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川办发[2012]17号

时间:2019-05-15 02:1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川办发[2012]17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川办发[2012]17号》。

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川办发[2012]17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

川办发[2012]17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经省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并报经省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六日

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确保农业农村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川委发〔2012〕1号)精神,进一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与大面积推广应用,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我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现产业化为目的,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组织实施300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省级以上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30家以上;组建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0家以上。通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培育壮大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预计带动实现新增产值1650亿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引导服务。按照市场机制聚集和配置各类资源,政府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引导支持和跟踪服务。

(二)坚持企业主体、产学研结合。对企业牵头,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共同承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重点支持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充分认识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积极发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坚持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并举。加快省内自主研发的优质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应用,鼓励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资金和人才,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人员来川进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五)坚持产业化导向、注重技术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实现产业化为目的,注重市场前景,突出农业科技成果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面向市场需求、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走向,建立健全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常年申报、季度评审、择优立项、中期评估、绩效考核、监督检查、结题验收的动态管理机制。

四、重点任务

根据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和《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结合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重点组织实施农畜超级种及配套技术、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生物农业、现代中药产业、农村节能环保产业和国际科技合作6个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一)农畜超级种及配套技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是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粮食作物和畜禽生产与消费大省,播种面积和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生猪出栏量、猪肉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肉制品远销国内外。拥有国豪种业、川种种业、西科种业、川单种业、川农高科、西科联、新希望、高金、铁骑力士等龙头企业,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科研单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农作物及畜禽遗传育种技术、良繁技术及配套种养殖技术均处于全国先进行列,有良好的产业和科研基础。

2.重点领域。着力在水稻、玉米、油菜、小麦等突破性粮油作物新品种,生猪、肉鸡等主要畜禽水产新品种(配套系),以及果蔬、茶、桑等突破性经济作物新品种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骨干亲本蜀恢527及重穗型杂交稻的选育与应用,高异交性优质香稻不育系川香29A的选育及应用,小麦重要育种目标性状基因的鉴定与利用,优质高配合力重穗型杂交水稻恢复系绵恢725的选育和应用,高配合力优质新质源水稻不育系803A的创制及应用,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第四轮骨干自交系18—599与08—641、温—热带种质玉米自交系YA3237与YA3729的选育与应用,超高产玉米新杂交种川单

418、川单

428、川单189的示范与应用,人工合成小麦优异基因发掘与川麦42的选育和推广,甘蓝型油菜新材料绵7MB—1与核三系育种方法的创制及应用,甘蓝型油菜JA系列不育系的创制与应用;大恒699肉鸡配套系,天府肉猪配套系,天府肉鹅配套系,凉山半细毛羊新品种,蜀宣花牛新品种,四川白獭兔新品系,优质风味黑猪配套系的选育与应用;优质蔬菜新品种选育和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猕猴桃、柑橘、芒果等优良水果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优质茶树、桑树、食用菌、核桃等优质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名贵花卉新品种选育,阿坝硬杆仲彬草、川引3号虉草、阿坝燕麦、长江2号多花黑麦草、康巴垂穗披碱草等优质牧草新品种选育及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转化突破性粮油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优质高效畜禽新品种(配套系)10个以上,突破性经济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

(二)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是全国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型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拥有新希望、五粮液、泸州老窖、高金、通威、铁骑力士、吉香居、光友、叙府、佳美、张飞牛肉、川粮米业、川农拖等龙头企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同时,拥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西南民族大学、省农机院、省林科院、西华大学、成都大学等一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实力雄厚,创新成果丰硕,具有较好的研究开发基础。

2.重点领域。着力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标准化种植、规模化健康养殖、设施农业、农业机械、现代物流等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优质安全冷却保鲜肉加工及储运技术,现代肉类加工关键技术,优质牛肉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传统肉制品加工技术改造及产业化,直投式功能菌发酵泡菜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茶叶保绿增香加工技术,稻谷、油菜籽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四川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模式及关键技术应用;母猪系统营养技术,仔猪动态营养调控及应用新技术,建鲤健康养殖的系统营养技术研究及其在淡水鱼上的应用,禽流感、鸡新城疫等重大禽病防治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禽粪污沼气化处理模式及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生猪标准化养殖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规模猪场健康养殖和清洁生产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优质獭兔高效养殖技术集成及产业化,优质牧草新品种产业化示范,马铃薯多熟高效种植模式及关键技术,四川杂交中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四川省小麦条锈病菌源区综合治理技术应用,四川烟草主要病虫害的流行、预警及防控体系;桑蚕茧质量智能测试新技术及设备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开发新产品200个,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0%以上,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链及产业集群20个以上,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

(三)生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三大中心之一,具有丰富而宝贵的农业生物资源。拥有以新希望、通威、高金、铁骑力士、国豪、龙蟒福生为代表的多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建有10多个产学研联合的省级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园区和基地。同时,还拥有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成都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20多家科研机构,在西部生物农业产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领先。目前,全省生物农业产业产值每年以10—20%的速度递增。在农用生物制剂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功能性食品开发等环节,一批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初步形成,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2.重点领域。着力在动物疫苗、新型兽药、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长调节剂等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畜禽疫病防控体系无公害系列药品开发及产业化示范,草甘磷及S—诱抗素等生物农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优质高效安全生物肥料开发及产业化,生物蛋白饲料、添加剂及生态药剂的开发与应用,非常规蛋白饲料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粮经作物高效施肥技术研究及转化应用,生物抗旱、生物防控等技术的开发及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

(四)现代中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中药材资源丰富,拥有中药材5000余种,常用中药材品种38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产地之一,同时具备较强的中医药研发力量和良好的中药工业基础,是全国第一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多年来,全省积累了丰硕的中医药科技成果,发展迅速。全省共有国家成都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国家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余个国家和省级研究平台,科技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康弘药业、地奥药业、科创药业、好医生药业、禾邦药业、新荷花中药饮片公司、新绿色药业、美大康药业等重点企业,中药工业总产值位居全国前列,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是省委、省政府重点发展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

2.重点领域。着力在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示范推广及成果转化,中药饮片、提取物及配方颗粒成果转化,中药新药、中药相关产品成果转化,中药加工炮制、质量控制、流通技术等成果转化领域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中药材大品种,现代中药饮片,新型配方颗粒,治疗重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药大品种,中药保健食品、中药兽药等相关产品,道地中药溯源系统、中药材网上交易平台、中药现代炮制技术及设备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500亿元以上。

(五)农村节能环保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在农村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发展能力,拥有中科院成都分院、农业部沼气科学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四川理工大学、四川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等从事农村节能环保的科研机构,拥有一批高水平农村节能环保科技成果,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平台。农村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巨大,前景广阔。

2.重点领域。着力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农业循环经济、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生态药剂等领域突破。

3.重点成果。MM—物理化学法污泥处理、新型微生物环保剂处理城乡生活垃圾等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综合治理新技术开发及应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的能源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及应用,秸秆烧结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应用,川西北草地沙化治理生态经济新模式研究与示范,四川省农村新能源类CDM相关数据库和碳汇类CDM监测评估方法体系建立及应用,农村生活排水处理技术研究与装置开发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30亿元,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六)国际科技合作成果转化专项。

1.基础条件。我省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的渠道、信息和人才优势,以双边、多边的政府间合作为平台,与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泰国、新加坡、越南等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开展了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省农机院等科研机构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广泛的交流合作,研究开发、引进和消化吸收了一批重大成果。

2.重点领域。着力在主要农作物及畜禽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标准化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机械、精准农业等领域技术成果的引进和示范推广上实现突破。

3.重点成果。名贵花卉、特色果蔬、食用菌、烤烟、大豆、棉花等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瘦肉型猪、奶牛、肉牛、蛋鸡、饲草等畜禽(饲草)新品种(配套系)及育种新材料的引进及应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育种新材料、突破性新品种的引进及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及追溯系统的引进、开发及应用等。

4.实现目标。通过本专项实施,到2015年,预计带动实现产值20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作用,整合涉农科技资源,合力推进全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科技部门要发挥好统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牵头作用;农业部门要发挥好组织大面积农技推广的职能作用;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龙头企业要发挥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实体作用;涉农综合部门要发挥好支持、保障作用,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环境,进一步完善并贯彻落实好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及其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法规政策,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法规政策宣传,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和奖励。认真落实税收激励、金融支持、产学研融合、科学技术普及、农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自主创新人才评价与奖励制度等政策。

(三)加大科技投入。把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作为全省农村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逐步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带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社会力量增加投入,支持农畜超级种及配套技术、优势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生物农业、现代中药产业等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的实施。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引导金融部门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信贷担保等市场化运作的银科合作机制。

(四)突出平台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需求、以科研院所和大学为依托,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综合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统筹城乡发展综合信息服务等平台和科技特派员团队建设,积极构建公益性推广服务、社会化创业服务、多元化科技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大学、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模式。依托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七大类平台,分别构建7个省级农业分平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以及乡(镇)或小流域水利、基层林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五)强化人才保障。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一线创新创业,加大对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支持力度,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行列。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农业专家数据库,为地方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依托 “阳光工程”等农业科技培训计划,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柔性流动方式在其他单位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活动。

附件: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首批备选项目表

附件: 川办发17号附件

第二篇:四川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管理办法

附件

四川省省级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省财政设立省级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下简称转化资金)。参照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办财字〔2001〕417号),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转化资金是省财政安排的政府引导性资金,通过引导、吸引市县财政、科技研发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大规模生产的前期性开发。

第三条 转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遵循“诚实申请、专家评审、竞争立项、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转化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共同管理。

第五条 省财政厅负责落实专项资金预算,审核、拨付资金,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等。

第六条 省科技厅负责与项目单位签订合同,督促和协调项目单位实施项目,组织开展项目的日常监督、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第三章 支持方向、重点、对象和方式

第七条 转化资金主要支持我省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技术。

第八条 转化资金的支持重点:

(一)生物育种;

(二)食品及农产品加工;

(三)生物饲料及添加剂;

(四)新型农药及肥料;

(五)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

(六)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

(七)先进种植、养殖及防灾减灾;

(八)农村信息化及现代物流;

(九)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能源。

第九条

转化资金不支持已经成熟配套,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支持有知识产权纠纷的项目;不支持低水平重复、单纯扩大规模或基本建设的项目;不支持对生态环境或社会有不良影响及高能耗的项目。

第十条 转化资金支持对象主要是涉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科技型企业。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转化资金。

第十一条

转化资金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2 理制度健全,有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业绩。申报转化资金项目的企业,必须是拥有项目科技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履行“为农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职责的科技型企业。

第十二条 转化资金项目支持方式为无偿补助。项目实施周期为二年。

企业申请项目必须安排不低于所申请转化资金支持额度的自筹资金,事业单位也需安排一定的自筹资金。对市、县财政投入大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

第四章 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三条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联合向社会公开发布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提出支持重点及申报要求。

第十四条 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来源包括:国家、省、市(州)级以上农业科技计划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自主研究开发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

第十五条 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有利于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节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原则上是近三年获得的科技成果,并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或良好市场开发前景,且同一科技成果不得多渠道组织上报;

(三)技术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以上,核心技术拥有知识产权 并归申报单位所有,或属于已经引进吸收但需中试熟化、以利于掌握其核心技术的成果;

(四)必须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或专门机构鉴定、认定或审定。第十六条 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需填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和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七条 市(州)和扩权强县试点县(市)财政局、科技局根据转化资金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以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并联合行文上报省财政厅、省科技厅。

第十八条 省级有关部门根据项目指南,组织所属单位申报,并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以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上报省财政厅、省科技厅。

第十九条 项目同时实行网上申报,按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申报。

第二十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第二十一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审核批准立项,由省科技厅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

第五章 项目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并进行专账核算。不得4 将转化资金用于金融性融资、股票、期货及捐赠等支出。

第二十三条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负责组织转化项目中期评估,中期评估不合格的,省财政将追减其转化资金余额。

第二十四条中期评估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书》)。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合同书》组织实施项目,按时完成合同目标。

第二十五条 中期评估采取现场考察与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合同计划进度完成情况;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项目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技术水平、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为确保项目实施效果,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将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不定期开展项目抽查。市(州)、扩权县(市)财政、科技部门要加强对本地项目的日常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有关单位要自觉接受和积极配合项目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十八条 因不可抗拒原因,承担单位需对项目合同内容及目标进行调整时,应向项目组织申报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原因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组织申报单位审核后上报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二十九条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资产及知识产权,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项目验收与奖惩 第三十条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负责组织转化资金项目验收。第三十一条 对人为因素造成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将予以通报,省财政将追减其转化资金,该项目承担单位在此后3年内不能申报国家和省级转化资金项目;因不可抗拒因素导致无法继续执行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组织申报单位提出意见、经省科技厅与省财政厅批准后,可以终止项目实施,省财政将追减其转化资金余额。

第三十二条 转化资金项目的验收结果将与组织申报单位下一项目申报指标挂钩。

第三十三条 省科技厅受理社会对转化资金项目有关问题的异议,并对有较大异议的项目进行调查,会同省财政厅提出处理意见。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为两年。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三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05]12号)

【发布单位】四川省

【发布文号】川办发[2005]12号 【发布日期】2005-03-21 【生效日期】2005-03-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四川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

(川办发[2005]12号)

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下简称《工会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公布实施以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不断探索加强与工会组织联系的机制和方法,注重发挥工会的作用,积极支持工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各级工会组织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积极配合党委和政府工作,团结动员全省职工积极投身四川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执行《工会法》和《实施办法》,切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贯彻工会法支持工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90号)精神,进一步支持各级工会组织发挥应有的作用,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重要意义?

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我党最坚定、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既是我们党和国家强大的政治优势,也是政府工作的一条指导方针。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利益的表达者和维护者。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推进四川跨越式发展,实现省委提出的“五大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工会工作。

二、为工会组织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搭建平台?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执行《工会法》和《实施办法》,按照依法行政和全面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民主参与机制,拓宽民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一是建立健全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是政府与工会和广大职工群众沟通和交流的有效形式,对提高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已经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的市(州)、县(市、区)和部门要继续完善,充实内容,创新形式,通过联席会议认真研究解决工会组织提出的涉及广大职工和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尚未建立这项制度的,要加紧沟通协商,尽快落实到位。二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工会法》和《实施办法》的要求会同同级工会组织和企业方面代表进一步加强三方协调机制建设,健全制度,明确职责,规范运作并逐步向基层延伸。要定期研究和分析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改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认真协商解决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同时,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工会组织积极指导和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指导和加强劳动争议调处工作,积极推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三是凡研究制定劳动就业、工资福利、职业安全卫生保障等与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政策措施,要主动邀请工会代表参加并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的经营方针、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和企业改制、减负分流、关闭破产、职工安置方案及其他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并认真听取工会的意见;召开涉及职工利益和权益保障方面的会议以及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事故调查处理、新建改建企业“三同时”验收等工作,要请工会组织参加;支持帮助工会做好评选、表彰劳动模范及加强劳模管理等有关工作。四是各级政府法制办代表政府受理县及县以上地方总工会提请事项,依法处理侵犯职工和工会组织合法权益的行为并及时将处理结果通报工会。?

三、建立健全与工会组织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机制

各级政府及部门要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努力把握政府与工会联系的特点和规律,以制度和机制创新推动政府与工会联系与沟通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省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省总工会的信息沟通,抓紧完善发展改革委、经委、劳动保障厅、民政厅、国资委、安全监督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与省总工会的经常性沟通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也要加强与同级工会组织的沟通联系,逐步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与工会组织的经常性沟通交流机制,认真听取工会组织反馈的职工群众的建议意见,争取职工群众和工会组织的理解和支持;要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信息的收集、综合和交流工作,特别是要做好重大事件、重要信息的通报工作,保证信息交流渠道畅通;要切实改进作风,牢固树立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观念,经常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了解掌握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为政府工作构筑坚固的群众基础;要主动接受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把职工社会保障、劳动报酬、分流安置、劳动安全卫生等方面作为工会监督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切实抓好落实,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水平。?

四、切实为工会组织开展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主动为工会组织依法履行职责、有效开展工作创造条件。要积极支持各级工会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对于擅自取消或撤并工会组织、阻挠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依法履行职责的要坚决予以纠正,依法严肃处理。要积极支持基层工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或者其他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本单位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支持工会组织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职工技能培训和送温暖活动,支持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劳动保护工作,支持工会兴办为职工服务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工互助保障以及各种丰富职工精神生活的文化体育事业等。对那些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又有利于发挥工会优势的工作,要更多地委托给工会组织去做,不断增强工会的服务功能。?

各级政府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工会法》和《实施办法》的规定,为工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依法保护工会财产安全与独立管理、使用,不得以任何借口撤并工会经费帐户。要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计拨工会经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总工发〔2003〕25号)的要求,保障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会经费及时、足额拨缴,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各类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要依法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及时足额拨缴经费,不得拖延或拒不拨缴。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机关应当为同级工会组织无偿提供办公用房、设施和活动场所并不断帮助其改善办公条件。人民政府和单位行政方面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工会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随意调拨。县及县以上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第382号令)的有关规定,明确将各级工会组织兴建或管理的文化宫、俱乐部等纳入规范和管理范围并帮助其有效发挥作用,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随意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经批准拆除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择地重建并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迁建所需费用。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 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的通知》川办函〔2018〕52号

索 引 号: 008282882/2018-00283 主题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布日期: 2018-06-05 文

号: 川办函〔2018〕52号 有 效 性: 有 效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的通知

川办函〔2018〕52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1—

2018年6月5日

2018年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要点

为深入推进实施《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支撑全省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现制定以下工作要点。

一、实施创新成果供给行动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入推进生物技术与医药、信息安全及其集成电路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启动航空与燃机、云计算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突出重大项目“沿途下蛋”机制,争取形成50项重大科技成果。(责任单位: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卫生计生委等,列首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研发。加大力度支持高校院所基础研究投入,引导高校院所围绕产业发展需要确定研究方向,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一批可转化的成果。在干细胞及转化、蛋白质调控、脑信息、新能源、纳米材料、轨道交通等领域组―2― 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责任单位: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等)

(三)筛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成果。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建立专项成果库,争取100项成果入库。筛选确定拟重点对接和转化的成果,促进10—15个成果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等区域转移转化。(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中医药局等)

(四)培育创新产品。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科技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培育100个成长潜力大、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创新产品。(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

(五)加速知识产权创造。加大创新成果标准化、专利化、品牌化工作力度。加大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开发、申请、转让和许可实施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鼓励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再创新技术及时形成专利权。争取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超过4.8万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发明专利申请1.26件。(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科技厅等)

二、实施示范引领行动

—3—

(六)建设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快建设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依托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大学科技园,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聚集区域等创新资源集聚区,建设3—5个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省国防科工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德阳市人民政府、绵阳市人民政府等)

(七)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围绕探索开展“先确权、后转化”的有效机制、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处置管理的有效方式等3项试点任务,扎实推进20家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八)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研究制定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认定和管理办法,培育30家成果创造能力强、成果转化水平高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省国防科工办、省知识产权局,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九)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大力推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四川省科学技术奖的成果转化应用,推进重点产业领域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省组织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优势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项目1000项。(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4― 管局、省中医药局,成都市人民政府等)

三、实施知识产权运用行动

(十)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新机制,加快建立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行政调解前置、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和证据互认制度。抓好“专利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一站式服务”改革举措的复制推广。(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科技厅等)

(十一)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纵深推进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改革,扎实抓好20所高校院所改革试点工作。创建国家军民融合知识产权服务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推进成都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等)

(十二)加快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四川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加快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军民融合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举办天府知识产权运营高峰会,发布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和可运营高价值专利目录。(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科技厅、省国防科工办等)

(十三)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强化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知识

—5— 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金融资助资金等的激励引导,积极推广“银行贷款+保险保证+风险补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扩大“天府知来贷”知识产权金融产品适用范围。(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财政厅、省金融工作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保监局)

(十四)深化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深入推进城市、强县、企业、园区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加快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工程,推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贯彻执行,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知识产权运用主体地位。(责任单位:省知识产权局,科技厅,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四、实施产业升级行动

(十五)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聚焦重点领域和技术创新方向,组织实施50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项目。着力将信息安全、大数据、轨道交通、航空与燃机、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页岩气、生物医药、核技术应用等产业培育成为千亿产业。(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十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改造提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食品饮料等优势产业,在培育中高端供给、实施智能化改造、质量品牌创建、清洁低碳发展等方面加大力度,引导企业加大关键领域、重点环节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切实提升传统产业中的先进产能比重,组织实施一批投资上亿元的技术改造项目。(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6―

(十七)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强化智能制造基础平台建设,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大力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攻克20项以上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培育30户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和10户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责任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发展改革委,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五、实施军民融合成果转化行动

(十八)推进“省部军”协同机制落地。落实省政府与科技部、中央军委科技委战略合作协议,建立“省部军”共同参与的科技军民融合协调推进机制,共同推进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责任单位:省国防科工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德阳市人民政府、绵阳市人民政府等)

(十九)转化一批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设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专项,开展军民联合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以中物院成都银河596基地、国家信息安全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优势单位为载体,积极推进一批军民融合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省国防科工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德阳市人民政府、绵阳市人民政府等)

(二十)加强军民融合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科技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试点平台建设,加强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支持在川中央军工单位分类推进国防科技实验室、—7— 军工重大试验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向社会开放,建设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国防科工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德阳市人民政府、绵阳市人民政府等)

(二十一)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深化我省与12家央属军工企业战略合作,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项目,打造十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孵化一批“专精特新”军民融合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项目。(责任单位:省国防科工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财政厅,成都市人民政府、德阳市人民政府、绵阳市人民政府等)

六、实施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二十二)推进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南中心核心聚集区,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分中心,四川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绵阳科技城等分中心与工作站的“1+4+N”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引入10家以上国内外优质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入驻西南中心,举办常态化对接、培训活动20场以上。(责任单位:科技厅,绵阳市人民政府、宜宾市人民政府等)

(二十三)培育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建立区域性、专业性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机构。在高校院所、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布局建设10家以上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责任单位:科技厅,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8―

(二十四)建立多层次技术市场人才培训体系。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培训。加强与国际技术转移组织、行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合作,联合培养国际化技术转移人才。建立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人员准入、技术经纪人持证上岗等制度,推进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300名技术经纪人。(责任单位:科技厅,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

七、实施成果展示发布行动

(二十五)推进科技成果及需求信息汇交。建立全省统一、各市(州)和省直各部门共享的科技成果信息在线汇交系统,向社会公布科技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等信息。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报告制度,统计分析全省成果转化总体情况。主动对接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筹建国家科技成果西南数据中心。(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财政厅,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二十六)开展科技成果路演活动。打造万方数据西部科技成果路演中心,定期、定点、定时组织开展现场路演活动,发布优质科技成果。依托线上路演平台,实现现场路演在线直播,开展在线路演、网络展会、3D网展,线上线下结合展示创新科技成果,形成品牌路演活动。(责任单位: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二十七)建立常态化科技成果对接机制。办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绵阳)科技

—9— 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等大型科技成果展览展示活动,组织开展“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成果交流活动,推动科技成果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产业发展有效对接。举办科技成果精准对接活动,形成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的对接活动品牌。(责任单位: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省国防科工办、省知识产权局,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二十八)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举办中国创新挑战赛,围绕企业技术需求,以“揭榜比拼”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技术难题解决方案,积极探索企业与高校院所、企业与企业之间技术合作新机制。利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四川赛区)、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促进技术供给与需求对接。(责任单位:科技厅,教育厅,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八、实施技术交易倍增行动

(二十九)筹建天府技术交易市场。筹建天府技术交易市场,探索科技成果挂牌交易与职务发明公示免责模式。依托交易市场实体载体与网上技术交易平台,围绕“招、拍、挂”技术交易模式,制定交易实施规则,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打造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技术交易流程及服务机制。(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知识产权局、省金融工作局等)

(三十)促进技术交易增长。动态调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点,在重点高校、企业设立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点或工作站。推动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宣传、政策解读、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推动全省技术交易额稳步增长,2018年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到450亿元。(责任单位:科技―10― 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省知识产权局等)

九、实施金融助推行动

(三十一)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积极推动绵阳创建科技城军民融合改革创新试验区,支持在成都试点建设国家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推动德阳等7个省级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探索金融助力成果转化模式,争取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试点经验。(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省金融工作局、人行成都分行,相关市〔州〕人民政府等)

(三十二)发挥各类基金引导带动作用。做强四川省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支持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鼓励中铁创投、虹云创投和天河创投等国家新兴产业创投基金参股子基金投向轨道交通、航空、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努力争取新设立国家参股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省金融工作局、四川银监局、四川保监局等)

(三十三)拓宽资金市场化供给渠道。围绕科技成果转化链配置金融链,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等金融业务,支持重点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开展应收账款融资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符合科技成果转化特点的保险品种。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鼓励创投企业发行创投债,扩大双创专项债务融资工具发行规模。(责任

—11— 单位:省金融工作局,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省知识产权局、人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四川保监局等)

十、实施生态优化行动

(三十四)加强政策落实。加强政策法规宣传解读,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积极推动中央在川单位落实《关于支持中央单位深入参与所在区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通知》,促进中央在川单位成果转移转化。(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教育厅、省国防科工办,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三十五)完善政策法规。力争年内出台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快制定四川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鼓励高校、院所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配套政策。(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财政厅、省国防科工办,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三十六)强化成果转化政策协同。强化科技、财政、金融、税收、军民融合、知识产权、人才、产业等政策协同,做好成果转化政策衔接,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责任单位: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教育厅、财政厅、省国防科工办,各市〔州〕人民政府等)

―12―

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资源统筹,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新闻宣传、政策解读,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及时总结推广。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督促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各项任务的牵头部门每季度末将工作推进情况报科技厅。

—13—

第五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川办发[2005]45号)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川办发〔2005〕45号

省级各部门:

《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已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为加强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理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

位国有资产管理与政府公共管理的关系,保障省级机关履行职能工作需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省级机关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及其直属事业单位和上述单位使用公共资金投资兴办的各类经济实体(简称省级各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

第三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是指省级各单位以各种形式投资及其收益、国家拨款、接受馈赠、凭借国家权力取得或依据法律认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类型的财产或财产权利。

第四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原则: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分离;权利、义务、责任统一;公开、公平、公正和效率优先。

第五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任务:贯彻执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明晰资产产权关系,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实施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第六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产权界定与登记;资产清理、审核、处置、纠纷调处;管理方式选择及组织实施;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审批;资产统计报告、评估 —2—

备案和核准、绩效评价、监督与责任追究等。

第七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以产权管理为基础。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行产权统一管理。

第八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方式:直接管理、委托管理、授权经营和处置。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九条

根据省政府授权,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是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的管理机关,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第十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主要职责。

(一)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负责制定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具体规定并组织实施;

(二)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监督管理机制,为省级机关履行职能提供保障;

(三)执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通过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促进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合理、有效、节约使用,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参照国家有关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强化责任,加强监管,确保省级机关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采取切实措施,严防经营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

(五)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清理、核实、登记、性质界定、—3—

调配、纠纷调处及档案管理等;负责省级机关纳入产权统一管理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直接管理工作,对委托管理、授权经营作出规定并对委托和授权经营的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省级机关国有资产评估的组织、备案、核准工作;

(六)负责省级机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资产处置的审批;执行国有资产收益管理的有关规定,负责监缴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收益;

(七)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组织考核奖惩;

(八)协调解决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中的问题。 第十一条

根据工作需要,组建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主要承担经营性资产管理及资产处置工作。

第三章 资产分类

第十二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分类,是指区分满足省级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资产和用于经营的资产,分别确定其资产性质。

第十三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按性质分为非经营性资产(含公益性资产)、经营性资产。

第十四条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不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一切用于行政、公益服务业、福利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国有资产。

第十五条

省级机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坚持统一政策、统一 —4—

领导,分级管理、权责明确,科学配置、物尽其用的管理原则,建立国家所有、管理部门监管、单位使用的分级管理体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对外提供有偿服务,其收益上缴财政,纳入专户管理。

第十六条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在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或财产权利。主要包括省级机关宾馆(饭店)、招待所、会议中心、培训中心以及对外投资、出租用房和使用国有资金、物资所形成的股份、股权等。

第十七条

省级机关经营性国有资产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原则,按照有关规定,运用市场机制,主要采取经营权招标、拍卖等方式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和经营者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管理体制,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章 资产登记与使用

第一节 资产登记

第十八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是指国有资产管理机关根据授权对国有资产进行登记,依法确认资产所有权、使用权的行为。省级各单位所使用的国有资产都必须进行产权登记、使用

—5—

登记。

第十九条

实行产权统一管理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管理国有房产、地产等权属证并向资产使用单位核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证》。

第二十条

产权未实行统一管理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核发《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第二十一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分为设立登记、变动登记和撤销登记。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每2年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进行一次检查。

(一)新设立的省级各单位,应在成立之日起30日内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并办理资产设立登记的有关手续;

(二)单位分立、合并、改制以及隶属关系或单位名称、地址、单位负责人、资产性质发生变化的,应在被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并办理资产变动登记的有关手续;

(三)撤销、合并后终止活动的单位,应在被批准之日起30日内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报并办理资产撤销登记的有关手续。

第二十二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的主要内容是:单位名称;组织机构代码;住所;成立时间;负责人;性质;主管部门;资产类别、数量、总额;国有资产类别、数量、总额等。

第二十三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登记的申办程序。实行产权统一管理的省级各单位按规定提交有关资料,经主管部门审查并 —6—

签署意见后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领或换领《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使用证》;委托管理部门(单位)携带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申领或换领《四川省省级机关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

第二节 资产使用

第二十四条

省级各单位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工作。

第二十五条

省级各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应定期清查,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

第二十六条

省级各单位应优化资产配置,防止资产使用中的损失和浪费,做到物尽其用,发挥资产的最大使用效益。

第二十七条

省级各单位应严格资产管理责任制,对因使用不当等原因造成的资产流失、损坏等,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第五章 资产管理方式

第一节 直接管理

第二十八条

直接管理,是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对省级机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产权界定、变动和纠纷调处以及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管理与监督的行为。

—7—

第二十九条

直接管理的范围。纳入产权统一管理的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及宗地、公有住房、交通运输工具等。

第三十条

直接管理的主要内容:权属管理与登记、调配与使用、购建管理、物业管理等。

权属管理与登记。直接管理的省级机关国有资产,资产权属实行统一管理。省级党政群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含以上单位的机关服务中心)以及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含依照或参照公务员管理或经批准执行公务员工资制度的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统一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房产、地产权属证。特殊用途的资产,由使用部门(单位)提出申请,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批准,可由资产使用部门(单位)申办权属登记,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调配与使用。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配置标准和省级机关实际统一进行资产调配。省级各单位按规定使用核定资产。

购建管理。省级机关需新建或购买办公用房,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按基本建设程序统一规划,科学论证,提出意见,报有关部门审批立项。购置汽车等交通运输工具及办公设备,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编制购置计划报省财政部门,纳入财政预算。

物业管理及维修。运用市场机制,面向社会选聘专业机构承 —8—

担办公用房、公有住房的物业管理。涉密部门、重要区域的物业管理工作由指定机构负责。

第二节 委托管理

第三十一条

委托管理,是指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委托省级有关部门(单位)对指定的国有资产行使管理职权的行为。

第三十二条

委托管理资产范围。新闻出版、体育、文化、教育、卫生和国安、监狱、劳教、地勘等单位以及工商、地税、质监、食品药品监督等实行垂直管理的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系统(省本级机关及直属机构除外)和省政府指定的国有资产。

第三十三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需要,直接委托省级有关部门(单位)管理授权范围内的国有资产。

第三十四条

委托管理程序。

(一)省级有关部门(单位)根据有关规定组织开展本系统(部门或单位)国有资产清理,清理结果经审计核实后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二)根据本系统(部门或单位)国有资产情况和工作需要,省级有关部门(单位)提出管理意见并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交委托管理申请及相关资料;

(三)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省政府有关规定与委托管理部门(单位)签订《委托管理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9—

(四)受委托管理部门(单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系统(部门或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措施并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

第三十五条

受委托管理部门(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数量较大的,可设立或指定专门机构实施专项资产管理。

第三节 授权经营

第三十六条

授权经营,是指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通过经营权招标或直接授权等形式,将其所管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授权给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或其他机构经营的行为。

第三十七条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运用市场化方式,面向社会选择有相应资质和管理能力的营运机构,参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营运管理。

第三十八条

授权经营程序。

(一)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制订授权经营方案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核准后,将有关信息通过指定媒介向社会发布;

(二)政府单位按照规定提交包括经营范围、经营场所、营业执照(复印件)、税务登记(复印件)、法人证书(复印件)等资格条件证明资料进行投标;

(三)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根据需要,通过比选 —10—

选定中介机构组织评标;

(四)评标结果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确认后,由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与中标者签订授权经营书。

第三十九条

积极推进机关后勤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机关服务中心的作用,根据省级机关实际,可授权机关服务中心对经过省政府批准保留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营运管理。

涉及安全、保密等工作需要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由指定的经营主体进行经营管理。

第四十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专门机构应参照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有关规定,维护国家资产所有者权益,尊重、维护授权对象的经营自主权,依法维护其合法利益并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第四十一条

被授权营运机构应严格按规定权限行使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权,全面履行授权经营书规定的各项义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第四节 处

第四十二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处置,是指资产占有或使用单位转移、变更和核销其占有、使用的资产部分或全部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改变资产性质或用途的行为。

第四十三条

资产处置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处置。

—11—

第四十四条

资产处置的范围:闲置、罚没、已达到报废期限、盘亏及非正常损失、经批准置换或转让的资产和经认定需处置的其他资产。

第四十五条

资产处置方式包括:调拨、拍卖、重组、报损、报废以及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等。

第四十六条

除房产、地产外的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由省级各单位提出申请处置国有资产的报告并按规定提交有关文件、证件及资料,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处置资产现值200万元以上的,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房屋、土地等资产处置,经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核后,报省政府审批。

第四十七条 涉及资产转让、置换、收购的,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报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备案或核准后,经法定中介机构对外公开发布信息并通过拍卖等市场竞价方式进行。属于企业国有资产转让的,按《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四十八条

资产处置的变价收入和残值收入统一上交财政,纳入专户管理。

第六章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

第四十九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是指省级各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将非经营性资产投入生产经营活 —12—

动的一种经济行为。

第五十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主要方式:用非经营性资产投资注册,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开办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或领取《营业执照》开办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附属营业单位;用非经营性资产对外投资、合资、入股、联营、出租、出借等。

第五十一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程序。

(一)单位申报。省级各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资产,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办理申报手续,填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审批表》并提供相关材料;

(二)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核,核实资产并出具审核意见;

(三)批准。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省级机关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由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审批。

第五十二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后,资产的所有权性质不变,仍为国家所有并按经营性资产进行管理。

第七章 资产管理情况报告与绩效评价

第五十三条

省级各单位对所使用的资产按规定的报表格式和内容定期作出报告。实行产权统一管理的,直接向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报告;实行委托管理的,由主管部门汇总后向省机关事务

—13—

管理局报告。

第五十四条

省级各单位在报送资产情况时应做到内容完整,数字准确,同时对国有资产变动、使用和结存情况作出文字说明。

第五十五条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编制和汇总省级各单位资产使用情况报表向省政府报告。

第五十六条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以资产配置标准为基准,以资产的安全完整为中心,以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节约办公运行成本为目标,按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办法进行考核。

第五十七条

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绩效评价,参照《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企业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结果确认暂行办法》、《四川省国有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等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

根据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绩效考核结果,省机关事务管理局会同监察、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提出奖惩意见,报省政府同意后组织实施。

第八章 监督与责任追究

第五十九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管理部门、资产使用单位及工作人员都应承担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值增值的责任和义务。

—14—

第六十条

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依法对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一)监察部门依法对参与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施监察,追究违纪违规者的责任;

(二)财政部门负责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及省级机关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审计部门负责国有资产管理活动的审计监督。 第六十一条

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相关部门(机构)未按规定履行职责,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放松资产管理,对资产流失或损失浪费不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

(二)未按规定权限擅自批准产权变动、资产处置以及将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抵押或为他人担保的;

(三)在国有资产管理、经营、处置中,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有关规定的。

第六十二条

省级各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一)未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资产管理不善的;

(二)不如实进行资产登记、填报资产报表,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

(三)擅自转移、转让、隐匿、处置国有资产或未经许可将

—15—

资产用于经营投资、抵押、担保的;

(四)以各种名目侵占国有资产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

(五)对经营性资产不按规定上交资产收益的;

(六)有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的。

第六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九章 附

则

第六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6 —

下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川办发[2012]17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四川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川办发[2012]17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