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放置胃管途径的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时间:2019-05-15 01:49: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儿童放置胃管途径的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儿童放置胃管途径的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一篇:儿童放置胃管途径的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 目的 为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胃管放置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7~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ICU住院的51例放置胃管的患儿进行了观察,对不同置管途径的相关资料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经口放置胃管和经鼻放置在年龄、置管过程中对患儿的黏膜损伤方面、脱出原因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在平均置管时间、首次成功率、插管过程中患儿有无恶心、呕吐、呛咳和保留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新生儿和小婴儿经口放置胃管更合适,1岁以上的患儿更适合于经鼻放置胃管。【关键词】 儿童;胃管;途径 放置胃管是小儿内外科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常用于因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自己进食、危重和手术后患儿的胃肠内营养支持、胃肠减压、洗胃等。由于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结构、对刺激的反射等都与成人有较大差异,所以儿童常用的放置胃管途径除经鼻放置外还有经口放置。笔者对2004年7~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ICU病房住院的51例放置胃管的患儿进行了观察,对不同置管途径的相关资料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胃管放置途径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ICU住院需放置胃管的患儿共51例,男38例,占74.5%;女13例,占25.5%;新生儿11例,0~1岁21例,1~6岁9例,6~14岁10例;经口放置胃管31例(经口组),经鼻放置胃管20例(经鼻组)。1.2 操作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选择8~12号胃管。经口放置的长度为鼻尖至剑突的距离[1],用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将胃管自口角插入,固定于嘴角下;经鼻放置长度为耳垂-鼻尖-剑突[2],采用快速插胃管法[3],即以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后,沿鼻道置入,当胃管到达咽部患儿不做吞咽动作、憋住气或在患儿哭声末屏气时,术者快速将胃管送入胃内。插入后将胃管用胶布缠绕1周后固定于鼻根部,再向上反折,固定于额头。经口放置时胃管不再向上反折固定于额头。1.3 观察指标(1)观察插管过程中患儿有无恶心、呕吐、呛咳、口腔或鼻腔黏膜损伤(以是否有鼻出血或胃管上是否有血丝为准),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2)记录置管操作所需时间及是否一次成功。(3)记录胃管的保留时间和胃管脱出原因。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经口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经鼻组,两组年龄差异有显著性。由于经口组的平均年龄属于偏态分布,因此采用秩和检验。见表1。2.2 两组患儿的平均置管时间和首次成功率 见表2。2.3 两组患儿置管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在插管过程中均有恶心、呛咳,经口组有恶心11例,占35.5%;呛咳13例,占41.9%;经鼻组有恶心5例,占25.0%;呛咳7例,占35.0%;经口组没有出现黏膜损伤,经鼻组有4例患儿出现黏膜损伤,占20.0%。[!--empirenews.page--] 2.4 两组患儿胃管的保留时间 见表3。2.5 两组患儿胃管脱出的原因 经口组31例患儿中有21例是非正常拔出,占67.7%;经鼻组20例中有5例是非正常拔出。经口组21例非正常拔出者,吸痰时脱出的有11例,占35.5%;自己吐出的有6例,占19.4%;自己拔出的有2例,占6.45%;胶布潮湿松脱导致脱出的有2例,占6.45%;经鼻组非正常脱出的5例均为患儿自己拔出。表1 两组患儿年龄的比较(x±s)表2 两组患儿的平均置管时间和首次成功率比较(x±s)表3 两组患儿胃管的保留时间比较(x±s)3 讨论 3.1 两组患儿年龄差异的原因 由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两组患儿的平均年龄差异有显著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其生理解剖结构和情绪、情感的发展不同造成的。婴幼儿时期头面部发育不足,鼻道相对短小、狭窄,新生儿几乎没有下鼻道;鼻腔黏膜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伴有呼吸道炎症感染的患儿,黏膜充血肿胀使鼻腔变得更为狭窄,甚至闭塞,所以胃管很难顺利通过鼻腔,造成插管失败。反复插管导致机械性刺激更可引起黏膜水肿、充血,致呼吸不畅,患儿烦躁、发绀加重。另外,新生儿以经鼻呼吸为主,由于其解剖特点,舌相对较大,与软腭接触,闭合口咽部,喉的位置相对高,会厌与软腭较接近,易造成呼吸道阻塞,经鼻留置胃管势必导致鼻腔横截面积减少,鼻阻力升高[4]。此时经鼻留置胃管会造成局部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加重气道阻塞。经口留置胃管因不涉及鼻腔,可避免上述不利因素。因此新生儿经口放置胃管更合适。谢文杰等[5]比较了新生儿经口和经鼻放置胃管的两组患儿,其一次置管成功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并发症除恶心、呕吐外,置管所引起的发绀加重、呼吸暂停、窒息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故认为新生儿更适合于经口放置胃管。1岁以上的婴儿,随着牙齿发育的逐渐完成,感知觉的发育及情绪、情感的发展,经口放置胃管时患儿可能会拒绝张口及吞咽或用牙咬住胃管,导致插管失败;而且经口插管时人的大脑意识对吞入的非食物性物质有排斥反射,咽部神经分布又十分丰富,对异物极为敏感,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患儿会觉得口腔内有异物感而难以下咽,出现恶心、呛咳,导致插管失败。经鼻放置胃管可避免反复插管对患儿造成恶性刺激,减轻患儿插管时的痛苦。因此1岁以上的患儿经鼻放置胃管更合适。[!--empirenews.page--] 3.2 两组在易操作性上的比较 在平均置管时间上经口组少于经鼻组,主要是因为儿童鼻腔狭窄,容易被鼻涕和鼻痂堵住,而口腔空间较大,使插管过程更为容易;另一方面,经口组多为小婴儿,在婴儿期,由于脑皮质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形成不全,当外界刺激通过神经传入大脑时,在皮质不易形成一个明确的兴奋灶,刺激容易扩散,所以婴儿的反应较迟缓,加之婴儿的身体的抵抗能力较弱,所以操作容易完成。虽然经口置管更容易,但两组的首次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可能是因为护士能很熟练的掌握这2种操作方法。3.3 两组在置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差异 两组在置管过程中均出现恶心、呛咳,可能是由于两种置管方法都会对咽部的喉上神经造成刺激而引起恶心、呛咳。黏膜损伤方面,经口组无一例黏膜损伤,经鼻组的黏膜损伤有4例,占20.0%,这主要与儿童鼻腔狭窄、鼻黏膜血管丰富有关。新生儿和小婴儿,尤其是早产儿,不但黏膜柔嫩而且管壁薄,粗硬的胃管极易戳穿管壁[6]。经口放置胃管可避免胃管对鼻黏膜的机械刺激引起的充血、水肿及呼吸不畅;还可避免留置过程中对鼻黏膜的压迫而导致的缺血坏死。因此经口放置胃管更适合于新生儿和小婴儿。3.4 两组在脱出原因上的差异 两组在保留时间上经秩和检验差异无显著性。但在脱出原因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经口组由于吸痰脱出的比率最高,占35.5%。可能是由于吸痰时吸痰管会直接刺激咽部的喉上神经,引起患儿剧烈咳嗽,小儿食管与气管毗邻,咳嗽时产生的气流和咽部肌肉的运动会将胃管咳出。因此吸痰时,尤其是经口腔吸痰时,应注意合理调节负压吸引的压力,吸痰管不要放置过深,避免引起患儿剧烈咳嗽导致胃管脱出。其次是患儿将胃管吐出,占19.4%。因胃管在口腔内留置时会有异物的感觉,患儿会不自觉地排斥异物,由于舌能通过舌内外肌的共同协调活动而向各方向灵活运动,所以患儿会将胃管吐出。经口放置胃管时将胃管用胶布固定在嘴角下,离口腔近,口腔分泌的唾液和患儿的痰液很容易使固定胃管的胶布潮湿、松脱,导致胃管脱出。这也是造成经口组有2例(6.45%)因胶布潮湿松脱导致胃管脱出的原因。所以固定胃管时最好用黏性较大的布胶布,不宜选用微孔胶布。对于经口放置胃管,年龄也是影响留置时间的一个因素。新生儿出生时[1][2]下一页,口腔只能产生少量唾液,故口腔较干燥,5~6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多,增多的唾液可使胃管固定不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舌的力量和咳嗽的力量都较婴儿弱,因此胃管被咳出和吐出的几率都较婴儿低。经鼻组脱出的原因主要是自己拔出。留置胃管对患儿是一个外在的刺激,患儿为了使自己感觉更舒适,就会去除这种刺激。新生儿的运动是无意识不协调的,因此不会将胃管自己拔出。8~12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够协调已学会的动作并为达到某个目的而行动[7]。因此要将患儿适当约束以减少患儿自己拔出胃管。[!--empirenews.page--] 综上所述,新生儿和小婴儿经口放置胃管更合适,1岁以上的患儿更适合于经鼻放置胃管。

第二篇:儿童放置胃管途径的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分析(精)

儿童放置胃管途径的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分析(1)

】 目的 为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胃管放置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7~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ICU住院的51例放置胃管的患儿进行了观察,对不同置管途径的相关资料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经口放置胃管和经鼻放置在年龄、置管过程中对患儿的黏膜损伤方面、脱出原因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在平均置管时间、首次成功率、插管过程中患儿有无恶心、呕吐、呛咳和保留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新生儿和小婴儿经口放置胃管更合适,1岁以上的患儿更适合于经鼻放置胃管。

【关键词】 儿童;胃管;途径

放置胃管是小儿内外科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常用于因各种原因导致不能自己进食、危重和手术后患儿的胃肠内营养支持、胃肠减压、洗胃等。由于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结构、对刺激的反射等都与成人有较大差异,所以儿童常用的放置胃管途径除经鼻放置外还有经口放置。笔者对2004年7~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ICU病房住院的51例放置胃管的患儿进行了观察,对不同置管途径的相关资料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胃管放置途径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7~10月在北京儿童医院ICU住院需放置胃管的患儿共51例,男38例,占74.5%;女13例,占25.5%;新生儿11例,0~1岁21例,1~6岁9例,6~14岁10例;经口放置胃管31例(经口组),经鼻放置胃管20例(经鼻组)。

1.2 操作方法 根据患儿年龄选择8~12号胃管。经口放置的长度为鼻尖至剑突的距离[1],用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将胃管自口角插入,固定于嘴角下;经鼻放置长度为耳垂-鼻尖-剑突[2],采用快速插胃管法[3],即以石蜡油润滑胃管前端后,沿鼻道置入,当胃管到达咽部患儿不做吞咽动作、憋住气或在患儿哭声末屏气时,术者快速将胃管送入胃内。插入后将胃管用胶布缠绕1周后固定于鼻根部,再向上反折,固定于额头。经口放置时胃管不再向上反折固定于额头。

1.3 观察指标(1)观察插管过程中患儿有无恶心、呕吐、呛咳、口腔或鼻腔黏膜损伤(以是否有鼻出血或胃管上是否有血丝为准),并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2)记录置管操作所需时间及是否一次成功。(3)记录胃管的保留时间和胃管脱出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经口组平均年龄明显小于经鼻组,两组年龄差异有显著性。由于经口组的平均年龄属于偏态分布,因此采用秩和检验。见表1。

2.2 两组患儿的平均置管时间和首次成功率 见表2。

2.3 两组患儿置管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 两组患儿在插管过程中均有恶心、呛咳,经口组有恶心11例,占35.5%;呛咳13例,占41.9%;经鼻组有恶心5例,占25.0%;呛咳7例,占35.0%;经口组没有出现黏膜损伤,经鼻组有4例患儿出现黏膜损伤,占20.0%。

2.4 两组患儿胃管的保留时间 见表3。

2.5 两组患儿胃管脱出的原因 经口组31例患儿中有21例是非正常拔出,占67.7%;经鼻组20例中有5例是非正常拔出。经口组21例非正常拔出者,吸痰时脱出的有11例,占35.5%;自己吐出的有6例,占19.4%;自己拔出的有2例,占6.45%;胶布潮湿松脱导致脱出的有2例,占6.45%;经鼻组非正常脱出的5例均为患儿自己拔出。

表1 两组患儿年龄的比较(x±s)

表2 两组患儿的平均置管时间和首次成功率比较(x±s)

表3 两组患儿胃管的保留时间比较(x±s)讨论

3.1 两组患儿年龄差异的原因 由一般资料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两组患儿的平均年龄差异有显著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原因是由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其生理解剖结构和情绪、情感的发展不同造成的。婴幼儿时期头面部发育不足,鼻道相对短小、狭窄,新生儿几乎没有下鼻道;鼻腔黏膜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伴有呼吸道炎症感染的患儿,黏膜充血肿胀使鼻腔变得更为狭窄,甚至闭塞,所以胃管很难顺利通过鼻腔,造成插管失败。反复插管导致机械性刺激更可引起黏膜水肿、充血,致呼吸不畅,患儿烦躁、发绀加重。另外,新生儿以经鼻呼吸为主,由于其解剖特点,舌相对较大,与软腭接触,闭合口咽部,喉的位置相对高,会厌与软腭较接近,易造成呼吸道阻塞,经鼻留置胃管势必导致鼻腔横截面积减少,鼻阻力升高[4]。此时经鼻留置胃管会造成局部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加重气道阻塞。经口留置胃管因不涉及鼻腔,可避免上述不利因素。因此新生儿经口放置胃管更合适。

谢文杰等[5]比较了新生儿经口和经鼻放置胃管的两组患儿,其一次置管成功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并发症除恶心、呕吐外,置管所引起的发绀加重、呼吸暂停、窒息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故认为新生儿更适合于经口放置胃管。

1岁以上的婴儿,随着牙齿发育的逐渐完成,感知觉的发育及情绪、情感的发展,经口放置胃管时患儿可能会拒绝张口及吞咽或用牙咬住胃管,导致插管失败;而且经口插管时人的大脑意识对吞入的非食物性物质有排斥反射,咽部神经分布又十分丰富,对异物极为敏感,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患儿会觉得口腔内有异物感而难以下咽,出现恶心、呛咳,导致插管失败。经鼻放置胃管可避免反复插管对患儿造成恶性刺激,减轻患儿插管时的痛苦。因此1岁以上的患儿经鼻放置胃管更合适。

3.2 两组在易操作性上的比较 在平均置管时间上经口组少于经鼻组,主是因为儿童鼻腔狭窄,容易被鼻涕和鼻痂堵住,而口腔空间较大,使插管过程更为容易;另一方面,经口组多为小婴儿,在婴儿期,由于脑皮质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形成不全,当外界刺激通过神经传入大脑时,在皮质不易形成一个明确的兴奋灶,刺激容易扩散,所以婴儿的反应较迟缓,加之婴儿的身体的抵抗能力较弱,所以操作容易完成。

【摘】目的为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胃管放置途径提供依据。方法对24年7~1月在北京儿童医院ICU住院的51例放置

本篇论文是由3COME文档频道的网友为您在网络上收集整理饼投稿至本站的,论文版权属原作者,请不用于商业用途或者抄袭,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否者后果自负,如果此文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虽然经口置管更容易,但两组的首次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可能是因为护士能很熟练的掌握这2种操作方法。

3.3 两组在置管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差异 两组在置管过程中均出现恶心、呛咳,可能是由于两种置管方法都会对咽部的喉上神经造成刺激而引起恶心、呛咳。

黏膜损伤方面,经口组无一例黏膜损伤,经鼻组的黏膜损伤有4例,占20.0%,这主与儿童鼻腔狭窄、鼻黏膜血管丰富有关。新生儿和小婴儿,尤其是早产儿,不但黏膜柔嫩而且管壁薄,粗硬的胃管极易戳穿管壁[6]。经口放置胃管可避免胃管对鼻黏膜的机械刺激引起的充血、水肿及呼吸不畅;还可避免留置过程中对鼻黏膜的压迫而导致的缺血坏死。因此经口放置胃管更适合于新生儿和小婴儿。

3.4 两组在脱出原因上的差异 两组在保留时间上经秩和检验差异无显著性。但在脱出原因的比较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经口组由于吸痰脱出的比率最高,占35.5%。可能是由于吸痰时吸痰管会直接刺激咽部的喉上神经,引起患儿剧烈咳嗽,小儿食管与气管毗邻,咳嗽时产生的气流和咽部肌肉的运动会将胃管咳出。因此吸痰时,尤其是经口腔吸痰时,应注意合理调节负压吸引的压力,吸痰管不放置过深,避免引起患儿剧烈咳嗽导致胃管脱出。

其次是患儿将胃管吐出,占19.4%。因胃管在口腔内留置时会有异物的感觉,患儿会不自觉地排斥异物,由于舌能通过舌内外肌的共同协调活动而向各方向灵活运动,所以患儿会将胃管吐出。

经口放置胃管时将胃管用胶布固定在嘴角下,离口腔近,口腔分泌的唾液和患儿的痰液很容易使固定胃管的胶布潮湿、松脱,导致胃管脱出。这也是造成经口组有2例(6.45%)因胶布潮湿松脱导致胃管脱出的原因。所以固定胃管时最好用黏性较大的布胶布,不宜选用微孔胶布。

对于经口放置胃管,年龄也是影响留置时间的一个因素。新生儿出生时,口腔只能产生少量唾液,故口腔较干燥,5~6个月时,唾液分泌开始增多,增多的唾液可使胃管固定不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舌的力量和咳嗽的力量都较婴儿弱,因此胃管被咳出和吐出的几率都较婴儿低。

经鼻组脱出的原因主是自己拔出。留置胃管对患儿是一个外在的刺激,患儿为了使自己感觉更舒适,就会去除这种刺激。新生儿的运动是无意识不协调的,因此不会将胃管自己拔出。8~12个月的婴儿开始能够协调已学会的动作并为达到某个目的而行动[7]。因此将患儿适当约束以减少患儿自己拔出胃管。

综上所述,新生儿和小婴儿经口放置胃管更合适,1岁以上的患儿更适合于经鼻放置胃管。

【参考文献】 徐润华.现代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708.殷磊.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02.张德英.快速插胃管法的临床应用.护理学杂志,1997,12(3):186.王晓蕾.经鼻留置胃管对新生儿肺功能影响.新生儿科杂志,2002,17(1):41-43.谢文杰,孙燕.新生儿经口留置胃管的观察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32.陆小芳.留置胃管致黏膜损伤及防护.护士进修杂志,2003,2:154.洪黛玲.儿科护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2-13.

第三篇: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工程质量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分析

(一)工程建设各阶段对质量形成的作用与影响

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1.项目可行性研究

项目可行性研究是在项目建议书和项目策划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原理对投资项目的有关技术、经济、社会、环境及所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的拟建方案和建成投产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预测和论证,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依据。在此过程中,需要确定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并与投资目标相协调。因此,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直接影响项目的决策质量和设计质量。

2.项目决策

项目决策阶段是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评估,对项目的建设方案做出决策,使项目的建设充分反映业主的意思,并与地区环境相适应,做到投资、质量、进度三者协调统一。所以,项目决策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是确定工程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水平。

3.工程勘察、设计

工程的地质勘察是为建设场地的选择和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地质资料依据。而工程设计师根据建设项目总体需求(包括已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和地质勘察报告,对工程的外形和内在的实体进行筹划、研究、构思、设计和描绘,形成设计说明书和图纸等相关文件,使得质量目标和水平具体化,为施工提供直接依据。

工程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工程采用什么样的平面图布置和空间形式、选用什么样的结构类型、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构配件及设备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工程主体结构的安全可靠,关系到建设投资的综合功能是否充分体现规划意图。在一定程度上,设计的完美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文化水平。设计的严密性、合理性,也决定了工程建设的成败,是建设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与环境保护等措施得以实现的保证。

4.工程施工

工程施工是指按照设计图纸和相关文件的要求,在建设场地上将设计意图付诸实现的测量、作业、检验,形成工程实体建成最终产品的活动。任何优秀的勘察设计成果,只有通过施工才能变为现实。因此工程施工活动决定了设计意图能否体现,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可靠、使用功能的保证,以及外表观管能否体现设计的艺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工程施工是形成实体质量的定性环节。

5.工程竣工验收

工程竣工验收就是对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通过检查评定、试车运转,考核项目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是否符合决策阶段确定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并通过验收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所以工程竣工验收对质量的影响是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

第四篇:救护车时效性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救护车时效性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摘 要:目的:了解救护车时效性的影响因素,对医疗急救快速有效的影响指标提供依据。方法:以山东省中医院2015年下半年的前100次救护车出车时效性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位置报道不明、司机对路线的熟悉程度、接线员与医院的联系情况、救护车数量、路况等是影响救护车时效性的重要因素;交通拥挤和司机对部分地区线路不熟悉是救护车时效性差的主要原因。结论: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救护车的派遣和管理,适当增加救护车数量,合理分配各医院存有的救护车数,加强群众避让救护车的宣传,提供救护车的时效性。

关键词:救护车;时效性;提高

项目基金:本项目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完成,获得学校2015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5275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timeliness of ambulance,and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ndex of medical emergency treatment.Methods: the Shandong Provinc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2015 half of timeliness of ambulance dispatch a vehic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alysi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Results: the reported location is unknown,the driver on the route of the familiarity,operator and hospital contact,the number of ambulances,traffic and other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ambulance aging; traffic congestion,and drivers are not familiar with the parts of the line is ambulance aging of the main reason.Conclusion: the releva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ambulance dispatch and management,appropriate t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ambulances,rational allocation of the hospital being the number of ambulances,strengthen propaganda of people avoid an ambulance and timeliness of the provision of the ambulance.Key words: Ambulance; timeliness; improvement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卫生事业的改革,我国的急救服务事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救护车在医疗保障与疾病预防控制中提供快速便捷、应急安全的作用,尤其在抢险救灾、反恐、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作用更是明显。救护车的时效性是衡量救护车能发挥作用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1] 尽管救护车属于特权车辆,可以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违章行驶,但在大中城市行驶速度仍不理想。本文拟对救护车时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救护车的积极作用提供参考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山东省中医院急救中心在2015年下半年前112次救护车出动情况,剔除去接转院病人的出动情况12次,记100例。

1.2研究内容

包括救护车出动的时间、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行驶的路线、医院与目的地间的距离、路况、司机对线路的熟悉程度等,救护车时速计算标准:救护车行驶速度=救护车行驶公里数/(到达时间-出发时间)。[2]

1.3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处理,采用非参数检验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救护车平均时速呈正态分布,各时间段出发的救护车平均时速方差齐,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时间段出发的救护车平均时速两两比较采用 SNK-q 检验;市级医院救护车与县(市)级医院救护车平均时速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3]各地域救护车平均时速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地域救护车平均时速两两比较采用 SNK-q检验;以双侧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救护车平均时速构成比

山东省中医院救护车日平均时速(63.91±18.56)km/h,平均时速低于 10 km/h 占0.2%,高于 60 km/h 占 47.3%,高于 100 km/h 占 0.4%,占比最大时速为 50 ~ 60 km/h,占 24.6%。(表1)

2.2不同时段救护车平均时速

根据救护车出发时间不同,不同时间段出发的救护车平均时速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63,P?0.05)。在 02:00-04:00平均时速最快,达(72.63±18.12)km/h;在 10:00-12:00平均时速最慢,为(57.43±19.82)km/h;在 14:00-16:00最接近日平均时速,为(63.20±18.67)km/h;两两比较,时 间 段 02:00-04:00 与 10:00-12:00、16:00-18:00、18:00-20:00 出发的救护车平均时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北京市城区救护车在不同时间段平均时速比较,山东省中医院救护车各时间段救护车平均时速均较高,且两地救护车平均时速随时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均呈夜高昼低、午后出现第二峰的特点。

2.3救护车时效性差的原因分析

位置报道不明、司机对路线的熟悉程度、接线员与医院的联系情况、救护车数量、路况等是影响救护车时效性的重要因素;交通拥挤和司机对部分地区线路不熟悉是救护车时效性差的主要原因,由于山东省中医院地处济南市经十路上,在早晚高峰时间段,路况拥挤,造成救护车平均时速变慢;部分司机对有些偏远地区的路线不熟造成了救护车时效性差的又一因素。

3讨论

鉴于济南市交通道路状况、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救护车目前的行驶状况,需要从以下方面提升救护车整体通行能力:首先,完善济南市交通道路规划,特别关注贫困县交通状况的改善,从根本上填补济南市交通空白区;其次,加强各级各地区医院救护车选型管理,选择适合本地区本级别医院的救护车,例如在地形复杂多山丘地区,可适当增加越野微型车,在经济条件允许且道路条件好的地区,可适当增加监护型救护车;再次,注重救护车保养维护,按照车龄长短及车况,及时更新老化车辆,避免“病车上路”;[4]最后,强化救护车车辆通行质量管理,有条件的地区救护车上应配备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导航仪,通过定时监测救护车车速,查找存在问题,提高地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文国,黄钧,郭田德.大规模突发事件中伤员救助的救护车分配优化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07:1218-1224.[2]刘统新,王政,孙景工,耿磊,王铁民.我国救护车应用的现状与发展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1,02:71-74.[3]徐克帅,李裕瑞.我国农村救护车资源布局优化: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J].人文地理,2013,01:105-109.[4]管愉.昆山市救护车出车次数、医院急诊人次与每日气温变化的关联性分析[D].复旦大学,2012.

第五篇: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与改善措施

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与改善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二元经济体制被打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同时,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急需大量的劳动力。高额的工资和优良的生活环境吸引着农村人口,因此,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结构上,流动人口逐渐由个体外出务工向家庭化迁徙转变。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徙带来的直接问题之一就是流动儿童数量的规模越来越大。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 万人。[1]流动儿童大批涌入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流动儿童能否顺利融入城市不仅对其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会对城市的和谐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位教师。家庭对儿童生长发育、品德培养、价值观形成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 流动儿童是指 6 ~14 周岁(或 7 ~15 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从规定对流动儿童定义的年龄分段来看,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身体和智力发展迅速,接受能力较强,个体进入初步社会化阶段。而流动儿童随着父母进入陌生的城市,面临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重构。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解构使儿童必须重新建立新的交际圈。这一时期的家庭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是流动儿童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中情感与物资的可靠后盾,也是流动儿童城市化的初始环境。家庭对儿童的支持力度对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认同城市价值理念有着重要作用。

二、流动儿童家庭因素分析

(一)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是基础性的资源,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可以为儿童的成长提供所需的生活资料。

如今,儿童的发展不仅需要家庭提供基础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在教育上进行投资。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特长和能力也更加看重,有利于流动儿童全面发展而所需参加的兴趣班、课外辅导班等,还需要进行额外的资金投入,这些都需要家庭在物质上的支持。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影响其在儿童发展上投入的能力。良好的家庭经济收入能够有效地减少政策上对流动儿童的不利影响,使其进入较好的学校,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进入公立学校或教学质量较为优秀的民工子弟学校。而流动儿童的父母进入城市后,由于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技能水平较低,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多数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就业稳定性低的工作,成为廉价劳动力,家庭收入也普遍偏低。2012 年,全国农民工月收入仅为 2290 元,远低于同年中国人均月收入(4134 元).[2]而城市的消费水平较高,在收入低、开销大的情况下,家庭的收入仅能维持收支平衡,他们很难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也难以提供足够的资金让子女进入教学质量优良的学校。

(二)流动儿童的家庭文化资本

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当中,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的第一大形态是身体形态。

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等文化产物。[3]

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家庭文化环境对流动儿童造成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有利于儿童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和广泛的学习兴趣。家长的文化程度越高,在某种程度上对儿童的学习辅导的帮助就越大,对儿童的学习重视程度也越高,这有利于构筑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从 2012 年对农民工文化程度构成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超过 75%的农民工文化程度低于高中学历。[2]

由于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有限,在流动儿童的学习辅导上常常力不从心。同时,由于资金的短缺,流动儿童很少参加补习班,一旦由于转学等原因导致其无法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只能自己进行学习,得不到额外的学业帮助。文化资本的第二大形态是客观形态,即物化状态。具体地说,就是书籍、工具等物质性文化财富。[3]

而由于流动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和父母对儿童学习的重视程度,除了学校要求必须拥有的学习资料外,很少主动为流动儿童购买学习上的辅导书籍以及课外书籍。

流动儿童的家庭藏书和学习工具相比城市儿童较少。在思想上,对流动儿童的兴趣特长和课外知识也不够重视。因此,流动儿童在家庭文化环境中处于明显劣势。

(三)流动儿童家庭的亲子沟通

雷雳等人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质量不仅影响父母与孩子的沟通状况,也影响着儿童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4]

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有效地为流动儿童提供情感上、心理上的帮助,能够减少流动儿童初入陌生的城市时所产生的焦虑感和孤独感,有利于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然而,流动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流动儿童父母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时间不稳定,导致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时间很少。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内容单一,多围绕儿童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儿童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加上流动儿童家长由于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很少耐心对儿童进行教育,因此家长长期缺乏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导致亲子关系较为紧张。例如: 黄霈媛研究发现,有五成的流动儿童很少和从不与父母共同活动,八成的流动儿童在最近三个月中与父母发生过冲突。[5]

(四)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状况

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职业流动性大,工资收入低,经济状况不佳,多居住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从家庭内部环境来看,有调查显示,83.0%的流动儿童家庭以租用住房为主,仅 11.0% 购买了住房; 流动儿童家庭中仅有 23.1% 的流动儿童拥有自己的房间。[6]

可以看出,流动儿童家庭的居住环境较为恶劣,居住空间狭小,缺乏基本的设施。绝大多数流动儿童没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学习时易受干扰,学习条件较差。从家庭外部环境来看,城乡结合部的房屋租金低廉,开发程度较低,存在脏、旧、破等问题。部分农村流动人口过着与其在家乡村庄相似的“村落化”的生活。如北京的“河南村”“浙江村”等等。他们的交往圈局限于自己的内群体,缺少与外群体的交往。[7]

他们对流动人口群体具有较高的认同感,而对他们眼中的“城市人”较为排斥。父辈对“城市人”的观念和态度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儿童对“城市人”的认知。流动儿童进入的民工子弟学校中,城市儿童较少,在客观上拉开了城市儿童与流动儿童的距离。因此,流动儿童的交际圈往往是与其相似的流动儿童,很少与城市的儿童交往,或者与城市儿童的交往仅限于在学校中。流动儿童过着隔离化的生活,难以享受到城市文明带来的好处。此外,由于城乡结合部地区人口来源复杂多样,治安状况较差,缺乏必要的活动场地和文化娱乐设施,黑网吧频现,不利于流动儿童健康成长和积极融入城市生活。

三、改善流动儿童家庭问题的措施

(一)改变就业歧视,以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水平

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仅仅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的影响。在劳动力市场中,流动人口与城市工人出现了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从收入的绝对数量来看,城市工人总体收入水平高于农民工,其中月收入高11.9%,年收入高 31.6%.[8]可以看出,城市工人的月收入水平与农民工月收入水平差距较小,而城市工人的年收入水平与农民工的年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即在基本的月工资水平下,城市工人的总收入存在更多的福利收入。刘曲恒通过基于 Oaxaca-Blinder 的分解结果发现,城镇居民和流动人口收入差异的 60% 应归结于歧视。[9]

流动人口经济收入水平较低不仅仅是受其知识与技能水平的影响,还存在着劳动力市场排斥的因素。因此,国家在为农村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帮助、提高流动人口劳动技能水平的同时,应该逐步消除因二元户籍政策带来的就业歧视,改变农民工就业的不利地位。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公平性,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同时,政府积极发挥二次分配的调剂作用,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流动人口的经济收入,最终改善流动人口的物质生活水平。

(二)家庭文化环境的再创造

教育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的公平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教育上,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上。由于流动儿童父母在文化上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经济上能够为教育投入的资金有限,常常导致流动儿童父母难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资源。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不仅需要提高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而且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充分的亲子沟通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家校合作,促进流动儿童家长及时有效地与学校进行沟通,快速掌握孩子在校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家长要了解流动儿童的成长状况,采取教育诱导的方式解决儿童心理上的困惑,避免使用体罚方式。在日常生活上,父母应该多与儿童进行情感交流,多参加亲子活动,增强家庭成员的凝聚力。在家庭居住环境上,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空间,提高家庭的文化学习氛围,支持孩子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儿童课外生活。

同时,鼓励流动人口进入“流动儿童家长学校”进行再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三)社区支持体系的建构

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多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由于居住环境和交往对象的封闭性,流动儿童家庭成为了一座“孤岛”,这不利于流动儿童积极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而一个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区的支持,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流动儿童认识和理解城市的窗口。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这一窗口的功能有利于让流动儿童理解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之间“隔离化”生活,互相了解不足,存在一定的误解,这就需要通过社区宣传等手段,使城市居民正确认识和看待流动人口及流动儿童,促进城市人口与流动人口的相互理解; 积极开展社区交流活动,让城市的儿童和流动儿童一起互动,扩大流动儿童的交往对象和活动范围,从而逐步消除城乡隔阂,促进城乡文化融合; 建立城乡家长之间与儿童同伴之间平等的互助模式,帮助流动儿童融入城市生活,理解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 同时,完善社区基本设施,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设施建设,为流动儿童提供足够的文化娱乐活动场地; 净化社区环境,杜绝黑网吧、游戏厅等对流动儿童的侵害,为流动儿童创造一片干净的成长空间。

四、结语

流动儿童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有效地解决流动儿童的困境不仅能够促进流动儿童顺利融入城市生活,对城市的稳定发展也有重大意义。流动儿童从小生活在农村地区,其行为、文化、价值观等与城市儿童并不相同,处于亚文化圈,加之家庭经济、家庭文化、家庭环境的先天不足,影响了流动儿童的顺利融入,这不仅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

困境流动儿童问题主因是家庭

2016-01-12 来源 :公益时报

作者 : 王会贤

“协作者”总结十年经验

1月9日,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发布了《社会支持系统下困境儿童救助服务中的专业社会力量参与研究——以“协作者”为例的行动研究报告》,总结了“协作者”10年间困境流动儿童救助服务的经验。

报告认为困境流动儿童的问题主要是其家庭问题直接导致的。相对应的需求,则包括儿童教育、稳定的工作和劳动权益不受侵害、居住环境、医疗、城市融入等。

从2006年起,“协作者”正式启动了困境流动儿童救助计划,救助对象多为因家庭经济困难或家庭功能缺失而面临失学风险、并且缺少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的小学生及初中生。

来自辽宁的小瑶2015年到了上学年龄,但父母对于入学政策了解不多且不知如何申报,“协作者”社会工作者辅导其掌握网络报名程序,核实报名证件内容等,最终使小瑶顺利入学。小瑶是比较幸运的一个,要符合上学政策,需要的证件多、条件多,不是每个流动儿童都能符合,很多家庭,特别是困境儿童父母不得不放弃,与父母分开回老家读书。这个群体有着几个明显的特征。比如:

家庭人口多,在北京“协作者”近10年救助过的困境流动儿童家庭中,平均每户约为4.1人,直接导致家庭经济压力增大;

家庭功能缺失,因为父母婚姻变故或遗弃等原因,34.1%的困境流动儿童家庭不完整,这对其情感、生活照顾、教育等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照顾人/监护人文化程度低,84.3%的照顾人或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处于文盲和半文盲状态,因此,这些困境流动儿童在家里面能够得到的课业辅导机会或者辅导质量都难以保障;抵御风险的能力弱,67.9%的家庭近年来家里都发生过重大事件,其中患病的占66.0%,父母离异的占24.5%,家中有人发生过意外事故的为9.4%,双亲或一方离世或出走的为5.7%,其他为1.9%。

环境相对封闭,缺乏社会交往机会与渠道,困境流动儿童所生活的社区大多在城市的周边郊区,城市生活的融入程度较低,社会交往能力较弱。

可以看到,困境流动儿童的问题主要是其家庭问题直接导致的。相对应的需求,则包括儿童教育、稳定的工作和劳动权益不受侵害、居住环境、医疗、城市融入等。四位一体的救助服务模式

“协作者”介入困境流动儿童的主要方式有:通过社区、学校、走访等多种途径发掘有需要的困境流动儿童;深入困境流动儿童家庭进行走访,建立专业的服务关系,评估困境流动儿童的需求;为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提供个案辅导;提供社区层面的支持服务,建设社区支持网络;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构建社会层面的支持网络。

经过十年探索和总结,“协作者”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困境儿童服务经验。第一,困境儿童—家庭—社区—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救助服务模式。

困境流动儿童的问题不仅仅是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且是整个家庭的问题。因此,协作者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以儿童服务为切入点,开展流动书桌助学计划;在此基础上,深入困境流动儿童家庭,对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中面临的在法律、健康、亲子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个案辅导,提升家庭改善困境生活的信心;同时通过开展儿童兴趣小组、成长互助小组、家长能力建设活动,拓展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人际关系,提升其城市生活适应能力,搭建困境流动儿童间、社区不同家庭间的社区支持平台;整合多方资源,链接困境流动家庭与企业志愿者、高校学生、爱心人士等不同群体,构建社会不同群体参与的困境流动儿童及其家庭互助支持网络,实现由儿童、深入家庭再到社区、社会互助的全方位的互助能力建设,改善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当下困境的同时,协调社会系统建立起社会支持系统,着眼于长远提升其生活质量。第二,专职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的联动机制。很多人愿意参与到困境流动人口的服务中,但缺乏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技巧,凭着自己的感觉一味提供给予式帮助,往往会给困境流动人口家庭带来不良影响。“协作者”以专业社会工作者带动志愿者的方式,将专业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中,注重对志愿者的培育,带动了志愿者的参与和成长。

任亦杰今年13岁,8岁时他就跟随父亲参与“协作者”的助学计划,他和父亲已经持续四年资助一名助学儿童上学,同时他逐渐开始志愿服务,比如二手图书的分类、助学儿童家庭走访、助学儿童材料的整理。2013年他的母亲也参与到“协作者”的志愿服务中来。

第三,发展服务对象成为志愿者,实现助人自助。流动人口被很多人当做弱势群体来看待,只是被动地接受帮助,但实际上这弱化了服务对象的能力,对其长远发展起到的是负面的作用。不管是开展家庭走访还是实施儿童互助小组、大型的社区活动,“协作者”始终注重将“助人自助”的理念贯穿在活动中,也会创造机会让这些孩子和家长们更多的参与志愿服务,以此培育困境流动家庭成员从受助者转变为助人者,实现个人及家庭的长远发展。

第四,链接社会资源扩大困境流动儿童家庭社会资本服务。协作者每年都会和社会上的爱心企业积极地开展合作,设计活动让这些企业合作伙伴做一些志愿服务。机构会将新的一年将要进行的服务项目提交相关企业,然后根据企业较为感兴趣的项目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让企业员工和机构的服务对象共同参与进来。而困境流动儿童救助服务也同样是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的。

农民工群体社会资源缺乏、支持系统薄弱,导致该群体应对困难和风险的能力弱,他们既无法从自身也难以从社会中获得所需的支持,因此这部分流动人口一旦遇到问题便会导致整个家庭陷入困境乃至绝望。这些问题的逐步积累不仅仅影响整个家庭,而且直接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为社会和谐发展带来挑战。因此如何协助流动人口尤其是困境流动人口家庭提升自身应对困难和风险的能力,协助流动人口家庭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不仅仅关系到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的发展,同样影响着未来一代的发展。

下载儿童放置胃管途径的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儿童放置胃管途径的选择与影响因素的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影响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设计和选择的因素分析5篇

    影响农村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设计和选择的因素分析 张海菱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县大街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云南江川 652600 摘要:科学合理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对提高会计工作的......

    关于上市发电企业高管人员薪酬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上市发电企业高管人员薪酬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立辉 李寒芳 谭忠富论文摘要:对发电企业高管人员的薪酬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促进高管薪酬对企业业绩的激励作用。以具有代表......

    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及预防 摘 要 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具有极大的健康隐患,不仅会影响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良的心理负担,这将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影响......

    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分析与分解(五篇模版)

    宏观税负影响因素分析与分解相关词条:税负, 影响因素, 分解摘要:本文认为影响税收负担水平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性因素、制度性因素和征管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决定......

    影响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影响医务人员沟通能力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摘要:沟通能力是每个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的, 因为他不仅制约着医生对临床实践的认识活动, 直接影响着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的进程, 也是目......

    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

    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因素与趋势分析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无论是北京市和广东省等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还是麦可思公司调查的......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最终版)

    煤矿企业文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刘东2012-12-27 10:43:05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4期摘要:煤矿企业文化受职工队伍因素、环境因素和煤矿管理等诸多因素影响。探讨不......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5篇)

    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通过分析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和国家政策,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让毕业生详细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适应当前的就业状况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