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准: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时间:2019-05-15 03:4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顾准: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顾准: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第一篇:顾准: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顾准: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一、基督教的历史背景

基督教是从犹太教的反对派开始的。

以色列━━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从一般的古代史着作中找到它的梗概。大体说来:

1、4000年前的巴勒斯坦,本是苏美尔━━巴比伦文明影响之下的诸古代民族并存的地区,在其中兴起了以色列━━犹太民族。这个民族征服了迦南,有过一段同民族内诸部族不相统属的时期。後来,强有力的部族出现了“士师”(《旧约》有《士师记》)即法官,是强有力的部族首领,逐渐经过征服吞并,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的统一王国,即《旧约》着重描写的扫罗、大卫、所罗门三王时期。(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以色列━━犹太民族的统一,和她所占地区是商队贸易的通商要道有关系。商业在西方文明的起源上总占重要地位,这是值得注意的。

2、以色列━━犹太王国好景不长。她太小,抵抗不了帝国的征服。公元前597年,这个王国的首都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王国所攻破,大部分首都居民(也许还有她的首都以外的居民)被迫移往巴比伦。这是这个民族的第一次民族流放;以後她还多次被流放过,直到她成为一个没有祖国的,流徙於全世界各地的流亡民族为止。

世界上的小民族遭到这种国破家亡,流徙各地的命运的,可以说不胜数计。他们几乎无例外地一经流放,民族就灭亡了。并不是死完了,死是死不完的,总剩下一些;只是有的剩得多,有的剩得少就是了。问题是剩下的被同化了,於是这个民族就不存在了。唯一的例外是犹太人。

3、犹太人有自己的民族宗教。按《旧约》的记载,当他们留在他们自己祖国的时候,他们对自己民族宗教的态度是不虔诚的,许多人“崇拜偶像”。可是,他们被流放到巴比伦去以後,他们中间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知识分子只能是祭司兼历史家)却着手系统地编写起他们民族宗教的圣典来了。学术界一致地、无异议地认定,《旧约》最前面的五篇:《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即追叙他们的民族的起源,和他们第一个民族英雄摩西,怎样把全民族人从埃及的依附者的地位中脱身出来,怎样经过从埃及━━西奈半岛━━巴勒斯坦的长征,征服迦南的历史神话,所谓摩西五书,是他们建国以後第一次被征服流放在巴比伦时编写出来的。

《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巴比伦征服以前,犹太教已经有过一些经典,它的完备化,是流放巴比伦时期搞成功的。

犹太人被巴比伦征服以後,又曾经恢复过他们的国家,不久又被波斯、亚历山大、罗马征服。有过多次民族起义。罗马帝国初期,亦即基督教兴起的时期,还有过一次轰轰烈烈的“玛加比”兄弟的起义,当然是被扑灭了。基督教兴起的时期,犹太是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摆脱罗马帝国统治是民族的愿望,然而犹太教的上层是妥协派。

犹太虽然复国了,其大多数被流放的人民散之四方做买卖去了。复国後的耶路撒冷,事实 上成了散处四方的犹太人━━犹太教徒的宗教中心。

4、犹太教义的特色:

A、民族战神的一神教《旧约》中的上帝耶和华(据说正确的译音应该是耶威)是以色列━━犹太民族的战神,是保佑民族和外族作战取胜的神,而且,除了这个神而外,再也没有第二个神。以色列━━犹太民族和他民族作战曾经胜利过,这就是他们征服迦南地区的时候。可是,在征服中他们也吃过败仗,以後的记录更惨,只有败仗,没有胜仗了。怎样解释呢? 失败是背叛耶和华的结果。这种解释,奇怪得很,很灵。而且,这不仅是犹太人保持其民族不被同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成为後起的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神教的特点,和当时的文明民族的希腊、罗马是迥然不同的。希腊宗教没有经典,只有神话,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个大家族,他们和她们有七情六欲,也犯罪,而且也受命运的支配。罗马的宗教,几乎全盘承袭希腊,不过把人名改一下(例如,宙斯,改成朱庇特Jupiter)。

可是,一神教比多神教严肃得多。犹太教之所以和希腊思想合流而成为基督教,一神教的因素是个重要因素。

B、反对偶像崇拜 希腊、罗马的神,是艺术的对像。金星━━爱神维纳斯,被雕成一个最典型的少妇裸体像。在我的青春期,走过店铺陈列的维纳斯雕像的最粗劣的仿制品的时候,实在禁不住目迷神眩。当时还有许多民族的神是动物,《旧约》中耶和华最严厉责备的偶像崇拜,是崇拜圣牛━━以金子铸成的圣牛像。(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犹太教的耶和华,绝对禁止画成画像。耶和华在西奈山上向摩西显现,吩咐他布置的(不是建筑,而是布置一个帐幔,因为那时的以色列入,还在向迦南进军途中━━其实是他们上古游牧生活的反映)至圣所里的至圣物,是“约柜”,是上帝吩咐摩西传布的“十诫”的文字记录(写在一块石版上)的存储木柜。

上帝没有形像,後来的宗教哲学家把它解释为全知全能的上帝不可具备“有限”的人的形体。这又是它和希腊思想的接触点。

後代的基督教传教师,画成耶稣和圣母的画像,人们要向之顶礼膜拜,宗教的哲学家们斥之为异教风尚。虽然如此,基督教终究是没有上帝的画像━━像我们的玉皇大帝之类的。伊斯兰教也承袭了这种传统。(附带说说,伊斯兰教的教义,在许多地方承袭了犹太━━基督教义。不同处是,基督教宣扬爱,它宣扬征服。)

C、以色列━━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 这是民族的战神━━上帝的本来特色,因为强烈的民族情绪,一向具备着发展到征服世界上一切民族这麽一个至高点的。问题是,选民的观念,在以色列━━犹太被征服後,散处四方以後,还强烈地保持下去。於是,以犹太人的现实主义来说,它变成了分散、无祖国状况下保持民族团结,保持民族特色,不被同化的一个重要武器了。(还不止此。选民观念,逐渐转化成为一种现代的伦理观念:不是选民征服一切人,而是选民解放一切人的那种观念。不过,这到後面再说吧。(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D、严峻的戒律 始见於西奈山的“十诫”,见《旧约·申命记》:“

一、除我以外,不许有别的神;

二、不可崇拜任何偶像;

三、不可妄称耶和华的名;

四、安息日;

五、孝敬父母;

六、不可杀人;

七、不可奸淫;

八、不可偷盗;

九、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

十、不可贪恋别人的房屋、妻子、仆婢、牛驴及其一切所有的。”

其中的第九诫,不久前有人向我慨叹过,中国并无此传统。

诫命多得很。後来成为犹太教徒特色的,有一定要割包皮(叫做割礼),不准吃猪肉,不准吃一切动物的血,不准吃无鳞的鱼等等。这些戒律,後来发展成为犹太人的法律体系。犹太人的律法师,是兼具人间的权威和神的权威的。马克思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律法师;不过也许已经兼任了当时鲁士的律师,而且也十分文明化了。

5、帝国罗马初期犹太人渴求解放和弭赛亚的预言。

帝国罗马初期,犹太人处在以下状况中:

甲、犹太人已是散布在罗马世界的买卖人;

乙、耶路撒冷和周围的犹太区是罗马的领土。散处在世界的犹太人以耶路撒冷为犹太教圣地,有许多捐献,这个城市很富。

丙、犹太本土不久前经历了一次玛加比兄弟的民族起义,十分壮烈,失败了。

於是,在犹太人中传布着一种弭赛亚的预言,大致是说,犹太人中将要出来一个像古代名王大卫那样的民族救主,实现“上帝的国”,压迫以色列的人都被毁灭,弭赛亚诞登大宝,世界各处都会有蜜、奶、酒像水一样流的丰饶境况。这种传说━━预言毫不奇怪,我们在我国的宗教性的农民暴动中都看见过。耶稣基督就是应这种预言出来担当弭赛亚任务的角色。基督这个字,就是希腊字的弭赛亚。《新约》的四福音书,就是实在或想像中的一次民族起义流产,其领袖被捕处死的神话化了记录。(附带说说,当时罗马帝国处死叛乱分子,把他们钉在十字架上挂起来,是一种极其通行的办法。)

这次民族起义失败了。可是起义的馀党(即十二门徒)还在,他们继续宣传起义的纲领。而且因为起义的失败,是罗马统治者和当权的犹太教领袖合作的结果,继续宣传起义,其矛头也针对犹太教。不久,起义纲领中的反罗马成分全被抹掉,亦即政治成分全被抹掉,只剩下反犹太教的宗教成分。“破中有立”,一个新的教义系统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基督教。

6、原始基督教的教义:

A、耶稣复活和弭赛亚的千年王国 最初,新宗教的教义,着重在宣传耶稣这个弭赛亚,是上帝遣来的他的儿子,是神人。他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了,可是,死後第三天已经第一次复活,并向他们的门徒显现了。这还不过是序幕。不久,他还要第二次复活。第二次复活的时候,一切埋在地下的“义人”(也许是死难烈士吧)都要复活,於是要建立起一个“千年王国”。这个千年王国的最初的涵义,也许仍然是以色列人的王国,不过,不久,它的意思就完全变了。

B、爱和传道 可是,当时的罗马帝国太强大,宣传斗争,号召斗争,那是以卵击石。运动需要坚持,需要召募皈依者,因此要宣扬爱。《新约》记载耶稣事迹的福音书,已经在强调“爱你的邻人”,要在被压迫群众中扩大新宗教的信徒,更加需要强调爱。於是基督教比之犹太教,亦即《新约》比之《旧约》,强调爱,强调通过爱的精神来布道,来扩大信徒,而不是民族战神的宗教,不是征服之神的宗教了。

不过,“选民”的基本观念还在。现在,不再是老命题“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而是新命题:“信主的是上帝的选民。”

C、消费共产主义 适应於第二条要求的原始基督教的教会,本身就是一个消费共产主义的团体。凡“信主”的,要把一切财产捐献给教会,教会最主要的工作是为教徒办免费公共食堂。这一条要求如此之严,以致《新约》记载有富人的教徒卖掉家产,捐献教会,可是自己保留了一点,当使徒指出他的错误的时候,这个教徒就扑地死了。

D、原罪与救赎 当教义限於以上几条的时候,新宗教还只能是犹太人中间的宗教。《新约》记载,新宗教一开始确实只限在犹太人中;把教义和传教活动扩大到外邦人(犹太人对非犹太人们的称呼)中间去,并为此目的,改变了教义的主要内容,添上了原罪与救赎这一条的是圣保罗。《新约》说,圣保罗原是顽固的犹太旧教徒,残酷的新宗教的迫害者。有一天,上帝向他显现,从此皈依了新宗教。基督教义的制订者,事实上不是十二门徒,甚至也不是耶稣基督,而是这位圣保罗。J·大卫把他和摩西并列为基督教的二位启示者。(保罗把《旧约·创世记》中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听信蛇的怂恿,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懂得赤身裸体的羞耻(事实上是和亚当性交并生下了孩子),这一段本来平淡无奇的传说,称做人的原罪。既然性交是罪恶,那麽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罪的。因为人有罪,所以上帝罚男人要满面流汗挣面包,女人要蒙生育的痛苦传种接代。这是《旧约》的提法。这当然不是什麽可怕的事,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代一代活下来的。最可怕的是,原罪还使每一个人的灵魂堕落,死後也回不到上帝那里去,上帝怜悯每个人都背上了这份原罪,於是差遣他的独生儿子耶稣来到尘世,上了十字架,用他的血为普世的凡人赎了罪。自此以後,人只要信上帝和我主耶稣的道,他的灵魂就可以得救。

这是一种耸人听闻的教义。後代的传教士在布道中绘声绘色地宣扬主耶稣为了救赎世人的原罪而上十字架受难的故事,愚夫愚妇在下面听得涕泪交泗。也就这样,基督教超越了犹太人的范围,传布到“外邦人”中间去。不久,犹太人还是犹太教徒,新宗教成了反对犹太人的非犹太宗教。原先的割礼、不吃猪肉等戒律一律废除,对外邦人无效,犹太人的基督徒还可照办;再过一些时候,犹太人皈依基督教,还必须禁绝犹太教的戒律,才准许皈依了。(E、三位一体 犹太教只有一个耶和华,基督教增加了一个救主耶稣,据说他是上帝的独子。圣灵何能生子,马利亚是否处女怀孕,不仅外行人要问,基督教内为此还经历过长时期的教派斗争。现在,西方基督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说,这分明和希腊思想有关,下面再说吧。

7、罗马帝国精神上的解体,是基督教从犹太教的异端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原因。

由上可见,基督教本来不过是犹太教的一个反对派,用宗教术语说,是犹太教的一个异端。(其实佛教也不过是婆罗门教的一个异端。不过佛教在印度已完全消失,在世界上信徒也寥寥无几了。)它怎麽变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的呢?

原因在於,罗马从一个城邦共和国变成罗马帝国以後,不仅罗马城邦和意大利这个老根据地,而且整个罗马帝国广大领土,都遭到了精神解体的危机。基督教提供了当时迫切要求的 4 福音。

罗马没有哲学。假如说也有哲学的话,无非是征服的哲学。现在,罗马把那时可以征服的世界,全部征服了,征服的哲学没有用了。脑满肠肥的罗马显贵享乐已经享腻了,罗马皇帝安敦倾心於不动心的希腊斯多葛哲学。不久以後,罗马帝国陷入地方军阀争夺皇位的残酷战争之中,显贵们的未来也朝不保夕,至於原来勇敢守法的罗马公民,早已经过Proletariat(最下等级)这一段经历,完全消失掉了。凡不是奴隶主的,不论是罗马原来公民的後裔,还是被征服的民族,还是奴隶的後代,全都呻吟在罗马的无个性的、无民族性的、无创造性的、昏天黑地的世界主义统治之下。没有未来,没有理想。现世的事情,有人看来,因为已经极度圆满而无复可为;大家把精神寄托到宗教上去,是唯一的出路。这个世界,证明了原罪教义是天经地义的,皈依用他的血救赎我们原罪的主耶稣吧。新宗教就这样不胫而走了。

罗马人,比起希腊人来是蛮族。罗马文明独特的创造唯有法律;其他哲学、科学、文化、宗教、神话全都是希腊搬来的。高度文明的希腊人的精神危机更甚於罗马人,危机也比罗马人来得早。这个文明民族的文明人,在亚历山大征服时已经丧失了城邦的自由,不过还可以随军东征,在新建的希腊化诸帝国中当上一份知识分子当得了的差使。当希腊本土被罗马征服以後,有些“哲学家”被贩到罗马成了奴隶,在罗马显贵的宴会上说一些文法、逻辑、道德的箴言作为寻开心的资料,原来的希腊诸自由城邦当然也成了罗马的行省。基督教的传布於罗马帝国各地,就是首先在希腊语人民中传布的(《新约》的最初文本是希腊文本)。其实,还可以进一步指出,新宗教在很大程度上是没落的希腊人的宗教,它是犹太教的圣史和希腊思想的混合品。上面所说的,圣保罗的业绩,是《新约》这麽记载的。也许,这里存在着某种确实历史的核心。即使如此,《新约》中圣保罗的许多哲学化的启示,也决不是一个粗鄙的犹太人所胡诌得出来的,他至少得到了许多希腊人信徒的帮忙,才写出了那些东西的。新宗教的教义,因为是希腊思想使之精致化了的,所以它才能在那时候的西方文明世界不胫而走,这是十分明显的事。

新宗教是希腊思想的宗教化,这是西方学者公认的。

附注:这一部分,可以叁阅考茨基:《基督教的起源》,叶启芳译,1955年三联书店就1932年神州国光社第一版修订再版。这本书译得很差,不过大致还可以读懂。

二、希腊思想

1、希腊城邦。

当希腊产生出她的能够作系统而概括的思考的知识分子来的时候,她是处在世界上一切古代文明民族的最独特的环境之中。

希腊文明,也是渊源於从中亚出发的旧大陆最古文明。(这个文明的一支,西迁到现在的叙利亚、伊拉克一带,成了苏美尔一巴比伦文化;另一支东迁到中国,是中国文明的来源。不过,她的西支,用铁早於中国。)这个文明,首先繁荣在两河流域或埃及;希腊是经过克里特一迈锡尼文化,继承了这个传统的。希腊人原来是蛮族,他们来到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屿,开始也是务农。然而那里土壤太贫瘠,而爱琴海和东地中海的曲折海岸和多岛而不广阔的海域,使他们很快进入到以通商、航海和手工业为主。很幸运,他们周围是一些丰饶的文明的王国和帝国(巴比伦、埃及);远处,黑海和地中海两边有蛮族,但也是开化的蛮族(凯尔特、“斯基泰”人、柏柏尔人等)。既然有如此独特的地理条件,又以商业、航海和手工业 5 为生,他们本民族无需从独立城邦建成统一的民族帝国来抵御外敌,所以,甚至荷马时代的巴息琉斯(部落王)也被民主制度(虽然多半是贵族的寡头政治)所取代了。

这种环境,是埃及、两河流域、波斯、中国、印度所没有的。她们都是大陆国家,她们不能不以牲畜和农耕为主。她们的大陆而非海岛半岛的地理环境,使她们不能不一开始就建成王国或帝国。

2、思考宇宙问题,而不是“史官文化”。

这样,希腊哲学一开始提出来的问题是:

A、宇宙是什麽组成的?最多的回答是四大元素,地水风火,这和中国的五行阴阳没有什麽不同。但是循这条线往下辩论,问题愈来愈多了。地水风火,没有发展成为“相生相克”,倒是提出了“原子假设”。辩论发展到,宇宙的特点是运动还是静止? 在这点上,有人提出,运动也是静。所谓“飞矢不动”,这就涉及到运动的单位,和运动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再进一步涉及到运动的坐标了;也涉及到一切流变的辩证法思想,涉及到最大最小等等。

B、数学神秘主义。

众所周知的有毕达哥拉斯(Pytagoras)定理。数学神秘主义中国也有,河图洛书其实是其中纵横诸数之和都有15。不过他们锲而不舍,从这里搞出一整套几何学。又,据说,後来解析几何中的“圆锥曲线”早在亚历山大时代已被发现,这在笛卡儿以前将近2000年。

C、诡辩、修辞、文法学。

希腊人好辩,大概也好打官司,诡辩盛行。诡辩要修辞,由此发展出一整套文法学。我们小时候读英语,一开始就学文法,老来重翻一些文法书,发现其中一些概念都十分抽像而又严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传统,我们文字很美,但是文法学直到《马氏文通》(清·马建忠着)才有专着。、数学神秘主义和文法学,其实都是思考宇宙问题的一种方式。数学是想用数学来解释宇宙的秘密;文法学,考究的是语言结构和规律。人总要有了语言才能有思想,语言就是“道”,就是说明宇宙奥秘的工具。、希腊人并非不关心政治问题。最早的哲学家泰利斯、梭伦也是政治家。梭伦的立法,为後来的希腊人所歌颂。大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土多德都有政治、伦理的专着。然而,思考宇宙问题是他们首先着重的,也是希腊思想的特色。、对比一下中国古代思想,就知道这个特色怎样强调也不为过了。孔子是第一个整理王家与诸侯典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以前,识字和文化知识,是“史官”所垄断的,他们所负责管理的文化资料,无不与政治权威有关。第一个在野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自命为继承文武周公的道统,所强调的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目的是要在“衰世”恢复成康之治,所谓“我其为东周乎”。所以,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强调中国文化传统是“史官文化”是一点不错的。这种文化的对像,几乎是唯一的对像,是关於当世的政治权威的问题,而从未“放 6 手发动思想”来考虑宇宙问题。阴阳五行是有的,数学神秘主义也是有的,不过都是服从於政治权威的,没有,从来没有独立出来过。、“从来没有独立出来过”,说过分了。庄周、惠施,有“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之辩;公孙龙说过什麽“白马非马”;总之,战国时代有过百家争鸣,可惜为时太短。即使就是那个战国时代,学术界的祭酒荀况就大声疾呼这样的辩论无裨於治,是奸人的奸辩,应予禁绝,只准谈“礼”。他的徒弟在秦始皇时代就实行了他的主张,只是连他自己也列入了“禁绝”之列。现在还有哲学家在歌颂荀况是唯物主义者,说他论过“名”,即文学中的名词和逻辑学中的概念问题。不过荀况的论名的文章,一开始就说:

“刑名从商,爵名从周,文名从礼。

然後说他所要论的“名”,是刑名、爵名、文名以外的“散名”。

可见,甚至“名”,政治权威已定之名,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更何况他所以要定“散名”,还是为了“正名定分”。)

所以,所谓史官文化者,以政治权威为无上权威,使文化从属於政治权威,绝对不得涉及超过政治权威的宇宙与其他问题的这种文化之谓也。

这就可见希腊思想特色是如何地可贵了。

3、柏拉图的第一原因,理念世界,是基督教的哲学基础。

希腊思想对宇宙的概括,虽然也有“变动不居”的赫拉克利特,但他们的基本观念,是把宇宙看作静止不变的;着手之处,在於概括相似事物的“共相”,把世界的事事物物加以“分类”。自然界中有机界、无机界,动植物等等的类别,就是从希腊开始的。最早的动物学、植物学只是分类学,分类学也做得很仔细,要采集标本,例如植物,要从它们的茎、叶、花、实的特征,分出门、科、属、种、亚种等等。这些都是进化论产生以前“自然学”的传统,这个传统是希腊传下来的。

超脱政治权威,考究宇宙问题的人,在实验科学未发展到相当水平,还不足以把自然理解成为自然史的时候,不免对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精致、纤巧、井然有序感到惊讶。可是对於这个世界怎麽会形成这种壮丽精巧的总原因,却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是所谓第一原因,或极因问题。柏拉图直率地归之於某一个全能的神秘力量,这个神秘力量早就有一个候补人:一神教中的上帝。这个上帝原来是一个民族的战神那是无所谓的。把他重新打扮一下,变成超脱的全能的神就行了。就这样,犹太教的耶和华成了基督教的上帝了。

其次,文法学、逻辑学的研究,形而上学的研究,使人们对於使用语言这种工具来进行推理的能力感到惊讶。人本来已经被称为万物之灵了,现在人居然试图对整个宇宙作出解释,这种能力,不是生灭无常的人所能具有的,那是出於神授。

而且,对於这个实在的世界,也作出了神秘的解释。这个实在世界有形形色色的事物,我们把它分成类,每一类给它一个“共名”,来描述这一类事物的“共相”。人们还觉得,具体事物是生灭无常的,“共相”倒是永存的。具体事物,都有缺憾,都不完善,达不到这一类事物应具有的理想水平。“共相”,反倒可以代表这类事物的理想的完善性。玄思的思想家,於是 7 提出,由事物共相组成的世界━━“理念世界”,才是真的世界,而实在的世界却是有缺憾的世界,它不过是这个理念世界的淡淡的影子而已。

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通过“理性”分析综合实在世界而达到的,这是一种神赋予人的能力,所以理性的渊源应该上溯及於一个全能的超人的力量。一神教的上帝早就是这样一种力量的候补人,这又是基督教与希腊思想的结合点。

第一原因和理性,固然超脱了尘世的政治权威,却不得不寄托於一个超人的力量,对於古代人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古代只是人掌握自然的开始,古代人还远没有今天的人那样征服自然的自信。古代人观察自然基本上只凭生理器官,没有今天那麽有力的观察工具(从望远镜到反应堆等等)。古代变革自然只凭简单工具,它只能观察到是在顺应自然,而不会具有变革自然的自信,这都不足为怪。那麽超尘世权威而拜倒在超人力量前面也就不可避免的了。这也就是希腊思想一基督教把上帝视为真(“真、美、善”之一)的体现者,视为全知全能的力量的原因。这固然是神秘主义,可是它比之把尘世的政治权威视为至高无上,禁止谈论“礼法”之外的一切东西,确实大大有助於科学的发展。

中世纪,甚至直到现代,理性主义(即所谓“哲学上的唯理论一派”)者曾经大大有助於科学的发展,而理性主义者则总是把真的最终原因归之於上帝,把“理性”的威力上溯於上帝(注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三人一致赞许过的狄慈根的《辩证法》,全篇大谈上帝,我读了,既感厌恶,又不理解。到後来,懂得一切理性主义者都把理性归到上帝那里,或没有上帝的上帝那里,才懂得这并不奇怪。)。

理性主义者的贡献,多半在数学和逻辑学、天文学方面。解析几何的发明者笛卡儿是17世纪的人;莱布尼茨是微积分的发明者,是18世纪的人;他们都是理性主义者,都把理性的力量归结为上帝的威力。数学和逻辑学不是直接掌握自然的实验科学本身,然而它们是实验科学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基督教固然阻碍了这方面的研究(例如某些教皇之所为),然而,既然它的前提是“真善”,它的存在本身就是鼓励这方面的研究。事实上,确实有许多科学家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研究的目的,是想要证明上帝哩。

这是“史官文化”所能做到的吗? “史官文化”固然杜绝了宗教发展的道路,可是它也同时杜绝了无关於“礼法”的一切学问的发展的道路。倡导史官文化的人,只看到宗教是迷信,他们不知道基督教的上帝是哲学化了上帝,是真的化身。不知道正因为中国史官文化占统治,所以中国没有数学,没有逻辑学。

4、柏拉图的“灵魂不灭”━━“善恶果报”要求有一个上帝。

正如赫胥黎在《进化论与伦理学》(即《天演论》)中所指出的,人类一个迷惑不解的问题是祸福无常,是善人得不到好的果报,恶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善恶果报的问题,打动了愚夫愚妇的心灵,也打动了哲学家的心灵。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就倡导一种恶人下地狱、善人上天堂的想像。恐怕这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不过是当代普通人对此想法的集中表现而已。

基督教要有一个赏善罚恶的上帝,很可能直接受了希腊思想的启示;但是,在这方面,其他来源(通俗的来源)比在真的问题上要多得多。(燕南, http://www.xiexiebang.com)

不过基督教的上帝赏善罚恶,他的处理轮回果报,就其劝导尘世的人要走什麽方向而论,和佛教、婆罗门教都是不一样的。佛教相信一切有生之伦都免不了轮回的命运,人的修炼的 8 目的,是要超脱这种必然的命运,所谓“超脱三界外”,办法是:“从根本上下手,并且通过稳步培养同”食欲和情欲〔相对立的心理习性,通过博爱,通过以德报怨,通过谦恭,通过戒除邪念 来克服”食欲和情欲〔 ”这种结局就是涅盘〔”(《进化论与伦理学》,科学出版社版,第48页)。做到这一条,人就变成了自己的主人,甚至也成了宇宙的主人,不受任何拘束了。严复译《天演论》用美丽的文言描绘了这种伟大壮丽的情境:“恒河沙界,唯我独尊,则不知造物之有宰。超度四流,大患永灭,则长生久视之蕲,不仅大愚,且为罪业。祷颂无所用也,祭祀无所歆也。舍自性自度而外,无它术焉。无所服从,无所竞争,无所求助於道外众生。寂旷虚寥,冥然孤注。”(《进化论与伦理学》,科学出版社版,第107页)

基督教却并不教导人们超脱一切。它不是出世的,它要求人们叁预人世间的活动,要求人们为善。它还“允许人们犯错误”,错误了只要忏悔,就可救赎。不仅如此,它宣扬每个人生来就都带来一份原罪,主耶稣用的它的血救赎了人们的原罪。人们要信仰主耶稣的道,这是得救的唯一办法,信道的人是上帝的选民,上帝的选民解放了自己,还有责任解放全人类。

范文澜说,宗教狂会发生宗教战争,中国幸而没有宗教,所以没有宗教战争。要知道哪一次宗教战争,战士们都认为是圣战,是为上帝的道而战,是为解放被邪说蒙蔽没有皈依主的那些可怜的人而战,是解放全人类的战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梁启超说得公平。1908年,李鸿章死了,慈禧、光绪也死了,梁写文评论李鸿章时说到,中国没有宗教战争,没有那种认真的狂热,什麽事都干得不像样,打仗也不像个打仗的样子,中国前途很悲观。你再回想一下30━40年代我们的战争与革命,某种远大的理想━━超过抗日的理想,以及由於这种思想而引起的狂热,宗教式的狂热,不是正好补足了梁启超所慨叹的我们所缺乏的东西吗?

5、上面扯得远了一些,总之,柏拉图所代表的希腊思想,是基督教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学术界是有定论的,并且指出过,那是通过公元初期的新柏拉图派的普罗提诺的学说“传递”过去的。

基督教形成初期,希腊思想的影响,是通过这个极端的所谓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的学说被接受的。可是希腊思想的影响并不限於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的学说比柏拉图“实证”得多,最初并不是基督教所承袭的。可是,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中世纪却成为当时的教士文化━━经院哲学的根据。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有四因,其最後的一因是第一原因。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体系的第一个完整的表述者,是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条所谓“思想律”的第一表述者。他的逻辑学主要是演释逻辑━━三段论法。三段论法要有大前提和小前提,据说由此可以推论出前此所不知道的东西(数学中用此法最多,实验科学根本上是凭借观察与归纳方法的)。可是它要有前提。前提一直上溯,当时并没有推到由归纳法所道出的带有或然性的命题(这种命题,理性主义者认为是可疑的,不足为据的,不是完全的真的。他们要求完全的真的前提,却还是推到全知全能的上帝身上去了。

亚里士多德观察到自然界中,植物是给动物吃的,免子是给猛兽吃的,庄稼和家畜是给人吃的。当代科学之为自然界的生态循环的这种现像,亚里士多德感到神秘,认为每一件事物是造物主为了某种预定的目的而安排下来的,这就是哲学上的目的论。目的论预定了上帝,这当然也是无疑的。

目的论不仅预定上帝,还可以推翻那个上帝,用人来代替上帝的位置,设定人负有神圣的使命,有其历史的终极目的。这比上帝之说当然进步了,进步得不可估量了。然而就其唯理论的特色而论,这不过是没有上帝的基督教而已。这样说,我认为是十分公平的。

所以,明末东来的传教士,带来的除圣经而外,还带来了逻辑学、几何学和历法。徐光启皈依基督教,不知道是皈依基督教呢,皈依希腊思想呢,还是皈依希腊思想的基督教?

三、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基督教

1、蛮族覆亡罗马帝国,是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之後。

蛮族征服了罗马帝国,基督教征服了蛮(zu2)

罗马覆亡之时,许多罗马显贵投身教会,着名的教父,多半是罗马文化的显贵。

所以,教会是黑暗时期的罗马典章、罗马法制、希腊思想的保藏库。罗马天主教的中心设在前帝国的首都,它使用的是帝国的通用语言拉丁文,直到十六七世纪,着名的哲学着作还是用拉丁文写成的。现在国际通用的动植学名,还是用的拉丁文。圣经译成英、德文,是在16世纪宗教改革之後。罗马帝国覆灭了,世俗权威用蛮族的日耳曼文,在有教养的文明社会(蛮族显贵,最初都是目不识丁的)中,罗马传统还是正统。

欧洲的蛮族征服,不像在中国,由古老的文明同化了蛮族,以致蛮族文明後来竟然全部湮灭。欧洲蛮族征服之後,後来没有由“罗马人”光复过,蛮族文明以骑士文明的形态,发展成为和教士文明并行的一种文明。教士文明还是罗马传统。但是两种并行的文明并不是各不相干的。它们在互相渗透。文艺复兴,终於扫掉了古老文明的老壳子,古老文明渗透到世俗文明中去,压倒了宗教文化,进一步发展成了近代欧洲的文明━━这是一种注定要传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去的进步文明。

2、中世纪的西方基督教会,做过许多坏事情。它掠夺地产,剥削农奴;它制造了战争阴谋,多次造成流血的大屠杀,它提倡迷信,搞圣者遗骨的崇拜,搞异教裁判所,多少创造性的科学和科学家被扼死了,残杀了;它穷奢极欲,出卖赎罪符,多少庄严的主教宫殿成为最荒唐的寻欢作乐之所。然而,它也做了一些好事。最重要的是它是黑暗的中世纪的唯一的教育事业的组织者、保护者;它是唯一的学术研究中心。

欧洲的最早的大学都是教会组织的,神学教育当然还在大学之前。法律学、文法学、逻辑学、几何学,是神学以外的主要课程;拉丁文和希腊文当然是必读课程。学习这些“脱离实际” 的理论;也许10000个人中有9999人是废品,学了根本用不上。不过如果有人用上了这些东西,这个人也许就是诸侯宫廷中的大臣,或者可以列入经院哲学家之列的人物了。因为是教会办的学校,所以,世俗的政治权威管不着它,也许这就是後代大学自治的渊源。像明太祖的《大诰》之类的当代政令,也许也是越不过大学的门墙的。

不仅大学是教会办的,我猜测中学教育也是教会包办的,医院也是。

教会也是学术研究的中心。不管经院哲学如何繁琐,它总是一种心智的活动。不管他们的研究如何只能限制在某个框框之中,总也出了罗吉尔·培根、邓斯·司各脱、托马斯·阿奎那这些人物。即使我们肯定(也许与事实不符)中世纪的教会所传布的文化,没有比古代(希腊的和罗马的)前进一步,至少,它保存了古代文明的主要部分,使之代代相传下来。没有这一条,文艺复兴,和近代那种炫人眼目的科学发展是不可能的。

3、中世纪的基督教会,又是世俗政治权威以外的另一个政治权威,说它是政治权威,一部分是直接符合於真实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它有时候和帝国争夺欧洲的政治最高权力;当没有一个欧洲范围的帝国的时候,它本身事实上就是欧洲的最高政治权威;所以教廷能发动和组织十字军━━虽然它的权威更多的是在精神和文化方面。

骑士文化这种世俗文化得以存在,欧洲的君王制之所以长期来得以维持其等级君主制的性质,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两种政治权威同时并存,显然也是因素之一。这一点,对於欧洲政治之不能流为绝对专制主义,对於维护一定程度的学术自由,对於议会制度的逐渐发达,10 甚至对於革命运动中敢於砍掉国王的头,都是有影响的。因为两头政治下最底层的人也许确实捞不到什麽好处,体面人物却可以靠这抵挡那,可以钻空子,不至於像中国那样“获罪於君,无所逃也”,只好延颈就戮。

4、比起佛教来,基督教虽然是一种入世的宗教,终究是力图把人性提高到“神性。”与此相反,教会首脑却在神化的人幌子下,荒淫无耻到不像人而像兽的样子。此外,城市的兴起,王权的上升,民族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形成,也使教会教廷的政治权威和思想文化权威都成为不可忍受的东西。所以,地理大发现(亦即航海商业的猛烈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三者几乎同时发生,并不是偶然的。现在,在骑士文明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世俗文明要摆脱神权的控制了。宗教改革的政治意义是民族国家摆脱凡蒂冈,文化意义是要摆脱死掉了的垃丁文明的控制,发展民族文明,同时也是要摆脱已经阻碍科学和思想进步的经院哲学。文艺复兴是要回到共和罗马和城邦希腊的欢乐的人。

发生过革命、战争、流血、屠杀。宗教战争的历史,是教派斗争,结合着王权、诸侯、城市多种利益集团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国人读这段西方史,既难理解,又感到厌烦,范文澜所以诋毁宗教,诋毁宗教战争,我猜测,这也是一个因素。

不过,这些斗争却是西方进步的重大因素。清教徒移美,胡格诺教徒移英,倔强的人们幸免於难的另去开辟新天地。假如中国也有过样倔强的人们,大概轮不到荷兰人占印尼,英国人占澳大利亚了。此外,有宗教改革(新教崛起),还有反宗教改革(罗马天主教本身适应新局面的革新,弄到最後不能不来一个宗教容忍)。宗教容忍曾是近代民主的一个重要因素,西方人对希特勒的国社会主义如此深恶痛绝,和这种传统不无关系。

5、文艺复兴直到近代,思想界也是丰富多采,令人眼花缭乱。已经提出,遵从理性主义的一派,在数学、天文学方面作过巨大的贡献。大力鼓吹并成了实验主义━━工具主义的弗兰西斯·培根,为实验科学的最早中心英国皇家学会奠定了思想基础。他是带着感情来鼓吹实验主义━━工具主义的,他痛诋希腊思想以静观宇宙为极乐,痛诋他们不关心改进人们的工具以增进人类的福利;可是他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的出发点是基督教的爱人类。康德一方面要信仰,一方面要科学。在科学极端昌明的现在,西方人还不想也不敢丢掉基督呢。他们把真和美从上帝那里拿来了,可是还把善留给上帝去掌握。

四、我不过是解剖了基督教

我不喜欢基督教。我深信,我上面是在用冷冰冰的解剖刀解剖了基督教,丝毫没有歌颂留恋的意思。我相信,人可以自己解决真善美的全部问题,哪一个问题的解决,也无需乞灵於上帝。

我也并不反对史官文化。历史没有什麽可以反对的。何况,史官文化留给中国人的,有一种很大的好处,没有滚入过神秘的唯理主义(教条主义不过是愚昧,它不是唯理主义)的泥坑,中国人从来是经验主义的。唯理主义的最大好处是推动你追求逻辑的一惯性,而这是一切认真的科学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古代人,曾不得不从神秘的唯理主义那里取得这种力量,现代人已经用不到再为此乞灵於上帝,那是包括在科学的经验主义中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至於那种庸俗的实用主义,把逻辑的一贯性和意义体系的完整性看得比当下的应用为低,低到不屑顾及,那也不过是无知而已。)所以史官文化中的历史主义还是中国思想的优点,要改革掉的是,历史主义不能成为史官,即服务於政治权威的史官。人类,或人类中的一个民族,决不是当代的政治权威有权僭妄地以为可以充任其全权代表的。斯大林说过一好话,希特勒来了又去了,德国民族是永存的。这句话,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适合的。

1973年5月23日

第二篇:浅论古代中国与希腊教育文化精神论文

1古代中国与希腊教育内容之比较

中国古代教育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人文知识又包括科技知识,但是在实践中却具有偏听偏重于实用性,而且过分地重视教育形式的特点。第一,把礼仪教育形式化中国古代教育把重点放在礼乐上,除了乐外,还极为强调礼的重点性,因为礼在塑造完善的人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它却是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由于礼仪“为人们的行为设立了标准,又为人们的行为指明了方向”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国人就对仪式、礼法程序特别重视,礼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形式化的东西“先生施教,弟子是则,温恭自虚,所受是极,见善从之,闻义则服……汛拚正席,先生乃坐……若有所疑,奉乎向之”等,随着时间的流逝,礼就逐渐演变成人们的行为标准所以,孔子提出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第二,把教育与光宗耀祖相结合特别是以“仁”的核心的道德伦理,无不体现着孝亲、尊祖、忠君、敬天的观念,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种思想观念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具体体现。由于祖宗在历史上始终是人们心中的崇拜偶像,所谓的“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就很典型地体现了这种观念总之,光宗耀祖成为教育的重要观念,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阻碍社会进步传统教育理念。第三,把教育与追求功名相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同时强调“举贤”和“学而优则仕”,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通过教育途径,渐渐在学生的心灵和百姓的身上滋长。受教育者追求学而优则仕是十分自然的现象经过长期的教化,当年,墨子也希望通过教育以培养贤士,他说:“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己”,虽然他的目的在于社会政治的功利目的,但不能不说尚贤主张有利于追求功名的滋长。

希腊古代教育内容基本上与中国相同,但它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重视艺术教育和追求竞争性教育。

第一,追求艺术教育虽然希腊古代教育像中国一样,把感化和陶冶心灵作为宗旨,但前者并不像后者那样十分强调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相对来讲,前者比较重视对受教育者进行艺术熏陶的作用。大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仄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很快乐地把们吸收心灵里,作为滋养,因此自己性格也变成高尚优美他从理智还没有必达的幼年时期,对于美丑就有这样正确的好恶,到了理智发达之后,他就亲密地接受理智,把她当做一个老朋友看待”n这段话是说,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通过直接鉴赏、玩味各种艺术作品,将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精神或优雅美妙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思想之中,从而引起共鸣,从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到古希腊教育追求艺术性的特点他说过教育是“为了教育,为了心灵的净化,为了理智的享受”>>古希腊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并通过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塑造他们的健全人格。

第二,追求竞争性教育古希腊教育中不存在固定的考试形式和统一的教育制度,实际操作中往往录活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考试,诗人、政治和演说家、学生通过现场辩沦、’弓作和讲演等形式进行考试,或通过马拉松比赛进行考试。由于不存在程式化、固定化为考核体系,受教育者就有较自由的思想空间和较多的创造机会,他们的潜能就可以不受拘束地发挥出来。古希腊还重视教育的公众性,让受教育者在社会化生活中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亚里士多德指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要像现在这样侮人只分别照顾自己的儿章,给扑以为最适合他们的教育。”

2古代中国与希腊教育目的的比较

中国教育重视教育的实用性,这种明确的社会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而。

第一,德才兼备和学而优则仕,是培养管理国家贤才的基本途径和要求。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是孔子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卜大贡献之一。孔子的主张不仅包含了学习的目的,而且强调了学习是从政的先决条件,不学无以从仕的主张“学而优则仕”无疑是对以前无条件选官制度的限制或挑战,因而具有重要的社会进步意义。从用人标准的角度来看,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也是对传统世袭制度的修改和补充当然,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从政做官,这是贯穿中国古代社会始终的。这对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健康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德才兼备”是孔子的又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孔子日:“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n此话表明中国古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了培养管理国家的栋梁之才,古代教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内容如六艺、六经,它们包括人文和军事、书写、算术等知识,用以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使他们具备治国平天下的素质要求。

第二,重视礼教在我国教育史上,历代政治家、教育家都十分重视礼仪教育,因为它在塑造完美的人格协调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秩序方面具有很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礼仪文化,礼就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所以孔子在“礼崩乐圳、”的情况下,一方面以周礼为基础制定新礼,强调当政者“为国以礼”;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注意道德修养,并把周礼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孔子日:“不学礼,死以在”n“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日只要以礼为准则,以礼待人,以礼约束自己,那就可以达到人人心所欲不逾短的最高境界。

第三,改革礼制商周时代,神学占支配地位,一切道德规范都是被认为是神意孔子确立了以仁为中心的新观念,重新诊释传统道德规范,同时还制定了一些新的行为规范他提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作大臣的要以道事君,反对做唯唯诺诺的具臣”n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孔子对周制进行了修改、补充甚至否定,提出诸如有教无类,选贤举能,性相近、习相远,杀身成仁、守死善道,因材施教等主张,他对父子相袭世代相传的世卿世禄制,提出质疑,强调后天学习和教育对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

第四,突出思想修养德与智是中国古代教育培养和培养人才的标准,但在实践中却偏重于德的方面,总是将德育置于首要地位孔子尤为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n的看法周朝的教育宗旨就是“明德”,而战国初年的墨子也提出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看法,都强调又红又专厚德为重心的教育原则。同时强调战术的重要性和智育方面的优势。

虽然希腊教育的目的像中国一样,是为了培养管理国家的贤才,但古希腊人更加重视才能、个人精神文化修养以及对理知识:

第一,对个人才能的重视古希腊教育具有重视个人才能的倾向,古希腊教育家们重视开发人的思维能力,认为:“只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h,。亚里斯多德从人本主义视点出发,强调才能教育的意义,他指出:“音乐之所以必须学习,为了教育,为了心灵的净化,为了理想的享受”这种思想客观上为普通音乐提供了理沦依据。可见古希腊教育是十分重视个人才能的。

第二,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古希腊教育在强调个人才能的同时,特别重视个人的文化修养,认为:“只有思维才能通向真理”s}亚里士多德就把教育看做个人“依靠从内部发展的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更为可贵的是,他还把当时政治的活动与侮一个公民的参与性联系起来,指出:“只是为参与政治的公民们具有德行的······一个城市才可能有德行……因为所有公民的德行是包括在侮个公民的德行之中的”。古希腊人把个人文化修养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并对个人文化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诗、书、礼、乐有宣传周礼和复古的倾向,但同时也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伦理美学的创始者,他借助音乐进行道德教育,从而把音乐本身道德化。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还认为:“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从以上内容中可以看到,音乐与政治共同起到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作用,于是,中国古代用于美育和陶冶人情的艺术,最终被人为地道德化了,从而成了政治的牺钊_品。

第三,轻视人的天性虽然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科学知识教育的内容,但是侧重于道德或人格教育,过分地强调了教育的人文价值,忽视了自然科学知识的作用,即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于是,那些具有天才的科学家,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的天性也被人为地忽略或湮没了中国古代教育忽略天性与重视仁爱教育有直接关系,仁爱始终是一种至纯至高的理想,于是使受教育者的言行约束在仁爱思想的教育下,自然界对人类的一切关系,主观情绪的一切要求,都完全被抹杀、漠视了。如孟物日“不动心”、“养心莫善于寡欲”之说和独尊儒家思想,都起到了这方面的消极作用。

虽然古希腊也像中国一样重视教育的政治性功能,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国民或市民的道德教化作用,但在教育内容上却主张善或正义,这与中国古代教育有很大Ix:别,体现为强调智慧、勇敢、节制三种美德的调和:

第一,追求理性探索苏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了关于概念的知识,他认为:“一个人有了知识,就能够独立判断是非”日希腊人重视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研究之上,说明他们尊重理性,探求真理和知识的倾向这一点在柏拉图那里得到了证实,他认为“一个追求真理的探索者……其目的不在于取得胜利而在于发现……无所不包的真理”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日因此,古希腊人的教育理念中重视发展理性思维和追求理性知识的倾向十分明显。

第二,追求艺术崇高古希腊人非常重视艺术的追求,积极探索自然美、科学以及工艺美等,他们把艺术当做一种理想的教育手段,这本身就说明希腊教育追求艺术的倾向。柏拉图认为:“节奏与音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渗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的多。”古希腊教育在理念上追求更为广阔的领域,正如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闲暇自有其内在的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而“音乐的价值就只在操持闲暇的理性活动……”可见,把闲暇和理性活动看成达到一种境界的目的。

第三,重视人的天性希腊古代教育更重视人的天性和人本思想,因此智者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观点,从而为重视人的天性打开了大门。其实希腊古代教育存在着一种重视天性的传统,到亚里士多德时代这种传统被发扬光大了,如人摹仿和谐与节奏的模仿等天性己经被提到教学、教育日程上。这是因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可以作出对愤怒和和谐的模仿,对勇敢和克制的模仿…...显而意见,希腊古代教育己经有重视和发展天性的理念。

写这篇沦文的目的不是否认中国古代教育,而是通过人文化的角度阐述上面所讲的教育精神方面的有些文化现象,以抛砖引玉,并不是否认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教育。

第三篇: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义和团运动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和义和团运动

民教教案应由地方公断教士毋许干预片

李秉衡

再,臣查此次会匪滋事,固由庞三杰因教民刘荩臣抢麦起衅,而民教之所有积不相能者,则以平日教民欺压平民,教士袒护教民,积怨太深,遂至一发而不可制,其酿乱之由,有不可不兹图挽救者。自西教传入中国,习其教者率皆无业莠民,籍洋教为护符,包揽词讼,凌栎乡里,又或犯案惧罪,籍为逋逃之数,而教士则倚为心腹,恃作爪牙;凡遇民教控案到官,教士必为间说,甚已为恫喝。地方官恐以开衅取戾,每多迁就了结,曲直未能胥得其平,平民饮狠吞声,教民愈志得意满。久之,民气猲抑太甚,积而不忍,以为官府不能恃,惟私斗尚可泄其忿。于是有聚众寻衅,焚拆教堂之事,虽至身罹法网,罪应骈诛,而不暇恤。是愚民敢于为乱,不啻教民有以驱之也。

至民教滋事之案,又辄以毁坏什物,焚拆教堂,索赔之费,不知各国传教虽多,要惟通都大邑建有教堂,其各州县偏僻村镇,皆优由各国教士就教民之稍能识字者使为教师,即因其所住房屋为教学之所,名为教堂,实则破屋数间,室如悬磐。一旦有事,则教士以毁坏什物,焚毁教堂,张大其词以告主教,主教复张大其词以告各国公使,而公使遂诘责总署,百端要挟,异议横生,其实并无洋人房屋器具,议给赔款,徒以长奸猾教民讹诈之耳风。前准总署来电,以德使函称:“据济宁教士电开,单县等处拆毁教堂共二十余处。”臣殇毓贤等周历各县,并委员详查,多系教民破烂房屋,并无洋楼。此案既经拿获首要各犯正法,应即了结,自可无庸置议。

惟民教相仇,终恐日久生事,拟请旨伤下总理衙门与各国公使酌议,嗣后遇有民教案件,由地方官秉公讯断,教士毋许干预。如或斗殴滋事,查非焚毁洋房,但照应得罪名科断,不得再议赔偿。总期彼此无所偏袒,久之猜嫌渐释,民教或可相安。臣为豫弭后患起见,谨附片具奏。是否有当,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1896年8月12日)奏朱批:“该衙门知道。钦此”]---《义和团档案史料》,上册,页6-7.判定真伪

第一,史料来自《义和团档案史料》,这则史料是地方巡抚给皇帝的一封奏折,清代的奏折是研究清代历史最原始和最直接的历史凭证,真实性可想而知。它非常直接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较一般史料而言,更具有真实性。第二,这则史料出自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编,中华书局,虽然不能完全信任权威,但是既然这则史料被编入权威性的档案里,那肯定是有很多专家学者考证过,经过大量的对比、推断、考证,确认真实性。所以这则史料的真实性比较大,真实程度比较高。第三,这则史料在《义和团档案史料》和《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的近代部分有相同的记载,从侧面印证了这则史料的真实性。第四,就这则史料的内容而言,所记述的教士欺压民众在同时期的其他奏折中也有记载,如毓贤的《覆陈山东办理教案并无偏袒情形褶》,朱祖谋的《山东民教不和殆宜持平办理褶》和《谕内阁严禁拳民滋事保护教堂教民》等。共同说明了这些事件的真实性,同样了证明了这则史料的可信度很大。第五,由于这个奏折出自地方官员只售,对地方事件的汇报不免受个人利益、个人认识、以及当时复杂局势的影响,所以,只能说这则史料记录的内容的历史真实性相对准确。

史料意义

这则史料属于档案史料,当代著名史学家李侃曾说:“没有档案和其他资料,没有事实根据的所谓清史‘研究’,是不可想象的。在门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历史资料当中,各种历史档案,又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有参考价值的资料。”因此,档案是第一手的可靠资料,它能够“补史之缺,参史之错,详史之略,续史之无”。具体来说有以下价值:揭秘解惑、编史修志,历史研究。对于研究很多历史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清政府对于义和团的态度、清政府的政策和义和团发展的关系、基督教在山东的传播及对人民的影响、基督教的传播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的关系、考察宗教在华传播的本质、通过宗教探索当时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宗教侵略情况和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现在,我个人谈谈义和团与宗教在山东的传播的关系。从上面史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点:第一,民教冲突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第二,山东政局不稳定,清政府采取弹压,镇压措施或安抚调节措施都不能处理好民教冲突问题;第三,人民受教会迫害时,清政府官吏没有出台合理的政策法规来保护人民的权利,并且没有按照事实来办理案件,保护人民。导致人民为了自保入教;第四,民教冲突频发区恰好是宗教传播历史悠久和严重的地区。基督教压迫

和佛教、道教有所不同,近代基督教对中国乡村社会缺乏尊重。清廷与西方之间,始终没有就传教活动达成一个共同认可的规范性文件,显然是诸多教案最后普遍上升成为严重外交事件的主要原因。庙堂层面关于“教案”的解释,尽可以多种多样,譬如“反抗殖民侵略”,譬如“中西文化冲突”,如此种种,多少都有些道理。但在“教案”发生的“青萍之末”,“江湖之远”的广袤乡村,乡民们手持农器火把冲向教堂时,自有其维护自身利益这一层面的考量——所有的文化冲突背后,都是利益冲突。细查中国近代以来的教案,绝大部分都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往论及教案,必然谈及民众对谣言的盲从,譬如天津教案、义和团运动中均曾广泛流传的“挖眼剖心制药”之说。

尽管整个国家陷入了大变局,但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仍未解体,其由儒家伦理演化而来的底层社会制控、自治能力仍旧相当强大。教会势力怀抱着彻底改造之梦闯入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其遭遇强烈抵制,是必然的事情。教会对传统乡村社会秩序的冲击体现在诸多方面。譬如:这些既无功名,亦无地位的教民,只要拿着主教的名片,就可以去求见地方长官,而地方官惧予教会的影响,常常不得不予以接见。1862年,川督骆秉章曾致函总理衙门说,习教之人,“恃法国为其教主,常有赴衙门求见,干预公事。拒之则在外喧嚷,接见则日不暇给。”

自近代基督教进入中国,始终遭受着势同水火的排拒,民间教案一触即发,民、教仇恨越积越深,直至酿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但诡异的是,义和团刚刚被镇压下去,二十世纪初就成了基督教大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徒数量直线上升,大规模的教案迅速减少。有统计数据可以支撑这个诡异的现象:从1901年到1910年,仅仅十年,天主教徒从原来的七十万人激增至一百三十万人,几乎增加一倍;到1918年,天主教徒已增加到约一百九十万人。而基督新教到1904年,从1901年的八万人增加到十三万人,到1914年已发展至二十五万人,到1918年已增至三十五万人。”

综上可述,基督教和天主教依靠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山东地区宣传教义,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宗教传播不同于现实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它是帝国主义国家侵华的一种方式。因此造成了教会的压迫和侵略情况,所以民教的冲突不断,进而引发人民起义,如义和团运动。

第四篇:圣经和基督教对英美文化的影响

一 引言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叶,它起源于希伯来人创立的世界上最早的神教——犹太教,基督教承认和沿用了犹太教的宗教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展。除了承认耶和华为上帝外,基督教又认为救世主(既Christ)是上帝之子,名叫耶稣,是上帝派来拯救世人的。基督教徒们把记载基督教的传播、发展等文字,启名为《新约》。《新约》和犹太教经典《旧约》合而为一,成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圣经》。随着基督教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的传播,它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从此基督教便向欧洲各地传播,其教义和思想也逐渐成为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基石。在英美文化史上其影响之深远,也是其它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几百年来,《圣经》深入英美国家人们的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的规范,对英美国家的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圣经》对英语语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英美语言的一大源泉。因此,本文将从习俗、语言两方面,祥谈基督教及《圣经》对英美文化产生的影响。二 基督教对英美民间习俗的影响

1、《圣经》对英美国家人生礼仪的影响

英美国家是基督教国家,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英美国家,孩子生下来以后,往往要接受洗礼,父母或把孩子抱进教堂,或请牧师到家里,牧师在读完《圣经》中的词句后,把清水轻轻的洒在孩子头上,口中念到: “Ibaptize you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and the son,and of the holy spirit.”同时,还给孩子取个名,既用《圣经》中的人名给孩子取名。男孩子多用Abraham、David、Mose、Joseph 或用耶稣十二门徒的名字命名,如:John、Peter、Thomos、Andran 等;女孩多用Mary、Elizabeth、Sarah、Luth 等名。洗礼和命名结束后,有时父母会给小孩戴上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心中祝福孩子在主的保佑下一生平安。基督教认为,婚姻是上帝配给的,而且婚姻应该建立在敬畏上帝的基础上,人们要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使上帝得到荣耀。因而婚姻在英美国家中是一个重要的礼仪。婚礼在教堂由牧师主持。男女双方在上帝面前盟誓,终生相爱。之后,他们随牧师到小礼拜堂,在结婚证书和登记册上签字。作为基督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天主教,把婚礼列为七种圣礼之一,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英美国家的丧礼,也带有浓厚的基督教色彩,丧礼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在教堂里举行,后半部分在墓地举行。教堂的丧礼由牧师主持,包括祷告、唱赞美诗和牧师致颂词。整个仪式包含一个愿望,愿死者的灵魂早日升入天堂。在墓地举行简短的入葬仪式,由牧师做下葬祈祷。在英国,下葬时死者面朝东方表示迎接日出或复活之意。

2、基督教对英美国家传统节日的影响

在英美国家,许多传统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节日往往比其它节日更具有普遍性。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基督诞生,把12 月25 日定位圣诞节。圣诞节已经成为英美国家最重要的公众节日。圣诞树是圣诞节活动的中心,通常由常青松柏制成,树上缀有小星星、蜡烛、小铃铛等饰物,树下放着家人互赠的礼物。圣诞老人是该节日里最受喜爱的施恩者。互赠贺卡也是上呢公担界的传统习俗,圣诞期间在教堂、在家里、在街上,到处可听到人们咏唱圣诞颂歌。英美国家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和不信奉基督教的家庭都庆祝圣诞节。

3、基督教对英美国家世俗生活的影响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圣经》赋予人们的世俗生活一种神圣色彩,它以独特的象征意义显示出它在世俗生活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在英美国家,《圣经》对人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许多人胸前戴着十字架,《圣经》记载,耶稣为救世人愿降世为人,甘愿被钉在十字架上流血牺牲。基督教的十字架,表示以耶稣舍己爱人的精神作为自己生活的最高准则。但英美国家的人们更多的是在胸前画一个无形的十字架表示崇拜、祈祷、献身、求助、谢恩、祝福等。甚至有的人说谎时也将食指和中指交叉成十字,放在背后或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乞求上帝保佑自己免遭谴责。在英美小酒店门口,有许多用白云做成的招牌,招徕顾客。据《圣经》记载,洪水大劫之后,诺亚等从方舟走出时,蔚蓝的天空上飘着一朵朵白云,天际映衬着旷古以来的彩虹。这是上帝与人立约的记号,表示洪水大劫不会重演。据此,水手们把这种类似船身的白云命名为“诺亚方舟”而方舟含有“避难所”喻意。这就是与《圣经》故事相关的白云作为招牌的的文化内涵。美国人在晚饭之前全家人必须做祈祷;在10 元、100 元美钞上,印有“I God,We trust”的字样;在英国学校,《圣经》是宗教课的必读课本;当人们乘坐的船或车出故障,你会看见许多人,特别是妇女在祈祷,口里念着“Amen!Thus maythe lord do!”之类的话。在英美国家,13 与星期五被认为是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和日子,这些都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基督教对英语语言、词汇的影响

英语语言的形成与完善是兴对《圣经》的翻译联系在一起的。宗教改革以后,为了顺应时代之需要,西方各国都开始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来翻译《圣经》,这对各民族语言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用英文译成的《圣经》有许多版本,其中revised version 是标准的英语范本。它的词句、章法对应用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首先,在基督教宣传其教义的过程中,以及在《圣经》的一些故事中,出现了一些宗教术语,大大丰富了英语词汇。现在有些宗教名词已民俗化,运用到全民语言中。比如,god,devil,heaven,hell,christ,jesus,dawn 这些基督教中的术语,已被人们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其次,来源于《圣经》故事的一些典故,现在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英语中被广泛使用。比如,“the Garden of Eden”这一典故来源于《圣经》。英文常用其比喻不为任何琐事苦痛所扰的乐土,有顶类似中文中的“世外桃源”。为了实现对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的惩罚,上帝把他们逐出伊甸园,打发他们去耕种土地。于是英文中又以“original sin”一词指人类生而具来的作恶倾向。“the tower of babel”源于《旧约全书》。巴别是《圣经》中的一个城市,挪亚的后代曾经打算在这里建造巴别塔。上帝怒其狂妄,使建塔者名操不同语言,彼此不能交流,塔因此未能建成。人们一般把巴别塔看作语言多样化和人类分散居住的起源。再次,英语中的谚语、俗语有相当数量来源于《圣经》。这些谚语俗语中蕴涵了大量的基督文化信息,是发展英美宗教文化的一个窗口。例如,“好人也遭难”这一谚语(the rain falls on the just and the unjust)源自《圣经-马太福音》:“for the makes his sun rise on the evil and on the good, and sends rain on the just and on the unjust.”习语“scapegoat”(替罪羊)出自《圣经》,现在人们用其指代人受过的无辜者。这样的例子真是不剩枚举。此外,基督教的术语也被运用到谚语、俗语中,其中“God”、“Christmas”运用的比较多,如“God is still in heaven”,“What else did you get for Christmas?”用来讽刺某人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东西。基督教信仰也影响了英美人的语言习惯。在美国,“主”是一切的主宰。人民深信他们的一切都是“主”赐给的,他们必须干好所干的的事情,从而去荣耀“主”的荣耀。这就导致了美国人倾向于夸耀自己所做的事情。美国人请人吃饭时往往量不多,质平淡,但不忘自夸一下“It is my favorite recipe,”“I used a special dressing and home made catchup ”等,美国人尤其是美国女性往往会对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大方的说一句“I love you ”美国人自小被教导:信上帝的人皆是姊妹,必须彼此相爱。所以美国人在大众面前说的“I love you ”实际上表达的是这种“爱”是欣赏对方,而不是相恋的“性爱”。此,外宗教和宗教信仰也导致了禁忌语的存 在,首先,上帝的名字“Jehovah”便是最大的禁忌。任何情况下人民都不说、不滥用上帝的名字。违反这种规定,将要受到人们的责备和回避。英语中有一个短语:for Christ’s

sake,表示一种强烈的情绪,请求帮助或厌恶某事。一般情况下,人民避免使用这一词语,而用for goodness sake 或for crying out loud 替代。综上所述基督教及《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无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深入人们的生活,影响人们的思想,丰富了英语语言的词汇宝库,体现出英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广大英语学习者,懂得基督教《圣经》对英美文化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的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第五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十二五”基地重大项目招标选题说明

选题名称1:实践智慧:历史与理论

哲学以智慧的追寻为题中之义,实践智慧则进一步从人的实践过程这一维度,涉及智慧与人的存在的关系。以成己与成物(成就世界与成就自我)为指向,实践智慧联结了对世界的解释与对世界的变革。这里既包含实践的智慧向度,也包含智慧的实践向度。具体地研究实践智慧对于深入地理解人的实践过程、自觉的展开实践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历史地看,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都已从不同方面关注实践智慧的问题,本课题的研究应以此为背景,在综合中西思想资源的基础上,对实践智慧做出更深入、系统的考察。

选题名称2:知行哲学的当代研究

知识和行动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难题。在当代哲学和科学发展的背景下,知行哲学又蕴蓄着新的理论可能性。本课题研究应以梳理中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出发点,在科学和哲学的结合、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结合、历史梳理和理论阐发的结合、概念分析和经验研究的结合中,致力于知行哲学的创新研究;并对以下问题做出深入的考察:如何立足于世界哲学的视野、当代哲学的识度,广泛取资中西哲学以及当代科学(特别是认知科学)的思想资源,致力于知行哲学的研究?如何积极介入国际学术争论,努力将中国传统知行哲学的深刻洞见融入进世界性的哲学论辩之中?本课题需要对以上问题作出理论上的回应。

选题名称3:道德行动原理研究:当代的视域

道德行动机制问题一直是道德哲学、实践哲学的难题之一。在当代,这个问题又因为知识的巨大累积与进步而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为什么知识的进步没有带来相应的道德增长甚至不能维持道德水平的稳定?怎样确保工具理性服务于价值理性的目标?如何确保人类行走在善的道路,这是关系到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课题。与以上问题意识相联系,本课题从理论上探讨道德行动的机制,其着重之点应落实于如何化道德认知为道德行动这一具体问题。

选题名称4:轴心时代中国的政教思想:历史梳理与现代诠释

轴心时代是中国政教思想的问题意识、理论体系等的确立时期,也是中国思想最具活力的时期,对这一时期的政教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系统的历史梳理与现代视域观照下的理论诠释,既可以上探中国政教思想之大本与大源,又可以直接深入到中国政教智慧传统的内在脉络之中。课题所涉及的问题包括儒家如何通过六经的成立,终结帝王政教时代,开创治教并立的新政教格局;道家又如何提出其基本的政教架构,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历史与理论两个层面总结中国传统政教思想的理论形态、理论结构、基本问题、主导精神等。

选题名称5:汉语与中国思想的特质——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语言哲学向度

从思想史上看,中西异质文化的相遇引发人们对他者及自身的文化反思,汉语言和中国思想特质的内在关联便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主题。作为是人类思想史上值得注意的事件,20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关于汉语言与中国思想特质内在关联的讨论已经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本课题研究一方面应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考辨思想源流,总结理论得失;另一方面,还需从以下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思想在人类历史上的特独意义:近两百年来,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在本土遭遇了相对异质的西方现代思想,这一遭遇引发了一场规模宏大的“思想实验”运动,在跨语言的情境之下,中国古代传统与西方现代相结合,创生了一大批“混血”观念,它们所可能包含的新的世界观的意义也需要加以具体考察。

选题名称6:味觉思想的历史与理论

以融入世界为基本特征的味觉性思想来抵制、扭转以距离性为基本特征的视觉思维迫切且必要,藉味觉思想回归事物本身,回归已然疏离了的自然,这是味觉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从味觉中寻求对世界的新态度与中国哲学研究新的问题进路,以及重建中国思想道路的方法论,这是味觉思想的理论价值所在。从外延看,味觉思想既体现在中医、中药等自然科学领域,也体现在中国文学、中国艺术领域,最重要的是体现在中国哲学领域,因此,贯通于形上形下、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味觉思想是本课题的基本要求。就内容说,需要综合研究味觉思想的丰富意义,特别是中国古典思想世界中味觉优先性,由味觉经验而构造独特的感觉结构,以及味觉经验对中国古典思想经验、思想方式的塑造,最终彰显味觉经验的方法论意义与汉语文化经验的普遍价值。

选题名称7:“对话”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有着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突破了原有的地域文明的局限,呈现出多种文明多元对话的格局。所谓多种文明多元对话的格局,简言之,就是在超越原有文化地域限制的时空中,进行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播。这种文化发展的时代模式,不仅要吸取异质文化的价值资源,而且要在与异质文化的相互对照中,寻找文化发展的支撑点。这种日趋开放的当代文化形态,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引发了不少新的创作和新的研究视点。对于这些创作动向和研究动向,同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有较为快捷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从更高的理论建设要求来看,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需要从系统的、理论的和审美的历史渊源关系上揭示变化的特点和趋势。新时期10年的经验积累,为这种文学研究的展开,提供了可能。

选题名称8:六十年来的港台人文思潮研究

港台地区与中国大陆文化本为一体。自1949年以来,因政治和历史原因,港台两地人文思潮始呈现出与大陆地区截然不同的演变态势,这些人文思潮,往往集中反映了该地区各色人群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建构意向,研究它们,对于深入了解各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状况变化和把握其未来发展趋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目前一国两制的体制下,香港已回到祖国的怀抱,而争取海峡两岸的早日统一,也已列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日程。因此,及时深入细致地研究两地六十年来的人文思潮走向和特点,探讨其得失和内在的演变逻辑,取精用宏,对于推进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实有着不可忽略的现实资鉴作用。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应是对两地学术、社会及一般公众思想影响较大的一些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与观念,也可以是某些文、史、哲领域的人文思潮或现象。

选题名称9:近现代思想中的“自然”与“人”观念的演变及其当代价值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关系”逐渐为“自然与人”的关系所取代。这一演变,对“人”而言,意味着“天人关系”中的“天”之崇高性、权威性的淡去,而代之以“自然”之可征服性、可利用性的观念为人们广为认同。同时,这一演变,还意味着西方思想中的“人与自然”的主客二分之思维方式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发挥到极致。研究“自然”与“人”的观念演变,可以使得我们更好的思考“古今中西”的冲突和融合,还可以促进当代中国人在“古今中西”的思想背景下更加合理的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课题研究重在揭示古代“天人关系”在近代中国思想中的转变和发展轨迹,把握“自然”与“人”在现代中国思想中的展开、形态和特征,把握其思想学说的不同构造和特征以及作为一种新传统它为当代中国留下了哪些重要的精神遗产,和为我们现在如何更好地处理“自然与人”的关系提供了什么重要的启示和智慧。

选题名称10: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与思想变迁

一百年之前,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还在茫然寻找着自己的道路,对西方国家倾慕不已,甲午战争败给日本之后,转而日本也成了我们的榜样。然而学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舶来的观念和器物与中国本土现实情况融合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现当代的中国,正是经过那时候的挣扎与阵痛之后分娩而出。我们眼下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各种问题,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也就是1895年至1925年,中国为她的现代化之路既感到彷徨纠结,又感到慷慨激昂的时代。本课题侧重于理解这个时代,以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对现代化道路的选择,并为中国下一步的道路选择提供借鉴。

选题名称11:中国现代认同中的核心观念:以个人、国家、道德、宗教为中心

以往的中国现代思想研究,多从人物、思潮和流派的角度进入,而对不同的人物、思潮和流派所共享的思想观念和理论预设缺乏深入的研究。本课题要求以问题式的思想史研究方法,以现代中国中的认同问题为轴心,着重研究个人、国家、道德、宗教这四个核心观念,在现代思想史中是如何出现、变迁和转型的。这些观念背后的问题背景、历史语境又是什么,它们在西方、日本和中国不同的思想脉络中的内涵差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语义变化、不同的思潮流派所共享的观念预设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这四个核心观念如何构成了现代中国人的认同意识,如何通过这些观念获得自我的理解、共同体的归属感以及道德与信仰的认同。在现代中国思想之中,以认同为中心,这四个观念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互动和纠缠。

选题名称12:儒耶对话与中国现代思想的生成和发展

本课题应聚焦于明清以来的西学东渐与中学西渐,研究中西学之相互影响与构成。从明清之际儒耶对话的文献中梳理出本体论、知识论和伦理学等领域的基本问题,展现争辩的双方如何通过对话而相互理解并激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由此促进中国现代思想之生成和发展的事实。重在揭示西学东渐后儒耶哲学对话如何启迪了中国哲人的思想,并深刻影响了从万历到乾嘉时期一大批中国哲人的理论创造。同时,还应对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思潮作为中国现代性思想的开端在当代知识背景下做出新论证。

下载顾准: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顾准: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教案

    中国思想文化教案 课程性质: 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课程意义: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巨大。思想文化作为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

    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合集五篇]

    2013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2013年上半年,气象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市气象局、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服务大局,树立形象,紧紧抓住改革、稳定、发展......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学 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姓 名:夏学 号: 茹 2009110224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及其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彩陶和希腊瓶画对比研究部分[精选五篇]

    1.纹饰特征的比较 第一,希腊古典时期人物纹饰重写实,人物形象轮廓完 整、讲究比例。阿喀琉斯与埃阿斯玩骰子,古希腊瓶画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也是黑绘风格的代表作。画面描绘的是......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形象的异同

    论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故事中女神形象的异同 摘要:希腊神话女神众多,而中国女神只占少数几个,她们各有各的特点,而且也有相似之处。中国女神和希腊女神有着不同的民族背景,不同的......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关系探析 李红芹1 (黔西南州委党校兴义562400) 【摘 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及其价值观念的最高体现。传统文传化中的“和......

    中国和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摘要】 中国和新加坡同属于东方世界里的国家,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新加坡是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发展成熟,相互之间有着吸收......

    中国企业管理文化始终离不开法家思想(共5篇)

    中国企业管理文化始终离不开法家思想公元前338年深秋,43岁的秦孝公死于肝或肾病引起的器官衰竭, 关于他的死,司马迁在史记里未作过多描述, 但在40多岁的壮年突然去世,秦孝公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