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

时间:2019-05-15 04:0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

第一篇:浙江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浙江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

【内容摘要】浙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也是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革命遗迹遍布全省,红色资源种类丰富。这些丰富的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政治导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思想教育、历史镜鉴等价值。要通过推进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将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党建活动;融入高校文化建设,营造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共建红色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红色网站,形成网络覆盖等途径,实现对红色资源的价值开发与有效利用。

【关 键 词】浙江红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 时代价值 实现路径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被看成是一种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颜色,象征着喜庆、吉祥、热烈、成功等,具有特别突出的联想意义和民俗意义。20世纪初,红色一词开始成为最具褒义的色彩语汇,因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出现的红旗、红军、红色暴动、红色政权等一系列新符号、新语汇,标志着红色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政治色彩,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与奋斗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浴火重生、脱胎换骨的精神图腾”!

新中国成立后,红色更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经典和当代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中国政治生活与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因此,有专家认为,红色已经成长为一个不断成长的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精神宝库。

一、红色资源的内涵及在浙江的分布

1.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客观存在。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为今天所开发利用各种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已九十余载,期间经历过第一次国民革命,大革命失败后,进行土地革命,开始建立革命根据地,在民族危亡之际,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成为开展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最后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带领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期间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遗存。红色资源的主要存在形式有:物质形式、文学艺术形式和精神形式。物质形式指的就是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有形的物质实体;文学艺术形式指的是歌曲、舞蹈、影视、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精神形式是红色资源物质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的抽象和升华,也是物质形式和文学艺术形式的灵魂和内核所在,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2.浙江红色资源的主要分布。浙江地处中国东部,东面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临海,山多地少。浙江多山临海的独特地理环境,造就了浙江人民坚毅负重象山一样的品格,又养成了柔性灵活似水一般的特质。历史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每一次危机均从海上而来,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首先是围绕着近海地区展开的。浙江地处海防前线,不甘落后和沦为亡国奴的浙江人民,率先奋起反抗,形成了富于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英才辈出,涌现出一批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和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红色资源。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浙江更是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之一。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成立,直至浙江全境解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浙江境内波澜壮阔、此起彼伏,从未中断,革命遗迹遍布全省,红色资源种类丰富、分布广泛。

据不完全统计浙江全省的重要革命遗迹和纪念设施共有108处,分布在浙江11个地市当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历史遗迹有: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绍兴鲁迅故居及纪念馆、台州市解放一江山岛战役纪念地、温州市浙南(平阳)革命根据地旧址、宁波市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湖州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及司令部旧址、永嘉楠溪江红十三军军部旧址、丽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和杭州云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萧山衙前农民运动纪念馆等,其中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前6个还是国家级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3.红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浙江境内分布的这些红色资源不但丰富了党史,还为当地红色资源的系统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各地在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应当看到由于各种原因,浙江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值得重视。首先,对红色资源的认识有待深化和提高,如有的地方仅仅把红色资源看作是一种旅游促销手段,有的忽视了周边人文山水资源开发,有的过分发展商业设施,破坏了革命遗址遗迹应有的庄严肃穆的氛围。其次,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革命遗迹正遭受风雨侵蚀、虫鸟患害和人为破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一些保护较好的遗址遗迹也存在着消防、被盗等安全隐患。再次,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的机制有待强化,与大旅游的整合机制应进一步加强,一些重要的国家级革命旧址、纪念地,参观、游览、学习的人数较少。第四,部分红色资源开发难点有待克服,相当一部分红色资源分布在山区,交通不便,缺少必要的接待设施;有些从业人员只具备初中文化程度,历史知识肤浅,无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功能。第五,非物质红色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等。这些问题虽然只要重视,都能得到解决,但却不同程度的制约着浙江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应有价值功能的发挥。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二、浙江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1.政治导向价值。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扭转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对整个世界的格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人民在寻求救国救民的各种思潮和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其历史的逻辑和必然性。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确保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和千秋万代,就必须培养一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些红色资源见证了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的不懈追求,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是人们树立正确政治方向的天然说明书。通过这些红色资源的存在和展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建设,激发人民群众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引导公众价值取向,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人们从历史的比较中,更好地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发挥好这些红色资源的政治导向功能。

2.经济发展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后,红色资源所承载的经济价值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浙江的红色资源地域分布广泛、种类丰富,其品牌和人文优势日益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首先,红色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拓宽旅游市场,大力规划发展红色旅游景区,把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业对于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可以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业兴而百业旺”的良好局面。旅游区还需要大量导游和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此外,还可以按照发展“大旅游”的思路,积极发展与周边省市的联合,组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优势红色旅游产品。

其次,浙江历史文化深厚,风景秀丽,富有“山水浙江、诗画江南”的美誉。这些人文山水优势能强化红色资源利用的环境支持。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同秀美的自然景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绚烂的民俗风情相汇聚,形成了较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嘉兴南湖既有烟雨奇景,又有古典园林精巧;宁波四明山生态奇特,梁弄古镇古韵浓厚;一江山岛海天风光壮美,观海、攀岩相得益彰;长兴古银杏长廊魅力独特,永嘉楠溪江风景宜人等等。红色历史与绿色山川交相辉映,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海洋旅游相互促进,这些都为实现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构建了一个潜力巨大、可持续开发的平台。

再次,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精神方面的物质载体和价值指向,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革命遗址和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如今人们的消费形态已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产品,以影视作品、伟人传记、小说著作、歌曲舞蹈等形式推向市场,产生一种红色文化产业经济。当然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打造精品,精耕细作,要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感恩之心,创作文学艺术作品,只有这样才能经得住历史和市场的检验,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3.文化传承价值。红色资源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还包含着大量的红色文化。文化不仅可以发展为产业,更重要的是文化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红色文化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斗争的实践,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勤劳勇敢、敢为人先、为民请命、舍生取义等文化基因,是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红色文化,是在与帝国主义殖民文化、封建主义腐朽文化、官僚买办主义剥削文化的斗争中成熟和发展起来的,并以特定的形式记录和反映着这段历史。由于它确立了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为救国救民服务、为民族独立自强服务的宗旨,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的核心,所以红色文化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红色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仍然具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必然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建立和发展产生影响,并指明方向,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文化建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文化服务方向等仍然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凝聚着一代中国人道德理想与价值追求的红色文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工作者以全新视角审视和重构了红色文化,使其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推动了红色文化的继续发展。以中国革命为题材的作品和改编成的影视剧仍然受到大众的欢迎。支撑一个国家与民族长久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并不只是靠少数先进分子的超前意识,还要靠人民大众普遍敬守的精神信仰。是否精心培育、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关系到我们能否继续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因此我们必须在和谐多样的文化环境中,将红色文化放在突出位置,红色资源的文化传承价值就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一座桥梁。

4.历史镜鉴价值。今天是昨天的发展,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一个忘记自己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和出路的。红色资源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史的载体,这些红色资源铭刻着包括浙江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艰辛历程,浓缩了新中国诞生、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成长和繁荣发展的光辉成就,包含着党的奋斗发展史、理论创新史、党的自身建设史等丰富内容,给当代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具有存史资政、以史鉴今的重要功能。

首先,作为一种积极形态的红色资源,它给人们提供的是正面的指导和引导价值,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井冈山道路,对于五十年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巨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其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成的红色资源,除了具有积极的一面,还伴随着消极面,这种消极面本身并不属于红色资源,但却作为红色资源的副产品而存在。如与“农村中心论”相对的“城市中心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张国焘在长征途中的分裂主义、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等等,都是红色资源伴生的副产品。对此,我们要本着以史为鉴的态度,从失败和错误中吸取教训。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邓小平针对我们党长期的“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和建设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强调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还多次强调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基本路线要管100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年”,主要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错误指导思想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严重后果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从多角度审视红色资源,既要善于发挥红色资源的正面价值,也要善于从红色资源的消极面中汲取教训,发挥好红色资源的历史镜鉴价值。

再次,红色资源即是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的活化石,也是人们超越时空感知史实的客观载体,更是公正记录历史的珍贵史料。许多历史遗迹,如分布在衢州、金华、义乌等地的日军侵华细菌战遗址,就是日本军国主义向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也是对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否认、美化侵华战争的有力驳斥。5.思想教育价值。用科学理论和革命传统培养人、教育人,是党和人民事业千秋万代永不变色的重要保证和关键因素。红色资源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其第一功能和最大价值就是思想教育。

遍布各地的红色资源,每一处遗迹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每一件珍贵文物都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每一段红色故事都铭刻着一段历史,昭示着一种精神,饱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热爱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无限关怀,体现出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情操。可以说,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在红色资源中找到有说服力的教育素材。利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优势就在于它不是简单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的说教,而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史实进行对话,把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回应结合起来,让人在信服的事实面前去亲身感知和体验,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人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陶冶,在心中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防线。

三、浙江红色资源时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1.把红色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关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各高校应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积极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并把它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体系,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红色资源教育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优势特色。

首先,积极推进红色资源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工作。要加强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开发和研究,组织编写反映本地特色的红色资源辅导教材,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助读物,也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中贯穿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资源的相关内容,实现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教师在课堂上应善于利用红色书籍、报刊、影视、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激发学生对红色资源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也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开设红色资源教育的选修课,或安排红色资源教育的专题教学等。

其次,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红色资源教育需要学校内部相关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明确各部门对实施红色资源教育的职责,实现红色资源运用的规范化、制度化。要通过完善教学计划,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对红色资源进课堂工作的认识,增加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红色资源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红色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落到实处。

2.将红色资源教育纳入党建活动,实现教育效益的优化。红色资源是党史党情教育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的直观载体。各地各校在党员发展和教育工作中,应主动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课培训和党组织活动。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到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到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馆前、南湖的红船边等进行入党宣誓或重温入党誓词等。使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在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同时,思想得到熏陶,入党动机得到端正,对党的奋斗历史更加明确,对党的性质、宗旨认识更加清楚,从而提高党员的发展和教育质量。在加强党员先进性和党性修养方面,可以邀请当地老红军、老干部、老党员讲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革命传统故事;还可以选择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以及入学、入团、入党等有特殊意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义的日子,开展“走红军道路、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谣、看红色影片”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教育内涵在体验和感悟中得到升华,实现教育效益的最优化。

红色纪念地的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也可以深入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内容翔实、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各地也要加强革命事迹的收集整理、开发编纂,力争每年出版一种或几种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音像、图书等作品。政府还可以考虑将这些纪念馆向公众免费开放,纪念馆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付,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资源在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方面的作用。

3.把红色资源纳入高校文化建设中,营造校园红色文化传播与教育的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效载体,高校应当坚持用先进文化和红色文化引领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文化建设的思想内涵,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可以组建“红色社团”引导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探索,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心国家发展;还可以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艺术活动,精心设计形式新颖、内容鲜活、吸引力强的文化实践活动,如举办红色运动会、红色故事会、红色动漫大赛、红色格言征集、红色演讲征文、红色知识竞赛、红色艺术作品展、红色游戏开发、红歌会等活动。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浙江文化大省这个平台,挖掘本地红色资源,精心组织、策划活动,把文化活动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的思想内涵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让大学生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4.建设以红色资源为载体的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要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需要理论上的陶冶,更需要实践中的体验和锻炼。而红色资源教育的重点在于实践,优势也在于实践。

丰富的红色资源为高校开展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提供了优越条件,各高校应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组织学生到周边的红色资源地开展实习和实践活动,各高校应努力与这些红色资源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之成为高校理论教学和德育教育的实践基地。如大学生可以在各红色景区担任旅游向导和义务讲解员,向游客宣传红色景区的光荣革命历史和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们既为社会提供了服务,又深化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解,还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又如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中,可以组织大学生赴革命老区开展调研红色革命史实、体验红军生活、访谈当地老红军和老战士等活动,了解本地区人民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调研过程既是研究过程也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实践活动结束后可组织演讲报告、总结评比等活动,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深化对红色资源精神内涵的理解。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还要着力创新实践基地的运行机制,提高利用效率,努力为大学生实践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只要坚持把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实践基地的建设紧密结合,思想教育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平台,红色资源的价值实现就有了一个可靠的保证。

5.构建红色资源网络学习的平台,完善网络教育工作体系。时代在飞速发展,在网络已成为第四媒体,成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新阵地的新形势下,应该主动抢占网络制高点,充分利用网络传播快捷、覆盖面大、资源共享这一特点,开发设计具有时代特点、美观大方,又有感染力、吸引力的“红色网站”,实现红色资源教育价值的最大发挥。

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开设专门的红色专栏,内容及时更新,丰富网站资源,开辟互动空间,进行双向交流,更好的让学生受到红色教育。另外,一些红色资源所在地比较偏僻,交通和信息不畅,这也有必要通过网络来促进这些红色资源的推广传播和价值实现。红色资源进网络已有多年,但教育工作体系尚未完善,建立和完善红色网站,设立专门机构和专业管理人员、规范和引导各种论坛、加强网络监管是建立和完善这项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这些工作会让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随着网络而延伸光大。

魔域私服一条龙 www.xiexiebang.comAN

第二篇:信阳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探析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探析 摘要: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陕西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有其深刻的内涵,具有

历史见证价值、经济发展价值、精神教育价值。研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隶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路

径。有助子增强陕西文化的影响力袋聚力和感召力,提高陕西的文化软实力。关键词: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实现;开.发利用 前言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东与湖北接壤,西与安徽省交邻,素有“三省通衢”之称,从古至今,是江淮之间的战略要地,又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信阳市土地革命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是鄂豫皖苏区的首府所在地,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在革命战争年代,信阳共有30多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河南省一共有9个苏区县,其中信阳有7个:新县,商城县,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固始县,潢川县。

一.信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历史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发展进程中信阳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信阳是鄂豫皖苏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和大别山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这里就开始有了党的活动,信阳铁路工人投入了京汉铁路大罢工。1925年春,中共豫南地委在这里成立。从此豫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是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革命时期,这里是中国工农红军诞生地之一,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豫南党组织在发动群众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较早地爆发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1927年秋至1928年春,就组织豫南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信阳的四望山红色区域;1928年夏,在鄂豫边区开创了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继之又于1929年夏成功地发动了商城起义,创建了河南第一支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三十二师,开创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为鄂豫皖苏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随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委先后在新县成立。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的红二十八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战前线。中共豫南党组织努力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后,建立了豫鄂边区首块抗日根据地。李先念,陈少敏都先后从这里出发,联络鄂东,鄂中的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并在此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四望山会议,全面统一了豫鄂边区党的组织和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大力开展根据地建设,为豫鄂边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为新四军五师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豫南党组织领导全区军民为争取和平,反对内战,配合中原军区部队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胜利完成了中原解放区的战略坚持任务,牵制了国民党数十万兵力,起到了策应全国解放区战场的巨大战略作用。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挥师南下千里跃进大别山,解开了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开始了重建大别山解放区的艰苦斗争。到1948年3月,先后建立了鄂豫,皖西,桐柏,江汉等根据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信阳党政军组织迅速恢复重建,并广泛地发动群众参战,支援前线,配合实施战略反攻,使解放区逐步巩固发展。

英雄的信阳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28年,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树了伟大功勋,付出了巨大牺牲!有100多万人参军参战,30多万英勇牺牲,以鲜血和生命赢得了“大别山红旗不倒”的荣誉。1955年授衔的时候,信阳籍授少将以上军衔的68名,占河南省106名将军的64%;1988年全国授衔上将17名,信阳籍的就占3名;1998年,中央军委正式确定的33位军事家中有9位在这里战斗过。

二.信阳红色文化的特点

(一)红色故事的传承经久不衰 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是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中心地,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这里举办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届体育运动会,起飞了中国第一架飞机“列宁号”。

(二)红色旧址和红色纪念地众多

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赤城县苏维埃政府旧址,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许世友将军故里,王大湾会议旧址,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郑维山将军故里,邓颖超祖居等遍布信阳的山山水水。众多的旧址和纪念地,为信阳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

(三)红色文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这里是《八月桂花飘满地》《红军来了晴了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红军打商城》等经典红色歌曲的诞生地。创编了歌曲《爱上将军县》、大鼓书《上将许世友》、《挺进中原》等反映了信阳革命战斗史的影视作品!’

(四)众多红色人物是红色文化的精髓

这里走出了许世友,李得生,郑维山,洪学智,万海峰,邓颖超等一大批共和国的将军,党和国家领导人。这里留下了董必武,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

(五)红色教育蓬勃发展,深入人心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信阳市每年定期开展“走红军路,寻红军情,唱红军歌”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有多处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其中的鄂豫皖首府博物馆被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等40多家单位挂牌命名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三、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 “价值是事物的一种有用属性”,“是事物进入人的世界产生的社会属性”。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价值形态而存在。它对陕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及陕西民众的生活都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一、历史印证价值.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史

中国共产党由刚诞生时的十几个党员, 历经艰难险阻,逐步成长壮大。从长期居于非法地位到成为合法的执政党,从多次遭到围剿、抗击外侮到最终实现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党的这一段历史, 充分体现在红色文化之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既由党的发展史所证明, 也是红色文化所蕴含的深刻道理。〔1〕 2.红色文化昭示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 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 一代代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到洋务运动,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 无不证明了封建主义不能保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的道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才找到了出路。红色文化不仅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也进一步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3.红色文化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宝贵经验时指出: “一个有纪律的,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 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 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2〕这三件武器当然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此外, 中国革命的成功还需要一种精神。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既是对民族优秀 文化传统的传承、升华, 更是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政治价值

“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根源于其文化特质和社会环境。“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它承载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阶级革命、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征程。正是有着这种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面对新的历史时期, 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执政党, 尤其需要凝聚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意志, 唤起民众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红色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 必然成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构筑起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的文化氛围。在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更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具体而言,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 可以增进人们的爱国情怀, 可以培育人们的坚强信念可以铸就人们的创新精神, 可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当前,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具有重大的政治价值。

(二)文化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 其富含独特文化价值。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 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 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等, 这些已形成具有世界意义的“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文化”不仅体现在遗址、资料和物品等实物上, 更重要的是实物所承载和传导的革命事迹、民族精神和英雄人物。因此,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讴歌革命英雄、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特有的文化价值, 可以为中国人民、海外同胞及国际友人提供一个表达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伟人怀念与景仰之情的良好途径。江西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 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在革命战争中, 赣州参加红军的人数达万余人, 牺牲烈士人数占江西烈士总数的。赣州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江西赣州红军留下的旧居旧址大多保存完好蕴涵着深厚的革命历史和文化内涵。赣州深挖苏区精神的“红色文化”内涵, 通过其承载革命历史的“红色书籍”、熏陶代代新人的红色歌舞”、激活一方经济的“红色工艺”等活动彰显了“红色文化”的文化价值。近年来, 中央共多个部委到瑞金建立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股寻根问祖的热潮正在兴起厂如今, 这里已成为人们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文化基地。

(三)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并不是指其自身内生的价值形态, 而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衍生的价值形态。起初, “红色文化”资源只是用于革命传统和思想品德教育, 供人们参观和学习。到了上世纪年代后期,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满足, 因此,人们的消费形态必然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文化消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稀缺的精神文化产品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为全国人们所熟知, 也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一些革命老区凭借已有的知名度,转变观念由单一的政治教育模式向市场经营模式转变, 逐渐将“红色文化”资源推向市场, 从而产生了“红色文化”资源的新型文化产业经济模式。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新型文化产业经济, 就必须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搭建展现“红色文化”内涵的平台。例

如, 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以来, 江西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科学合理、多层次多角度的包装将凝聚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的载体, 通过适合游客心理、游客需求和旅游审美的形态表达出来。壮烈的战争故事和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这里, 瞻仰遗迹, 缅怀历史。最近, 国家旅游局启动了建设10个“红色旅游基地”、20个红色旅游名城”、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主体的“红色旅游”工程。“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 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产业, 有助于加快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据有关部门统计年, 参加红色旅游的人员约一亿人次给革命老区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约亿元。红色旅游的发展说明“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文化资源, 还可以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承担旅游文化资源的角色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五)教育价值

文化是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所得反过来又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社会生活。“红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 更因其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所以“红色文化”应当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前辈在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大量丰富的精神财富和许多珍贵的革命活动遗址、遗迹, 代表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因而其本身具有革命历史教育的价值。“红色文化”资源是教育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德育的独特载体。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德育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进行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新形势下, 革命老区已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圣地二。“红色文化”资源所具有的智力开发、美感教育和人格培养功能已逐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的《永远的丰碑—江西革命英烈事迹展》, 以丰富的革命文物、珍贵的历史照片和精心创作的雕塑等形式, 集中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之前江西籍或在江西战斗牺牲的位革命英烈的生平和感人事迹。展览期间, 各地党员干部踊跃前往观展大大增强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笔者所在城市高校充分发挥地处赣南革命老区的优势, 与驻地有关部门积极合作, 借助老区丰富的“红色文化”开展德育工作开展了“重走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和“发扬革命传统, 弘扬苏区精神”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广大青年学生受到了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四.红色文化资源价值实现途径

(一)政治价值

第一,红色文化是中共执政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基础。执政文化资源是执政资源的精神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是贯穿于执政系统和执政过程中的观念、原则、态度、情感、评价等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是关于执政思想、制度和心理的凝聚,它包括了主流意识形态、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大众心理等丰富内涵,核心是主流意识形态。执政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鲜明的阶级性。执政文化资源总是一定阶级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而服务的。一个国家中的政治文化虽复杂多样,但占主导地位的总是统治阶级的执政文化,因而表现出了鲜明的阶级属性。二是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一个民族在共同的地域、长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形成了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并成为维系民族凝聚力的心理和文化纽带。执政文化资源是在特定的国家和民族范围内,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而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性。同时由于现代政治生活中政治主体的多样性,又决定了执政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三是历史继承性与可开发性的统一。执政文化资源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继承性。这种历史继承性决定了它如同自然界的各种自然资源一样,可以不断地被开发和利用,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形势的发展及执政党的政治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得到开发和扩充。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和政党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和政党政治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资源在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维护执政权威,巩固执政地位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所蕴涵的重要思想是其精神取向、时代内涵、以及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思想、执政理念、价值取向,集中反映了中国共 产党主导的意识形态、民族价值观、思想素养,为构筑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借鉴。

第二,红色文化资源对中共执政的意识形态作用主要体

现为培养政治认同感,维系政治稳定。任何一个政党要想获得政权,维护其政治的稳定,都必须具有充分的执政合法性资源,而这种合法性资源通俗地讲就是民众对该政权的一种政治心理和政治情感的认同与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每一个执政者都必须借助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灌输,来培养社会公众对其执政地位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心理认同,以达到维护其政治稳定的目的。红色文化经过火热年代的练就,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价值认同,这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延续和扩充的最重要载体。

第三,红色文化资源能够为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上的借鉴。执政党执政理论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资源。纵观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执政党,如果不能紧跟形势的变化,坚持其指导思想和执政理论的发展,就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然而理论的突破创新离不开一定的思想基础和文化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的不断发展,先进的执政方略的形成,都离不开对古今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不断吸收和借鉴。离开了已有的思想文化前提,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红色文化的精华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是灵活应用、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理论成熟到政治成熟的体现。

第四,红色文化资源为实现政治稳定和促进政治发展提 供载体支撑。执政队伍和民族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一个政党执政水平的高低。素质是能力的基础,执政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直接决定了执政党的整体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执政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提高执政本领;不断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执政党的先进性认识,增强对执政党的方针、政策、路线贯彻执行的自觉性,提高参政、议政、监政的能力,既大大降低了执政成本,又为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智力保证。红色文化的精神指向和物质象征是当代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思想道德塑造、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重要教材和典范。红色文化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敢闯新路的精神、依靠群众的工作作风等思想都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

[ 2 ](P27)弘扬红色文化对不断强化执政意识、增强执

第三篇: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之实现路径

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之实现路径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奚晓明

--------------------

当前,我国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而通过司法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是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将环境资源保护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一环。由于环境资源案件在审判理念与裁判标准、诉讼模式与审理机制、证据规则与事实认定、损害评估与责任承担等很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建立符合环境纠纷特点的审判组织及其运行机制,以达到依法追究环境违法者法律责任,有效预防环境损害与资源破坏,充分弥补受害人损失,有力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经中央批准,最高人民法院成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标志着我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进入了专业化审判的崭新历史阶段。这一举措,对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回应人民群众对环境司法的新期待新要求,切实维护公民环境权益;对于进一步落实民事诉讼法、环境保护法所确定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保障环境资源法律的实施,统一司法尺度;对于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仅设立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远远不够,还要求司法理念、诉讼模式以及审判体制等软环境的专门化。

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应更新和培养环境资源司法理念

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在环境资源审判领域培养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司法理念尤为关键。在这方面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三对关系。

(一)把握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

对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我们经历了一个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并重,到环境保护优先的认识转变过程。要贯彻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环境资源案件的立案、审理、执行等环节都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立案环节要大力畅通立案渠道。与日益增长的环境纠纷相比,目前进入法院审理的环境资源案件数量仍然偏少,这其中有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于此类案件主体资格、立案标准等问题不够明确等制度障碍问题,也有部分法院基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考虑对于环境案件的受理持谨慎态度的问题。人民法院应秉承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理念,采取多种措施畅通环境资源案件受理渠道,加大对环境受害人的指引和保护力度,落实司法便民和司法救助措施,切实保障其诉讼权利。对于符合起诉条件的环境纠纷案件,应当及时受理,不

能故意拖延或者不出具不予受理裁定书。

在案件审理执行环节分类施策。对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发生的环境纠纷,应突出优先保护绿水青山,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对于优化开发区域尤其是重点开发区域发生的环境纠纷,应在加强对受害人保护的同时,兼顾合理利用环境容量发展经济的需要,积极创新审判执行措施,努力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点,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多赢。

(二)把握好事前预防和事后惩治的关系,坚持注重预防、损害担责和注重修复的原则

加大预防原则在环境审判中的适用力度。由于环境损害结果往往具有难以逆转或者修复成本高、周期长的特点,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更多地采取证据保全、行为保全以及先予执行等临时性救济措施,以及时固定证据,及时制止被告正在进行的环境侵害行为,防止或减少公民个人合法权益和公共环境权益受到损害。

充分发挥损害赔偿制度的惩戒作用。在审理环境资源类案件时,应落实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赔偿范围既包括公民个人的人身、财产和精神损失,预防和减少损害发生的费用,也包括恢复环境的费用,以及合理的律师费、调查取证费和鉴定费等诉讼费用。在污染者恶意排污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还可探索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以提高其违法成本。

重视建立生态修复机制。环境纠纷往往同时涉及私益和公益,决定了环境资源审判除保障个人权利外,还要兼顾维护生态环境。因此凡有可能采取一定措施恢复原状的,应责令污染者或者由第三方机构代替进行恢复原状,而不能以恢复生态环境有违经济效率为由采取“一赔了之”的简单处理方式。

(三)把握好立足审判职能和发挥司法能动作用的关系,坚持综合治理、公众参与的原则

坚持综合治理原则。环境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境资源案件也往往关涉多方利益,需要人民法院与环保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尤其在证据的采集与固定、案件的协调与和解,判决的监督与执行等方面着重做好环境司法与环境行政执法的衔接。对于环境审判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共同促进环境治理。贯彻公众参与原则。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与社会公众的民主参与并不矛盾,应通过多种渠道让公众有效参与环境资源审判。包括全面推行人民陪审员参与环境资源案件的审理,充分吸取民意,建立环境资源审判专家库,保障当事人申请专家出庭提出意见的权利,及时上网公开裁判文书,邀请相关人员旁听庭审,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应将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公益诉讼在环境资源审判中占据重要地位,妥善审理环境公益诉讼,既是环境资源审判机构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衡量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认识环境公益诉讼的重要作用

公益诉讼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除了能够有效维护环境公共利益、对环境私益诉讼具有很强的示范推动作用外,还具有独特的社会调节功能和政策形成功能,并能有效弥补环境执法的不足。环境公益诉讼为环保社会组织依法有序介入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制度通道,通过诉讼将群体性纠纷纳入司法渠道化解,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应把大力推进环境公益诉讼作为实现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树立为起诉主体提供更多便利,尽量畅通公益诉讼渠道的观念,并以此指导审判实践。

(二)构建完善的制度,真正实现环境公益诉讼的特殊价值

一是合理设定起诉主体。凡是法律规定的机关以及符合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环境保护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与公益性环保基金会提起公益诉讼的,人民法院均应依法受理,环保法规定之外的其他组织的主体资格,也不宜限制过死,可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二是科学确定侵权责任构成条件。根据环境侵权的特殊性,吸收借鉴各国通用的“忍受限度论”等原则,合理确定侵权行为,利用优势证据理论和原则,科学确定损害事实与行为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三是创新公益诉讼责任形式。为贯彻公益诉讼预防环境污染,保护、恢复生态环境的理念,应积极探索“替代性修复”、“异地恢复”以及“补种复绿”等责任方式,积极创新环境公益诉讼赔偿金的分配方式,可建立独立于政府机关的环境公益诉讼基金,并完善配套制度以确保基金主要用于生态修复的目的。四是构建合理的诉讼成本负担机制。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对于原告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案件受理费、保全申请费以及申请执行费等请求,应当持较为宽松的态度,对于鉴定评估费等费用,还可以考虑从环境公益诉讼基金中支付。为降低环境案件中的鉴定费用,还可以探索不经过评估鉴定、直接采信专家证言定案的做法。

实现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应进一步深化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改革

环境纠纷利益冲突的多元性、诉讼关系的复合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对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推进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的有序建立

环境资源审判的专业化首先要求审判机构和审判人员的专业化。目前各地法院设立环境资源专门机构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但从实践情况看,现阶段各级法院受理环境案件的数量仍然偏少,案件类型也比较单一,已设立的一些环保法庭存在案源不足的问题。因此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的建立应本着确有需要、因

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需要考量的因素包括当地区域特色、生态环境状况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等,其中一个直观的指标就是环境资源类案件的数量。设立专门机构,要有一定数量的案件,防止流于形式。当然,在这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实践中环境纠纷的数量增长较快,而且民诉法和环保法修订后确立了公益诉讼制度,也可能引起环境案件数量的增加,应当为此提前做好准备。

(二)探索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归口审理

鉴于单个环境事件可能包含民事、行政、刑事中的两类或两类以上法律关系,具有综合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传统的三大诉讼分立的审判模式,有可能造成环境纠纷在民事、行政与刑事裁判中产生冲突或矛盾,从而出现司法标准不统一的结果。为此,有些法院探索实行了“二合一”或者“三合一”的模式,集中审理刑事、民事、行政等三类案件中全部或部分类型案件。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可以统一环境资源案件审判的司法理念和裁判标准,提高案件质量,又能够发挥三大审判在环境法律保护上的整体合力,提高审理效率,还有利于加强专业化审判队伍的建设,优化审判资源。因此,各地法院可以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继续进行有益的探索,并及时总结经验。未实行环境资源案件归口审理的地方,则应注重加强刑事、民事、行政审判机构之间的业务协调与沟通,避免对同一环境侵害行为作出相互矛盾的认定。

(三)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制度

生态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区域性的内在特征,相应的也要求进行整体性保护。但是,目前无论是行政执法机关,还是司法机关,基本上都是以行政区划为界行使权力,难以解决行政区之间的污染转移问题与跨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这与环境资源审判的特点正相契合。可以探索设立以流域等生态系统或以生态功能区为单位的跨行政区划的审判机构,实行对环境资源案件的集中管辖,逐步改变目前以行政区划分割自然形成的流域等生态系统的管辖模式,以解决生态环境的整体性与保护的分散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家环境资源法制的统一性与执法的地方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

环境资源案件的特殊性决定了环境资源审判应该走专业化的道路。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是初步的,今后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研究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的理论基础和实现路径,并继续探讨如何建立一套符合环境资源审判自身特点和规律的司法机制与诉讼程序,以达到充分保护个人权利与有效维护环境公共利益的双重目的。

第四篇:论家风家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论家风家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论家风家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摘要】自古以来,家风家教就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德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家教在价值观念、目标追求、育人方式上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契合的地方,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当前,运用家风家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从以下三方面着力:一是选好话题、讲好故事、做好互动;二是做好传承、找好创新、写好发展;三是建好机制、加强培训、处好关系。

【关键词】家风家教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道德要求和处事原则。换言之,家风是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凝聚一个家庭文化和家庭传统最核心的部分,是反映一个社会整体价值观的缩影。《大学》中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①由此可知,家教有方、家风良好既是判断个人修为的标准,也是良好民风、国风的重要起点。自古以来,家风家教就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德育方式。良好的家风家教在价值观念、目标追求、育人方式上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相契合的地方。当前,如何弘扬良好家风家教,并充分挖掘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家风教育的现状

家风传承是指家庭成员建设和延续良好的家族风尚、特色的家庭风格,并在遵守和传承这种门风的过程中对家族成员进行思想教化和行为约束。中国自古非常重视家风教育,出现了《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优秀的传统家训,也出现了孟母断杼、岳母刺字等关于家庭教育的历史佳话。当前,社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都在影响着传统的家风家教。其中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现代家风教育逐渐开始重视个性的培养,并在继承传统家风的内容中融合了一些适合时代发展的新内容,如自由、民主、平等、独立、感恩都被逐渐纳入其中。同时,在多方面因素冲击下,家风家教的德育功能逐渐减弱,家风传承面临着一些现代困境。

首先,家风教育难敌不良世风。讲关系、炫富、走后门等不良社会风气在现代社会不断滋生和蔓延,这与家风教育中的很多内容相抵制与冲突,使孩子感到困惑、矛盾。这时,很多家长都选择向现实妥协,难以坚守和捍卫自己的门风。比如,虽然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家风教育中提倡勤俭节约,但是当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在使用名牌时,为了孩子和自己的面子,往往也会尽力满足孩子的虚荣心。

其次,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化冲击着家风教育。传统的以家族而居的大家庭模式在时代变迁中已逐渐消散,随之相关的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巨变,这使良好家风难以传承。同时,离婚率攀升、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的家庭结构,都进一步冲击着家风的传承和发展。其中,单亲父母没有更好的精力和条件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独生子女则因是家庭的“独苗苗”而倍受宠爱,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根本无法顾及孩子在农村的生活和教育。近年来,因家庭教育缺位而引发的青少年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青少年。

最后,重智育轻德育,考学“压倒”育人。部分家长只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培养孩子的品德修为、生活能力、个人素养。家长分数至上的理念和态度对孩子们起到错误的价值引导,让孩子们认为思想品德并不重要。并且,很多家长不仅弱化家风教育,甚至自身的行为就是一种错误的示范。他们为了让孩子能够进到所谓的“名校”,不惜走后门、攀关系、让孩子撒谎等,这与他们的家风家教背道而驰,极易影响青少年正确“三观”的形成。

二、家风家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一)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渠道

家风家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在悠久深厚的历史土壤中扎根于无数民间家庭。虽然各家的传统和规矩不同,但彼此相互交集,这个交集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伦理,是这个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的优良家风中,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或是“坚韧刚毅、自强不行”的人生观,还是“仁、义、礼、智、信 ”的伦理道德,都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与主要内容相契合。同时,流传至今的许多家风家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风民俗,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汇聚;另一方面,很多家庭追求书香世家,保持着很多高雅的艺术爱好,是传统文化的特别保存。总之,生动丰富的传统故事、意味深长的家规家训、言简意赅的成语典籍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

(二)进一步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家风教育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家庭环境对子女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力,而家风家教是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家教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增强家庭成员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另一方面,家风教育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载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生活单位,无数家庭的好风气汇聚到社会,必然会形成好的民风、国风。首先,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感染作用,它能陶冶人的情操,固化人们的良好习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强化作用;其次,良好社会风气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社会风气良好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如顺水行舟,为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提供良好条件。最后,良好社会风气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约束作用,它可以通过社会舆论氛围来引导人们应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三)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空间是课堂和校园,主阵地是学校。在学校教育中,主要通过系统、专门的知识教育和党团及各种社会活动,让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教育和实践活动。虽然学校教育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果仅仅依靠学校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通过家风家教开展德育具有其独特的优点。其一,它以血缘伦理为基础,既有亲情感化,又有家规、家训的约束,是亲和性和权威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其二,家风家教内涵丰富,形式简便,语言通俗,容易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因此,家风教育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的延展深化,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不断拓展。

三、利用家风家教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选好话题、讲好故事、做好互动

要营造和谐的家庭风尚和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媒体宣传,创新宣传载体和形式,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赢得社会共鸣。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舆论宣传需要选好话题,用全新的角度进行宣传。在这个过程中要深挖家风家教的生动案例,努力挖掘家风背后的感人故事,突出个性化的表达。最重要的是,不能只局限于媒体的单方面宣传,应强调好与广大群众的亲密互动,争取让“家风”成为社会的流行词。只有通过这样的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式的宣传,才能让人们从家风家教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提高培育良好家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做好传承、找好创新、促进发展

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②这对传承和发扬良好的家教家风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文化传承上,我们要强调传统家风中的精髓部分,将其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学习;在创新发展上,我们应争取将传统家风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使其内容上与时俱进,方法上推成出新。总之,我们只有保持“扬弃”的辩证态度,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才能使家风文化源源不断地为思想政治教育输送养分,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三)建好机制、加强培训、处好关系

要让营造良好家教家风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活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光靠舆论宣传是不够的,应该各方面齐抓共管,形成长效教育机制。首先,应把传统家风家教视为一种文化遗产,进一步建立家风家教的文化学体系及其文化遗产学科,使理论研究更规范化、正规化。其次,很多年轻父母并不是合格的施教者,应对这些家长进行家风家教的知识培训,让他们有意愿、有能力进行家风教育。最后,要正确处理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建立切实可行的制度,通过法律、制度、政策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家风家教。

四、结语良好的家风家教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将“家风、家教上升到核心价值观的高度,纳入治国理政的大格局。”我们必须充分挖掘并发挥家风家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走进家庭、走进生活、走进人们的内心。正如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讲话中总书记指出的,“要注重家庭、要注重家风、注重家教”,“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③

第五篇:“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

“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 王海滨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学院副教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跟大家共同学习“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历史路径、内在逻辑、时代价值。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显示出对“四个自信”信心满满的状态。“四个自信”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可以给它加上一个定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个主语不能说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对自己自身会自信,它的主语实际上是党和人民,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一种自信的状态。

一、“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逐步形成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发展,概括起来看,它源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和扬弃,源于对建国后,改革开放前那一段时期,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以及教训进行的总结和反思。最后一个也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在回应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潮流的过程中,我们对自己实践建设及其经验的提炼。它形成的起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定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那里开始起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也从那时开始逐渐的积淀、沉积形成起来。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始建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对邓小平理论从党的建设方面、经济方面,进行了进一步发展的完善。到胡锦涛时期,开始正式的使用自信这样的概念。在2012年十八大报告里,胡锦涛同志说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积极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斜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当时的界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对我们开辟的这条道路的一个总结。四个自信的第一个道路自信是对我们逐渐形成这样一条探索出来的道路,对它的充满自信的状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八大报告里的界定,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这是涉及到理论自信对我们形成建构起来的一个理论体系的自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界定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的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比较长,概括起来主要是讲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这三个层次。

在十八大报告里,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定这三个自信的同时,越来越开始注重提升提出文化自信,在我们党的第一个重要的文献里,第一次提到“四个自信”,是习近平同志在2016年建党95周年大会七一讲话里边,当时讲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中有一个方面强调,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当时还具体的对它进行了一个阐释,说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的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要求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对这四个自信,从总体上做了一种解说,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勇气。那么总书记说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通过强调这四个要坚信,实际上点出了“四个自信”的基本依据。更重要的是七一讲话上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主要包括哪些文化呢?当时总书记讲到,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际上主要就是这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总书记还提出全党同志必须牢记,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而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判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这里边不仅在我们党的重要文献里,第一次把“四个自信”放在一起明确地宣誓出来,而且总书记还对它进行了一个具体的阐释,到十九大报告中贯穿的主线是提出了党最新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这个思想的第一个重要的内容把它概括为八个明确,其中第三个明确提到,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是 “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简要的概括一点说,就是有着博大精深文明的国家,曾经一度在世界居于世界闻名中心的地位,当然了,那个时候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文明、文化的交流也比较少,文化基本上还处于一种自在的状态,后来特别是在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明文化开始冲突交流,这个过程中逐渐的发现,我们没有落在了西方的后边,在文化上,我们一开始也采取了一种文化投降主义,拥抱西方全盘西化。后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逐渐的开始摸索、探索,以中国方式实现现代化这样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这一段时期的探索取得的成就,越来越坚定对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这就是“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

二、“四个自信”的内在逻辑

(一)“四个自信”的基本关系

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七一讲话上讲到,当时是三个自信,首先对这三个自信的道路、理论、制度进行了一个非常具体清晰的界定,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本身的表达就蕴含着对这条道路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自信就是对这样的道路充满自信。

具体到理论体系,胡锦涛同志说,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在这条道路实践探索的过程中,逐渐的建构起来这样的理论的体系,他说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系统回答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并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以创造性的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宝库增添了新的财富。另一个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战略的科学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两大理论成果,理论自信是对这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制度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做出了具体的概括,胡锦涛同志说,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的自治制度等构成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七一讲话中,胡锦涛同志对道路、理论、制度这种优势集中的概括,显示了要求对道路、理论制度要充满自信。这三个自信提出来,如何把握他们之间的关系呢?讲清楚道路、理论和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三个方面的自信关系自然也就出来了。

在十八大报告中对道路、理论、制度关系进行了一个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这个道路、制度、理论实际上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其中道路是实践层面的,制度也是实践层面,不过道路是从动态来看,制度相对来说是从静态来看,与实践相对应的就是理论,中特理论体系,所以这是道路、制度、理论之间的关系,也是三个自信之间关系的一个基础。

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七一讲话中提到文化自信,而且对文化自信和其他三个自信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把它揭示出来,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就是说相比较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独特的精神标识,这里讲的三个更,是理解文化自信与另外三个自信关系的关键。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多次强调坚定“四个自信”。

第一次将“四个自信”并提,是中央政治局第33次集体学习到七一讲话,总书记强调,坚定“四个自信”并且说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这三个更,实际上是揭示“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文化自信和另外三个自信之间关系的关键,第一个更基础,讲文化自信是支撑三个自信的基础,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更基础呢?因为文化自信是支撑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如果缺乏文化自信,那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很难支撑起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以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进一步做到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第二个更广泛,是强调文化自信渗透在另外三个自信之中,文化自信更广泛,可以深入人的一切活动,一切表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不像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都有特定的存在空间,比如说道路自信讲的是路径,理论自信讲的是行动指南,制度自信讲的是行为规范,而文化自信不仅渗透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中,而且在人的一切活动,一切方面都存在,文化自信的影响更广泛,实际上这里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是五位一体布局里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并列的一个文化,广义的文化实际上是一种人化,是人的生活方式。第三个更深厚,文化自信内化于心将影响深远,因为文化是人各项活动里边的基因,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旦内化于心,就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一旦文化自信树立起来,这个影响不仅是深厚的,而且是长远的,这事是总书记讲四个自信,特别是他用三个更来揭示出文化自信和另外三个自信之间的关系。这是讲四个自信之间的内在逻辑的第一个方面,他的基本关系。

(二)取得的成就为“四个自信”奠定基础

“四个自信”实际上构成了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而这个整体所取得的成就,铸就了我们的自信。建党95周年大会上对这个成就,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回顾一下党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13亿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170多年的历史概括的说伟大的祖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伟大的民族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伟大的人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业,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步步紧逼,封建统治日益腐败,祖国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倍受奴役,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迫在眉睫,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版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特别是党建立90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建党90周年大会讲话上,七一讲话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哪三件大事呢?第一件大事是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了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第二件大事是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们创造性的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制度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使占世界人口1/10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公约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这是党带领人民,依靠人民完成的第二件大事。第三件大事是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以巨大的政治勇气,理论勇气,实践勇气,实行改革开放,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的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的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图景。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在建党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对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做了一个概括,说是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同人民一道顽强拼搏,持续奋斗的结果。回顾了三代领导集体,一步步的在这个积累成就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具体的贡献。

2016年习近平同志在建党95周年的七一讲话中,又一次回顾近代的历史,概括了党依靠人民,领导人民取得的这个成就,讲了三个伟大的历史贡献,第一个伟大历史贡献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那么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二个伟大历史贡献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那么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他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第三个伟大历史贡献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胜利,我们用两次建党90周年、95周年大会上的成就来讲,是因为恰恰在我们的道路、制度、理论文化上取得的总体性的成就,使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越来越充满自信。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对自信的状态,讲得很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了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了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了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对于这样的成就,总结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更加明确“四个自信”,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担,勇于做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历史还告诉我们,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也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我们取得的这些成就,奠定了我们自信的基础。

(三)发展中解决问题为坚定“四个自信”

不仅党和人民取得的成就使我们越来越自信,而且面对我们在发展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我们也有信心,有能力去不断地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加坚定“四个自信”。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始终不能忘记邓小平同志的提醒,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在共产党内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住全面从严治党,推动解决好中国最可能出问题的地方,使我们也在这个方面,看到了党有信心,有能力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到2016年底,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提出了中央政治局要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方面,为全党做出表率,做勇于自我革命的战士,再到2017年2月召开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党最大的优势。

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充分彰显了发扬中国共产党人自我革命精神的重要性,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作为扛在肩上的重任和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到八项规定基本精神的扎实有效的贯彻,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四自能力,再到全面从严治党为主体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精神的落实和推进。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革命精神呈现于党的建设的诸多方面,并日益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党作为一个有8900多万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十八大以来,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特别是抓住重拳反腐,对腐败的零容忍,在这方面使党强化净化自身的能力得到了体现,这也有利于更进一步的坚定我们的四个自信。

(四)从世界眼光看,有利于增强坚定“四个自信” 我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变化,特别是在不断地掌握社会主义因素,也有利于增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重新正确去看待资本主义文明,对它的认识的提高,其中改革开放以来这个变化不断地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主张党和国家领导人走出国门,到西方国家去看一看,批判的那个资本主义他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副总理王震兼任中央党校的校长,他响应邓小平的号召,说到党性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去看一看那里的无产阶级生活是怎么样的悲惨,所以他出访英国的时候,第一站选择了一个失业工人的家里,没想到到那之后一看大跌眼镜,人家是一个失业工人,住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房前屋后花开花落的,而且因为他失业了每个月从政府那领一大笔社会保障金,生活质量维持的很好,王震副总理觉得这些是不是英国政府故意给他安排的,他带着几个随从自己到外面去看一看这个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子。到大街上采访了一个清洁工,还问了一个电梯管理工,问人家一个月能拿多少工资,人家告诉他一个月能拿三百多英镑,王震副总理就问身边的随行人员英镑和人民币的汇率是多少,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一算人家一个清洁工一个电梯管理工,一个月拿的工资比我们副总理一个月拿的工资还要高,回到国内在几次会议上王震副总理都拍了桌子,说我们做了多年的社会主义,搞的是什么社会主义,我看英国就作得很好,当然他每次讲的时候不忘加上一句,如果再加上党的领导,英国搞得更接近社会主义。实际上从那个时候,就开始反思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重新看待资本主义文明,后来在这方面的认识一步步有所深化。

中英大使馆原来的商务参赞余日,他写了一本旅英十年,其中讲到英国实行遗产税,这个遗产税还实行累积税制,税率从15%到50%不等,起征点是30万英镑,那么英国财政部主管税收政策的官员,当时余日看到这种情况很困惑,就去找人家问,说你是资本主义国家,怎么对资产阶级征收这么高的遗产税,因为这个遗产税很显然主要是对资产阶级征收的,无产阶级你才有多少遗产,人家说你说的对,我们恰恰是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办事,他说超高的收入超出了他所创造的必要劳动价值,属于剩余价值,应该拿出来补助穷人,人家说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剥夺剥夺者,这是遗产税,我以英国为例,世界上好多发达国家都实行了这个税收。

再一个,对超高收入者征收的这个税收,我们以法国为例,法国原来在奥朗德政府上台以后,曾经对美元收入在130万元以上的人所适用的个税税率,从原来的46.7%提高到了75%,所以我们在2013年左右看到报纸上经常报道,欧美富豪避税大逃亡,特别是法国平均一天一个富豪外逃,怎么样看待他在税收上这样一个调整呢?我觉得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结合马克思主义,贯通认识它,马克思讲得很清楚嘛,他说工人一天劳动10个小时,其中3个小时创造的价值以工资的形式返还给他,保证他能够养家糊口,还得让他能够养小送老,这样是为了这一代劳动力没有了,新的劳动力能够接续上来,另外7个小时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给拿走了,那是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所在,那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密,我们说那个叫剩余价值,可是今天通过这样一种累进税的调整,是不是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把资本家拿走的这个剩余价值重新进行了切割,切割下来其中很大的一块,用来搞国家福利,社会保障,又用来返还给工人阶级,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对于这样一个变化,我觉得实际上可以说他也是在掌握社会主义因素,他对剩余价值的重新分配。因为看看共产党宣言第二章马克思、恩格斯讲到,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对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十项强制性措施,你看第二项跟第三项,讲征收高额累进税,讲废除继承权,今天资本主义发生的,这种逐渐发生的变化,是不是就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些方面已经做到了,所以说资本主义社会,也在掌握社会主义因素。

实际上这样一种变化,罗斯福新政是一个显著性的标志。罗斯福新政为了应对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那次大危机,德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美国搞了个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内容很多,其中重要的就是强调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控制和计划,所以一些资产阶级代言人看到这种情况,和我们的判断一致,他们说罗斯福新政中,搀和了社会主义甚至共产主义的东西,他们把罗斯福总统的郭诺霍博金斯视为他们资产阶级的叛徒,发誓要把他送上绞刑架,对此你看罗斯福总统怎么说的,他说为什么我们非要把自己说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呢?他说美国是一个大国,完全可以容纳好几种同时并存的制度,而他有足够的智慧和耐性来使这些体制得以利用,我们不必勉强用教条主义的框框来衡量每一件事,你看从罗斯福总统那时候就开始,美国就开始冲破那种传统的教条的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今天,更没有哪一个发达的国家敢公开的声明,我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我就是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那是在自丢选票。

我们还看到,有一个共产党宣言,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他们还有一个资本家宣言,1965年,资本主义世界在美国费城召开世界资本主义大会,通过了发表了资本家宣言,内容很多概括一下,其中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借鉴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经验,实行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你看马克思当年他就不是反对资本,他反对的是资本的占有形式,他说劳动创造了资本,资本却被少数资本家占有起来,然后来剥削劳动人们,他要求改变这个资本的占有形式,你看资本家宣言里边,人家这种实行股份制的人民资本主义,那就是和马克思所设想的那个是基本一致的。二是强调借鉴社会主义福利制度的经验,实行人生到死包下来的福利资本主义。三是强调借鉴计划经济的经验,实行国家干预的计划资本主义。所以从这些因素里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也在掌握社会主义因素,所以大家不要去抱怨,为什么资本主义还在发展,他怎么不出点什么问题呢?你让他发展,他也要发展,他也要走向社会主义,当年马克思、恩格斯讲得很清楚,马克思、恩格斯说,资本主义文明在高度发达,发达到他的生产关系,不能再继续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他将会不断地掌握新的社会因素,最终会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以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这样一种发展变化,全球的这样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势,是增强四个自信的,抱着世界眼光来看这样一个国际的环境。

资本主义社会来掌握社会主义因素,有利于我们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那么现实中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人说好像除了中国之外,说古巴、朝鲜、越南这些国家还在建设社会主义,如果说以前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的话,只有中国能够救社会主义,实际上对于这个问题,也要透过表面现象看看它的本质,一方面不能因为有些国家他标榜他是社会主义,承认他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把眼光放大,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调整上,在掌握社会主义因素,在政治上实际上也何尝不是这样,你看英国的工党,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他们宣称是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因为这个阶级在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可以利用每个人手中有的一张选票,把这些政党选举上去让他们执政,事实上我们也看到这些大党老党,能够长期的多次的和资产阶级政党轮流执政,这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掌握社会主义因素的一种表现。传统上说,你做的是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我们做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一个社会主义,那么对它进行批判,实际上如果放大眼光,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团结起来,按照总书记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团结起来更有利于看清楚,坚定全球的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当然有的同志说,到底怎么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呢?我用一个历程给大家尝试着说明一下,坚定“四个自信”。

假如亲朋好友家生了个大胖小子,都去为他祝贺,祝贺时会说祝福语,第一个封建主义者来祝贺,他会说这小孩长得这么聪明,一看长大就能当大官,封建主义者重视的是那种权利的力量和作用,特别是那种封建的,世袭的,不受任何约束的权利。那么资本主义者来祝贺,他会说这小孩你看长得这么好,一看长大就能发大财,资本主义者重视的是资本的力量,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主义社会,主要就是资本的力量超越了,控制了,压制住了那种封建的世袭的权利的力量。最后社会主义者来祝贺,他会说这小孩长得这么好,但是长大了以后也不可避免的要灭亡,这主人猛一听不太高兴,我这小孩刚出生,你说我要灭亡,但是实际上一琢磨,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社会主义者讲的这话,实际上他揭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凡是历史性产生的,终将历史性的灭亡,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这才是社会主义者,共产党人应该有的这种胸襟气魄和胆识。

当年毛泽东在这点上看得比较透,当敌人的力量比较强大,我们相对弱小的时候,他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他对共产党人的信念认识特别清。最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来祝贺,他会说这小孩长得这么好,一看长大以后就能当大官,当完大官又能发大财,发完大财之后也不可避免的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讲的就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掌握社会主义因素发展,演化成社会主义,所以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社会主义者的一种态度。

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当时显然有些条件还不具备,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前面加了个中国特色,特就特在不能教条的照搬马克思主义,把它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特就特在我们也要建设西方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发现的那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这些好东西,也要大胆的借鉴,但是同时发现像拉丁美洲,印度等一些国家,照搬西方的模式,也没有很好的实现现代化,所以我们仍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但是要把党的领导,市场经济,民主政治这些都放在一起搞,世界上还没有成功的先例,所以强调我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苏联建设多年的社会主义失败了,这个对我国社会主义信念冲击也很大,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认识苏联共产党,之所以社会主义建设失败了,他僵化的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观点,苏联共产党执政执久了之后,慢慢地堕落,堕化成了一个维护自身利益的集团,所以他把这个社会主义搞失败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者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是他把这个社会主义的经给念错了,所以这不能影响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更不能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三、“四个自信”的时代价值(一)“四个自信”时代价值的意义体现

第一方面,目前中国发展到一个需要自信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来实现这个目标,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到了一个需要自信的时代,他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的需要,在国际上看也是西方的势力不断地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等,为了反击这些意识形态上的渗透对我们的攻击,坚定“四个自信”能够有效的应对这种挑战,从自身来看,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思想上的消极懈怠、理想信念上的动摇,在这时坚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的自信,而在这个问题上好不含糊,向全社会释放正确、明确的信号。

第二个方面,“四个自信”具有世界意义,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优越性,体现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同时对全球化保持一种清醒的反思和批判,不对他亦步亦趋,处于理性的监督之下不使它误入歧途,既要参与这个进程提供他并利用他的机遇,同时也要有效的防对、应对风险,提出形成有效的价值引领。其次我们道路、理论制度的优越性,文化的职业性,体现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利用资本力量的情况之下,同时又注意去规范资本,抑制资本的各种消极的结果,既最大限度的激励市场各个方面需要的创新,又对资本和市场的那种逐利行为进行价值约束、法律约束和制度约束,要充分认识到“四个自信”的四个一,既有助于解答社会主义融合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世界性难题,我们在这个问题之上的探索和所提供的方案,给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也有利于有效的抵御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涌现的这种霸权主义,维护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我们不是抵制现代化,是强调现代化的多元性,强调以中国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提供的经验和发展的方式,突破了历史发展的线性决定论僵化的模式,提供了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第三个方面,明确“四个自信”的现实要求,明确其中增强理论自信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九大上确立了党最新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并指导实践,坚持理论自信进一步夯实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不断地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发展二十一世纪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一方面注意夯实“四个自信”的物质基础、财富基础,只有在这样坚定的、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够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仅对经济文化、物质文化的需要,按照十九大概括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系列需求的满足,有了这样的物质基础能力之后,“四个自信”的基础才能够更加的稳固。另一方面加强“四个自信”的教育,形成宣传、解释、阐释“四个自信”中国的话语。

第四个方面,谈两个体会比较深的问题。一个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要在精神世界重建这个问题之上取得成绩,有利的增强“四个自信”在理论探讨上,对现代性、现代化的讨论呈现出了多副面孔,与这个形成相应对照,在这个现代化的征程中,发现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他并没有相应的带来精神世界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精神文化的繁荣,当年马克思曾经用物的世界增值同人的世界贬值成正比,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都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等论断,深刻的揭示了现代化实践单向度的发展。西方的一些思想理论家,比如马克思、马尔库塞和弗洛姆,借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深刻揭示了现代化对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冲击和对心灵生活的压抑,并从艺术审美和爱欲解放、社会改良和性格结构变革等不同纬度,探寻如何破解现代化的过程中精神萎缩的困境,现代化过程中物质文明单向发展,精神文明相应的不够发展,主要体现从几个方面来看,一方面意义失落、价值坍塌、信念缺失等精神文化的深层危机相对应的,供给理性、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浅层次的文化颇为盛行,名、选、钱等这些外来性的东西,成为了衡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以人们花费在精神文化上的时间作为衡量标准的话,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实际上呈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追求占有的物化生存方式,成为了世俗化时代的主流生活观念,精神文化上的虚无主义的取向开始颇为流行。

所以精神世界重建,成为中国现代化征程中的其中应有之意,主要基于这样原因,首先西方现代化的单向度的实践,启发我们的现代化的现代性结构,绝不能忽视精神世界重建这个维度,在已经实现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无论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还是生存方式、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都已经形成了一个理想的现代化这样的框架。中国的现代性的架构不是只需学习西方就可以,在西方现代化的过程中,看到物的世界的增值,实际上和人的精神世界的贬值并行不悖,这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讲的经济社会发展最终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理念,也严重影响了现实生活世界中,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上的一些覆盖,西方这样一种单向度的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启发着我们现代化的发展和现代性的建构,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其次由于历史发展阶段的错位,西方的思想理论家对于现代化进行的文化批判也不能直接为我们借鉴。比如我们正需大力发展现代化的时期,西方一些思想家喊出了历史步入后现代的口号,等我们喊需要继续深入的进行这个现代性的精神启蒙的时候,西方的一些理论家开始全面的反思,并系统的批判了启蒙的弊病,因为他们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这个阶段,当我们需要发挥人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时,现代西方的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看到开始建立后现代性的话语体系,因此不能简单地模仿西方的这个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应该把我们精神世界重建纳入到发展规划,坚持走建构发展与人的发展,尤其是精神文化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再一个,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过程中一直这样追求赶超的战略,实际上挤压了精神世界重建的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步于1840年,鸦片战争的震动惊醒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大国,一度基于世界文明的中心,这样一个迷梦给我们惊醒,在我们要重回世界舞台中心这样一种民族意识支撑下的赶超战略,成为了从康有为到孙中山再到中国共产党人塑造中国现代性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对于中心地位丧失的痛心以及追赶西方急切的民族心态,使中国的现代化征程,陆续出现的一些先进的思想理念,比如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派的君主立宪,到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再到五四一时代人的追求的科学民主,都没有通过深层的文化启蒙,渗入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的伸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这种时空压缩赶超的心态影响下,一段时期内过于去追求现代化看得见的成果,造成与物质文明建设的高楼大厦相比,精神文明建设显得有些人微言轻,尤其是精神方面的成果,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还是一片空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缺乏深层文化启蒙,又遭到现代性猛烈冲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成为文化的组织。比如党内的精神懈怠的危险,容易导致理想信念缺失和工作热情低迷,在青少年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厌恶劳动,娱乐知识的流向意识,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茁壮成长。在社会上,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以经验积累抵制理性反思,以循环论反对创新论,以人情对抗法制等等这些现象,以及他所形成的潜规则,既不利于现代性建构所需要的科学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也不利于个人的主体意识、社会契约精神、经济理性化、管理课程化、公共领域治理化等这些因素的支撑。再者,中国现代化的征程离不开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精神世界的重建,这方面,美国社会家英赫尔斯特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一个国家只有当他的人民是现代人,他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他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开始起伏也不会持久。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始终深受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没有支撑现代性的这种文化因子,没有实现精神方面的现代化,那就谈不上人的现代化,而离开中国人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徒具现代化的外表形式,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来真正实现现代化。

(二)精神世界重建依赖于三大文化生态

精神世界的重建能够助力现代化的建设,一个是充盈着现代化这些因素,能够适应现代化进程的精神世界,他既不会产生抵制现代性的心理观念和价值取向,也能够避免那种赶超心态容易造成的现代化单向度的发展方式。另一个是通过精神世界重建生成的这种新型的精神文化,能够和现实保持一定的间距,通过文化批判对现代化进程进行不断的纠偏,使不至于误入歧途。再一个从传统的精神生活过渡到现代的精神生活,一般都会经历这样的一些转变,在欲望情感层面,由禁欲转移向感性重占有、重情倾斜。思维方式由固化、权威向流动瞬间当下转变,价值取向,由超越、崇高向世俗、虚伪位。在精神世界重建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兼收并蓄建构出来一个稳定性与流动性、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与现代化能够良性互动的精神文化,就能够为人类的文明进程做出贡献,能够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特别在精神文化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这个方面可以优化已经有的三大文化生态,这也是一个独特的优势。精神世界的重建依赖于一定的现实环境和生活条件,比如劳动分工与社会分化、制度结构与规范体系、现代传媒与价值符号、生活世界与生存方式等都会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其中作为第二自然的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重建发挥着直接性和根本性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作为这个民族性象征的传统文化,西学东渐以来建设传入的西方文化,以及建国后开始成为国家层面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构成当代中国人现实生活世界中三大文化生态,中国人精神世界的重建主要依赖于三大文化生态的不断优化,1.作为主流文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

以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的形式,主导和引领社会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文化既批判资本主义具有反西方的特征,又批判传统社会具有反封建的特征,符合当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大众的呼声和需求。马克思主义主张超越资本主义向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的文明形态,这契合了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华民族,不甘落后喜欢领跑的中心情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这样的哲学方法,实用理性的收益方式,注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追求均等的大众理想,在这些方面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相通的地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能够在中国传播和盛行的这些必然性,使它在中国曾经一度发挥了文化启蒙的作用,并以强大的文化引领和整合作用,成功的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

在当代中国由革命中心转向经济中心,由偏重经济发展到也重视文化自觉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来说,马克思主义文化整体上也显得有些引领有余,整合不足。也就是说,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继续引领社会思想潮流与价值取向和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甚至于成为一些民众的文化信仰,这两个方面显得有一些并行不悖。

2.作为大众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

它主要存在于居住着中国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以及一些儒学知识分子中,基于这个农耕文明和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不可避免的有着鲜明的保守主义和等级观念,同时也蕴含着注重个体诚信正义,注重主体之间人文道德的积极因素,它具有坚守生活世界的整合价值取向,维持共同体和谐等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的克服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功利化、心灵秩序感性化等这些弊端。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来说,传统文化显得平衡有余、动力不足,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它注重仁者爱人,以礼待人等理念,有助于平衡人际冲突,不注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坚守中庸之道等倾向,使他缺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梁树明,他曾经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特征,说西方人生的路线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中国人生的路线是持中的路线,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这个局面,而是在这种境地上求自我满足,因此我们看到,如果说西方文化以意欲向前为根本精神,那么中国文化实际上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葛兆光也曾经概括过传统文化,偏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而相对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特点。他说如果西方民族习惯于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主题与课题对立起来,各种领域中纵向的逻辑关系,习惯于在那一种的基础之上,他说各种事物之间所有的惩治关系,历尽所能的符合这种关系的客观秩序,中华民族习惯于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文学艺术等这些重叠起来,探索这里的横向的网状连构,习惯于在伦理道德的原则之下,探索各种事物之中所蕴藏的总体精神。

3.作为精英文化形态的西方文化

他主要存在于相对发展起来的城市地区和广大知识分子中,我们知道古希腊的理性精神和古希伯来的信仰传统,犹如西方文化行走的两条腿,人类历史进程进入现代化以来,这两大文化传统,逐渐演化为西方文化思潮中,并行不悖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比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表征西方历史与科技领域发展新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也逐渐成为当代思潮中颇具影响的文化氛围,西方的各种思潮,在中国可以说都有信奉者和追求者,西方文化在当代中国和在西方一样,也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批判的功能。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西方的现代文化也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标杆,成为一些知识分子评判中国,中国方式现代化的文化武器。现代化也离不开文化批判,文化不能亦步亦趋的追随现代化,它应该以现代化,不管这个现代化处于上升期,平稳期还是矛盾凸显期,始终保持一定的间距,以在若即若离中保持反思和批判,这个批判是现代性自我的批判。

对于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来说,从总体上来看,西方文化显得有些批判有余,建设不足,作为历史性凝成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总书记谈到文化自信时,曾经涉及到这三个方面的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三大文化生态在各自的领域从不同的纬度,发挥着文化自觉、文化启蒙和文化整合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三者之间还相互监督,互相交流,彼此融入,对于当代中国,这三大文化生态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发展趋势,有的学者主张综合创新论,有的学者主张马魂、中体、西用核心价值观,我们强调的核心价值观是在综合吸纳不同文明因素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共同的价值取向,那么从不断的优化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重建来看,针对前面概括的传统文化,平衡有余动力不足,西方文化批判有余建设不足,马克思主义引领有余整合不足,那么我们应该一方面继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领作用,传统文化的平衡作用和西方文化的批判作用,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去探寻构筑三大文化生态,能够互相交融、互相融合具有整合功能,建设作用和动力驱动的文化机制。

(三)注重建构中国话语,使“四个自信”更加稳固载体

正如在国际物质生产分工体系中一样,发展中国家都在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成品供应的链条中,大家都寻求转型、寻求上升。在国际精神生产分工体系中,当代中国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从原总体而言,在不断优化三大即有的文化生态和中国方式实现现代化这样的建设实践互动的过程之中,经受历史的考验,逐渐的积累出凝聚人民力量的中国精神,在此基础上,塑造具有世界话语权的中国话语,这对于维护“四个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是一条很重要的道路和方案。材料供应国向成品供应国的位置去提升,这就需要转变西方学者研究自己的问题,我们在满足于解读西方学者的著作,或者总是用中国的资料、数据和实力来验证西方的论断理论和命题,或者是用西方的原理和方法套着过来解释中国的社会现实,生活经验和历史演变,这样的研究方向研究理论,但是不充分、不全面基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应该面向中国的问题并吸取各种文化资源,创造理论上的中国,建构中华民族的学术自我,一个民族他要能自信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是必要的基础,同时学术的自信,思想的自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关键性的因素。我们能否像曾经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消化融合了佛教,从汉朝末期,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压力也很大,但是最终消化了它、吸纳了它、消融了它,今天我认为也是这样,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我们能否也进行一种消化和重构,再呈现中华文化包容性之国,融合力之伟,思想生命力之旺,创造力之强的过程中,既延续中华文明的血脉,又引领对现代化实现方式的新探索。我们能否协调处理好,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凝聚出新型的特色文明,我们能不能建构出既全面理解和把握西方现代文明,又面向中国问题,能够延续中国文明基因和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中国话语体系,并在世界闻名国家中拥有影响力和辐射力都不断提升的话语权。这个作为面对后发现代化国家和日益觉醒的一个使命性文明的中国之问。

就像当代中国正处于由文明大国向文明强国迈进的一个关键时期,我们的学者包括政治家再这方面应该肩负起时代的使命,为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学术上、思想上的支撑,有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存在着耕了别人地,荒了自己田的研究短板。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后,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科学技术和文化,我们的思想理论界比较关注西方的学术著作、学术概念、学术思想、名师大家,这对于开拓研究视野,提升研究水平,了解西方思想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方面还应该继续的研究,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有些人身上出现了某种西化的倾向,对西方的概念,范畴,命题,思想,理论,思维比较了解,比较注重西方议题,对1978年以来当代中国发展的逻辑,我们的问题缺乏真正深入的研究,没有形成自己的概念范畴体系,也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学术理论体系,结果是理论创新动力不足,缺乏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和思想。

总书记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曾经带有一种急迫的心态,要求我们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际上也是表达这方面的一种隐忧。实际上我们有的学术研究还存在着学术、政治和大众三者相对脱离的这样一种研究短板,要么有学术没有政治、没有大众,既不关注政治,也不关注大众需求,要么有政治,没有学术、没有大众,缺乏学理支撑,缺乏大众化,这两种现象都会远离学术,理论研究的初心,我们的理论研究能否有所突破,比如说转变像马克思当年写资本论那样,多关注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他通过研究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的逻辑写出来的,形成了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论断、新思想,我们关注中国的发展逻辑,研究中国的议题,提升中国的理论,建构理论上的中国。先发的现代化国家我们看到,他们在奠定科技和物质生产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也确立了在精神生产领域的优势地位,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也逐渐成为精神产品上的依附,不可否认的是西方率先开启了迈向现代化的大门,并且积累了丰富的现代文明的经验,这里有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认真去学习积极去汲取的成果和智慧。但是后发的现代化的国家,在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味地跟着西方亦步亦趋,应该面对多样向的价值,坚持自己的主体性来进行自我选择,尤其是在思想理论和精神文化领域,既要避免对于西方现代文明囫囵吞枣,或者思想不化,也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脑袋成为西方思想的跑马场,当然也要注意克服妄自尊大,或者唯我中华,文明独尊的野狼心态,那么这就要求我们摆正心态,对于现代西方文明,既要把它放到历史境遇,客观环境和时代条件中进行客观和合理的解释,也要在思想史和文明语境中,对于西方思想文化进行完整准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之上,更要重视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消化和重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汲取文明的成果,为我所用。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中国学者,在研究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类似的错误倾向。比如把西方国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移植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成为了我们的问题,有的不经批判就借用西方的理论,来对中国的问题进行这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和分析,有的离开西方学者著作的时代背景,在解读西方的文本和他的理论成果过程中,试图洞察中国问题的实质,那么这些南辕北辙,中国问题研究恐怕难以真正推进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民族复兴的事业,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文明的交流离不开一定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当今中西方在理论、思想、文化上的交流、交融、交锋,往往背后蕴含着话语权之争,其中就涉及到话语体系的问题,在世界闻名交流中,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和我们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不相符合,日益成为大家开始关注的一个问题。黑格尔西方伟大的哲学家,在1805年5月一封信中说到,“路德让圣经说德语,您让荷马说德语,这是对一个民族所做的最大贡献,因为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之那最优秀的东西,否则那些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他的财富,他还将是野蛮的”。如果你认为这两个意志都已经成为过去了,现在我想说,我也在力求教给哲学说德语。如果哲学一旦学会了说德语,那么那些平庸的思想就永远也难以在语言上貌似深奥了。在坚持中华民族学术主题,思想主体地位的同时,兼收并蓄世界闻名智慧,构建我们的话语体系,无疑是推进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时期的重要环节,也有利于使“四个自信”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四个自信”的时代价值,最重要的方面是看一个人、一个民族、党是不是真正树立起来了“四个自信”,在今天有一个重要的检验的方面,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意识上,我们是否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认识,真正对理论、道路、制度、文化有了深刻的自信之后,能够坚决地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四个意识”包括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能否真正在内心深处形成对这四个意识的认同和接受,这是 “四个自信”的一个重要表现。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朱镕基当总理的时候有一个经济学家说:“中国政府看到外汇储备已经足够多了,但是还在不断的加大外汇储备,这是违反经济发展的规律的”,他反复讲这个观点,后来党中央国务院找到他说你不要这样讲了,中央有中央的情报和信息,而这些信息现在又不能够告诉你是国家机密,中央有中央的考虑但是他不听,他说我是研究经济问题的我有数据,作为学者我是独立的是自由的,应该允许我发表自己的观点。1998年的时候,美国索罗斯携带他大量的量子基金,以及背后跟风而动的大量国际游资到发展中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利用他非常娴熟的一套手段买入这个国家的货币,给你炒上去再给你打压下去再还你的货币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把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给洗劫一空,但是唯独到了中国的香港后,这一套手段玩不下去了,香港政府当时紧急向中央政府救援、求助,中央政府说我们早有准备当时紧急的允许香港政府可以调用中国所有的外汇储备,中国共产党的这样一个决策力、执行力,当双方的金融战争进行到最惨烈的时候,当时用那个大飞机,乘飞机的现金外汇储备往香港运,最后是抵住了索罗斯量子基金的冲击,使他唯独在中国的香港不仅没有赚到钱,而且赔了十多亿美元,撒羽而归,事后索罗斯每次回忆起来这件事,他用惨烈来形容那是一场惨烈的没有硝烟的金融战争,没想到共产党有这么快速的决策力和执行力。

不说金融战争了,回到经济学家事后反复讲这个经验教训,不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去妄议中央的精神、中央的决策,因为中央掌握的信息更多,更全面,更权威,而在一定时期之内可能有些国家机密又不可能告诉你,这个经验教训我用今天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几句话把它概括出来,就是对于中央的精神,我们要自信,相信中央对于中央的精神包括十九大的精神,我们理解的要很好的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理解,真正有了这样的意识后,才能树立起来“四个意识”,而有了“四个意识”在今天也是“四个自信”真正树立起来的,在内心深处能够树立起来的一个重要表现。

今天围绕着“四个自信”形成发展的历史路径、内在逻辑、和它的时代价值,给大家汇报了一下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其中也汇报了一下也包括个人的想法,可能有些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各位,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

下载浙江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及实现路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模精神时代内涵及弘扬路径初探

    劳模精神时代内涵及弘扬路径初探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李冰 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中体现出来的劳模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劳动模范已成为社会......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

    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中国梦是一个伟大的畅想,富含虔诚的期盼与愿景,是对伟大祖国发展的展望。中国梦的提出,深度展现了13亿中国人民的梦想,其中承载着优秀的民......

    人生核心价值观及自我核心价值的实现

    人生核心价值观及自我核心价值的实现 摘要: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同的大学生却有着各自的辉煌和精彩。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带来不同的人生。你可选择平凡,但你不能选择......

    农民收入倍增的意义难点及实现路径上

    农民收入倍增的意义、难点及实现路径(上) 黄延信 2013-04-01 09:38:06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03月18日 考虑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农民非农就业机......

    2013高考政治热点:“中国梦”及实现路径

    2013高考政治热点:“中国梦”及实现路径 一、【时事回顾】 2013年3月1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顺利闭幕。全会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关于2012年国民经济......

    试析教授治学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研究

    试析教授治学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研究 时间:2012/11/5 11:41:00 来源:www.xiexiebang.com 消除“双肩挑”现象,实现权力制衡 大学内部存在两种基本权力形式,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

    自主创新实现方式比较及路径演化分析

    代表作一: 自主创新实现方式比较及其路径演化分析(自我评述)本项目的创新点: 1.提出一个自主创新的综合分析框架,明确界定了五种不同的自主创新方式; 2.总结归纳出两类典型的自主......

    企业班组建设中班组长价值实现的路径探析_黄胜男大全

    企业班组建设中班组长价值实现的路径探析 粟川容 摘 要: 班组长是班组团队中最高的领导者、班组生产管理的指挥者和组织者,班组团队建设成功与否关键看班组长。班组长要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