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思考与研究5篇

时间:2019-05-15 00:37: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黑龙江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思考与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黑龙江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思考与研究》。

第一篇:黑龙江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思考与研究

黑龙江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思考与研究

一、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

应该按照省委省政府以及建设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制定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总体规划,研究出台建设领域信息化政策,尽快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我省建设信息资源一体化进程,积极开展关键性难点技术的攻关工作,通过培育政务信息化典型地市、企业试点工程,打造以“服务为民的阳光政府”为目标的适合我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信息化体系。

1、在不断完善本规划的总体建设方案的同时,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我省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的阶段目标及具体任务,准体系、主要应用服务系统和保障体系的规划设计。初步完成建设行业网络通信基础设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标准体系的技术方案设计,能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分期分批组织实施。

2、建立建设领域信息化标准体系。按照建设部相关专题标准研究制定符合我省要求的建设领域信息化基础标准、划、城市建设、建筑业、住宅与房地产、其他行业)电子商务、GIS3、制订建设领域信息化技术政策与管理办法。根据省政府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及我省建设领域实际情况,术要求,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意识。

(二)构建适应我省建设领域发展的电子信息支撑平台

1、加速推进建设领域知识协同管理平台的建设逐步开展建设领域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程,形成建设领域可供参考的知识库体系,步推进网络教学与职业培训工作,识指导实践的作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快资源整合,形成标准统一、共享开放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

2、加快推进建设领域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的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域行政许可事项行政管理、行政服务、行政审批等政府职能,案管理的成功经验,术措施与实施方案,建设,分析整理行政审批业务的标准和流程,利用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因素对行政审批的影响。用现代化手段构建促进社会监督,加大政务公开透明的程度,为科学地开展审批管理业务提供必要的条件。

3、加快推进机关事务协同办公以及全省政务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

按照省政府对于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整体要求,借鉴先进地区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的经验,研究制定全省建设领域政务协同办公的应用规范及统一标准,加大对数字身份认证技术(展基于身份认证技术的审批、签章等业务,逐步以在现有公文无纸化传输的基础上,信息网络和计算机基础标准、GPS、CAD、制定相关的技术政策与管理办法,研究制定我省建设领域知识协同管理平台的规范和标准,”审批系统平台的建设,以快捷、便民、互联互通为主要目的,融合研究建设领域各行业数据统计系统模型,逐步形成统一的电子政务协同管理平台。CA认证)完成建设领域信息应用平台的总体建设框架、、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其他应用服务系统、并根据全省建设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实际

IC卡等)和信息化安全标准。强化信息化建设的整合意识、通过基础信息的收集、并分阶段建立远程教育系统,改善我省建设领域知识结构、及省委、省政府对于行政审批的要求,参考现有市场监管手段,做好逐步实现全省建设领域行政系统公文的电子化发布、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包括电子政务、规范我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技

优化信息资源,制定行政审批、同时积极配合行政审批大厅的一站式”审批的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充分OA系统改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关键技术、标(包括城市规开放意识、共享整理、编辑加工等流在全省建设领域逐充分发挥知并在现有信息 加快全省建设领决策支持的技“阳光政府”,OA系统相结合,开储存、、“一站式借鉴其他省市诚信档“、电子签章技术的应用力度,并逐步与查询等功能,达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快捷、高效的办公现代化。

4、加快推进信息互动服务平台的建设

(1)加快完善政策措施,通过合理的政策、资金和项目安排,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集中力量支持信息化网络应用基础建设,带动提升区域信息化应用水平。

(2)发挥省建设信息中心在全省建设系统信息化工作中的龙头作用,把信息化建设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指导并促进各级建设信息中心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种信息化媒介的延伸功能和服务手段,发挥建设系统主管部门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全省建设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按照“四统一”的原则,建立覆盖全省的统一的建设系统信息互动服务平台。

(3)以协同办公及省政务信息交换平台数据库为基础,整合优化门户网站、专业网站及各服务平台的政务信息资源库,开展手机短信、现快速信息交流,及时反馈决策层信息,做到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4)加大信息服务力度,整合并监督以政务大厅信息化建设,以大屏幕信息发布、关部门协商合作,逐步建立完善的业务咨询信息服务。

(三)推动建设领域各行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1、城市规划行业

城市规划行业信息化工作应该遵循以下指导思想: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分区规划信息系统、信息系统、规划城关管理信息系统等业务监管系统平台的建设,数据库,加大对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及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调研与实施工作,并形成与之紧密结合的,集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系统应用、决策服务的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2、城市建设行业

城市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应该以控制城市建设行业信息流为基础,设的信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能力,以维护和强化城市功能为主要目标,协助城市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发布与实行,重点实施针对城市供暖、公共交通、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城镇燃气、道路、垃圾处理、风景名胜区及基础设施等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平台。

积极推广应用公交IC监测调度系统,扩大IC卡应用范围,逐步实现城市公用事业收费

积极推行建设领域公共服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全省呼叫中心功能和电子政务功能。为公众服务快捷化、管理科学化、备案系统化功能。在全省建立加强城市服务网站的建设,提高网站的实用性。

3、住宅与房地产业

建立健全省房地产行业信息化监督管理体系,包括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管理、房地产产权交易和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务管理内容;加快建立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交换、市场预警预报体系;建立全省房地产企业及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住房公积金监管信息系统,宅与房地产行业业务管理规范,制定信息交换标准;构建房地产市场监管与服务信息平台,加快房地产行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4、建设工程管理和建筑业触摸屏信息查询为辅助手段开展服务,规划现状调查信息系统、GIS)技术、卫星和航空遥感在接受公众投诉、视频会议等即时通讯手段,实

勘测信息系统、建立并逐步完善相关的信息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一卡通”。

“12319”热线服务中心,集合“12319”服务热线的基础上,维修基金监管等业预警分析等功能完善的房地产促进房地产信用加快GPS)实现网络电话、“12319”为代表的城市建设服务热线系统,加快与其他相

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城建档案(((卡收费系统,供水、供热、供气等计算机辅助计量收费系统及其举报、报修等方面进行信息化建设,房地产测绘管理、数据汇总、(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系统,规范住房公积金业务信息管理工作。根据住

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快推进招投标监管系统的建设,并逐步完善监管功能,重点实施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及执业人员监督管理系统的前期准备工作。在企业资质管理及执业人员监管系统完成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整的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数据库,完成企业的资质管理、档案管理、业绩管理与从业人员的认证、考核、备案管理等工作。逐步实施对建设工程报建管理、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管理、建设工程施工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材料招投标管理、建设工程评标专家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建设工程执法监察管理、建设工程执业人员管理等业务监管系统的建设。实现建筑材料、机械的网上信息发布和监管。

(四)加快推进建设企业信息化工作

全省建设企业要认真贯彻建设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设企业、大对企业的调研力度,财务管理、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资源管理等方面建立统一的管理平台,以点带面,引导企业明确建设方向。我省建设企业具有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能力,确保全省建设企业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

1、建筑业企业要将信息化建设作为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管理模式、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的重点内容,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实现计算机辅助管理。加强企业网络平台建设,施工辅助管理方面的现代化,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的优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标。

2、房地产企业要深入研究商品房销售、物业管理等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在新开发项目中积极采用由省建设厅推荐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开发项目的管理和宣传能力,满足消费者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3、勘察设计企业要在现有撑的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作结合起来,最终实现设计、工程造价、施工管理的网络一体化应用平台。同时,对于目前存在的勘察设计企业中使用盗版设计软件的现象要进一步规范和清理。

4、供水、燃气、供暖等生产企业和输配企业,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条件(规模、技术、经济及需求等)步推行生产、调度、目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5、城市交通等行业,要加快推广建立计算机辅助运营调度指挥系统。况,积极创造条件建立适合自身业务特点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以及信息发布服务平台。

二、保障措施

信息化建设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做后盾,克服政府体制下条块分割所造成的信息化工作协调难、维护资金的专款专用以下六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系统工程,省建设厅对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加快研究利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加以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为信息化建设试点,着重围绕项目管理、逐步提高我省建设领域企业技术含量,从而提高整体的竞争实力,使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建筑施工现场的监管能力,要在企业财务现场施工管理、质量控制、材料选购和调配等物业管理系统、小区监控系统等,全面

CAD技术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以网络集成技术为支智能建筑的开发与研究,将项目的设计流程与施工管理工

管理一体化的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优化调度和经济运行的

IC卡技术在公共汽(电)车、出租车运营中的应用,市政、环卫、园林、风景名胜区等单位都要根据实际情 强调信息化“四统一”管理的必要性,来管理难的状况,来保证信息化建设和,来确保信息技术和政策研究能够持续的发展下去。为此,应注重加强

必须强化管理机制,加强规划与管理,减少努力实现生产进度控制、尽快建立计算机网络化的辅助调度、监控系统,提高数据加工处理能力,逐营销、不必要的浪费,避免重复建设,因此,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由主要领导亲自负责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协调工作,研究制定相关的规划与管理制度,解决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全省建设领域各级信息化建设部门应当协调一致,建立省、市二级信息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部门信息主管(CIO)制度,统一思想,及时沟通协调信息化建设中的有关问题。同时应当加强全省建设信息技术专家委员会的组织领导,提高对专业理论研究专家、技术专家的重视,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在我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中的指导和参谋作用。

(二)完善规章制度

根据国家、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结合本省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依照省委、省政府对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统一要求,建立并逐步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规范全省建设事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快出台《黑龙江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规范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渠道不畅、信息孤岛等问题,加强信息资源的公开与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增加信息化建设的效率与实效。研究制定全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标准、监督制度、考核标准,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推进全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工作快速良性发展。

(三)拓宽投资渠道

探索研究信息化建设的融资渠道,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投资方向,强化资金管理体系,统筹安排、协调管理、杜绝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在逐年增加对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完善资金管理体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投资,逐步形成由多种投融资渠道、多元投资主体构成的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格局。建立信息化建设相关的优惠政策,探索信息化建设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新思路、新方法,鼓励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市场运作。研究信息化建设所能创造的市场效益,通过向社会提供信息增值服务,来稳定信息化工作队伍,使全省建设领域信息化良性滚动发展。

(四)加快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研究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机制,实行人才激励机制,争取未来全省建设领域拥有三支成熟的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队伍:具有较高专业技能、掌握信息技术前沿发展并有创新能力的专家队伍;掌握信息化专业知识、熟悉信息化建设理论并了解建设工程理论与网络技术的管理人才队伍;熟练掌握网络与计算机技能、具有信息资源与项目系统开发能力的技术人才队伍。

(五)强化安全措施

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防范与研究,制定强有力的安全技术保障措施,提高信息资源的直接接触人员与技术人员的保密意识,培养相关人员的法律意识。研究信息服务网络技术的加密措施,网络安全责任落实到人,并按照国家有关政务公开的规定,研究制定相关政务信息公开政策,强化政务信息的管理与发布力度,最大程度地实现政务公开。

(六)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

在专业应用项目系统开发等信息化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要加强调查研究与技术交流,及时掌握国内外建设及相关领域的信息技术及发展动态,把握发展时机、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完善我省建设领域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加强国内外、省内外的技术合作,不定期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讨交流;派遣有能力的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到省内外信息化研究机构进修培训;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研究制定竞争机制,鼓励信息化项目建设承包商参与我省的建设领域信息化建设。

第二篇:移动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研究[范文]

【摘要】文章介绍了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从1G到3G的发展状况,通过分析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在移动信息化应用、技术基础、商业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移动信息化产业链集中化、服务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移动信息化 产业链 现状 发展趋势引言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3G技术的普及,移动信息化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支付”、“警务通”、“移动政务”等不断创新的移动信息化应用为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价值。由于具备随时随地可移动性、实时性、交互性和可管理性等优点,移动信息化使企业和政府信息化建设模式变得更加灵活便捷,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移动业务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应用中正实现着历史性的突破。

移动信息化,是指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构成的综合通信平台基础上,通过掌上终端、服务器、个人计算机等多平台的信息交互沟通,实现管理、业务以及服务的移动化、信息化、电子化和网络化,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规范透明、适时可得、电子互动的全方位管理与服务。目前政府和企业在电脑上应用的各种信息化软件体系,如办公信息化软件、ERP软件、CRM软件、物流管理软件、进销存软件,以及各行业特定的行业软件(如警务联网系统、统计局统计系统等),都可以被移植到手机终端中使用。实施移动信息化,手机变身为一台移动化的电脑,既能在手机与手机端进行信息化工作联动,也能与原有的电脑端信息化体系保持互联互通。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分析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伴随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讲而不断拓展,在1G时代,基于模拟技术,业务受到带宽限制,移动运营商购入设备厂商的网络设备并着手进行基础网络建设,其主要任务是建网与扩容。其所能为用户提供的仅是一些简单的移动信息服务,移动信息化服务及其产业链尚未形成,如图1所示。

在2G时代,数字化技术为移动信息化奠定了基础,但用户的通信消费仍集中于语音通信。虽然语音通信业务量较1G时代有较大增长,在此基础上还出现了新的移动通信业务,即短消息业务,但该时期的产业链结构与1G时期相比变化不大,只是随着短信业务的出现,移动通信产业链的成员中增加了服务提供商(SP),服务提供商面向运营商,负责为短消息业务提供服务。同时,由于2G移动通信网络数据承载能力、设备软硬件水平和其他无线网络接入技术成本的限制,虽然市场已呈现出较强的移动信息化需求,但是移动信息化由于缺乏坚强的技术驱动基础而发展乏力。2G时代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如图2所示。

在3G时代,移动通信和其他无线技术都有了突破性发展,手机软硬件水平空前提高,大量IT和互联网企业加入市场竞争,大量创新技术型企业蓬勃成长,为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在3G时代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移动信息化产业获得了爆发性的成长,大量新技术、新业务和新公司涌现,市场竞争激烈,用户的可选服务种类空前增多。

按照对传统产业链的分析方法,移动通信产业链在3G时代结构复杂(如图3),分析难度增加,移动信息化形成的产业链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完善中。但是,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与技术驱动和市场驱动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政府驱动的影响。在国家信息化的大战略中,政府既是信息化建设的推动力量,又是电子政务行业应用的主要用户。在完成国家信息化和实现行业信息化的过程中,运营商处于产业链移动信息化应用中的主导者地位并成为推动产业链各方整合的重要力量。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3.1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移动信息化应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移动信息化应用多表现在数据采集、信息确认、信息通知等信息的传递和发布上,而且大多数是采用短信群发的方式。移动信息化应用尚未与业务系统真正结合,只能被视作传统信息化手段的补充。目前,无论是传统信息化还是移动信息化,其应用都同样受限,基本只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中使用,并且使用对象主要是一些政府和大型企业,当前移动信息化面向中小企业核心业务的应用还很少。缺乏和业务相结合的应用,已成为目前移动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瓶颈。

(2)信息化技术基础

信息化技术基础薄弱是阻碍移动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网络的稳定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是其中两个主要的技术问题。移动应用的费用不菲,也是移动信息化目前难以推进并大范围展开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移动网络传输速度、移动终端屏幕尺寸、缺乏现成的应用方案、系统开发周期长等诸多因素也都会影响到移动信息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国内电信运营商建立的众多信息系统大量呈分散存在、独立管理的状态,未能有效地连接形成集成系统,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相关主要是以满足各管理职能部门生产、管理需求为目的而规划建设的,因而缺乏统一的规划,常常由分属不同的职能管理部门维护和管理,在管理方面很难做到同步,从而导致各个系统统计出的数据不一致,为企业的科学决策增加了难度。

(3)商业模式

移动信息化需要创建可行的商业模式,这是移动信息化产业链持续发展的保障。移动信息化可以根据产品、行业、客户细分、系统集成及销售渠道的不同特点、价值链成员所起作用来构建不同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应当在形成企业移动数据应用的业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以激发市场需求。目前,移动信息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生态环境不完善也导致了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移动信息化的商业模式应以运营商为核心,以网络为中心,由运营商接触客户了解应用需求,后向整合应用提供商,并纳入网络,计费等移动信息化功能平台。

3.2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未来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化

集中化主要指系统功能与建设模式的发展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从移动信息化需要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角度看,信息化应用提供商不可能绕过电信运营商。伴随几大电信运营商集中化改造工作的逐步深入,系统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系统投资和管理维护的费用明显下降。目前,电信运营商三大系统中的管理支撑系统与业务支撑系统已基本实现了省集中化,而网络支撑系统的集中化工作相对复杂一些,包含了不同层次和不同范围的集中,运营商在建设信息化服务系统的过程中应根据信息化应用特点,进一步明晰移动信息化策略。

(2)服务化

移动信息化的目的是提供优良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化是系统建设的体系构造,因为电信运营企业信息化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客户需求的最大化。随着电信运营企业对客户争夺的日趋激烈,IT支撑系统要逐步摆脱过去被动满足指定功能需求的建设理念,更多地从市场角度和客户角度去主动分析客户需求、客户特点,进而建设或完善系统功能。不仅客服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具备服务化的理念,在业务流程再造(BRP)的基础上,也应建立诚信、方便、快捷的客户服务平台,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网络支撑系统也应具备这种理念,实现服务功能的前移。通过移动信息化,完成应用整合,实现不同应用对象的个性化服务。

(3)标准化

移动信息化离不开标准化,标准化主导IT支撑系统的技术架构发展方向。信息化时代,市场、客户、业务对IT支撑系统必然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系统数量也将逐年增多。因此,电信运营商应完善面向全业务运营的数据结构规范、系统接口规范或信息集成规范,为实现信息共享夯实基础,也为实现系统的模块化与松耦合提供保障。结束语

移动信息化产业链伴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市场以及国家信息化战略发展而发展,移动信息化产业链的发展需要从移动信息化应用、信息化技术基础以及商业模式中寻求策略,通过构建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移动信息化产业链,实现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整合,建立 ICT产品架构,形成标准化的移动信息化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智勇.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09(6).[2]张鸿,万芳芳.基于网络融合下的电信产业价值链趋势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7).★

【作者简介】

李 苑:北京邮电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电信企业国

际化。

曾剑秋: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在通信发展与竞争力、技术经济理论与方法、企业成长与策略、内外经济循环理论等方面研究成果丰硕,出版图书18部,发表论文116篇。

第三篇: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分析与研究

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发展分析与研究 1 北京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北京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交通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道路交通需求迅猛增长,车路矛盾日益尖锐。道路交通拥堵不仅给市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不便,而且已成为制约城市功能发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北京道路交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

1.1 道路交通拥挤,出行效率不高

随着交通出行量的不断增大,市区道路交通堵塞路段增多、堵塞区域苦熬大、车速下,交通出行时间增长,出行效率下降;支路系统不健全,交通量过于集中在干线道路而引起主要节点出现堵塞;道路网应变能力差,遇事故极易引起大范围交通瘫痪。

1.2 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交通需求空间巨大

近年来,北京市机动车发展速度过快,导致车路矛盾日益加剧,据交管部门统计,截至2011年6月,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近490万辆。统计数据显示,私人小汽车已占小汽车保有量的80%多,私人小汽车出行量逐渐逼近公共交通。这种快速的增长势态,将会给已经拥挤不堪的道路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

1.3 道路供给空间有限,道路结构存在不足

受北京中心城区布局的制约,道路供给空间有限。北京道路面积率已达到18.5%,距20%的规划上线仅一步之遥,与伦敦(35%)、东京(23%)、巴黎(25.6%)等国外城市相比差距明显。尽管道路修建在不断进行,但是,随着机动车数量的迅猛增长,北京市道路已有90%以上处于饱和或超饱和状态,早晚流量高峰期间交通拥堵现象严重。北京市路网结构中,东西向主干道多,南北向主干道、次干道和联络线少,导致东西二、三环路拥堵最为严重。

1.4 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

公共交通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换乘不便、公共交通运力不均、车内拥挤、舒适度差、运营速度低等。换成问题突出,地面公交之间、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之间、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之间有的换乘距离过长,换乘不便。公共交通主要换乘点的平均换乘距离达到255米。

1.5 停车问题突出

基本停车位存在较大缺口,目前市区范围内各类停车泊位先比庞大的机动车数量而言严重匮乏。据统计,每辆民用机动车拥有的停车位仅占有0.67个。停车秩序混乱,占路停车现象严重,特别是占用人行道河自行车道停车现象极其普遍。

1.6 交通公害问题日益严重

虽然今年来随着能源问题的调整,大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北京仍然是中国环境质量最差的城市之一。机动车对环境的污染正逐渐成为北进市区的主要污染源,并且成日益严重的趋势。机动车为其对整个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在逐年上升,有些指标占到50%以上,特别是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PM2.5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所致。

1.7 市民交通意识不强,交通违章现象较多

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仍然不足,部分市民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公德意识较差,交通违章现象较为严重。尤其是在没有民警管理的路口,各种车辆抢行,甚至不按灯行使、行人任意横穿马路的现象时有发生。信息化技术是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传统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交通需求,特别是在城市路网持续超负荷运行而又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状态下,任何交通矛盾、管理工作中的细微不足都将被交通流量的高饱和度迅速放大,极有可能引发大范围交通拥堵甚至导致交通顺时瘫痪。科技是交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现有交通管理科技应用基础上,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科学交通管理的系统性、集成度,扩展科技手段应用覆盖范围,形成规模效益,是充分挖掘道路资源,科学调控交通流量,缓和车路矛盾,提高城市路网交通运行效率和对突发意外事件的快速反应、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城市交通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根本性技术保障。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现有子系统在连接和协调上存在不足

北京市的交通信息化子系统大部分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管理需求单独开发,主

要在部门内部运行,导致各部门的系统相对独立,缺乏协调。另一方面,北京市交通信息化标准(尤其是接口标准)发展滞后,各子系统采用的进口技术和设备多来自国外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标准,对现有系统的集成和协调存在一定的困难。

3.2 现有子系统工程不够完善、应用不够充分

北京虽然已建成一定规模的交通信息化子系统,但是大部分子系统由于建成初期技术程度和建设条件的限制,系统智能化功能不完全。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在技术上难以实现,而重新开发新系统取代旧系统造成一定的浪费,因此许多应用一直保留着最初开发的系统。另一方面,由于对系统管理和运营的经验不足,系统的功能未能完全发挥,有待对其应用潜力进行挖掘和利用。

3.3 交通需求不断增加,基础设施相对短缺

交通基础设施是交通信息化建设和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虽然近年来北京市交通建设投资巨大,但由于发展较慢且缺少历史积累,同时交通需求迅猛增长,交通基础设施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均呈现出不足。随着北京市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将日渐增加。

3.4 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环境有待完善,交通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有代加

交通信息化具有非常强的社会性,非技术的软环境对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协调机制、配套法制、产业政策、教育宣传、投融资管理等。但北京市在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前期,对这些方面的考虑不是很充分,这带来了当年现有交通信息化系统的部分问题,也给将来交通信息化发展设置了障碍。

3.5 国外技术和设备不能完全适应北京市的交通特点

北京市现有交通信息化子系统应用的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主要由国外引进,而北京市交通流又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如混合交通流,特勤交通等,对北京市特有的交通现象的研究不足使得现有交通信息化子系统难以完全发挥其预期作用。提高北京城市道路交通信息化效应着力点研究

4.1 路面科技系统规模效应需进一步提高

北京交通管理科技实施虽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在北京车路矛盾持续加剧,交通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形势下,现有管理系统覆盖范围不知足,尤其北京远郊县区域科技设施严重缺乏,城乡区域信号联动控制体系尚未建立,北京大量新增道路缺乏有效的科技管理手段,无法实现连续诱导、管控,科学交通管理整体效益难以发挥。亟需继续推进科技系统规模化、系统化建设,全面扩大科技系统建设规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科技系统,从根本上加快建设速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控效率和服务水平。

4.2 信息化资源整合应用能力需进一步加强

部分信息化系统缺乏统一的整合集成设计,系统采集数据处理不充分,系统间信息融合程度不高,科技系统各自为政、独立应用的局面还广泛存在,系统互相联动、协同作战的效果还不明显。不仅造成了系统应用效果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增加了系统维护和使用上的不便。例如,指挥调度集成系统,由于受通信协议制约,交通信号控制信息、旅行时间系统的实时交通数据无法接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指挥调度系统的整体应用水平。因此,加强信息化系统资源整合也将是下一步信息化建设应用的一个侧重点。此外,基层实战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需进一步加强,以最大限度发挥科技系统的实战效果。

4.3 打破部门界限、注重协同工作

交通管理由多个部门分工负责这一现象不是中国独有的,欧洲各国亦是如此。正因为交通管理是由多个部门分工负责,所以才会出现部门之间在职责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与运行管理恰恰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合作与协同合作,部容许互相割裂、彼此独立。在确保交通运行安全高效及方便出行的目标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等信息化的技术优势、打破部门之间的分工界限,建立一套相互合作的协同工作机制,这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举措。

4.4 制定发布标准,培育相关产业

交通信息化的本质是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利用,而交通信息服务的过程就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的过程。欧洲多国开展的交通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推进之所以能到到今天这样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群众的局面,主要是得益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制定了全欧洲统一的道路交通信息发布编码标准,他规定了道路交通事件、拥堵状况及天气状况等地描述标准,从而使欧洲所有的道路交通

信息服务都遵循统一的标准发布信息;二是围绕交通信息服务,根据市场的应用需求,形成了企业的合理分工,构成了从软硬件产品开发、系统集成与运行管理到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的交通信息产业链,从而为交通信息服务提供了一整套的技术支撑。欧洲的经验告诉我们:制定道路交通信息发布标准、培育交通信息产业链是推动交通信息化应用服务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

主要研究领域与成果:法理学、西方法哲学、立法学。在法学学术刊物和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随笔五十余篇,参编各类教材、著作十余部。主要作品有:《法的真善美》(合著)、《法律人性化:一个概念的澄清》、《论法律的权威性》、《论法律真理及其存在的可能性》、《探寻现代法治之美》、《立法正义观与当代之求索》、《近代西方法律与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其人性基础》、《西方文明起源时期的法律人》、《后现代法学思潮的缺陷与现代法学的价值合理性》、《法学与科学》等。

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主持并完成“法理学教学研究”(省教育厅)、“武汉市文明执法问题研究”(市社科联)、“中国《立法法》的理论与实践”、“地方立法体制与立法精神”(省人大)等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主持第三十七届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项目“近代西方法律现代化与市场规范化的互动关系研究”;主要参加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二战以后美国的人权与法制”(1997年结项)、“法之真善美结构解析”等(2004年结项);主持国家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知识产权的宪政研究”之子课题“知识产权作为人权的理论基础研究”(2005年立项);主持并完成共青团湖北省委专项项目“湖北省青少年权利保障机制建设调研报告”(2007年立项)。

张德淼,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2月生于湖北仙桃,汉族,中共党员。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精品课程法理学、法学通论之课程负责人;兼任中国法理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湖北省法学会理事,湖北省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行为法学会副会长。1986年本科毕业于原中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获得法学学士学位;1991年研究生毕业于该校法学理论专业,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1986年起留校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00年合并前为中南政法学院),主要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法理学、西方法律思想史、西方法哲学、立法学和法学通论等课程。

第五篇: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研究与思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税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使税收工作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税收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税收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税收信息化对提高征管效率、推进依法治税、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控、完善纳税服务措施等方面的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就如何加强当前税收信息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当前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纵观近几年来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发展进程,应该说是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在税收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我局,近几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总体上税收信息化基础建设有了快速、惊人的进步和发展,并取得明显成效: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进一步规范、优化了税收征管和税务机关内部管理,改善了税务机关的技术管理手段,提高了信息处理、综合利用能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提高,税务机关的行政管理水平和税收执法水平得到了加强,为实现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有效促进了税收事业健康、快速、和谐发展。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主客观因素困扰着全县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进程,成为制约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对税收征管信息化的观念和意识不强。

在税收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层税收工作者对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在思想认识上不够深,认为现有的税收征管手段能够完成和处理好现阶段的税收征管业务工作,缺乏科技兴税的观念。受传统观念、手工操作习惯等方面的束缚,相当一部分税务干部包括不少领导干部对实施“科技加管理”战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思想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人管人”、“人海战术”和传统的手工传递信息及领导协调上;只一味地强调硬件配置和设备更新,而忽视了设备和信息的利用程度和使用效益,片面地把征管改革理解为外在机构和人员的重新组合,而忽视了信息化对税收管理从形式、内容到管理制度上的作用,认为信息化只是对手工劳动的简单替代,特别是对信息化应用规律的认识模糊。

(二)计算机专业人才匮乏,复合型人才欠缺

从税务内部来讲,信息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方向。“科技加管理”是对每位税务干部的高要求,再好的设备和先进的信息系统,也需要高素质的人员去操作,但是目前的人员素质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各级税务机关能够熟练地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日常税收工作的干部还很少,屈指可数的计算机人才彼于应付日常维护工作,专业才能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发挥,深层次的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受到制约,能够适应新技术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更显紧张,如大型数据库、中小型计算机应用、网络管理人才奇缺。就地税系统来说,现在每个县市区局只有1至2名能够进行数据库管理和网络维护的管理人员,一旦出现严重故障就会束手无策,难以就付。特别是在税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单位普遍缺乏那些既懂计算机,又懂税收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我局,至今没有一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干部,就是信息中心的2名干部也都是半路出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专业知

识和管理,而全局其他干部,大多是税收和会计专业毕业,普遍缺乏计算机系统知识,税收业务和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遭遇断层。一句话,人才紧缺,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紧缺问题,已成为严重制肘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瓶颈”。

(三)信息共享利用水平低

通过近几年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投入,全局税收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进步,软硬件设施得到了全面加强。全省内部网络安全畅通,省局征管信息系统全面启用,并实现了全省数据大集中。硬件方面PⅣ2.0以上PC机达到了人均一台。但在信息化建设中也还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是硬件投入多利用效率低,基层单位信息化设备大多只用于台前的税务登记、申报、征收、发票管理等方面,税源监控、人事教育、税务行政管理等领域在计算机应用上不容乐观,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二是以省局征管信息系统为核心,各地市自行开发加挂的小软件五花八门,虽然有些应用效果较好,但只限于局部使用,未能在全省有效推广,造成财力和资源浪费。三是网络功能不够健全,由于税务部门与工商、银行的网络还未真正实现联通,制约了税务系统广域网络作用的发挥,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些年,计算机网络建设日新月异。就我县地税而言,县局都设置了自已的网页,并已实现网络联通,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特别是广域网的应用相对滞后,缺乏一个基于广域网的大型数据库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专业化管理,如税收征管系列、稽查系列等这些系统的信息之间缺乏沟通,形成“信息割据”,每一割据区信息往往不能很好共享,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信息资源在系统内无法有效充分利用的局面。

同时有个不良倾向就是信息化建设与整个社会环境的信息化不“接轨”,横向联合滞后,与外部网络如金库、工商、银行、国税及政府等至今不能取得信息联网、数据共享。对纳税人征管信息的掌握也缺乏主动权。因此社会信息化程度也成了影响我县税收征管信息化发展和效能的的一大问题。

(四)征管信息系统数据应用水平不高

全省征管信息系统启用以来,由于部分干部工作不认真细致,随意性较大,对纳税人的相关纳税信息采集和录入不准确和不完整,导致了系统中数据失真,系统中所产生的分析数据对各单位领导制定决策作用不大;另外全局干部整体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应用手段落后,大多数干部对系统中的数据缺乏较好的分析方法,仅能从表象在系统中查看一些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不能有效地运用好数据仓库为税收管理提供决策服务。

(五)纳税申报方式滞后

机构改革后,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原办税厅都收缩到城里。如我县地税系统的办税服务大厅缩减为5个。机构的收缩,为有效管理和节约税收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同时也带来了纳税人办税程序复杂,路途遥远等不利因素,申报难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但由于纳税申报方式还停留在要求纳税人到申报大厅申报的方式上,以电子申报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申报尚未推开,电话申报系统也没有推广到位,征收相对集中与方便纳税人申报纳税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严重制约了征管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宣传工作不到位,也给税务机关的对外形象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

(六)管理工作弱化和管理手段落后

当前,税收管理水平同税收信息化要求存在差距,在税务管理工作中“疏于管理,淡化责任”问题仍未能在征管信息系统中得到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权力分散、人浮于事,推萎、扯皮、“两权”监督制约乏力、行政执法中存在随意性不能在系统中得到有效监督和控制,对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些还不尽人意等。

以上现状和问题表明,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形势逼人,加速税收征管信息化步伐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不少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非改不可的地步。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转变观念,加快人才培养,提高税务部门群体信息化管理素质。树立税收征管信息化管理观念,引导税务人员积极参与信息化管理,加大对税务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培训,重点放在具体的操作规程上,在普遍提高全体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重点培养高层次信息技术管理人才,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2、加强信息中心建设,强化信息管理部门职能和作用。从实际工作上看,信息中心的职能和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和应用,要加快信息中心建设步伐,从省局到县市局的三级税收征管信息数据处理中心职能要进一步明确规范,赋予信息中心必要的职权,明确信息中心权威地位,全权负责各地的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处理等事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动征管数据,确保数据的真实有效。

3、强化外部沟通,实现税务机关网络与现有公众数据网、公众电话网、行业网连通,将税收征管信息化纳入国民经济信息建设中,由内部网络建设向社会化税收管理计算机网络转变,将税务机关计算机网络信息公路延伸到社会各部门,实现纳税人和各部门信息交换和共享,真正发挥信息网络作用。

4、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在网络覆盖面、数据集中度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信息安全工作应当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安全管理应当在网络建设、对外信息交流,特别是内部业务网与互联网等公网连接时,在目前安全技术尚有待完善的情况下,要把握好“度”,把防范病毒、黑客和防止信息损失放在首位;要对原始数据的产生变化过程全面进行记录和监控;严密监控违规和异常操作,并及时查处。

(二)加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增强意识,改变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不转变,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永远只是管理手段,它只有与先进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而,当务之急是要实现思想观念和理念上的根本性转变。要让全县地税系统上下人人都认识到,现在我们所面对的是个变革的时代,再不能以传统的模式来看待今天所面对的问题;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加管理”代表着税收管理的方向,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加强税收管理的实际需要,今后税收工作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兴税、管理强税”之路。因此要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促使每一税务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彻底转变观念,更新思路,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自觉应对挑战;同时,务必要加强领导,因为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融现代科技、税收业务、组织管理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对过去的管理、制度、流程、机构等各方面做出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只有领导重视、指挥得力,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因此,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人员素质问题。必须千方百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构筑宝塔型的人力资源配备。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除了要积极引进社会上高精尖的专业人才外,要立足自身培养,重视现有技术、骨干人员的再提高,有重点地选拔一批有潜力的技术人员、业务骨干分别去学习深造,培养造就一支能胜任信息化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全才”的排头兵队伍;另一方面,要全力以赴抓好现有人员的素质提高,磨刀不误砍柴工。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重点加大管理型、应用型人才的培训力度,除了要注意抓好岗前培训、知识更新等培训外,要特别注意加大对基层领导、35-45年龄段干部的强化培训,切实提高这些人员的计算机应用的整体水平,营造一个人人重视信息化的浓厚氛围。

3、加速完善税务网络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利用环境。

“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并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税务部门自身的计算机网络,而应“借水行船”、“借桥渡河”。推进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开放的信息网络,才能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充分共享。在网络建设上,应当遵循一体化、兼容性和共享性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综合应用、注重管理”的要求实施,具体说要着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在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的业务网(内网);第二,在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协作网(公网);第三,在内网贯通、公网沟通的基础上建立面向纳税人和社会公众的服务网(外网)。保证税务系统内部建立上下贯通、税务部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信息沟通。

4、大力推广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

征管改革的切入点是申报纳税方式的改革。推行税收征管信息化后,申报纳税电子化的意义就非常明显地凸现出来。为适应“大集中征收”的需要,实施数据集中处理,就必须采用电话申报、银行代缴、网络申报等多元化申报方式,实现同城或异地纳税,利用互联网税务信息发布站点、电话查询、语音申报提示、语音催缴等多种方法,以方便和服务纳税人。实践证明,推行以电子申报为主的多元化申报,投入少,见效快,可以大大方便纳税人的纳税申报之间的矛盾,既是当前征管信息专业化的需要,更是支撑征管新模式和信息一体化下集中征收的需要。

5、积极推广依托信息网络的税收监控体系。

为加强税收征管质量监控,实行税收执法责任追究,我们应充分利用省局征管核心软件的有利时机,建立起征管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税收内部监控体系。这是税务机关规范执法、落实责任、促进自我改良的主要手段,全系统上下务必要高度重视,念好“金箍咒”。要求在计算机网络的依托作用下,尽快开发应用或引进税务监控软件,重点就两权监督、绩效考核、征管质量与效率等方面进行计算机控管,基本实现信息化对税收执法的自动监控和考核,从“人管人”到依靠“制度管人”、借助“机器管人”的根本转变。

6、提高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税务系统对于信息技术的主要需求是基于应用,而不是研发。信息技术应用的前提是“内容”,省局征管信息系统启用以来,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数据质量。数据垃圾的产生有业务素质的原因,有操作水平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思想作风、责任心和法制观念的问题。无论是操作层的应用还是管理层的应用,应用质量是最重要的。当前,由于数据质量差而带来的应用质量不高仍然是很突出的问题。基层信息数据的采集随意性致使征纳双方、管理层级之间信息不一致,导致上级税务机关无法对下级税务机关实施有效监管,大量可用信息游离于信息化监控之外。此外,税务机关的信息数据采用的是手工输入微机的办法,由于现在的办税窗口服务是登记制而非审核制,企业申报的原始资料原本就不完备,不准确,在手工输入微机时又可能发生错误,致使信息资料可信程度不高,失真或不全,计算机的依托作用难以发挥出来。故此,我们必须以此次省局进行系统数据清理为契机,认真做好数据清理工作,及时清理上级分发的各项垃圾数据。通过制定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增强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信息收集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增强干部对系统数据的分析应用水平,保障“江西地税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的真实、完整和及时性,为领导提供决策服务。

下载黑龙江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思考与研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黑龙江省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思考与研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问题研究

    黑龙江省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问题研究李 健2012-11-12 17:04:09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1期摘 要:围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黑龙江省实施......

    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

    从全球范围看,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世界旅游业开始具有一定的规模。60年代,旅游业加快了发展速度,一跃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中国的旅游业开始于19......

    丰田与信息化发展(大全)

    雾里看花,丰田与信息化发展 当今,管理信息系统正在向网络化,智能化和集成化的趋势发展。在互联网的强势影响下,企业管理业也渐从内部向外部发展引发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的重大变......

    湖北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五篇范例)

    湖北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人类正朝着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从商品经济到知识经济,从现代科技到信息科技,从现代农业到信......

    社会学研究领域

    美国社会学由于属于交叉性学科,所以涉猎范围很广,学科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方面: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 Sociology 社会学 Criminology 犯罪学 Social work 社......

    山区反腐倡廉建设的研究与思考(五篇)

    山区反腐倡廉建设的研究与思考 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中, 要坚持“突出重点,注重特色,讲求实效”,加强反腐倡廉机制体制......

    现阶段乡镇地方税源建设研究与思考

    目前,我国改期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随着我国社会......

    对当前土地领域反腐倡廉建设的观察与思考5篇

    对当前土地领域反腐倡廉建设的观察与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土地的管理不断调整加强,土地的价值日趋显现,逐渐成为多方利益博弈的焦点。近年来,土地领域的腐败案件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