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教师因素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河南12所高职院校240名教师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更新观念,准确把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内涵;必须加强学习,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素质.在此基础上,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示范作用。
关键词:河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教师
中图分类号: g8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3-00-02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学生有直接导向作用。深刻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处于校园体育文化中的主体包括校领导、教师(体育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和学生。他们对体育的认识层次、情感、投入程度、投入方式等是建设好校园体育文化的关键因素。他们对体育的认可、支持程度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笔者就校领导、体育教师、其他学科教师做一些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河南省12所高职院校的240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询和阅读相关资料,为本课题的论述提供体育理论上的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发放教师问卷240份,回收230份,其中有效问卷222份,有效率92.5%。
(三)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数据主要运用excel数据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主管领导的调查与分析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主管体育的校领导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者,他们的办学指导思想、行政决策等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与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具体营造。因此,主管体育的校领导首先要提高对体育的认识,要明白体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充分认识学校体育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的系统。
从调查表(见表3-1)可以看出:主管体育的学校领导已经把体育作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加以设置,有67.5%的学校领导定期召开体育工作研讨会,且对学校体育建设有长远规划,这为河南省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体育教师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担负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学生体质、帮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的重任,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帅。
笔者通过查阅各校在校学生人数及体育教师人数,12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比值为1:232,师生比过大,教学工作繁重。这一比值与国家教育部要求的比值l:120一150相比,已大大超过最高限值。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从教师的职称结构看,以讲师为主,高职称占21.8%,而正高仅占1.8%,高级职称偏低。从教师的学历结构看,以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为主,目前还没有一名博士研究生在高职院校中从事体育教师工作。从教师的年龄结构看,目前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年龄主要在31-40岁之间。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已完成了新老交替的过程,呈现出教师年轻化的特点。这主要是因为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多,相对应教师人数也得到增加的结果,在体育教师总数中有20%是近几年新进人员,这批新鲜血液的注入再加上50年代、60年代毕业的老教师的相继退休,使得教师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有利于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形成和掌握。第二,从(图
2、图4)可以看出,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比较显著,教师的个性品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学生能够把老师当作朋友。表明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比较高附有爱心、深受学生喜欢,能够很好的与学生相互沟通。他们的个性、品质以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所以体育教师应时刻加强自身修养。第三,从(图
1、图3)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的只占28.6%,在体育课堂之外与学生一起活动的时间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效果,这就使教师对学生的示范教育作用大打折。学生锻炼时不能充分应用在体育课上所学的技术,学习氛围较差,直接限制他们体育技术的精益求精和体育观念更新,影响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建设校园体育文化。
四、河南省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和在体育活动中身体力行不够
河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逐步趋向年轻化,且是一支富有爱心,深受学生喜欢的队伍、但年轻教师继续教育不够,造成学术氛围差,运动技术仍停留在原来所学的层次上,交流机会少,闭关自守,体育理念落后,影响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丰富,导致作为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主力军缺乏创造性。大部分的体育教师很少和学生一起活动,这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大缺憾。
(二)其他学科教师体育健身意识差
作为学生表率的其他学科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也应十分关心学生的身体是否健康。但他们大多数认为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影响学习成绩,很少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他们本身也很少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体育教学
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体育观念对学生的体育观和体育意识的形成、对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的培养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掌握1一2项体育锻炼项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工体育”价值观,明确“终身体育”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对体育活动及其效能的感知认识和良好的全面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意识参加体育活动为他们带来学习的动力和精神活力,认识到体育的价值,最终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
(二)增强其他学科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其他学科教师在学校教学队伍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他们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其他学科教师要坚持和学生们一起锻炼,言传身教,为人师表。这对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接受,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的激发都会起到良好作用。同时要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发挥学生榜样的示范作用,使学生在锻炼中形成稳固良好的心理需要和锻炼习惯。
第二篇: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不断丰富、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教育的深刻内涵,加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在追求条件、制度或机制建设之后另一个重要的建设内容。如何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目前高职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加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校园文化是一个多种成分参加,多种层次组合,多项内容构成的综合工程,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启迪促进、规范约束、心理构建、群体凝聚及社会辐射等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场”,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是一个学校的精髓与灵魂。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在经历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战略转变期,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二)校园文化建设是提升学院现代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
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既具有亚文化属性,又具有管理属性,属于管理学的范畴。西方管理科学把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分为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科学文化管理五个阶段。校园文化是将文化的特点和规律渗透于校园管理之中,以人文修养和自我管理素质提高为基本途径,以学校核心价值理念体系培育为主要内容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属于文化管理的范畴,它不同于传统刚性的管卡压式的管理方式,也不同于单纯的物质引导管理方式,而是一种用文化进行管理的方式,重内在启发,重文化环境的熏陶,重文化氛围的感染。建设具有管理属性的校园文化是现代管理学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院现代管理水平的基本途径。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时间短但发展迅猛,一些高职院校片面强调规模发展,对校园文化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出现重形式、制度、物质,轻内容、理念、精神的现象。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理解出现偏差,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用文体活动、党群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代替校园文化建设,而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操作实施的极少。
(二)忽视校园文化内涵的塑造
有的学校大力塑造“文化”形象,如统一的校歌、校标、服装,提出一些响亮口号等,校园文化过于形式化,忽视了校园文化内涵的建设,没有使校园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内化于心,成为师生员工实实在在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没有真实地反映学校被师生员工认可的价值取向、理念,从而起不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也产生不了深远影响。
(三)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不准
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定位上脱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特色,要么“高移”,一味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要么“低移”,只是中职学校的改头换面,违背了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模仿性、实效性、长期性的特点,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模式尚未建立起来。还有一些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出现偏差,人才培养目标出现错位“,市场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校园中流行蔓延,校园文化的功利性、实用性色彩浓厚,过分提倡科学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而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从事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思想、方法以及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的“职业人”未有效培养。
(四)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未建立起来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企业稳定、持续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未真正形成,学生顶岗实习难度大,学校教学要求与企业需求不一致,学生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建立在双向开放、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未真正建立起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不明显。
三、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建构
(一)准确定位,建设体现高等性和职业性的校园文化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高等性。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其校园文化自然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在其建设过程中必然要遵循高校校园文化的一般原则,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二是职业性。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更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二)群策群力,研究并实施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战略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工作,其立足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这就需要全校上下群策群力,研究并实施校园文化战略。一是学校领导要有明确的、端正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要深刻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明确高职校园文化的特色,深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以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内在依据,找准校园文化的坐标,着眼长远,科学合理地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二是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体系框架,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基本内容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三个工作机制。三个基本内容就是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工作机制就是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工作指导和载体支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三是积极打造人文教育的舆论环境,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开展人文教育的优秀典型,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示范带头作用。四是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整合所有力量,共同创造、维护和提升校园文化。
(三)创新思路,建构职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校园文化
人文素质的形成必须通过感受体悟和养成教育,即职业人文教育来实现,如何在高职院校中实施有效的具有高职特色的职业人文教育已成为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和重要的实践命题。高职院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在职业人文教育中突出人文知识的熏陶,促进学生进行人文反思,唤醒学生内在的人文需要,把学到的职业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塑造出高尚的人文精神和高品位的思想素养。
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通过已有知识和技能的类化迁移,使相关能力得到发展和整合,这就离不开特定的职业性实践活动或模拟的职业情境。校园中丰富多彩的职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是职业情操熏陶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师生置身于学术实践氛围中,通过感
受、模仿、实验等,逐渐养成注意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浓厚的职业兴趣,诱导学生对专业技术、技能的执著追求。建设一个宽松、便利,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开放性实验实习环境,营造工程技术实践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设立开放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各类考点可以为学生获取多种职业技能证书创造良好条件;设立工厂模式的教学环境,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
(四)突出特色,建立与企业文化结合的校园文化
融入企业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特点,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统一是高职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学习研究企业文化。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经过多年的建设,其理论与实践相对成熟。而高职校园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校园文化建设处于探索之中。高职院校应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符合学院实际的校园文化。学校层面可组织专门研究机构,系部层面可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究,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到优秀企业学习、感受企业文化,为高职学生开设企业文化课程及相关人文课程,学习企业文化的内容,并进行与此相关的职业素质训练。
走出去,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学校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对接,全面了解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对员工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重点培养学生的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校园就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及早地提升职业素养。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感知企业文化,领略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求与特点。真正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有机结合,营造全新的育人环境,促进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融。
请进来,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诚邀企业的管理精英、技术精英、营销精英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定期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对学生进行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征求企业精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书面意见和想法;成立有优秀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全面参与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职业训练活动,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氛围。按照企业车间模型包装学校实训实习场地,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在学校实训实习场地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按照企业工人包装学生,统一穿上实训服(厂服)、带上工具包,凭胸卡、报到卡进车间上岗。同时加强对“员工”组织纪律性的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不得迟到早退,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上岗生产,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第三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模式与探究 吴小敏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意义.本文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定位,提出如何创新性建设高职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重要性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创新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定位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大学作为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应具有文化品位、独立品格价值追求,更应注重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追求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文化,为培养合格职业人才创造优良环境。
二、高职学院校园文化主要建设内容和实施途径
(一)精神文化(核心和最高目标)
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全体人员长期或短期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的总和,例如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坚持学院办学理念,大力弘扬学院优良传统,使广大师生员工铭记校风、校训,使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和校风、校训发扬光大。这既是学校保持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迫切需要,更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活力的动力和源泉。
1.坚持办学理念。办学理念,反映了一个学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是学校今后办学和发展的基本理念,也是全校师生员工建设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的共同思想基础。
要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加强对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战略发展规划的宣传和教育,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工作指南和自觉行动。通过校园环境以及主要宣传阵地、重要宣传品等多种形式来反映办学理念的具体内容,让师生在日常环境中耳濡目染.
2.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优良传统,树立核心价值观。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业,师生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不断铸造凝练的。“自强不息、求是创新”的精神,是全体师生今后继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学院.的文化内核。
要继承弘扬学院优良传统,可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出版新生特刊,发挥校史的教育作用,编写校史,建立荣誉展览室,适时开展校庆活动。宣传学校优良传统,办学历程和重大成就,促进师生爱 校、荣校。
3.铭记校训--厚德润物。校训寓示做人做事要博学笃行,厚积薄发,自强不息,永不停止。“厚德润物”的校训是广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广泛认同的行为准则。
4.注重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是学校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学校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建设主要包括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
重视教风建设--.“诲人不倦”。教师的职责要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在教育学生中要有热情,有耐心;“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高职学生的生源特点要求教师教育学生尤其要注意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校的各项政策要充分体现对教师发展的关怀和支持,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强化学风建设--学以致用。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行为规范体系,严格管理特别是考试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进取的信心,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我管理能力和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努力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学风。
5.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以及与人为善、宽宏大度的胸怀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要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
(二)物质文化(基础载体)
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总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她是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
1.加强校园设施建设。按照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学校整体规划,加强校园建设,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按照既有齐全的现代化功能,又有较高的审美价值的原则,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形成独特的建筑文化风格。
根据学校的文化建设需要,规划、建设好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等场所,逐步形成“三中心”--科技创业中心、学生活动中心、实训中心.进一步完善宣传橱窗、报刊亭、广播站等设施,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良好的条件。
2.重视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学校对各种宣传媒体资源要进行有效的整合,充分发挥学校主要宣传载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逐步完善具有广州职业技术学院特点的校园标识系统。强化全校各单位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学校形象标识意识。倡导师生佩蛾校徽、校牌,倡导学生统一校服,谱写校歌,鼓励师生传唱,激励师生热爱学校。学校产业产品的标识、交通工具的标识都可印上无声的文化,无声中加强院校的对外宣传。
3.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学校的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要形象鲜明、造型优美。校园建筑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中要设置具有文化内涵和教育意配套设施,使之既能展示学校的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
重视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做好校园的环境美化建设规划,分步实施并加强管理。校园内的楼、路、灯、教室、实训基地、广场、设备仪器等都可以校名人名、企业命名,还可增加名人雕塑.醒目的标语,处处营造优美、自然、和谐、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环境。
(三)制度文化(内容本体)
校园制度文化是高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总和,例如包括在办学过程中,与学校有相互关系的外界建立的有关机制,学校内部各种规章制度,是保证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各项活动正常进行的机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健全学校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高等学校制度,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治校的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按照依法治校和以人为本的精神,逐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
2.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重视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和贯彻实施。第一,入学初期.全院统一学习《学院学生成绩考核管理办法》、《学院学生综合测评条例》、《学院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院学生宿舍管理规定》,并在军训结束后考评;第二,分部门组织学生干部干事学习《学院团委工作条例》、《学院学生会工作条例》《学院学生活动管理规定》等;第三,学生个人可根据自身需要了解《学院办理“绿色通道”规定》、学院勤工助学管理暂行规定等。通过以上学习,逐步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素质,外化为师生的行为。
3.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坚持依法治校,认真开展校务公开工作,高度重视专家教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咨询作用,充分发扬民主,自觉接受监督,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营造浓厚的民主、法制的文化氛围。
4.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要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学校各种学术活动,文化活动、表彰活动、庆典仪式等,使之制度化、规范化,既隆重、热烈、简朴,又富有特色。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军训汇报表演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脾,激励师生珍视荣誉。
(四)行为文化(具体表现)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等.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学校只是倡导者,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完全成了主体,只有把三者协调起来,把主体与主导者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尤其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去,才会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实操技能。加强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应该从以下途径着手:
1.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活动,开展文明修身活动,引导学生养成文明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2.丰富文化活动。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积极开展”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专业技能大赛,坚持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提高校园科技、文化、体育活动的品味,提高活动的参与率和覆盖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3.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支持科技类社团建设,支持学生社团按照章程开展活动,为社团组织选配好指导老师,积极为社团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使之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4.加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组建直接面向公寓开展活动的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公寓开展以心理咨询和辅导为重点各类咨询服务;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宿舍、文明楼道、文明楼栋活动。
5.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用先进的文化主动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创建德育专题网站,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加强新闻网建设,加强各单位网页的统一管理和建设. 选自:《职教新观察》2008年10月
第四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建议论文
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体育习惯的重要载体
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但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大多高校的体育课授课时间每周一般为2个学时,大约在2小时以内,但要高校体育完成“提高学生体质、增长学生体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体育精神、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等如此众多的内容,仅靠每周2学时的体育授课时间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校园体育文化此时就能完全履行好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历史重任,因为校园体育文化它会时刻影响、伴随、浸润着高等学校内的每一个成员,运动场上的激情呐喊、校园内的各色运动图片、宿舍周围的运动器材等所有这些,都会时时刻刻为学生传递着正能量,它的教育时间、空间、和影响范围,要远远大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2、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长期工作,各个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我校作为一所新建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因地制宜的建设自己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
2.1、大力加强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主要指校园中各种可见的、有形的和自然状态的文化,它们集中显示于校园内的不同空间,它蕴涵着学校群体的文化特色、专业特点、精神风貌、审美情趣、价值趋向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校身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全省高校的整体硬件设备水平较高,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我校现有的体育硬件设施确实存在着极大的提升空间,为此学校必须尽快建造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和设施,有效地保证体育教学和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这里的物质现代化不仅仅指拥有现代化的场馆设施,同时还包括如何利用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对现有运动设施和场地的合理布置、优化、利用等,从而保证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更大的使用效能。
2.2、强化校园体育意识的建设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主体是全校师生,服务对象是面向全校,间接服务社会。因此,校园体育文化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应该在“人”身上下功夫。人对体育的认识、观念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的体系,即人的体育意识,才是其最终能否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体育意识包涵着全体师生对体育观念的认识、对体育精神的理解、对体育道德遵守与传承,所有这些又构成了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主要因素,决定着现代校园体育文化的走向。因此,体育意识建设,是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校园体育意识的现代化,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自发地、快乐地、持续地喜爱并参与体育活动,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修养品德、锻炼意志,最终形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运用多样的手段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验、分享运动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校园体育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的各项体育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设体育意识文化和体育物质文化的重要条件。现代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文化的保驾护航保障,体育制度的建设要体现人性化,确保合法、合情、合理,符合实际需要,强调制度的长效机制建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3、加强全员体育综合素质的培养
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保证,他们的办学理念与指导思想,决定了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进程与方向。为此,学校领导必须适时关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进程,及时了解国家相关的高校体育发展要求,协调各部门适时开展工作。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其它部门以及专业老师、辅导员也要给予高度的关注与支持,因此,提高他们的综合体育素质,是校园顺利实施体育文化建设的保证。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体育知识水平、策划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倾向、专业特长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和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展业务能力、丰富人文知识,强化他们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尤为重要。
2.4、注重学生兴趣地培养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全面实施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各种单项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校运会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为此,在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运用多种途径,全方位地去展开与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综合效益。要十分重视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应对学生的体育行为、运动效果做出适时而积极地评价,通过各种表扬、激励手段进一步巩固强化学生已形成的锻炼习惯。要不失时机的发挥学生体育积极分子的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建立“自学自练”的良好学习氛围。同时由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在技术传授、项目选择、教学地点等方面一定要考虑到女生的心理特点,鼓励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发放问卷、深度访谈等形式,及时了解女生对于体育的理解、需求等问题,在充分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一些符合女生特点的体育项目,从而达到吸引女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例如,健美操、形体操、交谊舞、瑜珈、跳绳、气排球类等项目。同时我们必须时刻注意把文化教育与运动项目相结合,在开展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通过板报、展台、校园广播、网络、讲座等形式,进行体育新闻、体育常识、体育竞技、体育明星、健身常识等方面的理论宣传,在体育课的教育当中也要有意识地增加文化知识的内容,如生物力学、运动解剖、体育经济学、体育哲学、生物力学等内容,通过多学科的交叉学习、相互渗透,更好地体现体育多元化、综合性的特点。
2.5、增设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
做为一所新建高校,学校体育运动的环境建设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尽快缩短与其他高校在体育硬件设施上的差距,我们可以采取“弯道超车”的战术,在突出自身特点上下功夫,校园内山地较多、道路起伏较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开展“定向运动、山地自行车、野外生存、徒步、滑板、轮滑、小轮车”等青年十分喜闻乐见的“时尚运动”,这样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同时又能极大地吸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综上所述,作为特定的环境创造出来的校园体育文化,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也绝不仅仅是为学校师生服务的,它必须是一个与社会适时沟通的开放系统,既要及时吸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精髓,又要时时履行服务全体大众的社会使命。
第五篇: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河南是人口大省,历年来高考人数高举全国前列,而河南的211大学却仅有一所,差距之大显而易见。在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上,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应进一步加大对河南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和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继续支持郑州大学建设全国一流综合性大学,对河南大学实行省部共建,等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河南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河南人口、经济、高等教育现状看全国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严重失衡。
一、从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的基本情况看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的不均衡 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使其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为中国21世纪的发展培养、积聚各行各业所需的高素质骨干人才和解决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并使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就是国家按照“一部一校”、“一省一校”等原则实施的“211工程”高等教育重点建设项目。
为此,财政部从1996年起投入大量财力,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大成绩。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大学,在学科建设、课题申报、人才培养、毕业生分配、国际交流等方面都享受许多特殊政策。而没有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大学,不仅无法获得大量的办学经费,而且也无法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支持,发展受到严重限制。
最初经原国家计委(现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立项的“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共99所,后调整合并8所,后又不断增加目前实为112所。从“211工程”建设大学的地域布局来看,是不平衡的。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山东、四川、湖南、广东、陕西、天津、辽宁、吉林乃至黑龙江等省区都有多所“211工程”建设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强省。而处于中华文明发祥地的中原地带的河南省,虽然拥有1亿人口,可是只有一所“211工程”建设大学,与人口较少、或者处于边远地区的省区,如河北、山西、江西、广西、云南、甘肃、内蒙古、浙江、新疆一样,这对于处于经济高度发展的河南省来说,显得有些不公平。这种现状对于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带动作用明显不足,难以实现全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河南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满足不了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文化的需求;满足不了河南应走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前列的需求。从全国高等教育的布局来看,也不利于全国高等教育协调、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折射出全国高等教育布局的严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