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榆林市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征求意见稿)
榆林市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地方税收征收管理,保障地方税收收入,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榆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地方税收征管保障,是指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各级政府、地税部门以及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根据税收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为保障地方税收及时、足额征缴入库所采取的监督、支持、协助以及奖惩等措施的总称。
第三条 地方税收征管保障以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政府主导、税务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部门联动、源头控管、综合治理为主要方式,堵塞征管漏洞,保障地方税收收入及时、足额入库。
第四条 各县区政府应当加强对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落实地方税收征管保障措施,对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
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支持、协助地税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做好地方税收征管工作。
第二章 税收管控
第五条 除地税部门、税务人员以及经地税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委托的单位和人员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税款征收活动。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擅自做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
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阻挠或者取代地税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举报。地税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及时调查,依法处理,并对举报人的情况严格保密。
地税部门对被举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违反税收法律、法规的行为查实后,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举报人奖励。
第七条 地税部门应当加强税收征收管理,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
第八条 地税部门要严格控管税源,依法加强发票管理,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支持、配合。
第九条 地税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制约和监督管理制度。
税务人员应当坚持公平、公正、文明执法,忠于职守,清正廉洁,文明服务,依法接受监督;不得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或者故意刁难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
第十条 地税部门在税收执法中与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发生资金追缴矛盾时,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依法保证税收优先权的行使。
第三章 信息传递
第十一条 各县区政府应当建立地方税收征管保障信息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有关部门之间的涉税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实现涉税信息的互联互通。
第十二条 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助地税部门做好有关工作,按照规定的时限、方式和格式向同级地税部门传递涉税信息。
(一)发改部门。在月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建设投资项目立项信息、重点建设项目投资计划及进度信息、续建项目信息、重大产业储备项目信息;各类投资立项的审批登记信息和年度技术改造项目的总体投资情况;
(二)科技部门。及时查处涉嫌研究开发费用、技术合同伪造,骗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案件,并将查处结果向地税部门通报; 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辖
区内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信息、技术合同登记和技术交易相关信息;
(三)公安部门。协助地税部门查询纳税人以及其他涉税人员身份证明、暂住人口居住情况、境内外人员出入境记录等信息,依法查处地税部门移送的涉税犯罪案件,并将查处结果向地税部门通报;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准许矿山开采企业购买爆破器材的审批信息;
(四)民政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福利企业的认定、变更、注销信息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变更、注销信息;
(五)审计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已审计完结单位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信息;
(六)财政部门。对有奖发票、涉税举报的奖金、代扣代缴、代收代缴、委托代征的手续费按照规定在同级财政年度预算中予以安排;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税费源普查信息数据;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转让等信息;在年度决算后30日内,提供本级行政之外的财政拨款及补贴信息;
(七)人社部门。协助地税部门查询《就业失业登记证》发放、社保费缴纳的相关信息;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零售药店医保结算数据信息;在年度终了30日内,提供本级企事业单位医疗保险缴纳信息;
(八)国土部门。协助地税部门查询纳税人以及其他涉税人员的土地使用权情况;对申请办理土地权属登记、变更
手续的单位和个人,不能提供相关完税证明、免税证明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信息和采矿权出让、转让信息,《土地使用权证书》登记、变更信息;
(九)建设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建设项目招投标信息、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备案信息和外地设计、施工、建筑企业在我市开展工程或提供劳务的项目备案信息;提供已批准的建设工程施工许可和备案的建筑工程竣工验收信息;
(十)规划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信息;
(十一)交通部门。在季度终了后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交通建设项目信息;
(十二)水利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在年度终了30日内,提供本级管辖的砂石采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审批信息;
(十三)招商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相关招商引资信息;
(十四)文广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文化团体演出登记信息和各类营业性演出信息;在季度终了15日内,提供本级文化经营许可证发放、变更、注销信息;
(十五)卫生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认定、发放、变更、注销信息;
(十六)统计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分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信息和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经营相关信息;
(十七)工商部门。对申请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注销的纳税人,凭地税部门开具的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税务登记注销证明资料,办理工商登记变更、注销手续;对申请办理股权变动的纳税人,凭地税部门开具的股权转让缴税完税凭证或免税、不征税证明,办理相关变更手续;在月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股权变更登记信息;在季度终了15日内,提供本级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吊销营业执照信息;
(十八)质监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企业、事业单位、社团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的《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发放、变更、注销信息;
(十九)物价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公益性收费、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调整信息;在月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主要建材、各类资源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信息;
(二十)国税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地税部门提供本级设立、变更、注销税务登记等户籍管理信息;在纳税
申报期终了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管理的相关纳税人的增值税、消费税的征收信息和稽查部门的稽查信息;在季度终了后15日内,提供核定征收纳税人的定额核定(变更)和停复业信息;
(二十一)交警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机动车辆注册登记、过户、注销信息,各驾驶培训学校学员报名信息,经营性停车场登记信息;
(二十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国有企业兼并、转让、划转、改组、改制、破产信息和国有资产转让等信息;
(二十三)房管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已批准的售房许可信息、《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登记、变更信息和商品房实际测量面积信息,房产转移、变更信息,房地产预售备案信息;
(二十四)能源部门。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区域内煤炭企业分户生产、销售统计和分析资料;在年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上年度煤炭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发放资料;
(二十五)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月度终了10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传递购房按揭贷款发放信息;
(二十六)供电部门。在季度终了15日内,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本级用户用电立户、变更及注销信息;在半年终了后30日内,提供本级单位和个人的用电量信息;
(二十七)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
定向同级地税部门提供相关涉税信息。
上述信息由有关部门和单位以书面、电子邮件等形式向地税部门提供;如当期未产生信息的,应当告知地税部门。
第十三条 因地税征管工作需要,地税部门可以指定专人到有关部门和单位收集相关涉税信息。
第十四条 地税部门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的涉税信息应当科学分析、综合利用,不得用于税收管理之外的其他用途。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五条 地税部门应当做好有关部门和单位涉税信息传递辅导工作,及时整理和分析有关涉税信息,定期向相关信息传递部门反馈第三方信息使用效果;协助同级政府做好地方税收保障考核工作;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及时提出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涉税信息以及协助税收征管的意见。
第四章 税收服务
第十六条 地税部门应当依法向纳税人宣传税法并且提供政策咨询、纳税辅导、办税指南、税收救济等服务。
地税部门为纳税人提供纳税服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不得变相增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负担。
第十七条 地税部门要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公开征税依据、减免税政策、办税程序以及服务规范等事项,依法保障纳税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第十八条 地税部门要建立税收政策执行和税收缴纳异议协调、调解机制,及时化解征纳争议。
第十九条 地税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对有特殊困难的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提供必要的便利。
第五章 委托代征
第二十条 地税部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有利于税收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可以对下列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税收实行委托代征,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和协助:
(一)出让、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国土资源等部门代征;
(二)房屋出租及提供家庭装修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的税收,可以委托房产管理、物业管理、居委会、村委会等单位代征;
(三)国税部门代开发票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附加费和个人所得税等,可以委托国税部门代征;
(四)其他零星分散和异地缴纳的地方税收,由地税部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委托代征。
第二十一条 地税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与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签订委托代征协议,并进行委托代征登记。
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协议规定依法代征税款,不得擅自扩大或者缩小代征范围,不得违反委托代征协议,擅自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
第二十二条 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领取、保管、使用、结报税收票证,单独设立代征税款账簿,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依法解缴代征的税款,不得挤占、挪用或者延迟解缴代征的税款。
第二十三条 地税部门应当按照规定支付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代征手续费。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根据代征工作需要合理使用手续费。
第六章 工作考核
第二十四条 各县区政府应当将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对负有地方税收征管保障责任的部门和单位参与税收协助的情况和成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定期通报。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有关部门和单位税收协作开展情况;
(二)有关部门和单位涉税信息传递情况;
(三)受托代征税款的单位和个人代征税款情况;
(四)有关部门和单位作为扣缴义务人的税款扣缴情况;
(五)地税部门通过税收征管保障措施,组织税收收入情况。
第二十五条
税收征管保障工作考核采用百分制,实行日常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日常考核采取按季度考核的方式进行,在季度终了30日内由税收征管保障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各单位和各部门的涉税信息传递及协税护税工作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年终考核由税收征管保障领导小组抽调相关人员组成考核组,采取查阅相关资料、实地检查等方式进行。
考核采用综合打分、等次评定方式进行,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的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单位,在目标责任考核中予以扣分。
第二十六条 经考核被评为优秀等次的部门和单位,授予“税收征管保障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并由税收征管保障领导小组给予5-10万元的奖励;被评为良好等次的部门和单位,给予2-5万元的奖励。征管保障奖励经费由财政部门纳入年度财政预算。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部门、单位,在年度考核中直接确定为不合格等次:
(一)领导不重视、措施不得力,没有落实专人负责的;
(二)不按规定向地税部门提供有关涉税信息资料,或涉税信息内容严重失真、时间滞后,导致控管不力、税款流失的;
(三)在科技、福利、校办、劳动就业服务型企业资格审查,办理土地、房产转移登记手续,车船年审、营运手续审验,收费许可证发放,注销工商登记、办理其股权变更登记等工作中不按规定程序办理,造成税款流失的;
(四)未按规定代征、代扣代缴税款,造成税收流失的。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负有税收协助义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未能有效开展税收协助、未及时提供涉税信息,造成地方税收损失的,地税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政府报告,由本级政府依据有关规定对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其责任人员作出处理。
第二十九条 地税部门违反规定擅自改变税收征收管理范围和税款入库预算级次的,责令限期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第三十条 未经税务机关依法委托征收税款的,责令退还收取的财物,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致使他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一条 税务人员徇私舞弊或者玩忽职守,不征或者少征应征税款,致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税务人员滥用职权,故意刁难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调离税收工作岗位,并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的开征、停征或者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以及其他同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决定的,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撤销其擅自作出的决定外,补征应征未征税款,退还不应征收而征收的税款,并由上级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未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检举人保密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 年 月 日起施行,至 年 月 日废止。
第二篇:残疾人保障征求意见稿
《桐乡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根据《桐乡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市政府81号令]精神,制定《〈桐乡市残疾人保障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细则》适用于具有本市户籍且持有本市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以下简称《残疾人证》)人员合法权益的保障。
第二章 康复
第二条 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经考核符合要求的,由市残联免费配置相应的康复器材;残疾人配置基本辅助器具的由市残联给予专项补助。
对残疾人康复机构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指导、服务项目的给予专项补助。
第三条 全面实施残疾人基本康复。对符合条件的对象,按上级及市有关文件要求,实施助听、助明、助行康复工程。
第四条 按上级及市有关文件要求,为贫困家庭中有相应康复适应指征并有康复意愿的0~6周岁持证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项目。
贫困家庭中0~6周岁的聋儿、脑瘫儿童、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在具有资质和服务能力的残疾人康复、医疗机构参加康复训练的,凭康复训练机构有关收费凭证,经本人(监护人)申请,按实际支付的康复训练费用(下同),给予每人每年最高10000元以内的一次性补助;视障儿童参加康复训练的,给予每人每年最高5000元以内的一次性补助。参加嘉兴市级以上残疾人康复、医疗机构康复训练的,再给予每月300元的交通和生
活费用补助;其他家庭按贫困家庭标准的50%给予补助。
7~14周岁(含)脑瘫残疾儿童按要求完成康复训练的,凭康复训练机构有关收费凭证,经本人(监护人)申请,每人每年给予2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0-6周岁聋儿自行装配人工耳蜗并完成康复训练的,凭康复训练机构有关收费凭证,经本人(监护人)申请,每人给予一次性30000元的补助。
第五条 施行肢体残疾矫治手术、在专业医疗单位进行康复治疗或住院训练超过15天以上,一次性医疗费用在3000元以上的,凭康复训练机构有关收费凭证,经本人(家庭)申请,按自负金额的30%给予救助;贫困家庭对象最高救助3000元;其他家庭对象最高救助1500元。
第六条 进入市康复中心康复训练的截瘫、脑瘫等肢体残疾人,以及中风后遗症等肢残人员,凭康复中心有关收费凭证,经本人(家庭)申请,给予每人每月200元的康复训练费补助。
第七条 精神残疾人,经本人(家庭)申请,按季发给定额医疗救助券,其中贫困家庭对象600元/年,其他家庭对象300元/年。已享受本市重性精神病患者门诊治疗费用救助的人员除外。
贫困家庭中的重度精神残疾人在本市专业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其发生的住院费用和伙食费予以全额补助,所需经费由市财政和残疾人所在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分别承担50%。
第八条 在康复村休养的麻风残疾人,由残疾人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补助。
第九条 新建重度残疾人托养机构,开展托养服务满一年且年平均服务人数在5人的,由残疾人托养机构申请,经市残联验收合格的,给予一次性20000元的创办资金补助;符合标准的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由服务机构在每年末提出申请,经市残联审核,按托养服务人数,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 的护理补助。
第三章 教育
第十条 接受学前教育的残疾儿童和义务教育的在校残疾学生,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1个月前,经本人(家庭)申请,所在学校(园)签署意见,村(居)委会神农百草膏、镇(街道)残联确认,市残联给予每人每学年500元的补助。
第十一条 就读本市全日制高中的在校残疾学生,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1个月前,经本人申请,所在学校签署意见,村(居)委会、镇(街道)残联确认,市残联给予每人每学年1500元的补助。
贫困残疾人(户主或监护人)家庭子女就读本市全日制高中的,凭家庭户口薄及家庭成员《残疾人证》复印件,在每学年第二学期结束1个月前,经本人(家庭)申请,所在学校签署意见,村(社区)、镇(街道)残联确认,市残联给予每人每学年1000元的补助。
第十二条 考取全日制院校的残疾学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10日内,凭录取通知书,经本人申请,给予中专4000元、大专6000元、本科10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贫困残疾人(户主或监护人)家庭子女考取全日制院校的,在收到录取通知书10日内,凭录取通知书、家庭户口薄及家庭成员残疾证复印件,经本人(家庭)申请,市残联给予中专3000元、大专4000元、本科6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通过自学、远程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完成学业取得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的残疾人,在取得学历证书后2个月以内,凭学历证明,经本人申请,市残联给予大专3000元、本科以上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
第十三条 残疾学生在全日制学校学习期间被评为市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的,在获得荣誉证书后6个月以内,凭相关荣誉证书,经本人申请,市残联给予省级及以上每人每次1000元、嘉兴市级800元、桐乡市级600元的奖励。
第四章 就业
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等各类用人单位,应当按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超过该比例的,给予适当奖励;未达到该比例的,应当按其差额人数和上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一百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第十五条 鼓励和扶持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工(农)疗康复机构、辅助性工场和其他福利性单位,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 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的残疾人(家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每年4月底前,凭贷款利息支付凭证(残疾人家庭的需提供家庭户口薄及残疾人证复印件),经本人(家庭)申请,按实际支付的贷款利息,三年内由市残联给予每年最高10000元的贴息补助;大中专毕业残疾人自毕业起两年内自主创业,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每年4月底前,凭毕业证书、贷款利息支付凭证,经本人申请,按实际支付的贷款利息,三年内由市残联给予每年最高15000元的贴息补助。
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从事个体经营的残疾人,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并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第十七条 符合建设标准的残疾人扶贫基地,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在每年4月底前,凭贷款利息支付凭证,经基地申请,三年内由市残联每年给予最高20000元的贴息补助;经考核符合建设标准的残疾人扶贫基地,由市残联每年给予30000至50000元的补助;对被评为市级以上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的,由市残联按桐乡市级10000元、嘉兴市级20000
元、省级以上50000万元的标准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
第十八条 残疾人按要求参加有关部门和镇、街道组织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市残联给予每人每天50元的补助;经市残联同意参加上级残联组织的职能培训,按上级要求给予补助。
第五章 文化生活
第十九条
残疾人参加县级以上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所在单位应当给予支持和帮助。在集训、演出、比赛和交流期间,学生所在的学校应当保留其学籍,职工所在单位不得扣减其工资和福利待遇。对无固定收入的残疾人,活动组织者应当予以补贴;残疾人所在地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获奖者应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十条 公共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园、展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文化、体育设施,应当对残疾人免费开放并设置明显标识;盲人读物邮件免费寄递;低收入残疾人家庭安装有线电视,初装费及收视费减半收取。
第六章 社会保障
第二十一条 对贫困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按市有关文件要求,单独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全额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二十二条 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家庭中的残疾人,其本人参保部分,由市残联实行全额补助;贫困残疾人在享受大病医疗救助后,其个人承担医疗费在1000元以上部分,凭医疗费及大病医疗救助有关证明,在每年12月底前,经本人申请,由市残联按再给予50%、最高5000元的补助。
残疾人在本市医院门诊,凭《残疾人证》,免收挂号费、诊疗费。
第二十三条 个体就业残疾人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在每年2月底前,凭《工商营业执照》及参保缴费凭证,经本人申请,按参保上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60%为缴费基数,由市残联对其个人缴费部分(8%)给予全额补贴。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残疾人,在2011年1月1日后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经本人申请,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批准,可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至满15年;按参保上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0%为缴费基数,其个人缴费部分(8%),在每年2月底前,凭《残疾人证》和参保缴费凭证,经市残联批准,可给予最高3年的全额补贴。
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残疾人,在每年11月底前,凭参保缴费凭证,经本人申请,由市残联按本市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规定给予补贴(除已获其它政府部门补助对象外)。
第二十四条
对民政部门实施危房改造的残疾人家庭,在按规定享受市民政部门危房改造政策的基础上,每年1月底前,凭市民政部门建房验收报告,经本人(户主非残疾人的需提供户口薄)申请,由市残联再给予每户5000元的补助。
第二十五条 规划建设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城市贫困残疾人家庭应优先纳入城市廉租住房或经济适用住房保障对象,提供租房补贴、实物配租、减免租金或者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
第二十六条
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按桐政发[2004]65号文件有关规定给予生活补助,符合托(安)养条件的,按桐政发[2008]79号关文件实施居家安养、日间照料或集中托养。
第二十七条
残疾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通运输部门应当对其随身必备的辅助器具、导盲犬等免费携带;盲人、重度残疾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
第七章 无障碍环境
第二十八条 交通、城市管理部门应当对 公共交通工具和站所配置无障碍设备,标明残疾人专用座椅;公共停车区应当设
置方便残疾人的专用停车泊位,并为残疾人停车提供方便和照顾。
第二十九条 市电视台应当定期播出手语或者配有字幕的新闻节目。
第三十条 公共图书馆应当为盲人提供有声读物,建立盲人图书室,配置盲人版书籍。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对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未依法处理的,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可以向有关部门或单位发出督促处理书,要求有关部门或者单位依法处理,并及时答复。
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无正当理由拒不处理的,市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应当建议有权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逾期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市财政部门根据《浙江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的规定责令限期缴纳,并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下列行为由市公安机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抚养、瞻养残疾人义务的;
(二)侮辱、诽谤、虐待、殴打残疾人的;
(三)组织、胁迫、诱骗残疾人进行恐怖、残忍表演的;
(四)毁坏残疾人专用公共设施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第三十四条 残疾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残疾人组织投诉,有权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或者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
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有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需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的残疾人,可依法向法律援助机构或司法机关申请帮助,法律援助机构或者司法机关依法为其提供法律援助或者司法救助。
第九章 附则
第三十五条 本《细则》所称贫困家庭中的残疾人或贫困残疾人家庭是指纳入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符合低收入条件的残疾人及其家庭。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七条 本《细则》由市残疾人联合会负责解释。第三十八条 本《细则》自2010年10月1日起执行。2004年1月1日起执行的《桐乡市照顾扶持残疾人规定实施细则》(桐政办[2004]2号文件)同时终止执行。
第三篇:在落实《税收征管保障办法》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Xxx 同 志
在落实《全省地方税费征管保障办法》
联席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县政府决定召开这次联席会议,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全面贯彻落实全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二是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各部门合力,构建综合治税大格局。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保障办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落实地方税费征管保障办法,就是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等有关规定,推动多个部门协作依法管税。从小征管到大征管,是财政开源节流的重要手段。落实地方税费征管保障办法,是今年省、市、县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加强税源监控、提高征管水平、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落实《保障办法》能够有力增加财政收入。近几年来,我县财政收入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刚性支出大幅增加,财政收支矛盾更加尖锐,保持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实现收支平衡,需要有力的财源支撑。实践证明,切实落实税收征管保障办法,进一步加强综合治税,能够很好地解决税源管控问题,实现由单纯的税收征管,转变为源头管控和征收管理并举,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对壮大我县财
政实力,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xx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落实《保障办法》能够有效完善现行征管体系。随着经济的发展,税源构成和征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多元化、收支隐蔽化、分配多样化、核算利益化、偷避税智能化等新特点逐渐呈现,依法规范税收秩序、减少税收流失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单纯依靠税务部门的力量很难实现应收尽收,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丰富和强化税收控管手段,拉长管理链条。落实《保障办法》,可以有效掌控财源、挖掘潜在税源和堵截税源流失,从根本上解决涉税信息不对称、征管不到位的问题,弥补现行征管体系的不足。
第三,落实《保障办法》能够切实解决征管难点问题。目前,地方税收征管工作面临税种多、纳税人数量大而且分散、税源监控和征管力量不足等难点问题;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纳税人法制观念淡薄、逃税手段多样化智能化,这些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切实落实《保障办法》,可以有效整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通过对分散在各部门涉税信息的采集、交流、汇总、分析,找出税收征管的薄弱环节,由单纯的税收征管到源头管控和征收管理并举,打组合拳,全面提高征管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第四,落实《保障办法》能够积极营造公平税收环境。偷税、逃税、骗税现象,影响了税收及时足额入库和财政稳定增收,客观上造成了税负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性质纳税人之间的不公
平。落实《保障办法》,通过多部门信息的综合反映,可以增强征收过程中税收核定和定额的准确性,均衡同一性质、同类行业的税负水平,增强纳税人纳税意识,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税收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把握关键,切实把《保障办法》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县综合治税体系是贯彻落实《保障办法》各项规定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我县综合治税工作,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我县落实全省地方税费征收保障办法的实施意见》,各部门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健全工作机制,凝聚工作合力,推动全县综合治税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发挥财税部门的主体和纽带作用,强化责任、细化管理、依法行政、从严执法,保证国家税收政策落到实处。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明确各部门在综合治税工作中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尽快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税源监控机制,完善综合治税信息报送和反馈制度、税收稽查制度,确保综合治税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综合治税各成员单位也要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和办法,确保我县综合治税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二是抓好涉税信息交换。涉税信息采集管理是综合治税工作的核心和前提;涉税信息的实际应用是做好综合治税工作的关键。在座各部门要把涉税信息的采集作为“一把手”工程,一把手亲自抓,要明确一名主管副职具体抓,安排专职联络人员负责
综合治税信息工作。地税部门负责抓好联络人员培训工作,抓好部门的协调和互通。各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切实抓好涉税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不得有任何保留,不能推诿扯皮,不得拖延瞒报。地税部门要加强对信息的筛选、整理,及时进行统计、汇总、分析,掌握税收变化趋势和规律,将之前那些潜在的、不可控的变成现实可控的税源,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信息资源转化为税收成果。县政府要加强对各部门信息传递情况的监督检查,考核各部门工作绩效,作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
三是凝聚综合治税合力。搞好综合治税,关键在于形成社会合力。综合治税工作涉及面广,要求高,工作量大,各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配合税务部门加强税源控管,共同做好综合治税工作,确保堵塞漏洞,做到应收尽收。凡是《办法》和《意见》中明确的应由各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各类涉税信息,各单位必须按照规定内容、要求和时限及时提供,并且必须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凡是需要相关部门配合的税收执法事项,各单位必须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也要依托综合治税平台,主动加强与各单位的工作沟通和联系,及时研究解决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落实《保障办法》工作取得实效 落实《保障办法》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部门不仅要作为重要的经济工作来抓,更要当成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单位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切实做到“五个到位”。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落实《保障办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远工程,《办法》落实得好坏,是对政府发挥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重要考验。必须把这项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至少一季度召开一次,遇到征管难题要随时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要着力打造“政府领导、地税主管、信息支撑、齐抓共管”的地方税费征管格局。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责任,建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责任制,要积极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综合治税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部门配合到位。能否形成工作合力是落实《保障办法》的关键所在。今天参加联席会议的共有22个成员单位,今后根据税收征管需要可能还会进一步增加。地税部门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作用,主动与有关单位沟通协调,积极指导各单位开展相关工作。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与地税部门进行沟通对接,及时提供涉税信息,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综合治税是一项很细致、很具体的工作,不能满足于面上的要求,必须件件抓落实,事事求实效。刚才,xxx宣读了落实《保障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各部门工作职责。各成员单位要建立信息员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做到工作不落实有处可查,任务不完成有责可问,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是监督检查到位。县政府专门成立综合治税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定期组织召开成员单位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对工作进展情况进行通报,对措施不力、进展不快、效果不好的单位要限期整改,确保社会综合治税工作取得实效。
五是考核奖惩到位。刚才,各成员单位都签订了《责任状》。今年,县政府将各单位落实《保障办法》工作纳入实绩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对工作得力、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彰;对控管不力、造成税款流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具体的考核评价办法请地税局先拿意见,县政府研究通过后严格执行。
同志们,落实《保障办法》、实行综合治税是一项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县委、县政府落实得决心很大,各单位、各部门务必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第四篇:地方税收征管审计十查十看
地方税收征管审计十查十看
为了搞好对地方税务部门税收征收管理及其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我们在审计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对地方税务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供审计同行们参考。主要归纳为十查十看法:
一、检查有无擅自减、免、缓征税款和先征后返问题。看各级政府、财税部门及其他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有无以正式文件、政府会议纪要、领导批示、电话通知等方式,超越权限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或违反规定擅自减免税收以及以缓代免和先征后返税收问题。
二、检查有无混淆税种造成挪用专项资金、混淆预算级次造成占用省级资金、混淆税款入库级次影响上级收入问题。一是通过审查更正通知书、完税证和汇总缴款书,看是否存在将教育附加、城建税串为其它税种,造成挪用专项资金问题。二是通过审查更正通知书,看是否存在先混库后更正造成占用省级资金问题。三是通过对税收缴款书、完税证汇总缴款书、收入退还书、更正通知书、稽查和检查部门查补的收入、税款过渡户、税费合一户以及相关数据资料的审查核对,看地税部门是否存在将省级固定收入税种按共享收入或市县固定收入税种入库,将省与市县共享税种按市县固定收入税种入库,以及改变税种降低省级分享比例等影响省级收入及市级收入的问题。
三、检查有无卖税获取分成问题。看地税计会、征收稽查、检查部门是否存在将税款、查补税款及税收罚款不直接以税收形式入库,而以罚没款等非税收形式缴入财政部门的相关账户,并从财政部门获取分成的问题。
四、检查有无设立税款过渡户和税费合一户问题。通过对国库和地税部门的审计,看税款过渡户和税费合一户的设立、管理和使用情况。一是看地税部门是否存在违反国家规定擅自设立税款过渡户和通过经费户过渡税款问题;二是看是否存在通过税款过渡户和税费合一户混库、卖税、串税问题;三是看是否存在通过税款过渡户和税费合一户延解、积压税款,以及过渡性账户中存在的挪用存款利息、资金管理混乱等问题;四是看有无未按规定撤销税务稽查收入账户和税款预储账户问题。
五、检查有无税收不实问题。主要是通过对地税部门会计统计报表、征管档案、稽查和检查档案等税收资料的审核,看审计税收完成情况。一是看是否存在为压缩税收基数而以误征名义退税、到期税款应征不征、虚报瞒报欠税等隐瞒税收、调节税收问题;二是看是否存在为完成税收任务而跨年、跨月多征或预征“过头税”,直接贷款代企业缴税问题;三是看税收缴款书和更正通知书,是否存在擅自变更、混淆税种,造成各税种收入不实的问题。
六、检查有无税收征管不力造成收入流失问题。一是通过对照工商登记审查纳税申报和税务登记情况,看是否存在由于地税部门税收征管、稽查、检查不严,力度不够,使纳税人不按规定申报税款,造成地税部门漏征漏管税收问题;二是看税收稽查、检查部门对税收违法案件的处理情况,看有无不按税法规定处理税收违法案件问题,有无不按“税务决定书”扣缴偷、漏税款及滞纳金问题,对漏税行为是否采取了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对偷税行为是否履行了司法程序;三是看地税部门对企业欠税的管理情况,各市县欠税数额以及地税部门对企业欠税是否按《税收征管法》规定,采取了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
七、检查税收票证管理和使用上有无不规范、不合规问题以及有无违反国库管理制度问题。一是看是否存在税收完税证超范围使用和填写不规范问题,是否分税种、分行次填写,填写内容是否存在漏填、简写和省略问题;是否存在不按规定时间报解,造成占压现金,延解税款问题。二是看发货票、印花税票等其它税收票证的管理和使用是否存在不合法、不规范问题。三是通过对税收缴款书、收入退还书、税款更正通知书的审查,看地税部门有无违反逐笔更正制度擅自集中更正税收问题,有无办理税收退库不履行会签制度等违反国库管理制度的问题。
八、检查地方税收法规和地税部门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是看地方税收法规的合法性,有无不符合国家规定范围和标准的法规或条款,有无对中央和省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问题。二是看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征、管、查各方面及各具体环节是否建立了严格的审批、审核、会签等管理制度,执行是否严格、有效,是否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对税收征管有哪些不利影响。
九、检查手续费和业务费管理和使用问题。一是看手续费和业务费是否存在自行提取的问题;二是看手续费和业务费是否存在以改变税种、扩大基数、提高比例、假冒委托等方式多向财政结算的问题;三是看手续费的使用情况,是否存在将手续费用于补充机关经费、乱发奖金、购买汽车、购建装修高档办公楼等问题。
十、检查财务收支方面的问题。主要看收入和支出是否合法,预算资金是否及时足额拨付,会计核算是否真实,账表是否相符,有无乱开账户,搞账外账,私设小金库问题;有无固定资产不入账;有无违反规定挤占、挪用税收专项经费问题;有无有禁不止,铺张浪费国家资财的问题。
第五篇:个体工商户地方税收征管规定
一、纳税义务人
(一)从事工业、手工业、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饮食业、服务业、修理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个体工商业户。
(二)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取得执照,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的个体工商业户。
二、税务登记的办理
(一)个体工商业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自领取执照之日起三十日内,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税务登记。
(二)个体工商户登记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在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之前,持有关证件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或者注销税务登记。
三、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如何办理纳税申报
个体工商户一经取得经营收入即发生了纳税义务,纳税人必须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个体工商户应于发生纳税义务次月七日内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纳税人可直接到税务机关申报纳税,也可申请在银行设立税款账户委托银行划转税款纳税。
四、个体工商户应缴纳的税种及计算方法
个体工商户向地方税务机关缴纳的税种包括: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防洪工程维护费、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
个体工商户按综合负担率计算缴纳税款。综合负担率包括的税种: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防洪工程维护费。税率为:
①从事夜总会、歌厅、舞厅、射击、狩猎、跑马、游戏、高尔夫球、保龄球、台球等娱乐行为的个体户,对其经营收入按有证23%、无证24%的综合负担率计税。②从事交通运输行为的个体户,对其经营收入按6.63%综合负担率计税。
③从事建筑安装、装饰、修缮、文化体育、邮电通讯、金融保险、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等活动的个体户,对其经营收入按有证8%、无证9%的综合负担率计税。④从事商品生产批发、零售、工业性加工、修理、修配等活动的个体户,对其经营收入除按规定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增值税、消费税外,地方税务局对其经营收入按有证4%、无证5%的综合负担率计税。
五、法律责任及处罚
1.未按规定的期限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注销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不办税务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经税务机关提请,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其营业执照。
2.未按规定期限进行纳税申报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3.不进行纳税申报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4.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进行虚假申报,造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是偷税。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少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以暴力、威胁方法拒不缴纳税款的,是抗税。除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轻微未构成犯罪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拒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拒缴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6.在规定期限以内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可采取强制措施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并可处不缴或少缴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罚款。
7.逃避、拒绝或者以其他方式阻挠税务机关检查的,由税务机关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8.税务机关有根据认为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的行为的可以在规定的纳税期前,责令限期缴纳应纳税款;在限期内发现纳税人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迹象的,税务机关可责成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采取下列税收保全措施:
①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的金额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②扣押、查封纳税人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
税收保全期满仍未缴纳税款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从其被冻结的存款中扣缴税款,或依法拍卖或变卖所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以拍卖或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9.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采取下列强制执行措施:
①书面通知其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②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税务机关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时,纳税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
10.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应纳税收入迹象的也可按税收征管法规定的批准权限采取税收保全或强制执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