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时间:2019-05-15 11:11: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第一篇: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

摘要:王小波的《青铜时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时代三部曲的颠覆性创作,《青铜时代》以其故事的荒诞性、人物的穿越性以及语言的幽默独特性,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价值观取舍上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延续了王小波的语言幽默,而反乌托邦、反现实的创作创新也让《青铜时代》打上了独特的“黑色幽默”的烙印,这看似荒诞不羁的作品里,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非常强大的指导意义,本文即是通过对《青铜时代》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艺术来分析其在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特点,通过对王氏幽默的解读,来重新认识王小波的人生价值观:有趣。

关键词:王小波

创作

艺术特点

人物形象

一、王小波的个人生平及其创作生涯

王小波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面旗帜,出生在1952年的北京,当时正是三反运动期间,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正在悄悄发生着巨变,王小波的父亲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就在王小波出生之际,很多人认为这也是王小波英年早逝的一个原因。20岁的王小波在牛街教学仪器厂做了工人,后来《革命时期的爱情》等小说就是以工人生活为北京写作的。1977年与当时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李银河。1980年在杂志《丑小鸭》发表处女作《地久天长》。大学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校教书。1986年获硕士学位。开始写作以唐传奇为蓝本的仿古小说,继续修改《黄金时代》。在美留学期间,与妻子李银河驱车万里,游历了美国各地,并利用1986年暑假游历了西欧诸国。1988年,与妻子一道回国,任北京大学社会学所讲师。1989年,9月出版第一部小说集《唐人秘传故事》,包括五篇小说:《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红线盗盒》、《红拂夜奔》、《夜行记》、《舅舅情人》。1992年9月,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从体制内到体制外 , 从人人羡慕的大学教师变成存在 生活压力的自由撰稿人 , 获得了自由 , 同时也获得了追求自由的根底。12月,应导演张元之约,开始写作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剧本《东宫·西宫》。1992年1月,与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3月,《王二风流史》由香港繁荣出版社出版。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机场上夫妻永别。因此 , 王小波去世引起的轰动 , 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对诗意的执着追求拨响了人们遥远的记忆之琴。[ 1]

王小波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在他短暂的45岁的人生里,并不算是高产的作家,他活着的时候,读者群体多是同龄人,而在其死后的岁月里,也同样吸引着一茬又一茬的年轻人,读他的作品,模仿他的风格。时代不同,面对的苦恼和困惑可能有所不同,但在王小波的作品里感受到的对自由的渴望,对真诚的向往,都是时间永恒的主题,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独立思考、独立风趣、独立幽默的智慧,将指引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面对现实。作为真正为当代中国小说注入了新元素的作家,在知青小说的创作中,王小波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在作品钟都体现出了独特的智慧,和清醒的现实生活认知。在他同时代同时期的作家当中中,鲜少有人能达到。

二、《青铜时代》的文学价值及其艺术特点

(一)文学价值及文学地位

《青铜时代》是一部翻写唐人传奇的小说,唐传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被誉为中国短片小说先河的正典文本,分别以袁郊《甘泽谣》中的〈红线〉,杜光庭的〈纠髯客传〉,薛调的〈无双传〉为原型,作者将这三个故事演绎出充满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在作品当中,充斥着看似荒诞不经的插科打诨,反复使用与历史小说故意背离的语言,不断用“出格”来定位小说中的一个个荒谬的历史真相。

《青铜时代》是延续王小波一贯的文学风格社会主题,对于反乌托邦,反思想压制的文风承袭的又一力作,对于作品本身的“趣味性”的追求,让这部小说,显示出独一无二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借鉴了诸多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和叙事策略,在叙事中显示出王小波独一无二的才华和思想,以繁复、复杂、冗长为特征的语言叙事风格却并不令人生厌,处处充满“有趣”的品格,让幽默的语言和匪夷所思的想象别具匠心。《青铜时代》并没有完全抄袭后现代主义的反理性模式等负面思想,而是有选择地表达,有选择地创作。在《青铜时代》里,虽然古今场景变换不断,历史的概念意识没有断裂,与现实当中形成更加强烈的对比,在结尾处一反唐传奇的大团圆结局,取而代之以悲剧结束收尾,这是王小波对既定文学规则的叛逆之处,对理想世界的怀疑态度。叙述开放灵活自由,打破时序结构,不拘泥于传统,利用复杂的多线索交叉复式叙述结构,使得读者在阅读中充分体验变异中的荒诞,在荒诞的体验感中感受到愉悦,从而引人思考,发人深省。

《青铜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延续前两部的写作背景和风格,《黄金时代》以现实世界为背景,主要讲述的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时代,知识分子群体性的无能同时饱受政治“左”的泛滥横行的歧视,在民族和国家灾难泛滥的时代,无法拥有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遭遇到了一系列的不公平的待遇,在逐渐摆脱文化的过程中,主人公“王二”的心态变化,创造出一种新的知识分子形象和生存模式;而《白银时代》则是充满虚拟与想象的作品,主要讲述的是,跨世纪的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通过回忆来描述未来世界的知识分子的人生,给现代生活以深刻启示。《青铜世界》源于唐传奇,改编于过去的故事,通过写古代的过去的知识分子的故事,刻画出追求个性,追求自由,追求创造欲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权力斗争控制的封建时代,自由和个性追求,被时代画上了滑稽的符号,不断扭曲的心态和行为,使智慧和爱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演变成闹剧。时代三部曲的故事选材、人物方面看似没什么联系,但在主题表达方面,都是描写知识分子的处境,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未来,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处境,都无法脱离知识分子本身的特点和时代所赋予的特征,在叙事方面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在塑造人物方面也表现出特有的价值。

(二)艺术特点

1、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小说的语言风格直白、幽默,延续了王小波诸多作品的语言风格,在《青铜时代》里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对主人公的思想进行思辨,这时的语言充满着辩证性,无论是引领读者思考还是通过主人公的反思引出故事情节都是作品语言的一种创新手法,这是王小波的高明之处。除此之外,大量的“王小波式”的黑色幽默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而不断涌现出“别致”而特立独行的幽默感。比如:他对我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答道:您知道我早上吃了些什么吗?他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我说:这是对建筑行业的污蔑。他说:你这样子怎么为人师表?我说:您的意思是我不够漂亮,这是女生的看法吗?他说:你要知道我国的国情。我说:我怎么不知道?我每月挣30美元。[ 2]这是王二与李主任之间的对话,这段对话充分体现出了王小波的语言功力,这样的妙语连珠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幽默,更是作者思维及性格幽默的直接体现。这也就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小说当中比如《寻找无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性的细节,展现出丰富的杂学写法,不仅使故事更加的丰满,也体现出作者语言风格的丰满性。比如王仙客拥有的望远镜以及数学才能等都是语言独特性的展现。不仅如此,大量的夸张调侃,是王小波在小说中常用的语言手段,他相信文字不是用来看的,需要有节奏的快慢,这是王小波作品里的语言筋骨,有意味的夸张不仅丰富着人物形象的刻画,更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语言体验。比如,在红拂的死中,他明确地调侃着:“红拂上吊的准备事项就在专家领导下进行,和她自己没了关系。” [ 3 ]这种不合逻辑的调侃和叙述,暗藏强烈的幽默和讽刺效果,同时又充满着快感,反衬现实丑陋的同时, 又拥有了一种 “自我指涉”和“自我增殖”的转喻色彩。

2、叙事手法的独特性

《青铜时代》独特的叙事手法,不仅仅表现在一反传统叙事的规范和有序,不断跳出人们的固定思维,采用荒谬的模式,增加黑色幽默。《万寿寺》通过一个被汽车撞到导致失忆的人,以现实世界的王二和唐朝时代的薛嵩的生活交替为背景,通过想象不断穿越,在小说中,一反常态,不断通过交叉与穿越的手法进行情节的安排,通过这样不可预测不可预知的故事来表达一种对人生的不确定、多种可能性的主题,生活乃至人生,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在《万寿寺》里人物的命运感减弱,甚至消失,追寻人生的不断变化的意义和体验,追求自由的主题就呼之欲出。《万寿寺》的魅力就在于不按套路出牌的变化自由、天马行空的想象、情节荒诞无厘头、行文没有固定程式,简直是表达自由追求的典范。在讲述的过程中叙事手法的独特性让人忍俊不禁。在王二的第一叙事中添加第二叙事,在手稿中生成元故事事件,分别写了关于薛嵩和红线在失忆之前、恢复记忆过程中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有独特的想象和线索,从中蔓出枝故事的开始,将故事在发展中曼生出可能性,同时消除了叙事时间等确定性因素的描写。在《寻找无双》中, 由“寻找”闯入宣阳坊的王仙客,因寻找而蔓生出“鱼玄机”的故事被虐待与杀戮逐渐替代了寻找无双的叙事线索,逐渐浮现出无双、彩萍等人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断纠缠,成为一个开放,又由再生机制的故事生成模式。

3、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青铜时代》是王小波根据唐传奇改变而成,但人物形象方面却与原来的人物关联不大,甚至有颠覆。历史小说当中的风尘三侠,无疑是英雄美人的形象。李靖是乱世英雄,不仅慷慨、才智过人,更是有运筹帷幄的智勇双全,而在王小波的小说当中,李靖只是洛阳城里的一个知识分子,以发明为乐趣,在洛阳城里随心所欲比如喝酒、纹身、吸大麻。红拂女本应是位巾帼女英雄,而王小波的叙述中却发现,红拂其实只是在追求有趣的小女子,她的夜奔只是源于一种寂寞一种无聊的反抗。与历史上的虬髯公英雄形象不同,在《红拂夜奔》里, 他虽然是个剑客,却非常的庸俗,盯梢红拂与李靖的夜奔却毫无意义。在岛外做国王,集滑稽可笑于一身。在这样的创作中,颠覆着人们心中旧有的固定形象,改变了传统观念,同时也不乏大胆的创新新的人物形象,在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情节中,对英雄形象进行反叛,荒谬夸张却又充斥着大量的讽刺。这是对历史人物的创新,也是王小波小说人物形象的独特之处。

三、从《青铜时代》看王小波的黑色幽默

王小波把西方的幽默融进他所生活和经历的这个时代, 开创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王小波式的幽默时代。在描写手法上,通过塑造一些非正面的人物形象,借助可笑的言行表达对现实问题的种种不满,这种风格源于60年代的美国,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他们擅长突出人物与环境的不协调,通过对不协调的因素进行放大、扭曲、使读者忍俊不禁,同时又感到沉重。在描写手法上喜欢打破传统,把叙述现实生活与幻想、回忆混合起来, 把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调侃戏谑混成一团。“黑色幽默”是一种集悲剧与喜剧特征为一体的文体。它往往反映现实,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认知价值。王小波的黑色幽默不仅仅使体现在荒诞的一面,还体现着王小波式的狂欢。他通过大量的借鉴、引用,来阐释自己的人生哲理,在人生哲理当中又不断地反映着现实,批判现实,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这种幽默的黑色,在时代三部曲中,王小波惯用的喜剧精神和幽默口吻来唾弃软弱、感伤的传统,通过冷静的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对黑色幽默的风格进行创作创新,随心所欲地穿越在多种视角里,在虚拟中自由发挥,深刻揭示人性的弱点。比如在塑造王仙客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风里雨里几十年,落了一个王八蛋!”“一头闯到自己卧室里,倒在床上翻了白眼,以为自己必死无疑,其实是月经初潮。”像这样的口语化的表达、以为,其实这样的反差性的语言充斥着作品本身,通过这样一些生活化的细节,让人物的形象更加滑稽,而让人物形象更加有喜剧效果的则是通过大量的心理和对话描写。“老爹后来说,在这个世界上,就数钱这个东西最坏,甚至比王仙客还坏。” [ 4]通过这样的对比,反映作品以及王小波本人的幽默,以冷峻且戏谑的语言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态度,这种表达轻松而富有深意,又让人无法忽视它语言的有趣性。再作品当中加入其他的现实元素,利用跳跃性不断地制造现实与历史的碰撞感,让作品的表达更加有交融性也是其幽默的一种表现,比如王仙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像荒岛上的鲁滨逊一样,给自己列了正反的问题表,开始假设哪一种问题成立,通过逻辑演绎的方法来证明人物的滑稽,从而影射现实的黑暗与困境。

四、王小波及其《青铜时代》等作品的现实意义

《青铜时代》延续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的创作风格,在作品的语言上延续了一贯的“王氏幽默”,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改编,充斥着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以其独特的文学和价值意义,让后人受益匪浅,在黑色幽默开创的时代,不断给诸多同时代乃至后代的作家留下借鉴的意义和思考。超越着时代赋予他的意义,以冷峻和幽默的态度,描写着现实,不是怯生生地选取一整片黑色打压,而是选择回到人物命运本身,从人物的情感出发,去诉说时代,这是王小波的价值取舍,也是他文学意义的判断。

王小波的作品集中体现了自我的价值观,追求有趣,在无趣的人生里创造有趣的价值取向。这是他的反叛意识,也是他的精神追求。他认为,“ 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 , 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 5 ]他可以容忍一个人智力上的愚蠢,却无法理解无趣的人生。在传统的价值管理中,有趣并不是一个人的“正当意义”,大多数的人把“名利”看成是人生追求,这也是传统的“有用”的价值体系的体现,王小波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价值体系的追求,他给予我们思考人生除了“有用”更有一种“无用”的乐趣,值得追寻。这也是他为什么能够得到那么多的追随者的原因,纯粹而富有理想,永远低姿态,永远谦卑的幽默,以非主流体制外的身份,超越着主流追求,为沉默的大多数代言[ 6 ]。这样的思考在现当代社会里,尤其值得。如果说“有用”的机制体系,提倡物质追求,那么“有趣”则更注重精神食粮。“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真正的幸福从来都是来自于精神追求,这不仅仅是心灵的慰藉,更是一种知足、一种幸福感、一种创造。如果说有用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那么“有趣”则是一种形而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一个人能够做到有趣,其实并不容易,在这个时代,更加难上加难。当下充斥着对于“颜值”追求的渴慕,不少的年轻人为了拥有颜值高的外表,不惜整容损害其原有天然的美丽,王小波的作品告诉我们,一个人并不因为其颜值的高低而失去其人生的意义。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说的就是拥有广泛的兴趣,丰富的知识,以及敏感的洞察力,有个性有主见的人,我们并不刻意追求,有趣,但明确除了有用之外的价值观也是一种快意人生的选择,追求有趣,不仅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权利,说明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追求变化,同时也是对于人生价值探索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我为什么写作》[ M ],见王毅编:《不再沉默——人文学者论王小波》,第 197 页。

〔2〕 王小波著:《青铜时代》[ 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M ]北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 〔4〕 王增进,后现代与知识分子社会位置[ M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5〕 凤凰网,作家王小波逝世20周年,2017 〔6〕 张懿荣: 王小波黑色幽默的渊源与创化[ J ].中国比较文 学学刊, 2004.

第二篇: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教师教育学院 07小教中文1班 柯听挺 8号

摘 要 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情诗尤其为人所称道。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关键词 李商隐 爱情诗 艺术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析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而《促漏》一诗:“促漏遥钟动静阁,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秾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堂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诗歌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另外可以感受到李诗结构曲折深婉较为典型的如《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中呈露的是一种幽渺迷忽的相思之情。头一二句描写作者为思情所困,和衣独卧,寂寥惆怅。三四句则由人去楼空、隔雨相望的冷寂,一下进到求访所思却无获而归的失落。五六句跳至对所思对象悲情触发的设想,再折回到自己梦境依稀的慨叹。七八句又闪现由彼此遥隔而书札难通引发的哀愁。整首诗结构起伏曲折,心象层层叠出,跌宕而纠结的思绪映照出诗人流动不定而又深邃飘渺的内心,这既使得诗境在种种心绪错结中更显幽微恍惚,又构筑起一种具有浓重感伤意味的情绪氛围。这种利用视觉变化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结构,在七绝《夜雨寄北》中也同样使用得非常巧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句诗先在实境中想象虚境中的虚境,像电影蒙太奇一样重叠,回环往复中有发展变化,极富风调美,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长的感情。

他的结构通常不是全景式的扫描,也不是几种相关意象的平面缀联,而常常是以一些似乎不相干的精巧象征从多个方面叠合起来,构成多棱面的、意蕴复杂的境界。这样的诗气势缩小了,内涵却扩大了,它要求读者投入更积极的参与、更多的联想。

第二,李商隐诗歌对六朝诗风有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等。从文学渊源来说,在最能代表李商隐风格的那些诗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六朝骈文清丽精巧、秾丽绵密的特点,杜甫近体诗音律严整的成就,韩愈、李贺等人炼字着色瑰奇新颖的长处;但由于自身情感基调与审美情趣的原因,也出于大诗人对艺术独创性的追求,他把前人的这些特点融汇造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

李商隐对爱情、对理想的追求是执着的,他心中因此而深藏了痛苦,这种痛苦经过千回百转地咀嚼,写成诗歌,便已融入了诗的意象之中,因而显得深远悠长,感人至深,有一种缠绕回荡的韵味,诗的意象具有非常强的象征内蕴。他学得《离骚》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比兴手法,将难以明言的事实隐藏起来,而将其悲愤、感慨通过典型物象和不同色泽音调共同构成的意象、氛围、境界显示出来。在李商隐的诗中,意象、意境都是非常独特的。首先,我们看到李商隐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感表现力的意象。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精心的选择。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秾丽或神秘诡谲、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诸如“云母屏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红烛残花”、“凤尾香罗”等等,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感情色彩,比如《锦瑟》诗中所呈现的,是一些似有而实无,虽实无而又分明可见的一个个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所构成的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人们感受到的只是揉杂在一起的惆怅、感伤、失意等丰厚的意蕴和错综纠结于其间的寂寞的情思,只能总体上欣赏,而不能作具体的剖析。这种托意空灵兴寄深微的境界,正是无题诗别具一格的风味所在。此外,感觉凄凉而逗引愁思的月、露、细雨、夕阳等景物也是他所喜欢写的。

李商隐爱情诗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有着朦胧的意境美,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怅惘哀伤,文本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无题诗意旨的含蓄朦胧,同时为解读作品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最突出的是《锦瑟》。从诗的首尾两联中,可以依稀体味出作者是在追思年华,为那美丽、凄凉的往事而无限感伤。而整首诗的意境显然给人以飘忽幽邃之感。另一方面是他在表现方面的迷离恍惚,诗中所用那个形象常常是现实中没有的,但诗中有理性的结构和通顺的句法,以理性的结构组织非理性的形象。如《无题二首》其一:“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首联明写昨夜,颔联回到今夕相隔的现境,颈联又转为对对方处境的想象,尾联则再回到自身。结构安排上虽有“理”可循,但意象究竟不能实指,主题呈现多义。《无题四首》其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或可视为写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凄伤悲苦,但其中也寄寓着坐着自己爱情的失落与身世的坎坷之感。颔联赋而含比,明写室内外环境景物,暗寓估计境况中时时牵引的情思,由于综合运用隐喻、谐音等手法,务求深隐,读来不免费解,有着朦胧的意境美。

李商隐爱情诗写得朦胧迷幻,构成了一种显著的特征。这里面有些具体原因,譬如他的特殊经历造成了压抑的心理,他的某些秘密恋爱不可明言等等。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诗歌终究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一定的艺术特色总是和诗人的有意追求分不开的。李商隐那些朦胧诗篇,虽然不大容易读“懂”,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普遍的喜爱,那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艺术生命。李商隐通常不是直接抒发单纯明了的喜怒哀乐之类的情感,他着重表达的是对某些人生经历的内心深层体验,这种体验往往是多方面的,流动不定的,有时连自己也难于捕捉,更不易明白地转达,因而只能用象征手段作印象式的表现,由此造成意境的朦胧。但是,诗人也不是没有控制晦涩的程度,他还是作了必不可少的点明,像《锦瑟》诗,虽然无法知道它所表达的伤感是由何而起,但“一弦一柱思华年”,却让人们了解其范围是在对过去美好年华的追忆。所以,这一类诗要作详尽的解析简直不可能,但它的情绪却是可以感受的。总之,李商隐爱情诗的创作证明了诗歌并不一定需要表述明白的事实,而可以以朦胧的形态表现复杂变幻的内心情绪,这是一大贡献。

李商隐爱情诗还继承六朝诗风的设采繁艳,词皆缛丽。他的爱情诗大都词采缛丽,所谓“艳情尤丽”(许学夷《诗源辨体》)或谓“义山诗寓意俱远,以丽句影出”(王夫之《唐诗评选》)。像众多《无题》诗和虽然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用语绮密,色泽艳丽。要指出的是,词虽缛丽,却无板重之嫌,原因是绚中有素,搭配得好。难得的是,诗中语词的绮丽总与意象的五光十色、情味的含糊、境界的朦胧同生同存,故读者读诗,未明其义,即被它所深含的难言之美所吸引。这在李商隐的众多无题诗中皆有如此审美效应。由于李商隐惯于使用史事、神话创造朦胧境界抒情达意,故所用语言多与史事、传说有关,如瑶台、碧城、凤巢、蓬莱、玉殿、琼树、兰丛、金莲、灵府、素娥、婵娟等,就显得高华典雅。

总的来说,李商隐的爱情诗无论是直观方式的心灵折射,还是朦胧形态的情绪传递,它们都或明或晦地摹刻着作者特定的心理情状,这种心灵的体验在更多时候贯穿着痛苦人生形成的忧伤的情结。也许正是这样一种感伤的心灵化与情绪化的风格,使得李商隐的诗更显出其情感的魅力。

第三,李商隐的爱情诗大多大量地使用典故叙事、抒情、寄慨。他不仅熟悉典故,而且精于用典。他在诗中大量用典,多用典故既有历史事实,也有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故事,而且他用典往往讲典故置于叙事、议论之中,或者说是借用典故叙事、议论,这样做的好处是避免忌讳,能比较充分地言志抒情,话又说得婉曲含蓄。在典故的运用上,李商隐继承了屈原以来的“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的传统,委婉含蓄,言近旨远,“寄托深而措辞婉”。这固然造成了他的诗歌隐晦难懂,但是也因此形成了李诗“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而酌不竭”的独具一格。

李商隐脍炙人口的诗作《锦瑟》里的使用的典故更是令人赞叹不已。此诗中间四句用典,朦胧的意味更浓。但又使人深深感受到往昔的事和人如像“晓梦”似地迷离短暂,“蝴蝶”似地优美翩跹;“春心”那样热烈眷恋,“望帝”那样忧伤痛苦;清纯凄凉犹如海上明月、月下泪珠;最后却又如玉上青烟,冉冉消融在暖日之中。这都使人有回肠荡气之感。李商隐对典故的创造性运用与结构布置的特殊性形成了这种朦胧美。就用典而言,李商隐不但在诗中融入大量的典故,而且常常对它们赋予心得解释,甚至增如其原来所没有的内容,并将相互没有关系的典故根据自己的需要置于一体,从而传达一种内心的感受。再引《锦瑟》一诗中的四个典故为例,“庄生”句用了《庄子·齐物论》中庄周梦见自身化蝶之典,但《庄子》原意是在说明“梦”与“觉”(梦中的景象与醒后的景象)并无截然的界限,且根本没有说那是黎明时分所做的梦,李商隐却舍弃“梦”与“觉”难分的原意,从而突出了梦境之美,并称它为“晓梦”,进一步强调其短暂、恍惚,同时改“化”为“迷”,使其内涵更为扩大。“望帝”句用的是《华阳国志》中周末蜀国君主杜宇死后魂化为杜鹃鸟、暮春悲啼而至于口中出血的典故,但据原典,只能说望帝将自己的心事寄托于暮春啼血的杜鹃,这心事本非“春心”,经诗人如此一改,遂变凄厉为缠绵。“沧海”句用的是《博物志》中海里鲛人哭泣时泪流成珠的典故,但原典并未言及月亮,诗人增入“月明”,使大海与珍珠都蒙上一层柔和的清辉,又将鲛人泪改化为珍珠上有泪痕,更有凄凉的意味。“蓝田”句所用典故不知其出处,中唐诗人戴叔伦曾将“蓝田日暖,良玉生烟”比喻“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诗景,但从以上三句来看,诗人所追忆的往事必甚热情而凄艳,并非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所以,运用此典当是说梦中的蝴蝶终于如玉上青烟般地消失。总之,这四个典故都是诗人创造性地运用,以此传递心灵特定的感受。其用典的意思难以具体而明确地落实,具有模糊性;典故之间本没有牵连,各自独立,但出现在他诗中,也许已有某种内在联系,却未明言,因而可以引发读者种种联想,使全诗蒙上一层朦胧幽晦的色彩。但它们在整体上所传递出的一种迷茫、失落与忧伤的情味,同诗歌首尾两联惘然自失的悲慨交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尽管朦胧仍能使人体味到的人生惆怅感。

还有我们不难看出,李商隐用典时多能沿用典故的本来含义,但出于表达感受的需要,也会活用典,或翻出新意。因为李商隐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所以他对事物的矛盾和复杂性有充分的感受,结合他的体验和认识,常常把典故生发演变成与原故事相悖的势态,由正到反,正反对照,把人思想活动的角度和空间大大扩展了。举《嫦娥》为例,诗作虽咏嫦娥之事,却一反乞求长生不老的传统写法,极写她成仙之后“高处不胜寒”的凄冷情境,借嫦娥对女冠的寂寞孤独寄予思念与同情。这里明显有心境孤寂的诗人的影子,清高伴随着孤独,对此,诗人既自赏,亦自伤,可以视为他对自己处境的心灵独白。由此可见李商隐活用典故的高妙之处。

李商隐天赋极高,又敏感多情,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以状其情绪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诗作中所流露的又多为要眇蕴藉之情。但是我国古代不少爱情诗的作者,往往以一种玩赏的态度来对待女子及其爱情生活。李商隐的爱情观和女性观是比较进步的,他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从一种纯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来写爱情、写女性。在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影响最大的还是他的爱情诗。因而他爱情诗的艺术特点很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刘学锴·李商隐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2]邓中龙·李商隐诗译注·湖南:岳麓书社,2008年3月 [3]宋宁娜·李商隐其人其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年12月 [4]邓丹·李商隐诗赏读·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4月

[5]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 [6]叶君远·中国古代文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第三篇: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袁玉凤

内容摘要: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分类、散文体现的艺术风格,从构思情感语言进行了论述。朱自清先生散文语言优美流畅,朴素简洁,清新隽永。细腻委婉的景致观察和描写,精雕细刻的语言锤炼,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新颖别致的布局构思,融情于景,创造了一种情趣之美、景趣之美、希望之美,为新文学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

关键词:

朱自清、文学地位、散文分、艺术特点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朱自清先生是一位诗人和散文家,又是一位著名学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仅以描写见长,并且还在描写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成就是很高的。在课本里最早接触先生脍炙人口的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朴素慎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先生有着驾御语言文字的高超技巧,他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底在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细读先生的散文,让我们领略到语言美的魅力,使我们感受到美的熏陶。

一、朱自清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成为一个进步的教授;由一个旧社会的狷者,成为一个民主的斗士。他走过了自己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号召我们“写朱自清颂”。朱自清先生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先生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

朱自清先生从小深受私塾教育熏染,家教严格,养成其温和规矩的性格。他好读书不好交际,大学毕业后,长期在师范和中学教书,过的是平静清平而又师道尊严的生活,即使在成了大学教授之后也脱不了“土气”(叶圣陶、陈竹隐皆提到这点)。先生的生活缺少大波大澜,缺少激烈地情感撞击,缺少灵魂撕咬的痛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日常生活的中和主义”,是“中性人生观”,这跟中国古代的 “温良恭俭让”、“发乎情,止乎礼” 很近似。山水校园、诗酒唱和、教书著文,是朱自清先生一生典型的生活方式。先生的诗太过平凡与他的生活与性情太过平实相关,其成就在散文,实因五四新文学诸文体中惟散文与旧文学冲突最小,与他性情较为相融。朱自清先生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二、朱自清散文的分类

朱自清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写诗,1923年先生写的第一篇散文《歌声》,就显示出他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品种多样,有随笔,有游记,有特写,有杂感;先生或用以叙事言情,或用以状物绘景,或用以谈文论学,或用以评时议势。先生的优秀散文,往往兼有叙事、抒情、描写、议论诸种因素。据其侧重不同,可以把他的散文分为抒情、叙事、议论三种类型。

在朱自清先生的全部散文中,最为光辉绚丽的篇章,应属他的抒情小品。作家的名字已经跟他的抒情名篇融为一体,密不可分。提起《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等,人们马上会联想起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浸入”其中的作者——朱自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既平易近人,又朴素清新,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他不事修剪,自然天成的特性,不仅充分显示了白话文的功绩,而且富有诗情画意,给人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其作品题材可分为三类:一是以写当时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些散文,代表作品有《白种人—上帝的骄傲》、《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和《执政府大屠杀记》。二是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代表作有《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绿》等。三是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的作品,代表作有《背影》、《儿女》和《悼亡妇》,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

三、朱自清散文的主要艺术特点

1.散文中写出了情致

所谓情致,就是散文具有的带有个人风格的那种味道,读起来有与众不同的感人力量。在《冬天》写道:没有刺骨的寒风,没有鹅毛般的大雪,这样的冬天“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冬天。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冬天就是热腾腾的“白水煮豆腐”;冬天就是西湖的美丽月色;冬天就是温暖的台州的家。亲情、友情、爱情在这样的冬天中显得格外动人。没有雕饰,没有渲染,平淡地叙述着,一如作者一贯的散文风格,有一种真挚的美。作者借助想像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人们之所以喜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还在于他能“诗情的地用感情承受现实的印象”。朱自清先生在描写客观景物时,总是融入自己的感受、情绪,正如刘勰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他笔下的自然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充满情意的“人化的自然”。试看《绿》中的一段: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地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接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杂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朱自清先生采用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梅雨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以及柔嫩、纯洁诸种形容,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梅雨潭被作者情意化,使人感到它有醉人的绿、迷人的美。

2.散文中的真挚情感

朱自清先生十分重视感情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朱自清先生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朱自清先生抒情的特点是:真诚、含蓄、适度。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适度就是浓淡相宜,浓而不烈,清而不淡。先生曾在他的日记中表明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态度:“觉得感情无谓者,宜节产。”可见,感情冲动,是他创作的缘由。随着喜怒哀乐的不同,作品的色调呈现异彩;感情是先生文章主题思想的根基,又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而寓情于事(景),情事(景)交融的情感表现方式,对文章主题作了细腻、朴实、感人的体现。朱自清先生曾这样赞扬荷兰画家冉伯让:“他与一般人不同,创造了个性的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这个人放进他的画里去”。朱自清先生自己,正是将他的思想感情放进他的作品中的有特色的作家。他的抒情散文之所以历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作者有自己的抒情特点,读者观其文如见其人。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从思想内容说,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他的《背影》有着动人心弦的力量,流露出一股深情,是一片至情文学。《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的抒情散文。文章写的是1917年冬,因祖母去世作者从北京至徐州,和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办完后,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北京上学,父亲同行一段路以后,不得不在浦口车站分手时的情景,《背影》的题材极其平常,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还通过真实地反映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一般人们的困苦生活,境遇以及凄凉灰暗的社会世态。

《背影》有着叩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为了表现真挚的父子之情,朱自清先生以背影为文眼,对各种材料进行艺术的裁剪和布局,浓淡相宜的组织安排,构成了严谨缜密的结构线索,将父子之情表现的含蓄而淡沉。第一,它构思巧妙,有新意,布局凝炼更精美,先生把描写的的焦点凝聚在一个极普通又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全篇写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开头却只说忘不了他的背影,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并点题的,但是作者也没有扣住背影写下去,而是由远及近地层次有序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并再三强调父亲对远行儿子的慈爱温情,在这简洁的叙述中,笼上一层浓郁的悲切气氛,这为下文重点描写父子离别情景作了铺垫,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作品在着力于刻画背影时,避免平均着墨,尽量做到浓淡相宜,虚实结合,如作品中除开头以背影点题外,又三次提到背影。第二次是为了给儿子橘子,父亲过铁道,作品饱含深情,用笔较重,具体细腻的勾画了父亲的背影,其中有虚。第三次是写离开车站时,父亲一刹那的背影,只虚带一回;“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淡淡的一笔,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都活画了出来,是对前面描写的补充,这里虚中又有实。第四次则是结尾,作者引用父亲来信中的话说明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仿佛又一次见到了父亲的背影,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是幻觉,也是实情,它把全篇情感升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并与开头呼应,可见作者非常重视剪裁艺术,紧扣背影这一中心来提炼素材。精心构思布局详略得当,虚写实写结合,紧凑而和谐地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作者以简洁有力的文笔,透过背影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境头,作者没有静止地描绘父亲的背影而是通过自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先描摹他的形态,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写出了父亲的老态、憨厚,接着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父子蹒跚的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倾”„„„„父亲艰难的举动,臃肿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使他禁不住落下泪来,这里背影的描写,把父亲对儿子的一腔爱怜之情以及儿子的心理变化和盘托出。第三,抒情和叙事有机结合,《背影》是一篇至情文章,是作者在读了父亲的来信后“泪如泉涌”,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作者的感情和父亲的背影完全融在一起了,对于父亲的深切眷念,作品在追叙之中巧妙的以自己的悔恨的情绪加以反衬,这样使思念之情格外深沉。第四,语言朴实、凝炼,文章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文字,简约素淡,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自然朴素,隽秀的风格,全篇用字惜墨如金,话短情深,父亲的话虽然只有六句,却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3.散文中精巧的结构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清秀隽永,语言优美凝炼,富于文采。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和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炼,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好的散文,不仅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是骨骼。因此结构对于文章是否完整有重要作用。没有坚实匀称的骨骼,文章便立不起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正是自觉做到了这一点。他的散文有极严密的结构,他善于把纷纭的事物组织、剪裁得单纯、分明,而使每篇的布局都十分完整和谐,围绕文章中心,对材料能放能收,形散而神不散,显得随意而又巧妙自然。

《荷塘月色》便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缜密精美。作品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头,既揭全文之旨,又设计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淡淡的忧郁,矛盾的组合,都融入在这一篇被称为“模范”的“白话美文”中,从中你会体会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忧国忧民的情思,以及如荷般洁身自好;你也会体会到朱自清先生驾驭语言的超凡的能力,如同画家手中的笔,轻描淡写中就给我们画出一幅素净的山水画。作者“一路行去”,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尽情享用这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紧扣“荷塘”和“月色”错落有致地一一展现月下荷塘的景色。全篇描写了五个场景,从小路到荷塘,从停立环顾到神往凝想,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继而转向历史的回顾,又形成清晰的时间顺序,既精镂细刻,又大开大合,奇峰异起,顿生波澜,整个画面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既极写月下荷塘的“神异”美,又细腻地展现作者“颇不宁静”的复杂微妙的感情层次。全文首尾呼应,浑然一体。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荷塘月色》都堪称是完美之作!

四、结论

朱自清先生平凡而高洁的人格,卓越的凝异的文格,以及温雅、宽容、理性的言论格,无不相统一而具张力,丰富着其人和其文的世界。杨振声先生曾如此评价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他文如其人,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宽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出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们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尤其是抒情写景散文)在艺术上呈现的美是明显而独特的,他的风格自然亲切,细腻平易,读他的文章总会使人的性情受到熏陶,写身边小事却又能感人至深。先生的散文领域留下的遗产:认真的写作态度,高妙的写作技巧,优美的散文意境,是永远值得称道与学习的。

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情彩》,中华书局,2008年11月第1版。2.朱自清:《欧游杂记·荷兰》,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7月。3.《朱自清全集 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年3月第1版。4.《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馆编,华厦出版社1997年版。

5.《朱自清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6.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1948年9月《文讯》第9卷第3期。

第四篇:论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

论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

[摘 要] 汪国真诗歌把握年轻人的心弦,通过抒发日常生活的情思和人生感悟,直白又不乏诗味地将深刻的人生哲理娓娓道来,让陷于迷惘困境又冲动浮躁的年轻人找到前进的明灯,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本文将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形成进行探讨。

[关键词] 汪国真;诗歌;艺术特点

汪国真,中国现当代诗人。1990年开始出版诗集,第一部诗集为《年轻的潮》,之后又出过多部诗集。汪国真作品的特点是主题积极向上,纯真而超脱,代表作为《年轻的潮》、《年轻的思绪》、《热爱生命》等。在1990年代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为什么汪国真的诗如此受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欢迎呢?究其根源,我们不难发现汪国真的诗具有一种令人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于平凡中探索的诚挚热情。他抓住了时代的脉搏,弄透了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特殊心理,他们需要一种既要形式简约,内容通俗,又表现丰富的文学形式来引导。汪国真诗歌注目于年轻人们的人生境遇和生活随想,潇洒、豁达地写出现实中的真情,平凡中的至理。汪诗的不晦涩不深奥、富有哲理而乐观积极的风格吸引了无数年轻读者,使汪国真成为了风靡一时的“诗坛奇迹”。

第一、从表现上来讲,汪国真诗歌具有清丽、婉约的特点,如一个温婉的女子,喁喁细语,娓娓慰言。汪诗的这一风格,使其内容明白晓畅,尽显柔美。相比海子,他没有时代的混乱、历史的深沉,绝没有大地、天空、麦田、王子、死亡……汪国真的诗歌细腻缜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如倚楼伫立的女子,不是“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却是审视自己,激励自己,如独白一样:岁月如水/流到什么地方/就有什么样的时尚/我们怎能苛求/世事与沧桑。

第二、从内容上来讲,汪国真诗歌具有平实、直白的特点。汪诗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而这问题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引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这种的量化的哲理,十分适合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中学生的人生经验较少,对自己所面临的人生问题,常常手足无措,而汪国真以诗歌的形式,给中学生们提供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这些年轻的青少年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如:不站起来/才不会倒下/更何况/我们要浪迹天涯/跌倒是一次纪念/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这首诗简短而寓意明晰,适宜抄录与赠与,也适宜大众毫不费力地在闲暇时得到身心舒畅。

第三、从抒情性上来讲,汪国真诗歌颇有疗伤系的特点。感情平实,具有励志性和感染力。就像做着常人也会做的事情,但却时时有不一样的想法流露。大多时常处于怅惘和忧伤的情绪中,有时候很淡漠,有时候会突然一跃而起做一些冲动的事,而旁人来不及惊讶便已忘记。汪国真以独有的抒情方式,凝练的语句,撷取了某个人生的片断,给广大读者心灵的共鸣和生活的启示。如: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 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

第四、从受众来讲,汪国真诗歌比较适合青年人阅读。尤其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汪国真的很多抒情诗、励志诗他们都耳熟能详、琅琅上口、信手拈来。汪诗大抵跳动着一种年轻的旋律,有一种属于年轻人的单纯本色。汪诗能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普通感受里看出永恒。在题材上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往往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进行创作,要么是对生命的感悟,要么是写赤诚之心,要么是对风物的歌咏,要么抒发青春和爱的痕迹……凡此种种,为广大青年人所喜闻乐见。

汪国真诗歌特点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汪国真父母厦门大学毕业,分配至劳动部。1956年,汪国真在北京出生。1971年,汪国真初中毕业,分到了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开X51立式铣床。1978年9月,汪国真考入暨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他一生平和,没有什么重大挫折。在社会上层却有关怀普世的心态。他中正平和、睿智冷静。他不像钱钟书,嘲笑这个嘲笑那个;他不涉及暴力,不涉及色情,不涉及政治,积极探索自身。汪国真本身深受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和狄金森四位中外诗人的影响,于是在他的诗歌中兼有了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普希金的抒情和狄金森的凝练(汪国真自语)。汪国真这种气质,与一位歌手林志炫很相似,个性恬适,温文尔雅。

汪国真诗歌中没有宏大的历史,也不玩味隐晦的内心世界,他把视角投射在人们目前的境遇上和生活中,截取其中某个方面进行文学的艺术创造。从平凡的事理中发现感动,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其诗风明白晓畅,富有哲理,成为一种文学的诱导。他的诗歌没有纵深、惨痛和焦虑,更多的是平易、恬淡和豁达。因此,汪诗呈现出的清丽婉转、直白通晓、精炼而富有哲理的艺术特点,为广大读者乐于接受,并在深入其中时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2]《论汪国真诗歌的哲理思辨性》,杨武佳,梁志鸿;《青年文学家》2011(3).作者简介:王志勇,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党政办公室,研究方向:诗词。

第五篇:论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及文学史价值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文学史价值

—以《背影》为例

摘要: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中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作为一位散文大家,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语言 构思 布局 情感 文学史价值

朱自清是新文学初期继冰心之后的一位突出的散文作家。当时的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而朱自清则完全打破了这种迷信。他在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上融合中西方文化,创造了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因此,说到白话文运动的成功,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在“这方面的成就要和语体文运动共垂久远的。”

所以他的散文具有鲜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艺术语言清新、自然、悠美、典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是他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的生动展现。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

2.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背影》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3.抒情色彩浓郁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其中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二 朱自清散文的文学史价值

《背影》表达的是最真挚的父爱,是一种血缘亲情,是现代文学史上以亲情为题材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年代,因此五四新文学的作家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反对封建道德和礼教。对父辈们不满,甚至对家进行质疑和批判,二《背影》则与一般的五四作家反对父辈的作品不同,它继承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是人们重新感受到舐犊情深,知晓感恩孝敬父母是毋庸置疑的。朱自清就是怀着对父亲感恩怀念的心,创造出这篇包含浓厚亲情的经典之作。文学是展现人性的,朱自清正是用《背影》展现了人类最真挚深切的感情,展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背影》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出大爱无言的亲情,感动了一代代读者,至今仍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背影》描述的父子亲情,可以作为道德文化教育题材,是人类文化永恒的主题,是全人类的精神文明财富。

《背影》对现代和当代散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四”散文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发生质的置换,中国现代散文从传统的“文以载道”转变为人本主义的“自我表现”。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新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朱自清的《背影》写出了自我,真挚,真实的表达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感情,并且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既体现了传统散文的形式,又注入了新鲜的生命力,为后来散文家提供了参考价值。他还是亲情散文的参考范本,是五四新文学第一篇写父亲的散文。在这之后,众多作家开始以亲情为题材的散文写作,并且作品借鉴了《背影》中的“背影”这一意象和其所采用的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由此可见其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影响之大,以及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经典的文学史价值所在。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集》

2006年7月

西苑出版社 2.朱光潜

《回忆朱佩弦先生》

商务出版社

1948

3.杨振声

《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

三联书店

1987 4.蔡清富

《朱自清散文选集》

2004年8月第二版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下载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王小波《青铜时代》的艺术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马克吐温艺术特点

    An Analysis of Mark Twain’s Humor in Running for Governor1. Introduction1.1 Mark Twain and Running for Governor Mark Twain,pseudonym of Samuel Langhorne Clemens......

    红楼梦艺术特点赏析

    《红楼梦》艺术特点赏析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巨著,是作者曹雪芹“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

    教学艺术论

    现象:学生迟到是一种常见的教育现象,本身是一件轻度的违纪现象,可算是一件小事,但却不可小觑。因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今日上学迟到、纪律散漫,明日就有可能......

    -论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论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特点 【摘要】国一些著名的声乐作品如《木兰从军》、《母亲河》、《孟姜女》等均是出自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王志信先生之手,他自20世纪80年......

    论辛词特点

    论辛词特点 第一次听到辛弃疾的名字时,你可能觉得霍去病的名字有点相似。确实有关辛弃疾的名字的说法是他的爷爷辛赞希望他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所以起名弃疾。在现实中,辛弃......

    从《黄金时代》浅谈王小波的写性艺术(大全)

    从《黄金时代》浅谈王小波的写性艺术 摘要:中篇小说《黄金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中臻于完美的篇章,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表达出来的“性本寻常”的理念——性充其量只是我......

    陆游诗歌的艺术特点

    《唐宋词选》读后感 陆游词的艺术特点摘要:陆游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诗人,因此爱国题材是陆游创作的中心题材,抗敌复国是他诗歌反复强调的主题。他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