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破解招工难的问题
如何破解招工难的问题
招工难存在的重大原因是企业发展了,观念却没有变化,社会在进步、时代在进步,企业仍然想依赖低人力成本优势进行市场竞争,靠加班加点来提高日产量;另外企业对工人保险意识不足,对工人没有一定的保障,加上对目前用工紧缺认识不足,没有人才储备,招聘途径单一,对用工招聘不提前准备,等到企业急需用工时临时抓现,一时招不到所需工人也在情理之中。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同时,80年后出生且户口在农村但在城市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虽有较高的文化程次,超过40%学历在高中及高中以上。但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不能吃苦耐劳。轻松、体面、报酬高的工作成为他们选择工作时的首选;另外我县还有一些属于季节性工人,到了农忙的时候就会回家种地,农忙过后就会出来打工,这也是企业缺人的原因这一。
怎样解决招工难的问题?企业感叹招工难,同时又不愿意改善自身条件,既要马儿跑的快,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可能吗?既要员工为你拼命卖力,又不肯多付工资,哪些员工会呆在你公司?一旦企业陷入员工跑的比招的快的恶性循环时,周围打工族传出这家企业如何如何不好的消息后,再想招工也就难上加难了。因此要解决招工难的问题要首先做到以下几点:
1、规范用工行为,重点解决好不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不按规定支付工资、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超时加班等问题,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严肃制止、责令改正。加大执法力度,定期组织专题大检查,对侵犯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的企业进行处罚、曝光。将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落到实处,创造一个和谐、民主、法制、公平的用工环境,以此吸引大量的务工人员。
2、解决招工难的问题,留人比招人更重。要解决用工难要从内部管理入手,企业应树立人本意识,让民工享有基本的安全保障,福利待遇,特别是要把员工当成企业不可或缺的成员看待与对待,让员工有一种高的归属感。
3、积极促进企业产业化改革。据了解缺工企业基本上全是竟争强度高、劳动强度大的、技术含量低、以手工操作为主、工资待遇差的企业几乎全存在招工难的现象。
4、努力改善员工待遇和用工环境,一是要提高劳动者工资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大多数劳动力而言,劳动报酬的高低仍是其选择在哪里就业的首要因素,只要本地和外地的收入相差不是太大,他们肯定会考虑在本地就业。
5、强化招工服务,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一是要经常深入企业和乡镇、社区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劳动力供给情况,帮助指导企业搞好用工管理,适时组织企业与劳动者实施岗位对接。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免费组织用工企业和广大城乡求职者开展面对面洽谈,实施双向选择。三是搞好培训。培训的基础较强,培训的投入很较大,但针对性不高,大力推行由用工单位和培训机构实施定单式的联合培训,来解决我县企业技术工种的紧缺现象,及时将新招收的人员分期分批,分工种专业免费开展上岗前培训,也可帮助指导企业自行组织培训,使新员工尽快掌握技术,胜任工作。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共同买单的制度,形成企业和培训机构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
第二篇:招工难问题
招工难问题原因及建议
对于近期在招工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经过与生产部探讨以及自己的些许经验,现总结如下:
1、地理位置上相对较偏;
我们厂区地点相对比较偏,男工还好,可以骑摩托车,女工基本是以骑自行车为主,地点较偏远的基本不会过来;
2、工资福利待遇上偏低,不够吸引力;
加班工资显得太低,现在普遍工资上调,加班费也水涨船高,达到6~7元/小时,更有甚者高达11.5元/小时;
以砂光为例,虽说我们是自己个人计件,但是新来的员工几乎是不可能计件的,加上4元/时的加班工资,一个月差不多就是1700~2000左右,工资比较低,缺少对员工的吸引力。可以讲,金峰上坂那一带有很多家具厂,人家就近找就可以找得到工作,不会跑这么远过来。现有的员工也是经我们内部员工介绍,出于情感因素才会继续留下来工作,但这并不是万全之策。
建议:提高工资待遇和加班工资水平。
3、企业的文化吸引力、凝聚力还不够。
现有的企业文化氛围还不够浓烈,难以使所有员工形成一种归属感,员工觉得企业的好坏跟自己没多大关系,不足以自己为企业出谋划策,认为那是公司高层的事……
建议: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使我们内部形成一种和谐良好的氛围,大家有一种使命感,归属感!使大家能以一种主人翁的姿态,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现在的被动为企业服务的局面,转为主动出谋划策,全体同仁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共同出力的良好局面。
4、外出招聘,很多人都是临时工,要求较高,特别市工资方面的要求。
5、总体大的环境,企业用工荒问题普遍存在。
第三篇:关于破解企业招工难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破解我县企业招工难问题的思考
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形势下,我县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留人更难的问题。特别是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增加,使我县传统工业中的服装鞋帽、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医药化工等企业招工难的矛盾更加凸显,这些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准入门槛低,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据调查自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各企业普遍存在开工不足的情况,设备运转率低,工人不足70%,情况严重的甚至只有50%,造成生产资源严重浪费,我县劳动力供需矛盾已出现严重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一、我县劳动力资源基本现状
1、劳动力市场基本情况。我县是一个劳动力相对富余的县,劳动力价格低廉和资源丰富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优势,吸引大批外来投资者来南城投资。据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全县劳动力资源达22.2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16.65万人,从事农业生产和林果业开发的有10.15万人,外出打工的有4.5万人;城镇劳力有
5.55万人,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的有2万人;全县就业从业人员19.2万人,占总劳力的86.4%,全县剩余劳动力达3万多人,占13.6%。
2、工业园区企业的用工基本情况。我县工业企业主要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服装鞋帽、医药化工、建筑建材五大优势产业为主,大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需求量大。目前,工业
园区有企业109家,已经投产87家,在建项目22家,现有员工人,还需员工3400人。
3、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南城是劳务输出大县,输出量列全市第三。去年跨省劳务输出5.7万人,其中八成是农村剩余劳动力;2009年,全县农村外出劳务人员为
4.5万人,占全县农村从业人员的27.19%;2009年劳务总纯收入约8亿元;农民人均外出劳务纯收入为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83.75%来自外出劳务收入。
4、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分布情况。2009年,全县农村劳动力在县外务工人员达4.5万人,在县内只有1.2万人,只占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21.05%。全县农村劳动力中近80%在县外,县内用工紧张状况不言而喻。同时外出务工人员中流向东部地区的占92.8 %,流向中部地区的占6.7%,流向西部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占0.5%。在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务工的占72.3%。这三省经济较发达,又是邻省,成为我县农民外出务工的主要地区。
二、“招工难”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我县“招工难”现象的出现,原因主要有: 一是部分劳动力流向外地企业。多年来,在农村的大部分劳动力中已经形成了就业就是外出务工的一种观念。随着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恢复正常生产,劳动用工需求也迅猛增加,这也就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出,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尤其是80、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往往选择到发达地区务工作为他们就业的第一站。
二是劳动者择业观念仍然陈旧,企业在招收员工方面门槛过高,供求关系难以达成一致。在“供”的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提供了不少各种类型、不同层次就业岗位,但在现实供求见面中,有些岗位难以招到较为合适的用工对象,存在“有岗无人”的现象,或者是有些岗位有意向的人很多,而有些岗位却无人问津。在“求”的方面,劳动者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随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大多数劳动者倾向那些工作环境比较舒适的职业,特别是加上现在独生子女多,求职期望值过高,不愿吃苦,挑肥拣瘦,对岗位、待遇等挑三捡四,高不成、低不就,或者是认为外面的月亮更圆,宁可到广东、江苏、上海等地打工挣点钱,更“风光”、更好听些,也不看好在本县企业打工,认为没面子,造成岗位与就业在供求关系难以一致,造成自愿失业人数增多。
三是部分企业用工不规范。工资、福利待遇不高,保底工资仅有600-1000元,有些企业没有依法与工人签订劳动合同,责任义务不明确,企业工资较低,甚至拖欠工资,企业工资福利待遇与经济发达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大部分企业社会保障不到位,社会保险体系还不健全,没有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务工人员还不能充分享受到养老、失业等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工作时间过长,大部分企业存在着超时加班、疲劳作业的现象,有的员工每天工作时间甚至达到14小时以上。加班工资不按标准发放,企业缺乏必要文体活动设施,员工下班后没有去处,业余生活枯燥。④不太注重对员工整体素质的培训,员工在企业没有发展空间,没有“奔头”只能打工。
四是企业配套设施不健全,工作生活环境不理想。我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特别是工业园地处偏僻,没有形成规模,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专门针对这部分群体的学习、生活、文化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夫妻来了住不了夫妻房、孩子上学要借读费,特别是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就医、子女就学、休闲娱乐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本身打工收入不高,而维持日常生活的费用却还更高,留工的环境不够理想,对外招工的吸引力不大。
五是企业缺乏招工主体意识。一些企业习惯于工人前来找工作,而不是自己走出去“比武招亲”,导致企业就业信息宣传工作不到位。多数企业招工主要是通过张贴招工广告和内部员工引荐等方式进行的,致使相当一部分民工对本地企业的用工信息知之甚少,他们不知道哪里需要人、哪里有活干,于是就出现了大批劳力盲目外出打工的现象。
三、解决“招工难”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引导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是解决“招工难”的前提。企业员工是企业自下而上和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用工理念,充分尊重员工,把员工当作企业的主人,尽可能地考虑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严格守信按时足额发放、不拖欠员工工资,严格遵守《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政策法规,与职工签订规范劳动合同,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关心员工的生活冷暖,不断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方便员
工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满足他们必须的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善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管理重心转移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上,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思考二:加强农民工的就业指导是解决“招工难”的关键。要注重舆论宣传,广泛宣传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让农民工端正就业观念,认识到在家就业也一样,明白做普工也可成就大事业的道理,逐步转变就业观念。同时,根据农民工自身特点,以普通技术工种所要求的技能要求、岗位素养、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为主对农民工进行就业指导,提高职业技能,使得他们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较好的实现就业。此外,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新农民培训力度。县职业学校在专业设臵上要与地方产业对接,培训适应当前就业形势的新一代技术工人,并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职业中专毕业生等一大批二、三代农民工实现在家乡就业。
思考三:着力打造良好就业环境是解决招工难的基础。劳动部门要加大劳动执法力度,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劳动合同的履约率,依法保障在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职业安全感。要努力为进城农民工在住房、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方面提供便利。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廉租住房建设,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进行房租补贴,解决一部分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均衡配臵县城及园区教育资源,对农民工子女实行无障碍入学。加大社保工作宣传力度,强化扩面工作,采取措施要求有条件的企业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思考四:完善工业园区配套服务设施是解决招工难的重要途径。要充分考虑园区的整体功能与规划设计,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适当补贴等多种方式,抓好工业园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解决好公交车、商店、餐馆店、托幼机构、其它娱乐场所等配套服务设施,进一步创优园区就业环境,提升园区就业吸引力,确实起到“筑巢引凤”的效果,吸引更多的投资业主和务工人员入园投资兴业、务工就业。
二0一0年十二月七日
第四篇:破解招工难(孝感日报2011-12-18)
破解招工难
——我市企业用工现状及对策
2011-12-18
近些年来,人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孝感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每到旧历年初,一面,百万大军出外务工经商,车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另一面,不少企业尤其是新引进的企业却因为招工难而门可罗雀,求贤若渴。
招工难,留工难,难在哪里?如何破解?我市有关部门组织专班对全市企业用工状况进行调查,找出症结,有的放矢,重点发力,有效缓解用工难题,为企业发展争夺时间。
2011孝感〃苏州(长三角地区)经贸洽谈会签约42个项目,合同引资142.9亿元。
2011孝感〃广州(珠三角地区)经贸合作洽谈会上25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84.8亿元,其中合同项目19个,合同金额60.8亿元。
随着一批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质量效益优、带动效应强的企业先后落户孝感,企业不断扩大发展规模,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用工数量的急剧增加。招工难、留工难问题在我市显现。
企业招工“喊难”
调查专班对全市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餐饮服务等不同行业的89家企业进行了调查,发放员工调查问卷10500份,从统计结果来看,这些企业生产经营共需要员工26800人,现有员工20700人,实际缺工6100人,平均缺工率22.8%。纺织、食品类劳动密集型企业缺工最为严重,缺工率均超过了25%。
从缺工岗位来看,普工缺口最大,占总缺工需求的52%,其次是技工,占总缺工的39%。企业缺工由过去的招技工难向招普工及技工两难转变。
在技术岗位中,机电一体化、车工、电焊工、钳工、餐饮服务、纺织缝纫工等专业技术岗位缺工占到了51%。
调查还显示,企业现有员工中,有42%的员工未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28%的员工持初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持高级或技师级证书员工仅占8%和2%。企业员工职业技能等级普遍偏低。
专班还对企业工资进行了调查,企业平均工资在1000元以下时,企业缺工率达35%,平均工资在1001-1500元时,企业缺工率25%,平均工资在1501-2000元时,企业缺工率18%,平均工资在2001-2500元时,企业缺工率14%,平均工资在2501-3000元时,企业缺工率8%,企业平均工资越低,其缺工率越高。
在缺工企业中,缺工主要原因依次是生产规模扩大,产能增加;岗位技术要求高,人员素质难适应;企业环境差,吸引力小等原因。
四大矛盾卡住企业“咽喉”
矛盾一:本地企业用工急剧增加,我市人力资源却大量外出。近3年来,我市每年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万人次,企业年均用工缺口为6万人左右。市开发区新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日本矢崎公司已于8月份招聘200名女工送到漳州矢崎工厂受训,明年4月工厂投产后,需要工人2600人。孝棉集团常年缺工500人。这些企业在短期内用工需求大幅增长。
另一方面,我市过去传统的“打工经济”促使我市每年有100多万人外出务工经商,其中仅在东北三省的“建筑鄂军”就有30多万人。
我市是一个职教大市,拥有孝感学院、湖北职院、工业学校、高级技工学校等院校10余所,每年新增毕业生约2万人,但每年80%的毕业生选择外地就业,人才流失十分严重。
矛盾二:招工难,留人更难。调查显示,有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限于生产成本和企业发展原因,降低劳动者工资、延长工作时间,用工管理不规范对劳动者而言都缺乏吸引力,很难留住员工。孝感市政协常委、湖北永和安集团董事长周仁根据自身公司招工情况归纳了三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由招工难向留工难转变,陷入“招工——流失——再招工——再流失”的困境。孝棉集团新招聘员工不适应昼夜轮班工作模式,每年员工流失率很高。
矛盾三:劳动者素质偏低,企业对技工要求高。调查发现,我市人力资源总量供大于求的现状并未改变,实现城乡劳动者充分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但素质较高、具有技能的优质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现象十分明显,招工难实际就是年龄介于16-35岁,具有一定技能的年轻优质劳动者难招,不能满足用工需求。而在40-55岁劳动者,特别是大量农村女性劳动力还难以找到合适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工困难,另一方面是大量劳动力闲臵,就业困难。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对接,一方面具有熟练技能的劳动者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非熟练、低技能劳动者供大于求。
矛盾四:80、90后期望值高,但企业自身发展空间小。服务型企业中,80、90后新生代逐渐成为劳动力的主流,他们对自身的发展、体现自身价值、职业前景及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更具现代性,他们强烈地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干出一番事业,远离贫困。择业首选工作环境好、工资待遇高、发展空间大的体面工作。而在本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务工,往往在收入和个人成长等方面并不能达到他们的预期,成为企业用工最不稳定的因素。
市委、市政府把解决企业招工难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环节,凭借市场无形之手和行政服务之力,将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行动,调动各方力量,优化用工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
多套招工“组合拳”缓和用工难
市委、市政府针对我市在建企业对机械、机电、电子等用工需求大的实际情况,组织企业与各个职业技术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对学生进行“订单式”培养,提前锁定企业未来发展中急需的技能人才。大禹电器与湖北职院联合开办“大禹班”,为企业发展储备人力资源。市政府还在各类中高职院校定期举行校企人力资源供需见面会,推介我市优质企业,鼓励中高职院校学生就近就地择业,服务本地经济。
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致力于缩小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人力资源供需“信息差”,建立起孝感市公共就业服务招聘网,并链接到全市中高级职业院校网站。不仅免费为求职者提供就业信息服务,而且鼓励企业免费使用网站就业服务信息系统直接发布招聘信息,为企业和求职者创造足够的信息互动空间,企业和劳动者足不出户就能完成招聘、求职需求。
形式多样的现场招聘会促进了企业用工供求对接。今年2至3月,全市共举办大型招聘会7场,提供就业岗位35000多个,现场录用18700余人,缓解了春季用工难,确保了企业取得“开门红”。另外,我市“武汉人才招聘会”、“军嫂招聘会”活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武汉组织专场招聘会,共有177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2744个,招聘会现场录用及达成意向2566人。“军嫂招聘会”有55家企事业单位进场设摊招聘,提供教师、财务、行政文员、医生(护士)等各类岗位1840多个。
全市就业部门在市人民政府网、孝感日报、孝感晚报、孝感电视台、孝感就业信息网发布用工信息,还通过全市85个社区和119个街道(乡镇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向求职者发布及时准确的用工信息。今年,我市从就业局选派了13名“就业顾问”,对市直重点企业进行帮扶,帮助企业搞好政策宣传、人员招聘和技能培训等。
根据企业需求,以需求定培训,以培训带就业,是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又一招。全市上下大力开展“企业出订单、培训中心出菜单、政府来买单”式培训,由企业提出用工计划和培训要求,由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负责培训,经考核认定符合要求后直接输送给企业。仅2011年就为企业订单培训3000多名员工。2007年投入使用的公共实训基地也为企业输送了不少实用人才。
建立在各社区、乡镇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社区平台,一方面向人力资源市场、用人单位传达劳动者的就业愿望,另一方面,及时向劳动者传递最新的就业和人社保障政策、招聘单位的信息,有效提高了政府公共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7515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0.5%;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83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2.2%;劳动就业部门组织劳动力转移就业44326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4.2%。
第五篇:破解问题项目
破解问题项目
问题项目是一个地区发展中的 重大风险点,它的存在不仅造成土地 资源闲置、企业资产浪费,而且还可 能引发群众信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1按照区委、区政 府的安排部署,勇于担当、不等不靠,敢啃硬骨头,迎着困难上,以壮士断 腕的勇气,一竿子插到底,使问题项 目破解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个问题项目已解决 个,其余个也都取得阶段性成效,通过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力争年内 彻底解决遗留问题项目,使步入良性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启示 认识上位,主动作为是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有多深,行动力度就有多大。1问题项目数量多、积重时间长、解决难度大、覆盖面广(共计个问题项目,涉及万余亩土地),每落地一个新项目,都要提前解决一个 遗留问题,需要耗费双倍甚至几倍的努力,严重制约了各项工作 的开展。为此,将把破解问题项目作为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 切入点和突破口,决心一次下足、力量一次到位,亲自挂帅,班子成员分包领办,分解责任、制定节点、定期调度,园区上下思想统一、同心同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 休。
启示 深入调研、摸清底数是基础。底数清、情况明,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对 个问题项目,都从投入体量、手续办理、建设进度、历史成因等方面摸清底数,并根据进展情 况分为类 一是已办理土地手续且形成地上建筑物的项目(二是未办理土地手续,已发生部分施工费用的项目(三是未办理土地手续,存在土地整理等费用纠纷的项目(四是未办理土地手续已开工建设的半拉子项目。对每个问题项目,逐个分析其问题的难易程度,制定解决方案,拿出至 少三种以上的方法路径,为破解问题项目创造了基础条件。
启示 分类施策、盘活资源是关键。解决问题项目的目的是将闲置资源盘活,既有政府的土地资源,也有业主投入的资 产。以此为出发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对办理土 地手续且形成地上建筑物的问题项目,通过引进第三方投资者嫁 接盘活,比如。对未办理土地手续,已发生部分施工费 用的项目,引进新的项目,通过给予原项目方一定经济补偿的形 式腾置可用土地,实现腾笼换鸟,已清退的个项目腾亩土地,摆放了个新项目,没花一分钱。对未办土地手续,还存在纠纷和成为半拉子工程的项目,或腾笼换鸟,或坚决清理,都在加紧推进,力争早日取得突破。
启示:公平公正、依法依规是根本。问题项目解决难度 大,原因在于涉及经济利益,相关各方都想获得更多好处。对此,充分发挥协调作用,对存在争议的问题项目,委托权威机构对其依法评估,准确确定其实际价值,并作为新老业主谈判的依据,体现了公平公正,做到了各方满意。对拖着不办、借机讹诈的项目,本着割肉剜疮的决心,不怕伤人、不怕碰硬、顶。。
启示:强化领导,协调联动是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