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专题
广东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目标责任
考核评价试行办法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粤发„2008‟4号,简称《决定》),切实推进我省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工作,特制订本考评办法。
一、考评对象
(一)珠江三角洲地级以上市政府
(二)山区及东西两翼地级市政府
(三)经省批准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
二、考评原则
科学全面,客观公正。
三、考评内容
(一)产业转移工作
1、对珠江三角洲地级以上市政府(1)组织领导
①实行领导负责制,建立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评制度,逐级落实目标管理,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②将产业转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③落实负责产业转移工作部门,有专职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掌握当地劳动密集型产业状况,组织引导企业转移。
(2)政策措施
①根据当地实际制订产业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②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实行行业准入差别,提高产业用地、能耗、水耗和排放标准,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准入门槛。
第二篇: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附件1:
广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方案
为了推进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农业部、财政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等部门《关于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通知》(农科教发[2004]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整体规划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以转移到产业化经营农业和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综合运用各种扶持政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从政策、资金等方面扶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做好政策指导、督促检查和各项服务工作。
(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制订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规划,任务分解到市县,市县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教育培训单位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改进培训方法,创新服务手段,努力提高培训效果。
(四)按需培训,注重实效。认真做好劳动力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根据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工作目标和内容(一)培训目标
依托阳光工程项目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定数量的农村劳动力,使受训农民熟练掌握一项岗位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引导性培训,通过印发资料、咨询服务以及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多途径灵活开展,提高农民进城务工法律与权益意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与职业转移适应能力。重点围绕当前农民工就业量大的产业化经营农业和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开展培训工作,适应市场需求,增加转移就业率。
(二)培训内容
阳光工程培训项目重点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辅助开展引导性培训,培训时间为20-180天(最低不能低于15天)。职业技能培训以“订单培训”为主,根据市场需求,以产业化经营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为重点,按照相关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开展培训;引导性培训由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以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基本常识和寻找就业岗位知识为培训重点。
四、培训项目的开展(一)培训基地的认定
要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通过组织和认定一批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单位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实效。各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要根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定原则意见》认真调查摸底,抓紧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基地认定工作,评估符合条件的培训基地,上报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认定工作以县为主组织开展,市负责统一协调,并负责市属部分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认定。
(二)工程项目的申报
工程项目的申报以市县为单位组织。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根据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下达的示范性培训任务,确定项目实施市县,安排培训任务,项目实施市县面向各类培训单位,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进行项目招标。具备培训条件的单位向本市县的阳光工程办公室提出申请,申请报告必须明确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就业去向、收费标准等内容。各市县择优确定项目实施单位,报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作为下达培训任务的依据并由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汇总上报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对已批复下达的项目,不要随意调整。如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须报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同意,并报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备案。
(三)培训项目的实施
各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加强项目监督检查,保证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要重点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确保财政扶持资金足额补助到农民身上。
承担项目的培训单位要根据承担的培训任务,落实培训学员,要紧紧围绕农民就业技能,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编制培训方案,强化培训管理,加强就业衔接,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率。精心选用适合农民短期技能培训和就业特点的教材。
培训单位须定期向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报告培训工作进展情况,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汇总报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省阳光工程办公室汇总全省情况上报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向社会公布承担项目的培训单位名称和培训任务,并公布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五、强化制度,采取措施,保障工作(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培训措施落实
在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省农业厅、省委农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劳动保障厅和省扶贫办联合组成广东省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李容根副省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厅。各市县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由有关部门联合组成市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建立分头负责、共同参与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建立联络员制度。由省农业厅牵头,省委农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建设厅、省劳动保障厅和省扶贫办等九个单位分别指定一名联络员负责工作信息传递、资料报呈和事务沟通等事宜,进而加强领导小组的内部联系,提高工作质量,增强领导效果。培训工作以市县为主,建立分级负责制。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建立本市县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基本情况档案,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组织实施培训工作,对承担本市县培训任务的单位进行日常检查监督,培训项目结束后,组织项目验收。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主要负责政策和业务指导,制定全省培训规划,分解培训任务,沟通培训和就业情况,组织检查等。
(二)项目公示,落实经费
阳光工程培训经费实行政府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省、市、县(市、区)财政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地方财政扶持资金与中央扶持资金统筹使用。财政安排的专项培训补助资金要采用培训券的方式直接补贴到受培训的农民。各级阳光工程办公室要采取多种方式向社会、向农民公布承担项目培训单位的名称、培训任务、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收费标准、资金补助额度等并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转移培训应由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单位、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严禁强迫命令,违背农民意愿。各级财政要为同级阳光工程办公室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确保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建立培训转移台账制度
培训单位要严格按照培训要求招收学员,招收的学员不包括在校大中专生、职(技)校生。各培训单位必须建立培训转移台账,台账必须写明学员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培训专业、培训时间、补助金额、收费情况、就业单位、联系方式。培训单位法定代表人对台账的真实性负责。
(四)执行培训工作月报制度
各县阳光工程办按月统计各培训单位的培训和转移就业名单及人数,于次月6日前通过阳光工程月报统计系统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地级以上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汇总后报省阳光工程办公室,省阳光工程办公室于次月上中旬在媒体上公布工作进展,接受社会监督。
(五)严格检查验收,强化监督管理
各县阳光工程办要对每个培训单位的每个培训班次进行检查核实,每个班次结束时,要到培训班进行核查,了解培训和就业情况。各县阳光工程办对各班次的核查人数比例原则上要不低于学员总数的5%。各县阳光工程办对检查验收合格单位出具检查验收合格报告。培训单位凭检查验收合格报告、培训转移台账、培训券等材料到财政部门报账。各市阳光工程办公室要根据转移台账认真组织核查,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将组织抽查。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以项目实施为手段,以公开透明运作为原则,切实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为目标。为此,各市县阳光工程办公室要强化对阳光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认真组织基地认定、项目申报、项目实施、资金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强化对项目的监督管理,设立举报和投诉电话,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篇: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大产业
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大产业——关于七台河市农村劳动
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日益加大,必须把劳动力转移作为大产业,这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七台河市虽然是矿区城市,但农业仍占一定比例。现有农村劳动力12.4万人,其中富余劳动力6.29万人,占51%,目前只转移输出3.24万人,仍然闲置3.05万人。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征:转移规模逐步扩大。转移劳动力总量比1999年增长72个百分点。转移地域较近。多数在就近转移,转移到市外的占15%,转移到国外的仅占2%。转移行业分布较广。在工、商、运、建、服等行业的占68%,在农业内部转移的占32%。转移方式以自行转移为主。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组织转移的分别占3%和15%,经个别人介绍和自行转移的占82%。转移收入差别较大。在外就业靠出苦力的多、靠技能的少,收入差别较大。2002年转移在外地的劳动力总收入1.76亿元,比上年增收0.14亿元,人均5432元,年收入在3000元以内的占13%,3000-5000元的占46%,5000-1万元的占31%,1万元以上的占10%。转移时间不稳定。劳动力对土地的依附性仍然很强,绝大多数仍然保留着土地承包权,农忙季节还要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兼业性,在转移时间上存在着不确定性,转移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占32%,6个月到12个月的占30%,12个月以上的占38%。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七台河市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有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国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资源型城市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煤炭资源优势的发挥,产业链条的逐步延伸,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加大,已形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动力;二是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主副换位”工程,大力发展畜牧业和非农产业,不同产业收入的差异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推动力;三是民营经济已成为主体经济和立市经济,大户企业群体的崛起,中小企业的竞相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了较强的带动力;四是国外和国内沿海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仍居高不下,对内陆地区农村劳动力形成了较强的吸引力。
在审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诸多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发现许多制约因素:
(一)自身素质的制约。不同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决定了转移方式和转移方向的不同,导致转移绩效的千差万别。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有技术特长的仅占10.4%,多数没有受过专业技术培训。专业技能较差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因素。
(二)思想观念的制约。相当多的农民思想保守,小农意识根深蒂固,重土安迁,小富即安,怕冒风险,缺乏投资意识和创业精神。许多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把种地当做满足生活需求的唯一手段,不敢轻易放弃耕地。传统的小生产方式尚未彻底摆脱,大多数农业劳动力聚集在传统种植业的圈子里,向农业产前、产后转移的劳动力较少,开发性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这些落后观念和生产方式已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因素。
(三)劳动力市场的制约。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完善,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政策保障。不少部门的工作职能转变较慢,工作缺乏主动性。中介组织、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缺乏有效的跟踪服务。外出的农民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护,有的农民宁愿呆在家里也不愿外出打工。劳动力市场的不健全、不完善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障碍。
(四)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制约。长期以来,城乡分隔的社会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社会就业管理形成的“先城镇、后农村”的政策惯性仍在起作用,甚至“农民”与“市民”在同等就业岗位上不能享有同等待遇,在子女入托、上学、劳动保险、医疗等方面还存在被歧视现象。受户籍和耕地的束缚,大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区域和转移时间受阻,不得不采取“离土不离乡”的办法,形成兼业型转移或间歇型转移。户籍制度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已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突出症结。
(五)小城镇建设滞后的制约。小城镇目前还不能充分发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滞后,二、三产业没有形成规模,门类不多、服务面不广。小城镇的聚集效应不强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结构性制约。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今后三年内,再转移出3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以增加1000元以上,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可以登上一个新台阶。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充分就业。加大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力度,积极扶持发展经济作物,促进农村劳动力从单一种植业向农业中其他产业转移;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创汇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等,提高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化程度,改变现行传统种植业劳动力偏多的状况,扩大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范围;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主导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劳动力的支柱产业。尽快培植一
批大户群体、养殖小区、专业乡镇和专业村屯,加快畜牧业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大力发展种养加、贸工农为一体、利益共享的农业产业共同体,稳定吸纳农业劳动力;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吸收部分农业劳动力,在政府的引导和组织下,以农民自愿的原则组织起各种协作组织,为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吸收部分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产业,扶植发展中小企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在农村就地转移。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贡献趋势看,农村各种民营企业对劳动力的就业贡献较大,这种类型的企业规模不大,资本有机构成不高,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不高,所需要的劳动力容易培训,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当前和今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小企业尚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发展中小企业,需要在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从国外情况看,许多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对其本国的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多元化推进小城镇建设,拓宽就业领域,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成本低,农民进小城镇有充分回旋余地,因此,小城镇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集散地和乡镇企业规模经营的基地,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要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新型小城镇,加快小城镇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社区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努力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大容量载体。通过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发挥其产业门类多、服务面广、包容劳动力能力强的优势,吸纳大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加强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农民要想在城市立足,最终要靠良好的自身素质,特别是青年农民,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二、三产业专业技术培训的机会。政府要有一定的财政投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实践证明,依靠农民“自我提高”时间很慢,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开展技术和业务培训。特别是对外出劳务人员进行上岗前的专业和法律等方面的严格培训,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对转移成本、预期收益与风险作出正确判断,提高劳动力择业的自身本领。
(五)创新制度,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真正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外出务工经商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等形式进行流转。鼓励有能力的农民进行规模经营,组建家庭农场或经济联合体;尽快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拆除城乡壁垒,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将城镇有稳定职业的农民及“城中村”的农户转为城镇户口;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接轨,逐步建立起社会化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切实保护好进城务工农
民合法权益,加大对农民劳务合同的监督力度,及时处理合同纠纷。做好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的工作,保证受到损害的农民工依法享有各项工伤保险待遇。
(六)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转移富余劳动力进程中的作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的作用,按照“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制定近期和长期劳动力转移规划,把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大产业,摆上日程,列入各级党委、政府考核内容;市、县、乡、村四级要建立专门机构,成立办公室、设置工作站、确定联络员,随时掌握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劳动和经济管理部门要发挥“中转站”、“加油站”和“服务站”的职能作用。鼓励和支持发展各类形式的中介组织,逐步形成上下相联、内外相通、适应市场需要的劳务组织网络;加大宣传好经验、好典型的力度,在全社会造成一种强大的声势。
第四篇:深圳产业结构调整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问卷
深圳市有关循环经济的调查问卷
1.你是否对循环经济在深圳的发展有所关注?
A.是的,我常常关注报纸电视中的相关报道
B.不,我从来不关心深圳经济发展的模式及变化
C.我知道深圳在发展 “循环经济”,但不清楚具体的措施和变化
2.你认为深圳实施 “循环经济”是否有必要性?
A.有, “循环经济”是深圳发展下去的必行之径
B.没有必要,照 “老路子”发展下去足够了
3.如果有必要,其最大好处在于
A.低消耗,高收益
B.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C.可持续性发展,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4.你是否看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
A.有。生活上、工作中都有所改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B.没有。我的生活与工作完全没有发生改变
C.我知道改变正在发生,但是自己并没有真切体验到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
5.作为一位市民,你是否愿意为深圳的循环经济作出自己的贡献?
A.我非常愿意
B.我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是算了
C.我会争取做到,但还是个人利益优先
6.如果愿意,你可以做到如下哪些事情呢?(多选)
A.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B.购物时自己携带布袋,坚持不用塑料袋并监督商家对塑料袋的发放 C.只购买“绿色环保”产品 D.不随意扔垃圾,分类排放垃圾 E.积极促进废品回收事业(如收集废旧电池、纸张,给垃圾回收厂或社区回收单位)F.生活中尽量节水节电 G.以主人公意识鼓动周边人加入促进深圳循环经济发展的队伍中来
7.你认为你还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到(自填)
8.你认为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给市民带来的直接好处是
A.人民生活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B.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大提高,经济收益增长
C.深圳的环境大大改善
9.你希望深圳发展循环经济的未来是:(自填)
第五篇:产业结构调整下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问卷初稿
关于广东省产业升级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调研问卷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A 男B女
2.您的年龄:A.18—25岁B.26—35岁C.36—45岁
D.46—55岁E.56—65岁F.65岁以上
3您的职业:A.当地居民B.教师C公务员 D工人 E学生 F科技人员 G 其它
4.文化程度:A.小学B初中C 高中D大学E硕士F博士以上
5.您的月收入
A.1000元以下B.1000—2000元C.2000—4000元D.4000—6000元E.6000—8000元F.8000—10000元G.10000元以上
6婚姻状况:A未婚B已婚
二:“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知识调查
7.你是否对新时期广东的核心工作任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有所关注?
A.是的,我常常关注报纸电视中的相关报道
B.不,我从不关心
C.我知道,但不清楚具体的措施和变化
8.对于以下产业双转移政策,您听说过哪些? A.实行产业转移集聚发展B.加大用地扶持力度C.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D.切实加强环境保护E.加快省内劳动力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F.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G.鼓励企业招用本省农村劳动力H.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J.建立优秀农民工激励机制
9.你认为广东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在转型与升级?
A.是B.否C.不清楚
10.“十一五”规划突出地强调“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您认为这一目标实现的状况如何?
A.效果较好B.效果较差C.有待进一步观察
11.您觉得广东省产业升级是否有必要性?
A 有B没有C不清楚
三.产业转型升级影响调查
12.你认为产业结构升级能够给市民带来的直接好处是
A.人民生活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B.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大提高,经济收益增长
C.广东省的环境大大改善
13.您认为产业转型升级会带来什么影响()(可多选)
A居民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B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变C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D促进企业科技创新E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F目前尚不确定G其他_________。
14.您觉的目前您的居住地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
A噪声污染 B大气污染水污染 C生态环境破坏 D其它
15.您觉得劳动力转移给人们的生活水平带来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可多选)
A.环境变好,种植方面技术提升,农业生产质量提高,市场价格良好
B.工厂兴建,很多人有了固定的工作
C.政府、村委会带动自主创业,很多人都自己做生意,收入增加了,生活变好了
D.很多年轻人外出工作,收入良好,生活得到改善
E.没有什么变化,反而变得更差了
F.其他------
16.产业的转型升级,政府为本地带来了以下哪些变化?
A.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我们这些村民购买保险
B.建立完善的社会救济制度,为有需要的农民提供物资等的支持
C.加大社会福利保障,定期慰问我们,兴建一些娱乐设施,或保障我们住房的需要
D.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公路等),促进本村的经济发展
E.普及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我们的就业技能水平,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F.政府应该明确自己职能,提高管理水平,能及时反映我们的17、您认为产业转移对于转出地和转入地的作用如何?
A对转出地和转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都有较大的作用;
B对转入地的产业发展有较大帮助,但可能造成转出地产业“空心化”,不利于经济的可持
续发展;
C有利于转出地产业转型升级,但会使得欠发达地区继续珠三角产业发展的老路,不利于
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D对对转出地和转入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作用都不大。
18.相关产业转移后,是否有新的产业进入?
A已经进入新的产业B正在引进新的产业C还没有新的产业进入
19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你认为本地的教育水平是否有所提高?
A.是B.否C.不清楚
20.您对本地的教育水平的满意度如何?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比较不满意E.非常不满意
21.如果要在外地工作(劳动力转移),您认为您的子女的教育水平至少要达到什么程度?
A.小学毕业B.初中毕业C.高中毕业D.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包括中专、大专)E.大学毕业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