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验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应用与实践
体验教学法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应用与实践
摘 要:高中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着重情感体验与创造的学科,教师在讲台唱独角戏,应该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如若能以学生“事必躬亲”的体验学习为主,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堂成为学生精神的乐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应该更能达成高中美术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体验学习法 高中 美术生 美术欣赏课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10-0-02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就是一个体验、认知、再体验、再认知的过程。体验学习就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从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意义。
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美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也提到:《普通高中美术课的标准(实验)》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的过程与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那么什么是体验呢?“体验”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为“体验、体察、观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我国古代早有关于体验的阐释。《荀子?修身》中提到:“笃志而体,君子也。”宋代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也说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上它们都蕴涵了体验的内涵。目前我国一些教育专家、学者对体验也有见仁见智的理解,如华东师范大学张华教授认为:“体验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会(主体与客体)整体有机统一的‘存世界’,这是意义的建构、存在的澄明、加之的生成。”由此看来,体验是通过亲身经历形成经验的过程,是知行统一的活动过程。通过体验,让学习者理解、发现、感悟、反思、建构知识意义,从而获得知识的更新和情感的升华。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容易被忽视,有时甚至出现教师主体代替学生主体性的情况。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体验学习提供了有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理念,体验学习有力地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积极参与,主动获取信息,在认知上“螺旋上升、不断深入”,从而确保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它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而这是与课改的理念十分之一致的。
笔者认为,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过程中,体验学习法着实是非常成功的教学方式,若能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会能较大的提高课堂效益。
一、注重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快乐学习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要让学生乐于学习,就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学习的体验,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情境是体验生成的首要环节。关键又在于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学生通过在情境中手脑并用、各种感官参与的切身感受,产生丰富深刻的体验,并且最终把体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愿望。
对高中生来说,艺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必要的,但就高中美术欣赏课来说,课程的目的应该不仅在于知识技能本身,而在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没有知识和技能,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的审美思维,更无法将这思维付诸现实,就好像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却无法支配自己的双手一样。但从传统课堂表现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满堂灌的知识淹没学生对艺术的情感,技术的训练也压抑了学生审美的情感。而体验性学习如能恰到好处的注重情境的预设,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就是为学生的审美愉悦插上双翼,使他们在艺术的天空越飞越高,纵情翱翔。
著名美术教育家尹少淳曾说:“艺术本质上是人类精神自由的显示,因此,没有自由感和快乐机制,艺术是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的。”教师在学生在艺术的鉴赏中有所感悟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去体验、去尝试,在实践中学生会体会到成功的欣喜,让体验甚至让游戏作为知识和技能教学的载体,是改变师传生受的传统,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
二、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用心体验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感受美和欣赏美,促进学生对美的洞察、鉴赏,使他们逐渐理解美,进而发展想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体验学习法作为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之一,它的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有路可循的,笔者认为体验学习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设定目标
目标是教学设计的导向,它推动体验学习活动的开展。按在课程改革的要求,应达成三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上,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让学生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培养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是学生情感的生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情感、价值取向能够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
2.教学组织
教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努力营造一?N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精心搭建参与实践、体验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去。其次,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的设计教学活动,促进课堂交流和合作的互动。比如学习小组的建立,比如竞赛性的比赛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
3.积极的教学评价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中,评价应该不是与教学活动两相分离的,而应该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这一点在体验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都影响着课堂的氛围、教学的进度、教学的质量,更深刻影响着学生对艺术浓厚的兴趣与不断探究的欲望。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道:“美术活动表现评价要求通过观察、记录和反洗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客观行为,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操作技能、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交流表达能力能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评价。”在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他们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会从多元的角度反映出种种审美能力、审美态度和审美情感,这些都是高中生美术教学所要保护、激发与培养的最基本的学生的艺术素养,它们是学生终身热爱艺术、参与艺术、和提高艺术能力的基础。而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评价,自然要善于从学生的审美活动中观察、捕捉住它们,对它们进行有针对性的、细致的评价。
这些评价,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它们的尊重,使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使学生感觉到它们的努力真正地得到了教师的关注;另一方面,又促使学生更关注自己在艺术的情感、能力、态度、技能、认知等各种方面的表现,在不断体验过程中得到改进。
三、贴近生活、让学生积极表达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熟悉的日常话题为切入点,为学生搭建起美术与真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有助于学生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知识和经验联系在一起,建构个体的知识体系。
贴近生活,能更好地创设一种自然的放松的环境帮助学生解开心灵的束缚,在体验过程中,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一种直接的交流,这样他们便会相互鼓励,在相互交流、彼此尊重中,每个人自然能感觉到被别人需要、受别人肯定的快乐。
让学生积极表达,就是教师在体验教学的过程中给每个人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常说,不要给学生压力,应该鼓励他们自由自在的表现自我,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尽情表达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处理方式,这会促使他们以专业的审慎的眼光来对待矛盾,仔细思考要表现的艺术主题,采取最合适的方式,从而使他们更有质量地表现与创作艺术。对艺术自然会有更深刻的思考、更透彻的理解。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我校在课题研究课例展示活动中,曾秀勤老师指导的《做快乐的自己――卡通人物形象设计》一课,渗透在其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便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理念。
做快乐的自己――卡通人物形象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我们对卡通人物形象的健康审美观,提高对卡通艺术的鉴赏能力,学会动手创作卡通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养成主动探究知识和创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卡通人物形象的创作。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创意,达到满意的画面效果。
【教具准备】PPT 图片 画具用品
【课前说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课题内容,自行查找资料,搜集关于卡通人物形象的相关内容与知识。学生可根据以下问题进行探究:1.你理解的卡通人物形象是什么?2.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的卡通人物形象?3.卡通人物形象是如何创作的?都运用了哪些方法和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先做自我介绍,以什么样的形象和大家见面。
2、导入一小段视频:
阿齐卡通雷人的自我介绍
二、讲授新课
进入主题,本节课学习内容:
做快乐的自己――卡通人物形象设计
环节一:鉴赏:发现身边的卡通人物形象
――卡通的定义及卡通人物画的特点。
环节二:评价分析:
卡通人物形象一:成龙
板书:头大,身体小,特点:鼻子大。
卡通人物形象一:迈克.杰克逊
板书:象征:头发、帽子
突出特点:动作
环节三:视频教学:
设计卡通人物形象的过程。(师生一起互动)
环节四:课堂活?樱?
为广西防城港企沙镇的代表人物――黄彬(广西的“光头强”)设计一个卡通人物形象。
三、课堂练习:
自我挑战――为自己设计一个卡通形象。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的学习,培养我们对卡通人物形象的健康审美观,提高对卡通艺术的鉴赏能力,学会动手创作卡通形象。
能在生活中仔细观察我们的同学和亲朋好友,然后用我们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他们的卡通形象,让我们的生活每刻充满着快乐和欢笑。
第二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案 匠心构筑 巧夺天工
——实用与文化的造型艺术:建筑 路春雷
课
型:综合欣赏课 教学方式:欣赏,讨论
教学媒体:使用电脑软件powerpoint制成多媒体影像,设计课程教学 教学目标:1)尝试建筑欣赏的途径
2)领略中国传统民居——安徽民居的风格特色 3)引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从建筑的立面、结构与鸟瞰的角度对徽居进行欣赏 教学难点:从人文的角度了解建筑的形式 设计思想:
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了解,掌握欣赏方法,寻找欣赏切入点,开辟欣赏途径,以达到理解美术作品的过程。优秀的建筑是实用又给人以美感,同绘画相比更多的是形式上的美,又渗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何领略建筑形式的美感,如何体会建筑所蕴涵的文化意味,我从视觉角度,从文化角度去分析。而在教学内容的转化上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后进入新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比较两张图片,柬埔寨的吴哥窟和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判断建筑与雕塑,并讨论其异同点,得出结论:
建筑:营造空间形体,有欣赏价值与人文内涵 具实用功能
雕塑:营造空间形体,有欣赏价值与人文内涵 出示课题:匠心构筑巧夺天工 ——实用与文化的造型艺术:建筑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世界著名建筑:巴黎圣母院,艾菲尔铁塔,泰姬陵,大山巴,悉尼歌剧院 ◆思考:如何来欣赏建筑艺术呢?建筑的人文内涵有如何理解?(西方的建筑艺术非常著名,中国的传统建筑同样有它丰富的内涵)
2、以电影《卧虎藏龙》中一外景地:安徽宏村·月沼导入欣赏中国传统民居——安徽民居; ◆从历史:徽州的民居大多是明、清两代的建筑,元朝或者更久之前的也有。◆从色彩:粉墙黛瓦 入目皆画 ◆从视觉角度:
正立面:对称,简单,高大 侧立面:马头墙(防火墙),窗高且小 建筑结构:砖木结构,梁、柱、椽
房间布局:中堂(条桌:东平西静,终生平安),天井
空中鸟瞰:黑与白的构成,黑白影绰,虚实相生,自成图画 ◆从建筑细节: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
◆从人文角度:反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含蓄、保守(安徽建筑的功能性与文化性,从另一种形式上亦有所体现)
3、徽州三绝之一:牌坊
象征着忠、孝、节、义,是封建礼教的体现
三、结束语
安徽民居是劳动人民精心创造出来的民居形式,严谨的布局适于居住,精美的雕刻体现审美,无一不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重重叠叠高楼大厦兴起的现在,我们更要认识到它们的价值,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后感:
就课堂气氛及学生参与度来讲,是比较成功的,但离本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还很有差距。一是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显生硬,未能很好的将前后两部分内容结合,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二是课程设置时,所包含的人文内涵浅薄,致使缺少了艺术欣赏最应具备的神采,教学难点未能很好解决;三是结束语过于琐碎零乱,没有将本课的内容深化。这些问题都应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并解决。评委点评:
1、题目的范围较大,因为课堂内容大部分以中国安徽民居为主;
2、在教学过程当中各环节的衔接过渡应当再缓和;
3、整个教学过程融入的民族文化还不够;
第三篇:高中美术欣赏课初探
寻找策略 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众所周知,在美术教育界,新观点,新思潮层出不穷,随之对于美术课程、教育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新探索也可谓“百家争鸣”,美术教育这一块阵地的发展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往前飞跃。高中美术欣赏课自二十世纪开设以来,更如一朵奇葩绽放于美术教育论坛,教育教学专家、学者,从大学、高中、初级中学、小学直至幼儿园的教师都对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现今的高中美术老师对欣赏教学的现状的看法又如何呢?经过和一些美术老师的交流与探讨后,发现:大部分的美术老师始终觉得美术欣赏课很难上:
1、难在教材(这里所指的教材是狭义的教科书和课本)的涉及面广,要求了解的知识点多,教师自身了解不到位,却较难找到合适的教学参考资料;
2、难在现行教材对于一些作品的欣赏措辞过于主观和肯定,为此有些老师就干脆“照本宣科”,限制了学生的欣赏拓展空间,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欣赏,教师难以下手;
3、难在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个别单元内容量大烦琐,作品与作品之间衔接性、联系性不够,较难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4、难在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很难组织一整套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的组合指导课堂实践;
5、难在怎样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估,学生究竟达到什么样的学习水平,学到什么程度,缺乏检测和评价的体系,6、难在大部分学校由于缺乏必要的美术欣赏教育教学的相关设施、条件而造成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限制;
7、难在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上。以上几个方面的困难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实际上都缺乏上美术欣赏课的浓厚兴趣。
纵观以上几项困难,不难发现关键性的问题是在备课环节,而中心的问题是教师必须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寻找合理的处理策略就成为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特别作为担任一线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美术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再没有什么比处理教材更关键了,下面就假以文字,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考。
这里所指的处理教材指的是为更好的实现学科教学目标,而对原有教材、文字材料与资料、信息并联系现有教育教学条件进行有效整合处理,并预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可能情况,计划配合采用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环节。
知道了教材处理的重要性之后,关键性的问题就集中在了怎样进行教材处理——即教材处理的策略问题上。策略一般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语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美术教学论》,王大根著)这里的处理教材策略是指为有效处理教材,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而持有的总体思路,谋略或智慧。下面就结合课堂教育教学,来谈一谈处理教材的一些思考。
一:合理处理教材,先要认清“主角”;
“主角”指的是学生,教育面向学生,教学面对的是学生,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也应是学生,应先从学生角度思考:我这节课应给学生带来什么?学生原有基础怎样,认知水平如何?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有哪些?哪些内容可能难以学习到位?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怎样的疑问?„„只有进行了这些最基本的思考,认准了学生这个主角,我们的教学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当然这需要我们花费很大的时间。
二:要紧紧把握“起点低”,“要求高”;
所谓的“要求高”,指的是总体思想应追求教学效果,要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处理教材时应自加压力,积极思考,以求能设计一条最早到达学科教学目标彼岸的最佳途径。“起点低”则指的是对教材处理时要充分考虑所授内容的难易程度,遵循基本的认知规律。展开来说,就是处理教材的基本指导思想应化繁复为简单,化难为易,以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从教学条件、教学资源角度来说,则是指处理教材应充分考虑利用本地本校资源,并开发新资源,创设新条件,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好原有资源,不能因为条件资源的限制而使课堂教学打上折扣,在这方面,教师可开展一些综合性美术欣赏活动的研究,诸如学科的综合、教学方法的综合、美术欣赏与实践的综合问题等等,应该会有所帮助。三:处理教材,力求系统、连贯一体化;
例:现在大部分高中美术课本均是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试验本)艺术欣赏美术(1996年12月第一版)第十六讲《民间美术》一课中,所涉及到的民间美术种类有:年画、风筝、民间玩具、剪纸、民间刺绣、编织等。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课本分门别类的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一方面显的零乱,另外学生的掌握程度也会大打折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早已揭示:人们往往对其身边的事物更感兴趣,而有规律、有客观联系的事物总能让人们迅速记忆并能持久记忆。面对诸如《民间美术》这一课的教材组成该怎么办?粗略的看很难用一条线索将其组织成一个整体。实际上,有一条线索却非常简单可行,下面谨以示意图表述如下:
民间美术——线索:人的一生
出生——(生活用品)肚兜、虎头鞋 {刺绣}
少年——(特征一:喜欢过年)门神、窗花、年画 {年画、剪纸}
(春节过后)放风筝 {风筝}
(特征二:玩是天性)泥、布玩具、竹编螳螂 {民间玩具}
青年——(少数民族的恋爱)荷包、香包 {民间刺绣}
老年——(做寿)面桃、面人 {民间玩具}
从上面不难发现,我们一旦发现了这个使教材内容系统、连贯一体化的线索和规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把握将是多么简单的事情!
四:处理教材,应注重“趣味化”
“趣味化”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如果我们在每一堂课中均能问候我们的学生:“这节课你们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或“对课程有无疑问?”等问题,既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对于他们的重视,更常常能抛砖引玉,教师和学生进入更高的、全新的探索领域。我有这样的一节课的体会:在即将进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的单元内容学习之前,我布置了一道预习题:让学生针对书本至少提出一则疑问。在新课学习的时候,我把收集到的疑问反馈给全体同学,再让他们作出最想得到解答的疑问的判断。结果是:大多数人选择了“《蒙娜丽莎》美在哪?”这个疑问。对于这个问题,该如何解答?我并没有急于从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采用了以下的步骤(以流程图表示):
学生先谈看法(预计情况:神秘的微笑、不美)——作者达芬奇(预计情况:画鸡蛋的故事)为什么画鸡蛋?(预计情况:研究光线、结构、体积等)最难表现的物体是什么?(人)
表情、神态、动作、年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等}
人的表现 肌肉、骨骼{解剖学知识}
绘画:造型、透视、色彩、构图、材料等
这样,进行逐层分解,从作品引申开去,逐渐形成欣赏的着力点,对作品的欣赏也从一般的形体表面欣赏递升至理性认识并进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体悟。
“趣味化”要求教师在教材处理阶段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作品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从表象的知识中整理出一条与学生兴趣相连的“黄金纽带”,做到“厚积”而“薄发”。
五:处理教材,要敢于“丢弃”,敢于“添加”,必要 时敢于“抛弃”
现行的美术欣赏课本比较系统,对于作品及其背景均有生动的阐述和较为详尽的介绍,一个章节,一讲课程安排的很紧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往往由于地域性、民族性的差异等原因,我们会感觉到:我们的学生对这其中的一些内容的了解缺乏积极性,他们会觉得有些内容的学习无甚价值,而有些内容则不然,他们对此有浓厚的了解欲望,他们会觉得教科书的内容犹如“蜻蜓点水”,“稍纵即止”,总觉得“味不浓郁”,不充分,如:在第18课现代设计艺术中,学生对课乐瓶、室内设计表现冷漠,而对现代汽车造型很感兴趣。对于这些内容最好老师能独立安排一个章节来组织教学才合适。在这方面,许多同仁都进行过相关课题的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上海师大王大根教授就曾经谈到美术的单元化教学,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指导性意见。他提出:各地可根据地方特点、学校条件、学生的水平及教师自身特长等条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开发和再加工,扩充课程的容量、使之有利与学生的发展,更有效的为学生所掌握。我想,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也可以添加部分内容,如增加实践性方面的内容、部分重点内容的扩充拓展乃至延伸等,教材处理过程中除对教材内容进行扩充添加之外,“丢弃”和“抛弃”也未尝不可,当然丢弃或抛弃教学内容时应慎之又慎,前提首先是不能违背大纲的总体要求,再者应充分考虑周全各方面因素,特别是学生方面的因素。
六:开展愉快教学
愉快教学,简单地说,就是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 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在愉快中培养学生当学习的主人。关于“愉快教学”,古今中外不少有见识的教育理 论家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周恩来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就曾强调“寓教于乐”,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蕴入深刻的教益,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可见,有关愉快教学自古有之,而且已是全世界都倡导的一种教学艺术。例如:我在教园林与民居一课时,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绿化之处,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真切感受园林的艺术之美,大大活跃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学习的乐趣。
以上几点,仅仅是我对“教材处理”问题的一些个人愚见,不当之处还请多批评指正。我坚信,经过我们的不懈探讨和努力,高中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必将能达到理想的境界,让我们携起手来,吹响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号角,努力探索出一条最适应本地区特点高中美术欣赏教育教学的发展道路。
第四篇:教学法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教学法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运用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
陈正霞
高中音乐欣赏课是以聆听音乐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比较与评价,使他们在欣赏音乐的实践活动认识、理解、鉴赏音乐的课程。因此较之小学、初中的音乐课模式,感性的东西减少,而理性的东西增多了。因此,高中音乐课相对变得内容深广、而形式变得单调了。在教学中,如何巧妙地变换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作品,这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笔者以为,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音乐作品的欣赏任务,除了掌握大纲精神,明确教学目的,最为关键的就是在教学准备和实施过程中,尽力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知识能力,精心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师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一种简便易行且为多数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音乐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把握所传递的音乐知识及音乐常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的知识。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部结构复杂,意蕴深刻,有一定份量的作品。欣赏时,可运用讲授法,讲述作品故事背景,讲解变奏曲式及主题音乐等。这些知识内容都将对学生理解把握整部作品起到引导、启发和铺垫的作用,同时也为他们欣赏作品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许多难点要点在欣赏中也会迎刃而解。其他如欣赏交响乐、管弦乐等,也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欣赏的基本知识。如对交响乐队的乐器、编制及位置
编排和曲式结构都要有一个大概了解。若叙述和描绘教学内容时,语言生动形象或穿插一些与讲授内容有关的趣闻,更能增添教学效果,这须依赖于教师平时就做个有心人,有意识的阅读和积累。
二、形象直观法
直观法是教师展示实物、图片或利用电化教具等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法能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认识,对提高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发展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欣赏《草原放牧》辅之以蒙古大草原的镜头画面;欣赏《锦鸡出山》辅之以描写斗鸡的录像资料。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直观法如同讲授法结合,效果就更佳。如欣赏《芬兰颂》,在出示德拉克洛瓦的油画《自由引导人民》后,再配以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象征自由的女神高举三色旗回头召唤着参战的人们。在画中,我们看到的自由是意志的旗帜,它高扬起胜利者的骄傲,低沉的号声是生命的苦难,它吹奏出最后一个凄厉的音符,奏出了生命对自由的第一声渴望,那飘扬的旗帜是生命对自由永远的向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感知得以加深,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归类比较法
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因素,都有一定的相对性。音乐作品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取决于各种音乐表现手法巧妙、和谐、有序的运用。比较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欣赏相同音乐作品,不同表达手段的教学方法。它能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情感,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比较的方法多种多样,可按体裁品种、风格色彩、古今中外、演唱方法、乐器种类等进行比较。如按风格色彩比较:贝多芬的《第
五 < 命运 > 交响曲》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具有同样的时代背景,但作品风格大不一样。前者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而后者则是哀感动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如按器乐种类比较,同样是描摹大自然百鸟的鸣叫,唢呐独奏《百鸟朝凤》和笛子独奏《荫中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声音,但都把百鸟的鸣叫声摹似得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在中国民歌的教学中,将《上去高山望平川》、《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民歌手和歌唱家演唱的不同版本对比欣赏,既让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原生态唱法,也辨别出歌曲节奏的不同。
四、情感体验法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声音的艺术。蔡元培先生说过: “ 我们在听了一首动人美妙的乐曲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温柔,生活多么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 体验法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有敏锐的音乐听觉并巧妙地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的教学方法。在参与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想象、理解、再现音乐形象。如当听到柔和流畅的小提琴的音色,能联想到清澈的小溪;听到婉转悠扬的笛声,能联想起清翠的山谷等。在实践教学中,中国京剧是较难讲授的内容,首先要选择精彩的影像、旋律优美的唱段以及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人物唱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道出京剧的“唱、念做、打”,让学生跟着老师的节奏,随着录像学唱、律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走近京剧。
五、尝试创作法
尝试创作法是音乐欣赏教学中新举起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要求学生把感受到的音乐,理解了的音乐表达出来,发展其智力,发挥其想
象力和联想力。例如:在讲授音乐要素时,可选用圣一桑的《动物狂欢节》中 “ 狮王 ”、“ 袋鼠 ” 等乐段来让学生根据对节拍、力度、速度、音区音色、旋律特征的分析推测乐段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利用某些音乐要素来设计其他动物形象。如 “ 一群小鸡 ”、“ 温柔的大象 ” 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设计来演奏。这样,学生对他们自己的创作的形象效果非常感兴趣,同时对这些音乐要素的理解和记忆也更为深刻。在《醇厚的中原韵》这一课中,让学生用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尝试着写一首短曲,效果甚佳。其他,也可由教师写出几句歌词,让学生谱写曲子;或由教师写段小曲子,让学生填上歌词等进行创作。当然,这些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难易要适当。类似这种创作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习运用各种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的能力,满足了学生音乐创作的愿望。
教学方法的优劣关系到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有时,在一节音乐课中,可能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上五种教学方法,并非音乐学科所独有的,也是其它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音乐学科中运用时更具优势,尤其是情感体验法和尝试创作法。作为高中音乐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和选择教学模式,设计和创造教学,为提高音乐欣赏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
2009-11-25
第五篇: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随想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随想
录入者:jyz录入时间:2009-4-9 19:26:03点击数:399
当今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期,学生经历着空前的观念撞击和文化震荡。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伟大的革新,这对于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即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美术欣赏成为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在我国也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它是中国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的一项重大决策。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我们必将肩负起对美术新课程改革进行探究与践行的义务。在长期的高中美术教学中,我曾经有过诸多迷茫和困惑,也有过太多慰籍与欣喜。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几点肤浅见解。
一、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贫乏
现阶段,美术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主要来源于师范院校的培养。多年来,我国的高等美术院校一直以培养画家、书法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等技术型人才为目的,更注重专业技能训练,忽视美术理论的学习。所以大多的高中美术教师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缺乏对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不合理。我们的美术院校是在培养杰出的技术人才的同时,却忽视了艺术人才的培养。
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的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修养,他们应对美学、美术理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地理、哲学等人文学科有深厚的认识和了解,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可见美术教师除了要具备较高的美术技能外,更应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和较高的美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修养,这样才能出色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工作。国家规定高中美术欣赏课应由专职的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担任,而目前从大部分高中学校美术的师资配备来看,都远远不能符合标准。故而,教师的配备就成了制约高中美术欣赏课发展的“瓶颈”。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缺乏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十分沉重,而高中教育由于受当前我国考试制度、升学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学生的课业负担更是到了不堪其负的程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数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尚有着较浓厚的学习兴趣的。相对体育、音乐学科来说,美术要求学生的天赋没有那么的高,只要有兴趣,胡乱涂鸦两笔都可以是作品。而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他们都有丰富的课余时间来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到了高中阶段则不然,目标只有一个,“挤过独木桥,走进象牙塔。”为了应对高考,他们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满足兴趣了。沉重的课业压力只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故而,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使其乐学、爱学是高中美术教师首要之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欣赏《米罗维纳斯》时我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在西洋美术史上有三双最美丽的手,请同学们猜猜是哪三双手?” 这设疑就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大家都“骚动”起来了。紧抓住同学们迫切想了解的答案心理,屏幕上分别展示三幅作品中手的局部放大图,“下面请同学们猜猜,这三双手分别是谁的呢?”——“圣母玛丽亚、蒙娜丽莎、米罗维纳斯”。“再请同学们想想,为什么这三双手被誉称为西方美术史中最美丽的手呢?”——这三双手性质不同,感受也迥然有异。圣母玛丽亚的手,是一般的手,代表天下母性的手,具有着神圣、慈爱的共性;蒙娜丽莎的手,是个别的手,只属于达芬奇笔下十六世纪意大利贵妇人的手,有着“丰满”、“优雅”、“柔美”的个性;米罗维纳斯的手,则是想象的手,是肉眼看不到的,只有用心灵去想象。虽然维纳斯没有视觉的手,但我们相信,会在每一位站在她面前的观众的心目中,为她创造出一双最美丽的手……。
《米罗维纳斯》是许多学生都熟悉的一尊世界闻名的塑像,这从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但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冲动”。为了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关注,课堂讲解中可适当穿插一些与作品或作者有关的趣闻轶事。如:从19世纪以来,各国选美的标准均为据米罗维纳斯的尺寸。故而有人戏言,维纳斯是人类选美最早的“世界小姐”;维纳斯失去的两只手臂的原来姿势究竟是怎样的呢?“右手拿着苹果呢?还是拿着别的东西?”“左手举多高,伸多远?弯曲到什么程度?”“眼睛和手的关系如何?”“她的手在干什么?” 这么多的复原图中到底哪个复原方案是正确的呢?还是觉得无论哪个方案都没有现在的断臂维纳斯更美、更动人,更接近艺术本质。因为她是艺术家与大自然和时间共同创造的绝无仅有的杰作。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是情节性的,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学生是不太愿听的。此时教师可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达芬奇的名作,学生大多知道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壁画中13个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的各个人物,以“找出叛徒”为任务来进行展开。向学生说明作品画面紧紧地抓住了原来传说中耶稣对门徒说的一句话:“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来刻划十二个门徒听了这话后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中犹大的面孔整个是黑暗的,由于惊慌失措,犹大身不由主地向后倾,同时死死地抓住他的钱袋。与犹大恰成鲜明对比的是坐在中央的耶稣,态度安详,从他背后窗户中射进来的夕阳光辉,是他的形象更加突出。耶稣和犹大,一个崇高,一个卑鄙,对比十分鲜明。在欣赏地过程中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艺术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应懂得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多媒体手段或问题的设置创设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情境,以各种新奇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欣赏的兴趣。
三、教学手段的匮乏
美术教育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是很难组织好高质量的美术活动的。虽然我们看到了一些老师能依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教学,但课与课的差异仅仅是教学重点及内容上的差异,而不是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上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单一及缺少个人风格。
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是在背教材和教案,严格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照本宣科地进行“授惑”。碰到各种“突发”事件时就显得措手无策,没有充分地利用好各种契机。比如在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蒙娜丽莎”的那永恒、神秘的微笑,我特意把《蒙娜丽莎》放大投射到屏幕上,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让学生默视一分钟,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她那迷人的微笑……。此时,忽然有个声音从教室的一角传来,“我觉得一点也不美”。这种想法完全在意料之外,是该假装没听到糊弄过去呢,还是要正面应对学生的“异议”呢?!此时,脑海中灵光一闪,这不是一个对作品进行深入展开辨析的方法吗?所以,我决定先放下作品,暂不作分析,而是首先从对那个时代的介绍入手,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胆识和勇气冲破笼罩欧洲中世纪所形成的宗教的牢笼,以一个普通的妇女形象代替以往的一成不变的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艺术形象。同时可以把这一作品与文艺复兴以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提倡和对人类生命的歌颂、对人的本身价值的肯定。然后再让学生重新欣赏这一作品,此时,学生就不会再有开始时认识的偏差,而是带着新的认识、从新的审美角度来欣赏这幅作品。他们的感受也会因此更强烈、更深入、更持久了,对作品的感受也就更充分了。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任何一件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欣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也正是美术欣赏的魅力之所在。事实上,美术课本中大部分文字欣赏的叙述部分只能代表一家之辞,不是唯一的标准。美术欣赏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搞教师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它不象数学、物理那样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有差异性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渗透使现代美术课堂的教学形式也趋以多样化与多元化。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爱学、乐学。
例如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我首先播放一段《寒鸭戏水》乐曲,请学生观看作品,谈谈感受?逐渐引导学生进入画境,由此产生丰富联想和无穷想象。然后组织他们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总结出有寒冷、空旷、孤独、荒凉、寂寞……等诸多感受。此时进一步分析技法特点,大面积空白表示什么呢?请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雪、雾、雨、水、天、云烟……。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后,联想与想象是极为丰富的。画中因为天“寒”,才显得江中人“独”(孤寂);也因为人的“独”(孤寂),才感到江面更“寒”……。画中“计白当黑”的手法给人予无限的遐想空间。继而深入剖析绘画意境的创设,使学生对作品内涵理解进一步升华。这时在典雅的古筝乐曲的伴随下,屏幕上作品上方的空白处徐徐出现柳宗元的诗句《江雪》,师生一同咏起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簔立翁,独钓寒江雪……。”此集课美术、音乐、文学、诗歌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学科整合的特点,师生对于作品的理解也达到共鸣状态。此课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的引入,使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
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诚然,现代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受到美术教师们的青眯是应该的,但也不能过于迷恋于此。因为我们从现有的课例来看,媒体的操纵者主要还是教师,这样过多使用此种媒体,仍旧没有走出“教师中心”的老路,学生的感受依然没有被重视,学生的主动性依然没有得到发展。
总之,美术教学不是要把我们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未来的艺术家,而是一种艺术普及活动;是要提高我们每一位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兼顾全面而发展。做为高中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让每位学生在艺术欣赏的“旅程”中拾得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