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技术与效益分析论文
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技术与效益分析
冯木旺黄礼祥2
(1广东省九连山林场
2连平县林业局
广东 连平517100)
摘要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是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区,其目的为了推进生态文明,完善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实现生态公益林的可持续发展。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位于南岭山脉南麓、东江流域上游,生态区位重要。笔者根据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的实践,介绍其规划设计、建设技术措施和预期效益,以期为同行做出参考。
关键词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效益分析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位于南岭山脉南麓的省级生态县连平县境内,属于粤北山区,东经114°24′~114°36′,北纬24°08′~24°22′。林场以低山为主,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季相变化明显,年均气温19.6℃,年均降雨量1791.1mm。土壤主要为黄壤及红壤,土壤偏酸性,植被以芒萁、大芒、蕨类、小灌木等为主。林场总面积5940.1hm2,森林蓄积量38.1万m3,现有生态公益林3028.7公顷(其中:国家级重点公益林2466.3公顷),占全场林业用地总面积的51.2%。并自1999年开始实施“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以来,通过“四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国债珠防林工程和封山育林、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林分改造、森林碳汇重点生态公益建设等项目建设,共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4万多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在我省新一轮绿化广东和四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大力推进的大背景下,生态公益林示范区作为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区,是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补充与完善。在尊重自然、顺 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通过设立示范区,建设高质量的生态公益林,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探索长效机制,创造新鲜经验,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全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建设美丽广东作出更大贡献。通过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将会进一步加速对森林保护和管护,提升生态功能等级,更快更好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
1.1、示范区选址
按照集中连片、交通便利、方便管理的原则,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选址在生态区位重要、林相相对较好、森林经营有一定基础、林地权属清晰、补偿落实到位、交通便利的田席工区林区,面积为1373.9公顷,主要包括十二排
(一)、(二)、(三)林班,水库面林班,阿婆寮林班,青草湖林班,三百亩林班,洪水坑林班,大风门林班。目前设置有管护哨所5个,建设用房5栋,其中2栋为重修新建房,3栋破旧不堪,拟进行危房改造以排除安全隐患。5个管护哨所配专职管护人员10名。林分绝大部分已改造成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生态效益明显,但仍有少量的杉木萌芽林和纯松林需要改造。
1.2、建设目标
根据《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省政府第 48号令)和《广东省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粤府函[2003]215号)等有关规定及《广东省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粤林[2013]13号)的有关要求和标准,结合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管理的工作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使示范区逐步实现“林分质量提升,保护管理规范,经营利用合理”,成为展示我省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果的窗口,探索经营管理模式的试验田,开展森林生态效益监测的基地。
1.3 主要建设内容
一是设立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管理机构,明确专职人员职责,负责示范区日常管理工作。二是按照每3000亩/人的标准,根据管护难度、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划定综合管护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聘请一位身体健康、年纪适合、责任心强、热爱护林事业的人为专职护林员,并签订承包管护合同,明确管护职责。三是制定生态公益林示范区保护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示范区的机关管理制度和护林员管理考核制度。机关管理制度主要明确机关人员的岗位职责、权限。护林员管理考核制度主要明确护林员的职责范围,做到五定(即定山场、定面积、定任务、定职责、定报酬),并对出现违反管理制度的人和事,严格按制度执行进行处罚,对严重失职、社会影响大的护林员,坚决辞退。四是实行全封山管护,严格落实各项生态公益林保护措施。示范区的主要出入口及显要位置,设置永久性宣传牌、标志界碑和示范区建设规划图,在人畜多的地方,必要时设置护栏。严格执行有关森林防火以及重大盗伐林木案件、违反 野生动植物保护、林地保护等法律法规,确保各项保护措施的落实,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更新和演替。五是优先安排适宜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森林林分改造、中幼林抚育和其它一些适宜示范区建设的项目,并按照国家工程管理进行项目管理。优先安排其它生态补偿和补贴试点,确保示范区的各项建设规划落实。六是建立示范区生态公益林补偿信息系统,完善生态公益林基础数据和档案管理。注重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基础数据更新,完善档案管理,做到随时随地能掌握了解示范区发生的各种情况。七是积极开展林业生态科普宣传和效益监测工作。结合示范区的特点,每年至少开展2次生态科普知识宣传专题活动,并积极开展示范区的效益监测,建立生态示范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体系。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2.1 生态效益
随着生态林示范区森林景观改造工程的建成,将从根本上改善九连山林场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从而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根据有关的方法和参数,经计算,仅涵养水源、保土保肥、净化空气和固碳释氧等方面生态效益年货币额就达1830万元以上。同时在吸滞尘埃、降低噪音、调节气候、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涵养水源方面,以1公顷森林每年可增加蓄水375立方米计算,1373.9公顷生态公益林示范区每年可增加蓄水50万立方米,按照替代价值每立方米1.0元计算,每年涵养水源效益为50万元。在保持水土方面,按每公顷森林每年保土60吨计算,示范区1373.9公顷,每年减少土壤流失8万吨以上,可以大幅度降低溪流及示范区内林地的清淤投入,促进东江、新丰江水质的净化 作用。按回土工程每吨50元计算,其每年回土效益可达400万元以上。在森林的保肥效益上,根据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中的氮、磷、钾的数量和每年能够提供的有机肥两方面计算。经综合分析,示范区土壤养分采用统一的综合指标,即含氮0.21%、含磷0.12%、含钾1.38%,经计算其保肥效能可分别折成尿素116.7吨、过磷酸钙163.7吨、氯化钾617.1吨,其商品价分别按2600元/吨、1200元/吨和2000/吨计算,工程保肥效益每年为173.4万元。在气候调节和环境改善方面效益也很显著。在森林区域,日间约80%的太阳辐射被林木的枝叶截阻,不能直接照射到林地上,而林冠接受的太阳能又因水分的蒸发和蒸腾作用消耗大部分,夜晚及各冬季,则由于林冠遮蔽,林中的热量不易很快散失。因此,在气温变化中,相对于无林地,森林呈现出昼低而夜高、冬暖而夏凉的特点。据测定,林内最低气候可提高0.4~7.6℃,最高气温可降低2.5℃。同时,森林中空气的细菌含量只相当于没有绿化地的1/40~1/50。繁茂的生态风景林可以为游人和居民提供高氧、低菌、高负离子、少尘埃的清新环境。在净化空气方面,森林繁茂的枝叶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并能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氟化氢、氨、氯、汞蒸汽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据测定,1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135~170千克二氧化硫;每天可吸收1吨二氧化碳,产生750克氧气。示范区每年可产生氧气365吨、固碳9377吨以上,每年产生碳汇930万元。在吸尘降噪方面,森林是“过滤器”,茂密的林木枝冠,对空气中携带的烟尘、粉尘、灰尘有巨大的拦截、过滤和吸附作用。林木的树叶面积要比林木占地面积大60~70倍,具有很强的吸滞尘埃功能。据测定,1公顷森林每年可吸附各种尘埃300~900吨。森林是“消声器”,密集的枝叶能减弱声波的传送能量,枝叶摆动可使声波减弱乃至消失,树叶表面的气孔和粗糙的绒毛,似多孔纤维吸音 板,能把噪音吸收掉。据测定,成片的森林可降低噪音26~34分贝。因此,此工程建设对于维护周边环境清洁恬静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提供森林游憩,保护动物多样性方面,森林是巨大的绿色宝库,是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界最重要、功能最完善的资源库、生物基因库。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表现在3个层次上,分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森林的遗传因子多样性。
2.2 社会效益
通过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将在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形成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多效益的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其辐射带动作用,将优化、美化整个周边环境。生态公益林迷人的色彩和绮丽的景观必将促进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本地区交通、城建、商业、外贸、金融、房地产、电信等行业相关的发展,因此,工程的实施将有利于保持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 经济效益
生态公益林示范区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型建设项目,其突出效益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潜在的经济效益。由于生态公益林是不能进行木材砍伐的,故以“木材储备效益”来衡量其潜在的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共有林分20608.5亩,按每年平均生长量0.25立方米/亩计算,每年可增加活立木蓄积5152立方米,按每立方米价值600元计,则本工程项目每年可获得“木材储备效益”300万元以上。
另外,示范区建设所形成的迷人森林色彩和绚丽的生态景观,通过生态旅游业发展带来强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将促进当地 旅游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小结
广东省九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的建设是对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与管理的补充与完善,示范区集保护、管理、建设、监测、科普、示范推广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示范区。通过示范区建设,可以提高生态公益林管护质量、提高生态公益林经营管理积极性、完善生态公益林管理机构。建设生态公益林示范区,研究森林调节气候、固碳释氧、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及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内容,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生态科普中心的宣传,让公众认识到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叶青, 徐杰其, 毛容武,等.武义县林场杉木中幼林抚育技术要点[J].华东森林经理.2011(03):23—25.[2]尤建林, 陈献志, 王宝党,等.中幼林抚育成效浅析.[J]江苏林业科技.2012(01):118—119.[3] 李淑华,杨继承,刘妍妍.森林抚育间伐研究综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1):30—31.作者简介:丘伟巧(1986-06),男,广东和平人,林业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工作。
第二篇:广东省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建设主要技术措施与对策分析
广东省连山林场生态公益林建设主要技术措施与对策分析
陈志
(广东省连山林场 513200)
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林业又是个弱质产业,一个建设需长周期而在破坏面前却是脆弱的一个产业;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建设好生态公益林,让自然环境越来越好,是林业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目标。作为广东省国有直属林场,我场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本文就生态公益林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给予详述,并就进一步建设好生态公益林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与对策。
1自然概况
广东省连山林场位于广东省西北部,地处连山县北部和连南县西部。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1°56′~112°12′,北纬24°33′~24°41′。林场地处南岭山脉南坡,四周群山连绵,山峦起伏,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全场最高山是北部芙蓉山,海拔1436m;南部大帝头顶1342m,东部高山1027m,西部黎头山1277m。全场以海拔高度来划分,可分为中山、低山和丘陵三种类型。
林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2008年,年均降雨量1698mm,主要集中在四月至七月。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8.8℃,最高气温37.6℃,最低气温-6℃。全年日照总时数1468小时,年日照率30%,平均相对湿度82%,平均年蒸发量1309mm。无霜期301天,霜期一般以当年12月至翌年2月为主,高山处有降雪和结冰现象。
林场土壤主要由花岗岩、页岩和沙岩发育而成的山地红壤和山地黄壤。土层深厚肥沃,一般在100cm以上,呈酸性或微酸性反应,PH值4.5~6.5。
林场山地植被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蕨类大芒型:主要有各种蕨类、大芒、鸭脚木、山白芷、蔓山秀竹、海金砂、牛耳枫、山苍子、玉叶金 花、三叶泡、掌叶榕、珍珠苦、白牛胆扇、猪婆膝、黄狗头等。第二是灌丛型:主要以鸭脚木、三叉虎、牛耳枫、猕猴桃、冬红草等。第三是草被型:主要以小芒、海金砂、茅草、地稔、狗脊、芒箕等。第四是芒箕、岗松型:主要以芒箕、岗松、映山红、桃金娘为主。生态公益林建设及主要措施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生态公益林的调整界定中,林场作为北江水源涵养林区,坚持按照有关标准,并结合我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示范辐射作用的特点,将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地划入生态公益林的范围。林场现有总面积9749.5公顷,其中林业用地9458.6公顷,生态公益林6031.7公顷,占总面积的63.8%。
2.2严抓建设关,确保质量。由于林场的树种以松、杉针叶纯林为主,生态公益林大多数为针叶林,小部分为残次林,其功能等级较差。为提高林场生态公益林的功能等级,根据不同林地特点实行不同的经营措施,划分为管护型、抚育型、改造型、补植型和造林型5类,并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抚育型林地,因大部分是中幼林,林场主要安排了部分资金进行了铲草、化学除草和卫生伐等抚育措施。对于需改造的残次林、疏林和针叶纯林,因地制宜地选用乡土速生阔叶树种(如荷木、酸枣、红锥、火力楠等)进行补植套种,以改造成功能等级高的针阔混交林。对于造林型林地,我场主要抓好珠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和北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做到高标准、高投入、规划管理。具体作法是:一在造林地清理上,每隔1.5米开设一条宽1.5米的垂直带,将带内的杂草灌等砍掉。二在整地方面,按株行距3×3米或2×3米进行打穴,穴规格为40×40×35厘米,明穴全换土,并施基肥。三在种植上,选用乡土树种进行育苗,造林树种以荷木、枫香为主,另与小叶樟、红锥、酸枣等进行科学配臵。四在幼林抚育上,采用人工劈草兼化学除草方式每年抚育两次,施肥一次,连续三年,直至成林。林场国债和自筹资金营造的生态林建设项目,已成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示范工程,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近几年,林场营造了近15000亩的针阔或阔叶混交的生态林,抚育生态林45000亩次,从而改变了原来单一针叶树种的局面,再过 一、二年,林场的生态林将有一半是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功能等级将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善。
2.3抓好树种结构调整,营造类似天然森林群落的阔叶复层林结构。现有的生态公益林大部分是在原人工林基础上形成的,普遍存在林分少、阔叶林少、复层林少、树种单
一、林相单
一、生态功能等级低、抗逆性差、景观效果欠佳等问题。科学调整树种结构,无论是低效生态林改造,还是阔叶混交林的营造,选择好生态公益林优良树种,并因地制宜进行有效配臵,都是现阶段建设高效生态公益林的关键之一。科学合理进行树种结构调整,第一要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所选树种要以生长稳定、长寿、生态效果好的乡土优良阔叶树种为主,并适当引种外来树种,对所引种树种应当了解其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分布范围、垂直分布与适生环境,在引种前进行科学试验,确保引种成功。第二要坚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与协调性原则。要避免结构简单的单优群落,运用多树种形成混交复层林,通过发挥一系列种间关系和树种间相互作用使生态系统趋于动态平衡。这就要求生态林建设中要选择多树种、多层次混交。可参考当地的天然生态群落结构,做好建设规划设计,包括种间关系的协调性、混交树种的速生性和生物学特性。最终确定好树种搭配、混交比例、混交方法、造林密度和相关经营措施等。第三,需结合具体需求提升其综合功能。如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地段适当选用抗大气污染树种如枫香、女贞、喜树、栾树、樟树、朴树、香椿等;在景观性要求较高的地方,选用观赏价值高的园林绿化树种如荷花玉兰、榄仁树、紫薇、大叶紫薇、红千层、海南莆桃、尖叶杜英、桂花等进行科学合理配臵。
2.4建立健全生态林档案,实现信息化动态管理。林场建立和完善了生态公益林的档案管理制度,按档案要求科学规范管好相关的档案;同时还利用电脑软件实现对其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测和管理。
2.5作好管护工作,确保工作成果
对于管护型的林地,林场以每150~300公顷按实际情况划分为基本管护责任区,配备人员设场管护,实行全封山的封育。并利用国债资金和自筹资 金进行了北江水源林等封育工程。一是抓防牛。由于林场的大部分生态公益林靠近城乡或处于国道、省道两旁,耕牛较多,容易践踏幼林和吞食幼苗。首先大力宣传,主要通过与村民宣传、沟通、设宣传牌等形式,宣传生态林的重要性和相关的法规,使农民自觉管好自己的耕牛。其次是在牛害比较严重的林地四周设臵围栏防止,配备专职护林员看管,防止耕牛进入。二是抓好火灾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山火和病虫害是森林的大敌,其预防工作极为重要。首先是对进入林地人员进行进山登记制度,并对进山人员进行防火警示和提醒。其次是在显眼处设臵防火标语和防火牌。并且安排护林员加强巡山检查,实时巡逻加强野外用火的管理。三是依法护林、保林。主要是加强了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力度,依靠《森林法》、《森林法实施细则》和相关的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装备,森林派出所的执法人员对在生态公益林内的盗伐林木、侵占林地、违法采石和采砂等犯罪行为加大执法力度,让犯罪分子不敢犯法、不能犯法。
2.6抓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
生物防火林带是主动、高效预防森林火灾的一种好举措。生物防火林带除能有效阻隔森林大火、减缓林火的蔓延外;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防止、减少森林病虫害;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建好绿色屏障,保护和美化环境;明确和稳定山林权属,减少、避免山林纠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一项以防火、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主的系统工程。林场的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系统已具雏形,初步奠定了“绿色防火”格局。
一在布局上,除在主山脊和重要行政区界上营造防火林带外,还在人为活动频繁的地段(如路边沿线、田边、林边、山边等)和火险大(如针叶纯林、幼林等)的地方主动设防,因害设防,合理布局。二在建设上,与造林绿化、迹地更新、森林经营等林业工程建设实行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将其纳入总体规划中。形成由一条条结构合理、密度均匀、网格化的防火林带闭合组成的系统化的绿色防火网络,真正实现主动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效能。三在树种选择上,除当家的荷木外,结合具体情况,做 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在山脚、路边、田边等地段营造耐火、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如青梅、杨梅、板栗、红花油茶、网脉山龙眼、火力楠等栽植或合理混栽,在交通便利的处如公路沿线、山脚边等建设经济价值高的林果带。此外,还选择一些可作防火又能美化绿化的树种如米老排、山杜英、山乌桕、红花油茶、台湾相思、香叶树等,形成防火与绿化美化有机统一的风景林带。还在山林权属界限处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明确权属界限,以避免或减少权属纠纷。四是科学统筹,提升其纸盒效益。将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与其他林业工程建设的统筹协调。与病虫害防治、防风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及造林绿化等林业工程相结合,做到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使生物防火林带真正做到功能多样化、与林业建设一体化。五在管理上,落实责任、分清类型(培育提高型、改建型、新建型)、分类管理,建立标准化示范带,实现电脑信息化的动态管理。几点建议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是建设好生态公益林的关键,其中重要的一点是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将对生态公益林重要性的认识提到一个应有的高度。特别是要将其建设摆到林场发展的首要位臵,要想尽办法,广开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将生态公益林建设好。
二要建立健全生态林管理制度,细化措施确保落实。第一要建立责任目标制和激励机制,落实奖罚制度,实行绩效管理制度。
三要协调好周边关系,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林场处于连山和吡邻的连南两个少数民族县内,由于属少数民族地区,要多与当地政府沟通,最大限度争取其支持,使林场的生态公益林外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四要在生态生态文明科普宣传上,要进一步加强。五要争取进行碳汇认证,采用资产化管理,实现其流通。
六要在生态林下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包括林下间种南方红豆杉、中药材等,也可考虑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等。
陈志/1965年生/男/广东连山人/广东省连山林场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工作(连山 513200)联系方式:***
第三篇:广东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
(1998年11月17日
省政府第48号令颁布)
第一条 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为人类生存、生活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森林。具体包括: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红树林、农田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内的森林和风景观赏林、休憩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工业环保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
第三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生态公益林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
第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
第六条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资金来源:
(一)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财政安排的林业资金中,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不少于30%。
(二)省每年安排治理东江、北江、韩江水土流失经费中,用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经费不少于25%。
(三)省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收入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
(四)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工程,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第七条 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省财政对省核定的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2.5元给予补偿,不足部分由市、县政府给予补偿。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编制生态公益林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
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条 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应当不少于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0%。各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生态公益林规划面积按所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确定为:山区县占25%以上,半山区、丘陵县占30%以上,平原县占40%以上。城镇城区内应当有30%以上布局合理的绿化造林用地。
第十条 生态公益林规划必须落实到地籍小班,实行小班经营。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其原来的权属不变,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区内的宜林荒山、沙滩、滩涂,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限期造林,沿海基干林带宜林地段应成带造林,不留缺口。
生态公益林规划区中现有的针叶纯林,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残林地,应进行补植,套种或改造。
生态公益林的郁闭度应逐步达0.7以上。
第十二条 生态公益林中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原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方,可在该区内划出15%以下的林地发展竹、茶、果、药等经济林。
第十三条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风景观赏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等的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封育管护工作,按每66.07—200公顷划定综合管理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并根据地形、地势,开设防火线或营造防火林带,加强防火、防病虫害工作。生态公益林区内火灾、病虫害发生面积不超过省定的标准。
第十五条 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区内伐木、放牧、狩猎、采脂、打树枝、铲草及地表植物、开矿、筑坟、建墓地、开垦、采石、挖砂和取土。
第十六条 在生态公益林区内开展旅游和其它经营活动,必须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地级以上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与生态公益林林地、林木所有者签订合同。改变林地用途的,须征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生态公益林面积超过500公顷或沿海防护林特殊保护林带长度超过10公里的乡(镇),没有设立林业工作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设专职人员负责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征用集体所有和占用国有生态公益林地的,必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林木更新改造或卫生间伐需要采伐的,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并实行专项限额管理和采伐许可证制度。
第二十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采伐沿海防护林特殊保护林带内的林木时,应保留临海面不少于200米宽的林带。
第二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林木更新采伐的年限:人工松林40年以上,木麻黄林20年以上,其它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50年以上。
复层林更新应实行择伐,不准皆伐,择伐后的植被覆盖度不低于70%。
生态公益林内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应于当年或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
第二十二条 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
【颁布单位】 广东省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 19981117 【实施日期】 19990101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和效益补偿办法》已经1998年10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九届1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 布,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生态公益林,是指为人类生存、生活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优良生态环境为目的的森林。具体包括: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红树林、农田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内的森林和风景观赏林、休憩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工业环保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
第三条 在我省行政区域内从事与生态公益林有关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科学、经营、严格管护的方针。
第五条 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和检查监督。第六条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保护和管理资金来源:
(一)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财政安排的林业资金中,用于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不少于30%。
(二)省每年安排治理东江、北江、韩江水土流失经费中,用于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经费不少于25%。
(三)省每年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收入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东江流域水源涵养林建设。
(四)东江、西江、北江、韩江等生态公益林建设重点工程,列入省级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第七条 禁止采伐生态公益林。政府对生态公益林经营者的经济损失给予补偿。省财政对省核定的生态公益林按每年每亩2.5元给予补偿,不足部分由市、县政府给予补偿。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生态公益林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生态公益林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相协调。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由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经批准的生态公益林体系建设规划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 门备案。
第九条 全省生态公益林面积应当不少于林业用地总面积的30%。各县(含县级市、区,下同)生态公益林规划面积按所占林业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确定为:山区县占25%以上,半山区、丘陵县占30%以上,平原县占40%以上。城镇城区内应当有30%以上布局合理的绿化造林用地。
第十条 生态公益林规划必须落实到地籍小班,实行小班经营。划定的生态公益林,其原来的权属不变,受法律保护。
第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区内的宜林荒山、沙滩、滩涂,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划限期造林,沿海基干林带宜林地段应成带造林,不留缺口。生态公益林规划区内现有的针叶纯林,郁闭度在0.3以下的疏残林地,应进行补植、套种或更新改造。生态公益林的郁闭度应逐步达0.7以上。
第十二条 生态公益林中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区,原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地方,可在该区内划出15%以下的林地发展竹、茶、果、药等经济林。
第十三条 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风景观赏林、国防林、母树林、科研林等的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四条 县级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生态公益林的封育管护工作,按每66.7 ̄200公顷划定综合管理责任区,落实管护人员。并根据地形、地势,开设防火线或营造防火林带,加强防火、防病虫害工作。生态公益林区内火灾、病虫害发生面积不超过省定的标准。
第十五条 禁止在生态公益林区内伐木、放牧、狩猎、采脂、打树枝、铲草及地表植物、开矿、筑坟、建墓地、开垦、采石、挖砂和取土。
第十六条 在生态公益林区内开展旅游和其它经营活动,必须经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地级以上市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与生态公益林林地、林木所有者签订合同。改变林地用途的,须征得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依照有关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七条 生态公益林面积超过500公顷或沿海防护林特殊保护林带长度超过10公里的乡(镇),没有设立林业工作站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设专职人员负责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征用集体所有和占用国有生态公益林地的,必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审核同意,并依法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第十九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林木更新改造或卫生间伐需要采伐的,须经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单位批准,并实行专项限额管理和采伐许可证制度。
第二十条 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需要采伐沿海防护林特殊保护林带内的林木时,应保留临海面不少于200米宽的林带。
第二十一条 生态公益林林木更新采伐的年限:人工松林40年以上,木麻黄林20年以上,其它阔叶林及针阔叶混交林50年以上。复层林更新应实行择伐,不准皆伐,择伐后的植被覆盖度不低于70%。生态公益林内的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应于当年或次年内完成更新造林。第二十二条 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雷多荣
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既关系到当前的发展,又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又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大新县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着手,积极探索县域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新路子。
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是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落脚点在于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涉及各个层面的不同主体,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必须形成新思路、选准有效载体、采取有效措施。从大新县的实践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是一个有效载体,示范区在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城镇体系、消费体系、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等等方面进行探索,有利于把自身拥有的良好生态环境优势保护好、发展好、利用好,真正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提升县域发展竞争力。
效应:实现发展生态产业和改善生态环境“双赢”
生态能源建设进一步增强,喀斯特地貌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扩大。通过加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生态能源快速发展,再生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全县累计建设沼气池53081座,占农户总数的74.9%。同时,通过实施
生态林业建设工程,极大地推进生态林业发展。2010年全县森林面积达258.6万亩,森林覆盖率(含灌木林)61.5%,比200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石山绿化率达97%。生态林业建设使生物的生存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喀斯特地貌区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得到遏制,森林植被尤其是水源林得以保护,减少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呈现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气象。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综合收入跃上新台阶。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和以“保护第一、保护优先”的原则,严格做好各景区规划保护工作,努力打造“纯天然、纯生态”旅游景区,以生态旅游特色吸引游客。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达1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7.36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5.85%、33.21%,再创历史新高。
生态脆弱和被破坏地区的恢复重建有新进展,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大新县严格保护和开发利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县城饮用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国家功能区要求。
启示:提高重视程度是前提,资金投入是保障,科技应用是支撑
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求地方政府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视程度。大新县把“生态立县”列入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来抓,将创建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把“生态立县”作为永不谢幕的工程,做到换届不换生态建设任务,换届不换生态建设重担;形成党委、政府统一
领导,人大、政协全力支持,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良性工作机制。
加大资金投入。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另一方面在明确投入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这方面,大新县采取上级补贴一点、财政出一点、企业投入一点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几年来,大新县共投入生态文明示范区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资金达1亿多元。重点把资金投到农村生态建设上,扶持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督促企业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履行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责任。
依靠科技支撑。生态环境建设涉及节能减排、节约水资源、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实行资源循环利用、绿色消费、强化污染物减排和治理等等方面。而做好这些工作必须依靠科技力量。大新县在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正是以科技为强力支撑。工业方面,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逐步淘汰资源能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技术和工艺,大力开发资源能源消耗低、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和工艺。农业方面,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并建成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生态农业品牌。科技的应用,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大大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
(作者系中共大新县委书记)
来源:人民网-《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