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和阐释论在毛泽东诗词辜译本中的联姻

时间:2019-05-15 05:0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翻译目的论和阐释论在毛泽东诗词辜译本中的联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翻译目的论和阐释论在毛泽东诗词辜译本中的联姻》。

第一篇:翻译目的论和阐释论在毛泽东诗词辜译本中的联姻

翻译目的论和阐释论在毛泽东诗词辜译本中的联姻

摘要:毛泽东诗词一直以其磅礴豪迈的气势,广博恢弘的气魄,雄浑开阔的气概,刚劲不失柔情的气质,以古典的诗歌形式独步当代中国诗坛。毛泽东诗词已经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其中英译本就有十几个。翻译理论如今也层出不穷,本文选取目的论和阐释论对北大辜正坤教授的英译本进行鉴赏和探讨。关键词:目的论;阐释论;毛泽东诗词;辜正坤译本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雄踞千古、独步中国当代诗坛的大诗人。其诗词气势磅礴豪迈,气魄广博恢宏,气概雄浑开阔,零零碎碎反映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因而亦具有史诗特点,气质刚劲有力而不失缱绻柔情,不啻是“古老的诗歌之树在当代开出的一朵新花。”

[1]毛泽东伟岸的人格力量,壮阔的革命胸襟和崇高的英雄气节在其诗词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其诗词中新颖别致的意象,也使得毛泽东诗词在海内外得以广泛传播,在文学界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毛诗已被谱成歌曲,在男女老幼中传唱。关于毛泽东诗词的译本,已经多达几十种,而单英译本,现在也已有十几个。中国期刊网上,对毛泽东诗词英译进行研究的到目前为止,已有32篇。其中,张智中于2007年在《语言研究》上刊发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综评》一文,对之前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作了简单但是较全面的概括。而之后,对毛泽东诗词英译进行研究如雨后春笋,络绎不绝。但是,从西方翻译理论尤其目的论和阐释论对辜正坤先生译本进行研究的,目前还没有,尽管也有一些对辜先生译本的研究,但基本都是与其他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所以,本研究不论角度还是立意,都比较新颖,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

一.目的论和阐释论

目的论来源于希腊语Skopos意为“目的”、“目标”、“意图”、“功能“的含义。英文是Skopos theory。德国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最早提出该理论。目的论强调翻译的互动和语用特征,认为目的语文本的形式应首先由功能即目的语语境中要达到的目的来决定。翻译目的论即“在目的语背景下,为目的语的目的和目的语环境读者,生产一个文本。”(Produce a text at target setting for a target purpose and target addressee in target circumstance.)[2]根据弗米尔的阐述,目的原则有两条:(1)翻译目的成为翻译的功能,原文和译文的互动由翻译的目的决定。(2)翻译目的根据接受者不同,而会有所不同。简言之,目的决定方法,翻译目的优先于其他一切条件。

阐释论(Hermeneutics)名称来源于希腊神话中信使赫尔墨斯(Hermes)。在传递和翻译神旨的过程中,有必要做一些阐释性的工作。中世纪的阐释论的代表人物有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现代阐释论的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哈贝马斯等人。文学阐释学的主要代表有保罗·利科,姚斯和赫施。文学阐释学由哲学阐释派派生而来,注重文学的精神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注重发现和创造性,其研究中心是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由于文学翻译研究的是作者、译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故译者的解释和再创造与阐释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优秀的经典文学本无时间限制,后世都要对它进行理解和阐释,它的意义在不断理解和阐释中得到发展,永无止境地显示出它的当代价值和效果历史。翻译中的理解和阐释是对两种文本而言,也是对译者而言,两者的开放性,将原文本身和译者的解释结合 起来,创造新的意义。[3]

二.目的论和阐释论下毛泽东诗词辜正坤英译本

辜正坤先生英汉对照韵译注的《毛泽东诗词》1993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整个译本收录了毛主席诗词46首。分为正编和副编。附有20多页的英文前言,三封毛主席谈论诗词的汉英对照的书信。

辜正坤先生在谈到翻译的标准多元化时,指出:翻译的第一功能为模拟信息;第二为揭示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第三为翻译活动本身的审美娱乐性;第四为丰富译入语和译入语国家文学与文化;第五为缩小世界语言差距。[4]翻译的功能即翻译的目的。综观辜先生的毛泽东诗词整个译本,我们可以发现:辜先生一直在尽力将毛主席诗词中的信息忠实而详尽地模拟和传递到英语读者中去。他认为:音美是诗歌最明显的标志。毛泽东诗词尤其是词,毫无疑问具有音韵美,当然并非一韵到底,但基本每首词中,都有一个主韵贯穿始终。例如:《贺新郎·别杨开慧》中主韵为/u/;《沁园春·雪》中主韵为/iu/ 和/ou/;《如梦令·元旦》中主韵为/ua/,《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和《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为 /an/;《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中为/e/、/ue/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为/i/等等。所以,在译诗中,虽然没有体现一个主韵,但辜先生也采用了aaabbccdddbbbeefffgghh韵式,aabccbcdcceee ffffggghh韵式,abab cdcd韵;aabb ccdd韵;aabbb韵;aaaa bcbc韵;aabb ccdd韵;aabbb ccaa韵;aabb cccdd韵等多元韵式。也体现了中国古词押韵的灵活性,从而传递了中华民族的文学思维模式,使得翻译活动戴上了审美娱乐性的面纱,丰富了英语国家的文学与文化,缩小了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差距。

目的论者认为,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存在,译文不可能和原文在各方面达到一致。要么有所保留,要么有所变动,[3]保留多少,变动多少,要视翻译的目的而定。为了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毛泽东诗词中磅礴如虹的革命气势,毛主席博大乐观的革命情怀,忠实地传递毛泽东诗词中包含的大量历史背景信息,辜先生充分发挥了翻译就是阐释和理解的功能。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诗每行每句,在兼顾音韵美的同时,基本都尽量意译,有时不惜诗行在长度上远胜原诗行长度。如:《贺新郎·别杨开慧》中“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辜先生将之译为了“How can I bear to see you face me with an aching heart,Retelling me your sorrows as we part”。原诗两行,共11个字;而译诗共20个单词,23个音节。“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译成了“But like clouds and mist/ the misreading soon away flew, In this world only you and I /in each other’s hearts dwell”。原诗15个字,译诗22个单词,27个音节。《沁园春·雪》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辜先生译为:With feelings and thoughts evoked to my tongue, I cannot help asking the land so immensely wide and long: Who can hold you up or sink you down”。《清平乐·六盘山》中“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辜先生译为“The skies are deep, clouds are thinly wan;Fading into the south heaven wild geese we scan”。《浪淘沙·北戴河》中:“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辜先生译为“The northern land is bathed in a torrential rain, Whitecaps in the Bohai Sea leap to the star-high domein, While far beyond Qinhuangdao the fishing boat Is not seen on the boundless main, Where does it float”,译诗前面三行不仅字数远超原诗,连句式发生了变化。原诗中本来前三行为一个意群,但译诗把五行连成了一个整体,三、四行不光意思相连,而且三、四行成了时间状语从句。辜先生这么处理,一为押 韵的需要,二为使读者更深刻理解原诗,不然,他没必要把Bohai Sea添译出来。这是他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他采取了阐释的翻译方法。《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辜先生译为“The memory of our drinking tea at Guangzhou is fresh still, And you asked me for poems at Chongqing as yellow leaves were chill”。[5]原诗中的“粤海”,辜先生阐释译为了“广州”,“渝州”译为了“重庆”。这是照顾英语读者对中国地名的古称不熟悉而采取现代地名阐释翻译的目的需要。像这样添译释译的例子,在《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韵译》中还有很多。

翻译即阐释。翻译是多种阐释形式中的一种,是阐释的一种特殊形式。乔治·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中阐述:理解即翻译。翻译就是领悟,就是阐释。在翻译过程中,作者、读者、译者、文本之间形成一个“阐释学的循环”,译者

[6]的任务是以诠释的态度去传递原文的信息。此时译者的理解是主观的,阐释过程必然会改变和增减原文的意义,译文不可能全部反映原文的意义。

对原诗中出现的地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等,辜先生均以注释的形式给出了详尽的阐释说明。例如,在《忆秦娥·娄山关》的译诗后,辜先生给出了五条注释,长达近乎四页。让英语读者对娄山关,为什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为什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等历史背景给出了详细的阐释。在《七律·长征》的译诗后,给出了十条注释。《沁园春·雪》译诗后给出八条;《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给出七条;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译诗后给出九条;《七律·答友人》后九条,《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后也是九条;《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后的注释更多,高达十四条。如此众多而详尽的背景阐释,无疑更有助于加深英语读者对毛泽东史诗般的诗词的理解,提高对毛主席崇高的人格和个人魅力的欣赏。斯坦纳的阐释学具体操纵四个翻译步骤,第四步为补偿或恢复。文学翻译不等同于原文,译者的翻译文本应属于原文和译者之间,其中译者的翻译目的起着核心作用。期待视野是译者个人赋予原文的主观意义。[6]辜先生给出的详尽注释,包括前面长达22页的前言,正是翻译的第四步补偿或者恢复原文意义和美感的体现,是阐释论在翻译中最完美的诠释。但是对于《七律·和周世钊同志》“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一句译诗的注释,显然,不同的译者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所以在翻译中也有不同的呈现。三.结论

综观以上阐述,尤其第三部分的大量译例,我们不难看出,翻译的目的论和阐释论在辜先生的《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韵译》中完美地联姻结合起来。在弗米尔的目的论的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原则中,目的原则居核心地位。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3]辜先生的翻译目的决定了他在翻译过程中,大量采用了阐释的方法。其主要表现就是尽可能详尽地传递原诗信息量,在兼顾意美、音美、形美的前提下采用意译的方法,另外大量加注,对原诗中没有出现但可以帮助英语读者加深理解原诗的意义和气势的背景信息在注解中给出了详细的说明阐释。这也有助于读者全方位更深刻地感受作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的毛泽东的博大胸襟,豪迈气势和伟人情怀。

参考文献:

[1].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2].Christian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215.[4].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56-362。

[5].辜正坤译注.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韵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6].George Steiner.After Bable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第二篇:“在诗词吟诵中培养兴趣和习惯”总结

“在诗词吟诵中培养兴趣和习惯”

我们低年级语文组本学期实施的校本课程“在诗词吟诵中培养兴趣和习惯”。教学中,我们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诗词吟诵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先就此项工作做以总结。

古诗词是中国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一枝俏丽的奇葩,是我国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许多优秀的诗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本学期,我们围绕爱国诗人、词人杜甫、李清照、苏轼等人的优秀作品,用富有表现力的吟诵来学习他们的作品,感悟他们的思想境界,欣赏其艺术性,在诗词吟诵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中国作为诗的国度,诗歌历史源远流长,而吟诵这一传统方法自诗词产生就得到应用。吟诵是古人学习读诗读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学习诗词吟诵对于鉴赏古典文学作品,弘扬民族精神都是有意义的。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也叫求知欲,它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而不会把上课当作一种负担。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我们注意到不能只评成绩高低,要特别注意学习态度。对于那些成绩虽好,但滋长着骄傲情绪的学生,要着重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努力方向、鼓励更上一层楼;对那些成绩虽欠佳,但比原来有进步的学生,要给以充分肯定,进一步鼓励其上进心;对于成绩一般,无显著进步或退步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提高标准,争取前进一步;特别对那些遭到挫折失败,自暴自弃的学生,要巧妙地动用口头或书面的肯定性评价方式,鼓励增强信心,克服自卑感,激发其内部动因。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比如,对个性偏弱、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尤其不应严厉批评。我们还教育学生对教师评分持正确态度。要使学生认识到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要避免单纯分数观点。最后还将评价向家长通气,把学生微小的进步直至取得的优秀成绩及时通报家长,发挥家长对学生的鼓励、促进和教育作用。

第三篇:模因论在广告翻译中的体现

模因论在广告翻译中的体现

摘要:模因论告诉我们:模因既以模仿为基础;同时模因又是信息传递的单位。模仿是模因复制、传播的基本手段,在广告翻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探讨了广告翻译中三种类型的模仿:以派语为导向的模仿、以译语为导向的模仿和动态模仿。本文指出,译者应始终以读者为中心,灵活运用各种模仿手段,采取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创造出最能实现广告翻译预期目的的译文。

关健词: 模因论,模因,模仿,广告翻译

一.引言

模仿是审美再现的基本手段,在文艺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适当的模仿可以创造出不朽的文艺作品,成就伟大的文艺人才。翻译尤然,因为翻译是文本间的模仿性复制,模仿无疑是翻译审美再现的基本手段,模仿在翻译中是否成功是翻译质量是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广告翻译是将源语广告转换为译语广告的行为活动,是以源语广告提供的信息为出发点而进行的语言间转换的创作性活动,其创作活动是广告文本间的模仿性复制。模仿是广告翻译的必然过程,像其他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模仿一样,广告翻译中的模仿也要“注入新的情感”,符合“推陈出新”的规律。本文将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广告翻译中的模仿行为。

二.模因论与翻译

模因(meme)这一词,究其根源,这一概念最早则由达尔文主义的倡导者英国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在其畅销书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而提出,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现象。模因的原词meme是通过模仿基因的原词gene而产生,Dawkins把它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而《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meme的解释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因此,Blackmore在其书《模因机器》中提到任何能够通过“模仿”(imitation)和被“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模因。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模因最核心的概念就是模仿。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而模因论与翻译理论研究的结合,最著名的则是切斯特曼(Chesterman)所编写的书籍《模因论与翻译》(Memes of Translation)。他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

理论的概念或观点统称为翻译模因(translation memes),如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他纵观翻译的历史,认为翻译理论进化(即理论的更迭和演变)的本身就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同时他视翻译研究为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对翻译理论及其发展史的研究,借助模因论来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谢朝群和何自然认为,从模因论角度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在同一文化中模因的传播总是通过模仿,尤其是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如果模因要通过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那就需要翻译了。因此,翻译与模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翻译是模因跨越文化疆域进行传播的生存载体。模因论又告诉我们:模因既以模仿为基础;同时模因又是信息传递的单位。

三.模因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广告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模因论也可以应用于广告翻译中,并有效地指导广告翻译。模因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广告翻译中模仿的应用。广告翻译中的模仿大致可分为三类:以源语为导向的模仿、以译语为导向的模仿和动态模仿。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广告翻译中的模仿进行探讨。

3.1以源语为导向的模仿

广告翻译中,以源语为导向的模仿指以源语的审美信息特征和结构为模仿依据的模仿。由于译者以源语为模仿原型,这种模仿常常是一种“意匠惨淡经营中”的努力。恰当地模仿源语结构、风格等,广告翻译可以形成优秀的译作,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

(1)Moms depends on Kool-Aid like kids depend on moms.妈咪依摘界乐就像宝宝依赖妈咪一样。

果乐这则英语广告使用俗语moms和kids分别代替mothers和children,符合儿童的口吻,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显得生动活泼,十分亲切。译文模仿原文语体和句子结构,形意贴切,鼓动性强,广告效果应不亚于原文。

(2)Hush-bye baby,up in the sky

You’re in Air India一do you know why?

’Cause it's the most comfortable and happiest way

To travel to Sydney,Bankok-Bombay.乖乖睡,小宝贝,升上蓝天你尽情睡,你可知道为何身在印航不觉累?

因为它能让你旅途最为舒适最愉快,直送你到悉尼、曼谷和孟买。

这是印度航空公司(Air India)所做的广告,它模仿诗歌的格调和大人哄小孩睡觉时说话的口吻,非常生动地说明了该航空公司服务水平一流,乘客感到非常舒适和惬意.译文模仿了原诗的节奏、语体、词汇特征、押韵规律等,有效地实现了广告的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

3.2以译语为导向的模仿

广告翻译中,以译语为导向的摸仿指以译语的语言结构特征、表现法传统和社会接受倾向为依据的模仿.这种模仿需要调整源语审美信息类型和结构,展现译语的表现力,也就是发挥译语语言优势。例如:

(3)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and to the top of the world.Only two of us have made it.只有我们俩一起走过天涯海角。

唯有我们俩共同登上世界屋脊。

这是劳力士(Rolex)手表的广告标题。标题中,“the top of the world”指珠穆朗玛峰,“two of us,指讲话者和劳力士手表,将手表拟人化了。为吸人眼球,增强感染效果,标肠把两个状语并列起来,用句点将其与主谓部分隔开。这种语言现象被称为“分离句法”(disjunctive syntax)。分离句法符合英语广告文体规范,在英语广告中俯拾即是.但如不加变通地照徽原文句式,广告效果肯定不好。译者利用汉语优势,通过使用排比句式、重复主谓部分、巧妙处理辞格等,使该标题重点突出,意境鲜明.易记易诵。

(4)To work is human,to slack divine.碌碌人间,悠悠神仙。

这是一家外国旅游公司的广告口号,形意诸佳。译文也可谓妙笔生花,它不仅简明扼要,对仗工整,押韵合辙,而且充分挖掘了汉文化中神仙故事的深刻内涵。其意境令人神驰,叫人按不住心中想加人到旅游行列的欲望。

(5)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

这是麦氏(Maxwell)咖啡的广告语。广告仅由一个短语构成,言简意赅而生动传神,堪称佳作。译文取汉语四字格及其意合之长,向读者描绘了麦氏咖啡

清香四溢、爽心可口,令人啧啧称赞、回味无穷的情形。原文的信息和神韵在优美的文字中活现,读者读后,那不有香气扑鼻,心旷神怡之感?

(6)Stand UP,Stand Out.挺身而出,与众不同。

这是美国三军(U.S.ARMED FORCES)招募新兵的广告标题。原文语言精练,极富感染力和号召力。译文套用汉语两个成语,贴切自然,可谓“浑然天成”。原文按英语形合优势和事理顺序编排,符合英语广告文体规范,英语读者乐于接受。但如果不加变通地生搬硬套,译文肯定索然寡味。译者以译语为导向,通过利用汉语松散句、调换主语位置、变换修辞手法(变隐喻为明喻)等方式,使译文行文自然流畅,意义准确。

3.3动态模仿

广告翻译中,动态模仿的基础是动态对应,这种对应具有明显的原则性。这种类型的模仿取以源语为导向的模仿和以译语为导向的模仿之长,成为一种综合式的模仿,即在可以源语为导向时以源语为导向进行模仿,在以译语为导向更佳时以译语为导向进行模仿,一切取决于优选。因此,动态模仿也叫做“选优模仿”。动态模仿要求译者有更大的应变能力,将模仿视为一种变通优化手段,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例女口:

(7)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

Wahaha,Appetizer.娃哈哈饮品的原文广告不仅突出了产品的特性,而且非常口语化,在中国广为流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匠心独运,成功地进行动态模你产品名模仿汉语拼音,消费者念起时脑子中往往浮现孩子们笑哈哈、乐开怀的神情。“Appetizer”可谓“一字千金”,极为传神,仿佛蕴藏着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着消费者采取购买行动。译文大大浓缩了原文,全文仅两词,但语约意丰,胜却千言万语。如果完全按原文字句机械模仿,译文的效果就不知要差多少倍。

(8)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东跑西跑,本田特好。

这是日本本田汽车广告。原文模仿了英语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不仅押韵,节奏感强,轻快活泼,而且对汽车质量做了极高的评价,让消费者放心。译文在意义、语气和押韵方式(押尾韵)

上以原文为依傍,而在句法结上却以译语为导向,四字词组排列整齐,读起来抑扬顿挫,音韵和谐,汽车的特性活神活现地展示出来了。

4.结论

广告语言别树一帜,具有独特的功能,其翻译有明确的目的性。模因论是一种新兴的理论,它与翻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将它运用到广告翻译中是一种崭新的尝试。模仿是模因传播的一种方式,是审美再现的基本手段,在广告翻译中发挥极其重要作用,是广告译文目的能否实现的关键。广告翻译中可以以源语为导向进行模仿、以译语为导向进行模仿或进行动态模仿。但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模仿不能违背原文的主旨性意义。更值得指出的是,广告译者不能忽视译文所服务的对象,即广告读者。广告译者应始终以读者为中心,灵活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创造出最能实现广告翻译预期目的的译文。参考文献:

[1] 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 [M].New York:OUP, 1976.[2] The new Oxford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Edited by Judy Pearsall,[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3]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 [M].Oxford:OUP, 1999.[4]何自然,谢朝群,陈新仁.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 周其祥.英语广告中的仿拟及其汉译[J].南平师专学报,2006,(1).[7] 孙晓丽.广告英语与实例网.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8] 甘阳.从符号学的角度谈广告语的翻译[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第四篇:浅论白描在陶渊明和李清照诗词中的运用

浅论白描在陶渊明和李清照诗词中的运用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郭静(1101010025)

内容摘要:白描手法—— 一种于平淡中寄寓深意,于单纯中尽显风采的写作技法,它凭借其质朴无华、简单凝练的语言,成为文人们写景状物、抒情达意所青睐的技法之一。它去除了粉饰,以出水芙蓉般的卓落身姿,将最清纯,最朴实的华美之态,展现在人们面前。本文通过有条理的赏析和鉴比,讲述白描手法在陶渊明和李清照诗词中运用所表达出来的效果。

关键词:白描陶渊明李清照质朴自然

正文: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之一,运用到文学中,就是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朴实平易的文字,简练明快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先生曾把这种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中外小说,或是古今诗词,白描手法历来是文人墨客所喜闻乐见的写作技法之一。相比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各种词性的斟酌与修饰,白描依靠它质朴无华、简练单纯的言语,勾勒出一幅幅真实典型的画面,在精炼节省的文字中,传达出一个个文人雅士的心声„„本文通过陶渊明与李清照两位诗人的诗词,在其作品中赏析白描手法的运用,更深刻的体会白描对诗人内心思想品性的刻画。

一、陶渊明诗词中白描的运用

白描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源远流长,陶渊明的诗歌承续了这种简朴质实的技法,不论是写事绘景还是述怀,多用轻笔随意点染,力避浓墨重彩描绘,虽语-1-

言朴素,而情感纯真,意境悠远。元好问评论陶诗时曾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三十首》),表达了他对陶诗自然天成而无人工痕迹,清新真淳而无雕琢之弊的赞赏和推崇。清朱庭珍在《莜园诗话》中也说:“陶诗独绝千古,在‘自然’二字”。而所谓的表现“自然”,正是陶渊明运用白描手法成功刻画其生活及情思的体现。胡应麟在《诗薮》中言:“唯陶之五言,开千古平淡之宗”。陶渊明的平淡自然,实则也规定着其诗歌白描手法的应用,在其质性自然的天性中,形成其诗歌的纯朴自然,寥寥数笔勾勒其生活场景、周边之事。

陶渊明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的心境。他的田园诗古朴无华,目有所见,心有所感,脱口而出,不假思索,读起来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诗人要想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白描手法在其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如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田宅树木,诗人只是径直说出,全不费力,也不需要什么比喻、象征、暗示;但细细体味,种种物事,无不透漏出诗人对它们的深切依恋和喜爱。读其诗似乎诗人正掰着手指,如数家珍:屋后榆柳,相互掩映,凝绿于夏,堂前桃李,列植成行,争艳于春,令人逸兴遄飞,心驰神往。再由近到远的看: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用淡笔白描,状榆柳桃李,没敷以五颜六色;写狗吠鸡鸣也绝无声态描摹;“远人村”信手以“暧暧”稍作点染;“墟里烟”漫笔用“依依”略加陪饰。虽未泼以浓墨重彩,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村居图。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平常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它们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的生机,有自然的趣味。

又如其诗:《读山海经》其一中,完全是简洁的白描手法,秉笔絮絮而谈,语言不事雕饰,平淡自然,真情真意真我一齐凸现在诗中。诗人生活的环境清新优美,诗歌起笔以村居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和谐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屋前屋后的大树上冉冉披散着层层茂密的枝叶,把茅屋掩映在一派绿色中,满地的凄凄绿草蓬勃竞长,树绿与草绿相接,平和而充满生机,尽情的展现着大自然的和谐与幽静。绿色上空的鸟巢与绿色掩映的地上茅屋呼应,众多的鸟儿们环绕着可爱的小窝歌唱着飞来飞去,重重树帘笼罩的茅屋或隐或现,诗人踏着绿草,徜徉在绿海中,飘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在任性自得中感悟着生命的真谛。诗人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不受任何束缚,没有俗务烦扰,过着无忧无虑、陶然自乐的田园生活,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没有任何细腻冗长的描写,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热爱生活、躬耕陇亩的隐士兼农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白描手法在陶渊明诗歌中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其诗歌如同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上的奇绝,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

二、李清照诗词中白描的运用

优秀的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就在于作者抒发的是真实感情;感情愈真淳,愈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宋朝的李清照是位以白描著称的词人。在其词作中,她直抒胸臆,感情真率细腻,用语朴素流畅,无造作之态,有自然之美。

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作者以白描的手法,不事渲染地记叙了一次非常愉快的郊游,写得清新活泼,极富有生活情趣。这首词用词简练,没有生僻的字,没有聱牙的词,内容非常丰

富:点明了时间,指明了地点,描绘了声音,叙述了情节,把人物的心理、动作、环境气氛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让读者看起来似乎信手拈来,毫无雕琢,只用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日暮酒醒归舟图,清秀淡雅,静中有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令人神思飞扬。你看:落“日”、“暮”色、“溪”水、“藕花”、“溪亭”、干“滩”、“鸥鹭”。这些平淡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变得非常有生命力了。女主人公沉醉其中,茫然“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误入藕花深处”,以至“惊起一滩鸥鹭”„„这是一幅多么生机盎然而又绝妙无比的图画,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从画面深处走来。她——便是年轻的李清照。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富有一种自然之美,这正是白描手法运用的妙处。

又如她的代表作《声声慢》,完全采用白描手法写作而成,也是女词人凄凉晚景最真实的写照。既没有幽深的典故,也无晦涩的辞藻,清新自然,只要稍通文词的人,不必借助任何注解,都能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开端即连用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种叠字是最体现人工的地方,而作者却用得恰到好处,十四字所设置的愁惨而凄厉的氛围,与其处于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遭遇中的孤寂愁苦心境极为吻合,因此受到历代词论家所赞赏。词一开始,也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声词,通过复沓重叠,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象和惆怅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对开头部分的进一步补叙和展开:在这忽暖忽寒的深秋,最不容易度过(最易引起愁思),几杯薄酒,又哪里能抵挡得住夜晚来临的寒风侵袭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头顶上大雁飞过,更勾起人的伤心往事:那不是以前传递过和丈夫之间往来书信的鸿雁吗?可今天自己孤影独立,曾经相亲相爱的人,却已命赴黄泉,魂飞天外。仅只片片数语,却是意蕴无穷。“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下阙进一步描写了“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秋景象:秋风频频吹打,黄菊满地凋落,眼看着就要憔悴死去,谁又有心情去收拾呢?作者对“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种难挨时刻的心情刻画,更是全用白描手法,一个人孤独的站在窗前,看着窗外雨打梧桐,怎样才能捱到天黑呢?这时候,还不知道漫长的黑夜又要怎样难熬呢?“怎一个愁字了得!”嘎然收尾,言已尽,愁难了!词作中弥漫着的愁情,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全词除结句一语道破外,都没有直接说愁,而是从刻画冷清萧索的环境来烘托惨惨悲切的心境。无论忽寒忽暖容易致病的天气,淡薄的酒味,入夜猛起的秋风,天上的过雁,满地的黄花,窗外的梧桐和黄昏的细雨,无一不是生愁、助愁、牵愁的,简直是处处成愁,成了愁的世界了。生活给予她精神的压力这般深重,难怪她说不是一个“愁”字所能包容得了的。在艺术上,此词颇多独到之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白描就是不加铺叙,不用夸张,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的形象。而词的本身也要求语言要高度凝炼。李清照的词其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把二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精雕细琢”而又不露痕迹;语言通俗浅显且暗藏功力。她对白描手法的运用,是那样的娴熟,几乎是信手拈来。她不仅用白描手法去表现人物,而且也用它去对景物、对人物的动作和心理进行描写,并通过这些描写去展现主人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表现人物的性格。李清照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体现,使语言艺术达到至高境界。她从口语中提炼明白如话又富有表现力的诗的语言,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浅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明明白白、真真实实地写出来。正所谓《金粟词话》中所提到的“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白描对于表现李清照一生前后的生活与情思,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语:

诗歌作品中运用白描写人叙事状物抒情,语言朴实无华,不予粉饰雕琢,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好读好懂,然而细品诗境,却情致横溢,意味隽永,于直白平淡中寄寓含蓄深情,这正是白描的魅力所在。相较于那些华丽的辞藻,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各类繁复的语句结构,白描用最经济的语言、最简练的文

字、最单纯的笔法,将情、景、理交融,凝练的粗线条的表达出文人墨客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郭漫.《唐诗宋词三百首》[M],航空工业出版社,2010.4

[2] 作者不详.《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集说》[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3] 李依晴.《胡应麟<诗薮> 的格调论》[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第08期

[4] 糜星华.《浅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8.第10期 [5] 臧嵘.《中华历史名人李清照》[M],新蕾出版社,1995.8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7]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编第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

第五篇:论教师在社会和教育中的作用

论教师在社会和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一提起这个特殊的称号,人们自然而然的在南海里浮现起那个可敬可尊的白领形象。可以说,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启蒙教师。教师也被人们称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同时还被人们称为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在人类知识文明的传播中起到了桥梁中介的作用,教师作特别是对每个人每个青蒿年的作用可以说是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效果。每一个在知识海洋里,徜徉万里的知识者,都离不开老师的启蒙作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队教师的称呼可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今中外凡是对人类有所贡献有所作为的人都离不开他小时候老师对他的启蒙作用。教师在人累历史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在知识经济日益增长的今天,教师在社会和教育中的作用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什么是教师,教师是一种从事党和人民的教育教学事业的专职人缘。包矿一切从事从事教育教学专业的一切转职人员。教师在社会和教育中的做用和地位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师的劳动既有不可代替的客观性,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被教,这其中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包括了教育的客体教师和学生的学的主体,教师的劳动具有不可称量的客观作用,教师作为一种专职在人们的教育教学事业中的专职人员。其本身的性质就队教师的内涵作了非同一般的专业要求,教师要忠于职守,严格要求学生和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以此来推动和塑造与培养锻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基本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磨练自己的意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与此同时来推动和发展学生的素质。在磨练中,真真正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可以说既有再造课塑造的功能作用。

其次,作为教师,有权利和义务为实现自己的教书育人的本职,恪尽职守,尽职尽力,勤勤恳恳。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水平建设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所提出的教师专业要求。尽到教师职业角色的要求。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劳动者,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输送社会合格劳动者的功能。

其三,教师作为教育的工作者要以正确的指导思想引导人,引导学生,引导教育工作,要以全新的理念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在教育受教育者的同时,必训坚持做到准、精、简专业要求。这其中要求教师要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以及提高和应用自身的道德水平。做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教育教学工作者。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正确思想和正确理念以及教师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理论,对我们全面完成新时期下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毋容置疑的作用效果。其中,教师的师德即教师的思想水平将始终作为教师最敏感的问题也是瓶颈问题。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特别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坚持全新理念,坚持量变与质变。坚持德育为先的理念。教育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它关乎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教师必须以正确的理论教育人、塑造人,才能推动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的积极进步。

因此,教师对社会和教育有模范的功能作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为党和人民的教学事业尽职尽力。努力践行教师在社会和教育中的作用。争取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使党和人民的教育教学事业尽早上一个全新的台阶。

下载翻译目的论和阐释论在毛泽东诗词辜译本中的联姻word格式文档
下载翻译目的论和阐释论在毛泽东诗词辜译本中的联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途径

    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途径 【摘 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长期以来,人类社会按照地域划分为许多国家,这种情况还将在人......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企业文化能提高企业制度的生命力。 关键词:......

    论在汉语教学中拼音和声调的重要性

    论在汉语教学中拼音和声调的重要性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帮助小学生识字、阅读和学好普通话的有效工具,也是低幼认知衔接的桥梁和纽带。如何将......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张晓梅 文章出处:论文网 发布时间:2009-6-15 论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企业文化体......

    论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公司法律顾问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振朝 【学科分类】公司法 【摘要】公司聘请法律顾问主要是为了防范法律风险和化解法律风险,并由此产生公司法律顾问的两大基本职......

    论现代领导在人才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现代领导在人才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现代领导与人才发展战略”,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旨意在于探讨这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明确各级领......

    论思想政治工作在确定加强团队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思想政治工作在确定加强团队精神中的地位和作用 团队是一个局最基本、最基层的组织单元,是搞好工作的基础,是管理的基本环节,是发挥效应的“前沿阵地”。团队建设的好坏,直接......

    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和发展

    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阐述和发展 内容摘要:在《反杜林论》哲学编中,通过对杜林反动哲学观点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