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 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4
政治学习资料
4.11.2《社会历史的主体》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创造者。要把党的宣传文化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当好人民群众的贴心人、领路人,把宣传文化的精神动力转化为人民群众自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只有在党的引导下,人民群众才能成为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人民群众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自觉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可知,①②符合题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③错误。社会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错误。
【答案】 A 2.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快培育消费增长点,扩大文化消费,同时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这里的“人民群众”()①是指广大劳动群众 ②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③是指一切推动科学发展的人们 ④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并非只指一切推动科学发展的人们,②正确,③错误;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①错误;人民群众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④正确。
【答案】 C 3.管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这对我们的启示是()A.让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活动 B.民心作为社会意识决定了政权兴衰
C.要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D.管理政权要实现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解析】 题干材料意思是政治之所以兴盛,是因为顺应民心;政治之所以衰败,是因为违背民心。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的是民心的重要性,C符合题意,A、D与题意不符;B属于唯心主义观点,错误。
【答案】 C 4.右面漫画《畅通无阻》(作者:尹正义)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有()①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 ②群众利益无小事 ③要以民意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 ④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漫画表现的是民意反映渠道畅通无阻,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和,①④符合题意;②③不是哲学道理,排除。
【答案】 D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5.“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的非零实数,一加到零前,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此观点()A.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C.告诫杰出人物一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D.正确反映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 仔细阅读题干便可看出,材料中的观点过分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而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选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6.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②“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 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获得的回报多不等于人生价值大,①错误;“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对人们实践反作用,②正确;“心态”不能决定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③错误;以公益的心态做好事符合社会规律,以公益心态促进商业成功,体现了正确的意识能转化为物质力量,④正确。
【答案】 D 7.有人认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风》多半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土风歌谣,经过加工润色而成。《风》的来源体现了()A.人民群众是生产实践的主体 B.人民群众的实践推动了社会变革
C.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D.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群众史观。“《风》多半是从民间采集而来的土风歌谣,经过加工润色而成”,这说明《风》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D正确。A、B、C都提到了人民群众,但没有体现出设问中精神财富的来源问题,均与题意不符,排除。
【答案】 D 8.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说:“中国外交只有植根人民、胸怀人民、造福人民,才能不断获得前进动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因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王毅的话强调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①②符合题意。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③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④说法错误。
【答案】 A 9.“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像在革命时期这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列宁的这一论断主要表明()A.人民群众的力量在革命时期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B.革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 C.生产实践是人们从事其他活动的基础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由材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料可知D符合题意。
【答案】 D 10.2015年两会召开前夕,中国政府网联合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发起“2015政府工作报告我来写——我为政府工作献一策”活动,公开征集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通过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让大家直抒胸臆、有话就说,可以直接触及民意,问出真话、问出真心。政府这一做法的哲学依据是()A.价值观具有正确导向作用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民群众的认识都是真理 D.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解析】 “问政于民、问计于民”的做法充分说明政府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故D符合要求;正确的价值观才会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排除B;人民群众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故C不选。故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11.有人曾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星,人死后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走夜道的人照亮儿。于是,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告诉我们()①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历史是无数个人不断创造的结果 ③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①表述错误;每一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历史是由无数个人不自觉或不自主的合力的结果,②③说法正确;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说法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答案】 D 12.近些年来,南京市政府十分关注民生,积极推进“温暖工程”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初步构建起城乡统筹、覆盖广泛、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各项帮扶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于南京市政府的这些做法,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正确的说法是()A.这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B.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 C.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全部内容 D.求真务实是政府的工作作风 【解析】 本题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相关知识。A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所以当选。B、D本身正确,但是属于政治生活的内容,所以不选。C本身错误,民生只是政府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且不是哲理。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保障性住房建设工地调研并指出,中央十分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要把一些地区过高的房价降下来、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要特别关注困难群体和中低收入家庭,使他们住得起房子、租得起房子的决心也是坚定不移的。
国务院调控房价初见成效,房地产价格逐步回落,国务院的上述做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道理?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本题限定的答题范围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作答时,首先要明确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范围,找关键词,找到对应的知识点。其次,要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房价虚高,百姓苦不堪言,在此情形下,国务院出手调控,体现了这一点。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政治学习资料
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群众负责。国务院重视保障性住房建设,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材料一 “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中国传统社会崇尚诚信,以“诚”为道德之本、行为之源。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条件下,“诚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诚信”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要求人民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与道德观。
材料二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近年来,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对此,政府高度重视,重拳出击。这也说明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分析“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的哲学依据。
【解析】 解题时首先明确设问知识范围为“寻觅社会的真谛”;其次回忆教材,明确“寻觅社会的真谛”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然后结合材料,调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先进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知识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条件下,我们必须树立诚信观念。②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诚信作为先进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加强诚信建设有利于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④加强诚信建设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必然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树立诚信观念,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混乱,扰乱市场秩序。
政治学习巩固资料
第二篇:11.2社会历史的主体 学案(人教必修4)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 社会历史的主体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法指导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人民的胜利——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场“人民的胜利”。解放军指战员在前方浴血奋战可歌可泣,而广大人民群众奋勇支前更加动人心弦。中原、华东、华北三大解放区人民全力支援前线,在战役期间,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共出动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辆,运送到前线的粮食4.34亿斤。到了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这是我军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重要保证。
基础梳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同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_____________发展的历史,是______________创造的历史。
1、人民群众的含义
(1)人民群众是指对社会历史起____________作用的人们,既包括______________,也包括_____________。
(2)人民群众是一个,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 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________________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
广大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创造了人们吃、穿、住、用、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他们的_______________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_______________,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_____________。
(2)人民群众是社会_______________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_________。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________________。
③人民群众还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______________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____________。
实现方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______________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1)地位
坚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______________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
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基本内容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心全意
_________________,一切向____________________,虚心向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众路线
(1)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基本内容
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_______________胜利的重要保
证,也是成功地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互动探究
探究一:有人认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
作者”。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探究二: 阅读课本第93页方框中的内容,思考其中问题。
探究三:有人说,“文化是由文化工作者创造的”。你怎样看待这种观点?
探究四:列举事例,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中的作用。
巩固练习
1.“人民是土壤,它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必须的生命汁液,而个人则是这土壤的花朵与果实。”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个人成果都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劳动
C.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财富,是社会实践的主体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鲁迅说:“田园诗人陶渊明如果没有劳动人民供他吃穿住用,那他就不但没有酒喝,而
且没有饭吃,只能饿死在东篱下,哪里还会吟出什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呢。”
可见()
A.社会的发展进步可以离开脑力劳动者,但不能离开体力劳动者
B.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更大
C.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D.一切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3.我国古代的《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等农业科技著作,都是总结劳动群众的农业生
产经验编写而成的。这说明()
A.劳动群众直接创造了物质财富B.知识分子都是劳动群众
C.人民群众的实践是科学文化发展的唯一源泉
D.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是科学工作的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有三个伟大创造: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
业异军突起,三是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农村自治。这“三个伟大创造”说明()
A.劳动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B.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提供了物质前提
C.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D.农民是中国改革的主体
5.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政协分组讨论会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
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
A.只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B.人民群众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影片《公仆》真实地反映了“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的县委书记谷文昌的感人事迹,展现了当代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境界。
据此,回答6~7题。
6.“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反映了谷文
昌()
A.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B. 坚定地走群众路线
C. 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条件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7.下列行为表现出 “走群众路线”的是()①某市公安局倡导警民联防以搞好社会治安②国家就春节铁路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③全国人大广泛征询人们对修订《婚姻法》的建议④奥组委向全国征集奥运歌曲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8.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下列不属于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的是()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9.上题材料表明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0.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八十五周年的讲话中指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他重申:“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B.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C.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D.物质资料生产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是在总结改革开放25年来理论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试说明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哲学依据。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怎样才能做到“以人为本”?
知识框架与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第二框参考答案
目标检测1~5.CACAD6~9.DDDB10、答:
(1)①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人的真正价值所在。②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③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
(2)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②倡导大学生服务基层,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保障;有利于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三篇:高中政治_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_新人教必修4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新人教必修四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标准。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0、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限发展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5、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指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7、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成功。30、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使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方法论)
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辩证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9、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40、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扬弃”。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1、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怎样理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42、创新对社会的作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3、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根据。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
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2、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53、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54、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5、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6、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1)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四《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反思
关于对政治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的教学反思
胡丽娣
在我校举行的“青年优质课大赛”上,我以必修4《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框题上了一节公开课。在这堂课上,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我讲的激情澎湃,学生配合的很好,课堂气氛非常好,听课老师也在大范围下夸奖了本节课,比赛的结果我也得了一等奖,但就同听课老师说的我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下面我主要阐述下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本框题《社会历史的主体》,这部分内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部分,主要有两大知识点: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是方法论,即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了本课的知识框架,就会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本课的原理不难讲,内容也不多、较之前面的矛盾观来说学生也比较好理解,但原理非常宏观,要举出合适的例子难度还是比较大。针对这样的情况,我采取了适合本课的教学方法。
首先关于导入,本节课的内容跟上节课《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属于历史唯物主义中关于寻觅社会的真谛的内容,和上节课的内容具有很紧密的关联,所以我选择了以旧课导入的方法,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找到一个切入点导入本课。而旧课导入的方法也是我们哲学课上的一个常用的方法。
其次,关于推进新课,在学习第一个知识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时,我运用了丰富的材料,如2010年物质生产发展的最新数据、精神财富的图片和贴近生活的例子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自觉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关于第二个知识点“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我运用了当今社会热点——“民生”问题,选取了我国从2011年5月26日开始为期7个月的“清网行动”及胡锦涛、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到基层中去关心群众基本生活等事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我们的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是求真务实的。在介绍“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时,从斯巴达奴隶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法国群众武装攻打巴士底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到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事件反映社会真实情况,从中得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最后在课堂小结部分,根据本科知识点较少,理解较简单,所以选个别学生自己总结得出。
总的看来,本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一是教学素材多样化、比较丰富,代表性强,贴近学生实际。二是所选材料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选用的数据都是最新的,例子也是最新的,体现时代气息。三是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学习,由老师引出材料,由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但本课也有三个缺陷:
一是如何把“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宏观内容具体化,再由具体上升到抽象概括的高度,过渡上欠自然,较为生硬。这可能是由于本人经验不足,对课本的思考还不够。
二是在讲解时候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时候,过多的讲了精神生活,展示的大部分都是有关精神生活的图片、材料,这样不利于突出精神财富这几个字。也就是没有把精神生活与精神财富很好的区分,把二者混为一谈了。
三是这节课学生整体的反应很热烈,也很积极配合,不过学生单独思考的时间欠少。
为了让我今后的教学更顺利、早日成为一个高水平的政治老师,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要加以改善,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让自己更能驾驭课堂。除了改善自己的不足还应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为自己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今后我应当朝这几个方向多加努力:
第一、多向老教师们学习,多听他们的课、多跟他们交流教学上的问题。我们的前任校长胡晶晶说他以前年轻的时候常常跑到各个中学去听课,哪里有优秀的老师他就到哪里去听课。政治组有很有老师很值得我学习,比如漆主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邓主任上课风趣幽默、曹老师等老教师对课本领悟非常透彻。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南昌市有很多名师,而且南昌市也每周都会举行全市教研活动,参加这些活动对我们年轻老师的成长都非常有好处。
第二、一定要领悟好课本内容。分析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仔细地查看教学参考书对我们年轻老师抓住教学重难点是很有好处的。老师只有自己先领悟了课本内容才能教会学生。
第三、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事件。很有女老师在学识和兴趣爱好方面没有男老师多,政治课不像数学课、物理课,它需要很多事件来说明,或是一个典型事件来解释某个观点。这样老师就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事件才能有很多素材在课堂上充分地利用。
第四、尽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是学生的也是老师的但终究是学生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多少不是老师讲了多少,什么课堂上尽量多让学生参与,多让学生思考和发言但又不扰乱课堂秩序。
总之,作为年轻政治教师尤其应该多方涉猎相关信息,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把握社会热点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第五篇:高中政治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精品教案 新人教必修4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联系的含义(2)联系的特点及其方法论要求(3)整体与部分的含义(4)系统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5)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理解:(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1)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2)联系自己学习的实际.说明怎样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
(2)培养同学们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二、【重点、难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2、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
三、【整体感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了解联系的相关知识和要求,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方法点津】:
(1)阅读教材,概括出联系观点的原理内容。
(2)结合联系的三特征,深入领会联系观点的方法论要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搜集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五、【课文导语】: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部分或环节,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才能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一框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世界是不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课堂探究:你能说出实际生活中事物相互联系的事例吗? ◇探究提示:例如,我们的身体健康与学习之间的联系等。(同学们可结合自己的实例回答。)
1、联系的含义及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补充:联系具有普遍性,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具有联系,还应明确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建立新的联系。同时,人又必须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
◇课堂练习:循环经济体现了现代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其哲学依据是()①普遍联系是客观世界的基本特征 ②系统与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③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无条件的④事物之间的联系能够被发现和利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作为组合式选择题,本题的解决关键是排错项。故应选B。本题中③说法有误。
2、人与事物联系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人们虽然不能否定事物的客观联系,但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使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了。
◇课堂练习:
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将会继续加强地区经济之间的联系,推动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段材料说明()A.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C.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对事物的联系无法改变 D.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改变事物的联系
答案:B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人在联系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B项符合题意。
(三)、联系的多样性 l、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课堂探究:(1)废旧电池是通过哪些环节危及人类健康的?(2)联系生活实际,看看还有哪些事例能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探究提示:(1)废旧电池通过污染耕地、水,继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