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0:0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当今的知识信息时代,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的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我们知道培训既是满足教师个体自我需要的内在动力,又是实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外教师培训对推动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所以在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迅速扩大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问题也日益明显。因此本文从政府、高校、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改善高校青年教师培训效果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培训问题;对策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training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stract: in today's knowledge information age, the young teachers to the demand is higher and higher, their knowledge update faster and faster.We know that training is not only meeting the teacher individual self-fulfillment need internal power, it is to realize 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mprove teachers' whole quality of the effective way.In addition to the promo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school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So in th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training needs expanding rapidly at the same time and of the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training issu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obvious.This article from the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teachers' three aspects of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training problems i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 training effect of several countermeasures.Keywords: young university teachers;Training problem;countermeasures 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实力、增强学校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高等学校要发挥知识人才宝库的作用和多学科的综合优势,成为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摇篮、知识创新的中心和动力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在整个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比重最大;所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实力尤为重要。同样由于社会环境、自身经历、知识结构以及素养等因素,青年教师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和局限性。因此,高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增强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感,掌握课堂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由于高校资源分布不均衡,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和负担的培训费用不平衡,加之在实际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职培训的效果难以如愿。所以本文围绕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一个立足于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培训实施、培训效果的评估等全过程的培训,能提高教师培训的专业性并且能投其所好。同样一个全方位、多环节、多层次、多渠道有机结合的动态管理培训模式,能够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加速迈向专业成熟的进程。所以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不仅是创新教师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而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手段。

(二)有助于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

学校的培训可以为青年教师的兴趣特长和个性发展提供平台,帮助教师挖掘自身潜力,找准研究方向。也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根据教师职业发展规律设计自身的成长计划,筹划未来发展方向,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目标,尽快由教学新手发展成为优秀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三)、有助于维持教师队伍稳定,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形成完整有效的培训体制,建立分层次(入门、基础、提高)、分阶段的培训体系,对于青年教师的各个成长阶段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能平衡学院教师的发展,增加团结。一个扁平式的教师构成更优于金字塔式的教师模式,所以通过培训减少短板的存在,致力于科研教学共同发展。内部构成的稳定也会更有利于对外的竞争和整体的实力开发。要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要把青年教师吸收进自己的教学团队、科研团队,使青年教师在团队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四)有利于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

高等学校不仅仅担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也肩负着国家的科研任务。高校在培训中设置的相关环节不仅可以帮助青年教师迅速适应教师角色,提高教学水平和技能,促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同时,也帮助他们尽快了解熟悉学校的相关科研工作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将自身专业、课程与学校的科研工作结合在一起,实现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协调发展。

二、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度不高

1、缺少相关的制度措施,培训的设备资源得不到保障

我国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的相关规章制度主要是从1996年开始颁布的,所以制度缺失、培训课程发展不快,政府关心不够也不注重培训的发展。比如《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仅仅简单地对培训对象、培训科目与课时、考核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致规定,根本没有提到培训时间如何保障、培训经费从哪里出这些最基本的实施细则[1]。很多培训制度得不到保障从而致使配套设施的缺失;据相关统计,政府为培训提供的公共场所、设施几乎是形象工程,用于实际生活中的很少。

2、政府对培训的经费支持不足,分配不均

政府投入高校科研、出版培训教材的资金只能满足一小部分的需求,经费支持明显不够。而且在经济困难的市区根本没有高校,即使有也是职业中专,所以政府对高校教师的重视不够,对现代教育的重要性存在偏见。据相关调查显示国家下放到普通高校、普通市区的培训资金和科研经费少于重点高校和发达市区,因此分配的不均、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普通高校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条件好的高校,教师的培训机会多,可以自主选择。

(二)学校培训机制缺失

1、培训模式和内容不能满足教师需要

(1)不能针对性的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培训课程。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培训形式以满足多数人统一的培训要求为目的,培训模式整齐划一,整体推进,注重讲究培训规模和效益。不利于教师多样化、个性化需要,束缚了培训模式多样化的发展,与当前高校教师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不相适应。随着终身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传统的培训观念显然已经落后,老套的培训模式和内容 3 不能够充分满足高校教师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2)培训模式单一,教师缺少自主性。多年来,我国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形式趋同、结构单一,忽视了高校教师终身学习、在职学习的需求特点,在培训内容上未能体现不同类型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职务教师的差异性,未能满足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教师明显缺少自主性,其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的积极性不高。(3)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效率不高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是以学历补偿为主,过于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培训,忽视了对教师进行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过;于注重对教师的理论培训,忽视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教师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许多教师反映高校教师的培训距离教师的实际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效率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4)重理论不重实际,脱离现实教学。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学生的个性化和独特性越发凸显的新时期,高校的一部分培训还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而不注重课堂的实践以及对外交流和深入生产等基地参观的培训方式,脱离了当今教学的要求,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新知识、新信息。以新教师岗前培训为例,当前部分培训内容过于陈旧,实效性、针对性不强,而且培训内容不考虑培训对象的实际工作特点,处于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没有任何区别,且培训重理论轻实践,引起了部分教师的反感,这种依靠行政命令参加的培训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2、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制度性保障缺失

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不健全,就影响到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师资建设的竞争机制不健全,就不会选拔出合格的教师参加培训,影响培训的效果;评估考核机制不健全,培训质量就得不到保障培;训约束机制不完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就得不到实现。而且由于某些高校主管领导观念上的问题,对教师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也不大,学校没有处理好培训与引进的关系,存在重引进轻培养的现象。另一方面,某些学校在经济效益方面抓得不够,没有进行应有的创收,缺乏多余的资金安排教师培训后的实践与评估。所以青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又由于培训时的津贴、奖励得不到保障,培训后的业绩又很少与福利、奖金、晋升相联系。

3、学校领导不重视,没有系统完整的培训计划

培训缺乏统一的研究指导部门,没有完整的培训计划。高校中教师的培训工作一般是由人事部门或者教务部门来进行统一的管理,而这些部门日常事务繁杂,在教师培训的研究和指导方面时间投入有限,那么对于教师的培训研究和指导工作就显得捉襟见肘。而各二级单位的培训工作一般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采取的是“缺啥补啥”的方式,高校缺乏一个部门来研究和指导教师培训工作[2]。这使得高校培训管理缺乏理论指导,高校师资培训理论发展缓慢。目前高校教师培训主要依靠经验积累,在培训目标的确立、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方案的实施、培训结果的评估及培训的再发展等方面,都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在实际中,教师培训工作千头万绪,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体系,工作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一些培训计划和制度安排虽然使培训工作有序化,规范化,但不能从整体上指导培训工作,距离教育培训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由于培训指导体系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缺少一个针对不同的培训群体,实施不同培训内容、培训计划的培训模式。

(三)个人自身的阻碍

1、青年教师对培训认识不正确,存在经济性和功利性色彩

广大教师对教师培训普遍存在经济性、功利性思想,表现为重业务培训轻思想政治素质培训,重理论培训轻实践技能培训,重出国外培训轻国内培训,使得各种培训形式发展不平衡。

2、青年教师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大,对培训积极性不高、关注度不够

高校一部分的青年教师还是刚工作几年,没有充足的实战经历。他们还在对维持课堂纪律、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处理学生的个别差异、正确公正地评价学生、与家长的关系与互动、处理学生个人问题、日常组织工作、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相对较少的准备时间之间的矛盾、人际关系、获得充足的上课资料有效地促进新任教师角色转变的问题苦恼。另一方面,大部分的青年教师还在致力于学历升级、专业深造。所以他们的压力和负担很大。高校新任教师培训要致力于解决以上问题,面临着很大的社会教学及家庭压力。尤其要对实际教学情境中面临的问题需要大量的精力付出,所以他们对培训的关注度不高,积极性不够。而且对培训的计划、目标、方案、师资等问题一无所知,受训教师更无培训的选择权,愿不愿意都必须参加。导致教师缺乏学习上的需求,容易形成心理上的抵触,大多数教师抱着应付的态度参与培训。

3、高深知识的欠缺,导致青年教师不能均衡科研和教学的发展

[3]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学历学位比美国、日本20世纪70年代高校的平均标准还要低,反映了我国高校教师在高深知识训练程度上存在的差距。我国大学教师的整体学历学位水平偏低,我国高校教师高深知识系统训练不足[4]。很多青年教师因为经验的欠缺而不能很好的发展科研和教学,又由于科研成果的取得会关系到青年教师的晋升和声望所以很多教师只是偏向于科研方面。有的教师擅长于教学,注重企业实践;在他的课堂上总会轻松学习;获得无数的企业实例,终身有用,而他的科研成果寥寥无几;他们会靠在企业的兼职谋生。所以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的发展不均衡。

三、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的对策

(一)政府部门关注高校教师培训,提供发展平台

1、完善培训制度及相关保障措施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的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修订我国当前《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 等法律中关于教师培训的内容与条款以及《教师资格条例》、《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的内容和条款,健全和完善新任教师培训的各项配套规章制度,如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资格的再认证以及教师的考核、晋升有机衔接,在此基础上出台专门的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制度。同时,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制度与修订后的系列法律法规相配套,作为新时期青年教师培训的制度保障,使培训常态化、制度化。政府改变对高校教师培训的集中计划和直接管理,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培训中心集中培训、高校自主组织、教师自我提高”四位一体的培训新体制,明确政府、高师师资培训中心、高校、新任教师个人等主体的权责,并对培训目的、原则和要求、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者、培训时间、培训经费、培训评价与考核等各个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保障培训顺利实施。

2、政府应该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做到合理分配,按需分配

政府增加培训经费的投入,拓宽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经费筹措渠道。

1、建立多元经费投入体制,设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做到专款专用;积极推进培训成本分担机制,规范培训成本分担的范围,明确并落实专项经费,保障经费的供给,并提高经费使用率。将高校青年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各级政府预算,中央和地方设立专项经费,高校设立师资培训专项基金,并明确其划拨的来源与具体比例。制定相关的法规来保障政府对教师培训经费资助行为的确实履行。

2、扩大与所属区域内企业的联合及国际机构等的联合,大力发展各种产业合作,以产业促培训,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教师培训新道路。

3、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企业、社会团体、海外侨胞和个人等捐资支持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与补偿机制。在资金得到保证后,政府要合理分配,按需分配;把有限的资源用到需要的地方,制造出更多的收益,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做到合理的配置资源,充分利用。

(二)高校的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实力

1、丰富培训方式,充实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在培训中,根据具体的培训内容灵活采用适当的培训方法,如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分析法、收文篮练习法、现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根据培训内容设计的相关练习和拓展活动等,激发了新任教师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在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认识,将新的理念和做法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在培训内容上,增大高校新任教师培训内容的选择面,增加培训内容的个性化、多样性、菜单化和选择性。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人素质、学科背景、教学环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实际情况,设置大量的任选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内容中的选修模块的分量,引导他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更好地实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他们的发展。注重能力培养。高校要把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培训变为思想、政治和业务的全面培训。要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和个体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在关注重点上要着重实现由关注学位培养、学术水平提高向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提高转变,重在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远程教育也是一种新的培训形式可以大力发展,进而提高培训效果。

2、坚持培训多元化,努力搭建培训平台

多元化是教师培训的方向,多元化包括:培训机构多元化、培训内容多元化、培训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多元化。除了进一步提高政府指定的培训机构的培训效果外,还要大力促进其他层次、形式的培训结构的发展。针对当前一些高校教师学历较高,自学能力强的情况,对于有些培训的理论知识应采用自学与培训相结合形式,改革培训考核方式[5]。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将会贯穿教师培训的全过程,培训更加重视教师学术水平、教学能力提高,培训项目将会更加多样化,培训形式更加灵活化,培训市场更加健全和开放。目前教师培训多进行学历和重点技能的培训(比如现代教育技术和外语等),要积极加强政策引导,重视教师非学历培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培训国际化。积极改革教师培训模式,使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更大的业绩。所以高校应第一,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对教师培训目标进行切分。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设置,充分体现培训教学目标,或者建立适应教师培训的若干平台。第二,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信息机构,为教师培训提供信息支撑。利用我国现有的高校教师培训网络体系,将那些可以作为教师培训学习内容的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第三,探索创建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适应各类教师的不同需求。注重培训实效。高校要坚持多策并举,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提高。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模式,加强实践,注重能力培养。通过交流与合作,努力搭建培训平台。把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同时要重视和加强对教师培训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

3、扩展教师的继续教育渠道,提高自主性和专业性

目前教师强烈的进修愿望与缺乏教师自主性的培训体制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矛盾。要想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使教师能够自主地选择继续教育课程。为了使教师的职后培训更贴近教师自身的工作实际,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邀请专家教授为青年教师进行讲授培训,将校本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选派教师到校外进行协作科研,到企业或国家实验室去短期工作,使教师在实践中得到启发,在不断寻求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提高,在实践中领悟教学真理。通过师资培训,使教师了解当代科学前沿,亲身从事科学研究,逐步培养教师的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教育要要把教学和科研结合,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加强专业培训,培养一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此外还可以通过激起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热情和需要,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从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专业信念也在断地加强;从而完善他们的知识合能力结构[6]。

4、建立培训工作的研究指导部门,制定培训计划

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教师培训研究指导部门,负责研究指导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培训管理,完善培训体系,积极探索师资培训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师资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与此同时高校应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计划,设计有计划、有目的、重点的长期性的培训方案。首先,高校针对师资短缺的现状应制订出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做好合适的人才引进和补充工作,把合适的人才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其次,要设计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长期性的培训方案;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明确培训需求和个体需要[7]。最后,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情况,加大对学术梯队的建设和培养,建立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梯队,注重学术带头人的培养,注重培养新一代学术骨干力量,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的进修学习,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局面。在青年教师的培训中要充分发挥教学经验老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以老带新的作用,促使青年教师积极吸纳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鼓励青年教师树立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8],实现分成推进,尽量满足大部分教师的需求。

5、制定激励政策,把培训与业绩考核、薪酬制度、晋升相联系

高校承担培训大部分费用、教师待遇不受影响、在考核和职称评审方面予以优先考虑等。同时提高教师对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教师接受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培训课程中择优录取,建立竞争模式,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培养教师的规范意识,互相约束。逐步实现“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高校教师自己具有了强大的动力机制,我们的教师培训模式才能积极为受培训者所接受。因此,应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激励制度,实现由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的教师组织管理和发展要求。此外,还应注意满足教师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开发需要。在具体实施中,教师教育要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水平为中心,为鼓励和吸引高校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可将教师培训与教师工资、晋升、晋职等联系起来,并为教师提供经费上的有力支持[9]。提高教师对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教师接受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逐步实现培训工作由单纯的组织行为向组织行为与个人行为相结合的转变。

(三)青年教师注重自身发展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要意识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内炼素质,外树形象”的重要性;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执行教育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师德修养,不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发展目标。

2、积极主动的参加学校培训,提升专业化水平

青年教师要主动的参加教学培训,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要求;从培训和日常学习中获取教师必备的知识和素养。青年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跟上时代信息的变化,在在教育前端,提升专业水平。

3、主动学习,平衡教学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

高校青年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学术观念”,主动学习;通过拓宽、加深自己的知识体系,来有效提升教学工作在大学教师工作中的地位;平衡大学教师工作中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专业的全面发展。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就在于“教学专业”的发展,而“教学专业发展”的关键则在于:牢固确立“教学学术”的观念,认真处理好“教学学术”与专业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渐而自觉加强关于大学教学本身的学术研究[10]

四、结语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成长和发展需要高校各方面的支持。同时高校对各青年教师的激励工作将成为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是高校实力提升和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正规高校教育”、“终身一次性教育”“少数人受教育”的思想,树立起“知识就是力量”、“终身教育”的新观念,把教育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强化教师培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高等学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金虎.高校新任教师培训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2(7):27 [2]肖大为.高校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天中学刊2010(24):181 [3]刘岩.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J].当代教育科学2010(1):35 [4]李志峰 龚春芬.大学教师发展:实践困境和矛盾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8(20):24 [5]刘春玲 邢 颖.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师资队伍建设:64 [6]司福亭.论发展性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38-39 [7]崔志峰 杨乃军.高校教师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7(7):31 [8]刘丽 赵振.国高校二级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方法和途径研究[J].科学管理2009(12):21 [9]刘萍 苏玉琼 刘国勋.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培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N]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102 [10]王建华.大学教师发展——— “教学学术”的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07(2):04

第二篇: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形势下,学校在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的充分发挥已凸显出了巨大的优势和作用,对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和分析已成为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学校应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进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从而为稳定教师队伍、构建和谐社会、全面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一、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亟待加强。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树立坚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目前,学校的青年教师是本科或者专科刚刚毕业就走上教育教学岗位,没有经过思想政治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将理想信念教育,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等贯穿其中;还有少数青年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抱负虽高,却急功近利,情绪浮躁,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第二,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的养成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所在。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应当在思想和行为上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典范。具体地讲:一要热爱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二要热爱和关心学生,这是中华教育界,乃至世界教育界提倡的光荣传统;三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上进心的无声力量;四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的劳动付出取得最佳的效果。但是,目前很多青年教师在这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欠缺。

第三,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需要进一步提高。当今时代,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更新与增长势头日益迅猛。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的教师,没有深厚的基础和功底是很难适应学科相互渗透、科技发展不断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的,也就不能更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任务。而目前学校的青年教师,普遍需要在知识的丰富程度、知识结构、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相应的各种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地充实、改进和提高。因此,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四,青年教师中的一些骨干教师存在着不稳定的现象。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各种浪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里比较突出的青年骨干教师都调到环境和待遇更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影响了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第五,青年教师队伍的结构仍然需要进一步优化。随着高校扩招,办学规模扩大,青年教师队伍从数量上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在一些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新增专业课中表现突出。有些专业课和基础课不得不降低对教师的要求,一些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未经进修、培训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就走上讲台;部分学科教学工作量大,青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修提高;教师的进修、培训工作未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少数教师敬业精神不强,不思进取,教学水平未能得到及时提高等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切实采取措施,大力加强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青年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未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学校在每周星期四召开政治业务学习会议,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强化职业道德观念,不断增强青年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的光荣,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为培养高质量人才而勤奋工作。教书育人是一种无尚光荣的事业,青年教师要自强、自爱、自尊、自重,牢固树立职业的光荣感。同时,又要遵纪守法,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给学生带来的影响,不仅要“言传”,还要做到“身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与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强化基础培训,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一是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学识水平。学校制定了学历达标奖励制度,提高整个青年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二是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增强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学校加大力度,除了对教育教学的流程进行了规范,教育教学的模式不断更新外,更重要的是,加强了青年教师的现代意识培养,让他们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三是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书育人水平。学校对教书育人有一个规范的要求,以此来制约青年教师的言行。每个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要不断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促进教书育人水平的提高,取得实际的效果。

第三,实行教科研相结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青年教师队伍。学校教育怎样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也是摆在 青年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适应时代要求,学校实行了教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促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要求青年教师必须积极钻研业务,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利用已有的学术成果,投入教学实践。从实践中再使理论升华,使大多数青年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人才向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发展。课题研究对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学校要求青年教师每年都有研究课题,并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措施,充分挖掘青年教师的潜能,通过教科研,使广大青年教师掌握理论,提高能力,勇于创新,敢于开拓,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构筑人才高地。学校充分利用奖励性绩效制定了特殊的激励机制,大幅度地提高了有突出贡献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打破平均主义,拉开了差距。在管理中,对工作量、教学成果、论文著作、获奖情况和实际贡献等进行了严格考核和评价,加大对青年教师成果(含教学、科研、管理等)的奖励力度,激发青年教师钻研学术的积极性,创造了一个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大环境。

第五,加大对青年教师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青年教师管理机制。一是严格实行岗位聘任制,按岗位需要和择优原则聘任青年教师。二是是坚持公开、平等和竞争的原则,以学术水平和工作实绩为依据,严格职称评聘制度,让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三是实行青年教师定期培训制。四是实行轮岗流动制,让优秀的青年教师可以在校内流动,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

第六,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后续培养工作。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同样也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培养。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要求培养的人也越来越多,经费必将更加捉襟见肘。为此,学校领导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师资培养工作,保证师资培养经费到位。对学科梯队建设或新兴学科急需的教师的培养,由学校全部承担培养经费,当然也明确了培养对象为学校服务的义务。

第七,进一步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优化青年教师资源配置。一是通过补充优秀本科毕业生,调整和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为适应学科发展的趋势,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改革、调整了教学和科研组织方式,优化教师资源,做到人尽其才。三是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学校教学科研力量,使基础学科、尤其是应用学科教师队伍始终保持活力。

第八,改善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保障。一是不断完善学校建设。二是多创造校内实践的机会。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一方面提高了青年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了解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发展状况等等,为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为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立“立交桥”,启发青年教师自觉地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级政工师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历来坚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总书记指出:“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高校党建工作不仅是宣传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的重要载体,更是抵御敌对势力对我们进行分化的有力抓手。凝聚时代力量,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意识,践行创新发展理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党的领导第一位,对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复杂形势,任务艰巨。尤其是伴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着诸多严峻地问题,亟待解决:一些党员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主要是对共产主义缺乏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精神空虚,推崇西方价值观念,热衷于组织、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等;一些党员存在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主要是看齐意识不强,不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党不言党、不爱党、不护党、不为党,组织纪律散漫,不按规定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不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不按党的组织原则办事等;一些党员存在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主要是利己主义严重,漠视群众疾苦、与民争利、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假公济私、损害群众利益,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时临危退缩等;一些党员存在精神不振的问题,主要是工作消极懈怠,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逃避责任,不起先锋模范作用等;一些党员存在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主要是违反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不注意个人品德,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等。面对这样的情势,以问题为导向,主动思考,及时跟进,是努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有效发挥服务保证监督作用,促进学校良性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件复杂工程,需要工匠精神,需要坚持首善标准,这是主动适应、把握、引领高校党建工作新常态的重要抓手。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说,主要解决的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而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需要将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这是学校党建工作的核心要义。

(一)“坐得住”,补足精神上的“钙”

“坐得住”就是安下心来,努力学习,安心工作,并在不断地学习中进一步坚定信仰,提升觉悟,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共产主义理想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当前党和国家正在全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党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出台了一系列党建理论,不仅为学校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学校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战略性问题给出了新思路。这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和依据,要“坐得住”努力学习,消化吸收,并要在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

(二)“行得通”,强化贯彻执行力度

“行得通”是指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真、效果实。空谈没有好处,只有坏处。个别领导的文章,写得特别长、重复、乏味、内容空泛,常常泛泛而谈,离题万里,使人如坠云里雾里;有些“指示”“文件”过于公式化、刻板化,先国际,后国内,最后喊口号,空话、套话一大堆;有的为了“具体”而“具体”,把一些毫不相干的细小之事堆积在一起等等,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都是非常可怕的!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定程度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作为基层党组织,如何克服形式主义,把脉时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依托上级党委要求,身体力行地把“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纪律建设”等党建各项工作落做实、做强,使上级的工作思路和意图在实践一线得到充分有效地贯彻执行,杜绝被动应付、工作不力的现象发生,这是责任担当的最好体现。

(三)“事求是”,贵在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是我党的灵魂。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是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抓手。特别是要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研究是一项基本功。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与解决学校内部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这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现优势、展示作为的关键所在。针对学校在一定时期某个阶段改革发展出现的特点和困难,从政治角度,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一手资料,“事求是”,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开展工作是关键的关键。

(四)“一体化”,齐抓共管,强化责任担当

学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有效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贯彻落实“一体化”发展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将“四个意识”真正落实到位。坚持齐抓共管是学校各级领导班子的应尽职责。在实际工作中,问题、困难的解决首先是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的。通过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再推进工作的开展,这是完成任务的基本路径。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实中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党委组织、宣传部门负责人的事,与其他部门、行政领导无关的错误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被动与低效。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一体化”齐抓共管。

三、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打造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有着基本的操作模式。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全新的工作样态,需要创新发展。

(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世间万物,变动而居。创新不仅需要理论创新,更需要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因时而动”,健全完善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机制,杜绝“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痼疾,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十分必要。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理顺党建工作体系,做到目标同向,各司其职,良性运转;必须创新考核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目标细化到具体工作中,以考促评,以评促进;必须强化竞争意识,推行竞争上岗举措,营造创优争先氛围;必须建立保障机制,加强人财物投入,落实软硬件建设,加大科研和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品位,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二)发展需要平台,平台贵在内涵

发展是硬道理,但更需要平台,而平台则更取决于内涵。围绕重、难点问题,通过任务驱动策略强化形势任务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以教书育人为中心实现自我超越的基本路径。要围绕品牌战略,强化管理,落实“工作优质、干部优秀、党员先锋”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要立足解决当前教学规模迅速扩张与教师资源相对匮乏的矛盾,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加快人才建设步伐,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培育优良人力资源,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三)取法乎上,只得其中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适合学校特色,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要把贯彻上级党委要求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分层次,分对象,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住学校发展的敏感问题、热点问题,运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进行正确引导,解疑释惑。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全体师生的思想统一起来,引导广大教职员工更新观念、适应变革、增长技能。要在增强主动性、超前性和预见性上下工夫,掌握教职员工的思想动态,抓住不良苗头,打好预防针,切忌“事后补漏”。

(四)教师发展学校

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样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保障。要通过有效方式和渠道着力提升政工队伍素质,优化政工队伍结构;加大培训力度,拓宽政工干部的知识面;下决心选调一批政治素质好、知识层次高、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强的中青年教职员工到政工队伍中来。而政工人员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的理论和教学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做好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和水平。队伍创新是高效思想政治工作的可靠保障。

总之,凝聚时代力量,增强责任意识,是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所在。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和教学管理实际情况,善于创新,才能真正体现自身价值,才能在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充分发挥“生命线”的作用。

第四篇: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风建设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那么在对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前,应对学风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从狭义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也就是说,学风指的是一种精神风貌,是学习主体精神的体现,又表现为一种客观的精神状态。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学生从一走进校门,就受到他的熏陶,受其潜移默化作用。但是目前,随着高校招生工作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的扩招等原因,各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错误认为大学校门好进了,学习可以放松了,为了拿文凭不顾学风校风,因此,在思想上产生可怕的错误倾向,从而导致许多高校的学风现状不容乐观,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笔者就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新时期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风建设是高校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要提高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党的十七在党的十六大的基础之上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因此,现在学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论题,同时它也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是培养高校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的有效途径,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迫在眉睫。2 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严重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大学更直接地为社会服务,既推动了自身的发展,又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完全不同的企业文化与

校园文化形成冲突的同时,也势必对学风构成了影响,甚至是某些腐败现象挫伤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物质至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等不良倾向严重影响学校文化氛围,导致浮躁、功利、散漫等学风的病理现象。

2.2 高校扩招症结

自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学校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高校,因此导致学生群体呈现复杂性,并且扩招后,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一批从小就没有养成很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和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进入高校,这一批相对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结果对高校的学风和班风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3 强烈的自我为中心意识形态

目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完全处于一种无政府主义状态,想学即学,不想学就不学,缺少约束性和自觉性,寄希望于今后拉关系走后门。有的同学仅仅为了混一张文凭,把学习看成今后能否应聘到一个环境舒适、报酬丰厚的工作单位;还有的同学完全是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学习态度;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对学习的热情也有所降低,把进入大学作为一种生活形式,读大学是为了享受生活而来。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进入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人生转折的一个关键点。

2.4 教育者不良教风

部分教师不能以良好的教风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态度上、在知识更新和容量上、在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上以及在对待考试的态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创新意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学生说:“学了一个学期,只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还有的同学说:“这种教育对我们简直是一种摧残,我们没有感到获取知识是一种享受,相反是在受罪,与其如此,还不如逃课”。柏格林的生命哲学认为:“生命的冲动主要指内在于生命不可遏止的“生命欲”,有了这种冲动,生命才会成为永恒变化发展的东西”。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它首先应该是师

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为了使生命更具活力,更具意义。那种没有使学生产生过任何生命冲动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

2.5 用人单位录用标准多元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企事业单位不再把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是否录用的唯一标准,而更重视的是学生的能力、特长和综合素质,因此学生不再把获得考试高分作为唯一的目的。许多学生片面地认为,新形势下“锻炼能力”最重要,于是整天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学舞蹈、忙比赛、做生意,增强所谓的社会适应力。同时,学生对就业有利的课程趋之若鹜,将学习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计算机、英语等实用的工具性课程上,对人文素质课程,甚至是一些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表现冷淡,导致了专业基础不扎实、专业学习不成体系。搞好学风建设的主要对策

3.1 改善学校德育环境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前提

学校要努力营造“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环境,全力调动全校教职员工育人的积极性,教职工的责任感、能力和对学生的态度,校园的治安、环境卫生、学习条件、学术活动、社团活动所有这些因素决定着学校德育环境的基本性质。要树立“大学风”观念,把学风建设融入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多做宣传,各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努力形成“孵化”优良学风的软、硬环境。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主导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两部分的建设。一是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师,要使高校学风有根本性的好转,教师是关键。江泽民同志也讲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应当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应该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说的那样:“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风对学风具有引导示范、带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明确其在“授

业”“解惑”的同时,兼负在治学、做人方面的“传道”职责。因此学校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教师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学生树立表率作用,以自己的优良品德和学风去教育和影响青年学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从严治教,对少数不认真备课和讲课,甚至放弃原则,透露、泄露考题,对学生作弊现象熟视无睹,不管不问,丧失了起码的职业道德的教师,应按《教师法》有关规定严肃处理,不搞“下不为例”。同时学校也应解决好教师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他们投身教学改革、从事科学研究解除后顾之忧,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辅导员的教育引导和督促管理作用,尽量减少学生辅导员的日常性事务的处理,以便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加强对学生专业思想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3 加强制度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方面既要注重对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充分发挥现有奖学金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加大评优工作的宣传力度,激励更多的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端正考风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考风是学风的具体体现,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高校要认真执行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努力做到“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考试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实践证明,没有好的考风,就不会有好的学风。如果不对作弊这一现象迅速予以制止,就是对多数学生的不公正,会挫伤遵纪守法、勤奋学习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造成学生价值观念的严重扭曲,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在保证出题阅卷的公正性和考场秩序的严肃性的同时,重视对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自觉做好考试工作。另外,也应注意改革考试方法,积极探索既有利于考风好转,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方法。

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良学风建设的载体

一方面要经常组织和举办各类学术活动,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培养刻苦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支持、指导学生各类社团文化和科技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知识竞赛、学生科技技能训

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习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学习方法。目前许多学校开展的争创“ 优良学风班”、“ 优良学风系”活动对学风建设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方面可以创造“比、赶、超”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总结吸取教训,并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2.5 加强职业生涯教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优良学风建设的关键

加强优良学风建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在提高学生思想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出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们信赖的班级干部队伍。因为学风建设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就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干部要主动关心同学的思想、生活和学习,增强集体凝聚力,充分发挥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培养班长、学委自觉成为学生、辅导员、授课老师三者之间学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组织学习小组、学习经验交流会和各种学习竞赛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同时不断教导学生干部以身作则,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为形成“健康、文明、上进”的班风,团支部、学生会可以通过开展趣味运动会、篮、足球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加深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和友谊,培养团队精神和自律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以良好的班风促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从毕业前的阶段性工作,变为对大学时代的全过程指导。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给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塑造和完善自己。同时大力加强“专业理想教育”,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的认知,从内心深处焕发出对科学真理的强烈追求。鼓励低年级的学生去大学生供需洽谈会,从而增进对求职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增强其学习动力。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健全学生在学风建设方面的自我管理机制,要让学生通过自律,自觉养成积极进取严谨治学的良好习惯。

2.6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优良学风建设的根本

学风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反映,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从根本上抓起,即从学生的思想工作上抓起。针对许多新生的传统思想,认为考上大学后一切可以不

管了,一切有学校、国家包揽下来的错误的传统的意识。自新生入学开始,就把学风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果,有目的有步骤的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新生入学期间,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的想法,从根本上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意识;组织座谈会,畅谈大学生活,介绍经验,吸取教训。同时给学生讲解学院的有关规定及奖罚制度,使新生一入校就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明确地了解,大学生只有自觉、自强、自立、自制才能成才。教育学生求学要勤,严谨刻苦;增强自律和自制能力。此外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座谈会、讲座等,特邀请学术专家进行教育教学专题讲座,深入开展热爱专业、自立自强的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在根本上杜绝思想束缚情况,促使每一位同学树立宏大理想,明确学习目的,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

优良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是一所大学的立校之本。高校学风建设是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要锲而不舍, 常抓不懈,不断探索学风建设的新机制和新形式,努力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全面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第五篇: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高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正推动着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全面创新和深刻变革。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已经呈现不断增长的势头,然而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和寻找一条可行的、适合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成绩显著,在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信息数据源建设、教学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及信息化保障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发展

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全部建成了校园网络,校园在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覆盖率达到83%,学校无限网络覆盖学校公共区域的比例达到了16.7%,学生人均信息点数达到了0.59;我国自主研发的Cernet软件系统,连接了分布在200多个城市的大学,教育机构、科研单位,互联单位达到了2000多个,用户超过了2000万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学术互联网。

2.数字资源体系基本形成目前我国建立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成员图书馆超过500家,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量180万条,馆藏总量近700万条;“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集中收录了近2800种中外文期刊和37万种外文图书,面向全国高校开放文献传递服务,注册用户近4000个,成员馆遍及全国。“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收集了30所高等院校的10余万件优质教学标本和特色藏品等基础资源,涵盖了地球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和科学技术四大领域。此外,绝大多数高校建立了教学数据库,包含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库和题库等。85.7%的高校建立了电子图书资源,校均电子图书资源达到29.3万册。

3.信息化教学与应用取得长足进步

高等学校普遍采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

达到53%,并且建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课程比例达到22%。高校学科建设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8%的高校建立有科研项目协作交流平台,21%的高校建立了科研知识共享平台,学校统一建设了学科资源库平台均为5.7个,各种学科数字资源总量校均1.95TB。

4.电子校务蓬勃发展

高等学校电子校务水平持续提升,基本上都建立了学校主页,59%的高校建有学校电子邮件系统,36%的高校建有校园公告系统,56% 的学校建有一卡通系统;85%的高校建立了服务于教学、科研、管理与生活等方面的电子校务系统,其中30%的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主要校务的信息化,另外,还有8.9%的学校建立了集成、统一的校级管理信息平台,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系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与办学效益。

5.信息化保障机制建设逐步得到重视

39.6%的学校有单列信息化规划,35.5%的学校将信息化规划策略分散在总体规划策略中;在经费方面,46%的学校将信息化经费预算单列为学校统筹信息化预算,33%的学校信息化经费分布在部门预算中,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总额年均将近1000万元,运行维护费用为校均近100万元,培训及研究经费为校均25万元;64%的学校定期对人员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年均参见学校组织的信息化培训的仁慈达到了176人次,64%的学校对人员聘任有信息化技能要求。

二、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引入的时间较短,在理论和实践上还不很成熟,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政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相对要明显滞后,很多学校在这方面热情不高,投入较少,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对高校发展的积极作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校的竞争意识淡薄,校际间没有形成良性竞争机制,教

学管理及相关信息的传递也相对缓慢,因此压缩了资源共享空间;同时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始终始终无法切实的将信息化作为教学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降低了已有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

2.缺乏统一指导和总体规划,成效不突出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成立了网络中心,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很多部门仍各自为政。一些独立的应用系统虽然能解决部门内部的某些业务需求,但对于学校整体发展并不突出,由于缺少统一应用平台,信息孤岛现象日益严重。校内各部门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类型各异,来源不一,导致大多数可共享的数据重复录入,同时由于各项应用的入口不统一,界面不统一,认证方式也各异,使得师生陷入用户名和密码堆中,也使得管理维护的成本过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信息化发展策略在高校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缺乏总体目标性和统一思考,各高校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停留在项目性的工作层面,这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开展和推进。

3.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软件投入

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急功近利,对能够在短时间即见成效的硬件设施建设上投入力度比较大,而对费时又费钱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比较疲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这种趋势表现得比较明显,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网络利用率低,教师、学生、管理方面的许多资源没有及时整合。不少校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设好后,发现没有软件支持的硬件环境于是又花时间花功夫想办法补齐,而软件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等软件跟上了,硬件又需要更新换代,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目前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认识不清,盲目的追求数量上的成果,以此作为衡量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指标,而忽视了信息资源在教学科研及学生日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切实从使用的角度出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4.信息化人才短缺,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快,因此只有主要信息资源和技术的不断更新,才能真

正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利用。目前,高校中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知识更新速度还有待提升,还需要一大批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在学校中担任维护和更新系统、管理各种软件的集成和开发的人才,而目前高校中专门的人员设置很少,仅仅是维护日常网络的工作人员,没有真正的实现信息的更新和普及。同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也亟待提高,目前很多教师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新要求,使得大量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限制了学科的发展,学生的学习。之所以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深,接受新的关系和方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由于没有很好的普及资源利用技术,很多教师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掌握不了新的信息资源使用方法,导致了利用率低的问题。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对高校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高等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教育教学信息化已成为每所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和学校的主要领导,必须切实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把这一工作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和发展规划,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信息化建设。系统规划,并建立信息发展的顺序。具体来说,则是要调整现有的管理体制,使之适应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决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以及保证资金来源;组织和稳定信息队伍与技术队伍;制定有利于建设的政策,以确保该项工作支持力度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各部门都应根据自己部门的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计划,然后由信息中心人员参与,共同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信息资源必须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信息中心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学校与信息技术的 “接口”,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

2.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则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信息资源建设要注重科学化

和合理性,要走引进与自主建设相结合的道路,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链接,将学校的服务器与因特网上大量免费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进行链接,直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有关此类链接,可通过专家介绍或者搜索引擎搜索,再由校园网的维护人员负责定期更新。二是镜像,通过与因特网上一些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建立全部或部分的镜像,以获取更新、更专业化的资源。三是自主制作和二次开发,这是由全体教师共同完成,通常学科教师是这类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经过教育技术理论与技术培训,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再结合丰富的学科教学经验,可以制作出教学所需的各类课件或素材;市场收集,学校设立资源建设小组,根据教学需求,专门负责收集市场上优秀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3.建立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机制

各高校应该围绕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建立相应的人才建设和培训机制,从岗位配置和行政管理角度,通过引进人才和制定相关的用人机制,凝聚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政治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信息化建设队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师生信息化素质培养和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一,加强高校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培训。、教师培训内容包括:思想观念的培训,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新教育观念;基本技能的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其中应把建立新的教育观念放在教师培训的突出位置。

第二,通过有效途径,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帮助他们迅速掌握现代信息理论和信息技术,建立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精干的信息技术维护人员队伍,确保信息系统的合理设计、科学运作,及时排解问题、处理问题。

小结

高等学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大

量的工作要做,需要我们应该不失时机的抓住和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技术成果和发展机遇,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史敏,《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2):78

[2]蒋东兴,许庆红.高校信息建设一体化思路与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5(5):33.[3]赵国栋《.美国大学“信息化校园计划”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1(4):47.[4]陈志良, 高鸿.《数字化时代人文精神悖论之反思》[J].《哲学研究》,2004(2): 45.[5]伏秋平,《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教育信息化论坛》,2006(11):11

[6]熊伟,王振旗等《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15):15

下载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振兴的重要保证,如何培养出适合时代 要求,高素质的新一代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工作要担负的重大职责。而高校新生的教育与管 理更是高......

    高校资助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即(国发[2007]13号)颁布,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新的资助政策体系,标志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贾庆印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迫切要求高等教育改变......

    高校教代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教代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安徽大学郁建民金 华 内容提要:本文从剖析教代会工作存在的认识错位、队伍建设滞后、职权虚化和创新能力缺乏等问题入手,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

    高校工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摘要】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工资管理是一项复杂又细致的工作,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指出了高校工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完善管理制度、提......

    浅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异军突起,各地民办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民办高职院校教师也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新兴生力......

    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年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的过程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而专业素......

    酒店员工培训存在问题及对策

    酒店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宁海开元新世纪大酒店为例 唐真平(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51) 摘要:我国酒店是旅游业重点支撑产业之一,近十几年来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