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3 23:3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

第一篇: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

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

2007年4月5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同志莅临温江视察指导工作,寄望我区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型的现代化新城区。笔者认为,这是春城书记从成都市整个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温江区的实际情况对温江今后发展的正确定位。按照春城书记的要求,从城市的审美性和功能性上看,笔者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温江区应按照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原则,高度重视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的文化韵味和底蕴,着力营造舒适、惬意、宜人、和谐的生活空间和氛围,通过生态园林绿化建设烘托出城市的精、气、神,形成温江自己独特的城市个性,使温江真正成为“锦城西•金温江”。

一、生态园林城市的基本内涵

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部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研究中提出的“生态城市”概念而创建的,用于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一个指导性意见。它是建设部在总结我国创建园林城市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生态”理念的结果,旨在引导一些城市在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后,继续向“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发展。

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就是要利用环境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重点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防治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和各种废弃物,实现清洁生产、绿色交通、绿色建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使环境更加清洁、安全、优美、舒适。

二、温江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我区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为抓手,大气魄、大手笔推进城市园林建设,大力实施“碧水工程”、“绿色工程”、“净化工程”和“植绿工程”,建成了以公园、广场和城市道路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绿化体系,营造出碧水蓝天、和谐稳定的生态温江新形象。

——实施“碧水工程”,构筑“三河一渠”亲水景观体系。以杨柳河、江安河、凤溪河与战备渠等“三河一渠”城区段为改造重点,大力实施了沿河两岸旧房拆迁、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市政设施和园林景观建设,呈现出水清、景美、功能完善的河道生态亲水特色。

——实施“绿色工程”,打造独具文化底蕴的城市园林景观。着力打造了中国花卉博览园、光华大道两侧景观绿化带、东门入城口绿化景观以及“国色天乡”等绿地建设工程。

——实施“净化工程”,倾力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完成了万春东路、万春路、文化路、和宁街、柳城大道、公金路、江安河城区段的污水管网建设,为城市绿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实施“植绿工程”,着力完善城市绿化体系。加大了光华大道、芙蓉大道、公金路、长安路、太极路等景观改造工程和城区植绿工程,结合仁和春天、锦绣森林、紫檀山等大型房地产公司对住宅小区的景观布置,我区已形成以公园、广场、住宅小区和城市道路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绿化体系。2004年5月,我区被联合国全球生态恢复和发展基金协调委员会(CCCUN)授予“联合国全球生态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 2006年4月我区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全国园林绿化先进集体”。截止2006年底,我区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已达808.73公顷,绿化覆盖面积853.73公顷,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0.24%和42.4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1.6平方米,达到并超过国家园林城市的主要绿化指标。

三、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存在的差距

虽然,我区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城市园林指标与全市其他区(市)县相比也处在前列,但是距离春城书记提出的建设“生态园林型的现代化新城区”的标准还有不小差距。

一是意境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园林中的表现力还不够。随着社会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者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讲究居住环境应有的品位,对园林绿化的欣赏提出了更多意境和文化内涵方面的要求。我区目前的城市园林绿化虽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存在粗放式的缺陷,园林绿化精品不多,意境和文化内涵在城市园林中的表现力不够。

二是植物的多样性应用和多样性保护工作相对滞后。目前,温江区城市园林绿化在植物的应用方面,仍以绿色植物为主体,在多种植物的合理搭配并以此营造色彩更加丰富、更加多姿多彩的园林绿化意境上还做得不够。同时,在植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如对植物进行种类编目,对本土化、乡土化物种的保护和利用,对规划区内植物多样性保护的专项科研,对生态环境及物种变化的监测,对丰富植物物种和人工自然群落的研究与建设,对苗木科研、生产的引导和指导以及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的工作也都较为滞后。

三是园林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是现有技术人员的技能水平不能较好地满足温江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区城市园林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缺乏现代园林人才应有的知识体系、对新材料新工艺应用相对滞后等问题。另一方面,是缺乏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那些对传统文化和现代园林有着较深研究并对相关学科知识有着广泛涉猎,同时又能将多领域的综合知识灵活应用于园林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人才。

四是城市园林管理体制不尽完善。城市园林建设工程由建设、交通、科技园、市容等多家部门实施,缺乏专业性和统一性,难以确保城市园林的科学规划得到有效执行,使得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随意侵占绿地、改变绿地性质的现象时有发生。质量监督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有些园林绿化工程质量不高。区花卉园林局(区绿化委员会)、区市容环卫局分别管理城乡两地园林事务的现状,从管理机制上割裂了温江区13万亩花木基地的生态优势与城区园林的有机融合。园林建设和养护管理没有规范的有形市场,工程方案设计、工程建设和养护管理的招投标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园林绿化市场介入管理缺乏力度,行业改革的效果不够理想。

五是市民的生态园林意识较为薄弱。仍有相当一部分市民的园林环保意识淡薄,对城市园林功能的认识明显不足,认为城市园林工作只是种树植草,装点市容而已,未能认识到城市园林不仅能美化环境,创造舒适的视景,还具有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和维持碳氮平衡等重要的生态功能,以及在娱乐休闲、社会交往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我国部分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启示

北京市。北京市为了实现“绿色奥运”和生态园林城市,确定生态园林城市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三大体系、构筑三道屏障、创建一流生态城,建成“城外青山环抱、城内绿化环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目前,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到了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

上海市。上海市按照“林网化与水网化”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理念,提出了“三网、一区、多核”的园林发展布局。其中三网是指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和农田林网;一区是指在淀山湖、黄浦江上游及太浦河等支干流、余山集中连片的重点生态建设区;多核是指在林网水网中构建达到一定规模、能构成森林环境的各种核心林地,到2010年,使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0%。

深圳市。深圳市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的城市,全市不仅绿化了3万多公顷荒山和城市道路,而且建成了森林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保护区,形成了以乡土优良树种为主,乔、灌、花、草巧妙配置,五彩缤纷的城市绿化系统。目前,森林覆盖率达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7平方米。

以上城市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之路对温江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启发:一是要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内涵,做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使城区与郊区形成统一的生态体系。二是要实施系列工程,即将城市区域范围内的自然植被、河滩湿地等生态敏感地带的保护和恢复,旧城改造、新区和住宅小区建设,城市河道等水系治理列入工程实施。三是要因地制宜,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

五、温江区深化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营造生态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规划中,把城市园林规划列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出园林系统规划,坚持以科学的规划体系来指导城市园林建设。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严格按规划实施,充分保留绿化用地,使城市规划绿地落到实处。城市绿化景点建设中通过规范设计市场和提高设计要求,使园林绿化设计既具时代性和艺术性,体现浓重的文化气息,同时又能满足广大市民的实际需要,体现出现代化城市风采。

二是强化植物多样性,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景观带。坚持利用本土植物与培育、引进其他植物种类并重,发挥不同植物本身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运用乔、灌木和藤本植物的合理配置来打造城市绿地景观、水体景观和垂直绿化景观;运用林荫植物黄葛树、马褂木、羊蹄甲、大叶樟等形成林荫街道;运用芳香植物金合欢、乐昌含笑、桅子等植物使满街花香不断;采用有色植物红叶石楠、三颗针、黄金叶、玉带草等与鲜花配植使城市明快艳丽、尽显时尚;运用加纳利海枣、华盛顿棕榈、加州蒲葵等热带植物展现热带风光的城市园林景观,并以具有温江文化特色的城市雕塑与城市景观相映成趣,构建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景观带。同时,灵活运用多种造景元素和中外园林技法营造多样性景观,创造功能分区景观特色。此外,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景区的扩展、房屋的改造和拆迁等建设一批有示范作用的大面积集中绿地。

三是加快风景林地建设,高品位拓展城市园林体系。高标准、高质量、大手笔的将芙蓉大道和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打造成绿化覆盖率高、景观层次丰富、生态效应显著、风光独特的森林景观。同时,在城市周围构建春花、夏绿、秋色、冬姿的城市风光带;结合城市拆迁改造和闲置土地清理,同步实施绿化建设,大力开辟城市绿色空间;加快城市中小绿化景点的建设实施。继续做好三河穿流的“水”文章,加快江安河、杨柳河下游段两岸滨河绿化建设。大力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地面积,增加城市人均公共绿地。

四是逐步实施城乡一体绿化行动,初步构建大园林观念下的园林绿化系统。把温江北部片区建成集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生态涵养“三合一”的城市“绿肺”,形成由北向南“梳”状渗透的绿色生态系统,实现产业基地、生态系统和建筑群落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13万亩花木基地的资源优势,加快打造西部花木产业研发、生产、交易“三中心”,将其纳入大园林系统与绿化体系一并考虑,逐步形成以道路为线、以全区各公园、风景林地、大型绿色景点、苗木基地为面的大园林生态体系,构建起健康稳定的城市园林生态系统,提高园林整体效益。

五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深化园林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职能,健全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学习上海市“一件事一家管”的体制改革经验,理顺园林绿化管理体制:加强城市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行业管理中的权威性,在城市建设项目中与人居环境有关的工程报建和验收环节,应规定有园林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参与把关。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强化城市绿地养护管理,变“出钱养人”为“出钱养事”,在认真总结我区100多万平方米的城市公共绿地管护工作成功推向市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将剩余面积和今后新增的公共绿地面积的绿化养护工作全面推向市场,形成“社会投资、政府买单、群众受益”的社会化投资机制,提高效率,提升我区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工作的市场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第二篇:打造现代化生态园林型城市汇报发言稿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园林型新**

各位领导:

**镇西距邹平县城10公里,东与淄博市周村区接壤,辖39个行政村,面积36.4平方公里,自有人口3.2万人,常驻人口5.3万人,是小有名气的“花卉之乡”。近几年来,我们**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部分区域划入县城规划区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依托县城、毗邻

淄博城区周村的地理优势和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以“扮靓邹平东南门、当好对接排头兵”为目标,按照以城建带园区,以园区促城建,以花卉产业的发展靓城镇、靓园区的思路,全方位加强了小城镇建设的力度,使产业优势、地理优势、人文优势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一个现代化生态园林型的新型乡镇框架初步形成。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小城镇建设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我们牢固树立起“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把城镇建设和发展经济摆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副组长,建委、城管、工商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先后制定印发了《**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镇小城镇建管年工作实施意见》、《**镇镇村卫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为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镇委、镇府将2006年确定为小城镇建设年,2007年确定为小城镇建管年,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了**镇村镇建设办公室、城镇管理监察大队和40人的环卫队伍,具体负责城镇建设、管理、卫生等工作。对小城镇建设情况,每半月召开一次党委会或扩大会进行专题研究,每月一调度,并将镇村建设纳入对各村、镇直部门的双文明考核,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进一步调动了各村、各部门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支持小城镇建设、参与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全镇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制定规划,强化措施,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

小城镇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联结城乡的枢纽,城乡经济文化交融的纽带。基于此,我们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型城镇的目标,坚持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聘请山东省城乡设计研究院和青岛理工大学的专家高质量编制了小城镇建设经济发展规划、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设计了六纵九横的城镇道路框架和5个居民点,形成了“行政办公、工业园区、花卉生产营销区、集贸市场、居民小区、生态物流”六大区域,镇驻地村由规划前的6个扩大到21个,规划面积由3.6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全镇39个村村村制定了村庄规划,八里河、乔家、东董、二槐、平原、史营、小高等7个新农村示范村重新修订了详规,并通过了专家验收。制定规划是高起点建设小城镇的基础,而落实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规划一经制定,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已经规划好的都不折不扣地执行,对那些影响规划、违规建筑逐一严肃地进行了清理。如**大集原处于我镇的交通干线好临路上,既影响交通,又影响美观,重新选址后,对位于原集贸市场的建筑物,通过做工作、讲政策等形式,依法拆除建筑物30余座,清理摊位60余户。再如,邹周路完工以后,两侧规划为绿化带,但具体施工中业户不理解,我们一边施工,一边做业户的思想工作,最终保证了工程的按时保质完成。

三、加大投入,突出重点,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近年来,我们按照“四环、三网、一水系”的城镇建设思路,依托花卉优势产业,坚持大投入,大开发,城镇功能不断完善,镇村面貌焕然一新。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投资8000万元,总计新修道路1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13万平方米,新安装路沿石4万米,新安装路灯450盏,排水管网6000米。其中,投资3000余万元对镇驻地及工业园区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及管网建设;投资300万元完成了园区主干道的北延东接;投资160万元对十里花卉一条街进行了道路改造及绿化、亮化;投资60余万元对白云一路、白云六路、步行街排水工程进行彻底改造和功能配套。投资150万元相继完成了白云一路、步行街等道路的路灯安装和改造,全镇路灯总数达到1600余盏,亮化率达到95%。投资300万元对潴龙河水系进行了治理,新建和维修改造桥涵6座,新修护坡4500平方米,集蓄水、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潴龙湖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投资600万元的以“两园一湖”为重点的潴龙河观光带建设已初见成效。投入200余万元对园区六条主要街道进行了绿化改造,共计栽植苗木3万余株,绿化面积10余万平方米,其中草坪8万余平方米,搭建起了“四环、三网、一水系”的城镇框架。投资380万元新建了镇五保供养中心大楼,今年又投资100多万元进行了扩建,使集中供养的五保户达到50多人。总投资630万元的镇卫生院病房大楼和110应急警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中心初中综合楼正在进行最后装

修,即将投入使用,城镇功能更加完善。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工业园区的承载力和吸纳力显著增强,村内企业不断向园区聚集,逐渐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支撑力强的骨干支柱企业。目前,入驻镇工业园区的企业已达到112家,总投资达8.7亿元,成为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龙头”。今年1—9月份,全镇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3437.2万

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50.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了58.9%和60.8%,自2003年以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增幅均在60%以上。新开工百万工程45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4个,过5000万元的3个。截止目前,共完成招商引资9.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5亿元。

2、依托优势产业,促进城镇繁荣发展

2006年初,我们决定建设5300米长的“十里花卉一条街”,辐射周边村庄,凡新建一个花卉大棚,由镇财政补助5000—10000元,大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新增高标准花卉超市100家,其中云汇、三恒、锋驰等3家花卉园艺公司投资额均超过200万元,名贵花木的自繁自育开始破题。目前,全镇的花卉专业村已达11个,花卉苗木种植面积约6000余亩,建成冬暖式花卉大棚300余个,高标准花卉超市260余家,从事花卉产业人员达到5000余人,每年可为农民增收3000余万元。市场的吸收,利益的驱使,政策的开放,使农民不再囿于有限的土地,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纷纷告别以往传统农业单

一、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进城入镇,建房经商。据统计,几年来全镇共有7000余名农村劳动力脱离传统种植方式,开始从事花卉、木器、餐饮、运输等产业,全镇个体工商业户达到1800余家,从业人员20000余人,有力的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农民人均纯收入迅速提高,2006年达到了5200元,今年预计可突破6500元。

随着城镇建设的繁荣,**农民的生活观念发生了转变,逐步告别了土坯房,向镇驻地聚集,实现了村民向居民的转变。投资4000万元的西苑花园小区,目前已入住360户居民。投资2000万元的八里河村居民点已经投入使用,投资3000万元的乔家村“乔新乐府”居民点一期工程即将投入使用,全镇新增楼房户2000余户。投资1200万元的蒙二村农民公寓楼群一期工程也已开工建设,**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旺盛的人气有效地刺激了商贸流通。我镇适时投资50万元将潴龙二路南段改造成商业步行街,投资200万元搬迁了**农贸市场,投资400万元、占地4000平方米的**超市已动工建设,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目前,**镇已逐渐形成了以八里河村为中心的商贸流通市场,以石河村为中心的花卉交易市场,以十里花卉一条街及潴龙河水系为中心的旅游观光带等。

3、强化管理宣传,引导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小城镇三分建设,七分管理。我们以争创省级卫生镇为总抓手,深入开展镇村卫生环境整治,投资100万元新购置了洒水车、道路清扫机、垃圾清运车等设备,创立卫生示范点10个,新建定点垃圾箱40余个;开展了规范出租车辆管理、制止“三乱”及乱设广告标牌等违规行为的专项治理;签订“三包”责任书3000余份,印发倡议书1000余份,明白纸5000余份,协调广电、网通、传输局将架空线路全部转入地下,镇村面貌明显改善。

针对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我镇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各村每新建一个门球场,由镇财政补助2000元。八里河、乔家等村都兴建了大小不等、特色各异的村庄公园和文化活动中心,适时引导各村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都建立了自己的文艺活动队,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通过宣传教育,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根本转变,旧的农村陋习被摈弃,讲文明、讲卫生蔚然成风,“以人为本、和谐文明、团结包容、诚实守信、奋进争先”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

两年来,我们通过抓小城镇建设,实现了农民向居民转变,企业向园区集中,物流向驻地集中,城镇集聚力明显增强。如今的**镇,路面宽阔平整,基础设施功能完备,绿树江花相互衬托,车辆行人川流不息,夜晚更是灯光璀璨,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小城镇变化带来的实惠,真正实现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各位领导,我镇的小城镇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先进兄弟单位相比,与领导和群众的期望值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全市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为契机,进一步依托地理优势,以“扮靓邹平东南门,当好对接排头兵”为目标,进一步加大投入,全力打造美丽富强、和谐文明、开放包容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型新**!

第三篇: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钢厂建设的思考

[摘要]:本文针对城市钢厂建设面临转型升级步伐缓慢、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等问题,重点分析城市钢厂建设滞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规划和投入不足、理念和管理差距等产生原因,提出转变观念,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环境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绿色发展,打造成为都市的名片;加大投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员行动,实现钢铁让城市更美好等推动城市钢厂建设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市钢厂 搬迁 转型 节能环保

一、前言

城市钢厂是指坐落在城市中心或者附近的钢厂。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统计,全国70多家大中型钢厂,位于省会及直辖市的有20家,城市钢厂39家。随着我国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出笼,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和调整规划出台,钢铁产业调整成为钢铁行业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一件大事,划明确“有序推进与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钢厂转型或搬迁”,2014年,列入搬迁城市钢厂有青钢、重钢、杭钢、石钢、合钢等5家,传闻中将要实施调整的南钢、济钢,搬迁调整一下子成了化解钢铁产能过剩和解决环保问题的根本。然而,钢铁企业是否有能力满足搬迁调整所需的巨大资金需求?搬迁后城市和企业能否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城市钢厂还有别的路可走,回答是肯定的,唐钢、太钢等城市钢厂成功转型升级案例给出答案。虽然规划中本身没有“一刀切”的意思,但是作为城市钢厂必须以低能耗、低污染、大循环的生产方式,谋求与城市和谐共生之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钢厂建设面临问题

1、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钢厂对转型升级缺乏全面规划,难以有条不紊实现企业转型升级,部分企业仍然在走依靠扩大规模摊薄固定成本的发展道路;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重引进、模仿,轻自主创新;城市钢厂与城市因为价值趋向、节能减排和环保的矛盾日益扩大;企业转型的方向有限、选择不多,区域内其他产业承载能力不足,钢铁企业转型发展的举措也存在同质化和重复建设的问题。

2、节能减排与环保滞后。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钢厂能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占用了城市大量的煤炭、电力等资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发展;一些城市钢厂环保设施落后,粉尘、噪音、废气、废水等各类污染物的排放与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存在差距,影响城市环境,去年20个发生雾霾的城市中,17个城市有钢铁企业,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悬在城市钢厂头上的一把利剑。

3、地方政府力推钢铁企业搬迁。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钢厂发展与城市功能定位出现偏差,传统的制造业已经逐渐淡出主流经济领域,而金融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兴起。对于这些城市而言,钢铁行业已经不再符合其城市发展定位和未来规划;一些地方政府希望用搬迁后留下的靠近市中心的土地来发展房地产行业,从中获取土地出让金和高额税收等;传统钢铁行业形象与生态城市发展不协调,政府监管日趋严格,实施严格环境执法。

4、城市居民更加关注环境。主要表现为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城市居民对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有了更大期盼,更加关注自己身体健康、更加关注自己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城市居民环保意识和法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主动参与到对环境监督之中,并对身边的污染说不,最特出的是我国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城市钢厂已经被居民区包围,因污染引发矛盾越来越明显。

三、城市钢厂建设滞后原因分析

1、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学习西方经验,本身是为了避免走弯路,可是我们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污染是伴随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现象,西方发达国家曾经也是从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上走过来的,因此,一些城市钢厂对于污染有一种“心安理得”心态,认为哪个钢厂没有污染,要想彻底解决节能减排和环保问题谈何容易,节能减排和环保投入会消耗成本,在当前钢铁行业严峻形势下,钢厂已经是入不敷出,怎么可能在这些项目上投入,更何况生态环境只是个面子工程而言;地方政府对城市钢厂的污染能怎么办?钢厂企业性质是国企、甚至是央企,要我们搬迁作为地方政府你有能力做到?钢厂投资都在上百亿、并且有庞大职工队伍,在倡导和谐社会背景下,你地方政府能奈我何。

2、存在规划和投入不足。规划是企业走向成功重要一环,在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战略,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及调整规划等一系列关于钢铁行业未来政策,陆续出台,为我国钢铁企业指明发展方向,但是,一些城市钢厂没有准确把握时机,始终在观望、在思考,在是否需要建、何时建设封闭式封闭料仓、煤仓和皮带通廊?地方政府真的会严格执行新标准吗?不能完全满足环保新标准真的会威胁到生存?他们始终在与政府、未来进行博弈。一些城市钢厂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这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落后于《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达到1.5%的目标;资金不足难以有效支撑转型,企业经营效益差,贷款难、贷款贵,难以为转型升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

3、存在理念和管理差距。做任何事,理念决定高度。一些城市钢厂发展理念始终停留在追求装备升级、规模化、经济效益最大化等初级阶段,没有将绿色钢铁、环境经营等作为企业发展战略,造成这些城市钢厂从管理到投入、从观念到行动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企业不愿意在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上下功夫,短视行为明显,企业一切活动始终围绕企业自身大生产;在管理上,没有强有力支撑绿色发展措施和手段,在生产和环保工作上,一手硬、一手软,绿色经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纳入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企业各项管理之中,城市钢厂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大。

四、城市钢厂建设对策与措施

1、转变观念,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明确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对冶金建材行业的要求,钢铁工业要严格控制总量扩张,优化品种结构,在品种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进展。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旋律。今年,新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十分苛刻,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已经成为钢铁工业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同时,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我们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因此,认清当前形势,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快速行动起来,顺应生态文明发展大势,这是城市钢厂生存发展基础,也是一个以社会责任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必须做到的事情。在环境危机“倒逼”城市钢厂生存的问题上,宝钢董事长徐乐江曾经说过,“对宝钢这样的央企,地方政府一定会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如果环保问题解决不了,解决不好,让你搬迁,你就没有理由留下。”

2、环境经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环境经营是指企业将环境作为经营战略的要素,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采购、开发、设计、制造、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将与环境问题相对应的战略逐渐具体化,减少在经营活动中所带来的环境负荷,并力求使其最小化。它与企业环境管理区别在于一个是组织对环境问题所实施的管理运营,是一个全面的、整体的、战略的概念,另一个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因此,城市钢厂从企业环境管理提升到环境经营战略层面,是城市钢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2009年8月,宝钢提出“环境经营”新体制,公司积极践行“环境经营”理念,专门策划了《环境经营工作推进方案》。2011年5月,宝钢在业内独家发布《绿色宣言》和《产品环境声明》,成为宝钢环境经营战略的行动纲领。并且建立了环境经营组织体系,以项目推进为载体,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使低碳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环境经营项目成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有力支撑。

3、绿色发展,打造成为都市的名片。

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传统的钢铁行业与城市发展定位出现较大矛盾,生态文明建设让城市环保压力加剧,处理问题矛头直指高排放钢铁等行业,“搬迁”成为处理城市钢厂的手段,其实不然,钢铁生产并不能与环境污染直接划等号,一方面没有钢铁企业也并不意味着城市的污染程度绝对会降低。以北京为例,被视为严重污染源的工业企业先后搬离了北京,但在此之后,北京的空气质量非但没有好转,雾霾反而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城市钢铁企业并未加重城市的污染程度,以唐钢为例,唐钢却经过一系列环境改造成为了唐山市的“绿洲”。唐钢厂区内的绿化率达到50%以上,厂区的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这些数据均好于唐山市区的整体水平。可见,城市钢厂只要经过一系列环保改造和厂区治理之后,钢铁企业不仅没有成为拖后腿的污点,甚至可以成为城市环境治理的亮点和名片,完全能够实现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在生存倒逼梅钢发展的今天,梅钢以绿色形象融入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突破,深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整治厂容绿化环境,控制废水排放和固废处置,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切实增强环境保护综合水平,全面防范环境风险,一方面使公司成为“清洁式、绿色型、生态化”的工业典型,真正与城市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使公司能为南京这个传统重工业城市在转型升级中积累经验、提供样板。因此,走绿色发展道路,创建一个处处是景观、具有鲜明特色的工业教育基地,成为城市亮点与名片是城市钢厂建设有效途径。

第四篇:关于吉首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思考

关于吉首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思考 当前,吉首市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经济、生态、资源协调发展极为重要。吉首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如何进一步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科学和谐快速发展,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面临的形势

1、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吉首市的经济结构。我市既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沿,能受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和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叠加影响。2009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8:64.3:20.9,三产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又较大。2009年我市高耗能的石油化工业和玻璃及电光源产业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35亿元,占八大产业的66.9%。长期以来,吉首市的工业经济发展形成的“两高一资”的发展模式引发了资源瓶颈效应、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大力、用实招、出重拳调整工业经济结构。一方面坚持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和发展低消耗、无污染或污染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用可持续的眼光审视吉首市环境承载力。一座城市就像在大海上航行的轮船,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对城市规模进行科学调控,城市就会超出其承载能力,随之而来将会导致城市环境恶化,市民生存质量下降。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吉首市的化工、冶金等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就意味着“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将与这座城市长期并存,治理和防止污染的任务将任重而道远。另外,部分企业偷排、个别“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新上项目不执行《环评法》,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一方面给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我们要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目光,做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节约型增长方式,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重点

1、大力节约能源。目前,我市处在资源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在积极寻求、发展接替产业,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国家节能专项规划,大力实施替代石油、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积极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优先发展城市公交系统,控制高耗油汽车的购置和使用。消费方面,要大力推广节能型空调、冰箱、照明等家电产品,最大限度地减少电力消耗和浪费。市郊农村要大力发展沼气,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和生物能,多途径弥补电、煤、油等传统能源的缺口。

2、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要坚持把节约用地、合理用地、集约用地作为建设节约型城市的重要内容。应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要求,修订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完善土地使用市场准入制度,构建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市场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重点要盘活城市土地存量,挖掘用地潜力,讲究用地效益,依法盘活闲置的土地资源。推进工业园区的标准厂房建设,鼓励工业企业通过提高容积率、增加建设密度等办法解决企业发展的用地短缺问题。

3、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途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表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必然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我市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最小化,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三赢”发展。

三、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要持续不断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资源节约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切实树立节约意识,倡导节约文明,进一步浓厚建设节约型友好型城市的氛围。

2、政府部门率先垂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政府应做表率,成为建设节约型友好型城市的代言人,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要积极解放思想,克服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发展速度轻能源消耗的观念。作为政府部门,就应该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的协调好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降低第二产业工业中耗能高而产出低的行业所占比重上。具体到吉首市来说,应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在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信息通讯、现代物流等新兴的第三产业,使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50%左右。在工业经济中,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消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

4、增强城市环境的承载力。我们要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加快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加强工业园区生态链和生态网建设,以规模企业、支柱产业为重点,积极引进清洁生产、环境工程、废物资源化等技术和项目,形成上下关联、生产衔接、功能互补的高集聚产业链,努力打造生态示范园区。还要以建设全国生态市为龙头,以经济持续增长、环境不断改善为目标,大力加强环境建设及其体制创新,努力实现天人合一,和谐发展。

5、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撑体系。在监管方面,要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监督管理机制,加强节能执法工作,做到公开、公正、及时、有效,严肃查处各种浪费资源的做法和行为,强力推动全市资源节约的开展,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实现自我教育提高的有效途径,它即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改善城乡的环境面貌,建设生态文明,更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

围绕治城育人和城乡共建两大主题,以提升文明程度为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建成三级文明单位424个,占单位总数的近90%,哈图布呼镇两届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全市已连续三次通过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的验收,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按照地委年初的工作要求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市力争于2010年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标准很高,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七大内容,要实现创建目标,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树立信心,作百倍努力,更要从现在开始,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创建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靠哪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任务,而是需举全市之力,上下齐心协力谋大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要把创建工作同推动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同凝心聚力、实现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建设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强市”,与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大发展,要充分发挥文明委成员的作用,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机制,狠抓落实,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提升素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提升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在抓好每年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同时,把“一日”三文明教育工作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好文明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特别是各街道办事处的文明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以市民群众教育引导、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为内容,抓出成效,办出特色。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舆论宣传、引导监督的作用,弘扬正气,传播文明,曝光陋习,引领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起讲文明、讲礼貌、知荣辱、树新风,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市文明委拟在明年春天组织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广,以此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以达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目的。

三、围绕优化环境,打造诚信**

诚信即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美德,一个城市有了诚信,就会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要把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抓好抓实,在打造诚信**上,要有新举措,着力构建以市场准则为基石,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为重点,以做好服务窗口,执法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农村信用联社等部门的诚信服务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诚信部门、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诚信公民、信用乡镇(村)模范还贷户的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人人参与,共铸诚信”的良好局面。工商、执法、教育部门,信用联社要积极做好宣传牵头,引导作用,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以丰硕的成果树立文明诚信**新形象,推动诚信**建设工作。

四、围绕“六大”创建,加强日常管理,提升创建水平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级文明单位424个,占单位总数的近90%,其中自治区级62个,地区级129个,从数量上看,地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只占创建数的48%,从结构上看,城区单位占比例较大,农村只占17.5 %,所以,加强文明单位日常监督管理,提高创建质量,重视侧重农村创建工作的指导极为重要。一是要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对文明单位监管、检查、指导、管理,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要坚持对三级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对一些领导不重视,群众活动少,经济效益差,管理工作滑坡的文明单位予以清理摘牌,维护文明单位的声誉;三是坚持深入基层,分类指导,定期检查文明单位开展工作情况,巩固创建成果;四是加强文明单位监督,除单位自行公示外,坚持对新申报和届满的单位在媒体或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扩大监督面;五是发现亮点培育典型,力推一批领导重视,环境优良、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业绩突出社会信誉高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再上新台阶,以此推动全市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五、围绕乡村文明建设,抓好农村创建工作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来开展,结合今冬明春开展的科技支冬活动,要重在巩固“五清”工作成果上下功夫,在促进乡村文明上作文章,要充分发挥农村团组

织、妇代会的作用,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除陋习、树新风、铸诚信为内容,组织农村青年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宣传活动,把“四在农家”、“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规范创评,抓出成效,要通过建立规范的先进典型的光荣榜、星级榜,列入农村宣传文化墙等形式,广为宣传创建先进典型,激励农牧民群众争创文明户,争当新农民,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六、围绕培养下一代,做好未成人教育工作

协调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工作内容,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下一代,把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的接班人作为工作目标,创新载体,探索方法,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丰富德育教育,德育实践的内容,在实践中要重视学生品德教育和老师师德养成,达到以师德带生德,以生德促师德的效果,在工作中要加强与关工委、教育、文化等主官部门的统力合作,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发挥学校主阵地和社区家长学校的引导作用,总结挖掘未成年人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案例,并及时加以推广。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新格局,推动未成年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下载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温江区建设生态园林型城市的思考[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立法思考

    关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立法思考武汉市人大常委会法规二处处长庞少华2007年底,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对武汉......

    率先建设两型城市浅谈(精选5篇)

    长沙率先建设两型城市三问谢湘明正当我国实施新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即将拉开序幕之时,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基本建成两型城市的目标。本文试图谈谈这一话......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关于建设海绵城市的思考 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

    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几点思考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

    关于加强城市管理体系建设的思考

    为适应现代化城市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密云城市化进程,解决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一头重一头轻”,发展不平衡问题,县委县政府对我县城市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对城市管理工......

    对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

    对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摘要:有恒产者有恒心,安居才能乐业。住房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必要的条件。保证农民工在城市的基本住房条件,是维护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也能......

    建设旅游型小城镇思考5篇

    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农村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农村的城镇化,而农村的城镇化又依赖于小城镇的发展。小城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

    对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文化形象管理的几点思考

    构建和谐城市 近年来,城市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城市不仅是决定一个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还是影响该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途径。社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