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摘要: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称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Solomon R.Guggenheim Museum),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群的总部。它是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1947年进行设计的。1959年建成后,凭借着自身连续螺旋的艺术形体、流动渐变的有机空间、朴素真实的混凝材料和丰富美艳的作品珍藏成为了现代建筑艺术的精品,以至于近四十年来博物馆中的任何展品都无法与之媲美。
关键词:建筑群赖特、螺旋形体、流动空间、所罗门·R·古根汉姆、争议
正文:第一次在翁老师的课上看到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图片,我就被深深吸引了。因为酷爱喝咖啡和茶的我对杯子有着不解的情怀。而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不就是一只优雅纯情的杯子,满载着清茶的幽香和宁静,又弥漫着咖啡的淡雅和浓情。在课下进一步了解后,我更是被其动态螺旋的空间特征和管内无数艺术家的瑰宝所征服。不过,我最欣赏的是这座建筑背后赖特大师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这让我意识到这座美术馆不只是艺术品的展览会所,其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其背后所承载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回味。
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
一. 古根海姆博物馆:不只是一座建筑
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世界上著名的私立现代艺术博物馆,创办于1937年,以连锁方式经营,是一个博物馆群,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意大利威尼斯、德国柏林和美国拉斯维加斯拥有4处分馆。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
立陶宛古根海姆博物馆 香港古根海姆博物馆效果图
“博物馆群”仿佛是古根海姆的专属符号,与传统定义上的博物馆不同,古根海姆博物馆更像是一个异军突起的非典型性私人美术馆,作为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为艺术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建筑师简介:最有创意的建筑师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是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作品。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是美国最有创意的建筑师之一,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这一行已很长时间,一直工作到1959年去世,作品超过了600件。赖特以设计私人住宅而著名,其职业生涯有两段时期至为重要,一段为1900~1910年为其获得声誉的草原住宅的设计,一段为20世纪30年代他设计了久负盛名的流水别墅(Falling water),以及一系列的美国风住宅。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赖特作品:流水别墅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内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设计作品
赖特的一生经历了一个摸索建立空间意义和它的表达,从由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在发展到四度的序列展开的动态空间,最后达到戏剧性的空间。多年来赖特一直探求以一条三向度的螺旋形的结构,而不是圆形平面的结构,来包容一个空间,使人们真正体验空间中的运动。他认为人们沿着螺旋形坡道走动时,周围的空间才是连续的、渐变的,而不是片断的、折叠的。为了这个观点,他曾在旧金山设计一家螺旋形的商店,在匹兹堡建一处螺旋形的车库,这次又说服业主,使他相信螺旋形是博物馆最好的形式。1986年,古根海姆博物馆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25年奖的殊荣。
布鲁诺。塞维说如此评价赖特的贡献:“有机建筑空间充满着动态,方位诱导,透视和生动明朗的创造,动态是创造性的,因为其目的不在于追求耀眼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动本身。”
二. 建筑的形体:“永不断裂的连绵曲线”
美国纽约市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坐落在一条街道的拐角处,看上去就像一只茶杯,或者说像一条巨大的白色弹簧,也有人说像一只海螺。赖特把古根海姆看作是“永不断裂的连绵曲线”。
(1)外观——简洁与变幻相结合
建筑物的外部向上、向外螺旋上升,内部的曲线和斜坡则通到6层。螺旋的中部形成一个敞开的空间,从玻璃圆层顶采光。美术馆分成两个体积,大的一个是陈列厅,6层;小的是行政办公部分,4层。陈列大厅是一个倒立的螺旋形空间,高约30米,大厅顶部是一个花瓣形的玻璃顶,四周是盘旋而上的层层挑台,地面以3%的坡度缓慢上升。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内部空间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屋顶天窗
弯曲厚实的外墙带动整个白色建筑螺旋上升,楼层间的缝隙为环形窗带,直至六层。建筑为白色螺旋形混凝土结构,外观简洁不作修饰。与传统博物馆的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赖特构想的这个螺旋体,向城市的空间敞开并清晰明确地表达内部结构,并有别于周遭的板型建筑,成为地区焦点。如赖特本人说:“在这里建筑第一次表现为 塑性的。一层流入另一层,代替了通常那种呆板的楼层重叠,处处可以看到构思和目的性的统一”。其形式虽显独特,但不乏合理性:基地面积小,竖向空间拓展有利于节约空间;周围街区环境嘈杂,内向的建筑形式有利于隔绝噪音;建筑位于街角,圆形建筑有利于缓解硬朗的街景。(2)环境与功能
建筑坐落于纽约市第五大道拐角处,面对中央公园,周围为吵杂的街区。由于地理位置和基地面积的限制,建筑平面无法水平延伸,令空间纵向延展无疑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作为博物馆建筑,参观线路和内部环境营造十分重要。博物馆的基本参观功能也决定建筑内部需要流通性强、采光优良的空间。此外,就空间分配而言,博物馆应具备藏品储备空间、办公空间、接待间、休息室、交通等辅助空间。
活动的旅馆床
(3)管内作品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收藏基本上是印象派以后各名家的作品,尤其是抽象艺术品的收藏更是居于世界各博物馆之首。西方艺术的发展自印象派之后出现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在19世纪末以来的100年间,艺术从具象走向完全抽象。展览共展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所藏47位艺术家的58件作品,几乎涵盖了从19世纪晚期后印象主义开始,直至20世纪中期各艺术流派中最著名的艺术家的经典之作。其中有“后印象主义”开创者塞尚、凡高、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立体主义领袖毕加索,德国表现主义的创始者凯尔希纳,幻象派”大师夏加尔,以及瑟拉、蒙德里安、贾克梅蒂等在欧美现代美术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艺术家的佳作。
管内许多展品由金属杆悬挂着,看起来似浮在空中。
《塞雷风景》画家:巴勃罗·毕加索 《林中裸体》画家:亨利·马蒂斯布面
《吉尔达半身像》 成长云石
画家:恩斯特·路德维·希凯尔希纳 雕塑家:让·阿尔普
三. 空间特点:连续渐变的有机流体
(1)平面布局——打破对称,明确有序
平面布局对空间划分至关重要。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平面根据功能划分成动态的不对称布局。以入口轴线为界,左右分别布局一大一小两建筑主体。这样的平面布局使观众参观路线、工作人员路线互不干扰,二层平面又再次通过平台将两馆连接。这样对比又协调的平面既区分主次又相互联系。交通流线上,过于复杂会影响参观效率和质量。因此古根海姆采用了交通流线明确,空间开阔的设计。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结构示意图
(2)内部空间——时空连续的四维空间
建筑的外观只是内部功能空间的必然体现,内部空间才是建筑物的主体。古根海姆的建筑空间可以简单地视为由三大部分:入口空间(包括上部连接平台)、主展空间(大螺旋体)、辅助空间。
入口空间:赖特注重入口空间的设计,这或许是受日本和中国园林的影响。博物馆的入口设计相对低矮、隐蔽、朴实无华,其上部支撑二楼平台。入口上部
半封闭,下开放为通道,连接两展厅。穿过低矮的入口,向右即转入主展厅。展厅中庭空间顶部采光、开阔明亮、贯穿建筑六层,给人豁然开朗的印象。主展空间:空间随坡道盘旋向上升六圈后止于玻璃天窗之下,围合出一高大的共享空间。这样使空间延伸由水平的二维突破为三维,空间关系核心围绕,具有向心性、连贯性。在功能上这种空间形式把展厅、交通、纵向空间统一于一体,流畅有序。人流自然导向,观者在步行中便能浏览展品,整个过程轻松愉悦。
管内螺旋上升的楼梯
辅助空间:辅助空间包括:小螺旋体四层,主要摆放监控设备,加建过程中把其中的三、四层改为展厅;咖啡厅,位于主展馆二层平台;地下层,讲堂及技术用房。时空连续的第四维——时间因素,即在于建筑的开窗。环形窗带,置于墙壁顶部,利于隔热隔噪。顶棚玻璃窗与墙壁高窗形成自然采光,再加上白色墙壁的漫反射,使整个展馆内光线明亮柔和。透明的玻璃窗将城市景色引入博物馆内,一年四季博物馆内部光线、色调千变万化,空间也随着时间在改变。
螺旋下降的参观走道
参观时观众先乘电梯到最上层,然后顺坡而下,参观路线共长430米。美术馆的陈列品就沿着坡道的墙壁悬挂着,观众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之中就走完了6层高的坡道,看完了展品,这显然比那种常规的一间套一间的展览室要有趣和轻松得多。
五.文化背景:非具象与有机建筑结晶
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建立者正是所罗门·R·古根汉姆(Solomon R.Guggenheim),他生于19世纪美国的一个十分有影响力、靠煤矿工业积累财富的瑞士血统家族。按照有教养人的习惯,在精英云集的环境下,古根汉姆和他的妻子,Irene Rothschild,在博爱和审美的传统中长大,成为热心的艺术赞助人,并积累起很多古代大师的作品。但在1927年,当古根汉姆第一次遇见年轻的德国贵族女子Hilla Rebay von Ehrenwiesen,并听取其介绍的欧洲当代绘画中一种实验性的潮流,使他的收藏方向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
Rebay接受非具象是一种新艺术风格和审美哲学的诞生的观点。在美学上从经验世界获取形式的抽象观点与纯艺术创造上的非具象二者之间,Rebay选择了后者,相信其中充满了神秘的内涵。
在Rebay充满激情的言语感染下,在对这相对未知领域进行收藏的先进想法的引导下,古根汉姆从1929年开始系统性地购买非具象艺术家的作品。早期购买的作品包括罗伯特·德劳内(Robert Delaunay)、瓦西里·康定斯基、费尔南达·雷格尔(Fernand Leger)以及纳吉(Laszlo Moholy-Nagy)。很快,古根
汉姆酒店套房的墙上就挂满了新的收藏。随之,他的考虑重点必然转向了能够公开展出这些作品的可能性,并在1937年建立了所罗门·R·古根汉姆基金会,其目的是为了“艺术上的促进、鼓励和教育以及启蒙大众”。在拥有基金会以后,古根汉姆预想了一个设计成可以容纳不断增长的艺术收藏的博物馆建筑。在他的计划下,Rebay很快开始计划怎样可以最好的实现他们的梦想。她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与古根汉姆的通信中都充满了建立一个非具象艺术的“美术馆-殿堂”的计划与提议。
最后,在1939年,古根汉姆在纽约曼哈顿东54街租下了一个旧的汽车展示室。Rebay在建筑师William Muschenheim的协助下把其改造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临时展览空间,命名为非具象绘画美术馆。馆里只展示了一些最单纯的抽象艺术的绘画;一些被认为是先驱艺术家的抽象派或具象派作品,如夏加尔(MarcChagall),也包括在这一时期的收藏中,但仍留在古根汉姆的酒店套房中,并未参加展览。美术馆获得了很大成功,同时Rebay作为第一任馆长,欢迎并支持很多年轻的美国抽象画家,并展示了他们的作品。
在1943年,为了满足日益繁荣的非具象美术馆的要求,Rebay决定开始新的征程: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建筑以容纳古根汉姆的藏品和举行基金会的活动。她选择了众所周知的美国建筑师赖特(Frank Lloyd Wright),他的有机建筑回应了Rebay对于非具象的理念:一种作为对创作者灵魂的直接表现而实现的,充满理性与理想化意味的新生的艺术。赖特最初设计的美术馆在1946年向媒体公布,但是由于各种阻碍,如战后通货膨胀、政府对建筑的重新规划、美术馆位置的转变以及1949年古根汉姆的去世,导致这一建筑并不能在接下来的13年内完成。1952年,机构正式改名为所罗门·R·古根汉姆美术馆以纪念它的建立者。
六.建筑材料:混凝土下的朴实雕塑
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外部非常朴实无华,只是将博物馆的名字装饰了一下。平滑的白色混凝土覆盖在墙上,使它们仿佛更像一座巨大的雕塑而不是建筑物。
七.赞誉和争议:烟消云散的误解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是赖特“技术为艺术服务”、“表现材料本身”等设计
理念的代表作品。1986年,古根海姆博物馆获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25年奖的殊荣。
但是,这种打破常规的建筑作品在最初也遭受许多的质疑与反对。所罗门·R·古根海姆在博物馆开工前就已经去世,1959年古根海姆博物馆对外开放时,赖特也已经去世半年多了。可是有的批评家并未因此善罢甘休,他们认为弧线型的展览区是对绘画艺术的亵渎。甚至有二十位艺术家签名拒绝在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他们的作品。这样的行为是由于对现代艺术的误解造成的,现在,对现代艺术和古根海姆博物馆的误解已经烟消云散了。
八.个人观点:建筑史上的不朽传奇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是我最喜欢的现代建筑之一。
首先,纽约市第五大道的拐角处是一片吵杂的街区。而白色的古根海姆美术馆以其独特的外形让忙碌的市民在嚣喧中感悟到茶香的清幽和咖啡的热情。其螺旋上升的完美曲线又给我蓬勃的激情和动力。作为一个美术馆,其个性、高雅的外形与管内大量抽象派的艺术作品高度和谐。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在车水马龙的拐角处欣赏到生活中的艺术。
再者,古根海姆美术馆其内部的平面布局和连绵不断的四维空间是吸引我的另一大亮点。赖特认为人们沿着螺旋形坡道走动时,周围的空间才是连续的、渐变的,而不是片断的、折叠的,他相信螺旋形是博物馆最好的形式。虽然我没有去过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但赖特的观点我十分认同。作为一个美术馆,其本身就应该是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并应该与管内作品协调统一。美术馆打破了常规的对称结构和明确的楼层划分,与印象派以后各名家的作品相协调。其螺旋形的斜坡走道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流动、连续的空间使馆内作品更有生机和活力,也起到疏散人流的作用。
最后,这座美术馆是建筑大师赖特的作品也是我选择古根海姆美术馆的重要原因。赖特从小就生长在威斯康星峡谷的大自然环境之中,在农场,赖特过起了日出而居,日落而歇的生活。向大自然索取的艰苦劳动中了解了土地,感悟到蕴藏在四季之中的神秘的力量和潜在的生命流,体会到了自然固有的旋律和节奏。所以,赖特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建筑观、属于美国的建筑文化、活的有机的建筑、技术为艺术服务和表现材料的本性等有机建筑的设计理念。这让热爱、向往大自
然的我成为了赖特忠实的崇拜者。这座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就是赖特有机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优雅的屹立在建筑界的历史长河中,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建筑史上的不朽传奇!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百度知道、百度图片
第二篇:古根海姆博物馆运营模式初探
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西方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博物馆业引入和运用“文化产业”概念并在事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博物馆。他们的运作方式被世人称为“古根海姆模式”。
博物馆的奠基人所罗门·R·古根海姆(Solomon R Guggenheim 1861年~1949年)出身于一个富裕的瑞士裔大家庭。1927年,所罗门在年轻的德国画家、女男爵希拉·蕾贝(Hill Rebay)的影响下开始成为现代主义,尤其是抽象主义绘画的重要收藏家。十年后,所罗门以自己的名字创立了艺术基金会,也就是对现代艺术和博物馆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
1943年,一直在寻找永久性场地的所罗门·R·古根海姆委托著名建筑设计师赖特(Wright)设计未来的博物馆,经过长达十余年的推敲和修改之后,博物馆于1956年破土动工,1959年这一划时代的杰出建筑面向公众开放。赖特的设计被认为体现了希拉·蕾贝女士的建构一个“精神殿堂”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本身所具有的令人兴奋和激动的能力始终未减,它的展示方式也几经变革最终回归原设计方案,实现了赖特最初的理念,证明了希拉·蕾贝女士的杰出的鉴赏力、判断力和建筑师的天赋。今天,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本身已经具有了独立的艺术价值,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之一而得到人们的认可,被认为是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艺术收藏品中最好的一件。
随着收藏品数量的增加和基金会活动项目的增多、规模的扩大,博物馆空间紧张的问题日益严峻。1982年,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开始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对现有场馆进行扩建和整修,使其内部空间及其功能划分更加合理。托马斯·克伦斯于1988年成为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新任馆长,他凭借自身丰富的艺术及管理学积累和对博物馆业的长期思考,开始对博物馆的整体运营模式进行改革。于是在克伦斯的主持下,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进入了扩张和发展的新时期。首先,位于纽约百老汇大道的苏荷(SOHO)古根海姆于1992年开放,它占据了一座19世纪建筑的部分内部空间;1996年,它的展示重点转向新媒体艺术,同时也陈列基金会二战以后的收藏品。
1991年,西班牙巴斯克地方政府出于刺激本地区经济活力和优化城市结构的目的,向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提出合作意向,这与基金会的扩充计划非常吻合。经过双方长期的磋商和准备,最终决定在西班牙西北部海滨城市毕尔巴鄂建立新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该馆由毕尔巴鄂所属的西班牙巴斯克政府出资建造,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提供收藏品、交流项目和管理策略,由弗兰克·盖瑞(Frank Gehry)进行建筑设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后,成为了继1959年赖特设计的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以来,建筑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性作品。建筑由一系列弯曲层叠的不规则形体以令人惊叹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外表面由钛金属板包裹,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盘旋翻转的石材、玻璃和金属板的相互组合,是利用和发挥计算机的空间设计能力的突出代表;建筑的内空间也充满了形体的表现,根据不同的需要,内部空间包括带有花状天窗的中庭,带有华盖的高台和角塔,以及十个规则空间展厅和九个不规则空间展厅等,展出面积共15800平方米,其中最大的一个展厅没有柱子支撑而有30米宽,130米长。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于1997年10月落成并对公众开放,截至1998年10月共计有130万人参观了该馆,而毕尔巴鄂城本地人口仅有36万,蜂拥而来的参观者为城市增加了五千个就业岗位,经济活动的获利额高达6亿美元,所以,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建立不仅对当地的文化艺术氛围产生了影响,也为城市旅游乃至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毕尔巴鄂也由一座默默无闻的小城一跃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1997年,位于柏林市中心,在勃兰登堡门附近建造于20年代的德意志银行总部大厦一层的“柏林德意志古根海姆”对公众开放。这是银行和博物馆之间的一次富有建设性的成功联合。该展厅面积为325平方米,定期举办主题性展览,因为在双方合作之前,柏林银行已经拥有大约五万件现代艺术藏品。
9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迎来了一个迅速发展扩大的新阶段。除了不断的交换项目、主题展览、接受捐赠、获得资助外,基金会开始了与世界各国大博物馆、金融集团、政府机构等组织的全面联合、合作、交流的新时期。1998年,在中国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与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在纽约,共计有45万名观众观看了展览,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毕尔巴鄂,参观者达到54万人次,超过城市总人口的1.5倍,其中从欧洲各国和西班牙各地赶来的观众超过30万,等候参观的人们甚至排成长队,往往行至一两小时后才可能进入展厅。“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在数月内共接待了近100万观众,创造世界展览史上的奇迹,其门票收入超过1000万美元,加上带动展览相关产品的出售,展览组织者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经费短缺是世界博物馆业面临的共同难题,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会要维持和拓展庞大的展览体系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在克伦斯的主持下,古根海姆博物馆开创出一条适应全球化特征的运营方式——“古根海姆模式”:第一,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提出自己的发展战略,打造国际文化品牌,同样也就造就了博物馆本身的国际地位。第二,作为西方现代艺术博物馆,过去其关注的视点放在西方的现代艺术上,特别是印象派后抽象艺术、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范畴;现在则关注全人类的艺术,极大地拓展了艺术视野,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展览天地。第三,强调展览规模,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推出国际性的开发项目,与众多国际著名美术馆、博物馆合作。第四,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他们提倡严谨的团队精神;对艺术作品具有高超的鉴赏力,对市场前景具有前瞻性的判断力;同时,他们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严密的策划方案,使展览计划具有挑战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他们制定一套严谨的展品接收、包装运输、展示陈列、安全保卫、意外事故处理等严格制度,建立万无一失的保障机制,其严密的操作体系是令人钦佩的,通过卫星全程监控“中华5000年文明艺术展”展品毕尔巴鄂至巴黎的陆路运输就是一例。第五,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新闻发布、广告宣传等各种手段造势:“古根海姆”的每一次大举措都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第六,注重拓展展览的派生产品,充分挖掘展览的附加值,派生产品的火爆销售反过来又扩大了展览本身的影响力,形成环环相扣的互动效益。第七,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国际品牌、文化经典、成功运作赢得国际财团和金融、运输、媒体巨头的兴趣和参与,甚至形成一些固定的赞助群体,这些群体也在赞助中保持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值得注意的是,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的扩张过程中也有失败的案例:2000年12月,纽约市市长乔里亚尼和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董事长克伦斯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政府指定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承担曼哈顿9、13和14号码头的改建计划,建造新的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主馆。新建筑的设计方案仍由弗兰克·盖瑞完成,外观与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规模更为宏大,建筑面积近54000平方米,而除了辉煌壮丽的博物馆外,设计也兼顾了当地的历史沿革和社区文化:原来的三个码头平台得以保留其格局,并继续发挥水上交通的功能;建筑周围街道与开阔水面的空间的贯通也予以保留,并规划出公共游览区。毫无疑问如果这项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新博物馆所在的整个区域成为纽约市一个新的风景名胜,然而“9·11”事件之后,纽约乃至全美的经济状况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这项耗资达9亿美元的庞大计划被迫中止。另外,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令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自开馆以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观众数量由1998年的130万,1999年的107万,2000年的97万,骤降至2002年的66万,可见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内涵,没有吸引人的展览内容,仅凭前卫造型的美术馆没有办法满足民众的需求,当观众对建筑外形的新鲜感消退,新闻热度消失后,博物馆将面临经营的挑战。
克伦斯在博物馆运营中的创举之一就是将古根海姆视为一项品牌,进而向全球寻求地域性扩张。这种经营方式与商场上的连锁店的管理模式相仿,因此被戏谑为麦当劳·古根海姆。但毋庸置疑,正是这样的运营模式为所罗门·R·古根海姆基金会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效益,同时将古根海姆博物馆引入了海外扩张与合作的发展阶段,也为全球化条件下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经验和可能性。虽然这一模式带有不可回避的缺陷,运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世界政治形势、经济状况、国家外交政策、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它仍然为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运营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古根海姆模式”将会或者已经对博物馆的发展模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篇:百年画廊茹古斋流动的美术馆
茹古涵今百年画廊
——记百年老店茹古斋的经营之道 茹古斋画廊在众人眼里是一座美术馆,大家每一天都能够欣赏到,天天笔会带来的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书画艺术珍品。
这里是一座带有国色气韵的慈善公益殿堂,因为这里的每一天总凝聚着一批,为了孩子奉献爱心的艺术家。
这里还是名实一致,公正透明的天天现场笔会,是当下书画收藏家们竞相追逐的书画淘宝市场。
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牌画廊茹古斋,随着如火如荼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已经跨入了一个关键时代,画廊秉承其百年文化积淀,在奥运会、世博会改变中国进程、在中国文化产业数千年未遇之变局的市场拐点锐意进取、乘风破浪,凸显出茹古斋画廊携同一批当代艺术精英矢志成就中国艺术产业星光大道的自信与远见卓识。
市场眼光学术精神
茹古斋艺术家的市场采取以国际上通行的签约和买断方式,实行的是全球总代理,三年一签,使艺术家可以安心读书学习,思考和创作。签约艺术家以大中华区艺术圈中已有成熟艺术语言并极具收藏升值潜力的华人艺术家为主。要求艺术家人品艺品具佳。(草书造诣颇深的签约艺术家风竹子曾表示:“我和茹古斋画廊签约以后根本不用考虑作品的市场销路问题,现在每天都是一门心思研究创作,以满足供不应求的市场与国内外书画收藏者对精品收藏的需求)”。
茹古斋画廊对中国画的文化本质和艺术趣味有着独特的理解,通过对签约画家的选择、引导、全面提升市场的审美趣味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市场水平和认知能力。在当下的艺术收藏市场中还相当程度上存在着以金钱为杠杆的市场机制中,甚至会出现放弃艺术评判的话语权,趋时媚俗,自我炒作,或花样翻新,或粗制滥造,面目雷同的现象,有的甚至沦为文化快餐式的低俗之物。风此种种,无疑加剧了目前艺术市场在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上的整体下滑,茹古斋画廊站在引领艺术市场健康发展的高度,带领画廊签约艺术家跳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艺术生态认识,刘国柱先生认为艺术的历史定位并不完全依赖于市场,而是常常有着超越于市场外的独立价值,这种独立价值决定了艺术品的艺术性与学术性和艺术品的商品性与社会之间并不完全等同,两者之间相交、相切,而不相合。刘国柱先生的学术观念还体现在他近年来的书画收藏上,不但重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还重视其文化含量和历史价值。如王明明《曹雪芹西山闲居图》和《竹林贤士》,写古文人隐居之禅意,古树掩映、新竹生绿、远山寂寥,可窥见画中人的人生遭遇和感悟。程十发和白伯骅同为人物大家,其代表画作并列于壁上,风格迥异、神韵相通,饶有趣味,引人驻足观赏。
近些年和茹古斋签约的画家在书画收藏市场被众多藏家所追捧,其主要原因还是得益于签约画家作品每平尺每月能够上涨10%的的营利空间,这样一个惊喜的增值当然为收藏家所津津乐道,茹古斋相关负责人说:其实茹古斋签约艺术家作品的涨幅还有很大的空间,每月10%的增值源于中国书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稀有资源在当下艺术品市场还是处于初期阶段,和西方很多国家的艺术品市场的价值体现还有相当的距离,在文化价值重建的全球化时代,中国书画作为传统文化的资源性价值还没有得到更全面的彰显。茹古斋所签约的书画艺术家都有着自己成熟的艺术语言与独立的学术精神,这些艺术家在语言追求上是都不与古人同,追求独特的面貌并与美术史上的画格有着互补传承的学术意义。茹古斋在引导画家在市场与学术平衡的同时,还关注收藏家的投资利润率,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适当地降低签约画家
当下的市场价格,让更多的收藏投资人能在茹古斋这个品种丰富的陶宝市场上获益,茹古斋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考虑到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利益应该通过市场的培育来实现,作为优秀艺术家的作品增值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考虑到让更多的藏家能有更大的获利空间,茹古斋谨慎地推出每月每平尺涨幅10%的“小投资、大收藏”的书画收藏品种。通常茹古斋画廊一幅作品出售价以千元为起点,逐步上涨,为广大收藏者及中产阶级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投资理财工具。据茹古斋导购部朱经理介绍:签约画家“风竹子”、“百雀王”、“金马瑞”等艺术家每天都有作品出售,其中一个画家一天多则销售数十张画作,这种务实的市场运作不断给正在转型的书画艺术品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还为很多中小型画廊树立了一面行业旗帜。
正如刘国柱先生在答一收藏媒体记者问时曾说,经营画廊是为了更高层次的收藏,是为了把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书画收集起来,呈现给世人。所以,他不仅对功力深厚的传统作品怀有深厚的感情,还思索着用科学的现代经营理念将传统书画寓于喧嚣繁华的现代艺术包裹中,在一团矛盾冲突中更显其格高韵逸。
天天笔会各美其美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光芒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普照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中国绘画、京剧、中医并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三大国粹,在奥运会、世博会改变中国的历程中不断地绽放出灿烂的光彩,中国画不仅在中国,也会在世界上蠃得它本应具有的重要地位,百年画廊茹古斋在千年未遇之变局的艺术市场生态中,不仅仅是一个为市场而市场的的画廊,还是琉璃厂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地方之一,在业内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地位,近年来茹古斋画廊的天天笔会在中国书画收藏市场中风声水起、如火如荼,茹古斋还以传播传统文化为己任,天天笔会与每周三在画廊多功能厅开设的京剧票友会交相辉映、各美其美共同构成琉璃厂文化街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茹古斋天天笔会的展示大厅可以供50多名艺术家同时现场泼墨挥豪、同台竞技,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最大的也是最早以“小投资、大收藏”为经营理念的天天笔会,这种运作模式顺利破解了消费者对艺术品的真假之惑,成功构建了高雅书画与大众百姓之间的桥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书画艺术品展现出艺术家夺神抉髓、含英咀华的艺术创造,他们进乎完美的创作让悠载游哉的国内外游人,在这里体会到了中华文明日益张扬的民族文化本质与翰墨神逸的无穷魅力,而眼光独到、慕名而来的收藏家在零距离地观赏完艺术家为自己创作的艺术品时笑逐颜开,不亦乐乎。这种公平透明、多赢互惠的局面源于茹古斋主人刘国柱的文化愿景与先见之明,他们在天天笔会的市场平台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茹古斋天天笔会的现场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次一次艺术家笔墨魅力的完美展示,一次一次艺术品的现场交易,也分明感受到了这位文化财富领袖强烈的社会责任和文化自觉,他在这座百年老店的文化倒影里思接千载,在数千年未遇之变局的艺术收藏市场与传播中国文化的舞台上视通万里,异彩纷呈的天天笔会就是中国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在这里最好的体现。
作为深喑传统文化之道的收藏家兼画廊经营者,刘国柱先生站在时代的高度,常常活跃在收藏家、策展人与艺术家、政界领袖与企业家之间,为引领当前的艺术市场,努力健全其机制,促进其不断优化而殚尽竭力、知行合一,还鼓励那些富有原创精神的签约画家要保持独立的学术精神,通过探索性的艺术自律行为,一反为市场价值规律左右的职业化做法,力矫人类习惯性审美和趋同化惰性的种种弊端,而呈现出在当代社会背景下难能可贵的功利性和世俗化相抗衡的艺术进取精神。近两年的实践,茹古斋为市场培养了一批极具升值潜力的当代艺术翘楚,为转型期的艺术市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示范作用。
慈善画廊公益先行
近年来“为了孩子艺术家精品展”是茹古斋号召艺术家为“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奉献爱心的长远的慈善计划。目前茹古斋画廊已经为了孩子举办过数十场“为了孩子艺术家精品展的活动”。或许有一天你走进茹古斋中央大厅内的慈善办公区,你会情不自禁地被里面散发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所打动,你会从茹古斋画廊设置的“为了孩子”的广播和电视短片中感受到孩子们发出的心的呼唤,他们大多都有是缺少关爱、孤苦伶仃失去家庭温暖的儿童,他(她)们需要上学,要像城里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他们有的先天残疾或智障,有的因为父母离异而无人照顾,他们有的甚至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承担起家庭的沉重负担打工维持生计。茹古斋慈善办公区的大厅里每天你都能听到孩子们需要救助、需要上学的呼声,为了帮助孩子们提供一些精神和物质上的帮助,董事长刘国柱以一位当代儒商的社会使命与责任,以一个有着修齐治平的中国知识分子容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与爱心,呕心沥血、夜以继日地投入到“为了孩子”的慈善公益活动中。他还响应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出的呼声,“呼唤——把爱心奉献给孩子”这样一个主题,首当其冲号召广大艺术家纷纷参与进这样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慈善活动中,如“为了孩子、百雀王精品展”、“为了孩子风竹子精品展”等活动就是具体的为了孩子的慈善义卖活动,活动中画家都高风亮节地把自己精心创作的艺术品以最低廉的价格义卖给富有爱心的收藏家,并把这些义卖收入的善款全部捐献给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用于捐建春蕾寄宿制学校,优化和改善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温暖的环境中读书、学习、健康成长。
茹古斋画廊刘国柱董事长表示:号召艺术家“为了孩子艺术家精品展”的慈善活动会随着茹古斋2008年展览年的深入逐步展开而不断得到强化,目前茹古斋画廊正在积极筹备下一步相关慈善活动的计划。被业界定义为“慈善画廊”的茹古斋将会义无反顾的号召更多的艺术家,在这座爱心公益平台上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画廊在不断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时,还心系国家的教育事业,情牵弱势儿童,积极动员书画家热情参入儿童公益事业上,据了解茹古斋文化艺术发展中心还于今年8月捐献20万人民币在江西南昌建了一所“春蕾寄宿制学校”,目的是让更多的孩子们能读上书,并表示今后将所有的书画慈善展览活动义卖的全部款项捐献给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在奥运改变中国的和谐社会进程中,充分地体现了茹古斋作为一个有责任的文化企业为了孩子的爱心壮举,他的价值还体现在美美与共的收藏市场中的多元共蠃,有爱心的艺术家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精品力作,把爱心奉献给孩子的举动也感动了一些极富爱心的收藏家,他们慷慨解囊,在弘扬中国国粹文化的同时也把爱心带给“祖国的未来,”为了人们的健康成长,帮助他们“远离疾病、远离伤害、远离犯罪、远离失学”。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希望您的爱心壮举感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爱的滚滚洪流中,为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茹古斋是这样呼吁的,也是这样做的。
纵观茹古斋画廊百年的发展历程,思考他基业长青的经营哲学,笔者于文化创意产业数千年未遇之变局的风起云涌、起承转合中渐渐感悟到了茹古斋秉承“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深藏若虚,砥砺廉隅”的精神,基于所感所想也试图用以下诗句还原他在当下艺术市场中的精神呈现。茹古涵今观万象,雅思集珍积学扬;鉴藏瑰宝析世鉴,年年传承续千年;天天笔会妙墨香,保真先河拓艺疆;比肩国际源国学,擎天柱撑琉璃厂。
杨先林/ 文
第四篇:海姆教授的翻译与研究
我译,故我在!——海姆教授的翻译与研究
罗选民
清华大学
迈克尔•亨利•海姆教授在与癌症顽强斗争多年后于2012年9月29日与世长辞。消息传出后,美联社、洛杉矶时报、波士顿全球论坛、美国写作学会等纷纷撰文悼念这位杰出的学者、翻译界的巨匠。一个共识是:迈克尔•亨利•海姆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之一。他宽厚诚恳的性格和乐于奉献的精神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海姆先生在国际文学翻译界的成就几乎无人可及。
海姆所获得的荣誉很多: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03)、古根海姆学者奖(2005)、美国笔会/拉尔夫曼海姆翻译终身成就奖(2009)、美国斯拉夫与东欧语言教师协会终身学术成就奖(2012),UCLA杰出教授。然而,在所有这些荣誉和光环下,我更关注的是他孜孜不倦而为之献身的翻译事业。我想,以”我译,故我在”来描述海姆教授,是恰当不过的。他为翻译而生,为翻译而死。
海姆教授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斯拉夫语言文学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就是蜚声世界的著名语言学家罗曼•雅柯布森。海姆紧随导师的足迹,在学习外国语言方面达到如痴如迷的地步。他学习多种语言是为了从事文学翻译,而文学翻译,就是要达到”真、善、美”的境界。他妻子普里西拉•海姆说,”无论他学习什么语言,都会在学习那种语言的词汇中入睡”,”即便在临终前清醒的时刻他也是如此”。他掌握了15种语言,把多部斯拉夫语(俄语、捷克语、塞尔比亚语/克罗地亚语)和其他欧洲语言(荷兰语、法语、德语、匈牙利语、罗马尼亚语)的文学原作翻译成英语,使这些小语种文学在英语世界得以丰富,广泛流传,海姆教授也因此为国际翻译业界所瞩目。
早在1975年,海姆翻译了《契诃夫书信集》,被《纽约书评》(New York Review of Books)誉为探知契科夫思想的最佳英文导读。他所翻译的具有不朽价值的600页柯尔内•楚科夫斯基(Kornei Chukovsky)日记,被认为是从1901年到苏联统治期间了解俄罗斯社会的一扇最重要的”窗口”。他翻译的托马斯•曼的《威尼斯之死》获得了海伦-库尔特翻译奖(2005)。由于他的翻译忠实并保留原文的特色,他从很多杰出的美国同行里脱颖而出,被选定为甘特•格拉斯所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我的世纪》(My Century)的英译者。海姆翻译了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笑忘录》等几部作品,这些翻译在英语世界广为畅销,让后者在国际文学界获得了更高的声誉。韩少功的中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据的就是海姆从捷克语翻译成英文的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只要有比我更出色的小说家,我就愿意翻译他们的作品,也能翻译他们的作品。”这是海姆在2006年接受UCLA Today采访时说的。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一位小说家,也不认同翻译是一种创新。他始终坚持,翻译要保持”他者”的特质,同时又要融入目标语言之中。美国国家广播电视台评论员、诗人安德雷•科德斯库(Andrei Codrescu)对海姆教授翻译他的《诗选集》(So Recently Rent a World : Selected Poems, 1968-2012)有这样的评论:”我个人以为,他出色地用地道的美国英语把我的原著翻译得非常自然、贴切。他以一种官方仪式永远不能奏效的方式让我‘入籍’美国。他带领了很多读者、学生、政治家,而不仅仅是作家进行了探索之旅,能在不放弃‘他者性’的前提下,让他们感觉不到客居异域。他的译作蕴含了任何伟大人文学者的那种超凡——永恒与权威。”②
海姆教授始终遵循自己的翻译理念,既要保持原作的特质,同时又得融入目标语言之中。所以,他的译著不仅保留了原作的风味,而且可读性很强。他反对以任何理由而牺牲两者之一的做法。所以,当昆德拉自作主张,在他的译本《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上做少许修正并再版时,他拒绝自己的名字在译著上出现,因为,那不是他的风格,不是他要的翻译。译著上没有译者的名字,这是非常少见的现象,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海姆教授的严谨和超常的原则性。
海姆的翻译得到美国文坛的公认,确实也是以杰出翻译家而闻名于国际译坛的。正因为海姆在文学翻译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他对非文学翻译的重视往往被忽略了。从2004年至2006年他主持了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的重大项目《社会科学翻译》,邀请了来自俄罗斯、法国、美国和中国的有关专家组成研究小组在不同的国家召开研讨会,讨论社会科学翻译的重要性,各国社会科学著作翻译的状况,摸索社会科学翻译的取材、标准、组织程序等,历时三年,最终制定了《社会科学翻译指南》,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以英、汉、法、俄、德、日、阿拉伯七种语言在美国出版。为了推动社会科学著作的翻译,海姆教授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创办了”文学翻译工作坊”和”巴比塔翻译研究小组”,练习翻译,还就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让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他甚至利用UCLA和上海交大合办的孔子学院之机,来上海举办翻译工作坊,实践他的翻译思想。他还支持和鼓励笔者创办国际翻译学术刊物,以推动中美社会科学的翻译。2008年在上海举办的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海姆教授、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国际部主任Andrzej Tymowski先生和笔者组成了专题小组,海姆教授谈社会科学的翻译教学及实践,而我的发言题目则是”Transpacific Translation Journal一Thoughts on Translation of Social Science”④。海姆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践行者,认定一个目标,就会坚定不移地为之奋斗。
不少翻译家会轻视理论,也有不少翻译研究者小看翻译实践。但海姆教授不同。他对学术研究也是十分关注和投入。2004年10月在美国纽约的耶鲁会馆举行的第二次社科翻译研讨会上,海姆教授便请来了著名翻译研究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做主题发言,2006年在清华大学翻译与跨学科研究中心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召开的翻译与语言教学国际研讨会上,海姆教授做了”Rehabilitating Transl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 The Case of Chinese”的主题发言,他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汉语为例,讨论了如何在外语教学课程设计中来加强翻译的实践;2011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首届清华一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上,海姆教授做了”Translation and Scholarship”的大会主题发言。他”从学术史视角,在回溯了西方学术史上人们对翻译的负面看法(认为翻译是不可避免之‘灾祸’)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翻译负面形象是如何逐渐消失,以及近年来美国学术界为翻译作为一种学术活动达成共识做出的努力。”⑤总体说来,海姆教授的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是紧密结合的。
我译,故我在!这是海姆教授一生的写照。他一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开着旧车,除了书房满架的书和客厅里的一架家传钢琴外,家里几乎没有像样的摆设。直到他去世后,妻子普里西拉•海姆才向外界透露,2003年海姆匿名捐出了73.4万美元作为美国笔会的翻译基金,用来支持每年十位入选译者的启动经费。目前该基金已惠泽近百美国笔会的翻译项目。只要翻译在,迈克尔•海姆就在。他的存在让翻译步入文学最高的殿堂,他的翻译让世界文学繁荣、让人类精神激扬!
注释
①此书由韩少功和韩刚翻译,由作家出版社内部出版。据赵稀方介绍,该译著”出版后的三、四年里就发行了十几万册参见赵稀方,”被改写的昆德拉”,《东方翻译》2011年第2期,第65-67页。
②来自10月1日UCLA学校网站报道。
③2003年12月东京大学比较文学系主办的微型国际翻译研讨会,邀请了来自美国、英国、巴西、中国、曰本等约十余位学者参加此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笔者荣幸地遇到了海姆教授。海姆教授回到美国后,写信邀请笔者参加《社会科学著作翻译》课题研究小组,从此开始了笔者与海姆教授多年的友谊。
④参见中国译协编《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手册》,2008。
⑤杨文地,谈古论今汇通中西——”首届清华一亚太地区翻译与跨文化论坛”综述,《中国科技翻译》2012年第1期,第1页。[作者简介]罗选民,清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南宁言成翻译公司 www.xiexiebang.com整理。
第五篇:山 海 关 古 城导游词..
山海关古城景区导游词
【古城概况】
山海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道,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开国元勋徐达在此建关设卫,留下了这座长城军事重镇,历史文化名城,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
山海关是明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京师门户,与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三大名关,在长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山海关城是明万里长城上重要的军事城防体系,占地面积126公顷,主要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以及卫城、哨城等组成,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城内东、西、南、北“十”字相交的四条大街与四门相通,向大家展示了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体现着博大精深的长城军事文化,同时也汇集了大江南北、关内关外的多种民俗风情。
2003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全面启动,作为河北省一号文化工程、国家文物局的重点修复项目,牵动着14万关城百姓和中央、省、市、区各级领导的心。按照“再现明清历史风貌,改善百姓生活环境,打造旅游文化名城”的古城保护开发原则,五年来,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阶段性成果。迎恩楼、望洋楼、钟鼓楼、兵部分司、大悲院等标志性文物的复建、6000延长米长城本体的修复、四条大街街景整治的顺利进行,使古城明清历史风貌基本再现,2008年的7月22日山海关古城正式开城,喜迎四方游客。
为宣传推介古城开发的整体形象,现在的古城景区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以6000延长米长城为主线,形成山海关古城旅游发展新格局。主要包括:第一关箭楼、迎恩楼、望洋楼、大悲院、兵部分司、钟鼓楼、明清街巷、靖边楼、牧营楼、临闾楼、瑞莲阁公园、一关广场等景观和原辽西省山海关市政府旧址、田中玉公馆、詹荣府、镇远镖局、山西会馆、四野临时指挥部、绸缎庄等多处体现古城内历史文化节点的保留建筑。
【明清街巷】
穿行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一股浓郁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这里,每一块斑驳的青砖、每一个深沉的垛口、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隽刻着历史的印痕,走进它,就是在走进历史,就是在感怀中华民族的勤劳和伟大。也许,您已为古城墙的伟岸恢宏所震撼,也许您已为古城历史的悠远厚重所折服,山海关古城,三步一个景观,五步一个故事,有着读不完的精彩,既是一轴风景长卷,更是一条历史文化长廊。
【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它的名称源自明初大将军徐达扼辽蓟之咽喉,依山阻海建关设卫而得。它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由于其地处要隘,形势险峻,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固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美誉,与嘉峪关、居庸关并称为“三大名关”。
瑞莲阁公园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这一池碧水,湖水清澈见底,上万条色彩斑澜的锦鲤温顺如训,闻人声而至,见人影而聚,婀娜多姿,活泼可爱,这便是瑞莲阁公园的一角。瑞莲阁公园是1999年3月经政府集资根据《临榆县志》的记载而重新修复的。修复后的瑞莲阁公园形成了以辽海咽喉桥为界的南湖、北湖4个水面,建成了垂柳轩、游船码头、醉荷轩、曲院风荷4个亭榭,置身于弯转的甬路,漫步在亭台楼榭之中,泛舟于碧波荡漾的湖面,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的意境您可以细细体味。
瑞莲阁公园的雏形是东护城河,因明万历十二年(1584)修东罗城而逐渐荒弃,后于民国14年(1925)在邑人临榆县参事孙国钧(字荫桥)的倡导下,集资兴办一公园,取名瑞莲阁公园。当时公园建成以后,不仅本地人喜欢到这里纳凉赏月,过往的商旅、行人走到这里,也要到这里喝茶歇息,以解除旅途的疲劳,我们也不妨在此小憩一会儿,留影拍照。
瓮 城
眼前的城圈就是瓮城,原来四个城门之外均有这样的瓮城,现只有眼前的瓮城保留完整,周长317米,瓮城虽然规模不大,却有重要作用。一是对关城的保护作用。登临其上可环视四野,士卒昼夜注视城外动态,有警立即传报,敌人入侵靠近,可三面御敌于墙外,即使敌人进入瓮城,也可以将关门作为二道防线,以四墙为堡垒制敌于“瓮中之鳖”。二是从建筑上看,城外瓮城回护,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坚固,雄伟,充分表现了长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瓮城的外围是罗城,“罗”是罗列、重叠的意思,即城外套城。罗城的前方高岗之上建有威远城,是山海关的前哨,就在此处,三百六十五年前,曾上演过改朝换代的重要一幕——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镇东楼
现在我们站在天下第一关城台之上,您是不是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呢?刚才,我们走过的这条宽广的坡道,叫“马道”,是古代将士骑马上阵的通道,人云:“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就请各位朋友随我一同顺着这条古道来领略一番关城的风光吧!站在高高的城台之上,南可见朦朦胧胧的大海,北可望角山壮丽的长城雄姿,雄关横亘在北山南海之间,锁住咽喉,真可谓:“何处险如兹处险,一夫防似万夫防”。
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关”箭楼,又称镇东楼,是山海关城的东门,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整个建筑规模雄伟,气势浩然,据《临榆县志》记载,明清之际曾多次维修,解放后又多次修缮,因而使这座历经600多年风雨及战火洗礼的建筑,仍傲然屹立于您的面前。
整个建筑分上下两层,下部为城台,呈长方形,长44米,宽30.4米,高11.75米,城台建筑敦实雄厚,中央有砖砌拱券门,以通内外,券门洞高7.5米,宽5.8米,原设有大门,可以开闭,城台之上的箭楼高13.7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20米,北东南三面共有68孔箭窗,其建筑面积为198平方米,其建筑结构为歇山单檐顶,顶脊双吻对称,四角飞檐上饰以形态各异的脊兽,妙趣横生,现此地已成为登高览胜的最佳场所,但在明清之际,由于此处地势险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有诗云:“城上危楼控朔庭,百蛮朝供往来经,八窗虚敞堪延月,重槛高寒可摘星,......”又有“十二危栏百尺长,倚天杰构镇边疆,海山南北环千里,城郭高低匝四旁,......太平时节登临好,暴客重门不用防。”这些诗句都充分说明山海关地势的险要。
在箭楼之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天下第一关”巨匾,匾长5.9米,宽1.55米,其中“一”字一笔1.09米,繁写的“关”一竖1.45米,五个大字结构合理,精神贯通,与这座建筑浑然一体。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内外,一共有三块匾,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匾为民国九年(1920)由杨宝清摹刻的,二楼内一块为清光绪五年(1879)王治摹刻的,一楼内为原匾,下面就让我们一睹原匾的风采吧!
此匾不书年月,不留姓名,关于此匾为何人所写,众说纷纭,有人说严嵩,有人说佘一元或谭从简,还有人说肖显,究竟是何人所写呢?据《临榆县志》记载,相传为明成化八年(1472)进士肖显所写,肖显是明朝著名的三十二位书法家之一,也是山海关当地人。
在巨匾之下为山海关古建复原图,它描绘了明代山海关古代建筑的全貌,山海关北面是崇山峻岭——燕山余脉,南面是汪洋大海——渤海,西面属于关里,是宽阔的华北平原,东面属关外,是广袤的东北平原,两个大平原以山海关为界,山和海由山海关相连,正是这复杂的地理位置,构成了一处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古代完整的防御体系,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海关城一共有四座城门:东门叫“镇东门”,明朝末年,对山海关的主要威胁来自东边,指望依靠坚固的东门镇守江山,固而得名“镇东门”;西门叫做“迎恩门”,——由京城来自皇帝的恩泽和赏赐、朝廷发给的粮草和饷银,自然都是来自西方,所以因其遥向京都贵为门户而冠名;南门叫做“望洋门”——渤海在山海关以南,叫“望洋门”顺理成章;北门叫做“威远门”——长城北侧是古老的战场,军人们盼望山海关威名远扬,敌人不敢侵犯,就给它起一个“威远门”的大名。
东门外面有一小小的方城,叫做瓮城。瓮城的外面是护城河,护城河也是一道防线,护城河的外面是罗城,山海关东西门外均有罗城,过去“山海关”三个字就刻在东罗城东门的券门上。山海关东二里,建有威远城,是山海关的前哨卫城。山海关南北建有“翼城”,像个翅膀一样,与关城左右呼应,南十里的老龙头修有宁海城。在关城和长城的南北两个衔接处,各有一座城楼,东南角楼叫靖边楼,东北角城叫威远堂。在东罗城与关城相交处也建有两个城楼,南边叫牧营楼,北边叫临闾楼。五座城楼一字排开,人称“五虎镇东”。
山海关境内的长城南起老龙头,东北到九门口,全长26公里,在明代属蓟镇山海路管辖,共有十座关口,从南到北依次是: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滥水关、寺儿峪关、九门口关。山海关外还有八城拱卫,它们分别是:锦州、宁远(今兴城)、松山、杏山、塔山、中前、中后(今绥中)、前屯、还有星罗棋布的烽火墩台,用做瞭望敌情,传播信息。因此,山海关不是一座孤立的关城,而是一个庞大的古代军事建筑群。燕山和渤海就像两扇厚重的大门,山海关就像一把坚固的铁锁,和平年代,打开城门,经商贸易,互通有无;战争时期,城门紧闭,刀枪剑戟,武力抗衡,所以山海关自古以来就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美称。
现在山海关的旅游业已成为一大支柱产业,集山、海、关、城、庙、洞、湖集于一身,有待开发的文物古迹还有九十多处,所以早在1961年国务院就将万里长城——山海关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楼内展出的是明清两代的兵器和满清的八旗服饰。(游客自由参观)
牧营楼
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是修东罗城时在关城城墙与罗城城墙交汇处增建的配楼,第一关箭楼南为牧营楼,北为临闾楼,原为加强瞭望和供士兵休息之用,现在里面陈列的是明清两代的兵器。
靖边楼 靖边楼是山海关城的东南角楼,椐《临榆县志》记载,靖边楼为明初徐达建关时所建,明成化十五年(1479)和万历十五年(1587)都进行了维修。
清朝,山海关内外一统,长城失去边防作用,靖边楼逐渐荒废,雍正年间,在靖边楼原址上改建成魁星楼。1933年1月,日军侵略山海关时,从城东南进攻,魁星楼被炮火所击,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塌毁、拆除。现在的靖边楼,是1986年在靖边楼的原址上修复的,重修时,经专家研讨,政府批准,决定恢复明朝靖边楼原貌。楼平面是矩尺形,楼高13.74米,建筑面积658.41平方米,双层砖木结构,双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顶,共设56孔箭窗,“靖边楼”三字为四川书法家侯正荣书写。
【兵部分司署】
山海关地处碣石古道要冲,扼守辽西走廊。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金戈铁马,战事频繁。明初建关设卫,形成军事重镇,战略要地。故宣德九年(1434),在此特设兵部分司,建兵部分司署,为明兵部的唯一分设机构,具有独特的军事与政治价值。
明代中央政府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兵部的主要职能是:掌管军务,负责武将选用、军队训练、兵籍、军械、军令等,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兵部分司署不是设置在明代末年的崇祯年间,而是在明代第五位皇帝明宣宗在位时设立的。可见山海关在朝廷心目中拥有重要地位,是由来已久的。兵部分司署原址位于山海关东门——镇东门的北侧,坐北朝南,修复后的兵部分司署由署门、垂花门、正厅、穿堂、后堂、寝室、书房等构成。
自宣德九年(1434)设立兵部分司署,至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灭,二百多年间,共有90位兵部分司主事于此(其中第一、二、七、八任为郎中,授正五品衔,其余为兵部主事,授正六品衔)。山海关是一座古代军事重镇,明代的历任兵部分司主事在这里谋划了关城军事设施的建设,谋划了包括关外千里之外的大大小小的军事活动。
为丰富古城历史文化内涵,兵部分司署被列为古城保护开发重点复原项目,依其原制,就其原址,于2004年复建,2005年竣工。
【钟鼓楼】
山海关的钟鼓楼,是明大将军徐达创建山海关关城时修建的,当时的位置在关城北大街一带。万历十四年(1586)山海路参将谷成功移建于城中心,故又称中心楼。1952年,因年久坍毁失修拆除。2004年3月19日,钟鼓楼作为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标志性工程举行奠基仪式,于当年9月落成。
山海关钟鼓楼位于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的关城中心,下为方台,高8.26米,台上建文昌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双层,高13.3米,一层四面带围廊,二层四面围平座,重檐歇山顶。
钟鼓楼由钟鼓二楼及文昌殿组成,三体合一,独具特色,这种建筑形制,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文昌殿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原是天上六星的总称,传说是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它为官清廉,曾经七十三次化身于人间,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楼阁式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由于它们声音浑厚,悠扬传远,人们便把钟和鼓的体量放大,做成大钟、大鼓,用于报时。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钟鼓楼有三种,一种建于宫廷内,始于隋代,止于明代。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多做报警、报时之用。还有一种建于寺庙之内,专供佛事之用。
钟鼓楼作为山海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以来,又成为军政要人及文人墨客登楼观景、品茶赋诗的场所。古城复修之后,恢复了宏厚有力的晨钟暮鼓,每当新年到来之际,钟鼓楼上就会响起悠扬悦耳的钟声,告诉人们新年到来,祝福人们幸福安康!
【望洋楼】
望洋楼是关城南门上的城楼,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因其南向沧海,故名望洋楼。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津榆铁路通车,当时的山海关火车站仅距望洋楼以南半华里,南门内外顿时商贾云集,成为当时的商贸中心。1933年元月,侵华日军挑起“榆关事变”,望洋楼首当其冲,遭受炮火轰击,残破不堪。解放之初,百业待举,因无力修复,于1955年拆除残楼,为世人留下刻骨铭心之痛!作为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的重点修复工程,望洋楼于2004年底,依原有形制重新耸立,实现了民众之夙愿。
望洋楼建筑规格、型制与天下第一关箭楼相同,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326平方米。
现望洋楼内陈列着当年榆关抗战史迹,再现那一段英勇悲壮的历史,以缅怀先烈,居安思危。
【五座牌坊】
牌楼也叫牌坊,最早见于周朝,古代用于表彰节孝的纪念物,后来多见于园林、寺观、宫苑、陵墓和街道、路口或要道,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牌楼是一种有柱子像门形的建筑物,一般比较高大。牌楼有木牌楼、石牌楼、琉璃牌楼、木石混合、木砖混合几种。现在一些大的庆祝活动中,也有用竹、木等扎彩搭成的临时牌楼。牌楼是山海关古城的亮丽景观,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山海关的历史文化。
山海关古城原有许多牌楼,查阅民国十八年《临榆县志》,还记载有52座。在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过程中,追循历史,从原来废弃掉的50多座牌坊中精心挑选出来其中的五座牌坊,现已修复完成,用以纪念那些曾在关城历史中留有非同寻常印记的文人志士,即:维藩首善坊、进士坊、独乘骢马坊、尚书坊、节制四镇坊。
维藩首善坊
明嘉靖年间,长城以外的朵颜三卫及土蛮等部屡次犯边,蹂躏永平府东部诸县。隆庆元年(1567)九月,张臣取得傍水崖大捷,土蛮退到塞外。十月,朝廷调抗倭名将戚继光防守蓟镇。隆庆二年,戚继光总理蓟镇、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务。隆庆三年(1569),山海路升格设参将。这时的山海关正如戚继光在一首诗歌里所写:“曾经泽国鲸鯢息,更依边城氛祲消。春入汉关三月雨,风吹秦岛五更潮”,山海关出现了少有的和平景象,边防固若金汤,军民安居乐业,成为蓟镇诸路的典范。戚继光上奏朝廷,得到明穆宗的恩准,在山海路署前建“维藩首善”坊,以资表彰,鼓舞士气。“维藩首善”的意思是保卫边防的首善之区。
维藩首善坊东面楹联:
屹龙头屏燕尾得一关雄踞 接辽蓟卫京畿系万里江山
这副楹联是三三五断句,读作:屹龙头,屏燕尾,得一关雄踞;接辽蓟,卫京畿,系万里江山。维藩首善坊西面楹联:
维藩保家国雄兵铁马威燕塞 首善止干戈明月骄阳壮汉关
这副楹联是五七断句,读作:维藩保家国,雄兵铁马威燕塞;首善止干戈,明月骄阳壮汉关。
进士坊
进士坊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尚絅为肖显考中进士而建。
肖显,字文明,别号海钓。山海关人,品行方正,读书有大志。肖显考取进士后,授兵科“给事中”。由于他公正耿直,为权贵所忌,被贬为镇宁同知,一呆就是八年。后来调任浙江省西部的衢州,三年后擢升福建按察司佥事。所到之处为官尽职,政绩斐然。后以贺万寿节来京,刑部尚书白昂保荐他留京任职,将有大用。他见朝政污浊,不愿与贪官污吏沆瀣一气,便辞去官职,回归故里。回乡之后的二十年,他一直住在山海关。因为他是明代三十二位书法家之一,写得一笔好字,据《临榆县志》记载,山海关镇东楼上的“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就是他题写的。
进士坊东面的楹联:
百尺雄关淋漓翰墨融天下 半山禅寺爽朗书声寓古心
这副楹联是四七断句,读作:百尺雄关,淋漓翰墨融天下;半山禅寺,爽朗书声寓古心。
进士坊西面的楹联:
孜孜者志也传胪金殿经纶海钓 郁郁乎文哉载舞乡关联袂景从
这副楹联是五四四断句,读作:孜孜者志也,传胪金殿,经纶海钓;郁郁乎文哉,载舞乡关,联袂景从。
独乘骢马坊
独乘骢马坊是官府为当时任监察御史的郑己所建。郑己,山海关人,明成化二年(1466)中进士,授监察御史,后升任陕甘巡按,整饬边备。郑己刚正不阿,多次上疏弹劾奸佞,终于受到奸臣们的诬陷,被贬官到宣府镇,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宣化。郑己的大无畏精神被民间老百姓所敬仰,在他离开京城,赴宣府镇之日,京城的许多老百姓为他焚香送行,祝福平安,甚至有人一直把他送到宣府镇。在宣府镇一段时间后,被放归乡里。
1487年,明孝宗即位,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任用贤能,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外患平定。并为郑己平反,诏令其恢复原职,但郑己已经亲身经历了朝政腐败,不愿继续在宦海浮沉,便“坚谢不出”。郑己死于家乡,他的忠骨就埋在古城西北的山坡上。
独乘骢马坊东面的楹联:
丽句惊人幼攻陋室成奇子 清风警世独乘青骢下玉关
这副楹联是四七断句,读作:丽句惊人,幼攻陋室成奇子;清风警世,独乘青骢下玉关。
独乘骢马坊西面的楹联:
高风亮节为官须正己 直道丹心载誉在修身
这副楹联是四五断句,读作:高风亮节,为官须正己;直道丹心,载誉在修身。
尚书坊
尚书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为故兵部左侍郎赠工部尚书的詹荣所立。
尚书坊东面的楹联:
缮边破敌殊功惊宇内 纂志陈宗毕力启渝燕
这副楹联是四五断句,读作:缮边破敌,殊功惊宇内;纂志陈宗,毕力启渝燕。
尚书坊西面的楹联:
出为宦文韬武略司兵部
入犹民鹤志莲情逸角山
这副楹联是三七断句,读作:出为宦,文韬武略司兵部;入犹民,鹤志莲情逸角山。
节制四镇坊
明天启二年(1622年),辽西尽失,山海关危急,时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孙承宗自请督师,明熹宗朱由校赐尚方宝剑,授予他一方大印,命孙承宗“以原官督山海关及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为壮军威,特建此坊。
节制四镇坊东面的楹联:
豹帐谈兵千里金汤横雉堞 虎符传令八方车骑拥高坛
这副楹联是四七断句,读作:豹帐谈兵,千里金汤横雉堞;虎符传令,八方车骑拥高坛。
节制四镇坊东面的楹联:
旌旆飐风向国报恩心胜铁 关山倚剑辞天作镇气凌云
这副楹联是四七断句,读作:旌旆飐风,向国报恩心胜铁;关山倚剑,辞天作镇气凌云。【迎恩楼】
山海关古城的西门,又称为迎恩门。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首都,位于山海关以西300公里左右,由京城来自皇帝的恩泽和赏赐、朝廷发给的粮草和饷银,自然都是来自西方,所以因其遥向京都贵为门户而冠名。上面的城楼,也就随之叫做“迎恩楼”了。明嘉靖、万历,清乾隆、道光年间曾多次重修。至解放初期,由于年久失修,于1955年春拆除。得益于古城保护开发之大计,2005年,迎恩楼又再现其雄姿,傲然于山海关西门之上,楼体为砖木结构,九脊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850平方米。
迎恩楼上悬有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祥蔼榑桑,是清乾隆九年(1744),高宗皇帝去东北拜谒祖陵,途经山海关,来到西门迎恩楼,见此处霞光普照,瑞气东来,乃亲题赐额。祥蔼,说的是“祥瑞的云气”;“榑桑”,就是“扶桑”,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棵大树。神话中的扶桑树非常高大,日出的时候,太阳从扶桑树下升起,所以,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也往往以扶桑代指太阳。“祥蔼榑桑”的意思就是: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到处都是吉祥的瑞气,也隐喻为清王朝皇恩浩荡,恩泽天下。
【欢送词】
各位朋友,山海关古城的参观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在导游过程中给予我的支持与配合,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山海关古城已给您留下美好难忘的印象。山海关古城也将随着古城保护开发的顺利进展,以古老的雄姿和崭新的面貌期待您的再次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