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群众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写写帮推荐)
群众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服务
第一部分
关于群众文化需求
这里所说的文化需求主要包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获取知识、陶冶情操,如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欣赏演出等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中所追求的文化品位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都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内容,体现的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
群众文化需求概述
群众文化需求的历史演变、群众文化需求的区域差异、群众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 现代化进程对文化需求的影响
经济发展对文化需求的影响、社会阶层变迁对文化需求的影响、公民社会的发展对文化需求的影响、新技术广泛应用对文化需求的影响 群众文化需求的层次分析及政府的选择
文化需求的层次分析
从政府提供服务的便捷性和对服务对象的要求视角看,大体可分为初级、中端和高端的文化需求。
从受众人数的视角看,大体可分为大众化文化需求和个性化文化需求。
从文化需求存在周期的视角看,大体可分为稳态的文化需求和暂时的文化需求。
从群众的受益效果的视角看,大体可分为利于长远的文化需求和现实的文化需求。
从群众的祖居与迁徙的视角看,大体可分为祖居地域文化需求和移居地文化需求。政府对于文化需求的选择
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
一是通过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得到,二是以文化产业的方式通过文化市场有偿得到。上述初级的文化需求、大众化的文化需求、稳定的文化需求、利于长远的需求和现实需求中积极的需求都应由政府免费提供。
现阶段群众文化需求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如何进一步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如何使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更加贴近不同区域群众的需、如何保障文化设施的有效运转
第二部分
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概念。
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专门论述。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详细表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的目标任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运行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
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文化创作成果得到保护的权利
为什么现在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问题
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要求、政府转型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提升国民整体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在一定公共财政条件下提供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和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向公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属性
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标内容 发展规模指标、政府投入指标、社会参与指标 在不平衡性中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目前应以县为基本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不等于一刀切、财力重点向农村倾斜是实现城乡均等化的必然选择、激活文化主体和市场主体投资,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正确处理政府偏好与群众偏好的关系
从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看,政府偏好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过程中,政府更多的是从职能和责任出发,更偏重于解决群众文化需求的长远、全局的,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价值观、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需求,提供这样的服务和产品。而现实中,群众更注重享受成果、休闲娱乐、旅游、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素质。
如果以优先排序的话,政府会把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价值观、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把提高社会成员素质放在第二位,把满足人们休闲娱乐放在第三位;而大部分群众的排序却与政府的排序是不一样的。
正确处理政府偏好与群众偏好的关系 要对政府偏好和群众偏好进行最有效整合,缩小偏差,必须科学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力。一是从层级上说,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文化需求的长远、全局的,涉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国家文化安全和主流价值观、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需求,提供这样的服务和产品。而市、县级政府则应在保障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和功能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从财政体制上说,要建立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分类别、按比例合理负担基本公共品供给的财政分担机制。从而做到政府偏好和群众需求的统一。
当前中央层面的举措和地方的一些做法
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实施免费开放、建设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各地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1、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从2006年的68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个时期。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投入39.48亿元用于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中央和地方共投入82亿元用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投入近23亿元用于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投入70亿元用于农家书屋工程;投入63亿元用于文化遗产保护,是“十五”时期的近4倍;此外,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5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实施免费开放。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投入结构也逐步改善,文化事业费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比如2010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85.78亿元,占全国的26.6%,比2007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2、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
2010年,全国文化基建项目1198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90.07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施工面积1243.46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140.8%;竣工项目5260个,竣工面积3、315.53万平方米,比2007年增长129.8%。
实施免费开放
2011年1月27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2011年底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免费开放。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全部实现了向公众免费开放。
4、建设重大文化惠民工程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我省承担了《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研究,秦皇岛市被评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邯郸市“前村万户文化家园工程”和霸州市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被评为首批示范项目
6、各地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浙江省嘉兴市、江苏省苏州市推动城乡图书馆(室)互联互通、北京市发布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江苏省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实施了《江苏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第三部分
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情况、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目前,全省共有群艺馆、文化馆155个,公共图书馆146个,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92个。列入规划的1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已完成1345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文化广场500余个
2、各级公益性文化单位服务能力逐步提升
各级公共文化机构以免费开放为切入点,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拓展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服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还结合服务职能,经常开展主题讲座、报告会、公益展览、公益演出等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3、注重创新文化惠民工程更加贴近河北实际
。流动舞台车配送完全依据下乡演出场次,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一视同仁,迁安市洪影评剧艺术团和平泉县心灵之声残疾人艺术团两个民营剧团就先后获赠流动舞台车。
流动舞台车工程
4、文化共享工程 共享工程。在全国首次编辑出版了《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培训教程》。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人员能力标准》,将文化共享工程各岗位人员的职责、能力都作了详细的划分,使管理体系实现规范化。研制开发了“网上跟我唱”、“我的DV网上行”等一系列共享工程互动应用系统
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弘扬,先后命名了河北科技大学等12个“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河北省民俗文化节走进广场、走进企业、走进高校、走进旅游胜地。
6、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7、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激发群众文化热情
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以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可持续性为原则,依托各类文化设施,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和广场文化活动,组织各个层面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性会演、展演等活动,形成了点面结合、上下联动、促进群众文化活动体系化的长效机制和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8、以县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夯实文化建设基础
9、群众性自办文化蓬勃发展
河北省出台了《关于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连续评选了三批“农村文化之星”
各地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也促进了微利的经营性文化发展。
全省已发展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民办图书室、博物馆、剧团、书画社、文化大院等民间自办文化机构2万多个、特色文化户4万余家。
10、经验与体会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深刻把握现代化进程对群众文化需求的影响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行规范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转变政府运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11、对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进行规范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主要解决群众享受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的权益问题; 文化馆、文化广场主要解决群众参与权问题; 网络主要是解决群众发表、表达权益问题等等。
除上述的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外,政府还应根据群众文化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现实情况,多设计、建设一些利于群众、群众乐于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12、转变政府运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一方面,如何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一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突出的矛盾,决定了必须转变政府运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另一方面,在社会中有蕴藏着巨大强烈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意愿和力量,迫切需要加以引导。转变政府运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政府必须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制,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原则,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跳出直接“办事业”的旧体制,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的形式从直接提供服务转为间接提供服务,集中力量加强监督,保障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下一步重点工作
每市确定并重点扶持1—3个基础较好的县(市、区),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通过省、市、县三级共同努力下,建成20个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县(市、区),带动和促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机构健全,资金、人才和技术得到有效保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基本建立的目标。
一是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二是统筹整合文化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管理创新。
三是完善公共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生产机制,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四是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为基层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五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建设经费、人才和政策法规保障制度。
第二篇:南京公共文化服务
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始终放在城乡社区、始终放在基层,始终放在“服务”上,以大力推进街镇综合文化站(文体中心)和城乡社区文化室建设为龙头,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等五大工程建设为一体,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旅途中走出了“南京步伐”,即:“以政府主导,以民间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全民普遍参与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但是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此,依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7〕21号)和《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市文化工作的实际,提出加快推进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把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善农村和落后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先进文化的发展成果。
2、奋斗目标。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到2010年,努力形成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充足、网络设施比较齐全、资金人才技术保障比较有力、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求,使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和文化南京建设相适应。
二、实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3、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因地制宜,讲究实效,以“巩固成果、扩大范围、提高质量、改进服务”为目标,采用有线网络、无线发射和卫星补充等方式,扩大对农村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基本实现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地面电视、直播卫星交叉混合覆盖。彻底解决好全市“盲村”广播电视的覆盖,解决好贫困地区、贫困户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收看。对经济欠发达街镇、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做到广播电视“村村通”、“长期通”,防止“返盲”现象的发生。探索以接收直播卫星等方式来解决南京部分偏远山区、圩区农村有线电视全覆盖的路径,加快对区县近30万户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农村5万多贫困户广播电视的全覆盖;通过加强无线广播电视覆盖,确保农户能够收听、收看到4套广播、8套电视节目。同时,理顺区县有线电视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以区县为中心、街镇为基础、服务广大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运行维护体系。增加广播电视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南京广播电视台逐步开办农村频道、频率,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各县和涉农区广播电视台应当加强以服务“三农”为重点,积极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公共文化和资讯服务,建立健全“村村通”工作的长效机制。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以多种传播方式为手段,以共建共享为基本途径,加快推进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由文化部门负责牵头组织,采用分级投入、共建共享、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机制,建设以金陵图书馆为龙头、区县图书馆和文化馆(站)联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级分中心,带动街镇及城乡社区服务点的建设。到2010年,实现各区县建有分中心。结合“街镇文化站建设项目”统筹安排街镇基层服务点建设;通过与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共建共享,完成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实现“村村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南京市文献信息共建共享与服务的虚拟专网,实现文化信息共享资源与南京自建特色信息资源在同一技术平台的发布和开放,市级中心和区县分中心的数据库资源共享、跨库检索和书刊借阅通借通还、在任何服务点在线查看全文资料、电子图书、学术期刊及自建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等资料等功能,使南京文化信息数字化资源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库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推行“总分馆制”和“图书馆流动服务制”,建立公共图书馆基层服务点,定期送图书到街镇和城乡社区。
5、街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全市114个街镇综合文化站的提档升级,按照目标任务责任书要求达标创优;加大对全市217个尚未建立文化室的城乡社区的扶持力度;区县文化馆面积不低于3000—4000平方米,图书馆面积不低于1500—2500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总面积不低于1000—2000平方米,并集图书阅读、广播电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老年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面积不低于100—200平方米。街镇综合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实行全额拨款,单独建制,履行社会服务、指导基层、协助管理文化市场的职能,其业务由本区县文化局指导,日常工作由街镇政府管理。要落实街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编制,每站必须配备1—2名专职人员和相应的设备。街镇综合文化站要创新管理机制,开展文化馆、图书馆达标升级活动,按照国家一级馆的评估定级标准,从场馆面积、藏书数量、数字化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经费投入、人员编制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逐项落实。街镇综合文化站要达到“六有”(有场所、有设施、有队伍、有内容、有活动、有经费)。城乡社区文化活动室、要明确由专人具体负责,定期开展活动。全市每万人公共图书藏书量不少于1.6万册。2010年全面实现全市街镇有综合文化站、城乡社区有文化活动室(文体中心)的目标。
6、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推进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服务体制的改革。推动国有电影放映单位转企改制和院线制、股份制改造。培育发展国有、民营、个体等各类农村电影放映新主体,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广告宣传、设备维护等领域。完善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推动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的制度化、规范化、正常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影视教育活动,将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放映纳入政府公益性放映的范围。加强农村电影设施设备建设,在实施街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中,统筹解决电影放映场所及相关问题。在全市实现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加快对各区县配备流动电影放映车和数字电影放映设备的工作,到2010年,实现全市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
7、农家书屋工程。按照政府资助、社会捐助、农民自我管理的要求,整合现有农村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动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帮扶全市191个经济薄弱村建设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可使用面积不低于20平方米,配备图书不少于600种、1200册,报刊不少于1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50种,配置电脑、电视机、DVD机等设备,并有相对固定、具有基本图书管理知识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做到内容丰富、服务规范、农民满意。到2010年,在全市农村所有社区建成农家书屋,加快推进农村书报刊发行网点的建设。
8、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程。完善市、区县、街镇、城乡社区四级体育场馆设施网络建设,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努力在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宣传推广等方面搞好服务,让更多的人享有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倡导“社会体育社会兴办,全民健身全民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兴办公共体育事业,大力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的进程。到2010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0%,其中城镇达到60%以上;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标准人数占总人口的85%左右;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标准的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96%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每万人达到12名。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03年底的0.94平方米上升到2.0平方米以上,其中,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面积0.3-0.4平方米。
三、增强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
9、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区县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街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各级各类文化馆(站)、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和广播电视台(站)、互联网的公共信息服务点和卫星接收设施公共服务管理系统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要在城镇主要街道、大专院校、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规划建立党报阅报栏、售报亭。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和宾馆、机场、火车站、客轮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要摆放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党报党刊供读者阅读。
10、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的作用。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进一步明确服务标准,创新服务方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区县文化馆、图书馆要发挥综合功能,辐射和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要尽可能做到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公示制度,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增强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在公益文化服务中的作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内部文化设施,凡有条件的都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开放,实现全市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和共享。
11、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大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龙头的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力度,尊重艺术规律,树立精品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加强策划和资助,集中精力,精心打磨,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鲜明个性、艺术水准上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俱佳的优秀作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公益性文化单位要充分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骨干作用,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着力提高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提供适应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文化企业生产质优价廉、安全适用的公共文化产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逐步增加广播电视、电影、报刊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加强“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国家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12、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在社区、乡村、企业、校园和军营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先进文化进社区、特色文化进乡村”等公益性文化活动,建立长效机制,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全市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纪念日都应当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动员离退休文艺工作者、艺术院校学生和其他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到基层提供志愿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和创新群众文化内容,依托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歌咏、读书、朗诵、文艺演出、书画摄影比赛等文化活动。继续办好中国?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中国南京文化产业交易会、南京文化艺术节、南京市读书节、南京市学习节、“文博之夏”、市民学堂、“金陵五月风”文学艺术节、金陵合唱节、名家讲座等品牌活动,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南京人文资源优势,力争承办集聚效应强、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国际性、全国性重大文化品牌活动。
1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鼓励多出快出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建立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探索发展网络出版、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等网络文化产业的新路径。加强中国南京网、龙虎网等本市门户网站建设,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14、提高产业支撑和市场供给能力。要发挥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作用,支持新闻传媒业、出版发行业、影视制作业业、演艺业、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业、数字传输业、会展博览业、工艺美术业、休闲娱乐业、教育培训业、印刷复制业、体育健身业等重点文化产业,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坚实的产品支撑。各类文化企业也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生产更多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丰富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文化产品种类和数量。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合理流动,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空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鼓励兴建大众化的影剧院,鼓励经营单位薄利多销,改变票价过高、群众消费不起的状况。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农村出版物发行、演艺、电影放映等文化市场;鼓励、引导农民和社区居民自办文化阵地。
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15、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实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建立健全竞争、激励、约束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政府投资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图书馆和街镇综合文化站等要坚持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得企业化或变相企业化,不得以拍卖、租赁等形式改变其文化设施用途,不得挤占和挪作他用,已被挤占的应当坚决予以纠正,已被挪作他用的应当限期坚决予以收回。对政府兴建的影剧院、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积极探索“国有民营”的新路子,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实行委托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实现文化设施物业管理的社会化和产业化。
16、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公共图书馆采用通借通还等现代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要根据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电台、电视台和广播电视发射转播台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特点,分类制定建设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简化审批登记程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赞助活动、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全市各类文化基金会和文化投资公司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开办博物馆、图书馆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多元化、社会化。
17、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水平。加快现代科技应用步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大力加强互联网建设,积极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发展和传播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借助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平台,以金陵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龙头,加快区县图书馆与各地公共图书馆的联网步伐。加强区县图书馆镜像站建设,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和供给能力,为基层提供方便快捷的文化服务。加快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和移动多媒体系统建设,推进城市有线电视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覆盖效能。积极推进数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研发应用,构建数字化出版物的生产、传播和网络平台。加快建设全市广播电视监测网建设,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
五、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领导
18、健全领导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南京的高度,提高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部署,发展改革、财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分工负责,党建、人事、司法、农工、教育、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等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文化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对口挂钩帮促“一区两县”(六合区、溧水县、高淳县)工作,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实绩以及创建文明城市(街镇、村、社区、单位)和文化先进县(街镇)的重要内容。
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主动协调财政、人事、规划、土地、税收、建设等部门,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切实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顺利建设、正常运转和公益性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市和各区县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部门,要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职能,实现从以办文化为主逐步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从以管理直属单位为主逐步向以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从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各级各类公益性文化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力军,更应当把公共文化服务变为一种责任和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加大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让全市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19、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支持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制定和出台《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经济政策》,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工商管理和价格政策、文化设施建设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每年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幅,“十一五”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于“十五”时期。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市级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0.8元,各区县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1.5元,所辖街镇按辖区常住人口每人每年不低于2.5元的标准计提专项经费,由文化部门用于开展公益文化活动。改进投入方式,引入竞争机制,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效益,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努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6〕43号)的规定,严格征收文化事业建设费。从事娱乐业、广告业的单位和个人,要按规定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由地方税务机关在征收娱乐业、广告业营业税时一并征收。全市要把文化事业建设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用于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市和各区县财政继续设立和完善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按2005年实际拨付数为基数列支出预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鼓励社会各界以捐赠、赞助、合作等形式,支持和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对捐助者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和奖励。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公益性文化领域,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20、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实施。编制《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着眼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对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影剧院、新华书店、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微波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必须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和有关规定报批。市规划、国土、建设、文化等部门要加强沟通,科学论证、合理布局、依法办事,加强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经批准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的规定和规划的要求原地或就近重建,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迁建工作应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要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城乡社区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和配套建设,在老城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农村居住地集中建设等规划中,要根据人口数量、地域规模等实际,建立相应公共文化设施。在区划调整、镇村和社区合并中,原有的公共文化设施要继续保留并充分发挥作用。到2010年,在全市城乡社区形成15分钟文化休闲娱乐圈。
21、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要选配好基层“两馆一站”负责人,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在选拔、任用馆、站负责人时,应征求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的意见,把懂业务、有能力、会管理、热心文化工作的综合性人才选拔上来,并享受本级中层干部待遇。要建立基层文化骨干培训网络,有计划地对基层文艺骨干进行培训。“十一五”期间对全市所有街镇、城乡社区文化管理、创作人员、民间职业剧团负责人等普遍轮训一次。要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的考核,逐步实行“两馆一站”专业人员持证上岗。要建立和完善城乡社区文化指导员制度和公开招募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制度,每个城乡社区都应当配备1-2名文化指导员或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辅导和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院团改革中的分流人员到街镇社区,担任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或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注重发挥基层文化骨干、文化能人的积极作用,培育和发展农村业余文艺团队、文化中心户、义务文化管理员等。宣传推介、表彰奖励一批优秀的民间职业剧团、城乡业余文艺团队、文艺辅导员、文化指导员和社区文化服务志愿者,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各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的业务骨干和街镇文化站长和民间职业剧团演职员的职称申报、评定开辟绿色通道。
第三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调查报告
关于重庆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调研报告
系部名称:会计与贸易系
专业:会计电算化
班级:会计A1104
姓名:王静
学号:0305110418
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了全面推进,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1)根据我的调查。目前,我市有公共图书馆多达40个,分别在沙坪坝区、渝中区、南岸区、合川区、璧山县等等,几乎每个区县都会有一个图书馆。还有博物馆36个,上百个乡镇宣传文化站。(2)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城市社区文化中心建设。在全市主城9区开展试点,有关政府从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抽出了一些钱,用于社区文化中心建设。(3)我市成功申办“中国红歌会”并永久落户重庆。“中国红歌会”每两年举办一届,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比赛、闭幕式,下基层演出等。(4)我市还组织实施了元旦、春节期间“双送”活动。分别到乡镇、街道、社区演出,并且在乡村播放了电影,让农村居民们也能够享受到看电影的乐趣。(5)我市启动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共涉及15个区县。我市还根据区县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区县为单位,着重解决通过有线和无线覆盖不能到达的盲区广播电视覆盖问题。(6)我市各个小区、公园都安置了健身器材,完善了居民们对娱乐设施的要求。同时,各个社区还安装了宣传栏和文化活动室,以便于居民们能及时了解一些信息。
二、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市近几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从我调查当中了解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有关政府在这方面的建设加大力度,多拨一点财政的比例运用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上来。
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覆盖率偏低。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城乡公平覆盖,特别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覆盖,这也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所需要的必备条件之一。根据调查所发现: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并没有实现全覆盖,很多基层文化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二、城市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相对较好,但地区内部的设施分布不平衡的现象依然突出,市民参与和享受文化的机会较少,例如:这个社区的文化设施较多,而另一个社区的文化设施就相对较少,这给居民们带来了许多的不便;
三、农村地区的设施建设情况有所好转,但总体上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设施的欠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公共文化的供给与服务。整体而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率偏低,这都给群众对文化的积极性带来了一定的不便。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存在一些矛盾。
根据调查发现,一方面随着群众对文化的积极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队伍正在慢慢的壮大,参与文化的热情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组织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较少。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那就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与群众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提出了另一个挑战。
公共文化活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数量稀少、内容单
一、缺乏吸引力、没有创新。这样的后果是:群众文化活动队伍缺乏积极的诱导和良好的发展平台,这会打击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这也表明了: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群众参与文化的积极性、动力性以及他们的自觉性。
3、有关政府对文化服务建设的工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文化工作“说起容易,做起来难”的现象在基层普遍性的存在。乡镇政府没有把对文化建设的投入纳入财政预算,甚至有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对文化建设基本没有投入,这就导致了文化工作举步维艰。其原因,一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尽管基层政府在认识上对文化建设很重视,但因为财力薄弱,有心无力,无法把文化服务建设做好;二是由于基层领导重视经济工作而轻视了文化建设的影响,尽管财政状况较好,但不愿投入到文化建设中;三是对市区及乡镇文化建设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约措施。尽管我市已经开展了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的工作,但有的乡镇在入选市级“社会文化先进乡镇”后,忽视了对社会文化的继续投入和建设,致使出现倒退现象,群众失去了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4、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缺乏一定的指标。
有些地方在财政上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乡镇财政基本上只能保证人员工资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基本运转。大部分乡镇的公共文化经费几乎都没有预算到财政当中,从而导致基层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往往遇到一些的尴尬局面;社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只能靠跑单位、拉赞助,基层文化人员付出了辛苦,却还要遭遇冷嘲热讽。
5、文化专业人才的缺乏、文化队伍结构的不合理。
尽管近几年来增加了文化单位招录人员,但文化团体和单位专业人才还是比较缺乏,年龄结构比较老化。基层文化服务站和村活动室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年龄结构偏大,有的活动室没有专人管理,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导致文化利用率不高,这也使群众们明明有学习文化的积极性。却被这样的情景而打消了念头。
三、对我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建议
1、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均衡城乡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率,做到城乡居民共同拥有文化服务的权利。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群众享有文化的权利,享受文化建设成果。这也是整个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要求。重点应当努力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类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平等。特别是对弱势群体:例如老人、儿童、农民、农民工、残疾人、没有接受到文化教育的人等。弱势区域:例如农村、民族地区、山区、偏远的区县等的覆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的基础性保障,这也将会给未来重庆的发展铺好一条成功的道路。
2、解决基层文化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在于利用“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积极性”,以“拉动群众积极文化的内需”为着力点与落脚点,积极寻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设施的和谐统一,探索和创新的方式方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吸引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积极性。如公示文化服务内容、时间、场所,免费开放活动场馆,向低收入和特殊的居民提供免费服务等,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积极引导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参与文化中不断提高文化指数,促进人际关系的和睦和社会和谐。
3、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的财政的有力支持。针对目前的现状,要进一步健全政府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政策。合理支配有限资金,健全城乡文化服务建设,使城乡的文化服务建设能够均衡的发展。同时,根据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实际需要,希望有关政府能够提出一些制度,保证公益性文化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所需的必要经费。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文化人才下乡制度,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养。面向社会招贤纳才,解决文化事业单位人才缺少的问题。各个乡镇需要建立健全文化服务中心,配齐专职人员,稳定工作队伍。要大力发掘社会人才,培养文化骨干,建立一支扎根基层、融于群众的文化指导队伍。要保障各个阶级工作都要有人去做,要保障文化向着积极健康的趋势发展。要深化改革,坚持以民为本,明确群众文化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重点,确保文化建设的实施。有关文化部门要进一步致力于乡镇文化事业发展的规划、指导和服务,为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良好的环境。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激发建设文化服务的活力,切实发
挥群众文化建设“领头羊”的作用。各个事业单位可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资源,积极开拓文化市场,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实力。
根据以上本人所调查的情况,我得出了一个结论:文化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文化教育不仅需要群众自身对文化的积极性和热爱性,但也需要有关政府对文化服务建设的投入与付出,这样群众才能很好的接受到文化给他们带来的丰富知识。虽然看似我市的文化发展很好,图书馆、博物馆和娱乐设施都比较丰富。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基层文化服务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果我们更深入的去调查,我们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文化服务的建设在城乡之间出现了不平等的现象,有关政府并没有加大对乡镇地区的文化服务建设,这让乡镇的群众跟市区的群众在接受文化教育上有了一定的差异,也使乡镇的群众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即使有投入到文化中的积极性,也会因没有良好的文化服务设施而失去了动力。国家领导人不是提出:要以民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吗?在我看来,有关政府应该加大城乡基层文化服务的建设,重点是乡镇地区,拉近乡镇群众和市区群众在享受文化服务成果的距离。提高群众投入到文化娱乐的积极性,让群众茶余饭后有地方可去,有项目可玩,提高群众生活娱乐水平。有关政府还应该完善公共文化发展政策,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良性化发展。通过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要求,扩宽文化服务建设的范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服务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和联系,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
第四篇:挖掘机未来需求和发展趋势
工机0806班孙春雷200812030147
我国挖掘机行业的发展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在相关政策的保护与支持下,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快速增长,目前,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已初步形成挖掘机等18个小行业。中国工程机械产品,总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10~15年,但也有少数产品接近当代技术水平,其中国产挖掘机等工程机械产品,性能价格指标普遍得到发展中国家的认可。近几年来,挖掘机行业受工程机械行业整体上扬的带动而高速发展,成为整个行业中产、销量增长最快的机种之一。从近几年的销售情况来看,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机销售市场;此外,国际著名挖掘机厂商基本均已在中国投资建厂,中国业已成为世界挖掘机的生产大国。
中国挖掘机行业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密切相关。挖掘机的实际需求量往往是由国家或地方经济建设的规模和任务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加强,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执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对交通、能源、水利和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快了城镇化以及城市现代化建设,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等一系列国家重点工程项目,拉动了各地的工程施工量持续大幅增长,从而带动了国内挖掘机行业的迅速发展。
中外合资与外商独资企业占据我国挖掘机行业的主导地位。1994年,中国挖掘机行业第一个合资企业成都神钢建设机械有限公司诞生。其后,众多国际著名挖掘机生产厂商纷纷在中国以独资或合资的方式设立工厂,掀起了进军中国挖掘机市场的热潮。十年来,在中国建立的挖掘机外资企业已经有10余家,挖掘机销售量已占到中国市场的90%以上。客观地说,这些合资与独资企业在给国内的挖掘机企业带来很大冲击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施工用户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设备,并且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制造、营销管理及服务水平的提高。相比之下,国产挖掘机生产企业的销量
仅占据整个市场的10%左右,国内自主品牌的挖掘机企业在挖掘机行业还没有站稳脚。从各类挖掘机所占市场份额的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挖掘机用户已逐渐成熟,广大用户需要的是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挖掘机,以及要求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售前售后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求国有或民营挖掘机生产企业致力于提高挖掘机产品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服务水平,以新的形象、高质量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重新赢得市场。
从目前发展形势看,国产挖掘机品牌厂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在市场份额、产品性能、售后服务等方面不断提高。BICES 2009 展会中,三一重机推出SY215C 型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代表了国产挖掘机的自主研发水平;柳工推出稳定性更高的925LC 型液压挖掘机;山河智能推出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遥控挖掘机;玉柴重工推出了最新研制的YC320LC-8 型大型液压挖掘机。在众多挖掘机新品中,均实现世界知名液压件配套,其性能与国外品牌非常接近,并且国产挖掘机在整合地域资源和售后服务便捷等方面优势明显,维护成本相对较低。国产挖掘机自主发展的过程还很漫长,还会经历许多技术攻关难点。但在我国政府不断重视装备制造业和加强基础液压配套件的大背景下,中国挖掘机市场本土品牌弱势状态将逐步改变,预计5 年后本土品牌挖掘机市场占有率将提升至45%~50%。
挖掘机作为工程机械设备的代表性机种,其内部构造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并且对配套用的液压件要求更高。从日常用户对于挖掘机故障的报修记录可知,关键液压件的质量问题成为决定挖掘机整机工作性能的重要参考指标。由于我国挖掘机发展起步较晚,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国外厂商供货,这正成为国产挖掘机企业不能实现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然而,目前国内一批工程机械零部件企业正在快速成长,部分企业已经研制出具有高精尖技术的变速器、驱动桥及液压阀等产品。一部分国内工程机械主机生产商开始投资建立自己的配套件工厂,依靠自身雄厚实力共同推进配套件行业的发展。2009
年初国务院审核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中,首次对工程机械用配套零部件提出了发展规划要求和政策支持,部分国外液压件企业纷纷在中国合资建厂,这给国内配套件企业拉近与行业先进水平的距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可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只有解决了发展瓶颈问题,行业才能进步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带基本集中在江苏徐州、湖南长沙、广西柳州、福建厦门、山东济宁和江苏常林等六大基地,这些产业集群多年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且带动了周边工程机械配套件企业的壮大和繁荣,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高速增长。在挖掘机保持高利润、高回报率的前提下,用户对挖掘机的需求必然保持有增无减的态势。众多企业也将纷纷涉足生产制造大、中、小型液压挖掘机,国内市场将陆续形成多个挖掘机制造基地,以此为中心,将有一大批生产液压油缸、变速器、液压阀、驱动桥等零部件企业的崛起。国产挖掘机品牌产品配套将跟随大型挖掘机生产企业发展,在全国集聚多个挖掘机零部件配套基地。
长期以来,二手挖掘机始终占据着中国挖掘机市场主要份额,其市场份额比新机数量更为庞大。并且多数是从国外发达国家进口淘汰或者废弃的二手设备,这种挖掘机价格相对低廉,但是质量性能并不稳定,一旦进口到国内可能造成大量的废旧钢铁囤积和环境污染。2004 年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南京培训基地正式建立,为适应二手挖掘机市场的需求,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50 多名二手挖掘机评估师。《进口二手挖掘机验收规范》于2007 年7 月1 日开始实施。《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重点旧机电产品进口管理办法》自2009 年1 月1 日起实施,对旧轮胎式挖掘机、旧履带式挖掘机和其他旧挖掘机实行进口许可证管理。为切实做好旧挖掘机进口管理工作,各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需认真核实申请进口材料。2009 年10 月15 日,商务部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再次组织行业协会及专家召开了旧挖掘机进口管理工作会议。2009 年年初,商务部、质检总局、海关总署联合发文出台新政策将二手挖掘机列入重点旧机电产品目录,取消原各省、市机电办发放旧挖掘机进口许可证的权限,统一归商务部
审批,并严格按照《进口二手挖掘机验收规范》的关键要点执行。2009 年二手挖掘机进口量比去年减少15 000 台以上,削弱了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扩大了国内新机销售的市场空间,促进了本土品牌挖掘机的销售。
对于工程机械制造业而言,经过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国内各种工程机械设备保有量日益增多。受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萎缩,内需增速放缓,全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设备制造企业新产品的效益及盈利日益下滑,开拓以二手设备交易为主的“后市场”成为关注的焦点。即使在非金融危机时代的国外工程机械市场,用户租赁挖掘机进行工作比购买新设备也要高很多,新机购买比例不超过20%。对于我国租赁业而言,在国内融资租赁交易环境不断改善、社会认知程度普遍提高、国家继续实行宽松货币政策的形势下,租赁业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众多企业及行业人士也逐渐对融资租赁有了清醒的认识。目前在国内从事工程机械融资租赁的厂家不断增多。伴随着上海融资租赁市场的建设,相关政策试点的实施,融资租赁必将大发展,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也将得到更快的发展。然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租赁企业也将面临如何由传统的融资租赁模式向专业化租赁和留有余值的经营租赁模式转变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租赁设备的退出机制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2009 年上半年,美国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借助与两家本土代理商的合作,分别在顺德、成都建立了面向消费终端的再制造回收点。作为可持续战略的一部分,这家全球工程机械及动力系统的制造商,正试图将再制造体系移植入中国。在国内工程机械行业,国内客户还是抱着“私有制”的观念,90%以上客户抱有一次性消费的观念。一方面,对于工程机械的关键部件,包括液压、发动机、传动系统等,客户总是希望看到“全新”的东西,即便是那些国外客户完全接受的再制造部件,也会遭到冷遇。同时,部分国产装载机的零部件价格本来就很便宜,当零部件损坏时,完全没必要进行“再制造”。但是,对于设备造价较高和零部件技术复杂的挖掘机产品而言,再制造显得尤为必要。未来挖掘机修理、翻新、再制造的潜在市场将有跨越式的发展
总之,中国要想成为世界挖掘行业强国,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挖掘业一定可以在世界挖掘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工机0806班孙春雷200812030147
第五篇:需求和用工情况调查
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总结
一、供求总体情况
根据信息统计情况来看,我区人力资源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主要有以下特征:
总体看来,当前企业用工需求旺盛,用工缺口还比较大。用人单位通过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各类人员7899人,比上季度增加了635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614人;到本市各级人力资源市场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共有4806人,比上季度增加了1306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42人,求人倍率为1.64。(见表1)
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格局相对稳定,第三产业紧随其后;加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是本季度用工需求量最多的三大行业。
非公有制企业需求一向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从企业性质类型看,本季的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有限责任公司、个体经营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三者所占比重之和约87.99%,吸纳劳动就业能力较强。
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既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又是求职人员集中的职业。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2.69和2.11。
从招聘、应聘条件来看,男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高于女性;求职人员主要集中在16-34岁年龄段;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最大;初级技工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为3.03。
总的来说,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性别、文化程度,技术等级等方面都放宽了要求,对普通生产工的需求比技工要大。
二、分行业劳动力需求
以第二、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需求格局保持稳定,所占比重分别为52.2%和47.65%。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0.36和上升了5.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0.29和下降了5.7个百分点。
从行业需求看,89.45%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以上各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50.74%、14.51%、12.32%、4.47%、4.04%和3.37%。其中,制造业的用人需求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97.21%;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房地产业的用人需求分别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30.45%、25.85%、9.38%、8.48%和7.07%,五项合计为81.23%。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了1.3和4.78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0.56和上升了3.28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7.64和2.35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0.69和上升了0.28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3.42和1.58个百分点;房地产业的需求
比重分别下降了3.18和3.1个百分点
三、用人单位需求情况
从用人单位看,99.86%的用人需求集中在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比重仅占0.14%。
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占77.51%,其中以有限责任公司、个体经营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69.78%、12.49%和5.72%,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5.1%;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4.28%;国有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
1.28%;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比重为1.18%。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有限责任公司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4.26和下降了1.51个百分点;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0.13和2.45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1.64和1.06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4.75和上升了0.8个百分点
四、分职业供求情况分析
从各类职业的需求情况看,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两在职业,其需求所占比重分别为47.12%和30.73%,二者合计占全部用人需求的77.85%。此外,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用人需求也比较大,所占比重分别为10.67%和7.34%。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3.47和下降了
5.15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1.64和8.53个百分点。
从求职情况看,求职人员相对集中的职业也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其所占比重分别为28.78%和23.91%,两者合计为52.69%。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为20.47%和19.89%。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2.59和9.5个百分点,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0.4和上升了1.36个百分点。
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生产人员和单位负责人的劳动需求大于供给,其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2.69、2.11、2和1.28;其他职业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最低,仅为0.19。
从各职业看,生产包装工、治安保卫人员和机械冷加工工位居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三个职业,用工缺口数分别是1152人、393人和355人,求人倍率分别为6.01、2.38和12.45。
五、求职人员分类
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失业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其他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38.16%,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占6.8%(在新成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57.8%),就业转失业人员占27.28%,其他失业人员占4.08%;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61.15%,外来务工人员是由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组成,其所占比重分别为20.22%和40.93%。
与上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有所上升,其中,新成长失业青年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2.31和5.76个百分点,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上升了2.65和下降了8.36个百分点,其他失人员的求职比重均上升了4.08个百分点;外来务工人员中,本市农村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0.64和上升了1.78个百分点,外埠人员的求职比重分别下降了
8.5和3.49个百分点。(六、招聘、应聘条件分析
1、性别
从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需求看,48.88%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性别有明确要求;其中,对男性的需求比重为34.6%,对女性的需求比重为14.28%。
从求职者的性别结构看,男性的求职人数多于女性,所占比重分别为56.51%和43.49%。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男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85,女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为1.38。
2、年龄
从求职者的年龄构成来看,16-34岁的求职者是主体,占总求职人数的62.25%,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2.4和2.93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1.75%,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占30.5%。(3、文化程度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63.34%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明确要求。要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8.21%;对高中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20.26%(其中对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占43.5%);对大专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4.37%;对大学文化程度求职者的需求比重为0.51%。从求职者的文化程度看,高中文化程度的求职者是市场的求职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44.13%(其中51.3%的求职者具有职高、技校、中专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35.43%;大专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15.46%;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比重为
4.97%。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大学、硕士以上各文化程度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2.37、1.36、1.07、0.77和0.584、技术等级或职称
从需求看,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技能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39.76%,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5.97和9.52个百分点,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和中级技能人员。
从求职者看,具有技能等级资格的人员占34.23%,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分别上升了0.09和4.07个百分点,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和中级技能人员。
从供求状况对比看,本季度初级技能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最大,为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