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3 11:1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既是对可持

续发展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更高的境界,也是我们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指导思想。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生态型城市的提出、发展和实例

生态型城市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世界上许多专家学者、国际组织和城市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并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论述。其内涵主要包括技术与自然的融合、综合效益的取得和人类创造力、生产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因此,生态型城市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的创造力、生产力并促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

生态型城市思想萌芽最早产生于中国。我国古代形成、发展的风水理论与技术,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氛围,是古代人们融合对人与自然的崇拜,探寻安居乐业理想城市模式的重要方法,对当今生态型城市理论构建与建设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生态型城市思想的出现远远晚于中国,产生于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思想之后。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奥·延尼斯基)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城思想。此后,生态型城市的研究与示范建设逐步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外已有不少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丰富经验和显著效果。英国伦敦非常重视城市生态化建设,特别强调自然环境对城市居民的价值。1984年,大伦敦议会要求地方政府认定并提供对具有自然保护价值场地的保护,在新的发展计划中考虑生态因素,特别是在缺乏野生动物的城市。该市规定大伦敦人均绿地20m2,400米之内应有一块绿地。目前,伦敦市拥有大面积的绿地,并形成了网络,其环城绿带宽度达8~30km。伦敦市还保存了许多自然生态系统,仅市级自然保护场所就有130多处,其中大型皇家公园9个。还有一些由废弃的铁路、水库、墓地和深坑等改建而成的半自然保留地。由于开展了较好的城市生态建设,在伦敦市中心的皇家公园有40~50种鸟类繁衍,而城市周边地区,平均只有12~15种。新加坡的公园及娱乐区采用了城市与乡村结合的思想,在城郊建设“原始公园”,将农田和森林及其他一些景观揉进“田园城市”的建设中,是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也是生态型城市。

在国外生态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也开始了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探索。1995年以来,在生态市、生态县、生态村、生态住宅、生态农场、生态小区等不同层次建立了一批很有推广价值的示范点,对我国城市建设的转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上海市围绕建设生态型城市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推动工作。比如专家们研究,按联合国有关组织关于现代化对经济、人文、生态三方面的标准要求,上海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700美元(标准为4000美元),人文指标为0.87(标准为0.8~1)。这些年上海在生态建设方面下了大功夫,但由于高层建筑多(2400多栋高楼,近几年每年建400多栋高层建筑),间隙小,加上高架路等原因,造成热岛效应、峡谷效应,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拆除延安中路的一些老房子,用了26~27亿人民币建绿地,而按标准要求,上海还属“生态贫困”。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重大决策,提出争取用1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与国际大都市接轨,将上海初步建成清洁、优美、舒适的生态型城市,到2010年人均公共绿地要求达到6~8m2,城市绿地覆盖率为30%。江苏省扬州市把保护

第二篇:生态型社区建设简介

生态型社区建设

加快生态型社区建设,确立“和谐自然,清洁低碳,家家养花,家家环保”的目标。聚鑫、盛世、平安、兴林,四个小区实现一区一景,一楼一品,并将聚鑫小区打造成精品生态小区,小区内建设生态文化长廊。推出清洁低碳示范家庭50户,示范商服10户。社区成立环保组织,并由退休党员分别担任园林艺术组、环保节能组、清洁巡护组、环保宣传组组长。从低保户中挑选100人分配到各组,开展绿色环保活动。

生态文化建设

社区注重文化建设,组建了“百合”艺术团,每年组织专场及各类演出10余场。自创作品《林海号子》在首届“卫东社区专场文艺演出”中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在聚鑫小区广场上演的“唱响卫东 金秋晚会”,演出自编自演的节目,并上传到网络,反响强烈。最新编创的歌舞《林区四季歌》和歌曲《我是歌者》将作为主打节目,在社区文艺汇演中精彩亮相。通过演出反应林区生活的歌曲和舞蹈,丰富了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为社区居民带去欢乐。

网格化管理建设

组建了网格化管理机构,有19名网格长25名网格员组成,制定工作要求,细化服务内容,每半个月电话随访1次、每个月上门走访1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认真做好民情日记,构成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在小区设立便民公示板,公开社区网格区域划分图表,格长姓名,电话,所辖居民范围,服务群众。

维稳维权建设

创新管理,成立业主委员会。深入推进维权机制建设,实施网格化管理。协调政府资源,推进小区自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爱空巢老人,有效推进居家养老,专项服务工作,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幸福安度晚年。关心弱势群体,做好法律援助,政策咨询,信访接待,就业服务,助医助学等工作。全面提升生态社区维稳维权建设,使人民群众享受和谐社会带来的成果。

卫东社区简介

卫东社区服务中心位于绥棱林业局局址中部,辖区面积104,000平方米,现有居民楼23栋,平房370户,总户数3,304户,社区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70名。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设19名网格长,25名网格员。卫东社区根据辖区内公园景点多,生态环境好,居民环保意识强的特点,着力打造“生态型”社区。确立了“和谐自然 清洁低碳”,让人人生活在公园里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目标。建立了生态标本展厅和以文化园、街心公园、鼎盛园、植物园、聚鑫小区等一批生态建设基地。在这里,您会感到这里的天更蓝、水更绿、空气更清新。这里是生态环保、幸福温馨、文明和谐的“家”。

生态志愿者队伍建设

社区先后成立了生态教育、生态文艺宣传、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四支志愿者队伍。聘请大学讲师和社区花鸟商店经理来到社区对居民进行义务生态培训,开展生态培训月活动。社区“百合”艺术团自编自演反映林区生活,宣传环保生态的歌舞、歌曲等节目。社区“帮帮团”成员细分到每个居民小区,每天分四个时间段对小区卫生、治安、非法小广告等进行专门治理。社区绿色环保组织对辖区绿地、花木进行整体管护和治理。通过这四支志愿者队伍建设,大大加强了居民自治和自我管理水平,社区和居民之间形成了良好的纽带关系。

第三篇: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问题导向看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雨季一来,城市看海”。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海绵城市强调的是吸纳力,河道就像血管,水来以后有很多大血管、小血管、毛细血管把水排掉。我们现在就是血管没有了,都靠人工支架,全身都是支架怎么能行? 另外,许多城市即使建绿地,也是更多考虑美观“塞上绿地”,没有参与到承担蓄雨的作用,好看不中用。这些都是城市建设中没有遵守自然规律的硬伤,导致城市没有形成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始终讲天人合一,中国人注重风水,其实就是注重空气和水。用不着满眼都是水泥、花岗岩,园林路上铺点碎石、木头,既美观又实用。用谦虚的态度对待大自然,而不是跟大自然对立。

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就是海绵城市中的绿色设施。包括城市河道、城市公园、野草和草坪等。

城市的河道

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一条河经过,如果没有也造一条人工河。河道是起到对一个城市“清新健肺功能”的明渠,既是景观:游船荡漾游览风光是许多城市必有旅游开发项目;又是主要的城市蓄水池,汇集和存蓄城市宝贵的水资源。关于城市河道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要保护好,有河道就不要填上。前几年有的城市为了建道路,或避免臭河影响,把河道变暗渠,把“绿色设施”变成“灰色设施”。这不仅破坏了城市自然排水系统,还大量减少了人的亲水可能性。

二是现有的河道整治时,不要把河床变成硬铺装。河道的功能就是涵养地下水质,让它渗透下去。补水主要靠城市的水系来解决,不能不让渗透。

三是及时清理河床的淤泥。根据城市清洁程度,隔5-10年清淤一次,保证河道清洁。

四是建立城市的水污分设管道。为什么有的城市河道臭,被污染了呢?就是城市管道雨水污水不分,是一个管道。雨污水直接排到河道造成污染,所以城市一定要把雨水污水管道分离。雨水可以排到河道,污水要排到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后才能进入河道。五是不要把河道堵死,变成死水。城市要建立水系,把河道、公园中的水系和管网净化后的水串起来变成活水,流动起来。这样城市的“肺”有活力,呼吸顺畅。

六是建立城市污水处理厂100%全覆盖的污水处理体系。工厂废水及生活污水,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不能直接排到河里或海里污染环境,农村污水通过小型处理装置达到标准后排放。

七是建立再生水厂。污水处理厂经过处理的污水90%可以利用变成中水,用来冲厕所、绿地灌溉。中水利用要强化推广,不能让它白白流走,特别是缺水城市,节约宝贵的再生水资源。

城市公园

这是城市必不可少的,也是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地方。这些公园不仅绿化了城市,也为居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公共空间,如大妈广场舞的健身场所,也是一个城市中的蓄水池。

建设城市公园,这里也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公园的设计严格执行规划。有绿地、有湖、有休闲之地,多种树,俗话讲“大树底下好乘凉”。硬铺装尽量少,道路不要太宽,以人行合适尺度为主。绿地部分要低于道路部分,便于收集雨水。

二是公园中的建筑要严控。前几年为了平衡公园的费用,建了许多会所饭店、展馆,美其名曰为公共服务,实际上为少数人服务,进去要消费。现在到了该清理的时候了,过去林区有退耕还林,公园就应该有“退房还林”,特别是在公园内造的房屋,凡是不是公园初期建的房屋,一律拆除,还老百姓一片绿地。

三是公园周围建的房屋高度与距离,规划布局要严控。要考虑人在公园中的“天际线”,一抬头就看到楼很不舒服,要向扬州瘦西湖那样很开阔。现在我们有的建筑物距离公园两三米,高层四周把公园围起来,把公园当成一景观作为卖点。现在出现问题了,公园是公共场所,早中晚都有锻炼身体、跳广场舞、吹拉弹唱的很热闹。住宅是静,公园是动,一动一静就容易产生矛盾,这就是规划留下的后遗症。

四是建设好郊野公园。城市中土地寸土寸金,除原有的公园,再造大公园不可能,“街心公园”“口袋公园”可以见缝插针,弥补公园的不足,在城市的郊区或新开发的区域,一定要考虑新建公园,特别是贴近大自然,有原生态的郊野公园,使城里人周末有一个去处。

野草与草坪

城市绿地主要是保证绿色,这些在不施肥等情况下自行生长出来的野草,抗逆性、生命力更强大,长出来后修剪就好了,没有必要拔掉。

人工草坪虽然有美观大方的景色,但不节能。一是耗水量大。以年降水量适中的北京为例,一平方米的草年需水量为一吨,浪费了大量水资源。二是养护成本高。人工草坪需要施肥、打药。三是不延年。枯死及更新换代频繁,从维护到长成草坪大约需要3-4个月的时间,草坪寿命一般在8-10年,但维护不好3-5年就换一次,这也不利于生态。

采用野草少了浇水、施肥和打药,减少了人工成本。用野草并不是简单地让土地随意长草,而是从野草中挖掘、培育出抗逆性更强,适合城市用的草种,如“地爬虎”“野牛草”等地被植物。北京推16种野草替代人工草坪,利用野草使综合养护成本下降了2/3。

城市的花卉也不要太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城市节日可以摆一些,马路旁还是以绿为主。发达国家的城市中花卉是不多见的。

其他城市设施和建筑

建设透水广场、透水停车场、透水铺装等,让城市地面“透气”“透水”,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把学校的操场也变成绿化广场,不要用塑胶铺满广场,城市中要多种树,种大树,中国城市的马路旁的行道树必须坚持,不能一味让给停车场,这一点绝不能学国外,绿茵马路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城市的绿化带要比马路低一些,让水自然流入绿化带,绿化带下面是蓄水池。

城市建筑物也要尽量避免影响雨水的渗透,欧盟对雨水渗透有规定,开发前后雨水渗透率变化要控制在1%以内,小区业主在自家内的空地做硬化要交雨水排放费,如果不绿化就收费了。

海绵城市中的“灰色设施”

相对于“绿色设施”,城市中的“排水系统”则是“灰色设施”,每当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人们总习惯地追问下水道,因为人们耳熟能详——“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下水道的功能现在看是两个,一是雨水来了及时收集,减少地面的积水,二是千方百计留住雨水并加以利用,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说通俗点就是,下大雨的时候吸水、蓄水,防止内涝;天气晴朗或干旱的时候又能将吸进去的水“吐”出来加以利用。

现在城市的排水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落伍,赶不上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城市的容积率一再提高,下水道没有改变,重地上轻地下,规划有但实施跟不上,城市硬化增多,下雨只能是千军万马奔腾到下水道,不负载重,下小雨中雨还可以,下大雨就“城市看海”了。

“灰色设施”如何解决,国家又提出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意见,在10个城市试点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在城市地下建造大口径排水管,排水管两侧及上方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热力、燃气、给水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通道,将有助于消除反复开挖地面的“马路拉链”问题和蜘蛛网成架空线的情况,并提升管线水平和防灾救灾的能力。

建设综合管廊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但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规划问题。规划先行,制定规划的现任领导要有“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勇气,虽然当时不出政绩但对子孙后代、城市的发展后劲功德无量,按照100年使用去设计规划,不落伍,世界发达城市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要洋为中用。

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老城区要结合旧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统筹安排管廊建设。

二是加强入廊管理。管廊的外区域不得新建管线,现有管线应逐步有序迁移到地下综合管廊,这一点非常重要,是考量政府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必要时要立地方性法规,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证,很多人不知道,某地造好一个很宽、很大的共通沟,里面甚至可以开汽车,但遗憾的是造好后从来没用过,马路照样挖,照样一遍遍安置水电煤管,为什么,因为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共同沟谁来管?没有统一部门来管理,各自为政,于是现在就浪费在那儿,这就牵扯到管理体制、改革的层面上,不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没有出路。

三是综合管廊的资金筹措。这是目前遇到的很大问题,综合管廊投资大约要每公里1.2亿元左右。投资很大,要创新投融资模式,金融部门要放长贷款期限,一个管廊从立项到建成支付使用得3-5年时间,使用寿命应在百年,所以银行放贷应以中长期为主,现在的商业银行贷款期太短,工程建完就到还款期了,所以政府压力过大。可以通过发国债和政府债解决中长期低息贷款,通过部分财政资金和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解决资金问题,商业银行给予中长期贷款扶植,以长期收益的现金流来解决短期资金“强度投资”。再说还款这一块,综合管廊完成后,所有的地上地下的管线要全部纳进去,管线的所有者或经营者向管廊的所有者或经营者交付租金,这个租金时间要长一些,把租金“摊薄”使管线的租赁者承担得起,有“承租管廊”的积极性,这样的资金安排,排水每年政府财政要安排这一块,管线的租金支付一块,形成现金流,“业主的租金”就能偿还起银行的贷款,银行也会有积极性支持综合管廊的建设。四是要确保工程的质量。综合管廊毕竟是百年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一定要建立终身责任和永久性标牌制度。“灰色设施”除了做好城市的下水道,另一点就是要建立城市星罗棋布的“微水库”方案。可参照日本东京的做法,日本东京有超过1000座高层建筑引入了雨水利用设施。两国科技馆8400平方米大屋顶能收集1000立方米雨水,也可以在地下水池,平时用于冲洗厕所,夏天可以用于其冷气设备,冬季降雨时还可以通过喷水把堆积在屋顶的雪融化掉,这些雨水收集设备就地减少下排水管的压力,也把水留住为我所用,这种拦储雨水作为资源,“流走是洪水,拦住是资源”的意识深入人心,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有人曾经问华人作家龙应台,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如何分辨出是否发达?龙应台说,一场雨足以。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个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一阵,发觉裤脚都不肮脏,交通虽慢都不堵塞,人行道虽滑都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城市,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漂到街心来,小孩下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是个发展中的城市,大雨大涝,小雨小涝,不该涝的也涝,这就是城市管理的缺失。

建设海绵体城市,就是不能让雨水排走,水是宝贵资源、稀缺资源,北京去年一场暴雨,流走的水相当于一个密云水库,济南年均降雨量大概600毫米,要是可以补充泉水地下水源,也不需要天天保泉。

建设海绵体城市工程到了刻不容缓的发展时期,把排水变为吸水,重视“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的建设,城市中的雨水要好好利用,地表水达到A类标准,内涝防洪标准提高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体系达到百年一遇的标准,水面保持率100%,生态护坡达到50%,形成一套海绵城市的管控体系。

(作者为天津滨海建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第四篇:关于加强城市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为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密云城市化进程,解决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一头重一头轻”,发展不平衡问题,县委县政府对我县城市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05年8月,县城地区两个街道和一个地区办事处正式成立,拉开了加强城市管理的帷幕,2008年我县召开了城市管理工作大会。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鼓楼街道如何履行好城市管理职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城市管理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街道办事处成立四年来,我们围绕加强城市管理,突出服务主题,不断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逐步形成并确立了“一个保障,三个体系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即: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社区建设、社区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按照这个思路,街道上下共同努力,真抓实干,不断创新,使各项工作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城市管理工作,我们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能力,打造和谐、有序的社区环境和社会治安秩序为目标,以整合街道管理资源,建立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单位、各专业管理部门统一协调的高效工作运行机制为核心,建立了街道城市网格管理信息指挥中心平台,全面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街道的城市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肯定我们过去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城市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在贯彻落实县城市管理工作大会精神,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条块关系,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健全完善城市运行保障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方面,街道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二是小区物业管理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建、管脱节,街道对开发商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建设中遗留的问题给我们管理工作带来许多困难,如:小区配套设施不配套、路面不硬化、绿地不绿化等。街道在协调物业公司方面缺乏必要和有效的手段,一区多物业,有的物业无管理资质,物业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与业主、居委会之间形不成协调工作的合力。

三是在如何处理加强城市管理与服务方便居民生活之间矛盾问题上,存在管理与服务不统一,管理工作加强,服务居民工作削弱的问题。以市场建设为例,由于我县早期城市规划和市场建设追求大而全、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原因,服务居民生活的市场建设相对集中,而自发形成的蔬菜、水果经营市场(摊群)和游商虽然方便了居民,却由于占道经营、影响市容环境、缺乏规范管理等原因又在依法取缔范围内,出现一方面居民有需求,一方面城市管理不允许,造成居民购物不便。

四是社区建设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突出表现在:社区硬件建设上,居委会办公、活动用房不足。近两年来,街道虽然加大了这方面的投入,也改善了大部分居委会的办公条件,但由于受场地、资金的限制,社区硬件建设与市里要求和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一定差距。

五是居民的文明素质还有待提高。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要求市民必须具备好的公德意识,卫生意识,环境意识,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增加,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农转居,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带进了城市空间,在意识观念、自我修养、言行举止、人际关系的诸多方面,同城市文明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无疑给城市管理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二、充分认识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城市管理是指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联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能。这是由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所决定的。在建设生态、文明、富裕、和谐新密云的新形势下,地处县城中心区的鼓楼街道不仅在密云区域发展中起着中心主导、骨干作用,还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做好街道城市管理工作,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管理的重要性将日益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我们生活的居民区,每天都发生着大量的经济活动,保障这些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保证城市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我县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直接展示我县城市市容市貌和形象,直接反映出居民的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我县的对外开放和投资环境。因此,在街道工作中城市管理要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支持城市管理工作。

三、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围绕我县“立足好,突出快,集中精力抓发展”和我们街道提出的“立足实,敢于拼,围绕服务抓创新”的工作要求,我们加强城市管理工作

应遵行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二是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三是坚持注重社会公平,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四是坚持正确处

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量力而生,分层推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街道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

现阶段,城市管理要努力达到以下四个目标:

一是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

二是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是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适时推进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四是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以加强“两新”组织管理为重点,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文明向上、安全健康、生活便利、环境整洁、民主自治”的新型现代化社区。

四、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任务措施

做好我街道城市管理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

1、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围绕为人服务,为城市的社会生活、社会活动服务,正确处理好规划、建设、管理三者关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富裕、和谐新密云和街道建设文明和谐社区的总体要求,抓好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稳定、社区文化和社区环境等七方面工作,使城市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当前街道城市管理工作要围绕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居民的新期望,解决居民的新要求,首先在解决居民日常生活购物不便和游商侵街占道扰民问题上有所作为,主要措施:一是变堵为疏,本着方便居民的原则,在有条件的小区内规划建设小型蔬菜、水果摊群。二是积极争取县里支持,协调有关单位和部门利用小区陆续停用的锅炉房,建设3至5个小型便民菜市场。这项工作作为街道为民拟办实事,已列入09年重点工作,街道牵头领导和责任科室要认真抓紧落实。

2、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健全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我们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要以加强街道地区管理委员会建设为重点,充实和调整街道管委会成员单位及其组成人员,完善管委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利用和发挥好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指挥中心平台作用,在规范和提高上下功夫,着力解决一批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职能部门管理责任,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和各方力量,积极争取县领导支持,切实解决好不同程度的部门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利问题,正确处理好网格巡查与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及作业单位间的关系,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要按照责权相等,责权一致的原则,解决块上管理责大权小问题,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素质

一是在教育中提高。街道要认真组织开展好社区大讲堂活动,各社区要以市民学校、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形式,有步骤地对全体居民进行深入广泛长期的文明行为、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文明素质。二是在宣传中促进。要大张旗鼓的宣传社区志愿者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激励广大市民向先进看齐,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身边做起。三是在环境中陶冶。要通过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文明氛围,使人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逐步告别不文明行为和习惯。四是在参与中养成。街道和社区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活动,使人们在参与中逐渐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增强公德意识、责任意识,养成关心县容县貌和城市形象的良好习惯,自觉遵守城市管理法规,自觉参与城市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

第五篇:浅谈生态型工业园

浅议生态型工业园区的规划

项远

作者简介: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

摘要:生态型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本文初步阐述生态型工业园区的规划原则、步骤、内容等。关键词:工业园区,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原则,集成设计

环境、资源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使传统工业体系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工业园区的开发与建设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环境、资源与经济发展,同样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环境的保护比建设更为根本。

生态型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s,EIP)是对工业生态学的具体运用,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或能流传递等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家工厂的废弃物或副产品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或能源,模拟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建立“生产者一消费者一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寻求物质闭 合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

值得一堤的是,“园区”的概念不应简单地理解成一定是某个地理上毗邻的地区,他们也可以是虚拟的园区。而生态工业园区有别于传统的废料交换项目的地方是,它不满足于简单的一来一往的资源循环,而是旨在使一个地区的总体资源增值。生态型工业园区的特征和基本类型

1.1生态型工业园区的特征 EIP作为一个工业生态系统,它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保存自然和经济资源;(2)减少生产、物质、能量、风险和处理的成本与责任:通过园区内各单元间的副产物和废物交换、能量和废水的梯级利用以及基础设施的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物排放的最小化;

(3)改善了运作效率、质量、工人的健康和公共形象:通过现代化管理手段、政策手段以及新技术(如信息共享、节水、能源利用、再循环和再使用、环境监测和可持续交通技术)的采用,保证园区的稳定和持续发展;通过园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企业、园区和整个社区的环境状况得到持续改进;

(4)提供了由废物的利用和销售获利的机会;

(5)区域发展原则:尽可能将园区与社区发展和地方特色经济相结合,将园区建设与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要通过培训和教育计划、工业开发、住房建设、社区建设等,加强园区与社区间的联系。要将园区规划纳入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并与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相协调;

(6)高科技、高效益原则:大力采用现代化生物技术、生态技术、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再循环技术和信息技术,采纳国际上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要求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最佳平衡,实现“双赢”;

(7)软硬件并重原则:硬件指具体工程项目的建设。软件包括园区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信息支持系统的建设、优惠政策的制定等。园区建设必须突出关键工程项目,突出项目(企业)间工业生态链建设,以项目为基础。同时必须建立和完善软件建设,使园区得到健康、持续发展。生态型工业园区规划的步骤与内容

园区规划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园区用地选择与规划范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园区范围,原则上不得占用新的土地作为工业用地。需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区域、污染的废弃地区(此时,园区可作为生态恢复或经济再开发的举措)或当前运行的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

2、现状调研阶段:主要调查和分析园区以及周围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背景,现有行业和企业状况,物流、水流和能流,废物产生和处置,现有生态工业雏形,环境容量和环境标准,可能的废物利用渠道,可能形成的产业链等。

3、确定规划目标:针对园区建设的特点,提出各类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指标、生态工业特征指标、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绿色管理指标等四个方面。提出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4、方案设计阶段,包括:

(1)总体框架设计:根据现状分析结果,结合规划目标,进行物流、水流、能流、信息流的集成分析,从而给出园区的总体框架设计,包括主要的工业链、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的设计。

(2)产业发展规划:主要行业的发展定位、产品规模、支持项目等。

(3)入园项目筛选和入园项目指南:筛选和提出最初的入园项目(包括工业项目、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由于园区一般是一种开放式结构,因而需对今后的入园项目制订入园项目指南。

(4)政策设计:制订相应的园区管理措施、鼓励政策。(5)支持系统设计:如企业孵化器、信息共享设施、废物交换系统、教育培训、研究和开发、环境管理体系、清洁生产审核等。

5、投资和效益分析:包括园区的投资预算,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分析。生态性工业园区规划的方法与技术

园区规划应建立在传统的城市和区域规划、园区规划和环境规划方法的基础上。传统的规划方法,如系统规划法、数学规划法、空间规划技术(如GIS工具)等均能在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规划中发挥作用。由于生态工业本身的特点,规划中应纳入清洁生产、生态效率、工业代谢、副产品交换、生态设计、生命周期分析、联合培训计划、公众参与等思想和相应的方法。

3.1 集成化设计

3.1.1物质集成物质集成主要是根据园区产业规划,确定成员间上下游关系,并根据物质供需方的要求,运用过程集成技术,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完成工业生态网的构建。物质集成从三个层次来体现生态的思想:在企业内部,实施清洁生产;企业之间,将废物作为潜在的原料或副产品相互利用,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优化园区内所有物质的使用和减少有毒物质的使用;园区之外,充分利用物质需求信息,形成辐射区域,使园区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发挥链接作用,拓展物质和能量循环空间。

3.1.2水系统集成水系统集成是物质集成的特例,考虑水的多用途使用策略,其目标是节水。在生态型工业园区中,可以将水细分成更多的等级,例如超纯水(用于半导体芯片制造)、去离子水(用于生物或制药工艺)、饮用水(用于厨房、餐厅、喷水池)、清洗水(用于清洗车辆、建筑物)和灌溉水(用于草坪、灌木、树木等景观园艺)等。由于下一级使用的水质要求较低,因而可以采用上一级使用后的出水。例如目前许多企业采用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即“清水———第一次

清循环水———第二次浊循环水”的循环过程以及蒸汽冷凝回用、间接冷却水循环利用、封闭水循环等技术,都可以在生态工业园区中跨企业采用。

3.1.3能源集成能源集成不仅要求园区内各企业寻求各自的能源使用实现效率最大化,而且园区要实现总能源的优化利用,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它包括两种途径:一种途径是能源的梯级利用。根据能量品位逐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园区内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级利用流程,可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种途径是热电联产,在园区中,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工业锅炉或改造中低压凝汽机组为热电联产,向园区和社区供热、供电,从而达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的作用,同时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1.4技术集成关键技术种类的长期发展创新,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园区内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绿色管理是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为此园区的规划和建设中,从产品设计开始,按照产品生命周期的原则,依据生态设计的理念,引进和改进现有企业的生产工艺,应用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园区内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以满足生态工业的要求,建立最小化消耗资源、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高新技术系统。

3.2 信息共享

配备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或建立信息交换中心,是保持园区活力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园区内各企业之间有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集成,必须以了解彼此供求信息为前提,同时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这些信息包括园区有害及无害废物的组成、废物的流向和废物的去向信息,相关生态链上产业(包括其辐射产业)的生产信息、市场发展信息、技术信息、法律法规信息、人才信息、相关工业生态其他领域的信息等。

3.3 设施共享

设施共享是生态工业园区的特点之一。实现设施共享可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避免重复投资。

园区内的共享设施包括: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仓储设施、维护设备、施工设备、培训设施等。

参考文献: [1]周志宇,邢军,北屯生态型业园区规划思考,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第3期(总第111期)

[2]柯金虎.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及其案例分析[J].规划师,2002,(9):42—45.

[3]陈清明,徐建刚,陈启宁.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用地功能组织分析———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城市规划,1999,(4):42—45.

[4]易成栋,罗志军.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初探[J].中国人IS1·资游与环境,2002,(3)113—1]6.

[5]杨咏.生态工业园区述评[J],经济地理,2000,20:31一33.

下载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万头生态型猪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3000头生态型猪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生态猪场建设项目地点: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项目编制人:投资单位:投资预算:360万元二OO八年三月 目 录 一、项目摘要……………......

    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一些思考

    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一些思考 作者:费孝通 来源:北京西城区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网 来源日期:2005-4-2 本站发布时间:2005-4-2 1:53:33 阅读量:1342次新型社区在较短时期内大量兴......

    城市主题公园建设理念的思考

    皖西学院学年论文 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城市主题公园建设理念的思考 专 业: 旅游管理 年 级: 10级 姓 名: 郭兰海 学 号: 2010014501 指导教......

    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钢厂建设面临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等问题,重点分析城市钢厂建......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思考

    方发达国家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开始研究城市应急管理并建立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和机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快速化发展、生态恶化、灾害频发和社会危机和冲突的加剧,......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 2011-9-22 摘 要: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治理城市问题和城市病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主动实现城市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它可以激发科技创新,转变......

    关于城市广场建设的探讨与思考

    我国快速城市化建设步伐给予执政官员、建筑师、规划师过多机会和权利去成就责任,事物往往历史性地成为行为人自身素质、水平、偏好的展现,难以某项法规标准考量。然而,中国的事......

    宁波市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

    宁波市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几点思考 随着全球物联网、新一代移动宽带网络、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