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下) 课程考试(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11:4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下) 课程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下) 课程考试》。

第一篇: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下) 课程考试

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下)课程考试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公共危机中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的是(C)A.政府 B.媒体 C.社会组织 D.军队

2.根据本讲,以下不属于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的作用的是(A)A.民众的参与沟通 B.紧急调动资源 C.强有力的资源分配措施 D.整体规划

3.互助组合作社是(B)A.政府机构 B.社会公共组织 C.私人组织 D.事业组织

4.目前,社会信任关系主要发生在(B)A.横向链接 B.纵向链接 C.由下至上 D.内部网络关系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本讲提到,目前我国社会信任关系主要呈现的现象是(ABC)A.纵向纽带发育多 B.横向纽带严重缺乏 C.自上而下关系严重 D.平级纽带多

2.根据本讲内容,以下对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理解正确的是(AB)A.政府做硬件 B.社会组织做软件 C.社会组织做硬件 D.政府做软件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本讲指出,危机救援阶段不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错误 2.社会组织把参与当成一种核心理念和核心手法。正确 3.化解冲突是社会组织的一门必修课。正确

4.社会中人与人不信任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组织发育太少。正确

第二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与服务

一、我国社会组织的定义、分类。

社会组织,泛指那些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民自发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和社会性特征的各种组织形式及其网络形态。目前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社会团体是由公民或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按章程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包括行业性社团、学术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基金会是利用捐赠财产从事公益事业的社会组织,包括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分为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劳动、民政、体育、中介服务和法律服务等十大类。

二、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呈现以下特点:

(一)数量和结构发展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社会组织的数量及质量逐年提升,据统计,2009 年我国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注册个数比 2001 年分别增长 85%、132%,基金会由无到有。分类来看:社会团体数量平稳增长、基层数额比重加大;基金会呈现爆炸性增长;但民办非企业单位增速缓慢,国际组织发展严重滞后。

(二)社会动员能力和自身影响力显著增强。一是捐赠额呈逐年增长态势,为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做好灾后生产恢复及平时帮扶困难群众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自愿者数量逐年增加,自愿者服务机制不断完善。

(三)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一是领域存在的不均衡,我国社会组织主要分布在工商服务、科研、教育、卫生、社会服务、农业等领域,而在其他领域社会组织的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二是地域存在的不均衡,目前我国社会组织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及其他发达城市,西部及边远贫困地区社会组织较少。

三、我国社会组织立法的现有成果。

我国关于社会组织立法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以三个登记管理条例为主体,配套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为辅助,一般法与特别法相结合的法律体系。具体包括: 1、宪法。宪法第35条规定我国公民享有结社的权利 2、法律。民法通则第50条规定了“社会团体法人”。

3、行政法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4、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如《深圳市社会团体组织通则若干规定》、《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社会团体设立专项基金管理机构暂行规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建设部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等

5、一些单行法律法规就某些特殊社会组织的有关具体规定。如《工会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四、运行方式或机制。

(一)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选择。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分析视角看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外乎有三种类型:自治型、管制型与合作型。

1、自治型。新保守主义主张社会组织自治,如果没有国家的干预任由公民社会来发展的话它将具备这样的美德:良好的品格、诚实、自我牺牲、自律、宽容、公正、信任、文明等。社会组织由于其合法性,大多数国家会尊重其独立性和自治性,这种模式属于强社会弱政府模式。

2、管制型。罗伯特认为,国家是一个与其他权力中心相对的官僚政治整体,当国家扩张时必然导致自愿组织功能的下降并因此 使得它们逐渐衰弱,同时它也削弱了自愿组织得以维持的社区精神。当国家的权力过于强大垄断各种社会资源时就形成强政府弱社会模式,社会组织就难以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合作型。在现代民主国家,合作与互补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主流。吉登斯认为国家与市民社会每一方应当同时充当另一方的协作者和监督者,政府把自己效率不高的活动领域交给社会组织去做,社会组织作为替补者身份出现。这种模式属于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二)具体而言,当前国内外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两个领域。

1、公共服务领域。主要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实现。政府将由自身承担的社会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承担,并定期按市场标准相互建立提供服务产品的合约,由该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政府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履约情况来支付服务费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同时也可以弥补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为社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更高效的公共服务。

2、公共政策领域。社会组织通过三种形式来参与社会管理。一是建设性提议:社会组织通过各种途径提供政策咨询、政策建议,以期影响公共政策。二是参与式合作: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时候,会主动邀请社会组织参与并提供意见,或者社会组织主动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三是利益诉求。当政府的某个政策不符合民众需求的时候,社会组织通过倡导、游说,甚至游行、抗议、示威的方式要求政府改进相关政策。

五、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一)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1、在立法指导思想上管控过多而鼓励不足。由于计划经济以来长期形成的对社会实行集权式管理方式,加之政府担心一旦放松对社会组织的管制,将对国家安全及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冲击,导致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成立、管理、监督等领域立法的指导思想偏重于管控而非鼓励促进。

2、立法严重滞后,缺乏一部统一的社会组织法。目前我国只在宪法中规定了公民有结社的权利,但一直缺乏一个与宪法相衔接的基本法对结社的基本权利义务进行规定。我国立法法第八条规定对民事基本制度只能制定法律,故结社立法与公司立法一样属于法律保留范围。,实践中为了解决社会组织发展活跃的问题我国采取了由国务院出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例的形式,无疑将出现本末倒置问题,影响社会组织立法的权威性,导致法律实施困难。

3、现行行政法规对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设定过高。1998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对社团人数财产数额发起人和拟任负责人以及设立程序等问题均作了比其他国家严格得多的限制,其中最为严格的是双重审批制,即设立新社团必须经过业务主管部门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双重审批,社会组织注册的时候必须由一个政府的机构向民政部门担保。社会组织准入门槛设定过高严重抑制了社会组织的建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面临较大的局限性。

4、立法层次较低,法律冲突较多。在我国,有关社会组织成立的法律主要是国务院颁布的几个行政法规以及其他部门规章,民法通则仅有第50条第2款是关于社团法人资格的规定,与其他国家相关立法相比我国社会组织法律体系效力层次明显偏低。同时,由于制定主体多元,立法数量繁多,我国社会组织法律体系缺乏统一性,法律冲突问题比较严重。

(二)社会组织定性与定位不清。整体上讲,整个社会对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够到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理解社会组织的地位、作用问题上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对新形势下社会组织发展的意义、发展趋势以 及功能作用认识不到位,还没有把社会组织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没有把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从社会组织之间看,各个民间组织各自为战,缺乏协同。中国的民间组织 “虽然数量巨大,但是没有构成一个整体的第三部门,它们像一盘散沙,支离破碎地散落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中。”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间组织很难最大能力地发掘和动员社会资源,在危机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受到很大影响,难于从整体上得到社会成员普遍的合法性认同; 从社会组织内部看,许多民间组织没有规范的战略规划和明确的定位,缺乏危机管理中实现组织目标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在危机管理中显得热情有余而整体业务素质。

(三)社会组织内部管理机制、约束和监管机制缺乏,难以有效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

一方面,不少社会组织缺乏自律,非行政组织行政化、非赢利组织赢利化等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社会组织内部治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民主管理和有效的工作规范和制度,财务管理基本上无法可依,财务混乱,较少开展社会公共服务活动,甚至出现利用社会组织身份谋取非法利益的现象。

(四)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尚未在体制上理顺,影响到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职责定位和作用发挥。

一是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严重。社会组织的职能原本是被定位于为政府服务的,早期的社会组织基本是靠政府扶持发展起来的,其职能就是为政府服务,由此导致社会组织的行政化倾向较为严重。二是社会组织受政府约束较多,自主能力较为薄弱。从政府改革角度各级政府进行了多次机构改革,以实现简政放权,但从实际情况看政府部门本应转移给社会组织的职能并没有很好转移,社会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仍受政府行政行为的制约,在履行自己职能时不能到位。

六、学术观点争鸣。

第三篇:公共危机中企业形象管理分析

序号(学号): 0104087143

《公共关系学》 结 课 论 文

论文题目:公共危机中企业形象管理分析

名 分

院 专

业 班

级 任课教师 评定分数

李路易 税务学院 税务系 税务0871 黄晶梅

2010 年 12 月 21 日

公共危机中企业形象管理分析

李路易

【摘要】:伴随着危机管理意识的发展,尤其是公共关系思想及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危机公共关系管理。危机公关是危机管理解决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手段之一。主要以以下四个方面来应对公共危机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一、从“危机处理”到“危机管理”。

二、以预防为主。

三、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

四、善始善终--做好事后管理

【关键词】:公共危机 企业形象 解决手段 危机管理 危机预防 事后管理

距今已有相当一段时间的恒生电脑与消费者的纠纷案虽然以恒生公司胜诉告终,但那一纠纷给市场以及对商家的形象所造成的影响至今犹在,其结果已是众所周知了。其中最令人深思的是这样一件事实:某位恒生便携式电脑消费者未能得到及时服务而于网上毁誉--面临这样一突发性危机事件时,商家使用了诉讼这一单一方法,结果虽然理在己方,却损失巨大。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实施模拟移动闭网工程。但作为一个企业,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并没有一纸公告了事,而是充分考虑到模拟用户的利益,抓住机会,建立与消费者亲和的关系。中国移动向消费者承诺:平等、互利、对话。与此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实施模拟闭网,虽然是充分授权,代表政府行使维护公众利益,但作为一个企业,努力建立一个和消费者亲和的关系,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利益,塑造了良好的市场形象,并培养了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由上述两例可以发现,由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受到突发性危机事件的挑战。如何应对这类问题,便成为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

伴随着危机管理意识的发展,尤其是公共关系思想及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危机公共关系管理。危机公关是危机管理解决突发性事件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从“危机处理”到“危机管理”

企业的信誉形象是危机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企业要努力减少对企业信誉形象带来的损失,争取公众谅解和信任。针对危机管理的目标和特点,一个完整的危机管理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

1、未雨绸缪原则。企业领导人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把危机管理工作做到危机实际到来之前,为企业应付危机做好组织、人员、措施上的准备。这是危机公关的基础,有了充分的预防准备,企业才能在危机出现时,有信心,有计划地实施危机公共关系,做好危机沟通工作。

2、快速反应原则。危机都是突发性的,而且会很快传播到社会上去引起新闻媒介和公众的关注。因此,企业须迅速研究对策作出反应,减少危机的损失,使公众了解危机真相和企业采取的各项措施,争取公众同情。保证信息渠道顺畅并对各类信息作出敏锐正确的反应是快速反应原则的基础;高效率和连续工作是做到快速反应不可缺少的条件。

3、真诚坦率原则。危机单位要想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信任,必须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里杰斯特尤其强调实言相告的原则,他指出,越是隐瞒真相越会引起更大的怀疑。真诚坦率的前提是企业能全面准确、公正客观地了解事件真相并纠正不当行为。

4、人道主义原则。危机处理中应首先考虑公众利益,因为现代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利益越来越与公众利益联系在一起。而且,危机在不少情况下会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舆论界对造成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的事故或事件尤其重视,甚至加以渲染。因此企业要给公众足够的信息,使其获知企业是有同情心、对公众负责、有社会责任感的。

5、有的放矢原则。危机事件有不同类型和性质,其影响的公众、面临的环境各有不同,因此危机管理应针对不同危机及环境特点,或者特定危机各阶段不同目标,确定重点工作、目标公众等,务必使提出的解决措施和处理程序有较强针对性和适应性,取得实效。

6、善始善终原则。危机局势得到基本控制并不意味着危机已经过去,企业还需要针对危机留下的负面影响,如利益减少、设施损坏、赔偿支付、人才耗损、企业声誉形象恶化等损失,做出一系列的补救工作。严格说危机管理没有终结,因为一次危机事件的结束又成为下一步危机预防的开始。

二、以预防为主

预防胜于救治,这是历经危机灭顶之灾后企业来之不易的启示。只有及时发现并消除危机隐患才能避免危机损失,也只有充分预防才能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从容应对,因此,危机管理的重点理应从以处理为主转向以预防为主,开展危机公关事前管理,防患于未然。

危机公共关系事前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危机调查与危机预测,制定危机防范措施。危机管理预警方案制定可参考以下方面:

1、建立危机预防小组

负责危机日常管理的小组成员通常都是兼职,但应该包括至少一名企业高层主管,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部或类似部门人员及其他部门负责人。应该聘请专业公关人士给予参谋策划,或直接由公关咨询公司等负责危机调查、预测和撰写预警方案。这个工作小组将负责危机预防管理的全部指导工作和大部分调查分析预测防范等实际操作,并在危机来临时迅速转型为危机领导核心。

2、危机调查和预测,形成书面报告

危机调查包括过去和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方面的信息和社会环境方面的信息。可以从消费者窗口、市场营销部门、财务部门、生产部门、人事部门等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显形和隐性的危机信息。

3、制定防范措施

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出现的危机事件制定出预防措施,其着眼点在于消除危机可能发生的原因,引导事物向正常和有利方向转化。不同性质的危机有不同的预防措施,理论上讲企业应针对每种潜在危机制定策略,但这样面面俱到的方案耗费人财物力很大,不易操作,而且事实证明只有50%的危机防范措施会真正派上用场,因此通常企业只针对某几种一旦发生危害极大、发生概率较高的危机种类制定较详细的反应计划。

4、形成危机管理预警方案,并书面化

一份完整规范的危机管理预警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在引言中明确企业高层领导对危机管理的重视程度;危机调查和预测书面报告,详列企业的特点、存在的危机隐患和可能发生的危机;针对特定危机情况的重点防范措施;常规的防范措施;明确建立危机公共关系管理小组及其任务;确定危机发生时共同遵守的准则;明确工作步骤和责任要求;预演计划;监督执行情况。

危机预防是更具战略性、主动性的危机公关实务,是把危机公关由“消极防卫型”转变为“预先行动型”的关键,提倡企业把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危机处理转到危机预防上来。

三、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出击

危机发生后,企业往往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受害者的指责、媒介的围攻诘难、上级部门的追查及社会公众的关注等等。怎样走出社会舆论和公众的对立面?必须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

1、任命危机控制和检查专案小组,使企业面对危机有一个强力的指挥核心。

它必须能够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及原委,密切监控事态发展;了解事件相关公众信息,包括新闻媒介反应、受害(影响)公众、社会团体、政府公众反应、内部员工情绪等;将上述信息整理分析,形成处理方案(建议),实事求是、及时准确地上报给企业管理核心,并将经过决策层认定的处理方案迅速付诸实施;作为整个危机事件的首要信息源,汇总、处理并发布相关信息,对不实、有害的传闻进行纠正,控制舆论导向。

2、控制损失,调查事件真相,查明原委,并作出处理措施。

危机事故发生后,企业首先应该控制事故损失。比如救援抢险、停止出售并通知公众停止使用某类不合格产品等。此举目的只有一个,不让危害因素继续蔓延。

3、开展沟通管理,确保内外信息通畅。

与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内、外部公众进行有效的沟通,现已被越来越多的组织视作其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当组织面临危机时,这种沟通与传播又会比往常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企业要确定危机处理涉及哪些公众,有三类公众是企业不能忽视的:(1)内部员工,危机中的企业员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有代表性。(2)危机对象,企业一定要及时而真诚地与危机对象进行沟通,给他们以安慰,倾听他们的意见,并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3)新闻媒体,新闻媒介在危机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作用,一定要善加利用。向新闻界提供关于危机正确的最新消息,就可以通过他们告诉大众事情的真相。

4、求助于专业公关组织及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政府等权威性组织。

危机发生时,企业通常会遇到许多不熟悉的专业问题,没有足够的公关人员,缺乏公关知识及技能,这时就要主动求助于外部专家,请他们提供客观、专业的解决办法和建议。请专业公关组织参与危机处理,借助他们掌握的更多的媒介资源、社会资源及更加娴熟的沟通技巧和丰富的应变经验来解决问题。

而邀请公正、权威性的机构来帮助解决危机有助于保护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信任度。与那些受人尊敬、立场公正的机构进行公开的合作,由社团、权威性机构出面讲话,一般给人以公正的感觉,容易得到公众的信任、舆论的同情。

四、善始善终--做好事后管理

危机公关事后管理,也即危机善后工作指危机的后期工作,尤其指危机局势得到基本控制开始阶段的工作。不同危机的发展过程不同,性质、状态、危机局面的控制态势等存在差异,所以危机后期工作从何时开始并没有统一标准。

危机过去之后,留下的是利益的减少,设施的损坏,损害赔偿的支付,人才的耗损、企业声誉和良好形象的恶化等损失。为了消除危机的消极影响,通常以下列工作为重点:

1、恢复声誉和形象。比如制作道歉信。为表明企业的态度,以企业或领导的名义写道歉信,送交受害各方。

2、继续关注、关心、安慰危机受害人及其亲属。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表明企业或组织重建的决心或信心,并期望对方的支持和帮助。

3、重新开始宣传广告。危机期间可能根据需要停止播放一些常规广告,当进入危机善后工作阶段,需要重新刊登广告,目的在于将决心和期待传达给有关公众。

4、继续强化教育员工。建立“预防就是一切”的危机管理意识。

5、适当开展一些公益或社区活动。强化企业或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社会责任,造福一方,获得持久的支持和认可,树立新的良好的形象,建立更高的声誉。

严格意义上讲,危机管理工作只有“善”没有“后”。企业一旦开展危机管理工作,进入正常的轨道,一切工作都围绕“善”来进行,善始善终。并且,一个危机事件结束后,企业又进入新的危机预防的阶段,要把已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中所暴露出的不足和处理危机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加以总结,评估工作,教育员工,加强危机管理意识,提高企业防危、抗危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危机预防、处理和善后是一个循环往复、总结提高的过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永远没有终点的任务。

第四篇: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多样化实践

公共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多样化实践

《 人民论坛 》(2014年第13期)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胡税根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李幼芸

公民权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它赋予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管理的权利。在西方社会,公民参与治理的实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在罗马帝国兴起、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王权与教会统治、资产阶级出现以及制度化政体的确立等一系列历史进程中,公民社会也在逐渐形成与曲折发展。

西方国家公共治理结构中的公民参与

“治理”理念在公共领域兴起的时间并不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仅仅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发展。不同的学者以自身不同的学术领域为背景,从多个学科角度对“治理”进行了界定。全球治理委员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一书中将治理定义为公共机构、私人机构或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①。治理的基本特征包括:首先,治理是政府、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等多元主体集体行动的过程;其次,治理过程中,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权力依赖,治理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最后,治理运用的领域包括政府治理、国际治理、社区治理等。

在公共治理理论中,治理的结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等主体。政府以宪法确立的权威为基础,负责制定具有约束力的政策,拥有明确权力,倾向于按照既定程序进行调控,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国家公权力制定一系列维护社会秩序、管理经济生活和行使公共权力的法律政策,实现对社会的治理。

在公共治理中,公民是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积极参与公共组织,参加公共活动,并对公共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公民既是政策制定的参与者、确定者,也是政策的执行者、受惠者和监督者。在治理过程中,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从回应进化到了合作,回应意味着政府通过最大化的集权来掌控权力与制定决策,而合作则强调权力的分化以及公民在行政过程中的参与。

美国学者谢尔·阿斯汀提出了“公民参与阶梯理论”。公民参与类型被划分为由低到高渐进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政府主导型参与,政府通过操纵、教育等方式主导参与过程,公民实际参与的程度很低;第二阶段为象征型参与,公民具有一定参与公共决策的机会,但政府为避免对决策产生剧烈的影响,会改变参与者的权力分配方式、决策的制定过程,公民自主性程度不高;第三阶段为完全型参与,公民享有合法的实体性权力与程序权力,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对社区的公共事务进行自主式的管理。②

治理中公民参与的作用

公民作为一个新的主体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极大地改变了社会治理的结构与效果。公民参与不仅提升了公民自身的政治素养,满足了公民的政治需求,同时也推动了政府、社会的进步。第一,公民参与治理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公民自身的需求。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出现与发展,推动了政府官僚制的改革,迫使其加强对公民的回应性。现代公共管理潜存着两种趋势,一是将公民作为顾客,政府回应其需求;二是将公民作为平等的伙伴,政府与其进行有效合作。然而,回应被认为是消极、被动的反应。而公民参与意味着公民与政府在价值上的统一与行动中的协作。公民参与治理改变了公民作为顾客或委托人的身份,转而成为治理的主体,在治理体系中代表及实现公众的利益诉求。

第二,公民参与治理有助于增进社会资本,降低社会成本。西方的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公民参与集体社会行动,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互惠,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社会信任增加转化为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具有规模效应,公民在小范围、小群体内合作所形成的社会信任可以延伸至对政府、对社会、对市场的信任,进而为政府的决策制定、社会的有效管理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奠定基础。同时,社会资本能够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降低生活交往和市场经济中的制度费用,提高投入资本所带来的收益。因此,公民参与到治理中,形成相互合作、平等互利的规范网络能够有效地形成社会信任、提高社会资本、降低社会成本,进而推动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第三,公民参与治理能够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公民参与治理使公民具有更强的主动性和批判精神,也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政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促使他们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讨论、解决之中,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同时,更多的参与也赋予公民更多学习的机会,使他们具有更多的政治知识、更好的政治技能以及更高的政治觉悟,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的有效性。

第四,公民参与治理能够提高公共政策有效性。公民参与治理有助于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和敦促。公民参与迫使政府将大量政府信息向社会公开,也敦促政府更多地倾听公民的意见和建议。虽然,公民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政策制定的成本,但公民的参与确保了公民对政策的接受度与合作性,这将大大提高政策执行的效果。同时,这种参与与合作也确保了政策的合法性,进而提高了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第五,公民参与治理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民主进程。在早期的公共行政中,由于对效率的追求以及对公民能力的质疑,许多学者认为政治只是政治家的工作,与普通大众无关。随着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公民的参与不仅是对政府、官员的监督,更是民主价值的彰显。效率不再是唯一的追求与核心价值,公平、人本主义开始得到重视。公民参与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政治的价值观的确立以及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这些都为社会民主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西方国家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实践

公民权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它赋予了公民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管理的权利。在西方社会,公民参与治理的实践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古希腊城邦制度下,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即可以通过公民大会、四百人会议、人民法庭等途径参与城邦的直接管理和参与城邦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在罗马帝国兴起、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王权与教会统治、资产阶级出现以及制度化政体的确立等一系列历史进程中,公民社会也在逐渐形成与曲折发展。

不同于古希腊时期公民的直接参与模式,近代西方社会城市治理中形成了重要的间接参与模式,即代议制民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方国家随后在近代代议制基础上又发展形成了多种公民参与治理模式③,包括:技术精英代议制参与模式,即为了促使公民接受有关政策、维护社会稳定,政府官员和专业人员设法沟通公民与政府官员的联系渠道,对公民的要求作出恰当反应的模式。该模式下,普通公民难以介入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因此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公民参与治理模式”。多元自主代议制参与模式,即为了使不同利益群体和个体观点进入决策过程,充分发动基层民众的作用,鼓励不分性别、种族、阶级和教育程度的人民组成压力集团发挥影响力。该模式虽然肯定了基层民众的作用,但强调通过利益集团组织来参与治理决策。现代的直接参与模式。在代议制参与模式主导的今天,仍然存在三种公民直接参与模式作为补充,即公民创议、公民投票和罢免民选公职人员。直接参与模式的实行事实上也体现了公民参与能力的提高和参与范围的扩大。

此外,当代西方社会形成了一些较为普遍的促进公民(狭义)参与治理的做法,以议会与公民的关系为例,如向公民开放议会大楼、允许公民参加议会委员会公开会议、向公民提供议会信息等,这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权与参与权,为公民参与治理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具体来看,不同西方国家在公民参与治理方面有过不少实践经验,如美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英国政府促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法国公民参与地方治理等实践。

美国的社区治理经历了精英控制时代、民主时代、职业主义时代以及公民治理时代。在精英控制时代,只有拥有土地所有权的少数显贵才能组成自治组织,对社区进行治理。由于社区的治理权集中于少数精英手中,大部分普通公众无法参与到其中,财富便成为决定领导权的重要因素。在民主时代,社区中先后出现了董事会、委员会制度,行政权力集中于一名由市民选举产生的官员手中,由他对社区的发展制定决策与方案。在职业主义时代,社区治理借鉴私营组织的模式,采取地区普选和市议会—城市经理制度,由职业化的经理或执行官向董事会负责。这一形式提高了社区治理的经济效益和效率,但是在适用地区上存在局限性。在公民治理时代,强调要赋予非执业人员和公民更大的控制权,由集权的治理模式转变为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在这样的社区中,效率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居民的选择和需求才是最重要的价值④。

以美国社区听证会制度为例,二战后城市人口急剧膨胀,社区内各种问题逐渐增多,于是美国提出让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在社区中建立公众参与审议与讨论的平台,以此应对城市过度重建带来的问题和困境⑤。社区听证会制度可从几个方面来了解:一是组织主体。在社区建立社区委员会,在制定与社区相关的重大决策前,由委员会组织居民代表进行听证。二是听证内容。社区听证所针对的问题大部分都与社区居民休戚相关,包括社区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三是听证制度的作用。由公民自己探讨并决定自己生活的环境,不仅能提高设施建设效率,还能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同时可以有效防止弱势群体的需求被忽视,确保社区规划不会成为富人和权贵们的游戏。社区听证会为各方面的利益群体提供了一个沟通协商的平台,使得社区中不同需求的居民、社会其他公民以及政府能够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为所有人提供了沟通的可能。

在英国,公民参与也被看作是促进民主发展与政策执行的有效措施,政府对其越来越重视。通过为公众提供一个表达自己声音的机会,或者说是培养一种表达意见的能力,使它充分发挥出民主的作用,能够极大地推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公众参与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确定谁应该拥有发表看法的权力,即确定利益相关的公众或委托人。以英国的医疗系统为例,公众与患者能够参与到医疗治理的过程中来,这种参与不仅是理论上干预医疗工作的安排,在实践上也为医疗程序的民主决策提供了讨论的平台⑥。2007年,英国出台了Local Government and Public Involvement in Health Act 2007,以当地参与网络替代患者与公众参与平台,用以改善公众在参与医疗治理中的制度安排。2007年法案在创新的同时,也包含了当地参与网络的主体内容,这些改革为公众参与到民主决策过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法国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十分强调和重视发挥公民社会的作用。法国公民具有以社会运动的方式自我组织参与政治的传统,随着“积极公民”理念开始兴起,法国公民参与的途径也在不断增加。2002年2月27日,法国通过了参与民主法(Participatory Democracy 2002 Law),该法律除了推广已有公民参与措施之外,还提出了成立邻里委员会等新的公民参与机构⑦。法国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社会管理与公共事务管理的途径主要有三个:首先,公民通过选举权参与政治。法国的总统、国家及地方议会议员都是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议会议长则是由议会间接选举产生。不过,“积极公民”理念之下,公民不仅仅是投票者和政策作用对象,而应该具有强烈的公民精神。因此,法国公民参与治理的第二个途径为通过第三部门参与政治。目前法国公民参与的常规性机构有大区社会经济委员会、邻里委员会、地方信息和监督委员会、发展委员会、地方公共服务委员会等,许多这种类型的机构成为了地方政府出台政策较为权威的咨询处,有的行政决策若没有第三部门的支持甚至很容易被取消。当然,公民个体的直接参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法国公民直接政治参与具有制度化、法律化、程序化的特点,例如法律制度规定小市镇的市民可以直接向市长表达个人意见,还规定所有公民都有权通过办报、发传单或者请愿的方式向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表达意见;同时特定的公共项目决策程序也对公民参与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大型公共项目必须进行大型的公众调查,调查由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负责且项目实施必须得到委员会的认可,此外还有公民复决的方式,公民可以对已完成立法程序的议案表达支持、反对或要求⑧。

当然,西方国家治理中的公民参与也存在不足与缺陷,如公民参与的成本问题、公民参与的满意度问题等。对此,西方国家也提出了诸如建立公众联盟、公民陪审团等一系列措施⑨。这些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对于我国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方国家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经验与启示

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积累了一些较为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政府治理面临巨大的压力。相较于西方社会,我国社会治理实践中的公民参与发展时日较短,发展程度较低,需要改变、改善的空间也较大。为应对经济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治理的经验,为公民参与治理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平台。

第一,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公民参与治理提供保障。在法治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只有保证公民参与的合法性,使其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才能确保参与的实际效果。目前,国内的公民参与仍然存在着混乱无序及无效等问题,导致公民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信心。

第二,建立政府和社区决策听证会制度,为公民参与治理提供有效的渠道。博克斯指出,公民治理包括公民协调委员会、公民理事会、帮助者等必要因素,管理机构从决策者转变为协调者,由公民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与协助⑩。美国的听证会制度强调听证的全程公开,包括事前听证、事中听证以及事后听证,同时为了保证听证程序的合法性,听证代表被允许邀请律师陪同出席。目前,我国已建立起有关社区规划听证的法律制度,但是各项规定还不明确,有待继续规范。同时,社区听证制度在全国各地的社区并不普及,听证议题的公告、时间的公开以及律师的全程参与也都有待完善。

第三,设计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提高公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公众参与治理最关注的不是参与的形式,而是参与是否能够对治理决策产生真正的影响。如果公众的积极参与得不到政府的有效回应,不仅会打击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更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只有充分重视公众参与的意见,建立起有效的反馈机制,对公民的意见进行及时的反馈,让公众看到自己的参与对政策产生了实质影响,才能保证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第四,构建公民参与技能培训体系,提高公民参与治理的有效性。公民参与治理不仅需要参与政治的热情,同时也需要参与政治的能力,要让公民成为“有所知的公民”。因此要建立公民参与技能培训体系,使公民具备一定的政治知识和参政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公民在治理中的作用,将传统的政府“中心决策者”角色转变为“公民协调者”角色,使公民真正成为治理中的主人。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叶夏菁对此文亦有贡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公共文化服务的指标体系构建与绩效评估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绩效评估、政策仿真与能力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分别为:12&ZD020、08ASH006)

【注释】

①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②Arstein, Sherry: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 359(4):216-224.③关玲永:《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5~75页。

④[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0~23页。

⑤Damon Y.Smith: Property Ownership and Economic

Stability: A Necessary Relationship? Saint Louis University

Public Law Review, Participatory planning and procedural

protections: The case for deepe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redevelopment, 2009, 243.⑥Caroline Muller, David Hughes, Peter Vincent-Jones: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Healthcare

Governance in England.Social & Legal Studies, 20(1): 22.⑦郁建兴,楼苏萍:“近20年来法国地方治理体系变革与新治理结构”,《学术研究》,2006年第1期,第78~83页。

⑧吴自斌:“法国地方治理的变迁及其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第122~129页。

⑨顾丽梅:“解读西方的公民参与理论—兼论我国城市政府治理中公民参与新范式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41~48页。

⑩[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11黄凤兰:“美国城市规划中的社区听证及我们的思考”,《行政法学研究》,2014年第1期,第136页。

第五篇: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

论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

摘要:社会发展需要借助一定的管理手段才能完成,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多样化的社会发展中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稳定和谐,文章主要针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进行分析,从公民角度出发进行全面的管理创新工作,构建一种持续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方式,借助市场化的操作运作方式,实现各个方面持续有效性提升的最终目的。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公民参与

社会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适应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公民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从公民参与角度出发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实现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形成一种持续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公民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管理创新中公民参与重要性

(一)表达公民诉求

公民是社会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力量,在发展中能够借助各种类型的途径实现相关经营能力的提升的目的,因此要在社会管理中将公民纳入到整个过程中,能够实现普通民众充分表达自己的社会诉求。公民的实际利益在多样化的现代经济中需要进一步的保护和完善,多元化的现代经济发展中,需要建立一种特殊有效的公民利益保护方式。公民通过自身或社会组织合法地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使自己的主张和利益诉求在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领域的立法和政策过程中得以体现,从而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和保护自身利益。

(二)履行监督职能

我国法律规定社会公民具有监督权力,在社会经济多样化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公民的监督能力和作用,就要借助一定的社会管理创新手段,公民积极参与到社会管理中,能够避免在此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群众的权利。为了实现这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要在实际中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信息利用方式,求政府不断公开社会管理的信息,提高行政透明度,积极地、定期主动地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质疑,发挥公民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一种持续有效的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监督权力发挥。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途径

(一)微博微信

微博微信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广发的群众基础,为了方便公民参与到相关到管理工作中,就要借助微博微信,这样以来可以有效保障公民对社会事务管理的参与权,提升了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培育了现代公民精神。微博问政敦促政府积极转变传统思维模式,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要求政府主动融入与公众的直接互动。微博这一新载体的出现,将有力推动政府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大量政务微博的开通,涵盖了政府职能的各个方面,通过微博这一载体,政府行政将会向社会开放,政府可以运用政务微博把握网络舆论动态,了解公众诉求,解答公众疑问,督促相关部门及时解决社会问题,微博问政具有民主性,对于实现决策科学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微信是目前社会信息传播中常用的一种方式,能够实现相关信息的快速传播,因此要在实际中进行针对性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设立各种类型的社会管理创新公共号,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到这个公共号中,及时发表自己的建议,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二)设立市民信箱

市民信箱是满足公民实际诉求的一种有效方式,尤其是借助现代网络实现相关信息传递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社会管理中的门户网站及市民邮箱正式运行以来,在发挥政府信息资源效益,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互动交流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与信息资源,进一步提高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能力,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快速发展,利用现代互联网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对公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也提供了一条新的交流路径,涉及部门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对待,主动研究,善于汲取有益的成分,并以适当方式给予回应,实现问题处理有效性的目的,避免了问题处理时间过长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公共网站和信箱中,能够将更多的信息传递给社会管理者,倾听基层民众的心声对这些决策者来说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实现公民相关思想传递的一种积极尝试。结论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社会管理工作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现代公民参与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在实际中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构建一种多样化的现代公民参与社会管理途径,发挥公民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实现维护国内经济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社会管理创新公民参与途径是多样化的,要从实际发展需求出发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是至关重要的。参考文献

[1]田玉军.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2]龚鹤方.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甘肃政法学院,2014.[3]房丽.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D].西北大学,2007.[4]朱宜放.城市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5]高继超,刘丹.治安管理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2,03:47-51.

下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下) 课程考试(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危机管理中公民与社会组织的参与(下) 课程考试(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危机中的政府沟通管理

    公共危机中的政府沟通管理 ——以哈尔滨停水危机为例 (中国传媒大学,冯春海) 摘要: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媒体和公众三者形成了一个共生系统。在危机沟通过程中,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网络考试参考题库

    东海县人民医院 www.dh120.net 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考试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0题) 26 1、事故灾难预防工作的主要环节有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健全安全法制,贯彻......

    浅析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管理

    浅析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管理 摘要: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创造了良好的政府形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政府形象成为我国迈向现代化社会的标志之一。但也面......

    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的考试[五篇]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的考试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若干问题的思考讲解

    关于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若干问题 的思考 社会组织能够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识。 但从实践来 看, 要发挥好社会组织在社会管......

    领导干部参与谈判的语言艺术(下) 课程的考试-93分

    领导干部参与谈判的语言艺术(下) 课程的考试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闻闸教授指出,在突出某点或某部分时,要采取报价策略是 A.固定价 B.条件价 C.选择价 D.拆分价......

    川大《公共危机与管理》第二次作业

    你的得分: 完成日期:2015年02月28日 10点54分 说明: 每道小题括号里的答案是您最高分那次所选的答案,而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 2.0......

    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4年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危机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安全生产的(D )。 A、基本原则 B、基本政策 C、基本思路 D、基本方针答案:D 2、考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