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第九稿)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
(第九稿)
电子政务是指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构造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其主要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层级、提高政府透明度、服务和管理质量,是加强政府内部协调性和为民服务互动性的重要工具。电子政务建设要以政务为龙头,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以服务为出发点,稳步实施,务求实效,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近年来,本市电子政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电子政务专网初步建成,信息资源建设有了一定基础,全面完成了政府上网工程,政府网站群“首都之窗”不仅提供政务公开而且开展面向公众的在线服务,一批应用系统已相继建成。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本市电子政务建设仍有较大差距差,政务公开远不能满足群众要求,部门间资源共享的矛盾日益突出,业务流程充分优化的系统尚未成功,信息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电子政务带动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不明显,特别是在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下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方面尚存在思想认识和体制性障碍,本市电子政务建设进入攻坚阶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有关电子政务建设的文件精神和“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信息化的新路子”的要求,实现 “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保障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促进政府服务和管理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全力推动电子政务建设。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大力整合信息资源,不断优化政务流程,推动政府体制创新,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应用主导、面向市场、安全可靠、务求实效的建设原则,加强电子政务建设,2004年全面实现以网络为基础的政务公开;2005年使网上办公成为公众和企业办事的重要手段;2008年初步实现政府全天候为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坚持以公众为本、服务为本,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加快政务公开和为民服务建设,建立公开信息和服务内容的整合机制和监督机制。
整合现有资源,建设全市统一的基于网络的面向公众的服务平台。完善“首都之窗”、整合呼叫中心,重点建设紧急救助服务、非紧急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城市导航服务、网上办公(审批)、就业服务、投资服务平台、英语网站等重要信息系统。发挥好“数字北京信息亭”、移动通信服务系统、社区信息服务等的渠道作用。
从公众需求出发,按照“电子分组(e-group)”理念,加大政府内部资源整合、重组,解决部门条块设置与市民获得统一、便捷服务需求的矛盾。各部门所有网上服务整合到统一的一个面向公众的城市门户“首都之窗”。
2004年,政策法规、发展规划、机构设置、职能定位、重大事项办理结果、办事流程和相关表格网上百分之百公开和获取,探索政府重大决策网上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模式;2005年全面开展网上互动办公,公众网上广泛参与重大事项决策;2008年,80%需到政府办理的事项可以通过网络交互办理,初步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无缝结合。
二、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
坚持“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政府管理流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资源的要求,建设面向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的全市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各业务分系统,包括: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安全信息系统(“金盾工程”)、智能交通系统(ITS)、水资源与防汛抗旱管理信息系统、消防抗震等防灾减灾管理信息系统、地下管网信息系统、土地与房屋管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垃圾与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绿化与绿地管理信息系统等。
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及各分系统要使用统一的人口数据库、空间地理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各分系统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应来源于信息产生部门,产生信息的部门应无偿提供共享信息。
各区县的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分系统应与市级系统平台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互通互联。
2004年实现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平台设计并初步整合视频监控、电子地图、集群指挥调度等和一批已有的城市管理分系统,全面完成分系统的设计;2007年前基本建成城市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
三、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提高政府宏观调控经济能力
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政府收入支出管理和资产管理。重点建设:社会保障(含医保、失业、养老、工伤、低保等)信息系统、财政管理信息系统(“金财”工程)、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金税”工程)、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同时继续推动企业基础信息交换、进出口领域企业信息交换、银税共享工程。2004年,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方案,优化业务,进一步完善现有系统建设;2005年,基本建成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完成社保、财政、税收等重要经济管理系统。
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管能力,改革获取经济数据的方式,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建设面向企业的网上联合年检信息报送系统,统一网上报送窗口,整合一份年检表单,企业一次网上报送,多家政府部门按职能自动共享。2004年基本实现网上信息报送系统。
整合相关信息资源建设,以统一平台为基础,建设联合征信信息系统,促进信用服务业和信用消费的发展,推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2004年,促进联合征信方式,完成联合征信平台方案设计,整合分散信用信息系统;2005年建成联合征信平台,信用信息开始比较广泛应用。
改革数据采集方式,利用信息化手段,优化市统计信息系统,为宏观决策服务,建设全市统一的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平台。统一采集企业信息,各经济类信息系统共享,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形成不同的数据仓库为各类宏观决策服务。2004年,完成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平台建设方案设计;2006年,基本建成面向全市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平台。
四、加快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各部门建设、维护的信息资源是全市共有的重要资源,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政府信息以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法定例外。全市实施政府信息资源分级共享制度,政府信息资源分为社会公开类、部门共享类和依法专用类。社会公开类信息向全社会公开;部门共享类信息应依法统一采集,根据部门职能划分,实现共享;依法专用类信息是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个部门专用的信息。信息资源分级目录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制定。政府信息的采集、整合、更新、维护和管理实行统一预算。
加大全市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预算、统一标准、统一目录体系、统一元数据、集中建设、共享使用、防止重复建设的原则,加快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四大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信息资源库建设。各部门采集信息,开发、建设信息资源数据库,必须符合全市信息资源总体规划和相关标准规范。各业务系统应用数据库要在基础信息资源库基础上建设,并保证数据的现势性。
2004年,形成全市信息资源分级目录,并建立、完善信息资源更新、交换、共享机制;2005年,建成人口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基本建成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数据库;2006年,基本建成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库。
根据电子政务总体规划和应用需求,完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总体规划、技术体制,加快市有线政务专网、无线政务专网建设,规范和完善区县电子政务专网基础网络规划和建设,实现有线电子政务专网的全程全网的技术保障和管理;确保与公用网络的安全连接;政府各部门的应用应建立在全市统一网络之上;建立全市政务网络监控管理系统;以电子政务应用促进“三网融合”。2004年,完成市有线政务专网基础网络建设,完成无线政务专网一期工程建设;2005年,建成全市政务网络监控管理系统。2006年完成无线政务专网二期工程建设。
建设并不断完善面向政府办公、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统一支撑平台和统一的专网门户。该平台统一支撑公务员身份认证、目录服务、资源交换共享以及跨部门的协同办公。2004年,基本建成电子政务统一支撑平台和门户;2005年,各区县按照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原则建成各自电子政务支撑平台。
充分利用首都现有数据存储备份资源,实施同城容灾备份。2004年,对重要信息系统按照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实现同城备份;建设统一的、为全市重要信息系统服务的异地容灾备份基础设施。
利用IC卡技术建设以为市民服务为目的的市民卡工程,支撑各部门为民服务的应用系统。(目标等市长专题会议后定)
五、发挥科技优势,推进电子政务,促进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人才和信息产业优势,在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同时,带动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全面发展。
加大政府采购规模,优先采购国产产品和服务,定期将新技术、新产品和服务纳入政府采购目录;通过规范招投标,选择有实力企业参与电子政务建设;支持和鼓励企业增殖开发政府信息资源,为公众提供高效、便捷信息服务,壮大信息服务业。继续支持网络计算机、终端器具、IC卡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实施专项示范工程,支持和鼓励具有开放性、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在电子政务中推广应用。
加大对电子政务相关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和攻关,继续实施好“数字北京”科技专项工程,重点支持信息安全核心技术、新型网络与网格计算、无线平台下政务应用、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网络计算机等关键技术以及目录服务、信息交换等标准的研究。
六、不断完善法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为保障电子政务快速发展,应尽快构建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法规体系,重点加快政府信息公开共享、信息安全、市民卡、政府网站、电子政务专网、数字证书应用、网上办公等方面法律法规建设。对与电子政务发展不适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加强执法与宣传工作。2006年基本构建起本市电子政务法律法规体系。
为全面推进《关于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意见通知〉的实施计划》的实施,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积极防御、综合防范、保障重点的原则,重点做好:推行党政机关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以密码技术为基础的信息保护和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完善密码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覆盖全市的信息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好信息安全容灾备份中心、信息安全服务中心、网络安全监控中心等面向全市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的应急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相关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4年,全面实施信息安全等级制度;全面启动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改造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2006年,基本构建起本市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七、按统一技术标准,规范电子政务建设
电子政务工程必须坚持标准统一原则。全市制定统一的《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必须贯彻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各业务系统均要按照《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执行。同时,制定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安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政府网站、网上办公、政府业务信息和市民基础信息交换等标准和技术指导性文件。
承载政务业务的网络有公众网(互联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机要网(政务内网)。公众网承载政府与公众和企业交互业务;政务专网承载政府间业务;机要网承载涉密业务。在保障安全、满足应用要求下,公众网、政务专网、机要网分别采取适合的、有效的安全隔离措施。
组建电子政务建设总体组,电子政务建设总体组由信息化专家、公共管理专家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组成。总体组全面负责制定《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组织对全市电子政务项目方案进行审查;对重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
八、创新信息化管理体制
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全市电子政务规划、重点实施计划、全市信息化专项预算。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事机构组织、协调实施工作。全市建立统一的信息化专项预算,统一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运行维护,统一支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大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先采取市场化融资、企业投资的方式建设;对不能采用市场机制的项目建设纳入全市基本建设计划;信息资源库建设和整合、重大系统运行维护经费列入财政专项资金。
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审查机制。全市电子政务项目由电子政务总体组审查,审查通过后,列入相关资金计划。建立适合电子政务项目特点的招投标制度,实施“阳光IT工程”,完善政府采购目录,在目录中的网络、信息安全产品、产品化的软硬件产品、服务必须进行统一政府采购;实行项目监理和审计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在项目验收前,进行信息安全测评;在项目运行一年后进行绩效评价。
大力推进政府部门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信息中心改革。各部门的信息化主管领导应统筹负责本部门、本系统信息化工作和业务流程优化工作,并同时对本部门和全市信息化负责。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要求,加大力度推动部门信息中心的改革,引导他们逐步走向市场,同时积极推行技术工作的服务外包;对确需保留的重要的信息中心,推动按照类型进行整合,实现一个信息中心为多个政府部门服务。2008年前,形成全市面向未来的、统一的电子政务支撑体制。
九、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全市电子政务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既充分体现政府的主导,又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作用,既实现政府管理的目标,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电子政务投资应逐步过渡到以市场化融资企业投资为主。对适合企业投资的项目,政府制定标准,通过招投标确定出资企业,政府赋予特许经营权或支付使用费,并进行监管和审计。系统集成方、运行维护方、监理方通过招标确定。对政府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项目,一律采用市场机制运作模式。对今后新建的电子政务系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企业出资方式。
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府原有的职能和业务流程数字化和网络化,本质是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目的是推动政府管理水平的跨越,是未来政府的运行模式。电子政务实施过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与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电子政务要统一思想,加强创新,不断优化政务流程,坚决反对“政府职能部门化、部门职能利益化、部门利益最大化”;要切实加强领导,创新信息化领导体制;要坚持“一把手”原则,各地区、各部门的主要领导是本地区、本部门电子政务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其办事机构要加强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规划,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立项审核、监理、审计、验收、绩效考核等全过程的管理,确保电子政务项目发挥实效。按照全市统一规划切实做好电子政务培训和宣传工作。
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数字北京”“数字奥运”各项目标的实现,带动北京加快信息化现代化步伐,为建设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人民政府而奋斗。
(2003年11月18日)
第二篇: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北京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北京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
京信发〔2007〕1号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北京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
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区县信息化领导小组: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6〕18号)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本市电子政务网络的应用和管理,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管理体制
(一)基本原则。
推进本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应用要坚持以下原则:
根据需求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以各级政务部门的网络需求为依据,统筹规划,完善电子政务网络。
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各级政务部门不得新建传输网络,必须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务网络开展电子政务应用。
注重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全,综合采取技术和管理等措施,确保本市电子政务网络和业务系统的安全。
实现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对接和互联互通,为上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开展提供网络支持。
(二)工作目标。
我市电子政务网络自2001年起统筹建设,由基于本市电子政务传输网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外网由市和区县两级网络组成,各区县不建设区县级政务内网。
推进本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目标是:到2008年,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统一的电子政务传输网,基本完成各部门建设的专用传输网络的整合,建成基本满足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健全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运维、管理体制,为全市电子政务发展提供统一、安全、高速的网络支持。
(三)管理体制。
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市信息办负责协调电子政务网络的应用,各电子政务网络接入单位负责本单位局域网络和业务系统的建设与管理。
市委办公厅会同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办负责政务内网的管理,研究起草政务内网相关管理办法,负责政务内网网络地址和域名的统筹规划及监督管理工作。
市信息办负责市级政务外网的管理,组织起草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区县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政务外网的管理工作。
市信息办负责全市电子政务传输网的统一规划。市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市级电子政务传输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区县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电子政务传输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并负责本辖区电子政务传输网与市级电子政务传输网的对接。
市政务网络管理中心负责政务外网网络地址和域名的统筹规划及监督管理工作,负责本市电子政务传输网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的对接,负责与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管理机构的业务联系。
市其他相关主管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本市电子政务网络相关工作的监督管理。
二、加强电子政务网络的管理
(一)本市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各级政务部门承载业务应用系统的网络,凡不能通过因特网实现的,必须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各级政务部门不得新建专用传输网络。各级政务部门已建的专用传输网络应当逐步进行整合。
(二)完善本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和运维体制。本市电子政务网络的改造、扩建和接入应充分利用本市公共通信资源,推行市场化专业运维。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接入单位必须使用全市统筹规划的网络地址和域名。
(三)建立健全本市电子政务网络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本市电子政务网络的使用、运维和服务的绩效考核,提高网络使用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
三、规范政务内网建设
(一)政务内网主要满足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管理、协调、监督、决策以及内部办公工作中的重要信息传输的需要,接入到各区县和正局级政务部门。确有需要的其他单位,由业务需求单位向市委办公厅提出申请,并由市委办公厅会同市政府办公厅、市信息办审核同意后方可接入。
(二)政务内网需求单位根据实际需要以单机或小型局域网的方式接入。与政务内网连接的计算机或小型局域网不得与其他网络连接。
(三)政务内网运维、服务经费由市级财政负担。
四、推进政务外网应用
(一)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业务的需要,接入到本市各级政务部门。确有需要的其他单位,由业务需求单位向同级信息化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由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接入。
(二)与政务外网连接的计算机或局域网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并经安全测评后,可以与其他网络连接。
(三)政务外网实行分级建设和管理。市级单位接入市级政务外网。区县级单位接入区县级政务外网,农村和社区的政务外网接入工作由所在区县负责。区县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将网络建设及接入情况报市信息办备案。政务外网建设、运维、服务经费由市和区县两级财政分级负担。
(四)市级政务部门应通过区县级网络平台实现与区县政务部门的网络连接,并根据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有关规定向区县相关部门提供信息共享。
五、保障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
(一)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的建设要按照本市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有关文件的要求,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二)加快建设密码和密钥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网络监控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分级、分层、分域保障信息安全。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应当统一规划,共享我市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三)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各区县要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本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与应用。市信息办及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促进电子政务网络的应用,提高本市电子政务水平。
(二)增强保障能力。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配备专职人员,充实管理力量,确保电子政务网络全程全网的畅通与安全。
(三)确保资金落实。各级发展和改革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全市电子政务网络建设项目,各级财政部门要确保电子政务网络运行维护资金的落实。网络建设及服务的采购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要坚持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
(四)加强协作,稳步推进。市信息办和相关单位应积极稳妥地制定本市电子政务网络整合的实施方案。网络整合所涉及的政务部门要积极配合,完成部门专用传输网络的整合工作。
(五)加强培训和技术保障。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网络运行维护单位、接入单位等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电子政务网络的技术保障能力。
二○○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第三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2]17号)提出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网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健康发展,现就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主要原则
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需求主导,统筹规划。根据中央和地方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对网络的需求,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整合资源,服务应用。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加强已有网络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形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为各地区各部门的业务应用系统提供服务。
——着眼发展,注重安全。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安全,综合采取技术和管理等措施,确保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和业务应用系统的安全。
二、建设目标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由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的特殊办公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
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目标是:用3年左右的时间,形成中央到地方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建成基本满足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需要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健全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安全保障机制,完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管理体制,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网络支持。
三、管理体制
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负责政务内网中各自业务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党中央、国务院各所属部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利用国家电子政务网络,部署各自不同安全等级的业务应用系统。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
中共中央办公厅会同国务院办公厅负责统筹协调政务内网中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业务网络间顶层互联互通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指导管理政务内网的交换体系建设,研究起草政务内网相关管理办法。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政务外网的管理。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建国家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国家电子政务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充分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形成中央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统筹规划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网络地址和域名,组织研究起草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等。
各地区要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安排本地区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和管理工作,确保与中央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对接,实现本地区各业务网络横向间及与上级业务网络间的互联互通,促进电子政务健康发展。
四、工作部署
(一)统一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国家电子政务管理机构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利用国家公共通信资源,形成中央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并负责协调各级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的互联互通,形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中央和地方要结合实际,逐步整合业已存在的专用传输骨干网;确有需要的,经审批后允许继续存在。各地区各部门不得自己重新铺设独立线路和组成传输骨干网。
(二)推进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会同国务院办公厅统筹协调政务内网建设,分别向党中央、国务院各所属部门提供网络支持,确保已有业务网络间互联互通。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统筹协调政务外网管理,为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提供网络支持。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按照统一规划的网络地址和域名,分别建设和管理各自的业务网络。各地区要基于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推进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建设。
(三)保障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安全。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的建设要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有关要求,分别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要通过建立统一的密码和密钥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分级、分层、分域保障信息安全。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管理,要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四)推进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组织协调党中央、国务院各所属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并抓好督促指导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统一要求和相关标准,根据各自职能和工作实际,明确本地区本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范围,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相关业务应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推进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各地区信息化领导机构要制定本地区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及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二)确保资金落实。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所需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分别负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要根据本意见要求,加快政务内网建设项目审批,建设资金从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安排。中央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子政务传输骨干网的运行维护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网络建设及服务的采购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技术支持和运行维护要坚持社会化、专业化的方向。
(三)分级负责做好网络建设、运行和管理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分级负责,落实建设任务,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做好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运行和管理的各项工作,切实做到资源整合、运行有序、管理到位、确保安全
第四篇: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3
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陈良兴
吴根会
刘兆海张震张永前闫菊王洪艳奎沈士强王增宝吴峰王超喜陈集小学201309李振甫张继军王运江陈
第五篇: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如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跨越式发展的保障能力
(五)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按照国家的总体要求,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信息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基础通信环境储备充足,信息资源开发取得进展,基础应用系统建设稳步展开,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组织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这为自治区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西藏“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推进通信网络广覆盖,构建宽带融合信息网络,增强通信安全保障能力,提高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畅通、安全、可靠、高效的通信网络。继续实施移动网广覆盖工程,完善2G通信网络,大力推进3G网络建设,全区所有乡镇、重要道路和景区(点)实现2G网络覆盖,地市县所在地城镇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3G网络覆盖。加快农牧区通信建设,建立健全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力争实现乡乡通光缆,具备条件的行政村能够上网。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李震说,“十二五”期间,西藏将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度应用,建立具有西藏特点的信息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到2015年,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通光缆目标;电子政务传输网络覆盖90%的县乡政务部门,50%以上的行政许可项目实现在线处理,80%以上的企业实现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化;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95%,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100%,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30万。网络与信息安全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农牧区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信息技术应用为促进跨越式发展和实现长治久安做出显著贡献。
李震指出,加快推进跨越式发展,要求更快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当前,信息和网络技术不仅渗透到经济、科技、教育领域,而且已经渗透到政治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内绝大多数地区,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发展,积极投入财力、人力、物力,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比之下,西藏信息化建设起步晚、底子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较低,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内地兄弟省(市)。必须把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来抓,把信息化作为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引擎来抓,切实做到思想落实、组织落实、措施落实和效果落实,加快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
李震说,科学推进跨越式发展,也要求我们更好地推进信息化建设。西藏地处祖国边陲,特殊的社会、自然等因素,造成了信息闭塞、知识匮乏。如果不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装备经济社会各部门、各战线,不仅无法改变落后面貌,更谈不上科学发展。要使西藏信息化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大突破,必须借鉴我国多年来发展信息化的实践经验和教训,选择一条符合西藏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一是要更加注重统筹规划,要坚持从全局高度和集约化建设的要求出发,突出重点,统筹部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二是要统一标准、资源共享,建立信息化标准体系,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和管理办法,建立条块结合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信息化建设协调推进。三是要保障安全、深化应用,要增强信息安全观念,正确处理发展、应用和安全关系,面向实际需求,突出应用导向,开发应用技术,深化应用水平,强化应用服务,扎实推进政务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四是要强化支撑、持续发展,要正确协调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建立健全信息化发展的法治环境和政策体系以及完善的支撑服务体系,促进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