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会计看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不可少
管理会计看战略实施:保障措施不可少
一个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谋得发展,其战略定位至关重要,高度决定视野,但若缺乏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一切无疑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般的战略最终难逃大厦倾覆的厄运。
浙江省机电集团公司财务负责人余乐平在高顿组织的一次管理会计实践活动上提出“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资源配置,二是预算管理。”企业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可谓是战略实施的“最佳拍档”,做好这两点,企业战略目标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资源配置如羽翼,展翅熠生辉
企业资源包括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以及无形资产和文化资源。企业资源配置是指企业根据战略期所从事的经营领域以及确立竞争优势的要求,对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在质和量上的分配,其目的是形成战略所需要的经营结构或战略体系。
合理有效的资源配置非常重要,是企业保持活力的基本要素之一,不但可以使企业内部的资源结构趋向合理,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合理的企业资源配置可谓是战略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它为战略插上羽翼,以使其能飞得更高、更远。
预算管理东风起,借力上青天
企业资源配置为战略实施插上羽翼,但借力上青天,还得靠全面预算这股东风。余乐平认为,“战略实施保障我觉得最主要的是预算,预算在过程当中是最科学的方式”。很多企业都在做的全面预算管理,其实就是管理会计的要求,显然,做好全面预算是战略实施过程中最有力的保障。
上海总部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花园路171号A3幢高顿教育
电话:400-600-8011 网址:cma.gaodun.cn
管理会计的关键是全面预算,这不仅是战略保障层面的要求,也是公司立足长远发展的要求。全面预算,实际上是通过企业的财务资源和非财务资源来全面控制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个管理。值得一提的是,全面预算的指标不应只是放在财务,非财务指标也很关键。
全面预算使公司的战略目标得到细化,落实到最基本的单元,使总目标的实现建立在可靠可行的基础之上,降低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因此,全面预算是企业战略实施的保障体系,对战略目标的完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战略定位,战略的实施依赖于保障体系,做好资源配置和预算管理是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环环相扣,如此公司才能羽翼丰满,飞得跟高。
▎本文作者Phoenix,来源高顿网校,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号china-cma。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若需引用或转载请保留此处信息。
中国管理会计网官方微信(china-cma),专注传播和推广现代管理会计知识,全面涉及财务分析、预算、绩效、成本、内控、风险、战略等专业管理会计模块!
上海总部地址:上海市虹口区花园路171号A3幢高顿教育
电话:400-600-8011 网址:cma.gaodun.cn
第二篇:企业精细化管理与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企业精细化管理与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精细化管理是整个企业运行的核心工程。在企业内部,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要树立精细化管理思想,只有统一思想,才能上下齐努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实现我们企业发展的愿景。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模式,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管理的思路是: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把提高管理效能作为管理创新的基本目标,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改变经验式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强调将工作做细、做精,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到位、尽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通过具体的细节操作,有序的按部就班的实施管理,从而达到一种滴水不漏的管理境界。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精细化管理体现在“精细”二字上,“精细”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理念、一种文化。
1.1 工作目标必须清晰、明确。企业管理的精细化管理,首先要做到拥有清晰的工作目标,目标的确认可以进一步的强化企业管理的目的性,并进一步的强化责任机制,清晰的企业目标有利于企业的团结,并能够进一步的加强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不过,在制定企业工作目标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不仅能对企业起促进作用,同时又要顾及客户的要求,并符合企业自身的客观实际,否则企业目标会难以实现。
1.2 建立系统化的工作组织。一个结构合理的工作组织,是企业工作目标最终实现的重要保证。传统的管理方法中,企业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各自掌握自身信息,这就导致了企业间信息的流通不顺畅的现场,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中,各个部门之间是开放的,通过各部门的交流来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1.3 管理资源使用最大化。管理资源在企业的管理中非常的重要,是企业获得好效益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首先,要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员工,企业员工的数量和质量对企业的生产工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合理的员工数量和高质量的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次,信息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第三资金资源要得到保证,企业要发展肯定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因此,企业要保证企业必需经费到位。这些资源的拥有量和使用量都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在日常的企业管理中最大利用这些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益,就是企业精细化管理中所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实施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1 人员素质发挥的问题。精细化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人员素质问题,强调以人为核心。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能够创造最大效益,那么,如何使其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是精细化管理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2.2 执行的问题。要想使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就离不开人的执行。但是,从实践来看,一些符合实际的管理细则,却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实处,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可操作性不强,不注重执行人因素,从而导致精细化管理只能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
2.3 简单复制的问题。精细化管理是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的,它必须与企业的现状相适应,而且要遵循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一个系统的规划,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和竞争力。但是在实际过程中,一些企业的认识却出现了偏差,将其作为一种固定模式,简单复制,照抄照搬,反而适得其反,起不到任何效果。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3.1 正确认识精细化管理。对于精细化管理来说,很多人认为就是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细化,这个观点存在一定的偏差,因为精细化管理不仅体现在“细”上,还要注重“精”,在细化过程中找重点、难点部位,制定详细的、切合实际的管理措施,而不是把一些细枝末节的部位、无关紧要的部位统统进行精细化管理,这样只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效率。所以,对于精细化管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使我们的行动不会产生偏差。
3.2 完善制度保障体系。针对精细化管理来说,制度保障是基础,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内容更具体,执行更明确,并将责任落实到人,奖惩分明,使各项工作真正能够有制度可循,有制度可依。
3.3 重视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对于企业来讲,优秀员工更是一种无形的人力资源,所以在进行精细化管理时,尤其要重视员工的作用,对于员工来说,精细化管理可能很陌生,甚至会有人觉得这很麻烦,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在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对广大员工进行“人性化”的培训,让他们接受并愿意执行,同时结合有力的制度落实,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3.4 标准化整合工作。对于企业来说,标准化整合工作就是要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管理范围内的所有管理事项,采用标准化原则进行协调、统一处理后制订并形成管理标准体系,把孤立的、分散的管理事项汇集成整体管理模式,形成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兼容的有机整体,使之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一致性。对于企业的每一项工作,都拥有详细的操作细节,从每一件小事情做起,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并达到提高企业效益的最终目的。
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综合调动和应用内外部资源,并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和措施进行战略推进的全过程,它与战略的制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对于任何企业或经营企业而言,无论选择了什么样的发展战略,都要将其应用的企业的发展实践当中,必须形成完善的战略实施体系,才能互为补充,互相作用并推动总体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策略,就是要立足其自身实际,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和支持,从各方面提供先决条件和对发展有利的优势条件,为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前提保障。组织结构优化是实施发展战略的基础条件
组织保障是发展战略执行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高效的组织不仅能够有效分配内部资源,还为其适应外部环境提供了有利支持,是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组织结构多以职能型为主,这种结构按职能划分各部门、按专业划分各企业,主要还是以满足市场经营需要为主,有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提高经营效率,业便于控制整个大局,对企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就不同企业的特点和现实状况而言,存在各部门职能分散、专业管理难以整合和工作协调困难的问题,个别企业存在机构臃肿、作用发挥不明显的问题。因此,应对施工企业组织机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其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在对主要业务部门企业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对相近职能的综合部门进行整合组建“大部门”,减少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设置,明确新部门的管理职能与权限,理顺好各部门间的关系,使每一个部门都能够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同时,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和用工分配制度,形成工作人员能上也能下、论文格式收入能增也能减、上岗依靠竞争、收入要看贡献的良好机制。通过以改革建机制,靠机制强管理,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分级分层管理相协调,绩效考评考核相一致,通过组织保障来实现企业良性运转和发展的目的。企业文化建设是实施发展战略的灵魂所在
一个企业的主流文化就是这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这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一个企业的产品、技术都可以被别人所掌握并予以应用,可唯独企业文化是不能够被复制的,企业文化的差异才是竞争差异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已经明确,而各项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组织内每一名员工的努力,所以必须充分重视独有主流文化的建设,对内要凝聚队伍,对外通过这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所塑造的独有品牌来赢得市场。首先,从企业发展的历程中提炼总结具有自身特色的主流文化,动用动员一起舆论工具和力量,大力加以宣传,主动利用员工的从众心理,使全体工作人员形成对企业品牌、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的共同认识,树立全体员工的共同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观,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为企业的更好发展上来,为实现企业战略而扎扎实实地工作。其次,构建正向激励为基础的员工管理模式,增强员工对企业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于企业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突出管理的正面引导、正向激励作用,促使每个工作人员认识到终身学习、从严管理和规范自我的重要性,引导员工更加珍惜岗位、热爱企业,有效解决管理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负面影响,实现从严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融合,尽而实现员工价值、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与最大化。第三,把企业主流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组织行为、员工行为与企业的主流文化要求相适应,注重培育市场品牌,坚持共赢理念,使企业的品牌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提升其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有意识的培育主流文化并长期进行建设,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正向引导,调动全体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贡献力量。人力资源建设是实施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
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与施工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相结合,要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施科学系统的管理,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培养后备骨干力量,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着力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年富力强的人才队伍。首先,建立科学的引进培养机制,全面优化人员队伍结构。要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制定出完善的人力资源需求计划,立足企业实际,着力培养一支具有战略眼光、运筹帷幄、驾驭大局的管理者队伍,管理者人数控制在职工总人数的 12%-16%。培养一支爱岗敬业、专业扎实、能够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控制在职工总人数的 30%-40%;培养一支专业技能过硬、善打硬仗的工勤技能人员队伍,工勤技能人员控制在职工总数的 44%-58%。其次,要靠机制、事业、感情留住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要加强与人才队伍的沟通,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解决其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和需求,靠感情留住人才。实施对突出贡献人才的特殊分配与奖励办法,适当拉开优秀人才特别是有专长的技术人员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体现能者多劳和多劳多得,靠机制留住人才。对于工作业绩不错且具有一定经验和能力的员工,应及时给予肯定并适时安排到责任更重要的岗位,加以锻炼和培养,建立一个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优秀人才搭建起发展其个人事业的平台,使各类人才都能与企业一同进步和发展,靠事业留住人才。第三,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人才约束激励。注重建立并完善人才管理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根据企业的实际定期对现有全体工作人员实施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对有作为才有地位的理解与认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在发挥个体效能的同时,形成人才团队的合力,更好地为企业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总体来说,一个企业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在制定好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对内部管理的各项措施、机制进行强化,要形成一个高效、健康、良性的管理组织,形成企业独有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要有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队伍,只有这样发展战略和目标才不会成为空话,各项具体实施的步骤才能按计划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才能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
第三篇:试论商标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试论商标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论文摘要]商标战略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战略出台后各地方政府随后采取各种政策措施推进商标战略。然而,商标战略的实施有其必须遵循的原则,更离不开各种保障措施的辅助和支撑。商标中介服务、人才培养、政府激励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协作都是商标战略不可或缺的保障。文章通过对现行商标战略保障措施进行评析,探索商标战略实施的原则,提出了修正商标保障措施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商标战略 问题 原则 保障措施的修正
一、对现行商标战略保障措施的评析
所谓商标战略就是通过提高商标创造、管理、培育、运用和保护能力,培育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提升商标的附加值和商品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至目前为止,我国商标拥有量居世界第一,是名符其实的商标大国,但却不是品牌大国。“根据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统计,全球品牌中名牌的比例不足3%,但市场占有率高达40%,销售额超过50%,计算机软件等个别行业甚至达到90%”。可见,品牌对于企业扩大规模,占领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现有的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品牌为数不多,这显然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所以实施商标战略对于我国来说非常必要。国家工商局根据目前我国商标的发展状况,制定了商标战略的规划。但是商标战略的贯彻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措施,否则就是一纸空文。目前现有的保障措施对商标战略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标代理人缺乏有效管理机制,商标中介服务组织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003年国务院取消了“商标代理人资格核准”和“商标代理组织设立”两项行政审批。随后,我国商标代理机构和商标代理人的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已有5756家商标代理机构在国家商标局备案。虽然商标代理机构和代理人的增长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其出现的问题却更加令人担忧。我国的中华商标协会是国家工商管理总局下的事业单位,是商标代理机构和商标主管部门沟通的桥梁。2008年中华商标协会下设商标管理分会,专门负责商标的注册管理和监督。但是行业协会却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行业协会权威性不足,其行业规定对商标代理人和商标代理机构没有约束力。现今商标代理行业鱼龙混杂,环境恶劣,具体表现为:商标代理人业务素质低下;缺乏诚信,欺诈代理;商标代理机构社会评价低;同行业恶意竞争等。从表面看是这些问题是由商标代理人素质低下造成的,实际上是商标代理人的诚信和管理缺乏制度保障。
第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与现实需要相错位,不能满足商标战略的需求。
知识产权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包括与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有关的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运用、保护等。这就要求知识产权人才必须具备多学科的背景知识和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也就是说知识产权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和应
用型人才。然而,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与现实相错位,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人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产权学科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复合性的学科,涉及法学、管理学、经济学以及理工科等多种学科。然而,现在多数高校都将知识产权学科归属于法学。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法学功底虽深,但缺乏经济管理和理工科类的知识。在现实工作中,很难满足商标创造、管理、运用的需求。二是应用能力欠缺;知识产权法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这门学科的真谛。但是,高校大多注重对于知识产权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于专利申请、审查,商标注册、保护等实务知识的教育。所以目前绝大多数人才实务操作能力欠缺,面临工作任务时往往力不从心。
第三,政府的过度奖励措施引发商标保护中的异化现象,妨碍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商标战略出台后,各地方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当地企业申请注册商标,落实商标战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在短时间内创造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采取了重金奖励驰、著名商标的政策。例如,江苏省对于获得驰名商标的企业设立了驰名商标专项基金,对于获得驰名商标的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分别奖励50万元和30万元。随后,苏州、无锡、连云港等地都出台了对于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的奖励政策,希望通过奖励来激励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但是驰、著名商标是市场赋予企业的荣誉,是消费者对于企业经营和商品的认可。市场才是企业能否获得驰、著名商标裁判者。政府过度的奖励是对商标认定制度的干预。在这种物质的诱惑下,有些企业不惜制造“侵权者”,假借“侵权者”在不相同、不类似的商标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侵犯其“合法权益”为由,请求司法机关认定其“驰名商标”。这种行为严重干扰了驰名商标认定制度,扰乱了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不可否认,在商标战略实施初期,适度的奖励的措施对调动企业创牌的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决不能将其作为实施商标战略的至胜法宝,否则将违背法律对商标权保护的初衷,商标战略的目标也无法实现。
第四,政府各部门协调机制失衡,导致决策依据缺乏准确性和科学性。
商标战略实施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工商部门牵头,部门协作的作用,形成联动机制。可在实践中各部门协作却无法落实。笔者通过商标战略课题调研活动发现,不少地方工商部门在推进商标战略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企业经营情况和经济发展数据很难获取。目前,工商部门只是对企业注册商标的数量进行统计,而反应企业经营情况的数据如产值、利税则由当地统计局、税务局以及经信委等部门负责统计。实践中,由于缺乏部门间合作与协调机制和数据交换机制,导致一些基础数据难以获取或获取的数据不准确。数据是反应经济发展状况的晴雨表,也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若以不准确的数据为参照,那么制定的政策就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真正需要。这一问题看似不大,却反映了各个部门在落实商标战略时缺乏协作性,难以形成合力。
二、落实商标战略保障措施应遵循的原则
(一)政府引导原则
首先,政府是商标战略的制定者和推动者。2009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关于贯彻落实<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大力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的意见》明确商标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组织实施计划。随后各地方政府
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和发展现状,制定政策措施,推进商标战略。在此进程中,政府始终承担着战略制定者和推进者的角色。其次,政府是商标战略的宣传者。政府为实施商标战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的商标意识,调动企业申请注册、运用商标的积极性。因为商标战略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企业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再次,政府是实施商标战略,尊重和保护商标权的模范代表。政府的带头模范作用对企业和公众有着良好影响和示范作用。反之,若政府不尊重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社会公众就会对政府的政策产生怀疑,降低对政府的信任度。最后,政府还是实施商标战略的监管人和执法人。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中,政府都是知识产权市场的监管人。政府通过打击假冒等商标侵权行为,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利,维护公平竞争的良好秩序,为商标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总之,政府在商标战略中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是商标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权威机构。制定战略纲要为商标战略的实施指明方向,采取政策组织实施,对实施进度进行监督,政府的职能贯穿商标战略的全过程。所以政府引导原则是实施商标战略的基本原则。
(二)企业主体原则
虽然政府是商标战略的制定者和推进者,但是商标战略的主体并不仅限于政府,主要是市场中的企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在战略重点第二条中指出要“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商标是商品区别的标记,商品是商标的载体,商标必须附着于具体的商品上才能体现其意义和价值。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关系到企业的商业信誉,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没有商标的企业无法也很难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更谈不上竞争力。现今很多企业已认识到商标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但是对于商标的运用、保护、管理仍不到位,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因此,制订和实施企业商标战略是企业加速发展,谋取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商标战略也是国家和地方商标战略实施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环节,通过企业商标战略的具体实施才能真正贯彻和落实国家商标战略和地方商标战略。
(三)商标法治原则
法律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依据,所以商标战略的实施必须依法推进,不论是国家的决策还是地方政府的政策、措施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商标法》的第三次修改为商标战略提供了高水准的法律依据。但是推进商标政策仅有《商标法》是不够的,还要完善与《商标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解决商标注册申请、保护以及行政执法中的实际问题。
实施商标战略需要良好的法制环境。近几年,商标争夺战此起彼伏,无论是王老吉与加多宝的商标争夺战,还是苹果与唯冠关于ipad商标之争,都反映了我国在商标使用和保护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妥善的处理商标纠纷,可以为商标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目前我国对商标权纠纷的处理主要有行政处理和司法诉讼两种方式。行政执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商标权保护机制,推动商标战略的实施。
三、修正商标战略保障措施的思考
商标战略的实施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就如军队作战需要良好的后勤保障。
商标代理、人才培养、政府部门的激励措施以及各部门的相互协调都是成功实施商标战略的保障。否则,商标战略就如同独木难以支撑起发展品牌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厦。
(一)加强对商标代理的管制,规范商标代理机构
商标战略包括商标的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方面,而健全商标中介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商标保护和管理的发展方向。商标申请程序复杂,不少企业对商标注册申请的程序和规则不够了解。自主申请不仅耗时耗力,还可能存在申请不通过的风险。而商标代理机构拥有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商标注册申请、保护的规则,可以提高申请通过率,节约资源。⑧同时,商标代理机构可以运用商标保护规则,帮助企业制定商标保护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此外,商标代理机构还是国家法律、政策的积极推行者。国家通过这种中介服务组织可以把法律政策迅速的执行下去。因此,充分发挥商标代理等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是实施商标战略的关键问题。
充分发挥商标代理人和代理机构的作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商标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作用,建立行业淘汰机制。中华商标协会及其商标代理分会可建立行业“黑名单”,将欺诈代理、出卖委托人商业秘密等不诚信行为列入禁止名单,凡是从事以上行为的代理人及其所在的代理机构将进入“黑名单”。行业协会可以将名单报送商标局和商标代理机构注册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并将名单向社会公开。对于进入黑名单的商标代理人采取取消商标代理资格并对其所在的商标代理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另一方面要严格商标代理资格制度。目前我国的商标代理行业准入门槛太低,这是导致商标代理行业混乱的主要原因。重建商标代理资格考试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于商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能有效地提高商标代理人的素质,而且商标代理人通过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取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从而产生职业归属感,更加珍惜自己的职业。
(二)重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做好人才培养规划
商标战略中人的因素最为关键,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渴求与目前国内人才供给的巨大差距势必会影响商标战略的推进。笔者认为对于商标人才培养要充分发挥国家、高等院校和企业的联动作用。
首先,国家要重视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做好知识产权的规划统筹。加大对于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投入,营造人才激励政策环境。其次,高等院校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基地,也是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主要来源。高校应有针对性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在培养知识产权人才时注重多学科的嫁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对于本科学生可在其课程中安排一些关于知识产权的基础课程,使其了解我国的商标制度并具备处理基本商标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产权硕士培养,可有意识的招收具有经济管理、理工、医学等知识背景的学生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的深入教育。再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高校应在教学中增加专利申请书撰写、商标注册申请、商标审查等实践知识的教授,重视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可与商标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版权代理机构、法院以及各类企业合作。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实习,这样才能发挥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人才与社会的无缝对接。最后,企业培养是重要补充。我国大多数企业还没认识到企业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企业要改变观
念,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有计划地增加知识产权投入。通过培训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持续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为培养企业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奠定基础。
(三)改进政府激励措施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政府的激励措施是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动力。有效的激励政策应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政府制定激励政策要根据地方的发展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税收、政府采购、信贷等多种手段,建立激励企业实施商标战略的长效激励机制。这样才能为商标战略的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第一,税收方面。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政策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获得驰、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积极创建驰、著名商标。第二,技术创新方面。政府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还有科研立项等方面可以适度的倾向于驰、著名商标企业。同时,鼓励企业科研创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政府采购方面,根据同等优先原则,优先采购驰名、著名商标企业的商品、服务和劳务。第四,金融信贷方面。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商标价值的开发利用,积极开展商标权质押贷款业务。支持企业以商标为纽带,通过投资入股、质押融资等方式,实现商标价值的转化。
(四)各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商标战略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任务,需要各个部门要相互协作,形成合力。虽然工商部门、财政税收部门、银行部门、经济统计部门、质量检验部门以及新闻宣传部门等各个部门在商标战略中的分工不同,但是其共同目标是贯彻和实施商标战略,发展品牌经济,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工商部门要充分发挥商标行政指导功能,指导企业申请注册商标,帮助企业申报知名、著名、驰名商标。对于已经具备申请驰名商标条件的企业给予重点鼓励和引导。同时,可以通过开展商标培训,帮助企业培养商标管理人才,建立商标管理机构。财政、税收部门要及时落实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对于驰、著名商标企业可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银行部门要建立商标投资、质押融资的具体运作方式,为企业融资提供服务。质量检验部门要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为创建品牌企业奠定基础。新闻单位的任务是为商标战略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商标战略的重要性、成果进行宣传,同时对于商标侵权和违法行为予以曝光。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为商标战略的推进营造健康、有序的环境。各个部门在制定落实商标战略具体措施时,可与其他的部门政策相参照或者沟通,防止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
第四篇:管理保障措施
六、管理保障措施
为保证工程各项措施的顺利实施,计划工期内将重点加强环境法治学习建设,建全和完善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倡导环境保护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实施现代化的环境管理,落实“森林重庆”主题。
(一)完善工程管理
完善环境与工程施工综合决策机制,实行环境保护与公司领导及项目领导责任相挂钩的决策责任制度,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建立统一监督管理机制和反馈机制,完善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在落实现有工程施工总体设计规划及相关规范的同时,根据实际要求和环境实践,按规划设计加以深化环境意识学习。加强对工程施工管理,加快施工进度。缓解城市人口压力,提高全市人口素质和生活品质。落实“经营城市”的理念,改革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迅速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处理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用循环经济的思想指导北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设循环经济型产业;在全社会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逐步实现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标。重点加强资源开发、市政服务、工农业生产、商品流转和居家生活领域的废物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工作,特别强调工农业生产中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建设,建立首都建设和发展中的生态经济模式。
(二)加强环境监督
结合重庆实际,完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重点制订、修订噪声、危险废物、扬尘等污染防治法规,修订提高机动车排气污染物、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适时制订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收费标准。强化监督管理,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扩大环境执法队伍,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建设,提高施工队伍素质和施工队伍水平。
完善管理制度,实现总量控制与全过程控制的有机结合,按照环境容量开展总量控制工作。完善排污申报登记和许可证制度,加强限期治理制度的实施。开展对环境敏感地区建设项目的风险评价和后评估工作,开展政策环境评价、区域环境评价。
(三)提高环境意识
制定和实施长期而全面的全民环境教育计划,加强环境警示教育,设立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完善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公布环境信息;开办环保热线和网站,完善信访管理和处理工作,接受公众监督。在相关环境管理和决策制度中,逐步引入公众参与程序。结合节约资源和固体废物管理计划的实施,引导公众养成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习惯。
(四)加强能力建设
加强科研,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继续开展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重点的环境科学研究,加强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经济、体制、法律、文化、教育、统计、消费习惯等软科学研究。实现环境信息网络化管理。建成环境污染监控中心,实现环境监控的现代化,逐步扩大到地区生态系统的监控现代化。建立达到现代化水平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系统和救援队伍。重视先进环境保护技术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重点发展环保技术服务业。
(五)实施相关环境经济政策
加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经济有效性分析,适时开发经济激励手段。将各种污染物的排污收费标准以及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标准,提高到略高于处理成本的水平。合理调整供热价格,积极推进按热能消费量征收供暖费的工作。研究、实行峰谷电价和居民(采暖)优惠电价。研究完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回收、企业搬迁、废物综合利用等相关优惠政策。在部分行业和地区研究实行排污交易政策。同时,健全环境保护建设的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参与,吸引社会投入,加强国际合作,保证环境总体投入达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
(六)建立“绿色奥运”环境管理体系
加强“绿色奥运”监督管理,建立环境管理体系。根据本规划原则和措施,结合开展“绿色奥运”建设和监督管理的需要及结合国家和地方法规、标准,制定奥运设施室内外空气监测、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环境安全评价、赞助商资质认可、建筑材料评价、建筑设计环境要求等专项技术规范或技术指南。建立由国内外专家、民间环保组织、企业、赞助商和市民组成的环境顾问咨询网络。建立专业审核与评审体系,实现“绿色奥运”实施过程的持续改进。建立奥运期间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所有奥运设施进行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有计划、分阶段的对奥运建设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测与评价。
第五篇:工作管理—记录软件不可少
工作管理——记录软件不可少
客户流失的情况还是在真真切切、时时刻刻地发生,在中国更为普遍。为了与现有客户保持并加深已有关系,或为了与新客户建立业务关系,企业除了必须持续、一致地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外,还必须为客户提供一流的服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企业必须设法首先在国内设法施行,然后再设法在全球范围内“推而广之”。
以客户为核心
成功的客户服务不仅仅意味着一个部门,也不仅仅意味着一句口号,它应该成为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主要供应商密切合作,从而为客户提供各种各样的相关服务,甚至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有助于企业顺利达成销售目标,增加库存周转率并增加投资回报率。
首先,客户资产是以客户为载体,通过与企业的交易活动来体现出客户的价值,客户与企业的交易活动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提供未来收益,其符合资产的第一属性。其次,客户资产的所有权是属于客户,但在客户与企业发生交易活动时,客户必须遵守企业所制定的交易游戏规则,或客户与企业达成长期的合作协议,在协议期内客户是受企业所制定的规则控制的,此符合资产的第二属性。再次,客户的获取、发展、维系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同时客户亦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价值。目前的会计计量体系是可以对其进行计量的。此符合资产的第三属性。所以是可以把客户确认为企业的资产的。
然后要明确大客户战略的含义。大客户战略要确定公司如何建立和管理大客户:客户是谁?客户想要什么?客户如何被管理?大客户营销战略是立足大市场、服务大客户,通过定制的客户解决方案和完善的服务,利用互动的平台来为大客户提供快捷方便的绿色通道,大客户服务宗旨是本着优质、高效、方便的原则为大客户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三优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向大客户提供产品的咨询、宣传、受理和维护等。必须设立专门的客户服务中心,它对外代表公司对大客户进行服务,对内代表客户提出需求,是公司与大客户之间的桥梁。只有制定了长远的企业客户战略,才有在公司形成一种客户导向文化的可能性。
根据美国营销学者赖克海德和萨瑟的理论,一个公司如果将其顾客流失率降低5%,利润就能增加25%至85%。而大客户营销战略就是为了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保留顾客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设置高的转换壁垒。二是提供高的顾客满意和顾客让渡价值,这是保持顾客的根本办法。如果竞争者只是简单地采用低价或一些廉价的促销手段,是很难争取到顾客的。企业20%的大客户可能创造了80%的收益,因此,与大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保证业务收入稳步增长、提高市场占有率的重要手段。推进大客户营销战略,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必须要能够为大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类型群体的需要,要实现从传统大规模文化向一对一文化的转变,如移动公司对于不同集团单位的虚拟网、银行对大客户的定制理财业务等。在战略上要充分重视大客户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产品服务、价格、服务等级等方面给予大客户优质满意的服务,满足大客户个性化、差异化需求,以留住大客户,利用大客户的口碑与其社会网络来进一步优化企业客户资源的管理,从而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真正实现了客户和企业的双赢。
成功企业的所在就在于客户上,做好客户管理,运用好好笔头云笔记,有道云笔记这些记录软件,就可以让你的企业离成功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