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 3.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时间:2019-05-15 05:5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 3.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 3.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篇:【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 3.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百度文库

3.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地震能不能预测,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到目前为止,人类虽然不能准确预报地震,但可以通过计算数据预测地震发生的可能性。这说明()①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②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④任何理论都有局限性。都是不正确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 ④错误,选C项。【答案】 C 2.下列关于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发展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运动变化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发展 ③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④发展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运动、变化、发展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运动引起变化,前进的和上升的变化叫发展,③④正确,②错误。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错误。

【答案】 C 3.下图《赢》蕴含的哲理是()

①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②要在不断超越历史条件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事物的量变过程就是事物的质变过程 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 ②错误,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历史条件不能被超越;③错误,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①④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都入选。

【答案】 A 4.进入21世纪以来,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目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十大社会阶层组成,相比以前的“两阶级一阶层”,社会阶层结构已经由简单化发展为多元化。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已经由封闭转向开放,比较明显的是中产阶层的规模比例不断扩大。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D.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解析】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由以前的“两阶级一阶层”演变为十大社会阶层,是社会变化发展的表现,故B项符合题意。A、C、D不是材料表明的内容。

【答案】 B 5.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并根据这些观念做事。比如,每天梳头100下有益于健康。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梳头过多会刺激头皮上的皮脂腺,尤其是油性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发质的人,更应该少梳头。如果是干性发质的长发,就比较适合多梳头。不过最好用天然鬃毛制成的梳子,这样更不易伤头皮。这种认识的变化说明()A.自然界是发展的 B.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C.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D.人的认识可以跨越式发展

【解析】 材料旨在说明人们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A、B均不符合题意,选C。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D错误。

【答案】 C 6.时代发展,带动经济概念的转变,人们消费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发生改变,与之相对,作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一员,企业发展思想也需要与时俱进。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了()①客观存在一旦有变化,意识会立即反映出来

②事物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 ③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客观存在的变化并不是亦步亦趋的,①不选。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但不是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世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本身说法错误。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 D 7.围绕是否加入亚投行,美国与其盟友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忠诚与背叛”的好戏,除了日本以外,欧洲主要国家、韩国和澳大利亚先后申请加入亚投行,这让美国和日本陷入了孤立。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这表明()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客观存在的现实利益决定了“忠诚与背叛” ③联系具有客观性 ④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美国与其盟友围绕是否加入亚投行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忠诚与背叛”的好戏,说明国际关系因国家利益的变化而变化,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不因主观意志的改变而改变,①③符合题意。②④观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中“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答案】 B 8.2014年12月28日,青荣城铁正式通车,胶东半岛将实现“一小时生活圈”。铁路交通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这表明()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D.事物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解析】 从“铁路交通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动力越来越大,运力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可以看出事物是普遍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A符合题意;B与材料主旨不符;事物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根本的、显著的变化,C、D都是错误的。

【答案】 A 9.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每到春节人们都要写春联,贴春联。2015年春节临近,某班老师写了一句上联“千古江山今朝新”,要求学生写出下联,既要符合写作要求,又要符合联中的哲理。下列最恰当的是()A.万事如意步步高 B.百年岁月当代好 C.日丽风和河山秀 D.春满人间百花艳

【解析】 题干要求学生写出下联,既要符合写作要求,又要符合联中的哲理,上联体现的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再结合对联的写作要求,不难选出B为最佳选项。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答案】 B 10.事物的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在于()A.运动变化是看得见的,发展是看不见的 B.运动变化是倒退的,发展是前进的

C.运动变化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倒退的,而发展一则是前进上升的 D.运动变化是旧事物的变化,发展则是前进上升的变化

【解析】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绝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运动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倒退的、下降的,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和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C当选。

【答案】 C 11.从1984年第一台大哥大式的手机面市,到后来的翻盖、滑盖、侧滑盖,再到后来的音乐、蓝牙、摄像,到现在的双核、四核、八核智能手机,手机发展经历了风风雨雨。诺基亚的陨落,苹果、小米的盛行„„可以想象,未来的智能手机功能会更加强大。这说明()A.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C.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和上升的 D.有序的系统内部结构促进事物发展 【解析】 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并不总是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A错误;题干强调的是手机发展的方向而非道路,B排除,选C;D材料没有涉及。

【答案】 C 12.“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有时会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是,人生多彩而绚丽,我们应该勇于在人生的大海上航行。”下列名句与这句话的哲学内涵相一致的是()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解析】 本题考查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题中材料“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就像在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有时会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是,人生多彩而绚丽,我们应该勇于在人生的大海上航行”。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项体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项体现了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有差别,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C项体现了创新的观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D项体现了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不符合题意,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也越来越方便。几千年来,汉字从来没有被淘汰,相反,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20世纪以来,汉字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20世纪初,一些学者主张“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20世纪50年代,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引发了汉字繁简之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中国人正遭遇“提笔忘字”的尴尬。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有关专家表示,电脑时代更要重视汉字书写,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

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分析汉字的发展过程。

【解析】 本题依据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结合材料信息,用发展的普遍性、客观性,发展的实质及事物发展的趋势等知识组织答案即可。答题时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切忌出现“两张皮”现象。

【答案】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汉字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汉字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越来越方便。③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面对键盘输入的挑战,汉字应不断被完善,不

百度文库

百度文库

断克服危机。

14.2014年7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第五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致辞。习近平指出,35年来,中美关系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总体是向前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中美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

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角度,谈谈你对习主席关于中美关系看法的理解。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包括联系观和发展观,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取舍。然后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发展的趋势等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美合作可以办成有利于两国和世界的大事,中美对抗对两国和世界肯定是灾难。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进的。35年来,中美关系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总体是向前的,这正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生动体现。

百度文库

第二篇:高中政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品教案 新人教必修4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建立新的联系。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故应选B。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 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

第三篇:高中政治_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_新人教必修4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新人教必修四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标准。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0、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限发展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5、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指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7、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成功。30、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使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方法论)

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辩证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9、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40、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扬弃”。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1、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怎样理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42、创新对社会的作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3、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根据。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

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2、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53、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54、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5、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6、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1)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四篇:高中政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品教案 新人教必修4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分析

(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二、【重点、难点】:

1、茅盾的概念;

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整体感知】:

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方法点津】:

(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

五、【课文导语】: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款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课堂练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这段话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则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课堂练习:

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 D.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转化,B、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

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_居安思危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每一成语的意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题中只有D项中“安”与“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属于矛盾同一性。

3.“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l生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第一,依椭不开斗争。“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68)《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难理解。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 的绝对运动的一面。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课堂练习: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事物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含义的理解,A、B、C项说法都是片面的,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毛泽东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wc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毛泽东上述论断的含义是()①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点,即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③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④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毛泽东的论断主要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点。①④都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没有揭示矛盾普遍性的内涵,把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简单地等同于两点论是不对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三个方面(略)。

(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课堂练习: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A.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 D.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故A项是正确的,B、C、D项不符合题意。2.矛盾特殊性原理。

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主要说明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必要性,由此引出我们所要学的相关内容。

我们学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它为我们正确分析事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仅仅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不够的。因为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矛盾是千差万别的。本部分介绍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课堂练习: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如果直接以文字陈述来解释矛盾的特殊性并以此来设置相应的选项,那么,这道题就能力考核的要求来说,并不是考查理解能力,而是考查再认或再现能力。而各选项以中国成语典故的形式出现,使得学生所熟悉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内容表述发生了转换,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0

※文科班补充:我们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时,要与矛盾的普遍性联系起来分析。①从空间矛盾的普遍性说“事事有矛盾”。那么,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样呢?是由矛盾特殊性来回答的问题: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二是同一矛,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②从时间上看,矛盾普自洼说“时时有矛盾”。那么,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这又需要矛盾自特殊性来做出回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也必须进i具体分析。这三个“不同”,就构成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事事”“目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样分析,不仅有助于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和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而且也为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相关链接”介绍了在我国的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但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它们区别开来,此材料主要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课堂练习:

1、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而不是他事物,就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指()A.事物的外部特征

B.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C.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 D.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矛盾特殊性的表现,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最佳选项。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其表现是()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④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再现能力,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故选A。

◇课堂探究: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谈到“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天地间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漫画:漫画中的先生以“香蕉、苹果”与“水果”概念的区别为由拒绝吃“苹果、香蕉”,因为医生让吃“水果”。从而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此漫画引

导学生加深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

◇课堂练习: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这种联结表现在();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④二者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该题是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角度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识记能力。该题应选C项。②观点错误,④不是从两;者相互联结的角度说明两者的关系,而是从两者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的角度而言的,不符合题干要求。2.“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B.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C.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A 解析: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既有矛盾的特殊;性也有马的共性(普遍性),这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非马”论者割裂了二者的统一。3.下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转化观点的理解,因为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C是正确选项,A项表述有误,B、D项不符合题意。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性)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具体地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特殊性)。

◇课堂练习:

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哲学依据是()A、矛盾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包含着个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原理的理解,材料的哲学依据是矛盾

617-

第五篇:《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

【标内容要求】

本框教学内容是贯彻落实程标准规定的“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基本概念和观点:

、基本概念:发展

2、基本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

2、发展的实质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发展的普遍性

◇理解:发展的实质

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唯物辨证发展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展的实质;难点: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

【教学方法及手段】:演示法、自主阅读、合作讨论、讲解法。

手段:多媒体、讲义。

【教学过程】

一、发展的普遍性

探究活动一:(播放生命演化历程视频,社会发展示意图、人类对雷电现象的认识过程视频)

探究:

1、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

2、你认为人的体质还会发展吗?

3、社会发展示意图说明了什么?

4、人类对雷电现象的认识过程

以上共同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感悟:自然界是______的。

人类社会是______的。

人的认识是______的。

二、发展的实质

探究活动二:(投影显示生物的演变、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人的认识变化过程)

生物的演变、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探究:

1、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谈谈你对发展概念的理解。

感悟:正确理解发展的______

(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含义:

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出示相关画面和试题)

正确标准:

错误标准:

议一议:

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有一次应朋友邀请,去参加音乐会,可节目刚演出不久,他就打起瞌睡来,这是女主人推了他一下,问:“先生,你不喜欢音乐吗?”赫尔岑摇了摇头,说:“这种低级轻佻的音乐有什么好听?女主人惊奇地说,这里演奏的可都是流行的乐曲啊。赫尔岑平心静气地反问:“难道流行的东西就是高尚的吗?”。女主人反驳:“不高尚的东西怎么会流行呢?”

赫尔岑听了这句话,风趣地回答:“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吗?”说完,就走了。问:女主人为什么会陷入困境?

思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的关系

运动

变化

发展

含义不同

侧重点不同

【知识总结】:略

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

【堂练习】:

一、简答题: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西部地区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也是目前我国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及各种自然灾害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乃是西部大开发之根本。力争用-10年的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有突破性进展。

请用你所学的哲学道理来分析上述材料。

二、辩析:有人认为,要发展就要变,不变就不会有发展,变就是发展。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下载【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 3.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说】2015-2016学年高中政治 3.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