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乡镇集体企业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时间:2019-05-15 00:44: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乡镇集体企业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乡镇集体企业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第一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乡镇集体企业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发布单位】81102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1-09-12 【生效日期】1991-09-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乡镇集体企业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浙政〔1991〕18号1991年9月12日)

各市、县人民政府,各地区行政公署,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根据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和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要求,发展乡镇企业的指导思想必须来一个大的转变。今后十年,浙江乡镇企业的发展不能再靠铺新摊子、走“外延”的路子,而应该从“大发展”转到“大提高”,从量的扩展转到质的提高,在提高中求发展。为此,在保持现行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前提下,对扶持乡镇集体企业稳定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再作如下通知:

一、一、继续对重点骨干企业实行倾斜扶持

1、由县(包括县级市、区,下同)以上政府确定的重点骨干企业和省级以上星火示范企业,其税收比上年增长超过10%的部分,除国家规定不能减免税收的企业和产品以外,按规定权限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减征或免征产品税、增值税和所得税。

2、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畅销、经济效益好、年实现利税超过200万元,或外贸收购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经县财税部门批准,其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可提高到12%。

3、重点骨干企业可在县农行营业部开户。农行、信用社发放的乡镇企业贷款,优先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其中,对国二级以上企业贷款,执行期限利率;对特一级信用企业贷款,农行执行法定利率,不向上浮动,信用社的利率也要少上浮或不上浮。

4、列入省核定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乡镇企业,可享受浙政〔1991〕14号文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二、二、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

5.增加科技投入。建立和加强以企业自筹、银行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星火发展基金相结合的乡镇企业科技投入体系。(1)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县以上技术进步优秀企业,列入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的企业和经济效益好的机械、电子、化工企业,按销售收入提取新产品开发费用的比例,从1%提高到2%,提取的新产品开发基金要保证用于技术开发。(2)银行适当增加乡镇企业贷款规模,合理调整信贷结构,逐步提高乡镇企业技改设备和星火计划项目的贷款比重。各地收回的乡镇企业设备贷款,继续留给当地用于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3)省、地(市)、县各级财政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以及星火计划项目的实施。

6、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要认真、坚决地落实浙政〔1990〕10号文件第三条的有关规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县以上批准立项、经济效益好的乡镇企业技改项目和省级以上星火计划项目的设备贷款,在还贷时,按规定权限报经财税部门批准,可减免所得税。

7、简化乡镇企业技改项目的审批手续。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技改项目,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下,用汇100万美元以下的项目,由地(市)经委(计经委)或省乡镇企业局审批;地(市)经委(计经委)也可根据情况授权县经委(计经委)审批。农行贷款的审批权限相应下放,乡镇企业设备贷款报省农行审批的额度由3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凡30万元以下(不含30万元)的设备贷款由县农行审批;3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的设备贷款由地(市)农行审批。有关部门要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周期。

8、经批准纳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给予减免产品税、增值税三年。省级新产品(包括省级星火计划项目新产品),给予减免产品税、增值税一至二年。减免税起始时间,由企业提出申请,主管部门证明,经当地财税部门核准。

9、鼓励科技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1)国家统一分配到乡镇企业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其国家干部身份不变,户粮关系、档案工资、职称评定可在县乡镇企业局或科技服务机构,其工资、奖金在不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前提下,由企业自行确定;在乡镇企业连续工作八年以上并做出显著成绩的,其农业户口的配偶或子女可解决一个“农转非”。(2)具有中级职称(含中级)以上的乡镇企业科技人员,凡被评为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或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星火成果一、二等奖或发明奖的项目主持者,其本人或子女可解决一个“农转非”;年实现利税连续三年达到3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可一次性给予一至二名“农转非”指标,用于贡献突出的企业科技人员本人或其子女的“农转非”。(3)乡镇企业自己培养的大、中专毕业生的户粮关系,采取城镇落户、口粮自理、平议差价由企业补贴的办法,在厂有效、离厂无效。

三、三、鼓励企业优化组合加强联合

10、鼓励企业兼并。兼并企业缴纳所得税,可按冲减被兼并企业未弥补的亏损后的利润额计缴,但连续冲减不得超过三年;兼并企业归还被兼并企业的贷款有困难的,银行给予延期还贷付息、不加息,并适当减收被兼并企业挂帐计息中上浮和加收的利息,税务部门可按管理权限给予减免所得税的照顾;银行、信用社对兼并企业要适当增加生产急需贷款;被兼并企业贷款债务转移后,贷款归兼并企业使用。被兼并企业的资产经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资产评估的机构的重新评估,并由财税部门核准,按评估后的价值入帐。

11、积极、稳妥地发展企业集团。支持乡镇企业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包括星火产业集团),优化经济结构,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组建的企业集团,可享受省政府制定的有关企业集团的优惠政策。

12、继续鼓励乡镇企业与国营大中型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各种经济联合和技术协作,已经制定的有关优惠政策要继续执行。

四、四、强化乡镇企业自我积累

13、乡镇企业税前上交的农业发展基金和社会性开支,必须严格控制在县以上政府规定的比例以内。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必须确保至少有60%留作生产发展基金,上交乡村的最多不得超过20%。

14、职工分配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必须坚持人均年收入增长率低于人均创利税增长率的原则,厂长等经营者收入与职工收入的差距要坚持适当的原则,一般不要超过两倍。为防止超分配,要提倡平时的月工资收入先预付70%左右,其余部分到年终审计结算后再兑现的办法。当年经济效益比较好,职工收入按承包合同兑现增得过多的企业,要建立工资储备金,做到以丰补歉。有条件的企业,经财税部门同意,可实行工效挂钩(即工资与税收、提留、利润挂钩)的分配办法,其职工工资可按实列支,同时不再实行计税工资。

15、继续推行以厂长为代表的集体承包,建立和完善由效益指标、后劲指标、管理指标三部分组成的承包考核体系,把企业自有资产增值作为增加企业后劲的重要考核指标,与企业经营者的收入紧密挂钩,促使企业分配合理化。乡村集体企业原则上不搞“一脚踢”承包。

16、乡镇企业按照规定征收的奖金税,由县财税部门返还给乡(镇),专项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

17、鼓励企业不断提高流动资金的自有率。乡镇企业每年要在税后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充实流动资金。企业的自有流动资金,可按银行基准利率逐月提取自有流动资金占用费,在营业外列支。

18、国家给乡镇企业减免的产品税、增值税,除弥补亏损、归还技措贷款以外,全部转入国家扶持基金,不并计利润,不提取奖励基金和福利基金。

五、五、鼓励乡镇企业增加出口创汇

19、省级有关部门每年要在支持出口创汇和“三资企业”的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出口创汇的乡镇企业;农业银行、信用社对出口创汇的乡镇企业,在项目贷款、技改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上优先安排,在自有流动资金比例要求上适当给予照顾。

20、乡镇企业产品在完成本省口岸出口计划的前提下,可以多渠道、多口岸出口,外贸部门要积极为其提供服务;同时,要按照“谁出口,谁得益,谁奖励”的原则由各级进行奖励。

21、企业因完成出口任务需要加班加点而超发的工资,经财税部门审核同意,可按实列支。

22、有自营出口权企业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出国考察,进行业务洽谈和产品售后服务,有关部门要提供方便,简化出国审批手续。

23、农业银行可根据各地乡镇企业金融外汇业务的需要,经人民银行批准在县和大的建制镇,逐步设立国际业务代理机构,为在农行开户的乡镇企业办理国际金融业务。

六、六、促进亏损企业扭亏增盈

24、对亏损企业,在贷款上实现区别政策。凡属于季节性、临时性亏损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在制定可行的扭亏措施的前提下,可适当给予贷款;扭亏期间,不加息、不罚息。

25、乡镇企业的亏损额可从盈利年度起在实现利润中抵补,连续抵补不超过三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省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通知

【发布单位】81402

【发布文号】赣府发[2000]5号 【发布日期】2000-02-25 【生效日期】2000-02-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

加快全省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通知

(赣府发〔2000〕5号2000年2月25日)

各行政公署,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了切实转变乡镇企业经营机制,加快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现作如下通知:

一、一、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近年来,我省乡村集体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产权改革的面还不广,力度还不大,措施还不到位,差的改不动,好的不愿改。为此,各地要充分认识推进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长远利益和大局利益出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措施更有力一点,力求全省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经济效益有一个根本性的突破。

推进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及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从我省乡镇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把解决当前的突出总是与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为乡镇企业的跨世纪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推进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着眼于强化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通过明确产权主体,理顺权责关系,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实现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逐步向“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迈进。要把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结构调整、资产重组、技术改造、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能力,实现我省乡镇企业发展的新飞跃。

二、二、要从实际出发选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形式,不搞一刀切

乡村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要结合企业和当地实际,选择适当的改制形式:

(一)进行公司制改造。部分大中型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形式,实行规范的公民制改造。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发行股票,转为上市公司。

(二)积极推行股份合作制。在具体操作中,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股份合作方式。股权应相对集中,鼓励企业法人代表、经营者和技术骨干多持股、持大股。

(三)发展乡镇企业集团。以一个或几个企业为龙头,通过联合、兼并或资产重组,组建同行业或多种经营的企业集团。组建企业集团要防止强迫命令,各级政府要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加强引导。

(四)采取出售、拍卖、兼并、破产等形式,推动乡村集体企业的产权重组,大胆推进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要积极吸纳社会各类资金和境外资金到乡镇企业参股或买断股权。

(五)通过租赁、托管等方式引进管理,改善和优化产权控制,提高效率。

三、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合理界定企业中的国有和集体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实行联营、股份经营和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农村集体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切实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对其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瓜分、侵占集体资产。进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应遵循有关政策规定,依据市场法则来搞活企业。要对企业资产进行科学评估。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根据原始资本金投入和劳动创造形成资产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产权归属。对一些难以划清投资主体的,应充分考虑企业性质、原始资本、劳动积累、优惠政策等多种因素,坚持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平等协商的原则合理确定。评估后的国有、集体资产,应在征得所有者同意后,根据具体情况作不同方式处理。集体资产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可按一定方式量化到各个主体。

(二)要妥善处理好企业债务。要把处理好企业债务作为推动乡村集体企业产权改革的重要措施来落实。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债权金融机构的意见,严禁逃废金融债务。企业的债权债务,经当事双方协商,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可采取债权转股权、以物抵债、适当减免、挂帐停息、挂帐计息不付息或缓付息等不同办法处理,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利益。各地可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本地实际制定一些具体的增资减债措施,灵活处理好企业债务。

(三)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各地的乡村集体企业发展水平不一,企业的资产结构、负担状况、市场前景等情况也千差万别。因此,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的原则,不要硬套一个模式,不强求统一进度。要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充分酝酿,区别不同情况,在改制形式、股权设置、持股比例、分配方式、扶持政策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方案。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充分尊重群众的创造,鼓励大胆试、大胆闯。

(四)要切实保障改制后企业的合法权益。原乡村集体企业改制后可按规定享受原有的各项优惠政策,其财务及统计渠道不变。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对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给予大力支持,改制中涉及的各项正当收费应尽可能就低不就高。严禁各种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为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加强和完善管理。改制企业在根据不同的改制形式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用工、分配制度,加强财务、成本、质量等各项管理,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改制为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企业章程,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实行民主管理。乡村集体企业改制后,政府有关部门、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不能放任不管,要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管理水平,搞好服务。

四、四、加强对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

乡村集体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乡村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县(市、区)、乡(镇)两级要加强领导。县(市、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把乡村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新时期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要集中时间、集体精力、集中人力,打好改革攻坚战。

乡村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有关中介机构要积极为改革提供优惠服务。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加强指导。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当好参谋,搞好规划、协调、监督、服务工作,并对改制工作进行督查。各地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改制中出现的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使改革顺利、健康向前推进。

各地收到文件后,应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制定有关实施细则,并切实抓好落实。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的通知

浙政发〔2006〕35号

为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着力缓解我省能源瓶颈制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现就加强我省节

能降耗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能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战略资源。加强节能降耗工作是缓解我省能源供给紧张局面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要求。多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工作,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省能源节约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随着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耗总量急剧增加;能源消耗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突出;能源利用效率还不高,节能降耗的空间与潜

力很大,工作任重而道远。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把节能降耗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性任务,切实予以抓紧抓好。

二、明确节能降耗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原则,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增强全社会节能降耗意识为基础,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要途径,科技创新为手段,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健全法规,完善政策,加强管理,厉行节约,努力形成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企业和公众主动参与的节能降耗工作格局,积极营造有利于节能降耗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强度(以2000年可比价计算)比2005年下降15%,年均下降32%,其中2006年比2005年降低3%左右;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0%,第二产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17%左右;能源利用综合效率达到40%;全省主要产品生产单位能耗总体达到或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三、突出节能降耗的重点

(一)工业和生活锅炉及系统更新改造。针对在役锅炉单台容量小、设备陈旧老化、运行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循环流化床、燃气等高效、低污染工业锅炉替代低效落后锅炉;推广应用粉煤和水煤浆燃烧、辅机系

统等节能先进技术;扩大集中配煤、筛选块煤、固硫型煤应用范围。加强对中小锅炉的科学管理,指导现有集中供热有效范围内的企业逐步以集中供热的方式替代工业小锅炉和生活锅炉。

(二)电力生产、输配与热力系统降耗。重点实施降低供电煤耗、厂用电率和电网损耗。发展高效大容量先进火电机组,优化发电企业机炉结构,加强辅机系统改造,推广背压气轮机拖动、等离子点火等节能节电新技术。大、中型火电供电煤耗由“十五”末的340克/千瓦时降到“十一五”末的 325克/千瓦时,厂用电率由5%降到4%。鼓励热电企业加快发电机组和链条炉的改造,提高背压机组的应用比例,供电煤耗由“十五”末的445克/千瓦时降到“十一五”末的410克/千瓦时,厂用电率平均下降3个百分点;推广热电企业集中供应压缩空气和分布式热电冷三联供等节电新技术。加快电网发展,优化电源结构,加大中、低压电网改造力度,积极采用先进的输、变、配电技术和设备,逐步淘汰能耗高的老旧设备,降低电网损耗,本省电网网损率由“十五”末的 7%下降到“十一五”末的6.5%。

(三)余热余压利用。在钢铁、建材、石化三大重点用能行业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技术。工业窑炉推广余热再利用。鼓励水泥生产企业采用以中低温纯余热回收发电为主的余热利用技术。到“十一五”末,实现水泥中低温余热发电装机容量25万千瓦,年发电18亿千瓦时。鼓励钢铁联合企业采用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连铸连轧、热送热装等新工艺、新技术,利用高炉煤气、转炉煤气回收发电。鼓励石化行业采用余热回收发电技术、热泵余热回收技术、新型催化剂和高效节能设备等,加强各种余热回收利用。

(四)电力拖动系统改造。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型电机,广泛采取高、低压变频调速、功率补偿节能技术、系统改造和机组优化配置等措施,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机、风机、水泵等高耗能设备。到“十一五”末,完成100万千瓦高压电机及500万千瓦低压电机变频改造,高、低压变频技术推广应用面分别达到55%和75%。

(五)建筑节能。积极推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规范,在建设项目设计和建造、改造过程中,对建筑围护结构采取隔热保温措施,使用节能型用能系统和材料,实现建筑节能。到“十一五”末,全面实施建筑节能65%的标准。努力完成既有高耗能建筑节能改造任务,重点是墙体节能系统、门窗、中央空调系统及配套供用能系统的综合节能改造,提高宾馆、饭店、大型商场、会场、办公楼等公用建筑整体用能效率。

(六)照明节能。加快推行全省绿色照明工程,鼓励、引导全社会广泛应用节能型照明灯具。在道路照明、宾馆、商厦、写字楼、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中推广应用高效节电照明新光源和装置。到“十一五”末,在机关、企业、事业和公益性单位基本普及应用节能灯具。

(七)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科学制订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通过运力结构调整、大吨位货车和标准化船型推广以及发展公共交通与现代物流集约配送,降低运输能耗;鼓励使用醇类、燃料电池等节能环保型混合动力交通工具,倡导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小排量汽车,限制和淘汰能耗超标的交通工具和农业机械设备。

(八)重点用能单位的能量系统优化。冶金、石化、机械、建材、造纸和纺织印染等行业应综合分析用能设备、技术、工艺和用能结构等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实施能源系统优化设计、用能系统优化技术改造和管理改进。鼓励用电系统采用无功补偿、智能控制、谐波滤波器等节电控制技术和产品,改善电能质量,提高集成用能水平和系统运行效率。

(九)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高效益的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广泛采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信息技术改造高耗能传统工业行业和企业,努力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循环经济“4121”示范工程建设,推行清洁生产,减量、循环、高效利用能源资源。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国家有关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浙江省有关限制和淘汰制造业生产能力目录。“十一五”期间,淘汰所有水泥机立窑、18门以下砖瓦窑,关停一批小火电厂(总容量70万千瓦)、小钢厂、小造纸厂,淘汰不符合能耗标准的在役机电通用设备。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产品发展,禁止投资建设属于国家和省淘汰类目录的项目。

(十)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万千瓦级风力发电站,支持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力发电设备。开发和利用小水电。鼓励发展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或热力利用。加快地热(水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推广应用醇类燃料、沼气和秸秆气化发电等生物质能技术。

加快推广应用太阳能。在满足建筑和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城镇新建建筑要实现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鼓励和引导既有建筑实施太阳能利用改造。生产和经营领域要积极利用太阳能热水工程,取代生产和生活供热小锅炉,并逐步扩大使用范围。鼓励、支持农村广泛使用太阳能。

四、强化节能降耗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节能的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快《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修订的有关工作,抓紧研究和制订与节能有关的循环经济、建筑节能、清洁生产等法规草案和规章。制定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行业产品生产(产值)能耗标准、能源节约标准、建筑节能材料标准、节能建筑评估条件和评定标准以及相关规范等,初步建立覆盖各领域的节能标准框架体系。

(二)加强项目和企业节能降耗管理。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年耗能超过3000吨标准煤或年用电量超过300万千瓦时新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必须包括符合节能要求的内容(节能篇),其中属于核准和备案的项目,必须提交节能篇报告。

加强对建筑节能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以及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的用能监管和服务。加大用能执法和管理力度,严格执行耗能产品生产、用能产品能耗强制性标准,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种

违法用能行为。属于国家和省限制类和淘汰类的已建项目,要限期整改和淘汰,到期不改的,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责令其停产或关闭。企业主要产品生产能耗超标准限额的,必须限期整改;在规定期限内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责令其停产。销售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用能产品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由有关部门没收销售用能产品的非法所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用能设备的,依法责令其停用。

(三)加快节能降耗的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能耗指标和能源利用状况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各市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能耗降低率,万元GDP电力消费量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等四项指标。及时发布产业用能、节能技术及相关信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广削峰填谷蓄冷(热)技术,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合理和节约用电。推动节能产品认证,研究实施绿色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能效标识管理办法,对于不符合能效标识管理要求的要严肃查处,产品不准进入市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强各类能源利用服务机构建设。各行业协会、相关中介组织以及节能服务机构要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咨询、服务工作,参与行业能耗标准的制定,配合政府做好节能降耗工作。

(四)加强节能降耗技术开发、应用。重大节能技术项目列入省科技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化项目计划,组织对共性、关键节能技术攻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加快产业化进程。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发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节能技术与管理模式。抓好一批节能型和清洁型示范企业(项目),树立节能降耗典型,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

(五)采取积极的节能降耗激励政策。运用财税、金融和价格等经济手段,引导、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节约用能。省财政要加大对节能降耗工作的支持力度,主要支持节能重点项目、关键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淘汰高耗能落后生产能力、制定能耗标准、建立能源公报制度以及节能宣传培训等。各市、县(市、区)也要根据财力情况安排相应的节能专项资金。建立和完善峰谷、丰枯电价制度,对已建立能源消耗技术规范的行业,要研究探索超耗加价政策。对于高耗能行业项目(企业),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和费用分摊有关办法,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发展。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节能降耗项目的实施,加大对节能降耗项目的融资服务。鼓励担保机构对节能降耗项目进行投资担保。

(六)充分发挥企业节能降耗的主体作用。各类企业要认真贯彻和执行国家和省的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重视本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在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增产不增能、扩建不扩能、增能靠节能”。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应加强能源利用管理,编制节能规划,完善用能用电管理制度、工作责任制度和能源利用状况分析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加强能源计量基础管理。重点用能单位要与当地节能行政主管部门签订节能协议,承诺节能目标(指标),并将本企业节能目标层层分解,逐级落实和考核;依法向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节能行政主管部门如实上报本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用于节能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以及宣传培训等。

五、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组织领导与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节能降耗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针对当前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领域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抓好落实。为加强节能降耗工作,省政府决定建立省节能降耗办公会议制度,省节能降耗的具体日常工作由省经贸委牵头负责。各地也应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或组织领导机构,强化本地区节能降耗工作。

(二)落实目标责任。全省“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按分解到各市和省级有关部门。各市、县(市、区)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的节能降耗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要按照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抓紧制定分解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抓好工作落实,并指导各市、县(市、区)抓好节能降耗工作。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纳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实行严格考核。

(三)加强能源利用统计与监测(监察)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本地区的能源利用统计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完整科学的能源利用统计制度,加强能源统计队伍建设和基础培训,尤其要加强对重点用能行业和企业的能源利用状况统计和分析,执行严格的能源利用数据评估和使用制度。各市要建立和健全能源利用监测(监察)机构,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监测(监察)。能源消耗大的县(市)可根据实际需要成立相应的机构。要配备必要的能源利用统计和监测(监察)人员,保障工作经费。

(四)广泛开展节能降耗宣传和教育。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节能技术和工作交流,组织节能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结合“八荣八耻”教育活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节能降耗宣传和教育,并组织好每年的节能宣传周活动。要将节能降耗纳入各级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节能降耗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节能降耗先进典型和经验,曝光严重浪费能源的行为和现象,让节能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深入人心。

(五)切实做好机关单位的节能降耗工作。各机关单位要率先垂范,带头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减少消耗,引领全社会节约能源。通过设施设备改造以及在办公、用车、采购等制度与管理方面探索和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机关的节能降耗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的精神,结合实际,抓紧制定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意见。

二○○六年六月九日

第四篇: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苏府„2006‟163号

印发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太仓港口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现将《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1-

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若干政策措施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环保优先指导方针,切实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政策措施。

一、积极推进功能区域优化

(一)规划各类生态功能区。依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和《苏州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要求,综合考虑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在2007年底前,各地应完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划定,经上一级政府批准后,由各地政府(管委会)组织实施。

(二)认真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开发和保护各类功能区,应遵循以下定位和要求: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限制开发区域要实行优先保护、限制开发,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地发展本区域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优化开发区域要根据该区域现有的开发规模、开发强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确定各地区的管制要求和开发时序。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产业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三)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组织编制区域开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工业、交通、能源、水利等专项规划时,必须依法组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从源头上把好环保

-2- 关。所有开发建设项目,都要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对未进行环评或环评未经批准的规划和建设项目,不得批准实施。凡产业定位涉及化工、印染、电镀、冶金等污染严重项目的工业区区域环评与环保规划,须经苏州市环保局初审后,报省环保厅批准。

(四)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根据国家、省产业政策,结合苏州实际,抓紧调整苏州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严格控制化工、造纸、电镀、印染、冶金、水泥和普通电子线路板等行业的污染项目建设,严格限制饮用水源、太湖和阳澄湖二级保护区内各类工业和非工业项目建设,限制建设生猪和奶牛等养殖场。在招商引资中禁止引进国外淘汰的落后工艺、设备和项目,禁止建设国家规定的“新五小”项目,禁止新建投资额在3000万元以下有污染的化工项目,禁止建设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恶臭气体的产品及原料加工项目,具体名录由苏州市发改委、经贸委会同市环保局等部门提出,报苏州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对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和技术标准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或核准立项,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或以其他任何形式进行授信。对超过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及超过水环境功能要求的区域,禁止新建有污染的化工、印染、造纸和电镀等项目,其他有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暂停审批。全市范围内,除已经列入“十一五”规划的新建电力项目和热电联产项目、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之外,不再新建火电厂。严格控制新建热电联产项目。

对未批在建的化工、造纸、电镀、印染、冶金、水泥和普通电子线路板等行业的项目,各地应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

-3- 任。

(五)强制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今、明两年,在全市组织开展化工行业专项整治,将分散的化工企业集中到通过区域环评且环境基础设施完善的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实行提高性搬迁,并确保达标排放。2008年底前,小型化工企业必须搬迁进入化工企业集中区,其中苏州城区内的化工企业必须在2007年底前完成搬迁。对逾期未进入园区的,由县级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关闭。自本政策措施正式颁发之日起,对园区以外的小型化工企业,不再批准任何形式的改扩建项目。2007年底前,关闭所有草(棉)浆化学制浆(除国家定点企业外)、年产5万吨以下废纸造纸、制革、年产1万吨以下的酒精和淀粉生产线,淘汰水泥湿法窑和干法中空窑生产线。淘汰城镇居民集中居住区附近产生刺激性废气的生产工艺或生产线。淘汰医药、农药和染料中间体等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的生产项目。淘汰苏州市政府划定的禁煤区范围内燃煤锅炉(灶);2010年期末,淘汰控煤区范围内钢铁焦炉生产。对偷排、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由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责令停产整顿或关闭。

(六)提高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到2007年底前,全市印染企业要全面达到《江苏省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2/670-2004)。对水污染物排放指标不达标的企业,依法停产整治或关闭。从2007年起,全市水污染物排放全面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在超过水污染物总量指标的地区及水环境功能未达标的区域,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排放应执行《城镇

-4- 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从2007年起,全市机动车逐步实施国家第Ⅲ阶段(欧Ⅲ)尾气排放标准。

(七)“十一五”期末,调整完善和组织实施苏州市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布局的规划,确保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截污管网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生活污水比例必须达到50%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新建污水处理厂必须配套脱磷脱氮工艺。2006年底前,苏州市区和各地城区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应编制污水处理脱磷脱氮工艺的改造方案。2007年底前完成项目改造,并在排放口安装水质自动在线监控装置与环保部门联网。2007年底前,各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和产生的污泥必须全部利用或安全妥善处置。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八)加快实施《苏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进全市循环经济建设。各地政府(管委会)要研究、制定实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价格、财政、收费和绿色采购等政策。

(九)设立市级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并逐年增加专项资金额度。对于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单位和重点项目,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审核。2007年6月底前,完成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地方标准或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核定限额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07年底前,全市20%的规模以上企业应

-5- 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继续深入开展区域、单位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论证。

(十一)加快环境友好企业创建。“十一五”期间,每年创建国家级环境友好企业2家,省级10家,苏州市级100家。对建成国家级、省级和苏州市级的环境友好企业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和3万元的奖励。

(十二)鼓励开展“三废”综合利用。企业在原设计规定的产品以外,综合利用本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作主要原料生产的产品所得,利用本企业外的大宗煤矸石、炉渣、粉煤灰作主要原料生产建材产品的所得,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所得税五年。

为处理利用其他企业废弃物的、在《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内的资源的企业,由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后,新建企业可免征所得税一年。

对企业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煤锅炉的炉底渣(不包括高炉水渣)和其他废渣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利用上述原料生产水泥的,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对国家政策规定的部分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实行按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对“复混肥”和饲料的税收优惠政策,税务部门按有关规定执行。

对符合条件的废旧物资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从事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企业,可按规定领用废旧物资收购发票。

积极支持秸秆汽化、直接还田和施用有机肥料。对购买还田农

-6- 业机械的农户,实行农机购置补贴。

四、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十三)“十一五”期间,依据省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研究确定全市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控制和减排计划,并以签订责任状等形式分解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

(十四)市政府每年向社会公布各地区主要污染物减排情况,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对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地区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十五)积极推进和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超量排污。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水域纳污能力或水功能水质不达标的地区,禁止新发排污许可证,并逐步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指标的企业,工商、税务部门不予进行年检。

(十六)落实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责任。实行行政区界上下游水体断面交接责任制,加大对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十一五”期末,全市空气和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河流、湖泊断面(点)达标率达到85%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

五、建立健全环境价格调节机制

(十七)逐步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制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初始价格,在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前提下,实行排污权有偿取得。从2006年起,在电力行业开展二氧化硫排污指标初始分配有偿取得试点。2007年起,开展化学需

-7- 氧量排污指标初始分配有偿取得试点。“十一五”期末,全面实行二氧化硫排污指标初始分配有偿取得。排污权有偿使用资金,作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专项用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十八)积极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定二氧化硫等排污权交易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现有燃煤电厂完成脱硫工程后,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低于总量控制指标的部分,可以参加排污权交易。开展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污权交易试点。

(十九)提高污水处理收费标准。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市场化运作,逐步将生活污水处理收费调整到1.3—1.6元/吨。在污水处理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污泥处置。合理确定中水再利用价格,制定中水循环利用鼓励政策。全面加强自备水源用户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确保足额征收、专款专用。实行工业用水差别水价,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农药中间体、造纸、电镀、印染、冶金和普通电子线路板等行业或产品生产用水超过额定指标的价格,在一般工业用水价格的基础上提高50%,超额收取的费用纳入污染防治基金。

(二十)完善固体废物处置和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2006年底前,制定并出台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标准,尽快调整、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六、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二十一)对于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被列入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功能保护区,由相关受益地区财政给予适当补偿。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护经费,要纳入同级地

-8- 方财政预算。市、县级生态公益林的生态补偿经费,由市、县财政纳入同级预算。

(二十二)逐步建立上下游地区污染赔付补偿制度。上游地区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污染损害的,上游地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在责任主体无法确定的情况下,由上游地区政府进行赔付补偿。行政交界断面水质优于考核标准的,下游地区应当给予上游地区必要的经济支持。各行政交界断面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断面的,由上一级政府给予奖励。

七、拓宽环境基础设施投融资渠道

(二十三)全面开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市场。降低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营领域。对社会资本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财政可以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资金支持或贷款贴息,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经营和运行。

(二十四)建立“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机制。按照治污投资略高于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核定价格和收费标准。采用“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形式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采用BOT、BT、TOT等形式参与经营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用污水(中水)、垃圾处理收费许可质押贷款,筹集城市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设施的建设和改造资金。

八、切实落实环保投资鼓励措施

(二十五)对社会资本投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经营领域的,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并给予贷款利

-9- 率方面的优惠。

(二十六)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优先保障用地。城市污水处理厂用电,按工业用电价格执行。

(二十七)对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发电(用量占发电燃料的比重必须达到80%以上),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对污水处理企业向排污企业收取的处理费用,暂不征收增值税。新办的城区生活、工业集中污水处理厂,比照新办公用事业政策,自生产经营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

九、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二十八)各级财政要将环保投入列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认真落实“211环境保护”支出科目,逐年加大对环保的投入,确保财政对环保支出的增幅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一般预算支出中环保类支出比2005年增长1.5倍以上。

(二十九)增加财政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每年苏州市财政安排的市级污染防治基金1亿元,以作为重点环保项目建设的引导资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主要用于对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各地的土地出让收益、城市建设配套费等,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污水收集管网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三十)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确保依法、足额、全面、及时征收。排污费纳入财政预算,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用于《苏州市市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使用范

-10

-围的重点项目建设。

(三十一)确保环保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各级政府要将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科研等的人员经费、办公经费、监督执法经费、仪器设备购置运行经费、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予以保障。环保行政处罚的罚没款,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使用,主要用于补助环保执法成本。

十、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三十二)建立健全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从法制建设、应急专业队伍建设、装备配置、技术标准、科技进步、应急信息平台、综合指挥协调系统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强应急能力建设。2006年底前,建立苏州市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各地也要抓紧建立环境应急网络,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三十三)加强环境监管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底,建成苏州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预警及应急处理系统,危险废物、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系统,水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2008年底前,环境监测、监察、固管、核管、信息、宣教达到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各地也要参照以上要求,加强环境监管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三十四)增强环境监管队伍能力。充实和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苏州市增设危险废物与辐射安全行政管理部门和环境安全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机构,按需增加行政编制和行政管理类事业编制,各地也应按需增配环保行政和事业编制人员。“十一五”期间,积极推进环保体制改革,逐步将市辖区、开发区环保管理机构作为市环

-1

1-保局的派出机构。结合乡镇机构改革,明确具体部门和工作人员,把乡镇政府环保工作职责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市、县二级危险废物、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网络。根据实施《公务员法》的要求,研究解决环境执法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管理问题。

主题词:环保 应急 方案 通知

抄送:市委办公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

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印发 共印:一八○份

-12-

第五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辽宁省出口发展扶持资金的通知

【发布单位】80602

【发布文号】辽政发[2001]34号 【发布日期】2001-08-15 【生效日期】2001-08-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辽宁省出口发展扶持资金的通知

(辽政发〔2001〕34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

为了促进我省对外开放战略的有效实施,推动全省“十五”期间出口战略目标的落实,鼓励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省政府决定,建立辽宁省出口发展扶持资金(以下简称资金),主要用于扶持我省重点商品、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的出口。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一、资金的筹集

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共同筹集。省级财政所筹资金,部分用于省级外贸(工贸)、外经企业和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以下简称省级出口企业);部分用于市级出口企业。对市级企业的扶持只作为配套资金,最高限额为对市级出口企业批准使用资金的50%,其余50%由当地财政负责筹集。凡地方财政资金未予落实的,省级资金不予扶持。

二、二、资金的使用

1.资金的使用必须有利于鼓励我省企业扩大出口,有效地巩固和占领国际市场。重点是:

(1)鼓励对我省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大宗骨干商品的出口;

(2)鼓励巩固原有国际市场份额,并保护和发展国外重要客户的出口;

(3)鼓励我省商品向综合开发和形成规模效益型出口;

(4)鼓励新开发的名、优、特商品和名牌产品出口;

(5)鼓励对我省机电仪产品的升级换代和增加出口附加值以及大型成套设备在国际招标项目的出口。

2.申请资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企业有健全、规范的管理机构和财务制度,资产、负债结构合理,经济效益良好,上及本经营均有盈利;

(2)借款金额与企业上出口创汇相结合,不能大于企业当期净资产;

(3)无不良借款记录;

(4)列入本省重点出口商品目录和机电仪产品中的商品(商品目录待定);

(5)本省企业自营出口的商品。3.资金的使用采取对使用单位有偿借款方式,使用期限一般不超过半年。对个别企业发生的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和名牌产品出口及新兴国际市场的出口业务,如需延期使用,经省外经贸厅、省财政厅审定,在资金使用半年后可申请办理延期手续,使用期限可适当延长,但最多不得超过1年。

4.资金的运作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委托金融机构代理发放贷款到使用单位。

三、三、资金的申请和办理

1.申请资金报告的主要内容为:申请理由、出口商品名称、出口国家和地区、预计出口额、全部资金总额、申请资金额、预期经济效益、归还期限和还款保证、上年财务报表和近期财务报表等。

2.申请资金的主要程序:省级出口企业申请资金,须向省外经贸厅、省财政厅以及受委托的金融机构提交申报材料(一式三份);各市出口企业申请资金,须向当地财政部门、外经贸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由上述部门向省财政厅、省外经贸厅以及受委托的金融机构提交申请报告(一式三份)。

3.申请资金的办理程序

(1)市级出口企业申请资金的办理:由省外经贸厅和省财政厅根据各市财政部门和外经贸主管部门提交的资金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根据申报材料确定资金的使用项目和使用金额。省财政厅监督当地财政资金落实后,使用单位再根据借款的有关要求,填列资金借款审批表。经当地财政部门、外经贸主管部门和省外经贸厅和省财政厅审核批准后,通知省财政厅国库处委托金融机构办理配套资金借款。

(3)省级出口企业申请资金的办理:由省外经贸厅和省财政厅根据省级出口企业提交的资金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根据申请确定资金的使用项目和使用金额。使用单位再根据借款的有关要求,填列资金借款审批表,经省外经贸厅和省财政厅审核批准后,通知省财政厅国库处委托金融机构办理配套资金借款。

四、四、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1.省、市两级财政和外经贸主管部门要分别按预算级次承担对借款单位的监督检查和资金的回收管理工作。经批准延期的出口企业应依据省财政厅、省外经贸厅批准延期的正式函件重新填列资金借款审批表,经省财政厅、省外经贸厅批准后,委托原承贷金融机构办理借款延期手续。

2.各借款单位对所借资金必须按照借款合同批准的出口业务专款专用。如有违反,一经查实,将视情节进行以下处罚:

(1)取消该项扶持资金的使用权;

(2)责成借款单位追回并归还被挪用的资金;

(3)不再安排新的借款业务。

3.对不能按期归还借款的企业要采取以下处罚措施:

(1)对逾期金额按1%加收滞纳金;

(2)以企业或地区应得其他收入扣还;

(3)不再发放新的扶持资金;

(4)停止对其他政府性外经贸专项资金的发放。4.借款单位按期归还借款后,应在归还借款后1个月内将资金使用民政部报送省外经贸厅和省财政厅。各市出口企业资金使用情况报告要由当地财政部门和外经贸主管部门分别上报省财政厅和省外经贸厅。报告的主要内容为:借款的使用情况、实际出口情况、产生的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改进意见和建议等。

5.为了加强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省外经贸厅和省财政厅将不定期对借款单位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辽宁省人民政府

2001年8月15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乡镇集体企业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乡镇集体企业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