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班主任在住宿生管理中的利因素和主要责任
浅谈班主任在住宿生管理中的有利因素和主要责任
古浪县十八里堡初级中学 王海儒 邮编:733109 内容摘要: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农村中学住宿学生迅速增加,由于学生在生活条件、道德素质、行为习惯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给宿舍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如今,很多学校都存在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互相推诿的现象。其实,班主任在宿舍管理中有很多的有利因素。班主任和学生的亲和力强,学生比较信任和依赖;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住宿学生又占了班级成员的大多数,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可相得益彰。班主任应该在学生宿舍的管理中负起主要责任。
关键词:班主任 管理 学生宿舍
由于我县各乡镇所在地与所辖村庄都有较远的路程,因此我县各初级中学都有一定数量的住宿学生,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后,住宿学生更是有增无减,有些学校的住宿生人数甚至达到全校学生总数的60%以上。我县各初级中学校舍原本就紧张,随着住宿学生的增加,学生宿舍十分拥挤,为管理带来了不便。另外,学生家庭条件的不同,学习成绩的优劣,道德修养上的差异,村庄之间的隔阂,以及社会的不良风气的感染,又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因此各学校学生宿舍的管理一直是学校管理中问题最多、效果最差的一项。目前,多数学校都存在班主任和宿舍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互相推诿的情况,使学生宿舍管理的责任和权限无法落实,造成管理上的混乱,甚至在个别情况下,学生宿舍成为滋生恶性事件的温床,如敲诈勒索、赌博、打群架等。
宿舍管理工作,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员究竟以准为主?在学校里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许多班主任以为,既然设立了宿舍管理员,就应该由其为主要管理者;而管理员又认为宿舍里的许多工作是由班主任组织学生完成的,班主任才是宿舍的主要管理者。本文认为班主任应为学生宿舍的主要管理者,管理员是监督管理,两者关系密切。现结合本人在工作中的体会对此进行探讨:
一、就初中学生心理特征而言,班主任的地位无人能替代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6岁之间,是青春期发育的初期阶段,主要特点是:半幼稚、半成熟、变化大、起伏大。在整个初中阶段,班主任是学生最崇敬、最信任的老师,其他老师和管理人员,在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都比不上班主任。
住宿生作为班级中的特殊的集体,脱离了对家庭的依赖,他们渴望在学校里能得到像家庭一样的温暖和关怀,那么,谁为他们的“家庭”之主呢?肯定是他们的班主任。只有班主任才能更好地协调宿舍成员的人际关系,宿舍与宿舍之间的关系,以及宿舍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初一的新生,这点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其实学生是非常希望班主任能经常到他们宿舍里坐坐,拉拉家常,交流思想感情,这样,他们就会觉得更有安全感、温暖感。事实证明,班主任管理到位,学生一般比较容易适应学校生活,不良行为习惯也较少,若班主任放任学生,宿舍将成为滋生不良风气的地方。
二、就班级管理而言,班主任是宿舍的主要管理者 住宿生是班集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宿舍是班主任实施教育和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窗口,也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最好实践基地。作为班主任,不重视这个窗口,不重视宿舍存在的教育价值,实在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班主任。学生宿舍是最容易滋生不良现象地地方,这些不良现象如果不在萌芽状态时铲除,很快就会波及到整个班级。班主任若是管好了宿舍,自然也就管好了班级。
所以,班主任在宿舍管理中应该负主要责任,做好以下几点:
(一)开学初配合学校安排好学生的住宿。
(二)定期召开本班内宿生会议,进行安全教育,并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宿舍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纪律教育意识,组织实施各项宿舍管理工作。
(三)巡视宿舍,指导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配合宿舍管理员的工作,齐抓共管,把每个宿舍都培养成团结友爱的集体。
(五)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山区农村初级中学,宿舍管理员都由上课教师兼任,工作任务比较重,难以对对学生宿舍进行全天候的监管,许多管理工作还得靠班主任组织实施才能更好地完成。因此,宿舍管理员在宿舍管理中主要起协助作用:协助学校管理宿舍,协助班主任管理学生。班主任和宿舍管理员具有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
第二篇:班主任在课堂管理的责任
班主任在课堂管理的责任
班主任而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第一,扮演“隐身人”的角色,加强班级的自治自律。一方面,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注重德育的内化,发挥道德舆论的力量,形成积极上进的良好班风,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认真听课,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另一方面,要运用大家集体智慧,群策群力,构建人性、科学的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制度,并努力加以贯彻落实,让制度管人,杜绝人治。
第二,班主任应该与任课老师多沟通交流,对于任课老师反映的班级情况应该深入了解原因,加以分析。属于任课教师方面的问题,如果自己不便说,可以委托第三者(如同事,教务处老师等)婉转地对他建议,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班主任应真诚地帮助任课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如在班级里介绍每位任课教师的特长、教学经验和成果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喜欢和尊重任课教师,而且也为学生树立了身边的榜样。这样做,对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班主任要充分认识任课教师对班级工作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班主任要经常主动地向任课教师介绍班级和学生的情况,如学生的变动,班干部的任免,学生的奖惩等。要经常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情况;要及时反映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要求。要定期与任课教师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和措施;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任课教师参与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家长会和各项课外活动,以密切师生联系,增强师生感情。要积极与任课教师统一思想认识,统一教学要求,争取任课教师为班级工作。
第三篇:浅谈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激励
浅谈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激励
摘要:人的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是出于对某种需要的追求,当人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将形成寻求满足需要的动机,这正是产生激励的起点。双因素理论是激励的一种理论,管理者可以从人的需要出发,通过对员工个性的把握,根据双因素理论来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以解决需求问题。本文以海底捞企业成功的管理制度为例,分析其管理制度中所运用到的双因素理论,从而启发如何在管理中运用双因素理论达到成功的激励作用。
一、双因素理论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是赫兹伯格最主要的成就。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其中,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而激励因素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提高了工作职责,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二、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激励作用-以海底捞管理模式为例
海底捞火锅店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开设了分店,并且规模越来越大。海底捞在食客中以良好的服务素质而著名。曾经有一位火锅业同行在夜里10点慕名前往,服务员的一句话让他终身难忘,服务员真诚地说:“哥,您别等了,今天吃不上了。改天给我们打个电话我们提前给您留个位。”此时距离打佯的时间还有近3个小时。等待区人声鼎沸但其乐融融,并非通常所见的抱怨和焦急。人们喝着免费豆浆、柠檬水,亲朋好友间或是在惬意地聊天,或是已经摆开了牌局。除此之外,等位的顾客还可以享受到免费擦鞋、免费上网或免费美甲的服务。等待尽管漫长到两三个小时,但一点都不煎熬。
在我看来,海底捞能有如此忠诚的员工,服务如此的周到,得益于海底捞独特的员工管理体系,这一成功的员工管理体系使其发展出现了快速增长的情况,并使分店得到了不断发展。
如以下的管理模式: ● 海底捞中的服务员大多是通过熟人介绍过来的,比如老乡、同学、亲戚或者家人等。虽然这种方式被一些人看来简直有些不可思议,但海底捞却这样认为,餐饮业一直以来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员工的流动性非常高,要想管理好员工,首先要让他们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让他们把企业当成家一样对待,而这就需要企业对待他们要像家人一样,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也愿意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在海底捞工作的每一名员工都会享受到企业为他们提供的住房福利。比如,海底捞为员工租的房子全部是两、三居室,且每个房间都安有空调和电视机。为了节省员工的上下班时间,管理者还会考虑将房子租在距离店面步行不到20分钟路程的小区,并且每个房子中还有专门为员工提供保洁、洗衣等人性化服务的家政公司。此外,如果员工是夫妻,还会考虑分给他们一个单独的房间,以体现出人性化的特征。据不完全统计,海底捞每年为北京的员工租房的费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 给优秀员工的父母寄“养老保险”海底捞在留人制度方面还有这样一个规定:为了激励优秀员工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公司建立了一个名为“员工家属养老金”的账户,规定每个月给大堂经理、店长以及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的员工的父母发放几百元的养老费用。因为这些员工大多来自于农村,他们的父母基本都没有养老保险,而海底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他们发保险金,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无疑,当员工的父母拿到养老金后,出于人情方面考虑,他们也自然会叮嘱自己的孩子要在海底捞好好干,不要辜负了企业对他们的厚望。
● 将员工的安全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在海底捞对员工的管理中,还有一项人情味十足的管理制度:将员工的安全放到日常培训最重要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日常管理中,企业管理者会不厌其烦地向员工传递安全的重要性。比如,让厨师长对其他厨师培训如何预防被油滴溅伤皮肤的安全技能;告诉服务员在传菜过程中如何避免被热菜烫伤。通过这样的安全培训,使员工有效地保护了自己,并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从而自发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 海底捞为员工设计好在本企业的职业发展路径,并清晰地向他们表明该发展途径及待遇,以及良好的晋升通道,层层提拔。每个在这里工作的员工都觉得工作有奔头、未来充满着希望。海底捞的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底层提拔上来的,而且不论年龄、不论资历,能者居之。
从以上的管理制度来看,海底捞的员工管理模式中在激励理论方面,综合运用了内容型、过程型、结果反馈型激励理论。
其中,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来工作的,使员工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海底捞为员工提供的住房福利,给予员工父母的“养老保险”,以及将员工的安全放到日常培训最重要的位置。这充分地满足了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
而海底捞的晋升机制公开、透明、有着清晰的递进关系,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希望,找到自己的目标,给予了每位员工一个公平的发展空间。这满足了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海底捞的员工管理中,同时具备了保健因素以及激励因素,即满足了双因素理论的条件,表示给该企业的员工带来了极大的满足,产生了激励,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两种因素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结合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来看双因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在我们的组织中的许多领域,而不仅仅是工资和奖金这些保健因素,如果使用得当,也可以成为激励因素。海底捞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例如为员工提供良好的住房条件,一方面满足了员工的基本需要,另一方面人性化的住房福利对员工的满足感有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从而产生了激励。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许多发达国家的组织管理者积极需找内在激励的方法,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如:工作丰富化、工作扩大化、弹性的工作时间等。要注意的是,单纯的物质鼓励是有限的,在管理中应该处理好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的关系,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参考文献】
1.双因素理论的概念,《管理心理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殷智虹、叶敏 编著 2.海底捞的管理模式,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第四篇:注重情感因素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原创-班主任经验论文)
注重情感因素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陶老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因为,“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实践性活动的结合”。特别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善待学生,关爱学生,注重情感因素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这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是深有感触的,也有过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对学生要充满仁爱之心,培养学生的爱心
培养和荣造一个团结、民主、和谐、上进、严谨的班集体,这是建设优良班集体的关键,而这之中班主任将起到无人能替代的作用,他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都将深深的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成长和道德发展。在班级的常规管理中,对班集体和学生实行严格的管理,也应严而有方、严而有度。严格要求是必要的,如果在管理活动中既要充分体现教师严管厚爱的工作作风和德育要求,又注重对每个学生的情感投入,反过来会使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要具有“爱满天下”的教育情怀和教育品质,把班上的几十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中的每个人,而且这种爱要显得有情有暖有形,实实在在,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和感受到。一个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班主任老师要像家庭中的家长一样,慈母般关怀每个成长中的孩子。班主任则需要时时刻刻把每个学生的冷暖,学习状况,思想状况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班级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班主任则要做孩子生活和学习中的有心人。如发现学生中有生病的,要及时问候,未看病的要及时送去治疗,再与家长取得联系。三年高中下来,我为学生垫付的药费至少有几百块钱。班上有一个姓罗的同学家境贫寒,每学期都交不齐学杂费和生活费,但他学习上非常用功、刻苦,成绩优秀。我一方面与学校联系给他减免一部分学杂费,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还动员班上的同学(当然我也参加)数次给他捐款,三年下来也有两千多块钱吧,切切实实地让生活困难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师生的情意。同学还自发组成帮扶学习上、生活上、习惯上有困难的同学的若干个小组,通过活动,也让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逐渐教会学生在感受别人的爱的同时懂得去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集体、爱祖国,让爱在教育活动中得到升华。在平时的班级管理活动中,做到勤深入,多观察,对学生中的优点、不足,思想上有什么问题,状态如何,通过他的言行举止反应出来,发现有问题的,再作有针对性的思想工作,在工作中注重以情优教,以情育人,而学生则通过老师的各种教育管理活动,从中感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促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身心和谐发展,有爱心的人。
二、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架构师生互动的教育桥梁
教育心理学认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是一种相互体验的过程,而使情感融洽的基础是心的交流。“感知是各种类型教育的基本要素”,“集体对情感一无所知是一种极大的危险”。只有彼此坦诚相见,才会心心相印。因此,坦诚相见是学生乐于接受教育的基础。班主任要在学生中树立起教育者、指导者和领导者的教育威信,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和人格作支撑,使自己所讲的道理能够敲开学生的心扉,取得他的认同,首先得敝开自己的心怀,胸怀大局,出以公心,实事求是,深入浅出,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老师有真心,学生才有诚意。俗话说:“人心换人心,四两拨千斤。”这是普天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十分熟悉的一句话,它深刻而又浅显地道出了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强制性,为学生树立榜样,是教师的必然选择。同时,学生又大都有尊重、崇敬和乐意接受教师指导的自然倾向,教师只有坦率而热情的工作,才能换得学生的真诚和爱戴,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接受你的教导。师和生之间事实上在身份上、心理上、年龄上、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是一个客观存在。距离感太强了,学生会对你敬而远之,若没有距离感,就像哥们一样,显然也不恰当。距离产生美,首先班主任得主动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尊重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在人格上和老师是平等的。在心态上尽量让自己年轻一点,和学生在一起让他们感到就像和朋友、知己在一起一样。“唯一真正的美是人与人交往的美”。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及成长的过程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的途径来解决。每节课后的课间休息时间,也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好机会,那怕和学生说上短短的几句话,也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要让学生感到老师重视他们中的每个人。不少学生遇到有什么问题都会主动找我谈,帮他们释凝,真正成他们的良师和益友。
三、对学生要学会宽容,要有一颗平常心,以诚相待
俗话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赤足”,更何况正处于身体、身心不断发育、成长,人格和世界观、人生观都还远未形成的青少年学生。在他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犯一些错误、过失,这实际上是很正常的事。正常,不等于姑息,不等于放任不管。马克思说过:“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重复错误”。要帮助有缺点的同学改正错误,谈话或批评是免不了的。但教育应从爱护孩子出发,批评并不是否定孩子,无论是谈话或者是批评人,都应爱字当头,以心换心。爱心,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如果学生从心底体会到了教师的爱,就很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诲、批评。批评,既是老师对学生深沉的爱,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绝好机会,同时,这也是一种教育契机,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如何施教。师生关系融洽,老师对他的批评他会感到句句入耳,虚心接受,否则,“人累了戏还不好看”,收效甚微,还有可能增加彼此的反感和对立,加大教育的难度,甚至导致教育的失败,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记得一个学生因上英语课违纪受到了科任老师的批评后,我找他谈话,他说,科任老师说的都对,但我就是听不进去,你讲的我都听得进去,由此可以看出,情感因素在教育学生中的巨大作用。个别科任老师教育学生那种讲大道理,空洞的说教,简单的训斥,特别是居高临下的姿态,注定是一种不成功的教育方法,师生的距离感太大了,缺少情感和美感了。若班上发生了较严重的个别学生违规的事件,班主任老师一定要冷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遇事慢半拍,先调查,后处理。有理、有序、有分寸,使当事人和全班同学都能从中受到教育,把坏事变成好事,这也是教育的辩证法。知识诚可贵,爱心价更高,为国育栋梁,情感不可抛。“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从老师那里既可感受到深沉的“父爱”,又能感受到细腻的“母爱”,这是批评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才能达到“春风化物,润物无声”的境界。
四、学会赏识学生,相信他们都会走向成功
世上没有一朵不可爱的花儿,生活中没有一个不可爱的孩子,关键是我们做成人(教师和父母)的怎样培育他们,引导他们健康的发展,没有优点的学生是没有的,没有缺点的同学同样也是没有的。每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特点、长处和不足,只不过优缺点的多少有所差异。教育的责任就是要不断的强化孩子身上的优点,长处,抑制或帮助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作为一个老师,对待学生绝对不能以成绩的高低、习惯的好坏论亲疏,在心态上,在行动上,在教育上,对每个学生绝对要一视同仁,“手心手背都是肉”教育者应该具有这样一种真诚而朴实的心态。平时,多看、多想每个学生的优点,特别对学困生更应如此,你就会感到每个学生都很可爱。人都是有上进心的,平时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发扬光大他们积极的一面。对学生不要求全责备,在他们学习、进步的过程中要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若对一个学生批评多于表扬,他的心里肯定多少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无疑有可能导致教育的失败。我班上有一个姓张的同学,成绩差,习惯也比较差,但他很热心公务,同学选他担任体育委员,他感到是大家对他的莫大的信任,工作上热心、主动、积极、认真负责,有魄力,敢说、敢管,在同学中很有威信,起到了老师很好的助手作用。把眼保健操、课间操,体育活动及相关竞赛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他的一些不良习惯自此也有了很大的改正,学习也很刻苦,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要去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所谓的完美,十全十美的人和事实际上是不可能有的。我们要有“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让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只要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来的基础上,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习惯上,有进步,再有不断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成功的教育。
我长期担任初高中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数届数次被评为各级先进班级,在历届中考或高考中都取得了优秀成绩,我也数届数次被评为校级或市级优秀班主任。今年已毕业的我所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高****级五班,年年被评为先进班级,特别是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全班五十三个同学参加高考,一次性全部上线,其中有四十二个同学上了本科线,在今年高考数学难度与往届相比有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仍然取得班平成绩七十四分,名列全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全班同学参加全国性的各学科竞赛,数人数次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的较高级别的各种奖励,我本人也被评为市级先进班主任和市级高考优秀学科先进个人,受到了各方的肯定、赞许和好评。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带着感情去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应成为我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想,定当为此而努力去实践去探索去创新,使教育真正成为培育人和发展人的活动。
2012年11月7日
第五篇:班主任在管理中的惩罚和对学生的关爱
EL765895497CS 这是补发单号 请记录 送的头戴 我一起放里头
班主任在管理中的惩罚和对学生的关爱 1简述:惩罚和关爱的重要性 2关键词 3惩罚 A什么事惩罚 B惩罚的重要性 C惩罚的方式 4关爱 A什么是关爱 B关的重要性 C关爱的方式
班主任在管理中的惩罚和关爱
摘要: 表扬和批评是教育管理中的常用的两种手段。表扬实际上就是鼓励,让人产生一种向上的欲望,给人以前进的动力,表扬还会使人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成就感。批评可以说是一种帮助,一种修正。该批评的不批评就会使被批评者失去了一次改正的机会,批评有时也是一种鞭策,能使你知道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不断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从中得到进步。但两者如果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该表扬的不表扬,会使人没有信心,底气不足;表扬多了,会使人过分骄傲;该批评的不批评,会使人有错不知道改,而以恶小而为之;批评的多了,会让人产生自卑的心理,从此一蹶不振。看来,在教育管理中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掌握好尺度才是关键。
对学生批评和表扬,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虽然现在都在推行赏识教育,但也不能对学生一味地表扬和鼓励,适当中肯的批评和惩罚是必要的。否则孩子容易产生自大易满的情绪,受不得半点批评和委屈。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鼓励和表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人都过多地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而很少批评教育。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对单一的表扬产生疲劳,同时因为缺乏必要的批评而变得心理脆弱,经不起别人的批评。表扬比批评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差生,差生也应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的心目中,每个学生都应有天才的一面。我们要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着力引导、渲染,不应吝惜激励性的评价语,多给他们一点关爱。学生经过努力,成绩提高了,就该赞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这件事。因为赞扬他努力,让他知道受赞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发扬光大。而赞扬他聪明,就可能导致他产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微笑是一种不着痕迹的赞扬,微笑能给学生带来亲切感。作为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千万不要吝啬你的微笑。但是我们不能否定批评对学生的激发作用,因为一味地表扬,会使学生产生自满情绪,造成学习懒惰、拖沓,会对表扬产生耐受性,表扬也不起作用了。所以,适度的批评可以使人产生一种高度的警觉,而去做不懈的努力。当学生犯了错误,应及时批评。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时时为学生着想,把自己假设成学生,以心换心,处理的方法才会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表扬与批评在教学中的运用不是绝对的,而应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经常受批评很少得到表扬的学生,宜采取衷心的表扬;对易骄傲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提出新的要求;对敏感的学生,提出要求时要尽量含蓄些;对自尊心强,而性格内向的学生,要从侧面启发诱导学生,宜采取委婉式的批评;对于惰性较强而且依赖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取触动式的批评;对于脾气暴躁而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宜采取讨论式的批评。教师对孩子进行表扬与批评,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根据孩子的性格、志趣、爱好和接受能力等不同特点,采取最佳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施予表扬与批评。每位教师必须掌握并用好表扬与批评这两把教育的标尺,当用则用,当弃则弃,积极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予以辅导,最终会使学生不断进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态健康、习惯良好的人。
我认为教育惩罚是一种行为、一种手段;
教育惩戒是带有手段和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教育惩罚是为了“罚”,比如说体罚、变相体罚等,强调了“罚”的教育行为本身。
许多教师都有一个体会,学生越来越难教了,那是因为教师能约束学生的权力越来越少。错了不能批语,不能罚,不能这个,不能那个。。。只是我国国民个个都是贵族,国家强制要使用象对待贵族的教学方法去教育,不能让他们做错事之后有任何风吹雨打,有任何的挫折,就象温室中的鲜花一样。做了错事不用负责后果,长大之后做错事也理所当然也这样认为。韩国就把惩罚作为一种法律手段,规定得非常仔细。而中国,孩子出错了应该如何呢?怪不得中国成立五十多年还有些地方吃不上饭呢?
我认为教育惩罚是一种行为、一种手段;
教育惩戒是带有手段和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
教育惩罚是为了“罚”,比如说体罚、变相体罚等,强调了“罚”的教育行为本身。
教育惩戒是为了“戒”,即戒除、预防是目的。它强调了教育结果和目的的达成。教育惩戒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进步,在惩戒活动中手段与目的并存,教师往往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而带来教育效果,使其感受到对错、荣辱、愉悦、痛苦等,以激发其悔改,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要建立某种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的行为是需要相应的强化的。前者需要正强化,即肯定、表扬、奖励等;后者需要负强化,即否定、批评、惩戒等。负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惩戒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种不当行为的消极目的外,还带有使受惩罚者知错改正的积极目的。如果学生因犯错而受到惩罚,事后非但不再犯错,而且在同样情景下学到以适当行为代替不当行为,则可谓对该生实施的惩戒在性质上就带有负强化的意义。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要建立某种良好的行为,消除不良的行为是需要相应的强化的。前者需要正强化,即肯定、表扬、奖励等;后者需要负强化,即否定、批评、惩戒等。负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惩戒的目的除了制止某种不当行为的消极目的外,还带有使受惩罚者知错改正的积极目的。如果学生因犯错而受到惩罚,事后非但不再犯错,而且在同样情景下学到以适当行为代替不当行为,则可谓对该生实施的惩戒在性质上就带有负强化的意义。
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孩子行为的有效手段。惩罚远远不是打孩子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是一门艺术。
容忍孩子的不良行为,甚至为孩子的不良行为寻找诸如“他累了”、“他没有午睡”、“他情绪不好”之类的借口,都是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我们的家长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六个围着一个,搞得我们的教育基本是5+2=0!
新西兰父母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
新西兰 Bernny儿子2岁半,女儿半岁
在新西兰,打孩子是一种违法行为,因此,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如果儿子在公共场所闹腾,只要不影响到别人,Bernny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随他闹去。如果影响到别人,Bernny会将孩子抱走,将他放在一个比较开阔而安静的地方,让他继续闹,直到他闹够。Bernny认为,孩子闹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他的某些目的。
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闹腾没有效果,他自然会选择放弃。
有段时间,老大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鹅卵石,并且屡教不改。Bernny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弄乱了。水池不漂亮了吧?”然后Bernny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的石头捡出来。有的时候,儿子可能也会耍赖,不肯去捡石头。如果儿子耍赖,Bernny一般不会强迫他去,他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爸爸玩,Bernny就会借机对儿子施行教育:“你看看,你把石头扔进水池了,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有时间陪你玩。”这时候,儿子会体验到他不良行为的后果。于是,他会明白,他真的不能把石头扔进水池。
Bernny认为,孩子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Bernny主张父母把孩子当成人看,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教他学会承担责任,学着约束自己。
日本父母避免当众处罚:给孩子留下尊严
日本 TsukuBa儿子2岁半
对日本家庭来说,父亲是绝对的权威。正是因为习惯了服从,所以日本人才成为最守纪律、最富于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日本父母会采取各种措施惩罚孩子。比如取消孩子外出玩的计划,甚至让孩子饿上一顿,或者进行适度的体罚等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公共场所犯错,父母一般不会当众处罚孩子。
TsukuBa像大多数的日本父母一样,她认为在公共场所处罚孩子是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而且也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因此,她会在回家之后再对孩子的表现进行点评,或者给孩子一些惩罚。
韩国家长惩罚有新招:没收孩子的手机!
对于那些任性不听话的孩子们,作为惩罚,父母如果不希望使用体罚或者把他们和活章鱼一起关进衣橱的话,可以考虑没收孩子们的手机。
韩国一家广告公司的研究表明,手机现在已成为韩国青少年最钟爱的私人用品,没收他们的手机无异于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Cheil Communication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13到15岁的青少年,有77.5%认为手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装备,对16到18岁的年龄阶段,这一数字是76.7%。
调查表明如果失去手机,青少年会感到孤独无助。没收他们的手机,将是一种很有效的惩罚。
美国家长的法宝:“计时隔离”
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父母和老师常常用一种叫做“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例如:当孩子在家不听话瞎胡闹,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时,父母就会把他抱进他自己的卧室,让他独自呆上3分钟。3分钟后,父母会准时把他抱出来,并借机对他进行说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点。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美国法律规定,小孩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和保护,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很少被冷落或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因此,一旦被隔离而受到“冷落”,必然会从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震撼。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意识,把孩子从群体中隔离开来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从而产生一种“不平等”的感觉,孩子对此是非常敏感的。
这也暗示他们: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可以缓解大人和孩子的紧张气氛,使孩子能够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因为只有你关爱了别人,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才会回报你。关爱别人其实就是在关爱我们自己,关爱别人是我们得到别人关爱的前提。关爱不是怜悯,更不是同情,而是快乐地以一己之力助他人成长,并让受助人也感到快乐,这才是关爱的本质。
2.如果世界是一间小屋,那关爱就是小屋中的一扇窗;如果世界是一艘船,那关爱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需要你去关爱。关爱,就是关心和爱护,它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爱,生活上也少不了关爱,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我们更应该去关心爱护他人,这样世界上才会充满了爱!
当老师的,总是想当个好老师,都知道要对学生付出爱心。但如何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贯彻老师的爱呢?
1.严格要求学生。古人云:教不严,师之惰,严是爱,松是害,学生是有思想的个体,懂得什么是对他们好,怎样对他们是不好。老师的爱,不是对学生的纵容,而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当然,老师的严格不是一种苛求,一种容不得学生犯任何错的苛求,老师的严格是体现在对学生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组织纪律的正确引导,体现在教会学生为人处世,培养创新精神的真诚付出。
2.尊重理解学生。讲台不是上下尊卑的界线,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人格。他们也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许。老师若放开架子,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建议和意见,理解他们的思想。这样,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白、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在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给学生留下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发展的主动权,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来描绘他们的未来。这就是理解和尊重,这就是师爱。
当然,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是让他们自由地形成和发展他们的人格,而是在老师的爱心引导下,使学生自觉地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人格。
3.宽容学生。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人格完善的过程。老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怎样做人。学生是个鲜活而又有丰富内涵的个体。学生犯了错,老师要怀有宽容的心。该批评的就善意批评,该规劝的好言相劝,该谅解的就诚心谅解。慈祥的面孔,温柔的笑容,亲切的言语,文雅的举止,以及善解人意的目光,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能贴近学生的心理,更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教师,应以宽容、博大的胸怀,诲人不倦的精神,用人格的力量,来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照亮学生的心灵。
宽容,是一种博大无私的爱。
当然,宽容不是一种无原则的纵容,不是漠视学生的缺点和过失,宽容是要求我们将心比心去包容、去化解、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
4.关心学生。学生在一天天长大,理解能力、辨别能力正逐步形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为学习,为生活,为朋友,为家庭,甚至为一件小物品、某人一句话等等,学生都会出现困惑,甚至困扰。老师年长于学生,老师有着比学生更多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着更强的理解能力和辨析能力。不妨多留心,多观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惑、困扰,指导他们如何学会学习、学会休息、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关心是一种师爱表现。
师爱,吞吐着遥远的过去,呼吸着灿烂的未来;师魂在爱心和敬业这一神圣的洗礼中升腾呼啸,那是对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的咏叹,让我们以“关爱学生”的活动为契机,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争取一流的教学业绩。
采取什么方式去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接受呢? 采取什么方式去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接受呢?
采取什么方式去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接受呢?我在生活中得到了启示:人在感情上总希望别人重视自己,待自己与众不同。我附近一商店老板经营有方,每次我去买东西,他都能便宜几角钱。虽然几角钱算不了什么,但我心理却产生了优越感,别人买同样的物品要比我多花几角钱。因此,我尽量光顾那里。只要他店内有的,哪怕是绕道,我都一定去他那儿买。我还介绍一些朋友光顾那商店。我占了点小便宜,他更没亏,生意越来越红火。我想:当老师的对待学生,也应像商人对待顾客一样,对他们表现出诚挚的关怀,给他们一些特殊的对待。也能引起他对你的尊重。并按你的要求去做的,从而你就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我记得有一名学生,英语成绩很落后,一连几个单元的单词默写,正确的总只有三五个。要他利用课余时间背好再来默写,效果不佳。一天,我发现他自己的房间布置得很得体。一次家长会,我想将教室布置一番,在商量如何布置的班干部会上,我特意邀请了他,并请他和几个班干部一起布置。放学后,同学喊他一起回家,他说:“你们先走,我还有事。”语调显得特别自豪。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把教室布置得比我想象的还要好。家长会上得到了肯定,他的家长很满意,回家又鼓励了他。
同学们来校上课,教室里面貌一新。我特别指出某同学功劳最大。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几天后,又默单词,他只错了一个。我问他为什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他说:“这几天我规定自己每天背五个单词,我发现我的记忆力不是很差。”我鼓励他:你本来就很聪明。只有坚持下去,一定会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学期末,果然进步很大,他的信心更足了。
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被教育学上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一事:美国哈佛大学一群研究员来到某中学,对教师说,经过测验,他们发现有五名学生智力超群。这五名学生有的本来成绩就好,但有的只是一般。一年后,这五名学生的成绩果然都出类拔萃了。教师惊叹哈佛的鉴定准确。而研究人员说出了这五名学生只是在花名册上随意选的,并没有作任何鉴定。
那么这五名学生为什么成绩都能突出呢?这在于教师相信了哈佛的鉴定,而对他们投入了特殊的关切。
由此,我得到启示,只要你对某人表现出你内心深处的关爱,有时采取一些特殊的对待,有时也不需要什么特殊对待,只要你的言谈举止之间渗透的热情,就能影响学生。
市场经济生活中,肯定还有许多事例,可供我们借鉴过来用于教育教学。只要我们去发现、去探求学生容易接受的关爱方式,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