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较文学学习体会
比较文学学习体会
在没有接触比较文学这门课程之前,我一度认为,所谓“比较文学”,就是将任意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进行比较。而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对教材的阅读,我对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比较”一词,应是方法的代名词,既包括比较本身,又包括了考证、演绎、对比、统计等多种方法,而“文学”也是广义的,除了作品之外,还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批评等,具有文学的综合研究之意。乐黛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将比较文学界定为“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艺术形态关系的学科”。这使我认识到了我曾经对比较文学的认识有失偏颇。
比较文学关注各国文学间的关系,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跨国界,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文学关系和跨学科,研究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乃至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我认为,跨学科的比较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有利于让比较文学冲破各种学术研究的界限。
比较文学经过法国学派、美国学派、苏俄学派的发展,其理论和研究方法越发的完善。而在中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较文学的发展过程历经起伏。缺乏原创性的理论建构确实是中国比较文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中国的学者需要结合中国自身的文学经验找到适合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的原理,以促进我国比较文学更好的发展。
在接下来的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在掌握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我要尽可能的熟悉本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并了解更多的艺术形式,这样才能在比较文学方面取得进步。
第二篇:比较文学论文作业
天津理工大学比较文学作业
汉语言文学2班汉语言文化学院
从电影《足球尤物》中浅谈中西方文化
摘要
电影《足球尤物》是根据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十二夜&;改编过来的现代版。少女维奥拉是电影《足球尤物》里的女主人公,由于她学校的女子足球队被学校取消,为了能继续踢足球便和好友进行了一系列密切的计划。女扮男装代替她哥哥到了他的学校,并认识了室友杜克。维奥拉在于杜克的相处中爱上了杜克。最后由于维奥拉的大胆承认与表白,她与杜克和好如初,同时她也实现了自己足球的梦想,证明了女人的价值。其与中国古典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对比,显示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与文化观点。
关键词:维奥拉 莎士比亚 祝英台 中西方文化 时代主题
第一章 对《足球尤物》的深刻分析
1.1维奥拉在影片中的形象分析
维奥拉是电影《足球尤物》中的女主人公,电影通过刻画她为了实现自己的足球梦想,不惜女扮男装混入哥哥的学校,最后阴错阳差找到了自己的真爱的故事。电影向我们展现出一个现代女性富有激情的开放精神。维奥拉作为新时代的女性,她活泼好动,不热衷于名利场上的名媛淑女形象,对于母亲的百般央求她都无动于衷。她为人处事有自己的一套准则,她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在宴会上她行为举止才会令人咋舌。作为女人,维奥拉更是懂得要为自己的权利争取到底。在得知自己学校的女足被解散了之后,她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想尽办法去告诉世人作为一个女人,她也可以积极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她机智善良,在混进哥哥的学校之后得知室友杜克,也就是本片的男主人公爱上了另一个女孩奥莉维娅,她大胆的为他想办法,但善良的她却不知自己在于杜克的相处过程中早已陷入爱情的漩涡。同时,维奥拉又具有勇敢的精神,影片中她敢于追求自己的所爱。当她明白奥莉微娅并不是真正喜欢杜克,而是故意要让她吃醋的时候,她就大胆的向杜克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慕,为自己的爱情争取到底。更重要的是,维奥拉有着一种一般人做不到的精神,那就是坚持不懈。被选为替补队员的时候她也没有气馁。而且虚心和杜克一起努力,日日夜夜地练习,只为可以站在足球场上向大家证明自己的实力。一个女孩子可以有这样的魄力也是值得称赞的。当然,最后的那场比赛我们可想而知,由于队友的的共同努力,维奥拉所在的球队战胜了对手,她凭着自己不凡的能力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维奥拉作为一位在开放时代成长的女性,体现出的一个女孩子特有的开放激情,机智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
1.2《足球尤物》所体现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道德等等,从而使人的思想得到彻底的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后现代电影则是倾向于平凡的小人物、平凡的主题、平凡而琐碎的故事。电影《足球尤物》便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种种特点。影片以足球这一极其平凡的运动项目作为故事的核心要点,围绕足球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拉对足球事业的热衷,围绕足球成全了一对恋人的唯美爱情故事。这一看似简单的运动,却蕴含着现实与梦想的激烈碰撞。女主人公为足球不惜女扮男装,其哥哥为自己的音乐事业不惜远赴国外,这种种都可表现出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这个时候,国家前途、传统道德在他们身上都不起任何作用,因为人性得到了充分的解放,人们有权利追求美,有权利追求自己所爱。
第二章 《足球尤物》与《梁祝》的对比
电影《足球尤物》中维奥拉女扮男装的行为,让人们不难想到我国古典小说《梁山伯与祖英台》中的祝英台。中国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一同前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始终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儿身,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过世。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投入坟中,其后坟中冒出一对彩蝶,双双飞去离开了尘世。两部作品不一样的结局发人深思。维奥拉与祝英台同身为女性,但二人所处的国家不同时代不同。维奥拉性格开朗,恋爱自由,富有激情。这是因为她所处的是一个开放自由的时代。而中国当时的封建礼教养成了祝英台含蓄内敛的性格,虽有心爱慕却终不能说出口,传统的禁锢不允许女性有追求自己的爱情婚姻的权利。在对自己爱情的态度上,维奥拉积极勇敢,而祝英台却只能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慨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了女性人物一喜一悲的命运。同时两部作品在音乐的选取上也有很大不同。《足球尤物》中富有激情的音乐带给人们青春与活力,而《梁祝》中的音乐则是凄美为主,生动地展现出梁祝二人相爱却不得的苦楚。
第三章 浅谈其与《梁祝》两部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主题
梁祝的传说主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婚姻自由的追求。它是民间文化的积淀,代表了民间文学中积极向上的部分。二人的凄美爱情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我们透过祝英台女扮男装所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的表层思想,能更深一步地把握到当时社会进步中要求男女平等、呼唤女权回归这一深层的时代主题。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向一切顽固封建势力作顽强的抗争。
电影《足球尤物》通过女主角维奥拉男扮女装追求足球梦想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伟大,梦想的伟大。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在影片的开头,女主角就曾说过&;如果你不能加入他们,那就打败他们&;。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女主角维奥拉和其他平凡的名媛淑女不一样,她心中有梦,她坚定地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足球而不是公主裙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而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维奥拉喜欢的杜克也说&;不要惧怕伟大,有些人生的伟大,有些人成就伟大,有些人则被伟大所信任&;。是啊,平凡的生活谁都可以去过,但那缺乏激情缺乏梦想。不要惧怕梦想的巨大亦或是艰辛,而是要想着如何成就自己的这份信心,女主人公正是凭借自己的实力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而杜克的信任和爱也成就了他和维奥拉的二人世界。在那个信奉淑女的时代,维奥拉以自己的力量告诉人们,并不是只有名媛淑女才可以找到爱情,那些看似光鲜华丽的他们也许就根本不懂什么是正正的爱情。而热爱足球事业的她虽然不拘小节,大大咧咧。但她一样可以事业和爱情双丰收。同时,《足球尤物》这部电影也在幽默诙谐中向我们展示了维奥拉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影片中有许多令人禁不住发笑的小片段,像是她怕被别人发现自己是女生,想尽一切办法让室友崇拜她相信她等等等等。正是在这种活泼的气氛中我们才得以更好的了解到西方文化的开放包容。自由、进步、追求爱情便也成为西方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
总的来说。两部作品在女主角的形象塑造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女主人公都是为了读书或是自己未完成的梦想而女扮男装,最后邂逅男主人公。但两个作品的结局并不相同,所体现的时代主题也不尽相同。表面上看,梁祝最终结局是以二人殉情而终,但最后她们还是化作蝴蝶双宿双飞,他们将爱情的希望寄托给来世,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便是个喜剧结尾了。而《足球尤物》里维奥拉和杜克所追求的则是现世的的幸福,实实在在的生活。来世的期盼和现世的享受形成鲜明地对比,反映出中西方截然相反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
第三篇:比较文学学习心得
中文0993
大魔王
2009959036
比较文学学习心得
一学期的《比较文学》学习,在此,即将告一段落。而对于这个《比较文学》本科期间不深讨的课程,一学期的时间,或多或少有些心得和自己的想法。
开课处,老师说道,《比较文学》目前还是一门不成熟,虽然《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的研究,即使它最早出现在法国,但是,至今,比较文学还是一门没有取好名字的学科。
前几天一个在北京同样学中文的朋友跟我说:“比较文学太不成熟了,学科出现到现在有70年的历史,最多可以算作100年吧。”
关于这个历史长短,我没有去研究过,更没有仔细论证过。但是,我觉得,比较文学这个学科不成熟与它的历史短似乎是毫无关系。比较文学之学科不成熟是因为“研究群体”的票友性质,不具有井岗山精神。
我本来就对比较文学这个学科没什么好感(对其它带有“比较”二字的学科也一样),真不知道比较来比较去最终能得出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来。本来“比较”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是好的,但现在好像都为比较而比较了,还成了一门显学。国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很浮躁,绕来绕去,都没有抓住重点和实质。
好在我们的朱老师的讲课极为生动,虽然《比较文学》本身是比较枯燥,但老师总会引申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后回过头再来讲解课本内容。于是,先前对《比较文学》比较消极的想法,慢慢的就殆尽了。
那么,我先说下我学到的关于《比较文学》。
所谓比较文学呢,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比较文学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文学批评家、巴黎大学教授维尔曼。1827年他在讲授中世纪和18世纪法国文学课时,曾几次使用“比较文学”和“比较分析”等术语,两年以后他将题名为《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讲稿出版。1865年后,“比较文学”作为专门术语而被普遍接受。
19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那么学习《比较文学》的实际意义在哪里?大学学习,归根结底是要为日后的人生服务的。简而言之,之后的工作能不能用到《比较文学》这是我所关心和了解的方面。
中文系里的专业,现在找工作最不容易找的是古典文献、古代文学,但是古典文献又是中文系里研究最实在的、最成熟的,只是研究的人太多吧?在实在的这一点上,现当代文学自然没法去比。不过,人们批评古典文献一般是从“创新”上去批评,说古典文献没有“灵性”没有“思想”,只是故纸堆。最近几年,研究古代文学的人里边也有一些乱整的成份了,比如,解读“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什么什么稀奇古怪的“解裳”、超现代的床,解读“蜡矩成灰泪始干”和金瓶梅差不多了,等等,都是信口雌黄,“灵性”飞扬了,这也不好。
总之,不成熟的学科,“钻空子”容易些。成熟的学科,“进步”缓慢些。不过,客观地说,不成熟的学科总得快一点成熟才是,成熟的学科也要锦上添花才行。许多东西,不同专业之间,没有办法拿来彼此比较,张三不能跟李四比,李四不能跟王五比,张三是博士不一定比王五是硕士好多少,李四写了十篇文章不一定比张三只写了一篇文章强,李四发表的“权威核心”是个不成熟的学科不比张三发表的“一般刊物”强,不同学科之间,确实很难去相互比较,就研究者个体来说是这样。但是,就学科整体来说,还是能够进行比较的,一比较就看出来拿个是不成熟学科哪个是成熟学科了。
我个人是推崇“比较”二字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因为比较而“存在”。只是,问题是,“比较”的前提是学术的积淀、知识的积累,没有跨学科的、十年二十年的、冷板凳的积淀、积累就不要去做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学术,不是靠忽悠人就能行的。学术也不能靠韦小宝那样的灵活就能行的,从读大学到评上了教授、博导一直都没有读几本书的人也不少,这才是问题所在。不管你是韦小宝不是韦小宝,都得有冷板凳的读书的经历、积淀、积累才行。
我个人是不会去批评“比较”的。但是,“比较”的前提是学术积累,没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就不要去“临时”地造出个学术的原子弹来!临时的拼凑,拿个名词术语吓唬人,没有学习经历、知识学术的积累就忙着去创造希奇古怪的“前沿学术”,这才是问题的症结,这是学术欺骗,这是“生意人”的所谓的“学术”,不是真正的学术——这部分坏东西,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好东西,这也是当代中国人的可悲之处。
比较文学不成熟,与“比较”二字不成熟无关。
所以,我总结了《比较文学》的学习,必然要走学术研究的道路。我们一学期所学的涉及太过皮毛,很难用严密的“比较”角度就分析某物某物。但是,我们至少了解到了《比较文学》这门课,也了解了其学习方法。那么热爱它,就会审视它,就会继续研究它。
第四篇:比较文学判断题
一、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错误的说法后面打“╳”,并简要说明理由或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1.将作者───作品───读者这一以作品为中介、构成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复杂过程作为一个具有多向关系的总的系统来考察,与只限于考察某一局部或局部关系其实是相同的。(╳)
错误。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作者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制约下写出了作品,作品作为一个符合系统,将作者意识到的或尚未意识到的信息传递给读者,读者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这些信息,而是在特定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的制约下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再创造。系统论这种把文学作为一个有普遍联系的整体来进行研究,开阔了研究的视野,也往往能得出有意思的不同于局部或者局部关系考察的新结论。
2.哲学思想可以离开文学而存在,文学却不可能完全离开哲学思想而独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文学家是人,是思考着的人,他必然受到某一时代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也必然对遭遇的一切进行思考。好的作品必然在某些方面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3.作家的阶级出身固然对他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就真正打上了“不可磨灭的阶级烙印”。(V)
4、许多作家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阶级,为另一阶级服务,作家的出身背景与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有时有联系,有时也并无多大联系。
“和而不同”是研究比较文学的重要原则。(??∨? ?)
正确。“和而不同”中首先是“不同”,没有不同就很难有发展,“和”的主要精神就是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这种承认差别,不断追求新的和谐的精神,正是比较文学的精神。比较文学就是一方面要在不同文化的文学里,从诸多差别中,寻求内在的一致,也就是“和”,另一方面,又要从已有的、已然呈现的和谐中,分解出其差别和不同。
5.在现代小说中题材就是指客观的具体事件。(?╳ ?)
在现代小说中,题材不只是客观的具体事件,主观的意象、象征、某种行为、心理也可以构成题材。
6、主题往往由一个题旨构成。(? ╳??)
主题有时由一个题旨构成,如鲁迅的《药》;有时由几个或更多的题旨构成,如歌德的《浮士德》。如果说题旨更依赖于客观的素材,那么,主题则更是与作家的主观思想联系在一起
7、“在远东国家中,迄今为止还没有按照类属对文学现象进行过系统的分类!”(╳)答:这种说法不够确切的。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成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已经对诗歌进行了风、雅、颂的分类,后来,班固、曹丕、陆机、挚虞等都进行过分类。特别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功能”为标准,建立了三十四种文类的系统,同时,他在这个系统之外,创造性的提出了“体性”的新的研究层面。因此上述说法是不确切的。
8.只有在同一文化系统中,才能找出那些有意无意共同支持着的共同元素,在不同文化体系中进行文学理论的比较是不可能的。(╳)
由于术语、概念、欣赏习惯、心理结构、哲学体系的不同,不同文化系统中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中最困难的课题,但是困难并不等于不可能。目前,已有关于中西文学理论关于文学存在方式、文学存在理由等各方面的比较研究。
9.中西文论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因此,中西诗学在文学的存在理由方面取得了完全的一致。(╳)
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尽管中西文论中都承认文学有模仿或反映世界,提高人们认识的功能,但这里的“世界”有客观世界、主观世界、理念世界、道德世界的区别,西方文论中谈得最多的是一个具体存在的实体的世界,而中国文论所强调的则是一个形而上的、总体的、偏重于道德风尚和抽象关系的虚实相生的世界。而且西方的模仿多少带有人为的、自觉的去仿照
和创造的意思,而中国文论则强调是自然的流露。
第五篇: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影响研究:比较文学传统研究方法之一。
影响研究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那些被接受的“异域”文学的影响,即侧重在对域外文学的借鉴、模仿,以及素材源泉等事实联系的梳理,研究视点集中在作品上
19世纪末到20世纪50年代,以法国学派为中心,以影响研究为主要内容,跨出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第一步。此期以法国学者维耶曼、梵·第根、基亚等为代表。1931年梵·第根出版《比较文学论》,这是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著作,被誉为法国学派的集大成之作,多年来被当成是比较文学入门的必读书。他明确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目的及经过路线,强调“精细和准确考据”的研究方法,而忽视审美批评和赏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该书出色地总结了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成绩和经验,建构了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不失为一部重要的比较文学著作。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来研究,注重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学派以其丰硕的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从而也确立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
平行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比较文学包括两个方面。一它是超越国界的文学研究;二它是有关文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美国学者强调的是超越事实联系的平等研究,而法国学者强调的是依靠事实凭据来解决问题的影响研究,并且将文学批评排除在比较文学领域之外;第二点更是法国学者所激烈反对的,雷马克认为应该将文学同人类的知识、人类的其他活动领域联系起来,开展“跨学科研究”,还十分强调综合研究。美国的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和学科联系,注重作品的美学比较,理论基础是新批评等。平行研究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大的扩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并使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此期是以美国学者重视平等研究建设为中心的阶段。
阐发研究:阐发研究作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外的第三种比较研究的类型,是有台湾学者首先提出的,所谓阐发研究就是指综合运用西方有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进行重新的审视和阐释。并在此过程中对西方的理论进行验证,调整和改造。以期在中西方文化的共同规律方面有所发现。
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是近来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一大批使用跨学科方法或从事跨学科研究与合作的科学家陆续获得诺贝尔奖,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就其深刻性而言,跨学科研究本身也体现了当代科学探索的一种新范型。跨文明研究: 在全球化文明冲突时代,比较文学学科理论面临着重大的调整与转折。从“‘文明的冲突’与跨文明对话”、“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以及“‘汉语性’研究与异质文 化探源”等三个角度,论述了跨文明研究作为21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特征 和实践指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主题学:主题学与主题研究:在探讨主题学的内涵之前,必须将主题与主题学加以区分。(台湾)陈鹏翔在《主题学研究与中国文学》一文中说:
1、主题是在任何文学作品层面中一个层次研究。
2、主题学研究的是相同主题(包含套语、意象与母题等)
3、一般的主题研究探讨的是个别主题的陈列。
4、而主题学研究则可朔自柏拉图“理念观”与儒家的诗教观。
(二)主题学的定义 目前定义较多:
1、梵·第根观点
2、弗里德里希与马隆观点
3、法国《拉罗斯百科全书》观点
4、乐黛云先生观点
5、杨乃乔的观点
总体文学: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化过滤:指在跨文化文学交流,对话中,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审美习惯等不同,接受主体有意无意的对交流信息进行选择,变形,改造,渗透,创新,从而造成交流信息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异现象
文学误读:文学误读:是读者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和主观评价。是因为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主观管情感不可能和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完全一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