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基督徒到寺庙的问题
题目:一姐妹参加一旅游团,参观一古庙,回来告诉妈妈,妈妈很生气,说她犯了罪,要跪下祷告认罪,你觉得她妈妈这样做对吗?
引言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对于基督徒在旅游时,能不能参观景点中的寺庙道观等场所的看法。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依据圣经原则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寺庙场所的一些共同特点,从宗教方面:1.供奉该宗教崇拜的神明塑像,2.是举行该宗教活动的场所,3.建筑带有明显的该宗教的符号特征;从游览方面:1.处于旅游景点之中,2.具有一定的观赏性,3.蕴涵某些历史文化和艺术特色。根据以上特点来看,对基督徒能否参观这类地方,就要从宗教和游览这两方面加以考量,并从圣经的教导中来寻求答案。
一、从宗教角度考量
圣经出埃及记二十章十诫中明确教导我们;上帝是独一真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偶像。(参出20:3-5)。以色列民正是离弃上帝去拜那些外邦人的偶像,违背了上帝的律法,遭到上帝严厉的管教。无论是旧约还是新约,都教导上帝的子民,不要跪拜偶像,要远离或逃避这些与偶像有关之事。使徒约翰也说过:“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约一5:21)。因为只有这样,上帝的子民才会尽可能地不被那些“异教之风”影响,而违背上帝的旨意,落入魔鬼的试探引诱。但这里要明白一件事,就是这些雕刻的塑像本身算不了什么,要警惕的是塑像背后的邪灵,牠会透过这些雕像来诱惑人们。
在有信心之基督徒看来,寺庙里的偶像不过是金属、土石或木头的雕刻而已,不信上帝的人看它就是“神”。
如此看来,若你自己有信心,去参观这些寺庙的时候,所看到的是一些塑像和建筑,对你的信仰没有任何影响;若你的信心软弱,如果你在参观这些寺庙的时候,看那些偶像为“神”,心里就会疑惑害怕,特别是刚巧遇到该寺庙正在进行宗教仪式活动(这种遇上的可能性很大),你可能就会落入不安的试探之中。没有信心而行一件事,本身就是罪,再加上你害怕恐惧,那么,你就给邪灵留下攻击你的破口,邪灵可能就会制造一系列的恐吓给你、攻击你,所以信心弱小的肢体应该避免去寺庙等地方。
另外,为了其他肢体信心弱小的缘故,自以为信心大的人,不要讥笑那些同行中信心软弱的人,或者强拉他们前往参观,你前往参观很可能使信心软弱的人跌倒。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告诉我们:“只是你们要谨慎,恐怕你们这自由竟成了那软弱人的绊脚石。”(林前8:9)
二、从游览角度考量
旅游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非常普遍的活动。一些基督徒自己个人去、或和家人一起去、或和同工同事朋友一起去,无论是自由行还是随旅游团的形式,都是为了去观赏异地的秀丽风光、领略风土人情、了解民俗文化、学习历史背景等,有时还会去当地的教堂参访和交流。作为基督徒,我认为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欣赏这些景物、建筑和文化,可以开拓我们的眼界、提升自己的素养、激发爱国爱教的热情、增进同行团员之间的情感,在享受上帝所创造的美好世界的时候,也
一同感谢为我们赐下丰盛恩典的上帝。
在一些景区游览的时候,会遇到安排参观一些寺庙(特别是随旅游团,行程由他们安排),基督徒应从游览的角度去参观这些寺庙,用艺术的眼光从这些建筑、雕像和碑刻中了解一些文化,提高自己的见识。但千万不可参与他们的宗教活动(包括烧香、跪拜、抽签、占卦、算命、祈梦、开光、游神等),并且前往参观前自己要祷告,求神给你信心保守你免遭试探。也可以随自己所领受的,向导游说明自己信仰习惯,不随旅游团其他成员去参观这些寺庙,而选择在约定的地点等待。无论你去或不去,都要明白自己选择的动机,也许是自己的信心,也许是为了其他弟兄姐妹的缘故,都要从爱的角度出发,作出选择,圣经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林前10:31)。若对到寺庙参观有疑义的基督徒,在可以选择旅游线路的情况下,就不要选择那些景区中有很多寺庙的,或需要参观寺庙的旅游线路,以避开不必要的麻烦。
三、其他方面注意事项
除以上两个方面考量外,还要避免落入两个极端:一方面不要成为僵化的律法主义。有一种基督徒认为去寺庙参观,看了偶像就是犯了罪,非要认罪不可。对一些去寺庙参观的基督徒(也可能是初信者,对信仰的认识还不够),不要一味地责备(就像那位姐妹的妈妈做法一样),而是引导他明白这方面的圣经原则,使他有正确的抉择。我们知道法利赛人是律法主义的代表,他们根本不是通过属灵的角度去判断事可做不可做,而是僵化死守。所以,如果我们没有与上帝很好 的沟通,没有建立亲密的关系,就不明白圣经原则,而会教条化处理问题。另一方面不要成为宗教的狂热主义。有一种基督徒认为,我是基督徒我什么都不怕,自以为信心很大,凭己意盲目而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不考虑造成的不良后果。可能这些人在参观时候会对其他宗教有偏激的言行,引起不必要的冲突而造成不好影响。这样容易成为宗教狂热主义,也是不可取的。我们要记住圣经教导:“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无论何人,不要求自己的益处,乃要求别人的益处”(林前10:23-24)。结语
总之,我们在这件事上,不要草率决定和处理,而是要遵照神的心意而行,谨慎选择与对待。我们选择去或不去的出发点和动机很重要,求上帝保守我们每个做祂儿女的心。愿天父上帝祝福明白祂旨意并去遵行的每个儿女。
第二篇:寺庙审计问题的讨论
寺庙审计问题的讨论
案例引入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被实名举报之事被闹得沸沸扬扬。请结合该事件,谈谈你对我国寺院审计的看法。一. 寺庙审计的难点
(1)大量现金交易,及现金坐支
除个别行政拨款外,寺庙收入都是现金,参见餐饮企业。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其一,发生收入的过程中往往是没有簿记的(也就是“没人做账”),大额捐赠可能香客还会在功德簿上写一笔,小额布施不会有任何书面记录,寺庙也不会派人在每个殿里顶着每个功德箱记录每个访客捐了几块几毛。另外由于免税(门票和捐赠都免),税务申报表也不用填,没有第三方证据。确认收入的唯一方式是现金盘点(类似于存货的实地盘存制来记收入),只有“实”没有“帐”,做不到“帐实匹配”。内控少一环,错漏和舞弊风险大。
此外,无论是主观上不愿或客观上不能(比如离着银行网点太远),寺庙基本做不到每日缴存现金收入,而开销每天都要有,必然发生现金坐支。有可能出现收支相抵净额入账的错误,即使收支两条线记录,由于坐支导致没有银行流水记录可查,收支金额完全没有凭据,无法审计。(更不可能通过发送客户询证函的方式获取证据)。如果现金坐支形成资产(建筑,工程,装修),价值也难以确认。
(2)土地权属
理论上,宗教用地可以申请确权(国有土地使用权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大量宗教场所的用地权属不清、缺乏权属证明,用地合法性存疑(尤其农村地区)。这两年好像在推宗教用地土地确权工作,各地进度可能不一,比较复杂。由权属不明可能引发出持续经营疑问和或有负债。(3)税务问题
宗教场所自身的收入是免税的,包括门票、香火捐赠、其他一些经营所得(卖纪念品、卖斋饭等)(虽然按法条来说有一些前提限制,但勉强来说也可以认为约等于完全免税)。而僧人个人所得不免税。这里有个问题,即僧人与寺庙之间的关系。之前有过一个案例,法院判决认为僧人与寺庙之间不构成劳动关系。那么也就是说,寺庙支付给僧人的报酬(不管是什么名目),不能以工资薪金所得征税。那么应当以劳务报酬所得还是偶然所得征税?好像没有明确说法。从实质来看,把寺庙视作非营利组织,其支付给僧人的报酬是其业务活动成本,视为劳务报酬更合理一些。则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寺庙应承担20%扣缴义务,如未扣缴是否承担法律责任?也有争议。
第三篇:从理解到自由
从理解到自由
让我来贴一篇文章,摘自《爱和自由》。希望能够帮助琪琪妈妈!
从理解到自由
——摘自孙瑞雪著《爱和自由》
人们普遍同意,应该尽量给孩子一些爱,让他充分享受到这些爱,这对他一生都是有影响。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事情总是这样,原则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容易,生活的事情、具体的事情做起来就不容易。甚至应该说我们平时给孩子的时间都不多。因为我们很忙,时间总是不够,各种事情都排在孩子前面。没有跟孩子在一起,没有跟孩子在一起读书、交流,没有跟孩子一起工作、去欣赏孩子需要欣赏的东西,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感受。当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又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理解孩子。
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母鸡,是很弱小的动物了,在无论怎样强大的敌害面前,它都能用自己的翅膀保卫着自己的小鸡;一只老虎是很凶猛的野兽了,但他跟小老虎玩耍的时候,能够达到极大的耐心。这种爱孩子,是每个母亲都能做到的。而且这一点上父母都能做得很好。但在孩子真正有了独立意识,需要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状态时,父母却难以做到“爱”了。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当孩子一旦独立的时候,父母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这么不听话。”实际是孩子要成长!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
我们大多数人都面临这样的处境,前几天保健院的大夫来给我们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孩子做体检。孩子们都很“自由”,就是说按蒙特梭利方法规定,除了不得粗暴地干涉别人,不得打骂别人,拿教具必须归位,不得打扰别人这几点之外,其他一概自由。让儿童在自由自在中经验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这是让孩子独立,独立的做出选择。当时所有的孩子都围到那儿,一会儿摸摸大夫的衣服(我们有一个课叫触摸课,就是分辨布料的粗细),一会儿摸摸那些医用器具。虽然他不会破坏,但他会用手很轻的摸。因为这套东西和这种活动孩子没有见过,尤其是做实验,这个工作很吸引孩子。其中有一个糊得很脏的小孩,他的手已经被针刺过,取了一点血化验,他站在那儿一个小时。我看了一下表,整整一个小时,手就那样举着,一动也不动站在那儿。他才两岁过一点。当时那些大夫说:“你们学校太乱了,怎么能这个样子呢?”说应该像其他幼儿园一样,孩子们(苦着脸)排着长队,做完一个孩子再进来一个,进化验室,检查完一个就回教室一个。他们必须特别安静。而我们的孩子,满大厅跑着,而老师在后面追着,有的刚抽了血哭着,一部分围看着。我却对大夫的不耐烦感到惊讶。我说:“你作为一个大夫,就应该了解儿童的心理。应该给儿童大量的时间,让他们适应你们的工作,而且让他们自由的观察并同你们交流,在观察了解的过程中解除恐惧。”
这确实是一个让孩子学习的极好机会。这就让我想起我们学校有个家长,她说原来在其他幼儿园的时候,她的小孩回家后,把买给她的一长溜的小娃娃从大到小排在床上。那个小孩说:“不许说话,赶快睡觉!要不睡觉我就要管你们了。”她妈妈说这个小孩把娃娃当木偶在表现她的老师的所作所为,其他场合的情况就更糟。因为我们大人也希望儿童像木偶一样,我们很顺利很快的就把这些孩子处理完了。
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也有人反过来说,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但意思是不一样的。大
人什么样,孩子就表现得什么样。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我们潜在能力的机会,我们就根深蒂固的形成自由是有害的,儿童需要成人管教的意识心态。
我们习惯上很难容忍让孩子自由,尤其在说孩子“吵得很”时,你要是真正爱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们玩耍,在那儿“做验血”时,非常可爱,你根本不觉得他吵。有的孩子不做,不检查,他就离得远远的,坚决拒绝。要给他做思想工作,这个过程非常缓慢,要让儿童有安全感才能让他做,要不然对孩子就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尤其是肝功化验,要在脖子上取血。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把孩子硬按到桌子上,这个过程同杀动物的残酷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方式对一个无知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恐惧了。所以我们要很耐心的给孩子讲解这些,让孩子观察,没有其他办法。
遗憾的是很多大人没有这样的耐性。我们越来发现,在生活中,不管是大夫,还是老师,都很难容忍让孩子自由、快乐的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成人嫌麻烦,很简单,一个像木偶一样的孩子对成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成人愿意做什么事很快就能完成。可是一个在自由中的孩子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工作、精力和时间。成人大多不愿把时间放在孩子身上,挣钱重要,看电视重要……这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在人的一生中,拿出六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我们能肯定的是我们就在这种工作中一分一秒的成长,孩子也在这种生活中一分一秒的成长。只有付出心血,让成长一分一秒的积攒起来,才可能造就出一个非常成功的孩子。
成人的错误具有惊人的普遍性,我今天来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真正是“老得掉牙的故事”。在公园的拐弯处,有一个妈妈正在给一个两岁多的孩子买饼子。这个孩子就抓着饼子死不放,妈妈也抓着饼不放说:“你吃不了这么多,这样会浪费的。”可这个孩子就是抓着饼不放,说:“我能行,我能行。”但他妈妈就不给他。我站在那儿看着他们的争执,看来一时还无法解决,我才骑上车走了。为什么这是个老掉牙的故事呢?这个母亲以为孩子很贪心,一个饼子他吃不完,却要整块的。
在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好多孩子身上发现了这种情况:孩子要一个整块,不要半块。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开会讨论,当老师把每个班的情况都说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地追求完美”的审美观。他的审美要求远远超过成人,比如说厕所里有水锈,便池里有黄色的水锈,孩子就不上那个厕所。
当成人不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却哭着坚持时,甚至每天都在重复类似的情况时,我们难道不能问个为什么吗?为什么?难道是太贪心、浪费。不!不要用这种消极的想法想孩子。当你不知如何办时,给孩子自由难道不是个好办法吗?是的,尤其在儿童小的时候,正好是他的审美观念形成和建构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这个(建立审美的)条件和机会。
就是说宁可让他“浪费一点”也不能破坏孩子的这种完美的追求。因为这个时候节俭的观念还不能在他心灵中形成,但是审美的观念正是孩子发展的关口,一定要帮他建立起来。儿童在小的时候哭是绝对有理由的,而且他的那种感觉、感想是很奇妙的,很美好的。心理学家认为,在儿童期间,一个是建立儿童完整的人格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另一点就是培养儿童的审美观。审美观建立的好坏,是决定孩子从小到大是否能远离丑恶和犯罪的关键,也就是说审
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道德观。
这些事情从根本上讲就是儿童发展中的自由有些时候孩子要发展什么我们知道,那是经过客观的谨慎的研究才知道的,它需要儿童发展的很多专业的背景知识,需要我们对孩子的深深的爱。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几乎是一无所知,了解儿童真的很难,有个孩子蹲在一个树坑里,那树刚好容下他蜷伏,他就蜷卧在里面,背上背着一只兔子,坑口盖上一块纸板,里面的空间因为太小而使他一动不能动,可他就在里面趴半个小时外面还有个“小护卫”。然后他们急不可耐的轮换着,你说奇怪不奇怪!他们在发展什么呢?我们不知道,但孩子们喜欢这个游戏。
只要给儿童自由。有了自由儿童就摆脱了我们狭隘的界限。有了自由儿童就去自动施行我们想不到也不理解的“神奇”的发展方式。
蒙特梭利说,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
我在我的儿子身上也发现了这种“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有一次我给了他一个大的豆沙饼,然后我说:“让妈妈吃一口吗?”他说:“可以”我就用手掰了一块,他把饼子扔掉,躺倒就哭。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当时特别奇怪,他答应给我了,为什么还这样?我说:“你不要哭你不要哭,妈妈再给你换一个。”我就给他换了一个。他立刻站了起来,说:“妈妈,这次吃。”我就在他那个饼子边上慢慢的咬了一口。他笑了,说:“这次对了。”然后他用手在饼子边缘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这次是咬的,不是掰的。掰意味着破坏了一个整体和完整,咬一口却不算破坏。
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很平庸,也不会很野蛮,更不会很庸俗。他的整个人生基础和结构就建立起来了。所以要作一个蒙特梭利老师,要作一个好的家长就要特别尊重孩子。
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想测验一下他的儿子的智力状态。他在两把椅子上面放了两个垫子,然后拿了一个东西藏在其中一个垫子底下。他把孩子请进来说:“你给爸爸说说,东西藏在哪个垫子底下?”孩子就径直走到那个没有藏东西的椅子前,掀起垫子说:“咦,没有呀?”他爸爸说“噢,那就请你再出去吧。”孩子出去后他就把这个东西又藏到另一个垫子下面,又把孩子请进来。孩子进来后就径直走到这边没有藏东西的垫子前,掀起来,说:“噢,没有呀?”他爸爸说;“简直不可理喻,怎么这样呢?”蒙特梭利笑着说:“你根本不了解儿童,孩子现在是想让父亲有成功感。”这是在跟父亲玩一种游戏,是为了满足父亲的一种需求,他认为他只要发现不了,爸爸就会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是他不知道爸爸在测试他的智力。所以蒙特梭利说:“我们成人根本没有办法了解儿童的真实心理状态。”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很大的,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广阔。只要我们潜心地去爱儿童,只要付出爱,儿童都会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
有一天,自由和爱就会在漫长的童年时代过去后,成为一个人身上最美、最崇高、最具人格魅力的品质。
第四篇:基督徒应怎样面对婚姻与家庭问题
基督徒应怎样面对婚姻与家庭问题
婚姻是神为全人类设立的一种最美好的男女关系,在遵照神的旨意建立起来的家庭里,必定充满了神的荣耀。婚姻是神亲自设立的家庭制度,它是人类的基本制度,然而对于基督徒来说,婚姻的内涵还不止于此,它还象征了基督和教会的联合关系。(弗5:23—24,32)
神所设立的婚姻制度是在罪进入世界以前,虽然撒旦要抹煞婚姻的神圣,然而圣经明确的教训我们,婚姻是神所设立的,是一种男女之间最为神圣最为尊贵的关系。人人都当敬重它(来13:4)。既然在圣经的教训中把婚姻关系置于极其尊贵的地位上,基督徒就应当保守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以免辱没了它的庄严本质。
神的旨意是人人都该结婚,因为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神的旨意是要夫妻二人彼此帮助,成为对方的益处。不过这个原则也有例外,主耶稣在马太福音十九章十二节有说明。例如有的人为了天国的缘故而过独居的生活,任何男女都有享受婚姻的权力,但是有些人可能为了基督和福音的缘故而放弃了这个权力,当神选召某人过独身生活时往往会赐给他一些特别的恩典,所以这些人也无须为着自己所付出的牺牲而有所夸的。
基督徒是最应该了解婚姻与家庭真谛的一群人,因为上帝是婚姻与家庭的创造者与设立者。创世纪清楚的告诉我们上帝是怎样给人类的始祖建立婚姻与家庭的。
当上帝进行祂的创造工作的时候,每一天都有一句相同的话就是神看着是好的!唯独神造人以后看见那人独居神说不好,神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那么神所设立的婚姻家庭制度是怎样的呢?
一、神所设立婚姻的秩序是什么?
1、一男一女:上帝为亚当造配偶是取下一条肋骨造的,亚当有多条肋骨,上帝只取了一条表示神所设立的婚姻是一男一女的。因此基督教反对同性恋。最近几年在世界的范围里面经常听到美国有几个州,还有欧洲的几个国家立法,同性恋合法,给同性恋有合法的婚姻登记,这是不符合圣经的教导,也违背了神起初设立婚姻的秩序,是基督徒所不能接受的。
2、一夫一妻:基督教反对一夫多妻制,因为上帝为亚当制造了一个妻子,婚姻是相互委身的,委身就是丈夫要对妻子一心一意、忠心不二,妻子对丈夫也是如此。有人说旧约圣经中一些伟人也是一夫多妻的,今天是否也可以呢?基督徒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神的启示是渐进式的,所以圣经一贯的教导都是丈夫要忠于妻子,妻子要忠于丈夫,主耶稣来到世上不是废掉律法,乃是要成全律法。基督教所影响的国家,不仅废除了奴隶制度,也废除了一夫多妻制。给妇女更多的人权和尊重。
3、一生一世: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是一生一世的。基督教反对离婚,新约圣经提供了三种解除婚约的理由。第一是因为配偶遭遇意外离开世界,婚姻关系自动解除。第二是因为配偶有淫乱的缘故而离婚。第三是因为夫妻双方有一方是信主的,另一方激烈的反对配偶信主,婚姻关系不能再继续维持下去才可以解除婚约的。耶稣在和法利赛人讨论离婚事件时,曾经严厉的指出:但从起初创造的时候,神造人是造男造女,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既然如此夫妻就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因此基督徒对婚姻要非常认真和慎重的。我们国家最近的二三十年来离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离婚成了一种时髦的行为,以前大家见了面都是说:“吃饭了没有?”现在打招呼都说:“你离了没有”社会的不良风气和道德的行为也影响着基督徒。耶稣说你们是光是盐,基督徒要过圣洁的生活,在婚姻上荣耀神,为主做那美好的见证。
二、神所设立婚姻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1、为祂所创造的人预备了相爱的伴侣,让他们彼此帮助,彼此辅助(创2:18)
2、繁衍生息使生命得以延续,由于婚姻,丈夫和妻子可以藉着生养儿女与神分享创造的奇妙。(创1:28)
3、防止淫乱,免除欲火的试探(林前7:
2、9)圣经对基督徒婚姻基本要求是必须“在主里面”林前7:39,在主里面不仅意味着要选重生得救的信徒作为配偶,更要选择讨主喜悦的人,在婚姻的事上必须首先承认基督的主权,仓促的结婚是不可取的,闪婚的危害性是有目共睹的。婚姻是一种约的关系,是在神和人的面前立约,其有效期至少是到夫妻中有一方离世之时为止。在此期间二人不可分离。(罗7:2-4)
三、在家庭方面丈夫妻子、父母儿女各自的责任是什么?
1、丈夫对妻子的责任
在家庭中丈夫是基督的预表者,妻子是教会的预表者,不是教会先顺服基督,在圣经中给我们看到是基督先爱了教会,爱到一个地步为教会舍己。教会回应基督的爱而顺服基督。作为基督的预表者丈夫也要效法基督的行为,去爱自己的妻子。不可苦待她,(弗5:25西3:19)按着情理与妻子同住(彼前3:7)看妻子与自己为一体(创2;23)对妻子要忠诚(玛2:14-15)并安慰自己的妻子(撒上1:8)
2、妻子对丈夫的责任 做妻子的要爱自己的丈夫(多2:4)敬重丈夫(弗5:
23、33)忠于丈夫(林前7:3-5/10)顺服丈夫(弗5:
22、多2:5)
3、父母对儿女的责任
做父母的要爱儿女(多2:4)引导儿女到主面前(参太19:13-14)照主的教训养育儿女(参箴22:6弗6:4)为儿女积蓄养生之物看顾儿女(林后12:14提前5:8)管教儿女(参箴13:24来12:7)不惹儿女的气(参弗6:4西3:21)
4、儿女对父母的责任
圣经教导做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的训诲和指教(箴1:8-9)要孝敬父母(出20:12)敬重父母(来12:9)顺服父母(弗6:1)报答父母的亲恩(参提前5:4)
这是在家庭中父母儿女丈夫妻子各自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履行自己的职责,都有自己要担负的担子,有一天我们都要站在神面前为我们的一生向他交账。在神面前我们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就意味着丈夫有责任确保自己履行了做丈夫的职责以后也要告诉和帮助妻子及儿女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我们都有责任彼此服侍(加6:2)
我们必须彼此服侍,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履行他们的责任,但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履行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批评其他家庭成员的过失,用专家的眼光去评审妻子或丈夫的失败。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里,每个成员都会盯着别人的错误和过失。然而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人人都会注意尽自己的责任并帮助家庭其他成员完成他们的职责。这样做不是提倡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为了杜绝自以为是的挑剔态度。因为圣经神的话就像一面镜子,照亮一切黑暗丑陋的思想言语行为。但我们不是拿神的话去照别人而是照自己。按着上帝给个人的话语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起初神创造家庭是为了祝福人类,然而现今世上家庭的状况实在不佳。基督徒的家庭可以成为世人的典范,让人们知道神所设立的这种家庭体制何其美好。基督徒家庭中的爱与忠诚,夫妻对彼此的忠贞,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顺服,以及家庭中洋溢的喜乐、平安和得胜,这一切都奇妙的彰显了耶稣基督的荣耀和大能,也让人看见基督徒的生命洋溢在现实生活中。
基督徒要把自己的家建造成为一个基督化的家庭,建立家庭祭坛,家庭敬拜,成为一个耶稣居住并掌管的家庭为耶稣基督作见证(书24:15)
平原县基督教会
孙义文
第五篇:如何理解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
如何理解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
学科的名称是学科的内容和学科本质的反映。由于对某一学科本质认识的不同,在学科名称上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加上历史沿革,约定俗成等因素的影响,使看似简单的学科名称问题变得复杂化了。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中的解释为“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包括了对第一语言不是汉语的国外华人进行的汉语教学,广泛使用十多年时间。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发展,以及近三十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价值日益凸显。为了因应对外汉语教学发展的新形势,国家成立了由多个部委共同参与的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领导全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尤其是2007 年成立了孔子学院总部以来,海外希望建立孔子学院的教育机构趋之若鹜。截至2009 年10 月,全球已建立282 所孔子学院和241 个孔子课堂,共计523所,分布在87 个国家(地区)。此外,国家汉办还组织海外中小学校长夏令营,进行教师培训,派遣志愿者去海外任教,组织编写教材,研究教学法,举办汉语桥比赛,设立汉语桥基金,设立孔子学院奖学金,开发新的汉语考试,开展网络教学等等。伴随着孔子学院的遍地开花,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增加,据有关部门透露,目前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注册学生人数已经有22 万人。此时,同时涵盖对来华留学生进行的汉语教学和在海外进行的汉语文化教学两方面的“汉语国际教育”显然更为贴切了。
陈璐曾在《从汉语国际推广到国际汉语教育——21世纪国际汉语教育研究述评》一文中指出,“国际汉语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将汉语放置在国际环境中,因此国际汉语教育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势必都离不开这个大背景。”借助汉语国际推广作为中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变化:即汉语国际推广是对外汉语教学多年来在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基础上得到的硕果。汉语国际教育则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国际汉语推广的深入发展,对于汉语教学的再认识。
从对外汉语到汉语国际教育,看似只是简单的学科名称变更,但实质却暗含着中国文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华丽转身。“引进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固然可以让来华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国的巨大变化,体验中国文化的伟大魅力,让他们在汉语环境中成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就目前还是就长远来说,来华学汉语的人数永远是少数,海外汉语教学必将成为传扬中国文化的主战场。汉语的国际化程度主要取决于海外汉语教学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海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国际视野,兼顾海内外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走出去”可以让更多的人接触汉语和中国文化,让希望学习汉语又无法到中国来的人就近学习。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这是一种非常大的改变。如果将对外汉语看做是固本强基,那么起基于国际视野的跨学科、跨区域的汉语国际教育则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资源建设,更好地研究和解决海内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好地适应、支撑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的持续发展,推进汉语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增强全球视野下的学科意识,扩大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合作的力度和水平,以图共建、共享、共荣国际汉语教育学科而设立的。应该说,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
语言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要想让汉语真正走向世界,我们必须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敞开胸怀,团结高效,努力工作,为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汉语之桥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