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烟情报信息体系建设与运用分析

时间:2019-05-15 10:33: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涉烟情报信息体系建设与运用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涉烟情报信息体系建设与运用分析》。

第一篇:涉烟情报信息体系建设与运用分析

涉烟情报信息体系建设与运用分析

随着当前涉烟犯罪的智能化、科技化、家族化和网络化,烟草市场环境日趋复杂,增加了专卖管理工作的难度,仅靠日常市场检查获取的单一情报信息或被动接受他人的投诉举报信息肯定难以做好打假破网与专卖管理工作。如何发挥涉烟情报信息的作用,进一步有效解决专卖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成了专卖人员与信息情报人员(以下统称专卖情报人员)思考的重点。

一、当前涉烟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

目前涉烟情报信息工作与行业快速发展的步伐不相适应,情报信息的来源、分析、处理等都较为简单,没有形成统一、有序的情报体系。从情报运用情况来看,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致使许多情报在利用初期和利用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较为混乱。在日常市场检查工作中,专卖情报人员会在不经意中发现或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虚假的、有真实的、有放大的、有随口乱讲的、有道听途说的等等,信息泛滥,真假难辩。大量无用、不相关的信息充斥其中,致使信息在应用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人力、物力、精力和财力,造成效率低下。

(二)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在日常工作中,由于部分领导对情报信息工作不太重视,不注重信息保密的宣传工作,对下面反映的举报投诉信息只是简单的进行处理,没有要求追根朔源、刨根问底;而在执行中,更有部分专卖情报人员对发现的价值情报信息没有及时反映给领导进行决策,自作主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浪费了情报资源。有时,即使将情报信息上报了,但由于保密工作不到位,致使该情报信息在实施过程中造成流产。

(三)信息来源过于单一。从来源上讲,烟草部门信息采集的渠道主要来源于市场检查与投诉举报,形式过于单一,没有从专卖管理工作涉及的方方面面入手,使目前掌握的信息量难与市场净化、打假破网等要达到的目标工作相匹配,而市场中涉烟情报信息又层出不穷、变化较快,使稍纵即逝的情报信息的定位与获取变得相当困难,尤其对于无店经营卷烟的不法烟贩来说,隐蔽性强,行踪难定,较难掌握。虽然,我们也对某些“在手”的资源信息有所监控,但是,收效不大,仍有很多的涉烟违法信息游离于我们掌握的情报范围之外。

(四)信息利用方向失真。目前,专卖情报人员缺乏对涉烟情报信息的有效分析与规划,总是凭主观想象,在加工、处理情报信息的过程中“随意发挥”,不能严格地按照信息的“三不放过”原则,认真地进行利用与开发,主观臆断、武断行事,使价值信息不能发挥其最大化效能。

(五)采集信息缺乏主动。当前,绝大部分专卖情报人员对待情报信息都处在被动“反应”或“意外碰撞”上。尽管都想得到价值信息,使自己在打假破网工作上有所突破,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得过且过的思想,以及经费和人员等限制,使大家都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意外碰撞”与被动“反应”中等待“创造性”的工作。而且在当前的队伍中,还存在一种“鞭打快牛”的现象,讽刺、打击,使一些优秀专卖情报人员停滞不前、不愿、也不敢主动出击。

二、做好涉烟情报信息工作的对策分析

本文所讲的“涉烟情报”是指为解决烟草专卖管理相关问题而需要获取的各类涉烟情报信息,是能够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打击涉烟违法犯罪、维护卷烟市场稳定的情报信息。

要做好涉烟情报工作,就要不断改进与完善获取、分析、利用涉烟情报信息的方法,使各种涉烟情报在烟草专卖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其效能。通过利用,考核情报的质量,检验办案人员的情报利用意识和业务水平,从而改进措施,提高情报工作的应用水平。

(一)主动出击,从不同渠道采集数量足够多的涉烟情报信息

在日常工作中,专卖情报人员必须要变信息的被动接收为主动采集。渠道如下:从日常市场检查中收集、从专项检查和联合办案中获取、从营销系统和内管预警系统中获取、从三员联动和联席会议分析中收集、从零售客户反映或社会公众的投诉举报中获得、从案件审理或经营案件过程中挖掘、从其他部门移送或上级交办案件中取得、从相对人的账单账册、通讯记录、物流单据中查获、从日常培养的“眼线、耳目”中采集、从互联网上收获。

(二)对众多、繁杂、无序的涉烟情报信息进行分类、加工与处理

专卖情报人员将信息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如按照涉烟地域、涉烟车辆、涉案对象、时间界限、案件跨度、有无证照、重轻缓急等,进行分类、登记、加工和处理,从而理清思路,找出情报信息的价值。

(三)建立便于查找、分析、研究的涉烟情报信息资料库

专卖情报人员只有积极、主动地建立便于查找、分析、归纳、统计、研究的涉烟情报信息资料库,才能及时、有效的打击涉烟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维护国家和消费者利益。

(四)善于从资料库中查找与新采集的涉烟情报信息相匹配的关联信息

对新采集的信息,专卖情报人员首先要认真的加以分析与研究,获得信息以外的信息;然后从资料库中查找可能与之匹配的关联信息,辨别真伪、发现价值,从而为进一步开展案件调查提供决策依据,接着再根据涉烟情报信息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利用情报方式,可单一,可反复使用“从人到案”、“从案到人”、“从案到案”等方式,最终实现查清案情的目的。

(五)领导重视,营造主动采集与利用涉烟情报信息的良好氛围

烟草的各级领导要从自身做起,高度重视涉烟情报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工作。建立制度,不断宣扬、鼓励那些主动收集与利用涉烟情报信息的专卖情报人员,严肃处理那些自己不干、牢骚满天、随意讽刺、挖苦别人的坏行为,营造良好氛围,为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的专卖情报人员提供展示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积极构建科学的涉烟情报体系,不断提升掌控市场的能力

科学的涉烟情报工作要求各级烟草部门必须适应行业不断发展的需要,面对社会信息化的浪潮,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涉烟情报体系。具体来说,即树立现代涉烟情报观,建立起涉烟情报研究与跟踪、奖励与保密、获取与反馈、协作与共享五个机制。

(一)树立现代涉烟情报观

涉烟情报观是在烟草范围内,全方位地研究作为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的情报及其活动规律,这对推动烟草专卖管理工作的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烟草专卖情报人员必须要树立科学严谨的现代涉烟情报观,按照程序,自觉、主动地利用所掌握的情报信息来解决在市场净化、内部监管、案件查办、证件管理、打假破网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合理利用,服务市场,及时有效的打击涉烟犯罪活动,进一步提升专卖管理工作水平。

(二)建立涉烟情报信息的研究与跟踪机制

对涉烟情报信息进行持续、高效的研究与跟踪,是建立科学的涉烟情报信息体系的首要任务。要确定涉烟情报信息中哪些是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的价值如何,怎样获取,如何利用等。只有研究到位,才能进一步指导涉烟信息的搜集、获取、加工与服务,维护好市场。

当前,卷烟市场较为复杂,网络化、科技化、信息化、家族化的涉烟违法犯罪现象屡禁不止,这就要求我们对涉烟情报资源信息的研究也必须是持续、动态、跟踪式地进行。否则,涉烟情报工作只能成为表面文章,或有头无尾,或不够及时、深入,最终失去市场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建立有效的涉烟情报奖励与保密机制

为广泛获取信息来源,扩大信息范围,必须要建立涉烟情报信息奖励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对检举烟草专卖违法案件的有功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因此,要通过媒体,广泛宣传举报奖励制度,公布“12313”举报投诉电话等,对于提供的涉烟情报信息一经核实,及时按规定给予举报者奖励,提升公众的积极性,激励社会参与举报涉烟违法行为,从而扩大信息来源量。对举报者除了奖励还应当给予保密,保证其人身安全。

而对专卖情报人员做好涉烟情报信息的保密工作也是案件查处成败的关键。要经常开展对他们的保密教育,增强保密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对存储涉烟信息档案的计算机也应该加强管理,以防网络泄密。另外,还要对所建立的涉烟保密制度进行实时修改,确保完善。

(四)建立有效顺畅的涉烟情报信息获取与反馈机制

有效的涉烟情报获取是涉烟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而完整、准确、客观、及时是涉烟情报信息利用的关键要素。因此,既要做好人力资源和机器设备等资源的保障,还要做好工作任务的科学安排和管理,特别要对涉烟情报信息的获取方法、手段、工具进行探索和使用,不断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涉烟情报信息反馈是对辖区动态市场的及时关注,是实现市场良性互动的一种手段。每一次的信息反馈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市场净化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及时顺畅的涉烟情报反馈机制,通过专卖系统、营销平台、内管预警、举报投诉、日常监管、三员互动、协作整治等信息的相互反馈与共享服务,及时发现与查找异常信息,通过发挥信息网络的时效性,将获取的各类涉烟信息向下设的基层站所(中队)通报和反馈,由相关人员深入市场,核实异常,确保市场规范。

(五)建立相互协作的涉烟情报共建共享机制

建立涉烟情报信息体系,还要大胆借力公安、工商、交通等执法部门的力量,及时、准确地打击各类涉烟违法犯罪活动。通过搭建平台、互通网络,促使烟草从本部门、本系统内的信息共享,走向与工商、公安等执法部门的协作办案,建立与完善涉烟情报信息共建共享的机制。在烟草的牵头下,定期的与相关执法部门开展联席会议、专项宣传、联合行动、集中整治等活动,努力实现“四个共同”,即共同商讨市场管理良策、共同营造打假打私氛围、共同打击市场不法行为、共同感受联合共建成果。进一步促进辖区卷烟市场的繁荣与稳定。

第二篇:涉烟刑事犯罪司法实践中证据运用浅析

涉烟刑事犯罪司法实践中证据运用浅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司法实践中涉烟刑事案件逐年增加,各种新情况层出不穷,类型复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共同出台了《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然对办理涉烟刑事案件提供了更为具体和详细的法律依据,但司法实践中,办理涉烟刑事案件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涉烟刑事犯罪的相关罪名概述

(一)涉烟刑事犯罪的相关罪名

涉烟刑事犯罪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说法,其可能触犯刑法的单个罪名,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及非法经营罪等;也可能因为牵连或者竞合,同时触犯刑法的多个罪名,涉及到数罪并罚与择一重罪处罚的问题;同时涉烟犯罪还可能引发其他犯罪,如妨害公务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窝藏、包庇罪等。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接触的涉烟刑事犯罪较多的罪名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和非法经营罪。

(二)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1、概念: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是指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行为。

2、犯罪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产品质量管理秩序,其犯罪对象是伪劣产品;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 1

冒充合格产品。具体到涉烟刑事犯罪中,该伪劣产品则为假烟,在客观方面的表现通常为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必须明知生产销售的是伪劣产品。

3、处罚标准:根据《刑法》第140条规定,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

(三)非法经营罪

1、概念:非法经营罪是指违法国家规定,从事非法经营活动,扰乱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

2、犯罪构成:非法经营罪侵犯的客体是市场交易的正常秩序;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规定,进行有关非法经营活动,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对于涉烟刑事案件具体表现在未经许可经营烟草专卖品的行为;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且属于直接故意,即行为人必须明知自己经营行为的违法性。

3、处罚标准:根据《刑法》第225条规定,犯非法经营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二、办理涉烟犯罪案件存在的问题

(一)证据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

1、犯罪嫌疑人供述、证人证言等言词证据不稳定特点较为突出

言词证据是对犯罪经过最直接的反应,但因其不稳定性,在缺乏其他相关证据的情况下,无法仅以此作为定罪的依据。涉烟刑事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在长期的生产、销售过程中,心理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在归案后,往往避重就轻,仅供述被现场查获或侦查较为困难的犯罪事实,且存在多次供述不一致的情形,反复性较强。如我院办理的一起涉嫌销售假烟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自2002年以来,多次驾驶摩托三轮车向城乡结合部的小商店销售假烟,但在归案后,其仅供述了2005年、2008年的四起犯罪事实,对其他行为拒不供述,且在多次供述中,对销售的数量、销售假烟品牌供述不一致,未形成较为稳定的证据。小商店的店主本身处于两种身份,一方面是上一级售假者的购买者,另一方面是销售假烟者,其供述更是缩水严重,有的仅是供述被烟草部门查获、处罚时情况,对于购买的数量、种类往往无法与上一级售假者相吻合,致使办案中对于销售假烟的数量、种类、金额等确定较为困难。

2、相关书证提取困难,影响销售数量、金额的认定

涉案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通常不会将销售记录明明白白的记录下来。侦查机关抓获嫌疑人后,不能第一时间明确其住所,且对其住所的搜查意识不强,即使存在销售记录的,也往往导致该相关书证的缺失,致使案件承办人仅能以犯罪嫌疑人的供述和购买者的证言等一些言词证据来认定销售数量、销售金额等细节。

3、鉴定结论合法性易遭质疑

涉烟刑事案件中在确定相关罪名时,关键的证据是看生产、销售的是否为伪劣卷烟。在司法实践中,因卷烟这一特殊物品,其在查获时往往除了被当场查获的卷烟外,其余已被销售至他处或者是已被消费,而导致已被消费的卷烟无法做出鉴定结论。同时伪劣卷烟的鉴定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根据《关于办理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座谈会纪要》第十条规定:假冒伪劣烟草制品的鉴定工作由国家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省级以上烟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制定的假冒伪劣卷烟鉴别检验管理办法和假冒伪劣卷烟鉴别检验规程等有关规定进行。实践中伪劣卷烟的检验鉴定报告往往因鉴定机构不合法、抽样检查程序不完善等问题成为被质疑的焦点。

4、制假窝点查找困难,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锁链

涉烟刑事犯罪案件嫌疑人在供述时,对于其购买假烟的地点多供述为某镇、对于售卖人往往只是供述其外号、小名。此种情况下不排除嫌疑人本身对地点及售卖人不熟悉的情况,但多数情况下,其是出于一种侥幸心理,故意干扰侦查机关的取证。且嫌疑人供述的购买假烟的地点,多为制假售假较为集中的区域,其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抗拒性强,无形中增加了侦查人员的取证难度,往往导致制假窝点无法被确定,而仅是找到“下线”贩卖者或者是托运货物的承运人,不利于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对涉烟刑事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二)法律适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涉烟刑事犯罪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研究课题,与其有关的相关司法解释日益增多,为司法实践中准备定性犯罪行为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法律依据,但在司法实践活动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销售假烟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

司法实践中,认定涉烟刑事案件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关键证据是经鉴定销售的假烟是伪劣产品,但如上所述,系伪劣卷烟的鉴定文书往往受到质疑,且销售金额难以达到追诉标准。此种情况下,一般会考虑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因为根据《关于办理非法生产、销售烟草专卖品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非法经营烟草专卖品,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罚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情节严重”:非法经营卷烟二十万支以上的,实践中二十万支卷烟的销售金额很难达到5万元的追诉标准,此标准的设立加大了对涉烟犯罪的惩处力度。但有学者认为非法经营的物品一般是指不存在质量问题的,而将假烟排除之外。笔者认为,非法经营罪一直被冠以“口袋罪”的称呼,因立法的初衷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发挥刑法保障经济秩序稳定的作用。所以在涉烟犯罪日益猖獗,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情况下,生产、销售、运输、批发假烟的能够达到追诉标准的,可以按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并且只要能够证实行为人属于未经许可而生产、销售、运输烟草制品,就能够判断是否属于非法经营的“情节严重”或者情节特别严重,既不需要对涉案的假烟是否属于伪劣产品进行鉴定,又不需要证实运输人明知货主是生产、销售伪劣卷烟,可以更有效的打击涉烟犯罪。

2、涉烟犯罪中非法经营是否存在未遂?

我院受理的一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将假烟运至买主家中时被抓获,尚未将假烟交付与买主。有观点认为嫌疑人在购进卷烟后,尚未销售即被抓获,应当属于犯罪未遂。理由是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了非法经营的四种情形,分析了该罪客观方面的表现形式,可以得出存在既遂、未遂情节的结论;刑法没有明确规定在非法经营过程中具有购买、运输、5

销售行为之一的,即构成既遂。另一观点认为嫌疑人以获取非法利益为目的,违反国家专营、专卖的规定,到异地购买卷烟至本地销售,已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其行为符合非法经营罪的构成要件,已构成非法经营罪,且属于犯罪既遂。笔者认为从犯罪构成上来分析,嫌疑人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故意,客观方面无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购买卷烟后又非法将卷烟实施销售,其行为属于非法经营中的买卖行为,非法经营罪侵犯的客体是单一客体,即正常的市场秩序,而非法经营犯罪行为中任何一环节的行为:购买、运输、销售均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故该一罪名涉嫌的犯罪是行为犯,即只要被告人实施了非法经营活动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包括非法收购、非法运输、非法销售等)的犯罪活动,就扰乱了市场秩序,构成犯罪既遂。至于是否完成出售行为,只是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程度,应视为情节来考虑。

三、如何获取涉烟犯罪的证据及健全其证据体系

涉烟刑事犯罪案件证据缺陷的存在,使得我们在认定犯罪事实究其刑事责任时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我们在获取证据通过一些诉讼技巧来进一步巩固和完整证据,充分利用现有证据健全全案的证据体系,达到准确认定和成功指控犯罪的效果。

1、加强讯问技巧,针对其防御心理进行讯问

在抓获犯罪嫌疑人以后,应当及时开展审讯工作。讯问犯罪嫌疑人应先讯问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动机和主观故意,以区别是故意还是过失。同时要重点讯问出售假烟的流程,成本、价格及销售金额、其“上家”及购买假烟的“下家”。要掌握讯问技巧,随时了解犯罪嫌疑人的心理状态和变化过程,犯罪嫌疑人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在讯问初期一般不会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涉烟犯罪的嫌疑人一般会以试探的手法企图获知侦查人员掌握证据的情况,且很多案件中,犯罪嫌疑人的价值观与侦查人员的价值观是截然相反的,侦

查人员可以从理解的角度出发,适当附和和迁就犯罪嫌疑人价值观系统中的中性部分,是犯罪嫌疑人感知到双方有共同的话题,从而切入犯罪嫌疑人的内心,找到突破口。

2、注重宽严相济,实现证据的合理转化

涉烟刑事案件的一个典型特点是,一般会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销售网络。如上所述最终端的售假者从自身利益出发,供述严重缩水,不仅不利于对其的处罚,更影响上家售假者的定罪。此时对于用以维持生计,销售金额刚过追诉标准且证据不是很稳定的涉案人,应果断追究其行政责任而不予追究其刑事责任,使他们的供述转为证人证言,不仅涉案人员的言词证据更趋于稳定,而且使得整个证据体系中犯罪嫌疑人供述与证人证言、其他证据的比例更合理,更有利于打击涉烟犯罪。如我院办理的一起涉烟案件中,引导公安机关将一名贩卖假烟的商店店主仅作行政处罚,其积极配合公安与烟草部门,将其上家抓获归案,有利的指控其犯罪,将一严重涉烟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

3、充分利用案件的间接证据确定涉案卷烟的种类及销售金额

涉烟案件中,寻找到直接证明其犯罪事实的书证难度较大,要充分利用案件中的间接证据,高度重视案件中涉案人之间对卷烟的特殊称呼等,如我院办案中嫌疑人供述的卖了2件假烟,实际是指两箱,一箱500条,已达到非法经营罪的追诉标准;同时对于生产、销售卷烟的,可以调取运输者、储藏者等对犯罪事实帮助的人的证言;现在物流业高速发展,许多涉烟案件改用物流进行运输,此时应加大对货运人的询问,调取物流发货单等书证,以期用以确定涉案卷烟的销售数量。

4、强化案件经营意识,加强联合执法,促进行政案件的移交

在涉烟案件中,较多情形下是烟草部门先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查处,其获取证据的方式和形式与司法上要求的刑事证据是有一定差别的。对于其获取的书证、物证等,侦查机关可以作为刑事证据采用,但对于言词证据,一般是要求侦查机关重新询问、讯问,此种方式不仅浪费司法资源,重要的是很多言词证据时过境迁,再次进行讯问、询问时有可能出现找不到当事人,当事人陈述发生反复的情况,无法第一时间固定相关证据,直接影响案件的诉讼效果。所以烟草和侦查机关要强化案件经营意识、情报意识和证据意识,克服就案办案的简单做法,把“顺藤摸瓜”与“长线钓鱼”相结合,深挖非法卷烟网络,加强联合执法,有效避免因诉讼标的小,构不成犯罪,仅能处以行政处罚的情形出现,使打击涉烟案件的力度不够,效果不显著。所以烟草和侦查机关应充分利用各部门的优势,通过对案件的审查,在某些情况下,把数个案件串案起来办理,形成打击合力,严厉打击各种涉案案件,净化烟草市场。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www.xiexiebang.com(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8

第三篇:道德滑坡现象分析与商业道德体系建设

道德滑坡现象分析与商业诚信体系建设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何为道德滑坡,继而根据道德滑坡的现状对道德滑坡的现象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原因,其中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的腐败,最后针对道德滑坡现象的现状及原因,提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并和建设商业诚信体系的四个对策。政府需从自身做起,以道德诚信为指导,带领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字:道德滑坡 诚信 政府管理 商业诚信建设

一、引言

目前,中国的道德状况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社会“道德滑坡”现象分析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而且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二、何为“道德滑坡”

所谓道德,指的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社会主义的道德以爱国、守法、明理、诚信、诚实、助人为乐等为人们认可并身体力行的基本做人的准则,然而,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功利等为人所鄙弃的落后道德有了市场,且正影响着年轻一代,我们把这种表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并影响人们行为的道德退化统称为道德滑坡现象。

三、关于道德滑坡的现状

近来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出,人们便不再相信商家那种“诚实守信”的鬼话,继而在“利益熏心”、“为富当仁”的普遍声讨当中,三鹿倒掉了,双汇即将关门了。而当上海华联、联华等多家超市多年以来出售“染色过期馒头”、生产日期随便改、各种色剂随便加,用回收的馒头再制作的新闻再一次映入人们的眼帘时,我们似乎不晓得究竟该吃什么了,该如何生存了。

四、道德滑坡现象的原因分析

1、官德的失范是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1)

我国政府在国际事务中一向说话算数,在国内各种重大问题上也是言必信,行必果。然而近年来,一些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却在有惫无意的损害着政府的信用,侵蚀着政府的权威。从一定意义上说,当前社会生活中不讲信用行为的泛滥,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诚信失范、道德流失、无所作为乃至推波助澜不无关系。

政府信誉贯穿于政府与公众的整个互动关系中。政府的每一项政策,官员的一言一行,都在展示着政府形象,关系着政府信用。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一些干部不讲诚信,讲排场,对工作马马虎虎,敷衍塞责,对普通百姓的疾苦安危和呼声漠然处之,不闻不问,而热衷于自己“先富起来”,整天夹着公文包赶会场,热心于庆典、表彰、剪彩等活动,沉浸于迎来送往、握手言欢的哈哈声中;喜欢搞“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花架子,追求轰轰烈烈、忙忙碌碌的表面文章。对人民群众的冷暖麻木不仁。当谎言和虚伪在一些时候总是被真实诚信更适合某种环境并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老实人就必然吃亏,这样就必然导致更多的人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了不诚信。信用仿佛一条细丝线,一旦断了,想要再接起来,难上加难。

2、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是道德滑坡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个二律背反的“悖论”:一方面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伦理法则,经营的各方应在诫信的基础上平等交易;另一方面,经营的各方都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具有很强的趋利性。当诚信的保障机制未能建立时,受经济利益所驱使,经济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大量违反经济运行伦理、运行规则的经营行为,从而消蚀诚实守信、公平互利的商业伦理法则,妨碍商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

3、法制的不健全是道德滑坡的关键原因

从法制的角度来看,对失信者打击不力是造成道德滑坡的关键原因。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的存在,客观上助长了不诚信的风气蔓延。加上我国全国性的社会信用体系制度与信用管理相关的专门法律体系尚未建立,仅仅散见于《合同法》、《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法律的一些原则性规定。而在美国,针对造假这种行为,制定了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可以最高处罚500万美金,还要追究刑事责任。而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造假的赔偿只有两倍,两者比较起来,处罚力度差距甚大。而法制不健全也使得政府监管能力不足、舆论监督不到位,一些政府出于地方保护的需要,直接以行政手段干预正常的市场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助长了企业的失信行为发生。为此,必须加快信用制度立法,建立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明确法律责任,堵住目前法律防范信用缺失的漏洞。

针对道德滑坡现象的日益严重,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加强商业诚信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当前商业诚信体系建设应当以政府依法管理为基础,以建立行业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培育信用企业为先导,以行业自律为保障,以失信罚戒为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健全法制环境,分阶段地稳步推进。

五、商业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1、强化诚信意识,营造诚实守信的商业环境。

良好的信用意识环境的形成应通过建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和约束机制,在全社会自觉形成一种“诚实守信”和“履约践诺”的良好氛围。具体到商业市场领域,就要进一步强化对全社会商业消费信用教育,普及商业法规知识。要通过各种措施,在企业中深入开展守法经营教育,使企业商家认识到信用作为一种资源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的战略意义,使其珍惜已有信用,并努力创造新的信用。

2、健全法律法规,提升政府部门管理商业市场的公信力。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没有完善的产权制度,就没有商业交往中承诺履行的制度保障;而没有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就不会有明确和刚性的产权制度。因此,国家应抓紧对经济市场进行正式立法,明确管理者、消费者和经营者的法律权益,这是解决商业信用问题的根本。同时,管理部门应当抓紧转变职能,实现政务公开,让自己的一切施政行为建立在诚信和道德的基础之上,发挥诚信标尺和道德表率的作用。如果政府部门能够将商业准入政策、管理制度、处罚标准和结果全部公开于社会大众面前,就可以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树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良好形象。同时,还要加大行政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铲除各种地方保护主义,保障各项法规得以切实执行。

3、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失信约束惩治机制。(2)企业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信息严重不对称是当前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难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考虑我国目前信用制度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协会运作”的模式:即市场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企业分散在工商、税务、文化、环保等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收集加工,建立信用信息评估系统,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评估原理和评估手段向需求者出具评估报告,对潜在失信者进行防范。对已发生的失信事件,将其不良信用记录进行合法有效的公示,以形成企业、金融机构和公民的联防机制,不与其进行信用交易。建立这样的失信约束惩罚机制,才能使诚信观念深人人心,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平台上实现契约方的双赢。

4、树立诚信教育理念,增强防范意识

诚信是个人在处理与他人和社会的各种关系时,所应遵循的一种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诚信不仅仅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而且更应该是人的全部道德素质所借以体现的重要方面。所以,诚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有针对性、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培养诚信品质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全面的道德教育。要把诚信教育同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教育结合起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理念,使人们明确诚信是商业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本准则,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六、结语

学生出问题了,教育者脱不了责任;我们的社会出问题了,那管理者必然有失职之处。要想真心实意地使社会风气有所好转,重塑诚信之风并遏制住道德滑坡,我们的政府必须要做出表率,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通过对法律的完善,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加快商业诚信体系的建设,使诚信理念深入人心,让商人、企业家处处以诚信为重,以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为重。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在政府的管理领导下,在道德诚信的指引监督下,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参考文献:

(1)《政治腐败是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 刘智峰 2011.4.19(2)《关于社会诚信缺失的理性思考》 乔潮 2010.12.5

第四篇: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分析

文章标题: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分析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深刻理解创新,努力实践创新,是人类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当前,以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向以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创新竞争的特点,因此创新也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召唤。

创新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各个领域。其中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发展的前景与未来的命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实现社会和谐,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任重道远。在全力推进交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认真实施“科教兴交”战略,建立健全交通科技创新体系,走科技引领的发展之路,不仅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构建和谐交通的重大战略选择。

本文在探讨我省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内涵与现状的基础上,以政府层面的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结合企业、院所和中介机构功能的发挥,对近年主要工作做一回顾,对下一步工作做一思考。

一、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现状

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教学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各种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结合交通实际,我们认为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由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建设和运输企业、院校和科技中介组织等共同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和监督、协调、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交通各类企业通过紧跟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以获得生命力和竞争力,其科技活动的进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创新体系运行的进度和质量,在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科研、教学院所为创新供应技术、提供技术源,在体系中发挥着主力的作用;交通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创新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发挥着技术传播和扩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经过多年积累,我省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政府的监管与服务系统开始形成,企业、院所、中介诸要素的定位日益明确,作用逐步得到发挥。在此基础上,科技工作不断得到强化。“十五”以来省厅共安排科技专项经费3450万元,至去年底共完成研究项目252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14项、“国内领先水平”95项、“国内先进水平”39项,获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航海学会、浙江省科技进步奖22次;组织实施了软土地基处治成套技术、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裂缝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裂缝治理、隧道施工监控与优化及连拱公路隧道综合修建、EpS轻质路堤在高速公路的应用、内河航道护岸结构优化、码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特大桥梁建造等一批重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发展规划、发展战略、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经济可行性研究组织开展交通软科学研究,提高了行业主管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路水路交通主要领域已拥有一批专业技术骨干。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整个体系中要素功能缺失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还不高。“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政府层面的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全省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基本适应交通发展形势、符合交通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构架,推动交通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和谐交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政府层面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政府层面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行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

我们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省厅的工作至关重要。具体地说,省厅应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战略研究、规划计划制定、政策制度建设和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加强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协调,提高宏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实施资金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和厅管厅属各单位应按照厅的部署,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优化各自的创新布局和创新环境,实现全省工作的上下互动、横向衔接、科学有序、多层次推进。

上述工作头绪众多。经研究分析,实际操作中我们归纳为制订发展规划、完善计划管理、营造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培养科技人才、建设科技平台和强化管理力量七个方面。这些工作有的目前已作了些探索,但更多的还有待下一步开展。

1、制定发展规划。

交通科技发展规划是明确未来一个时期交通科技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举措的重要载体。省厅的规划体现了厅对未来一个时期交通科技工作的战略预期和重大部署,是对全省交通科技资源进

第五篇: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分析

文章标题: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分析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深刻理解创新,努力实践创新,是人类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当前,以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向以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创新竞争的特点,因此创新也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召唤。

创新涉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各个领域。其中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决定着发展的前景与未来的命运。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来实现社会和谐,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技任重道远。在全力推进交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认真实施“科教兴交”战略,建立健全交通科技创新体系,走科技引领的发展之路,不仅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构建和谐交通的重大战略选择。

本文在探讨我省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内涵与现状的基础上,以政府层面的创新体系建设为重点,结合企业、院所和中介机构功能的发挥,对近年主要做一回顾,对下一步做一思考。

一、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现状

科技创新体系包括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调控体系,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教学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各种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服务体系。结合交通实际,我们认为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应该是由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交通建设和运输企业、院校和科技中介组织等共同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政府交通管理部门实施宏观管理和监督、协调、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交通各类企业通过紧跟市场需求和技术前沿以获得生命力和竞争力,其科技活动的进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创新体系运行的进度和质量,在体系中发挥主体作用;科研、教学院所为创新供应技术、提供技术源,在体系中发挥着主力的作用;交通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创新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发挥着技术传播和扩散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经过多年积累,我省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政府的监管与服务系统开始形成,企业、院所、中介诸要素的定位日益明确,作用逐步得到发挥。在此基础上,科技不断得到强化。“十五”以来省厅共安排科技专项经费3450万元,至去年底共完成研究项目252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14项、“国内领先水平”95项、“国内先进水平”39项,获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航海学会、浙江省科技进步奖22次;组织实施了软土地基处治成套技术、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裂缝和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裂缝治理、隧道施工监控与优化及连拱公路隧道综合修建、EpS轻质路堤在高速公路的应用、内河航道护岸结构优化、码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特大桥梁建造等一批重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发展规划、发展战略、行业管理的政策和法规、经济可行性研究组织开展交通软科学研究,提高了行业主管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路水路交通主要领域已拥有一批专业技术骨干。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整个体系中要素功能缺失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还不高。“十一五”期间,我们必须以增强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政府层面的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全省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争取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基本适应交通发展形势、符合交通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构架,推动交通现代化建设目标和和谐交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政府层面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政府层面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以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认真组织实施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努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行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

我们认为,在这一过程中省厅的至关重要。具体地说,省厅应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战略研究、规划计划制定、政策制度建设和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加强部门之间、上下之间的协调,提高宏观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整合科技资源、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的能力,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实施资金引导,提供公共服务。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和厅管厅属各单位应按照厅的部署,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优化各自的创新布局和创新环境,实现全省的上下互动、横向衔接、科学有序、多层次推进。

上述头绪众多。经研究分析,实际操作中我们归纳为制订发展规划、完善计划管理、营造政策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培养科技人才、建设科技平台和强化管理力量七个方面。这些有的目前已作了些探索,但更多的还有待下一步开展。

1、制定发展规划。

交通科技发展规划是明确未来一个时期交通科技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发展举措的重要载体。省厅的规划体现了厅对未来一个时期交通科技的战略预期和重大部署,是对全省交通科技资源进

行科学配置的重要依据。规划的编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交通的要求,分析和把握未来交通事业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交通中心,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切入点,凝练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必须尊重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尊重交通事业发展规律,体现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现科技事业对发展的支撑和引领。

我厅对科技规划的制订是比较重视的。为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早在2004年秋天厅领导就专门安排了一次全省性的调研,组织完成了相应的调研报告,并同时开展“十一五”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在调研报告和战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去年5月形成了《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初稿。此后提交各市交通局(委)和厅管厅属各单位讨论,征求厅机关有关处室意见。经多次修改,规划内容不断完善,的思路也不断地清晰。特别是系统整理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30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如低路堤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拓宽、交通工程砼构件防腐、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滑坡整治及监测预警、交通建设中土地的集约利用、路面材料再生和路面结构耐久性、路面桥梁隧道病害预防和快速检测及相关数据库建设、交通现代化指标体系、交通工程合理造价、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数据分析及挖掘等,并列为“十一五”研发重点,明确了将“研发重点”逐年列入未来五年的科技计划、重点以外的项目不得编入的思路,保证了下一步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避免了课题立项的重复,同时还可有效促使未来五年中每个重点下面有若干个子课题作系列研究,为今后集成打下基础。

各市、各单位按照省厅的部署,也积极开展了科技规划或发展思路的制订。但不平衡,情况难以乐观。我们认为,交通系统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依据省厅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目标、原则、战略重点进行全面研究和布置,理清思路,从而形成全省性的上下衔接的交通科技规划体系。同时省厅和各市、各单位要就科研项目的确定、研究进程的管理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制订和完善配套措施,保证规划的实施。

2、强化计划管理。

强化计划管理是落实规划思路、实现宏观统筹的有效抓手,是执行科技决策、配置科技资源、组织科技活动的重要保证。按照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目标,形成规划、计划、政策协调互动机制,将为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各项的有序开展提供支持。

我厅传统的科技计划以研究计划为主,结合生产实践,围绕交通中心组织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历年来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交通建设、管理、运输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但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学术、重成果、重研发而轻转化、轻效益现象的出现。所以近年来着重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对计划体系作了补充,新设立了两项计划。一是成果推广应用计划,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经过调研、布置、联系,初步确定了60个成果推广项目的推广内容、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大致时间安排,作为2006年的计划项目以厅文印发。该项计划以后准备逐年编制。二是浙江交通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编制这一计划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利于成果推广。当前影响成果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与现有国标、部颁标准不一致,使用者使用新技术缺乏依据、存在风险,而制订地方标准不仅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可以将新技术吸收进标准、强制推广;二是在法规出台相对较慢的情况下,可以为行业管理提供有效手段;三是经过未来几年的努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研发重点”中,有部分重点将会列多个子课题开展系列研究,此举可以推动各重点的集成。在省技监局的支持下,争取每年能编制若干个浙江交通地方标准,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形成我省的交通地方标准、规范体系。

当然,要完善计划管理体系,以上还远远不够。当前一方面是计划实施的相关措施没有完全配套,特别成果推广应用计划的配套措施要尽快出台。鉴于交通科技成果特别是工程类成果推广投入很大,如果实施补助在经费上有困难,我们设想用以奖代补形式,由项目组在项目完成后自行申报,其上级部门组织初审、厅组织专家评审后实施奖励,不安排补助;另一方面还要改进计划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各市、各单位在管理中的作用。

3、营造政策、制度环境。

政府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系统性的政策、制度环境建设。政策、制度是在实际中反复地运行着的,这种运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发展的进程。因此政策、制度的制订和出台不仅要有数量的要求,更要有质量的要求。

为加强科技计划项目与成果的管理,我厅较早制订并实施了《浙江省交通厅科技计划项目与成果管理办法》。去年针对变化了的实际对办法作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各方职责,完善了课题申报与实施、科技资金拨付、科技成果管理等内容。此外今年还制订了《浙江省交通工程科技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重大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招投标。以上两个文件的修订和制订,在努力建立项目管理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按竞争和鼓励创新的原则开展重大项目科研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比较好的。

与此同时,近年来还对制度建设作了尝试。如设立了项目投资额确定和资金补助标准、实行限额申报、设置课题承担人条件以限制一人多题现象、减少项目数量和相对集中研究目标、对“283”人选实行倾斜等,这些制度、规定的运用效果也比较明显。

当前的缺失主要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力量增强、管理手段完善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下一步应就此作调研并制定相应政策,为改善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提供依据。

4、加大资金投入。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对科技给予直接的经济资助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对此也有一系列的规定,提出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引导全社会的研发投入,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2,到2020年达到2.5%以上。据省发改委的统计,2005年我省研究开发经费投入14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08;地方财政科技投入44.7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53。

我厅的科技专项经费于1990年正式设立,第一年40万。此后不断增长,2006年为1000万,平均年增幅为22。部分厅管厅属单位、部分市交通局近年也有一些科技投入。尽管厅经费的涨幅较大,但全省性的投入还要大力加强。除省级投入需要加大外,要解决好市、县两级交通科技经费来源问题。

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必须健全经费监管制度和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使用效益。今年厅科教处、财务处曾对个别厅属单位科技资金使用情况作了专项检查,今后要扩大检查面,强化监督。此外还要加强经费的合理配置,逐步建立绩效评价、评估机制;建立政府和工程业主、交通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研经费筹措机制、投入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投入体系,保证交通科技可持续发展。

5、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步伐。

培养、引进具有创新素质和潜能的优秀人才是政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近年来我厅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国交通系统和省内各行业中率先制订了完整的人才规划,并制订、落实实施规划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全省交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达23960人,占职工总数的23.5。其中高级、中级职称9135人,初级职称12795人。

在人才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创新型人才团队的建设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说创新是行业发展的灵魂,那么高素质的人才则是创新的灵魂。要以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为载体,推动高科技人才资源整体开发,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要进一步破除论资排辈现象,改进和完善技术职务评聘制度、283人才评选制度,抓紧培养造就中青年高级人才;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选送有潜质的科技人员到舟山连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两龙”指挥部等工地乃至国外去学习、实践和提高;要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此外,还必须加强科技交流和智力引进。科技创新不是封闭式创新,也不是排斥技术、智力引进。要进一步鼓励企业、院所全面提升对外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积极主动利用省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形成开放式的交通科技研发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6、建设科技基础平台。

科技基础平台是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设施和仪器装备、科技数据与信息库等组成,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的支持体系。在当代,科技活动已不是中世纪的家庭实验室内的个人科研活动,越来越需要有强大的、先进的物质设施支持和信息支持。这些耗资巨大的、先进的实验设施和信息支持系统构成了科技生产体系的前提和物质条件。

在这一方面我省情况不理想。一是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交通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尚未形成;二是设施和仪器装备虽经多年积蓄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缺乏统一规划,零散、层次不高;三是政府支持、企业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明年的技改资金预算中虽然安排了一个厅属单位的试验中心建设,拟引导企业加快基础平台建设,但是力度很小。近年来,我们抓的重点是数据与信息库建设。2004年,厅交通科技信息网正式开通,经两年的努力,已将厅科技成果、交通部部分成果、报刊上发表的成果信息逐条输入科技信息网,通过关键

词查询,使用者可方便地了解成果信息,从而有效促进数据与成果信息的共享。但从总体看需要较多资金投入的物质条件建设还很不够。

科技产品是科技大脑和实验手段的组合,在其生产过程中强大和先进的物质支持是必需的。为此建议:第一,给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创造人才引进、课题立项、设施配置等条件,形成研发团队和相应的环境,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建成若干个研究、实验基地;第二,按“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对现有设施装备作统筹协调,避免重复购置,提高共享水平;第三,完善科技信息平台,一方面向交通部建议尽快建设全国性的成果信息网站,另一方面加大我厅网站的信息容量。

7、加强管理力量建设。

抓好管理力量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和人员配备,不仅是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

总的来说,近年来厅管厅属单位和各市交通科技管理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市交通局(委)专门设置了科技(科教)处,不断向基层、向项目延伸。但当前大部分市力量薄弱,厅的布置难以落实。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3月厅发文要求各市各单位就科技创新作一次专题研究、一个月后上报。虽经催促,20多个单位中上报材料的至今只有4个。

重视管理力量是重视科技的体现,“科教兴交”必须有组织保障。今年厅对各市的综合考核中已经恢复了科技考核,为推进管理力量建设,建议将管理机构、人员配置列入明年考核内容,同时由厅组织好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开发使用管理软件,通过管理队伍的加强和管理方式的改进,弥补整个创新体系的欠缺。

三、企业、院所、中介组织层面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体系的运行质量取决于体系中政府、企业、院所、中介各要素是否完备、其功能定位是否恰当及作用能否有效发挥。为实现创新体系的优质运行,必须实现各要素的健全、内部结构的优化及相互衔接的顺畅,使各要素功能尽可能地得到刺激和放大,以系统的有效运行促进行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1、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成了创新主体,行业创新才会获得真正的动力源。根据现阶段交通发展特点,我们认为交通行业创新企业群应包括各类交通运输企业和交通建设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工程项目业主等。

以企业为主体,意味着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多年来,在交通科技中交通企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企业承担的厅科研计划项目,其成果有的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有的多次获奖。据统计,“十五”期间共有22个各类交通企业和工程项目单位14次获省科技进步奖和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航海学会的科技奖。但总的来说交通系统的企业离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有不小的差距。一是投入不足,重点工程投资的1作为科技专项费用的政策长期难以落实;二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创新所得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无关,导致动力缺乏;三是创新的人才条件、物质条件仍然不足。此外,随厅科研计划立项数量减少,企业和工程项目单位课题立项的难度加大。

为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主管部门必须给予全力以赴、科学有效的支持。我们认为首先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二要改善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研究开发任务;三要创造环境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四要通过交通投资体制改革,增强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

2、发挥教学、科研、设计院所及咨询机构的主力作用。

各级各类交通教学、科研、设计院所及咨询机构具有人才密集、信息资料齐备、实验手段先进的优势,是交通科技创新的主力。多年来,我省交通系统与浙江大学及交通部原部属院校、部属科研单位等省内外教学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合作,成效显著;省市交通设计院、浙江交院在完成设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多项研究和成果推广,并多方引进、培养人才,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推动了行业科技的进步。近年我厅所获科技奖中,省交通设计院等院所的获奖数量较多,奖级也比较高。浙江交院去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已达300多篇。

但不能否认的是,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目前状态,还远不能满足创新型行业建设的需求。在对外合作上,还需解决好外来院所的理论研究与我省实际的进一步结合、引进智力的同时带动交通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智力引进的近亲繁殖等问题;在交通系统内部,还需解决好科研资源短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研与市场结合等问题,形成真正的智力源和技术源。

为充分发挥作用,交通各院所要主动与项目建设单位、与企业融为一体,共同打造交通科技创新链。要在吸收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的同时,带动自身科技力量的增长;要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发展方向,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条件建设,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要建立开放合作机制,促进与企业和大学的联合,促进知识流动和科技资源共享;要针对中的难点、热点开展研究,注重科研与市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引进、使用新技术,每年完成一批成果的吸收和推广。政府主管部门也要建立对院所的科技投入渠道,支持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支持实施重大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由于存在客观原因,省交通科研所近年来并没有随行业的发展而壮大,没有扮演好应该扮演的角色,建议突破现有管理体制,下大决心、化大力气加以改造。

3、发挥科技中介组织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是连接科技界与企业界的桥梁,是政府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助手,也是培养企业创新和创业人才的摇篮。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有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整体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交通科技的健康发展,必须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科技中介机构。

我省长期以来缺乏高效率的交通科技中介机构、缺乏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才。目前交通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中介服务已成了创新体系中最弱小的一环,成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的约束环节。

为改变这一现状,去年开始我们与湖州市交通局一起作了一项专门试点。考虑到交通行业各个专业学会、协会聚集了较多的专家和业务骨干,依托湖州交通学会建立市级科技服务与推广中心,以中介组织形式开展技术服务与成果推广。在湖州交通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去年5月“湖州市交通科技服务与成果推广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成立后,组织专题讲座、先后对全市交通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公路工程质量监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试、编辑印发《湖州市交通科技推广信息》,同时重点开展10项科技成果推广。在交通建设与管理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紧缺、迫切需要有专门机构提供技术指导的形势下,“中心”的受到了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要尽早完成试点的,在此基础上建议下发厅文,由各市自愿组建“中心”,逐步建立起市级网络,并以此为突破口,培育交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交通科技的市场运作机制,探索交通科技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途径。

除此之外,各级工程设计、咨询机构也部分承担着中介的职能,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作用明显。要创造条件强化其功能,与“中心”一起形成我省的交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交通科技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分析(第2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分析(第2页)。7c8

行科学配置的重要依据。规划的编制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交通的要求,分析和把握未来交通事业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交通中心,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切入点,凝练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必须尊重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律,尊重交通事业发展规律,体现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实现科技事业对发展的支撑和引领。

我厅对科技规划的制订是比较重视的。为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早在2004年秋天厅领导就专门安排了一次全省性的调研,组织完成了相应的调研报告,并同时开展“十一五”交通科技发展战略的研究。在调研报告和战略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去年5月形成了《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初稿。此后提交各市交通局(委)和厅管厅属各单位讨论,征求厅机关有关处室意见。经多次修改,规划内容不断完善,的思路也不断地清晰。特别是系统整理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30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如低路堤高速公路建设、高速公路拓宽、交通工程砼构件防腐、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滑坡整治及监测预警、交通建设中土地的集约利用、路面材料再生和路面结构耐久性、路面桥梁隧道病害预防和快速检测及相关数据库建设、交通现代化指标体系、交通工程合理造价、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数据分析及挖掘等,并列为“十一五”研发重点,明确了将“研发重点”逐年列入未来五年的科技计划、重点以外的项目不得编入的思路,保证了下一步的系统性和针对性,避免了课题立项的重复,同时还可有效促使未来五年中每个重点下面有若干个子课题作系列研究,为今后集成打下基础。

各市、各单位按照省厅的部署,也积极开展了科技规划或发展思路的制订。但不平衡,情况难以乐观。我们认为,交通系统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行业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依据省厅规划,对未来五年的目标、原则、战略重点进行全面研究和布置,理清思路,从而形成全省性的上下衔接的交通科技规划体系。同时省厅和各市、各单位要就科研项目的确定、研究进程的管理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制订和完善配套措施,保证规划的实施。

2、强化计划管理。

强化计划管理是落实规划思路、实现宏观统筹的有效抓手,是执行科技决策、配置科技资源、组织科技活动的重要保证。按照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的目标,形成规划、计划、政策协调互动机制,将为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各项的有序开展提供支持。

我厅传统的科技计划以研究计划为主,结合生产实践,围绕交通中心组织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历年来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交通建设、管理、运输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但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学术、重成果、重研发而轻转化、轻效益现象的出现。所以近年来着重在成果推广应用方面对计划体系作了补充,新设立了两项计划。一是成果推广应用计划,从去年12月至今年3月,经过调研、布置、联系,初步确定了60个成果推广项目的推广内容、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大致时间安排,作为2006年的计划项目以厅文印发。该项计划以后准备逐年编制。二是浙江交通地方标准编制计划。编制这一计划的目的有三点:一是利于成果推广。当前影响成果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技术与现有国标、部颁标准不一致,使用者使用新技术缺乏依据、存在风险,而制订地方标准不仅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可以将新技术吸收进标准、强制推广;二是在法规出台相对较慢的情况下,可以为行业管理提供有效手段;三是经过未来几年的努力,“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研发重点”中,有部分重点将会列多个子课题开展系列研究,此举可以推动各重点的集成。在省技监局的支持下,争取每年能编制若干个浙江交通地方标准,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形成我省的交通地方标准、规范体系。

当然,要完善计划管理体系,以上还远远不够。当前一方面是计划实施的相关措施没有完全配套,特别成果推广应用计划的配套措施要尽快出台。鉴于交通科技成果特别是工程类成果推广投入很大,如果实施补助在经费上有困难,我们设想用以奖代补形式,由项目组在项目完成后自行申报,其上级部门组织初审、厅组织专家评审后实施奖励,不安排补助;另一方面还要改进计划管理方式,充分发挥各市、各单位在管理中的作用。

3、营造政策、制度环境。

政府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系统性的政策、制度环境建设。政策、制度是在实际中反复地运行着的,这种运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发展的进程。因此政策、制度的制订和出台不仅要有数量的要求,更要有质量的要求。

为加强科技计划项目与成果的管理,我厅较早制订并实施了《浙江省交通厅科技计划项目与成果管理办法》。去年针对变化了的实际对办法作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各方职责,完善了课题申报与实施、科技资金拨付、科技成果管理等内容。此外今年还制订了《浙江省交通工程科技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重大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招投标。以上两个文件的修订和制订,在努力建立项目管理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及按竞争和鼓励创新的原则开展重大项目科研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比较好的。

与此同时,近年来还对制度建设作了尝试。如设立了项目投资额确定和资金补助标准、实行限额申报、设置课题承担人条件以限制一人多题现象、减少项目数量和相对集中研究目标、对“283”人选实行倾斜等,这些制度、规定的运用效果也比较明显。

当前的缺失主要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力量增强、管理手段完善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下一步应就此作调研并制定相应政策,为改善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提供依据。

4、加大资金投入。

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对科技给予直接的经济资助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对此也有一系列的规定,提出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并引导全社会的研发投入,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10年达到2,到2020年达到2.5%以上。据省发改委的统计,2005年我省研究开发经费投入14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08;地方财政科技投入44.7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3.53。

我厅的科技专项经费于1990年正式设立,第一年40万。此后不断增长,2006年为1000万,平均年增幅为22。部分厅管厅属单位、部分市交通局近年也有一些科技投入。尽管厅经费的涨幅较大,但全省性的投入还要大力加强。除省级投入需要加大外,要解决好市、县两级交通科技经费来源问题。

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必须健全经费监管制度和约束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使用效益。今年厅科教处、财务处

曾对个别厅属单位科技资金使用情况作了专项检查,今后要扩大检查面,强化监督。此外还要加强经费的合理配置,逐步建立绩效评价、评估机制;建立政府和工程业主、交通企事业单位共同组成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研经费筹措机制、投入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投入体系,保证交通科技可持续发展。

5、加快人才培养和智力引进步伐。

培养、引进具有创新素质和潜能的优秀人才是政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近年来我厅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在全国交通系统和省内各行业中率先制订了完整的人才规划,并制订、落实实施规划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全省交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达23960人,占职工总数的23.5。其中高级、中级职称9135人,初级职称12795人。

在人才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创新型人才团队的建设步伐还要进一步加快。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如果说创新是行业发展的灵魂,那么高素质的人才则是创新的灵魂。要以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为载体,推动高科技人才资源整体开发,造就一批具有国内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要进一步破除论资排辈现象,改进和完善技术职务评聘制度、283人才评选制度,抓紧培养造就中青年高级人才;要充分发挥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选送有潜质的科技人员到舟山连岛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两龙”指挥部等工地乃至国外去学习、实践和提高;要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此外,还必须加强科技交流和智力引进。科技创新不是封闭式创新,也不是排斥技术、智力引进。要进一步鼓励企业、院所全面提升对外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积极主动利用省内外科技人才资源,形成开放式的交通科技研发体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6、建设科技基础平台。

科技基础平台是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设施和仪器装备、科技数据与信息库等组成,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服务于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科技创新的支持体系。在当代,科技活动已不是中世纪的家庭实验室内的个人科研活动,越来越需要有强大的、先进的物质设施支持和信息支持。这些耗资巨大的、先进的实验设施和信息支持系统构成了科技生产体系的前提和物质条件。

在这一方面我省情况不理想。一是队伍强、水平高、学科综合交叉的交通科学研究实验基地尚未形成;二是设施和仪器装备虽经多年积蓄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缺乏统一规划,零散、层次不高;三是政府支持、企业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明年的技改资金预算中虽然安排了一个厅属单位的试验中心建设,拟引导企业加快基础平台建设,但是力度很小。近年来,我们抓的重点是数据与信息库建设。2004年,厅交通科技信息网正式开通,经两年的努力,已将厅科技成果、交通部部分成果、报刊上发表的成果信息逐条输入科技信息网,通过关键词查询,使用者可方便地了解成果信息,从而有效促进数据与成果信息的共享。但从总体看需要较多资金投入的物质条件建设还很不够。

科技产品是科技大脑和实验手段的组合,在其生产过程中强大和先进的物质支持是必需的。为此建议:第一,给有一定影响的专业(学科)带头人创造人才引进、课题立项、设施配置等条件,形成研发团队和相应的环境,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建成若干个研究、实验基地;第二,按“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对现有设施装备作统筹协调,避免重复购置,提高共享水平;第三,完善科技信息平台,一方面向交通部建议尽快建设全国性的成果信息网站,另一方面加大我厅网站的信息容量。

7、加强管理力量建设。

抓好管理力量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和人员配备,不仅是顺利开展的前提,也是交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

总的来说,近年来厅管厅属单位和各市交通科技管理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宁波、绍兴、嘉兴、舟山市交通局(委)专门设置了科技(科教)处,不断向基层、向项目延伸。但当前大部分市力量薄弱,厅的布置难以落实。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3月厅发文要求各市各单位就科技创新作一次专题研究、一个月后上报。虽经催促,20多个单位中上报材料的至今只有4个。

重视管理力量是重视科技的体现,“科教兴交”必须有组织保障。今年厅对各市的综合考核中已经恢复了科技考核,为推进管理力量建设,建议将管理机构、人员配置列入明年考核内容,同时由厅组织好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开发使用管理软件,通过管理队伍的加强和管理方式的改进,弥补整个创新体系的欠缺。

三、企业、院所、中介组织层面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创新体系的运行质量取决于体系中政府、企业、院所、中介各要素是否完备、其功能定位是否恰当及作用能否有效发挥。为实现创新体系的优质运行,必须实现各要素的健全、内部结构的优化及相互衔接的顺畅,使各要素功能尽可能地得到刺激和放大,以系统的有效运行促进行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1、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成了创新主体,行业创新才会获得真正的动力源。根据现阶段交通发展特点,我们认为交通行业创新企业群应包括各类交通运输企业和交通建设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工程项目业主等。

以企业为主体,意味着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多年来,在交通科技中交通企业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企业承担的厅科研计划项目,其成果有的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有的多次获奖。据统计,“十五”期间共有22个各类交通企业和工程项目单位14次获省科技进步奖和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航海学会的科技奖。但总的来说交通系统的企业离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有不小的差距。一是投入不足,重点工程投资的1作为科技专项费用的政策长期难以落实;二是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创新所得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无关,导致动力缺乏;三是创新的人才条件、物质条件仍然不足。此外,随厅科研计划立项数量减少,企业和工程项目单位课题立项的难度加大。

为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主管部门必须给予全力以赴、科学有效的支持。我们认为首先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加大研究开发的投入;二要改善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更多地反映企业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纳企业、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研究开发任务;三要创造环境完善技术转移机制,真正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四要通过交通投资体制改革,增强企业创新的内在动力。

2、发挥教学、科研、设计院所及咨询机构的主力作用。

各级各类交通教学、科研、设计院所及咨询机构具有人才密集、信息资料齐备、实验手段先进的优势,是交通科技创新的主力。多年来,我省交通系统与浙江大学及交通部原部属院校、部属科研单位等省内外教学科研院所开展了广泛合作,成效显著;省市交通设计院、浙江交院在完成设计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开展多项研究和成果推广,并多方引进、培养人才,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推动了行业科技的进步。近年我厅所获科技奖中,省交通设计院等院所的获奖数量较多,奖级也比较高。浙江交院去年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和论文已达300多篇。

但不能否认的是,已经取得的成绩和目前状态,还远不能满足创新型行业建设的需求。在对外合作上,还需解决好外来院所的理论研究与我省实际的进一步结合、引进智力的同时带动交通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智力引进的近亲繁殖等问题;在交通系统内部,还需解决好科研资源短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科研与市场结合等问题,形成真正的智力源和技术源。

为充分发挥作用,交通各院所要主动与项目建设单位、与企业融为一体,共同打造交通科技创新链。要在吸收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科研的同时,带动自身科技力量的增长;要优化资源配置,明确发展方向,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条件建设,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要建立开放合作机制,促进与企业和大学的联合,促进知识流动和科技资源共享;要针对中的难点、热点开展研究,注重科研与市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引进、使用新技术,每年完成一批成果的吸收和推广。政府主管部门也要建立对院所的科技投入渠道,支持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和队伍建设,支持实施重大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由于存在客观原因,省交通科研所近年来并没有随行业的发展而壮大,没有扮演好应该扮演的角色,建议突破现有管理体制,下大决心、化大力气加以改造。

3、发挥科技中介组织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机构,是连接科技界与企业界的桥梁,是政府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助手,也是培养企业创新和创业人才的摇篮。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有效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整体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实现交通科技的健康发展,必须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科技中介机构。

我省长期以来缺乏高效率的交通科技中介机构、缺乏高素质的技术经纪人才。目前交通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仍处于起步阶段,中介服务已成了创新体系中最弱小的一环,成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的约束环节。

为改变这一现状,去年开始我们与湖州市交通局一起作了一项专门试点。考虑到交通行业各个专业学会、协会聚集了较多的专家和业务骨干,依托湖州交通学会建立市级科技服务与推广中心,以中介组织形式开展技术服务与成果推广。在湖州交通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去年5月“湖州市交通科技服务与成果推广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成立后,组织专题讲座、先后对全市交通系统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公路工程质量监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试、编辑印发《湖州市交通科技推广信息》,同时重点开展10项科技成果推广。在交通建设与管理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紧缺、迫切需要有专门机构提供技术指导的形势下,“中心”的受到了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一步要尽早完成试点的,在此基础上建议下发厅文,由各市自愿组建“中心”,逐步建立起市级网络,并以此为突破口,培育交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交通科技的市场运作机制,探索交通科技市场的建立和完善途径。

除此之外,各级工程设计、咨询机构也部分承担着中介的职能,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作用明显。要创造条件强化其功能,与“中心”一起形成我省的交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交通科技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分析(第3页)》来源于网,欢迎阅读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分析(第3页)。7c8

下载涉烟情报信息体系建设与运用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涉烟情报信息体系建设与运用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分析

    文章标题: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分析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本质特征。深刻理解创新,努力实践创新,是人类发展生生不息的动力。当前,以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

    电子物流体系的建设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分析

    电子物流体系的建设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分析发布时间:2011-07-04电子商务EB,electrenic business是在网络Internet开放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加强惩防体系建设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新余市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实践与成效 为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率先在全国全省基本建成新余特色的惩防体系基本框架......

    烟峰乡2011惩防体系建设半年总结

    中共马边彝族自治县烟峰乡委员会 关于2011年度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半年工作总结 县纪委: 按照马纪发[2011]12号文件要求,乡党委高度重视,按照年初惩......

    浅议加强涉烟案源信息搜集的途径与方法

    浅议加强涉烟案源信息搜集的途径与方法近年来,随着各级烟草专卖管理部门对烟草市场综合治理力度的不断加大,涉烟案件呈现出专业化、隐蔽化、高科技化和网络化的态势,涉烟案源......

    议论文素材运用与分析说理

    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素材运用得当才能让议论文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而分析说理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理性地展示自我是对写作的基本要求。议论文写作在立意和论点非常明确、论据选......

    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状况调查分析

    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状况调查分析 农业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开展重大课题调研,对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农业执法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与诚信建设 第一讲社会信用体系概述 一、诚信及其作用 1、什么是诚信诚信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