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的流失
谁“抢”走了我们的文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 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这个问题听起来似乎很简单,我们随便就能说出几个,京剧、传统节日、皮影戏、儒家思想、花木兰、四大名著„„当然这些答案回答的都是非常正确的。可是如果我再问一个问题,“这些传统文化现在还在中国宣传吗?是否到了我们这几代正在逐渐的衰退呢?”这时你还会继续洋洋得意地回答我吗?
似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忽视国粹,越来越少的中国人爱听京剧,反倒是那些外国人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起来了。那么传统节日呢?现在国务院规定传统节日开始放假,那是不是证明我们已经开始自觉重视起我们的文化了呢?可是这种重视是在韩国“端午申遗”成功的情况下才进行起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也是一种悲哀呢?再如皮影戏被印度尼西亚所申报,儒学思想在韩国倒是大肆推行,在中国却开始销声匿迹。至于花木兰、梁祝爱情故事,甚至于我们的国宝,都被美国电影拿去做了动画片的题材,接下来就轮到了四大名著了,日本公司在抢注了《三国志战记》后,继续抢注了《三国志-驰骋沙场》、《三国志网络》、《三国志无双》、《孔明传》等商标。不仅如此,其还抢注了《西游记》、《水浒传》。面对这一个个事实,我们是否感到了汗涔涔,感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悲哀,是不是要义愤填膺地怒斥抢走我们文化的人,可是究竟是谁呢?究竟是谁有如此大的胆子,胆敢公然抢走我们文明古国的东西呢?答案我将在下文揭晓。
作为21世纪的孩子,我们从小开始主要学国外的那一套,“数学”“语文”“物理”“化学”“英语”“马克思主义”等等,而中国自己的东西最多就念念几首诗词,“中国传统文化”自从民国开始似乎就当成垃圾丢在一边了。
西方的科学成了主流,西方的语言成了主流,就连西方的文化也成了主流,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走到了尽头。在民国以前“科学”在中国是缺失的,所以造成了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但现如今“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又使历史重演了,我们是否捡了“西方科学文化”的芝麻,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西瓜呢?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度几乎停滞不前。为了跟世界接轨就有必要丢失自己吗?有的人说要取消中国的龙图腾,龙,早就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难道就因为美国人说龙是传说中凶猛的动物就要改?难道改了就不让他们说什么“中国威胁论”?有人说要取消中国的中医,孰不知全世界有多少人在研究中医,那可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放眼望去,全中国有多少人在研究中医?我们80后的人一听说要吃中药就摇头,西
医是更快,但是不能治本,而且还有很多的问题,病毒不是会有什么耐药性吗?难道咱们的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难道真的就要这样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就连纪年都用公元,“公元”知道吗?就是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到现在也就两千零七(2007)年,中国不是上下五千年吗?怎么成了两千零七!
当然,你会说,这都什么时代了,要跟国际接轨才能走的更远,不然会被淘汰的。我承认跟国际接轨不是错,错就错在“丢失了自己”!试问:一个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不知道的民族算什么?一个丢失了“自己”的国家又怎么能在世界立足?现代的年青人就知道“英语四六级”“计算机”,却不知道“论语”“大学”“中庸”“易经”“史记”“资治通鉴”!在他们的眼里这些都是无用的,都是可以被摒弃了的。也许只有原子弹才是有用的吧!充斥在年轻人思想当中的,更多的是西方的文化,“星巴克”“肯德基”“宝马”“耐克”,现在圣诞老人的名气比屈原大,情人节大家过的比重阳节流行,以至于现在国家不得不将清明,端午设为法定节假日,这难道是我们想看到的包容吗?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现在却要像一个婴儿似的,向西方讨文化的奶喝。
其实,自鸦片战争之时,英国人用枪强行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古老的中国就一直在经历着包涵了血与火的社会变革。在一百七十年间复杂而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也经历了痛苦的洗礼。这中间,无数仁人志士、贯通中西的学者一遍又一遍地痛苦反思、自省、叩问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自救和发展的意义。长期占据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及其传统也几经受到质疑和批判,在现今诸多专家学者都一致提出儒家思想、老庄精神的现实中,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确实是把他们淡忘了,我们的确没有更好地应用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传统文化存在一些缺憾,这也是不可争辩的现状,但我们不能因为一些争端,因为他的不足而遗忘他。相反,我们要问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我们究竟体会多少呢?
说到现在之前那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很清楚了,到底是谁抢走了我们的文化了呢?其实谁都不是,真正的凶手正是我们自己,是我们的不珍惜,是我们的忽视,才会导致我们传统文化的流失,那么我们面对这种危机,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中国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这虽不是一个生存与灭亡的问题,但它的确已关乎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世界。但传统文化应该怎样继承和发展,却成了一个未知数,拥有无限可能的话题。面对传统文化我们不仅仅是建几个博物馆,让老祖宗的东西静静躺在那里待人来观摩,不应该仅仅是建几座图书馆,将老祖宗的思想藏起来,而是应该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去,成为我们的准则和规范。同时,我们又不能固步自封,把自己捆在井底,隔绝于世,仅
仅将老祖宗的东西重新学一遍,这显然是不够的,也无法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将时代的新元素融合到传统文化当中去。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基更加的牢固,才能让我们这个民族的枝叶更加的茂盛,才能让我们跳上国际的平台大唱《绿叶对根的情意》。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
前几天,我看了一场辩论赛的视频,辩题是——本土文化流失的原因是/不是崇洋媚外。那时候我便联想到了中国文化导论这门课。在大学开设中国文化的导论课,一是表明了教育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暗射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逐渐陨落。因此,我想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谈谈看法。
在辩论赛的视频中,正方认为文化流失主要是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导致,中国人民族自卑感以及对外国文化的盲目崇拜——即崇洋媚外——造成了本土文化的流失。而反方则提出了另一个观点:本土文化的流失是权力精英阶层的选择,例如秦始皇崇法家的焚书坑儒。
其实,权力精英的选择是一种强制引导,多出现在封建、半封建统治时期,现在基本不怎么行得通了,而文化流失依旧越发严重,必然还有深层次原因。崇洋媚外必定是存在的,但是是否真的这么严重很难判定。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一个人喜欢日本动漫,到底是盲目喜欢还是个人偏好?关键就在于其是否盲目,而盲目有并非表面现象,因此难判定。那么,崇洋媚外到底是现在的人真正存在的问题,还是被扣上的一顶大帽子也是很难判定的。
近来,我找出了钱慧丽版的越剧红楼梦来看,以前对越剧并没有什么了解,但是一下就被它的唱腔惊艳到。想到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上映后与87版红楼梦比较后的众多责骂声,也不知其中真正出于对文化崇敬的有多少。正巧也是最近,看到一个戏曲大家去给后生指导,在场的人屈指可数。戏曲文化的流失可以说是比较严重的正在消亡的文化之一了,但是这么美的东西有什么理由越来越得不到人们的喜欢甚至关注呢?
我思考后的总结有两点——求新、求快,两者皆是信息时代的特点。新,即变、即新事物,人的创造能力可能逐渐减弱,但是对新鲜的喜爱是不会变的。快,即快节奏中的快消品。求新、求快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时期当然是必要的,但在传统文化领域,可能就要添上一点悲凉了,最近的许多历史剧、名著改编剧就是极好的例证。
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也会导致大众审美与艺术感知力的下降。中国古代人在非信息化的时代,以文化作为娱乐,是何其浪漫;思考并有能够自成一派的思想,使得中国的文化底蕴何其之深,何其繁盛。在现今浮夸、乖张的现状下,人们对文化的感知力渐渐减弱,更少能有人有自己的思想,更别说创造出可被传承的新的文化了,亦不可谓不可惜。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报告(模版)
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报告
圣诞将至无论是商业街还是校园社区写字楼都弥漫着深深的节日气息,商家打着节日的旗号进行促销,情侣们借助洋节日巩固感情......洋节日正在慢慢侵蚀传统节日的领地,传统节日正在逐渐被我们遗忘,节日被我们过的成了四不像,中秋节成了“月饼节",元宵节真正的成为了“汤圆节”洋节正在上位大有确立自己正统地位之势。
一、调查目的面对洋节的愈演愈烈,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之势,借助此次调查希望能更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现状,加深认识,挽救传统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上网调查、查阅资料
三、调查内容
资料一:《新华网》报道:重庆渝中区临江门巧巧解放碑幼儿园,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指导中心的王老师给幼儿讲解经典文化课。上课前,王老师拿出一幅彩绘孔子肖像悬于黑板上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孩子们好奇地盯着画像,犹豫了一下,然后30多人同时脆生生地回答:“圣诞老人。”《南国都市报》报道:记者在海师附中、海口九中几所中学采访38名初中学生,调查题目有:你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为什么喜欢这个节日?知道圣诞节是为何而设吗?知道端午节、重阳节是为纪念谁吗?31名受访学生回答:最喜欢的节日是春节和圣诞节,理由是:过春节可收到红包,过圣诞节又好玩又有人请客吃洋快餐。初中生们大都喜欢过圣诞节,多数学生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纪念屈而立,没有人知道重阳节是为纪念谁而设。相反,教师节,没有人会挂出孔子像;端午节,没有人会挂上屈原像;重阳节,没有几个家庭,会认真把节日的来历,结合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美德
传统好好地传授给孩子们。恰恰是许多传统纪念日,往往流行于只做形式,不讲实效,象学雷锋,3月5日来了,3月6日走了。
资料二:二十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字的颠覆 上世纪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商业文化不追求永恒、不负传承,只要谋利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缺乏法律保护和人才培养 当前教育种种弊端导致传统文化的严重流失
资料三: 关于传统文化的调查问卷
1.您以前了解多少的传统文化?
A精通 B较多 C一般 D很少 E几乎不了解
2.您从什么渠道来了解传统文化?
A电视 B网络 C其他书刊 D学校教材E老师及长辈 F朋友 G其他
3.您对下列哪一类型的传统文化最感兴趣?
A手工艺(包括刺绣等湖南特色手工艺品)B饮食文化(包括湖南各种特色菜系)
C文学(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D科学技术(包括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成就)
5.您的家人对您了解或学习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
A非常支持 B不制止,中立 C反对
5.您支持发起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的运动吗?
A支持并且愿意参与 B支持但不愿参与 C无所谓 D不是很赞同 E极力反对
6.您认为有什么因素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A近代西方的文化侵略 B文化大革命 C民间流传的局限性 D国家保护措施的不足 E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
10.您对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形式怎么看?
A无所谓 B应该对最重要的进行保存C尽可能的保存
D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E其他
11.您认为保护传统文化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A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B在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
C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 D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 E民间流传即可
12、您对保护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
A非常支持,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非常急迫B应该保护但还不是时候C没必要,让社会竞争去淘汰那些落伍的文化。D无所谓,不怎么关心。
13、您认为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流失?
A时代的进步,被时尚的新事物替代了B外来文化的侵蚀、渗透,国人逐步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C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体过多的宣传了一些商业性浓的娱乐文化和外来文化。D不知道,不在意
14、您对外来文化的入侵有什么看法?
A赞成,能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促进进步,带来商机。B反对,通过不断渗透,来影响国人,商业目的很浓。C中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D不了解,没什么看法
15、您对保护传统文化有何建议和看法
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3份。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家长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持中立态度,大部分同学希望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来,同时也对外来文化充满好奇并热衷于过有意义的洋节日。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革新传统文化的形式增加内涵加大宣传来促进其传承发展。
四、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形势严峻,但土壤深厚。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社会应形成保护传统文化风尚,学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关部门应牵头或支持民俗活动的开展。
第四篇:毛概调查报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题目:关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调查
摘要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名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泽被东西,充分显示了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和宽广胸怀。而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洋文化不断传入我国,并越来越收到年轻人的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慢慢被侵蚀,大量传统文化流失。快餐文化在现今社会以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并成为了一种文化解读的方式,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势必造成在传播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扭曲解读,甚至在一些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造成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本质性改变。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在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中毅然挺拔,社会还需要哪些传统的文化,国家在保护传统文化上做出了哪些努力,大学生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传统文化 传承 流失 社会 大学生
一、本次报告的研究方法
1.调查背景
随着洋文化的入侵,普遍群众都接受了西方的很多节日和文化,传统文化正在被人们遗忘。中秋节成了“月饼节”,端午节成了“粽子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被改编得遍体鳞伤,保存至今的古建筑、古街道越来越少,为着各种利益被无情的拆毁,欣赏国粹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大量民间技艺失传„„种种现象让人扼首惋惜。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的问题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
2.数据研究方法
此次研究报告采用网上问卷调查的方式,并对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分析。充分考虑到大部分问卷是大学生填写,在分析结果时要考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概念的定位及认知程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具体方面的认识深度及广度;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的态度及看法;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途径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现状的看法。因此,我们走访了几位在校大学生,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问题的看法,并且在得出结论前适当搜查网上资料,看看不同年龄群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在确定样量时,采取保守估计法。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89份,回收率占89%,其余11份未填写完整。其中大学生填写分数为77份,占填写完整问卷的86.5%。
调查时间:2013年1月19日到27日。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深入了解广大群众特别是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被调查者的回答中了解群众的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何在近年来一直处于没落的状态,找出解决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办法,与外来文化相比较,得出接受中国或外来文化最应该采取的态度,以及鼓励大众特别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自己的努力和力量。在面对洋文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借助此次调查希望能更了解传统文化传承及流失的现状,加深认识,挽救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和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强调“软实力”的形势下,必须给与
更高度的重视。
而近年来,对待传统文化,人们普遍认同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国家增设了很多传统节日的假期,免费开放博物馆,政府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以及“国学热”的掀起等。
三、调查情况分析
1.人们对各类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大学大都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因此对传统文学的了解最多为62.07%,相比较,中华武术、农业文化了解的人相对甚少,分别为10.34%和6.9%。在现代这个快餐时代,大多人都忙于自己的学习或者事业,像武术这类要求身心结合的锻炼方式确实越来越被人遗忘,只有很少的人还在坚持了每天的练习,不过据观察也只是很多的老年人了。中国的农业文化相对国外的高技术而言确实比较落后,但其中很多知识对现代还是有益的,大概了解它的人也是专门学这方面的了。
但说到精通或者深入了解的人就相对很少了。就传统文化的某一方面,通过调查,大约只有5.62%的人对传统文化某一方面有过突出的成就或者了解,相信这也跟在校期间的学习有关,一般的人占大多数为69.66%,较少的为24.72%,一点都不了解的为0。可以看出人们还是比较关注传统文化,即便是耳濡目染,人们对其也有一定的了解。
2.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比较。
如果说清朝的闭关锁国让中国的未来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那么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强烈的吸收外来文化,让大众接受外来文化甚至过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这会不会又让中国的历史渐渐衰退呢?
根据调查,只有22.21%的人相比外来文化而言更喜欢中国文化,而更喜欢外来文化的则有54.37%,远远大于前者,两者都喜欢的为23.42%。或许这个数据在青年人中算是理想的数字了,在问到很多小学生更喜欢什么节日时,他们大多会选择春节和圣诞节,因为春节可以拿压岁钱,圣诞节时有人会请客吃洋快餐。他们不知道中秋节是为何而设,不知道端午节是为祭奠谁,更别说在重阳节孝敬老人了。说到饮食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麦当劳、肯德基一类的快餐;说到宗教,很多人都知道基督教、天主教,并毫无心眼的说自己相信它们;中国的很多文学著作被外国的传播媒体改得体无完肤,而中国观众也悻悻的接受着„„
外来文化自然有其精华之处。对国人来说,外来文化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更加开放,有67.69%的人选择此项。思想的开放能够使思维更加的拓宽,比常人想得更多,就能得到更多的成就。
而被问到对外来文化持什么样的态度时,多数人持中立意见。
可以看出人们愿意理性的看待外来文化,用辩证的方法来分析问题。有74.16%持中立态度,看到外来文化带来的益处,也看到洋文化带来的弊处。外来文化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是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是挑战,我们要正视现实。这是一个日趋多元化的社会,我们应该坚持以自己的文化为本,客观的审视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有13.48%的人偏向于支持外来文化,有12.36%的人倾向于反对外来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我们或许应该运用鲁迅的“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拿来,‘拿来’之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阻碍传统文化的因素
当被问到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原因时,91.01%的认为外来文化侵略是最大的原因,民间流传的局限性和国家保护措施不足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相对较少26.97%的人认为是文化大革命的原因,也有12.36%的人认为是传统文化的落后性。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人认为是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体过多宣传外来文化有关。近年来,好莱坞电影、韩流等强烈影响着中国民众,早期的《侏罗纪公园》等,今年的《阿凡达》《变形金刚》等的引入,在我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韩国网络游戏、电视剧等占领着中国市场的75%,在为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背后还隐藏着文化侵略。不难发现,易接受外来文化的群体主要是年轻人,尤其是儿童,在他们还没有很深的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前向其灌输外来文化及思想既是一件易事,也足以影响年轻一代一生对其文化的态度。拿最受人关注的80、90后性格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习惯了西式人格。更有甚者,外来文化改编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子也不少。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在取得高利润的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内容却是来自中国历史。而北京奥运会之前上映的《功夫熊猫》同样获得了成功,而其内容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生活场景的道教精神。在韩国“江陵端午祭”事件已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好体现得淋漓尽致。4.怎样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工作上,近年来政府、大众都做出了很多努力,其方
法各种各样,根据调查,91.01%的人认为应该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传统文化的内容;有95.51%的人认为应该在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教育,让传统文化从教育开始,从青年一代开始,使文化内容深刻的融入学生的内心;有84.27%的认为应该成立相应的组织,用科学的方法实施保护,并在社会上传播;有75.28%的认为应该由中国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国家的力量毕竟比个人的力量大,召唤力也大,也少数人认为民间流传,代代相传也能起到传统文化流传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少的人还在坚持着最传统的手工、技艺等。
而在大学生的选择中,也都愿意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力量,51.72%的人认为应该在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有44.83%的人认为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使其体现出价值。然而,值得可惜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将自己的日后事业投身到传统文化事业中,其中的原因可能多钟多样。首先是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中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或许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能得到大利益的回报。
5.对快餐文怀对传统文化的解读方式以及政府所做努力的看法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希望在假日生活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因素。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但在现有的假日制度安排下,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日渐被淡忘。在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下,国务院听取相关意见,对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的高度重视。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这是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理应如此,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这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习惯,不赞成。而令我们担忧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能理解甚至对此事漠不关心,而且令人担心的,赞成调整节日的人主要关心的是放假能放松自己而不知道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开始寻求被现代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来传播传统文化。考虑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真正读书的人越来越少,《百家讲坛》等栏目的开设为老百姓带来了福利,同时也捧红了许多讲书的人。利用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在电视等媒体上传播,确实利于大众的吸取。然后在带来利益的同时,又引人深思,其利弊想想便知。他们讲的都是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其对错还需定断,而且这种快节奏的输入方式是否正确得当,也需时日来定夺。
6.大众对参加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数据现实有67.2%的人支持保护传统文化并愿意亲自参与到其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9.9%的人支持保护传统文化但没有亲身参与的打算;2.9%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国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支持并参与支持但不参与无所谓不很赞同
四、调查后的意见及建议
1.传统文化的益处
一是传统文化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原法轮功练习者张某(某学校教师),经过政法委引导学习《弟子规》,不但自己不再练习法轮功,而且主动帮助另外两名法轮功练习者转化,与法轮功永远决裂。这样的做法和例子在全国也是屡见不鲜。如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一位67岁的老上访户,因工作纠纷四处上访告状38年,一直心怀怨恨,不但自己身心俱疲,家庭也苦不堪言。无意中,他接触并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后,逐步认识到自己思想的片面性,决心不再上访告状,“好好学习传统文化,达到人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再如,辽宁抚顺的黑社会老大康金利,杀死1人,坐牢两次,共20年又6个月,身中40多刀,缝了30多针。释放后,在策划犯罪之际,接触到传统文化,深受触动,决定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现在广东河源从事绿色农业,生活幸福美满。
二是传统文化净化了人们的心灵,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国家提倡学习《弟子规》、《论语》、《百孝经》等文化典籍,让群众在这些意味深远的历史故事中受到教化。
三是传统文化对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塑造良好品格起到积极作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在青少年。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伦理道德、人生智慧、精神价值、文化基础、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胡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胡斌22岁,自小父母感情不和,年幼的他为了报复父母,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他的父母没有放弃这个“万恶不赦”的儿子,母亲的不离不弃、良苦用心和一本传统文化瑰宝——《弟子规》共同作用,触动了迷途少年的内心,让一个即将坠入深渊的青年改过自新、走上正途。胡斌的故事具有典型的现实教育意义,也给人们启迪:在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让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意见和建议
(1)无论是对待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都应该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大多学校,家长难以分辨所谓的“糟粕”是哪些。我认为要分辨出“糟粕”,仅仅诵读几篇文章,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同当前社会形势结合起来,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需要的思想便是精华,在当前部分年青人追求享乐、崇尚拜金的情况下,有不少人误认为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这本身就是道德的缺失,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我们应当汲取传统文化中那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等优秀的部分。然而那些维护封建统治,束缚我们思想的部分便是我们要舍弃的部分。但是即便是要舍弃一些不适合当代社会的思想,我们也不可肆意删减文章,这是对文化的破坏,我们应该引导学习者,让他们自己学会如何辨别那些是该舍弃的,培养人们正确的价值观。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首先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构中华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学校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有着先导与示范作用。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各级学校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从美德教育入手,以孝敬父母、立志勤学、勤劳俭学、爱国爱民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风气。
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在学校、工厂、车站等各种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广大群众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新闻媒体要通过设专栏、办专刊,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传统文化研讨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要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完善法规、制度措施,强化全民保护意识,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进一步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设立传统文化论坛,研究和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陶冶性情,凝聚人心。利用元宵、清明、中秋、重阳、端午、教师节等重要民族传统节日和文物进行民族精神和思想施行教育。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发扬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同时不断赋予时代精神,改进过节方式,使它们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吸引未成年人。积极扶持民间组织和单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弘扬和宣传,鼓励企业和
民间资本投入传统文化教育。
强化家庭教育的作用,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纳于日常生活之中。建议政府划拨专项经费,支持街道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社区内家长,从弘扬优秀地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定期开展各种相关活动,如古典文学沙龙、传统服饰的美学研究、中华戏曲欣赏等,借此来增强家长们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兴趣,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热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们的子女,以达到提高青少年的道德水平的目的。
(3)保护传统文化的方式应多管齐下,集思广益。在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以及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的方法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保护,在社会上广泛的传播,政府部门也加强宣传力度等,设置这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开展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等。
(4)正视儒家,解放思想,重视百家争鸣。孔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我们要解放思想,用新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做到理性分析、理性研判、理性批判、理性接受。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这个时期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出现了盛况空前的思想文化大发展的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或许可以创造一个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思想文化更加璀璨夺目的时代。
五、总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还需提高,他们对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虽然大力支持,但他们在实际工作上的力量还不够。在大多数大学生的观念中,缺乏危机意识,对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仍缺乏深刻的认识。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往往在于外在形式的娱乐性,并没有真正的解读其内在的精髓。
针对调查,提出一下建议:
1.政府除了加强宣传外,同时要在物质上给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力的支撑,完善政府体制,以更好的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2.提高院校也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各种传统文化的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3.社会也要自觉承担起传承文化的责任,有意识的弘扬传统文化。
4.大学生自己要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意识,积极投身各种传统文化活动,有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
希望通过当代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努力,把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通过创新,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附录一: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流失问题的调查问卷
您好,随着外来文化的入侵,并很快被大部分中国人所接受,为更好的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流失,更好的保护我国传统文化,我们组织了这项调查,本次调查采取无记名不公开的方式,希望大家如实的给出你们的想法!我在这里衷心的感谢各位。
一、基本情况
您的性别:_______(男/女)年 龄:_________ 您的职业:_______(如为学生请,填写受教育程度)
二、调查内容
(一)选择
1.您平时都关注或了解过哪些传统文化?(多选)
A农业文化 B传统文学 C传统节日 D传统中医 E中国戏剧 F中国建筑 G中华武术 H国画书法 I民间工艺 J民风民俗 K饮食厨艺 L宗教哲学 M神话传说 N其他_____________ 2.您对以上的传统文化就某一个方面而言了解得多少? A较多 B一般 C较少 D毫无兴趣 3.(1)您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
A更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B外来文化更吸引人 C都喜欢 D都没有兴趣
(2)如果您更偏向于外来文化,那您觉得外来文化的优越性是什么? A更加先进 B更加开放 C更具有吸引力 D其他_____________
4.您对外来文化持什么样的看法?
A赞成,能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促进进步,带来商机 B反对,那是文化入侵,影响国人的思想,破坏传统文化的传承 C中立,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D没什么看法
5.您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有 A具有重大作用 B具有一定影响
C有一点影响,但关系不大 D没影响,两者毫无关系 6.您认为是什么因素阻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多选)A近代西方的文化侵略 B文化大革命 C民间流传的局限性 D国家保护措施的不足 E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
7.您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步流失的原因有哪些?(多选)A时代的进步,被时尚的新事物替代了
B外来文化的侵蚀、渗透,国人逐步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
C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媒体过多宣传了一些娱乐文化和外来文化 D传统文化枯燥乏味,无法引起大家的兴趣 E不知道,不在意
F其他
8.现代人对传统文化比较淡漠,您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A 没有完善的教育体制
B传统文化已经过时,落后,更不上潮流 C学习传统文化不能带来实际利益 D生活工作压力太大,没有时间去了解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在继承、发扬和保护传统文化上应该怎样做?(多选)A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 B主要关注如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 C有可能的话,投身传统文化事业 D都是陈旧的事物,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10.您认为有什么方法可以保护传统文化的传承?(多选)A促使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B在学校等基层教育机构中开展教育 C成立一些组织对其进行保护 D由国家处理并采取措施
E民间流传 F 其他 11.如果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你是否愿意参加? A会 B不会 C不一定
(二)简答
12.对于现如今解读传统文化的新方法有什么看法?(如百家讲坛、红楼梦选秀、于丹论语等)
13.对于增设传统节日的假期有何看法?
14.对改编我国名著及各种不同版本史剧的上演有什么看法?(如“功夫之王”、“三国之见龙卸甲”、韩日版“西游记”等)
15.对于当前流行歌曲采用古诗词作为歌词以及在歌曲中加入中国元素等有何看法?
第五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
因
(景德镇陶瓷学院 机电学院 电信1班
徐波)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外来文化侵入的原因,更有自身传承的缺陷,中国传统文化现状也不乐观!但在当今时代,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政治、军事上,从长远来看,文化的发展对一个民族而言尤为重要,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信仰、历史等多方面内容,并对未来人民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而这些又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因此,文化这项软实力将在以后世界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
流失
传承
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已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炎黄子孙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主要内容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以及萌生最早并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等等[1]。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又如何?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现况
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外交流,这无疑对我国国民视野开阔和思维开放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此时,国外文化及文化产品也随之进入中国,而当属美国好莱坞电影、近年来韩流。自从美国电影进入我国人民的生活后,一系列大片已在中国人心中打上深深烙印,而国产电影则受强烈冲击。早期的《侏罗纪公园》等到来冲破了国人的传统视野,近几年的《阿凡达》《变形金刚》等更在我国创造良好成绩。韩国网络游戏及电视剧占中国市场的75% [2],而近年来的“韩流”更是令国人应接不暇。而导致的结果是为其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背后还隐藏的文化侵略。不难发现,易接受外来文化的群体主要为年轻人,尤其是儿童,在他们还没很深的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前向其灌输外来文化及思想既是一件易事,也足以影响年轻一代一生对其文化的态度。拿最受人关注的80后90后性格来说,在某种程度上习惯了西式人格,即以内在自我为核心,是在内在自我的基地上生长出人际自我和社会自我的,而中国人是以人际自我为核心铸造自己的性格[3]。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是令人担忧的。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却备受青睐。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这部影片在新加坡首映后,在全球循环放映,总收入达3亿美元,成为迪斯尼公司生产的利润最高的影片之一 [4]。但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内容却来自中国历史。而在北京奥运会之前上映的《功夫熊猫》又是一典型例证,此片同样获得成功,而其内容运用的是中国古代生活场景和道教精神。在韩国“江陵
端午祭”事件已将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且韩方继续打算用中国资源申遗。纵然这种翻改历史、盗窃他国文化的行为并不可取,但这种看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却给我们启发。我们没有拍出《花木兰》级别的电影,甚至将尽人皆知的节日拱手让给韩国,在批评对方行为的同时,我们更该做的是反思,否则,这种用中国资源赚走中国人的钱并泯灭中国人思想的事将继续上演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开始被政府和社会重视,同时也积极寻求保护对策。讲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百家讲坛》栏目就很受大家喜欢。2006年6月,我国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名列其中。同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出台。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2007年11月9日至15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在人民网、新华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网、新浪网等大型网站上,就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开展问卷调查,共获得约150万份有效答卷。对于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问题,总投票1499337张,其中,支持931242张,占62.11%;反对441860张,占29.47%;无所谓126235张,占8.42%。2007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修订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一年中法定节假日的总天数由10天增加至11天;其中,劳动节的假期由3天调整为1天,新增法定节假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放假1天。据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节假日调整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要有利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状况调查及逐渐流失原因调查问卷也显示我国国人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在逐渐增强。
二.传统文化流失其原因
1.全国上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
进几十年来,无论是因大量知识分子西学意识强烈,还是全球化形势愈演愈烈,都使国人在很大程度上了解与接受外来文化。当一种文化现象久了便成为一种习惯,无形之中使我国国民淡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就更谈不上对其实行保护。而当举世都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后,才发现并愿意承认其博大精深。尽管如此,国人仍沉浸在外来文化之中,对本民族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对中国文化缺乏认识的结果。而更值得反思的是,政策上历来对其关注较少,并且中国的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显得更为“宏观”,[6]教育上对青少年培养传统文化意识重视不够,社会上对其涉及较少,难以形成多流派观点以便提出好的对策,此外,广大经营者为获取经济利益大力宣传外来文化,忽视本土文化,这其中有媒体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没有完成历史责任。由于政策等方面的不加重视,导致民众意识淡薄,从而难以有文化危机感,就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
2.政策与实施难统一
由于我国地域广泛、民族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执行文化政策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我国已认识到传统文化民族前途的重要性,而且也在努力寻求有效的应对对策,但实施进程缓慢。这其中有历史遗留心理因素,有各地区发展不同步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各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政策不可行和管理上的不到位等。仅就管理而言,目前按管理模式相对滞后,不符合当前形势发展,事业单位活力不大,体制内文化产业结构改革尽管勉力推进,还显得发展较为缓慢和滞后[7]。3.中国创意速度发展地慢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创意才是长久的成功通行证。随着世界竞争的加剧,各文化强国已采取政策、经济扶持等多种形式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从文化创新占据受众思想到创造文化附加产品获得丰厚利益。我国传统文化民族与地域性特征显著,又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源,为取材提供广阔的空间。但目前我国创意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并在其基础上实现创新,文化附产品更是无从谈起。较成功的是1999年的《蓝猫》以及近年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但整体看这种成功案例为数甚少。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形势严峻,但土壤深厚。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社会应形成保护传统文化风尚,学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关部门应牵头或支持民俗活动的开展
参考资料:
[1]黄鹤,唐孝祥,刘善仕.中国传统文化释要[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5-11.[2]刘吉发,岳红记,陈怀平.文化产业学.[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51.[3]刘承华.文化与人格.[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2).30.[4]何以跨越时空[EB/OL].http://,2007,11,19.[5]马驰.展需要全民参与——中韩文化发展考察报告[N]社会科学报,2008,12,11.6.[6]张晓明,胡慧林,章建刚.2006年文化产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