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概要
论文题目:浅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工作单位:东莞中学
作者:邓华声 联系电话:22119802 浅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目前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有助于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健康发展。
[关健词]: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建设工程,近几年得到迅猛的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初具雏形。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我国有近3万多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元,同时,统计数据也表明90%的校园网络处于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就此,笔者对一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了一些领导和老师,在看到他们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地与他们共同研究和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实际,探讨改进问题的策略。下面就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谈谈我们的看法。
问题一:旧观念,指导新工作。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为学校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仍以传统教育观念指导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以致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除“人灌”外,还要加“机落”和“网灌”,学生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更谈不上创新和实践,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普通黑板一样来用,效益欠佳,对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不小负面作用。对策一: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
观念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
问题二:没有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只是有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由于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限制,所制定的规划,考虑得更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制定规划的观念、定位可能会与学校发展规划有较大差别,且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规划不甚了解,因此,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以致出现了校园网络建成后,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则难以按规划实施,造成校园网络只是一种摆设的浪费现象。
对策二: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制定适合本校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因此,学校从发展全局需要出发,认真研究讨论,反复修改,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注重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问题三:投资比例失调,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效益欠佳。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勿视潜件投资的不合理现象,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先进的网络设施,缺少适用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懂信息 技术的学科老师等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的网络设施仅局限于上网,或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对策三:改善投资结构,保障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
根据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潜件的投资比例关系,坚持硬件、软件、潜件同步规划设计、同步配备、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发挥资金整体效益。避免因只注重硬件投资,忽视配套软件、资源、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隐性成本投资,而导致硬件设备到位后不能实现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
问题四:缺乏适合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
从各地情况来看,普遍存在软件环境建设滞后,软件与硬件发展不同步,不配套,缺乏适合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的问题。一是缺乏适用的教育信息管理与应用平台、网络教学软件等;二是缺乏符合新课程改革和符合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库;三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日常能正常更新维护的包括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在内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库;四是各校已有的教学资源难以互相交流与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没有充分利用。由此造成已建成的校园网和多媒体设施难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
对策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丰富教学信息资源。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没有适合教学需要的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教育信息化工作就是无米之炊,难以为继,因此,要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保证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顺利进行。
一、软件和信息资源建设应与硬件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不能偏废。
二、建立由市(县)教育教育信息中心、教研室,学校、责任教师组成的软件和资源建设体系,负责本地区软件和资源建设及推广应用工作。
三、通过政策引导,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一线教师共同研发应用软件和教学信息资源。
四、以课题研究促进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五、采取多种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学科群网站和专题网站,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问题五:缺少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
在调查过程中,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其原因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硬件和软件操作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以致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较强,但他们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水平则相对较低,有待在实践中提高。
对策五: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行学校、市(县)、省分层负责培训和滚动培训的机制。学校负责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员培训,市(县)负责各校学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培训,省负责各地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或专项培训,要求参加市(县)、省的教师必须承担学校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
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培训对象来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内容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为中心,围绕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模块进行培训,解决“有思想没技术”和“有技术没思想”的问题,且培训内容应当体现先进性、实用性、时效性、针对性。
三、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由于教师各自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习需求 不同,所以可采取脱产培训、短期进修、网络培训、教师自学等个性化培训方案。
四、恰当运用考核评估机制,保证培训有良好的效果。要制定相关政策,把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与教师晋升、职称评审等挂钩,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参加培训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学习和掌握培训内容,同时要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问题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不少困难。
目前,信息技术虽然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主要是初级阶段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而高级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则因存在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大部分师生的信息素养低,多媒体网络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难以正常开展,即使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整合程度和水平也不高,效果不够理想。
对策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采取如下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开展。
一、将课程整合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
二、加强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研究与学习,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促使他们成为“领头羊”,带领全体老师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三、要发挥备课组的团队作用,开展教学协作研究,共同制定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案。
四、在现有条件下,挖掘潜力,除信息技术课外,向师生开放所有多媒体网络电脑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提供便利。
问题七:大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目前,不少学生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信息技术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以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存在只重视学生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与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对策七: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问题八:校园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随着校园网络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网上的资源十分丰富,但也有极具吸引力的游戏、色情等不少有害信息。因没有有效的安全设施过滤有害信息,这对中小学上网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引起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犯罪等行为。对此,家长和老师无不表示忧心,“谈网色变”,以致许多老师和家长,甚至学校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严重妨碍了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是校园网因缺少安全防范措施而极易受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导致校园网络系统瘫焕、数据丢失或篡改,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对策八: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
完善安全防范措施,积极配备防火墙、数据备份设备(含软件)、网络防病毒软件等安全设施,采取帐号权限、数据备份方案、网址过滤、内容分级过滤、虚拟因特网等安全策略,完善安全防范措施,保障网络信息的健康和数据安全,创造安全的教与学的信息化网络环境。同时,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探索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学校可通过网络道德教育主题班会或专题活动来提高学 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要建立学生网站,丰富校园网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此外,社会也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整治网吧、网站的工作,极力净化网络大环境,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让健康、文明的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成为网络信息主旋律。
问题九: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定位不准,管理体制欠完善。
目前,各地教育部门中管理教育信息的机构主要是教育信息中心、电教仪器站、教研室,学校则是教育信息中心或信息技术科。在教育部门主管机构间、教育职能部门与学校职能部门间、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技术科与科组的工作关系不协调,职责范围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人为造成多头管理和人为分割原来本可以紧密联系,相互沟通的业务,教育信息管理机构应有职能得不到发挥,由此造成教育信息化工作常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其发展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指导与监督,结果很多工作得不到落实,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就变成一句空话。
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对教育信息管理机构的正确认识。人们通常把教育信息管理机构定位为技术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视为教育部门的“建筑安装公司”,人们普遍认为他们不懂教育教学工作,自然其推广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得不到教研室、科组及学科教师的认可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不好,极大地挫伤了其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教育信息管理机构与教研室、科组联合推广教育信息化工作,则可能因工作关系不协调,职责范围不明确而互相推卸责任,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
对策九:科学定位教育信息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要摒弃定位偏面,多头管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定位合理的主管机构。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着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优化机构设置,统一管理的原则,通过改组、整合教育部门的教育信息中心、电教仪器站、教研室和学校的教育信息中心、信息科、科组的职责和功能,理顺他们间的关系,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职能。确立教育信息管理机构既是 信息技术部门,又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让技术柔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组织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教研、管理、协调的综合性单位,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执行上的职责和功能,使其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与教育教学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问题十: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状况令人担忧。
目前,各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育技术人员普遍不足,缺乏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或刚毕业的科班人员,他们普遍存在基础差、专业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也因他们是非一线教学人员,认为他们的只是“安全、卫生、几把钥匙”的责任,这种偏见造成他们业务学习和进修机会较少或没有,而没能及时学习与掌握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致教育信息化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及人员配备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需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保障网络等设备基本运行已属不易,更何况要使应用上台阶就更难了。
另一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育技术人员所做的大量技术工作在职称评定和年度工作考核中得不到认可,他们职称评定、地位、待遇等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相比之下,受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有高地位、高待遇等因素诱惑,会更加严重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技术支持不力乃至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对策十: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各地要从关系到教育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好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面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从职务、职称评定、地位、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把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线,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在岗人员都有机 会通过离岗进修、在职学习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理论等内容,逐步提高其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构建一支由学科教师、教研人员、教学设计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人才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技术水平高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团队。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敢于面对,正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9月。
3、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健》,《中国电化教育》,200年9月。
4、余胜泉,曹晓明,《教育信息化2003回顾与展望》、《电化教育资讯》,2004年4月。
5、朝永奇、姚春玲《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回顾、展望及应对策略》,《中小学电教》,2003年8月。
6、白梅《关于网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12月。
7、《校园网建设进行时——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及应用状况问卷调查分析》,www.xiexiebang.com/cissves/article.asp?filenaome=n.41854.asp 10
第二篇:浅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浅析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
邓华声
[摘要]: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目前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有助于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健康发展。[关健词]: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建设工程,近几年得到迅猛的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初具雏形。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截至到2003年,我国有近3万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千亿元,同时,统计数据也表明90%的校园网络处于一种闲臵、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就此,笔者对一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了一些领导和老师,在看他们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地与他们共同研究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实际,探讨了改进问题的策略。下面就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谈谈我们的看法。
问题一:教育观念陈旧落后。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为学校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实质上仍是考试成绩,推动和左右学校及教师行动的还是考试指挥棒,以至许多学校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校及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且仍以传统教育观念面对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制约了许多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除“人灌”外,还要加“机落”和“网灌”,学生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更谈不上创新和实践,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普通黑板一样来用,效益欠佳,对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负面作用。
对策一: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和首要任务。全球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改革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因此,要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激励评价机制,使教职工都认识到信息素养是当今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不具备高水平信息素养的教职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将寸步难行,会被社会所有淘汰,加强信息素养,树立信息化观念,让每个人投身于教育信息化工作中。
问题二: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和方案不够完善,没有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制定适合本校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中,而是将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工作交给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来做,由于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限制,在制定规划的观念、定位可能会与学校有较大差别,在组织协调、决策等许多方面会遇到困难,且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规划不甚了解,因此,他们所制定的规划和方案考虑得更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在教育教学方面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也不能很好地与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以致出现了校园网络 建成后,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则难以按规划实施。
对策二: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制高点,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明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因此,学校从发展全局需要出发,认真研究讨论,反复修改,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注重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健康发展,稳步前进。
问题三:投资比例失调,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效益欠佳。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勿视潜件投资的不合理现象,尤其在经费不足情况下,一般只考虑硬件设备的投入,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路”(网络设施)、“少车”(应用软件)、缺“货”(教育信息资源),无合格“驾驶员”(师资)的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仅局限于信息浏览、对外宣传,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对策三:改善投资结构,保障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投资效益。
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必须坚持硬件、软件、潜件同步规划设计、同步配备、协调发展的原则,根据发展目标,正确处理硬件、软件、潜件的投资比例关系,实现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良性运作,发挥资金整体效益。避免因只注重硬件投资,忽视配套软件、资源、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隐性成本,而导致硬件设备到位后无法正常运转,不能实现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冰山效应”。
问题四:软件环境建设滞后,缺乏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资 源。
与硬件环境建设相比,软件环境建设更是一个艰难复杂的长期工作。目前,从各校情况来看,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硬件设施逐步完善,软件环境建设滞后日显突出,软件与硬件发展不同步,不配套,缺乏适合教育教学实际的应用软件和教育资源是普遍问题。一是缺乏适用的网络化的教育信息管理与应用平台、课堂教学软件、电子备课系统等应用软件;二是缺乏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符合课堂教学的教育教学资源库;三是没有建立完善的日常能正常更新维护的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等基本信息在内的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库;四是校际间已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难以互相交流与共享,形成“信息孤岛”,没有充分利用。由此造成已建成的校园网和多媒体设施难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欠佳,严重制约了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
对策四:采取有效措施,注重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丰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应用软件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没有适合教育教学需要的应用软件和教育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化工作就是无米之炊,难以为继,因此,要加强领导,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保证应用软件和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顺利进行。
一、提高认识,加强软件和信息资源建设,软件和信息资源建设应与硬件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不能偏废。
二、建立由市(县)教育教育信息中心、教研室、责任学校、责任教师组成的软件和资源建设小组,负责本地区软件和资源建设及推广应用工作。
三、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政府号召和政策引导,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教育专家、信息技术专家、一线教师共同研发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
四、以课题研究促进应用软件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五、采取多种有效激励机制,建立学科群网站,吸收与整合全国各地优秀教师所积累的资源,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问题五:缺少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的关健。目前,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主要原因是各地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硬件和软件操作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现代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学习。这样的培训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较强,但他们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水平则相对较低,有待在实践中提高。
对策五: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学校要教育信息化普及应用,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除了要将师资培训纳入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之外,还要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培训体系。各地应建立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体系,确立学校、市(县)、省分层负责培训与滚动培训的机制,学校负责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员培训,市(县)负责各校学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培训,省负责各地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或专项培训,参加市(县)、省的教师必须承担学校培训教师的任务。
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培训对象来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内容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为中心,围绕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实践等模块进行培训,解决“有思想没技术”和“有技术没思想”的问题,且培训内容应当体现先进性、实用性、时效性、针对性。
三、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由于教师各自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所以可采取脱产培训、短期进修、网络培训、校本培训、教师自学、专家讲座、专家指导等个性化培训方案。
四、恰当运用考核评估机制,保证培训有良好的效果。要制定相关政策,把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与教师晋升、职称评审、考核等挂钩,给教师有要参加培训的压力,这有利于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参加培训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学习和掌握培训内容,达到提高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的目的,同时要对教师培训进行考核评估,做好培训的跟踪工作,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问题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不少困难。
教育信息化的立足点是课堂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初级阶段是教学内容呈现的多媒化,也就是通过多媒体设施来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开展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老师指导下自主构建知识的教学模式。
目前,信息技术虽然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主要是初级阶段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而高级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则由于受教学理念、课程标准、评价制度、师生信息素养、多媒体网络设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正常开展,即使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整合程度和教学水平不高,效果也不理想。
对策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采取如下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发展。
1、将课程整合与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 式和评价体系。、加强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研究与学习,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促使他们成为“领头羊”,带领全体老师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3、要发挥备课组的团队作用,开展教学协作研究,共同制定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案。
4、在现有条件下,挖掘潜力,除信息技术课外,向师生开放所有多媒体网络电脑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便利。
问题七:大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目前,信息技术还不是中考、高考考试科目,学校及部分师生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信息技术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以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存在只重视学生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与学,忽视信息伦理道德教育和培养学生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教学。这样,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社会和家长都不满意,降低了社会对教育信息化工作支持的力度,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对策七: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理教育和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有全面的扎实的阅读、写作、计算和信息的文化基础和能力。
问题八:校园网络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随着校园网络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网上的资源十分丰富,能为教育教学所用,但也有极具吸引力的游戏、色情文 字和图片等不少有害信息。因没有有效的安全设施过滤有害信息,这对中小学上网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引起伤害身体,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犯罪等行为。对此,家长和老师无不表示忧心,“谈网色变”,以致许多老师和家长,甚至学校都不敢放手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严重妨碍了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是校园网因缺防火墙、数据备份设备(含软件)、网络防病毒软件、帐号权限策略等安全防范措施而极易受黑客攻击、病毒感染等导致校园网络系统瘫焕、数据丢失或篡改,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对策八: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加强网络道德伦理教育,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
完善安全防范措施,积极配备防火墙、数据备份设备(含软件)、网络防病毒软件等安全设施,采取帐号权限、数据备份方案、网址过滤、内容分级过滤、虚拟因特网等安全策略,完善安全防范措施,保障网络信息的健康和数据安全,创造安全的教与学的信息化网络环境。此外,学校和社会都要积极探索网络道德伦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学校可采取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来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建立学生网站,丰富校园网内容,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正面教育,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世界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社会也要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整治网吧、网站的工作,极力净化网络大环境,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让健康、文明的信息占领网络阵地,成为网络信息主旋律。
问题九: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的定位不准,管理体制欠完善。
目前,各地教育部门中管理教育信息的机构主要是教育信息中心、电教仪器站、教研室,学校则是教育信息中心或信息技术科。在教育部门主管机构间、教育职能部门与学校职能部门间、学校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技术科与科组的工作关系不协调,职责范围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人为造成多头管理和人为分割原来本可以紧密联系,相互沟通的业务,教育信息管理机构应有职能 得不到发挥,由此造成教育信息化工作常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其发展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指导与监督,结果很多工作得不到落实,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就变成一句空话。
管理体制不完善的根源在于人们缺乏对教育信息管理机构的正确认识。人们通常把教育信息管理机构定位为技术部门,其主要职责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视为教育部门的“建筑安装公司”,人们普遍认为他们不懂教育教学工作,自然其推广教育信息化工作也得不到教研室、科组及学科教师的认可和支持,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不好,极大地挫伤了其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如果教育信息管理机构与教研室、科组联合推广教育信息化工作,则可能因工作关系不协调,职责范围不明确而互相推卸责任,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正常开展。
对策九:科学定位教育信息管理机构的职责和功能,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要摒弃定位偏面,多头管理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定位合理的主管机构。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着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优化机构设臵,统一管理的原则,通过改组、整合教育部门的教育信息中心、电教仪器站、教研室和学校的教育信息中心、信息科、科组的职责和功能,理顺他们间的关系,完善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职能。确立教育信息管理机构既是信息技术部门,又是教育教学管理部门,让技术柔合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组织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教研、管理、协调的综合性单位,发挥其在教育决策和执行上的职责和功能,使其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始终与教育教学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发展。
问题十: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师资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足,状况令人担忧。
目前,各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育技术人员普遍不足,缺乏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大部分是“半路出家”或刚毕业的科班人员,他们普遍存在基础差、专业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也因他们是非一线教学人员,认为他们的只是“安全、卫生、几把钥匙”的责任,这种偏见造成他们业务学习和进修机会较少或没有,而没能及时学习与掌握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以致教育信息化队伍的整体工作能力、工作积极性及人员配备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工作需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保障网络等设备基本运行已属不易,更何况要使应用上台阶就更难了。
另一方面,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教育技术人员所做的大量技术工作在职称评定和工作考核中得不到认可,他们职称评定、地位、待遇等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相比之下,受其他行业的信息技术人员有高地位、高待遇等因素诱惑,会更加严重挫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技术支持不力乃至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
对策十: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因此,各地要从关系到教育信息化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抓好教育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面对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从职务、职称评定、地位、待遇、工作考核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具体实施办法,把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吸引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第一线,要采取有效措施,让在岗人员都有机会通过离岗进修、在职学习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教学理论等内容,逐步提高其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努力构建一支由学科教师、教研人员、教学设计人员、教育技术人员等组成的人才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教育技术水平高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团队。同时要建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个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敢于面对,正确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展报告》,《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9月。
3、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健》,《中国电化教育》,200年9月。
4、余胜泉,曹晓明,《教育信息化2003回顾与展望》、《电化教育资讯》,2004年4月。
5、朝永奇、姚春玲《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回顾、展望及应对策略》,《中小学电教》,2003年8月。
6、白梅《关于网络教育中资源建设的思考》,《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12月。
7、《校园网建设进行时——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及应用状况问卷调查分析》,www.xiexiebang.com/cissves/article.asp?filenaome=n.41854.asp
第三篇:[20094324]试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试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目前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影响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总结。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阐述,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有助于今后教育信息化工作能健康发展。
[关健词]:中小学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建设工程,近几年得到迅猛的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初具雏形。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我国有近3万多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上元,同时,统计数据也表明90%的校园网络处于一种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从这种现象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就此,笔者对一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走访了一些领导和老师,在看到他们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多地与他们共同研究和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实际,探讨改进问题的策略。下面就当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存在问题 问题一:旧观念,指导新工作。
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为学校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仍以传统教育观念指导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以致制约了教师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水平,造成了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除“人灌”外,还要加“机落”和“网灌”,学生没有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更谈不上创新和实践,把先进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当作普通黑板一样来用,效益欠佳,对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产生不小负面作用。
问题二:没有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没有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只是有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由于教育技术中心或信息中心的地位和职能的限制,所制定的规划,考虑得更多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制定规划的观念、定位可能会与学校发展规划有较大差别,且他们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发展规划不甚了解,因此,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以致出现了校园网络建成后,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则难以按规划实施,造成校园网络只是一种摆设的浪费现象。
问题三:投资比例失调,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效益欠佳。目前,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不良现象。往往存在硬件投资比例过大,软件投资明显不足,勿视潜件投资的不合理现象,导致硬件、软件和潜件发展不平衡,出现有先进的网络设施,缺少适用的应用软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懂信息技术的学科老师等不协调发展局面,结果造成先进的信息化设施无法有效利用,很多学校的网络设施仅局限于上网,或往往变成上级考评的对象及供领导参观的现代化摆设,应用成效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问题五:缺少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
在调查过程中,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信息素养高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其原因是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往往是学习硬件和软件操作应用的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以致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和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虽然信息素养较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较强,但他们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水平则相对较低,有待在实践中提高。对策五: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行学校、市(县)、省分层负责培训和滚动培训的机制。学校负责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员培训,市(县)负责各校学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培训,省负责各地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或专项培训,要求参加市(县)、省的教师必须承担学校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
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培训对象来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内容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为中心,围绕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模块进行培训,解决“有思想没技术”和“有技术没思想”的问题,且培训内容应当体现先进性、实用性、时效性、针对性。
三、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由于教师各自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所以可采取脱产培训、短期进修、网络培训、教师自学等个性化培训方案。
四、恰当运用考核评估机制,保证培训有良好的效果。要制定相关政策,把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与教师晋升、职称评审等挂钩,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参加培训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学习和掌握培训内容,同时要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问题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存在不少困难。
目前,信息技术虽然在各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但主要是初级阶段的课堂演示型教学模式,而高级阶段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则因存在缺少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大部分师生的信息素养低,多媒体网络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难以正常开展,即使有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学,整合程度和水平也不高,效果不够理想。
问题七:大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偏低,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开展。目前,不少学生对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认识普遍不高,重视不够,信息技术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课时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以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不能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也存在只重视学生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教与学,忽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解决策略
对策一: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
观念问题是制约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新观念,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逐步实现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学习和创新发展提供现代化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
对策二:提高认识,准确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制定与学校整体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制定适合本校的切实可行的规划,才能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井然有序地开展。因此,学校从发展全局需要出发,认真研究讨论,反复修改,制定既有前瞻性,又注重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
对策三:改善投资结构,保障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
根据发展目标,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潜件的投资比例关系,坚持硬件、软件、潜件同步规划设计、同步配备、协调发展的原则,实现硬件、软件、潜件协调发展,发挥资金整体效益。避免因只注重硬件投资,忽视配套软件、资源、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隐性成本投资,而导致硬件设备到位后不能实现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
对策五: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和教学水平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将师资培训工作纳入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之中,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要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体系。实行学校、市(县)、省分层负责培训和滚动培训的机制。学校负责教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全员培训,市(县)负责各校学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培训,省负责各地骨干教师信息技术的提高或专项培训,要求参加市(县)、省的教师必须承担学校教师全员培训的任务。
二、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内容。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的培训对象来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内容要以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技能为中心,围绕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模块进行培训,解决“有思想没技术”和“有技术没思想”的问题,且培训内容应当体现先进性、实用性、时效性、针对性。
三、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由于教师各自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所以可采取脱产培训、短期进修、网络培训、教师自学等个性化培训方案。
四、恰当运用考核评估机制,保证培训有良好的效果。要制定相关政策,把教师参加培训情况与教师晋升、职称评审等挂钩,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参加培训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正学习和掌握培训内容,同时要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指导教师把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对策六: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会带来许多新课题,需要加强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用研究成果引导实践,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应采取如下措施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开展。
一、将课程整合与新课程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
二、加强相关理论和技能的研究与学习,培养一批学科骨干教师,促使他们成为“领头羊”,带领全体老师开展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
三、要发挥备课组的团队作用,开展教学协作研究,共同制定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案。
四、在现有条件下,挖掘潜力,除信息技术课外,向师生开放所有多媒体网络电脑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提供便利。
对策七: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严格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和选修课,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文集》,高等教育
第四篇:个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金洞初级中学 华和东
这次参加校长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有幸聆听了几位知名专家精彩的讲座,分享了几所学校科学有效的管理经验,开阔我的眼界,使我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也得到很多启示,可谓收益颇丰。静心反思自己的工作,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到位的地方,下面我就自己分管的教学工作的一个具体方面----教师队伍建设谈谈自己的认识。
我校有专任教师54人,可以说师资充足,年龄结构合理,学科结构平衡,教师的工作态度端正,敬业精神也不错,算的上是一个比较有战斗力的团队,教学成绩在片区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和近在咫尺的城关一中相比就相去甚远。缺乏能够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省市级学科骨干,县级教学骨干比例小,教师对专业化发展认识不到位,参加培训、研修的热情不够,思想上较松懈,与时代的要求有冲突,严重阻碍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原因是:
(1)思想认识不深。认为自己多年的教学,已经比熟练教学的方方面面。对待工作不够主动、积极,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对业务知识的掌握不够重视,认为自己已有的一些业务知识可以适应目前的工作了,在工作中遇到繁琐、复杂的事情,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不是自己力求寻找对策,而是等待办法自己出现,虽然感到有潜在的压力和紧迫感,但缺乏自信心,缺乏向上攀登的勇气和刻苦钻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态度。没有深刻意识到业务水平的高低对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决定性作用。
(2)缺乏创新精神。工作时间久了,没有新鲜事物出现,会有一种职业厌倦的情绪产生,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把事情做得比较好。没有创新精神,对问题不作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不深刻,没有注意到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也没有很好的注意劳逸结合。
这些问题说明我在平时的管理中,抓教师队伍建设方法不多,措施不力。这次培训学习,我特别关注了这方面的信息,自己也结合学校进行了反思,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开展整改工作:
一、用怎样的办学理念来引领教师团队
有人说,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只有发于理,才能施于行,结成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长的办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职工的办学思想,从而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思想,并以这种思想观念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即“生活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了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上海的刘京海校长“成功教育”的思想,足以说明校长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一所学校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积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维,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育经验,不断提升学校的生存能力和教育魅力。当今,中小学现代教育的进程加速,办学自主权加大,作为校长应该首先确立具有适时性、适校性与长效性和大区域性的完美融合的办学理念,引领学校保持正确方向,快速、科学发展。
二、用怎样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有效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校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效果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对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劳动成果的集体性和社会性、劳动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校长对其劳动效绩往往很难作出准确的评价。这样,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自然就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因此,形成合理、细化、量化的评价机制,实现最大的教育公平,将竞争机制和以人为本完美结合,是一个学校永葆生机和长久和谐的重要保障。
西安市第70中每学期从“德、能、勤、绩”四方面对教职工进行综合考评,为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建立了一整套旨在鼓励教职工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评价机制。目前,“全员评领导、教师评职员、学生评教师、家长评学校”的四评制度已经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常态。根据“综合考核、业绩排队、质量优先、总体提高”的宗旨,实现了“公开招聘,按需设岗、择优上岗、公平竞争”。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弥补、修正原有条款,并以公示制度、诚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广泛收集师生对评价的建议和意见来促进评价制度的完善,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评价的人文性和合理性。
所以,我们将立即着手学校各类考核制度的修订,并完善长效监督机制,确保公平公正,进而激励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热情。
三、怎样用人格魅力引领教师团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 要唤起教师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营造凝聚力工程,校长的人格魅力尤为重要。
一方面,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是文化存在,先进的文化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将产生深刻的道德力量,深深地熔铸在学校教师群体的生命力之中,凝聚在文化建设和创造力之中。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发挥创造性,进行个性化教学,倡导教学方法百花齐放,教育评价多元化,学校的管理更依赖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来弥补制度管理的不足。而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需要校长人格魅力长期的积极引导。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根植于教师群体,教师的教育活动就会更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更符合人的发展规律,从而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另一方面,校长面对一所学校,总会有一种追求——把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转化为群体的行动。如何实行这个转化?其中,关键要靠校长人格魅力所产生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再一方面,团队精神形成的关键还是要靠校长人格魅力去渗透。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而需要合作的过程,尤其讲求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一旦形成,可以引领学校领导及师生员工的行为,就会成为促进教师成长的强大的力量。文化氛围、理性目标熏陶着每一位教师,教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在团队目标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合作,共同进取。这样,学校领导的决策易于被教师理解,教师会自觉按照学校的整体目标调整自己的行为,会按照学校主流文化反省自身,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教育合力,大大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率。在团队精神的培育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等理念自然深入人心,每一位教师的生存状态得到关注,学校人际和谐氛围浓郁,教师间各种渠道的交流频繁,团队荣誉感和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团队的力量得以凝聚。教师置身于这样的团队,会有共同打造品牌学校的内驱力,学校由此形成具有包容性、融合度、创造力的高品质。
所以,作为校长就应该高度关注和认真思考:用怎样的人格魅力,怎样去引导、感召和渗透,以形成和谐、进取、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和教师群体?我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促使自己形成人格魅力。以“博学、儒雅、仁爱、豁达、乐观;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细致严谨,开拓创新,积极进取永不服输的精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人诚、对己正、对事公’„„”等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全体教职工,内化为学校师生的自觉意识和精神追求,形成了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人文环境,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第五篇: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数控专业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摘要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根据学生、教师、学校在课程发展中的需要,通过评价激发调动其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以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夯实学科基础,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我专业的学生评价体系,现将讨论结果呈现如下。
关键词:新课改,评价体系,评价方法,改进策略
一、教育教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评价内容上,重学生的评价,轻教师的评价;重结果的评价,轻过程的评价;重知识技能等认知领域的评价,轻情感、个性等非认知领域的评价。
2.在评价的方式和标准上,教育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和标准还是考试和分数,且绝大多数重视的是终结性评价,缺乏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发展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的权力还是由教师牢牢控制,很少有学生自我评价的形式和过程。
3.在评价的价值取向上,与所谓的“应试教育”时期相比,各个学校已经逐步认识到评价的激励教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性,各类激励措施已如雨后春笋,但对评价的选拔功能却“时刻准备着”。
4.在评价的对象上,“重硬件,轻软件”、“重结果,轻基础”、“重数据,轻潜能”已成为学校评价的“瓶颈”。
5.在评价的主体上,学生、教师只是“带手铐的旅客”,还不善于作为主体积极参与评价;不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不善于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修正。
二、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策略:
教育教学评价对新课改的实施起着导向和监控作用。面对目前的实际,怎样按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去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这涉及到课改目标的落实,关系到课改任务的成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管理者行为的变化和切身利益。所以,应当重点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
1、评价内容多元化。
学业成绩、考试分数是学生评价的一个指标,而不是全部指标。学生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方法、策略、能力、品质、心理、身体素质都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不能单纯以分数成绩论高低、评优劣,而要通过各方面指标的综合性评价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这符合人才教育成长规律,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规律。
2、评价方法多元化。
常用的评价方法除笔试外,还有口试、辩论、答辩、制作活动报告、研究论文、调查报告、问题情境检测、成长记录袋、学习档案等。采用多种方法评价,有利于准确、清晰、客观公平地描述评价对象的发展情况。
3、评价主体多元化。
过去是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主体是单一的,学生处于被动受评地位。新课改要求强调被评价者主动参与评价,强调自我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还应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自评不能只是豪华的摆设,学生要“翻身得解放”,在评价中处于主动地位。
(二)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1、以自评为主,强调反思
过去多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能力与水平的唯一标准。新课改强调教师要以自评为主,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自身业务素质的发展。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内容主要是教学的周期过程和教师的自身素质。
2、建立自评为主,多方参评的评价制度
建立以教师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目的是在于帮助教师多渠道获取反馈信息,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与业务素质水平。总之,目前我数控专业的教育教学评价方法还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教育教学评价发展的主旋律,促进教育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要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也要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同时,也要促进教育教学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要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过程。还要促进教育教学评价对象的广泛性,引导我们从学生发展的结果出发,追本穷源,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条件进行客观评价,采取相应的改善措施,使学生在改善了的教育环境下,获得更快的发展,只有这样素质教育之花才能在我县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