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地区关于机关执行力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00:2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x地区关于机关执行力情况的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x地区关于机关执行力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xx地区关于机关执行力情况的调研报告

xx地区关于党政机关执行力情况的调研报告

执行力是党政机关工作的生命力,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党的意志和主张能否实现的关键。按照市委研究室的通知要求,我们组织专人对机关执行力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主要做法与经验总结

提升党政机关执行力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找准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我区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理论学习,推进作风建设。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以唯实的态度、求实的精神、务实的作风,集中精力谋发展,专心致志抓落实。一是牢记宗旨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树牢执政为民的宗旨观、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紧紧围绕“打好xxxx战,建设xxxxx”的奋斗目标,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深入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努力把学习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谋划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科学发展的政

建立和完善了区委常委会、全委会议事规则,以及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制度。坚持四套班子月汇报、区委常委周联系制度,实行区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A、B角工作制。区委在研究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干部的奖惩、推荐、任免等涉及全局和长远的问题时,广泛征求人大、政府、政协班子的意见,充分听取班子成员的建议,按照有关规定提交常委会、全委会集体讨论决定,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二是严格党内民主生活会制度。把开好民主生活会作为增进班子团结的重要途径,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开展谈心活动等方式广泛征求班子成员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按照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了团结和友谊,增强了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工作的整体合力明显增强。三是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重大问题的决策走群众路线,坚持重要事项通报、新闻发布会等制度,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给广大干部群众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智囊团”作用,对有关行业产业规划、重大决策和区域经济政策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对城市建设、土地征用、城市低保、中小学收费标准等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实行社会听证和公开、公示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民主决策机制。四是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门户网站传递信息、解决

相关配套措施。实行“会审会”制度的单位由原来7个重点单位扩展至全区所有政府机关。抓好重点领域公开,严格落实投资项目“十公开”制度。加强公开载体建设,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在北戴河门户网进行公开。三是下大力开展纠风工作。积极推进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的深入开展,组织95家参评单位开展“展行业风采、树行业新风系列阳光活动”。实行民主评议《工作备案考核》制度,对评议结果后进单位、重点窗口单位及群众意见比较集中的单位进行重点督导调研。先后开展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强农惠农政策执行情况、食品安全等工作监督检查,有效维护群众利益。

(四)围绕工作中心,狠抓决策落实。坚持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开展抓落实,并有效利用好督查资源,切实提高执行力。一是细化责任分解,跟踪督察督办。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各阶段重点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齐上手、聚合力”的原则,制定《重点工作任务分解一览表》和《xxxx任务分解一览表》,对全年主要工作和暑期工作进行任务分解,提出工作目标,细化责任领导,落实牵头责任单位、协办责任单位及相关责任人,做到任务明确、逐级负责、责任到人,并明确工作时限。同时,要求各责任单位每月28日前上报工作完成情况。要求各重点涉暑单位每周报送暑期准备工作情况,经整理总结以《督查专报》的形式反

围广泛推行“xxxx法”,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扎根基层、深入一线,脚踏实地、力戒浮躁,静下心来办实事,扎扎实实抓工作,做到工作在一线推动,督办在一线进行,责任在一线落实,价值在一线体现,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三)执行政策中沟通协调还应进一步加强。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各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系统协调、相互配合,通过协调沟通,形成合力,减少政策梗阻,促进政令畅通,保障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客观因素阻碍影响执行力提高。有些工作不落实,是因为遇到的阻力较大,导致工作难以推进,比如资金问题,直接影响着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些工作往往一遇到资金问题,落实的难度和复杂性就大大增加。二是责任交叉制约执行力提高。现在很多工作的落实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次、多个方面,形不成合力是导致不落实、落实效率不高、落实成本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机制与人员素质影响执行力提高。有的单位缺乏具体完善的制度和办法,致使工作落实和效率提升缺少制度保障,缺少可操作性的规范化流程。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存在不平衡情况,间接影响执行力的整体水平。

三、在执行党政方针、政策中的难点

近年来,xxxx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瞄准建设xxx和xxxx的奋

聚执行能力,真正做到了解民情、代表民意、凝聚民心、汇集民智,把党委和政府的各项决策落到实处。

(二)强化执行力量。形成各种有利于行政执行的理念和氛围,促进党政机关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作风的转变,使大家自觉意识到:执行是一种压力,一种纪律,一种激励,一种作风,一种合力,增强公务员的目标感、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使其在工作中讲政治、重行动,讲原则、重结果,讲速度、重质量,确保在强有力的执行中实现党委、政府的决策目标。

(三)优化执行效能。创新执行方式,完善执行组织体系,科学配臵执行权力,优化和规范职能部门的设臵;构建有效的执行流程,规范行政程序,形成有序合理的执行步骤,避免执行失范和执行偏差;建立高效的政府资源配臵机制,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保证执行的重点部门、重点任务及关键环节的资源获取优先权;采用先进的执行技术、手段和方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和政府信息公开,不断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四)实施绩效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强化政府绩效意识,实施绩效管理,将政府执行力落到实处;用科学的绩效评估和考核来引导行政资源的配臵,激发和调动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职能转变、依法行政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用绩效作为评价和考核行政

第二篇:红河州地区调研报告

红河州地区调研报告

-------------红河概览

【地理地貌】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1°47′~104°16′,北纬22°26′~24°45′,北部与昆明市紧靠,西北部与玉溪为邻,东北部与曲靖市相连,西南部与思茅地区相连,南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84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4.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221公里。红河州3.3万平方公里的红土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境内山峦纵横,河谷深切,地形错综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最高点为金平县西隆山,海拔3074米;最低点为河口县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处,海拔76.4米,也是云南省海拔最低点。境内以红河为界分为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山地面积占全州国土总面积的85 %。哀牢山沿红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内,为州内的主要山脉。北回归线穿越红河州个旧市、蒙自县、建水县。

【建州历史】

1950年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并于3月将专员公署驻地由建水迁往蒙自,12月,蒙自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云南省人民政府蒙自区专员公署(简称蒙自专署)。1953年5月1日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在元阳新街成立。经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五十七次会议正式批准后,1957年11月,蒙自专区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区合并建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五万多各族群众在蒙自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自治州成立的第二年,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将省辖的个旧市划归自治州领导。自治州州府由蒙自迁移个旧。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红河州人民政府驻地由个旧迁移蒙自。2003年11月1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级行政机关从个旧迁移蒙自的庆典大会在蒙自隆重举行,标志着蒙自正式成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新州府。

【开放历史】

历史上,红河就是云南对外开放的前沿。红河与东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清朝中叶,红河成为滇越水陆交通重要枢纽和云南进出口商贸中心。清光绪12年(1886年),蔓耗至越南河内水运开通,运输繁忙,“每月大船三百,小船千艘,来往如蚁”,运输货物最多的1907年,运输船只达18431艘次,运送货物57369吨。1887年,蒙自被辟为商埠。1889年,清政府在蒙自设立云南第一个海关,法、德、美、意、日等国分别在蒙自设立领事馆,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希腊、日本等国商人在该地区开设洋行、银行、公司、酒店等40多家,中国商人开设的货仓、马店、饭店、粮店等上百家。1910年4月1日,近代中国第一条国际铁路滇越铁路全线通车,铁路运输取代水路运输,红河继续成为云南省进出口物资最大的集散地。1940年,为防止日本假道越南进攻我国,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炸毁河口与越南的铁路大桥,随后又撤除河口到碧色寨铁轨177公里。中越贸易随之衰败中断。改革开放以来,红河州从对外开放的末端走向前沿。1993年5月和11月境内的河口、金水河两个国家一类口岸先后开通。红河州形成了以个旧、开远、蒙自滇南中心城市为枢纽,以河口、金水河口岸为前端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自然资源】

红河州物华天宝,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堪称“天然动植物王国”,被誉为“滇南生物基因库”。珍稀保护动物116种,其中有马来熊、印支虎、黑冠长臂猿、懒猴、灰叶猴、大青猴、龟纹豹、金钱豹、熊灵猫、毛冠鹿、巨蜥、蟒蛇、黑鹤、黑颈长尾雉、绿孔雀、孔雀雉、拟兀鹫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高等植物7000多种,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苏铁、金花茶等。各类脊椎动物774种。中草药911种,其中植物药770种,动物药140种,矿物药1种。红河州河流纵横,有红河、腾条江、李仙江、南盘江4大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在1万千瓦以上的河流有85条,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全州水能理论蕴藏量达500万千瓦,可开发的水电装机容量在300万千瓦左右。红河州矿藏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和开采的矿种50多种,其中锡储量78万吨、铜100万吨、锌60万吨、钨13万吨、镍5万吨、煤43亿吨、霞石30亿吨,此外还有铅、锑、铋、钼、钴、金、银、铁、锰、钛、铂钯、石棉、石膏、高岭土等。矿产资源保有储量潜在价值4000多亿元,霞石矿综合开发潜在价值达5万亿元,煤的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

【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红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前构建完成,两廊一圈(昆明--河内经济走廊、南宁--河内经济走廊、北部湾经济圈)在“十一五”启动建设,泛亚铁路东线玉溪至河口段和昆明至河口公路高速化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使我州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性合作的前沿地区和主要通道,将为我州发挥区位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泛珠江“9+2”区域合作,在政策、资金、项目建设等方面会继续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并将促进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向西部梯度转移,也将为我州发挥后发优势、扩大经济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省委、省政府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昆河经济走廊、建设立体网络化的滇越大通道、决定建设红河工业园区和推进霞石矿的开发等等,都给未来红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红河州丰富的土地、气候、水 能、矿产、旅游资源,为未来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全州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扎实,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更加显现,产业体系逐步完备,新的投资高峰期正在形成,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发展战略】

2004年1月,州委五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的发展战略。红河发展战略虽然仅有短短16个字,寓意却极其深刻,高屋建瓴,博大精深。“四化联动”是战略思路,就是要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四化”进程,同时努力使“四化”相互作用、相互带动、相互促进、联动发展。梯度推进是战略方式,就是要从红河州区域发展不平衡,南部和北部、坝区和山区差距较大的实际出发,在发展层次上坚持从北向南推进、从坝区向山区推进、从个开蒙中心城市向周边县辐射、从县城所在地向乡村辐射,在发展定位上确立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脱贫致富“三位一体”的发展目标,在工作领导和指导上分区域、分地带、分门别类进行,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统筹发展是战略结构,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自身发展和对外开放。富民强州是战略目标,就是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使老百姓钱袋鼓起来、粮袋涨起来、脑袋灵起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时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综合州力和红河影响力,争取走在全省各州市和全国各自治州的前列。

【农业产业化】

传统农业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2006年,全州种植优质稻42.8万亩,蔬菜97.85亩,建立标准化无公害、绿化食品和有机产品生产示范基地44个20多万亩,烤烟56.1万亩,甘蔗33.37万亩;全州水果面积达130万亩,核桃20万亩,八角32万亩,草果35万亩,茶叶20万亩,橡胶47万亩,棕榈18万亩,紫胶15万亩,速生丰产用材林100万亩。以“云南红”为代表的“红酒”产业方兴未艾,全州累计投入葡萄产业资金4亿多元,2006年全州葡萄产量3.4万吨,实现农业产值6721.99万元;建成了云南红等葡萄酒厂,葡萄酒生产能力达到2.7万吨,创出了全国知名品牌“云南红”,工业产值2.1亿元。以灯盏花、大黄藤、红豆杉为代表的“红药”产业茁壮成长。2006年,印楝种植面积达18万亩;灯盏花种植6800亩,覆盖种植户8500多户,农业产值1800万元,工业产值2670万元;大黄藤育苗60万株,累计种植1.93万亩;石斛种苗、栽培技术已辐射到屏边、金平、绿春等地;成功引进了香港广畅集团在屏边开展红豆杉引种、种植、研发及加工,规范化种植4000亩。畜牧产业和水产业成为农村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2006年,全州肉类总产量26.6 万吨,禽蛋产量1.9万吨,奶类产量1.7万吨,畜牧业产值达31.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1%。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30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495个。

【民族文化】

红河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悠久璀璨。主要民族节日有以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为新年的哈尼族十月年(又称哈尼年),每年六月的哈尼族矻扎扎节(又称六月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彝族火把节,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苗族花山节,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的瑶族盘王节,一般在傣历六月间举行的傣族泼水节,每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日举行的傣族男人节等。红河州民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史诗、神化、传说、故事、叙事长诗、歌谣、谚语、谜语等等,如哈尼族《十二奴局》、《哈尼祖先过江来》、《哈尼阿培聪坡坡》,彝族《阿细的先基》。彝族古籍文献丰富,全州散存于民间的彝文古籍二千多卷,著名文献有《尼苏夺节》、《彝族创世纪》、《太阳历》等。经典的舞蹈有哈尼族苍劲有力的芒鼓舞、娱乐健身的乐作舞,彝族阿细跳月、烟盒舞,苗族芦笙舞等。经典音乐有石屏彝族的海菜腔等。《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乐器有彝族的巴乌、口弦,苗族的芦笙,傣族的葫芦丝等。图腾崇拜有哈尼族的祭龙,彝族的祭火、祭山等。节日文体活动有爬花杆、赛芦笙、打磨秋、对歌、斗鸡、斗牛、丢包等。成年仪式主要是瑶族的度戒等。饮食文化有哈尼族的长街宴等。风味小吃有哈尼豆豉、蒙自过桥米线、石屏豆腐等。主要工艺品有多次被评为部优产品的个旧锡工艺品、我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等。发展思路

【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州”的发展战略,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兼容、敢为人先、奔腾图强”的红河精神,落实“产业富州、机制兴州、素质强州”三大战略举措,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民众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三个转变,着力提高“三化”即物的市场化、人的社会化、机制的活性化程度,突出经济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州域环境建设、人本工程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等八大建设,全方位打基础,各领域抓建设,和谐共振图兴盛,积极构建“和谐红河”、“奔腾红河”,努力实现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开创红河州科学发展新局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新红河。

【三大举措】

州委五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红河发展战略,全面落实产业富州、机制兴州、素质强州三大战略举措。产业富州就是要确立经济产业在经济建设中的核心地位。产业发展既是经济素质的体现,更是 各方面力量聚集的体现。一个区域的发展,关键是产业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大厦,关键要靠产业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红河,重要任务就是抓产业建设。经济产业不加快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坚持不了。我州重点要集中力量突出抓好“两烟”及配套产业、矿冶、电力能源、建筑建材、化学工业、生物资源、旅游等产业建设,巩固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发展新兴产业,构建支柱产业群体。机制兴州,就是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研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大力突破机制性、体制性障碍,努力建设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涌进红河和有利于调动州内各方面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素质强州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州战略、人才强州战略,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事业,不断提高全州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努力提高经济素质和社会事业的素质,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品素质,通过素质的提高,增强我州发展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八大建设】

一是加强经济产业建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全方位打基础,切实加强电、路、水、城市、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城镇化建设。实施“以人为本、扩容提质、多元辐射、协调发展”的战略,依托公路、铁路、航空、通讯等现代化的立体交通信息网络,努力形成以蒙自、个旧、开远组成的滇南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干线为城镇发展主轴,以南北经济区为两翼的城镇布局,建设核心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城镇、重点集镇、一般集镇五个层次组成的开放型城市框架体系。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推进农民素质、农业产业、农村环境、农村管理的四个战略转变,落实新型农民建设、农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谐环境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五项任务,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五是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六是加强州域环境建设。坚持“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创造财富”的理念,着力加强社会环境建设、市场环境建设、生态环境建设,营造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州域环境。七是加强人本工程建设。紧紧围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认真实施富民工程、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社会救助工程、扶贫攻坚工程、素质工程,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八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围绕建设学习型、务实型、凝聚型、创新型、廉洁型“五型”领导班子,着力构建唯真、唯勤、唯和、唯廉的领导干部“四唯”履职形象,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调控能力和自我塑造能力,为红河发展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发展现状

【新型工业化】

“十五”以来,我州通过实施“双百计划”、“双十行动”和“重点产业建设行动计划”,围绕大资源抓工业,围绕大企业抓项目,围绕大项目抓速度,工业发展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十五”期间,全州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4.6亿元,是“九五”的2.1倍。2006年我州工业投资达到了90亿元。2006年全州辖区内完成工业总产值476.29亿元,完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88.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93.9亿元。烟草产业方面,红河卷烟总厂卷烟年产销量达到150万箱以上,2006年实现税利84亿元,综合实力迈入全国卷烟工业企业前列。冶金产业方面,传统的锡铅锌向深加工发展,增加了钢铁、电解铝、铜冶炼等门类。云锡集团成为了世界最大的锡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锡材及锡化工生产基地,我州锡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已跃居全球第一,“世界锡都”的美誉已真正名副其实。红河钢铁公司具备了年生产100万吨钢、100万吨铁、80万吨棒材的生产规模。蒙自矿冶有限责任公司年产4.9万吨锌、50吨电铟项目建成投产,成为全球第一大铟冶炼厂。化学工业方面,实现了红磷与云天化的整合,在煤化工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解化集团建成了5000吨/年二甲醚示范装置,并生产出了合格产品,填补了云南空白。能源工业方面,“十五”期间,全州开工建设了大唐开远电厂、国电开远小龙潭电厂、华电弥勒巡检司电厂3个2×30万千瓦火电厂和金平那兰、弥勒雷打滩、绿春戈兰滩、泸西云鹏、绿春土卡河、元阳南沙等六个中型水电站及一批小水电站。上述电站项目建成后,全州将形成新增装机442.3万千瓦,电力总装机将达556万千瓦。到2007年底,全州电力将建成装机525万千瓦,预计全州电力总收入将达69.3亿元,上缴税收8.31亿元,我州将成为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最大的火电基地,电力将逐渐成为我州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建材产业方面,国资水泥红河有限公司完成了一期2000吨/日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生产能力达200万吨,成为全省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红河工业园区已完成投资26.1亿元,拥有新老企业76户,从业人员1.14万人,2006年完成工业产值45.6亿元,实现工业销售收入46亿元,利税总额2.5亿元,各项综合指标在全省30个园区中居第5位。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建设上,“十五”期间,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达973个,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77.8亿元,为“九五”的5.1倍,超过前51年的投资总和。2006年,全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25亿元。“十五”以来,先后建成鸡街至石屏、通海至建水、平远街至锁龙寺高速公路,红河大道,个屯一级公路,个旧至元阳、石林至泸西、弥勒至泸西二级公路。截至去年底,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18768.517公里。全州乡镇全部通柏油路、水泥路或弹石路,实现了乡乡通班车。泛亚铁路东线--玉溪至蒙自电气化铁路已于2005年破土动工,蒙自至河口段即将开工建设。红河机场已被列为全国“十一五”期间建设的21个支线机场之一,场址已初步选定老虎山。城镇建设上,“十五”期间,全州实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326项,完成投资42.9亿元。2006年新建、续建、改造城镇基础设施118项,完成投资9.8亿元。到2006年末,全州城 市道路达670.69公里,面积835万平方米;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19.46平方公里,比“九五”末的72.71平方公里新增46.7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从“九五”末的23%提高到2006年的32%。滇南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达61%,比全州平均水平32%高29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达62平方公里,占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119.4平方公里的51.9%。电网建设上,投资6.4亿元完成一、二期农网改造工程,投资2.7亿元完成城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全州已拥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50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3座,110千伏变电站36座。拥有500千伏输电线路6条,长217公里;220千伏输电线路29条,长1061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65条,长1233公里。现已形成以220千伏为主网架,110千伏为骨干的多电源、多层次的供电网络。水利建设上,全州共有水库419座,其中中型水库21座,小

(一)型水库68座,水库蓄水库容达到9.46亿立方米,人均年供水能力达434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50.52万亩。信息化建设上,全州有线电视光缆主干线860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30余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6.2%和95.03%,位列全省前茅;全州固定电话普及率达13.97部/百人;移动、联通在网用户达113.4万户。

【对外开放】

“十五”以来,红河州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招商引资、对外贸易、边境贸易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招商引资方面,我州积极开展“走出去、引进来”的招商引资活动,举办了“红河(香港)投资贸易推介会”,承办了中越边境交易会,参与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经贸洽谈会、“首届中国扶贫项目经贸洽谈会”、“昆交会”、“云南省生态优质农产品推介展”等多个大型会展,促进了招商引资,扩大了对外开放。“十五” 期间全州累计签约项目540项,协议总投资457.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31.5亿元,与“九五”相比,协议总投资增长669.2%,实际到位资金增长396.2%。2006年新签国内合作项目231项,协议总投资119.9亿元,州外实际到位资金71.6亿元。在对外贸易方面,全州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6644万美元上升到2006年的7.1亿美元,翻了10多番。在边境贸易方面,红河州边境贸易发展迅速,2006年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值1.57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76.8%,居全省第二位。2006年8月,预计投资10亿元的“中国河口国际口岸北山片区”建设项目启动,将有力推动我州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上,全面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到2006年,全州有各级各类学校2207所,在校生76.4万余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由2000年的99.12%提高到2006年的99.72%,小学在校生由2000年的42.25万人减少到2006年的41.51万人;初中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69.01%提高到2006年的99.48%,初中在校生由2000年的14.55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8.86万人;青壮年文盲率从2000年的7.3%下降到2006年的1%以下。实施了高中教育“1650”工程,从2005年起,用三年的时间,投资14.8亿多元,新建扩建16所高中和职高,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50%。目前所有项目学校均已基本完工并全部投入使用。2006年全州普通高中招生16413人,比2004年增加4645人,高中阶段入学率由2000年的18.7%提高到2006年的46%。从2006年起,我州又开始实施幼儿教育“1150”工程,用两年的时间,投资8800多万元,在乡镇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新建或扩建100所幼儿园(实际新建106所,改建14所),使全州在园幼儿新增10000人以上,力争全州幼儿入园(班)率达50%以上。到2007年9月底,已建成115所。精神文明创建方面,开远公路管理总段、河口海关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水县第一中学、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小龙潭发电厂、红河州财经学校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弥勒县弥阳镇、蒙自县草坝镇富民村委会湾沟村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红河影视异军突起,文艺精品引人注目,成功举办了 “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红河电影周”活动,电影《婼玛的十七岁》和《花腰新娘》先后荣获中国电影最高奖项“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30集电视连续剧《天下一碗》拍摄制作完成,电影《红河》拍摄完成,李怀秀、李怀福荣获2006年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组金奖,曲艺作品《花腰女》荣获2006年中国第四届曲艺大奖“牡丹奖”。我州与省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大型原生态民族音乐会《云岭天籁》获得成功,在京演出期间受到李长春、曾培炎、刘云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音乐界专家的高度评价。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计划投资5亿多元、占地578亩的红河剧院、州群众艺术馆、州新闻中心、州老干部活动中心、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五大文化工程开工建设,建成了投资2400万元、占地7265平方米的州图书馆和投资2200万元、占地7306平方米的州博物馆,投入1.2亿多元对县(市)图书馆、文化馆及乡镇文化站进行改造和新建。体育事业上,2001年以来投入体育基础设施资金2.26亿元,其中州级和县级体育场馆投入1.47亿元,建筑面积9.7万平方米。成功举办了云南省第12届运动会,红河体育代表团以金牌55.5枚列全省金牌榜第四位,实现红河在省运会上金牌历史性的突破。卫生事业上,2006年底,全州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385个,病床10644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2.4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511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42人。2001年到2006年底,全州投入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亿多元,是“九五”的3.3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投入4.67亿元,购置了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组织实施“千所卫生所”建设,投入资金4040万元,新建村(社)卫生所820所,面积 5.34万平方米,配备医务人员2735人。用两年时间,实施全州每个自然村至少建一个公厕的“万村卫生公厕建设”工程。广泛开展了城乡环境卫生大整治,个旧市荣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蒙自县被评为“全国卫 生县城”。

【县级情况】

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扶贫开发两个层面的“万村建设千村推进”十项工程,扶贫攻坚成效明显。红河州元阳、绿春、红河、屏边、金平、泸西6个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石屏县被列为云南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986年以来,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7亿多元,其中财政资金19.69亿元,信贷资金11.35亿元,社会帮扶资金6亿多元。实施扶贫攻坚乡49个,重点扶持村125个,特困民族乡综合扶贫开发4个,温饱安居村297个,整村推进重点扶持村707个,茅草房改造37836户,易地移民开发转移安置贫困群众11994户52915人。按不同时期解决温饱的标准,全州贫困人口的总量由1986年的215万减少到2006年的73.44万。中央国家机关、上海市及“四区”、省级17个挂钩单位、驻州及州属144家单位和县属单位不断加大挂钩帮扶和对口帮扶力度。外交部从1992年挂钩帮扶金平县到2006年底,共向友好国家政府和人士筹集资金近7700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70个,解决了两万余师生的教学困难、14个乡(镇)157个自然村(含3所中学)9821户54116人的饮水困难及55个自然村2578户12247人的温饱问题。上海市及长宁、徐汇、青浦、奉贤四个区从1996年9月开始对红河州及元阳、绿春、金平、屏边、红河、泸西、石屏7个贫困县开展对口帮扶与经济社会协作,据不完全统计,到2006年底,共投入资金约2.1亿元(含物资折价),援建项目1100多个。中信集团对口帮扶我州以来,共投入资金2282.57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68个。社会保障工作快速推进,初步建立了与红河州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07年6月,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91万人,2006年共计征缴社会保险基金8.38亿多元、支付基金8.1亿多元。从1998年到2006年,全州累计发放城市低保金4.26亿多元,693万人次先后得到救助。2006年,全州发放城市低保金9114万元,发放对象121万人次。全州农村低保应发放对象11.2万户28万人,2007年已全部发放完毕,共发放5040万元。2001年至2006年,累计定量救济农村特困户107802人,救济金额1830万元。全州1.5万五保对象应保尽保,供养标准大幅度提高。2001年至2006年,州级累计下拨救灾资金1230万元,救助灾民110万人次。到2007年7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277.7万多人,113.6万人次获得医疗补偿,报销医药费3968万元。全州79.7万人次加入职工医疗互助会,共计补助3.3万人次,补助金额2300万元。劳动就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全州开发就业岗位13.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11.97万人,比“九五”增长30%,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万余人次,特殊困难群体就业7000余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迅速增长,从2001年的1万多人增加到2006年的13.57万多人,劳务经济创收8.9亿元。

【体制机制】

近几年来,我州积极稳妥、全面系统、规范有序地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乡镇党委班子直推直选、教育综合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取得了成功经验,在全省甚至全国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乡镇党委换届直选方面,2006年,经中共红河州委决定,在全州乡镇党委换届中对全州乡镇党委、纪委班子进行党员大会直选,涉及12个县市,110个乡镇党委,1076个党总支,5758个党支部,68161名党员。全州参加推荐候选人的党员有45678人,参加选举的党员达54016人,参选率达到96.21 %,有17万余名群众积极参与推荐。教育综合改革方面,2004年7月红河州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是实施“1650”、“1150”工程,加快了高中和幼儿教育的发展;整合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一批学校改扩建为完全中学或高中;积极推进以校长公选制、教职工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三制”改革为重点的用人机制改革;积极推进多渠道筹资和多元化办学模式,加快学校建设步伐。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组建了红河新闻传媒、红河演艺、红河影视、红河体育、红河旅游五大产业集团,加快了红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采取多种模式,对全州23所县级以上医院实行改革,整合组建了红河州滇南中心医院,初步形成了公立医院、股份制医院、私立医院平等竞争的新体制和公共卫生、基本医疗、非基本医疗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红河州委、州政府于2005年12月做出《关于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民迁徙自由的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率先在全省实行无性质区别的一元户籍管理制度,打破了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了公民迁徙自由。

【生态环保】

生态和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居住环境和身体健康。“十五”以来,我州不断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确保了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目标的实现,企业达标排放率显著提高。一是加大工业企业的结构调整力度,关停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工业企业。二是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到2006年,全州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225套,处理工业废水近2亿吨,治理达标率达96.68%;有废气治理设施521套,治理能力达到1858.72万标立方米/小时;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4座,设计污水年处理量1729万吨。三是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全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100%,“三同时”制度执行率为100%,否决了一批对水环境有影响的项目,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四是开展重点行业的污染综合整治,遏制了重点行业污染加重的势头,促进了局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五是核辐射与核安全管理得到加强,全州辐射环境、放射源装置有效控制,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目前,全州共建有各类自然保护区17个(国家级3个、省级4个、县市级8个),保护区总面积276647.4公顷,占国土 面积的8.40%。“十五”期间累计造林287.9万亩(人工造林260.6万亩,飞播造林27.3万亩),新增未成林地287.9万亩,郁闭后州内森林覆盖率可提高6.0%。全州累计封山育林332.7万亩。森林火灾次数、受害率、控制率、发生率均处于控制范围,连续十三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成效,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得到保障。南盘江流域、红河流域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异龙湖、大屯海、长桥海、三角海、个旧金湖、蒙自南湖的水质得到了有效控制 展望未来

【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是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红河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在2010年前构建完成,两廊一圈(昆明--河内经济走廊、南宁--河内经济走廊、北部湾经济圈)在“十一五”启动建设,泛亚铁路东线玉溪至河口段和昆明至河口公路高速化将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使我州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区域性合作的前沿地区和主要通道,将为我州发挥区位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泛珠江“9+2”区域合作,在政策、资金、项目建设等方面会继续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扶持,并将促进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向西部梯度转移,也将为我州发挥后发优势、扩大经济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省委、省政府加快滇南中心城市建设、构建昆河经济走廊、建设立体网络化的滇越大通道、决定建设红河工业园区和推进霞石矿的开发等等,都给未来红河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红河州丰富的土地、气候、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为未来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州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全州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扎实,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更加显现,产业体系逐步完备,新的投资高峰期正在形成,为“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奋斗目标】

到2014年,全州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2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与全国同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经济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速度,确保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500美元;经济增长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循环经济有效推进,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工业总体水平提升,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城镇化快速推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发展高中和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消除,经济的区域化、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南北区域、城乡发展更加协调,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有较大下降,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构建平安、和谐红河取得新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辖区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5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8‰以内。

【基础设施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378亿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路上,计划投资243亿元,全面推进“三纵三横”总体规划的实施,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建成高速公路600公里,高等级公路拥有量1400公里,实现个、开、蒙半小时经济圈和大通道高速化,基本形成州到县公路高等级化,农村公路通畅化,交通基础瓶颈制约基本解决。铁路上,“十一五”期间,投资100亿元建设泛亚铁路玉溪至蒙自、蒙自至河口段,争取在2010年前建成玉溪至河口300公里国铁一级电气化铁路和蒙自至开远支线。积极推进景洪至白色铁路红河州境内段前期工作。到2010年,铁路运货能力达到1700万吨/年。机场建设上,争取红河机场尽快开工并建成高效衔接、换乘便捷的现代化航空港。航运上,投资2亿元,加快河口港、红河航运开发的前期工作,争取“十一五”期间立项建设,使之成为云南省最便捷的水陆联运出海通道。城市建设上,“十一五”期间,投资150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公共产品建设,规划建设400项城市基础项目,到2010年,全州城镇建成面积16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37%;滇南中心城市城镇人口74万人,其中滇南中心城市64.7万人,城市化水平达65%。水利建设上,“十一五”期间,年新增蓄水库容1.6亿立方米,总库容达到11.36亿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亩,达到270万亩,有效灌溉程度达到45%以上;新增年供水1亿立方米以上,基本保障城镇和工业发展需要。信息化建设上,到“十一五”期末,电话交换网络容量达到80万门以上,移动交换容量达200万门,移动基站信号覆盖到村。

【新型工业化】

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总量、做强产业、优化布局、提高效益,实现全州工业新的跨越。“十一五”期间,工业投入700亿元左右,推进烟草、冶金及新材料、能源、化工、建材、生物资源加工六大重点工业体系建设,做强做大红河工业,到2010年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350至400 亿元的目标。到2010年,初步建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12大工业基地”,即世界较大的锡生产、锡材加工、锡化工基地,砷加工基地,铟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优质卷烟加工基地;在国内有一定地位的铅锌铜镍生产基地;省内乃至全国最大的铝生产和铝材加工基地;国内重要的磷复肥基地;全省重要的钢铁基地;全省主要的煤化工基地;全省最大的建材基地;全省重要的生物资源加工基地和昆河经济走廊的综合能源基地。到2010年,全州工业形成梯次发展,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其中红烟、云锡、铜冶炼、红钢、铝工业5户企业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解化集团、蒙自矿冶公司、红河恒昊等年销售收入50亿以上,红磷、自立矿冶、乘风有色、大唐开远电厂、国电小龙潭电厂、华电巡检司电厂、小龙潭矿务局、弥勒天巍、国能煤电、锦东华电年销售收入10亿以上,打造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红河工业总量和企业实力跨上一个新台阶。烟草工业上,争取到2010年实现在州域内生产卷烟100至150万箱和红河卷烟170至200万箱的市场占有目标。冶金工业上,努力建设以钢锰为主的黑色金属基地,以锡、铅、锌、铜、铝、镍为主的有色金属基地。红河钢铁2008年实现200万吨的生产规模,争取在“十一五”期末扩张到300万吨;建成2个10万吨电解铝、2个10万吨铅、10万吨铜、3万吨镍铁及1万吨高冰镍项目,推动蒙自矿冶公司实施二期工程;争取美铝集团入驻我州,建成50至100万吨电解铝及深加工项目,增加150亿至300亿元工业产值;实施电矿结合开发铁合金、工业硅、钛、黄金,大力发展锡深加工、锡化工,进一步延伸冶金工业产业链;推进霞石矿开发的前期工作,加大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的地质勘探工作力度,为冶金工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能源工业上,坚持煤电联动,电矿结合,水火并举,继续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开发流域梯级水电站,加快电网建设,发展综合能源。火电在建成3个2×30万千瓦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上大压小”政策,争取上马小龙潭电厂2×60万千瓦和开远电厂二期2×30万千瓦项目,支持国能煤电公司弥勒跨竹地区火电项目建设;加快小龙潭矿务局年产1490万吨煤项目建设进度,开展弥勒朋普、蒙自雨过铺--大屯地下煤资源的地质勘查和开发,建成泸西100万吨机焦项目;水电2007年实现云鹏、土卡河、南沙水电站投产发电,加快戈兰滩、糯租水电站建设进度,开工建设马堵山、大黑公水电站,加快小水电开发,建成50万千瓦小水电;积极开展蒙自、泸西风能发电、抽水蓄能电站和燃料乙醇、膏桐的开发。全力实施“十一五”电网建设规划,建成德宏--临沧--墨江--红河--文山“云电外送”超高压“南通道”。到2010年,全州电力装机550千瓦以上,年产原煤2000万吨。化学工业上,发挥磷、锰、煤比较优势,巩固发展化肥,加快发展磷化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建成解化集团15万吨二甲醚配套20万吨甲醇、硝酸铵装置技术改造和红磷公司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等项目,推进锦东化工公司合成铵原料路线改造、云天化集团40万吨磷酸氢钙、建水3万吨高锰酸钾及合成铵、磷电结合等项目,做好煤基油等项目前期工作。生物资源加工上,充分发挥我州生物多样性优势,将红酒、红药、竹浆纸、果蔬、橡胶、蔗糖为代表的生物资源加工培育成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开远明威和弥勒天巍竹浆纸项目;引进汇源等企业入驻我州发展水果加工业;完成红河县8000吨棕丝加工项目;建成橡胶集团胶鞋生产线;保持蔗糖工业稳步发展;积极扶持云牛乳业。建材工业上,充分利用全州在“十一五”期间处于大投入、大项目、大建设的契机,着力培育建材工业的发展。建成开远水泥厂二期、泸西中枢水泥厂、建水紫燕水泥厂、蒙自瀛洲水泥厂、芷村水泥厂5个共计日产1.2万吨干法水泥生产项目,使全州水泥年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吨;加快石材、水泥预制件、装饰材料的开发。

【社会事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将投入资金62亿元,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教育上,2010年一级高(完)中达12所,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达10所以上,一级幼儿园达23所以上;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55%以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98%以上,青壮年文盲率控制在1.5%以下;高中毛入学率达到60%,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县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州高中阶段在校生达11万人,其中普高在6.5万人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年。卫生上,加强45所中心卫生院、95所乡镇卫生院和1000所村卫生室建设,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问题。到201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产妇死亡率控制在5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2‰以内,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广播电视方面,实施村村通工程,对2500个站点进行升级改造,20户以上通电盲点自然村全部建成村村通。文化上,到2010年,新建改建县市文化馆和图书馆14个、乡镇文化站105个、村文化室706个,65%的村委会有1个标准篮球场、2台乒乓球桌和1个文体站。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增幅超过10%以上,到2010年占GDP的8%,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科技上,推进3个州级、11个县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建设和100个科技示范村建设,建成有色金属、稀贵金属、精细化工、生物技术、食品加工5个技术中心。

【环境生态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效推进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自然资源产出率比“十五”提高10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消耗、取水量分别下降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率提高到40%,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二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依法强制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环境影响评价 “三同时”等制度,强化对工业企业的污染监管。建立、健全推进企业节能降耗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指标体系,突出节约资源、节能降耗等先进技术工艺的攻关和引进,开展“百户企业节能竞赛”和“10户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竞赛”活动。三是实施天然林保护、退 耕还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农村能源建设和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努力在城镇面山绿化、绿色通道、滇南绿洲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一五”期间计划完成营造林650万亩,其中人工造林450万亩,封山育林200万亩,全州森林覆盖率超过40%。四是加大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到2010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6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五是加强异龙湖、长桥海、大屯海、三角海“一湖三海”的治理,到2010年,“一湖三海”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50%以上。六是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到2010年,累计建设沼气池10万口,改灶3万户,推广太阳能2万平方米。

【总结】

以上为针对红河州地区,关于民族文化,自然资源,地区经济发展,地区产业化,未来发展目标,与政府扶持力度-----等等方面进行的资料搜集调研。在未来的五年,红河州地区由于地理优势,丰富的资源,加上政府的发展战略实施之后,会拥有广阔的前景。

第三篇:地区调研

地区“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督察组在温宿县督查

记者 辛春 报道:

7月20日,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李志清带领地区“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督察组一行,对温宿县“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4个月来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督查组一行在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正胜的陪同下,来到古勒阿瓦提乡听取了古勒阿瓦提乡 “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情况汇报,随后,督查组一行又来到古勒阿瓦提村农村警务室、艾热克米日克村清真寺、沿格博依社区和县供排水公司就“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情况进行了实地了解和督查。

自今年三月开展“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以来,温宿县一直以实施安居富民、定居兴牧、保障性住房、市政设施改善、重点水利工程、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实施畅通富民工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扎实做好教育保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实施抗震防灾等十二类27个民生项目为重点,扎实开展此项活动。截止6月底,27个民生项目中开工的24个,完工项目3个,累计完成投资4.25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41.04%。其中:纳入地区2012年重点考核的安居富民、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3个民生重点工程已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2.48亿元,完成投资计划的35.65%。

督查中督查组对温宿县各级党组织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中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温宿县各级党组织、各级党员干部和各级工作队,要进一步强化维稳责任,整改薄弱环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当好直接联系群众的“服务员”、广泛收集社情民意的“信息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的“宣传员”、积极参与基层管理的“管理员”、坚决落实各项部署的“战斗员”,不断推动转变作风活动的深入开展,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为推动温宿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建功立业,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地区地方储备粮调研报告

根据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四厅局下发的《转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地方粮食储备情况调研的通知》(新发改经贸[2006]152号)要求,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体制》中有关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和调控机制的精神,认真总结近几年地方储备粮管理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地区计委于今年第一季会同粮食、财政、农发行组成调研工作组,对辖区内拜城县、库车县、阿克苏市和阿克苏地区金谷集团的地方储备粮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的有关情况如下:

一、人口及社会粮食消费基本情况

(一)人口基本情况

截止2005年底,我地区共有242.7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222.78万人,流动人口约20万人,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市、库车县、拜城县和农一师,类别为建筑业、采煤工矿企业、石油天然气、旅游业和临时季节拾花人员。

(二)粮食生产和消费情况

1、粮食生产情况

2005年,地区粮食种植面积(含农一师)为313.26万亩,同比增加37.54万亩,增幅为 13.62%,其中小麦播种面积156.44万亩(含农一师7.48万亩),玉米播种面积118.11万亩,水稻播种面积40.99万亩。粮食总产152.74万吨,同比增加18.09万吨,增幅为13.4%,其中:小麦总产为66.28万吨,同比增加14.54万吨;玉米总产为60.383万吨,同比增加4.15万吨;水稻总产为26.08万吨,同比减少0.6万吨。2006年粮食计划种植面积为267.79万亩,其中:2005年已冬播小麦137.79万亩(含农一师4.5万亩),水稻计划种植面积30万亩(含农一师20万亩),玉米100万亩。

2、粮食消费情况

经测算,2005年阿克苏地区年粮食消费量为100.62万吨,占粮食总产的65.88%。其中:食用粮食消耗量为48.556万吨,占地区粮食总产的31.79%;种子用粮为4.54万吨,占粮食总产的2.97%;饲料用粮为45.1万吨,占粮食总产的29.54%;工业用粮为2.43万吨,占粮食总产的1.59%,主要用于酿酒业。在粮食生产中,正播玉米除乌什县和拜城县的20%用于本地工业和饲料用粮外,其他的均销售外地,复播玉米除10%用于种子粮外,其他的均作为青储饲料。

(三)社会粮食购销情况

1、小麦收购情况

2005年,自治区给我地区下达小麦收购任务10万吨(包括中储粮新疆分公司委托收购4.7万吨)。自2005年6月20日夏粮收购开称至11月底,全地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累计入库小麦19.33万吨(其中三等以上的小麦占91.4%),收购均价为1.30元/公斤(不含任何收购成本费用),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的193.33%,累计入库小麦19.33万吨。在小麦收购过程中,中储粮新疆分公司阿克苏直属库自行收购0.7626万吨外,其余的2.35万吨均委托阿克苏地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代收购。另一部分余粮由具备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企业及加工企业在市场上收购。

2、小麦销售情况

2005年,全地区共销售小麦11.51万吨,其中:代中储粮新疆分公司销售小麦2.35万吨,自治区地储粮轮库0.52万吨,老粮轮库1.23万吨,新增地区地方储备粮2.5万吨,新粮销售4.91万吨,销售均价为1.25~1.42元/公斤,主要以本地区销售为主。

由于今年我地区的粮食生产形势出现“双增”局面,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而且2005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量之大,创历史新高,同时自治区发布的小麦收购信息指导价偏高,大多数售粮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但由于受全国和全疆小麦市场价偏低(目前在1.08-1.20元/公斤之间)和供大于求的影响以及周边地区小麦市场的冲击,目前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的新粮根本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并出现了小麦“有价无市”、“卖粮难”的被动局面。即使内地部分省(市)需要我地区的小麦,但是由于价格的主要因素而无法成交。如果今年收购的小麦继续压库,其库存成本及各种损耗将不断增加,销售将会更加困难。根据我们对拜城、库车、阿克苏市和地区金谷集团小麦销售的情况来看,库车、阿克苏市和地区金谷集团小麦出库价在1.36~1.38元/公斤之间,而拜城县由于2005年制定的信息收购指导价偏高,与市场实际收购价相差0.15~0.2元/公斤,导致了该购销企业目前按1.25元/公斤采取亏本销售也无市场,如果这批粮食不及时销售,将造成大量压库,势必直接影响今年的小麦收购。同时,加上该县年降雪量大、雨水多、空气湿度大、地下水位高、粮食仓储设施条件差,给粮食的储存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

二、地方储备粮库存情况

截止目前,全地区小麦库存总量为20.3万吨,其中:自治区地方储备粮1.0341万吨,新增地、县(市)级储备2.5万吨,老粮锁定8.7万吨,新粮8万吨。自治区级和地区级地方储备粮情况详见表

三、表四。

三、地方储备粮管理体制

(一)储备粮的购、销、轮换运作机制

根据自治区对地方储备粮管理的实施办法,我地区承储的自治区地方储备粮的数量、品种计划均由自治区发改委下达,同时对计划的实施进行管理和监督。储备粮的收购、轮换和销售等具体工作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自治区粮食局代管。具体管理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下达。

为了确保地方储备粮的数量真实、质量完好,根据自治区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我地区依据自治区地储粮管理实施细则,严格按照“一符、三专、四落实”的要求,对自治区下达的地方储备粮轮换计划进行轮换,自2005年底拜城县24万公斤地储小麦系2004年入库,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络.com网。地区金谷集团地储的634万公斤因受市场价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轮换了323.7万公斤小麦,剩余310.3万公斤地储小麦于2006年进行轮换。

阿克苏地区是新疆的产粮大区。为了调控地区内市场粮食供求,平抑粮食市场价格,安排救灾救济,阿克苏地区行署2005年6月3日,在行署第一次常务会议上同意确定了新增地、县(市)级2500万公斤的地方储备规模,储备粮的等级为三等以上冬小麦。为了加强对地区地方储备粮的管理,真正做到“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出、用得上”,使地区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了《阿克苏地区地方储备粮管理实施办法》,并下发各县(市)执行。

(二)承储企业管理办法

对自治区和地区级地方储备粮的承储企业,由地区粮食局委托具备承储条件的七家粮食购销企业承储。各承储企业严格按照《办法》,加强承储管理,确保储存安全,并接受自治区和地区计委、粮食、财政、审计、监察和农发行等部门的监管。

(三)地方粮食储备信贷管理办法

1、基本情况

阿克苏地区地方储备粮(省级、市县级储备小麦)共3.534万吨,其中:省级储备1.034万吨,县市级储备2.5万吨(农发行承储贷款0.5万吨),占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1759万元,平均占贷成本1.15元/公斤。其中:市县级储备小麦500万元,占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650万元。

2、贷款管理办法方面

(1)农业发展银行地方储备粮贷款发放,是针对符合地区储备粮贷款办法规定条件的企业经营地方储备粮而发放的贷款。

(2)阿克苏地区地方储备粮贷款的发放和管理,严格坚持谁储备、谁补贴、谁承担风险,钱随粮走、全程监督、封闭运行;严格准入、分类管理,防控风险的基本原则。

(3)地方储备粮贷款的范围为地方储备粮贷款和地方储备粮轮换贷款。

(4)贷款期限,地方储备粮贷款的期限原则上按一年期限确定。地方储备粮轮换款期限根据借款人风险承受能力确定,最长不超过6个月。

四、地方储备粮应急保障供应体系建立情况

对地方储备粮应急保障供应体系的建立,我地区根据国务院《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和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食应急预案》等,制定了《阿克苏地区粮食应急预案》。

五、地方政府建立和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机制情况

(一)管理经验

一是加大科学保粮力度。根据粮食安全管理的有关要求,阿克苏地区大部分县(市)积极投入资金,对粮食储备库配备了电子测温设施。二是实行了规范化管理。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的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对地储粮的数量、质量进行专项检查,并要求各县(市)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一符五无”和“三专、四落实”的要求每月或每季度对各粮食储备库进行一次全面彻底地检查,切实做到“帐帐、帐表、帐卡、帐实”相符,并接受粮食、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地方储备粮库存的监管。三是加大了地方储备粮的轮换力度。按照有利于“保质保量、高抛低吸、降低费用、减轻财政负担”的原则,根据地储粮轮换的要求和自治区下达的地储粮轮换计划,我地区本着收购新粮、销售陈粮、进行品种轮换的精神,在2005年夏粮收购前,及时地对自治区地储粮进行了轮换。但是由于受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阿克苏地区金谷集团尚有310.3万公斤自治区地储粮没有轮换。四是加大了品种改良力度。为了切实做好对地方粮食储备的管理工作,地区及各县(市)党委政府对粮食工作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小麦品种的培育和提纯复壮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确保了小麦内在的品质,并积极引导和培养农民不断提高粮食栽培技术,严把小麦质量关。五是加大了仓容设施的维修。根据各县(市)仓容的实际情况和购销企业的经济状况,部分县(市)积极投入资金,对仓容设施进行了维修,增加了机械通风和电子测温等科学保粮设施,在管理上采取竞争上岗、择优录取、月考季评和综合评定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考核,从而提高全体员工爱岗敬业和专业综合素质。

(二)存在的问题

1、根据调研情况看,部分县的仓储条件比较差,完好仓容不足。目前,全地区共有粮食仓容27.66万吨,其中:完好仓容21.03万吨,占总仓容的76.03%,需大修仓容4.03万吨,占14.57%,报废仓容2.6万吨,占9.4%。从仓容的分布情况看,各县(市)县城中心库总仓容为12.7万吨,其中:完好仓容9.3万吨,占总仓容的73.2%,需大修仓容2.02万吨,占15.9%,报废仓容1.38万吨,占10.9%。从粮食库存情况看:拜城县总仓容4.7万吨,现库存小麦5.8万吨,不但仓容超负荷储粮,而且还有一部分粮食储存于露天。主要原因是:一是2005年拜城县小麦种植面积较大,总产量达9万多吨,收购4万吨;二是小麦收购价过高,2005年拜城县小麦收购中等价为1.24元/公斤(不含价外补贴),三等以上每个等级差为0.03元/公斤,三等以下每个等级差为0.05元/公斤,地区差价0.02元/公斤,品质差价在标准级的基础上下调0.01元/公斤;三是拜城县县域气候偏低,种植的同品种小麦的面筋质要比其它县的低5个百分点,在小麦品质上不具优势;四是拜城县远离交通要道,车距库车130多公里,小麦运费0.5元/公斤,西距阿克苏市170多公里,运费0.6元/公斤,再加上装卸及包装物费用,如果按照顺价销售的原则,拜城县的小麦在销售价格上不具竞争力,无法与周边县市相比;五是几年前粮食种植较少的地区如喀什、和田、巴州,近两年也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上能够保证自给,无形中减少了拜城县的小麦销售市场。目前拜城县的小麦销售价已经降到1.24元/公斤(低于成本价),销路还是不畅,销售市场无法打开。2005年收购的4万吨小麦目前销售1.7万吨,还有2.3万吨积压在库房,预计接新粮前销售前景不容乐观。

2、阿克苏地区承储的省级地方储备粮1.034万吨,承储点较多,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六县一公司,各承储点承储的数量较少,按照“专库、专帐、专人”的管理办法,各企业得到的费用补贴连基本的开支都难以维持,更谈不上对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投入。

(三)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和建议

阿克苏地区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辖八县一市,新疆建设兵团农一师(下属十六个团场)在地区境内,现有总人口242.78万人。中国最大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横贯全境灌良田,为典型的绿洲农业。阿克苏是我国西部一个农牧业大区,由于该地区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积温高,有利于各类粮食品种的蛋白质积累,加之灌溉农业可控性强、产量高、品质相对稳定、人均耕地多,全地区宜粮面积720多亩,是新疆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和优质粮生产基地,粮食播种面积一般在310万亩以上,年产粮食超过152万吨,在南疆五地州乃至全疆区域性粮食平衡方面具有重要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起,年均调出粮食4000余万公斤,主要粮食品种包括小麦、大米和玉米,主要流向:南疆克州、和田和喀什,北疆有乌鲁木齐、巴州等地,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5年地区三级干部会议上,地委、行署把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列入“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规划。从目前地区粮食种植情况来看,库车县、拜城县和沙雅县获国家和自治区“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称号,温宿县种植的水稻获得国家颁布的“绿色食品”称号,乌什县种植的小麦获国家“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称号。同时,我地区作为新疆名副其实的优质粮生产基地,在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日益显示出其粮食主产区的优越地位。因此,我们建议:

1、由于阿克苏地区是全疆的产粮大区,且各收储企业都具有较为完善的仓储设施和储备能力,在储粮工作方面如机械通风、低温储粮等科学保粮技术应用率达到80%以上,每个承储企业持有粮食储藏初级以上职称的化验人员也在20人左右,保管人员的业务水平较高,责任心强,建议加大地区省级储备粮规模。

2、从维护全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大对我地区粮食仓容设施的改造、修建的投资力度,尤其是拜城县根据粮食生产情况,建议修建几栋现代化的标准粮仓,彻底改变仓容紧张、仓储条件极差的现状,以满足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平衡疆内粮食供求关系,平抑市场粮价,确保粮食安全。

3、配套加大科学保粮的投资力度。根据阿克苏地区各县(市)的仓容情况,建议投入资金,对个别县的仓容进行维修,并增加机械通风、低温储粮等设备,以保证粮食的安全。

第五篇:本溪地区电网调研报告

本溪地区电网调研报告

(基础产业处 孟宪堃)

近年来,随着本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溪地区的电力负荷和用电量呈持续上涨的趋势,特别是全省大力实施沿海“五点一线”开发、建设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良好机遇,为本溪市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未来本溪电网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目前虽然经过城网建设与改造,本溪电网结构有了一定改善,但由于负荷的不可预测性,使部分地区出现了电力供不应求的新形势,导致一些地区供电设备长期处于重载状态。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求,由市发改委牵头,对本溪县、桓仁县、溪湖区、南芬区、本溪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经济发展调研。

一、全市电网建设基本情况

本溪供电公司隶属于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为国家大一型企业。主要担负着本溪市两县四区和丹东凤城县四个乡,共8400平方公里,170多万人口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供电任务。截止2007年底,本溪地区全社会用电量为117亿千瓦时,最大负荷为1489兆瓦。

截止2007年底,本溪电网共接入各类发电厂(站)43座,总装机容量935.28兆瓦。有送电线路86条,回长1817.919千米;10(20)KV配电线路146条,回长1006千米;变电所55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KV变电所11座,66KV变电所43座;变电塔1座。其中

本溪电网各类发电厂(站)43座,总装机容量935.28兆瓦。其中: 1

电业直属电厂二座,装机容量294.5兆瓦;企业自备电厂6座,装机容量326兆瓦;地方及农村小水电站35座,装机容量314.78兆瓦。500千伏变电站1座,即徐家变电站,运行容量1750兆伏安,500千伏线路1回,长度15.846千米。徐家变电站是本溪电网的主要电源点,也是本溪220千伏电网主网架的枢纽点,承担向本溪地区电网供电的重要任务。

220千伏变电站11座(其中隶属本钢矿山专用变电站1座,容量63兆伏安),总容量3014兆伏安,220千伏线路31回,总长1102.962千米。本溪220千伏电网以500千伏徐家变电站为枢纽点,形成三个环形供电网络结构。

66千伏变电站43座,总容量1352.33兆伏安,66千伏线路68回,总长954.886千米。

2008年为积极保护规划变电所所址和线路走廊的用地,解决了以往城市建设中供电设施用地被侵占的不利局面。在市发改委的全面协调下,经过本溪市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本溪市变电站选址规划(2008-2015)》图集顺利通过了本溪市政府的审查,该图集共规划66千伏及以上变电所14座,新增主变容量4509兆伏安,新建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近1270公里,该图集的顺利出版,使各有关部门对电网建设有了全面了解同时,为保证列入规划的变电所在办理相关前期手续及具体建设施工中能有序、顺利进行,对已列入规划的变电所所址及线路走廊用地应予以法律上的保护。

该图集共规划66千伏及以上变电所14座,新增主变容量4509

兆伏安,新建66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近1270公里。到“十二五”规划期末,本溪电网将有:500千伏变电所2座,总容量3750兆伏安;220千伏变电所17座,总容量6903兆伏安;66千伏变电所69座,总容量3151.43兆伏安。本溪电网将建成一个具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电力设备及运行管理现代化的先进水平电网。各级电网将具有比较充分的供电能力,网架结构更趋合理,运行方式更加灵活。在城市外围形成以500千伏程家、徐家南北遥相呼应的,17座220千伏变电站分区供电的坚强电网。66千伏和10千伏电网布局更加合理,通信系统更加完善,电网自动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部实现“变电站无人值班”。本溪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将显著增强,充分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为地区国民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强大的电力供应保障。

二、本溪地区“十一五”后三年及“十二五”期间电网建设情况“十一五”后三年,本溪电网共计新建220千伏变电所5座,增容扩建220千伏变电所6座,新增容量2755兆伏安;新建66千伏变电所17座,增容扩建66千伏变电所9座,新增容量1108.4兆伏安。“十一五”后三年本溪电网建设总投资约36.6亿元。

“十二五”期间,本溪电网共计新建1000千伏特高压变电站1座,变电容量9000兆伏安;新建±800千伏远东直流换流站1座,换流容量3000兆伏安;新建500千伏抽水蓄能电站1座,装机容量800兆瓦;新建220千伏变电所2座,增容扩建220千伏变电所4座,新增容量1197兆伏安;新建66千伏变电所10座,增容扩建66千伏变

电所6座,新增容量690.7兆伏安。“十二五”期间本溪电网建设总投资约132.8亿元。

三、我市电网建设的主要问题

本溪市作为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点城市,预计未来“十一五”“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市经济的发展,用电负荷将快速增长。虽然我市近年来通过城网、农村电网等等一系列投资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我市的输变电供电状况,提高了供电能力。但由于历史欠帐多,仍然存在着部分220千伏变电站主变容量不足。66千伏网架结构不合理,存在66千伏变电站布点少、变电容量不足。10(22)千伏系统部分输变电设老旧,抗灾能力差,故障率高,影响电网运行安全。部分郊区及两县区域用电负荷增长过快,区域配电线路电压质量差,电网供电可靠性不高。

近年来,本溪供电公司在电网建设的问题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一)危及电力设施安全问题

非法采矿、盗矿、开矿放炮,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乱建以及超高机械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域内违章施工等均危及电力设施安全,非常容易造成倒塔、线路跳闸等影响电网安全运行的事故发生。比如路经火连寨、思山岭、卧龙地区的220千伏南卧线、元兴线等线路由于乱采乱挖多处发生险情。

(二)电力建设的前期补偿问题

市政府已多次以文件形式下发“关于输电线路通道内树木砍伐的若干规定”,目前针对老百姓的无理要求,市供电部门束手无策,不满足

他们的无理要求便不能施工。例如:梨树变6万6线路,11号塔基因为村民对树木赔偿要价过高,而陷于停滞。为确保工程进度,满足本溪市发展用电的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电力部门按标准做好电力建设的前期补偿工作,对以获取赔偿为目的的蓄意设立各类建筑物和种植各类植物阻碍电力施工的行为加大处理力度,确保电网建设顺利进行。

(三)县区电网建设的规划问题

按照要求,对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电网需要做专项规划,而目前都没有开展这项工作。从本次调研中了解到,各区、县“先建厂(工厂)后找网(电网)”的现象十分普遍,时常发生厂房已经建成确无电可供的尴尬局面。有的地方政府由于对电网不十分了解,想当然的认为有电线就能建厂,根本没有考虑到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此外各县区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朝令夕改,使得电网管理部门无从下手,对未来电网的合理布局产生严重影响。同时一些项目夸大其实,上报负荷与实际使用相差甚远,也使电网投资存在极大风险。

(四)电网建设审批手续问题。

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尽管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相关的审批程序繁琐、收费标准高,部分县、乡、村政府配合不够积极,甚至出现截留赔偿金等现象,不仅延长了前期审批手续的办理时间,增加了项目投资,并且涉及征占地动迁补偿、林木砍伐等问题,还是难以协调和解决。随着《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电网建设过程中征地、拆迁的难度将越来越大,电网建设成本越来越高。

四、对电网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保护电力设施安全的力度。2007年,市政府已经下发了《关于加强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补充规定》(本政办发【2007】125号)文件,规定中明确指出在输电线路保护区内及邻近地区的施工作业、采矿挖掘、林木种植需征求电力主管部门的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有关部门未能很好的执行。建议有关部门在规划和审批各项用地及矿产项目时,考虑电网建设用地和电网安全运行的需要,避免在电网建设用地和电力设施重点部位及安全区、防护区内违反法律法规和规定批复用地。并对已批复的影响电力设施安全运行的用地和采矿挖掘应及时整改,以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二)建议县、区政府在电力建设改造项目应给予大力支持。协调由于占用果园,林地,而出现村民要价过高的问题,严格按照市政府文件执行。同时县区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对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下的树木、违章建筑、违章施工及其他危及电网安全的问题进行专项治理,阻碍砍伐电力线路通道树木的人员严肃处理,确保线路安全运行。建议电网建设应纳入政府公用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的范畴,制定统一的补偿标准。

(三)县区政府应对本地区电网做专项规划。近年来县区经济发展迅速,建立起许多工业园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许多企业开工建设和即将开工建设,这对拉动地方产业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但地区用电负荷也在急剧上增,由于县区电网规划的滞后性,出现部分地区用电负荷重载,企业无法用上电的情况。建议县区应加强同市县电力规划部门协作,按饱和负荷密度测算本地区远景变电站布点需求。通过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目标及地块负荷特性对远景电网负荷及电力资源一次规划到位,为未来经济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电网建设“绿色通道”问题。本溪地区各级电网作为市政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溪市经济呈跳跃式增长趋势,大中型企业的改造和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但由于电网建设跟不上地方经济的发展,目前本溪地区已出现多处局部拉闸限电的被动局面。2008年8月16日,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本溪地区电网建设的通知》(本政办发〔2008〕81号),文件中以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相关责任,在电网过程规划选址、环境评价、土地预审、办理征地等方面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电网建设速度。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下载xx地区关于机关执行力情况的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xx地区关于机关执行力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区调研与分析报告

    美国地区 调研与分析报告负责人: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在美国地区地区产品推广方案 一、美国地区葡萄酒行业发展综述 尼尔森公司调查显示,2010年就美国包装商品销售增......

    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

    浅谈党风廉政建设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新情况、新矛盾不......

    彝族地区厉行勤俭节约调研报告

    彝族地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调研报告***乡党委书记——****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彝族有一句谚语“一顿不做成九顿吃,就不会过日子;九顿不做成一顿吃,就不能......

    地区家庭道德建设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定与进步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基础。家庭道德是协调家庭成员间以及与......

    重庆基础地区教育 调研报告

    小祁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 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了解在教育体......

    菏泽地区食品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菏泽地区食品行业发展调研报告 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10-2关于食品行业在菏泽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前言:菏泽食品工业是我市经济的......

    临沂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期 会姓名专业班级学号 践 告暑 社 实 报 临沂地区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更准确地掌握全区新农村建设情况,深入分析当......

    人大机关党风廉政调研报告★

    营造崇廉尚廉机关风尚 科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从严治政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大常委会更好地发挥人大职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