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冒名结婚之法律救济
冒名结婚之法律救济
发布时间:2011-05-24 10:55:57 【我要纠错】
【字号 大 默认 小】【打印】【关闭】
[案情]
2007年10月22日,原告瞿栋与一名自称姓名为“黄小姣”的女子到被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民政局下设的婚姻登记处进行结婚登记。两人均各自提供了身份证及户口簿,并在婚姻登记处提供的结婚登记告知单、申请结婚登记声明书及结婚登记审查处理表中签下了姓名并按下了手印。被告于同日向两人颁发了苏通州结字010705670号结婚证。
因领证女子与原告共同生活不足半月即离家出走至今未归,原告瞿栋于2008年11月以“黄小姣”为被告,向广西壮族自治区鹿寨县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该法院查明原告起诉时提供的结婚证、身份证上的“黄小姣”不是同一人,又不能查到原告所诉的被告真实情况,遂于2008年12月18日作出了(2008)鹿民初
(一)字第891号民事裁定书,驳回了原告瞿栋的起诉,现该裁定书已生效。
2009年3月,公安机关证实真实黄小姣的照片与领证女子使用的身份证上的照片不是同一人。2009年6月8日,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称,2007年10月22日,一自称姓名为“黄小姣”的女子与原告在被告处进行了结婚登记并领取了苏通州结字010705670号结婚证。该女子系冒用黄小姣身份证件骗领结婚证,行为违反了《婚姻登记条例》的相关规定,故请求法院依法确认该结婚证无效。被告辩称,其为原告与领证女子办理结婚登记符合法律规定,已履行相应的审查义务,不存在过错。原告要求确认其婚姻登记行为无效没有依据,请求法院依法裁判。
[审判]
一审法院审理认为,相关法律规定申请婚姻登记的当事人必须提供真实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婚姻登记机关负有审查及询问有关情况的义务。婚姻登记机关所负的审查义务应当是正常的审慎义务。本案被告在为原告瞿栋及领证女子办理结婚登记时,已根据《婚姻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履行了相应的审查义务,故被告在结婚登记过程中不存在过错。冒名结婚女子出具虚假证件,冒用黄小姣的身份信息,以欺骗的手段与原告领取结婚证,违反了结婚必须完全自愿的原则性规定。被告在受欺骗的情况下颁发的结婚证应确认无效。遂判决:被告于2007年10月22日向原告瞿栋及自称“黄小姣”的女子颁发的苏通州结字010705670号《结婚证》无效。
判决后,原、被告未提起上诉。
[评析]
本案在审理过程中,产生不同意见。
一是撤销说。此观点认为,虽然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民政部《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第46条规定“除受胁迫结婚之外,以任何理由请求登记婚姻无效或撤销婚姻的,婚姻登记机关不予受理”,根据此条规定,民政部门只受理因胁迫婚姻而申请撤销婚姻登记的申请,因其他虚假登记而领取的结婚证,民政部门无权予以撤销。但是,对当事人在婚姻登记过程中弄虚作假骗取婚姻登记的情形,尤其是被他人冒名登记结婚的情形,不能排除申请人通过行政诉讼途径由法院来审查民政部门发证之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本案原告因行政机关颁证之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1条的规定,可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的规定,行政机关滥用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故本案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结婚登记。
二是无效说。此观点认为,本案虽然从形式要件及程序要件来看,民政部门进行了必要的形式审查,颁证程序也不存在违法情形;但因“黄小姣”冒用他人姓名,故民政部门系因受瞿栋与“黄小姣”的欺骗而作出了具体行政行为,该行政行为显然具有重大、明显的瑕疵,不符合《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该行政行为属于无效行政行为的情形,应当确认为无效。
三是有效说。此观点认为,程序上的瑕疵不影响婚姻的实质效力。本案双方当事人虽有冒名结婚的情形存在,但双方当事人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不存在《婚姻法》第10条规定的婚姻无效情形,也不存在可撤销情形,因此,双方当事人的婚姻应当有效,双方当事人如要解除婚姻关系只有通过民事诉讼途径解决。
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
一、结婚登记的瑕疵不影响婚姻的效力
冒名结婚常见于冒名者本人未达法定婚龄结婚或诈骗婚姻之中,是指非以本人真实姓名与他人结婚,而冒充他人之身份申请结婚,在婚姻登记机关签字申请结婚并领取结婚证的,是冒名者本人,被冒名者或知情,或不知情。冒名结婚,实质上是登记结婚时姓名错误,而姓名错误,有可能是笔误,也有可能是故意弄虚作假,但实际产生婚姻关系的仍是申请结婚并领取结婚证之当事人,即姓名有错但产生婚姻关系的人并没有搞错,属于结婚登记的程序性瑕疵之一。对被冒名者而言,其既未申请结婚,亦未亲自到婚姻登记处领取结婚证,故冒名结婚之婚姻效力只在冒名者及与之结婚者之间有效,其法律效力只及于该两人,对被冒名者不发生法律效力。也就是说本案之结婚证仅在“黄小姣”与瞿栋之间发生法律效力,而对真实的黄小姣而言,不产生法律效力,其与瞿栋之间不产生法定婚姻关系或事实婚姻关系。
民政部办公厅于2002年8月6日印发的《关于撤销黄清江与叶芳结婚登记问题的答复》(民办函[2002]129号)中,就安徽省民政厅请示的关于婚姻当事人一方办理结婚登记时提供的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及婚姻状况证明均系伪照,另一方因此要求婚姻登记机关撤销登记,应如何处理的问题中指出:“婚姻登记机关对当事人提供的证件、材料不具备真实性审查的条件和能力,《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弄虚作假、骗取婚姻登记的’是指当事人不符合结婚登记的实质性要件,通过弄虚作假而骗取的登记。因此,对黄清江要求登记机关撤销婚姻登记的请求不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已函复我部(法研[2002]81号),当事人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从民政部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复中,也可以看出结婚登记的程序性瑕疵不影响婚姻的效力,双方当事人如要解除婚姻关系,仍应提起离婚诉讼。
二、撤销说或无效说将会使冒名婚姻关系处于无序状态
撤销说认为,婚姻登记机关在颁发结婚证时审查不严,属于滥用职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该观点虽然从行政诉讼角度而言,存在一定的法理基础。但是,新的《婚姻登记条例》已明确民政部门只受理因胁迫婚姻而申请撤销婚姻登记的申请,因其他虚假登记而领取的结婚证,民政部门无权予以撤销。对民政部门自身都无权撤销的具体行政行为,人民法院是否可以判决撤销?如可以撤销,那么对被冒名者以行政相对人的身份提起撤销之诉,人民法院判决撤销结婚证的话,实际上撤销了冒名者与配偶之间的婚姻关系。如冒名者与配偶之间对婚姻关系并无异议,那么撤销结婚证之判决实质上侵犯了他们的权益,使他们之间的婚姻效力处于无效状态。
那么对被冒名者而言,是否影响其申请结婚?由于被冒名者未申请结婚,亦未亲自领取结婚证,故该结婚证对其不发生法律效力。民政部门完全可以根据结婚证上的照片,认定冒名结婚之事实,不应对被冒名者申请结婚设置法律障碍。
无效说认为,民政部门系因受冒名者的欺骗而作出了具体行政行为,该行政行为显然具有重大、明显的瑕疵,不符合《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和其他相关规定,该行政行为属于无效行政行为的情形,应当确认为无效。该观点虽然从行政诉讼法角度而言,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宣告颁发的结婚证无效,实际上宣告了当事人之间婚姻无效,因为我国目前只认可法定婚姻。由于无效的行为是自始无效,那么他们之间的婚姻自始即无效。而婚姻无效,《婚姻法》仅规定了四种情形,故如因结婚证存在瑕疵而宣告无效,导致婚姻无效,则有违《婚姻法》之规定。另外,如被冒名者提起宣告结婚证无效之诉,法院据此宣告无效,亦使冒名者与配偶之婚姻效力处于无效状态。
宣告结婚证无效也带来重婚无法追究的问题。如有配偶之人故意冒名与他人结婚,而按无效说,冒名结婚登记是无效的,则无须经法院宣告,自始是无效的行为。由于结婚证无效,则无法追究冒名者重婚之刑事责任,其无论冒名结婚多少次,理论上来讲都不构成重婚。
三、冒名结婚民事救济之可行性
认定冒名结婚有效,那么双方之间的婚姻关系可以通过协议离婚或民事诉讼解决。如协议离婚,民政部门可根据结婚证上的照片确定真实婚姻当事人,或对其申请结婚时的笔迹、手印进行鉴定,以确定冒名者的真实身份。在确定真实身份后,为其办理协议离婚手续,颁发离婚证,以解除双方之间的婚姻关系。
如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则可以冒名者的真实身份提起离婚诉讼。但是对冒名者失踪且不知其真实身份的案件,该如何处理?撤销说或无效说认为,冒名者身份不明,对此类案件,民事诉讼无法确立真实被告,不符合民事诉讼受理的条件,如不能通过行政诉讼处理,当事人就失去法律救济途径,无法解除其婚姻关系,这也是撤销说或无效说坚持行政处理的主要理由。
笔者认为,对下落不明的冒名结婚者,并非属于《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无明确的被告。《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有明确的被告”即可受理,而冒名结婚者应当是明确的,有照片、签字、手印等证据在婚姻登记机关备案,即事实上能够确定有其人,仅是其姓名、出生、住址不详。因此,对冒名结婚者之配偶提起诉讼的,完全可以公告送达应诉通知书等诉讼文书。程序上,被告姓名仍以被冒名结婚者之姓名,并加以双引号,法院在公告、判决书中注明被告冒名结婚之事实即可。必要时,参照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拒不提供真实姓名,而在判决书中张贴照片的方法,在审理冒名者下落不明的离婚案件时,在公告及判决书中,附贴冒名者本人之照片。公告期满后,依法缺席判决是否准许原告离婚。
作者:金永南 出处:《法律适用》2010年第2期
第二篇:论家庭暴力及其法律救济
论家庭暴力及其法律救济
【摘要】:家庭暴力作为人类文明的大敌,通常又被喻为“家庭的癌症”。因为暴力行为一经产生,便会导致人身伤亡、肢体残疾、精神失常、家庭离散等后果。据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实施情况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在2.7亿中国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暴力而解体。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而其中又以妇女的受害程度最为严重当今世界、消除家庭暴力已经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将反对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列为全球十二个关切领域之一,作为观察改善妇女人权状况的一个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各国政府的重视。1999年11月3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的11月25日定为“国际消除对妇女暴力日”,并确定11月25日到12月10日为消除性别暴力16日行动。我国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应当在消除家庭暴力方面迈出大步,促进全社会都来建立文明、各睦平等的社会主义家庭,使我国真正成为男女平等的国家。
【关键词】:家庭暴力受害妇女法律救济
一、家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家庭暴力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社会公害,作为一种落后、野蛮的社会痼疾,是困扰全球实现男女平等和妇女人权的最大障碍。家庭暴力的存在,不仅给家庭及其成员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的因素,因此,对家庭暴力的分析研究势在必行。我国现行的法律虽已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但由于法律的干预力度不够,家庭暴力的法律尚不完善,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难以获得充分的法律救济。关于家庭暴力的概念问题关于家庭暴力的概念,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学者们认识不一,如英国学者认为:“家庭暴力是指男性伴侣为了支配和控制女性,在他们关系存续期间或终止之后对女性所施行的暴力和虐待行为(不论这种行为是肉体的、性的、心理的、感情的、语言上的或经济上的等)。”从英国学者观点看出:“家庭”不仅指有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的生活共同体,而且还包括同居关系及婚姻关系终止后出现的暴力行为。行为方式不仅有直观性还有非直观性的。可见,家庭暴力是许多不同行为所体现的一种共同性,这些行为的共同目的都是施暴者为了实现对受害人的控制。
所谓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内出现的以武力侵犯他人人身或对其进行精神折磨的强暴行为。家庭暴力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中,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肉体伤害、精神折磨和性虐待的违法犯罪行为。狭义的家庭暴力,主要指丈夫对妻子进行肉体伤害、精神折磨和性虐待的违法犯罪行为。人们对家庭暴力的概念,一般都是从狭义上来理解和使用的。
据世界银行调查显示,20世纪全世界有25%至50%的妇女都曾受到丈夫或男友的虐待。在美国,根据联邦调查局报告,每15秒就有一名妇女遭到其丈夫、男友或伙伴的殴打。据英国政府内政部的统计资料,英国每4名妇女中就有一名遭受家庭暴力的伤害,每一个星期就有两名妇女在家庭暴力中丧生,家庭暴力占英国犯罪总数的25%,中国的家庭暴力问题日益凸现。据1990年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在21个省进行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调查显示,有0.9%女性经常遭受丈夫的殴打,8.2%的妻子有时遭受丈夫的殴打,20.1%的妻子偶尔遭受丈夫的殴打。
1995年国务院《中国妇女的状况白皮书》公布:全国2.67亿个家庭,离婚率1.54%,约40万个,其中1/4因于家庭暴力。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中国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但是社会学家认为,实际数字要高得多(《中国妇女报》2000年12月10日)。在我省家庭暴力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立脚点。从我省各级妇联接待的来信来访和司法部门受理的案件来看,近年来,我省家庭暴力案件呈上升趋势。占整个婚姻家庭案件的20%左右,受害者主要是妇女,占92%。在家庭暴力案件中80%以上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并且施暴者的手段极其残忍。
长期以来,家庭暴力由于发生在家庭内部而被社会所忽视,但事实上因家庭暴力导致的离婚、人身伤害等事件屡有发生,甚至诱发一些恶性案件。据了解,仅在2000年,我省各级人民法院受理的8179起离婚案件中,涉及家庭暴力或者以家庭暴力为由提起离婚诉讼的约占20%,当年受理的2674起刑事案件中,与家庭暴力有关的案件也占了一定比例。这些数字反映出的仅仅是相对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还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统计,可见,家庭暴力象一个幽灵游荡在我们周围,由此引发的刑事案件已成为整个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
二、家庭暴力的危害性
家庭暴力往往产生严重的后果,危害性也很大,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严重地损害了妇女的人格尊严和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一个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丈夫,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个别男性仪仗自己是体力上的强者,对妻子破口就骂,动手即打,他们就是以动物世界弱肉强食原则对待体力上弱于他们的妻子,多少妇女就在他们的暴力下渗遭残害的!因此,在家庭暴力中直接受害的,也是受害最深的要算是妇女。
(二)影响和破坏婚姻家庭,尤其是不利于子女的成长。男女地位不平等,夫妻生活不协调、丈夫经常打妻子,必然会影响夫妻感情,一旦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时,就会导致家庭破裂。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产生恐惧、焦虑和厌世心理,他们感到自卑、孤寂,变得情绪低落,不相信任何人,会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有些孩子因忍受不了父母整天的吵闹、打架而离家出走,流落街头巷尾,有些还走上犯罪道路。
(三)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家庭暴力导致妻子伤残或死亡,这本身就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如果不予以重视,不予及时有效的加以遏制和处理,受害者又不知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在长期遭受暴力扭曲的心态下,一旦失去平衡,就会“自行摆脱地狱般的生活”铤而走险,采取杀夫的报复手段,酿成恶性事件。据调查,女性中近1/10的人犯罪与家庭暴力有关,给社会带来恶劣的后果,极大地危害了安定团结的局面。
三、家庭暴力的原因
要遏制家庭暴力事件就必须查清其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治理。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而且很复杂,但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思想残余是产生家庭暴力的思想根源。中国封建社会有几千年的历史,封建的思想意识根深蒂固,如男尊女卑、夫权统治等流毒很广很深,尤其在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更为突出。做丈夫的总是将打老婆视为天经地义的事。而有些妇女在封建思想影响下,也将自己完全依附于丈夫,失去了独立人格,一旦被丈夫殴打,只好自认倒霉,这样,就为丈夫的施暴行为创造了条件。
(二)法制观念淡薄,对家庭暴力惩处的力度不够是家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人们法制观念不强,与家庭暴力的形成和蔓延有很密切的关系。丈夫认为打妻子不犯法,一般群众也认为两口子打架是家庭私事,说什么“夫妻没有隔夜仇,床头打架床尾和”,往往被人忽视;邻里朋友对此弈处而淡之,或劝导几句了事;有关单位或组织解决此类问题抱着表面上息事宁人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认为“清官难断家务事”,处理问题缺乏公正和力度,其结果,家庭暴力不仅得不到遏制,反而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对受害人可能更加凶残。我国法律在打击和控制家庭暴力方面还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丈夫打妻子只是纳入虐待罪的范畴。并且这类案子属自诉案件,不告不理,只有造成重伤、死亡的,司法机关才主动追究。也就是说,家庭暴力不达到触犯刑法的程度,就不会有司法介入;即便是达到了刑事惩罚的程度,妻子慑于“丈夫”的淫威不敢告发,司法机关决不会多管“闲事”。而实践中往往是家庭暴力案件告到基层司法部门多被认为是“家务事不好管”,劝一劝就算了,施暴者不会受到任何制约和制裁,受害人多数得不到有效的司法保护,反而招致丈夫变本加厉的报复,迫使受害女性忍气吞场,在丈夫的拳脚下苦熬,致使施暴者更加有持无恐。
(三)喜新厌旧和婚外两性关系的发生是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受“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影响的人。尤其那些先富起来的人,腰缠万贯后,就滋生了“饱暖思淫欲”的思想,在外面拈花惹草、搞小蜜、包二奶,为了踢掉原配偶,人为地制造矛盾,采用殴打、捆绑、折磨、虐待等手段逼使原配偶同意离婚或原配偶无法忍受时主动提出离异,当然,也有因妻子有了外遇后,致使丈夫用武力殴打导致暴力的。总之,哪里有喜新厌旧或第三者,哪里就会有暴力,这是当前家庭暴力中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此外,夫妻间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不一致及经济上的冲突等等也是引发家庭暴力的原因。
除以上原因外,导致家庭暴力现象发生的还有:
1、男性因性别所具有的较强攻击性,在家庭暴力问题上总是扮演着施暴者。
2、性格乖戾、性情精暴者
易实施家庭暴力。这类人脾气暴躁,自控能力弱,遇到意见分歧或本人的要求没有被接受,习惯于用拳头解决问题,在社会上如此,在家庭里也如此。不论大事小事,往往采用暴力手段压制他人的不同意见。
3、受教育水平低下者较之受过较高教育的人,在家庭内部更容易使用暴力手段实现本人的意志。
4、经济条件差、生活困难的人,较之社会生活成功者更多地采取暴力手段解决家庭内部纷争。
5、家庭关系失和者更易将使用暴力作为发泄心中不满的手段,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其他家庭成员。
四、法律救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从立法现状看,我国目前尚未制定一部专门的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的单项立法,关于制止家庭暴力,有许多法律、法规可以适用。例如,我国宪法第4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1997年修订通过的刑法第260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投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对于家庭暴力的制裁,主要是套用《刑法》的故意杀人、伤害和虐待罪等条款,但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199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在人身权利一章对妇女人身权作了专门具体的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与男子平等的人身权;妇女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犯;禁止用迷信、暴力手段残害妇女。”2001年,我国《婚姻法》修正案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爱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法律多为原则性、禁止性的规定,存在立法分散、原则性强,具体可操作性差的缺陷。
从一些妇女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安全来看,真正达到《刑法》调整范围的轻伤和重伤或致死程度的暴力犯罪案件不太多。而大多数妇女遭受丈夫殴打、虐待,但未达到规定的轻伤、重伤程度的妇女,虽有伤情鉴定机关的验伤证明,但告到法院后也往往不被受理,或不好受理。有的即使达到轻伤程度,但是根据我国《刑法诉讼法》的规定,对家庭成员之间的轻伤害案件有“告诉”才处理的规定,即只有在被害人控告加害人并要求对加害人进行处罚的时候,司法机关才能对加害人给予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理原则与《刑法》类似,这就导致大多数的家庭暴力案件因达不到《刑法》和《治安处罚条例》规定的最低受害标准而得不到制裁。而且很多受到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往往希望维持家庭,因而不愿让对方受到处罚,这是司法实践中国家司法机关及妇女维权组织面临的难题之一。
五、完善立法的可行性及具体设想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暴力不仅给受害者本人的肉体和精神造成极大伤害,而且会影响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实施家庭暴力的行为人得不到应有的制裁,造成不良社会效果,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伤害、杀人等罪案在家庭内发生,毁灭了一个甚至多个家庭,增添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暴力”绝不是简单的“家务事”。对家庭暴力进行制裁是法律应有的职能,执法机关应积极干预家庭暴力事件。
而且这在国外许多国家均有先例,国外44个国家和地区对家庭暴力都有明确的法律处罚条例,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都有反对家庭暴力的立法,加拿大把家庭暴力案件列为公诉案件,并在实践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也应尽快制定出针对家庭暴力的法律条文,使制裁施暴者、保护受害者有法可依。
目前,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地区出台了对家庭暴力的预防和打击的可操作的规定。各地出台的这些法律,将分散于不同规章中的适用条款加以汇总,并细则化、具体化,操作性增强,这样更能保护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为全国性的反家庭暴力立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妇女权益受到家庭暴力侵害的法律干预应包括立法、执法和监督三个部分,立法是对妇女权益受到家庭暴力侵害进行保护的前提、基础和首要环节,其内容至少应包括对家庭暴力含义的界定,受到家庭暴力伤害的受害人伤残程度的认定步骤及方法,执法主体的确定,各执法主体的职责分工,各执法主体行使职责时的具体步骤,责任主体及法律责任,受害人的权利、义务,监督机构及职责等等。在立法具体规范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粗略的意见:
1、暴力事件的执法主体应是公安机关。
2、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劝阻、制止或向有关部门控告和举报家庭暴力行为的权利和义务。
3、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居民(村民)委员会、妇联等群众组织在家庭暴力事件处理过程中起配合执法机关的作用,应积极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并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对一般的家庭暴力纠纷及时调解,化解矛盾,预防更严重行为的发生,并存档备案,以备日后作为证据使用。
4、对正在发生的家庭暴力侵害事件,公安机关应在接到控告或举报后,对家庭暴力事件在第一时间接处警,形成有关笔录,对存在家庭暴力的家庭存档备案,并对受害妇女的伤痕进行拍照,以备日后在法庭上作为证据使用,事后应要求受害者到伤情检测中心进行鉴定,并对施暴者现场拘留。对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家庭暴力行为,应当视情节轻重对施暴者依法给予治安处罚。对触犯《刑法》的家庭暴力行为,应当依法立案查处。
5、人民检察院对由公安机关报捕或移送审查起诉的家庭暴力案件,应当依法审查,对符合逮捕或起诉条件的,应当依法批准逮捕或者提起公诉。
6、人民法院对人民检察院起诉的家庭暴力案件或被害人起诉的家庭暴力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对因犯罪行为造成物质损害的被害人提起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应一并依法判决;对因遭受家庭暴力侵害儿起诉的离婚案件,依法判决或者调解离婚的,在夫妻共同财产分割中依法维护被害人的利益。
7、有法定义务制止和处理家庭暴力行为而不予以制止和处理,导致矛盾激化,造成严重后果的直接责任人,应当依法追究其责任。
执法和监督主体要严格依照法律的有关规定执行,否则,无论多么完善的立法也将是一纸空文,对妇女权益保护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完善的援助受侵害妇女,打击施暴者立法和执法系统使反对和制裁家庭暴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必将在全国范围内有力地推动家庭暴力行为的制止与制裁。但是家庭暴力有其深刻的经济、历史、社会、思想根源,有着受害范围广、危害程度深、隐蔽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消除家庭暴力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仅仅依靠一部立法就能彻底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发生,需要个国家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资料
1993年3月29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7年1月14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199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2001年4月28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2002年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民商审判与参考第2卷;
1998年8月曾宪义主编《中国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法律出版社出版;
1990年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出版。
第三篇:论家庭暴力及其法律救济
论家庭暴力及其法律救济
摘 要:家庭暴力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在各国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家庭暴力不仅是直接对其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的伤害和威胁,而且还会破坏家庭的稳定与安宁,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是相背道而驰的。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提高了公民的维权意识,让公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进而远离家庭暴力,在遇到家庭暴力问题时会采用合法积极的手段进行救济,做好事前的预防,从而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的法律体系,保护公民的权利,实现好人民的利益,让我国社会更加和谐。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家庭暴力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详细分析了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家庭暴力法律救济的困境,最后提出了家庭暴力法律救济制度实践与完善对策。
关键词: 家庭暴力;成因;法律救济
目 录
一、引言................................................................................................................1
二、家庭暴力相关概述........................................................................................1
三、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的现状及分析........................................................2
(一)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的现状........................................................2
(二)我家庭暴力法律救济存在的不足....................................................4
1、防治家庭暴力的立法不尽完善......................................................4
2、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执行消极..................................................4
3、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不完善......................................................5
4、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形成..............................................5
四、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的思考....................................................................6
(一)专门家庭暴力立法的构想................................................................6
(二)加强家庭暴力基层干预....................................................................6
(三)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的杜会综合治理体系....................................7
1、家庭暴力的预防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家庭暴力社会防御体系的构建....................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建立有效的反家庭暴力执法监督机制............................................9 结 论..................................................................................................................10 参考文献..............................................................................................................1
1一、引言
家庭暴力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全球化的社会现象和突出问题,莎士比亚曾借哈姆雷特的口说过一句流传百年的话:“女人,你的名字叫弱者”。几百年过去了,这句话一直是许多家庭暴力中受害女性命运的写照,而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关注。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家庭暴力的普遍存在性和严重危害性不断触动着社会的神经,家庭暴力问题逐渐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家庭暴力现象存在于历史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世界各国对这一社会现象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注。关注家庭暴力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象征。近年来,我国家庭暴力问题比较突出。据全国妇联信访部门的统计和调查表明,我国不少家庭存在家庭暴力问题。突破家庭暴力概念将有助于与国际接轨,有助于稳定家庭关系,研究家庭暴力的特征将有助于合理界定家庭暴力,为家庭暴力受害人提供保护和救济。分析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及造成的危害有利于社会从源头上予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为各部门的工作做好基础性的分析。
二、家庭暴力相关概述
我国学界对家庭暴力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做出区分。广义的家庭暴力是指通过强制力造成的家庭成员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并产生一定损害后果的行为。“它以行为主体和对象的不同分为:夫妻暴力、父母子女之间的暴力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狭义的家庭暴力特指夫妻暴力,指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一方以暴力或者胁迫、侮辱等手段,侵害夫妻他方的人身权利,造成一定损害后果的行为。对此,本文认为,应该采用广义的含义,这样比较合理,也符合人民关注此问题的初衷。
家庭暴力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这样就使得家庭暴力的概念无法直接界定,必须区分好各种类型的家庭暴力。家庭暴力不仅单纯的指身体上的伤害,如殴打、性暴力,还包括精神上的恐吓等困扰,可以是肉体的、语言的、情感的、经济上的控制等暴力。反观国外的关于家庭暴力的案件,肢体冲突不能涵盖所有家庭暴力中的伤害行为,因为肢体上的暴力与其他形式的暴力存在很多差别,这里既有能是直接的暴力,也可能是间接的暴力。
家庭暴力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受害者因为家庭暴力受到损伤,施暴者在心理和精神方面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施暴者的行为会疏离自己的配偶及孩子,这样会
让家庭成员对其有一种怨恨心理,因此也就有可能失去妻子和孩子,从而导致家庭关系破裂。施暴者精神压力到达一定顶点时也会寻求另外的方式以解脱这种压力,进而也会形成别的犯罪。这对于施暴者来讲是一种变相的惩罚,但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和谐和社会的构建。家庭暴力影响了自家的和谐稳定,对家人和孩子身心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另一方面也会让周围的人对施暴者有不好的看法,进而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的现状及分析
(一)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的现状
1、立法现状
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的包括《民法通则》、《刑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保障家庭成员人身权利的法律体系。如我国宪法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我国《民法通则》除了再次表达宪法的核心观念外,主要从承担民事责任方面规定对包括家庭成员在内的公民的人身权利侵犯的制裁和补救措施。而1997年10月1日施行的新《刑法》中关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罪名里,也对虐待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构成要件及刑事处罚作了规定,以更好的保护家庭成员的人身权利免受侵犯。此外,除了实体法,在诉讼程序上也有具体规定,如《刑事诉讼法》中涉及证据的调查和收集、暴力所造成的身体伤害的标准和验证、自诉与公诉、和解与撤诉,《民事诉讼法》中的民事赔偿部分也都有具体规定。当然在《婚姻家庭法》中对家庭成员的人身权益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其明确: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违反本法者,得分情况,依法予以行政处分或法律制裁。同时我国1992年1月1日施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年修订)、1992年年月1日施行的《妇女权益保障法》(2008年修订)、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分别以专门法的形式规定了针对这三类群体的特殊保护,从保护的重要性,保护的内容,违反的惩罚措施等方面明确了法律的态度。
在地方立法方面,我国许多省市区近十年来结合当地实际制定了有关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条例,尤其是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如早在1996年初长沙市政府就制定了《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若干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反家庭暴力的地方性法规。
2、法院、检察院的司法现状
我国现阶段己经初步建立了因家庭暴力犯罪的司法保障制度。人民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其职责表现在对于家庭暴力案件(包括民事和刑事轻罪)依法判决,保护家庭成员内部的弱势群体的利益,特别是对那些严重虐待、伤害妇女、逼婚、强奸等犯罪分子进行了有力的打击。可以看出法院对家庭暴力案件的公正审判,是对受害者实施救济的最终和最有力的方式。在我国许多地方法院都开创了预防和惩治家暴的新举措,一方面,设立专门的法庭或鉴定小组,如“湖北省襄樊市从1997年开始,在市中级法院民二庭设立合议庭,专门审理涉及婚姻家庭问题的案件,尝试与妇联等社会团体联手合作审理此类案件的新途径。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医门诊开设了‘家庭暴力伤害专项鉴定’,为受害人建立家庭暴力伤害专项档案记录”,通过提供鉴定结论的方式使施暴的犯罪分子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依法维护了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携手法律援助中心,在不同程度上,为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家庭成员提供法律咨询,或者协助其进行法律诉讼。另一方面在审判过程中,首先,我国某些地方法院己经借鉴“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在许多以暴制暴的家庭暴力案件中,考虑到受虐妇女特殊的心理状态,量刑时对她们从轻、减轻处罚。这是因为不堪忍受家庭成员的虐待和暴力伤害而奋起由受害者变成施暴者,从而犯罪的事件不断出现,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这些犯了杀人罪或伤害罪的妇女得到社会甚至司法人员的同情,如果她们还是被判最重的刑罚,这未免有失公正,于是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便开始借鉴“受虐妇女综合症”这一理论对遭受家庭暴力的杀夫妇女从轻处罚。其次,如果是因为家庭暴力而提起的离婚诉讼,在财产分割时,应该注重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在子女抚养时,也着重考虑受害人一方对子女的抚养。
3、警察干预的现状
警察干预家庭暴力的职责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婚姻法》、《刑法》以及《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赋予公安机关干预家庭暴力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第43条和45条,第43条规定:“„„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者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残害家庭成员,受害者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可以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行政处罚。第45条规定:“对重婚的,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者虐待、遗弃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者可以依据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自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查,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可以看出公安机关在家暴案件中的职责主要包括法制宣传、人身安全救助、证据收集、行政处罚、立案调查等方面。在这里我国有两个省市的典型警察干预家
庭暴力模式:一个是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零家庭暴力社区”的综合治理模式,该模式是由政府牵头带领,公安机关是其中防御家庭暴力的重要一环。该模式从七个方面对长沙市公安机关就家暴的受理、立案、查处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为公安机关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依据。将防治家庭暴力工作落实到公安机关的基层单位,如派出所,能及时对我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暴力案件进行干预和防护。同时可以借助上述立法层面介绍过的“110”出警制,快速及时处置家庭暴力事件。从而运用法律武器对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严肃处理。第二个是“青岛市公安局的‘两级防范、三级干预’干预模式,即通过舆论防范、重点登记防范,家庭走访式干预、发卡的形式干预和依法处理干预。”32这一模式的干预流程是将事前预防、事中介入、回访服务三点统一起来。事前预防是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宣传无暴力家庭的意识,对家庭进行分层次管理,事中介入是通过对施暴者处理教育,对受害人予以救助的方式来干预的,回访服务是一种延伸的保护,以防止家庭暴力再次发生。
(二)我家庭暴力法律救济存在的不足
1、防治家庭暴力的立法不尽完善
我国现行对家庭成员人身权利的立法相对分散,且大多数是从宏观上规定的,原则性强而操作性差,有的甚至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没有关于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门立法,在各地方政府,虽然也有很多省份制定了防治家庭暴力的条例或者做出了相关决议,但这些条例或者决议的内容总体上看还是不够具体,不能从根本上为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等负有法律义务的机关单位提供具有操作性的依据和指引。即使“宪法、婚姻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家庭暴力行为都有禁止性规定,但缺乏明确的性质认定和制裁条款”,如我国刑法典中并未规定家庭暴力一罪,这就对于情节恶劣,严重造成受暴者身心伤害的家庭暴力行为缺乏有力的公权力保障。同时民法通则或者婚姻法中也没有单独规定因家庭暴力而产生的民事赔偿责任,民法通则中套用对人身权利的侵犯这种形式来进行规制,婚姻法中也只是把家庭暴力作为离婚时的损害赔偿要件,至于在继续维持婚姻关系的前提下追究民事赔偿责任则无从依据。其次,在程序法规制层面,在家庭暴力案件处理过程中专门的程序和证据规则并未明确,这样常常导致被害人通过司法途径寻求救济时遇到阻碍而被拒之门外或者加重了被害人的举证负担,造成案件事实难以认定等。
2、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执行消极
在有些地区尤其是一些农村偏远地区,公安机关的基层部门消极处理。一方面,我国警察长期受家庭暴力是家务事的影响,从观念上不够重视,造成了对家庭暴力存在相当大的容忍度。另一方面,我国内地一些民警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接警时消极拖延、轻视,导致暴力升级。如“2010年发生的北京女子董珊珊被丈夫家庭暴力虐待致死,案发前曾八次报警,而警方却以其丈夫住所不固定,双方未提出离婚为由不予受理”。这种出警不及时取证、未全面展开侦查、推卸责任,又不告知相关救济信息。处置后一味寻求调解,批评教育,干预乏力等,有时会对受害人形成“二次伤害”。
3、家庭暴力法律救济体系不完善
首先,由于我国没有防治家庭暴力的专门立法,司法机关无充分明确的审判依据,缺乏可操作性。其次,因家庭暴力案件发生地点的隐私性、封闭性特征,导致家庭暴力案件取证难、认定难、立案难。再次,家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但是真正意义上进入司法程序的确实不多,所以导致了我国法院审判家庭暴力案件的数量和经验不足,社会各界对此的理解和认知也不够充分,支持也不具有实质性,从某种程度制约了法官对家庭暴力案件的有效干预。最后,家庭暴力案件的受害人可能基于家丑不可外扬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可能畏惧施暴者的后续报复,而不愿诉诸于法律,通过法律程序进行救济,或者即使纳入司法程序了,也不够配合,态度反复,意志不坚等,这也造成了法院追究家庭暴力案件的加害人责任的困难。并且,在实践中,法院对家庭暴力的采信需要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即虽有证据证明家庭暴力是存在的,“还要证明对自己的这种暴力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偶尔发生的,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链”,这些都是完善法律救济体系有待思考的。
4、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任何权力的行使都需要监督,这是一种制约也是一种平衡,如果我们只是明确了各机关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应该履行的职责,而没有规定惩处机制,那么就很难有效的落实到实践当中去,比如执法机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导致了受害当事人难以得到充分的保护。并且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不良的示范效应,从而造成家庭暴力干预的执法缺位。目前现实生活中警察遇到此类案件应当出警而不出警,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人民法院应当受理而以证据不足不予受理等,使得受害人投诉无门,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救济,这些都是有关部门执法监督力度不够的表现。
四、我国家庭暴力法律救济的思考
(一)专门家庭暴力立法的构想
从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现状和世界反家庭暴力的潮流来看,制定一部适用于全国的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法规就显得十分必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或者参考我国的台湾地区的一些立法内容。既可以对情节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追究刑事责任,同时也可以对那些尚且不构成家庭暴力犯罪但又的的确确给受害人造成身心伤害的行为进行惩罚。立法时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现实需要,从实际出发,在总结我国现有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域外经验。学界现在对反家庭暴力立法的建议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就像很多专家学者呼吁的那样制定专门的家庭暴力防治法,包括在刑事方面明确规定家庭暴力的相关条款,定性为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在程序方面对家庭暴力的伤害等级的确立及对案件证据的证明力、证明标准的专门规定等。英美两国在反家庭暴力运动早期就己经涉及到对轻伤以下伤害行为的民事制裁和赔偿,这方面我国也可以借鉴。而很多人认为:民事方面的救济除了判决离婚外,就等于把物质上所得从一个口袋放到另一个口袋。这是由于我国的法定财产制为共同财产制,但如果“在发生家庭暴力的法定情形时,法院经过当事人申请,应该宣告实行分别财产制”,则可以解决。笔者认为制定一部专门家庭暴力防治法势在必行。同时“在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家暴事件最为喧嚣之际,全国妇联公开宣布,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己经纳入全国人大今年首批的立法立项论证试点项目”,“这让我们看到反家庭暴力立法的曙光。
(二)加强家庭暴力基层干预
我们知道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由于地域现实和法制观念淡薄,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受害者更加不易得到方便的、及时的、专业的法律支持,致使她们只能继续忍受暴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即使家庭暴力发展到相对严重的程度,一般也只是妇联、村委会出面解决“家庭纠纷”,而得不到其他部门如派出所)的支持和帮助,从而放纵了施暴者,案件最终往往得不到妥善解决。所以公安机关的基层派出机构对家庭暴力干预不到位使得家庭暴力防治与救济在农村及偏远地区愈加困难。因此,针对农村发生家庭暴力的社会特点,我们可以创建适合中国农村的反家庭暴力模式。
第一,针对农村受害者对家庭暴力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问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民众喜乐见闻的活动形式来提高他们的家暴预防意识和救济意识”。在广大农村及偏远地区,民众收集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和广播,可以采取在广播上增设该类访谈救助节目的方式,也可以在地方电视台请专家剖析典型案例的方式进行家暴救济的法制宣传。或者是给每家每户分发家暴救助小卡片,这样一旦家庭成员施暴时,受害者可以第一时间自救。
第二,各机构尤其是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可以在乡镇或者村落里设置家庭暴力救助站,方便及时出警阻止家庭暴力的发生或者进行其他救助。也许很多人认为,基层执法的负担本来就己经很重了,且工作人员工作很繁忙,对于这些家暴的干预没有足够的警力,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上文提到过英国的“警察监督家庭暴力反复受害模式”,通过对家庭暴力的报警次数或者严重程度来分级,达到一定级数时可以出警。如果没有达到出警的级数,可以先在救助站进行登记。
第三,可以借鉴许多地区如长沙市己经开展的“零忍耐模式”定期评选家庭暴力零忍耐村或者家庭暴力零忍耐乡。通过这些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杜绝家庭暴力。
(三)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的杜会综合治理体系
反对家庭暴力,从法律角度而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但从社会角度来看,法律防控只是社会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对家庭暴力,在加大立法、执法的同时,还需要全社会付出共同的努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我国反家庭暴力的社会综合治理体系:(1)充分发挥政府在反家庭暴力中的作用。家庭暴力行为虽然是发生在家庭内部的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它涉及到的问题往往不仅仅限于家庭成员的范围之内,严重的家庭暴力行为不仅会威胁家庭成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还会影响社会正常的管理秩序。所以作为具有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职责的政府,对于家庭暴力行为,就需要针对具体情况来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加以管理和控制。为了更好的发挥政府在反家庭暴力中的作用,笔者建议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反家庭暴力委员会;乡镇一级政府设立反家庭暴力专员。鉴于家庭暴力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联合国已多次召集会议并通过文件提出和要求各国政府设立政府性质的专门机构,解决家庭暴力问题。此专门机构的设立,为政府依法开展反家庭暴力的活动提供了组织上的保障,可以提高政府在反家庭暴力工作方面的效率;可以对全社会的反家庭暴力活动起到很好的组织和协调作用,为处理反家庭暴力方面的纠纷以及为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救济、对家庭暴力施暴人的矫治提供有效地组织保障。
(2)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办事处、居(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密切关注社区内家庭暴力的分布和发生情况,在家庭暴力出现时,第一时间介入,及时进行调解和处理;
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调解作用,建立一整套对家庭暴力行为行之有效的调解机制,包括建立辖区居民家庭档案、确立针对不同家庭暴力情况的调解程序、凋解后信息反馈、跟踪途径等等,如湖南省长沙市妇联以芙蓉区为试点,实施创建“零家庭暴力”工程,全区13个公安派出所和52个社区警务室设立家庭暴力投诉站,将维权服务内容、投诉电话制作成卡片发放到服务对象手中网。争取做到既能及时疏导,防患于未然,又能对一般家庭暴力纠纷及时处理,防止暴力升级。
(3)建立健全各种社会组织。
1、应充分发挥妇联在反家庭暴力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首光,妇联作为一个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和参与立法的重要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推动、参与立法、监督立法,为反家庭暴力提供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其次,要联合社会力量,搞好宣传教育。对于有关保护妇女权益和《婚姻法》等法律法规要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人们正确的社会性别意识。再次,妇联应协调好有关部门做好法律救助工作。为了有利于妇女对家庭暴力投诉,各级妇联可以联合有关部门建立各种协调机构,加大解决问题的力度;与各级法院建立“维权法庭”、“妇女投诉受理中心”,与公安部门建立“no”报警服务网络等救助机构。最后,妇联要发挥信访窗口作用,不断建立健全自身的投诉网络,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妇联组织应充分发挥其三级信访网:即区妇联、街乡妇联、妇委会和基层妇代会组织所具有的教育、服务、沟通和个案维权的作用。同时在各街(镇)设立反家庭暴力投诉站;在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设立妇女问题咨询台,为广大妇女提供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等服务。
2、建立社区救助站与妇女庇护所。创建社区救助站或妇女庇护所等救助机构,已成为当今世界救助受害妇女的有效措施之一。从世界范围看,为反抗家庭暴力,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均设立了“妇女避难所”或“妇女之家”,中国香港也成立了一个妇女避难所性质的“和谐之家”专门为受虐妇女提供庇护服务,这些机构可为受害者提供庇护服务。这些社会工作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创建庇护所提供了经验与启示。1995年9月,武汉“新太阳女子婚姻驿站”作为全国首家女子庇护所成立,开启了启动救助妇女机制的先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此,继续探索并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妇女庇护所,创建完善的保障妇女权益的救助机制,将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
(4)充分发挥社会传媒和舆论监督作用,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各种新闻媒体对公众舆论、公众意识的影响是多渠道的,经常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范围广而且程度深。因此,媒体在反对家庭暴力中的引导、教育作用不可低估。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对实施家庭暴力、遗弃和虐待家庭成员的人要敢于曝光、揭露其丑陋的灵魂,形成反家庭暴力的社会大环境,提高公众对家庭暴力的敏感性及反家庭暴
力的意识,在全社会造成一种社会氛围和强大的舆论压力,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并消除家庭暴力的根源。
(5)其他社会支持机构的完善。司法机关应建立专门的家庭暴力记录档案,保存相关的材料与证据。医疗机构与社会服务机构对披露与制止家庭暴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医务人员或是社会工作人员直接为受害者提供专业治疗与服务,他们往往是家庭暴力结果的直接见证者,因此建立家庭暴力的医疗档案不容忽视。如果让医务人员从纯粹的医生视角承担发现、鉴定受害者的双重责任,则要提高医生对家庭暴力问题的认识。
(四)建立有效的反家庭暴力执法监督机制
这里我们主要关注公检法三部门对于家暴案件的干预监督。一方面,从干预前和干预后分别进行监督。干预前监督是指在有关家庭暴力规制的立法过程中对公检法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各部门的互相推谱,对举报的家庭暴力案件,公检法每个阶段的处理方法都争取做到向公众负责,向受害人负责,向所有的参与机构负责,在保持各机构工作独立性的基础上,确保各机构为实现这些目标在工作上又是协同配合、协调一致的。比如警察一般是较早介入的,当发现家庭暴力案件己经达到了需要立案的地步,就需要向检方移送供检察起诉,情况紧急时可以向检察院提交逮捕申请。当然了,检察院的主要职能是作为公诉人参加法院的审理程序。干预后监督则是指针对公检法部门进行家庭暴力干预的实际情况设立一套奖惩机制。我们在上文中己经谈到在我国的很多省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决定中有规定奖惩机制,对于未履行职责和法定义务的国家机关、司法行政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导致严重后果的,应依法追究其责任,也可以对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分。而对于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由相关部门给予不同形式的奖励。
另一方面,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比如说公安机关对于其派出机构的监督,由于我国现实国情,导致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家庭暴力干预乏力,公安机关的派出机构消极待案,这就需要公安机关定期的考察和考核。干预的外部监督可以是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的监督,比如对于应该立案的家暴案件看公安机关是否立案,未立案要说明理由等。也可以是受害人直接向法院进行自诉,法院审查后予以立案受理,这也是一种监督。这也是一种监督。通过建立干预前监督和干预后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从而形成有效的反家庭暴力执法监督机制。
结 论
综上所述,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建立健康、文明的家庭关系,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是全社会的责任。对家庭暴力预防和制止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国家机关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公检法部门切实的法律救济,建立一个覆盖全面的社会预防网络。为身处在家庭之中的你我提供实实在在的保障,促进家庭和睦文明与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刘凯娟,胡晓华.家庭暴力的法律救济体系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28):289-290.[2] 杨晋玲.权利的享有与对权利的救济——兼论我国制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必要性[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6):8-13.[3] 杨白.家庭暴力及其法律救济[J].法制与经济,2011,(8):49-49,51.[4] 周娟.论农村家庭暴力问题[D].西南政法大学,2013.[5] 龚明辉,刘程杰.构建反家庭暴力的司法和社会干预模式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4,(7):143-144.[6] 张倩,李梓正.论中国家庭暴力的产生原因及对策[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2):65.[7] 陈丽华.论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法律保护[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30-33.[8] 朱珊珊.我国家庭暴力问题的现状及立法的完善——从推动反家庭暴力单独立法角度[D].安徽大学,2012.
第四篇:冒名贷款法律风险控制指导意见
冒名贷款法律风险化解指导意见
为控制和化解全省农信社冒名贷款的信贷法律风险,确保冒名贷款按期足额收回,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省联社规章制度,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则
1、本意见旨在针对已经发生的冒名贷款,指导承贷社通过相关法律手段控制、降低和化解其信贷风险。
2、本意见将冒名贷款按其风险程度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类:实际用款人虚构名义借款人名字(名称)、编制虚假借贷资料,在农信社办理贷款,供自己使用;
第二类:实际用款人骗取(或伪造)名义借款人有关证件,以名义借款人的名字(名称)申请贷款供自己使用,名义借款人不知情的;
第三类:实际用款人取得名义借款人同意后,以名义借款人的名字(名称)申请贷款供自己使用;
第四类:名义借款人自己到农信社申请贷款供实际用款人使用,实际用款人承认债务,农信社知情或应当知情的。
以上冒名贷款情形必须有相关证据予以证明。
3、承贷社应根据各类冒名贷款的风险程度,本着实事求是、依法合规、区别对待、分类处理的原则,逐户逐笔采取风险化解措施。
4、本意见仅对冒名贷款的法律风险化解措施提出指导性意见,承贷社在业务实践中可根据业务实际的需要灵活采用,必须时可请律师参与指导。
二、冒名贷款法律风险化解措施
5、对已经发生的冒名贷款,应努力通过提前收回贷款的方式化解贷款风险。
6、对贷款确实无法提前收回,又有有效抵质押担保的冒名贷款,借款人的违约行为符合担保合同中约定的行使抵(质)权的情形时,承贷社可直接行使抵(质)押权化解借款风险;
对贷款确实无法提前收回,又无有效抵质押担保,或者虽有有效抵质押担保但借款人的违约行为不符合担保合同中约定的行使抵(质)权的情形的,应通过重新签订协议的方式落实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
7、对以上第一类和第二类情形,承贷社应以实际用款人为债务人,签订《债权债务确认协议》,落实原冒名借款债务。原担保人或担保物属虚构的,应要求债务人提供新的担保;原担保人或担保物属真实的,应要求债务人办理担保的变更登记手续。
重新办理担保手续时,应统一使用省联社印制的担保合同,并在担保合同中明确主债权为《债权债务确认协议》约定的债权。
8、对以上第三类情形,若名义借款人自己到农信社签字立据办理借款手续的,原借款合同继续有效,但应要求实际用款人出具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承诺书,实际用款人拒绝出具的,承贷社应以“借款人擅自改变借款用途”为由宣布贷款提前到期;若名义借款人自己未到农信社签字立据办理借款手续的,应要求名义借款人出具认可该笔借款的书面承诺,以补正借款合同的效力,同时还应要求实际用款人出具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承诺书。
9、对以上第四类情形,原借款合同继续有效,但应要求实际用款人出具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承诺书。
10、签订《债权债务确认协议》后,债务人未按约定履行协议,承贷社依法诉讼清收的,应按协议的内容确定诉讼请求事项,有担保的,应在起诉状中一并提出行使担保权的诉讼请求。
11、承贷社应掌握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的构成要件,对涉嫌犯罪的冒名贷款责任人,通过责令限期还款、制定分期还款计划、提供补充担保等措施化解贷款风险;对情节严重,态度恶劣的,应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贷款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贷款理由、提供虚假证明文件、印章等手段诈骗贷款人贷款,且数额较大(1万元以上)的行为。
骗取贷款罪是指以隐瞒或夸大其资信状况、编造贷款用途、提供虚假权属证书或项目合同等虚假陈述方式套取贷款,造成贷款人重大损失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三、其他事项
12、冒名贷款的风险化解措施原则上由原贷款责任人负责实施,也可由县级联社安排专人进行,但原贷款责任人不变。
13、冒名贷款办理风险化解措施后,承贷社要将《债权债务确认协议》、实际用款人出具的连带还款承诺书其其他相关资料与原借款合同、借据及有关资料、文件等一并归档保存,以确保贷款档案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14、对采取风险化解措施的冒名贷款,承贷社应要求借款人采取分期还款的方式偿还贷款。
第五篇:税务行政法律救济练习题答案
税务行政法律救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税务行政复议案件的审查原则上采取()的方式。
A、书面审查 B、相互辩论 C、实地调查 D、公开审查 答案:A(《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第三十五条:“行政复议原则上采用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法制工作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应当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了解情况。”)
2、被申请人未按规定对复议申请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有关材料的,则该具体行政行为()。A、应由复议机关决定变更 B、应由复议机关决定撤消 C、应由复议机关责令重作 D、不影响其法律效力 答案:B(《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
(四):被申请人不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3、对县国税局所属稽查局做出的行政处罚决定,其复议管辖机关是()。A、县国税局 B、市国税局 C、上一级稽查局 D、县人民政府 答案:A(见教材关于税务行政复议管辖的内容,或《税务行政复议规则》第三章。)
4、对扣缴义务人、委托代征人作出的代扣代征税款行为不服的,税务行政复议的被申请人是()。A、扣缴义务人 B、委托代征人 C、主管该扣缴义务人和委托代征人的税务机关
D、主管该扣缴义务人和委托代征人的税务机关的上一级税务机关 答案:C(扣缴义务人、委托代征人都不具备执法资格,因此它们的行为应由主管税务机关承担法律后果。D是复议机关。)
5、税务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可以在知道税务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A、15日 B、30日 C、60日 D、三个月 答案:C(申请行政复议的时效。)
6、税务行政复议决定书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是()。A、复议决定书一经作出即发生法律效力 B、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C、复议决定书送达后10日内如当事人未提起诉讼则发生法律效力 D、复议决定书送达后15日内如当事人未提起诉讼则发生法律效力 答案:B(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是两种不同的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制度。故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如相对人不服,可自收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司法救济,或可推翻行政复议的法律效力。这与行政诉讼一审判决书在上诉期内不发生法律效力是有区别的。)
7、人民法院对于被诉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经审查发现有()情形的,可以依法予以变更。
A、主要证据不足 B、违反法定程序 C、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D、适用法律错误 答案:C(人民法院对税收具体行为实行司法监督,即合法性的裁判,而不能代替行政执法。所以只有具体行政行为合理性的问题,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判决变更。)
8、税务行政诉讼中,原告不服复议机关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决定,既向作出最初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又向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的,由()法院作为第一审法院。A、作出最初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所在地 B、复议机关所在地
C、两个地方的法院的共同上一级法院 D、最先收到起诉的 答案:D(此时按照行政诉讼法规定,两地法院都有管辖权。因此按照诉讼管辖的规定,由最先收到起诉的法院管辖。)
9、除适用复议前置程序的纳税争议外,当事人可以对其它税收具体行政行为直接起诉,直接起诉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内提出。
A、15日 B、30日 C、60日 D、三个月 答案:D
10、各地税务机关为贯彻落实税收法律法规规章,结合当地税收工作实际制定的税收规范性文件,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作用是()。A、是人民法院审理税务行政案件的依据 B、是人民法院审理税务行政案件的参照 C、是人民法院审理税务行政案件的参考 D、没有任何作用 答案:C(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在法院审判中,既不是依据,也不是参照,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在行政诉讼中毫无作用。行政诉讼法第32条规定,被告应当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那么,提供之后,法院当然要做研究,对法院判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1、在税务行政诉讼中,被告税务机关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内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否则将被视为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和依据。
A、3日 B、5日 C、7日 D、10日 答案:D
12、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时,败诉的税务机关可以在规定时限内向原审人民法院或其上一级法院、检察院提出()。
A、起诉 B、上诉 C、书面申诉 D、发回重审 答案:C(这是审判监督程序,也称再审程序。它不是审判的必经程序,在提起的主体、理由、时间、审理的对象、适用的程序和审理的法院、发生的法律效果等各方面与一、二审程序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13、依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请求税务行政赔偿的时效为(),自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答案:B(《国家赔偿法》第三十二条:“赔偿请求人请求国家赔偿的时效为两年,自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的行为被依法确认为违法之日起计算。”)
14、因下列何种情形对纳税人造成的损害,国家不承担税务行政赔偿责任()。A、税务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处罚
B、税务机关违法冻结纳税人的银行存款
C、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D、税务机关违法征收税款 答案:C(税务干部行使职权的行为是代表税务机关作出的,也就是代表国家作出的,因行使职权行为致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而个人行为与职务行为无关,因个人行为致害的,应当由个人承当赔偿责任。)
15、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的最主要区别是()。A、是否适用复议前置 B、被告可否提出反诉 C、是否实行合议制 D、前者可以调解,后者则不可以 答案:D(前者不涉及合法性问题。)
16、行政赔偿请求人单独提出税务行政赔偿的,税务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内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
A、15日 B、45日 C、2个月 D、3个月 答案:C(赔偿请求人单独提出要求赔偿的,应当先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否则应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时一并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逾期不予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7、因税务机关违法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引起的行政赔偿,赔偿金的计算自赔偿请求人收到税务机关开具的缴款凭证之日起,至()之日止。
A、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的行为依法确认为违法行为
B、赔偿请求人提出赔偿请求
C、赔偿请求人提起税务行政赔偿诉讼 D、税务机关实际交付赔款偿金 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1、税务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一般不停止执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A、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 B、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C、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D、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 答案:BCD(教材:“行政管理活动与司法活动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如果具体行政行为作出后不能得到立即执行,或者行政相对人一经提请复议或诉讼就必须停止执行,势必破坏行政管理的效率性和连续性、稳定性,若遇到复议情况较多时,就可能会使许多行政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甚至导致整个行政管理运行机制陷入瘫痪状态,从而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也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传统行政行为效力理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即具有效力的先定性,可以先行执行。所谓效力的先定性,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经作出,就被推定为是合法有效的,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均产生约束力,应当予以执行。据此,进入行政复议中的具体行政行为,在没有被复议机关审查确认为违法之前,该行为仍具有法律效力,必须按该行为确定的内容先行执行。” 所以A是不正确的。)
2、税务管理相对人认为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何种规定不合法时,可在复议程序中提出审查申请。()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规定
B、国家税务总局和国务院其他部门的规定 C、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D、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规定 答案:ABD(以上四项不包括国务院、委员会和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具有规章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也就是说,规章(含规章)以上的法规、法律不受复议审查和司法审查。)
3、对税务机关作出的税务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自己的名义向行政复议机关提起复议申请的人包括()。
A、纳税人 B、扣缴义务人 C、纳税担保人 D、第三人 答案:ABCD(与申请行政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
虽非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但其权利直接被该具体行政行为所剥夺、限制或者被赋予义务的第三人,在行政管理相对人没有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单独申请行政复议。
例如在一个错误的税收保全措施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承租的厂房实施了查封,该厂房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则当纳税人不申请行政复议时,出租人也可单独申请行政复议。)
4、被申请人在税务行政复议中的义务包括()。A、复议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执行 B、进行答辩
C、接受审查的义务。
D、向复议机关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义务 答案:BCD(被申请人即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A是它的权利。)
5、税务行政复议申请条件包括()。A、申请的行为属于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 B、申请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 C、申请人必须具备主体资格 D、必须属于所申请的复议机关管辖 答案:ABC(D是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一个区别。在行政诉讼的起诉条件中,起诉的案件必须属于受诉法院管辖,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是否属于复议机关管辖,不是复议申请的条件。收到复议申请书的复议机关因无管辖权可以拒绝受理,但是它必须告知申请人向哪个复议机关申请复议。这也体现行政复议的便民原则。此外如口头申请等。)
6、下列哪些情形,税务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对当事人各方进行调解()。
A、相对人不服税务机关采取的税收保全措施申请行政复议的 B、相对人不服税务机关采取的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申请行政复议的 C、相对人对税务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
D、税务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 答案:CD(涉及具体行为合理性的问题可以调解,合法性是不可以调解的。依据: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五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按照自愿、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
(二)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
7、下列哪些税务行政争议适用复议前置程序()。A、确定征税对象 B、确定纳税地点 C、税务行政处罚 D、税收强制执行 答案:AB(纳税争议,《征管法实施细则》第100条。)
8、下列哪些税务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A、对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某个规范性文件不服
B、某税务干部对单位给予其取消执法资格的行政处理决定不服 C、某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给予其取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决定不服
D、对国务院作出的最终裁决不服 答案:ABD(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终局行政裁决行为不受司法审查。中国特色。)
9、税务行政诉讼中被告的诉讼权利主要有()。
A、反诉权 B、在第一审程序裁判前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
C、上诉权 D、依法强制执行法院判决、裁定权 答案:BCD(反诉权只能行使于平等主体之间的诉讼。行政诉讼是给予具体行政行为的相对人的司法救济权,只能以相对人为原告,以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被告。原被告的地位不得颠倒。)
10、人民法院审理税务行政案件,以()为依据。A、法律 B、行政法规 C、地方性法规 D、规章 答案:ABC(在“三权分立”体制中,行政法规都不能作为司法审查的依据。)
11、税务机关参加税务行政诉讼的应诉人员应当()。A、是从事税务机关法制工作的干部 B、具备一定的答辩应诉技巧 C、具备熟练的税务法律知识
D、具备善于应变的口才和敏捷的反应能力 答案:BCD(是能代表税务机关应诉的人,一般为税务机关的法定代表人及诉讼代理人。)
12、被告税务机关对原告起诉状副本的审查主要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A、原告的主体资格 B、是否已过诉讼时效 C、是否应复议未复议
D、原告提起诉讼的程序是否合法、受理案件的法院有无管辖权等 答案:ABCD
13、税务行政赔偿请求人可以分为以下哪几类()。A、受害的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
B、受害的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的委托代理人 C、受害公民的继承人,其他具有抚养关系的亲属 D、承受原法人或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答案:ACD(是有权利提起赔偿请求的人。委托代理人只能以委托人的名义提出。)
14、税务行政赔偿方式包括()。
A、支付赔偿金 B、返还财产 C、恢复原状 D、排除妨碍 答案:ABC(排除妨碍是一种民事侵权责任。税务行政赔偿以AB为最常见。恢复原状较少,或可见于对扣押财产的损坏。)
15、赔偿义务机关对赔偿申请书进行审查后,填写《赔偿申请审查表》,应自收到赔偿申请书之日起10日内,分别作出如下处理()。A、对符合赔偿范围及有关申请规定的决定受理 B、对不符合赔偿范围及有关申请规定的决定不予受理 C、对符合赔偿范围及有关申请规定的决定赔偿
D、赔偿申请书中主要证据材料不足,以书面形式通知赔偿请求人限期补正 答案:ABD(这是对赔偿申请的处理。是否赔偿及如何赔偿要待全面审理后才能决定。此期限为2个月。)
16、赔偿请求人提起税务行政赔偿必须符合以下条件()。A、请求人必须有赔偿请求权
B、赔偿请求必须向赔偿义务机关提起 C、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赔偿请求 D、赔偿请求属于应当赔偿的范围 答案:ABCD(这是提起税务行政赔偿的实质要件。另外还要满足形式要件,即递交由本人书写的申请书。确有困难的,也可以委托他人书写或口头申请。)
17、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赔偿追偿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是()。A、赔偿请求人已经提出了行政赔偿请求
B、赔偿义务机关已经向受损失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了赔偿 C、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受委托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职务侵权行为有主观故意或过失
D、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及受委托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职务侵权行为有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 答案:BD(税务行政追偿实际上是一种制裁,它是对违法行使职权的工作人员的惩罚。规定追偿制度是为了促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恪尽职守,防止其滥用职权。国家赔偿法还规定,对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工作人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重大过失是相对一般过失而言的,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没有达到其职务上的一般要求,未能预见和避免一般情况下能够预见或避免的侵害后果,也就是说没有达到税务公务员的一般业务要求。)
三、判断题
1、作为税务系统内部的自我纠错机制,上级税务机关发现下级税务机关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即使相对人没有提起行政复议申请,税务机关也可以依职权主动启动行政复议程序。()答案:错
(行政复议依申请人的申请而启动,税务机关不主动启动。上级机关如发现下级机关的行为违法,可依税收执法检查程序解决。)
2、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复议机关的审查主要基于被申请人提供的有关证据和材料,一般不再重复进行调查取证,以提高行政效率。()答案:对
3、《行政复议法》规定,违反行政复议法,无正当理由不予受理依法提起税务行政复议申请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法律责任。()答案:对
(这是关于税务行政复议机关违反复议职责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其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
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期限与申请复议的时效是一样的。“税务复议机关应当自收到受理复议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经行政发议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但是延长期限最多不得超过30日。”)
4、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并、分立或终止,由于原法人组织或其他组织的法律资格已发生变化或终止,所以其申请复议的权利也相应终止。()答案:错
(这是关于申请人资格转移的规定。“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生合并、分立或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权利不会终止。但复议可能因当事人放弃行使权利而终止。)
5、第三人不参加税务行政复议,不影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答案:对
(税务行政复议中的第三人,是指因与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参加到税务行政复议中去的行政相对人。在税务行政复议中,第三人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不依附于申请人或被申请人,享有与申请人基本相同的复议权利。
但是案件本身解决的是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的争议,不是直接针对第三人,第三人只是案件解决结果的受影响者。所以它不参加,不影响案件的审理,但如果参加了,它可以发表自己的主张,所以可能会对案件的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6、税务行政复议的申请人申请行政复议,应当采取书面形式。()答案:错
7、税务行政诉讼一经受理,被告税务机关未经人民法院同意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答案:对
(这是行政诉讼受理的法律后果之一。税务行政诉讼一经受理,原被告之间的诉讼关系即予确定。受理法院取得了依法对该案的审判权和经过审理解决行政争议的义务。此时如税务机关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表明被告税务机关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不足,即应承担败诉的后果。)
8、对同一效力等级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应当是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因此当《行政处罚法》与《税收征管法》关于税务行政处罚的规定发生冲突时,应优先适用《行政处罚法》。()答案:错
(对于行政处罚来说,《行政处罚法》是一般法,它适用于所有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税收征管法》关于行政处罚的规定仅适用于税务机关,所以是特别法。)
9、税务机关在应诉准备工作中,发现该案已涉及刑事犯罪司法机关已经立案的,且刑事责任的追究可能影响税务行政案件的审理时,应以书面形式提请人民法院终结案件的审理。()答案:错
(应中止案件的审理。导致诉讼中止有多种原因,如民事诉讼中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情形。在行政诉讼中,这是导致诉讼中止的一类情形,即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可中止,待有牵连的案件审结后,再恢复诉讼程序,否则,就有可能作出错误的判决,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0、在证据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的情况下,税务机关的应诉人员填写《证据保全申请书》,写明证据存放地点、来源及可能灭失的情况,申请人民法院进行证据保全。()答案:对
(例:账簿、凭证等。因税务机关调账检查是有期限的,期限届满必须归还纳税人。)
11、在税务行政诉讼过程中,如案件涉及法律适用问题,需要送请有关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应当中止诉讼。()答案:对
(这也是行政诉讼中止的一种情形。)
12、所谓行政处罚显失公正,是指行政处罚不但违法,且处罚结果明显不公,损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答案:错
(显失公正的行政处罚,在形式上并不违法。)
13、税务行政赔偿案件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税务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复议机关对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答案:对
14、某税务干部在驾车旅游时,不慎将路人撞伤。对此伤者可以向该税务干部所在的税务局提起税务行政赔偿。()答案:错
15、某税务机关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将纳税人一笔金额20万元的存款冻结半个月。对此税务机关给予纳税人的行政赔偿范围就是该笔存款存于金融机构半个月的应得利息。()答案:对
16、原告单独提出赔偿请求的,必须经过赔偿义务机关先行处理;凡未经税务机关先处理的单独行政赔偿请求,不得直接向人民法院请求诉讼裁决。()答案:对
17、在税务行政赔偿诉讼中,被告税务机关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答案:错
(在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应当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造成损害的事实提供证据。被告有权提供不予赔偿或减少赔偿额方面的证据。这是行政赔偿诉讼与一般行政诉讼的区别。)