把握“一个突出、四个加快”的科学发展路径,积极推进“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现将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目前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需要品牌医院优势、卫生资源优势、技术力量优势、地缘位置优势的综合作用。瑞金在具备非常明显的政治地位和地缘位置优势外,在卫生资源、技术力量等方面也已有一定优势基础。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多年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卫生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已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市直三所医院新建业务大楼3.6万平方米,配齐配全服务设施,极大地改善了市直医疗单位服务环境,城区医疗卫生服务规模、服务档次正在朝着赣南东部赣闽边际区域医疗卫生中心迈进。近几年,开展核磁共振、四维彩超等新技术、新项目100余项,获国家、省、地(市)科技进步奖15项,县(市)级科技进步奖25项,国家专利1项。总体医疗技术居赣州市内中上水平。全市已形成骨科、烧伤科、康复科等一批特色科室,对瑞金周边地区形成一定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了大量周边县市群众前来看病就医,中心地位日益显现。2009年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全省农
1村卫生工作先进县(市)。
按照建设“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要求,我局积极推进了支撑医疗卫生中心地位的项目建设。一是推进了卫生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将市卫生监督所业务大楼、医疗急救中心、救灾备灾中心、中心血站、卫生局机关办公楼和农医局办公楼整合在一起。目前,已经规划了建设用地,争取了建设经费400万元,工程设计等基础性工作已经全面展开。二是推进了市中医院整体搬迁工作,已通过发改委向上申报了2000万项目资金。三是积极做好了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已完成了厦门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民营三甲)、医疗卫生专家公寓、市妇幼保健院新业务大楼、传染病医院、康复医院、精神病医院等支撑医疗卫生中心地位的项目向上申报。
但要成功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我市尚有很多方面亟待完善和提高,很多关键性问题需要破解:一是事业发展经费不足。我市卫生事业经费投入占财政支持比例不足3%,与上级要求的8%以上相差甚远。目前根据我市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建设“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卫生项目规划中,预计应投入4.168亿元,资金筹措仍是难点问题。二是卫生用地规划仍需加快,目前,除卫生行政服务中心已批准建设用地外,其余卫生建设项目均未规划用地。三是卫生人员总量不足且结构不够合理,目前仅有卫技人员1846人,仅为服务人口数的2.84‰,与全国平均水平6.23‰相比,我市缺少卫技人员2203人。上述数据仅以静态和服务本市65万人口比较,差距尚且如此,若考虑
到各级卫生事业的发展和辐射至周边县市因素,差距就更大。学科带头人等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尤其不足。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及对策建议
1、积极规划卫生事业发展。按照建设“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和人才战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基础设施,形成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进步、体制创新的优势,构建技术领先、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协调发展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总体框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区域龙头地位的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区域化水平,初步建成覆盖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近250万人口服务体系,建成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保健服务于一体的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吸引周边地区群众前来瑞金就医治疗、保健疗养。到2015年,市民健康水平处于赣州市前列,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岁,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和1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0∕十万以下。
2、积极策划支撑“中心”地位的卫生项目建设。坚持基础与高端并进,进一步规划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的合理布局,确定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不同卫生体系的定位,加强其间的功能互补、协调配合,提高整体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目前我局已经策化了医疗卫生专家公寓、市妇幼保健院新业务大楼、市中医院新业务大楼、卫生行政服务中心、传染病医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医院和精神病医院的项目实施。其中卫生行政服务中心和市中医院新业务大楼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厦门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招商引资三甲综合医院)项目仍需进一步策化实施。今后,我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组织安排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全面推进各卫生建设项目的实施。康复医院、精神病医院和厦门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拟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进行建设,形成多形式办医格局。其余项目靠向上争资或市财政投资完成项目建设。
3、积极争取政策保障,确保“中心”建设顺利推进。目前,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县市行政职能,不予以县市区域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审批。我局拟靠大靠强,加强与厦门大学的沟通对接,争取厦门大学的支持,在瑞金设立厦门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三甲综合性医院),项目资金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对于投入资本在我市兴办民营医院的投资商,建议我市给予政策帮扶,规划一定数量的土地让其进行商业开发,以提高投资商对社会事业投资的积极性。
4、完善体制机制,建立与区域性卫生中心相适应的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稳定的机制。要给予市属三所医院充分的用人自主权,根据医院事业发展需要,自主招聘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或学科带头人等高、精、尖人才,人社、编制、财政等部门对招聘人员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加快高级卫生技术人才的引进。
5、加大对《关于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实施意见》中卫生发展项目规划的落实力度,充分保证卫生项目用地提供,加快卫生建设项目推进步伐。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四篇:新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为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推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根据《徐州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试行)》的精神,制定《新沂市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方案》。
一、目标任务
到2017年,将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棋盘镇中心卫生院、阿湖镇卫生院、港头镇卫生院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升,在农村卫生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服务水平较高、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需求,有效辐射周边乡镇。其中,马陵山镇中心卫生院2016年底前建成,其他三个镇卫生院2017年底建成。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应满足不低于50%农村居民住院服务需求,协助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导一般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全市到2017年农村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当地门急诊总量的80%以上,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
二、设置原则
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形势为指向,承担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任务的医疗机构主要为现有达到或具备二级医院服务能力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或一般卫 生院。规划设置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中心与县级医院形成资源互补格局,发挥资源最大效益,辐射周边15—20万当地农村常住人口或3—4个乡镇,缓解群众就医负担和城区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压力。
三、建设标准
(一)功能定位。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同时承担所在乡镇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卫生计生服务,协助市卫计委对区域范围内一般卫生院进行技术指导。市卫计委根据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的功能定位和人员技术水平,在科室设置、诊疗范围等方面参照二级医疗机构管理,在部分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开放三级手术,鼓励提供更多优质服务,加强服务内涵建设,拓展医疗服务能力。
(二)建设规模。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一般设置病床100—150张,业务用房(不含职工生活用房)面积控制在每病床55-80平方米,各功能用房的面积应满足功能、业务及设备装备的需要,具体基础设施、设备配备参照二级医疗机构标准配置,市卫计委指导实施,符合条件的报徐州市卫计委组织评估验收。
(三)人员配置。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按每床1.3-1.5标准核定职工总数,其中卫技人员数不低于职工总数的80%,每床至少配备0.4名护士;卫技人员中至少有3人 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至少有2名中医师和1名中药药剂专业人员;所有临床岗位的新录用人员必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完成建设目标。承担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任务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切实保障农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序时推进。各建设单位要统筹安排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费用,确保人员费用、业务经费等符合规定的各项支出。今后,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设施、设备购置等建设项目,要优先考虑满足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需要。徐州市委、市政府已将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建设工作纳入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工作和为民办实事考核体系,我市卫计委将这项工作纳入2017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定期通报建设进展情况。
(二)突出重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基层人员编制管理,建立自主灵活的用人机制,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编制数额限制难以满足医疗卫生业务开展需要的,可争取采取政府购买岗位的办法保障工作开展。实行区域内备案人员的控制数额、人员招聘、岗位聘用统筹管理,重点向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倾斜,促进形成卫生人才下移、双向流动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法人主体地位,落实用人自主权。强化人员培训和人才培养,继续开展卫技人员“务实进修”活动,加强对在岗人员的适宜技术、适宜技能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培训,实施以全科医生为主的基层骨干遴选计划,建设基层卫生骨干队伍。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吸引人才留在基层,吸引群众在基层看病。推进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县级以上医院医师优先到基层医疗卫生中心多点执业。
(三)深化对口支援,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积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沉和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医联体向纵深发展,建立以技术、人才、管理为纽带的对口帮扶、精准帮扶和分工协作机制,实现“人员下沉、管理下沉、服务下沉”。加强基层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特色科室建设,每所中心结合自身特点确定2-3个特色科室,由医联体上级医院重点培育和建设。实施临床重点专科培育计划,不断拓展医疗业务范围,提高急危重症的诊断和抢救能力。积极完善人员、设备、设施等条件,提升开展三级手术的能力。
第五篇: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区域性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建设的思考
作者:代冬凤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5期
摘 要:为加强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水平,近年国内许多高校本着优势互补与平等协作的原则共同组织成立了区域性的高校图书馆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同时,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图书馆馆际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区域性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但是,当前联合体建设中依然存在成员各自为政,资源重复建设,共享能力较低,馆际服务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从而造成资源无法最优化利用,制约了联合体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针对联合体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联合体建设方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图书馆联合体共享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c)-0223-0联合体建设现状
(1)沟通不够,共享意识不足。联合体成员中开发的一些特色数据,比如毕业生论文、教师学术论文、重要报告等,出于版权和投入等因素的考虑,也不愿意放在网络共享。另外,各高校图书馆之间没有系统的协调,缺乏深入的沟通交流,就无法在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上达成共识。目前,图书馆数据库基本上以CNKI、维普、万方、超星、IEEE等为主,其中尤以CNKI和维普最多,但实力规模较小的成员体只有一种数据库,而在访问兄弟成员的其他数据库时往往会因IP地址限制或其他权限限制方式导致无法使用,如此无法保障共建共享的制度化、系统化、可持续发展,与联合体组织的宗旨背道而驰。
(2)资源重复,无法最优利用。实际上联合体内部还是各自独立,因此在各自建设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其他成员是否在这一领域已建设成功,是否有现行的经验和技术可以借鉴,闭门造车似地进行重复建设,势必浪费人力财力,比如维普数据库是联合体成员普遍使用的付费型数据库,馆内纸质、移动介质类和电子类资源馆际间存在严重重复现象。即便是同一图书馆内部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也是相对独立的,缺乏统一有效的查询去重接口,由此也会造成本馆内部资源的重复建设。各类资源达不到均衡分配和最优配置,势必会造成资源无法最优化利用。
(3)经费紧张,缺乏有效支持。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各方面的原因,各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很不均衡,特别是在经费、人力、技术等方面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特别是高职高专类高校图书馆纸质类等资源馆藏不够丰富,数据库较少,但随着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教研能力的提高,对文献资料的需求也势必会相应提高,但是资金等各方面的缺口无法对图书馆的自身全方位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4)馆际服务依然得不到保障。基于本地化服务的馆际文献资源通借通还服务是联合体一直在着力解决的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服务还有很大的距离。例如读者需要申请新的借阅证;借阅手续需要到对方馆办理;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成本较高等。联合体建设建议
2.1 资源共享
(1)联合体成员间要加强沟通交流,转变观念,积极谋求馆际资源共享合作,从只关注本馆的资源建设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站在高层次上积极谋求馆际资源共建共享。可建立共建共享协调中心对各成员馆工作进行统一指导[1]。
(2)可考虑利用现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联合体成员的各类资源汇总并进行数据集中,建立联合体数据中心,使用CDN或远程镜像技术将集中频繁访问的数据推到各联合体成员的本地服务器上,提高访问效率,增强共享能力。
2.2 联合体管理
(1)建设资源共享联合体网站,用于发布联合体的最新信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合作进展等内容,便于联合体成员读者及时了解可享受的服务,获取更丰富更快捷的资源服务。
(2)建议统一使用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以此为统一整合、揭示、检索各联合体成员的文献资源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做进一步开发提供统一平台。
(3)在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统一的基础上,可尝试在联合体成员馆间开展文献传递,特别是具有本单位特色的资源。在传递的文献数量、范围、周期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和规定,如中外文图书、期刊论文、会议论文、技术报告等各类印刷及电子信息的复制品等可完全开放式传递。对具有保密性和专利性的资源,各按规定执行[2]。如此,联合体成员间可利用的馆藏资源剧增,极大地提高了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使知识的宝库更丰富,创新的平台更坚实。
(4)联合体可以通过团购等方式统一对期刊资源特别是外文期刊协调采购,有利于节约各馆经费,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外刊资源。
2.3 注重人才培养
积极联合组织对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培养一大批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具有丰富的规划、组织、实施项目的知识和经验,具有多年从事图书馆业务和管理的经历,对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理念在图书馆的应用及实现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人才队伍,以加快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
2.4 提升馆际服务
异地文献资源的借阅、归还,数据库资源的查询、下载,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工层面,要进一步扩大到联合体成员单位所有师生,逐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通借通还服务,真正实现异地资源本地化,使联合体内的读者“足不出校”即可享受本单位读者同等的服务和权利[3]。基于统一的文献信息服务系统着力解决成员馆读者本地借还异地馆资源,创新“书动人不动”的管理规范,构建新的馆际读者服务体系。如此,可缓解图书经费投入与读者需求的矛盾,经费投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5 加大宣传力度
联合体成员间积极开展类似“资源共知、服务共享”等主题的读者服务活动,联合举办各种讲座、报告,面向联合体内所有读者,普及电子资源利用和查询等方面的知识,以增进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强化图书馆“以人文本”的服务理念,使图书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文献保障作用。
2.6 多方支持
建议同联合体所在地市公共图书馆以及外省市联合体加强合作交流,联合开展馆际学术研究,对图书馆相关领域进行研讨,适时举办联合体学术研讨会,以达到交流经验、共同进步的目的。结语
随着联合体范围的不断扩大,将有更多的高校(高职高专)加入联合体共享体系,联合体成员间应积极沟通协调,拓展信息资源,延伸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使图书馆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更大的文献保障作用,为区域教育、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周丽,孙小梅.基于云计算的高校图书馆馆际资源共享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8):47-48.[2] 周婕,崔海媛,张红军.北京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合作实践与发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3):58-59.[3] 罗智蒨.图书馆联盟发展策略探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