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宾王中学拓展性课程开发实施纲要(写写帮推荐)
宾王中学拓展性课程开发实施纲要
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建设义务教育拓展性课程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8号文件)、《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促进义务教育课程整合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79号文件)和义乌市教育局《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义教基【2015】号文件),结合我校的省级课题《基于自主教育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实践研究》实验工作,学校制定本纲要。
一、指导思想
拓展性课程指学校自主开发开设、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建设拓展性课程,一定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着力于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着力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着力于转变育人模式,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多样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发开设丰富多彩的选择性课程,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
2.层次性。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体现学段教学要求,尊重个别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
3.综合性。要设计项目式、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创设有意义的真实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综合素质。
4.实践性。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实践体验、合作学习的机会,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提高学生的劳动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
三、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一)总体目标
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为动力,以学校的省级主攻课题《基于自主教育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实践研究》实验工作为载体,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大力开发拓展课程,着力构建与现行国家课程相衔接、体现义乌地方特色、凸显宾王文化特质的学校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
(二)具体目标
1.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建设触及孩子心灵、唤醒积极人生态度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自主管理,培养学生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2.开发以“综合学习”、“实践学习”为生长点的体现课程性质的学科拓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学会学习。
3.以兴趣特长与应用体验活动为切入,切实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形成“时间集中、分段主题”的实施模式。
4.提高教师拓展课程开发和实施水平,形成校本拓展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机制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5.转型升级“课程超市”,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宾王特色的学校课程。
(三)课程开发的内容
(1)知识拓展类课程。主要指与学术类基础性课程内容相关的研究性学习、专题教育等,是基础
性课程的延伸、应用和整合。这类课程应基于地方文化和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继续创造性地开发并完善“助读文本”和“助练文本”。
1.基础性课程与开发
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教师继续创造性地开发并完善“助读文本”和“助练文本”。
2.拓展性课程与开发
学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专业特长和社区人文教育资源,分层次开发丰富多彩的拓展性课程,着意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
(1)开发拓展课程坚持以学生需要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增强课程内容创意含量和思维容量为原则,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2)开发拓展课程以学科核心知识为中心,纵向向高中、大学乃至科学前沿延伸,横向向学生生活、社会实践拓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科特长,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根据我校实际,现阶段着力构建语文学科课程群、数学学科课程群、外语学科课程群、科学学科课程群四大学科群。社会思品学科主要着眼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每一学科课程群下设多少子课程,视学科的内容板块而定,但必须2门以上。跨学科拓展课程即项目式整合课程,推行项目学习(即以项目为轴心的任务学习)。初步设想如下:
语文拓展课程
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故历来就有“识字辨义”、“以文会友”、“传道授业解惑”并重的职责和功能。但它所承载的核心功能在于“人文性”,古代谓之“化成天下”、“文以载道”,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承担了“培育人文精神”的根本功能;同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语文工具性的功能逐渐下降,而人文性功能进一步深入。
因而,宾王中学语文拓展课程开发的核心,应当落实在“培植学生人文精神”这一主题,具体将围绕辨识“人性善恶”、“人格陶冶”、“德性养成”、“品格养成”、“人文思想”等方面来开发。
语文拓展课程的开发,应结合“宾王文化的深度挖掘”、“鸡毛换糖地方文化的深度拓展”、直至中国传统文化和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来展开。透过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教材拓展、专题研究、影视文学、自编教材、拓展性阅读等方面形成二至三门校本拓展课程。
数学拓展课程
数学的基本特点是“内容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但是数学的核心功能在于“数学思维能力”,因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承担了“培育逻辑思维能力”的根本功能。
根据中学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四方面的数学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表现为能正确理解各数学对象间的逻辑关系;能严格从概念、理论出发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能正确识别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能正确运用数学归纳法、反证法等基本论证方法;
2)运算能力:表现为准确、快速地处理数据的能力;能熟练地对含字母的解析式进行运算,在完成运算后做出全面、准确、合理的结论,明确算理,讲求算法的优化;
3)空间想象能力:能正确认识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能作出体现特定空间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并能在不便于作图的情况下正确想象出几何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4)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表现为正确使用数学符号,准确、简洁地表达出数学内容,语句完整,连贯,层次清楚,对于论证或解答各类数学问题,应当书写工整,用字(或字母)准确,讲求数学论文的书
写规范,论文中的图形要求表现力强,注重作图规范,做到图、文相符。
宾王中学数学校本拓展课程的开发,将围绕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典题拓展训练等方面来展开。其核心是“数学思维能力的整体培养和开发”,并且强调透过科学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尝试-发现-归纳”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具体形象思维转换为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培育每个学生的数学思维力。
具体而言,“数学思维能力”被分解为八项能力,即:阅读能力、感受能力、扩展能力、区分能力、探寻能力、舍弃能力、探索能力和整理能力。
英语拓展型课程
英语的基本特点与语文学科相似,同样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但是作为第二语言,英语学科更突出地体现为“工具性”的功能。因此,英语学科的拓展课程将围绕流利的“听说读写”这一语言功能来展开,例如,透过情景剧、演讲和辩论、原版影视、经典阅读等展开,逐步形成宾王特色的英语学科拓展课程体系。
科学拓展性课程
国家和浙江省针对初中生科学课程的核心要求,是“全面培养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故科学拓展性课程的研发应围绕“科学素养”的养成这一核心目标进行。国际上公认的科学素养的概念,主要涉及三个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因此,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应当同样从“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的功能”这三个方面展开。透过逐步认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形成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因此,科学课程必须进行整体的设计和重构,有利于学生的自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将采取不同于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拓展课程的研发,首先开展较大规模的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测评,针对教师科学素养、家长科学素养的测评,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科学拓展课程。如:究竟什么是科学、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未来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三、课程建设的实施与步骤
(一)健全职能组织
1.学校拓展性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 长:龚待忠
副组长:马惠潮 张晓 卢跃华 包福兴 傅旭东 何德华 徐燕京
组 员:杨泽英 吴文宏 何玉阮 李阳春 吴云仙 华枫红 朱振林 金冬香 李敏德 盛玲梅 陈春梅 何文霞 傅忠余 毛献文 王瑛 季诚兴 陈瑶霞
2.建立拓展性课程开发学科小组(1)语文:分管领导:张晓;
组长:陈春梅; 联络员:吴黎明;
组员:何玉阮、陈丽琴、赵洪飞、陈飞、朱迎春、朱雪芳、成飞军(2)数学:分管领导:卢跃华;
组长:徐燕京; 联络员:吕智英;
组员:金冬香、楼兰芳、鲍晓英、胡丽青、楼红花(3)英语:分管领导:吴云仙;
组长:何文霞; 联络员:刘芫吟;
组员:盛玲梅、杨荣仙、蒋丽燕、吴红琴、邓建如;(4)科学:分管领导:包福兴;
组长:傅忠余; 联络员:朱华丽;
组员:何德华、李阳春、韦雪华、李敏德、张园园、张锦来
(二)改进课程学习形式
基础性课程积极尝试分层走班,拓展性课程分类走班。采用小班化(每班不超过30人)方式组织活动,一位老师负责一个班,同一门课程如果报名学生较多,可以组成多个班级,视学生报名的人数而定。
(三)拓展课程计划
统一安排在周一与周五下午进行,其授课的课时从相关学科教学课时中提取;根据内容实施长课和短课。
(四)拓展课程的教材
每学期开学之前必须完成编印、装订成册,以便开学之初能如期发给每位学生。
对拓展性课程开发中产生的优秀课程成果,学校将积极与新闻出版机构联系,促成其正式出版。
四、课程建设的评价与保障
(一)学科课程群子课题名称的命名,要融入学校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宾王文化,几个子课题合起来构成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由各教研组长统筹协调。
(二)学科课程群各子课程内容的编排,要紧密围绕国家课程二次开发,即国家课程校本化,注重学科知识的迁移与延伸,注重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三)每学期初教务处向全体学生介绍课程内容,并在第二周的周末组织学生进行网络选课,以便第三周拓展课程的学习能够顺利开展。
(四)前一学期期末,教务处要落实好拓展性课程的授课老师,安排好拓展性课程的编写工作。
(五)教务处制定一个“拓展课程”的管理办法与评价机制,每周进行跟踪管理,每学期期末组织评估。
(六)每学期期末,对学生的拓展课程学习要给予评定,形式可以多样,但一定要有评价与活动小结、反思。期末的学生素质报告单上加入设计“拓展课程学习成绩”栏目。
(七)学校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年终奖金的发放、各类评优、职称的评审推荐等,均将拓展课程的开发和教学评价作为重要依据,由教务处制定细则,交校务会讨论。
义乌市宾王中学
二〇一六年三月三十一日
第二篇:xx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xx中学拓展性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一、课程目的:
1、构建全面发展课程体系,提高课程适应性,促进学生个性成长,发展学生的特长。
2、提升教师课程意识,推动教师由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开发者转变,促进教师专业
发展
3、实现学校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打造“个性化”学校形象。
二、课程原则
1、贴近学生:校本课程的核心思想是以尊重人的个性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选择使用上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尤其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2、关联学科:根据学校的教师力量及教学设施的实际情况,校本课程的开设以学校开设的各学科相联系,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
3、彰显特色:发掘学校特色项目资源和现有的教师水平,打造符合学校条件的有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的真正校本化。
三、课程内容
以促进学生各项基本素质全面发展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以整体、优化的课程结构为核心内容,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师资和设施的条件等确立学校校本课程。
按课程开设的培养目标分为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体育运动素养类、艺术修养类四大类。
人文素养类:通过人文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人文文化品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科学素养类:通过各种科技自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体育运动类:通过体育项目,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类:通过艺术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
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流程
1、课程设置:原则上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确定负责人及成员,组织校本课程材料。
2、学生选题:学校向学生公布校本课程开设科目、指导教师及课程说明等,学生自主选择和教师推荐课程相结合。
3、班级组成:先由教务处统计学生选课情况,再经教师推荐,学校调整各校本课程科目学习人数。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合理设计班级容量。
4、组织教学:视学生选课情况及场地限制,按校本课程课时计划表,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校本课程。
5、时间安排:周三的错时放学时间。
五、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实现学校统筹规划,教师自主实施,学校监督检查,教师总结反馈。
1、学校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统一制定课时计划,对任课教师、教学场地等规划设计。
2、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任课教师根椐课时计划,联系场地、器材等,实施课程。
5、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6、任课教师对学生参与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对自已的教学反馈总结,以利于今后的校本课程教学。
7、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研讨会,展示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
8、定期汇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评价
1、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应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有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中、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
(4)校本课程领导小组通过听课、查阅教师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教师考核,记入校本业务档案。
2、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通过实践创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异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
第三篇: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
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开发和实施拓展型课程,是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开发初中语文拓展型课程呢?本文从教材、学生、学校乡土资源、社会力量、时尚元素等方面入手,探讨初中语文拓展型课程开发的基本策略。“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就课程改革明确指明了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而对于现在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的教材单一,学习内容过多、过分强调共同基础、不够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和个性发展……一系列的问题横亘在语文教育出路的面前,亟需进行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拓展性课程备受关注,同时却也让学校管理者和多数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该怎么开发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呢?经过学习、研究与思考,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拓展性课程开发有以下几个基本策略。
一、立足语文教材,拓展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学科知识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江河湖海、花鸟鱼虫,无所不包;从培养目标来看,包括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语文教学内容来看,包括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等,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综合系统。它的综合性为拓展性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李海林老师说得好:“我们应该围绕语文来拓展、延迁、引申,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语文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更真切的体验,而这,就需要拓展。”显而易见,立足教材是拓展延伸最基本的原则。教材中的文本,可从写作话题、写作主题、写作特点、作家等四方面进行专题阅读拓展。
(一)抓住教材文本,进行专题阅读
按写作话题来开发拓展型课程,教师可以就某一个话题把课内外相关文章结合起来,例如《初中语文读本》就是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很好地课外拓展读物;按写作主题来开发拓展型课程,补充语文本主题相同、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教师还可以引进现实生活中有关这个话题或主题的各类文章,整合成专题阅读。以“生命”话题拓展型课程开发为例,教材课文有《紫藤萝瀑布》、《贝壳》、《蝉》、《谈生命》、《人生》、《地下森林断想》、《热爱生命》、《那树》,课外的文章有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汪国真的《热爱生命》、索尔?贝洛《自由与生命》等;炙手可热的书如余华的《活着》、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等;现实中的文章可选自报刊杂志和一些网络阅读,如微信中热传的三门县亭旁镇84岁老人陈宝松卖菜救患尿毒症儿子的故事,还有像《一辈子很短,请为自己活》这样的小品文等。教师有机的把三者整合起来,开设“生命如花”的课程,以唤起学生对美好生命的热爱、敬畏和珍惜。
写作特点方面,可以从体裁进行拓展,课文又分文学类和非文学类。就文学类,可以拓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专题研究;分得更细点,按年代分,如诗歌,又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专题;按国籍,可分为外国和中国的诗歌两个专题;况且古今中外还可以缩少范围,可开设“中国古代散文鉴赏指南”、“我为唐诗狂”等课程。结合每一种文体对学生进行适当程度的知识拓展,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各个领域不同的知识,使学生增加知识面,开阔视野。
还可以从写作手法上拓展,如诸子百家中的墨子、孟子等都喜欢类比说理,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点收集这类写法的文章,这样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的知识过程中,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进行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比比皆是,仅读一篇作品很难对这些大家及作品有全面的了解。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某位作家作品作一个专题,从生平、所处的时代环境、性格、作品、影响力等进行全面深入地探究。如“李清照专题研究”,可以把她南渡前后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前者的轻松愉快,后者的孤寂忧伤。让学生懂得作品风格与生活经历的关系,正可谓“文章合为时而作”。最好是能拜读该作家的自传,或者别人为该作家写的传记。这些对学生积淀文化底蕴、完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二)强化教材盲点,开展知识拓展
仔细阅读、研究现行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语文教师会发现,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汉字知识和语法知识几乎是个盲点,即使偶尔出现,也是零碎的,大多处在课后习题之后和书本的附录中。显然是想淡化这两块知识。语文教师可进行汉字知识和汉语语法知识拓展教学,使教材在“无中生有”,在“少中增多”,让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1.增加汉字知识教学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由音、形、义结合而成,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汉字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字体结构、字体演变过程、音形义的关系、字的意义,帮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培养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字词问题的能力。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气息,促使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作为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按照字的发展、演变来编教材。如造字法,可以由独体字的象形、指事开始,再到合体字的形声、会意。课后还可以设置简易有序、生动有趣的习题,如猜谜语、我爱记汉字。实施时,还可以用“汉字听写大会”、“成语接龙”等游戏,激活初中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潜能。
2.强化汉语语法知识教学
笔者在教文言文讲到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时,学生觉得深奥,难以理解;而且批改学生写作时,发现病句很多,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同感。而这就是淡化语法的后果,真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进行语法教学是提高语感、学习文言文、语言表达、提高语文考试成绩的需要。语法教学虽然是语文教学的点缀,在语文教学中处于辅助地位,但不能不教。
教材之所以淡化语法知识,恐怕是觉得语法太抽象、深奥,初中生无法接受。因此教师在教授语法时,不必追求“高大上”,争取做到“小趣活”,遵循字、词、短语、句子这样的递进式顺序开发拓展性课程。举的例子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如主谓短语:鲜花盛开、黑板上……写满了字……动宾短语:洗衣服、摘笔记……这些不但能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而且通俗易懂,又轻松愉快。
二、基于学生情况,确定拓展内容
在教育已不仅仅是满足“有书读”而是“读好书”的当下,每一个教育人都必须正视教育的全面性与差异性、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拓展型课程旨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给学生提供公平学习机会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那些在科学学习上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让他们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使学校教育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对象上,可尝试“同年段”与“跨年段”的组合,体现了灵活性和开放性;在班级的编排上,可让普及班和提高班并存,体现了层次性和差异性;同时也可采用走班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拓展型课程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知识积累、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地区差别和特征等,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必须以此为前提。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并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起新的知识。如从学生兴趣出发,如果学生朗读好,可拓展口语训练营:朗诵、演讲、辩论,当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担任校文艺汇演的主持人。喜欢流行音乐的,可以拓展“流行音乐与古诗词的不解之缘”、“歌词在写作中的运用”等课程;写作好的,可开发文体写作百花园课程,也可加入校文学社;表演能力强的,可组建话剧社,让学生走进了一个富有情趣的语文世界。通过以上种种举措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三、根据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全校教师根据学校《拓展型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从实际出发,挖掘、发挥学校文化优势,可开发“校园道路、楼房命名艺术趣谈”、“杰出校友成长之路”、“校园文化建设漫谈“等学校特色课程。像笔者的学校在“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旨在把学生培养成 “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改变、学会生活、学会感恩”的公民。学校领导为此在学校楼的墙壁上张贴了许多故事、名言,在流动书吧、阅览室放置了相关书籍,打造书香校园,启迪学生心扉。教师在选择拓展性课程的内容是时,可把这六个方面的材料整合到拓展型课程中来,从而形成学校独有的特色课程。
另外学校在确立拓展型课程开发目标时,充分考虑本校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去开发实用、可行的拓展型课程。如“徜徉汉字世界”、“我爱朗诵”等课程,就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特长,深受学生欢迎。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开发拓展型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大多数教师可以依据某些教材或内容,开发改编成自己的校本课程。少数专业技能比较强的骨干,根据自己已有的语文素养和培训学习,开发了创造性的拓展型课程。所以学校在开发拓展型课程时,要以骨干教师为牵头,以团队开发为主,教师个人开发为辅,以开发校本课程为载体,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教科研能力
四、借助社会力量,协助课程开发
自2015年9月以来,拓展型课程成了热门话题,可什么是拓展型课程,它有何作用,怎么开发和实施,就需要专家引领。一线教师人数有限,语文素养也有局限性,为此学校可聘请各界精英人物助一臂之力,如请大学教授给老师们进行语法“充电”,让教师们知道如何编写适合初中生语法知识的拓展型教材,甚至上语法知识拓展课;请本地区有名的话剧演员来指点或编写话剧剧本,指导如何开展话剧团的教学;请当地编写地方志的人员来校参与辅导及编写乡土方面的拓展性教材等等。再者,学校开发拓展型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家长是一块非常好的课程资源,作为学校,尽可能让家长参与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如有家长是作家协会成员,可请他指点帮忙写作方面的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动员一切社会力量,为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助一臂之力。
五、依托乡土文化,拓展开发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这里的自然风光、民风民俗就属于乡土文化范畴。因此,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实现语文学科与文化乡土资源的整合,把当地的民间文化、旅游文化、民风民俗、名人文化、工艺美术文化等乡土文化资源编入拓展型课程,注入新鲜内容,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提供近距离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这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这方面可开发地方文化探究课程群,以笔者的家乡为例,这一课程群包括三门方言漫谈、三门的民风民俗、三门名人探访等课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必须要把“知”与“行”有效结合起来。乡土文化资源自然就是最好的载体,因地制宜,在实施时还可带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引进生活的“活水”,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变封闭性为开放性,使语文教学始终与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密切结合起来,课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六、融入时尚元素,注入新鲜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把时尚元素引进拓展性课程,给拓展型课程注入新鲜活水。可开发以下课程:
(一)网络阅读材料选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开发,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QQ、微博、微信成为大部分初中生的新型沟通工具。语文老师也要与时俱进,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拓展,如开发“我看‘不见体’诗歌”课程。网络阅读凭借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成为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如教师利用微信中的海量信息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还有多媒体进教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拓展相关的影视,来辅助教学。把这些网络上出色的材料编进语文拓展型课程教材,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将教学内容变得更充实,将教学思路变得更宽广,将教学方法变得更灵活。
(二)时文交流
由于受教材多年“老面孔”的局限,学生很难“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初中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可有意识地鼓励学生,从报刊杂志购买时文或从新华书店选择时文读本,让学生每日课余闲暇阅读,不失为弥补缺漏的好举措。还可以定期举行阅读时文的交流会。如郭敬明的小说,部分学生本来就喜欢,加上电影《小时代》的热播,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就顺水推舟,开发“郭敬明小说之魅力”的课程;又如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莫言热”为契机,开发“莫言作品知多少”课程。
(三)语文小课题研究
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小课题研究,如“影视在小说学习中的妙用”、“让微信如何辅助语文学习”等。通过开展这些综合性、实践性、研究性的学习项目,推动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应用、生成、体验、探究成为学习常态。
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让我们携起手来,积极参与到初中语文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中来,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为学生的素质教育打造更加广阔的空间,开创更有活力、更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大世界”。语文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发和实施初中语文拓展型课程,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才会如花绽放,我们才会迎来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别样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t,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李子建,梁振威,高慕莲.中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实践和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3]杨林,李春华.大学语文教育中“语文-人文-文化”内容拓展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4]林惠生.关于“学语文”教学的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2012,(1).[5]毛晓芳.初中语文拓展性教学的实施策略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14.(金会女 浙江省三门县城关中学 317100)
第四篇:拓展性课程纲要数字油画(写写帮整理)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数字油画
选
修
开发教师 教材类型
童丽评 自
编
适用年级 开设周期 3、4 一学期
课程
背景 在小学阶段,学生喜欢画画,数字油画课程的开设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灵活性、可塑性,学习活动选用材料简便,方法灵活,并且便于活动的展开和扩展,个体创造的成功感与集体合作的成就感均能得到直接的体验和感受,符合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创造愿望,因而学生非常乐意参加。本学期开设的数字油画课程为一部分有特长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性才艺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的一技之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示,以点带面,促进全校的美术活动。进一步了解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及创造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创作的乐趣。
1、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制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通过画、描等多种方法及对废弃物的合理利用,设计制作出油画作品。
3、知道生活与美术紧密相连的关系,学会观察生活、收集废旧材料,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作品可以是卡通形象、水果食物、动物植物、汽车楼房以及所有可以创作的形象,提倡学生自主性创作。
1、了解油画的相关知识
2、制作数字油画 课程
目标
课程 具体
内容
课程
3、给学生自己创作作品的时间和空间。
4、欣赏优秀创意手工作品,开拓学生眼界。
实施
5、及时用相机拍摄活动内容。(集体或个人)
举办美术展览,交流、回顾、总结学习成果,为同学们提供表现自措施 己实力,增强自信心的舞台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精心指导,严格把关。学生大胆构思,不拘一格,精心绘制,多出佳作,在校内展出以起到示范作用。课程
评价 创意手工校本课程的评价,必须以学生个体的基础水平为基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综合评价主要以学习态
度、技能发展、作品成果、同伴互助、作品创意等为依据,对学生作出客观性、激励性的评价。创意手工课程的学期评价,应建立在日常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可结合学生的自评、小组的他评以及平时的表现综合评定。
第五篇:数学拓展性课程阶段总结
以数学文化教学彰显数学教育价值
-----数学拓展性课程阶段总结
一、课程开发基本情况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又要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除了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还应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为了更好的拓展学生数学思维,使我们的拓展课程更有效,我们以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通过专题会议出点子、想办法,最终达成共识,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活动。
二、针对课程开展的活动
(一)以活动为载体,玩中学,做中悟。数学小报活动。
数学小报主要以数学知识为主,可以介绍数学家的生平、数学小故事,趣味数学等等。为了出数学小报,孩子们要搜集资料,动手动脑,拓宽孩子们数学的知识面。在复习阶段,孩子们又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分析,分门别类按单元出数学整理单,把知识点清晰的呈现出来,增强了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复习的效率。举行玩魔方、飞叠杯活动。
玩魔方、叠飞叠杯可以锻炼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毅力,提高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开展“24点”:“七巧板”“一笔画”“五子棋”“六子棋”的游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数感不足,计算不熟,思维不活跃。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低。越到中高年级越突出,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令人更是头疼。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选择中段四年级开展“24点”游戏,也就是把一副扑克牌去掉大王小王,剩余的52张,任意抽出4张,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把牌面上的数字算出结果是24,每张必须用到,而且只用一次。此游戏突破了传统计算的枯燥乏味,孩子不但可以在学校玩,也可以回家跟父母一起玩。在游戏中学习,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计算兴趣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智力七巧板蕴藏着深奥的数学知识它巧妙的应用了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和线性规划原理,拼搭起来奥妙无穷,妙趣横生,充满着魅力。通过拼搭智力七巧板,使学生在玩中学,玩中动手操作,感受了组合图形的无穷奥妙,领悟到了智力七巧板的无穷乐趣和成功的感受,促进了他们的身心和谐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年级开展了一笔画、五年级的五子棋、六年级的六子棋等活动。4.我们也开展了丰富的有意义的学生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材每个单元后面的综合实践,孩子们到户外活动,动脑又动手。
(二)鼓励学生写数学日记。
数学日记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写照,让学生通过随笔或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数学日记,使学生,家长、教师之间得到了很好的互动,孩子们也能把平时不敢说的话在日记中表达出来,彼此之间更多了一份了解。下面是一年级学生在进行淘书乐活动后写的数学日记,摘录几篇一块分享。
(三)阅读数学文化丛书
每个年级都有和自己年级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数学文化丛书和数学文化读本,作为循环教材,每名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阅读。
三、课程取得成果
(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上数学文化研究课、写数学文化论文。
实验老师曹君海老师、王科佳老师已经把数学文化的渗透体现在平时上课上,让拓展的数学文化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很好地结合,看看他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辅导,并且曹老师还把数学文化的教育延伸到了课外,让我们看看他们班的学生。
程欣老师已经将数学文化与信息技术融合到一起,在参加电子白板赛课的同时渗透数学文化知识,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实验老师信雪倩老师在沙坪坝、九龙坡、大足、云阳以及辽宁大连的数学文化推进会上执教现场课,获得好评。当然我们的课程发展也感谢专家们的指导。同时参加区里数学文化说课比赛获得一等奖;参加全国数学文化预赛并进入决赛,最后荣获一等奖;和苏艺老师一起攥写的论文《探索教学实践策略 彰显数学文化价值》发表于数学核心刊物《基础教育》。
四、课题遇到的困惑以及延伸
1.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对数学文化教学策略研究的深入研究能够充分揭示数学的文化内涵,肯定数学文化存在的价值,基于此我们在教学活动时努力让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深入教材、到达课堂,融入教学,并且也争取利用好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