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阴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和护理体会
会阴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和护理体会
【摘要】 目的:对会阴切口感染原因进行探讨分析,并且采取合理措施进行护理。方法:选择我院所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并且行会阴切开术产妇1500例,分析这些孕妇的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结果:切口愈合情况的相关因素包括以下方面,会阴的切开方式、病理妊娠以及分娩感染因素与产妇全身情况,另外与医护人员的缝合技术以及护理有关。结论:根据会阴切口的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护理,能够使会阴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将母婴安全提高。
【关键词】 会阴切口感染; 原因;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514-02
在妇产科中,会阴切开缝合术是一种常用手术,其目的就是使第二产程缩短,从而使分娩加快,对由于分娩所导致的严重会阴裂伤有一定防止作用。对于会阴解剖来说,其位置比较特殊,并且产后会阴切口往往会受到污染,容易造成切口感染。本文选择我院所收治的行会阴切开术产妇1500例,分析产妇的感染原因,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护理,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曾收治的15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经阴道分娩,并均行会阴切开术,产妇年龄在20-35岁之间,产妇平均年龄为26.5岁,产妇孕周在30-40周之间,平均孕周为34.5周,产妇所产新生儿体重为2500g-4500g之间,新生儿平均体重为3200g。在这些产妇中,有1000例为会阴左侧切开,500例产妇为会阴正中切开。将这1500例产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产妇均属于病理妊娠,即产妇存在妊娠并发症,一共有300例,另外一组产妇为正常妊娠,即不存在妊娠并发症,共有120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存在。
1.2 方法:会阴切口感染诊断方法以及诊断标准 产妇产后对其会阴伤口每天行常规观察,若患者有会阴伤口感染情况存在,则其临床表现为伤口局部有疼痛感。对患者进行检查,可发现其伤口处存在红肿与硬结,有明显触痛感,并且有脓性分泌物于伤口处溢出,患者阴道粘膜充血,并且有溃疡存在,其上有坏死组织覆盖。患者存在低热现象,对患者会阴伤口观察,可发现浅层呈舟状裂开或者是全层裂开,白细胞数量有所增高。
1.3 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均数±标准差来对计量数据进行表示,并且要利用t与χ2对组间数据进行检验。结果
2.1 不同会阴切开方式与会阴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不同切开方式会对会阴切口感染产生不同影响,正中切口方式的感染相对较低,具体比较结果如表1:
2.2 病理妊娠与会阴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不同妊娠情况对患者的会阴切口感染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病理妊娠方式的感染率较高,其具体比较结果如表2:
2.3 其它因素与患者会阴切口感染之间的关系,表3。讨论
3.1 对于围产期加强保健知识宣教:对于产前合并症要进行积极处理,对高危因素进行筛查,将孕产妇产前检查认真做好,从上文的表格中可以看出病理妊娠产妇与正常妊娠产妇相比较而言,其会阴切口感染率明显比较高,所以对于妊娠并发症要及早进行诊断,并且尽早进行治疗,使其发病率降低。另外,上文中可以发现由于阴道炎所造成的切口感染率可以达到20.0%,是对会阴伤口愈合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因此对于妇科炎症要积极进行治疗,防止其会对产后切口愈合造成影响。
3.2 防止感染:对于产房环境以及产房内物品要每天利用“五常法”来进行清洁、通风以及消毒与检测。在产台铺设之前,对于产包灭菌的合格性要进行检查,并且要检查产前技术操作是否与无菌操作规程相符合;在进行会阴消毒时,要利用碘伏来擦洗两遍,对于侧切部位,要利用75%酒精进行再次消毒之后再适时将其切开。在缝合存在感染因素伤口之前,要先用甲硝唑溶液进行冲洗,要重新铺巾,换新手套之后再进行伤口缝合。
3.3 将缝合技术提高:首先,要对胎儿大小以及会阴体弹性进行正确评估,之后再选择适当的切开方式与切开长度。助产者对于会阴保护技术要熟练掌握,要尽可能地使会阴切开减少,尽量选择正中切开方式。其次,要将切开时机掌握好,最好是时切开之后的5-10min胎儿能够娩出,切开过早会造成流血较多,另外切口长时间暴露也会使感染机会增加。第三,在进行缝合时,要将切口对合整齐,不要使其过紧、过松以及过密,伤口内最好不要留死腔,要清除干净创面上的血凝块,将缝合时间缩短,防止对愈合产生影响。
3.4 对产褥期加强会阴护理:对于会阴切口,要利用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每天进行两次冲洗。对于会阴水肿较明显患者,可以利用浓度为95%酒精或者是50%硫酸镁来进行湿热敷,也可以利用红外线对会阴切口进行照射,每天进行两次,每次时间为15-20min,从而促进血液循环,这对于组织再生以及修复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根据会阴切口的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有效护理,能够使会阴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降低,将母婴安全提高,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值得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晓峡,吴小玲.产妇会阴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570-2570
[2] 金文瑞.会阴切口感染5621例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1):83-84
第二篇:剖宫产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剖宫产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近年来,我国选择剖腹产的产妇数目逐年增加,术后切口感染率也呈上升趋势,因此分析导致切口感染的常见高危因素,寻求有效的护理对策,减少术后切口的感染率,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原因;护理 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手术,可以有效的解决难产和某些产科合并症,尽管手术的安全性随着手术技术和麻醉水平的进步得到显著提高,但它是一种侵入性的有创操作,存在极大的切口感染的可能性,本文将对剖宫产切口感染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在护理过程中有效的减少感染发生。
1剖宫产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1.1产妇因素
产妇术前如若存在基础性疾病,如有贫血,高血压,糖尿病,营养不良等,可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再加上产妇产前一般都会存在情绪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再加之临产后体力消耗巨大等原因又会进一步的削弱机体抵抗力,从而增加了造成切口感染的机会。对于体型肥胖的产妇来说,因肥胖者皮下脂肪层过厚易影响术野的暴露和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同时又由于脂肪组织的血供应差,会延长切口愈合时间,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切口更容易发生感染。还有另一易感者就是胎膜早破产妇,由于宫颈口已扩张,细菌会通过生殖道逆行进入到宫腔,导致感染发生。1.2医源性因素
剖宫产妇女切口感染的危险性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的几率就会越高,这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特殊,住院病人多,人员流动频繁,空间又相对封闭,会导致病区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病菌,致使剖宫产产妇在长时间的住院过程中手术切口皮肤、呼吸道所携带的细菌数量增加,从而导致感染机会大大增加。同时由于孕妇在待产过程中进行多次的阴道检查或事肛门检查,往往会把阴道内的条件致病菌从生殖道逆行带入到宫腔内引发感染 1.3手术因素
进行剖宫产手术时手术室的环境,手术的操作过程及手术所用的时长都与术后切口感染有极大的关系。手术室空气污浊是造成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更是切口感染的直接原因,手术室地面及物品清洁消毒不彻底,手术过程中参观人员过多或是手术间人员流动太过频繁,也会极大的增加切口感染的机会。而在进行剖宫产的手术过程中动作粗暴,往往会造成相关组织的损伤,损伤的局部组织就成为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有研究表明手术时间延长l 小时,切口感染率可增加l倍,手术时间长者可造成创伤面扩大、出血及局部血肿形成,使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1],在术中取出胎儿时羊膜腔中的病原菌污染腹壁也会导致切口感染。1.4其他因素
社会因素剖宫产,即指无任何医学指征,由孕产妇、家属或医生要求实行的剖宫产[2]。严格来说,社会因素不会直接增加切口感染的危险,但社会因素会导致剖宫产率明显上升。另外剖宫产术后产妇补充营养不及时或是不足,产后由于惧怕切口疼痛而未能早期下床活动,切口敷料渗血、渗液过多而未及时更换等都会影响切口愈合。再有就是季节因素的影响,很多资料表明,夏季行剖宫产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季节。2剖宫产切口感染护理对策 2.1加强围手术期护理
术前要对产妇进行孕期保健指导,充分的进行孕期知识宣教,为孕妇讲解剖宫产的相关知识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切口感染等各种并发症,从思想上及心理上引起孕产妇的重视,从而从行为上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与护理。在妊娠的中晚期要指导孕产妇加强增进机体的营养,同时指导其适当锻炼,控制好体量预防肥胖,在妊娠过程中也要适量补充铁剂以纠正贫血,还要做好待产妇的心理护理,为其分析剖宫产的利与弊,尽可能的避免社会因素剖宫产。对存在切口高危感染因素的产妇及家属要加大宣教预防切口感染的力度,引导家属的责任感,主动配合医务人员的管理。2.加强医院环境的管理
做好病房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的消毒工作及加强对换药用具进行管理,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疾病的媒介[3],每月对医务人员洗手情况进行检查,要求每次操作前后要认真、彻底、有效的进行洗手,在为患者做切口检查或换药时必须严格做到无菌操作,减少交叉感染发生的机率。同时要加强进行陪护的管理工作,限制家属陪护人数及出入病区的次数,从而为患者营造一个清洁的住院环境,减少感染的发生。3.加强术中管理
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术视野及各种医疗器械遭受空气污染的机率就会增加,所以手术间空气的洁净度很重要,尽量减少人员的走动,在手术开始前半小时应结束清扫工作,控制进入手术间的人员数及手术参观人数,巡回护士要合理的进行工作程序的安排,尽量减少无效的活动。器械护士必须能熟练的掌握腹部解剖结构及剖宫产手术的步骤,提前备好各种手术器械,按先后使用顺序排列器械,便于在手术中进行快速准确的传递,保持手术台的干燥、无菌、有序。参与手术的人员分工应明确,配合密切默契,尽量减轻手术的创伤程度。4.加强健康指导
告知产妇剖宫产的相关知识,特别对于社会因素剖宫产的产妇,指导产妇术后早期进行下床活动,还应告知产妇如何正确的进行伤口的护理,同时应对其进行饮食指导,尽快恢复并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机率。
参考文献 [1]郭志晨,等.外科腹部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61-762.
[2]李源,等.剖宫产指征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30-33 [3]管淑彩,冯爱华,等.浅议剖宫产近期并发症[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4):854.
第三篇: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手术切口感染一直是腹部外科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就我院近5年来发生的16例手术切口感染病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防治此类感染的措施。【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
【中图分类号】R61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523(2011)03-0013-02 手术切口感染是在基层医院中较常见的一种感染。在出现此类感染后,患者的切口可能会延迟愈合、裂开,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因此,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是医院的一项重要的感染管理内容。为了解我院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笔者对2005~2009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60例住院患者中曾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1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现将此类感染发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在发生切口感染的16例患者中有9名男性、7名女性。他们的年龄在7~76岁之间。在这些患者中,有1例患者在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包括修补术)后发生了感染,有2例患者在进行胆囊切除术后发生了感染,有1例患者在进行肠梗阻粘连松解术后发生了感染,有12例患者在进行阑尾切除术后发生了感染。这些患者均于术后5~9天内出现了切口红、肿、热、痛、切口内有液体渗出及波动感,体温波动在37.5~39.1℃之间等症状。
1.2治疗方法对于被确诊其手术切口处于感染早期阶段的患者,在其切口周围使用了640万单位的青霉素或0.8克的丁胺卡那霉素进行局部封闭(每两天用药一次),并用红外线照射手术切口15~20分钟,每日照射一次。对于手术切口内出现了渗液或已经形成脓肿的患者,立即拆除其切口上1~5针的缝线,放出渗液、积液或积血,彻底清除切口内坏死的组织,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液反复冲洗切口,并每天用庆大霉素纱布条湿敷切口。待切口内有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后,用蝶形胶布拉闭切口或对切口进行二期缝合。2讨论
2.1导致手术切口感染的原因
2.1.1使手术切口受到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人员在术中未能很好地保护切口,使渗出液、脓性液或肠液污染了切口。在术后,手术人员又未能充分地冲洗切口或在关闭切口时未冲洗手套和使用过的器械,从而造成了切口的二次感染。2.1.2手术切口内有残留异物由于手术切口内有血肿、缝线、异物或坏死组织等残留物,降低了切口内组织对细菌性污染的抵抗力。
2.1.3手术操作技巧欠佳在施行手术时,一名技术娴熟的医生不仅能缩短手术的时间,而且能恰当地处理手术切口、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而在上述16例手术中,有的医生在施行手术时动作粗暴,过度地分离或牵拉手术切口,急躁地结扎大块的组织或使用电刀,致使切口内的组织发生变性坏死。有的实施手术的时间过长、使手术切口长时间处于开放状态,增加了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
2.1.4患者的免疫力较差患者的免疫力若较差,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几率就会很高。在上述16例患者中,有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有的患有低蛋白血症、营养不良、恶性消耗性疾病,有的患有贫血、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其中有的患者大量地使用激素类药物。2.1.5其他在上述16例患者中,老年患者、肥胖症患者、引流部位选择不当的患者及某些慢性病患者在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比例较大。
最近,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提出了4种易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类型,这4种手术类型是:①腹部手术。②时间超过2h的手术。③污秽或已发生感染的手术。④被确诊患有3种以上疾病患者的手术。这个论断和本文上述的剖析是一致的。
2.2切口感染的预防措施为了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医师除了应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轻柔、准确、精细的操作动作以外,还应对手术区进行细致的术前准备和及时的术后处理。2.2.1做好手术区的术前准备
2.2.1.1做好手术区皮肤的术前准备为降低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准备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于术前1d沐浴(应尽量使用消毒药皂)、理发、剃须、剪指(趾)甲和更换清洁内衣。护士应检查其手术区的皮肤有无炎性反应或破损,尽量使用剃毛法(切忌剃破皮肤)进行备皮。在剃毛后,护士可用适量75%的酒精消毒手术区的皮肤,用无菌巾包裹此处的皮肤。在备皮工作完成后,医生应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施行手术。
2.2.1.2做好胃肠道手术的术前准备:在进行消化道手术(尤其是结肠手术)前应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如在术前1d口服抗生素、在术前1d摄入流质饮食、在术前的晚上和手术当日的早晨各进行1次清洁灌肠等。
2.2.1.3鼓励患者在术前补充更多的营养:应鼓励患者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低脂肪的饮食。进食困难或消化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摄入易于消化吸收的要素饮食。2.2.1.4在术前合理地应用抗生素:在进行清洁阶段的手术前一般不必为患者使用抗生素。若要进行可造成污染的手术(如胃切除、肠切除等)或一些较大的手术(如严重创伤的急救手术、心脏手术等),应预先估计手术所需的时间和切口受到污染的几率,并适当地应用抗生素来预防切口感染。据文献报道[2],与在术前2周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相比,在术前2h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更好。因此,我院一般主张患者在术前使用1~2d的抗生素,在术前30min或缝合切口前局部使用抗生素,并在术后继续使用3~5d的此类药物来预防切口感染。
2.2.2医生在施行手术时,应力求一次性切开切口,避免反复、多次、多刀地切割切口处的组织。如需使用电刀,应避免为了追求速度而使用强电流操作或进行大面积烧灼止血。2.2.3在进行手术时应采取以下可保护切口的措施:①使用腹膜外翻固定法。②恰当地使用纱布和护皮巾。③在关闭腹腔时应使用未被污染的手术器械(或用酒精棉球擦拭已被污染的手术器械后再使用)。④彻底地冲洗切口。
2.2.4在进行腹部手术时,可用生理盐水彻底灌洗腹腔,用抗生素药液冲洗发生较重腹膜炎的腹腔,并在手术结束时在切口内放置理想的腹腔引流物。
2.2.5患者若患有贫血、休克、水电失衡、糖尿病等不利于手术的病症,在术前应及时进行治疗。患者若已发生了厌氧菌和大肠杆菌感染,应选用以甲硝唑为主的联合用药方案,足量地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切口感染。
第四篇: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105例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152名骨科手术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05例骨科术后切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是否接台手术、合并疾病等因素对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均不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P>0.05);术前抗生素给药不规范的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58.11%,而术前抗生素给药规范的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8.6%,两者差异显著(P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5.57%,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6.49%,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和手术时间是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原因,应从做好灭菌消毒、加强手术质量管理和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维护等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预防
手术室是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急救的主要场所,也是骨科手术的主要场所。手术后的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过临床调查发现,目前手术后切口感染约占所有住院患者感染的14%.16%,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骨科手术内容多为骨科修复和重建,临床上为了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和实际需要,经常在患者体内加装假体和钢板等固定性材料,如果术后发生感染,极易引起加装的假体和医用钢板发生脱落,导致患者伤口无法及时的愈合,严重的可能出现肢残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1-2]。目前骨科患者多为年老体弱者,而且手术多为开放性伤口和急性手术,其具有手术时间长、伤口污染重以及术中检查种类多等特点,同时术后患者多需要卧床休息,缺乏锻炼,出现骨组织血液供给能力差等情况,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3]。笔者通过回顾分析医院在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152名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中术后切口感染的105例患者进行感染因素分析,并根据多年工作经验总结预防骨科伤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1152名骨科手术患者,其中男性患者624例,女性患者528例;年龄在18岁-85岁,平均年龄为(57.3±10.2)岁;手术类型:闭合骨折手术746例,脊柱手?g261例,关节手术127例;麻醉方式:硬膜外麻醉298例,腰硬联合麻醉314例,臂丛麻醉279例,颈丛麻醉218例,全身麻醉43例。本研究排除与手术相关的禁忌症,共有105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方式,对1152例患者的病例进行逐份查阅,并根据患者年龄、体质指数、手术时间、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是否接台手术、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分析。
1.3 诊断标准
切口感染的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实行)》对患者进行诊断。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所有数据通过Excel软件进行录入,量化后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1 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本文研究分析了患者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术前抗生素给药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等因素对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由表1可知,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均不影响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P>0.05)。术前抗生素给药不规范的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率高达58.11%,而术前抗生素给药规范的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8.6%,两者差异显著(P<0.05);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5.57%,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6.49%,两者差异显著(P<0.05)。讨论
3.1 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原因分析
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临产上常见的并发症,对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是否为接台手术等与手术伤口感染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与国内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其原因主要为患者在手术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保证患者身体情况符合手术要求,而这些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均可以通过现代手段进行控制,因此可以看作为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可控因素,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控制就不会产生术后切口感染。随着科学的进步,净化空调系统已经广泛的应用在手术室内,可以有效的控制手术室内细菌数量,将其控制在有效范围内,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已经与是否接台手术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发现,术前给予抗生素预防和手术时间对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给予患者一定量的抗生素,可使患者达到相应的血药浓度,进而使手术过程中暴露的组织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抗生素,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规范的使用抗生素可以达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不规范的使用抗生素不能保障患者血液中抗生素的浓度达到要求,无法起到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在术前O.Sh-lh使用合理计量的抗生素可有效的降低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率。本研究发现,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为35.57%,手术时间<3h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仅为6.49%,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原因主要是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患者伤口和手术器械被细菌污染的几率也逐渐增加,加上患者切口长时间的牵拉,使其局部和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几率。
3.2 预防措施
为防止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干预:
3.3.1 做好灭菌消毒工作
手术物品是导致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手术前应该进行严格的灭菌工作。目前常用的灭菌方法为高压蒸汽灭菌,对于耐高温和耐湿性差的医疗器械(橡胶类、塑料类)可选择环氧乙烷进行消毒。一次性手术用品应采用专柜存放,并将其保存在距离地面30cm以上的位置,要求柜内干净整洁、通风良好以及温湿度适宜,并定期对保存柜进行消毒;并有专人管理一次性手术用品,做好其领用登记工作,定期检查外包装情况,严禁使用外包装破损的一次性手术用品。对于较为复杂的手术,应尽量不使用层流手术间,较少接台次数,降低交叉感染的几率。在手术过程中要尽量控制人员数量,减少人员流动,并在接台间隙进行通风,降低室内空气中细菌浓度,减少手术污染。
3.3.2 加强手术质量管理
手术室护士应该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相关物品,同时根据患者情况做好术前抗生素给药工作。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操作,通过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减少手术时间。为保证手术的安全和质量,除非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避免医生进行连台手术。同时严格控制参观骨科手术的数量,禁止层流室参观。
3.3.3 做好手术室空气质量维护工作
强化手术室空气质量的管理,保持室内洁净,手术护士在手术进行前,一定要准备好手术过程中所需要的所有东西,所有动作要温和,为确保手术时手术室内无细菌,在进入手术室前,要尽可能地吹去身上大部分细菌,同时尽可能避免有无关人员参观,即使参观,也要确保其与手术医生保持30cm以上的距离。
参考文献
[1]李清智.骨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4):125-126.[2]姚秋鸿,周全胜,姚志宏.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12):1348-1349.[3]喻鹏,丁浩,师玉谨,等.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J].北方药学,2014,11(05):148-149.
第五篇: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张慧
摘要: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及医源性因素,应从各环节积极预防及处理剖宫产后腹壁切口感染的发生。关键词:剖宫产,切口感染
剖宫产术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产妇和围产儿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而术后腹壁切口感染做为剖宫产的一个并发症也随之上升,给患者造成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随着无菌技术和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腹壁切口感染率大大降低。剖宫产腹部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1.1患者自身因素
1.1.1肥胖
肥胖患者切口感染率可达13.5%[1]。因皮下脂肪过厚影响手术术野的暴露和操作,难以避免缝合缺陷,容易导致脂肪液化、坏死和渗血等,使切口愈合延迟导致感染。因此,对肥胖患者多选择下腹沿脂肪横褶行横切口,此处脂肪层较腹壁其它处薄,有利于愈合;缝合脂肪层时避免多次操作,钳夹脂肪破坏脂肪细胞,造成脂肪液化。合并糖尿病的孕妇术前应控制好血糖。
1.1.2营养不良
围手术期所需较大量的蛋白质;此外,贫血也是切口感染的常见原因,如果是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和中重度贫血,可根据患者情况决定输红细胞悬液和白蛋白。
1.1.3 绒毛膜羊膜炎
宫腔内感染也可导致切口愈合不良;产程过长,胎膜早破时间过长,阴道检查次数多相应增加宫腔感染的机会。1.2 医源性因素
1.2.1 消毒
手术间应减少人员进入、流动,加强手术室空气管理。手术人员严格进行外科消毒。术前充分清洁手术区皮肤,消毒要达到消毒范围,用碘复合剂,消毒三遍。
1.2.2 手术技巧与手术时间
纵切口感染多于横切口,缝合方法直接影响到切口的愈合。缝合过紧影响血运,过松会造成死腔。Chelmow等[2]对剖宫产皮下缝合与切口愈后进行系统评估,887例皮下脂肪>2cm的患者,切口裂开及切口血肿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此外,切口异物也可能造成切口感染,如缝线,坏死组织,缝合材料。剖宫产手术中由于羊水,胎脂等异物接触腹壁切口,需特别注意保护及彻底清洗切口。手术时间过长也可能影响到切口的愈合故手术人员应有顺进行,缩短手术时间。
1.2.3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正确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切口感染,Constantine等[3]对预防性抗生素的给药时机进行分析发现,与断脐后使用抗生素相比,手术开始前使用抗生素可以显著降低产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包括子宫内膜炎及切口感染。剖宫产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处理
2.1切口感染的临床表现
切口出现感染时主要表现为局部症状,表现为红、肿、热、痛,术后体温一般高于38度,切口处扪及硬块,触痛,可有波动感。2.2 切口感染的处理
2.2.1 早期感染
剖宫产术后第二天检查切口情况,如有红肿现象,可用95%的酒精冰敷,每天敷2~3次,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可以减轻局部炎症。若发现脓性分泌物则表示已有感染,应及时拆除缝线,根据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2.2.2 已形成脓肿的处理
及早拆除缝线,扩大创口,充分引流,同时注意有无窦道,可用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液冲洗切口,注意清除切口周围的腐烂组织,换药后切口填塞碘伏纱条,防止切口表面愈合。此外,特别注意清除扩创内的所有异物,包括线头,可吸收线。如果出现新鲜肉芽组织后,必要时可行二期缝合。
参 考 文 献
[1]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6.[2] Chelmow D,Rodriguez EJ ,Sabatini MM.Suture closure of subcutanous fat and wound disruption after cesarean delivery :a metaanalysis[J].Obstet Gynecol,2004,103(5):974-908.[3] Costantine MM.Rahman M,Ghulmiyah L,et al.Timing of perioperative antibiotics for cesarean delivery:a metaanalysis[J].Am J Obstet Gynecol,2008,199(3):301.el-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