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丝绸之路同步测试题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第14课 我走“丝绸之路”——探究活动(二)一课一练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的:()A.长安 B.洛阳 C.北京 D.兰州
2.因为 被封为“博望侯”,后来西汉派到西域的使者,都被当地人称为“博望侯”。()A.卫青 B.霍去病 C.张骞 D.班超 3.下列各项中,由西汉传入西域的是()①凿井技术 ②胡萝卜 ③大葱 ④黄瓜 ⑤杏 ⑥葡萄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④⑤
4.在西域活动了近三十年,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奴役、加强了西域和汉王朝联系的西域都护是:()A.张骞
B.卫青
C.窦固
D.班超
5.以下数个地位,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处,如果你带着一批丝绸从中原到大秦去,正确的走法时:()
①葱岭 ②长安 ③于阗 ④安息 ⑤楼兰 ⑥阳关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⑥→⑤→④
C.②→⑥→⑤→③→①→④ D.①→⑤→⑥→③→②→④ 6.汉朝时,丝绸之路的终点大秦是当时的:()A.古代罗马 B.古代希腊 C.古代波斯 D.古代印度 二.材料解析
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7.材料一: “张骞始开西域之迹”——《汉书》
材料二: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三十六国。汉为置使者校尉领户之。宣帝改曰都护。……王莽篡位,贬易侯王,由是西域怨叛,与中国遂绝,并复役属匈奴。匈奴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建武中,皆遣使求内属,愿请都护。……永平中,北虏乃胁诸侯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十六年,明帝乃命将帅,北征匈奴,……西域自绝六十五载,乃复通焉。…因以超为都护……。于是,五十余悉纳质内属……。”—-引自《后汉书,西域传》 请回答:
①张骞出使西域的贡献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武帝”、“北虏”分别指的谁?哪位皇帝在位时期设置了西域都护?
活动探究
8.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开拓视野
考古揭秘丝绸之路东方起点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东方起点是西安,还是洛阳,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论。今年9月中旬正式开始的隋唐洛阳城南市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有望揭开这一历史谜团。
丝绸之路的起点争论中,“西安起点说”占据传统地位。也有专家认为,洛阳早在东汉即为首都,在隋唐时期又是著名的东都,是商业贸易中心,从丝绸之路开拓、形成和繁荣的过程来看,洛阳才是丝绸之路的最东的起点。尽管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中也有不少证据,由于缺乏有力的佐证,这一说法尚无定论,没有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承认。
发掘负责人之
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洛阳唐城队队长陈良伟博士接受采访时说,据文献记载,南市是隋唐时期全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集散地,是关(潼关)东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在当时商业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这一记载在此次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那么洛阳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也能得到确认。
史料记载,隋唐两代洛阳城内都建有规模庞大的市场:北市、西市和南市。南市以经营日常商品为主,在三个市中规模最大,最繁华时商户有三四千家。当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北京一对一上门家教品牌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时,各类重要商品如金、银、珠宝、瓷器、皮毛、丝绸等从全国各地汇集到南市,再从这里发送到全国各地乃至西域、日本等地。
由于南市在隋唐两代的商业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丝绸之路也正在整体包装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次发掘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与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组成联合考古发掘队,对此进行发掘。
传统意义的丝绸之路,指汉唐时期中国丝绸西运的途径。据专家考证,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的丝绸已传至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各城邦国家;但作为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则开始于公元2世纪张骞通西域,之后不断开拓,形成了由洛阳(或西安)出发,经陇西,过兰州,穿越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经过中亚,或南下印度,或西往伊朗、叙利亚,直达地中海东岸的一条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资料来自新华社)
答案
1.A 2.C 3.B 4.D 5.C 6.A 7.①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开通了中西交往的通道。②汉武帝,匈奴,汉宣帝。
8.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清华北大家教中心
家教电话:010—62561255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测试题
庖丁巧解牛
知识·巧学·升华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与各少数民族聪明智慧、才智的历史。匈奴作为少数民族之一,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1.西汉和亲政策
和亲是不同民族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来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西汉同匈奴的和亲就是早期的典范。汉初,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征战,刘邦采用娄敬建议,以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为阏氏,岁送一定数量的絮、增、酒、食等给匈奴;双方约为兄弟;开放“关市”,两族人民互通贸易。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及汉武帝初年都采用了和亲政策。这一政策相对缓和了军事冲突,有利于汉朝休养生息,促进了汉初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汉匈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两汉后期,恢复和亲,“昭君出塞”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2.汉武帝对匈奴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战役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发生于元朔二年(公元前128)。匈奴以二万骑兵进攻汉并杀辽西太守,汉派卫青率三万骑兵击败匈奴,收复失地,设置朔方、五原郡,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大战是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率数万骑兵,从陇西、北地出击匈奴,深入二千余里,夺取了祁连山和河西走廊。汉在此先后设置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为汉通西域奠定了基础。
第三次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匈奴大举南下掠杀,汉在北平、定襄郡等地损失惨重。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分别从定襄、代郡出击匈奴,大败匈奴骑兵,致使匈奴远徙漠北。
深化升华 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正是在各民族的战与和之间,我国历史曲折向前发展着,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兴衰变故,才使得我国的历史更加丰富多彩。
难点剖析 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汉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的政策,到汉武帝时期,则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这种政策变化,自然和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有关,但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因为国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如果不是国力强盛,汉武帝不可能多次对匈奴大规模用兵,并取得战争的胜利。
二、张骞通西域 1.西域
西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西部疆域的泛称。在汉代人的观念中,“西域”的界线并不十分精确。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天的南疆。西汉中期,人们对西域的地域概念扩大,已包括了北疆和中亚、西亚、南亚等地。总之,通常所说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地区;广义的西域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的中部、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等地区。这里所讲的西域是广义西域。
2.张骞
张骞(?~公元前114),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初任郎,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应募出使大月氏,约之与汉朝夹击匈奴,曾翻越葱岭,亲历大宛、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大夏(今阿富汗北部)等地。元朔六年任校尉,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因功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拜中郎将,出使乌孙,联络其夹击匈奴,以断匈奴右臂,并分别派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和月氏等地。
自此,西北诸地始通于汉,“丝绸之路”开通。
3.张骞通西域路线
张骞通西域从长安到西域有南道与北道之分。南道:敦煌——鄯善——莎车——葱岭——大月氏、安息。北道:敦煌——车师——疏勒——葱岭——大宛、康居、安息。
4.张骞通西域意义
首先,开启了西域各国和汉朝频繁交往的时代,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其次,促进了汉朝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通商关系发展起来,丝绸之路成为亚欧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互相传递着文明的信息;再次,张骞通西域奠定了我国对西域(今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的基础。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深化升华 张骞通西域先后有两次,第一次是公元前138年,目的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共同反对匈奴。由于当时大月氏已经西迁,张骞没有达到说服大月氏与汉朝联合共击匈奴的目的,但通过这次出使,他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和他们愿意与汉朝交往的愿望,为日后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次是公元前119年,张骞这次访问了西域很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访问长安,相互间交流增多。
三、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亚两大洲的陆路通道。它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中国精美的丝绸是这条道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因而得名。
1.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
一是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二是汉朝政府的保护和经营,在丝绸之路上修道路、筑长城、设驿站,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2.丝绸之路的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3.丝绸之路的作用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蚕丝、丝织品、铁器、漆器和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西方输入中国的有汗血马、囊驼等奇禽异兽及名贵的毛织品,瓜果、胡麻、胡豆、苜蓿、蓖麻、胡椒等经济作物,黄瓜、胡萝卜、大葱、大蒜等蔬菜,水仙、茉莉、海棠等花卉,还有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这些都对中国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升华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可见,中国人很早就具有对外开放意识与和平外交的精神。
方法点拨 学习时一定要利用好地图,将文字知识与图片信息有机结合,在空间上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记忆要诀 张骞出使西域歌诀:
追溯历史两汉期,甘肃玉门阳关西, 而今人们称西域,那时小国被匈欺。 武帝统治有心计,招募使者出西域, 企图联络大月氏,共同对匈来夹击。 张骞两次出西域,排除艰险建史绩, 沟通促进东与西,历史意义了不起。 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通欧洲,
陆海贸易大发展,东西文化相渗透。 西域各国归附汉,社会面貌大改观, 设立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的事务。
问题·思路·探究
问题1 新疆的楼兰古城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维持了数百年的繁荣,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目睹楼兰古城的辉煌,只能凭借残垣断壁去遐想。你认为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思路:可从环境遭到破坏、水源缺失、外族入侵、疾病流行等结论应从思维的角度考虑。探究:人为地乱砍滥伐森林、无计划地滥用水源是导致楼兰古城消失的真正原因。大家也可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谈谈自己从楼兰古城的消亡中得到哪些启示,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合理开发资源、科学治理的重要性,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问题2 概述秦汉时期内地与边疆关系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影响。
思路:本题考查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意,它有时间及内容的限定,即时间——秦汉时期,内容——边疆关系,影响。
探究:(1)发展状况:①北方匈奴严重地威胁着秦汉政权,北方人民深受其害,因此秦修筑了万里长城,汉朝组织了反击;②西汉时期张骞、班超等人通西域,设都护,加强同西域的经济交往和西域的管理:③秦征服南方越族,在当地设郡,还迁徙人民等,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2)影响:①促进了中原与周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扩大了我国版图;③有利于民族融合;④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典题·热题·新题
例1(2010安徽马鞍山模拟)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戚继光
解析: 本题考查对张骞出使西域所起到的作用及其对后世影响的理解。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后来的丝绸之路。而玄奘生活在唐代;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达中国;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爱国将领。答题时运用排除法,可以排除B、C、D三项,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例2(2010山东邹城中考模拟)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是在() A.西汉 B.东汉 C.元朝 D.清朝
解析: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答案:A 例3(2010广西玉林模拟)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在暑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请你确认他将会游览到的著名文化遗址是()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敦煌莫高窟 解析:本题考查对丝绸之路路线的了解和史地知识综合运用。丝绸之路的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都江堰在今天四川境内,龙门石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附近,承德避暑山庄在今河北境内,离丝绸之路都很远,因此排除A、B、C 项,而敦煌莫高窟在今天的甘肃省境内,河西走廊又称为“甘肃走廊”,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例4 张骞与班超出使西域,历史作用的共同点是()
①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②促进了西域和内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中
国同西亚和欧洲的友好往来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了贡献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共同结果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共同”二字。“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是班超出使西域的结果,并不是张骞出使西域的结果,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深化升华 比较型选择题有两个特点,其一是比较主题至少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其二是作为比较对象的历史现象必须具有可比性。这类题难度较大,它考查分析比较能力和对知识点的准确理解能力。一般注意寻找比较点,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加以分析,确定答案。对事件性质、特征、作用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比较。例5阅读下列材料,请完成(1)~(3)题。 公元前1世纪的一天,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灿若朝霞的长袍出现在剧场包厢时,百官们都惊呆了。后来才知道,恺撒穿的“天衣”是用中国丝绸缝制的。(1)材料中提到的时间,中国当时是什么朝代?(2)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渠道转运到欧洲的?(3)丝绸之路是如何沟通的?
解析:本题是一个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识读材料的能力和把材料与教材的结合。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公元前1世纪”可以知道大体相当于中国的西汉时期;然后结合长袍是中国的丝绸缝制的,联系中国的丝绸之路,最后再联系中国的丝绸之路是如何开通的,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参考答案:(1)西汉。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发展起来。
一通百通 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材料意思,全面准确地把握材料的内容和观点,然后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对从材料中捕捉到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形成更完整、更准确的印象。
第三篇:七年级历史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15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设计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从直观上看只是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内容,但从政治看反映了国家的统一,从文明史的角度考察,反映了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的交汇。本课通过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归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绘制丝绸之路的地图,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的概念。本节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学为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跨学科综合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课本故事,或者学生自己收集的故事,引导学生评价张骞;通过对比,找出张骞和班超的共同的优秀品质,激发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2.通过每一目设置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教师予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交往的历史。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作用。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二)教学难点
1.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
2.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素材准备
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丝绸之路图片、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提问:“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积极备战,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师生共同回忆)同一时期,有一件事,那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同学们,你们知道西域是指哪里吗?
教师展示汉朝疆域图,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要,在地图册上找出西域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地区。教师讲解,在汉朝西域和中原地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使者和商人共同努力,开辟出一条从中原通向这里并延伸到更远西部的丝绸之路。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汉朝是如何和西域建立联系,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出来的吗?它的开辟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
(板书)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讲授新课)(板书)
一、张骞通西域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提问问题:(1)匈奴和西域的关系怎样?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板书)1.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板书)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小字内容,了解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坎坷经历。
教师设问: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板书)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板书)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有海陆之分。陆上“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的。它从首都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西行,经武威至张掖至酒泉,然后到达敦煌。从敦煌西去,经玉门关、阳关往西的商路有两条,一条走昆仑山北麓,越过葱岭到大月氏,再西行大秦,称为南道;另一条沿今天的天山南麓,越葱岭的北部,西向到达大宛、康居等国,称为北道,再往西可抵大秦。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目前,丝绸之路的研究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专门学问。
(板书)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板书)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课堂总结)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板书设计
第15课 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张骞通西域 1.张骞通西域的目的 2.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3.西域督护府的建立
二、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第四篇:历史文字演变同步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我国最古老的记事方法是()
A.上古结绳记事B.仓颉造字记事C.甲骨文记事D.金文记事
2.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姜寨、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
A.是我国最早的文字B.是我国最早的结绳记事画面
C.是我国最早的文字雏形D.是我国最早的甲骨文
3.下面有关甲骨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保存在商代甲骨上的文字
B.已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C.是一种比较成熟的上古文字
D.甲骨文中已经齐备了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总结的六种汉字构成方法
4.请你在以下有关汉字的评价中,选出正确的项()
①汉字历经千年不衰,形声表意②电脑时代汉字因为输入慢而将走向拼音化③汉字在演变过程中,虽然字形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基本结构仍是相通的④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联结中华民族的根。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
二.材料选择题
5.阅读材料:
殷墟,又名殷虚,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郭沫若先生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254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
请回答:
①以上照片所再现的平原为何出名?
②郭沫若先生在《访安阳殷墟》一诗中赞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理解郭沫若的诗句的?
活动探究
6.由书法兴趣小组的同学,试着收集一些所知道不同字体的汉字字帖,学会辨别字帖上的汉字字体,然后以这些字体为例跟同学们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开阔视野
什么叫甲骨文?
所谓甲,就是龟甲;骨,主要指兽骨。古人迷信,常用甲骨占卜凶吉。占卜以后,往往在甲骨上面写刻或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这便叫做“甲骨文字”,简称为“甲骨文”。这种文字还有其他许多种叫法。如“龟甲文”、“龟版文”、“契文”、“甲骨刻文”。“甲骨刻辞”、“贞卜文”、“卜辞”、”“殷虚书契”等等.但自从陆懋德于1923年发表《甲骨文之历史及其价值》之后,便约定俗成,多数学者统称“甲骨文”了。这种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进程,它和古代埃及的纸草文书、巴比伦的泥版文字以及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一样,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如今,甲骨文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中文字典。汉朝许慎编著。原作写于100年到121年,现已失落。传至今日的大多是宋朝版本,或者是清朝的段玉裁注释本。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许慎写完之后,献给汉安帝。全书共分540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说文解字》共15卷,其中包括序目1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结实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说文解字》开创了部首检字的先河,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这个方式。
答案
1.A2.C3.D4.B5.①因为这里出土了甲骨文;②据文献记载,自盘庚迁都于此至纣王(帝辛)亡国,整个商代后期以此为都,共经8代12王、254年,年代约当公元前14世纪末至前11世纪;这里出土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造字法和字形结构,与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因为安阳殷墟在历史上有过如此辉煌,所以郭沫若在诗里赞叹:安阳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来到这里就象看到一本厚重的史书。
第五篇:《丝绸之路》同步习题
《丝绸之路》同步习题
一、给下列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矗立(zhí chù)
戎装(rónɡ yónɡ)匕首(bǐ bì)
循声(xún dùn)
二、我会查字典。
“凹”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用数笔画查字法,应查______画,笔顺是__________________。和“凹”意思相对的字是______,这个字的第四画是______。
三、选词填空。
不计其数
栩栩如生
浩浩荡荡
五彩缤纷
威风凛凛
看到这幅________________的画,我就仿佛看到了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壮观场面: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________________的大将军正率领着______________的兵马________________地向东方挺进,准备迎接给他们带来____________的绫罗绸缎的东方友好使节。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补充句子。
看着丝绸之路上的巨型石雕,我们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上“既是„„也是„„”写一写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丝绸之路既是__________________之路,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路。
3、用反问的语气重新表达下面这句话。丝绸之路是一条伟大的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填序号确定病因,然后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A.分类不当
B.意思重复
C.用词不当
1、我们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丝绸之路的故事。()
2、丝绸之路是促使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 2
3、骆驼商队将那里的葡萄、核桃、石榴、蚕豆、黄瓜、芝麻、无花果等水果带到我国。()
六、课外阅读。
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________的通道。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________,往西一直延伸到________。
2、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________最具代表性。
3、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