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

时间:2019-05-15 01:2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

第一篇: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

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加快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合作备忘录》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与我省合作备忘录的实施意见》(粤府办〔2012〕7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气象现代化工作的考核评价,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我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到2015年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评价

主体本办法适用考核评价对象为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

考核评价工作在省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省气象局牵头,省编办、发展改革委、科技厅、监察厅、财政厅、应急办参加成立考核组,于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度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

(一)考核评价内容。

从国民气象意识、气象基础条件、气象制度保障、气象预报水平、造福社会能力、社会经济效益等六个方面考核我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

(二)考核评价指标。

建立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把气象现代化目标和任务转化为可考核的指标,设立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5项,三级指标34项(见附件1)。

建立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全省气象现代化发展水平作出综合评估,设立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6项,三级指标42项(见附件2)。

(三)考核评价计分方法。

考核评价按照三级指标指数→二级指标指数→一级指标指数→综合指数的方法计算各级指标得分,最后形成综合得分,并根据综合得分确定当地气象现代化发展阶段(见附件3)。

三、考核评价程序和结果

考核评价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每年1月份,各地级以上市负责对上一年度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自评,计算本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并于1月底前报省气象局汇总。

(二)考核组负责委托第三方进行政府和居民调查搜集有关数据,负责审核各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负责计算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

(三)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每年2月底前,考核组根据各地级以上市综合得分,结合有关情况,研究提出考核等次意见。得分在30分以下,评为起步期;30—60分,评为成长期;60—75分,评为初级现代化;75—90分,评为基本现代化;得分在90分以上,评为全面现代化。

四、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考核评价结果经省人民政府审定后,将适时向全省通报。各地级以上市要根据考核评价情况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附件:1.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及解释

2.广东省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及解释

3.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计分方法

广东省地级以上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解释

A 国民气象意识

A1 气象知识普及率

A11 气象知识普及率

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信息,规避气象灾害的公众的比重,它反映当地社会公众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为体现调查数据的全面性,本项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作调查统计,其具体计算方法为气象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城镇人口比例+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农村人口比例,其中城市(或者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具备相关气象知识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A2 气象知识认知度

A21 气象知识认知度

反映公众对天气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信息和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指标,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L=(L1+L2+L3+L4+L5)/5,其中,L为气象知识认知度,L1为公众对天气预报及预警信号的认知度,L2为公众对获取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途径的认知度,L3为公众对雷电危害及防范雷电常识的认知度,L4为公众对当地多发性灾害天气预防措施的知晓度,L5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认知度。

B 气象基础条件

B1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B11 自动站乡镇覆盖率

当地建有气象自动站的乡镇比例,是反映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指标。计算方法为具有气象自动站的镇的数量与该市所有行政镇的总数量的比例。

B12 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

随着电子、通信等系列科学技术发展,气象观测正在从人工、定性观测向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转变,自动化是气象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之一。本项是指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即无需进行人工观测,气象观测员仅需对设备自动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监视处理、质量控制和设备维护等后续处理工作)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数÷当地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的总数×100%。

B13 气象探测环境保障条件

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当地地面台站探测环境综合得分。符合探测标准的气象台站是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气象探测信息的前提。本指标反映各级政府为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性而对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L=(L1+L2+L3+„„+Ln)/n,其中L为气象探测环境质量,Ln为第n个地面气象台站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台站环境得分。

B2 气象信息处理能力

B21 通信网络带宽

市、县各级气象机构能输入网络或从网络得到的带宽(即接入速率)。它反映当地气象信息数据的传输能力,体现了气象资料从采集到业务运用的及时程度。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的市、县级气象网络接入速率的要求,地(市)级接入速率达到50Mbps,县级接入速率达到20Mbps.本项可通过市县气象部门的通信网络带宽达标率来体现,具体算法为L=L1*0.5+L2*0.5,其中,L1为达到20Mbps以上带宽的县气象局的比例,另外当市气象局通信带宽达到300Mbps以上时L2为1,否则L2为0。

B22 部门信息共享率

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的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反映气象信息为各部门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等社会经济活动的贡献程度。计算方式为:已实现部门共享的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信息的种类÷应实现共享的气象信息及相关信息的种类×100%。

B3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B31 气象科技支持水平

反映气象科研经费的投入情况的指标,旨在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提高气象科技水平,计算方式为每年投入的气象科研经费÷当地气象的当年总业务费×100%。

C 气象制度保障

C1 气象服务体系完备水平

C11 市县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保障水平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防雷减灾、人工影响天气、为农气象服务等气象服务是保障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气象工作。健全市、县(市、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防雷减灾管理、人工影响天气等地方气象服务体系是反映各级地方政府能否有效、及时地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科学地开展防雷减灾工作和合理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等重要标志。

C12 市县气象工作人员完备度

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根据国家气象由国家投入、地方气象由地方投入的原则,充实各级气象单位人员力量,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辅助性岗位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使各级气象部门的气象从业人员满足业务岗位需求,实现与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

C13 气象部门人才结构比例

当地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反映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对气象业务支撑能力的综合指标。学历结构由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来体现,职称结构由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比例来体现。

C2 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C21 气象规划项目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规划项目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规划项目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规划项目投入总额-中央投入项目建设经费)×100%。

C22 气象业务运行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业务运行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业务运行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运行总经费-中央投入气象业务运行经费)×100%。

C3 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C31 气象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

气象行政执法主体适格,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气象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执法行为规范、公正、文明。

C32 行政许可便利性程度

气象行政许可进驻当地行政服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的比例,反映气象部门在气象事务管理中为管理对象提供的事务办理的便捷程度。计算方式为气象行政许可已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气象行政许可应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100%。

D 气象预报水平

D1 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

D11 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强对流天气具有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的特点,是我省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D12 灰霾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灰霾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社会公众高度关注,也是改善环境、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D13 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当地暴雨预报水平的指标。暴雨是我省重要的、常发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

D2 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

D21 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日常晴雨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主要以24小时内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来体现。晴雨天气预报与民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安排、上下班出行等。

D22 气温预报精确度

反映日常气温预报水平的指标,广东各地气温预报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了更直观让社会民众了解我省各地气温预报水平,2008年来我省开展了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因此本项主要通过我省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来体现。

E 造服社会能力

E1 公共气象服务整体能力

E11 气象服务公益性指标指

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公益性的认可程度。是反映气象部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接受基本气象服务的需求,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气象服务的工作成效指标。目前我省已实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天气微博、应急短信发布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方式无偿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无偿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所有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100。

E12 气象服务便利性指标

公众至少能通过一种途径方便迅速获取最新气象信息(包括气象频道、12121电话、气象短信、微博、网站、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体现公众获得公共气象服务快捷便利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计算方式为L=L1*40%+L2*60%,L为气象服务获取便利性评价,L1为日常天气预报信息获取便利性评价,L2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获取的便利性评价。

E13 城乡服务均等化指标

城市和乡镇居民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短信、报纸、微博和预警发布机制再传播等任何一种方式获得基本气象服务的差异程度,是反映地方气象部门促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差距缩小,提升城乡服务均等化能力的指标,可以用城乡气象信息覆盖率差异程度来表现。具体计算方式为:城乡服务均等化系数=农村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城镇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100%,其中城市(或者农村)气象信息覆盖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有效获取气象信息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深圳等完成农村城市化工作,没有农村居民(农村人口)的城市,可用乡镇居民(乡镇人口)取代农村居民(农村人口),城市居民(城市人口)取代城镇居民(城镇人口)来计算相关指标。

E2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

E21 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

反映调整预警级别、纠正预警信息、宣布解除警报是否及时。预警信号是向社会提供的最先、最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出预警,有利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轻或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本指标是指向社会发出暴雨、台风等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相对于实况出现的提前时间。

E22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

各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以及地方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的落实细则,明确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采取的响应措施,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情况。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M为已制定落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细则的成员单位数量,N为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总数量。

E23 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

各通信运营商开通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绿色通道,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率,让社会各界民众通过手机更加及时的接收到气象预警等气象信息,提高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M为已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的数量,N为当地需要建立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的总数量。

E24 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使气象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公众手中,便于公众合理安排日常工作、生活、出行,以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主要指可获取气象信息的城乡社区占总数的比例,反映气象信息通过数字电视、智能手机、信息网络等手段入户、送到用户手上的水平。

E3 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E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率

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开展检测的比例,是反映建筑物防雷能力和保障生命财产减少雷击损失的指标。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应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100%。

E32 重大工程项目雷击风险评估率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重大工程项目数÷应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重大工程项目数×100%。

E33 气候可行性论证覆盖率

城市规划、省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法定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应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100%。

F 社会经济效益

F1 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

F11 公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公众对气象部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认可程度,由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等进行评价,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能够反映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其评价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数据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获得。

F12 决策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市、县(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服务的认可程度。其评分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通过调查获取气象决策咨询服务评价。

F2 气象防灾减灾效益

F21 气象灾害对GDP影响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综合评价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主要用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来体现。

F22 公共财政投入产出比

公共财政的气象投入对发展社会经济、保障生命财产的贡献程度,计算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等社会学评价方法计算。

广东省省级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2012-2015年)解释

A 国民气象意识

A1 气象知识普及率

A11 气象知识普及率

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信息,规避气象灾害的公众的比重,它反映我省社会公众气象科普知识普及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为体现调查数据的全面性,本项分别对城镇和农村居民作调查统计。具体计算方法为气象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广东省城镇人口比例+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广东省农村人口比例,其中城市(或者农村)居民气象知识普及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具备相关气象知识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A2 气象知识认知度

A21 气象知识认知度

反映公众对天气预报预警、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等气象信息和知识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指标。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L=(L1+L2+L3+L4+L5)/5,其中,L为气象知识认知度,L1为公众对天气预报及预警信号的认知度,L2为公众对获取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途径的认知度,L3为公众对雷电危害及防范雷电常识的认知度,L4为公众对当地多发性灾害天气预防措施的知晓度,L5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认知度。

B 气象基础条件

B1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

B11 气象观测系统完备程度

我省陆地和海洋的宏观、中观、微观立体监测能力和先进程度,包括观测项目的种类、观测站网的密度等。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服务的基础,气象观测系统完备程度是气象现代化基础水平的直接体现。

B12 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

随着电子、通信等系列科学技术发展,气象观测正在从人工、定性观测向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转变。自动化是气象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之一。本项是指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即无需进行人工观测,气象观测员仅需对设备自动采集的气象数据进行监视处理、质量控制和设备维护等后续处理工作)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的比例。其计算方式为实现自动化遥感遥测、定量观测的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数÷全省各类气象监测设备种类的总数×100%。

B13 气象探测环境保障条件

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我省地面台站探测环境综合得分。符合探测标准的气象台站是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气象探测信息的前提。本指标反映各级政府为确保气象信息的准确性而对气象台站探测环境保护的程度。其计算方式为L=(L1+L2+L3+„„+Ln)/n,其中L为气象探测环境质量,Ln为第n个地面气象台站按照我国地面气象台站探测环境评分方法计算出来的台站环境得分。

B2 气象信息处理能力

B21 通信网络带宽

省、市、县各级气象机构能输入网络或从网络得到的带宽(即接入速率)。它反映我省气象信息数据的传输能力,体现了气象资料从采集到业务运用的及时程度。根据中国气象局《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的省、市、县三级气象网络接入速率的要求,我省气象网络接入速率的目标为省级接入速率达到300Mbps,地(市)级接入速率达到50Mbps,县级接入速率达到20Mbps.本项可通过各级气象部门的通信网络带宽达标率来体现,具体算法为L=L1*0.4+L2*0.3+L3*0.3,其中,L1为达到20Mbps以上带宽的县气象局的比例,L2为达到50Mbps以上带宽的市气象局的比例,另外当省气象局通信带宽达到300Mbps以上时L3为1,否则L3为0。

B22 部门信息共享率

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的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程度,反映气象信息为各部门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等社会经济活动的贡献程度。计算方式为:已实现部门共享的气象信息以及与气象相关信息的种类÷应实现共享的气象信息及相关信息的种类×100%。

B3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B31 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

我省气象行业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数量。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平台的重要载体,是气象科技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体现。

B32 气象科技支持水平

反映气象科研经费的投入情况的指标,旨在加强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提高气象科技水平。计算方式为每年投入的气象科研经费÷当年全省气象总业务费×100%。

C 气象制度保障

C1 气象服务体系完备水平

C11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保障水平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是提高气象等自然灾害和社会突发事件防御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保障我省社会经济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气象工作。健全省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的气象服务体系是我省能否有效、及时地发布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科学地开展突发事件预警,提高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能力的重要保证。

C12 省级气象工作人员完备度

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根据国家气象由国家投入、地方气象由地方投入的原则,充实各级气象单位人员力量,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其中辅助性岗位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使省级气象从业人员满足业务岗位需求,实现与承担的职责和任务相适应。

C13 气象部门人才结构比例

全省气象部门人才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是反映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对气象业务支撑能力的综合指标。学历结构由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来体现,职称结构由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比例来体现。

C2 公共财政保障水平

C21 气象规划项目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规划项目的资金支持和保障的程度。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规划项目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规划项目投入总额-中央投入项目建设经费)×100%。

C22 气象业务运行保障率

反映了为满足地方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地方气象业务运行的支持和保障的程度。计算方式为:各级地方公共财政对气象业务运行的投入经费÷(各级地方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运行总经费-中央投入气象业务运行经费)×100%。

C3 气象依法行政水平

C31 地方气象立法及标准的完备程度

地方气象法规、政府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规章制度相配套的气象法规体系的科学性和完善程度,反映气象事业规范性和法治化发展的水平。

C32 气象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

气象行政执法主体适格,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气象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标准,执法行为规范、公正、文明。

C33 行政许可便利性程度

气象行政许可进驻当地行政服务大厅或行政服务中心的比例,反映气象部门在气象事务管理中为管理对象提供的事务办理的便捷程度。计算方式为气象行政许可已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气象行政许可应进驻当地政府服务大厅(或服务中心)数量×100%。

D 气象预报水平

D1 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

D11 台风路径预报精确度

反映影响广东台风路径预报水平的指标,通过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偏差来体现。台风是影响广东最严重最危险的强烈灾害性天气,台风路径预报准确与否与做好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D12 强对流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强对流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强对流天气具有发生突然、天气剧烈、破坏力极大,常伴有雷雨大风、冰雹、龙卷风、局部强降雨等强烈对流性灾害天气的特点,是我省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D13 灰霾天气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灰霾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灰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社会公众高度关注,也是改善环境、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D14 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暴雨预报水平的指标。暴雨是我省重要的、常发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大范围持续性暴雨和集中的特大暴雨,易造成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

D15 寒潮预报准确率

反映我省寒潮预报水平的指标。寒潮作为广东省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对“三高”农业危害很大,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我省带来了严重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本项用我省低温灾害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来评价。

D2 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

D21 晴雨预报准确率

反映日常晴雨天气预报水平的指标,主要以24小时内的晴雨预报准确率来体现。晴雨天气预报与民众日常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市民生活安排、上下班出行等。

D22 气温预报精确度

反映日常气温预报水平的指标。我省气温预报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为了更直观让社会民众了解我省气温预报水平,2008年以来我省开展了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因此本项主要通过我省气温预报定量评价标准中的最高和最低气温预报平均绝对误差来体现。

D3 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水平

数值天气预报是指以经过分析和初值化的某时刻气象观测资料为初值,在超级电子计算机上用数值方法求解大气动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从而做出的天气预报,是当前世界的核心气象技术。

D31 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

用于运行数值预报的超级计算机的总峰值浮点计算能力。数值预报具有数据量大、计算复杂的特点,数值预报的发展与超级计算机的发展一直是密切相关,本项反映超级计算机对数值预报运行计算的支持程度。

D32 主要产品时空分辨率

数值预报产品的时间和空间的精细化程度。

D33 主要产品可用性指标

24小时台风、降水、温度等主要数值预报产品的准确性,反映数值预报产品可用性,体现了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预报水平。

E 造福社会能力

E1 公共气象服务整体能力

E11 气象服务公益性指标

指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公益性的认可程度。是反映气象部门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接受基本气象服务的需求,无偿提供各种公益性气象服务的工作成效指标。目前我省已实现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站、天气微博、应急短信发布平台、电子显示屏等方式无偿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算法为:无偿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所有获取气象信息的途径×100。

E12 气象服务便利性指标

公众至少能通过一种途径方便迅速获取最新气象信息(包括气象频道、12121电话、气象短信、微博、网站、报纸、电台、电视等媒体),体现公众获得公共气象服务快捷便利程度。该指标数据采用随机调查方法收集,具体计算方式为L=L1*40%+L2*60%,L为气象服务获取便利性评价,L1为日常天气预报信息获取便利性评价,L2为灾害性天气预报信息获取便利性评价。

E13 城乡服务均等化指标

城市和乡镇居民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站、短信、报纸、微博和预警发布机制再传播等任何一种方式获得基本气象服务的差异程度,是反映我省促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差距缩小,提升城乡服务均等化能力的指标,可以用城乡气象信息覆盖率差异程度来表现。具体计算方式为:城乡服务均等化系数=农村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城镇居民气象信息覆盖率×100%,其中城市(或者农村)气象信息覆盖率为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对象中认为能有效获取气象信息的人数与城市(或者农村)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

E2 气象防灾减灾服务能力

E21 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

反映调整预警级别、纠正预警信息、宣布解除警报是否及时。预警信号是向社会提供的最先、最重要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做出预警,有利于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减轻或避免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本指标是指向社会发出暴雨、台风等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相对于实况出现的提前时间。

E22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

各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本单位的落实细则,明确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采取的响应措施,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情况。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衔接率,M为已制定落实“广东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细则的成员单位数量,N为重大气象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总数量。

E23 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

各通信运营商开通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绿色通道,提高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及时率,让社会各界民众通过手机更加及时接收到重大气象预警信息,提高社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其计算方式为:L=M/N×100%,其中L为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完善率,M为已建立重大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的数量,N为我省需要建立重大气象预警信息绿色通道的总数量。

E24 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切实提高气象信息覆盖面,使气象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到公众手中,便于公众合理安排日常工作、生活、出行,以及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主要指可获取气象信息的城乡社区占总数的比例,反映气象信息通过数字电视、智能手机、信息网络等手段入户、送到用户手上的水平。

E3 工程气象服务能力

E31 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率

建筑物雷电防护装置开展检测的比例,是反映建筑物防雷能力和保障生命财产减少雷击损失的指标。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应开展雷电防护装置检测的建筑物数×100%。

E32 重大工程项目雷击风险评估率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重大工程项目数÷应开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重大工程项目数×100%。

E33 气候可行性论证覆盖率

城市规划、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等法定项目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比例。计算方式为已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应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的重大工程项目数量×100%。

E34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提升人影业务服务水平,建成飞机作业探测系统和地面火箭、高炮、烟炉组成的地面作业系统,提升地面作业的远程控制自动化水平。本指标主要用人工增雨作业面积及效率来体现。

F 社会经济效益

F1 公共气象服务满意度

F11 公众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公众对我省气象部门提供公共气象服务的认可程度,由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等进行评价,是一个综合性指标,能够反映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其评价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数据通过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获得。

F12 决策气象服务总体满意度

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我省气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咨询服务的认可程度。其评分方法采取五级评分法,通过调查获取气象决策咨询服务评价。

F2 气象防灾减灾效益

F21 气象灾害对GDP影响率

设置此指标的目的是综合评价气象服务经济社会效益。主要用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例来体现。

F22 公共财政投入产出比

公共财政的气象投入对发展社会经济、保障生命财产的贡献程度,可通过德尔菲法等社会学评价方法计算得出。

(备注:此信息摘自官网,仅供参考www.xiexiebang.com_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市委书记关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讲话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转型升级和幸福城市建设大局

市委书记 某某某

同志们:

这次市委八届十九次全体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上半年的工作,研究部署下半年的工作;组织动员全市上下更加关心教育,更加重视教育,更加支持教育,推动我市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某某,加速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市委会前做了充分准备。从年初就要求有关部门对“十二五”规划中“两个率先”目标之一的“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展专题调研,着手起草相关文件。7月7日,市委常委会专题审议了《中共某某市委、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讨论稿)》。今天提交大会讨论的《中共某某

市委、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讨论稿)》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的。

下面,我重点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育的战略地位,切实增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教育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去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一进入”的宏伟目标;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到2020年实现“两基本、两全面、两跨越”的思路。可以说,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

某某是一个有着较强经济实力、崇文重教传统和敢为人先精神的城市,在教育改革发展上不仅要做到“优先”,而且要实现“率先”。从可能

性的角度看,经过长期艰苦创业,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省前列,接近长三角城市平均水平。特别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带领全市上下共同谱写了重教、兴教、助教的“大合唱”,走出了一条具有某某特色的均衡教育发展路子,初步形成了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领先优势。从必要性的角度看,无论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还是加速现代化进程,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只有教育优先发展、率先达到现代化,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第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服务发展第一要务、加速某某崛起进程的迫切需要。世界银行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度为9%。经济学家舒尔茨分析发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3%。纵观中外,世界所有经济强国多是教育强国,所有教育强国多是经济强国;国内凡教育发达地区多是经济发达地区,凡教育落后地区也多是经济落后地区;某某近年来之所以能够保持又好又快发展的势头,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事实表明,在教育上抢到的机遇是最大的机遇,通过教育赢得的发展是最具价值的发展。

第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这些都离不开教育发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基础性作用。教育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是人力资源的再开发,其效益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只有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有效推动自主创新,才能有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第三,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促进社会和谐、持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教育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希望和福祉,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未来的期盼,是最大的幸福工程。从个体看,学习改变命运,教育成就人生。一个人只有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才能把握和创造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家庭看,一个孩子往往承载着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希望,教育搞好了,幸福几个家庭、几代人。就全社会而言,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而教育公

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因此,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我们要站在促进和谐、为民造福的高度,办好教育这件大事,使人民群众从教育满意度中获得幸福感。

二、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指导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实践

教育现代化,是指建立一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需要的、以培养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育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城乡一体为方向,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第一,切实把握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必须把握好人本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是教育的本源价值。现代化教育既要承担起传授知识、开发智育的任务,更要担负起陶冶人性、塑造品格的使命,引导受教育者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做到既有理性又有德性、既有知识又有能力,体美俱进、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好社会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

撑和知识贡献,充分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是教育的社会价值。现代化教育要致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个有着基本公民道德规范的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真正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深刻认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教育现代化主要呈现“五化”特征。一是均衡化。就是学校合理布局、资源配臵均衡、受教育机会均等,人民群众共享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均衡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二是优质化。就是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优质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三是终身化。就是教育向所有人开放,不限于学校,没有年龄限制,实现全民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四是信息化。就是以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五是国际化。就是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臵,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

化是贯彻“教育面向世界”思想的重要路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第三,正确处理教育现代化中的若干关系。教育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善于用辩证法处理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五大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教育资源的分配既要讲效率,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臵与优化布局,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更要讲公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新期望,做到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通过提高效率更有效地促进公平,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二是正确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我们强调“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既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统一性要求,又有个性特长爱好充分发挥的多样性要求,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结合。我们既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全面发展,搞模式化、一刀切、齐步走;也不能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自由发展,片面追求特色、特长,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三是正确处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不可分、同样重要,家庭和社会不能把本应由自身

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对孩子不管不问;学校和教育工作者也不能把本应在学校里完成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任务延伸到校外,把难题出给家长。把三者关系正确处理好了,就能做到学校尽心、家庭安心、社会放心、受教育者开心。四是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服务社会的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力量源泉。要适应我市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合理设臵课程,着力提高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要鼓励引导教育系统特别是高校紧贴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涉及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开展决策咨询和文化传播,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前瞻性、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五是正确处理改革创新与维护稳定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一项创造性的事业,要靠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用创新的精神推动发展。

第四,扎实抓好教育现代化的突破重点。一是办好更加规范的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近年来,全市学前教育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仍然是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探索完善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重点加强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建设,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孩子入园补助机制,为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创造公平机会。二是办好更加公平的基础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创造了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某某经验”,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要在已有良好基础上推动城乡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同时推动均衡教育向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延伸,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要科学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逐步推进小班化教学,尽最大可能张扬受教育者的个性,发挥主体学习作用,促进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三是办好更具特色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把现代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也是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强大杠杆。要围绕把某某建成皖中南职教基地的目标,紧贴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实际需求,统筹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建立高水平、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密跟踪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产业发展的新动态、科学技术的

新进步,按照行业、企业和各类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培养有用人才。四是办好更高水平的高等教育。高等院校是城市的骄傲和文明的象征。当前,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特别是研究型教育机构缺乏,已经成为某某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制约因素。要支持某某学院加快建设与发展,建成省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抓住当前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教育资源“外溢”的历史机遇,吸引他们在某某设立分院或开展合作办学,满足某某对高水平大学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五是办好更加温馨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一项社会性很强、需要全社会关心的工作。要把发展特殊教育事业作为实施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重视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尤其要根据残疾人特点,重点发展学前康复教育与职业教育。六是办好更加完善的终身教育。要积极开展各种与市民社会生活、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医疗保健密切相关的教育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和家庭教育。要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加强现代农民教育,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培训,培养新型农民。要深入推进学习型城

市建设,努力把某某建成“人人皆学、人人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三、大力实施“三名”工程,打造一支能够担当率先实现教育现化重任的现代化师资队伍

一个好教师可以教出一批好学生,一个好校长可以成就一所好学校,一批教育家可以深远地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把师资队伍的现代化作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认真实施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工程,努力向质量要效益,向效益要品牌,向品牌要成果。

第一,实施“名教师”工程,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现代教师队伍。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没有好的教师,不可能办出好的教育。要强化师德规范建设。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是需要每个人用生命去进入的”。要把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作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典型引路、制度规范等方式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引导教师确立科学的育人观,涵养高尚的师表形象。要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只有“居高”才能“临下”,只有“深入”才能“浅出”,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广大教师要把学习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牢记素质重于分数,能力重于知识,思维重于记忆,创造重于“听话”,对不同的受教育者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受教育者给不同的机会,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不同的要求,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与探索问题的动力,努力培育他们的求异精神和创新意识。要加强教师的培养引进。坚持每年招考、招聘一批优秀毕业生,不断向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名师和优秀教师;坚持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最大限度地减少市内优秀教师外流;定期培训、定向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坚持竞争上岗、优胜劣汰,努力在“招、引、留、培、比”上下功夫。要弘扬尊师重教传统。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强化绩效考核,形成以教学实绩为首要内容的考核导向。要真情关爱教师,坚持每年一次教师体检,安排社区医务人员不定期到社区内的学校进行巡检。要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

先进事迹,真正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最为体面的职业,使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某某新时期更加鲜明的社会风气。

第二,实施“名校长”工程,努力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现代校长队伍。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现代化水平决定学校的现代化发展品质,进而影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要引导校长树立全新的思想理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随着社会的发展,校长的思想观念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树立正确的校长观。校长既是一种职务,也是一种担负重要社会责任和承担历史责任的职业。校长的责任不仅仅是管理好学校,还要带头参加教学和科研活动,善于发现教师的长处,发掘教师的潜能,发展教师的个性,努力成为学生爱戴、教师信服的合格校长。要不断扩大校长办学自主权。鼓励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放手干事创业,给他们提供广阔的舞台去施展教育艺术、推进教育改革。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要加强学习,摆正位臵,认清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鼓励群众的

首创精神,减少对学校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要激励校长以“教育家精神”办学。教育家首先掌握未来教育的话语权,是教育者的最高称号、最高境界和最高典型。校长虽不一定都是教育家,但每位校长都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心一意搞教育革新”,培育“爱教育如生命,爱师生如子弟”的深厚感情,践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目标理念,胸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弘扬“敢探未发明之新理,敢入未开化之边疆”的创造精神,努力成为一位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家。

第三,实施“名学校”工程,努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一流学校。名校不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山”,更是展示城市形象的“名片”。要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校品牌和学科品牌,提升某某教育的整体竞争力。要引导学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美国加州大学原校长克拉克〃科尔统计发现,在1520年以前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教育机构、15个是宗教团体。为什么

教育机构可以基业长青?因为学校具有最为忠诚的客户和品牌, 具有“教学以受教育者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的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以及为这种核心理念而奋斗献身的师资队伍。我们要积极引导各学校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现化化,面向未来,大力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引导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着眼于克服人才类别多样化与培养模式趋同化、人的发展个性化和学校发展同质化的矛盾,把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还给学校,把更多个人发展选择权交给受教育者, 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站在公平的起点上办出特色,凸显个性,各领风骚。要引导学校培育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塑造受教育者个性、凝聚师生员工的内核,是提升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受教育者,与其说是课堂“教”出来的,不如说是文化氛围“熏”出来的。要引导学校保持差异、放大优势,大力发展自身特色文化,积极培育学校人文精神,以无形的精神力量统领学校的办学观念、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强化机制保障,凝聚率先实现教育现代

化的强大合力

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在狠抓落实。第一,构建协调互动的组织领导机制。教育人人有责。要健全分级分类管理机制,着力强化县区在统筹管理区域内各类教育方面的责任。要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强化整体部署,凝聚各方力量。要建立政策引导机制,要研究制定促进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

第二,构建优先发展的教育工作机制。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始终做到“三个优先”。一是思想认识要优先。教育传承的是昨天,耕耘的是今天,收获的是明天,往往在任期内难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难以“出彩”、看到“政绩”。能否持之以恒优先发展教育,既是检验党委、政府是否成熟、有远见、负责任的标尺,也是检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的“试金石”。二是工作部署要优先。这次市委全委会将讨论通过《中共某某市委、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迅速行动起来,认真抓好《决定》的宣传和组织实施,抓紧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提出具体行动方案,进行层层动员部署,切实增强对《决定》的执行

力。三是人才培养引进要优先。实施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塑造工程,积极培养、大力引进高层次和紧缺型学科人才,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竞争有序,有利于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充满生机活力的良好环境。

第三,构建持续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经济学家成思危指出,发展经济只能把握今天,不能把握明天;发展科技能够把握明天,但是把握不了后天;把握后天的是教育。因此,教育要舍得花钱,教育要优先投入。要坚持义务教育由政府负责,高中阶段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实行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互补充,继续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教育投入机制,确保预算内教育经费增幅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生均公用经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放手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全社会关心教育、捐资教育、参与教育,努力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第四,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重点

考核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培养和学校基础学科建设、教学能力建设、薄弱环节达标等,推动教育评价方式实现根本转变。要完善政府、学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同志们,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召唤、人民的心愿,是事关全局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不断开创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为加快某某转型升级,创造某某的美好未来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三篇: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斗

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教育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全市教育战线是极大的鼓舞。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进一步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两个率先”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书记、厅长的重要讲话,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深入贯彻、积极行动、狠抓落实。

一、抢抓机遇,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时期加快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我们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农村教育,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实行政策优惠,改善教师待遇,推进城乡学校对口支援等措施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加大示范学校创建、名校办分校、兴办优质民办学校等途径进一步满足市民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建立城乡困难家庭教育救助制度,认真抓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认真落实贫困学生的“两免一补”和对“三残”学生的免费入学政策,使在常州就读的每一个学生不因生活贫困而失学。

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统筹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发展,在落实和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着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以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和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坚持规模扩展与内涵提升并举的原则,扩大高中招生规模,提升高中办学质量。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举措,进一步优化普职教比例,加强普职教融通,扩大优质职教资源。

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彰显我市高职教育特色。加快大学城东区建设步伐,以共建共享的实验中心、实训中心等设施为平台,加大引资引智工作力度,努力建设内外开放、资源共享、产学研结合、以应用科技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及中小企业的创新创业基地。积极提升在常普通高校的办学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和学科结构,并形成培养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合理的人才层次结构,增强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快速发展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教育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实现“两个率先”,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解放思想,改革教育制度。

构建多元办学体制。义务教育坚持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民办学校健康发展。进一步理顺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学校产权关系,严格规范办学行为,保障不同办学体制的学校公平参与教育市场竞争。积极发挥常州教育的品牌效应,加大常州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面向外地区招生或到外地办学。

大力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以学校制定、实施三年发展规划为主要动力和途径,变革学校管理和教学体制,建立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的,管理科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现代学校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合理、完善的学校评价体系,开展学校发展研究,为学校主动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智力支撑。

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度,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和聘任考核,疏通教师“进出口”。进一步完善校长聘任制和负责制,完善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研究制定有利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双向交流的政策措施。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提升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关注质量、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是教育高水平发展的标志,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决纠正以分数或升学率衡量教育质量的倾向,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和创新学校德育工作,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重视抓好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广泛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和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促进学校形成办学特色和学生个性发展。加强教学研究,转变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基础,加强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岗位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立业创业能力。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深化高等院校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人才强教战略。加强师德建设,继续在全市教师中倡导敬业爱生、好学进取、乐于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加快打造各级各类学校高素质教师群体,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完善教师专业成长 “五级阶梯”建设。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努力构筑教育人才高地。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关注教师生存状态,改善教师工作环境,逐步提高教师待遇。

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努力增强教育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多层次多方面为实现“两个率先”服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各类职业学校都要广泛开展新知识、新技术等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以满足产业转移和岗位转换的需要。积极推动高校与科技、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强学校与地方及企业的合作,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重视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市民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和新市民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努力发挥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在建设学习型城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

p>

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和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有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人士的鼎立支持,有全市教育战线同志们的共同努力,我市的教育一定能够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一定能够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第四篇:中国气象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中国气象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沪府发〔2012〕54号

中国气象局各职能司,上海市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十一五”以来,上海气象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充分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气象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现就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识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是落实国家建设气象强国目标的重要举措

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事业的发展要求,实现我国由气象大国向气象强国迈进的重要途径。上海气象综合实力较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在全国起步早、起点高,特别是以上海世博会气象保障服务为标志,在综合观测布局、预报平台搭建、气象科技创新、服务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上海开展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试点,为全国实现气象现代化积累经验,可以充分发挥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作用、“窗口”作用。

(二)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是建设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

—1— 心”的关键时期。上海的改革开放、民生改善、城市安全、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工作,对精准化预报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利用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可以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支撑作用、保障作用和示范作用。

(三)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是上海气象事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当前,上海气象事业正处在突破瓶颈、提升能级、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以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为抓手,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实现发展方式从以业务现代化为主向科技、业务、服务、管理现代化并重转变,发展动力从以政府主导向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转变,发展手段从传统天气预报模式向预报预警和灾害风险管理并重转变,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人才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监测预报服务能力,推动上海气象事业再上新台阶,发挥现代化建设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

二、明确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特征性指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和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以社会关注度和满意度作为重要衡量标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为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为国家气象现代化和气象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需求引领,率先转型发展。紧紧围绕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

—2— 先”、建设“四个中心”和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体需求,调结构,促转型,更加注重发挥公共气象服务的引领作用,更加注重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更加注重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更加注重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速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注重改革、开放与合作,促进上海气象事业转型发展。

2.坚持面向民生,促进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把民生气象与智能气象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建立覆盖社区、乡镇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创新民生气象服务模式,完善市民参与互动机制,优化服务产品和形态,强化为市民生活服务的能力,使人民群众享有温馨、及时、周到、有效的气象服务。

3.坚持科技先导,推动创新发展。瞄准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前沿,立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积极促进气象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科技为先导,全面加快气象业务、科研、管理和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气象事业创新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2016年,在全国率先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技术领先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包括精准化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业务体系,一体化的气象综合防灾体系,智能化的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利用的科学支撑体系,全面提升服务上海、服务华东区域和服务全国的能力,使上海气象整体实力接近或部分达到同期世界大城市先进水平。

(四)主要特征性指标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8%,城市大气体征信息获取率达到90%,今明天气晴雨预报准确率提高到90%,预报信息实现每小时滚动、分区发布;台风影响风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0%,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60

—3— 分钟发布;区域数值预报的有效时效达到5天,对上海及华东区域的业务预报及应用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象公共信息社会覆盖面达到100%,气象灾害防御设施达标率80%以上,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健全程度达到90%;气象与经济生产行业紧密度达到80%;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与决策服务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气象人才国际化水平、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适应上海气象事业发展要求。

三、完成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主要任务

(一)构建国际一流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采用先进的装备和探测手段,建立国际一流的超大城市综合观测体系。按照国家观象台标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宝山国家气候观象台。完善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高影响天气早期监测。提升边界层和大气气溶胶、雾霾、臭氧等环境气象监测能力。逐步完善城市小气候立体气象观测站网和各个专业气象监测系统,大幅提高立体观测能力和城市大气体征信息获取率,实现数据充分共享,为上海城市安全运行、生产调度、市民生活提供及时、准确、精细的专业气象信息。建设气象装备保障体系,提升气象装备综合保障能力。

(二)建设先进的区域数值预报与应用系统

大胆创新,科学组织,建立作为国家数值预报体系有机组成部分、适应上海及区域服务迫切需要的区域数值预报研究应用中心。探索建立与国家级及国际先进的全球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相配套,针对不同时空尺度天气特点、不同空间分辨率配置,长短时效兼备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建立台风、海洋气象、航空气象、化学天气、城市边界层等专业数值预报业务模式。大力提升多元气象观测资料的合理有效利用。提高数值预报应用水平。

(三)推进大城市精细化现代预报业务系统

推进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重点区域、重要用户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系统,提高城市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水平。以高影响天气系统为坐标,完善以短时临近预报为核心,集长期、中期、短期、短时临近预

—4— 报于一体的精准化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立完善强对流天气和雾霾天气预报预警系统。以高关注地域为坐标,研究建立街区、乡镇预报预警平台。以高敏感用户需求为坐标,完善专业化的影响预报业务系统、各专业气象预报平台和城市重大社会活动保障预报平台。依托海洋气象暨台风预警中心建设,建立一体化的台风路径、强度、风雨预报和灾害评估系统和海洋气象灾害预报系统。建立预报实名制和市民对预报员的评价体系。

(四)建设先进的国家级气象业务热备份系统

依托国家气象业务备份中心,建设收集、传输全球各类气象信息的高速信息网络系统,对国家气象业务服务连续安全运行提供热备份保障,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气象服务提供支撑。依托备份中心的高性能计算机资源,增强数值预报国家级热备份和区域数值预报业务应用能力,使气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至国家级水平。增强上海气象卫星遥感应用平台服务上海、服务华东区域和服务全国的能力。

(五)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利用体系

建设上海市气候变化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气候变化监测检测、影响评估和科学研究,为适应气候变化科学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城市低碳发展。统筹建设气候变化监测系统,建立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和决策支撑平台,开展气候变化与城市生命线系统适应性风险及对策评估,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能力。开展气候变化与能源消耗、城市建筑和交通节能潜力以及城市碳足迹评估;开展气候变化与自然环境承载力适应性的科学评估。建立近海风能风功率、城市太阳能光伏预报预测和评估系统,开展客观化、定量化、动态化气候资源监测、预报和评估。开展城市规划与重大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提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

(六)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公共气象服务新体系

依托“智慧城市”建设,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智能气象工程,建立市民问诊式互动气象台及智能终端系统,建立重大天气气候事件专家解

—5— 读制度,建立市民、媒体参与的互动式服务平台,为公众健康、出行、居家和工作等方面提供人性化服务。进一步完善气象便民实事制度。依托现有城市和社区管理机制,完善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基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依托“上海发布”,强化上海气象发布信息平台建设,打造集气象频道、气象网站、气象短信、气象预警无线广播、气象微博、公共信息显示屏和智能终端等多种发布手段于一体的发布平台,实现气象信息“发得出、传得快、收得到、用得好”。气象部门要与新闻宣传、通信管理等部门加强合作,依法加强气象信息发布的社会管理,实现气象信息统一、有序发布。在市应急管理体系框架下,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总方针,强化多灾种综合、各部门联动和“测、报、防、抗、救、援”多环节一体化的城市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测、报”首要环节作用。建立市气象多灾种预警中心,按照分类管理、各司其职、综合平台、规范发布、信息共享、加强联动的原则,加强监测预警,建立预警信息分类研判和集中发布工作机制。建立市、区(县)两级政府气象防灾减灾联席会议制度。

(七)健全经济生产气象保障体系

推进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强专业气象服务与气象高敏感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提升气象服务业能级和经济效益,构建专业气象服务多元化发展新格局和多种类经济生产气象保障新业态。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建立海洋气象和航运、航空气象保障服务平台。围绕上海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中心城市的要求,建设以浦东国际旅游度假区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的全国旅游气象服务示范区和精细化旅游气象服务系统。围绕上海低空空域开放城市安全运行及能源保障,提供专业化气象保障服务。依托农业气象中心建设,建立都市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和一体化服务平台。围绕社会和生产安全风险管理需求,建立巨灾保险、指数保险、天气风险决策等金融衍生品气象技术支撑平台。

—6—

(八)积极推动区域气象合作与共同发展

适应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区域气象中心的组织协调、业务指导作用。加强区域气象科技合作,促进区域数值预报应用产品的共同开发、共享共用。加强区域海洋气象业务系统建设,提高海上大风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建立区域雾霾天气预报和遥感技术研发应用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化学天气预报和卫星遥感整体实力提升。探索开展区域中小尺度观测分析与短临预报预警联防试验,提升区域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建设区域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平台,推进观测信息、预报服务产品的共享应用。进一步完善区域气象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共同服务区域经济的气象保障能力。

四、落实加快推进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工作机制,实现齐抓共管

深化部市合作,建立中国气象局各职能司对上海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工作指导机制,建立上下结合、示范先行的专业专项“试点群”。深化部门合作,形成气象、发展改革、经济信息化、农业、建设交通、教育、科技、财政、水务、应急、卫生、旅游、民政、绿化市容、消防、安全监管、环保、民航、航天等部门共同推进、齐抓共管的格局。深化区(县、市级管委会)局合作,在中心城区和重点经济区域建立气象派出机构,郊区(县)完善气象局、台、站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区(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加强气象应急响应队伍建设,完善气象应急响应体制和流程。推进气象服务融入社区,明确街道(镇)、居(村)委会等基层单元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依托现代化指标体系,建立现代化试点科学推进和考核机制,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搞好监测预报预警、社会公共服务、经济生产保障、政府气象效能和人才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工作协同,确保气象现代化工作有效推进。

(二)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业管理

—7— 加强气象地方立法和标准化工作,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的规划和预案体系,健全气象社会管理制度体系。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雷电等气象灾害防御、气象信息发布等领域的执法力度。整合各有关部门、单位气象资源,加强军地气象合作,推进气象数据汇交和行业内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进气象行业协会的建设,加强行业监管和自律,建立行业服务诚信体系,加强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和行业管理水平。

(三)增加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实施

按照《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气象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要求,落实《上海气象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共同推进规划及部市合作重点项目的建设。在现有保障体制下,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上海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投入,不断提高公共财政的保障能力。

(四)确立人才优势,促进科技创新

实施人才高地工程和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建设“敬业、专业、职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制度创新,建立具有国际化水准、专业布局合理、综合素质优良、创新活力激发、人力资源多元的开放型气象人才新体系。加强人才个性化培养,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国际化气象人才高地。加强预报科学家培养,强化专家型预报员团队、首席服务专家团队建设。建立组织有效、布局合理、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持续推进、注重转化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激励科技人员创造力的环境,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科技创新突破,显著提升气象科技进步对现代气象业务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五)推进改革试点,扩大开放合作

深化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相配套的事业结构调整,推进业务服务组织创新和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式服务新机制。在浦东新区推行基层气象现代化先行先试工作,探索气象人才、装备

—8— 建设、多元投入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常态、长效、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吸收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加强与有关国家气象科研业务单位和国际组织在气象领域的专项合作。深化局校合作,强化人才联合培养、科研合作和业务、教学、研发的有效结合。

(六)推进科普宣传,加强舆论引导

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积极开展全市气象科普活动。依托恢复建设的徐家汇观象台、外滩气象信号塔和气象博物馆,建立气象科技文化教育平台,广泛传播和普及气象知识、防灾减灾知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市民灾害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倡导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安全节能的生产方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为社会安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中国气象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六月七日

—9—

第五篇:创新人才引进战略是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学习型党组织论文)

创新人才引进战略是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今年无锡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贯彻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推进落实省委、省政府实施“八项工程”,当好全省第二个率先行军和科学发展排头兵,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运行平稳、转型加快、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顺利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位列全省、全国前列。

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黄莉新在省两会上,讲述了无锡市“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创新思路。黄莉新提出,要求全无锡共同努力打造“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和“幸福无锡”。值此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黄莉新提出打造“四个无锡”的口号,凸显了无锡力争2014年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无锡全市上下正在加快打造“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奋力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局面。在无锡全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无锡新区一马当先,争做全市实现“第二个率先”的先行军。事实上,早在去年新区就提出2013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争当“率先中的率先”的目标,省党代会后,新区把这一目标提前了一年,提出力争2012年实现。市委常委、新区党工委书记许刚表示,基本实现现代化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需要严格对照指标体系一项项去完成,从目前新区的情况看,已有28个指标顺利“过线”,还有一些指标今年可望达标,因此,今年

“跨栏”应该没有悬念。

今年也是无锡高新区开发建设20年。这20年,是无锡高新区立足创新、创造奇迹、书写传奇的20年。20年风雨兼程取得的辉煌成就,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广泛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锡创新创业,大力推动战略型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一句话,就是不拘一格引人才!我认为这种创新性的人才引进战略是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无锡市提出的“530计划”,计划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此后,无锡市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后530”计划、“泛530”计划和“无锡千人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措施,大力度、广范围、宽领域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而且无锡“创业保姆”计划也已正式启动。50名无锡当地大学毕业生,经过秘书、行政、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一系列培训后,成为首批创业保姆,派驻到530企业中担任行政助理,保姆薪水由财政支付。另外还有许多吸引高等院校毕业生来锡就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去年出台的大学生租房补贴政策,在全国尚属首创。

特别是在今年,江苏省首次实行“985工程”高校的毕业生可免试当村官的政策。这意味着有历以来的“逢进必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有望在江苏省村官选拔考试中开始试水改革。这一历史性突破的创新在于,传统的大学生村官招录笔试、面试的繁琐程序中,“985工程”高校的毕业生可以直接采取“实践考核”的手段,用一个月的“实践”表现来展现自己是否能胜任未来三年的村官工作。确实,现

有的大学生村官笔试、面试制度存在一定的偶然性,文科、农学专业出身的学生考试比较占优势,一张卷子,一分之差,可能会淘汰掉一个工作能力很强、很有农村工作潜力的好村官,而要想真正聘用有能力、干得好的人,这个“实践考核”的新方法很可能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我就是得到了这一政策的实惠,来到了无锡新区社区实习。刚刚得到实习通知时很是兴奋,因为我在学校时曾经做过陕西省杨凌示范区第五届大学生村主任助理。那时是服务期一年的志愿者岗位,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要的大学生实践活动之一,我能竞选上也是我积极努力参加实践活动的结果。我们当时主要是做农业科技推广,说白了就是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需要我们利用课余时间联系学校专家教授,给当地农民讲解农业科技知识,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工程。而这次我是真正要到村官岗位上来实习工作了,心里当然激动啦。当然激动之余不免有些担忧,因为无锡隶属南方,我是北方人,我连无锡话都不会讲的,工作和生活起来可能都会遇到困难。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我展现自己的一次很好的机会,我必须要好好把握,所以我毫不犹豫的来了。

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上大学前,帮家里干过不少农活,能吃苦,也乐意和基层人民打交道。我是应届毕业生,选择村官,看重待遇无可厚非,但农村和社区所面临的困境坚定了我的决心。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的我,有这样难得的机会来锻炼自己是很庆幸的。在这里,我只有勤于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社区作为基层非

常的重要,社区工作的开展是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协调好纠纷,使居民生活更加和谐,还要做好政策宣传,使居民从党中央和上级领导的各项政策中得到实惠。在我们叙丰里社区,我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特别是锦江苑的创新社区管理,小区从以前的关系淡漠到现在的邻里情,楼上楼下亲如一家。短短一年时间,社区整合了党支部、业委会和物业三方资源,各司其职、共同协商,在全市率先探索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民主自治的新模式。正在进行的老新村改造,也是非常值得我学习体会的。此次整改落实方案考虑全面、内容详实、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基本上涵盖了现阶段小区面临的各种问题。党总支、社居委严格按照公开承诺书办事,做到取信于民,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接受监督。这些都是我学习的最佳素材。所以,只有踏实做好每项工作,认真总结,珍惜现在的机会,不断锤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服务。

工作处处是课题。特别是我们社区正在进行的老新村改造。作为一个老新村,广大居民群众对老新村改造问题最为关心。这次老新村改造,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接受监督。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党总支此举坚决支持。有些居民认为通过公示,社区办事程序更加透明,把社区阶段性工作向社区居民先行告知,广泛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建议党总支、社居委要严格按照公开承诺书办事,做到取信于民,确保民生工作的时效性、长效性。并且社区定期召开由社居委牵头的物业、社区民警、居民代表等参加的四方联席会议,共商近阶段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广大社区居民群众一致认为,通过学实活动第三阶段整

改提高阶段工作,通过明年八项民生实事的实施,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将进一步迈入快轨道,整个小区的面貌将不断得到改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的体制机制和良好氛围。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只有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文化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才能的良好氛围,破除阻碍文化人才建立功业的一切体制性障碍,文化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营造良好环境、拓宽培养渠道、创造有利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人才政策,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构建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促进各类文化人才有序流动,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无锡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建立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制度,切实加强年轻干部队伍的源头和基础建设,建立储备以选调生、大学生村官、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年轻干部源头队伍。深化理论武装工作,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现在打造“四个无锡”是我市经济社会在一个较高平台上的新跨越,是对如何实现科学发展的新探索,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实践。全市营造出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加快打造“四个无锡”的浓厚氛围。

下载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广东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办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

    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线图 ——中国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一、背景与目的 党的十八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提出“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国......

    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 2011-3-31(2010年9月8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广东省科技成果评价办法(试行)

    广东省科技成果评价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粤发16号),适应科技体制改革......

    随着稻麦生产机械化的率先基本实现

    随着稻麦生产机械化的率先基本实现,近年来,江苏省无锡市围绕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工作,不断调整农机化发展思路,确立了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推进农机化发展与大农业发展、与现......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书记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这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于1994年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确立“科教兴省”主战略之后召开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性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

    坚定理想信念 在实现气象现代化中放飞青春梦想

    坚定理想信念 在实现气象现代化中放飞青春梦想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发布时间:2016年05月04日07:35 分享到: 中国气象报评论员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五四运动97周年纪念日。97......

    村干部优缺点考核评价办法

    点击查看>>>大学生村官招聘信息 村干部优缺点考核评价办法 欢迎来到华图教育村官招聘网,我们旨在为考生提供提供2017年各省市村官报名时间、各省市村官招聘考试时间、村官招......

    班主任考核评价办法153

    钱庄小学班主任考核评价办法 2014—2015学年度 (讨论稿)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排头兵。班主任工作成效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校常规管理的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社会和家庭,乃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