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略稳定不只事关中俄两国利益范文

时间:2019-05-15 03:5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球战略稳定不只事关中俄两国利益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球战略稳定不只事关中俄两国利益范文》。

第一篇:全球战略稳定不只事关中俄两国利益范文

全球战略稳定不只事关中俄两国利益

作者:卜永光

6月25日,刚刚和习近平主席共同参加完上海合作组织塔什干峰会的普京对华进行了“旋风式”访问。以“老朋友”相称的两个大国领导人时隔两天再次会晤。此次访问虽然前后不到24小时,创下了普京15次中国行的最短时间记录,但成果却异常丰硕。双方政府部门和企业间签署了30余份不同层面的文件,涉及领域广泛。其中,两国元首《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尤为引人关注。中俄倡议的核心要义,在于共同探寻在一个“失衡”的世界中达成“再平衡”的方案。

《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开宗明义地指出,两国元首“高度重视维护国际和地区的战略平衡与稳定”。这种提法表明,“战略平衡”和“全球稳定”实际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世界充满矛盾。建立世界秩序和探索有效全球治理的现实办法,不是消灭矛盾,而是寻求实现矛盾及其不同侧面之间的平衡。中俄倡议的核心要义,在于共同探寻在一个“失衡”的世界中达成“再平衡”的方案。当然,这一倡议所强调的“战略平衡”从本质上有别于传统大国政治中的“平衡外交”。

值得注意的是,在奥巴马担任总统的八年中,“战略再平衡”始终是美国的核心对外战略。实际上,从欧洲政治传统中继承了“均势外交”理念的美国一贯注重搞平衡外交。从二战走向终结之际罗斯福描绘的“四大国合作”世界蓝图,到尼克松面对美国衰落趋势提出的“五大力量中心说”,都试图寻求建立某种平衡。不过,美国的平衡外交传统和中俄当前所倡导的全球战略平衡相比,在诸多方面都大相径庭乃至南辕北辙。

中俄倡导的全球战略平衡与美国的大相径庭

首先,中俄在声明中集中批评了“单方面”行动造成的全球失衡问题,而美国的平衡战略始终将自己置于“平衡手”的位置,按照一己意图塑造世界秩序。美国眼中的世界平衡不过是自己玩弄的“王球不落”游戏,无论是传统的“硬实力”、冷战后强调的“软实力”还是新世纪提出的“巧实力”,都只是其游戏的手法。当前美国力推的所谓“战略再平衡”,究其本质不过是通过调整自身全球力量部署,将美国全球力量更多集中到日益崛起的东亚,以便在应对中国崛起等问题上扮演所谓的“离岸平衡手”角色。

其次,美国迷信用武力缔造平衡,而中俄则明确强调将战略稳定看成纯军事概念“不能反映当代战略问题所具有的广度和多面性”。以国际反恐为例,“9.11事件”发生后,美国连续发动了两场战争推行其反恐战略,但“暴力化”的反恐带来的是“以暴易暴”逻辑的恶性循环,反而激化了中东等地复杂的政治矛盾,导致当前亚欧大陆腹地出现了严重的失衡,也直接促生了“伊斯兰国”和“独狼式袭击”等新型恐怖主义。

再次,美国的平衡战略追求自身的“绝对安全”,中俄声明倡导的则是一种基于相互关切的“相对安全”理念。比如,二战后大国核弹和导弹竞赛加剧,在主要大国已经拥有核弹和导弹发射能力的既成事实面前,“相互确保摧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大国战略关系稳定,维系这种“威胁平衡”带来的相对安全已经成为大国之间的默契。然而,近年来美国以地区冲突为借口,分别在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强行部署“萨德”和“宙斯盾”反导系统。这实际上是一种破坏游戏规则、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的损人利己行动。历史经验表明,损人的最终结果往往并不利己,在安全问题上“吹灭别人的灯”,必然“烧掉自己的胡子”。美国单方面追求“绝对安全”的结果是声明中所指出的“导致军力增长失控,动摇了全球战略稳定体系”。

最后,美国达成平衡的办法是建立和巩固以自己为中心的军事同盟体系,而中俄则主张构建一种能够满足多数国家需求的全球共同安全体系。乌克兰危机后,美国进一步强化北约,组建快速反应部队甚至制定了“战备行动计划”,以便加强对俄遏制;在东亚,则全面升级了五对双边军事同盟关系,还加强了虽然不是传统盟友、但与中国发生摩擦冲突的越南等国家的军事合作,针对中国的意图明显。上述举动显然与防御性国防和全面裁军的理念背道而驰,也给中俄两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全球战略稳定所涉及的不只是中俄两个国家的利益

美国单方面的平衡战略带来的共同威胁,是中俄两国共同致力于全球战略稳定的重要动因。不过,全球战略稳定所涉及的绝不只是中俄两个国家的利益。在“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背景中,任何国家的长远利益都有赖于全球战略稳定的实现。当前正在重组的世界秩序如果出现学者们预言的“大崩溃”、“大混乱”和不可收拾的“碎片化”,任何国家都将被置身于“覆巢之下”。

美国等西方国家最大的忧虑之一在于中俄走向结盟,甚至已有媒体惊呼新发布的这份声明标志着中俄已经在走向联盟。应当承认,中俄声明虽然并未直接提及美国,但字里行间的指向性却非常明确。不过,如果据此认为中俄正在通过结盟对抗西方,则纯粹是一种过度阐释。

声明绝不应被看成是中俄走向结盟的信号,无论是中俄还是其他任何国家缔结的军事同盟,实际上都背离了声明本身所阐释的理念。采用军备竞赛和缔结军事同盟的办法突破“安全困境”,只会让国际社会陷入更深的、无解的困境之中,最终让全球战略稳定丧失根基。

从中方角度看,推动全球战略稳定是实践习近平主席阐释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共同安全”理念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不结盟政策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原则之一。结盟所能带来的所谓“共同安全”,仅限于范围非常狭窄的小团体之内,且极不稳定也不可靠,背离了中方“共同安全”倡议的真谛,更不可能实现“总体国家安全”,因而不会成为中国外交的选项。

全球战略稳定还有赖于大国之间更紧密的经济文化纽带

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必须摈弃“阴谋论”,通过走和平发展道路实现民族复兴。不过,在一个“阴谋论”仍然广有市场的现实世界中,中国也必须拥有化解各类“阴谋”和“阳谋”的办法。中俄两个最大的新兴大国携手向世界表明对全球战略稳定的立场,即是这种努力的一次重要体现。

全球战略稳定的实现不仅需要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再平衡”,进而逐步减少对军事手段的依赖,还有赖于主要大国之间建立更均衡和密切的经济文化纽带。2015年,双边关系中依然麻烦不断的中美两国的贸易额已经接近6000亿美元,而中俄贸易额却不足700亿美元。普京此次访华的主线仍在于加强两国的经济合作。不过,加强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本身,也应被看作中俄共同致力于全球战略稳定努力的一部分。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俄即将中俄关系界定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这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果只是建立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共同立场之上,滞后的经贸联系必然会成为全球战略稳定体系中的薄弱链条。从这个意义上说,全球战略稳定本身也有赖于中俄关系“广度和多面性”的拓展。中俄“携手不结盟”的意义远不限于双边领域,也是推动当前“失衡”世界“再平衡”的方案之一。

第二篇:中俄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及学术交流

中俄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及学术交流

中俄两国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进程,造就了中俄两国自古就形成的两种内涵和形态各异的文化模式。中国与俄罗斯是世界上毗邻的举足轻重的两个大国,具有地缘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互补优势,中俄两国文化及教育体制的异同,寻求发展契机,有利于促进中俄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俄两国学术文化的交流,对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巩固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是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文化是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化与近代西域文化,还有周边文化的少量结合。历经数千年的抉择、砥砺和发展,自晋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支柱,诸子百家学说并行不悖的思想建构与文化底蕴。中华文化有史以来一直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与轴心。鸦片战争之前,由于地理位置的封闭性和文明的自创性,中国文化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刷与动摇。而随着现代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要求,与全球文化贯通,并取它国之精华,排它国之糟粕,已成为中国富国强兵、富民强体的必选之路。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板块结合处,地理位置相对开阔,近邻文化比较发达,与外界交往甚密。它的文化正是在周边多种文化的撞击和渗透下逐步形成的,并无根深蒂固的本土化,因而属于典型的嫁接文化或边缘文化。历史上,俄罗斯既受到过西方文化的长期熏陶,也曾沐浴了东方文化的洗礼,因此形成了东西方文化集于一身的东西合璧的文化。中俄两国的文化的起源和属性影响着中俄两国教育体制及学术交流。

中俄两国的教育体制有许多相同及类似的地方。首先,教育都肩负着沉重的时代责任与历史重托,并面临严峻的挑战;其次,针对教育的改革均在积极探索和不断实施之中,围绕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不断明晰着各自的定位和作用;最后,都有较严格和完善的学位管理、教师培养与任用、学生激励与淘汰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与此同时,中俄两国的教育体制也存在许多不同及差别,主要反映在:

第一,在考试和招生环节上,俄罗斯的考试命题与选拔由各学校乃至院系独自进行,而中国则一直采取国家或省市统一命题、集中录取的方式;

第二,在教学方式、学习条件、学术氛围,学术交流与往来,学生能动性、自主性及发散、创新意识的培养等方面,两国间存在明显差距,这种差距也是中国同西方国家带有共性的差别和差距;

第三,在学生就读方式及后勤服务管理上,中国以严格统一的“住校制”为主,学校各项后勤服务保障部门和设施完善,但也由此存在机构人员庞杂,效率低等弱点,现正通过社会化企业化的改革,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扬长避短。俄罗斯学校普遍实行“走读制”,学校整体效率及效益虽高,但同时亦有管理不严、生活不便等不足;

第四,在高校方面,在本科以上学位管理上,中国是“本科—硕士—博士”培养体系,而俄罗斯则多为“硕士,而五年连读“硕士—副博士”体系;在高校教师任用及职称评聘等环节上,俄罗斯相当严格。全俄高校教授、副教授队伍少而精,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教授”质量的注重及严格界定,也使得教授的地位与作用在教学和科研中得到充分展现;

第五,在教育文化方面,中国文化一直以“中学”为主体,无论经过怎样的改革与革命,“中学”始终在中国大文化平台中居于主导地位。尽管在某些制度设计和规则制定上中国越来越多地引进了西方国家的经验,在某些方面越来越像西方国家模仿,但“西学”主要属于知识层面的东西,它无力撼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而且,任何外来文化传到中国后都要经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洋为中用。因而此“西学”已非彼“西学”。这正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博采众长而本色不易、渐进发展而非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俄罗斯文化的阴阳两极性决定了它的无根基性、无本体性,因而对东西方两种文化均采取了知识性的态度:在遇到西方文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便掉头向东方文化求解,而在东方文化中难以实现的目标则依靠西方文化来变通,与西方国家打交道时依循西方文化,与东方国家交往时则运用东方文化;用使自己亚洲化的方法克制亚洲,用使自己欧洲化的方法制胜欧洲。而且,每一次文化转变都像一场押注,其手段之激,方式之烈,后果之难以预料,实属罕见。例如:苏联解体后的自由派先锋波波夫、盖达尔以及叶利钦的首席谋士布尔布利斯就曾建议“用最资本主义的方法改造俄罗斯”,而“无需任何民族性的掩饰”。

第六,教育体制的差异影响着两国人民对家和国理解的不同。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家庭和家族的利益要高于国家利益,“百善孝为先”,孝道利家是上至统治者下至平民百姓无不恪守的道德准则。对个人来讲,家族即他的世界,家族在则世界在,家族若瓦解世界也就不存在了。因此一般来讲,中国人对家的关心超过了对国的关心,在面临家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选择时,中国人往往首选前者,再选后者。当然也有例外,毕竟中国有很多舍生取义的大贤、大可。所以我们暂且不能一概而论。在俄罗斯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家庭和家族意识并不强烈,更无中国人视为孝道之首的传宗接代、延续血脉的想法。在民族主义和家族主义比较的意义上,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国家。是民族主义自大自狂、甚嚣尘上的国家,是把一切都民族化了的国家。家族观念比国家观念对人类的危害要小得多,因为国家观念容易导致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为国尽忠的最好方法就是杀人;而孝道利家的最好方法则是安居乐业、老守田园,采菊东篱下,安得其所的人性化、私性化的理念。但这种意识也是造成对国事麻木不仁、对公事弥饷玩公、听之任之的温床意识。

中俄两国教育体制存在着相同和差异的地方,但是并不是意味着中俄两国不进行文化交流,学术上的交流。通过考察与对比可以发现,中俄两国的学术上的交流频繁,时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的。

在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上,尽管两国的政府都通过立法及提供经费等方式和途径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和影响,不过总体来说,中国政府对学校及教育的管理干预已变得更为间接和宏观,许多权利已经下放给学校,逐步树立起教育是“人才教育和非义务教育”的理念。政府的拨款主要用于对新建院校的投资,重点和急需专业和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的引导,奖贷学金发放等大政的方面,并已初见成效。这亦是当今国际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事实证明,政府管得过多过细,常使得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和竞争力,不利于教育及学校自主自立地健康发展。而莫斯科一些很有资历及名望的学府,因长期由政府直接包管,缺乏应有的活力和发展动力。这应成为俄罗斯学校深思的一个问题。中国教育改革中,政府不断放权,学校市场化、集约化的做法也值得俄罗斯关注。

在教学的方式效果上,俄罗斯学校许多做法值得中国借鉴。对地处莫斯科的多所院校考察后感受到,教师普遍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以及电教设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课堂气氛很好;经常安排学生课堂演讲和辩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这些值得中国好好研究和学习。这不仅是一个教学手段和方式的问题,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如何营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的问题。

在考试和录取制度上,两国现行的制度各有利弊,应相互融合。现实情况是,中国过多地依靠绝对统一的国家考试和录取,而俄罗斯又过于放任于各校自行命题和选拔。结果是中国考生的培养潜质很容易被统一而僵化的考试科目与方式抑制和掩盖,从而制约了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反观俄罗斯,却又有另一方面的问题,学生和学校的负担加重,尤其是一些院校以多招多淘汰的遴选方式选拔学生,这对大多数被淘汰者而言,只能来年再考,造成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此外,为实现多种选择,学生又不得不复习准备多种科目和内容,负担沉重且基础难以扎实。而日本考试和选拔制度可谓为两者的折中,日本把学校入学考试分为两次,第一次是统一考试,考题由“考试中心”拟定,所有考生在统一的时间进行考试;然后,各个学校进行第二次考试,形式则灵活多样,意在细致考察权衡考生的专业培养潜质。实施效果不错。

在办学的效率和效益上,俄罗斯学校的一些高效现象足以引起对中国近些年出现的合并院校扩大规模但却往往难出效率的现实进行反思。扩大学校规模不一定就会提高效率和效益,相反,常常还会造成巨大的内耗。学校对自身准确的层次定位、有效的内部挖潜、不断提高单位效益才应是提高办学效率的基本方向。在俄罗斯,从教学方面看,学校的走读方式是其办学效率及效益较高的一个重要方面。“走读制”有效地增添了人员及校舍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校园仿佛没有节假日,全日制、在职、成教等各类学生各择其主、人流不断,达到了高效率。

在两国学校后勤服务管理上,中国走在了前面。应该说,中国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相当健全,这也得益于长期实行的“住校制”。从学生角度讲,完善而低廉的生活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学生,既节省了学生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费用,又可一定程度地为学校创收。目前,中国学校后勤服务所积极进行的社会化企业化改革,目的也在于更好地保证服务质量、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益。尽管俄罗斯的学校以“走读制”为主,但白天校园里学生的保有量更大,大流量下更需要便捷的后勤服务。为此,可尝试多方集资筹建类似德国的“大学生服务社”,使后勤服务既不完全由学校承包,又不完全放任于社会,甚至还可探求学生的自主管理方式,一举多得。

中俄两国的国情各不相同,互补性更多的是一种理论上的探讨。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充分地借鉴别人的经验和长处,结合自身特点有效地促进本国教育的改革及发展,则是共同的愿望。

第三篇:中俄两国相互投资合作透视

中俄两国相互投资合作透视

张中华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不但奠定了两国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而且使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政治互信的前提下,进入了一个双边贸易大幅提升、相互投资逐步增加、科技合作领婉岛注一步拓宽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一 中俄两国相互投资合作概述

近年来,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两国相互投资的总体规模不大,对双边贸易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从绝对数字来看,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在俄罗斯累计投资设立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75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6.6亿美元,占中国全部对夕曦资的5%左右。与此同时,截至2004年年底,俄罗斯累计对中国直接投资项目1687个,合同金额11亿美元,实际投入4.6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08%[1]。显然,目前中俄投资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要求还远不相适应,与两国的大国地位和经济实力也很不相称,两国投资合作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二)两国相互投资的领域比较单一,暂时还缺乏支撑性、长远性的投资合作项目。

目前,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微电子技术、通信、制衣、家电组装、公共饮食、木材加工、农业等领域,而俄罗斯 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核电、汽车及农杉性且装与化工、建筑、医药等几个领域。实际上,中国一些有一定投资实力的大型公司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能源项目有很大的投资兴趣,有希望在这一领域出现像石油管道一类的支撑性、长远性的合作项目。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俄两国在石油管道的铺设问题上一直磕磕绊绊,不能不说是两国经济合作的一大遗憾。

(三)两国相互投资合作的地域分布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有共同边界的毗邻地区。

多年来,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而欧洲部分较少。据 俄罗斯2004年的统计数据,2003年中国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投资1320万美元,占远东地区全年吸引外资总额的0.4%。2003年中国向俄罗斯投资最多的地区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为990万美元;其次是滨海边疆区,投资额为200万美元。俄罗斯对中国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东北及像有连云港核电站之类合作项目的少数几个地区。

二 当前制约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主要因素

中俄两国无论从领土面积、还是从军事实力来说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不但在地理上山水相连,而且经济上具有天然的互辛胜。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两个经济正处于上 升阶段、经济互辛胜又很强的邻国,为何投资合作的步伐如此艰难呢?仔细推敲起来,不难发现,制约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双方企业对两国经济发展情况及投资合作潜力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各自国家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强。

需要指出,中俄两国的企业家目前对双方的投资环境和现行法律法规还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双边投资合作的稳定信息交流机制比较缺乏。一方面,由于不能及时掌握俄罗斯方面的政策变化和充分把握俄罗斯的市场,致使在俄投资的中国企业常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这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俄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和公共饮食这类初级的投资形式上。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许多企业,由于不了解中方的需求信息,中方也不太了解俄罗斯的技术优势,因此,常常不能参与中国在许多项目上的国际招标,错失了良好的合作机遇。

(二)由于受多种原因的影响,在俄罗斯上层人士和普通民众中,仍然广泛存在着强烈的“中国威胁论”、“中国人口扩张论”等消极论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中国对俄投资项目的实施,彼此间的相互信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俄罗斯的整体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 改善。由于俄罗斯有关投资法律法规中存在众多的技术性要求,因此,经常造成执法的随意性。同时,外国投资者经常在人事用工、企业采购和建设必要基础设施等方面遭遇俄地方政府的政策限制,致使投资项目落空,也使外国企业家对俄罗斯投资望而却步。

当然,不容否认,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为根本改善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做了大量工作,不但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努力降低税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国投资的优惠措施。但是,俄罗斯也经常出现地方法律与联邦法律不一致、税收及相关法律法规不稳定、执法人员经常有法不依、不能充分保护外国投资者利益、公司治理不完善、司法制度不健全、外国投资者的上幼两反少能满足等问题。在世界投资商的眼中,俄罗斯依然被认为是投资风险较大的地区,暂时还不能大规模吸引以谨小慎微著称的中国企业家到俄罗斯进行广泛投资。

(四)中俄两国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转型过程中均急需来自外部的投资,由于自身本来就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难以相互满足投资方面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国投资潜力的发挥和互辛欧势的现实转化。

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实践使中俄两国都先天缺乏植根于本国的市场竞争制度、规范的公 司治理制度以及企业家资源和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队伍。改制后的中俄两国企业还处于成长阶段,企业才刚刚适应国内的市场经济环境。

因此,两国的大部分企业暂时还不能像世界500强企业及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经验走出国门,到境外开展大规模的投资经营活动。

三 两国投资合作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可喜的是,中俄两国高层都意识到两国投资合作的不足,并且决定要大力提高相互投资合作的力度。2004年9月,在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期间,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向俄罗斯累计投资120亿美元,投资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加工生产和高科技产业等项目的建设。

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双方企业的充分成长,中俄两国在投资合作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

(一)中俄两国双边投资合作的地缘优势正在逐步被两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取代,从而相互投资的规模逐渐扩大,投资领域也至渐拓宽。

如果说以前中俄两国的相互投资主要基于地缘优势,投资企业基本集中在两国的毗邻地区,那么,现在这一状况正在逐渐改变。中国对俄罗斯投资的地域范围逐渐从远东地区进一步拓展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并且开始覆盖俄罗斯全境。特别是近年来,中俄两国各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和联系也日趋紧密,双方已有63个省州和城市结为友好关系,9对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联系。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创造条件,调动两国地区和企业加强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和投资,拓展投资领域,支持双方开展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鼓励中方企业参与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开发,同时也鼓励俄方企业广泛参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一定能够进一步增强中俄经贸合作的生机和活力。

(二)中国从事对俄经贸合作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地区间和企业间投资合作越来越起重要作用,并且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005年6月10日,中国上海工业投资公司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签订了兴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社区项目的总投资协议。该项目总投资13.5亿美元,是目前为止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这座被当地居民称为“中国城”的卫星城内包括居民住宅区、商业区以及娱乐场所等,其中住宅楼总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社会公用设施总面积将达6.3万平方米。卫星城可供3.5万人居住,可提供l万个就业岗位。上海工业投资公司还将负责在卫星城内建设10公里道路、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医院、急救站、游泳馆和停车场等社会公用设施。可以预见,这种以两国政府部门支持、地区和民间企业负责具体实施的投资趋势在今后的中俄投资合作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三)双边投资合作出现了以科技合作为依托、以中俄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趋势。

科技合作在中俄投资合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动力。经过两国政府和民间多年的努力,中俄科技合作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格局。自1999年10月以来,中俄双方先后在中国的烟台、衙州和哈尔滨建立了旨在将俄罗斯的科研成果在中国实现产业化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最成功的要数中国浙江巨化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应用化学研究院负责实施的3000吨聚四氟乙烯建设项目。在他们的合作中,由于双方建立了平等、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研发新型氟化物的实验楼,目前正在建设氟化物工厂等一批项目。在此基础上,2001年5月成立了“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2004年,“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工业总产值达20多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1亿多元人民币[2]。当前,根据中俄两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和优势互补,以 俄方出技术、以技术参股,中方出资金将俄方科技成果在中国进行产业化运营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中俄企业界的欢迎,许多企业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四 对策建议

在当前条件下,加大中俄相互投资力度和规模,是两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到了一个特定阶段后必然出现的趋势。为了进一步提升中俄相互投资的规模和水平,今后一段时间内,建议中俄双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双方应继续通过两国政府间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对双边投资合作中重大问题的磋商与协调,提高法规和政策的透明度,制定鼓励相互投资的政策措施,尽决商签《中俄 投资保护协定》,加大对双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力度,推动两国间能源、科技、运输、核能、航天、银行和通信等各领域的投资合作的全面开展,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更加充实稳固的物质基础。

(二)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和企业间的经济互信,改善两国相互投资合作的环境,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当前,虽然两国在政治上实现了充分的互信,但从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实践看,两国政府和企业间的经济互信还很缺乏,俄罗斯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对俄投资防范之心时有流露,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的相互投资合作关系。

双赢乃至多赢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投资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经贸合作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应该说,近年来,中俄双方在改善合作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双方还应继续努力,按照诚信、互利、共赢的原则,相互尊重对方利益,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为对方商品、投资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两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双边协调机制,保持磋商渠道畅通,及时解决经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两国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鼓励和保护中俄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的机制,使“中俄投资促进会议”机制化、常态化,在两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为两国企业相互投资合作搭建一个稳定的服务平台。

中俄投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互补性很强,同时也是实现两国各自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在2004年6月由中国国家发改委与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在哈巴罗夫斯克市联合举办的首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上,双方共签署了12个投资项目,达成了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到目前为止,12个项目均已启动,部分已经得到落实。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2个纸浆项目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5个木材采伐加工项目已投入部分资金、设 备,人员也已开工作业;2个矿权交易项目已经完成合资公司注册、矿权转让等全部手续,并于2005年5月举行了挂牌落义式;2个加工区项目已按照“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原则,投入部分资金启动了一期工程;1个农林综合开发项目也已投入部分资金用于生产作业,大豆种植面积和森林采伐量今年内即可接近设计规模[3]。此次论坛的成功举行,标志着中俄在远东地区的投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第二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于2005年6月9~10日在圣彼得堡市举行,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除了“波罗的海明珠”综合社区开发项目外,会议期间中俄双方还签署了在俄诺 夫哥罗德州建设农副产品物流加工中心、在俄伊尔库茨克州建设果品产业贸易平台、在莫斯不荆没资建设年产1万吨聚氨醋材料生产线、在俄合资建设彩电生产基地等其他几个项目[4]。

这些项目既对俄罗斯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也体现了中方希望两国投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良好愿望,是双方投资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显然,如果能够每年定期召开这样的论坛,进一步使论坛机制化、常态化,为中俄投资合作开辟一条“绿色直道”,相信一定会大力推动和加决两国投资合作的步伐。

(四)两国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界应与相 关科研学术和商业咨询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充分利用科研学术机构的智力资源,全面摸清投资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变化,认真分析市场潜力,从而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避免出现投资失误。

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就在脚下。当前,中俄两国面临着难得的合作机遇,两国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高速增长,在技术、投资、资源、商品等领域互有需求,又互为最大的邻国,具有毗邻的地缘优势和友好交往的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都有加强互利合作、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强烈愿望。所以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中俄双方都能站在战略高度,结合 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地开展包括能源和资源性项目开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方式,充实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努力开创投资合作的新模式,就一定能使两国的投资合作实现质的飞跃,也一定能使两国经贸合作实现跨越式的大发展。

(责任编辑:高晓慈)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2005》(俄罗斯部分),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虞明铎:《新时期的中俄科技合作》,2005年4月23日“中俄中青年学者论坛”会议论文。

[3]岳连国:《投资合作突破性进展 总投资金额达到15亿美元》,新华网2005年6月10日莫斯科专电。[4]同上。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年第10期

第四篇: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现状与前景

邢广程、张中华

[作者简介] 邢广程,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 F13/17.55.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4-0011-02

14年弹指一挥间。自1991年苏联解体、新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直接支持和两国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以比以往更快的速度、并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向前迈进。尤其是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不但奠定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而且因此使中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政治互信的前提下,进入了一个双边贸易大幅提升、相互投资逐步增加、科技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宽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一、中俄两国投资合作概述

投资合作是中俄两国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基石。近年来,中俄两国相互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总体看来,目前中俄两国的投资合作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两国相互投资的总体规模不大,对双边贸易的拉动作用不明显。

从绝对数字来看,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在俄罗斯累计投资设立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75家,中方协议投资总额6.6亿美元,占中国全部对外投资的5%左右。与此同时,俄罗斯累计对中国直接投资项目1 687个,合同金额11亿美元,实际投入4.6亿美元,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0.08%。显然,目前中俄投资合作的规模和水平与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要求还远不相适应,与两国的大国地位和经济实力也很不相称,两国投资合作的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2.两国相互投资的领域比较单一,暂时还缺乏支撑性、长远性的投资合作项目。

目前,中国在俄罗斯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微电子技术、通信、制衣、家电组装、公共饮食、木材加工、农业等领域,而俄罗斯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核电、汽车及农机的组装与化工、建筑、医药等几个领域。需要指 出,实际上,中国一些有足够投资实力的大型公司对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的能源项目有很大的投资兴趣,有希望在这一领域出现像石油管道一类的支撑性、长远性的合作项目。但是,众所周知,由于多方面的因素,中俄两国在石油管道的铺设问题上一直遭遇重重阴霾,不能不说是两国经济合作的一大遗憾。

3.两国投资合作的地域分布比较集中。

一直以来,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而欧洲部分较少。据俄罗斯2004年的统计数据,2003年中国向俄罗斯远东地区共投资1 320万美元,占远东地区全年吸引外资总额的0.4%。2003年中国向俄罗斯投资最多的地区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为990万美元;其次是滨海边疆区,投资额为200万美元。俄罗斯对中国的投资也主要集中在中国像连云港核电站之类的少数几个地区。

二、制约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主要因素

中俄两国无论从领土面积、还是从军事实力来说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两国不但在地理上山水相连,而且经济上具有天然的互补性。但是令人纳闷的问题是,两个经济正处于上升阶段、经济互补性又很强的超级邻国,为何投资合作的步伐如此艰难呢?我们认为,制约中俄两国投资合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中俄两国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转型过程中均急切需要来自外部的投资,由于自身本来就缺乏足够的资金,因此难以相互满足投资方面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两国投资潜力的发挥和互补优势的现实转化。

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实践使中俄两国国内都先天缺乏植根于本国的市场竞争制度、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度以及企业家资源和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队伍。而且,改制后中俄两国的企业也还正处于成长阶段,企业才刚刚适应国内的市场经济环境。因此,两国的大部分企业暂时还不能像世界500强企业及大型跨国公司一样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经验走出国门,到境外开展大规模的投资经营活动。

2.俄罗斯的整体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俄罗斯有关投资法律法规中存在众多的技术性要求,因此经常造成执法的随意性。同时,外国投资者经常在人事用工、企业采购和建设必要基础设施等方面遭遇俄地方政府的政策限制,致使投资目的落空,也因此使世界上各国的企业家对向俄罗斯投资望而却步。

当然不容否认,近年来,俄罗斯政府为根本改善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但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努力降低税负,出台了一系列吸引外国投资的优 惠措施。但是另一方面,俄罗斯也经常出现地方法律与联邦法律不一致、税收及相关法律法规不稳定,而且执法人员经常出现有法不依,不能充分保护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公司治理不完善、司法制度不健全、外国投资者的上诉很少能满足等问题。在世界投资商的眼中,俄罗斯依然被认为是投资风险较大的地区,暂时还不足以吸引大量以谨小慎微著称的中国企业家到俄罗斯进行广泛投资。

3.双方企业对两国经济合作潜力仍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两国各自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情况适应能力不强,彼此间的相互信任有待进一步加强。

需要指出,中国企业家目前对俄罗斯的投资环境和现行法律法规还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双边投资合作的稳定信息交流机制还比较缺乏。由于不能及时掌握俄罗斯方面的政策变化和充分把握俄罗斯的市场,在俄投资的企业常常遭受不必要的损失。这在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俄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集中在商品贸易和公共饮食这类初级的投资形式上。

三、进一步发展两国投资合作的趋势与前景

可喜的是,中俄两国高层都已经意识到两国投资合作的不足,并且决定要大力提高相互投资合作的力度。2004年9月,在中俄总理第九次定期会晤期间,温家宝总 理就明确表示,到2020年中国将向俄罗斯投资120亿美元,投资的重点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加工生产和高科技产业等项目的建设。随着两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双方企业的充分成长,可以察觉,中俄两国在投资合作上已经出现了一些积极的趋势,这主要表现在:

1.中俄两国双边投资合作的地缘优势正在逐步被两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取代,从而相互投资的规模逐渐扩大,投资的领域也逐渐拓宽。

如果说以前中俄两国的相互投资主要基于地缘优势,投资企业基本集中在两国的毗邻地区,那么现在这一状况正在逐渐得以改变。我国对俄罗斯投资的地域范围 逐渐从远东地区进一步拓展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并且开始覆盖俄罗斯全境。特别是近年来,中俄两国各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和联系也日趋紧密,双方已有63个省、州和城市结为友好关系,9对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联系。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创造条件,调动两国地区和企业加强合作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和投资,进一步拓展投资领域,支持双方开展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鼓励中方企业参与俄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的开发,同时也鼓励俄方企业广泛参与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西部大开发,一定能够进一步增强 中俄经贸合作的生机和活力。

2.我国从事对俄经贸合作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地区间和企业间投资合作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2005年5月14日,中国上海工业投资公司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市在上海签订了兴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项目的总投资协议。该项目总投资13亿美元,是目前为止中国对俄罗斯最大的一笔直接投资。这座被当地居民称为“中国城”的卫星城内包括居民住宅区、商业区以及娱乐场所等,其中住宅楼总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社会公用设施总面积将达6.3万平方米。卫星城可供3.5万人居住,可提供1万个就业岗位。上海工业投资公司还将负责在卫星城内建设10公里道路以及学校、幼儿园、图书馆、医院、急救站、游泳馆、停车场等社会公用设施。可以预见,这种以两国政府部门支持、地区和民间企业负责具体实施的投资趋势在今后的中俄投资合作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3.双边投资合作出现了以科技合作为依托、以中俄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主要内容的新趋势。

科技合作在中俄投资合作中越来越显示出强劲的动力。应该说,经过两国政府和民间多年的努力,中俄科技合作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格局。自1999年10月以来,中俄双方先后在烟台、衢州和哈尔滨建立了旨在将俄罗斯的科研成果在我国实现产业化的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目前这方面成功的范例要数中国浙江巨化集团公司和俄罗斯应用化学研究院负责实施的3 000吨聚四氟乙烯建设项目。在它们的合作中,由于双方建立了平等、互信、互利的合作关系,在短短的几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研发新型氟化物的实验楼,目前正在建设氟化物工厂等一批项目。在此基础上,2001年5月成立了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2004年,浙江巨化中俄科技园工业总产值达20多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1亿多元。当前,根据 中俄两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和优势互补,以俄方出技术、以技术参股,中方出资金将俄方科技成果在中国进行产业化运营的模式越来越受到中俄企业界的欢迎,许多企业都在进行这方面的努力。

四、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两国政府和企业间的互信,充分改善两国相互投资合作的环境,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当前,虽然两国在政治上实现了充分的互信,但从近年来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实践看,两国政府和企业间的经济互信还很缺乏,俄罗斯对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对俄投资的戒备和防范之心时有流露,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两国的相互投资合作关系。

双赢乃至多赢是发展国与国之间投资合作的基础,同时也是经贸合作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应该说,近年来,中俄双方在改善合作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双方还应继续共同努力,按照诚信、互利、共赢的原则,相互尊重对方利益,创造公平的法制环境,为对方商品、投资和服务进入本国市场提供有力支持。与此同时,两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双边协调机制,保持磋商渠道畅通,及时解决经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两国经贸合作健康发展。

2.建立鼓励和保护中俄两国企业相互投资的机制,使中俄投资合作论坛机制化、常态化,在两国政府的大力 支持下,以政府政策为引导,为两国企业相互投资合作搭建一个稳定的服务平台。

中俄投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互补性很强,同时也是实现两国各自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在2004年6月由中国国家发改委与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在哈巴罗夫斯克市联合举办的首届中俄投资合作论坛上,双方共签署了12个投资项目,达成了总额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此次论坛的成功举行,为这些项目的实际实施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俄在远东地区的投资合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近日,第二届中俄投资合作论坛又刚刚在圣彼得堡市成功举行,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想,如果能够每年定期召开这样的论坛,进一步使论坛机制化、常态化,为中俄投资合作开辟一条“绿色通道”,相信一定会大力推动和加快两国投资合作的步伐。

另外,双方应继续通过两国政府间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加强双边投资合作中重大问题的磋商与协调,推动两国间能源、科技、运输、核能、航天、银行和通信等各领域投资合作的全面开展,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更加充实稳固的物质基础。

3.两国政府职能部门和投资企业界应与相关科研学术和商业咨询机构进行广泛的合作,充分利用科研学术机构的智力资源,全面摸清投资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变 化,认真分析市场潜力,从而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避免出现投资失误。

在这一方面,我们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作为国内最大的、全面研究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问题的科研学术机构就具有这样的智力资源优势。我们的科研人员每天都在跟踪和适时研究俄罗斯所出台的各项政策法规,我们也愿意并期待着与广大工商企业界一起,携手为中俄两国更广泛的合作贡献一份力量。

坚冰已经打破,道路正在脚下。当前,中俄两国面临着难得的合作机遇,两国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经济高速增长,在技术、投资、资源、商品等领域互有需求,又互为 最大的邻国,具有毗邻的地缘优势和友好交往的传统。

更为重要的是,双方都有加强互利合作、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的强烈愿望。所以我们坚信,只要中俄双方都能站在战略的高度,充分结合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地开展包括能源和资源性项目开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本着积极、务实的精神,进一步拓宽合作方式,充实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努力开创投资合作的新模式,一定能使两国的投资合作实现质的飞跃,也一定能使两国经贸合作实现跨越性的大发展。

[责任编辑:安兆祯] 《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4期

第五篇: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发展中俄两国区域合作 巩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区域合作:现状和前景国际研讨

会”综述

高晓慧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和国际合作局联合主办的“中俄区域合作: 现状和前景国际研讨会”于2006年11月5-6 日在北京召开。开幕式由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董晓阳主持,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孟庆海和俄罗斯远东大学副校长B.n. 基卡廖夫分别致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副市长金昭做了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 际合作局局长助理王镭到会指导。俄罗斯科学 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与民族研究所所长B.几.拉林和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会长李静杰分别致闭幕辞。来自中俄两国产、学、研各界代表6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围绕着中俄区域合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中俄在能源、科技、林业、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合作、中俄区域合作的发展前景等议题展开,中俄两国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一 合作领域不断拓宽 理论研究渐趋深入

中俄两国学者首先肯定了中俄两国在区域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一致认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主流。中俄作为毗邻的两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其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政治、经济 格局都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中俄两国关系 稳步发展,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 均保持着良好的接触与合作,特别在经贸合作 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合作方式已从过 去单纯的易货贸易发展到建立加工基地和科 技成果产业化园区。两国在能源和资源开发、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劳务和工程承包、服 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成效也十分显著。12个对 俄陆路口岸开辟了互市贸易区,促进了口岸基 础设施的建设。中俄双边贸易连续8年保持高 速增长。预计2006年两国贸易额将达到350 亿-360亿美元,首次突破300亿美元大关,标 志着中俄贸易跨人了新的历史阶段。2006年3 月在普京总统访华参加“俄罗斯年”开幕式期 间,中俄两国签署了15个合作文件,内容涉及 石油天然气、电力、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这意味 着中俄经贸合作即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中方学者在肯定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 成绩的同时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贸易方面,双方规范贸易秩序的工作协调不够。目前,中俄规范贸易秩序小组的工作已经启动,双方签署了相关文件,采取了一些加强监管的措 施。但俄境内“灰色清关”现象仍未得到有效遏 制,双方的磋商机制也不够完善。俄海关部门 通关效率低,货物验放速度慢,这不能不影响 双方进出口业务的正常进行。另外,俄方边境 贸易政策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中俄边境贸易的 发展。在经济合作方面,俄对外国投资开发其 燃料矿物资源施加多种限制且政策多变;俄对中方在俄投资经营的企业税收过高;在俄办理劳务手续程序烦琐,费时多,收费高,等等。

研讨会上,中方学者从理论层面对中俄区 域经济合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从而将有关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讨论引向深入。中方学者认 为,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是中俄两国因地理相邻性、资源共享性、经济互补性而形成的互惠互 利的经贸关系。它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 从广义上讲,中俄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中俄两个 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它是以两国的疆域为外延,包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从狭义上讲,中俄区域经济合作 是指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的经贸合作,它仅限于中国黑龙江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等省区与俄罗斯毗邻地区的经贸 关系。研究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要把广义 和狭义两个层次结合起来。地理的相邻性、资 源的共享性更符合狭义的概念界定,而经济互 补性则适合于广义的概念界定。因为毗邻地区 往往在气候、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同构 性和竞争性,其互补性要放在两个国家的层面 进行权衡。例如,与俄罗斯毗邻的中国省区出 口到俄罗斯的服装、纺织品、轻工产品等多为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产品,而东北地区作 为重化工基地与俄罗斯在产业结构上具有同 构性。另外,中俄石油合作也是从中国总供给 和总需求的角度来衡量的,东北地区石油的供 给相对于其需求而言并不短缺。因此,中俄区 域经济合作要冲破边境省区经贸合作的局限,从国家发展的大格局、大框架统筹中俄区域经 济合作,以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为纽带,从以毗 邻俄罗斯的边境省区为主的格局,过渡到全国 范围的南北兼顾、东西联动、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

二 合作行业优势为先 几大难点尚待突破

(一)能源合作 中方学者提出,中俄能源合作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势头。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俄罗斯通过铁路向中国的供油量迅速增加。普京总统在2004年10月访华期间强调,增加俄罗斯对华的陆路石油出口,使俄罗斯 通过铁路向中国输出石油的总量在2005年达 到1 000万吨,并争取在2006年达到1 500万 吨。后来考虑俄罗斯石油灌装能力,这一预期目 标有所下调。2005年俄罗斯经由铁路实际向中国出口原油达760万吨,比2004年增长 34%。目前,俄罗斯已经成为中国第五大能 源供应国。

第二,俄罗斯一中国的石油管道即将启动。普京总统多次重申:俄罗斯将“坚定不移 地”加强与中国在油气领域的合作;不管远东 石油管道走向采取何种方案,都将积极考虑将 石油管道通往中国。

第三,修建俄罗斯一中国天然气管道项目 提上日程。普京总统在2006年3月“中俄经济 工商界高峰论坛”上宣布,将从西伯利亚的东 部和西部分别建设两条输气管道向中国出口 天然气。

第四,上游和下游领域的油气合作开始进 行。2005年?月,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 俄罗斯期间,双方签署了纩中石油“与俄罗斯 石油公司关于长期合作的协议》和《”中石化“ 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关于成立合资企业的议定书》。前者的内容涉及两国在石油贸易、石油工 程技术服务、石油勘探开发以及科技信息交流 等领域的合作;后者规定双方成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库页岛的油气资源,并优先向中国供 应油气。2006年3月,两国签署《”中石油“与俄 罗斯石油公司关于在中俄成立合资企业深化 石油合作的基本原则协议》,就在俄罗斯境内 开展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和在中国境内开 展炼油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合作的原则达成共 识。这一系列进展表明,中国石油企业在屡受 挫折之后终于得以进入俄罗斯油气资源的上 游开发领域,两国在下游油气领域的合作也已 启动。

第五,两国的核能与电力合作开始起步。

江苏田湾核电站第一期工程为中俄今后在核 能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电力合作领域,2005年7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 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 公司关于长期合作的协议》,双方的合作包括 加大向中国的电力供应、共同项目的开发、输 电线路的架设与改造、发电设施的制造、设备供应等。

第六,中俄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能源合作业已启动。2004年9月,俄罗斯总理弗拉德科夫在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总理会 议上倡议,建立组织框架内的能源消费者俱乐 部和能源生产者俱乐部。这一计划得到了中国 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上海合作组织能源工作组已经组建。

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一是中俄能源 合作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俄方学者认为,俄中天然气合作存在的不确定性在于俄方不能确 定中国经济对天然气的长期需求量。也就是 说,俄方希望向中国北部和西北地区提供管道 天然气,但不能确定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缺口 是否全部由俄罗斯来弥补,因为中国在与俄罗 斯商讨天然气供应问题的同时,还与土库曼斯 坦签署了进口天然气协议。二是协议落实难。

中俄能源合作目前面临最棘手的三大难题:中俄双方在油气价格上存在较大分歧;中俄天然 气管道的具体实施问题悬而未决;中俄石油企 业在销售环节的合作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

在天然气合作方面,俄方最为关注的是天然气 价格以及销售后如何结算的问题。三是中俄电 力合作需过”价格关“。俄罗斯加强与中国在石 油和天然气领域合作的同时,还将电力领域视 为双方能源合作的另一个优先发展方向。俄方 准备扩大对华电力出口,并希望利用本国设备 参与中国的电站建设,但是价格问题仍然是俄 对华电力出口的主要障碍。

(二)科技合作近年来,中俄区域科技合作虽然取得了可 喜成果,但是,科技合作水平同两国全面加强 区域经济合作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其原因在 于:一是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阶段影响中俄科 技合作规范化。中俄两国目前都处在经济转轨 过程中,双方还尚未形成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 制,合作中双方在观念上、体制上和管理上存 在较大差异。双方经济互信不强,一些合作伙 伴存在浮躁情绪,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视 行为。二是制度层面与市场秩序尚未与国际接 轨。投资保护与争端仲裁机制缺位,银行结算 不畅,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有些 法规不完善,政策随意性强,缺乏透明度,经营 风险高,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三是缺少战略 性合作项目,现有合作项目与两国中长期科技 发展规划结合不够紧密。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 区在航空航天、能源、水资源、新材料、生物技 术等领域科研成果较多,有一些成果达到世界 先进水平,但在上述领域合作潜力尚未挖掘出 来。商签的一些科技合作项目尚未与两国中长 期科技发展规划接轨,因而得不到政府层面政 策上和资金上的有力支持。四是缺乏高科技合 作项目风险投资保障机制,许多具有重要意义 的研发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搁置或终止。五是科 技合作队伍中的人才危机。及时培养既懂俄语 或汉语,又有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已成当务 之急。

为提升中俄区域科技和经济技术合作水平,与会代表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不断完善双 边合作项目筛选机制。中俄合作目前定位重点 应是高、精、尖技术以及有利于双方实现技术 跨越的共同研发项目。重点领域应是:能源,包 括石油和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动力,矿 产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新材料,机械电子,生物技术,信息和通信技术,农业科技等。二是 加强东北地区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与俄科研院 所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合办研发机构和建立联 合实验室,互派科研人员。三是加强东北地区 与俄东部地区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合作。四 是加强中俄合作基地和科技园的对口合作力 度。东北7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对俄开展科技 合作中应发挥主力军作用。五是在”引进来“的 同时加强”走出去“。六是合作方式要多样化,要灵活和务实,追求实效。应采取技经结合,技 贸结合,军民两用技术结合,官、产、研或官、产、学相结合等方式,以期达到优势互补和形 成合力的效果。七是加强中俄科技合作的协调 和部门之间的横向联合。八是加强中俄科技和 经济技术合作的中介和咨询机构的建设。九是 设立对俄科技合作风险基金,重点支持俄科技 成果在中国的产业化工作。

(三)林业合作 与会中方代表介绍了中俄林业合作的现 状: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木材主要是原木,由于 经营主体多,经营分散,采伐及起运地大多分 散而偏远,涉及货物收购、存储、通关、运输及 支付等一系列问题。与俄进行合作的主要内容 是森林采伐,俄方希望其木材加工后出口,中 方也一直探索在俄境内设立木材加工厂和家 具厂、在两国市场上销售产品的有效途径。至 于俄制浆造纸乃至森林化工领域,行业内已形 成较高的集中度,且设厂生产投资巨大、周期 长、风险大,要涉及俄产业、投资、劳务及环保 等诸多政策与法律问题,加上缺少政策法律及 管理机制上的保障,近期内双方合资或中方独 资建厂的可能性不大。

俄远东地区的木材加工和制浆造纸工业 发展水平很低,人造板和纸张不能满足当地需 要,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过时老化。近丁L年,中国一些企业已陆续到俄投资建立木材加工厂。

目前,中国企业在俄主要从事锯材、板材、集成 材、家具、密度板、刨花板、纤维板等加工产品 的生产。中国企业通常采取独资或合作的形式 进行采伐和加工,对投资参股俄企业及与第三 方合作投资等方式还缺乏实践。由以上分析可见,单纯的木材采伐已经不能适应中俄合作的 发展需要,开展木材深加工合作则能够有效发 挥双方优势,实现共同发展。

目前,俄罗斯比较重视东部地区的开发。

俄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迫切希望发展经济,改变落后状况,提高生活水平,因此,对吸纳中方投资建厂、吸引中方技术和管理、发展木材 加工以及扩大出口等项目十分欢迎。对俄方而 言,引进这些项目的好处是:有利于大规模吸 引外资,缓解俄罗斯国内资金紧张状况;增加 国民财富积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税源;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俄方进出口的规模和水平,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国际支付能力;在俄罗斯的 对外开放中起先导和示范作用。

与会代表提出了推进中俄林业合作的具 体思路:利用中俄两种资源,拓展中俄两个市场,承接国内外木业产业转移,聚集企业优势 资本,打造一个集市场、加工、物流于一体,技 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商务成本低、市场竞争力强、具有较大规模的境外木材加工园 区。这一园区的具体功能有:第一,”基地“功 能:建立境外加工基地,开辟资源深度开发的 新途径;搭建中俄双边乃至东北亚多边经济技 术合作的新平台,从而为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 ”走出去“、直接参与俄远东地区的能源和原材 料开发与加工合作,为中国企业开拓俄罗斯市 场、实现跨国发展创造条件。第二,”转化“功 能:促进中俄贸易方式和结构的转化,即由原 始的原材料贸易、易货贸易、现金贸易向国际 化、规范化的长期投资贸易转变,一般的商品 贸易与加工基地型加工贸易和物流集散中心 型物流服务贸易等并举。第三,”延伸“功能:有 利于国内产业链的延伸与扩展,使原判·一生产 加工基地一市场这一经济链条拉得更紧。

(四)人力资源合作 中方学者提出,由于受历史、文化、宗教、民俗、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 响,中俄两国在人口发展上存在着巨大的差 异。最近十多年来,这种差异不断扩大。俄罗斯 人口出现持续下降,适龄劳动力逐年减少,人力资源日见匮乏;而中国人口则在持续增长,适龄劳动力不断增加,人力资源储备极为丰 富。俄罗斯需要劳动力,而中国有富余劳动力,这就为两国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提供了现 实可能性。

与中国接壤的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人口形势尤为严峻。这一地区包括五个联邦主 体,自西向东依次是西伯利亚联邦区的阿尔泰 共和国和赤塔州,远东联邦区的阿穆尔州、哈 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根据现有人 口结构判断,俄罗斯老龄化的速度将逐年加 快,人口结构逐渐向”倒金字塔“形状发展,即 少年儿童数量越来越少,相应地带动了适龄劳 动力人口的减少,而老龄人口则越来越多。俄 罗斯专家普遍认为,从2007年开始,每年进入 适龄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将远远低于退 出这一年龄段的人口数量,适龄劳动力人口的 规模和所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逐年下降,社会赡 养负担也将逐年加大。届时,如果没有外来劳 动力资源的补充,俄罗斯经济、特别是东部地 区经济将难以保持健康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中苏恢复边境贸易以 来,双方在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也在逐渐恢 复,但直到目前为止,这种合作还是零星的、小 范围的、不成规模的,在中俄经贸合作中所占 比重很小。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政治互信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中俄人 力资源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俄罗斯国内反 华、排华思潮的影响和制约。根据国际人口组 织和中国人口学家的预测,中国人口增长速度 在未来将不断下降,人口峰值有可能出现在 2030年前后,其后中国人口将停止增长,随之 有可能出现急剧下降的局面。与此同时,社会 老龄化程度将不断加剧,社会赡养负担也将随 之不断加重。届时,中国将逐渐面临劳动力不 足的状况,进而丧失对外提供劳动力的能力。

所以,在中国失去劳动力数量优势之前是中俄 进行人力资源合作的最佳时期,俄罗斯完全可 以利用这个时期充分开展与中国的人力资源合 作,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

三 区域合作前景广阔 各项协议重在落实

中俄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俄区域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方面。中俄两国 经贸合作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中俄两国政府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并签订 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对推动中俄两国区域 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 何落实两国区域经济合作协议是促使合作潜 力转化为现实成果的关键所在。

俄方学者提出,中俄两国应加强人文、教 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中俄两国人 民的理解和沟通;两国学者应立项共同课题,对中俄两国特别是毗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 场供求状况、居民心态等方面进行调研,为政 府决策部门提供有价值的对策建议。俄方学者 还提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 展的需求,而地方政府的力量有限,这就需要 两国从国家层面加以推动和支持。

中方学者提出,建立一个有效的制度是中 俄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仅仅依 靠市场作用的自然演进,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 建立和完善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 此,中俄两国政府有必要从战略高度对中俄两 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调 控。在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善的转型国家开展 区域经济合作,更应注重发挥政府在两国区域 经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一种”有形之手“ 和”无形之手“共同调控的合作机制。

另外,与会代表还提出,政府应扶持建立 对俄投资中介机构,为中国对俄投资企业提供 咨询、信息服务;在开展对俄经贸活动中除必 须考虑政策环境、安全风险外,还必须正视人 才瓶颈、文化差异、法律障碍、技术和标准壁垒 等问题。今后应大力开展对俄合作各类相关人 才的培训工作。中俄可考虑在政府间签订”人 才合作培训计划",组织对中俄相关人员进行 国情、法律、语言、文化及市场知识的培训。

当前,中俄两国应以能源进出口、油气管线建设、核能及高新技术领域合作为切人点,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的形式,积极开展双 向投资合作,发挥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改 善双边贸易结构,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区域经济合作。

(责任编辑:高德平)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第1期

下载全球战略稳定不只事关中俄两国利益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球战略稳定不只事关中俄两国利益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密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五篇]

    保密工作事关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它直接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国家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愈发重要,做好保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中俄两国边境区域合作开发文件落实问题探讨

    中俄两国边境区域合作开发文件落实问题探讨 李靖宇、韩青 2012-3-28 13:44:01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1年第4期 2009年9月23日,中俄两国元首正式批准《中华人民共和......

    大规模土地流转事关农村稳定大局(模版)

    大规模土地流转事关农村稳定大局 袁明宝 进入新世纪以来,打工经济迅速兴起并对农村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改变了农民的传统角色,农民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田......

    从中俄互办国家年看两国经贸合作取向

    从中俄互办“国家年”看两国经贸合作取向 李靖宇、于潇 【容提要】中俄互办“国家年”,有利于推动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战略升级。笔者认为,促进中俄经贸合作应抓住以下重点:加快......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

    随着中俄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和经贸关系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深化、规范边境贸易,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俄东宁――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东宁中俄互市贸易区面对占俄罗斯面......

    中俄经济外交战略与两国经贸关系之比较5篇

    中俄经济外交战略与两国经贸关系之比较 冷战结束后,经济外交凭借经济性、和平式和高效率的特点,被许多国家、政府和组织运用到对外政策当中。中俄两国在发展国内经济和摆脱国......

    保密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事关最高利益的重要工作

    保密工作历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事关最高利益的重要工作,革命战争年代,保密就是保生存,保胜利;在和平建设年代,保密就是保质量,保发展。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整理的2015保密工作计划,......

    当前军转干部安置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军转干考试 当前军转干部安置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军转安置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严格执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