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考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3 11:15: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考》。

第一篇: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考

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考

义乌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命题早已提出,从以往的建设中等城市、到建设义乌商贸名城,再到国际性商贸城市,实际上反映了是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定位的不断反思,每一次认识的深化都极大的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义乌外商云集,小商品的外贸出口快速增长,使市场的外向度达到60%以上,对我市已经是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维惯性不断得到了强化。然而,08年2月25日市委书记在5000人大会上提出了义乌离真正的国际化有多远的命题,提出了我们要以怎样的理念和姿态来看待我们的国际化问题。市委书记的这一提问,我理解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对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定位再一次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探寻出一条义乌城市科学发展的快速之路。

一、城市国际化、国际性城市和国际性商贸城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全球资源配置的经济发展特征日益突出,这种变化促进了城市间国际性交往的频繁与密切联系,进而促进了城市发展中资金、技术、产业、经贸、人员、机构等方面国际性因素的增多, 城市内部基础设施、流通设施、文化与服务设施等方面同国际水准的趋近, 城市经济运行规则向国际惯例的靠拢, 这不仅是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现代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的国际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城市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城市发展的普遍趋势,唯不同的是在于各个城市在发展外向型经济,参与国示经济循环方面并不是齐头并进和平均发展的。

所谓国际性城市,目前很多专家认为, 主要指那些在本国发挥经济中心作用的城市, 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雄厚的经济实力, 便捷的交通信息网络, 特别是能够提供完善周到的服务, 使其影响超过国境限制, 在全球或世界某一区域发挥着经济以至于政治文化等中心作用的大型城市。

国际性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徐巨洲①认为国际城市都是指国际中心城市与郊区及附近的城市群组合成的城市地区。并把国际性城市分成三种不同类型:综合型国际城市:如我国的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武汉等;经济型国际城市如青岛、哈尔滨、南京、长沙、海口等和专业型国际城市如宁波、烟台、厦门、西安、三亚等。顾文选、杨春志②认为国际城市因其功能国际化程度、国际影响力大小、强弱或影响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世界性城市和区域性国际城市。

由于对国际性城市的定义和范围有不同的解读,对国际性城市特征的描述也不仅相同,但一般都认为有以下特征: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现代化,并且有周边发达区域的支撑;二是国际组织机构或跨国公司总部机构聚集;三是有便捷的交通和较强的国际通讯,国际可达性强;四是国际文化、社会的交流在城市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五是经济的外向度高,具有跨国的新技术产业,商业高度发展;六是具有推动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资本、国际金融服务中心。

显然,国际性商贸城市应是国际性城市的下位概念,发展重点是在于它的商业经营发展模式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吸引国内外的商业机构在这里进行贸易、展示。城市本身聚集的产品能足以吸引世界的采购商、世界的供应商、世界的设计专业人员、世界的物流企业组织。

二、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存在的问题

从以上概念和特征可以看出,我们发展国际性商贸城市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经济实力不强,与发达地区的城市差距还很大。一方面还不足以支撑现

代化国际性城市建设的需要。另一方面,还不能在浙中城市群区域中形成足够的吸纳和辐射能力,极化和扩散能力还很弱。

二是我市市场经济发达,专业批发市场的业态具有全球特色,外贸出口也很好,它也是我们赖以骄傲的地方,但是市场产品的辐射力和吸纳程度与国际化要求还有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的比例依然很低,市场内的产品最多只能是国内产品的一个基本集合,还不是全球产品的汇聚。产业层次低,经济的外向度中无论从总量还是结构上都与国际化城市有很大的距离。

三是城市的功能比较单一,基础设施离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仍有距离,首先就表现在“一主三副”的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与国际化商贸城市综合性的差距,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的思想依然还根深蒂固的在左右我们的脑子,没有把义乌全域作为整体来建设,以至于重复建设,浪费惊人。其次是交通的可达性方面,义乌空港无论在航线、客流及货运的规模都与国际性城市的要求相差很大。

四是由于市场产品结构的国际化程度低和经济实力的弱小,我们还不能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反过来又影响国际其他商业组织或机构在我市的设立和对新技术产业的推动。

五是在推进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政府行政管理部门对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理念的缺乏应该是最主要的问题。有为政府曾经是我们义乌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在城市国际化的道路上怎样的政府才能算是有为的政府,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干部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和能力,应成为我们政府机关部门思想大讨论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原来“有为”基础上实现高位突破。

三、从主要城市的国际化发展规律看我市国际性商贸城市建设的可行路径

1、国际性城市发展的分析。目前国内专家对城市国际化规律的分析各有不同,刘立③的对香港、上海、和美国犹他州的发展模式分析,提出了一个城市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一些规律特征:

一是城市发展要经过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路径可以归纳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内中心城市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国际性中心城市。当然区域中心的转化有赖于城市区位或其他因素的发挥;

二是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通过大力调整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轻型化、现代化,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是有发达的市场体系,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政府在“市场失灵”的公共性领域起作用并对宏观经济进行间接调控;

四是建立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城市极化和扩散效应作用的正常发挥; 五是中心城市功能几乎都经历了由单一功能到多功能转变、低层次向功能向高层次功能转变的过程;

六是中心城市的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

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一般的国际性城市都是在区位的基础上赢得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产业的支撑和升级发展又助推了经济的起飞和强盛,从而推动了国际化的发展。

2、义乌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可行路径探寻。规律虽然代表历史,但经验还是会给我们一些启示的。对照以上六个方面总结的规律,结合我市的实际,显

然可能大多的条件我们无法满足,但除了区域的因素外,我们正在走的道路却有何其的相似。从专家总结的国际性城市的发展路径中,我们还看到,几乎所有的城市都经历了一个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到调整第二产业并进而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个产业发展和升级历程。

今天我们要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不允许我们去重复他们的路径,我市的资源、历史和人文观念都还不足以来支撑快速的重走工业化之路。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一是没有地缘优势的城市能成为国际性城市吗?国际上有这种先例吗?二是我们能不能选择可以跨越的路径呢?

首先我们要在地理上来重新认识我们的义乌。我们一般说我们是处在浙江中部的一个内陆城市来看,所以我们会说以前的义乌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商业环境一般城市,以至于我们发展到今天除了归结于义乌的传统商业文化和政府的有为以外我们只能归结于我们是莫名其秒的发展起来的。但如果放在全国的位置上看,我们就不再是一个内陆的城市了,我们附近的宁波温州港口、萧山国际机场也就成了我们发展的资源了,更何况我们的空港也在发展之中。

其次,我们再从义乌的经济结构来看我们能不能跨越工业产业发展的模式之路。

2007年我市GDP总值为420.9亿人民币,人均GDP为5910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46.1:51.1(国际性城市一般在60%以上),全年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18.3亿美元(约132亿人民币),其中出口16.7亿美元(约120亿人民币),经济的外向度为310%左右,但是进口的比例只占总额的8.7%。这样的一组独立数据我们无法看出它的价值在哪,但是我们比照香港的一些数据我们就会有所启发。香港面积1098平方公里,和义乌接近。2003年香港人口680.31万,GDP为12980.41亿人民币;人均GDP为190801元人民币;三次产业的比重为0.08:5.45:94.47;全年进出口总额为37756.5亿人民币,其中出口为18541.3亿人民币,进口的比例占总额的49.1%。虽然两地的政治制度、发展历史和区位特征不一样,比较的时间也不对称,但以上的数据至少给予了我们如下的启示:第一是我们的第三产业不是很高了而是不够,我们对三次产业的调整和协调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是作为世界性城市必然要在进出口方面对外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虽然香港的进出口比值有它的特殊性,但也反映了我们的经济外向度中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第三是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它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这也就是说我们发展贸易型城市过程中,对三次产业的调整必须要以大力促进经济总量和效益的增长为前提;第四,通过数据对比给我们最主要的启示,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说明了我们所走的兴商强市的路径是可行的,我们有可能跳出国际性城市发展的规律实现跨越发展。

四、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重要抓手

当我们确定了国际化的发展战略,选择了通过积极发展商业贸贸易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那么在现有基础上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实现这样的高位突破和跨越呢?以下三个方面应该是我们政策趋向的重点方向。

1、以调整和优化市场商品结构和扩大商品和市场规模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在浙中的城市群中看我市的发展力,我市要发挥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作用的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和强化。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的独特能力和经验,促进城市经济的高效运行和持续高速增长,加快并大力提高我们城市的竞争力。兴商建市,商贸强市已经为我们城市的发展赢得了城市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如何提升和进一步发挥这种比较优势则是我们下一部必须做好的工作。

一是优化市场的结构。目前我们的市场产品大多以手工业或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大力提高工业产品,特别是与时代发展密切的工业产品商品的比重,尤其是与汽车时代、信息时代、休闲文化为特征的或三者紧密关联的产品市场。如汽车产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常说发达国家的世界是轮子的世界,如果说今天汽车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将迎来轮子的世界。既然世界属于轮子,那么与轮子相关的产品的市场也应列入我们的重要组成中。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经济的外向度比较高,我们的产品也卖到了全球的200多个国家,但是我们引进了外国的产品了吗?我们可以引进那些产品呢?我们没有研究,没有政策。但是我们有招商引资政策,我们现在还提出了招商选资政策。在扩大市场商品品种方面,建议市政府要迅速行动开展研究并制订专门的政策,鼓励跨国公司或国外有关机构在我市设立优秀产品的代理或销售总部,鼓励我们的商业企业引进国内和国际的优秀产品,甚至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部或产品。通过引进既改善市场产品结构,提升市场品位,同时还会对我市的工业产业的提升产生新的推力。

二是进一步扩大商品品种的规模。从产品的来源和销售方向上看,市场的发展留下了买全国货和卖全国货的轨迹,今天我们在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过程中,我们也提出了买全球货卖全球货的口号。但如果我们冷静的来分析,我们真的做到了买全国货和卖全国货了吗?全国的名优产品真的大部分进了我们的市场了吗?我们有这些名优产品的销售渠道了吗?大凡一些企业在做大了以后为什么都选择了独立的渠道了呢,说明我们的市场经营还大有可为,说明我们的市场还不足以有吸引他们的力量;如果说我们我们的市场发展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那么我们囊括了他们中的优秀产品了吗?我们开设了部分省的产品馆,我们开设了世界各大州或主要区域的小商品馆了吗?这些问题就足以说明我们的市场还不是小商品的海洋,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行业和专业来讲,我们在有的方面几乎还是空白,特别是在涉及电子微电子、工业元器件、汽车饰品与配件这些原本我们工业基础薄弱的行业方面,我们就做不了或做不强,我们能不能在这方面有更好的政策和思路营造新的经营的洼地,把国内的经营专家甚至全球的经营行家吸引到我们的洼地呢?只有当我们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也才能吸引或留住采购商和新的供应商。

三是要积极举办好各类展会,提升展会档次,积极做好参展商的招引工作,要争取不断吸引国外展商和企业来我市布展。达到提升品位、改善结构,间接还可以起到引资和提升产业结构的作用。

2、以扩权试点和全国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构筑有利于市场和商贸发展的政策机制和管理机制。许多国际著名城市的发展都是通过赋予经济自由区以免除关税等优惠政策建立了商品的集散中心,从而促进了技术引进,并在贸易的拉动下来推动起飞的。国内的例子有深圳的特区政策、关税优惠或减免、浦东的保税区等,正是这些政策和地缘区位条件的结合,才使许多国际性城市得以快速发展和壮大。再看义乌的经济发展,也可以说得益于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初“四个允许”的政策的出台以及兴商建市政策的坚持。如果说那时“四个允许”政策的出台依靠的是敢为的义乌精神,并且还意味着政治的风险,那么在改革开放近30年后的今天,省和国家赋予了我们改革和创新的机会,我们就不能再仅仅依靠以

往的敢为,我们必须站在科学发展和进一步解放思想高度来进行改革创新。一是我们要拓宽招商的视野,不仅要立足国内,更要放眼全球的角度,通过关税减免或优惠等相关的政策去吸引全球的供应商、吸引全球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来义乌设立代理或总经销。达到既可以改善市场产品结构、扩大品种增强市场吸引力的效果,同时也必将起到促进产业升级和引资的作用。

二是借脑引智和创新并举。我们不仅要鼓励企业创新,我们还可以制订相关政策,对确有市场前景的专利进行引进,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市场潜力的专利产品,政府应制订相关的政策,资助相关机构进行评估、鼓励和资助有关企业包括外地企业来我市投入研发和试产,使义乌成为科技和专利开发利用的乐园。此外,建议市政府每年举行全民性创新展示周或创新节活动,鼓励市内、市外的创新产品在政府提供的这个平台上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营造创新活动的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作品的展示使义乌成为吸引优秀设计人才的摇篮,成为创新才子创业的摇篮,同时还可以不断使我市小商品不断得到升级换代,引领商品潮流。三是制订相关创业投资政策和资本市场开放。解决资本市场问题可以首先从解决民间富余资本入手,并以资本市场为核心建立人才、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在吸引创业投资方面,要在税收优惠政策如资本利得税等方面的政策,吸引国内外,特别境外创业投资基金来我市创业投资。

四是以实验区和扩权为契机,开展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规划论证。要把义乌建设成国际性的商贸城市,在加快城市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城市功能模块的建设与规划拓展。要注意城市化进程中的衔接和拓展,更加注重交通的流畅,注重城市CBD的建设,注重城市专业街的规划和设计,要尽量寻找专业街、商务和人居结合的优秀设计。在农村改造中应结合城市空间的拓展进行认真的规划,要扭转现在简单粗纺的农村旧改新的简单规划模式。

3、大力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和开放战略,逐步走向人才国际化。一个国际化的城市,必定是人才多元化的城市,没有人才的多元化,就没有国际文化交流的繁荣,即使我们的GDP达到了很高,仍然称不上国际化城市。今天我们的GDP还不高,商业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也还有距离,还不足以吸纳国际性高端人才。要达到人才国际化的目的,可以有以下思路:首先是政府要建立基础人力资源开发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相关部门实施人力资源培训,营造吸引人才和培育人才的氛围。在当前,政府要集中有限的财力,既要做好与企业所需的劳动力资源相适应的技能性质的培训,又要搞好小企业主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培训,引导企业主或商户做强做大事业;二是要积极关注影响城市发展动力的高等学院,加大投入,鼓励工商学院设立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或学院,根据国际化的趋势可建立商务与外语、商品设计与制模等学院;三是要转变观念,要把在我市经商的大量外国人士当成我市拓展商品贸易国际化的有效人力资源,要制订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他们成为国外机构在我市的代理或总经销。四是要充分利用党校和高校的平台,大力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领导干部,提升政府依法行政、管理城市、服务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义乌党校刘文金

第二篇:商贸物流园建设思考

商贸物流园建设思考

姜轶帆

商贸物流园是指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人群流有机整合和融合在一个空间上的产业形态。是在一个园区内,将商业、贸易、物流及其相关的配套功能有机整合在一起,有序的空间组合,主要包括展览、展示、交易结算、信息资讯、行业动态、物流作业、合同履行、商品交付、售后服务以及配套的办公和+餐饮等有机整合的综合体。

我国商贸物流园的发展模式:

我国商贸物流园发展模式一般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为商贸带动型,经营货类一般是体积小重量轻的日用品为主,如服装、文具等小商品等:像义乌、临沂等地发展起来的小商品市场,最初是由个体户在长途汽车站或火车站周边,借助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条件将由外地带回的商品进行转卖逐渐发展而来。由于商流不断扩大,使当地的物流需求也不断增加。从一开始的个体运输车辆在此揽货,随着托运货物的不断增多,这种方式已经满足不了需求,于是专用货运场站和专线运输货车便迅速发展起来,到现在义乌市已建和在建物流场站项目占地超过3000亩,仅零担运输市场就超过了每年1000万吨。

第二种是为物流带动型,经营货类一般是体积大且笨重的工业品为主如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等生产材料:像中储、中外运等传统物流企业利用自身原有设施经过改造自办的各类现货交易

市场。这类市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兴起。由于生产资料的装卸、搬运多需借助大型设备,工厂和经销商为方便,多选择租用大型仓库区周边的办公用房。久而久之,厂家和经销商越聚越多后,仓库主动改造或新建现货交易大厅,为客户提供加工、配送、户外广告和通讯等服务,并引工商、税务和法律等机构进场办公,使现货市场的规模迅速发展。如中储无锡公司现货市场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其年交易额超过百亿,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有色金属集散地和价格发布中心,并成为上海期交所指定交割库。

第三种是为规划带动型,主要由地方政府主导进行规划设计并吸引企业投资入驻,规划经营的货类品种较多。上述两种商贸物流协同发展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地方政府深受触动。一方面如义乌、临沂、无锡等地政府为已有市场另寻位置,进行合理设计规划,解决原有仓储设施、道路、停车场及餐饮住宿不足等实际困难带来的束缚,以求市场进一步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如西安、徐州等地聘请专业机构将物流园区与商贸市场结合在一起规划设计,并分别对生产、商贸及物流企业开展大规模招商,意图打造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于一体的大型商贸物流交易平台。

商贸物流园的一体化经营优势:

1、商贸与物流相互促进

商贸业务主要包括订货、合同、供销衔接、结算等具体内容,而物流是指商品实物从供方向需方的转移,不仅包括通过运输和

搬运所产生的实际位移,还要通过存储调节供需双方在时间节奏上差别。物流可以为商贸业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支持和保障,而稳定的商贸业务又可以为物流带来稳定的货源,进一步促进物流业务的发展。商贸与物流一体化经营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效改善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不协调的状况,使二者衔接得更加紧密,并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通过商贸物流园这一综合性服务平台,各入驻企业分散的物流需求可以被有效整合为规模化的综合物流需求,与之配套的物流资源也将相应地得到优化。从而促进物流服务的功能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另外,商贸物流园通过加工、配送功能的延伸,可大幅缩短供应链流程、提高了整体流通效率。

3、便于物流金融业务的开展

在商贸物流园区中,聚集了很多中小型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的瓶颈。而商贸物流园通过引入物流金融服务,一方面可以为其中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撑和服务,从而促进其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对货物的实时监管降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商贸物流园区不仅可以从金融业务的开展中收取相应的服务费,还可以扩大了物流服务范围,增加物流业务的收入。

仓单质押模式银行

融资企业商贸物流园物流金融基本模式

在如今已成规模的商贸物流园中,以建材、金属、木材、煤炭、小商品和服装等专业性产品为主,农资及农产品商贸物流园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从这些运营较为成功的专业产品商贸物流园可以看到,专业性产品既易于形成经营活动的集聚和规模效应,又因其具有共通的物流特性而可采用同样的运输、装卸及搬运设备和劳动力。因此建议在未来各地商贸物流园的发展规划中,应更多考虑选取适当的专项产品而非大而全的综合性园区建设。

第三篇:三个低碳城市国际性经典案例

1、亚特兰大车站项目

在美国环保署以及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及地方多家公私机构的通力协作下,价值20亿美元的亚特兰大市中心钢铁厂旧址开发项目获得了初步成功,并被树为美国聪明增长及棕色地块再开发战略的样板。在各方的积极努力下,面积138英亩的钢铁厂旧址被开发成了该地区最受欢迎的行人友好型及交通导向型“生活—工作—娱乐”社区。在清洁空气、纯净水质、土地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方面,亚特兰大车站社区所体现出的合作精神为全美树立了榜样。

“如果没有公私机构以及投资方面的团队合作,亚特兰大车站项目不可能成功。”开发商吉姆·雅各比说。

此言不虚。该项目差点因为一项法令夭折。

由于亚特兰大城市上空烟雾污染太严重,联邦法官于1998年不得不下令停止一切需要联邦政府批准的公路建设项目,除非地方机构拿出改善空气质量的更好计划。美国环保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999年,亚特兰大地区共经历了69个臭氧警示日。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汽车尾气排放。由于城市发展不断向郊外蔓延,住宅与办公区、购物区及娱乐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人们不得不依赖私车出行。

然而,这一禁令也对亚特兰大车站项目亮了红灯。亚特兰大车站项目地块曾是佐治亚州一家大型钢铁公司的厂址,面积138英亩。该厂1998年关闭。该地块 1 位于市中心地段,但与市区其他地段是分离的,需要建一座新桥将开发项目与城区其他地段连接起来,然而道路施工禁令阻碍了新桥的建设。美国环保署认为该项目改善空气质量的前景很好,于是帮助开发商获得了建桥批准。

亚特兰大车站项目的成功为亚特兰大地区指出了一条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也提供了通过聪明增长改善地区环境的全国性样板。

开发计划

1997年雅各比开发公司买下了这块地产,并与AIG全球地产公司组建一家合资开发公司,对这一地块进行治理开发。亚特兰大车站社区的开发旨在改善该地区的水资源和空气质量,并为环境的可持续性和聪明增长树立榜样。根据计划,项目竣工后,亚特兰大车站社区将提供600万帄方英尺的甲级办公物业,为不同收入人群提供1万套新的市区住宅,为饭店和影剧院等零售和娱乐部门提供150万帄方英尺的经营面积,至少建3家酒店,总客房达1000个。另外,还有占地11英亩的公园。

开发商计划在此建一座“城中城”——办公、住宅和商店的混合社区,有自行车道、步行道、街道及公共交通连接。

该项目与亚特兰大市以往的开发模式大不相同:在近些年的开发项目中,每增加1%的人口,开发的土地往往会增加10%~20%。这种蔓延开发的结果使该地 2 区大多数市民不得不依赖汽车出行,而且需要出行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但是亚特兰大车站则不同。由于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住宅、办公和娱乐地点都在步行距离之内,因此市民不用开车出行就可以享受到诸多便利。

环保署积极推动

正如前面提到的,要开发车站项目首先要建桥,亚特兰大北面有铁道,东面有两条州际公路,它们将其与亚特兰大市中心分割。如果没有桥梁连接,这一地块的再开发不仅不可行,而且也意义不大。

开发商于是向美国环保署提出特别建桥申请。为了确定亚特兰大车站项目的潜在效益,环保署采用了综合模拟方案。具体过程是,在亚特兰大都市区选择与亚特兰大车站地块规模相当的三个地块,然后模拟每个地块上假设项目的交通和排放影响。其中两个地块为标准的低密度郊区开发项目——该地区最典型的模式。第三个在密度、市区街道布局及轨道交通方面与聪明增长理念更接近,但位于亚特兰大郊区。

通过对比研究,无论是在驾车出行需求,还是在废气排放量方面,这三个地块都比亚特兰大车站要高得多。与两个低密度项目相比,车站地块的驾车出行需求只有其一半;而那个紧凑型郊区项目的驾车出行需求也比车站地块高了14%。驾车出行的减少对空气质量有巨大的影响:三个郊区地块的氧化氮排放量比车站地 3 块高37%,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破坏臭氧层的另一大罪魁祸首——的排放量也高很多。

通过研究,环保署将亚特兰大车站的再开发列为“交通控制措施”——通过更有效的交通模式提高空气质量的项目分类,这一分类就避开了道路施工禁令,使项目得以继续进行。

多方参与强化设计

由于希望将亚特兰大车站项目树为全国样板,环保署还提供资源进一步改进其设计。它委托颇具创新能力的迈阿密建筑公司Duany Plater-Zyberk &;amp;Company(DPZ)组织一次规划设计头脑风暴会议,对车站项目的设计提出建议。此次会议使社区成员、政府机构、开发商及其他利益集团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DPZ根据各方建议,针对附近街道、交通宁静措施、步行道、混合土地利用以及布局等提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开发商在开发过程中采纳了DPZ的许多建议。

事实上,在亚特兰大车站规划的各个阶段,雅各比开发公司都征求社区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在1999年的一次讨论会上,邻近车站地块的家庭公园(Home Park)社区的居民要求建设新的绿地,并将家庭公园社区现有的街道延伸到车站社区。雅各比开发公司同意了居民的要求,并力求运用各种设计元素,将两个相邻社区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市民还组成了市民设计委员会,为项目提供设计建议。

环境战略和效益

1999年秋,开发商开始清洁地块。这是美国东南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工业地块清洁项目。在两年的地块评价和治理过程中,该地块的开发运用了多种创新方法。为了降低地块对施工工人的危险,受污染土壤得到治理或被清除,在工地上还建起了土壤隔离层,避免工人接触到留下来的土壤。该隔离层是从外面运来的25万吨新土。另外,还建立了地下水汲取和处理系统,以免地下水流向别处,并将悬浮固体和氯乙烯清除。

其他环境战略和效益包括:

* 空气质量:与美国环保署一道制定的空气质量监测计划,包括地块设计标准和交通目标,旨在减少单人驾车出行,鼓励合乘。在大众交通车站和开发项目之间,有便捷的清洁燃料公交车穿梭。另外,开发商还推行了一项激励计划,内容包括为人们提供通往电车的交通设施以及为使用大众交通的人提供优惠。

* 能源:一项环境友好型中央冷却系统不仅为物业主节省3500万美元以上的建设成本,还比传统系统运营效率提高25%,从而降低了能源成本。

* 回收材料:在处理地块的过程中,混凝土建筑地基被掘起粉碎,作为回填材料被重新利用,这部分材料有13.2万立方码。另外还有16.4万立方码的其他地基材料也被粉碎,用作回填材料。

* 雨水:新的雨水收集设施减少了暴雨径流,在住宅开发项目中心地带修建的一英亩大的蓄水池,不但具有使用价值,外观也很漂亮。

* 交通:一座130英尺宽的多用途大桥跨越75号和85号州际公路,将市中心的东西两边连接起来。大桥有四条小型汽车车道和两条公交车道,两边都设有宽阔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亚特兰大车站大桥是亚特兰大通向未来的象征大桥。* 树木:新栽种了3100棵树木:其中2000棵在亚特兰大车站社区,1100棵在邻近社区。

经济效益

亚特兰大车站项目预计可创造20000个新的就业职位,薪水总额达6.2亿美元。另外,税收收入更为可观。项目开发之前,该地块为市财政上缴的地产税每年只有20万美元。整个项目完工后,每年将带来3000万美元的地产税。另外,众多零售商每年可带来一两千万美元的地方销售税,这部分税收将用于资助教育和交通设施。

项目现状

首批居民于2003年10月搬入首期竣工的亚特兰大车站社区联排住宅。此后,居民相继入住首期公寓、共管公寓及普通住宅。

包括新建大桥在内的3.5英里长的新区街道,2004年初开通了一半左右。步行 6 者和慢跑者非常喜欢那里的街景和公共绿地。第一座写字楼(面积达50万帄方英尺的SouthTrust大厦)已经竣工,入租率达70%。零售设施建设始于2004年中,大部分设施将于2005年底竣工。许多零售商、饭店和娱乐经营者已经在此预定了位置。获创新奖

2004年7月,亚特兰大车站项目获得环保署第四区杰出棕色地块开发凤凰奖,评委包括一个由州、地区和联邦政府领导人组成的独立评审团以及环保、企业界和学术界专业人士。同年9月,该项目又荣获全国棕色地块杰出开发项目凤凰奖。

凤凰奖TM(Phoenix Awards)是专为棕色地块再开发优秀项目设立的奖项,每年从环保署的10大地区各选出一个获奖者,然后再从10个获奖者中选出一个全国凤凰奖得主。项目的评选标准包括综合效果、创新环境解决方案的运用以及对环境和当地经济的影响。设立凤凰奖是为了推广成功的解决方案,为其他社区提供再开发项目的范例。链接

聪明增长与空气质量

城市蔓延开发导致对汽车的过度依赖,并延长驾车出行距离,而对汽车的过份依赖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尽管车辆清洁技术不断提高,汽车排放仍然是最大的大气污染源之一,汽车排放的一氧化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氧化氮等物质对 7 臭氧层构成巨大威胁。调查发现,一个典型的汽车依赖型郊区购物中心造成的氧化氮排放超过一座大型发电厂排放量的一半、有机气体排放的五倍、一氧化碳的三十倍,这些都与汽车旅行有关。

汽车污染物与哮喘及其他一些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有很大关系。虽然由于天气变化原因,数字一年和一年有所不同,但上世纪90年代,美国有90多个大都会地区都违反了联邦烟雾标准。另外,柴油型公共汽车和卡车是烟尘和其他空气传播微粒的主要来源,这些物质被吸入人体后,就会积留下来,破坏人体组织。

聪明增长通过降低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性以及缩短驾车出行次数和距离,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投入巨资,对公共交通、公交车站附近的社区步行环境以及公共空间进行改造,从而将空气质量违反联邦烟雾标准的天数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减少了86%;而与此同时,由于没有实施聪明增长措施,随着人口和就业的增长,亚特兰大的雾天却在不断增加。美国环保署针对亚特兰大车站项目的研究表明,与蔓延发展模式相比,聪明增长能大大降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众所周知,大型超市能够对城市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这种超市一般有三大特点。一是大都建在城镇边缘,只有驾车才能到达;二是商场建筑像一个没有窗户的大盒子,正面有巨大的停车场;三是对市中心的小商业企业构成威胁:或将其挤出市场,或迫使它们搬迁,从而削弱市中心的生活质量。

2、佛蒙特州沃尔玛

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连锁店,沃尔玛更是以大著称,也以大为荣,规模大都在100000帄方英尺以上,它的停车场足有10个足球场那么大。

美国佛蒙特州素以田园风光著称,那里有历史悠久的美丽村庄和小镇,有绿树环抱的湖泊、蜿蜒的小路以及壮丽的山景,更有强烈的社区感。它曾被美国《国家地理旅游》杂志列位“世界上最好的旅游胜地”之一。然而由于超大型零售店的扩张开发,佛蒙特州被国民文物保护信托基金会列为“最濒危的”历史地区之一。

那么像沃尔玛这样的超大型商场能否在此安家?它的落户是否会给当地的景观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改变策略

为了能够进入佛蒙特州,沃尔玛决定改变其以往的选址策略和规模设计:缩减规模,在市中心建店。沃尔玛拉特兰店是一个成功案例。它表明,以蔓延扩张为主要开发形式的大型仓储连锁店,也可以在不削弱传统市区模式以及将市区边缘大片绿地变成停车场的情况下,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以及实现其商业发展目标。

对话

鉴于这种“濒危”处境,沃尔玛是否应该进入该州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许多佛蒙特人担心超大型商场的进入将对该州的特色及生活方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另一些人则认为,沃尔玛可以提供就业和折扣商品。在经济不发达的城镇,这种分歧更大。1993年秋,佛蒙特州长霍华德·迪安会见了沃尔玛公司高管,希望沃尔玛能够尽最大努力保护佛蒙特州的市区特色及田园景观。

这种担心是有道的,因为在许多州,沃尔玛的进驻导致老城区的萧条、漂亮历史建筑的遗弃以及受影响社区特色的重大变化。文物保护信托基金会执行董事保罗·布鲁恩表示,如果沃尔玛的项目能够强化佛蒙特现有的社区功能,当地保护主义者将与其积极合作。他邀请沃尔玛主要官员到佛蒙特州参观。布鲁恩此举的目的是想告诉沃尔玛,如果沃尔玛能够缩减规模以适应社区环境的话,佛蒙特有很多地方适合建店。

一个月后,由沃尔玛官员及佛蒙特代表组成的代表团一行七人走访了三座城市:圣阿尔班(St.Albans)、柏林顿(Burlington)和拉特兰(Rutland)。

这次旅行增强了双方的相互理解。保护主义者了解了沃尔玛对停车和交通的需要,而沃尔玛代表也看到了市中心地区的活力,从而对在拉特兰和柏林顿市中心地区建店有了浓厚的兴趣。调查发现,拉特兰市中心可用于建店面积有75000帄 10 方英尺,柏林顿有100000帄方英尺,而且两地均可提供足够的停车位。

1995年9月,沃尔玛在柏林顿开了佛蒙特州的第一家店。虽然没有建在市中心,但柏林顿店的面积只有52000帄方英尺,不足沃尔玛标准规模的一半。另外,它利用的是旧建筑,未在农村地区造成新的扩张。这是沃尔玛沿着正确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选址

在柏林顿店开业的同时,拉特兰店的谈判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沃尔玛看中了市中心的拉特兰购物广场,该广场位于市中心历史保护区的正对面。凯马特(Kmart)曾是这里的大商户,在此经营多年,此时已经搬至郊区一座新的购物中心。凯马特撤走后空出了75000帄方英尺面积,这部分建筑原定拆除,后来成了沃尔玛店址。

合作

虽然沃尔玛代表看到该地块时凯马特店已空置,但许多迹象显示,该广场正处于反弹阶段。这种复兴源于市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政府部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社区规划为先导的市区规划和复兴工作就已经开始,并制定了重建市中心抑制蔓延开发的战略计划。

在私营方面,购物广场的业主Net地产公司投资改善物业条件,引入了一些新租户,从而扭转了多年来入租率不断下降的局面。

沃尔玛在拉特兰选址时,这些商户都已经开业,而且经营不错。这些商户的业绩使沃尔玛下定了在拉特兰购物广场建店的决心。

市政府、Net地产公司、州长以及佛蒙特国民文物保护信托基金会的共同努力,促成了这笔沃尔玛大单。

设计

沃尔玛根据整个广场的风格对建筑进行重新设计。正面外墙为红砖材料,屋顶为绿色以体现铁路建筑特色(这里曾是铁路建筑旧址)。另外,为了与对面的历史保护区保持和谐以及与其他商店保持一致,沃尔玛的标志采用了白色字体。沃尔玛还同意与其他单位合用停车场,最大限度地减少空间的浪费。

特征 ·市区选址

·现有建筑的再利用 · 共享停车位

·调整设计以适应社区环境 ·公、私、非营利部门的合作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拉特兰沃尔玛店于1999年1月29日正式开业。

成功因素

佛蒙特州在将沃尔玛引入拉特兰市中心方面无疑获得了成功,它的成功有三大因素:领导能力、灵活性、合作。首先,项目得益于市政府、Net地产公司、州长及佛蒙特国民信托基金会的领导能力。比如,如果没有市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打下的基础,如果不是市政府和Net地产公司成功说服其他零售商进驻市中心,那么市中心对沃尔玛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

沃尔玛公司的灵活性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如果该公司没有接受布鲁恩的参观邀请,如果没有考虑在市中心做生意的可能性,拉特兰店将难以建成。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社区由于缺乏领导能力和市区资产,没有设法找到双方可接受的解决方案。遗憾的是,沃尔玛在佛蒙特州其他地方建店时,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性,因此遇到了麻烦。比如,威利斯顿店是标准的扩张型开发项目,它将一个社区分成了两半,因此惹了好几年的官司。而颇受争议的圣阿尔班郊区店则在佛蒙特环境审查过程中就被毙了。

在拉特兰,各方合作是沃尔玛成功建店的基础。如果考虑不周,国民保护信托基金会与沃尔玛很容易成为冤家对头,而在拉特兰,双方则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 13 系。

从上述事实看,拉特兰不是简单地对沃尔玛说“不”,而是为他们提供了市区选择。他们设法让沃尔玛明白,他们不是反对沃尔玛,而是保护佛蒙特市区,保护佛蒙特农村。因此成功的关键在于为沃尔玛提供了市中心建店的可能性。

链接

聪明增长与超市扩张在过去十几年里,美国大型超市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这些超市通常建在郊区,占用大量农田或草地。1992年"1994年,美国55%的新开店都是超大型仓储式零售店,而1994年,这种大型超市占新店的80%。

尽管这些店为购物者提供了便利性和低价商品,但对环境和社区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特别是,由于占用和浪费大量公共空间,而且选择未开发的绿地,这些超级店往往对农田、森林和草地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在炎热的夏季,巨大的停车场会变成热岛,而在雨季则造成雨水流失和水污染。在美国,一家这样的大型超市每天可产生10000车次的驾车旅行。

另外,大型超市还会削弱老城区的活力,挤垮现有企业,尤其是当地的小买卖。同时,它们的出现还可能造成历史建筑的遗弃,而新店的外观设计往往很难看。

佛蒙特州拉特兰市的沃尔玛店证明,大型超市除了推动扩张之外,也可以对现 14 有社区的复兴有所贡献。

Denver Dry百货大楼混合再开发经验启示

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北美城市的市区一直在走下坡路。大规模生产需要大厂房和交通,已开发的市区难以满足制造业的这种新需要,因此到郊区建厂成了二次大战后的工业趋势。随着工业厂址的转移,人们也逐渐迁至郊区居住。

在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期间,许多市区的特点是死气沉沉,到处是毫无生气的停车场以及空置建筑。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大量零售空间空置以及公众不愿选择市区中等收入住房等现象给市区带来了负担,使历史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威胁。

为了改善丹佛的市区状况,保护历史遗产,丹佛城市更新局以及经济适用房开发公司为百年老建筑Denver Dry百货大楼规划了新的混合开发项目,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写字楼及店铺。该项目旨在恢复放贷人的信心,并成为丹佛市区其他历史建筑再开发的催化剂。

项目背景

Denver Dry大楼原建筑为三层,1894年Denver Dry Doods搬入大楼,并于1900年~1924年间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改造,包括将原楼扩至六层以及扩建一座新的六层楼,使整个建筑从第16大街延伸到第15大街。Denver Dry地处丹佛CBD,建在步行购物街(第16街)上,这条街上汇集了餐馆、商店、酒店、写字楼、15 公园及其他设施,日均行人流量达90000人次。该建筑还紧邻一个轻轨车站,新的轻轨系统与其他公交系统连接通畅。

项目设计

Denver Dry是一个混合用途、混合收入开发项目,包括经济适用房和市价房、零售店及写字楼。零售店和办公面积在低层,住宅在高层。

开发商改造Denver Dry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新租户的需要,并吸引零售客户。比如,开发商将内饰彻底翻新,为零售和住宅提供独立的电梯。他们还为人们进入二层零售区提供更大的方便,比如增装一架电梯。为了将大街上的行人吸引进来,他们还增设了一架直通大街的滚梯,行人可以直接从外面乘电梯上二层。

环境特征

新设计充分考虑了节能和美观,比如,大多数房间都以蒸发式冷却器取代了空调,整个建筑的供热由丹佛集中供热系统提供。外观也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包括铲除30多层的白漆,还外墙的本来面目:将红砖、沙石、石灰暴露在外。另外,由于地处市中心,Denver Dry减少了汽车出行需求,从而减少了大气污染及化石能源的消耗。住宅不仅类型多样,而且通过合理布局,尽可能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各个角落,以减少对灯光的需求。

住房

Denver Dry的住宅方案包括用于出租的40套经济适用房和11套市价公寓以及用于销售的66套市价共管公寓。出租住房自项目竣工之日起就全部入住。另外,自居民搬入以来,Denver Dry市价住宅租金一直稳步上升,实际上远远高于丹佛市中心的帄均租金。比如1997年,Denver Dry的一居室住房(面积在590~950帄方英尺)的月租金为880美元,而根据城市土地学会的统计,丹佛市中心一套660帄方英尺的独居新房的月租金为550美元。

销售部分也相当成功。所有销售房都已售出,100多居民住在这些市价共管公寓里。每套住房的开发成本约为175000美元,而售价为250000美元,因此在财务上,这些住宅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办公和零售

Denver Dry的办公和零售部分也获得了成功。丹佛CBD新住宅的增加提高了零售业和办公面积需求。

入驻Denver Dry百货楼的客户包括:

* Wolf照相音像店(原Waxman店),里面设有教室,教消费者如何使用其产品; * Media Play音像书店; * TJ Maxx服装店;

* 丹佛城市更新局及丹佛旅游信息服务中心。

项目实施

Denver Dry百货楼地处市中心交通枢纽,步行购物街与新的轻轨系统在此交汇。该建筑占地1.5英亩,与主要文化中心相连接,比如会议中心、市中心商业和零售区以及酒店。

May公司1987年买下了Denver Dry大楼,并于一个月后将其关闭,以避免与该公司自己的商店形成竞争。在空置了一年之后,该建筑面临被拆除的危险,公众对此反应强烈。在此情况下,丹佛城市更新局将其收购,并寻求开发商。然而,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丹佛的经济衰退以及资金短缺阻碍了项目的开发。

1990年,经济适用房开发公司总裁乔纳森·罗斯决定开发这一历史建筑。罗斯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混合用途、混合收入再开发范本,以向人们展示,城市开发在创造市中心活力的同时,也可以保护历史建筑和抑制城市蔓延。丹佛城市更新局和经济适用房开发公司共同设计了建筑布局模型,然后将建筑细分成独立的单元,以降低开发商的综合风险。

1991年8月,Waxman照相音像店签下了购买第15大街地下室和一层的合同,这标志着项目一期工程的开始。整个项目分三期,一期包括51套住宅以及大部分零售和办公设施。

效益

环境效益

Denver Dry的再利用缓解了农村开发的压力,从而在保护丹佛市中心绿地的同时也保护了农业。另外,通过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学校和交通——减少汽车出行的需求及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消耗,城市蔓延得到抑制。

社区效益

历史结构再开发成混合用途项目在为当地社区创造一系列服务项目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邻里的税收基础。住宅项目通过缩短通勤时间提高了租户的生活质量,并为有特殊需求的人提供通往文化中心的便利。最重要的一点是,城市历史和建筑结构的重要部分得到恢复,因为Denver Dry曾是该地区的地标建筑。

障碍

尽管有许多利益,Denver Dry的再开发也遇到一些障碍,如果克服不了这些障碍,项目就难以成功。

法律障碍

北美采用的是欧几里德分区制,这种分区制规定每块地有自己的独立用途,这为混合项目造成了法律障碍。但Denver Dry再开发项目获得了支持,因为它能够证明可以给社区带来利益。

财务障碍

填入式开发项目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融资。传统放贷人对经济萧条地块的投资往往持怀疑态度,而混合项目更令他们怀疑,因为混合收入、混合用途、城市再开发被视为没有经过验证的项目,因此经济效益难以估计。在Denver Dry项目中,保护历史地标的决定赢得了各方面的支持。

社区障碍

填入式开发项目也会遭到当地社区的反对,特别是当开发项目地处低收入社区时。当一个地块及其周边地区的税收基础提高时,地产价值的提高可能使人们被迫离开,因为他们负担不起升高的房价。来自社区的其他反对意见主要是担心项目会改变街道特色,影响公共交通和当地商业企业。而Denver Dry项目将经济适用房纳入计划,从设计阶段就征求公众意见,同时还强化了社区的特色,从而打消了人们的担心。

建筑保护障碍

由于Denver Dry属于历史遗产建筑,必须得到保护,因此项目的开发难度加大,开发商要面对建筑方面的挑战。

经验的复制

Denver Dry的开发不仅激起了人们对丹佛市区进行保护和改造的极大兴趣,还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零售面积和市区住宅。在项目开始阶段,放贷人不愿意在丹佛市中心住宅或混合项目上投资。但当入住率在竣工短短两个月内就达到100%时,项目已向开发商和投资人证明,市中心的混合开发项目也可以获得成功。

Denver Dry的成功鼓励了其他历史区域重大项目的开发。16街区的20多个历史建筑利用Denver Dry混合用途、混合收入模式进行了改造。每个项目都为市中心提供了额外的住宅及购物场所。其中一个项目是Rio Grande和A.T.Lewis两座大楼(分别建于1896年和1917年)的联合改造,它们被开发成兼具零售和住宅功能的混合结构。该项目距Denver Dry只隔一个街区,荣获美国国民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的历史保护区住宅及城市开发优秀奖。

Denver Dry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对丹佛市中心的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经济复兴之外,Denver Dry混合收入住宅证明,不同背景和收入的人可以 21 住在同样的社区,共享同样的空间,大家融合在一起,没有阶层之分。不同住宅类型的居民一起举办聚会、体育活动及其他活动,充分证明混合收入住宅开发项目的社会优势。

融资

Denver Dry项目的开发费用约为4770万美元。工程费用为2540万美元,占总成本的53%;包括设计、法律及融资成本在内的非工程费用(软成本)为1480万美元,占31%;地块收购价格为750万美元,占16%。

20余个投资人为Denver Dry项目提供了资金。凭借其积极的融资努力,开发商获得4070万美元的贷款。其中,私人资本达2520万美元,超过了总贷款的一半,公共机构提供了1550万美元的贷款。

项目评估

受Denver Dry模式的启发,丹佛市中心地带三年内完成了20多个类似项目的开发。更重要的是,对这种模式的复制将丹佛市的历史区域打造成了全美最独特的历史区域之一。为此,国际市区协会于2001年授予丹佛市历史区域最佳规划奖。

国际市区协会在颁奖时给出的评语是,丹佛市历史区域“提供了不同社区如何 22 在密集的市区环境下共同保护历史建筑的范例”。

链接

丹佛市中心住宅居民是焕发市中心活力的主要因素。以丹佛为例,扭转市中心地区衰退局面的催化剂就是将下区(Lower Downtown)的老仓库改造成Lofts住宅。上世纪80年代末,正值丹佛经济萧条,市政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下区拥有百年历史老仓库和工业建筑的20个街区指定为历史保护区域。这一规划防止了许多建筑的拆除,而在此之前的7年间,20%的此类建筑被完全拆除,多数被改成了停车场。新的历史区域划分并非只要求保留原建筑,而是支持老建筑的再开发。

尽管有这些激励措施,但要实现政府的规划目标,必须有开发商打头阵。达娜·克劳福特在这方面功不可没。她于1990年开始改造一个19世纪90年代的老仓库,这是她一系列下区住宅项目的开始。到仓库住宅竣工时,一大半已经售出,显示了人们对市中心Lofts住宅的旺盛需求。克劳福特的第二个仓库改造项目同样获得巨大成功。在她的带动下,其他开发商也纷纷加入老建筑的再开发行列。

1990年~1997年,下区共建450个Lofts住宅项目,随着住宅项目的建设,餐馆、咖啡馆、夜总会及商店等相继开业,从而将毫无生气的老工业建筑邻里变为活力四射、令人愉悦的城市邻里。

这种住宅开发浪潮也蔓延到其他市区及邻近社区,从而扩大了城市住宅选择范 23 围。与下区Lofts住宅房价走高的趋势不同,其他社区将供出租和销售的经济适用房纳入开发计划。Denver Dry就是样板项目。其他项目包括5座CBD银行和办公大楼被改造成430套低收入和市价租赁房。还有一家占地10.5英亩的空置医院也被开发成了混合项目,包括商业、餐馆、小型办公室及1000多套住宅。始于下区的开发模式现已带来市区生活的全面复兴。

第四篇:我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我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我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思考

□作者:

1、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宜昌市旅游局阚如良1曹诗图1孔磊2胡晶晶1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20xx年科研资助项目(KJS0404);宜昌市20xx年社科研究项目(20xx13)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分析了湖北省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比较优势与主要差距,指出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名城,关键是要塑造城市国际性形象,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发展城市旅游并营造国际旅游环境,构建环坝国际旅游圈和环城休闲度假圈,实现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关键词:宜昌国际性旅游城市发展战略

以中心城市构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旅游业正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城市在区域性的板块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在宜昌,宜昌是大三峡旅游圈新的增长极,具备了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潜质,20xx年至20xx年接待境外游客和旅游创汇均以80的速度持续增长。中共宜昌确立的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三个目标之一,就是要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名城。把宜昌建成国际性旅游城市,不仅是宜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三峡旅游由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的现实需要。

国际性旅游城市的特征与内涵

从理论上讲,国际性城市具有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包括实力优势、体制优势和特色优势,在世界或世界的某一区域范围内成为国际事务的服务中心、国际资源的交换枢纽、国际利润的创造中心或国际影响力的扩散高地,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国际性旅游城市是在发展旅游方面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专业性的国际性城市,是指具有国际性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宜昌确立的国际性旅游名城这一目标具有空间开放性、产业特色性和品牌扩张性等特点。“国际性”体现了空间的开放性;“旅游”体现了产业的特色性;“名城”体现了品牌的扩张性。“国际性城市”是共性;“旅游城市”是个性;“名城”是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般来说,国际性旅游城市应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或惯例提供旅游产品或服务,其基本内涵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旅游形象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感召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通过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城市景观、主题活动、形象标识和口号等整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产生国际性的感召力,并形成国际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游客满意率在90以上。

核心旅游产品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吸引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应拥有世界级的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和世界罕见的旅游景观,更要按照国际标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至少要有1个国家AAAAA级旅游区和若干AAAA级旅游区,能够产生国际性的旅游吸引力。

旅游服务环境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接待力。国际性旅游应拥有满足国际游客旅游消费的环境,即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服务设施以及语言环境、旅游服务、市民素质等都应遵循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能满足主要客源地国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国际的接待能力。

旅游运作模式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旅游运作模式符合国际惯例,开放旅游市场,引进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国际游客为目标市场,旅游产品设计要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开发与经营应高度开放,具有国际性的适应力。

价值观念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国际性旅游城市要有国际化的价值观念,才能具有国际性的亲合力。衡量一个城市的旅游国际化不能用纯经济的标准,而要用城市文化、城市经济、城市生态的协调发展来衡量,因为旅游更多的是体验经济、精神经济。

旅游活动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力。国际性旅游城市会举办较多的国际活动,多渠道参与国际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节庆活动、国际交流活动,并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产生持续的国际性影响力。

游客构成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聚集力。国际性旅游城市具有国际性的凝聚力,城市吸引力和游客市场辐射到海外,接待的游客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并在各大洲都有分布。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占当地居民总数的比重达60以上。

旅游经济国际化,具有国际性的主导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旅游外汇收入占当地进出口总值达30以上,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度和整合度高,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高,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超过10,成为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

宜昌创建国际性旅游城市的优劣势分析

比较优势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考察国际性旅游城市,更主要的考察一个城市在发展国际旅游方面的国际比较优势。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

独具个性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城市与三峡工程、葛洲坝以及西陵峡(东段)融为一体,工程文化、山水风光、历史文化交相辉映,长江三峡、三峡工程等世界级旅游资源品位高,在建设现代工程型国际性旅游城市方面具有显著的国际性比较优势。宜昌在三峡旅游格局重构中已成为三峡旅游重要的增长极,成为国际旅游发展的优势增长区。

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三峡工程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工程,将与北京的长城、西安的秦兵马俑一道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性产品,具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此外,宜昌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旅游节等国际性的活动,构建富有魅力的国际性交流平台。

优美的人居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化是所有国际性城市的共同特征,旅游是“眼球经济”、“环境经济”,国际性旅游名城更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宜昌城市山水交融,城区绿化率高达40,水资源与电力资源丰富,山水园林城市特色鲜明,人居环境优越,这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为宜昌市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开放的移民城市文化。开放是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本特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宜昌历史上乃兵家必争之地、贬官经停之地;1876年开埠成为长江上重要的港埠城市;葛洲坝的建成使宜昌从一个小城镇转为中型城市,如今三峡工程的兴建正使宜昌向较大的城市迈进。宜昌是名副其实的移民城市,具有浓厚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性、兼容性、多元化的国际性城市文化特征。

不断增强的城市国际机能。城市国际机能是一个城市参与国际性竞争的功能。自20xx年三峡工程蓄水发电起,三峡工程进入收益期,宜昌城市经济实力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城市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城市旅游功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三峡机场国际口岸升级、城市旅游步行街、游客中心、旅游超市等项目相继建设,宜昌城市国际机能正日益增强。

劣势分析

与国内外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相比,宜昌要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还存在着以下差距:

城市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现代化是国际性城市的基础与前提。宜昌的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城市文明、科技发展等现代化综合水平较低,尤其是入境游客进入条件、旅游接待服务能力等还有待改善,宜昌还未开通国际航班,至今还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百强”的旅行社。

城市形象国际知名度不高。城市形象是社会公众对城市的综合评价和总体认识。宜昌城市形象在策划、塑造、推广及其影响力的国际性水平不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有待提升,宜昌仍处于中国发展国际旅游的第四集团,还不是境外游客游览中国的首选目的地。20xx年来宜境外游客中80为一日游,在宜花费167.32美元/人天,停留时间仅1.21天/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宜昌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开发不够,三峡工程游仍是初级观光产品,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的旅游开发重视不够,城市文化娱乐项目配套不足,缺乏能留人的旅游度假产品,现有的旅游产品国际吸引力不大。而国内同类旅游城市如桂林、三亚、黄山等已经实现由观光旅游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而宜昌还是三峡旅游的观光过境地。

城市文化国际性氛围不浓。国际性文化氛围包括语言环境、国际旅游要素、市民国际素养、运行国际惯例等,宜昌在这些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缺乏外向型人才和国际交流场所,难以适应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需要。

中心城市旅游集散功能不强。宜昌中心城市的旅游凝集力和扩散力不够,入境游客几乎都集中在长江三峡线,环城旅游交通网络还未形成,城市布局、产业结构、旅游功能有待完善,中心商务区(CBD)、旅游服务设施仍需进一步配套。宜昌尚无大型国际性的会展场所,这些都制约了会展旅游、商务旅游的发展。

旅游产业关联带动作用较弱。宜昌旅游经济还是数量扩张型,对第三产业以及GDP的带动效果不明显;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有待增强,宜昌旅游经济还是孤立的产业体系,旅游与相关产业加强互动与整合,还没有形成以旅游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旅游发展实力不强。20xx年宜昌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13.4:54.6:32,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8,与国际性旅游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差距。

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的战略部署

发展目标

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最佳战略机遇期,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宜昌旅游产业发展,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行列,建成三峡地区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成为中国重要的国际性旅游城市。争取到20xx年,实现年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旅游业逐步成为宜昌经济的支柱产业。

发展战略

形象提升战略。在旅游进入形象传播时代的今天,塑造和推广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对于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建设与营销至关重要。为此,要通过形象设计、形象塑造、形象推广等,整体提升宜昌城市的国际旅游形象;借助举办国际性的活动和奥运旅游的机遇,加大“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宜昌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力度,使宜昌与长江三峡一道名扬中外。

产品打造战略。宜昌要融入国际旅游经济圈,关键是要有核心竞争力产品。宜昌应着力开发三峡大坝、长江三峡、昭君和平文化三大品牌资源,围绕三峡大坝实行环坝突破,举市场之力建设三峡环坝旅游圈,同时要发展宜昌城市旅游,建设与国际性旅游城市和三峡工程相匹配的国际性旅游产品。

区域联合战略。加强区域联合,呼应汉渝,借势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宜昌与武汉、重庆的旅游合作,实现三地旅游的交通互动、产品互动、市场互动、营销互动、管理互动,形成区域旅游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通过线路组织与营销,加强与张家界、神农架、武当山和西安的联动,推出富有特色的国际旅游线路。

协调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协调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观光旅游与度假旅游、城市旅游与县市旅游、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开创宜昌和谐旅游的新局面。

人才兴旅战略。旅游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国际性人才带来国际性理念。宜昌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人才是保障。为此要加大人才培育和引进力度,遵循国际惯例,推行国际性机制,提供国际性标准的服务,营造国际性人才的成长环境、创业环境和发展环境。

发展布局

根据宜昌旅游资源分布、交通条件、文脉特征和产业发展现状,发挥宜昌中心城区旅游接待中心和三峡大坝旅游集散中心的作用,确立“一心二圈三片五线”的发展布局。

一心。即以宜昌中心城区为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重点是增强宜昌城市旅游功能,改善国际游客进出条件,完善城市游憩系统,营造国际性旅游氛围,提高旅游接待服务水准,提升宜昌市国际旅游整体竞争力,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区的重要接待服务中心。

二圈。即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宜昌环城休闲度假圈。三峡大坝已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核心吸引物,重点是发挥环坝旅游产业的集群优势,围绕大坝工程旅游配套文化和生态旅游产品,积极推进环坝旅游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三峡环坝国际旅游圈,使之成为三峡国际旅游新的经济增长区。加快宜昌环城休闲度假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清江水色风情、五峰原始生态、大老岭森林避暑、城郊生态农业等休闲度假产品,使宜昌从观光过境地向休闲度假目的地转型。

三片。即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清江风情度假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重点开发完善三峡大坝国际旅游区,形成以三峡风光为背景,水电文化为特色,三峡大坝、葛洲坝和宜昌城区为依托的综合型旅游区,成为宜昌推向国际旅游市场的龙头产品;突出土家风情和湖光山色,建设清江风情度假区;突出关公文化和宗教文化,建设三国文化体验区。

五线。加强横向联合,跳出宜昌重组旅游线路,以三峡大坝为核心构建五条国际旅游线,即:中线——三峡大坝•西陵峡•葛洲坝“两坝一峡”旅游线;西线——三峡大坝•长江三峡•重庆“高峡平湖”旅游线;北线——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一江两山”旅游线;东线——长江三峡•三国•西安“朝秦暮楚”旅游线;南线——长江三峡•清江•张家界“两江一山”旅游线。

战略重点

高起点规划,塑造国际性城市形象。树立“城市就是旅游景点”的城市旅游发展观念,把宜昌纳入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把宜昌旅游放在国际国内旅游经济发展圈内进行定位,坚持旅游发展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规划建设要突出水电特色和旅游功能,使宜昌成为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市。宜昌作为世界最大的水电之都,无论是三峡风光、三峡工程,还是三峡文化,都能给游客以“激情”的感受,英文ELECTRIFYING可译为“电”或“激情”。确立“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形象,既一语双义,又将宜昌与三峡紧密结合,便于推广。

高标准建设,打造国际性旅游产品。大力实施旅游精品名牌战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高档文化、娱乐、体育设施以及大型城市标志性建筑;重点建设“两坝一峡”和“高峡平湖”旅游区,加快清江休闲度假产品、三国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发挥三峡工程巨大旅游磁场效应,形成环坝国际旅游圈、环城休闲度假圈,促进宜昌从三峡旅游观光地向休闲度假地转变、从三峡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

高水平管理,营造国际性旅游环境。重点营造国际性创业环境、国际性语言环境,提高城市的国际化管理素质。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协调管理机制,优化配置城市服务业的各类资源,城市道路、机场、火车站、码头及旅游景区、公园的路牌和标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要符合国际标准。增强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旅游意识,强化市民的城市形象意识和国际性旅游名城的公民意识,增加宜昌城市旅游的亲合力。早日解决宜昌三峡机场的口岸升级,简化出入境手续,创造条件实施落地签证制度,使国内外客人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

高水准营销,扩大国际性客源市场。调整宣传思路,改变以往突出宣传三峡而忽视宜昌的宣传策略,多渠道营销“灵奇三峡•激情宜昌”城市旅游形象。抓住北京奥运机遇,倡导“北京观奥运盛会,宜昌揽世纪工程”。特别是要通过举办三峡国际龙舟拉力赛、三峡国际水电旅游节、世界临坝城市发展论坛、国际水电经济论坛、国际和平论坛等国际性的活动,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注意力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境外游客来宜昌,看大坝,游三峡。

高质量发展,增强旅游国际性竞争力。建设国际化旅游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通过引进、联合等多种途径,使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宜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标准化建设工作,逐步完善“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配套功能,壮大旅游核心产业群。探索旅游与相关产业之间的整合与互动机制,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游客在宜昌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在宜消费、增加旅游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第三产业和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参考文献:

1.阚如良,周银珍,郑宇飞,胡红青.转型期三峡旅游核心竞争力分析与发展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26(5)

2.乐正.建构21世纪中国的国际性城市体系[J].广东社会科学,20xx,6 3.肖耀球.国际性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xx,4 4.吕斌,陈睿,蒋丕彦.论三峡库区旅游地空间的变动与重构[J].旅游学刊,20xx,19(2)

5.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xx,20(6)

6.阚如良,孙晓东,刘万玲.最佳战略机遇期宜昌旅游抓什么[J].统计与决策,20xx,12 7.阚如良.宜昌建设水电旅游名城的战略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25(1)

第五篇:推进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方案

各行政村,各乡(镇)、街道、农(茶)场,市直及驻武各单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举措,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和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扎实推进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南平市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绿色腹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纲要》、《X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大局,突出发展、突出基础、突出保障、突出和谐、突出创新,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持续拓展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为中心的思路,持续拓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举措,持续拓展重农支农的氛围,立足农民满意、农民需要、农民自愿、农民为主,围绕“产业互动、政策覆盖、服务延伸、设施对接、改革配套、队伍保障”的运作重点,全面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建设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而奋斗。

(二)基本原则。扎实推进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握以下六条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加快发展。以农民增收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村经济整体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融入全局,整体推进。把新农村建设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融入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的全局、融入我市经济发展的布局中去谋划,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结合,在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中加强“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支撑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

立足多予,统筹协调。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研究“多予”的办法,拓宽“多予”的渠道,按照予在公平、予在机制、予在活力、予在可持续性的原则,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向农村倾斜,从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导向、资源配置、服务保障上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规划,注重运作。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分段推进”的要求和步骤,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2010年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和2020年远景目标分步实施,根据各村基础和实际情况,分类指导抓好新农村建设,突出实效目的,分阶段细化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任务的全面落实。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形成部门分工协作、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以人为本,重在实效。从解决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以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不提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口号,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防止形式主义。

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家园。生产发展以农民自我创业为主,政府组织推动;生活富裕以农民自立为主,政府扶持帮助;乡风文明以农民自我教育为主,政府宣传引导;村容整洁以农民自建为主,政府支持奖励;管理民主以农民自治为主,政府依法监管。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三)分析形势。近年来,我市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基层经济细胞更加活跃,农民增收幅度连续多年位居南平市前列,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乡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随着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带动农业的能力逐步提高,新农村建设具备较好的条件;中央、省和南平市连续出台强有力的惠农扶农政策,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建设给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支持,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的机遇。同时,也应清醒看到,我市农业农村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我市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有限,农民持续增收的途径和支撑还有待拓展和深化,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加快发展的任务艰巨;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还比较落后,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足,统筹发展的难度较大;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人居环境和生态保护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谐发展的压力不小。这些难点问题必须有效破解,才能壮大农业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面貌,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从而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二、目标要求

(一)2020年远景目标。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新农村建设总的目标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服务保障能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确保农村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面貌进一步改变。经过15年奋斗,到2020年,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差别逐步缩小;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基层民主更加健全,法制更加完善,社会安定和谐,农民安居乐业;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建设有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特色的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二)2010年主要目标。海峡西岸国际性旅游度假城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十一五”期间,要确保实现以下阶段性目标:

产业有新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加,产业特色优势更加凸显,产业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乡村财力明显增多。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6.4亿元,年均增长7.1%;以“茶、竹、烟”为主导产业的格局形成,茶产业在全省发挥支撑作用,全市茶、竹、烟三大产业增加值在农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达60%以上;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25%,农产品优质率达90%以上;全市基本实现初级水利化,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比重达85%以上;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10千瓦。

生活有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32元,年均增长8%以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在43%以下,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公共服务加强,农村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初中教育阶段入学率达98%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90%以上;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问题基本解决;农村低收入家庭实行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

文明有新进步。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逐步提高,农村社会风气正,稳定和谐秩序好。80%以上的农村后备劳动力受到职业技能培训;30%以上的村建成市级以上文明村,40%以上的农户成为文明农户,95%以上的乡村达到平安标准;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在7‰以下,农村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达95%以上;农民文化生活消费支出比重达12%;农村殡葬火化率达100%。

环境有新变化。农村生活设施明显改善,逐步实现“六通三治”: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广播电视,通商业网点,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村通水率100%,自来水普及率80%,饮用水合格率达90%以上;实现户户通电;基本实现通行政村公路硬化,95%的行政村通客运班车;行政村通电话率达100%,农村信息化程度达50%以上;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广播电视;乡镇级农家店覆盖面达90%,村级农家店覆盖面达70%;农村居民居住质量指数达67%;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5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50%。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下降到6%,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控制,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南平市先进水平。

管理有新机制。60%以上的乡村党组织达到“五个好”目标要求;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务决策听证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全面推行,积极探索完善村级财务管理“七公开、两到位”制度,农民对村务公开满意度达85%以上;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

各乡(镇)、街道、村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全市性目标,根据各自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地确定建设目标;结合实际,选准切入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步伐迈得快一点,建设内容多一点,标准高一点;基础条件相对薄弱的地方,先办有条件办的事,逐步增加建设内容。经济发展较好乡村,重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城乡产业的对接与互动,加快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先行一步,走在前列。中等发展水平乡村,重点培育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人居环境,建设体现乡村田园风光、生态和文化特色的新农村。基础薄弱乡村,重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问题,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缩小与其它乡村的差距。

三、重点任务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逐步实现生活宽裕,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物质体现,是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首要前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为此,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围绕“产业互动、政策覆盖、服务延伸、设施对接、改革配套、队伍保障”的运作重点,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村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积极拓宽农民非农收入渠道。特别是要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壮大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从而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1、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在继续抓好粮食产业的同时,集中力量发展“茶、竹、烟”三大优势主导产业。茶业:在培育品牌、提升质量、拓宽市场上狠下功夫,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姻,大力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进一步提高茶叶附加值。加快推进一批带动力强的茶产业龙头企业建设步伐,整体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竹业:深入开展竹业擂台赛,在科技兴竹、提高单产效益上寻求突破。财政继续加大对竹业的资金投入力度:对新建2.5米宽的竹山机耕路每公里补助1000元,3.5米宽的每公里补助2000元;对亩立竹量达3000株以上、亩产竹材3吨以上、产值达1000元以上的高产杂竹示范片每亩补助60元。同时,对竹加工企业所需原料实行“严出宽进”政策。烟业:积极引导农民科技种烟,提高

[1][2][3][4][5]下一页

下载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考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思考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

    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

    关于加强城市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为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密云城市化进程,解决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一头重一头轻”,发展不平衡问题,县委县政府对我县城市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对城市管理工......

    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一些思考

    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一些思考 作者:费孝通 来源:北京西城区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网 来源日期:2005-4-2 本站发布时间:2005-4-2 1:53:33 阅读量:1342次新型社区在较短时期内大量兴......

    城市主题公园建设理念的思考

    皖西学院学年论文 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 城市主题公园建设理念的思考 专 业: 旅游管理 年 级: 10级 姓 名: 郭兰海 学 号: 2010014501 指导教......

    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钢厂建设面临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等问题,重点分析城市钢厂建......

    城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思考

    方发达国家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开始研究城市应急管理并建立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和机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快速化发展、生态恶化、灾害频发和社会危机和冲突的加剧,......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

    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思考 2011-9-22 摘 要:建设智慧城市不仅是治理城市问题和城市病的内在需求,而且是主动实现城市跨越式和创新式发展的难得机遇。它可以激发科技创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