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钢厂建设面临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等问题,重点分析城市钢厂建设滞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规划和投入不足、理念和管理差距等产生原因,提出转变观念,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环境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打造成为都市的名片;加大投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员行动,实现钢铁让城市更美好等推动城市钢厂建设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钢厂 搬迁 转型 节能环保
一、前言
城市钢厂是指坐落在城市中心或者附近的钢厂。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统计,全国70多家大中型钢厂,位于省会及直辖市的有20家,城市钢厂39家。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笼,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出台,钢铁产业调整成为钢铁行业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一件大事,划明确“有序推进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钢厂转型或搬迁”,2014年,列入搬迁城市钢厂有青钢、重钢、杭钢、石钢、合钢等5家,传闻中将要实施调整的南钢、济钢,搬迁调整一下子成了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和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然而,钢铁企业是否有能力满足搬迁调整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搬迁后城市和企业能否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城市钢厂还有别的路可走,回答是肯定的,唐钢、太钢等城市钢厂成功转型升级案例给出答案。虽然规划中本身没有“一刀切”的意思,但是作为城市钢厂必须以低能耗、低污染、大循环的生产方式,谋求与城市和谐共生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钢厂建设面临问题
1、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钢厂对转型升级缺乏全面规划,难以有条不紊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部分企业仍然在走依靠扩大规模摊薄固定成本的发展道路;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重引进、模仿,轻自主创新;城市钢厂与城市因为价值趋向、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矛盾日益扩大;企业转型的方向有限、选择不多,区域内其他产业承载能力不足,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举措也存在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2、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钢厂能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占用了城市大量的煤炭、电力等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钢厂环保设施落后,粉尘、噪音、废气、废水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与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存在差距,影响城市环境,去年20个发生雾霾的城市中,17个城市有钢铁企业,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悬在城市钢厂头上的一把利剑。
3、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钢厂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出现偏差,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逐渐淡出主流经济领域,而金融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兴起。对于这些城市而言,钢铁行业已经不再符合其城市发展定位和未来规划;一些地方政府希望用搬迁后留下的靠近市中心的土地来发展房地产行业,从中获取土地出让金和高额税收等;传统钢铁行业形象与生态城市发展不协调,政府监管日趋严格,实施严格环境执法。
4、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大期盼,更加关注自己身体健康、更加关注自己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城市居民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主动参与到对环境监督之中,并对身边的污染说不,最特出的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钢厂已经被居民区包围,因污染引发矛盾越来越明显。
三、城市钢厂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1、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学习西方经验,本身是为了避免走弯路,可是我们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污染是伴随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也是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因此,一些城市钢厂对于污染有一种“心安理得”心态,认为哪个钢厂没有污染,要想彻底解决节能减排和环保问题谈何容易,节能减排和环保投入会消耗成本,在当前钢铁行业严峻形势下,钢厂已经是入不敷出,怎么可能在这些项目上投入,更何况生态环境只是个面子工程而言;地方政府对城市钢厂的污染能怎么办?钢厂企业性质是国企、甚至是央企,要我们搬迁作为地方政府你有能力做到?钢厂投资都在上百亿、并且有庞大职工队伍,在倡导和谐社会背景下,你地方政府能奈我何。
2、存在规划和投入不足。规划是企业走向成功重要一环,在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战略,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及调整规划等一系列关于钢铁行业未来政策,陆续出台,为我国钢铁企业指明发展方向,但是,一些城市钢厂没有准确把握时机,始终在观望、在思考,在是否需要建、何时建设封闭式封闭料仓、煤仓和皮带通廊?地方政府真的会严格执行新标准吗?不能完全满足环保新标准真的会威胁到生存?他们始终在与政府、未来进行博弈。一些城市钢厂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这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落后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达到1.5%的目标;资金不足难以有效支撑转型,企业经营效益差,贷款难、贷款贵,难以为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3、存在理念和管理差距。做任何事,理念决定高度。一些城市钢厂发展理念始终停留在追求装备升级、规模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等初级阶段,没有将绿色钢铁、环境经营等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造成这些城市钢厂从管理到投入、从观念到行动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企业不愿意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上下功夫,短视行为明显,企业一切活动始终围绕企业自身大生产;在管理上,没有强有力支撑绿色发展措施和手段,在生产和环保工作上,一手硬、一手软,绿色经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纳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城市钢厂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大。
四、城市钢厂建设对策与措施
1、转变观念,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冶金建材行业的要求,钢铁工业要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品种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进展。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今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十分苛刻,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已经成为钢铁工业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同时,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因此,认清当前形势,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快速行动起来,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这是城市钢厂生存发展基础,也是一个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必须做到的事情。在环境危机“倒逼”城市钢厂生存的问题上,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曾经说过,“对宝钢这样的央企,地方政府一定会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如果环保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让你搬迁,你就没有理由留下。”
2、环境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经营是指企业将环境作为经营战略的要素,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采购、开发、设计、制造、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将与环境问题相对应的战略逐渐具体化,减少在经营活动中所带来的环境负荷,并力求使其最小化。它与企业环境管理区别在于一个是组织对环境问题所实施的管理运营,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战略的概念,另一个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因此,城市钢厂从企业环境管理提升到环境经营战略层面,是城市钢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9年8月,宝钢提出“环境经营”新体制,公司积极践行“环境经营”理念,专门策划了《环境经营工作推进方案》。2011年5月,宝钢在业内独家发布《绿色宣言》和《产品环境声明》,成为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的行动纲领。并且建立了环境经营组织体系,以项目推进为载体,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使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环境经营项目成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力支撑。
3、绿色发展,打造成为都市的名片。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传统的钢铁行业与城市发展定位出现较大矛盾,生态文明建设让城市环保压力加剧,处理问题矛头直指高排放钢铁等行业,“搬迁”成为处理城市钢厂的手段,其实不然,钢铁生产并不能与环境污染直接划等号,一方面没有钢铁企业也并不意味着城市的污染程度绝对会降低。以北京为例,被视为严重污染源的工业企业先后搬离了北京,但在此之后,北京的空气质量非但没有好转,雾霾反而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城市钢铁企业并未加重城市的污染程度,以唐钢为例,唐钢却经过一系列环境改造成为了唐山市的“绿洲”。唐钢厂区内的绿化率达到50%以上,厂区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这些数据均好于唐山市区的整体水平。可见,城市钢厂只要经过一系列环保改造和厂区治理之后,钢铁企业不仅没有成为拖后腿的污点,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亮点和名片,完全能够实现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在生存倒逼梅钢发展的今天,梅钢以绿色形象融入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整治厂容绿化环境,控制废水排放和固废处置,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综合水平,全面防范环境风险,一方面使公司成为“清洁式、绿色型、生态化”的工业典型,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使公司能为南京这个传统重工业城市在转型升级中积累经验、提供样板。因此,走绿色发展道路,创建一个处处是景观、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教育基地,成为城市亮点与名片是城市钢厂建设有效途径。
第二篇: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实现自我教育提高的有效途径,它即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改善城乡的环境面貌,建设生态文明,更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
围绕治城育人和城乡共建两大主题,以提升文明程度为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建成三级文明单位424个,占单位总数的近90%,哈图布呼镇两届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全市已连续三次通过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的验收,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按照地委年初的工作要求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市力争于2010年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标准很高,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七大内容,要实现创建目标,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树立信心,作百倍努力,更要从现在开始,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创建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靠哪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任务,而是需举全市之力,上下齐心协力谋大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要把创建工作同推动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同凝心聚力、实现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建设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强市”,与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大发展,要充分发挥文明委成员的作用,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机制,狠抓落实,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提升素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提升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在抓好每年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同时,把“一日”三文明教育工作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好文明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特别是各街道办事处的文明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以市民群众教育引导、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为内容,抓出成效,办出特色。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舆论宣传、引导监督的作用,弘扬正气,传播文明,曝光陋习,引领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起讲文明、讲礼貌、知荣辱、树新风,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市文明委拟在明年春天组织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广,以此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以达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目的。
三、围绕优化环境,打造诚信**
诚信即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美德,一个城市有了诚信,就会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要把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抓好抓实,在打造诚信**上,要有新举措,着力构建以市场准则为基石,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为重点,以做好服务窗口,执法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农村信用联社等部门的诚信服务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诚信部门、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诚信公民、信用乡镇(村)模范还贷户的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人人参与,共铸诚信”的良好局面。工商、执法、教育部门,信用联社要积极做好宣传牵头,引导作用,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以丰硕的成果树立文明诚信**新形象,推动诚信**建设工作。
四、围绕“六大”创建,加强日常管理,提升创建水平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级文明单位424个,占单位总数的近90%,其中自治区级62个,地区级129个,从数量上看,地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只占创建数的48%,从结构上看,城区单位占比例较大,农村只占17.5 %,所以,加强文明单位日常监督管理,提高创建质量,重视侧重农村创建工作的指导极为重要。一是要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对文明单位监管、检查、指导、管理,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要坚持对三级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对一些领导不重视,群众活动少,经济效益差,管理工作滑坡的文明单位予以清理摘牌,维护文明单位的声誉;三是坚持深入基层,分类指导,定期检查文明单位开展工作情况,巩固创建成果;四是加强文明单位监督,除单位自行公示外,坚持对新申报和届满的单位在媒体或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扩大监督面;五是发现亮点培育典型,力推一批领导重视,环境优良、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业绩突出社会信誉高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再上新台阶,以此推动全市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五、围绕乡村文明建设,抓好农村创建工作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来开展,结合今冬明春开展的科技支冬活动,要重在巩固“五清”工作成果上下功夫,在促进乡村文明上作文章,要充分发挥农村团组
织、妇代会的作用,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除陋习、树新风、铸诚信为内容,组织农村青年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宣传活动,把“四在农家”、“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规范创评,抓出成效,要通过建立规范的先进典型的光荣榜、星级榜,列入农村宣传文化墙等形式,广为宣传创建先进典型,激励农牧民群众争创文明户,争当新农民,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六、围绕培养下一代,做好未成人教育工作
协调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下一代,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的接班人作为工作目标,创新载体,探索方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丰富德育教育,德育实践的内容,在实践中要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和老师师德养成,达到以师德带生德,以生德促师德的效果,在工作中要加强与关工委、教育、文化等主官部门的统力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发挥学校主阵地和社区家长学校的引导作用,总结挖掘未成年人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案例,并及时加以推广。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新格局,推动未成年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钢厂班组建设工作
班组建设工作
我们要面对生产中各类生产状况,也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定的现场的分析处理能力,因此加强职工培训,提高认识很有必要。我深知一个队伍强不强,关键是团结和执行能力,我采用班组管理理念中的“望、闻、问、切”方法对员工进行观察和调动.望:注意观察班组职工的情绪。人的情绪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在班组管理中,班组长要善于观察每位职工,及时发现其情绪的波动。如果发现不安全的情绪因素,要及时采取方法使其工作不受影响。特别是在重大施工操作前,班组成员若有异常情绪,班组长一定不能不闻不问。
闻:倾听班组成员的意见。班组成员是企业生产的主体,班组长要经常听取大家对安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班组成员的言谈中能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问:多与班组成员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班组长要做班组成员的知心朋友,要多与班组成员谈心,多了解他们的困难,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这样会充分调动起班组职工的积极性。
切:抓住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企业工作千头万绪,都要通过班组落到实处。班组长要准确找出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积极认真地制定措施和办法。班组长解决问题要切合实际,切忌走形式,走过场,切忌说模棱两可的话,办模棱两可的事。
以下是班组建设的几大方面及具体要求:
一、安全管理方面:
1、班组制定了安全生产目标与控制措施,且各目标都顺利按期完成。
2、全班人员明白了自己应负的安全责任,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
3、全年没有发生轻伤和人为责任的一类障碍及以上的事故,没有发生违章违纪行为、没有发生对公司、工区有严重影响事件,班组安全管理达到优秀。
4、安全培训计划按期执行。
5、每月开展了4次安全活动,活动不搞一言谈,每月对公司安全事故情况进行分析。
6、安全员能正确履行安全职责,在工作中真正起到了安全监护作用。
7、建立的控制异常、障碍、人身轻伤事故具体措施可靠实用。真正控制了异常、障碍、人身轻伤事故。
8、每月定期进行了安全生产总结。
9、我们都组织了学习讨论,并写了学习心得体会,总结了经验教训。
10、建立了危险点分析与预控管理制度,作业前工作班人员都参加了危险点分析和讨论,并施行了标准化作业。
11、按季节进行安全大检查,在检查中发现的设备缺陷、事故隐患都以及时上报安监股并及时整改,采取了可靠的防范措施。
12、准确记录了每次出现的不安全事件,对出现的不安全事件及时进行了总结分析,找出原因,及时消除。
13、认真开展了标准化作业,严格执行安全作业,有人监护作业,有作业指导书作业。
14、严肃调度纪律,对连铸工作现场严格按《安规》执行。
15、对聘请的临时工在每次作业前都进行了安全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方可作业。
16、定期对消防器材进行了检查,不合格的及时更换,对各运行人员和检修人员进行了消防器材使用方法培训。
18、现场安全按照公司安全操作规程进行管理操作,没有违章行为发生。
19、建立了安全工器具管理制度,并按规定的试验周期进行了测试,对不合格的工器具及时进行了封存并补齐工器具按原则管理,全班人人都熟悉安全工器具的使用方法。
20、班组的安全规程制度都已备齐。
二、生产管理方面;
1、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检修工艺标准、生产工艺执行考核办法、连铸设备台帐以及设备主人责任制。
2、对设备按规定的周期进行检查.3、对现场设备有专人管理,并有记录,设立了定值台帐,清楚的记录了每次检查情况。
4、对生产,每次作业都严格按作业指导书进行程序作业。
5、每月制定了工作计划,并能按计划落实完成。
6、检修、消缺有记录。
7、技术资料齐全,工作有计划有布置、有总结。
8、对生产事故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会中讨论,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三、综合管理方面:
1、在生产现场都能按规定穿好工作服,戴好安全帽,高空作业系好保险带。
2、经上级领导检查未发生一起违章事件。
3、班内有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轮流打扫卫生值日表。
4、完善了安全遮挡、沟道盖板,设备名牌、标志。
5、各班员都按规定保持了各自设备辖区的清洁,没有一个设备卫生区死角。
6、在生产场所,未发生一起因为检修完工而未清理现场的事件。
7、我班建立了定置管理图,工器具都按要求实行了定置摆放。
8、建立了绩效考核办法,成立了绩效考核小组,已按月进行了绩效考核。
9、已制定、月度培训计划。已按上级要求完成技能培训,并考试都合格。11 成立了QC领导小组,全年组织了两次QC活动,加强了各班员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热情。
12安全活动和班务活动都已正常开展,并有记录。
事故的发生从表面现象上看往往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但事故的形成必然有一个过程。安全管理是班组工作永恒的主题和头等大事,如何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基层班组管理者今后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评比”,才能筑起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
总之,我们响应公司、上级的号召,认真的开展了班组建设,真正使班组这个企业的细胞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作用。我们的目标是以“标杆班组”为标准,始终如一的为创一流先进班组而努力奋斗着。
第四篇:对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
摘要:有恒产者有恒心,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保证农民工在城市的基本住房条件,是维护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也能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加快城市化进程。解决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评价指标。
关键词: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住房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长期的、必然而且必须的,而农民工又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进城农民和城市的其他劳动者不同,他们是一个非正式、非固定、收入低廉、无城市户口、无城市居民待遇和社会保障的弱势群体。如何解决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农民工的城市住房现状分析
目前农民工的城市住房条件基本不尽人意,他们基本没有固定的住处,在哪工作就在哪居住,吃喝拉撒睡基本都在空间狭小,卫生条件差的临时住所。虽然农民工大都比较年轻,这使他们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都比较自信,即使患病也不太在乎,但实际上恶劣的居住环境还是给他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据统计,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其中仅建筑业农民工队伍就达3200万左右,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占从事建筑施工人员总数90%以上。可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入城市,他们在城市的住房问题也成了一大难题。现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大解决住房问题的方式基本如下:
1.1公共场所
许多农民工在进城后找到工作前,如没有亲朋好友可以提供可住宿的住房,而且又没有钱可以住在旅馆,那么他们也就大都住在本来为城市人设计、建造并管理的公共场所。
1.2建筑工地的工棚或未竣工建筑物内
所谓的工棚,一般是指建筑工地搭建的存放钢筋、水泥、塑料管等建筑材料的临时性的简易棚子,大都是水泥瓦(石棉瓦)作顶、草席竹席挡墙,具有夏不隔热、冬不御寒的典型特征。至于建筑工地里未竣工的建筑物,更是农民工们比较好的栖身地。
1.3雇主提供的集体宿舍里
雇主能提供集体宿舍,对农民工来说已经是比较理想的住宿条件。但此类集体宿舍受建筑成本的限制,往往是高低铺、过道狭窄,不仅不能像城里人的住房那样有必备空间,而且没有了个人的隐私空间。
1.4雇主家里
住在雇主家里的一般都是家庭保姆、护工等。因为要照顾小孩、老人、病人等,一般来说雇主也就不能不让农民工住到自己家里。
1.5城中村
所谓城中村,简单的说就是城市中的村庄。中国的城中村,特指在城市急剧扩张中,政府行政和开发商尚未能够征用并强拆的农民住房群。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意义
2.1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推进城市化、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城市化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今后较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17.92%,2008年达到45.68%,30年提高了个近28个百分点,成绩有目共睹。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难度不断加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工难以留在工作地实现安居乐业,而是如同候鸟一样往来于城市与农村,不断的外出务工又返乡回流。从长期来说,随着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逐步解决,可以实现劳动力素质的整体提高,有效降低生育率,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量,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可持续发放。
2.2解决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
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仍将有源源不断的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民工潮将是社会一个长期存在不可避免的现象。由于农民工不能真正进入城市,大量人口依然滞留农村,农村整体贫困面貌难以改变。而且由于外出务工农民实际已不再适应农村生活,因此,当其年老时,必将面临在城市去留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且不少农民工的子女从小在城市成长,已经不具备农业生产的知识,更不会回到农村务农,这就造成大量的社会问题。如果能妥善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将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
2.3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人口素质及其结构状况是现代城市竞争力的一个典型特征。农民工和城镇居民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创造者,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能够从客观上要求他们对城市作出持续贡献。农民工普遍特征就是特别能吃苦、对报酬的要求相对较低,他们以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务实进取的精神,以及他们所带来的开放、竞争和创新的氛围,使城市竞争力不断上升。解决农民工
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路
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不解决,基本生存条件就难以改善,健康、安全、发展就谈不上。而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涉及巨额资金和一系列复杂社会管理问题,在此浅谈几点解决思路。
3.1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注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方面解决。要根
据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逐步解决,当前最迫切的是为农民工提供具备基本人居条件的住所。在解决农民工住房的具体操作中,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作息规律、地域分布特点以及经济承受能力,避免不切实际的建设造成住房闲置。
3.2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首先是城市规划中必须给予考虑。其次,城中村改造是解决农民工城市居住问题的主要途径,通过城中村改造,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在城市居住,缓解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住房困难。再次,鼓励利用闲置厂房、学校、仓库等改建适合农民工居住的房屋。
3.3要研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长期政策
这包括公积金政策、廉租房政策、经济适用房政策等,通过这些政策的调整,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政策范围通盘考虑。
3.4放开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流转
在中国现有土地制度框架下,中国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只能限于耕种或村庄内公共建设,不能抵押和买卖。而恰恰在城市郊区,有大量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果能允许在集体建设用地上建设廉租房,就有可能解决农民工的定居问题。
住房问题、农民工问题都是“两会”热议的话题。对于如何解决好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好农民工进城的定居问题,是衡量一个国家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才能和谐,安居才能发展。如何让农民工安居乐业,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庆武.中国流动人口现状j.东亚劳动力流动与迁移.2朱虹清.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背景分析j.云南经贸大学学报,2005,20(4).3陆强.安居才能乐业——“农民工”的城镇住房问题探讨j.四川建筑,2003,23(8).
第五篇: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思考
方发达国家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开始研究城市应急管理并建立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和机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快速化发展、生态恶化、灾害频发和社会危机和冲突的加剧,给城市应急管理带来了持续的新挑战。因此,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作为应急救援管理的重要领域,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就逐步建立了一体化应急救
援管理机制和管理系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应急救援管理机制和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类事件的频发,城市灾害应急事件管理成为执政为民要事。所以从我国1 1 0 报警服务台成立到1 1 0、1 1 9、1 2 2 及1 2 0 等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整合以及近年来各省市应急总体预案及专项预案的出台等,标志着我国城市应急管理的发展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模式及机制的重构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城市应急管理的快捷性、有效性和政府的公信力。
一、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城市的应急机制建设是以1 9 8 6年1 月1 0 el 广州在全国率先开通了1 1 0 统一报警电话额为标志,其后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1 1 0 报警服务台。2 0 0 2 年3 月,南宁市投资1 . 7 亿元建设应急联动中心大楼,成立了城市应急联动中心。该中心将1 1 0、1 1 9、1 2 2、1 2 0、防洪、防震、防控以及水、电、气等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整合起来,采用同一接警、同一处警的方式实现了应急联动,为城市应急管理提供了较成功的范例。2 0 0 4 年公安部进一步提出了将1 1 0、1 2 2、1 1 9 三台合一的要求,有条件的城市甚至建立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全市只设一个号码,统一受理市民紧急报警求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应急处理的反应速度。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城市应急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城市是以公安机关1 1o为依托来建设指挥平台,组织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共同开展城市应急工作。
2004年5月在我国北京召开的“中国城市经营与发展高峰会”上,城市应急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作为主要的议题之一在大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对统筹建设内地大中城市社会应急联动系统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讨,会议提出并建议我国争取用三到五年在内地主要大中城市建成城市应急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实现城市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尽可能扩展系统覆盖范围。且认为目前我国内地已具备技术及物质基础,推动信息系统连动建设的时机已然成熟。同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区、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的函(国办函[2004]39号),明确规定了各省市提交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组织机构与职责、预测与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宣传培训和演习等。这说明我国政府已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在政府管理职能中的地位,也标志着城市应急管理全面正式纳入到城市的常态化管理且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具体表现为,在国办函[2004]39号文出台前后,各省和直辖市相继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应急管理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总指挥部。该机构的第一责任人基本为省市主要领导负责,并有常设机构,该机构负责城市应急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同时成立专项灾害应急管理指挥部(如抗震救灾指挥部;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消防灭火指挥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指挥部;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指挥部;防汛抗旱气象灾害指挥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 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指挥部; 交通事故应急指挥部;重大、特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等),这些指挥部门则直接领导为政府对应部门的责任领导。从目前我国各省市建立的应急管理的行政架构来看,已基本完成了应急管理体制。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25件专项应急预案,8o件部门应急预案。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i)、重大(it)、较大(e1)和一般(iv)四级。按照不同的责任主体,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五个层次。我国政府还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将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政府要求对发生的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不得迟报、缓报、瞒报和漏报,并要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分别完成了省级总体预案的制定工作,许多市、区(县)也制定了应急预案。
二、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已初步建立应急管理的架构和基本制度,但还存在着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城市应急管理模式不完善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模式已基本构建,即应急管理领导体制及机制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所限,普遍形成了条块分
割行政管理体制,并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单一灾害管理模式,不利于统一指挥和调度,因此造成了缺乏统一、协调及有效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看似各司其职的灾害管理体系,在面对重大灾害及群灾齐发的复杂局面时,却无法形成统一应急力量,也不能及时有效地配置分散在各个部门的资源,势必造成救援迟缓、应急低效、信息不畅等的被动局面。因此。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研究制定切实能够形成应急高效、信息畅通、机制灵活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模式。
目前,国内业已形成的有一定代表性的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共性:其一,建立了城市应急管理中枢常设机构,明确了职能权限;其二,基本建立起了城市的应急联动机制; 其三,已开展了标准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北京市已构建的大城市应急管理模式是目前比较超前且完善的管理模式之一
2004年4月,北京市成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下设1 3-f-专项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全市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市长担任,副主任按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四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分工,由分管市领导担任,市委、市政府秘书长、分管副秘书长、市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相关委办局、北京卫戍区、武警北京总队负责人为成员。市政府秘书长为总协调人,市委、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配合,市委、市政府办公厅主管副主任协助,协调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厅,加挂市应急指挥中心牌子。市应急指挥中心备有指挥场所和相应的设备设施,作为突发事件发生时委员会的指挥平台。
委员会聘请专家顾问组成市突发公共事件专家顾问组,整合与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有关的各领导小组、指挥部,建立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补充其职能、强化其作用、规范其名称,完善应急体制。各区县建立相应的突发公共事件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区县成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县政府办公室。各突发公共事件专项指挥部、相关委办局和区县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资源共享、条块结合”的原则,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为构建北京市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北京市充分利用多年来信息化建设和科研的成果,建成了功能齐全、系统完善、便于指挥的技术支撑系统,并实现了信息共享:依托北京市电子政务专网,与各应急专项指挥部和各委办局建立起信息沟通渠道;接入了公安信息网和因特网;初步整合了气象、公安和遥感影像等信息资源等等。北京市政府面将这些已有的数字集群无线通讯系统、城市图像监控网络、有线电子政务专网和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盘活了大量过去已经建成的信息化基础资源,迅速建设起具备六大功能的市级应急指挥平台。
北京市的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可简称为“三加二”应急管理模式。所谓“三加二” 应急管理模式,具体为: “三”是指市级应急管理机构、区县级应急管理机构和1 3个市级专项应急指挥部;“二”是指分设以“1 l0”为龙头的紧急报警中心和以市长电话(同市信访办)“12345”为统一号码的非紧急求助服务中心。同时,从2005年开始至201o年,北京计划建立市区(县)街(乡)一社区(村)四级综合减灾应急管理网络,并打造全市统一指挥调度平台。另外,拟建立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和善后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必须看到北京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灾害管理部门问协调和配合的应急措施尚不完善;各种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预报准确率、精度和时效不高;预报预警作业流程和业务服务规定尚未真正建立;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预警发布的覆盖地区存在空白,特别是易受灾害影响的农村和山区;灾情收集上报工作薄弱,各部门问的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也很少进行灾情的独立和综合调查;各种自然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灾前、灾中和灾后评估工作尚未建立等等。北京市城市应急管理体系模式的建立和存在的问题,其实也必将是其他各省市今后面临的问题。
(二)城市应急管理机制不健全
机制的建立,一靠体制,二靠制度。
有了完备的机制,才可保证城市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转。在我国业已完成的应急管理体系情况看,已具备了一定的应急管理能力和运行机制,如责任机制、决策机制等,但大部分的机制尚未建立,要达到应急管理的真正目标管理水平,尚有很大的距离,任重而道远。
(三)城市应急管理理念不科学
所谓科学管理,一般遵循四大原则,即管理行为科学原则;科学选择员工原则;协同合作原则; 责任划分原则。
城市应急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管理系统,是考验政府管理水平的风向标。须借助科学管理手段、理念和管理技术、管理队伍、协同合作管理且责权清晰等才能使此庞大的管理系统正常、有效的运转。对现行行政体制下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需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责任体系划分、协同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等进行全方位构建,以期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来保证此复杂管理体系的高效、协同运转。
(四)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不完备
科学的应急管理理念是应急管理实现科学化的基础,要真正实现城市应急管理的科学化,需要有完备的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科学化的关键平台。我国目前城市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只是刚刚开始起步。
城市应急管理系统业务功能的实现主要依赖城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em i s)。em i s包括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应急业务处理系统、应急管理决策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管理系统、gi s管理系统、灾害评估系统、预警预报系统、监控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等。该系统是多种系统的集成。显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其建立并逐步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从系统功能上,em i s可以划分为五层面:核心层:主要指政府应急决策中心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专业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资源管理层:应急指挥需要许多应急资源,应急资源分为服务(应急)资源和信息资源。通讯层:通讯层联结指挥中心、应急处置分中心及与现场指挥等。协助力量层:包括相关应急机构力量,如气象局、消防、医疗、交通、电信等提供相关资源和信息。处置力量层: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实力,如消防车辆、巡逻车、抢险车辆、医疗队伍等。
要建立完备的e m i s信息系统,需要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通力合作。
在em i s信息系统的建立水平方面,目前上海、北京等省市已走在了全国前列。
(五)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待检验
目前,我国各省市都制定的应急总体预案和部分专项预案。在这些预案中也较详细地对灾害发生时的责任体系、应急方案、灾害恢复及灾害评估等方面有了较明确的规定,但有些应急预案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通过演习或灾害实际灾害发生时的检验,缺乏可操作性,如遇突发事件难以有效应对。基本上是一项停留在制度层面上的预案。另外,应急预案还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和动态性。
(六)城市灾害应急指挥通信系统不适应
城市灾害应急本身就决定了需要以最快捷的速度来应对在城市中发生的任何灾害,这势必要求城市灾害应急分指挥通信系统应该是目前各种先进通讯技术手段的聚集系统,包括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影像/视频、固定/移动、实时/动态等多种类、多渠道的高科技通讯系统的整合体。
同时,应确保应急指挥灾害应急管理总系统和各分系统之间、总指挥部与各分指挥部之间、各分指挥部之间、城市应急接处警平台和各应急指挥中心之间以及现场信息应急通信畅通,否则,应急指挥与管理很难做到快速、准确、及时。
(七)城市灾害应急装备与技术手段落后
我国的应急救援装备普遍存在数量不足、技术落后和低层次重复建设等问题,即时在我国已经非常完善的公安消防系统,在相当一部分城市存在应急装备和器材数量不足、技术手段落后的现象,就更不用说装备针对性强、特殊专用的先进救援设施。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跟政府资金困难有关,但更重要的跟政府对城市应急救援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关。
(八)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缺乏整体合力
该问题是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的一个客观反映。条块分割的政治体制和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是造成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缺乏整体合力的关键之一。近年来我国灾害应急管理机构的构建是重塑该管理体系的重要契机,是全面提升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整体合力的机遇。
三、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重构
所谓重构(reconstructiol1),就是根据系统的目标,对已有的制度、体制和模式等进行重新构建,使其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一)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重构的必要性
如上所述,日益频繁的各种灾害事件对城市灾害管理提出的挑战和需求,客观上要求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要能应对这种已逐步成为城市常态化管理的各种应急事件。另外,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与我国目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模式、管理机制、责任体系、法律法规、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等的不完备性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城市灾害的发生,往往对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失,如汶川大地震等,为了真正落实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最大程度的减少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重构的必要性是显然的。
(二)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重构
主要指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及管理机制等方面的重构。
就管理模式而言,鉴于城市灾害应急管理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目前已构建的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具体呈现为:
第一,已构建了城市应急管理的层次和网络管理结构,明确了各自的职能权限,设置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一般由主管最高行政领导担任负责人,能做到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和统一调度等。第二,已初步构建了城市的应急联动机制,具备了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资源共享、快速反应、联合行动的能力。第三,各省市已基本完成了应急总体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第四,条件具备的省市已经搭建了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框架和部分功能。
应该说以上管理模式是我国政府初步重构了城市应急管理的框架模式,各省市需结合本地区的情况进行更具针对性构建,包括应急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的构建。
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的重构是对管理模式重构的两个主要方面。
具体地讲,城市应急管理机制包括责任机制、决策机制、灾害预警机制、灾害评估机制、联动机制、协调机制、信息沟通机制、资源(含信息、物资等资源)共享机制、财政机制、法律机制、培训和演练机制、全员参与机制等管理机制。
要建立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需在完善上述机制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
(三)城市灾害应急管理责任制的重构
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执行力不足是政府机构常见的管理问题之一,其主要原因则与责任界定不清、相互推诿有直接关系,故制订并界定完善的城市应急管理责任体系是提高其管理效率和执行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四)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构
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构,主要指两个方面的重构:一是应急管理信息网络的重构;二是指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应用软件的重构。
关于应急管理信息网络的重构,首先,我国主要大中城市目前已建立了电子政务专网,这为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重构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其次,各省市已基本建立了专项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地震、防汛、交通、公共卫生、消防等,这为各单项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为综合性的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关键的基础。也就是说,要充分利用网络下的分布式技术重构原有不同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的服务模式(包括指挥模式、信息共享模式、决策模式等),同时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也将重构为以网络和空间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支撑的分布式紧急响应救援系统。
关于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应用软件的重构,其目的把应用多智能体系统(mu1ti-agent system,mas)的思想和建模技术,对业已建立的各专项灾害管理部门孤立的、有限的资源和信息管理支持系统经重构后能够集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刚性、单一的管理变成柔性、综合的管理,使系统经重构后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应急救援部门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应急管理的适应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统一报警、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的应急管理。
上述两方面的重构,其实是其他所有重构的载体和平台,是实现现代化城市应急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建议我国各省市有关部门将城市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作为城市应急管理的重点工作进行开展。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发展为城市应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目前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的水平已不能适应该要求,这就需要对现有的管理模式、体制和机制进行变革和重构,才可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灾害应急_管理的需求。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问_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需要进行重构的主要内容,意在为我国城市灾害应急管理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